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多彩的服饰(精选7篇)
活动目标:让小朋友们认识服装的种类。并能辨认简单的制作衣服的材料。重点难点:从颜色,材料,类型等对衣服进行多方面描述。以及一些特定服装的穿着的场合。 活动准备:
1.有关服装介绍的ppt。2.有特色的服装,比如说旗袍,婚纱等。3.白纸,彩色笔活动进程:一、引入服装的话题1.小朋友,你们知道服饰有哪些吗?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服饰,你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二、观看幻灯片和老师带来的服装,学习描述服装1.你们来看,这件衣服它属于什么类型的?什么颜色?你能认出它是什么材料的吗? 2.让我们继续看看更多的服饰吧。播放幻灯片,请小朋友回答。3.这里还有一些服装,小朋友来看看服装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播放婚纱,晚礼服 的照片。提问小朋友“你知道应该在哪些时候穿他们么?” 三、讨论小朋友自己的服装,并且设计自己喜爱的服装。1.讨论:看了这么多的服饰,小朋友们,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自己或者周围的小朋友,都穿了什么衣服呢? 2.给每个小朋友发白纸和彩笔,让小朋友设计自己心中最美的服装,并且介绍。好的作品挂在墙上展览。
对服饰审美规律的研究, 目前学界比较注重的是从审美经验本身出发, 如通过对服饰审美的表象、形式、感觉及心理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其变化发展规律。这种探讨细致入微, 具有相当的针对性、专业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但从一定角度来说, 却具有其局限性。
探讨服饰审美的规律, 我们可以从服饰审美的观念、现象本身着手, 也可以从服饰审美现象与观念之外的其他方面着手。也许, 探讨与服饰审美相关的其他方面, 更容易让我们接近服饰审美的真相, 从而找到服饰审美的最为本质的规律, 并发掘出服饰审美对其他方面的重大影响。
我们知道,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体现。服饰审美现象体现的是服饰审美观念, 而服饰审美观念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背景体现并包括了几乎所有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内容。简单来说, 由这些时代背景派生而来的社会价值观, 正是服饰审美现象背后的直接动因。一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决定着一个时代的服饰审美观念和服饰审美现象;反过来说, 一个时代的服饰审美现象, 也正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在我们之前, 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远逝而去。我们无法真实地接触到孔子的时代, 亦无法真正感受和领略到汉唐的雄风。但我们可以从兵马俑的战袍上感触大秦的神韵, 从马王堆的锦绣罗绮中遥想辛追的绰约风姿。盛唐的华冠艳服, 让我们确信那是一个经济富裕、国泰民安、思想开放的朝代;大宋的素雅简朴, 让我们对那个远去的朝代, 充满悲悯同情以及足够的仰慕和尊敬。文字是抽象的符号, 它的记述无法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那些过往的年代, 但那些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衣物织锦, 却让我们较直观地触摸到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它们在说, 它们所在的那个时代是富裕的, 充盈的, 活泼的, 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或者它们在告诉我们, 那个时代是穷困的, 凄凉的, 禁锢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着压抑, 每个人的行为都显得那样的彷徨与无奈。我们无法仅凭文字就觅见真实的历史, 但从文字与实物的相互印证却可以推断出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政治有序或是混乱, 经济繁荣或是萧条, 思想自由或是禁锢等等。实物的存在, 让历史显得更为真实。我们隐隐地感觉到:审美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最有可能是真实的社会时代背景。能不能仅从残存的锦衣绣袍中就窥探出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 推断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这其实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中山装
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界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民国时期”。这个时期距我们不是太远, 也不是太近。合适的距离, 使得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来对这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服饰审美现象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有趣地思考。
一、民初时期, 动荡的时局, 保守的价值观与保守的服饰审美现象
民国时期, 从1912年至1949年, 算起来只有短短的37年。但就是在这短短的37年间, 中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磨难, 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学者从经济史的角度, 将民国时期的经济史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所谓“民初实现宪政阶段 (1911-1915) ”。“军阀混战时期 (1916-1927) ”, 及所谓“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1 9 2 8-1 9 3 8) ”和“抗战和国共内战时期 (1938-1949) ”[1]。这里, 我们暂且借用这种划分方法, 来对民国时期各阶段的服饰审美现象作些剖析。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改用民国纪年, 自此中华民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不仅废除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 也成功结束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政体。
在民初实现宪政的阶段至军阀混战时期, 临时政府的政权极不稳定, 风雨飘摇, 岌岌可危。其中, 曾发生两次帝制复辟事件, 使得刚刚建立的政权面临覆灭的危险。中华民国遭遇的这两次重大危机, 包括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起初, 袁世凯利用军事优势与政治手腕, 在南北议和中取得了绝对优势, 接任了临时大总统, 并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后迁都北京, 史称“北洋政府”。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凯恢复帝制, 同时宣布将1916年更改为“洪宪元年”, 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袁世凯的复辟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5年12月, 蔡锷、唐继尧与李烈钧等人发起护国战争, 护国军在云南起义后, 南方多个省份相继响应。起初袁世凯的北洋军和护国军互有胜负, 但最终北洋军未能战胜护国军。与此同时, 北洋军内部反对袁世凯实行帝制的势力也不甘示弱, 江苏将军冯国璋、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联名发出通电, 要求取消帝制、惩办祸首, 这给了袁世凯致命一击。1916年3月22日, 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复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并在同年6月6日病死。袁世凯称帝事件结束后, 紧接着上演的是“张勋复辟”事件。1917年6月, 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 率5000“辫子兵”, 借“调停”为名, 于6月14日进入北京。入京后, 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 “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 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 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 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 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 通电全国改挂龙旗。7月1日早晨, 北京街头的警察挨家挨户命令悬挂黄龙旗。停业五年多的黄龙旗店又重操旧业, 但一时供不应求, 许多人家只好用纸糊一面龙旗应付。而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则弹冠相庆, 兴冲冲地聚集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没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 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成的假发辫, 他们穿上长袍马褂, 晃着真真假假的大辫子招摇过市。张勋复辟集团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复辟当日, 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愤然离开北京南下上海。当时在教育部供职的鲁迅冒雨到教育部提出辞职以示抗议。时在上海的孙中山闻讯后极为愤慨, 立即发表讨逆宣言, 6日偕同一批同志乘军舰南下, 计划到广州组织武力讨伐张勋。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各省会均召开万人大会, 各家报纸发表大量文章, 一致声讨张勋。1917年7月12日, 段祺瑞组织力量讨伐逆军, “辫子兵”战败, 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 复辟仅12天破产。
