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篇1

实践主题: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状况调研 实践时间:2018年8月2日-10日 实践地点:石家庄市xxx区xxx村 调研成员:xxx 任务分工: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水平上去了,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针对这一需求,村、社区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但是奇怪的是,此类村、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我所在的乡村群众的参与率并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我调查走访了实际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调研问题分析

调研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群众的参与度。调查参与社会活动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身分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深入程度(比如他在社在活动中参与了哪部分,幕后策划抑或是台前表演),据以往经验所知,社会活动参与主力往往是中年老年妇女,因为她们一般没有工作,除操持家务外,有充足时间,她们对此类活动很感兴趣,可以打发时间,锻炼身心,相互交流,故参与度较高。而年轻人忙于工作学业,闲暇时间宝贵,更愿意与同龄人出去娱乐,中年男人、老年男人活动参与度也较低。调查此问题是印正我的估计结果,也能更深刻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因。

二是社区活动设施建设情况,我将调查询问村民及村委员,看看他们都知道我们村有什么文化活动设施财产,有没有正在准备建设的文化活动设施,或准备投资的设施建设计划。据我观察得知.经济发达的社区,如留村新村,有他们村人建设的天山集团投资,故留村新村小区边有很多高级完善的健身器材,还有活动广场,但经济发展较差的社区便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无法进行建设。这个问题一定情况下反映了我村经济基础,也决定了社区活动形式和种类,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是社区活动形式种类及内容。我将调查社区活动都有什么的种类,以什么形式宣布公告,具体内容如何,观众反映怎样。这个问题,与前两个问题照应,联系紧密。社区活动形式种类及内容影响着人们的参与程度,又与设施财产相捆绑,是两个问题间的桥梁。改善活动开式形式种类和内答有助于提升人民参与度,进而吸引到财产设施建设投入,形成有益的循补。

三、发现问题与提出对策建议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居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主体,但是,很多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意识相当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尽的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主人翁意识薄弱;加之社区街道对社区内文化活动大包大揽,居民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居民中的中青年居民未经常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力军还主要是中老年妇女。社区文化场地和设施遭遇冷落。

2.社区活动设施建设不平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各个地区的社区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区的经济状况所限制。经济是物质建设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个硬性要求,使得经济发达的社区,街道往往会有很多效益优良的公司、单位等等进行资金上的帮助,但是经济方面发展较差的街道社区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无法进行相对应的社区建设。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的重视往往是社区活动建设的主要动力,受到重视的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更加完善,文化活动设施也相应的更加齐全,当然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效果也会更好。对应的,若是受不到领导重视的社区,其资金就成为首要的限制因素,没有人支持帮助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便更加难以展开,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也不会很高。

3.流于表面,注重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为惠及社区居民,推动社区发展而开展的,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实质的把握,而非仅仅看重形式的体现。有的社区经常开展社区文化月等活动,但是并未能吸引多少居民的参与,最终活动沦为举办者的自娱自乐,这样不但起不到文化建设的作用,反而浪费社区文化建设经费。再者,很多社区图书馆空无一人,调查发现,居民普遍抱怨图书馆的书太过陈旧而且不符合其阅读需求,由此可见图书馆建设人员对文化建设实质的误读。4.社区文化活动单一。一方面,社区文化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深度不够、花样不多、创意不新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文化的引导力不足,仅停留在娱乐大众、休闲身心的层面,而对居民价值观、思想意识的引导力不足。

(二)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在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时,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集体讨论等民主形式广泛地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文化需求,将真实的文化需求体现在规划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要结合社区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与本地区的文化相互联系,营造出既与国家、民族、地方文化相适应的社区文化氛围,又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特色城市社区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从而使社区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权益,使每位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成果。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个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归属意识才会不断地增强,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才会不断提高。

2.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重要平台,其建设如何体现了一个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重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除了要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取消一些高收费标准外,还要加大老旧社区落后设施的改造工作,建设一批新的、功能齐全的、合乎标准的基础设施,从而使社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3.重视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关键在于人才。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热爱社区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活动且具有一定文艺专长的文化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提高现有的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对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敬业精神、干练的工作能力、精强的调研技能等。培训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进修的几种形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文化工作者应充分调动社区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将其吸纳到社区文化组织中,并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议,发挥各自专长,使其成为社区不同文化艺术门类的活动带头人。4.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文化场所、文化站等硬件设施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各级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有的社区的文化硬件设施配套比较齐全,包括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资源共享室等,但在实际投入使用方面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提高社区资源的使用率。但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注重对社区资源的保护。

四、实践感言

社区文化形成于地理环境之中,它自身也是不断自我组织、自我实现的,这正是它所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方.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仅打破了传统社区文化封闭的一面,而且正在形成和造就与传统社区文化性质和面貌完全不同的新的社区文化。

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篇2

青铜峡市是宁夏引黄灌区的一个县级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是西部百强县市之一。为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2006年在全区率先建设了峡口镇谭桥村、邵岗镇沙湖村社区试点,在此基础上,2007年起又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功能相对完备,主导产业相对明显的大坝镇沙庙村等18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青铜峡市农村社区建设突出了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以农民科技培训、网络信息建设为载体的特点。社区建设一年多的实践证明,社区文化建设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展社区建设的乡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景象:健康棋牌娱乐的人多了,赌博打麻将的少了;读书看报传播文明的人多了,串门闲谈搬弄是非的人少了;学用科技的人多了,封建迷信参与邪教的人少了。基本实现了“六个不出村”:小病不出村、文化娱乐不出村、健身锻炼不出村、纠纷调解不出村、读书看报不出村、上网获取信息不出村。目前,日光温室蔬菜、食用菌和葡萄种植、制种玉米、标准化生猪养殖、高效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各社区的支柱产业。社区建设对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全市城乡协调发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2 青铜峡市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社区文化既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基础,又是代表农村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从青铜峡市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状况来看,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与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社区建设覆盖面不够广泛,社区文化发展不平衡

