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法律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 篇1

德国的法律,就传统而论,属于大陆法系,不论在公法和私法方面都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但也保存了若干日耳曼法的特点。它的全部法律以制定法为主,不仅有体系严整的各种法典,也有大量的单行法规和比较完备的司法制度。

一、公法

(1)宪法 现行宪法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魏玛宪法》的某些原则,而且有些条文直接来自《魏玛宪法》,例如第14条中就包含有《魏玛宪法》第153条的规定:“所有权包含义务。所有权的行使应该符合公众福利。”但是《基本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又与《魏玛宪法》有所不同。《基本法》除前言外,共146条,分为11章,分别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联邦制度、立法、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关于基本权利,第1条宣布:“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对这种尊严加以尊重和保护是国家的义务。”第26条规定,凡扰乱世界和平、特别是准备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是违宪的。《基本法》还规定了联邦和各州都有立法权,联邦设立总统和两院制的议会,建立责任内阁制。根据《基本法》,各州法律不得与联邦法律抵触。州和联邦的法律都不得违反联邦宪法。为此,根据《基本法》第93、94条和1971年《联邦宪法法院法》,设立联邦宪法法院,主要审理法律违宪问题。

根据《基本法》,各州还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宪法法院。各州也有普通法院,但最高审判权属联邦。

为实施《基本法》而制定的单行法规,有《关于调整公共结社权利的法律》(1964)、《集会与游行法》(1978)、《政党法》(1967)、《联邦选举法》(1975)、《联邦政府成员法律关系法》(1971)等。

(2)行政法 由联邦和州分别制定、执行。其中一个重要部门是公务员法,规定联邦和州的各级官员、雇员的任免、升迁和俸给。主要有《联邦公务员法》(1977)、《联邦公务员俸给法》(1975),这些法律是德国文官制度赖以建立的法律基础。

(3)财政法 规定国家财政活动和金融管理。《联邦和州的财政法原则法》(1969)是这方面最主要的法律。

(4)刑法 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仍继续适用1871年帝国时期的《刑法典》,1969年作了全面修改,先后公布了总则、分则,1975年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于1月1日生效。这部《刑法典》实行罪刑法定主义,对各种犯罪行为规定得极为详尽。废除死刑,无期徒刑只适用于发动侵略战争、谋杀、以灭绝种族为目的的杀人等几种个别的罪行。对6个月以下短期自由刑,要求尽量用罚金代替,采取“日数罚金制”。即在法典中不规定罚金数额,法官判决时在法定范围内宣告被告应纳罚金的日数,再根据犯人的情况决定他每日应纳罚金的数额。对于青少年的犯罪,制定了专门的《青少年法院法》,1975年1月1日施行。在确定犯罪、采取措施和处理程序各方面都与一般刑事案件不同,总的精神是对青少年注重教育,原则上不适用自由刑和罚金。作为《刑法典》的特别法的还有《军事刑法》(1974)和《经济刑法简化法》(1975)等。对于未构成刑事犯罪的违法行为,根据《违警法》(1975)规定,由联邦和各州的行政官署(包括警察)处理。

(5)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1975)实行公诉主义;《民事诉讼法》(1950)实行当事人处分主义。《刑罚执行法》于1976年公布,1977年1月1日生效,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仍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例如休假、接见亲属、通信、宗教礼拜等。罪犯还可根据情况定期回家,与社会保持接触,以有助于罪犯将来重返社会。

二、私法

(1)民法 1900年生效的《民法典》仍然有效。虽然其中许多条文经过多次修改,但法典的整体没有改变(见《德国民法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基本法》规定的一些原则包括男女平权、提高妻子的地位、改善非婚生子女的地位等,对《民法典》,特别是第4、5两编作了重大修改,清除了这部《民法典》中最落后的部分。

(2)商法 1900年生效的《商法典》也沿用至今,没有重大改变。另外订立的一些单行法,如1889年的《关于营业和经济合作社的法律》、1892年的《有限责任公司法》(1980年修订)和1965年的《股份法》等,其中有《商法典》里未规定的企业形式。

关于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一些单行法,规定了一些无过失责任的制度。1976年的《共同经营条件权利调整法》对《民法典》第 242条里的诚信原则的运用作了补充。

《民法典施行法》中有一部分是有关涉外法律适用的规定,是国际私法的重要法规。

(3)社会法、劳动法、经济法 德国法律中,除了传统的公法与私法两大部门外,还形成了一些兼有公法与私法性质的法律部门,就是社会法、劳动法和经济法。

(4)社会法 是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包括工人的疾病医疗、退休病休、病残保险、儿童补助、住房津贴、学生补助、死亡抚恤以及失业补助和职业介绍等(见资本主义法)。1975年的《社会法法典》是把这个法律部门法典化的一个开端,但只制定了总则部分,而以许多单行法作为分则。其中有1911年的《帝国保险法》等旧法律,也有1961年公布、1977年修订的《青少年福利法》等新法律。

(5)劳动法 从19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力求迅速恢复经济,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劳动法就在这种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劳动法由工资合同、劳动保护、企业委员会制和工人参与决定权等几方面的一些法律组成,有《工资合同法》(1969)、《保护有职业的母亲法》(1968)、《青工保护法》(1976)、《企业委员会法》(1972)、《雇佣劳动者参与决定法》(1976)等。