在民初“实现宪政”的阶段, 旧势力猖狂复辟, 新生力量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在这种形势下, 人们对将来所持的态度是犹豫的, 是摇摆不定的。旧势力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地盘, 在新生事物面前, 大多数人感到模糊和茫然。此时的社会价值观倾向的仍然是旧的、传统的、已有的秩序、规章、制度, 欣赏的依然是已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行为。辛亥革命在一夜之间能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推翻, 却不能在一夜之间将新的、自由民主的观念普及到每个国民的心中。“武昌起义的枪声响彻云霄, 回荡在古老的神州大地和崭新的华夏天空中。剪辫, 作为革命胜利的象征被强制推行, 自愿剪辫者当然不能说是少数, 但不愿剪辫者却也为数不少。”[2]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观, 固守、徘徊在传统的边缘, 表现在服饰审美现象上, 便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仍以传统服饰为美。这一时期, 还有不少男士留着长辫、穿着长袍马褂, 女子则穿长袖长裙, 其中汉族女子的服饰以短袄 (高立领, 大襟, 窄身, 窄袖, 盘扣) 、黑裙 (一种长及脚面的裙子) 为主;满族贵族女子穿着旗袍, 整体轮廓仍然承袭清代晚期的宽身造型, 线条也很平直, 只是袖子不再是倒大袖, 而是变得更加简练——被缩短和收紧, 露出了手腕, 袍身的长度也不再及地, 而是缩短至脚踝处。总之, 这一时期的服饰审美仍是以传统为主, 缺乏创新。一些细节上的变化, 如减少繁复的刺绣、将原先长及地面的裙长缩短至脚踝等, 但并没有出现与传统审美完全相背离的现象。当然, 新的服饰样式也开始萌芽, 亦不乏大胆新奇, 但穿的人却并不多, 也常常被主流价值观所鄙夷。“1917年5月18日《上海时报》的一篇评论用自以为相当辛辣的笔锋, 对这种‘身若束薪, 袖短露肘’的时装大加嘲讽:‘近来女界中流行一种女服, 则衣无领, 而秃颈也……今日秃颈, 则不久将呈其玉雪之胸背’。”[3]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看来, 女子的服装仍应将身体完全遮掩住, 以体现女子温柔、端庄、顺从的品性。因此, 裸露身体任何部位的服装都是不被推崇和赞许的。
二、军阀混战时期, 相对自由的思想空间与新锐前卫的服饰创意行为
在两次封建帝制复辟的闹剧过后, 中华民国迎来的是长达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北洋政府因为“府院之争”、贪污腐败及军阀割据而动荡不安, 最后, 北洋政府被数个势均力敌的军阀所把控, 且各军阀之间展开了连年战争, 致使时局混乱, 民不聊生。当时北洋军阀的主要势力有:据有东北、河北及山东的奉系张作霖 (含鲁系) 、据有河南、湖广的直系吴佩孚, 以及据有江南的新直系孙传芳。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 广州护法政府在孙中山领导下进行了第一次北伐, 但因实力不足, 与陈炯明等军事将领意见不和而失败。孙中山寻求美、英、法等国支援未果后, 改与苏联合作, 改组中国国民党, 采取联俄联共的政策, 在共产国际协助下重建政府, 并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黄埔军校, 培训独立的革命军事力量。1925年, 护法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 并建立国民革命军, 简称“国军”或“革命军”。1925年底, 国军东征陈炯明, 李宗仁平定滇、桂叛军。1926年, 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革命军宣布北伐。北伐期间, 革命军主力北上长沙与武汉, 击败直系后, 东征攻下南昌。东路军经由闽浙, 最后与主力军会合于南京, 新直系溃败。在国民革命军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 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 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复合后, 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 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 于1928年攻克北京, 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 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至此, 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 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军阀混战无疑给社会带来混乱和灾难, 但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并不是全面展开, 而是局部进行, 这无意中便在某种程度上给新生的文化艺术力量创造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此外,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而服饰审美现象因此呈现出突变和转型的面貌。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为《新青年》) , 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是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文化界人士发起的一场思想启蒙和思想革新运动。它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为核心人物, 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 提倡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民主、科学精神, 以救亡图存。1919年由青年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 则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反帝反封建、自由、民主、科学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思想启蒙运动使得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辛亥革命没能在一夜之间改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却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服饰变革的开端首先从青年学生开始, 思想前卫、大胆的他们向往着西方的民主自由, 向往着一种全新的社会、全新的生活方式。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先生在他首发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古来时常吃人, 我也还记得, 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旧的、“吃人”的社会需要推翻, 一切旧传统在学生们看来也是必须要全面革除的。然而, 他们与旧传统决裂的一个最为直观最为直接的方式, 就是在服饰方面的改头换面。女学生先是剪去长发, 几乎一律都梳着齐耳短发, 再就是将长大的旗袍裙子剪短至膝, 除了作极为收身的剪裁缝纫处理外, 还将一直被遮遮掩掩的手臂、小腿暴露在外, “这时的旗袍开始收腰, 腰线较低, 胸部、腰身、臀部的曲线略突出, 虽仍为倒大袖, 但袖口变小, 装饰也趋于简洁;下摆的长度逐渐变短, 摆线提高至膝盖处, 露出了健美、白皙的小腿。”[4]他们的常见装束也包括一条百褶短裙搭配一件收腰短装, 看上去干脆利落, 富有青春朝气。这一时期, 女装的另一个突变便是开始引进西式洋装。新文化运动不仅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思想观、政治观、价值观, 也向国人介绍欧美的一些生活方式, 包括欧美的流行趋势。“尽管专门的服装媒体还很鲜见, 但一些综合媒体, 在介绍社会生活、娱乐新闻、新面料动向的同时, 用很大篇幅来介绍欧美新款流行时装, 成为国内服装厂家跟踪世界流行趋势的信息通道。”[5]一些厂家开始尝试生产西式洋装, 而一些电影明星也开始穿起这种与传统服饰截然不同的新样式服装来。与女学生相比, 男学生在服饰方面的大胆和创新也毫不逊色, 他们理着平头, 穿着类似军服的 (日式) 青年装, 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大路上。而一些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青年, 则穿着上了儒雅与威严并存的中山装, 表达自己追求革命的坚定立场。除了这些新式服装外, 作为西方服饰的代表——西装, 自然也成为这一时期男装的新宠。学生们用新式的服饰很好地诠释了新文化所倡导的新观念, 即自由、科学、民主与进步。这些新的服装式样, 简洁明了, 合体收身, 与过去那些笨重、繁琐的服饰大有不同, 体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学生们的行为迅速影响了整个社会, 一时间坊间兴起了一股新的服饰热潮: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工厂工人, 妇女们脱下拖沓、繁重的旧式服饰, 陆续改穿轻松、简洁的新式服装;男士们则个个剪辫易服, 穿上各种新式服装, 穿西服、打领带也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三、“黄金十年”时期, 多元的价值观与多种多样的服饰审美现象