青铜峡市有总人口27.3万人,所辖一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和一个农林场,有87个行政村。目前,建立农村社区的只有18个村,仅占全市的26.7%.。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在各级政府、民政、文化和涉农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各社区图书报刊、电脑、文体活动器材、健身器材以及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相对比较完善,有的村还建起了高标准的社区文化广场,有的建起了篮球场和宣传文化长廊。这些建立社区较早的村,借助政府和援建部门的扶持和政策优势,文化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群众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但其他村由于社区建设覆盖面不广泛,文化发展迟缓甚至停止状况比较明显。其主要现状为:一是有些村虽有文化室、阅览室,但由于投入不足,图书陈旧,缺少科技、致富信息类读物。二是由于文化市场重整顿轻培育,娱乐项目和产品数量日趋萎缩,有的根本无立足之地。三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加之这些活动总是倾向于文化活动基础相对较好的村镇开展,几乎接触不到这些没有开展社区建设的镇、村。上述这些状况使得封建迷信活动在这些村很有市场,打麻将、赌博成了多数农民的消遣娱乐方式。

2.2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

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以及村级文化室是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主体,但就目前我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状况看,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机制僵化,服务方式单一,对现代农村文化形式、内容缺少研究,所提供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公益性文化业务部门,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意识不强,开展活动停留在城里的多、面对农村的少,即使送文化下乡也是跟风随潮,形式化占多,没有真正实现工作重心的下移,没有切实发挥出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2.3 农村社区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青铜峡市地处黄河上游银川平原中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塔就坐落在境内,还有一批革命史迹、明长城历史遗迹、古人类遗址等,黄河文化、大漠文化特色明显。同时,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村镇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社火队以及文艺团队近年来也逐渐增多,但在社区建设时,这些人文资源其利用率还是很低。另外,各类文化设施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4 农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从目前青铜峡市农村社区文化活动项目来看,大部分主要以图书阅览、乒乓球、象棋、网络服务为主,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者的文化需求,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农民主观认识来讲,许多农民缺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意识,认为参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没有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对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学习科技知识,获取致富信息有什么意义。因此许多农村社区目前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尚未达到四分之一。

3 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在青铜峡市乃至自治区还是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笔者浅谈五点思考:

3.1 加强阵地意识,用先进社区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先进文化是位于时代前列,具有鼓舞、引导、激发人们内在潜能,能够催人奋进、团结向上的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正是为了把广大农民团结和凝聚起来,用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用民族的、科学的、进步的文化来抵制农村没落的、颓废的、反科学的文化。因此,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努力改变社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否则,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就会在与先进文化的激烈抗衡中夺得主流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无径、也无望实现。

3.2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没有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是空洞的,没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活动是苍白的。因此,在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时,要坚持以人文本,针对农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把服务农民群众作为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注重文化活动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建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网络咨询、艺术培训等领域百花齐放;在活动形式上,坚持多样化,防止单一化,努力做到富有情趣、喜闻乐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日开展多样性主题活动,利用农民的喜好组织开展经常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平台,为农民提供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

3.3 发展特色文化,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是农村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里的重要依托。因此在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时,根据农村各社区人文特点,因地制宜,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优势至关重要。就青铜峡市而言,一是要利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公墓以及黄河流经地等有利条件,大力营造以历史、传统、革命、现代为主线的特色社区文化氛围。比如在峡口镇各社区,可以利用108塔、余桥革命公墓对广大社区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坝镇各社区,可以以流传于该地区,但目前已濒临消亡的民间社火“花灯舞”的挖掘、整理、排演、普及为重点,形成本地区的特色社区文化活动;在瞿靖镇各社区,可以利用该地区舞龙、杂耍、腰鼓等社火表演群众参与度高,文艺骨干队伍强大等优势,开展以社火表演为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在叶升镇各社区,可以利用农民业余文艺团队较多的优势,发展以戏曲、歌舞表演为特色的社区文化;在陈袁滩镇各社区,可以利用近年来吴忠市黄河沿岸开发建设的优势,发展滨河观光旅游社区文化。二是要精心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市成功地举办了“黄河文化旅游节”、“牛首山文化旅游节”、“葡萄酒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不仅打造了文化活动品牌,发展了地方经济,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特色突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所以,深入挖掘本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提升特色,举办风格鲜明和各具特点的文化活动,也是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必须值得关注的问题。

3.4 发挥文艺团队的示范引导作用

青铜峡市有市属专业文艺团体1个,农民业余文艺团队截止2007年为23个。市文工团多年来坚持“文化下乡”与商业性演出相结合,在服务全市中心工作的同时,常年在我市农村以及区内各市县和外省区进行演出,年均演出场200余场次;全市农民业余文艺团队近几年发展迅速,人数多的团队达到了70余人,有的还自筹经费购置了音响、灯光、乐器、服装等设备。这些农民业余文艺团队,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演出活跃在全市农村,有的还在农闲季节到周边县市演出。在青铜峡市农村,文工团和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相得益彰,成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撑,对示范引导农村文化活动,引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新潮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加大对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扶持力度,发挥好其骨干示范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好文工团这个专业文艺团队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是促进农村社区文化繁荣活跃的有效途径。

