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案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案(精选8篇)

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案 篇1

关于印发《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二年八月十三日

##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

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为切实改善我市古建筑消防安全条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根据省、市统一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决定从现在起至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结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古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山西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有效预防和遏制古建筑火灾事故为目标,认真组织开展此次专项整治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整治重点

(一)清理在古建筑内设置的违法经营公共娱乐场所;

(二)拆除在古建筑之间及毗连古建筑私搭乱建的棚、房;

(三)清除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存放的易燃易爆物品及柴草、木料等可燃物;

(四)改造在古建筑内未经穿管保护、私拉乱接的电气线路;

(五)规范管理宗教活动用火和僧、尼、道士等人员在古建筑内的生活用火行为;

(六)增加和改善古建筑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器材。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8月15日前)

联合旅游、宗教、文化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辖区古建筑专项整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发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专项整治工作。

(二)自查整改(8月16日——9月1日)

对辖区的古建筑全面统计、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督促各古建筑单位按照当地的统一部署,针对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展消防安全自查,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机构,强化自我管理,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装备,切实提高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联合整治(9月2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在各古建筑单位自查整改的基础上,联合治安、旅游、宗教、文化等部门按照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有序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将火灾隐患整治完毕。

五、整治要求

(一)提高认识,严格执法。

紧密结合本市古建筑消防安全形势实际,在检查中认真执行有关的消防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真正消除火灾隐患。同时,要充分利用火灾事故案例,促使隐患单位提高认识,增强整改火灾隐患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火灾的发生。

(二)强化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

在专项整治中,要督促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古建筑保护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明确古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其职责,成立消防安全组织,配备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并结合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尤其必须严格用火、用电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管理。除宗教活动外,严禁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使用蜡烛等明火照明。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等要普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同时要加强对僧、尼、道士等人员的消防教育,使他们切实掌握基本的防火知识以及报警、扑救初起火灾的技能和自救逃生常识。要督促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建立和落实防火巡查制度,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强防火宣传,切实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

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城乡规划和《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辖区古建筑的分布情况,将保护古建筑所需的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和消防装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城镇和风景名胜区消防规划和建设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对于距离消防队较远的古建筑,要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其管理、使用单位修建消防水池、供水管道等设施,配备消防车、消防泵、手抬机动泵等消防设备,组建专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组织,努力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提高古建筑抗御火灾的能力。

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案 篇2

1. 古建筑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不完善, 机制不健全

我国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虽然明确了文物保护的主体, 但一些地方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主体不够全面, 机制不健全, 致使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存在漏洞, 修葺工作问题突出。也存在在修葺工作中大赚回扣, 偷工减料, 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1.2 缺乏文物保护规划整体观念

长期以来, 我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只注重个别建筑物的保护与规划工作, 而缺少统筹兼顾的整体概念。有的部门在房地产开发利益的驱使下, 只注重经济的发展, 大兴土木, 随意开发土地, 随意拆迁重建。个别地区仅仅只注重古建筑物个体的保护与规划, 忽视整个建筑群甚至整个建筑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工作。

1.3 文物保护专门人员技术问题。

虽然有很多地区和部门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配备了专业人才, 但有些地区并不重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致使古建筑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或是即使得到了保护, 但保护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1.4 文物保护所需资金缺乏

由于对古建筑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 同时也要通过这些资金来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所以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优先保障文物保护的所需资金, 才会更好地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而现实中由于资金有限,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比较薄弱, 即使损坏了也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维护。

1.5 古建筑文物价值不能很好地发挥

由于受传统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 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 往往对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古建筑文物就加大保护的力度, 而对于经济价值联系不大古建筑文物科学价值、文献价值、社会教育价值认识不清, 导致保护工作薄弱, 甚至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2. 解决古建筑文物现存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立法工作。

依法保护古建筑文物是依法治国背景下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最好的机制。一是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意识, 增强全民保护古建筑文物的自觉性。二是要明确法律层面上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细则, 堵死各种死角和漏洞。三是严格执法, 不断加大违法必究的力度, 最大程度地运用法律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四是各级政府要以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古建筑文物特点, 建立健全适合本地区的专门条例, 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条例和法规, 使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古建筑文物不受破坏。

2.2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优先制定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规划。

在当前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 却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屡见不鲜。如何做好城市规划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规划同时发展的格局, 是做好古建筑文物保护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保护古建筑文物的历史文化, 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 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一种责任看待。既要做好城市规划, 又要保护好古建筑文物;只有保护好古建筑文物, 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文化氛围, 也才能有利于古建筑文物的利用和开发。其次要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 既要防止自然因素对古建筑文物的侵蚀, 又要防止人为因素对古建筑文物的破坏。

2.3 注重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

进行古建筑文物的保护, 离不开文物保护的专门人才。因此, 要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专门人才的培养。因为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既要有科学的保护方案, 又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来进行古建筑的文物保护。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更科学地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专业保护。古建筑文物的修复需要对古建筑文物的结构、材质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科学地分析, 制定切合实际的修缮方案, 才能使古建筑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一是要成立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研究机构, 加强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二是定期开展专业专门的培训, 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确保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后继有人。三是切实转变古建筑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保护理念, 不断提高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技术和能力, 保证古建筑文物得到科学、合理、专业的保护。

2.4 加大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也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 除了要有专业人员, 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做。为此,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强保护意识, 并为古建筑文物保护筹措不要的资金, 在经济上保证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这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关键和中心工作。