社会法和劳动法两个部门不仅有实体法,而且各有其相应的程序法和法院,即社会法院和劳工法院。

(6)经济法 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部门法。联邦德国早就有一些经济部门受国家的干预乃至管理(如铁道),战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联邦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企图对经济加以进一步的干预,使国民经济向着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这就形成了经济法这一新的法律部门。1967年的《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的法律》(即《稳定法》)与1980年的《反对限制竞争法》(即《卡特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法律。

此外,关于保护消费者、知识产权、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也都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 篇2

1 从社会文化背景看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亲密,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被称为“文化人”。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 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发展活力。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 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 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他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必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在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 每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 同时也塑造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 进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些社会文化氛围包括民族特性、社会习俗和公众的价值取向等。

1.1 务本求实的民族特性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社会基础

民族特性是指一个民族秉承她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生活活动中形成的固有的、鲜明的本质的风格特点, 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根本属性的依据。19世纪初, 德国的工业落后于英国几乎整整一个世纪, 到20世纪初就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而在本世纪又两度从战败迅速走向强盛。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 从大型精密机械、轿车、光学与电子仪器, 到体育运动器材以及艺术与消闲的钢琴、啤酒等等, “德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上乘的代名词, 使各国消费者深信不疑, 很多旅游者到了德国都会大肆采购德国的精密制造商品, 诸如机械表、光学相机等, 正是德意志民族务本求实的民族特性使得“德国制造”获得了良好国际声誉, 而也正是这种民族特性才使得德国一直走着一条以产品质量取胜的发展之路。在德国, 人们不会盲目地去追求文凭和高学历, 他们从来不鄙视职业教育[3], 因为他们相信, 通过精细的手艺做出来的机械表也同样能让世界佩服, 所以选择职业教育, 同样有前途。

1.2 注重技能的社会习俗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历史渊源

德国素有“工匠王国”之美誉,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手工课就开始用泥做小板凳。从社会习俗的角度看, 起源于中世纪的“师傅制”在德意志民族中有着良好的传统。在德国, 师傅拥有卓越的技能, 并具有威望, 他们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欧洲其它民族的师傅[4]。直到今天, 德国高校教师也拥有比我国高校教师更大的学术权威和治学自由。由于师傅的地位高, 使得年轻的学徒没有自卑感, 也没有被社会遗忘的感觉, 而是希望通过努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师傅。这种不鄙视“手艺”、“技能”的社会习俗深深地影响着德国的职业教育, 在德国人看来, 接受职业教育, 学习“手艺”、“技能”并非无可奈何的选择, 而是主动的要求。德国人重视工作技能, 致使德国人对操作技能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精力, 从而产生了崇拜技能、尊重具有劳动技能, 特别是具有特殊工作能力的人, 这种重视技能的社会习俗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历史渊源。中国腐朽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视乎是读书人唯一的追求, 这种官本位的思想, 误导了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表现在现实中, 初中生考不上高中才上职中;高中生考不上本科, 才上高职院校, 这就是轻视技能的具体体现。

1.3 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现实基础

价值取向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人在评价事物价值高低时所表现出的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 是一个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德国是一个土地较窄的国家,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 德国人清楚, 在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要使自己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只能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 所以德国历来就注重发展加工和制造工业, 在价值取向上也体现着注重实用的特点。德国商品的外观也许不是很赏心悦目, 但是性价比一定高, 德国商品注重实用性, 德国的教育亦是如此。由于受这种注重实用思想的影响, 凡是涉及社会生活中所要了解的东西都会成为教育的内容。因此, 在19世纪末, 德国学校开展的改革运动就是率先发展实科教育, 以面向社会、联系实际为主要特征[5]。在德国,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突出专业的针对性, 课程设置紧跟社会变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实用性的教育, 它的高速发展与德意志民族注重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德国的汽车工业、通用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工艺设计、信息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等高端产业其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直是国际上无可争议的高端设备。为了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也重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械加工、机电工程、经济工程、工业经济和信息管理等领域, 像人文性的科学诸如法律、教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都不可能在职业院校开设[6]。这种实用主义的专业设置得到了产业的支持, 也解决了高素质教师的来源问题和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 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发展环境。反思我国的职业教育, 在专业设置上大多沿用了传统的学历教育, 没有过多的考虑地方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规划, 造成了职业院校之间专业设置、专业内涵和专业培养目标雷同, 没有形成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和自己特色的专业群, 使职业教育没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地方产业发展基础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2 从法律制度规范看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其良好的法律环境。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 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与之配套一系列法律规范, 如《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基本法》等, 从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到各州制定的职业教育法, 以及学校依法制定的实施规范, 使德国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法制体系, 进而实现了用法律手段来推进职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 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重视可操作性[7], 如德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在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来源方面, 德国法律规定: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 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完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制体系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相比而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还尚待完善, 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 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规体系。

3 结束语

吸收和借鉴各国职业教育 (尤其是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 的经验是必需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作为世界公认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 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在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的同时, 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满足社会的需求。

摘要:成功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令世界瞩目, 值得学习与借鉴。本文从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层面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借鉴各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 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社会文化,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崔文静.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3 (1) :100-102.