3.5 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服务作用

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篇3

关键词: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体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将是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调查中发现三亚市居委会的历史都不长,大多数居委会都是农村城镇化的产物,因此以原先农村邻里为基础的居委会有比其他城市社区较强的心理认同和凝聚力,附之以海南文化特有的开放性,三亚社区居民表现出很强的吸纳外来文化而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亚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三亚市体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笔者对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是29个街道办事处的社区体育。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1991年以来有关社区及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文件等文献资料,在三亚市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查阅、分类和整理分析、研究;问卷调查法。遵循社会学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居民问卷)”和“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管理者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为95%。管理者问卷采用普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9份,全部收回;访谈法。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街道、居委会的有关干部进行走访,与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部分负责人访谈,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真实数据和资料;现场观察法。通过到有关的经常性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进行现场实际观察,直观发现和了解到与所研究的内容相关的信息;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l2,0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一、结果与分析

1,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活动状况

研究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日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多以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形式开展。在对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活动地点的形成方式上三亚和其他城市的情况基本相同,大多是以趋于分散,多标化且规模多呈现小型的简单体育活动,是采取就近的方式,根据实际的参与人群等情况进行活动的。

(1)体育活动场所的组成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形成方式主要有5种。其中29个街道都存在居民自己组建的体育活动场所,5l%的街道办事处都对所辖区的活动场所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帮助。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建立主要以居民自发组织为主。这一部分活动组织主要是一些兴趣相投的居民聚集在一起进行身体锻炼,具有强身健体和交流感情的双重目的。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基层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街道的居委会参与了对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对本社区的体育活动场所实施了内容和不同程度的管理。22%的街道有事业单位对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加以帮助;8%的街道有体育协会帮助了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可以看出社会力量在社区体育组建中发挥的作用较弱。值得注意的是有68%的街道有住宅区物业管理机构帮助组建体育活动场所的现象。这主要发生在城郊结合区的一些街道,主要与近几年三亚新兴的物业管理小区有一定的关系。这也说明了物业帮助管理社区体育组织的新趋向。

(2)体育活动场所的分布情况。调查后发现,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活动场地大多集中在社区内的广场、空地等,人数比例较多。而在市内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锻炼的人数仅占17.9%。产生这种差异性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在活动场所里所设置的项目时对设施的合理性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就是社区内的现有体育器材也不是特别到位。在和有关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得知,目前社区中场地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特别是有很多学校的设施很好,但是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基本上没有向社区的居民开放。目前活动场所的场地设施较差,很多居民非常想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如果周围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场地设施,就有许多人放弃了在本社区内锻炼的机会。如果想动员社区内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都来参加社区所组织或是其他群体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就要改善社区内的体育设施条件。在这一方面我们应大力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日本,社区体育组织中。利用本社区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占58.8%,使用公共室外及室内场地设施的分别占13.2%和36.5%,而使用公园和广场绿地的仅占13.2%。

目前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多以健身操、拳和舞蹈为主要活动项目。健身操有关节操、养生操等;拳类主要是太极拳;舞蹈类有健身舞、筷子舞、扇子舞等,还有一些本地民众自编的地方传统的健身活动。这些项目都非竞技性、保健性、表演性等特点,并且对活动场地、器械的要求不是太高。参与的居民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在打發时间的同时渴望健康和长寿,而这些项目活动量相对较小,身体活动的强度也不太大,适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在社区里,这些项目在老年人当中普及得较好。但是这些项目对于青少年、成年人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来说,就显出很大的不适应性了,要想保证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化,经常化,社区所形成的活动项目就应该将目前较为单一的健身保健类活动项目扩展到多类型、多方式的活动项目,这样的话,能改变体育活动场所内容项目较偏的现象,让更多的居民有机会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根据对活动指导员的访谈和参与观察发现,社区所进行的健身内容大多是更新的少,除非由指导员学习新的内容后教给组织成员。

(3)体育活动场所的经费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有50%的居民选择由物业给予支持,有35%的人选择没有经费,其他居民所在活动场所都有不同渠道的经费来源。物业给予支持显示出了社区居民健身的新趋势,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在参加健身活动时是没有经费的,他们需要自己进行筹办,有的是社区体育协会来统一组织,以个人交纳会费为主,还有的是个人组织大家进行筹集,经费主要用来活动时音响设备所消耗的电费,购买光盘、磁带等。总之,目前组织自筹经费是主流,经费来源呈多渠道,其中以交纳会员费为主,反映出了大多数活动组织自我投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民间型组织,大力发展该类组织,可以促进社区体育社会化进程。

2,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场所的设施和参加者状况

在调查三亚的29个街道中,有20个街道有自己管理的室内体育场地,占所调查街道数的70%。只有2个街道的室内场地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拥有一套4件以上的室内体育健身设备,而其他的只是在社区里有几组普通的室外健身路径而已。另外还有的只是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小型室内场地。在所调查的相关社区里很少有室内场地和全民健身工程设施。而广大的体育设施资源都分布在学校、事业单位、广场、公园等。调查中显示辖区内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向社区内居民开放的很少。