2.5 合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

在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时候, 首先要充分了解新材料的性能, 同时也要对新材料和新技术使用是否会对古建筑文物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要提前预测和实验, 确保无误后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只有这样, 才会更好地保持文物原有的结构和效果, 更好地保护古建筑, 发挥其文物的价值。

结语

总之, 古建筑文物是古代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建筑文物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 需要温暖全民族自觉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更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管理力度, 筹措充分的资金, 配备专业人员及时维护维修, 才能使我国的古建筑文物永久长存, 发挥社会人文价值。

摘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客观分析了古建筑文物保护制度不完善, 机制不健全;专门人员技术能力和资金缺乏;文物价值不能很好地发挥等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如加强文物保护的立法工作;优先制定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规划;注重保护人才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等措施。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关于历史古建筑文物保护之探索 篇3

关键词:文物保护;古建筑;修缮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02-02

一、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认识

建筑物是人类文明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到封建社会寺 庙宫殿及普通民居,再到现在社会的高楼大厦乃至摩天大楼,无不标志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对于历史古建筑物来说更是对历史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展现和某个地方特色的反映,标志着当时社会科技发展及施工技艺的水平,表现着当时人们对 艺术的创作和认识水平。很多历史古建筑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中国的四大名楼,就我了解的最多的岳阳楼留下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脍炙名片,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历史古建筑愈发闻名,其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历史建筑物普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个人对历史建筑物一向有着很深厚的情。靠近古老的历史建筑物总能让我闻到历史的气息,看着雕刻的石匾和沉积着历史尘埃的台阶总能激发人的遐思。每一座历史古建筑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故事。历史古建筑物上每一片砖瓦都在见证的历史。每一段残垣断壁都在诉说着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古建筑看到过去,也能从历史古建筑看到未来。

二、从历史古建筑物的分类、功能、造型、设计认识历史社会

古建筑物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寺庙宫殿、皇陵与金字塔、城墙与长城、桥梁 和各种民用建筑物。从这些实物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当年社会的科技发展情况,根据建筑物的造型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艺术水平的认识和追求。比如说颐和园里面的十七孔桥, 其优美的造型和桥上众多精美的石雕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及安逸生活的追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便可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关系。比如说城墙和长城,这些都是防御性的建筑物,这些遗留的历史建筑物让我们了解到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保护一个城池的安全保障,长城更是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保护屏障,从这也可以看出历史上边疆民族对内陆地区的骚扰和侵袭。从建筑的功能,设计和造型可以看出古人们杰出的智慧,像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用石头建造的单孔拱桥,平缓的桥面坡度便于车马行人上下,桥拱两肩上的四个小拱 洞的设计一方面节约了石材,减轻了桥梁自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泄洪量。合理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使得这座始建造于隋代的石桥仍然十分坚固。赵州桥的设计从原料的采用上和当地的环境非常协调,在设计上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古代设计者的智慧,在造型上也反映出了人们 在当时代对美学的认识和追求。在精湛施工上看以看出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

三、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

历史文物是社会历史的再现,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修缮和重建对不同的人则有着不同的观点。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重建有着“不改变原状之争”和“改变原状之争”。

1、个人认为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古建筑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的的原则,历史古建筑物本身就是携带着当时代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当时代的社会建筑艺术水平和社会工艺。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损毁,修缮是也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因为我们要透露给后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信息。

2、对于一些主体结构完好的历史古建筑和破损模糊的建筑壁画在修缮时应该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在很多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地方打着古城的旗号,同时也开始修缮和兴建古城。但是他们太多的只是强调表面工程和商业利益。

3、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重建,应充分的尊重历史。很多建筑物在毁灭中又重建了起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古建筑在毁灭了之后是需要重建。如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本身就历史。一方面圆明园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烧杀抢掠留下的罪证,是我们整个民族该引起惊醒的地方。因此,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我们要充分考虑其现实的意义并兼顾对历史的尊重。

四、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

1、保护历史古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历史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在加上历史岁月的雕铸,它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历史古建筑更是承载过去和现在及未来的载体。优秀的历史古建筑更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引以为豪地方,它能够增进民族的归属认同感,增进民族自信心。例如,日本人对位于奈良的唐朝古建筑物就深感骄傲,那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然而在国内却找不到几座保护完好的唐朝时期的古建筑,没有保护历史建筑这是我们的遗憾。此外历史古建筑物是对其相应年代历史考证研究的宝贵物证资料。同时也是大众休闲娱乐和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

2、保护历史古建筑物的措施。对历史古建筑物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优秀文化的认同更是对其价值的珍惜,更是我们当代人对后代子孙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第一、历史建筑物是文物,要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不能随便拆迁,更不能让不法分子以不知道不了解为名对古建筑物进行拆迁和破坏,关于立法对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可以根据历史古建筑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保护法律,并加强执法力。第二、增进公众对对历史建筑物的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明白历史遗留建筑对历史科学艺术的意义,对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对于大多数开放旅行的历史古建筑,一方面内部保护人员要做好防止各种公众破坏历史建筑的行为和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游客们的参观教育或者温馨提示。第三、对反应一个地区或者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或者建筑群进行划区进行保护,对其中进行保护的物体不仅仅强调建筑物实体,还要把保护透彻到文化习俗等方面,甚至连同其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另外我们还要对其中的文物,古老家具进行等级保护。 第四、针对不同历史建筑物,制定预制相适应的保护方案;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保护要坚持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做到保存历史建筑物额实物原状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第五、根据全国文物普查的情况,建立历史古建筑的名录,各个地方要组织相应专家如建筑专家、历史专家、档案管理对具体的历史建筑物进行认定,做出评 估,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第六、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逐渐损毁,旅游的兴盛也加大历史古建筑的破坏力度。因此,在高等院校开设历史古建筑保护专业的力度和进度。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历史古建筑修缮方面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良华.古建筑设计研究的方法[J].2012.(07).