北伐战争以后的十年 (1928年—1938年) , 被一些学者称其为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这十年的民国政府, 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文化方面在形式上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除东北外) 。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外交途径逐渐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建立了中央银行和统一币制;将立法和刑法系统现代化;建设联省公路与部分铁路干线, 各级教育也有一定发展。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推行的农村运动以及政府提倡的“新生活运动”也开始于此时期。尽管这些作法无法改变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本质和专制独裁的性质, 而且其发动的连年内战, 巨大的军费开支, 扼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但某些建设措施对社会的进步也不无益处。
新文化运动时期, 国人几乎尽全力去接纳、吸收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在当时看来, 一切旧的、传统的就是不好的, 一切新的、外来的就是最好的。而在1928-1938的十年里, 人们开始反思:旧的未必全坏, 新的未必全好。西方的东西可以学习和推崇, 中国原有的东西也不必尽数抛弃, 好的传统理应加以传承。这种充满理性和自信的心态, 这种自觉的社会价值观在服饰的审美现象上, 便呈现出一些新的样貌来:一边是西式洋装继续流行, 一边是中式服装不甘落后。中西服装互相辉映、互相参照, 无论是从服装的材料, 还是款式和搭配上, 都体现着一种中西合璧的倾向。
这个时期流行的女装款式多种多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推崇的西式洋装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流行, 高跟鞋、连衣裙受到许多女子的钟爱。“在30年代单一种类的女性流行服装中, 连衣裙无疑令人耳目一新。与中西合璧的改良旗袍相比, 女士连衣裙可算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舶来品, 其能够在中国大地站稳脚跟, 主要也是由于其与中国传统女装存在着形与神上的默契。”[6]除此之外, 一些中式服装也重新得到大家的青睐。有些中式服装以改良的面貌出现, 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推崇。在这些新样式服装中, 最为典型的应该是改良旗袍了。这些旗袍的改良体现在各个细节方面:剪裁开始采用西式分片剪裁, 制作中出现了省道结构, 胸省、腰省、臀省使旗袍更加贴身, 线条简洁生动, 富有立体感;旗袍也尝试选用一些新式的或外来的面料, 如绒、呢、纱、蕾丝等;旗袍的款式则更有无袖、短袖、长袖等, 中式盘扣则是旗袍设计中的不变元素。新式旗袍时尚典雅, 散发的是一种中西合璧的迷人神韵。
这一时期, 中西合璧的服饰审美现象不仅表现在服装的剪裁和款式上,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服饰的穿着方式上。大街小巷时常可以看到用西式坎肩、高跟鞋、丝袜、项链、耳环搭配中式旗袍的女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外来商品的进入, 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 国内大城市女子频繁地出入交际场所, 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合体着装最为突出, 洋式衣裙还要配上眼镜和手表, 遮阳伞握在手中, 更显新潮和浪漫。”[7]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男子的着装方式也尽显中西合璧的特色:有身着长袍马褂, 头顶西式礼帽, 足蹬西式皮鞋的;有内着中式对襟绸缎薄袄, 外套西式裘皮大衣的;有架着西式墨镜, 脚穿中式千层布底鞋的等等, 无不陶醉在中式的古韵诗意和西式的新锐时髦中。
四、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 衣求蔽体
北伐战争以后的“黄金十年”只是暂时和相对的, 之后的民国迎来了自己的最后十年 (1938年-1949年) 。民国政府因为在“黄金十年”阶段采取“剿共”政策, 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 对华侵略的步伐不断加强, 民国由此陷入重大的危机之中。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陆续攻陷华北各地, 对日抗战全面爆发。民国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呼声中被迫出面迎战。战争的硝烟将人们的美梦击碎, 时局动荡, 国难当前, 人们挺起胸膛, 奔赴战争的最前线。1945年, 抗战胜利结束。之后, 解放战争爆发, 战火继续在中国的大地上燃烧,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路线都被纳入特殊的战时轨道。这一时段的民国笼罩在战争的魔爪中, 哀鸿遍野, 一片混乱与凄凉。
民国时期的最后十年, 是国难的十年, 是战乱的十年, 也是民不聊生的十年。在这特殊的战争时期, 物质极度贫乏, 生活也极端困难和紧张, 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 一切与求生存无关的需求都变得奢侈和荒唐起来。求生存成为这一时期最为主要、也最为根本的需求和愿望。这一时期, 人们注重和强调的不再是服饰的审美功能, 而是服饰的实用功能。在战乱中, 人们追求的是衣能蔽体, 衣能保暖, 甚至希望能以衣换物, 以求果腹。“衣饰华丽”、“珠光宝气”, 都与这个时期的民众无缘。节俭朴素、灰暗压抑是这个时期人们的心理写照, 也是这一时期的服饰带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血雨腥风的民国时期, 也有短暂繁华的“黄金十年”, 这段历史虽然短暂,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民国将近四十年的历史, 几乎可以以每十年作一个阶段, 以区别每个时间段的差异。每个时段的社会状况都不一样, 社会价值观也不同, 服饰审美现象也大相径庭。服饰的变革从起初的萌芽状态到变革维新的十年再到繁荣成长的十年, 最后戛然而止, 都映照出社会的真实背景, 客观地反映出社会时局的变幻无常。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社会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服饰审美现象;反之, 一定的服饰审美现象对应着的是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从民国服饰的审美现象中得到这一启示, 即任何时代的服饰审美现象都有理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为真实和准确的诠释, 都有理由向我们讲述那个时代一切真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注释
1[1]杨小凯.民国经济史[J].开放时代, 2001 (09)
2[2][3][5][6]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44页, 51-55页, 85页, 104页
3[4]徐冬.旗袍[M].合肥:黄山书社, 2011.18页
态度: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们服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一些中华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感悟民族文化差异。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民族服饰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认识一些我国民族服饰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具与学具: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各族服饰的鲜明特征)
1.教师: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分布着汉、蒙、回、藏、苗、土家等56个民族。现在,请大家看一张图片,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从哪里看出来的? 回族。
2.教师解释服饰的概念:我们把“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这些统称为“服饰”。
学生初步了解服饰的概念
3.教师:在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民族服饰。(板书:民族服饰)
二、新授:
1.教师提问:你想了解与民族服饰有关的哪些内容呢?学生质疑 (总结:服饰特点、形成原因)
2.教师:我们以回族为例,观察他的.服饰有什么特点?分女装和男装去说。
3.教师:根据你课前调查的资料,你认为回族服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资料补充并板书:宗教信仰)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
4.教师:课前让同学们调查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服饰,现在就请调查相同内容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学生分组)
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整理。请看自学要求。
5.出示自学要求:
(1)结合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和教师发给的资料,从“服饰(男装和女装)特点和形成原因”这两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整理。
(2)各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组员可以补充)
6.小组整理。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初探民族服饰文化内涵。(根据学生的总结,教师适当做副板书: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风俗、宗教信仰)
7.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了解该民族在中国地形图中的位置,另外教师重点补充苗银和藏服的资料。(中国地形图)文件夹2
