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共9篇)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 篇1

覃志利

暑期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我进一步体会到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进一步要求“上好学、读好书”。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们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精神,落实到我们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做爱国守法的模范,用我们的言行去熏陶、教育下一代,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国守法的意识,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教不好学生,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师。我们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不辜负胡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民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

远。”我们要用百倍、千倍的责任心教好书、育好人,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宽容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亲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绝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常言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歧视、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学生成为专家、教授,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我们要用模范的言行去熏陶、感染学生,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做出榜样。

“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看现在“一桶水”也远远不够了,自己必须是源源不断长流水,否则就跟不上时

代的发展,就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最终要被淘汰。

新《规范》,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要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做一名真正的合格教师,我想应该首先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教师做事懒散,处世消极,那么,势必会使祖国的花朵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很好地茁壮成长。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它能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安慰和力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所有的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 篇2

《专业标准》开门见山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三基本一依据”,鲜明地确立了《专业标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一、“基本理念”的排序凸显生本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共有四条,分别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从排序上看,《专业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摆在了首位,体现教育的“目中有人”,尊重小学生的权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将小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动、高昂,身心状态的健康、快乐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要达成这样的教育教学效益,教师自身要做到“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中有人”的教育,需要的是“心中有德”的教师,教师应恪守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规范,把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阳光朝气的人格作为育人的关键,要视班级里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如同己出”,呵护、引领、指导,作表率、深爱生,以崇高的师德浇注小学生健全的人格。“理念一”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理念二”便是达成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

崇高的师德为小学教师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尚师德的炳照下,发展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成为了必然。因此,“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能力是需要发展的,当你停滞不前时,教师同伴已经在前行,此时停滞的你等于是在倒退。教育教学是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想依靠固有固着的那些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来应对发展中的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拍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更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小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中改进与提高,才有望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与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不落伍。除了实践反思这一途径外,更关键的是要吸纳与学习。知识更新迅猛,今天不学,明天就会跟不上知识发展的脚步,因此,“理念四”承接能力发展的需求,直指“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国际视野,不只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要博观约取,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譬如,向优秀的名师学习,向书籍学习,向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网站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同伴学习,常怀一颗谦逊的学习之心,博采众长,方能愈来愈知不足。小学教师就应该具有书卷气,会学习、常学习,时时散发出书香的魅力,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垂范。总之一句话,学习要成为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优美姿态。

四条“基本理念”打造了这样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形象——他(她)发自肺腑地爱小学生,真正地懂并尊重小学生,时时处处做小学生的爱与善良的表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能常教常新,能够艺术地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激情,与书为伴,锐意进取,视野开阔,专业发展后劲十足。

二、“基本内容”的条款呈现精细与全面

《专业标准》的第二部分“基本内容”分三维度十三领域五十八条款。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十三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后,又细化成五十八条“基本要求”,最多的是“组织与实施”领域,共有八条细化、具体的基本要求,最少的三个条款,其余领域一般都是四五个条款。

细读这些“基本内容”,它与“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专业理念与师德”是首要必备条件,一位小学教师只有萌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真心,才会在这颗真心的推动下,将小学教育这份职业耕耘成终身挚爱的事业,才会不断地保鲜自我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方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因为爱小学教育,所以才会心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地调整并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不断地加强个人的修为。这些作为全是在发自内心的师德修养的观照下展开的,正所谓“理念指导行为”。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绝对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知识”摆在了第二维度。小学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对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必须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这是小学教师的专业性与独特性的体现。其次应该熟稔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拥有比较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依靠学得,未入岗的教师在院校求学期间,就应该将主要精力安放在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已入岗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吸纳,让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努力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完善、充实自我的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这是小学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与实践,才有望转化为能力。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能力”定位第三维度。专业知识进入教育教学实践,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能力转换,这还要依靠小学教师的实践体验、用心领悟与锻炼提高。小学教师当得好不好,受不受小学生的欢迎,关键取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于是,《专业标准》在“组织与实施”领域列出了八项要求,内容分别为——师生关系良好、教学情境创设适宜、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发挥主体性、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说写当小学生表率、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关注思想与良好行为的培养等。

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精细化与全面性的特点。在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中,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新内容要引起小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1. 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小学教师的首当职责。

