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
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诸方面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计算器是如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带的计算器,结合教学目标自学课本,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认识计算器,学会基本操作方法,并在应用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的方便,体会到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
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的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吗?我昨天也去了超市,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要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钱,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算一算)
师:怎么才能又准确又快地算也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
板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1)师:你了解计算器吗?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板书:面板、显示器、键盘)
键盘里有哪些键?(板书: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这个点是什么意思?(点出开机、关机、删除)
(2)请一生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实物投影)② 小组内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③展示文曲星、商务通
(3)师:文曲星、商务通的主要功能不是计算,但它们也有计算功能,可以作为计算器来使用。
2、过渡指出: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ON,off)
3、学习计算器的操作
(1)师:大家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它吗?试试!准备好了吗?(请你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2)小黑板出示:
75+47= 24×7.6= 6.28-0.95=(3)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这三题的。(4)指名学生上演示(实物投影)
(5)问:6.28-0.95的操作有不一样的吗?
用新方法操作,学生齐操作。
(6)师:通过计算这三题,我们可以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7)小黑板出示:0.092÷1.15×25 问:计算这题, 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可以吗? 为什么?(因为这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8)看谁算的最快,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演示
问:有没有不一样的?
三、辨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1、比赛:那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1、2组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3、4组必须用计算器来报计算器显示器上的结果。看看谁快?
演示课件:
第一组:15+22=? 82-62=? 1000×5?
第二组:78659+34978=? 835×21=? 1305÷45=? 师问:从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快而准)
师: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
四、实践练习
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我昨天带100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到底够了没有?你们看,这就是我在超市里选的东西:(课件)
出示:大米(两袋):每袋36.9元
油: 69.6元
黑木耳: 46.7元
师:请你们先不要用计算器,帮我估算一下,1000元钱够不够呢?组内商量一下。
反馈:板书。
用计算器算算,买这些东西到底是多少钱?(978元)
五、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1、过渡:师:还是计算机算的快又准!是这么多钱。
2、师问:你有没有想过在计算器还发明前,我们的先辈们怎么计算的?请你将你课前调查的资料联系书本上的介绍来说一说。先在小组里交流后,总结一下,再在全班交流。
3、看幻灯介绍
4、师:记得有一段广告词这样说:哥伦布说:地球是圆的,人们都说他疯了;莱尔兄弟说他们要飞上天空,人们说是异想天开。可是这一切都实现,同学们希望你们打开自己的思路,勇敢地去探索,相信你也会创造奇迹!
六、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媒体出示:一个水龙头滴水的动态画面。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6570)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438)(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 a.用计算器计算汇报结果。
b.说一说,通过算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表意见)
b.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同学们听过这样一句广告词吗?“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
七、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八、课堂作业:P71-2 补充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师:计算器还有很多作用,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用小黑板先出示: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再用小黑板出示:111111222222÷333334=333333 111„122„2÷333„34
=333„3 N个
N个
N-1个
N个
师:你遇到什么问题了?(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问:那怎么办?你发现规律了吗?
通过这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师: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用计算器计算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的知识体系中, 具体目标是: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本册教材在“认数”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计算, 这样即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 又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 同时也为学生后续学习中借助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打下基础。
教学设想
在认真研读教材、反复打磨后, 我认为, 本课应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 以自主探索为主线, 利用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我调整并丰富了教材原有的编排, 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 在引入计算器时, 我创设情境, 制造大数目计算的障碍, 激发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在需求。第二, 学生用
计算器计算后, 可能会产生以后学习中计算都用计算器计算那该多好的误解。我设置特例, 穿插一些特殊的可口算、可估算、可巧算的题目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使学生明白合理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第三, 教材中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题, 呈现的方式较为单一, 我改变了题目的呈现方式, 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 增强了探索题的魅力, 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认识计算器,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准确, 感受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 人脑与之相比, 有无法比拟的智慧。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教学难点
借助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生一台计算器。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设置障碍——引出计算器
出示一些有关神舟六号的信息:
1.普通的衣服重量约1千克, 中国航天员的航天服重量大约是普通衣服的120倍, 航天服的重量大约是 () 千克。
2.神州六号绕地球77圈, 每圈飞行距离约为42229千米, 神六共飞行约 () 千米。
3.从吴桥到江都来回约45千米, 神六共飞行的千米数相当于 () 次吴桥到江都的来回。
信息中有一些大数目的计算, 如果要想较快地算出来, 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从而引出计算器。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发射这一时事中, 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二是制造大数目难以计算的障碍, 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内在需求, 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需动力, 这时的学习, 已经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第二环节:尝试操作、自主探索——正确使用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1)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常用计算器?你使用过吗?