[2]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1997 (3) :33-40.

[3]刘箴.切片观察德国职业教育[N].光明日报, 2012-12-22 (5) .

[4]潘陆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文化渊源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2) :40-41.

[5]张英杰, 徐涵.从文化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J].职教论坛, 2007 (15) :54-57.

[6]孙晓敏.德国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2 (11) :7-9.

[7]汪长明.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 2011 (23) :56-59.

德国的空间活动法律规则研究 篇3

关键词:德国;空间活动;规则

中图分类号:D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57-02

一、德国加入外层空间有关条约的情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承诺履行其在国家立法方面的国际义务。德国批准了包括1966年《外空条约》、1967年《营救协定》、1971年《责任公约》、1974年《登记公约》。另外,德国也批准了《核禁试条约》。但德国没有加入1979年《月球协定》。

二、德国的空间活动国内立法概述

德国是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国家,德国政府一贯支持和关注空间研究与应用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和影响。德国现在在欧空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德国成为欧洲非常重要的空间强国之一,尤其在遥感方面等的科学研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是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

到目前为止,德国并没有像国家空间法这样的法律。然而,德国已有与空间活动相关的专门立法。如《德国航空法》、《德国电信法》、《卫星数据安全法》等等。

三、德国的空间活动的组织

德国是欧洲领先的航天国家之一。它是欧洲航天局(ESA)成员国,也是第二大资助国。从德国空间活动的财务上来看,约3/4的德国国家太空计划是在欧空局的框架内进行的。国际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各国空间活动的特点,德国的空间活动也不例外。作为国际合作框架的一部分,德国将在国际空间站的占有一席之地。德国参与了Ariane-5(欧洲阿里亚娜五号火箭)发射器的生产和使用。它经营着自己的基础设施如卫星跟踪,遥感和控制,也参与欧洲航天局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德国在欧洲倡议的“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GMES)和“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项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德国的国家空间活动的组织是在不同的级别范围内进行的。在一般情况下,国家空间活动在联邦经济和技术部的管辖范围内。1998年8月22日《关于空间活动责任转移的法律》生效,通过法律手段,联邦经济和技术的将空间活动的管理责任移交给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授予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以自己的名义,在该法授权的范围内进行的空间活动领域的管理任务。根据该法第2条,其任务是:编制的德国空间战略;负责德国的太空计划的实施;在国际层面上特别是在欧洲航天局空间活动上代表德国的利益。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是德国负责研究航空航天并且计划、实施航天任务的机构,是德国国家级航空和航天研究中心,其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被纳入国家和国际合作项目中。目前,德国航天局的活动集中在地球观测、导航、通信、空间科学、微重力研究、空间运输、国际空间站(ISS)和载人航天飞行,以及空间技术、探月工程等领域。

四、空间活动若干法律规则

(一)发射服务的许可

根据德国航空法的规定,飞船、火箭和相关飞行物体被认为是飞机,只要它们是在空气空间领域。因此,在德国领空的飞船、火箭和相关的飞行物体,在原则上,受限并适用于飞机的许可规则。德国飞机必须被明确承认且允许从事空中交通,即必须在国家登记注册。为了被允许从事德国空中交通,必须在德国国家登记册内注册登记,获得一个交通准入许可。

(二)包括卫星广播在内的卫星通信法律问题

德国拥有广阔的空间技术且不断持续发展,从2000年到2001年,德国卫星通信市场份额增加了4.8%,达到14亿欧元,从1997年到2002年累计增长33.4%。在规范市场的法律方面,卫星通讯方面的法律一般被认为是通信法律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也有一些与卫星通信有关的具体规定。

德国电信市场现已开放,国家垄断企业“德国电信”作为1989年、1994年和1996年三次邮政业改革的内容之一被私有化了。国家在电信方面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成为公共电信基础设施的担保人之一。在德国基本法中有详细规定,奠定了这一政府角色的法律基础。其目的是在邮政和电信等领域通过私营个体企业的介入而引进公开竞争的方式。明确允许私人提供电信服务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由国家提供服务。

然而,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需经联邦参议院同意之联邦法律,保障邮政与电讯勤务之适当与充分。”而且,联邦保留了特定的责任和权力,通过自己的一些组织或次级组织来履行某些主权的任务,如许可、频率管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据保护等。基本法中所用的术语“通信”通常应用于技术方面,由无形的信号进行传输,其特征在于发送无形信号的方式,即可以在接收信号的位置重新创建信号。包括必要的技术和媒介,不论所使用的技术是什么并且不论它是否涉及个人的(如语音电话)或大型的通信设施(如广播)。但发送的内容本身不属于电信的定义。

根据德国基本法,联邦关于下列事项有专属立法权:……(七)邮政及电讯……因此,联邦国家可能无法在这些领域进行立法。然而,电信的定义仅是指传输的技术方面。在内容方面(如无线电广播),联邦国家有一定的立法和行政能力。

在德国第二次邮政改革过程中,为了实现基础设施的保障任务,联邦制定了《德国电信法》。1996年7月,德国新的《电信法》出台,根据该法规定,德国成立了新的电信管制机构,并从1998年1月1日起全面开放德国电信市场。德国2004年新电信法积极落实欧盟电子通讯网路及服务指令之要求,采取以竞争为导向的管制架构,并以促进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效率为目的。