在条款中,有关学生安全的描述有——“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知政策、明法律、晓规律、讲策略、会应对。这是《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在安全方面的新规范,也是应对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将犯罪的魔爪伸向弱势群体——孩童的现实需要。这就昭示着小学教师在校内外都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要将自护自救等知识、策略、方法等教给小学生。小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应对,还要倾满腔的责任感来做好这项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弦时时刻刻都绷得紧紧的。同时,在危难关头,小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的守护神,将小学生的群体生命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任何危机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小学生,当“逃兵”。

2. 关爱、尊重、信任是小学教师职业词典中的三大关键词。

“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等等。这五条内容点击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三大关键词“关爱、尊重、信任”。

关爱是目标,尊重和信任是“两翼”,是基础。爱小学生就要从真心尊重和信任小学生做起。小学生与小学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小学生来到学校与小学教师结成了师生关系,小学教师就应摈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平视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小学生,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小学生,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以培养小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为重点,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小学生“成人”。只有小学教师真诚地尊重与信任孩子,才能产生教育的“反作用力”,小学生才会真心地喜欢小学教师,并喜欢上小学教师所教学的课程。

3. 扩充了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外延。

《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不仅包括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包括小学教师与教育教学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包含了小学教师与家长及社区的沟通与合作。这对小学教师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还要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同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还要“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这也体现了家、校、社一体化,共育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小学教师必须练就的“吃饭本事”,能与教师同伴沟通合作,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需求”,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要求小学教师不以“告状”为唯一诉求,而是以一位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寻求家长的共同合作,共商教育的新途径,目标共同指向小学生的有效教育。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增强自己与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小学教师拥有社会大视野,积极寻求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在校当好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社区当好公民”。

4. 强化了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要求。

小学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开启者,因此,小学教师的知识来源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凝固僵化。为此,《专业标准》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方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小学教师要成为“T型专业人”——有较为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有艺术方面的“细胞”,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能较为“时尚”地紧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同时,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方面,要能往“专、精、深”方向发展,不固化自我的知识,要“海纳百川”不断“刷新”自我的知识界面。在不断丰实自我的专业知识同时,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愿景、有规划,要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与研究,不满足于原先驾轻就熟的“教育教学套路”,要乐于创新,乐于进取,让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

三、“实施建议”的层次分明充满期待

“实施建议”共有四段话,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小学、小学教师提出了言简意赅的建议。该“实施建议”对小学教师群体拥有了热切的期待——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把小学教师的入口关,实行聘任与退出机制;师范院校加强小学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小学强化校本研修,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小学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敢于创新,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专业标准》对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而言,是一份新规范,彰显着这份职业的专业性与挑战性。特别是已经在小学教育岗位上工作的小学教师,逐条对照自我如今的状态,到底这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你能达标几条?对照标准,也许今天的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但我们要以“谦卑而不自卑”的心态来对待这份《专业标准》。“谦卑”就是要谦恭地学习《专业标准》,从中查短,制定相应的“补短时间表”,通过学习来“内增素质,外塑形象”;“不自卑”就是不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还有不少条款不达标,整天提心吊胆——想被“退出”。大可不必这样,既然我们已经从事了这份职业,我们有基础,我们有经验,我们不愚钝,有《专业标准》的提醒,只要我们立足岗位,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向网络、向书籍、向优秀教师同伴、向教育经典学习,敢于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突破自我”,每一天都能让自己进步一点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位小学教师都全力以赴地发展自我,假以时日,形成不断进取的良好态势后,在岗在职的每一位小学教师就都有望达成《专业标准》的期待,成为一位新时期合格的小学教师。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体会 篇3

罗秀镇伟扬小学黄俊青

学习了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我更深地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要教书育人,必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师德的学习,我简单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爱岗敬业,关爱每一个学生

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如果连这点都没法做到,那么这一辈子都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要对这份工作负责。要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热爱自己的工作,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给予爱。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一个不爱自己学生的教师,不仅干不好自己的工作,更不是一个好的教师。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由于他们年龄小,没有形成一定的习惯,所以他们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我们就要宽容的对待他们,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爱孩子,还要学会信任、鼓励、安慰孩子,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成长氛围,用自己的温暖与真心去打动每一个孩子。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更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更要给他们更多的爱心。

只有爱才能教育好孩子。爱岗位、爱学生,才是教师应该努力培养的基本道德品质。

二、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学习的表率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在十几年的教师岗位中发现,教师的一言一行的确能深深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举止言谈、道德修养、处事方法、性格爱好,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没有很强的是非观念,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他们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学习楷模。正是在这种模仿与影响的过程中,他们的性格、爱好、品质、修养等也在逐步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甚至是终身的。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更应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严格地要求自己,注意 1