(2) 玩一玩你手中的计算器, 再看看其他同学和屏幕上的计算器, 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 能给大家介绍一些计算器上面你认识的键吗?
我设计了以上3个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 让学生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键。
2.用计算器计算。
(1) 用计算器计算出关于神州七号的两个问题, 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 再让学生任意出几道大数目的加减乘除算式用计算器计算, 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样操作计算器计算的, 然后全班交流。
(2) 尝试用计算器计算混合运算:765+469-296=816÷68×27=小组说说你是怎样操作计算器计算的。
在操作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既准确又快捷的优点, 同时也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不能按错键, 看清数字, 细心输入。并建议学生用估算和验算的方法来提高计算器计算的正确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 教材是直接出示计算题, 让学生操作计算, 然后交流反馈。统一的操作要求和操作程序会让学生感到无形的限制, 学生参与操作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于是, 我改变原有课本学生的学习方式, 借助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 让学生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第三环节:巧设“陷阱”、及时反思——合理使用计算器
我将学生分两组, 一组用计算器计算, 一组不用计算器计算, 来一场比赛。 (直接在自备本上写出答案)
20÷4=125×7×8=669+75+125=46×99≈
预设结果:不用计算器计算的这一组胜。
让学生交流:为什么使用计算器的一组输了呢?现在你对计算器的使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内容没有的, 我之所以要补充这个环节, 目的要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计算题都适合使用计算器计算, 有些题目数据简单或者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只需要口算, 如果对计算结果精确度要求不高也可以使用估算, 所以有了先进的计算工具, 还要将它和口算、估算相结合, 充分发挥各种算法的优势。
第四环节:积极探索、善于动脑——巧妙运用计算器
使用计算器不仅可以计算, 我们还能运用它去探索奇妙的数学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玩数字游戏。
1.找规律:
142857×1=142857×2=142857×3=
142857×4=142857×5=142857×6=
(1) 用计算器计算出前四题的积, 仔细观察前四题的因数和积,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按发现的规律写出第5个、第6个乘式的积吗?先将猜想的结果记下, 再用计算器计算, 看是否正确。
(2) 整体观察这6道题的得数,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教材原本呈现方式是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题的积, 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我调整了原题的呈现方式, 留下两题让学生尝试猜想验证。这样设计增强了题目的挑战性, 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 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很大的提高。
2.挑战题:
出示11111111×11111111=?要求:独立尝试, 说说你的计算器呈现答案的情况, 小组交流,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材原来的呈现方式为由易到难型, 很难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索欲望。我先出示11111111×11111111=, 由于得数的位数较多, 计算器的显示器无法正确显示结果。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 同时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我顺势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从1×1=11×11=111×111=入手, 通过例举的方法找到了因数与积之间的规律, 让学生感悟到“化繁为易, 由浅入深”的数学思考方法。在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 我让他们感悟到人的大脑比计算器更聪明, 能解决计算器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五环节:追根溯源、拓宽视野——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我让学生观看课件资料介绍。启发学生:在计算器还没发明之前, 我们的先辈们都用过哪些计算工具呢?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的介绍计算器发展史, 形象生动, 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是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探索兴趣。
作业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节约用水主题)
出示研究材料数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 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 (1) 照这样计算一年 (按365天计算) 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2)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对于以上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辩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借助计算工具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计算器推理验证找出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计算器、转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教师出示计算器教具,揭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计算器的构造
1.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计算器?又是做什么用的呢?(学生举例)
2.课件出示多种计算器:虽然外形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小结:显示器、键盘。
【设计说明】:对于计算器,学生有认识,有基础,有生活,对于计算器的构造也有一定的认识,有很多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所以这一环节我觉得一带而过就可以了。
三、初步计算感知计算器的优点
1.算一算
(1)一步计算的基本输入方法
提问: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生高声齐答:会
出示第一题30×18=。
(2)感受整体记忆连贯输入
出示第二题41600÷128=
学生后教师演示学生的操作方法看一个数字按一个键,有的学生在下面笑。
提问:你为什么笑?小结:我们要整体记忆、连贯输入(板书)
(3)简单的两步计算的输入方法
出示765+469-296=
学生操作汇报出两种操作方法
小结: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输入就能很快得出结果了。
(4)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比比谁按得快。出示:1234578×2×9=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把第一个因数看成了12345678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
提问:怎么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
归纳:我们要看清数据正确输入(板书)
【设计说明】:将书上的两道题的例题改成了四道题,分层让学生感受用计算器计算时的一些技巧,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以及输入时的注意点。给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在操作过后小结方法,对用计算器计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说一说
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四道题,有什么感觉?