1.私人卫星电信运营商的许可制度

德国电信法(TKG)规定了“电信”这一术语的含义。它是通过电信系统发送、传播以及接受任何声音、图像或声音信息的技术过程。因此,该法也适用于卫星通信。由联邦网络局承诺为私人卫星电信运营商在电力、燃气、电信、邮政和铁路运营方面发放牌照。TKG规定,必须建立一个邮电管理机构作为在联邦经贸部业务范围内的较高级的联邦权力机关以履行本法及其他法律的职责,其总部设在波恩。

电信法第56条是关于卫星通信的特别规定:任何德国轨道和频率使用权的转让必须通过联邦网络局,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注册,协调并将其卫星系统的状况通知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无线电通信局。德国邮电管理局第8/2005号官方公报详细介绍了国际电联的卫星系统登记程序和德国轨道和频率使用权转移的程序。

2.外国投资

在1998年德国电信市场自由化之前,德国电信部门仍然对外资关闭。现在,对外国投资者已没有特殊的歧视待遇。不过,所有外国投资必须向德国中央银行报告。然而,劳动力成本过高,阻碍了外国公司在德国设立制造工厂。在1991-2001年的整个10年的时间内外国对德直接投资总额达393亿美元,总量在世界上的第三位。2004年,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出现负值,是1992年以来的第一次。2006年获得外国直接投资约34.2亿元欧元,同一时间,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63.3亿欧元。

3.竞争

根据TKG第二部分第2条,调控的目的之一是确保竞争机会平等,在该地区的电信和网络以及相关设施的服务领域促进以竞争为导向的、可持续的电信市场的发展。在德国提供卫星通信服务的是总部位于卢森堡的SES ASTRA公司和总部位于巴黎的欧洲通信卫星组织。这两个系统启用网络连接,双向传输(如卫星被用于两个通道,而不是混合传输)给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惠益。2008年年底在德国拥有约22 000个用户。

4.普遍服务

按照德国电信法的规定,普遍服务是指用于公众电信业务最基本的一类业务,这种业务有着规定的特定质量,每一个用户都能接入,不受住宅和工作地点的限制,而且价格合理。联邦政府负责保证在全国范围内以适当的成本提供基本的或主要的服务,而不负责提供一个最好的基础设施。然而,服务必须达到足够的质量要求,达到可用的足够数量,并在可提供的服务和所需费用之间的应有适当比例。德国电信法第18-21条详细规定了普遍服务的义务、补偿办法、征税方式、财政收入的报告等内容。

5.频率管理

根据TKG第27条之一,频率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频率的规划、分配以及对用户或竞争者的收费等制度,以防止频率开采泛滥或受到干扰及歧视。德国电信法对频率的分配原则、分配方式、使用原则、费用分担及频率解除的事项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三)地球观测服务,包括数据许可和分配

1.遥感卫星运营商许可制度

德国没有遥感卫星运营商牌照的具体规定,而是适用德国电信法的规定。德国网络局是负责为遥感运营商发放许可的机关。其主要的遥感项目是在欧洲范围内推行的,比如欧洲“旗舰计划”是在欧空局的框架下实现的,许可证发放也必须遵循欧空局的规则。

2.数据分布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分布的事项已被规定在德国的《卫星数据安全法》中。在2008年,2007年12月1日的德国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传播安全保障法得到实际实施。之所以需要就星际遥感系统的准入和许可以及通过这些手段获取的数据的传播制定具体立法,是因为与空间有关的项目中的投资结构发生了变化。私营部门日益参与最新的遥感项目以及特别是通过公私伙伴关系投资了大量私人资本,从而需要有一个明确而透明的法律框架。该法案为传播由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产生的遥感卫星数据实施一个许可程序,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利益。

五、结论

德国在国内空间立法上并不是特别发达,而对于一些特定的活动,德国已经建立了基本法律框架。德国开始发现航天的道路上不仅是在技术和工程方面,同时航天活动也蕴藏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影响。如果德国开始重建其外交政策,一定会根据这些需要颁布自己国家空间立法。在任何情况下,应该为德国的国家空间法准备足够的空间,这将使德国领土内的国外企业和德国本土企业比现在更加积极地参与空间活动。德国的立法者似乎明白这些迹象,并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意图向前推进国家对空间活动的立法。

参考文献:

[1]赵海峰.空间法评论:第1卷[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贺齐治,黄惠康.外层空间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5-6.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 篇4

人大法学院刘教授赴德国明斯特大学出席“国际公司治理与法律论坛”

11月1日至6日,刘教授应邀出席了在明斯特大学举办的“国际公司治理与法律论坛”(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Law Forum),提交了会议论文,并用英语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公司法与公司治理的国际化经验:如何把两大法系融为一炉》(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How to make the hybrid of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work?),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会议的主办方代表、来自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法学院的Jean du Plessis教授在致开幕词时引述了刘俊海教授在论文中基于中国公司法的变革经验而提出的世界各国都应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海纳百川的气魄,积极推动本国公司法的国际化的学术观点。