通过对三亚城市相关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的活动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表现出进行锻炼上的性别不平衡。在健身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拥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又有健康长寿的需求。表明了三亚城市社区中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的内容多以适合老年人参加的运动强度较小,行动比较缓和的健身为主的舞蹈类活动项目为主。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活动场地大多集中在社区内的广场、空地等。在活动场所中的健身项目在活动内容上多以健身操、拳和舞蹈为主要活动项目。

(2)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在活动场所的组成形式上主要以居民自发组织为主,但出现的以小区物业支持的现象将是以后主要的发展趋势。

(3)在社区里,仅仅是有一些室外的健身路径,很少有自己管理的室内外场地设施。辖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基本上很少向社区居民开放。大多街道居委全每年用于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数量很少。

(4)在社区体育场所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年龄结构失衡,表现为中老年居多、青少年比较少的现象。在进行健身的居民中呈现了性别不平衡,即女性多于男性。

2,建议

(1)社区体育运动项目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建议改变目前体育活动项目较偏的状况,开发更多的运动项目,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

(2)增加对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经费投入,加大社区体育协会的管理职能,提高体育协会的指导水平。

(3)加强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利用,鼓励辖区内的学校、企事业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在空余时间为社区居民服务。

社区文化调查报告 篇4

睦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基础。撤镇设街之初的袁桥社区是刚由袁桥村从经济开发区拆迁而来,原来的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农村,村民一下子变成居民,许多人很难适应。如何让这些人尽快地融入社区,社区从睦邻文化着手,改善硬件设施,搭建联系平台,居民走出家门,相识相助,融入社区。睦邻文化是桥梁,让居民走到一起来。

睦邻文化建设是基层治理的最佳切入点。来到曲坊社区工作,曲坊虽然与袁桥一样也是个混合型社区,但由于处在城郊接合部,辖内租住着很多新市民,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如果管理不好,将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隐患,抱着弘扬睦邻友好精神,建立新市民之家和新市民服务点,让新市民参与社区建设,让他们觉得不再是“外来人口”,良好的睦邻关系,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氛围在社区形成。

睦邻文化建设是加强社区党建的有力保证。最近调到xx社区工作。xx社区是xx街道成立时间最早的社区之一,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多、困难户多,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成立了睦邻点,党员居民自发成立了和谐家园、温馨家园、幸福家园、欢乐家园“睦邻点”,组织居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睦邻文化活动,如座谈、娱乐、聊天等,促进了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院和谐。

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篇5

金融0901班 李进

一、调查过程设计

1.调查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健康文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农村文化建设。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特意组织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开展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意图了解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了解社区居民对业余文化活动的满意程度以及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希望能对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样本选择与调查方式

为了方便调查,我采用就近原则,在我居住的地方——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张湾镇云湾村 发放并收回了有效问卷234份,然后再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结论。本次调查的对象涉及各个年龄层,男女大致各一半,并且在整个村的十一个大队里都有所分布,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居民业余生活的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天在业余活动上所花时间为1到2小时的约占21.6%,2到4小时的占33.4%,4到6小时的占38.7%,6小时以上的占16.3%。可见大多数人用在业余活动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这应该是正常的时间。相对的花6小时以上的人大多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占91.4%,这些人一般都过早辍学待业在家,可以说是整天无所事事吧,而且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是上网。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在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且活动方式单一不够健康。

另一方面,就居民业余活动时间主要跟谁一起度过的问题,约23.7%的人业余时间主要跟家人在一起,35.5%的人主要跟朋友一起度过,剩下约40.8%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一人度过的。相比之下独自休闲的人所占比例要更大,而跟家人一起的时间却少了点。这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过自己的自由世界,而与外界的接触显得单薄了些。我认为这跟电脑的发展有关,如今人们通过上网就能够了解几乎外面发生的所有事情,而且还能享受很多娱乐比如电影电视,听音乐,聊天,打游戏等等,总之人们似乎没有必要出门,待在家里就能搞定一切;另外,我想与家庭模式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抚养一个小孩,而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也就更容易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

2.居民业余生活的方式

我将业余活动方式划分为9个部分,包括电影电视音乐,聊天串门,打扑克麻将,运动,游戏,看书(报刊杂志等),逛街购物,文体活动(绘画,创作,舞蹈等),其他。数据显示,选择看电视电

影听音乐的人约占41.4%,聊天串门的约占52.7%,打扑克麻将的约占65.2%,运动的约占18.6%,打游戏的约占55.4%,看书的约占22.7%,逛街购物的约占31.4%,从事文体活动的约占10.2%。当前来看业余时间花在看电影电视,聊天串门,打扑克麻将和游戏的人所占比例较大,而运动,看书和文体活动等相比之下更健康的活动方式参与的人就少多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农村居民的业余活动方式不是很良好。