小结:操作简单,计算快速
3.练一练:
完成作业纸第1题: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438+2576= 625÷25=3028-2965=
218+493=2191 ×35=3363÷57=
2800 -1798= 6848 - 579+386=816÷68 × 27=
【设计说明】将书上的试一试与想想做做第1题整合,取其中的9条,精练。
四、灵活使用计算器优化方法
1.分一分
①3569+1427 = ( ) ②10+20=( )
③29×42= ( )④457÷46 =()……()
⑤17×25×4=()
观察这五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题目需要用计算器计算,哪些不需要用使用呢?
小结:看来我们得选择合适的方法合理使用计算器。(板书:合理使用)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去具体地计算,只是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优化了计算方法。其中针对第4题学生有分歧,这时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学生很快就发现,计算器并不是万能的,不能直接显示余数是多少。
2.练一练
完成作业纸第2题:
【设计说明】这道题是将想想做做第三题进行了修改。第一题需要借助计算器,第二题部分借助计算器。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出灵活地使用计算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发现规律层层推进
(一)神奇的142857
1.师生竞赛
(1)师生共同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前四题:
142857×1=142857×2=
142857×3=142857×4=
教师很快就完成了,学生质疑: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2)解释
先观察算式发现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依次增加。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在用计算器计算时加法比乘法快,相信吗?
师演示操作:142857+=(计算器记忆142857+)接着按=得出第二题的结果,继续按=就能得出第三题第四题的结果了。
(3)尝试
学生好奇自己跟着按起来,感受计算器计算中的神奇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安排,在比赛中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引领学生去观察、去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一些小技巧。
2.合作发现
观察四道题的结果,借助转盘(如下图)转一转、读一读,在小组内讨论你的发现。思考照这样排下去142857×5、142857×6的结果可能是多少呢?
小组合作交流发现。
【设计说明】规律学生能发现,但很难表达出来。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借助转盘学生能很快地发现规律,不用过于复杂的说明,就能直观地猜想出142857×5、142857×6的结果可能是多少。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验证猜想
计算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指出只在一定范围内才有这样的规律,乘7乘8就不再有这样的规律了。
(二)有趣的宝塔数
1.计算器算不出
出示11111111×11111111=?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出很多不同的条案
提问:同一道题为什么会得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呢?
发现计算器显示器数位不够。
2.书本中的提示
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到书上101页去找找提示。完成101页第4题
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交流说规律。
3.直观展示验证猜想
学生由上面的规律推算出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这是答案对不对呢?为什么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呢?
出示竖式:
【设计说明】:学生的推算是在找出规律的基础上的,只是一种猜想。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有实际的数据支持,于是我想到了列出竖式。在学生看竖式,说算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规律会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少。
4.感受宝塔数的数学美
再一次出示:
再次观察这组题,美吗?像什么?
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宝塔数。
六.全课总结
提问:现在,你会用计算器计算了吗?