刘在演讲时首先阐述了公司良治与政府监管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了政府监管失灵的副作用,认为公司良治有助于预防市场失灵和金融危机。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法与公司治理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对其他法域的先进立法例、判例与学说的移植与借鉴。他分析了1904年《公司律》在借鉴英国公司法、日本公司法以及德国公司法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对于中国现代公司法框架下的治理结构与两大法系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剖析,认为中国的公司治理体系既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也大胆借鉴了先进的域外经验。刘俊海教授还主持了德国明斯特大学Matthias Casper教授的演讲,并对其演讲中涉及的金融机构合规部以及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理论的危害性发表了评论。

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位著名公司法学者,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的Brian Cheffins教授,英国伦敦大学的Janet Dine教授、Barnali Choudhury博士,美国波士顿法学院的Kent Greenfield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的Ingo Saenger教授、Bernard Grossfeld教授、Otto Sandrock教授、Matthias Casper教授、德国英格尔斯塔特大学的Claus Luttermann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 Ian Ramsay教授,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的John Farrar教授等演讲嘉宾和会议代表分别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学术观点。

德国职业教育新动向 篇5

德国职业教育与工商界紧密合作具有悠久传统。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德国有近60%的青年接受双元制培训,学生每周在企业实习3~4天,辅之以职业学校实用理论的教学和普通教育,它确保了学生的高就业率,超过95%的培训人在毕业后首次就可以在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大学与企业界的合作因里斯本公约和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也日益紧密和增强,业主和教育界的代表定期举行各种会议讨论就业市场的需求,行业协会在高等教育立法和制定政策时发挥重要作用,大学校董会有更多工商界的代表参与。

在博洛尼亚进程框架内,提高就业能力已成为德国各级学习计划的中心目标。在编制学习计划时,大学和经济部门的代表进行协商从一开始就考虑企业就业能力的要求,提高对资格证书最低要求的标准。在某些课程领域和一些具体专业,公司代表帮助评价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

课程计划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保证学习者的就业能力。在德国,一种新型的学习项目即大学学校科目学习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高等)双元制计划在迅速发展。

2007年,德国有249所高等学校和24000家企业合作开设了675个(高等)双元制学习计划,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大学和企业公司职员的交流与流动也加速了知识的转移,促进了合作伙伴关系的相互理解。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6期 周满生 文)

中职生就业把握三大关系

山西职业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徐仲安撰文认为,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切实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在办学机制上,要处理好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企业是需要人才的地方,两者之间是一种供求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双方合作的前提是公平公正,关键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分歧是用人的待遇与权益保障,合作的主导作用取决于人才质量的优劣。校企合作要找准结合点,在信息交流上,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让学校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和生产流程、新业绩、新方向等;在资源共享上,企业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设备和实践机会,学校让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等;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可以派教师到工厂体验企业文化;学习技术技能,企业也可派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授课。同时,要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规定,用制度确定下来,规范双方的行为,以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在学生培养上,要处理好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关系。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技能是手段,职业素养是灵魂,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职业技能是展示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职业素养是提升职业技能的核心动力。没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就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

在就业保障上,要处理好送出去与留得住的关系。从学生到工人,从学校到企业,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有一个角色转换和环境适应的过程。如何让每一个学 生走好这个“人生的跨越”,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关爱和呵护。学校要帮助学生度过这个心理适应期,企业要解决好学生独立运用技能的“断奶期”,从而使学生迈过这个坎,实现自理、自立、自强。

学校与企业在学生工作实践中,都要降低工作重心,降低管理重心,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7日)

职业教育发展期待三大突破

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副会长俞仲文表示,希望有一个和谐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目前的“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俞仲文引用了OVTA(海外职业训练协会)近日公布的调查,调查直陈中国职业教育的缺陷:政府把职业教育当做“二流”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

俞仲文建议把高职院校的管理由高教司划到现在的职成司,或单独成立高职司。同时,妥善解决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教育管理的业务重叠问题,避免“部门打架,殃及职业院校”的现象。其次,在调研充分的前提下把两个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归由一个部门统管。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也认为,现在多头办职业教育,没有一个统筹的机构进行管理,为此他建议建立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委员会”,来统筹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行业的职业教育。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邢晖强调,面对当前条块分割现象,建议块与块(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但这个统筹不等于合并和转移,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在条(职业教育系统内)的方面,重心下移,高职要发挥省的作用,中职要发挥地市统筹,在发达地区可以考虑发挥县市的统筹作用。

增加职教投入,保障经费到位。朱永新透露,2000~2007年,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增加了不少,但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总的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要知道职业教育的成本通常比普通教育要高2~3倍,这意味着增加职业教育经费还有很大的空间。”朱永新说。

山东聊城孙菁表示,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13年来,缺少相关的实施细则,造成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较其他教育偏少。她认为,如果出台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能少于什么标准的话,地方政府会更有操作性,职业院校也更有理由和依据向上争取办学经费。