具体来看,选择看影视剧听音乐的人主要是16~25岁之间的女生,占68.4%,的确如此,现在的女生大多都喜欢看影视剧,听流行歌曲(嘻嘻,其实我也是其中之一),可谓是中国娱乐领域的“中流砥柱”,对于这点无可厚非。选择聊天串门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他们主要是通过网络聊天,如今网络聊天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人上网必做的事;另一类是中老年人,他们比较喜欢串门聊天,这点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很庆幸我们村现在还保留着这个纯朴民风。选择打扑克麻将的人主要是26到45岁之间的中年人,而且男女比例相当,差不多各占一半。其实在我家附近就有很多家茶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听到里面嘈杂的麻将碰撞的声音,人们吆喝扯皮的声音,还能看到各色各样表情不一的人,可见我们村赌博之风盛行啊。就我所知,大人们平时聊天往往是围绕麻将展开的,麻将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我想麻将是我们村串门聊天这一传统得以保留的一个重要因素吧,就像一把双刃剑啊,这该如何看待如何取舍呢?选择打游戏的人主要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竟高达87.3%,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那里还真有不少网吧,有些还“地处偏僻”,估计也不会管什么成年不成年的。唉,对于游戏尤其是网游,不知道有多少人沉迷于其中,耽误了多少人啊。再者,我们村那么多孩子都早早地走出了学校,使得本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相信与网络游戏有莫大的关系吧。

从以上对居民业余活动内容的分析来看,我村居民的文化活动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尽管报纸、图书、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居民对媒体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看电视仍然是农村居民业余时间最常从事的文化活动。另外,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业余活动的重要手段,其中的利弊值得人们深思。

3.居民对业余生活的看法

根据调查显示,有21.7%的被调查者认为上级领导干部重视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经常到下面了解居民的业余生活情况以及指导工作;34.1%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有一定的政策保障;58.8%的居民对上级领导对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不满意;72.6%的人认为本村应该加强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显而易见领导干部对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够重视。

关于居民对业余文化活动的满意程度,35.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文化活动能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满意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数的42.5%;持不肯定态度的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22.3%。由此数据可知差不多一半的人对目前的业余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而基本上满意的人仅占1/3左右。

三、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成因分析及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大多数居民的业余活动方式比较单一且不健康,对自己的业余活动普遍不满意,领导干部不重视居民文化建设等等。这种不良现状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盛行,新时期独生子女性格上的缺陷等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政府领导在这方面的不佳表现 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相关平台的搭建力度不足,相关人才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监督力量薄弱,对居民业余生活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居民参与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分析了现状和原因之后,我想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这种状况。其实说到底要想达到我们的期望,主要还是要依靠上级领导,他们的态度才是关键之处。如果领导能够对居民文化生活有足够的重视,那么一切就好办多了。

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应该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要的是,应该充分调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政府可以着力培养一批艺术骨干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队伍,从而发展一批健康的民间活

动团体组织,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要想稳定农村文化的建设,还应当适当表彰和激励农村文化建设中成绩突出、有较大贡献的人员,充分肯定他们的辛勤劳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再者,不仅要提高精神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居民搭建一定的活动平台,而且还应该教育引导居民确立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遏制和杜绝消极落后的业余文化消费。另外,健康的文化市场经营活动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为人们从事健康的业余生活创造有利条件。相关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积极支持、倡导和发展健康文化,坚决抵制各种腐朽和不健康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篇6

亲爱的调查对象:

您好!我们是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课题调研组成员。我们这次调查旨在了解青年志愿者活动在社区的开展情况。感谢您 能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我们承诺将对您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

A 男B女

2.您的年龄

A 小于18周岁 B18-30C31-45D 45-60E 60岁以上

3.您是否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A 是B 否【选B到此结束填写】

4.您接受的是何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的服务

A医疗服务队B法律援助 C 科技下乡D义务支教

E 红十字会 F支农服务队G 其它

5.您 是通过何种途径接受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的?

A 政府部门或村委会推荐B 服务队上门找到

C 经熟人介绍D 自己联系到的 E 其它途径

6.您接受过多长时间的青年志愿者服务

A 小于1个月B1-3个月C 4-6个月D6-12个月E大于1 年

7.青年志愿者服务给您提供什么形式的义务活动

A提供物品B知识援助C 解决困难 D 其它

8.青年志愿者活动对您 是否有帮助

A 很有帮助 B有较大帮助 C一般 D帮助较少E 无帮助

9您 对所接受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印象如何

A 非常好 B 较好C 一般 D较差 E 很差

10您 接受志愿者服务后,对您和您周围人有何影响

A周围人也非常愿意接受这个组织的帮助

B认为这个组织不错

C态度一般

D认为做的不好

E对周围人起到了负面影响

11志愿者服务活动给您 带来了哪些不便

A影响我正常的计划安排

B影响我周围人的计划安排

C影响较小

D 无影响

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篇7

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规划法》及社会学原理与方法, 确定调查范围限于乌鲁木齐市地市级城市社区。本文主要对乌鲁木齐市七区 (国函[2002]42号) 中14个活动点进行调查。主要以武术健身活动点的负责人和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锻炼者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 就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的练习者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87份, 回收率为97.4%, 剔除9份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478有效率为98.1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参与者中, 其中女性275人, 占57.53%;男性203人, 占42.47%, 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女性在18~30岁略低于男性, 在31~45岁则少于男性。乌鲁木齐形成了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分散杂居的居住模式, 因此参与锻炼者中以汉族居多, 其中汉族408人, 占85.36%。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习练者的学历不高, 其中高中以下的人数占总样本量的76.77%主要因为习练者多集中在46~59岁以及69岁以上。由于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习练人群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导致其在职业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问卷统计得知, 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人员涉及到政府工作人员、科研或教育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民、学生、离退休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等。