小结:同学们每次都说会,我想课前的会与现在的会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送给学生一句话:人的智慧才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培根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4.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5.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6.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7.《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优秀教学设计
8.《稍复杂的方程》练习题总结
一、我们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
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时教材设计了探索商的规律:1÷11=0.0909,2÷11=0.1818……,3÷11=0.2727……学生观察发现――商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被除数的9倍。学生通过这个规律能够很快的写出4~8除以11的得数。教材在“做一做”中出现探索积得规律的题目:3×7=21,3.3×6.7=22.11,3.33×66.7=222.111,3.333×666.7=2222.1111那么教师的教学仅仅止步于教材的安排,留给课堂的只有遗憾,只有进行适当的拓展:设计自然数除以9的规律探索;设计6×7=42,6.6×6.7=44.22,6,66×66.7=222.111,9×7=63,9.9×6.7=66.33,9.99×66.7=666.33……;增添“落8”数学题型探究――1234.5679×9=11111.1111,1234.5679×,18=22222.2222……课堂教学就能在教师的精妙的设计中变得丰富多彩。
二、挖掘规律最简单直观的一面
在教学“3.3×6.7=22.11,6.6×6.7=44.22,9.9×6.7=66.33”积得规律探索时,教师的引导模式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规律不错,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却毫无助益。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3×6.7=22.11,3.33×66.7=222.111,3.333×666.7=2222.1111”总结出――因数中有几个3,积得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这样当学生面对打乱顺序的题目就不会一片茫然,能很快的确定积得位数。
总结规律不要仅仅止步于总结,还有注意总结的规律是否有助于化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能够顺利的`引领学生解决问题。
三、适当的拓展题目的难度
教会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使规律具有普遍性,提升学习的实用价值。在探索商的规律时,教材的设计都止步于较小数――1~8除以9,1~10除以11。教学止步于让学生通过规律快速记住1~8除以9、1~10除以11的商。真正实现为计算服务需要设计拓展练习,比如:不借助计算器怎样快速的计算出46÷11=,46÷9=的商。学生通过尝试很快发现:46÷11=(44+2)÷11=44÷11+2÷11=4+0.1818…=4.1818…同理,46÷9=(45+1)÷9=45÷9+1÷9=5.111…。这样就实现了规律为提高计算的速度服务的目的,教学目的到此时才真正实现。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是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同学们的好朋友,它就是(出示计算器)你们知道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回答:计算方便,省时,准确率高……
师:计算器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它始终比不过人的智慧,今天我们就和计算器来进行一次较量,看看到底谁更聪明,好不好?
二、自主探索
猜数字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你们说,我来猜。
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但要想在心里,别说出来,比如我最喜欢“3”,就在计算器上连输9个“3”,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后你只要告诉我答案,我就知道你喜欢几了,大家信不信?
师: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汇报。
生:54
师:6 板书54----6
生:27
师:3 板书27----3
………
师:下面同学们能猜吗?
师:你们怎么也那么厉害啊?
生:有规律的,答案是我们喜欢数字的9倍。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本领,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吧,看看你们能闯过几关。
第一关:寻找规律
1、出示例9.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目。
1÷11=
2÷11=
3÷11=
4÷11=
5÷11=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商是循环小数 (2)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______
7÷11=______
8÷11=______
9÷11=_____
师:恭喜大家,第一关顺利通过,接下来进入第二关探寻奥秘。
第二关:探寻奥秘
出示 1234.5679×9 =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师:先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汇报得数
师:你能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吗?(写在课本P37)
1234.5679×36=__
1234.5679×63=__
1234.5679×72=__
学生回答,师检查辅差。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生:
师:那这一道题呢?
出示: ( ) ×( )=99999.99999
师:恭喜大家,闯过第二关,有请进入第三关。
第三关:数字金字塔
出示:
o 3×7 =
o 3.3×6.7 =
o 3.33×66.7 =
o 3.333×666.7 =
师:先用计算器计算。
汇报得数
填空: 3.3333×6666.7 = 。
3.33333×66666.7 = 。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师:再考考你们?
3.33……3×66……6.7=( )
100个3 99个6
师:恭喜大家,闯关又一次成功了,和计算器的较量结果,谁赢了?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小结:
师:刚才我们是用了什么方法从而闯关成功的呢?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引导)
总结: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规律------用规律写商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大家勇于探索,勇于闯关,不畏困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勇于闯关。
四、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吧
1、P38第13题。考眼力。
2、P38第15题。先找出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五、课外拓展
师:数字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但是自然数经过某种数学运算之后会陷入一种循环的境况,这种境况就叫做数字黑洞,想了解吗?