全国人大代表黄如梅提交了加强西部地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她说:多年来,在有配套资金投入的发达地区,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较多,而西部地区由于县政府没有配套资金投入,多年来,不但地方投入少,还得不到国家的相关投入,部分县级职业学校的设备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创办农业中学时留下的。要新办个专业,实验设备主要得靠收购废旧电器来筹集。这种条件下,根本无法满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提升职教地位,改变评价模式。孙菁代表建议首先要消除社会与家长、学生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表示,把尊重一线劳动者作为社会与教师的基本美德,严格禁止初中教师对学生说“你再不好好读书就让你去读职校,不好好读书就去当工人”之类的话,提升一线劳动者在全社会尤其是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其次是改变唯学历与文凭是举的人才评价模式,变学历和文凭优先为注重 能力和资格的评价标准。”孙菁代表分析,是现行的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现象。目前情况下,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行业差距太大。尽管国家高技能人才奇缺,甚至某些岗位拿的钱比研究生还要多,但缺乏吸引力。孙菁代表还建议,改变职业教育招生居后以及教育层级不完善的现状。中考以后,第一批招生的是普通高中,随后才是职业高中。高考亦然,第一、二、三批次本科院校招生结束后,再由职业院校去录取,为什么不可以把职业院校也分批次,与本科院校同时进行招生?不少参加论坛的代表也认为,这是人为地把职业院校定位成考生考不上高中或本科,不得已而选择的去处。

(《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0日)

我们应该学德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职业教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他认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陈洪捷:最近几年的重视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政府、专家重视,也喊了很多口号,但企业和社会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劳动力素质变得日益重要,企业迫切需要有各方面特殊技能的人才以保证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国家适时推行特殊职业培训计划等措施,会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

中国青年报:您的意思是,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可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陈洪捷: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职业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也是在广东、江浙沿海发达地区。上世纪80年代,德国人曾向中国推销过“双元制”教育,我国当时也很欢迎,但是那时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够,对技术工人需求有限,职业教育并没有像当时设想的那样普及开来。

而现在,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有了迫切的需求,大学毕业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很多企业仍然找不到熟练的技术工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经济发展绝不能缺少能工巧匠。

中国青年报:在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德国的“双元制”遐迩闻名,甚至被称为德国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我们可以借鉴吗?

陈洪捷:当然值得我们借鉴。“双元制”教育最典型的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生一周有2~3天在学校上文化理论课,剩下的时间到企业接受训练,文化理论课的内容与企业训练挂钩,针对性很强。也有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学生在那里可以接受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在德国,联邦政府法律规定企业的员工数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必须拿出一部分资源,如车间和师傅,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培训岗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是在为自己培养人才,在德国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

中国青年报:培养人才需要很大的资金人力投入,如果我们也让企业承担这个义务,企业会不会有负担?

陈洪捷:与德国相同,我国目前的情况也是中小企业很多,但是它们一般没有足够的能力培训人才。我们可以首先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双元制”,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途径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慢慢发动中小企业参与。

法律首先规定谁有义务做什么,另外就是规定经费分配。在德国,每个州的日常 教育经费是自己说了算,但职业教育是个例外,联邦政府从一开始就参与,投资力度很大,当然企业也要出钱。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就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谁申请到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谁才有国家资金支持,大部分学校申请不到。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是民办的,他们大部分以营利为目的,还差钱吗?

陈洪捷:民办职校更愿意办外语、财会、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不需要太多老师和场地,投入少,利润高,而工程、汽车修理等都需要实训场地,需要老师手把手教,这样的民办职业学校很少。所以单纯依靠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肯定不行,国家还是要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青年报:在中国,大家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的无奈选择。德国是这样吗?

陈洪捷:在德国,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是平等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并不只是学会一种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这种技能赋予人生一种意义,比如说价值观念、职业认同等。所以,德国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比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的定位比较准确。

我们应该学德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职业教育——小学还是统一的知识学习,初中后就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目前我国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孩子,都“一刀切”地接受相同的义务教育,但很多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孩子,对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并不感兴趣,家长也觉得学那些没用,加上考大学无望,那些孩子很容易辍学。与其对他们实行普通义务教育,不如对他们进行职业义务教育,比千篇一律的普九教育实用得多。毕竟社会更需要有技术、有手艺的人,用不了那么多搞学问的。

(《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9日)

实施教育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研究显示,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等维度,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性,他们在学习方面兴趣不足、缺乏动力,职业认知程度也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高,而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又明显好于普通高中学生。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应实施“教育性教学”。

中职学校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等,但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实训车间,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更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的头脑融入“诚信”和“敬业乐群”等职业道德观念。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应实行教育性教学,实训教学在教育性教学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做合一,实行“做中学”。

——教育性教学之首要:创设课堂情境。作为中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的经验为顺利开展 教育教学服务,这就是课堂情境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情境创设的过程,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这是“教育性教学”的第一步。

——教育性教学之本质:本着职业教育的目的开展教学。所谓教育性教学,就是将课堂组织教学与教书育人结合,将知识传授与做人做事结合,将学生的课堂行为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通过教育性教学,让趴在课桌上睡觉的学生抬头,让在教室后面打架找乐的学生懂得规范,让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逐步建立目标。只有本着职业教育的目的开展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逐步养成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职业能力。

——教育性教学之特点:结合职业特点和岗位特性,开展职业技能的知识性教学。从启发学生思维出发,在中职教学中,(1)要安排真实的情境。(2)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3)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4)要以活动去验证假定。(5)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