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工作态度和方法,给学生做个好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师德修养去教育感染学生,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自己的工作热情,用积极的态度去工作

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教师做事懒散,处世消极,那么,势必会使祖国的花朵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很好地茁壮成长。

如今,由于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的繁重,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很多教师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对工作的热情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工作的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现状对教师自身发展、对学生成长的不利,要学会克服自己工作中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师价值与学生成长的双赢。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走终身发展之路

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做为教师,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陶行知先生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思想,虽然说了几十年,但在今天依然适用。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课程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才能去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在吸取新的知识、观念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反思、勤写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篇4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对爱岗敬业感受颇深,我觉得从事一份职业不仅意味着以此获得个人生活之来源,获得了一个谋生手段。更意味着有了一个社会承认的正式身份,去履行他存在于社会的职能。因而当你获得一份职业后,去爱上这份工作,为这份工作付出百倍的努力,不仅是个人生活之需要,更是社会之需要。

一、爱岗敬业是个人生活之需要

现在经常有人在研究两个话题:我们经常讲“生活”,到底是为生而活?还是还是为活而生?我觉得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为活而生”是父母决定的,他一方面是在履行社会延续的义务,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为以后自己生活有个依靠。“为生而活”那就是我们为延续父母希望而必须做的了,我们一方面要把生命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家族的荣辱。那么职业就是我们实现这一切的保证,职业就是生活的依靠,做工作首先要有面包,否则无法持续和积累。

二、爱岗敬业是社会之需要

首先、整个社会的运转是由无数个岗位组成,每个岗位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职能,都是从业人员要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的一个公共角色。因此,国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社会上的人安排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从业人员获取了社会分工的工作后,就必须履行对这份工作的职责,这样整个社会系统才能够正常的运行。然后在国家通过一定方式分配社会分工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个人所学与职业不符,个人兴趣与职业不符等现象。个人所学与职业不符就形同于让兽医给人看病,很快就会被社会职能调换。个人兴趣与职业不符的危害可能比前者更长远,他形同于“占茅坑不拉屎”。在当前中国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兴趣还存在着很大缺失。今天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都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应该不存在所学与职业不符的问题,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个人对职业的兴趣问题上。有兴趣就容易产生爱的感情,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没有爱就谈不上敬业。但每一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干,缺一不可,不论你对从事的工作是否感兴趣,“一旦你有了任何一个岗位,你就选择了一份责任,拥有了一份使命。”

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苏珊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她非常喜欢音乐,却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但她学得很认真,每学期各科成绩均很优异。毕业时,她被保送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MBA课程,后来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但是她依然心存遗憾:“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艾尔森博士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这是我应尽的职责,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一定要面对的,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苏珊的话很耐人寻味。“这是我应尽的职责”,凝聚了她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敬重,凝聚了她不甘平庸的理念。正是她的这种“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的敬业精神,让她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很多人常常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变其对所处位置的态度和方式,自然也会因此找到许多的乐趣,因此拥有一份骄傲的人生。

培养兴趣,热爱这一工作,这是基本觉悟的一种表现。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很多,如鲁迅原本学医,为了拯救国民的灵魂,弃医从事写作。孙中山原本学医,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弃医从事革命事业。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三易所学,三次都是以国家需要为自己的爱好。在这种情况下,热爱这些岗位并在这些岗位认真工作劳动的人就是有高尚品德的人。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 篇5

一、“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更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三、学无止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明代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之过矣。”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适应未知的需要。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 篇6

课程的性质决定学习的品质、类型与方式。[2]课程观念不同导致课程内涵不同;课程内涵不同, 则学习的品质、类型、内容与方式就不同, 相应的教师学习的品质、内容与方法就不同。因此, 教师学习的内容、方式、实效受制于课程的性质、内涵、类型;教师学习的进程, 自然就离不开教师与课程的关系解读及其学习课程的设置与内容的界定。要想教师学习能够有效、高质量地发生, 则必须深刻理解教师与课程、教师学习与课程的关系。

依据教职观的基本观点, 我们可以将“圣者的教职观”时期的教师职业发展定位为前职业时期;“教育劳动者的教职观”时期的教师职业发展定位为职业时期;“专门性职业的教职观”时期的教师职业发展时期定位为职业化时期 (专业化时期) 。因循教职观的发展演变, 从教师学习与课程的关系的视角, 我们可以追寻不同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学习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形式。

