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中心规章制度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失物招领中心规章制度(精选12篇)

失物招领中心规章制度 篇1

一、活动背景

1.在大学校园内,同学们经常会把书本、钥匙以及钱包等物品遗失。

2.在学校的公共场所经常会有一些张贴寻物启事的公告,一则影响校容,助长乱张贴小广告的风气;二则效果不明显,同时,写寻物启事也耗费失主的精力和财力。

3.一些同学在校园里看见了遗失的钥匙书本等小物品,由于无法得知失主的信息,视而不顾。或者捡了也不了了之。

二、活动目的为“拾金不昧”传统优良道德品质提供宣传的平台,为弘扬为学生服务精神,服务全校师生,减少经济及精神损失,规范学校的校风校貌等,帮助老师以及广大的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不慎遗失的物品,寻找失主。使我们学校的关心氛围更加浓重,也使校园的管理更加有条理。努力创建一个“无遗”的和谐校园。

三、活动基本概况

1、时间:长期

2、覆盖面:全校师生员工

3、负责人:。。。。

四、前期准备

1、向校保卫处申请,得到批准和认可。

2、由校大学生自管会出宣传海报进行前期的宣传,同时通过“徐医校园资讯”信息平台进行宣传。

3、与保卫处、图书馆等其他失物招领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各自的信息资源达到共享,同时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三人行”社团,以便及时发布招领信息

4、做好发送招领信息同学的前期培训工作。

5、制作失物、拾到物品登记表以及失物招领档案表

失物招领中心规章制度 篇2

一、现行遗失物拾得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完善遗失物拾得制度的目的, 是为了弥补现行相关机制的不足。目前, 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存在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 权利人、拾得人之间权力和义务的失衡; 招领公告工作不规范; 没有充分发挥无人认领遗失物的价值; 具体内容如下:

( 一) 权利人、拾得人之间权力和义务的失衡

我国《物权法》曾经对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之后的处理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肯定了偿还的建议。现阶段, 很多专家都对将报酬请求权纳入立法工作范围的呼声比较强烈, 但是, 我国却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但是, 在日本和德国等国家, 很多立法都对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给予了确认。拾金不昧是我国传统文化美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更符合我国在法治理念下的立法价值取向。但是, 我国却没有把报酬请求权纳入法律体系内部, 说明立法者还是将高标准的道德要就强加在拾得人身上, 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就和民法权力义务所提到的对等原则相背离。

( 二) 招领公告工作不规范

虽然在物权法中, 关于发布招领公告的规定稍有体现, 但是, 内容却不够丰满, 因此, 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具体表现在: 没有规定招领公告的发布部门, 当人们在拾得遗失物之后, 不知道该交往哪里。还有就是对招领公告的发布形式进行统一和规划, 有的部门会在自己单位的公示栏中进行公示, 公示范围非常有限, 效率非常低。

( 三) 没有充分发挥无人认领遗失物的价值

我国物权法规定, 遗失物的认领具有一定时效性, 当有人将遗失物交公之后, 若是出现无人认领的情况, 该遗失物的归属权就属于国家, 但是, 这并不符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因为物权的价值, 其最终的目的, 就是为了划分归属权, 让一些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财产进行支配, 来保障财产的利用秩序。而国家对无人认领的遗失物还要花费精力、费用进行拍卖和管理, 这就加大了遗失物利用的费用, 没有实现国家财富的效益最大化。

二、完善遗失物拾得制度的有效路径

想要提高遗失物招领和认领工作的效率应对遗失物制度进行完善, 其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将拾得人报酬请求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 对遗失物招领和认领工作的具体细则加以明确; 建立健全遗失物归属权机制; 具体内容如下:

( 一) 将拾得人报酬请求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

首先, 应对报酬数额进行确定, 这样在开展相关工作中能够减少纠纷, 简单易行, 但是, 其缺点就是很难保证个案的公平公正。这种非常固定的报酬请求制度很难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一般来说, 拾得人报酬的获得应占据遗失物价值的20% - 30% 之间比较合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若是民事主体的双方因没有协商好而诉讼至法院, 法院通过合理裁量做出科学的裁决。此外, 还应对报酬请求权的行使进行限制, 以保证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 二) 对遗失物招领和认领工作的具体细则加以明确

实际生活当中, 招领和认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首先, 是遗失物当中有能够证明权利人的物品, 第二, 通过遗失物无法辨别权利人的身份。我们不难看出, 遗失物招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难度, 特别是无法辨别出权利人身份的物品。因此, 明确遗失物招领、认领工作的具体细则是势在必行的。由于公安机关具有鉴别遗失物权力人的能力, 因此, 由他们进行高价值遗失物的保存工作安全系数非常高。同时, 通过借助互联网, 查询工作更加高效,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三) 建立健全遗失物归属权机制

如果拾得人机履行了报告、通知和送交等义务之后, 在经过一定时间后, 遗失物依旧无人认领, 改遗失物的所属权应归拾得人, 也就是拾得人占有完整的使用和处理的权利, 这样制度的建立能够将遗失物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 这也是保证物尽其用的重要途径。但是, 当出现下列情形时, 遗失物应归国家所有: 第一, 对于我国禁止流转的物品, 其所属权应国家所有, 比如, 枪支和毒品等。第二, 对于具有重要艺术、历史资料价值的遗失物应归国家所有; 第三, 拾得人在有效日期之内没有领取的应归属国家所有。

总而言之, 对遗失物拾得制度进行分析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 现阶段我国相关法律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是, 只要立法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工作形式, 改善工作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将遗失物的招领、认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就能提高相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从而为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做出应有的共享。

参考文献

[1]齐冰晶.论遗失物拾得法律制度的完善[J].就业与保障, 2015 (11) :45-46.