数字黑洞(指一名学生读数字黑洞的内容)
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一、凭借多媒体, 丰富想象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 有比文字更加直观的视觉效果。在课堂上加以运用, 让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五官感受效果, 突出了对学习对象的观察, 能直接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音像是多媒体的一种呈现形式。在教授《天安门广场》一课时, 因为部分学生没去过北京, 如何让他们想象广场的热闹呢?我用多媒体课件, 无论是天安门广场上的雄伟建筑的近景和远景, 还是适时插入的升旗仪式和重大节日的影像资料, 都使文字变成了图像, 无声变成有声, 直观形象, 情景交融, 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 他们兴致勃勃地看着, 或兴奋、或感动、或陶醉, 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广场上热闹沸腾的景象, 表达感情的欲望就很强烈。
二、形象再现, 升华感情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的。”而借助于多媒体形式, 就恰恰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变理性为感性, 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视听的不足, 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亲临现场的直观效果,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升华感情。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 有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埋怨”, 因为没有生活的场景渲染, 学生很难体会作者苏轼的情感, 所以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中秋月夜情境图, 望月抒怀, 此时的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主人公, 与他同呼吸、共感叹。再配上合适的音乐, 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在这样一个万家团圆之日, 自己一个人背井离乡, 思念亲人的感情尤为强烈, 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绪了。
三、图文结合, 活跃思维
在教《鲜花和星星》一文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把夏天满地都是五颜六色鲜花的迷人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配以音乐、语言,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处都是鲜花的景象。接着把画面移至左侧, 把与画面对应的文字显示在屏幕上:“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并将“满地”“这里”“那里”“比”“还多”几个重点词进行处理, 使其一闪一闪由绿色变成红色。通过画面和文字的结合, 让学生感受夏天地上花儿之多。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出示“星星”那段, 让学生感受夜晚星星的多。通过这样两个画面,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鲜花和星星的多, 也感受到了作者为何把“鲜花”和“星星”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辅助教学, 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境, 诱发想象
创新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文情境, 运用多媒体,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教学《秋天》一课时, 在学习“苹果嚷着冷了, 要穿紫袍, 葡萄嚷着冷了, 要披紫袍”一节时, 我用多媒体赋予苹果和葡萄娃娃的可爱形象,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苹果和葡萄娃娃, 大声地嚷一嚷,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可爱形象, 兴趣盎然, 畅所欲言, 根据提供的画面, 让学生想象, 还有哪些水果娃娃也来凑热闹了, 他们又会嚷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设计练习, 发展语言
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加大信息密度, 加强课堂进度, 不仅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多种资料, 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课外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课堂上, 教师可以把预先设计好的文字内容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让学生就问题回答、思考、想象、记忆, 又能用动态、闪烁、变化等特征发挥事先设计好的图形显示, 既方便讲解, 又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比如, 《槐乡五月》中第一段描写“槐花”姿态的句子写得非常形象、生动。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组五月槐花飘香的画面, 让学生边听老师朗读, 边欣赏画面, 并展开想象, 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 感受到五月槐花婀娜多姿的独特、奇美。在出示一幅幅槐花的画面后, 引导学生想象练习:有的槐花 () , 像 () 。运用多媒体, 合理想象, 把形象转化为具体的语言, 开发了大脑的潜能, 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小学生作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19-02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进程,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为教育改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教育部统计的数字来看,我国在20世纪末,有7万多所学校开展计算机信息教育,但比例不到全国中小学总数的1/10,有80万台计算机工作在全国各中小学的微机室里。到21世纪初,建设了1000多所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和100多所信息化教育示范学校。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黑板和教师,有限的知识面阻碍了学生的接收能力。建设多媒体电子教室,其应用不仅仅是用来学习计算机,更是学科教学与计算机的综合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日益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为教育教学注入生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运用电视图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处理数字、文字,而且能够处理图形、图像、声音乃至二维、三维动画,集图片、动画、音像、语言、解说于一体。在现代教学中,把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以其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再现教学内容,突破重点和难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收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1 变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代教学中,有的让学生理解的,其内容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只能靠输入和输出信息来想象和推测。即使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如利用挂图,也模拟不出逼真的动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此情况下,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具有无比的优势。如在教学“日晷和圭表”一课时,利用挂图或投影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太阳光与影子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学生简单形象地了解太阳光与影子的变化规律,笔者先用实物进行直观性启发教学,然后变换教学方式,运用计算机教学,把日晷和圭表制作成软件。并设计三维动画课件《日晷的原理》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则可以用动画和声音等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不仅能让学生看到上午8点到9点、9点到10点、10点到11点等时间刻晷针影子的位置,而且让学生探究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影子所移动角度的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利用自制课件《圭表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出阳光下同一直立物体在一年中,每天正午影子的变化规律。