一、前职业时期的教师学习——自我养成

教师教育经历了一个从非组织化的养成到组织化培养的过程。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古代时期的文化和教育十分发达, 出现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这些人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们的成长并不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正规的教师培训, 而是在先辈及其老师的影响下, 在教育实践中经过自己的摸索逐渐成长起来的。

(一) 教师学习的主导内容是生活型课程 (1)

非职业时期, 教师何以为教?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列出了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 和早期智者建立的“三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 合并起来并称“七艺”。而二者在东西方历史上成为较为稳定的学校教学科目长达千年之久。这些科目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取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可以说, 对生活本身的理解与顿悟就是教育家们的课程内容与学习内容。

(二) 教师学习的主导形式是自我养成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三人行, 必有吾师”“学学半”等等, 是先哲给予我们的宝贵的财富。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是很发达的, 根据《学记》的记载, 当时的教育有较为完善的体系, “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如何培养这些机构的教师呢?根据目前的资料, 当时还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这些学校的教师是当时的一些年长者、德高者、有学问者。他们的学问来自于自我修养、自我经验总结, 来自于对生活的理解与顿悟。他们著书立说、开馆授徒,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如何教学、如何学习, 通过向他人学习和自我修养成为教育家, 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

二、职业时期的教师学习——规范性学习

非职业时期的教师学习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的洗礼, 在文艺复兴之后, 随着教育进一步发展, 当时一些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从事教育活动的时候, 也培养自己的一些学生参与到教育工作之中, 特别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已经注意到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学校之学校 (S chool of S chools) ”或“教学法学院 (Didactic College) ”的大胆设想, 随后私立或教会办的教师教育机构出现了。18世纪之后, 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 教育成为社会和个人的普遍需要, 教育的普遍发展需要大量的职业教师, 这就要求有组织的培养教师。所以, 专门的师范教育就应运而生, 职业时期的教师学习也就开始了。

(一) 教师学习的主导内容是规范型课程

自师范教育始, 世界各国把教师工作看做是一种职业, 对教师培养的着眼点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 要求学生热爱教师职业, 而不是通过培养使学生成为专门的教师。这一阶段的教师学习我们称之为教师职业定向教育。职业定向教育是一种规定性的, 即一个人只要进入师范院校学习, 他就被规定为教师, 只要有足够的学科专业知识就可以做教师。这时期的师范教育中,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在传统的“传递中心”的课程定位、“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定位、“教育工厂”的学校定位[3]的教育思维范式下, 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传声筒”。传统的“标准化”课程构成了教师一切教育行为的“绝对范本”和“指挥棒”。在以“法理化的文化政治学基础”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观念之下, 课程是社会现实主流文化的“傀儡”, 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内容的“公共框架”, 是教师在学年之初制订的“教学计划”;而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则承担单向度地向学生传递“制度化知识”的职责而成为课程的“傀儡”。课程与教师之间是指挥与服从、任务与执行的关系。而教师学习的基础内容就是传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教材。

(二) 教师学习的主导形式是“为教而学”的规范性学习

传统教师培养一般是以师范培养为基本标准, 修完三年或者四年的师范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师技能课程) , 就可以被认定为是教师。规范性将教师视为一种社会角色, 是集体的、功能性的、模式化的, 忽视了教师在生活经验、知识、情感、价值上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规范性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教学。对规范性学习的教师而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 教育者是“知识的搬运工”, 学习者是“知识的容器”, 学习无非就是知识的输出, 就是把知识从书本装进学习者的大脑里。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是最容易的方法, 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规范性学习就是按部就班的运作, 循环不已的重复, 是为职业生存储备必要的“粮食”, 是有始 (进入师范教育开始) 有终 (师范毕业结束) 的标准化学习。

三、职业化 (专业化) 时期的教师学习——享受型学习

(一) 教师学习的主导内容是享受型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以课程人 (2) 的角色存在, 并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 承担着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责任和义务。自有课程这一术语以来, 人们就一直在解读课程与教师的关系。从“课程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 “课程即教师”[4]是从课程的视角来解读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从“谁的课程”这一视角出发, 可以说课程是教师的课程, 又是学生的课程, 但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课程, 教师不仅是课程人, 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教师学习就是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在对“教师即是课程”“课程即是教师”的全面解读后, 教师自身就是课程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在开发、理解、表演课程的过程中, 竭尽全力地演绎着学习自身的新内涵——享受。