福建建瓯古建筑保护 篇4

福建省建瓯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它既是我国古代闽越文化的摇篮,又是闽汉文化交融区域,当地的民俗风情至今留存着浓厚的闽越族的古朴气息和神秘色彩。据文物部门普查摸底,我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现有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3000件属国家级文物;纳入资料管理的各类古遗址、古城址、古寺观(庙)、古窑址、古墓葬等计200余处

传统街区和古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构件,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目前仅存的这2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均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瓯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仅举紫芝街“刘氏五忠祠”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一例,就足以反映这片街区非同凡响的文化含量。例

小桥黄窠山遗址

现状:黄窠山遗址在小桥阳泽,遗址年代属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遗址范围内先后发现大小青铜甬钟5件。遗址内采集的陶器标本多与我省黄土仑类型陶器文化特征一致。目前,黄窠山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尚未引起当地政府相应的重视。

地位评价:黄窠山遗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能、甚至超过水南覆船山建安郡城遗址。在黄窠山先后发现5件青铜甬钟,已初步向世人昭示了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山体,它所蕴藏的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可能引领我们揭开古闽族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文物古迹本体的破坏。老城区内的古迹遗存较多,但呈点状孤立分布的状态,由于仅注重保留文物古迹的点,忽略传统风貌,历史景观的关联性、公共利用性较弱,同时由于经济因素制约,市区境内已确定的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部分损坏严重,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

文物周边环境的破坏。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单位和个人长期占用文物古迹用地,破坏了历史景观和文物古迹。绝大部分文物古迹建筑周边的环境均被现代建筑所破坏,尤其是古城门(墙)的环境最为恶劣,市民在城门(墙)上乱建房,城门洞垃圾、粪便乱倒,加上防洪堤和周围高楼逼仄,两座古城门损毁严重。通济门已“保护”成积木模型。目前铁井栏、紫芝街的“命运”令人担忧,紫芝街部分地段的古建筑已被龙成房地产商拆除。

城市空间格局的破坏。城内新、旧建筑混杂,布局混乱,空间环境逼仄,视线通廊被阻,建瓯原有的传统肌理已不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的中轴,割断了古城的历史文脉,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如御花苑房地产建设,使建瓯古楼的视线通廊受阻,其雄伟风貌遭到破坏。孔庙因四周高楼林立,其幽静典雅的建筑风貌难以得到体现。

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失。一些民间文化、传统习俗和传统工艺等历史遗风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如斗茶、游春戏、抽傀儡、中秋送灯、背新娘、担花担和打狮等民间艺术和习俗将可能消失。

保护经费不足造成的破坏。目前文物保护机构、人员和经费不足,对众多的文物古迹缺乏专项保护规划和专门的保护措施,尤其是传统的古民居,如铁井栏、五通巷、党城村等古民居因缺乏必要维护经费和专业的保护指导,已处于任其“自生自灭”阶段。

多元化管理冲突形成建设性的破坏。目前涉及文物古迹保护的行政管理部门有文化、旅游、宗教、林业、建设等多个部门,但由于行业管理性质不同、专业不对口及部门利益驱动,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此外,旧城的建筑密度大、建设用地少,在旧城改造和灾后重建中,见缝插针式的建设,以及旧城区道路欠通畅,影响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古城景观。

急于抢救保护的文物古迹

建安郡城遗址:目前抓紧由市政府行文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划定大致的郡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城市控制性详规中加以确定,要求保留现(原)状,严禁深挖取土和进行任何建筑。有可能的话,可在遗址四周种上勒子树(即篱笆树)作为围墙,并选择适当地点建个标志大门,立个保护石碑。其余的待中远期进行恢复。

铁井栏、紫芝街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传统街区:⑴由市政府行文将铁井栏、紫芝街构成的“T”字古街巷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构成的“n”字古街巷明确为市本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控制性详规中加以确定,并在巷口两端立碑。对于沿巷两侧和重点保护的古民居,由市政府发布公告,规定不准擅自翻建、改建、增建,不准拆卖房料,不准零星撬卖梁托、门棂、窗花、马头墙砖雕、木雕等附属物与装饰物,并与住户订立古民居保护协议。(2)对现为公产的住户,结合这次市里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整顿公房私自转租,调剂出部分予以搬迁,将腾出的古民居公产划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管理,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与民间资金,对沿巷重点保护的古民居进行修复。(3)对已转让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的大龙须巷北端沿坡东行至铁井栏东端一线南侧的地块,其沿巷一侧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6米,且立面风格应与沿巷北侧一线的建筑风格相近相仿。(4)对街巷内一些质量、风貌极差的公产予以拆除,私产由政府收购后拆除,作为空地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设计,规划予以重建,恢复原貌。对街巷内遗存的“尚书井”、“紫芝井”等文物古迹,要立即修建保护亭、立保护碑予以保护,禁止人为性破坏。(5)对正在建的房屋要限定高度,门面装饰要按统一设计方案,与古民居风貌相一致;已批未建的要暂停翻建,只能修建,尤其是不能破坏沿巷风火墙;对现状质量较差的古民居和一般民居的翻建与整改应原地原层改造,其中古民居修建的风格、外观和立面要维持原样,内部可满足现代生活需要进行改造,但使用的材料应在专家指导下选用,以保证传统脉络的延续;一般民居的整改应与古城传统风貌协调统一,现状二层以上的民居不得超过6米,不得占用原有空地。总之,通过对传统街区的保护修复,确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不被摘牌。(6)摸清产权底细。由建设局房产管理处会同芝山街道及有关社区,逐栋逐户摸清沿巷两侧房产是公产还是私产,特别是宗祠大院要摸清产权与土地使用权归属。对于私产,要详细摸清家族析产、继承、买卖、出租、典当等具体情况,按门牌与户主详细造册存留备忘,并上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以利制订对应性政策措施。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议