拾得遗失物制度该何去何从 篇3

【关键词】拾得遗失物;存在问题;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却经常会出现拾得人在归还财物时却被讹诈的现象,本来是出于好心,但是却被扣上一顶“小偷”的帽子,并且还要为自己的返还行为付出金钱的代价,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很多人在捡到财物时不敢独自归还,而不得不借助舆论的力量,的确是很具有讽刺意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道德的滑坡,着实令人心寒。很多人可能会说遇到别人丢失的财物不捡就是,可是这也许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往重了说如果权利人丢失的是一笔巨款的话,影響的很可能就是某些人的家庭,这样也不利社会的稳定,这就对现行法律提出紧迫的要求,毕竟很多时候只有法律才能保证道德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前段时间网络上报出的“姑娘捡到装2.5元的钱包归还失主却被称至少4000元”的新闻1,说的是一名姓颜的女生在上下班途中捡到一个钱包,里面各种卡项齐全,还有失主的名片,但是却仅有2.5元现金,小颜当时没多想便打通失主电话,待交还钱包后,失主却声称少了4000元钱,所幸的是在警察的介入下事情得到妥善的解决,但是谈到此事小颜还是会感到后怕,相信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绝对不会去捡这个钱包。这一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路边的钱包不要随便捡,许多网友吐槽说什么样的钱包可以装下4000元现金,也有好多人为小颜抱不平,认为失主有讹诈小颜的嫌疑,但是也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小颜和失主都没有说谎,那么问题来了,4000元钱哪去了,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此之前有人拾得钱包并把钱占为己有,然后再把钱包扔掉,小颜拾到的只是前一拾得人故意丢掉的钱包,仔细分析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确实给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权法》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111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首先,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法律仅仅是单方面的对拾得人提出要求,在拾得遗失物时要返还权利人,这对于拾得人来说条件未免过于苛刻,为什么法律要给拾得人硬性规定这样一项义务,而且是在没有任何法律保障拾得人权利的条件下,在道德滑坡的今天,拾得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怎么办,被讹诈怎么办,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我国一向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而此处权利和义务显然存在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愿意主动的去返还财物,即使有,笔者佩服拾得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是高,但是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人,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本来可以据为己有,那为什么要冒着被讹诈的风险去主动的寻找失主返还呢?因为在被揭穿之前,这仅仅是个道德问题,毕竟这样的事往往都是天知地知自己知,而并不会对拾得人个人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也解释了上述案例中为什么第一个拾得人会拿走4000元钱。

其次,即使上述问题不存在,假定拾得人是个品质兼优的人,不会对遗失物置之不理,更不会将财物据为己有,而是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发布招领公告,积极的寻找失主,但是直到六个月期限届满,失主都没有出现,这时按照法律规定要将拾得的财物提交国家所有,那么问题来了,拾得人为找寻失主所进行的花费谁来支付,本来是出于好心,却落得一个财物两空的下场。如果没有“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归国家所有”的规定,拾得人至少还能从拾得的财物中实现自己所花费的必要费用,这样的规定无疑打击了拾得人的寻找失主的积极性。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将遗失物直接交由公安机处置呢?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句歌词“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很多人认为警察是无所不能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公安机关真的会主动去寻找失主吗?笔者存疑,这不是在增加他们的压力吗,没有哪个机关会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抽动警力或者财力,当然如果财物数额巨大或者影响大的话可能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是相信大部分情况下当拾得人把财物交给公安机关的同时还要缴纳一部分“保管遗失物的必要费用”吧,既然如此,是否交给公安机关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前文提到对于找不到失主的财物归国家所有,这点笔者也是存疑的,究竟背后的法理依据是什么?我国《民法通则》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但是对于遗失物既不属于埋藏物,也不属于隐藏物,为什么要规定归国家所有,很明显此处国家扮演的是“坐收渔翁之利”中“渔翁”的角色,在寻找权利人时采取消极冷淡的态度,而找不到权利人时对财物的处分上却异常的积极,感觉立法者在立法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充分的考虑相关因素,这可能与我国不存在取得实效这一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再次,权利人在找寻遗失物时会可能会发布寻物启事,上面不乏有单方允诺,我们都知道这也属于债发生的一种原因,此时拾得人可以根据寻物启事的相关规定返还财物的同时向权利人收取相应的报酬,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实践中却常常出现权利人“不认账”现象,这无疑侵犯了拾得人的期待利益,而《物权法》也只是规定“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但是在权利人不履行承诺的情况下对于拾得人的权益如何保障则是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拾得人是否可以对遗失物进行留置以保障报酬的取得,法律也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根据《物权法》230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动产”,该项规定可以说为拾得人留置遗失物提供了一项参考以对抗权利人的物上请求权,争议的焦点在于拾得人是否属于“合法占有”,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物权法规定拾得人有妥善保管遗失物的义务,这在设定拾得人义务的同时也为其占有遗失物提供合法的权源,这一点是令人欣慰的。