1. 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学习

一般来讲,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 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 为培养下一代所制订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 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同时课程也应当包括具体的实施情形。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课程与文本课程不同, 教师执行课程的过程, 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会按照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因此, 也就不可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同样的文本课程, 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可能完全相同实施, 而最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课程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课程是什么、将课程开发到什么程度。

2. 课程理解中的教师学习

派纳将课程看做是一种开导性的谈话, 即大家倾听每一个人的观点并彼此展开对话, 要求从不同的视角去阐释问题。从这一视角出发, 教师可以从政治、种族、性别、现象学、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美学、神学和制度层面去理解课程文本, 进而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层面的信息, 在对话、活动、探究的方法引导下, 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维定势, 将课程文本演化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师生对话、沟通、交流则成为课程本身。作为课程的理解者——教师的价值体系、文化素养是个人的、个性化的, 进而课程亦凸显其个性化的个人的特征。

3. 课程表演中的教师学习

表演是一文学术语。“表演和对表演的理解, 是人类生命存在、教育存在的基本事件。”[5]广义而言, 表演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之一, 它是作为生命存在者的人对某种角色存在的主动承担, 即是通过对角色的表现和显示而实现的以使他人确信为目的的自我投射、自我呈现, 并最终达成的自身敞露。当表演成为教育问题, 首先意味着表演将与主体的社会再生产、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这一教育主题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课程具有表现性或可表演性。”[6]教师与学生均是现实的生动的表演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彼此的观众, 二者互为主客体。共同承担教育者、学习者的角色。帕默尔认为教师的内心景观可以通过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三条途径去描绘。[7]因此, 由教师所主导的教学活动则是由理智活动、情感活动、精神活动构成的整体, 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在课程表演过程中, 通过理智表演交流知识、认识;通过情感表演传达教与学的情趣、态度、心境;通过精神表演实现师生共享的乐趣、生长、发展, 达到心灵需要与现实生活的合而为一。教师搭建舞台并导演剧目, 实现了教师与课程的角色合一。

(二) 教师学习的主导形式是“为学而学”的享受性学习

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所谓职业, 是伴随着收入, 完成一项分工的连续性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为了获取衣食资源的连续的人类活动 (生活的维持) ;完成社会所期待的职务分工 (任务的实现) ;自觉履行个人的天职做出奉献的生活 (个性的实现) 。据此做出定义, 所谓职业是个性的发挥, 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8]教师职业不仅仅是造就职业形象, 更重要的是成就作为个体存在的真正的教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分析了“具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人的三种不同水平的存在:生存、享受、发展。[9]在人的现实的职业生活中, 生存、享受、发展这三种状态表现了人们对生活世界把握程度以及对自我超越程度的区别, 表明了人们对职业理想和生活价值的追求。在作为人、作为教师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 他们有着更高的价值追求。享受是一种体验, 是一种幸福, 是一种自由。在享受状态下, 教师学习成为教师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1. 通过学习, 教师学会享受生活

当学习游离于生活之外, 便失去了本质的意义。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习是死学习。

新教育认为, 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 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 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 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 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10]在当代社会, 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 教师学习就是教师的基本生活方式。在“生活就是课程”的课程观念的导向下, 在“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活动, 是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活动, 是实现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活动”的学习隐喻的作用下, 学习能力是人得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新时期教师的功能在悄悄地发生着革命性变化:由“教师”变成“导师”, 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在信息化的世界中识别、鉴定、获取知识, 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需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学会学习。因此, 教师不仅要接受职前教育, 而且需要在职进修, 终身学习。教师终身接受教育, 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问题, 就成为教师生活的基本内容, 而且这一部分极大地增添了教师生活的情趣、意义、价值。当学习成为教师生活本身时, 真正的生活体验、生活享受就出现了。学习让教师获得精神的、自由的、创造的真、善、美, 充分体验学生与自己的学业进步、学习幸福感、教学效能感等, 教师学习使得教师生活回归生活本身。

2. 通过学习, 教师学会享受职业

“教”是一种专业本领, “师”是一种专业职业, 因而二者都是需要专门学习、专业训练的。“教是需要学习的, 师者需先习师;教学需要学教, 从师需要师从”。[11]从近代的班级授课制的建立开始, 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发展到专门化, 正在激励或鞭策世界各国教育者创建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体制, 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专门职业资格标准, 更是一种倡导和极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生价值目标。因此, 新世纪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 而且是终生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 而且是教育的专家, 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不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谓。