1、成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管理和保护修复历史文物古迹。办事机构可依托文化部门,并吸收部分热心建瓯历史文化,具有相应知识的同志参加文管会的工作。

2、市文物管理部门要继续对我市现存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详细调查,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古迹,尽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3、着手划定文物古迹保护的范围。对当前没有能力进行抢救保护的文物古迹,尽快划出保护控制的范围,禁止继续遭受人为的破坏,等待今后条件具备时加以抢救保护。

4、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宣传。通过印发《建瓯市文物古迹保护目录》(包括需要保护的古井、古树等)、张贴保护公告、立保护牌(碑)等,加深群众对文物古迹的了解,不断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5、加大政府保护文物古迹的经费投入。除了对濒临消失的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外,对于当前仍在利用的古民居等文物古迹,采取政府引导,适当补助,统筹修缮,主要依靠市民力量进行保护。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建瓯版画、挑幡、斗茶、游春戏以及抽傀儡、担花担、打狮等深受民众喜欢的民间艺术得以代代相传。此外,要组织力量编写建瓯历史和乡土教材,并列入中、小学的课程,让广大市民,尤其是下一代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古建筑文物开发利用情况 篇5

目前,我市已形成的重要文物开放景区主要有甲秀楼、达德学校旧址、文昌阁、阳明祠、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息烽集中营、修文阳明洞、花溪青岩镇(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息烽集中营旧址为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德学校旧址、阳明祠、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有关的重要建筑,息烽集中营、达德学校旧址及中共贵州省工委活动旧址主要依据其历史活动陈列布置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观游览场所;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则主要反映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守仁在贵州的生活轨迹;甲秀楼、文昌阁作为历史上的代表性建筑,主要反映了其建筑特点、园林布局等方面的情况;花溪青岩古镇则主要表现古镇民居、民俗及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另外,一些景区引进了适合景区环境的服务经营项目,如茶艺、书店、工艺品展销及字画展销等等。

这些景区开放后,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物的价值,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息烽集中营开放后,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到现场视察并帮助解决问题,使集中营各方面工作逐步完善,每年接待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同时也是单位、学校党团活动的首选地点。阳明祠、修文阳明洞也引起国内外王学研究者的关注,1996年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研讨

会在贵阳举行,这两处历史遗迹引发了代表们的浓厚兴趣,此后许多代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宣传、扩大影响。甲秀楼作为贵阳市旅游定点单位每年接待了大量团队,青岩古镇作为市民休闲旅游的一个去处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文昌阁、达德学校旧址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在十万人次以上,此外青岩古镇、镇山村假日休闲旅游的人流量就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了。

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问题 篇6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

中国古建筑的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类型颇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寺院古建筑、宫廷古建筑、园林古建筑、祭祀古建筑和民居古建筑。寺院古建筑有灵隐寺、白马寺和兴教寺等;宫廷古建筑有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及末代皇宫等;园林古建筑有留园、拙政园、蠡园等;祭祀古建筑有十三陵及乾陵等;民居古建筑有王家大院、洛阳卫坡村和乔家大院等。

中国古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其规制划分也有比较大的不同,例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主要将其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基本的规制;在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则主要划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1]。由此可见,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对古建筑的规制给出明确规定。此外,中国古建筑雄伟庄严的风格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

古建筑如同其他的历史文物一样,是经过若干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再生产及再建造,如果遭到破坏就不能挽回。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原状”是指古建筑建设时的原来状况,未被他人修缮改动的状况,是古建筑健康真实的状况而非残破的状况。通过相应地勘察得到其建造时间、工艺和类型等具体信息,分析出古建筑中的原有构件和后变构件,以此来确定古建筑是否“原状”。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强调“恢复原状”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恢复原状所需资料不足时,可以“保存现状”,等资料足够时再“恢复原状”。此外,对于一些经历过修改变动但其形象独特、为大家所接收的古建筑可以“保持现状”。

总而言之,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严格按照以上基本原则实施,不能随便加入个人主观看法。古建筑的修复方法

对于古建筑中损坏的构件,能够修复的都尽量不替换。当必须替换时,应参照原材料的外形特点及内部构造选用匹配的新材料。倘若修复缺失的构件,必须有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相应数据,而不能通过臆测想象来进行修复工作。对于替换的构件涉及结构本体时,需要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勘测调查,以便确定最优的修复方案。当情况不清楚或者不易探查时,需要事先设置必要的临时支撑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例如在米兰大教堂柱子的修复工作中,曾使用过一种繁复的拱顶架体系,由于此结构的支撑,可以对柱子进行任何的修复。