8.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服饰,通过了解,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
(2)服饰的形成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因素有关。
9.教师总结:这些民族,服饰的形成都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人口数量特别少的民族,服饰又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了解一下。
课件:图片欣赏(文件夹3)
提问:欣赏了这么多民族服饰,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体概括民族服饰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多姿多彩)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渗透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只要有其典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其丰富的历史和民族习俗,服饰就有其独特的特点。
10.教师总结并过渡:各个民族的服饰真是风格迥异,特点鲜明,多姿多彩。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各组拿出盒子里的玩偶,根据它的服饰猜一猜,是哪个民族?
1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猜猜这是哪个民族”?
12.教师揭示谜底:同学们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其实,他不是___他也不是___,他们都是土家族娃娃!
13.教师:通过这个游戏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课件文字进行总结:因为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各地,受当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服饰自然不尽相同。)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并认识到土家族因为分布的地区不同,所以服饰也不尽相同。安排这个小游戏既检查前边所学,又活跃课堂气氛。
14.教师:其实,不光土家族有多种服饰,瑶族、壮族、苗族等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服饰也是多种多样。
15.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民族服饰有了哪些认识? 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总结民族服饰的特点,补充板书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16.教师总结过渡: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不仅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聪明才智、精湛工艺和宗教信仰,还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服饰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7.视频:国际民族服装展
教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民族服饰登上国际展台,很自豪。)
18.教师总结:中华民族的服饰受世人青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但是历史发展到现在,在今天的大街上,通过服饰你可能区分不出来他是哪个民族?可是在一些重大场合,如国庆日、代表大会等,每个民族都会身着自己本民族的服饰,盛装出席。本民族内部重要活动或重大场合时,同样如此。师出示图片:汉族服饰 提问:猜猜这是哪个民族?
教师:汉族服饰同样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课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调查一下汉族服饰的特点。
库尔勒市第十二中学 周慧 教学目标:1.了解维吾尔族服饰特点。2.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3.了解回族服饰特点。4.了解藏族的服饰特点
5.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拥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的服饰特点。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拥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生课前准备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服饰及相关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各民族服饰图片,请同学猜猜都是哪些民族。2.师:大家是依据什么猜出来的?(服饰)
3.那你们对少数民族的服饰了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各小组汇报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1.第一小组:维吾尔族服饰
(1)一名学生板书,两名学生展示维吾尔族服饰,另两位学生依次介绍维吾尔族服饰的特点。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皮帽一般用来御寒,多用羊皮缝制,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一大特色。
(2)指名试穿试戴。(3)全班自由交流。2.第二小组:蒙古族服饰
(1)一名学生贴图并板书,两名学生展示蒙古族服饰,另两位学生依次介绍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2)指名试穿,全班自由交流。3.第三小组:回族服饰
(1)一名学生贴图并板书,两名学生展示回族服饰,另外两位学生介绍。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也有很多带有精美伊斯兰图案和各种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感觉很利索、干练。
2)指名试穿,全班自由交流。4.第四小组:藏族服饰
(1)一名学生贴图并板书,两名学生展示藏族服饰,另外两位学生介绍。
(2)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藏族不论男女都爱佩戴珠宝首饰,因为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并且每种珠宝首饰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人民将这些珠宝戴在身上期望能够给自己带来富贵吉祥。
(3)指名试穿试戴,全班自由交流。
三、小练习
1.师:感谢各小组的展示与汇报,老师也学到了很多。2.出示小练习,生抢答。旨在让学生明白还要尊重少数民族,不信教,不去宗教场所,上学不穿民族服饰。
判断对错
(1)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和帽子。(2)艾德来丝绸是维吾尔族特有的制裙布料。(3)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是坎肩。(4)浩浩抢过小伙伴的小花帽扔到空中玩。(5)蒙古族服饰太好看了,我要天天穿着它来上学。
四、拓展延伸
1.师出示其他民族的服饰,学生了解。
2.播放《爱我中华》MV,学生欣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尽情欢唱,尽情跳舞,感受民族大团结的美好。
五、课堂小结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我们通过绚丽多彩的服饰去了解、去欣赏各个民族。56个民族一条心,共同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六、板书设计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维吾尔族 艾德莱丝绸
设计意图:
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果实丰收的季节,孩子们在秋天里是快乐的,他们有数不清的发现:形状各异的秋叶、五颜六色的果实、金色的稻穗、红红的高粱、雪白的棉花等等,大班教案《多彩的秋天》。经过孩子们的一系列观察、制作,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围绕“金色的秋天”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孩子们去大自然寻找秋天,利用孩子们带回来的秋天的自然物标本,进行剪剪、切切、拼拼、帖帖等各种操作技能,选择各种材料自由表现,大胆想象、创作秋天丰收的景象、田野的美景,感受秋天的丰富性。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综合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梳理秋天看到的景色,热爱大自然。
2、能把观察到的秋天的特征,大胆的运用各种美术方式和材料表现出来。
3、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秋天的一些主要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秋天的认识。
二、活动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及光碟。
图片:大树、苹果、梨子、柿子、树叶。
字卡:金灿灿,红彤彤,果实累累。
三、活动过程:
一、歌曲《小树叶》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
那你们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来去寻找多彩的秋天吧!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欣赏画面,感知秋天的变化,教案《大班教案《多彩的秋天》》。
1.欣赏第一幅图感知枫叶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幅图表现的是哪一个季节吗?