2 变抽象为形象,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去理解。但有些学生由于受能力、智力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计算机教学手段,制成动画课件,能使抽象的事物变的形象、具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學状物作文时,笔者选“我的文具盒”为题指导写作,如果采用“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写写”的教法,学生写出来的语言词句会较为平淡,完全感受不到对学习小帮手文具盒的喜爱之情。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就大大不同了:一个卡通形象的文具盒,在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伴奏下翻几个跟斗,便在大屏幕上出现一个大特写,并飞出几个动感彩色文字——“我的文具盒”。学生马上像铁片遇上强磁一样被紧紧地吸引住了:“哎呀,它会动呀!”随着轻松活泼的伴奏音乐,文具盒又乖乖地躺了下来。只见它瞪大眼睛,拍拍身子,比划着自己的形象指指盒盖上的图案,然后得意的掀开盒盖,抖抖身子,展示整齐地躺在隔层上的文具家族。只见钢笔哥哥闪烁几下便从平躺着的“床”上站了起来,扭动几下腰肢,摘下“帽子”套在另一端,露出尖尖的脑袋,闪动着金黄的笔尖,嚓嚓嚓地写出一行优美的文字;又白又胖的橡皮妹妹为了帮助她的主人修改错误的作业答案,甘愿自己粉身碎骨;看小刀弟弟实在太淘气了,他正在一下一下地狠揍铅笔姐姐的珠头,看来不把她揍出尖尖的脑袋是不会罢休的……文具一家介绍完了,文具盒就挥挥手,文具一家便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回“家”休息了。这时,音乐聚停,文具盒又满意地点点头,轻手轻脚地合上了盒盖,给人留下屡屡思绪,意犹未尽。这时屏幕上出现状物文章的结构模式:点题目→总体(外形特征)→局部(文具1的外形特点及功用,文具3的外形特点及用途……)→感想。接着按结构模式先说后写,指导小学生写作。
事实证明,运用计算机进行小学生作文指导,教得轻松,学有兴趣,学生既无心理负担,又能提高写作水平。
3 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学中,有时涉及天体的运动规律、动植物的形成过程、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学生很难根据文字来凭空想象,如果用计算机教学,就能在短时间内给出生动的动态形象信息,揭示出复杂的变化规律,从而在学生和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直观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日食”一课时,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只靠静止地推测,很难理解。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设定运动轨迹,使地球、月亮动起来,再现三个天体之间相互位置的转移,并加入优美的音乐和精炼的解说。这时,屏幕上就清晰地展示出月食的形成原因: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时挡住了太阳光,我们就看不到月亮,这就形成月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被这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和形象的声音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兴趣盎然,思维也极其活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中巩固了新学知识,这种教学效果可以增大课堂密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各层次的学生素质都得到很大发展。
4 丰富表象,深化感知
表象是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环节。在科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手段,能使学生获得感性映像,激发形象思维,透过表象领会科学信念。如进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这是一篇抽象的教材。矿产资源对小学生来说感受尚不深刻,理解也肤浅。如何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放映一些有关矿物资源的录像和片段,强化学生感知,拓展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领会科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争做知识主人的热情。
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扩展,进而使学习的知识得以更加稳固的吸收,为他们学习新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确能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爱好。
5 结语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 )
4、揭示课题
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P29“做一做”补充:333333.3 * 666666.7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补充题学生的计数器数位不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果)
2、寻找奥秘
P31第7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
3、考考你的眼力!
P31第8题
学生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4、实践作业
□贵池区梅街镇铺庄小学 巩光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第84页的例题,第85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商不变规律。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使学生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进行做题比赛,你们愿不愿意? 请同学们抽出题袋中的比赛题目,师生做题比赛。比赛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210= 3500÷700= 50000÷2500= 480÷160= 7200÷3600= 84000÷42000= 老师做完后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快又对吗?老师告诉大家,刚才我在做这些题时,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同学们想学吗?下面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那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怎样使商不变呢?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作用?„„)
师: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用计算器来研究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设计理念:首先以游戏的形式引题,特别是老师参与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出示例题,建立猜想。教师板书:“8400÷40=”,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学生算好后,补充板书成:8400÷40=210。
教师提出要求:如果把上面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有什么变化呢?