最后,《物权法》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简单的说,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而重大过失是指专业人员没有尽到一般人员的注意义务引发危害后果。笔者认为,对于民法中“拾得遗失物制度”中应该很少存在故意的情形,基于正常人的考虑,即使拾得人不会去主动寻找失主,也不至于抛弃明知有价值的财物,存在故意的情形往往都是前述小颜案例中第一个拾得人将钱财据为己有之后的故意抛弃行为,而对于此种情形是很难找到实际侵权人的;而对于重大过失更像一个兜底条款,适用此种情形要证明拾得人确实对遗失物具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这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该条规定存在的必要性,只是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一定的分析。此外对于遗失物的“真假”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毕竟牵扯到民事责任的承担,比如权利人丢失的是钻戒,那么真假钻戒在价值上的落差绝不是一星半点的,此时如何在拾得人和原权利人之间做一种证明责任的取舍也是很有必要讨论的。

三、对拾得遗失物制度的几点意见

拾得遗失物制度发展至今暴露出来的问题绝不是单凭上述简单的分析所能概括的,但是无论如何都说明一个问题,我国的拾得遗失物制度是亟待完善的,不论是立法上还是实践中。

翻阅各国的相关制度规定,笔者认为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法律规定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即从立法上确立拾得人相应的报酬请求权,只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数额限制,可以是双方约定的数额或者遗失物价值的一定比例,适用得当,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拾得人找寻失主的积极性,从而尽快的使物权法律关系得到稳定,与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也是并行不悖的。

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招领机构,拾得人将遗失物交付招领机构即可,而由该机构发布招领公告,待所有权人取回遗失物时支付所需的必要费用;对于其中无法找到所有权人的遗失物归该机构所有,以作为其运营的必要费用。当然为了防止拾得人交付遗失物的过分泛滥,还应该对遗失物的价值进行必要的审核,对于符合条件的予以发布招领公告,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合理分配。

此外,对于找不到失主的财物不必完全归国家所有,对于该财物的归属问题可以在国家和个人之间设定一个纽带,比如个人可以基于其真实意思附条件的取得财物的所有权,2这樣同样不会违背立法初衷,在稳定社会关系的同时给与了拾得人实现其必要费用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注释

1http://dg.southcn.com/content/2015-09/09/content_132500097.htm

2参见王梅,宋畅,张百灵.论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学理论,2015,(第21期).

作者简介

失物报失与招领管理制度 篇4

为完善对乘客服务保证整体服务水平,根据乘客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特制定本制度。

一、设乘客失物招领保管处,由网络中心,是公司处理所有乘客遗失物品的部门。

二、所有乘客遗失在各出租车内的物品,驾驶员发现后应立即设法通知乘客并交至公司做好交接记录填写时间及个人信息。值班相关人员验收清点物品,做好物品分类,标记并带回存放于失物保管室内,做好清查记录。

三、乘客失物不论价值如何,保管室都要认真保管,一般物品保管期限为3个月。食物、易腐物品不宜保存期限为三天,过后保管室自行处理。如果是以穿过的衣服在保管前应送去洗衣店洗净,以防产生异味。

四、失物按其金额大小、贵重程度、重要程度分为一般失物和特殊失物。一般包括普通衣物、日用品等;特殊失物包括信(文)件、现金、手机、贵重首饰、证件、银行卡、危险品、违禁品、易腐物品等。

五、失物处理程序

1、保管室收到乘客失物时必须做好接收记录,将接管时间,提交人,提取人等信息。

2、值班人负责拾交物品的驾驶员信息记录到好人好事资料里,在失主前来领取时,认真核对后才可还与失主,以

免出现误领、错领、冒领等现象,确认后签字领取。

六、失主报失与领取失物制度

1、失主必须出示本人有效证件;

2、值班人员应耐心听失主描述所丢失的东西,并做好详细记录。

3、若失主所丢失的东西贵重物品,例如银行卡,身份证....须失主亲自认领,不得由他人代领。

4、若失主请他人代领,请当天值班人员通过联系方式确认,否则不得认领并且代领人要留下联系方式。

5、对于没有人来认领的物品,保管室在酒泉在线上公布失物名单,公开招领,一月更新一次内容。

6、失物领取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六(早上8:00——12:00 下午2:30——6:00)

七、违反失物处理制度处罚制度

1、驾驶员发现乘客遗失物品后不予规定上交公司,通知相关人员处理或上交有关部门造成客人投诉,按情节轻重处理。

2、因保管不善导致乘客物品遗失或损坏,随人责任谁赔偿损失。

失物招领作文 篇5

“喂,是谁丢了钱包?”小熊向街上来来往往的动物们大声喊道。但谁也没理他。

于是,小熊看了看手中的钱包,又大声问道:“喂,是谁丢了红色的钱包?”还是没有人回答。

小熊打开钱包一看,喊:“是谁丢了钱包?里面有一张身份证!”还是没谁答应。

小熊又打开钱包看了一下,大声问道:“喂,是谁丢了钱包?里面有100元动物币!”