英国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栋早期的木构架建筑,为防止其倒塌,曾经提出过两个加固方案:原位补强和落架大修。最后根据现场情况综合分析后选择了落架大修的方案 [2]。此外,归位复原法在古建筑的修复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将现场挖掘得到的散乱部件进行原位组合重建,使得古建筑的面貌全部或者部分再现。由于归位复原法的独特优点,使得其应用相当广泛。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一些问题

4.1 缺乏针对性

由于古建筑的建造时间不同和历史背景各异将导致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应当因地制宜,从建筑类型、气候环境、结构类型、所用材料及构件部位等进行全面考虑,避免出现一概而论的情况。

4.2 技术选择的不合理

现在,虽然古建筑有关部门对于其修复工作已有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修复人员掌握的技术比较陈旧而无法给出优秀的修复方案。古建筑修复规范指导的缺乏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使得修复人员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无法得到相关培训,对于古建筑缺乏保护意识。此外,一些修缮单位盲目使用新技术,使得古建筑产生一些严重的损伤。

4.3 缺乏对木结构破坏的认识及维护措施

木结构建筑中的微生物劣化机理是进行古建筑保护及修复不可忽略的问题,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木构架建筑其劣化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地理原因、气候原因及自身原因等,但是微生物腐蚀是影响最严重的因素。微生物腐蚀具有其特定的降解模式及衰变信号,为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未来

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案 篇7

一、呈坎村古建筑群

1、文物概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村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呈坎村目前有两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罗东舒祠”,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96年11月20日公布;另一处是是“呈坎村古建筑群”,共包含古建筑48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由20处古建筑组成的“呈坎村古建筑群”,二是国务院2013年5月3日公布的由28处古建筑组成的“呈坎村古建筑群(扩展项目)”。

2 村落历史沿革

呈坎村始于东汉三国时期 , 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真正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始于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唐末,江西南昌府人氏罗秋隐(后罗始祖)和堂弟罗文昌(前罗始祖)为避战乱,辗转来到当时称作“龙溪”的这块地方,罗氏定居后改“龙溪”为“呈坎”。

明朝是呈坎村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据罗氏家族族谱记载在朝为官者就达一百一十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人物有宋代吏部尚书罗汝辑、《新安志》作者罗愿、明代制墨大师罗小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后成了孙中山秘书的罗会坦、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等。

随着徽商的兴起,罗氏商贾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官吏、商贾荣归故里,起屋盖楼,建祠造社,呈坎村因此鼎盛一时。从清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呈坎村亦改变了其经济模式,渐渐走向衰落,但其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仍较完整地保存至今。

二、呈坎村古建筑群保护对象构成

根据呈坎村古建筑群的聚落牲,确定的保护对象包括:文物本体(包括文物建筑与遗址)、文物环境(包括文物周边历史建筑、村落街巷空间肌理、古代水系、古代水口景观、村落选址环境、相关设施)。

1 文物本体—文物建筑与遗址

“呈坎村古建筑群”包括祠堂二处、社屋一处、学堂一处、店铺二处、更楼三处、古桥二座、古井二口及民宅三十四幢,共计四十八处。其建造年代从明早期、中期、明末清初延至清末、民国,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宋(长春社)、元(罗进木宅)。它们是构成呈坎古村落独特整体布局的街巷水系的140处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皖南古民居建筑(尤其是明代古民居建筑)精品。

呈坎村古建筑形制丰富,有三开间的,有五开间的,还有七开间的;有一进的,还有二进、三进的;有一层、两层的,还有4处三层民居;平面布局有“凹”字形三合院落,有“回”字形四合院落,也有“H”形前后两天井院落,更多的是三合院落与四合院落不拘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多样,一些民居保持了不少宋、元旧制和建筑工艺。

其代表性文物建筑(构筑物)有:

(1)钟英楼

钟英楼位于钟英街北头,建于明代,建筑面积23.85平方米,其平面呈方形,底层四面开门洞,墙脚紧靠街沿,可架梯上楼。楼层槅栅上铺板,中空,四面封墙,朝街面开窗有利于瞭望四周,成为钟英街与前、后街巷十字交叉的重要节点,东、西门额上原有“钟英”二字。该楼原为打更报时所用,民间称为“更楼”,又称“过街楼”。

(2)燕翼堂

燕翼堂建于明代,建筑面积455.35平方米,两进三开间三层楼房。其大门居中,上有垂花门式烧雕门罩,门墙有单披屋面,靠异形丁头栱承托平盘枋,枋上置圆形雕花栌斗,斗上又出斜华拱,斜华拱承托屋面,异形丁头栱和圆形栌斗拱延续了宋代、元代的建筑风格,在徽州现存古建筑中已极少见到。

(3)罗会铮宅

据考证,该宅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五开间两厢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360.73平方米,其楼层用减柱造,厅当中两前金柱被挑空,悬空的柱头琢以莲花一朵,明艳的红黄色髹饰,双步梁承单步梁,梁头镂空卷云,楼枋上也有彩画,为连续的折枝花卉,细细描绘在漆黑的板枋上,十分古雅,彩绘是该宅价值的重要体现。

(4)文献祠

文献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进深达150余米,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现仅存门屋及寝殿,寝殿七开间,面阔29米,中间四列柱架为抬梁式,两边间梁架为穿斗式,五架梁上置平盘斗,上承一五架枋,枋上二童柱支三架梁,前弧形拱轩,博风墙,硬山顶,上有脊饰。“文”、“献”分别系宋代呈坎罗愿、罗颂兄弟二人的谥号,二人以史学、理学上的成就名垂青史,因此后人建祠纪念,现仅存后进寝殿。