2.2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锻炼现状分析

2.2.1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认知程度

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参与武术健身活动者的态度分析可以得出:有超过57.54%的调查者很喜欢武术的, 这表明武术在乌鲁木齐城市社区里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通过居民对武术健身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析, 居民对武术健身活动习练者中对武术健身知识比较了解的占17.36%, 了解的占24.27%, 一般的占45.40%, 有12.97%的对武术健身知识根本就不了解。从这一调查可以看出, 国家政府、体育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和健身知识培训力度还不够。因此, 要把武术健身活动的知识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尚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武术健身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所以, 加大武术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和武术健身知识的培训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 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 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2]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锻炼动机分析来看, 人们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呈多样性, 这说明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功能价值, 看到了武术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调整情绪、缓解压力、弘扬民族精神、以及丰富生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2.2.2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项目分析

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集技击、养生、保健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项目分析可以看出, 居民在武术健身活动的选择项目的形式和内容上呈多样化, 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类 (拳剑扇) 占89.75%、木兰 (拳、扇) 占40.38%、健身气功占35.15%、散打、搏击等技法练习21.55%、长拳20.71%、传统拳术占18.20%、少林拳占14.85%、刀枪剑棍等器械占9.21%、其它的占7.53%。

2.2.3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场所分析

气候是影响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乌鲁木齐市位于我国的西北部, 身处大陆腹地, 是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冬冷夏热, 寒暑变化剧烈, 且随高度垂直递增, 冬季寒冷漫长, 四季分配不均匀。由于乌鲁木齐的冬季较寒冷, 且持续时间较长, 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场所分析表明, 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主要以范围广、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 其中公园、广场占54.81%, 街道或居委会的活动场所占3 9.96%, 辖区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占3 6.4 0%, 住宅小区的空地占28.45%, 辖区学校体育场地占21.34%, 在自家庭院进行武术健身活动的占6.07%, 公路街道边的占4.81%, 其它的占3.56%。由于武术健身活动场地的简陋, 加上周围参加武术健身的人数上不足, 导致缺乏武术健身的氛围, 对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2.4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时间分析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时间安

排, 调查结果分析可知, 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时间主要分为上午7~10点, 下午6~8点, 晚上8~10点, 以及不固定时间段四类。

通过对每次锻炼时间分析, 主要集中30~60分钟共有247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1.67%;其次, 60~90分钟的有173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6.19%。调查显示, 参加武术健身活动能坚持锻炼30~60分钟、60~90分钟的人群大部分是在各武术健身点上主要是集中锻炼, 而集体锻炼的有序性是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集中锻炼主要以套路演练为基本特征, 这样无意中就增加锻炼的时间。而武术中每个套路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 只有足够的重复次数和充足的时间作保障, 才能对套路的理解加深, 更好的掌握动作的要领。而在30分钟以下的有31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9%, 90分钟以上的有27人,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65%, 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每次锻炼在90分钟以上、30分钟以下的比较少。分析认为, 参与武术健身活动在30分钟以下主要认为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而每次锻炼超过90分钟的人群认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了大负荷的、长时间的运动量。

2.2.5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频率分析

锻炼频度是反映个人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所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经常参加锻炼的人 (体育人口) , 是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 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参与的体育项目想适应的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体育人口也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 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3]。

拳谚:“要练武, 莫怕苦。要练功, 莫放松。一日练一日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笨鸟先入林, 勤学武艺精”。通过学拳谚语, 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习练武术健身活动来增加体质, 学习和掌握武术动作, 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时间锻炼就能达到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每周锻炼的次数分析显示, 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277人, 占调查总量的57.95%, 每周锻炼1次的39人, 占调查总量的8.16%, 每周锻炼2次的73人, 占调查总量的15.27%, 每周锻炼3次的89人, 占调查总量的18.62%。而在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 参加体育活动者的活动次数的调查显示每周3次以上的占46.94%[4]。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人群中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群比《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参与体育活动者活动次数要多。此外, 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锻炼要想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 不仅与运动频率有关, 还与运动内容的强度及运动方式有关。因此, 今后在进一步推广武术健身活动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内容的过程中, 积极宣传引导并鼓励参与者, 每周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上, 且根据各自的特点, 从运动频率、运动的强度、运动方式上, 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武术健身的计划。

3 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的对策

3.1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场馆建设

场地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武术健身活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依靠政府以及相关体育行政部门力量协调解决场地问题,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同时, 还应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强对居民健身的场所进行改造和重建。以解决由于气候而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问题。

3.2 加大组织宣传力度, 完善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网络系统

加大宣传武术健身活动使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城市社区居民的注意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应提高武术健身的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武术健身的价值;发挥武术专业期刊的作用, 使锻炼者了解和认识武术的功能和作用, 从而加入到武术健身的行列;利用大众传媒手段通过电视、广播传播的武术健身活动的赛事、新闻、报道, 以及充分利用遍布全国各地的宣传网络, 使城市居民对武术健身活动有新的了解。

3.3 健全政策法规, 完善制度

政府领导应高度重视, 建立和完善武术健身活动组织领导机构。政府努力通过制定一定的社会政策法规, 加强武术健身法规建设, 完善武术健身管理体制, 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到武术健身活动中来。

3.4 加强武术健身文化的传播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武术健身文化传播是民族体育国际化的过程,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 应向世界展现东方武术的魅力, 向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之中融入。成立业余武术训练队、培训班, 举办武术文化讲座、举办武术表演与比赛, 使学员文武兼修、艺技兼备。