这时,从他身后跑来一只狐狸,急着地说:“呀,是我丢的钱包,快还我!”小熊说:“你说钱包是你的.,有什么凭证么?”“我的钱包是红色的。”“对!还有呢?”“里面有一张身份证,还有100元钱!”“对!是你的,你拿走吧!”

小熊刚要把钱包交个狐狸,羊大婶从街那边慌慌张张跑来过来:“小熊弟弟,我的钱包丢了,我给我儿子看病的钱都在里面呢!听说你捡到一个,快给我看看,是不是我的?”“大婶,你的钱包是什么样的?”“红色的。里面还有身份证和100元钱呢!”“这――”小熊为难了。“小熊快把钱包给我!”狐狸急了,扑上来就想抢钱包。羊大婶一看,也急忙扑了过来:“就是这个!这是我的钱包!”他们两争得不可开交。

他们拉拉扯扯地来到动物派出所,小熊把捡钱包的事告诉了民警小猴。猴民警听了狐狸和羊大婶的申诉,微笑着说:“这容易,既然有身份证就好办了。把钱包给我,我来看看这是谁的省份证。”狐狸慌了,拔腿就想跑。猴民警一把扯住他,说:“不想要你的钱包了?”狐狸只得站在一边。果不出所料,身份证是羊大婶的。

配套失物招领教案 篇6

使用范围: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12课《失物招领》第二课时 作 者:许少云 单 位:萧山区汇宇小学 撰稿时间:2010年1月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称作“失物”,为什么呢?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习本篇课文的线索。教师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应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能看课文相关插图,并选择字词说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应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带有感叹号、问号的句子)【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坏处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激趣读文。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出示课题齐读。我们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出示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你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带领大家去植物园参观。看图(出示课文插图)。能干的孩子能看着图画,选其中的字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自己准备一下,再说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说得好!(自由说、指名说)

3、小朋友真聪明,能讲故事内容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这个故事,好好地读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同学们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

(2)指名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并随时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3)指导学习第1段:

a、指名学生说。(预设:我读懂了第一段,第一段告诉我们,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植物园参观。)

b、小朋友们回想一下,我们去游玩的时候,高兴吗?说说你当时的心情。(指名说)c、我想,你们也一定体会到书中的小朋友们去植物园参观的心情了。来,代他们把高兴劲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评价、齐读)(4)指导学习第2段:

a、同学们来到了植物园,你看(多媒体出示画面),植物园里好看吗?说说同学们来到植物园看到了什么。学生读句子: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看图理解“很大很大、很多很多”,照样子再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b、指导读好句子: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

c、出示句子:同学们围着园林工人张爷爷,听他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听得可专心了。“专心”是怎么样的?举个例子说说或用“专心”说句话。

d、植物园很大,同学们听得很专心。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导读第2段,读好“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可专心了”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a、出示句子:中午,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草地上吃自己带的午饭。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学们在一起 2 团结友爱。

b、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要求:读得欢快些,读出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之情。正准备回家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请同学们读第4自然段。a、请把唐老师说的话用“——”划下来再读一读。

b、出示唐老师的话:同学们,刚才张爷爷捡到一些东西,是哪些同学丢的,请到我这儿来认领。

c、思考:从唐老师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d、指导学生朗读好老师“严肃”的语气。预设:唐老师说话时的语气怎样?平时,老师在什么情况下会严肃地说话?试着用严肃的语气读唐老师的话。(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老师示范读、齐读)

3、学习第5、6自然段。

(1)引读:同学们确确实实不知道自己丢失了东西,四十双眼睛„„四十双小手„„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

(2)提示学生:句末是感叹号,学生们都摸过口袋,坚信自己没丢东西,所以回答的口气很坚决。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抓住同学们的表现,读出惊奇的样子。

(3)大家都说没丢东西,那唐老师说的“失物”到底是什么?板书:失物 a、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失物”一词的后面板画各种垃圾,并画出他们的表情,想一想,垃圾会说些什么? b、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4、分小组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1)估计学生要提出的问题有: a、什么是“失物”?

b、孩子们丢失了什么?他们认领了自己丢失的物品吗? c、“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d、唐老师和张爷爷为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露出了会心的微笑?(2)教师引领学生间互相解决简单的问题。其中第四个问题估计学生能说出来,但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教师设计了填空题:因为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

看到

看到

所以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3)教师引领学生探讨乱扔垃圾的坏处。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同学自觉领回失物,并送到果皮箱,我们为他们高兴。

课件出示填空题:因为我们看到

看到

看到

所以我们感到高兴。

(4)指导学生用高兴喜悦的心情齐读第8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渗透思想教育。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努力与学生生活相连,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并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学会提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并逐渐学会提问,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浓的问题意识。