那请你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小树叶都有什么变化呢?
有没有小朋友见过它,知道它的名字呢?
小结:枫叶的叶子很小,到了秋天叶子就会变成红色,像我们的手掌。
2.欣赏第二幅图感知梧桐树叶的特征。
师:你们在这幅图中,观察到了什么呢?
小结:梧桐树叶的叶子很大,秋天到了树叶会变枯变黄,像手掌一样。
秋天有各种各样的秋树和秋叶,它们到了秋天就会变得枯黄,然后飘落下来,秋天呀!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水果都成熟了。
师:你们知道秋天都有什么水果吗?
3.欣赏第三幅图秋天的水果,感知秋天水果的特征。
师:秋天里的水果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好像在告诉大家我最美我最美!
谁来说说它们都穿了哪些颜色的衣服呢?
小结:秋天可真是果实累累呀!
4.出示字卡果实累累。
5.欣赏第四幅图秋天的柿子树,感知柿子树的特征并认识词语红彤彤。
师:秋天到了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好像一个小灯笼一样,很美很美。你们觉得美吗?
小结:秋天还有很多的颜色需要我们仔细的寻找,就请小朋友们跟着张老师一起去秋天的田野上看一看吧!
6.欣赏第五福图秋天的田野,感知田野的美并学习词语金灿灿。
提问:秋天的田野是什么颜色的呀?田野上都有什么?农民伯伯在田野上面干什么呢?
小结:秋天的田野是一片金黄色,金灿灿的稻穗都成熟了,农民伯伯正在收割稻穗。
师:你们喜欢秋天吗,张老师也很喜欢秋天,因为秋姑娘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的礼物:有五颜六色的水果、有各种各样的秋叶,它想让我们用这些礼物做成秋天的画报,你们愿意吗?
三、出示大树妈妈,让幼儿运用手中的材料,来装饰秋天里的树。
幼儿一边制作教师在一旁、指导。
四、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瞧,大树妈妈被我们装饰的多美啊,树上还结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可真是一棵神奇的大树啊。
五、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集体安全是一种相对于个体安全而言的、包容范围更为广泛的国际安全思想。在以集体安全为核心思想而建立的国际体系中,每一个成员国家都承担与自己国家相适应的任务以保证整个国际体系中每一个成员国家的安全。简而言之,就是每个国家都付出一定的产出来获得共同的收益。历史上最先将集体安全思想发扬光大并介绍到全世界的人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威尔逊的全球主义中,集体安全思想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球主义的核心理论。威尔逊的集体安全思想集中体现于他在一战后所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中,并且在国际联盟得到了可谓充分的实践。
在一战后期,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是贫病交加,没有任何一方有实力来运用压倒性的力量结束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然而一战给各国带来的破坏与消耗却迫切地要求各国尽快结束战争。在此矛盾之下,美国这个新近崛起的资本主义大国已经具备了调节国际争端的能力,它必将作为调停力量介入到这场世界大战中。在此之前,美国自华盛顿任总统以降,一直奉行着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即不介入任何国际争端以求得自身的安全与和平。这一政策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伍德罗·威尔逊上台。威尔逊是格莱斯顿的狂热崇拜者,他将格莱斯顿的集体安全思想继承下来并加以补充和完善,最终运用于对一战的调停。事实上,美国一开始的调节政策并不是从集体安全的角度出发的,而是沿袭一直以来的“介入欧洲事务但绝不以自身付出为前提的外交原则”。但是这样不痛不痒的外交调停根本对结束大战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影响。源于这一失败的调停,威尔逊的集体安全观被搬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并最终在其奉行的“十四点”原则和国联盟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2 集体安全思想探索
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 , 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也就是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集体安全概念的假设是,国家将放弃使用武力或是以武力为威胁以求达成国家利益及目标,所有国家对违反此一原则的侵略国家进行集体制裁,以维持国际和平及秩序。集体安全思想的初衷是为了反对传统外交中的均势原则。均势原则可谓是近代国家外交活动中所奉行的最主要的外交原则“。均势原则的基本特征,是通过个体形式存在的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力量来制衡潜在的或现实的对手,从而达到实现国家安全的目的。均势体系中的每个成员基本上是目标对外的,即通过联盟内的成员的合作行动来处理外部国家或国家集团挑起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德奥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德矛盾为核心而形成的三国协约,就是这种均势外交的典型事例。”
但是,均势原则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但是由于均势是实力和利益妥协的产物,经常会因为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打破这种均势状态,引发动荡和战争。”因此,均势原则虽然更为现实并且直接有效,但其不稳定性却随时威胁着脆弱的国际和平局势。如同定时炸弹一般,任何轻微而细小的动作都会演变成一场大灾难。集体安全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集体安全思想与均势原则不同,它的包容性更强。威尔逊曾描述这一思想 :“必须有一个国际联盟,所有国家联合在一起以维护每个国家的完整,违反这一契约的任何一个国家将给自己带来战争,也就是说自动受到惩罚。”集体安全思想是内向的,这一机制要求约束内部成员的行为而非以自身的力量对抗敌对力量。它需要每一个成员国家有所付出,最终获得共同产品——和平。体系内每一个成员都要共同维护和平这一终极目标,并且随时为制裁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的任何一个国家而提供军事、经济以及政治条件。“国际联盟所建立的集体安全机制,有着维护世界和平的集体性和安全作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国联安全机制提供全球性公共物品。”国联盟约中对于国际和平的保护是建立在集体安全观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组织构成和规章制度都体现着集体安全思想。盟约第十一条明确规定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无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第十六条中说道 :“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之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即应视为对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由此可见,集体安全观实际上是超越传统均势原则的包容性更强的、要求成员国家行动一致的全球安全观念。“威尔逊想要建立的国际联盟是一个世界各国都参加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而不是一个旨在针对任何一方的进行战争的集团,即它不是以往军事联盟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正和博弈。”