同时,中职学校开展技能教学不应是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通过“做中学”将技能目标达成与技能训练任务相结合,将实训车间的模拟操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学生的校园行为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相结合。“做中学”的根本在“做”,媒介是活动或作业,目标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结果是服务社会、实现就业、提升社会生产力。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实训车间模拟操作等都是“做中学”模式,通过这些训练,才能让职校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此外,中职学校在实施“教育性教学”和“做中学”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材、作业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教材改革。专业课程结合企业实际和当地行业现状进行改革,基础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文化现状进行改革,让教师根据行业要求和本地企业的发展需求整合课程、教材,直接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服务。

——作业改革。作业既要有目标,也要有结果。目标是落实和巩固知识点或技能模块,结果是关注专业技能的成长与职业技能的实践。

——评价方式改革。认真实行综合学分制,引入企业评价制度,强化专业技能的评价。学校要重视外在的评价导向,引入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评价。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论文 篇6

人们总是惊叹德国产品的精细和品质,盛赞“德国制造”的质量,而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为了探究德国职业教育的奥秘,笔者与来自全国各地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24位一线骨干教师,来到德国黑森州一个名叫大盖劳(Groβ-Gerau)的美丽小镇进行学习培训。大盖劳小镇上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我们将以学生的身份在这所学校开展学习,体会德国的职业教育。

学生管理的松与严

到达大盖劳小镇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一栋建筑物前。翻译人员对我们说,这里就是我们即将开展学习培训的学校。虽然说这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却没有校门,教学楼前面的路边有几根一字排开的彩色铁柱子,仔细看,路旁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串德文,这是学校的名字。教学楼旁边是三五成群的学生,有的在抽烟,有的在聊天,偶尔有几个学生拥抱在一起,像是久别重逢。这些学生打扮时髦,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有的男生还戴着耳环和精巧的鼻环。教学楼大门打开了,穿过一个玻璃门,径直进入教学楼,笔者发现,这里的地板和墙壁都十分干净。

几天学习下来,笔者对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有了大致的印象:校园是敞开的,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没有防盗网,但每一栋教学楼的大门都紧锁着,教学楼里的每一个教室,甚至卫生间都上了锁,教师不来开门,学生只能在外面等,教师离开教室的同时也会把门给锁上,这样一来,桌椅和实训设备被学生无故损坏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学校对教学楼的管理十分严格,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抽烟。我们一行人中有个老烟民,一次下课后,他独立走出教室,来到走廊尽头,习惯性地点燃一根烟。谁料一根烟还没抽完,翻译人员的电话就来了,提醒他不能在教学楼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抽烟!原来,一个德国学生看见他抽烟,打电话告到学校教学秘书那儿去了。

在国内,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仪容仪表的管理方面想尽了办法,即便如此,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德国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既松又严,松与严之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在个性与自由之间拿捏有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双元制”职业教育

位于大盖劳小镇的这所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二元制”职业教育,全校近3 000名学生,教职工人数总共不到200人,这种师生比例的格局与国内的职业技术学校一样。据了解,这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是12至20人,而国内职业技术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人数是40至60人,每个教师的课时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经过深入了解后得知,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上课,还要到教育企业进行实习。比如,一个班级共有20名学生,他们可能来自于18个不同的企业。

为什么说这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企业呢?原来,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愿意上大学的可以直接报读大学,愿意上职业技术学校的可以直接到企业申请工作,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每个月支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当然,这些学生必须一边工作一边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比如:一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两天,在校学习3天;二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3天,在校学习两天;三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4天,在校学习1天。学生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在该企业工作的资格。这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模式,就是“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是德国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有两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在学校是学生。学生有两个学习场所:一个是企业,一个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从表面上看,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二者相互分离,但从学生个体而言,则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就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上岗。因为学生的实习培训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真刀真枪地进行操作训练,对工作环境十分熟悉,掌握着一定的工作规范,所以毕业时能够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双元制”是德国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也被国内的一些学校借鉴。但是,完全照搬“双元制”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进行,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同步进行,大部分实训操作是仿真模拟训练或现场参观实习。学生毕业后虽然持有职业技能证书,但是离无缝对接上岗还存在距离。有鉴于此,有的学校采用“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方面,企业参与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避免了培养目标脱离实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企业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还能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元制”职业教育在国内水土不服,笔者认为是受到了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因为人们普遍对职业技术从业人员存在偏见。为更深入了解“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我们考察了西门子公司、奔驰汽车装配厂等,还参观了他们的教育企业,如PBA、BZL等。笔者发现,在德国企业,企业会将技术专家的简介和他们的技术革新产品或设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技术工人地位之高,非同一般。而在国内,技术工人的身份地位是不被人们看好的,目前,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念。

“行动导向教学”

在学习培训期间,我们以学生的身份体验了“行动教学法”。有一个项目是“自动控制百叶窗的制作安装”,教师要求我们3人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这个项目。以我们具备的专业水平以及掌握的技能,完成这个项目一点问题也没有。在操作前,我们做了具体分工:设计图纸、设计自动化控制的程序、选择和检测制作百叶窗的器材,最后通力合作进行组装和调试。“行动导向教学”的6个步骤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反馈。在完成了前面4个步骤后,我们静静地等待老师的检查和反馈。检查时,各个小组先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德国教师开始提问:你们这个作品的成本是多少?向客户的报价是多少?你们选用的控制方式是由谁决定的?跟客户沟通了吗?客户满意吗?一连串的问题把我们问得哑口无言。