失物招领中心规章制度 篇7

(一) 遗失物的概念

关于遗失物的定义, 王泽鉴先生对此的定义是“遗失物者, 指无人占有, 但为有主之动产。”[1]王泽鉴先生对遗失物的定义指出了构成遗失物的三个要件。

1.无人占有

该要素规定了遗失物在拾得人拾得前的存在状态没有任何人占有该物。该要件使得遗失物和遗忘物相区别。遗忘物虽暂时遗忘而放置于某处, 但他人处于有人占有的状态。

2.为动产

该要素对遗失物的财产性质予以界定。一般认为遗失物只能适用于动产, 不动产由于位置固定且一般价值巨大而不属于遗失物。

3.为有主物

遗失物虽然遗失, 但是其并非没有所有人, 而是有主之物。区别于丢弃物、抛弃物。

只有满足了以上三个要件, 才有适用拾得遗失物制度的可能, 如果是遗忘物、丢弃物、抛弃物则适用其他规则。

从社会各界对梁丽案性质的讨论, 再到刑法上的侵占罪, 我们看到对拾得遗失物采用什么规则, 不但会涉及到民事上的责任, 甚至还可能出民入刑而满足刑法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同时寻找遗失物、拾得遗失物是我们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情况。所以采用较为完善的拾得遗失物制度极具重要性。

(二) 我国法律的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对遗失物的规定, 主要有《民法通则》的九十七条和《物权法》的一百零九条到一百一十三条。从这些法律的规定来看, 当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可能发生如下情况:拾得人拾得遗失物, 知道遗失人的, 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不知道遗失人的, 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在拾得人交给遗失人或交给有关部门前要妥善保管遗失物, 如果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而使得遗失物毁损、灭失, 需承担民事责任;遗失人领取遗失物需向拾得人或者保管单位支付必要费用;遗失人悬赏的, 需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 无权请求支付必要费用和悬赏报酬;在遗失物经过六个月公告期而无人认领的, 由国家取得所有权。

在我国法律的上述规定中, 我们看到该制度的核心是:拾得人有义务返还遗失物, 并有必要费用请求权, 拾得人不享有报酬请求权;在遗失物无人认领时, 拾得人不能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 由国家取得其所有权。

对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的规定其中关注最多争议最大的有两方面:一是能否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二是拾得人可否附条件地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 我国对此都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三) 国外法律的规定

关于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法律的规定。

1.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一条规定“拾得人可以向有权受领人请求拾得人的报酬。遗失物价值在1000马克以下者, 其报酬为5%, 超过此数部分, 依价值3%, 关于动物, 依价值3%。如果遗失物仅对受领人有价值, 拾得人的报酬应按公平原则衡量确定之。”从而, 拾得人有权取得报酬, 并且法律对报酬的具体规定做出了详细规定。

日本《遗失物法》第四条规定“知道所有人或者遗失物返还请求权人时, 拾得人与其之法律关系是无因管理关系, 接受遗失物返还的人, 应将不少于5%不多于20%范围内的该物价值作为酬金, 给予拾得人。”同样, 日本也对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给予了肯定。

2.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规定

关于拾得遗失物是否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从其起源来看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罗马模式:罗马法对此的观点是“拾得遗失物者, 于有失主之请求前, 负有保管遗失物之义务, 不能取得其所有权。”二是日耳曼模式:遗失物的拾得人, 应当向有关机关呈报, 后者应当催告失主认领, 将原物交还失主, 并由失主向拾得人支付报酬;如果遗失人不认领, 则遗失物由国库、寺院、拾得人按法律规定的比例分享。[2]

就现行法律而言, 则一般对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予以肯定。

《日本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条规定“遗失物, 按《遗失物法》规定在公告六个月以后无法判定其所有人时, 拾得人取得所有权。”

《德国民法典》第九百七十三条规定“拾得人向主管行政机关报告拾得物后六个月期满, 即取得对拾得物的所有权, 但事前拾得人已知有受领权利人, 或者受领人已向主管行政机关申报期权利的除外。”

(四) 拾得遗失物制度设计的不同点

正如各界对拾得遗失物的争论一样, 各国拾得遗失物制度的不同点也主要体现在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附条件取得所有权两方面。而有关这两个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制度, 我们需要回到有关该制度的主要当事方, 即拾得人、遗失人和国家 (由于涉及管理机关的规定很明确, 所以对管理机关不予讨论) 。不同的制度将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效果, 而这才是该制度的主要关切点。从对三方主体的分析, 我们可以隐约发现该制度应该达到的立法目的。

二、从三方主体看拾得遗失物的立法目的

一种制度的设计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 而该目的是否达到、与目的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制度的相关当事人, 所以我们需要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来看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立法目的, 从而才能为制度的妥善规定提出要求和评价标准。

(一) 保护所有权

《物权法》第一条规定“明确物的归属……保护权利人的物权”保护权利人的所有权也是其应有之意。该目的涉及到三方当事人。

1.在遗失人和国家间

早在法国民法典时期就已经确立了“私权神圣”的原则, 而对所有权的保护更是全面。无论遗失人是基于什么原因而将动产遗失, 但是从权利的归属上, 所有权仍属于遗失人。国家应对其所有权提供保护, 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都规定拾得人要将遗失物交还给遗失人的理由。

2.在遗失人和拾得人间

拾得人拾得遗失物, 从遗失物的构成要素我们已经知道其不是无主物, 而只是无人占有的有主物, 所以拾得人并不当然取得拾得物的所有权。拾得人应该尊重遗失人对遗失物的所有权, 有将遗失物交还的义务, 而并不是民间说的“我拾得, 就是我的。”