(5)环秀桥

环秀桥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原为五孔石桥,跨潨川河,为呈坎村溪东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现桥长26.65米,宽3.85米,花岗岩构筑,梁式桥身,两筏型桥墩,桥上建有桥屋,因明朝弘治年间潨川河治理改造,西侧两个桥孔封闭,故桥屋由中部变为西头,桥屋为亭式木结构,屋顶盖瓦,四面无墙,下设条座,木柱漆红色。2013年6月,洪水再次冲毁桥面,现已恢复。

(6)长春社

长春社是呈坎村仅存的一座社屋,坐落在呈坎村南,坐西朝东,建筑面积991.43平方米,其始建于宋朝,明嘉靖年间重修,后寝为清乾隆年间改建。建筑布局包括社屋坦、门厅、两庑廊、正堂、后寝及前后两天井,其门屋、正堂及寝殿为五开间。长春社作为呈坎村前罗族人祭祀神灵的特殊公共建筑,其建设位置完全符合“左祖右社”的传统,与东舒祠遥相呼应。

2、文物环境—文物周边历史建筑

呈坎村现存有元、明、清各个不同时期的祠堂、古社屋、古民居、亭、桥、更楼等古建筑130余处,围绕着49处国保文物建筑,呈坎村内还分布有大量的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风格多样,极具徽派民居的典型风格,早期的部分沿袭宋元旧制和工艺传统,到中期实用大方的朴素构造,及至明末清初更多追求变化和美观的风格转变。因此,文物建筑周边的历史建筑是文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对象。

3、文物环境—村落街巷空间肌理

呈坎村村庄建设的主要脉络是顺着潨川河延伸的,潨川河把村子界分成东、西两部分,二条分别称作大、小坝的大道沿河进村,大、小二坝在隆兴桥头汇合又离分为前街和后街进村,这二街与村内的钟英街、钟二街以及河东的溪东街并称“五街”,它们大体都与潨川河平行,而垂直于潨川河的,则多为小巷,号称九十九巷,村内的街巷大多十分曲折多变,宽窄不一,窄的不到1米,最宽的也只有3米左右。

如钟英街北起东舒祠,南至西通巷,全长约191米,路面均铺规整的花岗岩石板,最宽处仅2.5米,窄的只有1.5米;钟二街自燕翼堂开始至西通巷,全长约127米,全部石板铺地,宽窄变化较大,配合几个建筑围合成的小广场空间和曲折的线型,使得空间变化十分丰富。两侧集中连片的明代建筑、庭院围墙和翠竹绿树隐映,形成呈坎村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地段;前街自东舒祠至隆兴桥,全长600多米,宽自1.5-3米不等,是一条传统商业街;后街自进村公路至罗贤能宅南侧,全长294米,宽3米,两端有更楼;溪东街自环秀桥至罗嗣海宅北,全长231米,宽2米。

这些街巷是呈坎村村庄空间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文物保护规划中的重要保护对象。

4、文物环境—古代水系

呈坎古村落有完备的“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的水利水系系统。“前面河”是指潨川河,潨川河自村北向东南又折向南直冲位于离位的下结山;在水流出外的村南,筑起大、小坝,使河水在下结山嘴折向西流向龙盘山嘴,再复向南经杨干汇入丰乐河。为了解决村民生活、消防、灌溉用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人工开挖了二条水圳:东边的“中间圳”和后街的“后面沟”。“中间圳”指在环秀桥北侧引潨川河水经永顺号、后罗总祠、支祠、罗会铮、罗会泰宅走街穿户途经水圳巷到村南注入潨川河的水渠。“后面沟”指在村北引西边坑水沿后街上更楼、下更楼而流最后注入中间圳的小水渠。二圳在村南会聚为一流,又被利用作加工粮食的水碓的动力。此外还有许多长方形、方形、圆形的古井,其中有记录呈坎村发展起源的汉代“吕家井”,此外还有永兴井、金家井、井上井、溪东井等等。呈坎村五街九十九巷,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有水的流动,说明这种引水、排水设施不仅合理,而且融空间形态美和环境美为一体。同时这种设施的构建还不是单一的功能的考虑,而且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观念体现。“聚水如聚财,纳四水于村中”,水的川流不息,表达的是源远流长,财源茂盛。呈坎村的这种独特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水利设施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生活饮用水之便,水井和穿街走户的水圳还有消防、排水、泄洪、灌溉、养鱼、观鱼、为水碓提供动力以及美化环境和改善住宅和村庄小气候等多种功能,一举数得。是古代中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典型代表。

完备的水系系统,是呈坎村文物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文物保护规划中的重要保护对象。

5、文物环境—古代水口景观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特别的组成部分,在徽州古村落中,水口经过人工的补充,往往成为该村落的形胜之地。呈坎村的水口营造,无论是上水口,还是下水口,都非常注重。历史上村北的上水口,也称为“天门”,山林笼密,并建有龙山庙,现已无踪迹可寻。村南的下水口,也称为“地户”,是藏风聚气的关键部位,所以历史上曾建有上花园、下花园、上观、下观。上观有都天庙、隆兴桥、钓鱼台、观音庙、百步云梯和隆兴观等建筑;下观则有廊桥、乐济桥、女贞观、关帝庙、文会馆、文昌阁、藏经楼、大圣堂、旷如亭、石牌坊等建筑。上、下观之间是大坝(南河堤)和小坝(北河堤),这两道大坝、小坝使潨川河在下结山自北向南转而西行,至龙盘山后又复往南,使水口处水流弯曲,更符合“藏风聚气”的要求。