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是由教师学习来促进的。对教师而言, 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无止境的付出和牺牲, 意味着甘为人梯、园丁、春蚕、向导,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棵草去”是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通过学习, 教师获得教育观念、教育技能、专业智能, 在学习的历程中, 体验职业情感, 进而坚定职业信念。他们坚信培养社会所需栋梁之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发展是自己职责。而学会教学的关键在于养成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 热爱学习和创造, 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 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采。教育对他而言, 不仅是工作, 也是一种享受。”[12]学习对教师而言, 不仅是职业任务, 更是无尽的职业享受。

3. 通过学习, 教师学会享受关心与自由

“乌托邦是教育之本, 是教育的根本性品质, 找回乌托邦, 教育就找到了自我。”[13]而教师找回自己的乌托邦品质, 也可以说是找回教师的自我。当前, 人们对教师研究的视角, 从应然的价值判断到实然的存在方式的转变, 从外在的规范要求到内在的教师个体生命表现的转移, 反映了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 是成为一个教师还是先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教师的身份认同。一直以来, 我们都认同教师成为别人眼中所期待的教师形象而遗忘了自我。首先关注自我的存在, 然后关注作为教师的存在, 是实现教师成长为真正的教师的必然选择。享受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回归自己的乌托邦品质的过程:成就关心者、自由者。

享受型学习使得教师从生存者走向关心者。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关心是当前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14]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 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 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 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痛苦。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 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而教师职业是最具关心品质的职业, 教师将是最能够给予关心的关心主体。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品格。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 师生建立关心关系, 他们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生命与非生命的一切。由此, 学习活动与行为从课堂、学校走向生活、自然, 从控制走向解放、和谐。学习不再是生存的工具与手段, 而是成为关心、成为爱的本身。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 篇7

一、教书育人 先为人师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2: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3: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4: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2.对于学生

说到学生,我就会想到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遇到好的老师,我们老师也有为人母的一天,我们的心理和家长们的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再好的环境下成长,都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关心学生这方面应站在家长这一方面,对待学生要想自己的亲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有时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体会.相会理解,来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在教学中让一些孩子去背,去写,去读,让他们去学习知识,他们却以为是给老师学的。却体会不到老师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所以我觉得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对于教师自身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应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辅导学生,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多听取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

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后一条是终身学习,我觉得教师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教师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要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 篇8

1、依法执教。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定要依法执教,过去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我们一定要纠正,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学生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他们各自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区别,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学生来学习,我们也不能因为自身的着急对学生动粗,那样是不对的,今后我将继续依法执教,对学生对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将会对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

2、教书育人。

这是内涵丰富的四个字。教书和育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相辅相成,而重心却在后面,也就是“育人”上。以前总认为,我只要按照大纲要求,将学习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一些做人的道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但现在我重新认识到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责任,当作一种义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同时最后的评价也要改进,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3、为人师表。

学深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那就要处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学生在学

校的与老师交往的时间甚至比跟父母交流的时间都多,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枉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我们应该自身做一个道德行为的楷模。

4、终身学习。

随着知识的多元化,综合性的加强,现代教师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今后我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5、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应该从平时做起,从细枝末节做起。从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等各个方面来关心他们,在学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遇到困难、困惑时,我们都要做有心人,主动去关心他们,主动去疏导学生心理方面遇到的困惑,为此我将再次认真学习心理学,做一个称职的心理医生。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 篇9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体内容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是从中师模式起步, 内容主要依据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 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项。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 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师小学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 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度, 重新加以审视和完善。其主体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将自身素质转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善于将自身掌握的知识或教材中的知识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探究活动, 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简单具体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这种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集中体现在施教者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心理学理论, 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实际问题的工作中。

2. 言语表达能力。

“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运用语言从知识、情感和思想上对学生施加影响, 教师的这种言语表达能力集中体现在普通话的掌握程度以及言语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连贯性和通俗性。

3. 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

较好的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 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它表现在教师对常用文体的掌握和应用上, 要求构思奇妙、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准确, 并且书写规范、美观, 尤其是钢笔书写和粉笔板书。

4.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也推动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搜集, 熟练掌握常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 是小学教师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

5. 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 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小学教学, 课件与教具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其中教具制作要符合教学要求, 造型简洁美观, 有示范性;课件的制作则要求构思巧妙, 图、文、声结合, 动静有序, 体现教学思想。