师:你能猜一猜商有什么变化吗?(设计理念:通过猜测商有什么变化,突出与上节课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的不同。)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四人一组,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分好工。如:两人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两人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数,至于乘几、除以几,可以参考书上的,也可以自己定;写出新的被除数和除数,再用计算器算出商。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式。
由学生推荐两个小组进行汇报,相机出示课件:
8400 ÷ 40 = 210
8400 ÷ 40 = 210
↓×□
↓□
↓÷□
↓÷□
÷
=210
÷
=210
↓×□
↓×□
↓÷□
↓÷□
÷
=210
÷
=210
师:根据左边的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右边的一列算式呢?(再出示算式下面的“我发现”)。
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
,商___;
被除数和除数
,商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并说出自己的发现,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又能使学生凭体验感受结论的合理性。)
3.自主举例,反复验证。师:刚才大家利用8400÷40这道题得出了一条规律。在其他除法题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够再找一些例子,看看在别的除法算式里是否也具有同样的规律吗?
学生独立写算式,计算、比较。小组交流后,提问: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如果有,共同检查订正。
(设计理念:通过反复验证这一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严密性。)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师:在做例题时,你们有所发现,后来又找到很多例子证明了自己的发现。能把你们的发现概括成一条规律吗?
学生自由发言,并相互补充,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课件显示这一结论)
让学生把书翻到第84页,读“茄子”博士的话。师问:“茄子”博士的结论与你们总结出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里注明的“0除外”是说哪个数不能是0 ?(指名回答)师:那么为什么要注明“0除外”呢?(因为0不能作除数。0作除数,除法没有意义:若被除数不为“0”时没有商,被除数为“0”时商不能确定。)
全体学生再一起把这节课发现的规律读一遍,并指出这就是商不变规律。(设计理念:通过举反例,并证明反例的不存在,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的严谨性。)
三、闯关练习,深化认识。
师: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的表现争取到了参观游艺宫的机会。好,下面老师带着你们去游艺宫,这里有三道关,看谁能夺冠。请每组最后一位同学打开你的习题袋,抽出第一关:奥运接力题。
第一关,奥运接力。比赛规则:四人一组:每组四道口算题从最后一个人做起,每人一题,算好后立即递给前面的同学,每组各题全对即为过关,最先过关的一组为冠军。
奥运接力题:480÷240= 6300÷2100= 6400÷800= 10000÷250= 师:你们做得利真快,有的可能比我不快呢!下面请冠军组派一人说说夺冠感受(重点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抽出习题袋中的题目,大家来闯第二关:八仙过海题。
第二关,八仙过海。游戏规则:独立完成填空。全部填对,即为过关。
(1)根据上面的算式,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0÷50=3(2)180÷3=6
(3)96÷12=8
15÷5=()540÷()=6
()÷4=8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0÷30 =(120×□)÷(30○□)
=(120÷□)÷(30○□)追问:填第(1)题时你是怎么想的?第(2)题中□里能填0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已成功闯过第二关,下面共同来闯第三关。
第三关,断案高手。断案规则:判断三个人的说法谁正确,并指出原因。
甲:两数相除,被除数和除数都加上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乙:两数相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5倍,商也扩大5倍。
()丙: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要使商不变,除数也要扩大3倍。
()
师:今天同学们在游艺宫里的表现非常出色,绝大多数同学都已顺利闯过三关,这都得益于什么?(除法的商不变性质)(设计理念:通过这个环节的闯关练习,并运用反例对错误进行预先控制,强化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四、引导反思,课堂总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找到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办法找到的?你这节课还有什么收获?对课前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在下节课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第三个问题:商不变规律的作用(——简便计算。)(设计理念:使学生对节课所学知识有个整体把握,利于形成知识结构。)
五、完成作业,巩固加深。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设计理念:使本课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形成知识结构。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06-24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教案12-18
我学会了用计算机12-06
用VB编写定时关闭计算机的程序VB10-19
认识计算器计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11-15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01-12
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01-09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10-0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10-17
高职计算机教学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