3 集体安全思想影响下的社会服饰形态分析
集体安全思想为结束战争和建立战后新型国际秩序而产生,可以说它的出现有着必然性和目的性。威尔逊在外交调停失败的情况下提出集体安全思想,为欧洲重建战后秩序勾画了一个良好的蓝图。大战后的欧洲各国对于和平的强烈渴求也促使集体安全思想尽可能迅速地付诸实施,于是乎国联产生了。
但是,国联的产生却似乎对世界和平并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到运作后期,国联所做出的许多决策已经成为了一纸空文。这主要是由于国联在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罗立昱先生认为,集体行动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理性与国际理性的冲突难以协调。也就是说,在国家利益与国际和平面前,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跟随理性的趋利避害的选择而放弃国际和平以求得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私却现实的必然结果。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与力量的不同对比,在集体安全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国际体系必然会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即大国、强国在为达成国际和平的目的之下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小国、弱国所要付出的代价,然而他们所获取的收益却和其他国家是相等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大国自然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放弃坚持国际和平。这样一来,脆弱的国际秩序再一次被打破,集体安全也随之而成为一纸空文。国联中英法两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放弃其他小国利益的绥靖政策正是集体行动困境最为直接的体现。
摘要: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集体安全思想为结束战争和建立战后新型国际秩序而产生。大战后的欧洲各国对于和平的强烈渴求也促使集体安全思想尽可能迅速地付诸实施。这种思想也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服饰形态,使其有所变革。
1、舞龙运动的起源
2、故事《舞龙》
活动目标:
1、了解民间舞龙的来历,培养乐于助人的情感。
2、体验舞龙的乐趣。活动准备:
1、故事《舞龙》
2、舞龙图片若干
3、自制草龙、绸带龙各一条
4、锣、鼓人手一只,幼儿学会儿歌《过新年》
5、电视机、电脑、录音机、磁带《金蛇狂舞》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师:不管天上的太阳,空中的微风,还是地上的花朵,都在想“新年快来了,我们要怎么欢迎他呢?”请幼儿讨论(放鞭炮、敲锣打鼓、舞狮、舞龙)。我们一起来敲锣打鼓欢迎新年快快来到吧!(和幼儿一起复习儿歌《过新年》)
二、讲述故事《舞龙》,了解中国民间舞龙的来历。师:我们平时把舞龙还说成什么?(调龙灯、耍龙)你们知道舞龙是怎么来的吗?这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听完你们就明白了。教师讲故事《舞龙》。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人们为什么要记住青龙?(因为青龙帮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4、他们用什么方式来记住青龙的呢?(用纸、竹蔑做成青龙敲锣打鼓、游街串巷)
三、欣赏舞龙图片,讲解龙的构成(龙头、龙身、龙尾)、舞龙的动作(左右摆臂、上下抖动、后面的人紧跟着龙头做动作)
师:现在人们不光在过年的时候要舞龙,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的时候也会舞龙来表达欢庆。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舞龙的。彩龙旋转 灵龙戏珠 首尾合一 神龙转世 蟠龙入海 舞龙动画
四、体验舞龙的乐趣。放音乐《金蛇狂舞》,幼儿拿着自制的草龙、绸带龙学习舞龙的动作体验舞龙的乐趣。
活动二:艺术:欣赏舞龙表演活动
目标:
1、认真观看舞龙队的表演,感受舞龙带来的热闹气氛,培养幼儿学会尊重别人。
2、初步了解舞龙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舞龙活动的兴趣。
活动三:手工:龙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各种彩色纸张交叉装饰的方法。
2、能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纸张进行装饰。活动四:音乐欣赏《金蛇狂舞》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民乐中热烈欢腾的气氛,引导幼儿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2、教会幼儿用敲锣打鼓的动作表演,体验乐曲的对话应答结构和逐步缩短的乐句结构。
3、组织幼儿整齐有序地双队行进,培养幼儿与同伴相互协调配合的好习惯。
泥娃娃拜年 活动目标:
1、1、知道泥娃娃的基本形态,了解我国特有的民俗风情!
2、2、学说春节祝福语,了解其含义,体验春节到来的快乐!活动准备:1、1、6个不同样式的惠山泥人 2用大红条纸写成幼儿熟悉的祝福语3、3、方形红纸以及鱼。年糕、灯笼、元宝、酒瓶、汤圆等象征祝福意义的剪纸。
4、4、歌曲《恭喜你》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一、贴春联1、1、过年的时候人们见面说“新年快乐”,春节时见面说什么?
2、2、回忆春节时拜年可以说的祝福的话3、3、看一看春联上写的什么,想一想春联可以贴在哪里?
4、4、了解这些祝福语都是我们中国人在春节里喜欢说的话,学学春节祝福语!
二、二、泥娃娃拜年1、1、欣赏泥娃娃,听泥娃娃自我介绍:“黑眼睛,黑头发;你穿对襟袄,我系蝴蝶扣;你梳桃子头,我扎小髻髻。我们是一群中国娃,我们住在无锡惠山脚下。
2、2、看看说说泥娃娃的样子。
3、3、任选一张剪纸贴在大红纸上,按剪纸的内容说一说,鱼(年年有余)、年糕(高高兴兴)、灯笼(红红火火)、元宝(恭喜发财)、汤圆(团团圆圆)等象征的祝福语!
4、4、为每位泥娃娃选窗花:将同一内容的窗花贴在以为泥娃娃身后!