而今天的呈坎古村落水口大部分的园林建筑已无踪迹,仅存隆兴桥,大坝、小坝也已被新修公路替代,但潨川河还在,也还存在一定的历史痕迹,因此呈坎村南水口景观也是文物环境的重要组成单元,应该划入保护对象之中。

6、文物环境—村落选址环境

呈坎四面皆山,山气茂盛。东面灵金山,东南列下结山、丰山,西南倚龙盘山、马鞍山,西靠鲤王山、葛山,北有长春山。龙山自西北向南延伸,山势尤如万马奔腾,涌至龙盘,则一马平川,使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态势。山多则水多。潨川河是呈坎的主要河流,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45.58平方公里,属新安江三级支流。它从龙山与长春山之间进入呈坎盆地,向南汇入丰乐河而后东注新安江支流练江。除潨川河外,呈坎一带溪涧纵横:村北有西边坑(又名柿坑)、环里坑;东面有东边坑;东南有东山坑、石步坑;西边有窑坑、棚坑,还有一些无名小溪。俯瞰呈坎,潨川河与众多溪涧如群龙汇聚,呈坎古村落的选址环境也是文物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

7、文物环境—相关设施

潨川河上原建有环秀桥、獬豸桥、长春桥、社屋桥、下结桥、隆兴桥六座桥梁,潨川堨、隆兴堨两座古代石砌滚水坝,现仅存环秀桥和隆兴桥,其它己毁或被水泥材料所取代,史上沿潨川河两岸堤坝,如桃花坝、大坝、小坝亦属保护对象,应及时予以修复保护。

三、呈坎村古建筑群总体保护策略

1、文物建筑保护策略

对于呈坎村文物建筑的保护,首先要进行分类,根据文物建筑的不同现状在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

对于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采取维护保养的保护策略;对于局部存在病害的文物建筑采取现状修整的保护策略,即在保存现状的原则下进行维修;对于经过历史上多次修理,原来的面貌被部分改动以致整体看来和它原建时的风格面貌不够协调的文物建筑或损毁严重的文物建筑采取重点修复的保护策略,即在有充分科学依据前提下于维修工程中将后来改动部分取消恢复它的原貌;对于现存部分建筑已坍塌,仅存遗址的文物建筑则采取遗址保护的保护策略,即对建筑遗址进行现状整理保护,树立解说牌,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遗址展示。

2、文物环境保护策略

对文物本体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同样是呈坎村古建筑群文物本体保护的重要内容,首先依据文物周边环境状态进行风貌区类型的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

对于与文物建筑环境相协调,不影响文物安全的文物环境风貌区,采取现状保护的保护策略,不允许拆、改建;对于与文物建筑风貌不太协调,但不影响文物安全的风貌区,采取建筑风貌整治的保护策略,即此类建筑的建筑风貌,高度、色彩进行分析,外立面应改造成传统建筑形式,若高度超过三层则应降层处理,且屋脊高度不超过9米;对于己侵占文物本体及其附属设施或严重影响文物安全的风貌区,采取拆除建筑的保护策略,即拆除文物建筑周边影响文物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消除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

3、古街巷、古水系、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呈坎古村落内的古街巷、古水系、古河道、驳岸及历史建筑是呈坎古建筑群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物建筑本体紧密相联,互为依存,依法保护好至关重要。

一是古街巷的保护,对于保存完好的古街巷,采取现状保护的保护策略,不允许进行拆除、更换材质以及盗卖;对于保存一般的古街巷,采取现状修整的保护策略,即按原有道路铺装形式、材质及传统工艺进行现状整修;对于完全损毁或改变路面材质的古街巷,采取复原的保护措施,即参照保存完好的街巷路面做法按原标高、相应材质及传统工艺进行制作古街巷复原。

二是古水系的保护,将呈坎村落内古圳的保护纳入日常巡查范畴,禁止私自对水圳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造、破坏,对所有的明渠、暗渠进行彻底清淤,将部分缺失的水渠边缘石按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复,修复文物本体的排水暗沟,恢复水系原有的功能。

三是文物建筑周边历史建筑的保护,主要保护策略是对历史建筑建档并挂牌保护,严禁一切形式私自拆除活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指导村民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对室内进行合理改造,但不允许破坏原有形制和结构形式。

4、附属文物的保护策略

呈坎古建筑群中尚保存若干明清时期的扁额、楹联至今保存完好,它亦是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有效保护。其保护策略是将所有尚存扁额、碑刻进行登记,建立档案资料,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人为损坏,同时做好防盗、防火工作。

5、彩绘工艺的研究与保护策略

在呈坎古建筑建筑群中长春大社和罗会铮宅内,梁架上绘有大量精美的明代彩绘,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的侵蚀,彩绘己有不同程度的腿色、消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其保护策略是在建筑外檐下增设遮阴网,减缓因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腿色速度,同时应积极组织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专项研究,制定科技保护方法。

四、结语

古村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作为古村落建筑群的文物建筑,是古村落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价值并不能构成古村落价值体现的全部,失去了古村落的整体历史环境,其价值仅仅体现在其文物本体上。