3.5 加强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针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才匮乏的现状, 体育行政部门要依靠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 选拔培养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任职资格的社区体育指导者。建立一支有业务水平的武术指导员队伍, 使武术指导队伍正规化、科学管理化。

4 结语

(1) 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人群中, 年龄、职业、学历结构不合理;其参加人群中以中老年人为主, 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大;锻炼人群以汉族为主, 其它民族较少;高学历人员较少, 初中或初中以下占46.23%。

(2) 在认知程度方面, 有57.54%的调查者很喜欢武术, 从对武术健身知识的了解程度上看都表明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群对武术健身活动的态度存在着差异;锻炼动机也呈多样化。

(3) 乌鲁木齐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场地选择主要是以范围广、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内容和项目主要是太极类 (拳剑扇) 、木兰 (拳、扇) , 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女性练习者。

(4) 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以晨练为主, 时间长、频次多。参加者在锻炼时间选择上, 早晨的占67.57%, 有51.67%的锻炼者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在活动频次上, 有57.95%的参加者每周活动频率在3次以上。

(5) 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大多主要靠居民是自发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满足需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及合理进行武术健身活动锻炼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乌鲁木齐,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

参考文献

[1]章志光,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87.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129-130.

[3]毛毅刚.渤海大学在职教职工体育意识及行为的调查[J].渤海大学学报, 2005 (1) :32.

社区活动文化调查 篇8

关键词:冀东地方音乐 评剧发展 社区文化 新轨迹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冀东地方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且具有中原、塞外以及少数民族(满族)文化交叉融合的多元文化之优势,因此在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国地方音乐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顺应时代需求,也顺应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形式,具有大众性、普及性。作为冀东地方音乐主要部分之一的评剧,在新时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尝试新的发展轨迹,与社区文化相结合,以点带面,以社区带动社会,才能使评剧在现代城市中站稳脚跟,并繁荣发展。

一 冀东地方音乐的区域环境

冀东的区域是指唐山、秦皇岛的绝大部分(青龙除外),北京东部诸县以及天津北部的宁河、宝坻、武清和蓟县,冀东地方音乐则主要指的是唐山评剧、滦州皮影以及乐亭大鼓这三种形式。

二 评剧的历史与现状

1 历史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清末年间产生于唐山,深受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影响,具有评古论今、爱憎分明、警世醒人的鲜明特征。1908年前后,以成兆才(唐山滦南人士)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莲花落为基础,并在其剧本、伴奏、表演等方面做出了改革,同时加入了京剧和梆子大戏的一些程式,创作了一批大戏,取名“平腔梆子戏”,即评剧的雏形。同年冬天,在滦县首演,名声大振。次年初,于唐山小山西下坡的永盛茶园演出,倾倒了各层观众。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一词对此进行命名。评剧是冀东地方音乐的代表,和滦州皮影、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支花”,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以及东北等地,有着突出的地域性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关于评剧在那时能够兴盛,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题材选择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及社会动向。评剧剧本中,爱情婚姻这一艺术界永恒的话题,依旧占了一半的比例,此时评剧中的爱情婚姻不再反映封建婚姻的束缚,而是反映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这无疑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人民对于婚姻生活认识的新动向。因此可以说,艺术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时代造就艺术。其次是评剧的通俗性,评剧的情节基本都是与平民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极少有涉及帝王、将相的内容,与此同时,评剧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即语言的通俗性,将口语再三斟酌、精简,从而形成地域性强、通俗易懂、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特色剧本语言,这也正是评剧吸引观众、兴盛一时的重要原因。

2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重生的评剧经历过低谷期、沉寂期,现如今,在文化软实力备受关注的新时期,评剧也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新时期。

唐山,作为评剧的发源地,自2000年开始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一年一届,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定名为“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从第二届开始,正式更名为“中国评剧艺术节”。从第三届开始中国评剧节改为了两年一届。艺术节上,除了有来自全国各地顶级评剧艺术家的表演外,还举行了评剧艺术研讨会、评剧票友大赛、评剧电影展等。中国评剧艺术节既是评剧专业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也是评剧票友参与的平台,对于评剧的宣传和发展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

三 当下评剧艺术面临的问题

发现当下评剧艺术面临的问题,观其本质,就是要明确为什么新时期评剧要寻求新的发展轨迹。

1 参与人群较少,观众老龄化

目前,以评剧为代表的冀东音乐面临不少问题,其一便是参与人群较少,同时观众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公园晨练队伍里的评剧,还是风俗文化街里的皮影,或是剧场里的大鼓书,从参与者到台下观众,都明显地反映出老龄化这一问题。以冀东地方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例,评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洪影已年过八旬,皮影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齐永衡也年近八旬。总而言之,包括评剧在内的冀东地方音乐,无论是参与者、观众,还是传承人,严重的老龄化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现状。冀东地方音乐作为一种传统音乐,从一定程度上已经和青年群体脱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代相脱节。

2 剧本创作与现代都市文化脱节

之所以和时代相脱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评剧的剧本内容与现代都市的文化相脱节,与中国展示给世界的精神面貌相脱节。