(二) 引导各主体的行为

法律具有引导的功能, 对公民的行为予以引导。这同样体现在拾得遗失物上。

1.对遗失人的引导

我们说遗失人仍然享有遗失物的所有权,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遗失财产这点上遗失人确实具有过错 (不考虑其遗失物的真正原因) 。而民法讲求责任自担, 行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遗失人有过错, 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对拾得人支付必要的费用是应有之意。

2.对拾得人的引导

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的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拾得人是否愿意拾起遗失物、是否积极寻找失主对拾得遗失物制度提出了挑战。拾得遗失物制度对拾得人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明显。如果该制度设计得不合理, 就会出现“以后我看到黄金, 我都不拾。”的想法, 那么对遗失人和社会都会是一种损失。制定合理的规则就能使拾得人愿意拾得遗失物并积极主动找寻失主。

我们知道拾得人有义务将遗失物返还给遗失人, 而在这其中他 (或她) 将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搜寻有关遗失人的信息。而这些必要的费用应该由遗失人支付。对费用的支付上有不同的方式, 即前文提到的必要费用支付模式和支付报酬的模式。这就需要研究采用哪种模式更能对拾得人的予以良性引导。那就需要知道采取不同的方式, 将产生 (或可能产生) 哪些不同的结果。

首先如果采用必要费用支付的模式, 将可以弥补拾得人因归还遗失物而花费的必要费用, 但是对拾得人的激励作用不够。也就是说该方式所体现的填补原则并不能推动拾得人主动拾得并归还遗失物的行为。

而我国目前规定的悬赏广告的方式, 则可能引发道德上的背离,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坐等悬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律发挥的不好的指引作用。

如果采取报酬支付模式也将会有如下效果:

首先, 对拾得人归还遗失物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讲“拾金不昧”, 这是道德的要求, 可是法律并不是道德, 大多数人认为法律只是最低要求的道德, 法律并不应该做道德应该做的事。将道德的要求直接规定在法律中并不是法律应该做的, 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就体现着“道德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承认世俗利益的价值取向之间的斗争。”[3]

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报酬请求权, 就是出于对我国传统优良道德的考虑, 且不说法律喧宾夺主去做了道德该做的事情, 即便法律如此规定, 其是否真的实现了对“拾金不昧”道德要求的促进作用是值得怀疑的。其实, 法律应该通过符合法律的逻辑 (正确的利益引导) 在拾得遗失物上发挥其应有的对拾得人的引导作用。

在拾得遗失物制度上, 法律应该通过其自身的规定增大拾得人归还拾得物而使遗失人取得遗失物的可能性。

史尚宽先生认为“拾得人报酬, 不独为辛劳报酬, 而且为荣誉赏金。”[4]此处的荣誉赏金就是起到对拾得人的引导作用。值得提醒的是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并不是对公民的道德水平没有信心, 而是作为法律应该在该制度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再次, 通过对拾得人报酬权的肯定, 也是通过遗失人对因遗失的过错承担一定的责任, 使得遗失人对财产的管理更加谨慎, 反过来减少遗失的可能性。

(三) 减少纠纷, 降低社会成本

“减少纠纷, 降低社会成本”是民事法律制度的应有要求。拾得遗失物制度同样也有这样的要求。

在我国《物权法》的规定中, 拾得人有权要求遗失人支付必要费用, 但必要费用的数额并不容易举出证据来证明。首先, 拾得人寻找遗失物所花时间成本并不容易确定。在拾得人寻找失主的过程中会花费必要的时间, 这属于必要费用的范围, 但时间的长短和费用的计算却并不容易拿出证据来证明;再次, 有关单据 (如车费和电话费) 拾得人可能并没有保存, 从而为取得相应的必要费用造成了障碍。拾得人为了填补所花费的必要费用而没有证据来证明, 而遗失人又不主动支付时, 必然产生争议和纠纷, 社会为解决纠纷必然增加社会成本。

同样, 有关悬赏广告的案例 (如著名的李珉因返还拾得物诉朱晋华、李绍华履行悬赏广告约定的给付酬金义务案) 由于法律规定的悬赏制度不明确而在拾得人和遗失人间发生的争议, 增加的纠纷的发生率。

其实关于这一立法目的就是要求制度的设计不应该在解决一问题的同时增加另一问题的发生率, 并增加了这一问题解决的成本, 也即是要在实践中有良好的实施效果。

(四) 发挥物的效用

我们知道“物尽其用是财产法的最基本的理性原则。无人认领遗失物的归属问题也应该受到此原则指导。”[5]我国《物权法》第一条就规定“发挥物的效用”作为其立法目的。

此处发挥物的效用, 主要是针对在遗失物无人认领的情况, 主要涉及到国家和拾得人两方主体。在遗失物无人认领的时候, 有两种处理情况:拾得人取得所有权或者国家取得所有权。遗失物的所有权是归国家还是归拾得人对物的效用的发挥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归国家所有将会增加登记、管理、入库的工作, 从而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 并增加了遗失物再次使用的时间 (也就是拉长了遗失物闲置的时间) , 增加了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成本, 反过来降低了遗失物的价值, 不能达到最大限度发挥物的效用的立法目的。而如果把遗失物的所有权附条件给予拾得人则不会发生这种降低遗失物价值的情况。从而更好发挥物的效用。拾得遗失物制度不仅要实现对所有权的保护, 而且要实现财产法的普遍原则, 即“物尽其用”的目的。