5、5、伴随《恭喜你》的音乐,和泥娃娃一起拜年,说说祝福的话。
三、三、举行“泥娃娃春节游园会”
1、1、春节里,中国人习惯举行游园会,今年我们举办的是“泥娃娃春节游园会”
2、2、了解游园会内容:“
(1)、扭秧歌:腰系红稠带,随着音乐扭秧歌
(2)、舞龙:一个接一个头顶包制作龙,随鼓点的快慢舞动。(3)、踩高跷:用竹筒制作高跷,在一定范围内走动。(4)、踢毽子:拉动系着剑子的绳子踢毽子
(5)、老鼠嫁女:扮作老鼠新浪和新娘,敲锣打鼓办嫁妆(6)、抬轿子:两人一组,搭成轿子,一位幼儿横跨其间。
3、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开展游戏
4、在锣鼓声中团拜,结束游园 说明:
1、游园活动可安排在最后进行。
3、3、游园内容可按照不同的地域和幼儿的经验、开展不同的民间游戏!
十二生肖 活动目标:
1、1、直到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风俗,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2、2、关注调查家庭生肖中出现的疑问,参与讨论加以解决!活动准备:
1、1、不知十二生肖玩偶一套,生肖大转盘一个(见操作包材料)
2、2、幼儿对家人生肖的调查记录。活动过程:
一、一、排排说说十二生肖1、1、回忆十二生肖的故事:猫为什么没有排列在生肖里?谁排了第一?
2、2、讨论:究竟十二生肖是指的那十二个动物?并和相应的布制十二生肖玩
偶配对!
3、3、尝试轮换的排列十二生肖的前后位置,共同检查是否准确!
4、4、看谁说的快:鼠的后面是谁?虎排在第几?龙排在第几?马的前后分别是谁和谁?猪的后面是谁?„„体会十二生肖是按一定顺序排列,不能前后任意调换!
二、二、我的家人属什么?
1、1、交流各自家人的生肖调查表!
2、2、思考:是不是家里有几个人就有几种生肖呢?有没有家人的生肖相同呢?
3、3、按照自己的调查表做个小统计:我家有几个人,有几种生肖!
4、4、归类调查表:将人口数和生肖数相同的放在一边,不同的放在另一边,观察两边各有几个家庭?
三、三、转动生肖大转盘,思考和讨论1、1、疑问一:为什么有的家庭人数和生肖数不同?
2、2、从统计表上寻找相同生效的人,的出价人年龄相同生肖相同的原因。
3、3、疑问二:为什么有的家人年龄不同生肖怎么也相同呢?转动生肖大转盘,发现没十二年生肖轮换一次的道理,并用这个道理从统计表中找出妈妈和宝宝,或爸爸和奶奶的生肖相同,但年龄不同!
4、4、疑问三:每个人的生肖会不会变?今年是兔年,推测三年后是什么年?五年后是什么年?说说生肖不变的理由:什么生肖年出生的人就一直属那种生肖!
5、5、疑问四:同一班级的小朋友为什么有两个生肖?在大转盘上找出生肖的排列,了解同一班级小朋友出生的生肖年不同的原因!
四、四、动动小脑筋
2-3人一组,玩看谁算的快的游戏1、1、小明属鸡,姐姐比他大3岁,小明的姐姐属什么?
2、2、小华属猴今年6岁,属羊的朋友是几岁?
3、3、小强属马,属牛的朋友比他大还是比他小?相差几岁?
4、4、张老师属鸡今年30岁,食堂王阿婆也属鸡,今年50几岁?
印章 活动目标:
1、知道印章是我国特有的物品,了解印章在我们生活中的功用!
2、理解故事《爱盖章的国王》,体会故事的诙谐!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的各种印章(姓名和单位印章,玩具印章:戒指印章、泡泡印章、荧光印章、发声印章、卡通印章、图案印章等)
2、有印章的发票、证明、奖状、中国画、花布、包装纸等!
3、浅色彩纸
4、图画书《爱印章的国王》 活动过程:
一、重现经验
1、观察共同搜集的有印章的发票、证明、奖状以及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印章图案,发现上面的印章。
2、识别印章上面写着什么,谈论什么时候人们会用到印章?
3、了解印章使我们中国特有的签名方式,既美丽又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听故事,体会故事的诙谐。
1、了解故事名称,猜一猜,国王可能什么时候需要盖章?
2、边听故事,边观察画面上国王盖章的地方。
3、看看说说,为什么大家看到国王来敲印章就害怕?
4、想一想,国王该怎么办,既能不停的盖章,又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5、从故事中找答案!
三、欣赏,谈论
1、欣赏中国画、花布、包装纸等上的印章,分辨他们不同的大小、形状和在画面上的位置。
2、在废纸上翘各种印章玩具,分辨他们的不同花纹!
3、用玩具印章试着在彩色手工纸上敲印,试做一张贺卡,思考怎样可以使画面更美观?
四、分享交流
1、观赏同伴的贺卡,分辨贺卡的内容。
2、讨论:这些贺卡适合送给谁?什么时候送? 活动延伸:
开个模拟印章店,按自己的想象制作各种印章,为大家做贺卡!
附:故事
爱盖印章的国王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就是喜欢盖印章。
他在所有的东西上面都盖了印章,连宫女、王后、王子、公主的脸上„„身上„„都盖满了印章。每个老百姓,每只动物,都逃不过他的大印章,大家都感到头痛极了。当然,他也在自己的国土上,“咚咚咚“地盖满了印章。
有一天,国王起床后,发现房间里堆满了抗议书。原来大家都写信来,表示不愿意在被盖印章了,看起来好丑,好难看!
国王很难过,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喜欢盖印章,会让大家这么不开心。可是,自己真的很喜欢盖印章,但又怕大家讨厌,该怎么办才好呢?
就在国王绞尽脑汁左思右想的时候,他看到墙上有一排沾满印尼的小脚印,啊!好小好可爱,是老鼠的脚印。
“有啦,我为什么不做一些又好玩,又有趣的印章呢?“于是,他在宫廷门口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好消息,国王的印章店开张!种类丰富,应有尽有。服务好,品质佳。欢迎光临,一律免费!