因此,在“古村落建筑群”类的文物保护规划中,其保护对象的构成除了文物本体外,其古村落整体历史环境则显得尤其重要,这其中就包括文物建筑周边的历史建筑环境、古村落历史街巷空间环境、古村落历史水系环境、古村落传统景观环境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仅是在做文物的保护规划,而是在做整个古村落的保护规划。

保护古建筑,一个沉重的话题 篇8

然而,城市化高潮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历史古迹被大量毁坏,曾经让国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蚕食殆尽,并由于其不可再生性而永远消失在地球的某个角落。

触目惊心的大毁坏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千年古城墙一夜之间即被摧毁;清代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宁波商帮的发祥地——定海古城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合院如今几近消亡……我们的城市,正在以远离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方式失去记忆。这一幕幕令人瞠目结舌而又叹息不已的悲剧,说明了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开发与保护、规划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愈来愈深。一些“开发商”利令智昏,为了眼前的私利,不仅“铲”断了文化的血脉、历史的根源,更把自己“铲”进了千夫所指的境地,甚至“铲”进了牢房。

我们对于先人文化遗产的承继,究竟有什么样的处置权利?当存古与民生发生冲突,又该把握怎样的尺度?解放以来,我国城市中一直传承城市文脉的历史古迹共受到过三次严重的破坏: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到大炼钢铁时期,第二次是“文革”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此时期有关部门借“改造旧城,消灭危房”等“动人”的口号,使某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

众所周知,我国城市大都是以旧城区为中心逐渐发展起来的,而这些旧城区一直是城市的经济和生活中心,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这些旧城区也恰恰是城市记忆中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最多的地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自然对这些黄金地段觊觎良久,而结果往往是,在开发商急功近利、近乎掠夺式的旧城改造中,大量保存完好且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大量建筑与街区均被无情拆毁,代之以钢筋水泥的所谓现代建筑。

旧城改造,考验政府的智慧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每一个时代也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我们既要高楼大厦,也要历史文化,两者不能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因此,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最根本是要树立正确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协调好“拆”与“建”之间的互补关系,对承载城市记忆的古建筑、古街区,施之以政策、法律上的各种强有力措施,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保留好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让城市的记忆永久延续下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市都由于规模扩展而把历史遗留的旧城区变成了“都市中的村庄”。现在,这些旧城区正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一是旧城区集中了相当数量既缺房又缺钱的“双困户”,他们迫切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居住条件;二是房地产开发商把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押到旧城区重建上;三是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容忍在城市现代化的“漂亮脸蛋”上保留一片不体面的“胎记”或“溃疡”。

当然,旧城区改造势在必行,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对旧城区不加区别的“格杀毋论”上。如果政府能够尊重城市的历史,在老祖宗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片故土上悉心发掘历史的遗存,让城市文明发展轨迹得以延续,那么就再也不会一律把旧城区视为建筑“溃疡”,必欲彻底清除而后快。

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是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正在奔向现代化的当代人来说,它是财富,不是包袱;保护它是责任,不是负担。这项事业要世世代代地接续下去,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古建筑的价值不可估量

古建筑文物是历史的标志,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信息,起着标识城市历史,诠释城市发展进程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就没有灵魂。保护好古建筑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方能体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然而,在当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古建筑保护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意的破坏、人为的“建设性破坏”,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往往发生矛盾冲突,似乎要建设就不能太多顾及古建筑保护,要保护好像就会影响城市建设。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往往被人们忽视,甚至被视作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种障碍、负担和包袱。

城市的现代化必须要以破坏历史建筑为代价吗?

当然不是。世界上的很多历史名城,如中国的北京、南京、上海,意大利的罗马城……虽然这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都很快,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城市的历史古迹很多,以历史名城著称。在这些城中市,几乎随处可见保存几千年的历史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整个城市形成了一种既有现代化的风气,又不失文化底蕴的特色。

拿北京来说,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之后,老北京城的四方街道、故宫、大学和街道里的古建筑都保留了原来的风貌。可以说,这些古老建筑的存在,很好地彰显了北京城的独特个性,极具生命力和活力。同时,四通八达的交通,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大厦又让这座城市紧跟了时代发展的脚步。据了解,在一些国外的城市中,例如伦敦和柏林,他们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城市老建筑之后,根据老城区历史的详细档案,逐区、逐街、逐幢,逐一细节地恢复旧观。今日的欧洲,欧罗巴风情也是依然。相比之下,我们却以城市建设为由,破坏老建筑,让整个城市“焕然一新”,但新颖的外表后却是大同小异,毫无特色……由此,笔者认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应以破坏历史古建筑为代价,反而应树立以对古建筑的保护从而保留城市最与众不同的特色为建设原则。

如何保护古建筑

那么,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与保留历史建筑中寻找平衡?如何才能科学地保留古建筑?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树立一种保护老建筑的意识。政府多多呼吁,媒体广泛宣传,只有全民都树立了一种保护老建筑的意识,老建筑才会受到广泛关注,得到更多的保护。此外,我们也应看到老建筑背后的深层意义,让老建筑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融入到我们的城市进程当中,从而给予它应有的地位,让它们受到应有的尊重。

其次,以法律制度和长远规划来保护老建筑。这点可以借鉴国外和国内成功案例的经验。像德国规定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任何人无权拆除,否则违法;意大利规定罗马城的新建筑不得高于圣彼得大教堂;北京城对老建筑的集体保留等等,这些规定我们都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应进行科学规划,让老建筑和新建筑得到平衡建设,既保留老建筑,又不耽误城市的发展。

上一篇:房车营地运营方案下一篇:五字唯美爱情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