三、结论

从拾得遗失物所涉及的主体发现拾得遗失物制度所要达到的立法目的, 即:保护所有权、引导各主体的行为、发挥物的效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可以得出肯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 (当然法律应该对对报酬的具体数额和取得遗失物的前提条件予以充分的规范) , 将会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拾得遗失物制度, 并达到该制度的立法目的。

摘要:通过对拾得遗失物所涉及的三方主体, 即拾得人、遗失人和国家的分析, 将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立法目的归纳为保护所有权、指引各主体的行为、发挥物的效用。从而得出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有助于该立法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主体,拾得遗失物,立法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物权 (第一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2001:282.

[2]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

[3]钟国才.中国遗失物归属制度的评价与思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

[4]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1:134.

12、失物招领教案 篇8

1、认识课后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好意识的培养 课前准备:

1、教学光碟

2、“失物”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复习积累:有关数字的词语。

二、导入

1、请同学到前面领“失物”

2、引入课题,理解“失物招领”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把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交流,共同正音。

3、用游戏“挖金子”的形式圈生字词。

指名读——领读——齐读——教师强调:翘舌字、后鼻字

4、板书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A、对比识字 B、加一加

5、生字过桥

6、我给生字找朋友。

7、读一读课本P53:读读比比

8、再读课文,四人一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生字词语检测

二、学习课文:

1、读你喜欢的部分

2、老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提问。

3、回到课题理解:

“失物”本来是指?课文中是指?

三、说话:

1、很——很——的——

2、准备:

3、课件出示:香蕉皮与果皮箱,想象它们的对话。教师总结,进行环保的教育。

四、写字指导

1、读准字音,观察字型。

2、重点指导:专、级、队

4、临写

5、对比学习。

五、练习课后反思:

一、他们有很高的学习热情

今天的课是和丁宁老师换的,我在一C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当我走进班级的时候,我充分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响亮的问候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推向新的起点。我满脸笑容的说:“我聪明的、活泼的、可爱的一C班的孩子们,你们好!”他们笑起来,迫不及待地和我打开书本。接下来的一节课,他们始终都有很好的精神,这让我很感动。

二、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挖金子”的游戏中,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很高,有些同学在进行第一次的课文朗读后,他们已经自觉的划出了生字,这与我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比,要高得多。

特别是在给字宝宝找朋友的学习中,他们能想到很多的词语,像“同”字,除了同学外,他们一下子说出了很多很好的词语:同样,同意、一同、合同、同心、同情、同志、同伴„„这时候,有一个同学想起来一句诗:牧童骑黄牛„„马上有同学告诉他:“那是儿童的童!”

在写字练习的时候,他们马上安静下来,和老师一起观察字型,并能认真书写,对自己的字精益求精。

三、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失物招领》课文反思 篇9

《失物招领》是一年级下册三单元12课《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让学生感感悟我们肩上环保责任的教学。本课教学把语言训练列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在引导孩子感受植物园的美丽时,让学生用“很――很――”说短语,说句子,让学生在运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词短语重叠后的表达效果――既表示强调,又增强了生动性。在理解“失物”在课文中的意义时,把词语和标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顺带领悟引号的一种用法。“会心”一词不仅放在句中,而且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显得更为亲切自然。发展思维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探究唐老师和张爷爷发出会心微笑的原由,设想他们的谈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更解本的主旨,也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如,当我要求学生们再读一次课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课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花生壳等。” 《失物招领》这一课中的“失物”其实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要让学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课的重难点。当揭示课题时,学生回答错了,明显的是把“失物”与“食物”混淆起来了,而物品在这里并没有及时纠错,把“食物”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朗读辨析。因为揭示课题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与课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篇10

由于本课生字较多,识字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学生自学困难的字,并进行重点突破。并将识字写字的任务分散到各课时中,用多种形式去完成。写字教学时,我将学生执笔姿势和坐姿作为重点来抓,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有让学生自己提问的环节。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学会提问题,所以我善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种种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提问,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浓的问题意识。

教学本课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随便扔“失物”,在校园或公共场所有没有看到别人乱扔“失物”,要在读文感悟中让学生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失物招领活动策划 篇11