现在,国王好忙碌呀!他每天都忙着设计新式样的印章,然后帮来印章店的人盖他们想要的图案。
每个人都好高兴,最开心的事国王,它不但可以每天盖印章,而且,没改一个印章,还可以得到一个感谢呢!
老鼠娶新娘 活动目标:
1按音乐的节奏继续学走弹簧步,表现婚嫁抬轿子的情景。2了解并乐意遵守音乐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体验民间娶亲的习俗!活动准备:
1、音乐《大花轿》的主旋律(可网上搜索baidu)
2、简单的装扮道具:大红花(新郎戴)红头巾(新娘戴)、幼儿跳绳用的绳子
(当作轿子)
活动过程:
一、欣赏讨论
1、有兴趣的背诵民间童谣,谈论一物降一物、民间婚嫁习俗等话题!
2、欣赏由《大花轿》音乐改编的乐曲,熟悉旋律!
3、观察抬花轿的情景,区别抬花轿的步子与平时走路的样子的不同,初步尝试走弹簧步!
二、二、学做轿夫抬轿子
学做轿夫抬新娘,进一步把握走弹簧不得要领,跟着音乐节拍进行!注意:选择较空的场地,抬着花轿走大路不走小路,在走动时不挤在一起。
三、三、了解游戏方法,熟悉规则
教师扮演新郎,边演示变介绍具体玩法:
1、新郎找一位好朋友当新娘先进行装扮。
2、第一二遍音乐:新郎随音乐出发,重复两遍音乐后邀请轿夫,在邀请时用语言节奏邀请轿夫,每次请两位。
3、第三遍音乐:听音乐搭轿子。——在音乐结束前要搭好轿子。轿子的形状是新郎一人在前,轿夫两前两后站立,左右拉好绳子,后两位轿夫相互搭手臂,前两位轿夫将手搭在新郎的肩上。把轿子围起来。
4、第四遍音乐:抬花轿接新娘。——五人共同前进
5、新娘听到锣鼓声上花轿。
6、新郎新娘到新房——六人共同前进。
7、新娘抛绣球—六人听到鼓声转圈,在音乐的最后一拍时,新娘将绣球抛出;接到绣球者扮演下一次游戏的新娘(或新郎),聘请一位新郎(或新娘)继续游戏!
四、四、试玩游戏1、1、在教师提示下模拟游戏,把我音乐的节奏与时段的规则:
(1)、按照音乐的提示请轿夫,接新娘,抛绣球,不得提前或是推迟。(2)、抬花轿的队伍必须整齐的前进,不能散架!(3)、新娘要先听到锣鼓声在抛绣球!
2、体会掌握要领的好办法:用耳朵仔细听,把握音乐时段!
五、五、“老鼠娶新娘“游戏
1、两顶轿子同时行进,开展游戏
2、看谁听着音乐,不快不慢的和着音乐的节拍;看那一对幼儿同时行进,脚步更稳当。
3、在掌握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可逐渐增加至三顶轿子同时进行。
京剧脸谱 活动目标:
1、为京剧脸谱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而自豪。
2、导航时大胆运用颜色,图案的夸张和对称,为京剧人物面部进行装饰。活动准备:
1、制作脸谱用的与幼儿脸部大小相仿的黑、白、红色椭圆形纸。
2、各色油画棒
3、见挂图“脸谱“ 活动过程:
一、辨认、谈论
1、辨认不同的脸谱,说说自己熟悉的京剧人物或京剧故事名称。
2、辩论各自最佩服的京剧人物,介绍他们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3、知道京剧脸谱是中国特有的。
二、欣赏、尝试
1、教师介绍不同的脸谱。
2、比一比:京剧脸谱的五官和图案与一般人的化妆有什么不同?
3、共同尝试正在黑色纸上为包公化妆——先用白色油画棒勾出包公的五官特征,再用其他颜色进行对称装饰。
三、自制脸谱
1、京剧化妆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每一次演出演员们都把自己化妆的非常漂亮,有时还会请专业化妆师来指导!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京剧角色,在纸上模仿描绘!
3、从选择脸谱的基本色入手(白色或黑色),边对照京剧剧照,边作画!
4、用对称的方法画出每个角色的代表性图案,比昂添加各自的想象,体会每一次的化妆都会给人惊喜。
5、在教师的协助下,把脸谱人物的名字写在画的背面。
四、观赏、交流
1、按照京剧人物进行归类,欣赏不同人物的化妆。
2、谈论个字添加图案或细节的想法 附:
脸谱在京剧中有的被称为净角,通常也被人称作大花脸。它是通过化妆告诉人们:这个角色是做什么的,好人还是坏人。例如:红脸表示勇敢(孙悟空,关公),黑脸表示正直(包公,张飞)。如果是白脸的净角,那就是奸臣。除净角外,京剧中还有须角,大都挂着长长的胡须(诸葛亮),旦角(穆桂英、王昭君)等。
剪窗花一、一、欣赏 讨论
了解中国剪纸的特点;对称和镂空。分辨兼职的哪些部位使用刻刀刻成的。找一找窗花上左右对称的部位。了解用不同的折叠方法,可以检出不同排列的对称图案,挖空越多越美丽。
二、二、学剪窗花
将纸对折,找出中心线,用半个变一个的方法剪出不同的物体(这是剪纸的基础,要通过多次尝试去体会,以提高空间想象力)尝试用不同的折叠方法剪窗花 把各自剪的窗花贴在窗上共同欣赏。
对一些喜爱剪窗花的幼儿,建议可按以下步骤,逐步掌握剪纸的要领,也可按自己的想象剪窗花三、三、剪窗花
(1)、将纸对折,从中体会半个图像如何变成一个完成的图像。
(2)、一折四-一折八,从中体会你没折叠一次,图像成倍增加的道理(半个变一个,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
【大班社会:多彩的服饰】推荐阅读:
大班社会《感恩的心》11-04
大班社会我的祖国09-07
大班社会活动的教学反思06-07
大班社会我的理想教案12-08
大班社会教案《过年》09-28
大班社会:爱心传递11-12
大班社会教案:我的小房间教案及教学反思11-07
大班社会垃圾分类教案06-16
大班社会:动物朋友--狗07-26
大班社会《说声谢谢》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