在我们的`思维里,这些问题不重要。成本多少?学生以后工作了,去商店买材料就知道了;控制的方式当然是由我们决定了;客户在哪里?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不就有客户了嘛!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工作以后自然会懂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会控制程序的设计、器材的检测以及百叶窗的组装步骤和工艺。

但是,德国教师不这么认为,他们十分重视完成一项工作的细节及过程,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目前,国内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以上问题,甚至将这种忽略美其名曰“善于抓住教学重点”。仔细想想,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的,这会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几年之后,仍然掌握不了所需的技能,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感到手足无措。

“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为了今后的“行动”而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生从行动开始,到学会行动结束,以技能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学生的动与静

在德国的第三天早晨,笔者发现小镇上德国汽车的噪音很大,受好奇心驱使,特意到小镇上转了一圈,因为正值周末,街道显得十分安静。原来,汽车噪音那么大,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街道太安静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对动与静的理解和体验也越来越深刻。在德国的商店里、火车上,人们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学生在学校里、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不提问,学生会安静地坐着学习,教师讲课时的声音也并不十分洪亮,刚开始我们很不习惯。国内的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讲课声音小还得配戴一个“小蜜蜂”扩音器,否则根本盖不过学生的说话声。在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课堂上,笔者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耳根清净”。直到有一天,校园里举办的一场学生毕业狂欢带给笔者另一番惊喜。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校园里通过扩音机大声地唱歌,兴奋地跳舞,在毕业狂欢会上整蛊老师,哈哈大笑。平日里严肃认真、拘谨的德国教师也会参与狂欢活动,放松身心。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 篇7

作为社保莱茵模式代表的德国,其医改方案建立的制度基础与中国的社会保险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德国的经验给我国社会医疗经办机构法律改革带来的启迪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办机构的法律定位应当是独立于政府的专业化和法人化的公共服务机构,参保人与医疗给付者应当彼此隔离,要让经办机构充当二者的中介与桥梁,扮演医疗服务购买第三方的角色,通过发挥经办机构在保费精算和医疗费用控制方面的优势解决医疗保险中两个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实现医保经办业务的多元化,为促进经办机构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能创造有利条件。其中第一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是我国未来基本医疗保险立法中应当坚持的方向,而且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也为建立此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框架,德国医改中的若干经验基本不存在在中国适用的障碍;第二个方面,由于中德两国在历史传统、制度演进路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德国的经办机构竞争机制也许仅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目前我国开展的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试点方案决定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立法将异于德国的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一览 篇8

“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与特点

“双元制”是德国首创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是企业和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制度,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其它国家很多企业借鉴采用。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参加人员,必须经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还有经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即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双元制教育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训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学生兼具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培训的内容既有专业理论学习,也要进行技能培训。教师有两类,即理论授课教师和实训授课教师,使用理论和实训教材等。学生在企业内作为企业员工进行生产性劳动,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时间,超过学习总时间的四分之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中的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都围绕职业实践活动逐层开展。

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德国职业双元制教育的本质,是向学生提供职业培训,但不仅是提供岗位培训,而是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拥有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基本的从业与社会能力外,更注重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跨职业的能力。德国职业双元制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生所在的某一工作岗位任务,而是更多地注重培训学生胜任其职业领域内的全部工作任务。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业务能力。此外,增加学生基础知识获取量,强化学生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坚实的铺垫。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培训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习的技术具有较强的鲜明性与超前性。学生通过职业培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技能面,能够在走出校门后凭借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增强自己在求职市场上的竞争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使得德国经济在战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突破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只重视理论学习所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由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专业课程大约占60%,普通教育课程占40%。德国职业教育中,30%至40%的课程是学生在企业中学习的,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只占60%至70%。在学校与企业这不同的教学地点,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与学习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成效显著。良性循环更拉近职业教育与企业要求的距离。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院校。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深受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德国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工业经济师都由该校培养,主要原因就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占整个学习过程的三分之二。该校实行4年学制,8个学期中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实践学习,学生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相关的企业与管理机构去实地工作,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其中,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把两大实践学期规定为必修课程。

教师的经验非常丰富,都是“双师型教授”,还从社会与企业中聘任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大型的企业为学生实践学习专门设有生产岗位与企业培训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已经具有一定理论的学生,经过上岗培训很快就能上岗工作;毕业前的学生,完全能“顶岗”工程师,不仅能熟练高标准的完成工作,还能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进行产品的开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带来巨大利润。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需要量逐渐增大。德国独树一帜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大批高质量的工人,实施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开创新双元制职业教育新的教学途径,促进了德国经济稳步发展,值得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借鉴。

参考文献

[1]熊燕.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与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赵春利.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3]徐涵.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3)

[4]杨春生.德国职业教育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本文系课题《关于澳、德、中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编号XMKT-KC-050)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摘抄作文的好开头下一篇:请珍惜时间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