一 目的1、完善校园管理制度。

2、帮大家找回失物,减少失物者的经济精神损失。

3、对道路两旁张贴的寻物启事统一管理,美化校园环境。

二 宣传

1、可将建立失物招领的信息传达到各系,由各班班长通知。

2、在校内张贴海报宣传。

3、网络,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失物招领建立信息。

三 管理

1、前期准备:在办公室设储物箱,制作失物招领表格和总统计表。

2、失物接收

①拾到失物者可在周一到周五值班时间将物品交到办公室,交物品时与办公室人员共同认真填写失物招领表。

②值班人员将物品贴上标签,编号(可用日期编号),放入储物箱内,并填写统计表(便于查找),将失物招领表放在储物箱旁边。

③定期检查是否有损坏,若有损坏,及时处理并上报。

3、失物信息的发布

每周一将本周所寻物品及上周未认领的物品公布出来,以便同学认领,两个月后仍未认领的物品可交给学校或捐给校外公益组织。

4、失物认领

①认领者可在值班时间到办公室认领,认领时带上学生证并填写失物招领表,贵重物品凭身份证认领。

②认领时应详细描述物品特征(若是钱,应说明钱的数量、组成、新旧情况),由值班人员确定后返还给失主,若失主想写感谢信,学生会人员可代为转达。

四、信息发布方法

1、可在图书馆外张贴海报,通知寻到的物品。

2、可由学校广播电台广播,寻找失主。

3、可在宣传时留下学生会电话,丢失物品者可打电话咨询。

五、奖惩制度

1、对于拾到物品并主动上交者通过班里或广播的形式进行表扬或奖励。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篇12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积累词句,感悟引号的特殊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启发想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引导质疑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道学习12课《失物招领》,请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失物,招领?)

3.你最想知道什么?(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丢失东西的人领回了自己的东西吗?)那我们就读课文吧,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从你这儿开火车读。

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2)现在同学们有信心想全班朗读课文了,谁敢试一试?

一二学生试读课文,师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2.看,有14个字娃娃、词语宝宝等着和我们交朋友,请自己读一读:

失、级、同、观、围、工、专、准、备、队、才、清、双、各

(1)学生自己拼读。

(2)谁来读?

(3)你觉得,在读音上哪些字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

翘舌音:失、专、准、双 后鼻韵:清平舌音:才

(4)在字形上,你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换-换:情-清、认-队

加-加:又+又=双

减-减:洞-同

有一个偏旁没有学过,这叫折文儿。认识了这个偏旁,“备”、“各”该怎么记?(加一加)

还有一个“级”字,我们在作业和课本上经常看到,早就记住了,是不是?

(5)读读带有生字的词、句。看谁最先和字娃娃、词语宝宝成为最好朋友,一见面就能认出来。

三、精读课文 理解感悟

(一) 感受植物园的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1.看图了解环境。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植物园里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看到p50的插图,你看到的植物园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描述。

2.勾画批注。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植物园的样子,请用“――”标出来。

3.流利朗读:“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

4、指导说话

(1)同学们看到的是春天的植物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植物园很美很美。你还能用“很 很 ”这样的短语说话吗?

学生说话。

(2)还能在“很 很 ”的前面加个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说话吗?

学生说话。

瞧,添个词语,短语就变成句子啦。

5.看图了解人物

(1) 看看植物园里的同学们午饭都吃些什么?吃得开心吗?

学生看图后汇报。

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同学们快乐得像一只只鸟儿。

(2)请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3自然段。

学生齐读。

(二)感受老师的智慧和孩子们的纯真

1.老师范读:老师和同学准备回家了,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听老师读4-7自然段,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师读后学生汇报。

2.自读感悟

“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八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嘀咕:‘唐老师,我没丢东西!’”《失物招领》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ao ou iu教案《小河与青草》教学设计小池塘公开课教案《美丽的彩虹》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案16 世界多美呀我的家识字6教学实录《江南》教学反思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自己读读黑板上这段话,边读边想:到底有没有同学丢失东西?

学生读后汇报:同学们确实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的是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

3.感情朗读

多么富有智慧的老师!同学们随地扔垃圾,老师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大家。你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吗?请把这感人的画面装进脑海中。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这段话。

(三)感受孩子们知错就改的品格

1.齐读句子:同学们领回了自己的“失物”,把“失物”丢进了果皮箱。

“失物”这个词加了个括号,想一想,为什么要加?

学生讨论:这里的“失物”不是平时说的丢失的东西,而是特指垃圾。因为表示特殊意义,所以加了引号。

2.启发想象

(1)再读这个句子:“唐老师望望张爷爷,张爷爷望望唐老师,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你对“发出会心的微笑”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汇报:唐老师和张爷爷都领会了对方心里的意思,高兴地露出了微笑。

唐老师、张爷爷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为什么会会心微笑啊?会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

四、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跟大家一起学了《失物招领》这一课,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希望大家实话实说。

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你会丢失东西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检查座位下有没有“失物”。

爱护环境是一种好习惯,希望同学们能自觉养成这种好习惯。

教学反思:

崔恋在《阅读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小学语文》20xx・1期)一文中指出“今后一个阶段阅读教学的改革,一要认真研究两个课题:语文学科如何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二要紧紧抓住两个关键词:‘语言’和‘多元模式’。”如何实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并重,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就当前阅读教学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的倾向看而言,实现“两性”统一,阅读教学应特别强调语言学习。我在本课中把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识字教学有层次。本课识字教学的特点是具有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借助汉语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认读,然后再集中识字,最后回到文中再次认读。在集中识字时又从字音和字形上进行分辨:字音紧扣3组音(平翘、边鼻、前后鼻韵)进行分辨,字形上鼓励学生自创方法自主识字。低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识字最紧要的是让学生记住字音和字形。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得牢固,多次重现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多次重复,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所以重复中必须有所变化。多层次教学就是为了实现重复中的变化,这种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识西字教学的质量。

【失物招领中心规章制度】推荐阅读:

三年级失物招领范文11-06

失物认领范文06-13

上一篇: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下一篇: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