以2000年唐山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评剧(唐山)艺术节为例,参赛的剧目主要有中国评剧院的《祥子与虎妞》、天津评剧院的《狗不理传奇》、石家庄评剧院一团的《窦娥冤》、黑龙江评剧院的《血溅乌纱》、沈阳评剧院的《疙瘩屯》、唐山市评剧团的《红龙泉》等,尽管都是优秀的传统评剧作品,但从剧本名字上不难看出,大多评剧还都是延续老的套路,都以古代故事为题材,反应的也大都是旧社会的中国。而当今中国社会是和谐社会,且当今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基础之上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评剧显然与此存在一定的差异。

3 现代化音乐对其的冲击

除了上述两个严峻的问题外,现代化的音乐也给评剧这一传统地方性戏曲音乐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以港台文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文化传入我国内地,同时西方艺术也不同程度地渗入,加之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然使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枝繁叶茂,占据了很大的艺术舞台,而作为传统艺术的评剧,则不免有些萎缩凋零。流行元素、流行音乐充斥的电视、网络,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评剧作为传统剧种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 评剧发展的新轨迹

1 传统艺术与新兴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

艺术具有主体性,而艺术的主体是人,所以艺术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艺术产生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艺术离不开生活。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小社会”,社会的千姿百态在社区中应有尽有。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贴近人民生活,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双重特点。将评剧这一传统音乐与社区文化相结合,作为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的同时,还能将社区文化这一新兴文化发展壮大,并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社区特有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使社区居民在生活中接触评剧,感受评剧,作为主体参与评剧,最大限度地发挥评剧艺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2 传统形式与新时代相结合

(1)利用网络加大宣传

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传播效应可谓不小。很多歌曲通过网络这一途径,迅速红遍大街小巷。评剧若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若要创新就必须先跟上时代的脚步,合理利用网络作为传播媒体,目前,已经有了中国评剧网,中国评剧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有了这些网络平台,另一个问题便随之而来,评剧的参与者、观众的老龄化,致使网络这一便利平台的传播速度受到限制,因此,仅靠网络加大宣传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还需要其它一些新的发展途径。

(2)利用外延场所扩大影响

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仅凭两年一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化学者李河认为,文化有其外部成分和内涵之分,建文化广场,修庙盖城,建民族风俗一条街等都是文化的外部成分,亦称为外延,而文化的内涵是精神上的。对于评剧而言,剧院、民俗文化一条街都是其文化外延的典型体现,利用这些外延的硬件载体,扩大评剧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这是其发展的创新路径。唐山的运河唐人街,滦州古城的民俗一条街,都是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的外延部分,将其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评剧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接触评剧,认识评剧,喜欢评剧,这才是评剧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

(3)拓宽参与群体年龄层

冀东地方音乐,与其它一些地方音乐相同,大致是以中老年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方式保存和传播着的,参与者和观众的老龄化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若要地方音乐与时代接轨,从而得以可持续性传承,扩大参与群体,拓宽参与群体及观众的年龄层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新时代的青年人认识冀东地方音乐,认识评剧,逐渐接受评剧,喜爱评剧,评剧作为传统地方音乐才能真正的发展、传承。地方基础性教育院校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平均年龄为18至22岁,当下的他们可以说是耳听着“海豚音”,满眼尽是“韩流”,对于传统音乐,哪怕是本地的地方传统音乐普遍知之甚少。为了使传统音乐能更好的发展,笔者建议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以评剧为代表的冀东地方音乐元素,对于音乐专业而言,应当添加冀东地方音乐必修课,而对于占有在校生绝大部分的非音乐专业来讲,则可以将冀东地方音乐相关的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这样以来,可以使在校生这一为数不少的社会青年群体接触、认识评剧;其次,校园内建立评剧交流平台,辅助冀东地方音乐相关课程,供爱好者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此类交流平台和一些院校成立的英语口语交流平台——英语角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4)社会各部门的后方支持

与此同时,社会各部门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图书馆相关资料的备份,文化馆、群艺馆定期的艺术作品呈现,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多方面的鼎力合作,是评剧发展新轨迹中的重要一步。

3 剧本创作与新时代风貌相结合

艺术都是存在于时代当中的,任何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诞生都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同时反映历史文化。评剧在清末明初之所以盛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时评剧的剧本内容符合当时人们生活的新动向,反映了当时相关的新思想。而在新时期,若要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轨迹,剧本创作与时代的结合也就成了必然之趋。传统艺术若要发扬光大,就必须要从内容和形式上紧扣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并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特征以及中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这一主导思想。在保存原有经典优秀剧本的同时,寻求创新,创作一些反映当下时代风貌的新作品。继承和发展总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剧本内容创新的同时,应评剧通俗性、语言的地方性色彩,用评剧经典的“旧瓶”来装新时代新都市文化这一“新酒”,这样才能历久弥香。

四 结语

评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有着艺术性、欣赏性、通俗性,是宝贵的地方艺术,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评剧应与时代同步,沿着当今国家文化、精神文明发展的大方向,寻求新时期发展的新轨迹,合理地继承与发展,这样才能可持续性传承。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文化活动中地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冀东民族音乐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2YS024。

参考文献:

[1] 陈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的音乐辨析》,《乐府新声》,2009年第2期。

[2] 陈钧:《论评剧音乐的传承园发展》,《乐府新声》,2007年第4期。

[3] 乐亭民间艺术编委会:《乐亭大鼓》,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4] 秦华生:《中国评剧发展史》,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 秦杉:《唐山皮影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沧海》,2009年第3期。

上一篇:开卷有益辩论稿下一篇:村委述职报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