6. 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必然对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学的计划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教师要有亲和力和教育机智, 要对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深刻的认识。

7. 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这是优秀教师群体所表现出的共有特征。它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修养、教学状态和教育方式及时进行有效调整、控制与反思的技能, 是教师教育和专业化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 也是体现小学教师未来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8. 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掌握个体教育、集体教育和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 学会组织班队活动和班级事务的管理。

二、“双主线、多平台”, 有效构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不是单一行为方式的训练, 而是知识与一系列行为方式相结合的结果;不仅包括外在的动作技能, 还包括内隐的智力因素。教育教学复杂情境中的教师职业行为尤其需要以深层次的智力能力为主导。为此, 我们探索总结了“双主线、多平台、同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双主线, 通过课程、技能测评、活动、竞赛和校外实践等学习平台, 构建教师教育生态场, 实现专业知识、教师技能和教学智慧的同层递进。

1. 整合课程体系, 同步发展职业技能训练。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途径,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顺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 有效促进在校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是我们近年来重点探索的问题。首先, 通过课程调整加强了基础课教学, 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增强适应性, 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其次, 补充更新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适时引入创新教育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对陈旧的教学内容作较大幅度的删减。再次, 减少必修课, 增设选修课和实践指导课, 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习的实效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同时, 十分注重将职业技能训练与课程教学相融合, 将有关技能的训练要求列入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 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与要求。例如:言语表达能力主要通过口语课程培养, 书面表达与书写能力主要通过写作课程和书法课程培养, 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主要通过教材教法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培养, 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通过教学论和教育科研类课程培养,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通过计算机课程培养, 课件与教具制作能力主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课程培养。

2. 构建动态评价体系, 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由诸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长时间训练系统, 如果没有一套明确规范的评价体系, 训练效果将无法保证。近年来, 我们根据实践摸索确立了系列化、分阶段、递进发展的考核模式, 将技能评价动态地分为三个阶段: (1) 基本功考核。着重在一、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主要内容为师范生的“读”、“说”、“写”、“书”、“画”、“弹”、“唱”、“跳”等教师基本技能。实施时, 将这些技能的考核单列打分, 并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总成绩。并以此为起点, 建立每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评档案”, 作为以后技能考核的基础。 (2) 教学能力测评。在二、三年级学生教育实习前分项进行, 其内容主要为“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和“片段教学”等。要求学生在实习之前必须通过相应技能的考核测试, 否则暂缓实习。以此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训练, 从而达到教学技能的综合提高, 更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3) 专业能力评价。在三年级完成教育实习之后进行。测评内容主要包含两项: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与认定。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和对小学生的思品教育与心理教育能力。二是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的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测评。通过撰写评课报告或教育研究论文, 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这种分阶段、系列化、递进式的技能测评, 既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促进, 更是对未来岗位适应性的初步检验。学校对各项考核测评合格者颁发《教师职业技能证书》, 而对没有过关的学生则要求重补重测不合格项目, 否则暂缓教师资格证的申领。

3. 培育基地, 搭建教师技能实训平台。

课堂与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阵地。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外,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构建教师技能实训场所, 是强化小学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环节。为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岗位, 形成职业技能, 我院专门组建了教师技能实训中心, 设立了微格教室、教学观察室、多媒体教学活动设计室、音乐艺术训练中心、书法教室、语音教室等校内实训场所, 开展教学基本功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校内训练。同时, 还与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知名小学建立协作关系, 把它们作为我校的教育实践基地, 通过“观摩”、“见习”、“评课”、“案例教学”、“教育实习”等形式的校外实训,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师性养成。此外, 学校还以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为依托, 在校外基地设立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工作室和《研究性学习》工作室。一方面, 通过精品课程的学术引领, 推动小学学科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 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教学的最新动态, 对师范生培养和课程建设产生影响, 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始终占据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4. 倡导社团活动, 积极开展学科竞赛。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是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 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还可以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学校还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近年来, 我校定期组织了诸如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课件制作比赛、声乐大赛、舞蹈大赛、器乐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和学科竞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营造了独特的师范校园文化,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活动的组织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编.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 1994.

[2]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 2001:9-10.

[3]许莉萍.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创新[J].探索与交流, 2005:27, 43-44.

[4]乔晖.新课程下师范生技能培训模式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9) :53-56.

上一篇:余泥渣土运输方案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