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精选10篇)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篇1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中的“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其合作重点地区在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洲。俄官方通过2014年《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对“一带”表明了支持。俄政策界也阐明俄是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共建“一带一路”对中俄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一带”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推动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进而防范域外政治势力的干扰。

中亚五国及蒙古的领导人及主要官员近期通过双边访问、官方文件等肯定了“一带”建设对本国及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均表达了响应和参与“一带”具体项目合作的积极姿态。东欧国家对“一带”热情较高,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人和官员均表示本国处在欧亚交通要道的关键位置,愿在交通等领域积极共建“一带”进程。2014年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期间海合会轮值国主席表示各成员国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国官员和媒体表示,“一带”不仅是经济机遇,也符合各方长远安全利益,欧洲不应错过。

“一带一路”中的“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其合作重点在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

2014年8月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东盟各国外长表示中国提出的“2+7”合作倡议显示了推动东盟—中国关系的诚意和决心,泰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表示东盟各国愿打造东盟—中国未来关系新的“钻石十年”,推进东盟—中国关系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深化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持并愿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拉贾•莫汉等印度战略界学者认为,尽管印度“一带一路”存在许多保留,但印度无法阻止邻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中国合作,更不应阻挠中国在该地区发起的丝绸之路倡议,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并影响这一行动计划。此外,一部分印度舆论从竞争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并称莫迪政府最近提出了利用印度“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竞争”的Mausam计划,规划了一个“印度主导的海洋世界”,包括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经过伊朗覆盖整个南亚,向东则通过马六甲海峡和泰国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南亚期间,作为印度洋沿岸重要岛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均表示希望积极加入“一路”建设。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构想寄托着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愿景,对于丝绸之路中国国内段和国际段都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其一,从国内段而言,这是一个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1.85万公里,但对外贸易的总量只占中国的6%,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足10%。因此,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最大的潜力在西部,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主攻方向也在西部。西部大开发已实行了15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未来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建立在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其二,从国际段的中国紧邻区域而言,这一构想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方向。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正式成员的中亚国家、俄罗斯等都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安全与合作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两个“轮子”,而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该组织元首峰会和总理会议的重要议题。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有一定重合,大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合作,有关国家都可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其三,从整个国际段而言,这一构想展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构想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构想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新途径,以战略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和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海合组织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中国将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贸易便利化、技术援助、经济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欧亚区域经贸发展,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可以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篇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这也使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 我国召开了“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 并正式提出了有关于一带一路政策开放和实施的建议, 进一步为国际区域经济的友好合作创造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趋势下, 如何实现以一带一路政策为基础, 实现我国现代化经济体制的改革,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势分析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内的各个成员国也试图通过与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 以此来实现合作双方经济利益的共享, 从而进一步提升本国的经济水平。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合作模式, 其可以通过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往来, 以此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稳定发展。市场化、开放化的区域性协定也日益实现了自身标准的提升, 并为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其可以在更为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实现自身经济水平的深度化、广泛化发展[1]。国际区域性贸易协定, 作为实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 协定的完善和改革, 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推动区域性协定的全面化、标准化发展也成为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三、“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价值

国际经济贸易作为提升我国经济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 日益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点项目, 其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将增加我国的资金累积能力, 实现我国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一带一路政策作为我国目前的主要国际贸易政策, 其也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价值。

一方面, 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经济开放质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使国内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并导致我国部分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 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转型, 才能进一步实现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提升[2]。通过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与应用, 可以有效加强我国与周边各国之间的积极合作, 从而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 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所处的地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 同时也成为了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较多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更使我国积极参与到了多个国际组织当中, 为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下,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从而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 发挥出了我国的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还将有效的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综合压力。字我国加入W T O以来, 我国的经济水平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稳定趋势。与此同时, 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T PP等相关谈判以及合作均对我国当前的贸易伙伴产生了影响, 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水平的发展, 甚至可能导致我国沦为被边缘化的后果。而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下, 我国构建了全新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并以此来实施更为开放、主动的对外贸易政策, 这不仅将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将提高我国对T T P以及T T IP等国际性战略的应对能力, 进一步促进亚欧经济一体化的综合发展。

四、“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途径

(一) 积极落实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 我国必须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的转型和改革, 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并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在一带一路政策要求下, 只有积极落实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才能有效的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3]。首先, 应当与一带一路政策下的沿线国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并加强各国之间的通道建设, 提高各项基础设施, 以此来实现互联互通的目的。其次, 应当发挥出人民币的积极作用, 确保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对贸易以及投资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 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免签证工作, 进一步促进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并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交流空间。

(二) 扩大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范围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要求下, 不仅需要联合其沿线的国家与区域, 同时也应当进一步扩大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范围, 才能形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一方面, 应当以亚洲地区为主要合作对象, 主要加强与日韩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 充分发挥出贸易结构的互补性, 并建立相应的自由贸易区, 提升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分工水平, 实现对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 立足于能源等多个领域, 扩大我国的经济贸易投资, 加强与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地区之间的合作, 通过对外资的引进, 以此来实现对现有贸易逆差的扭转, 并加深与其他合作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满足东南亚以及欧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需求, 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带动下, 提升与各国之间的战略合作水平。中欧两国作为丝绸之路的两端, 必须确保加强中欧两国的经济合作, 通过中欧两国的积极引导, 从而带动国际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必然产物, 其不仅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 同时也与我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发展相适应, 从而将实现我国经济水平的再发展。通过本文对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与途径进行分析, 将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并为世界经济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摘要:“一带一路”政策作为我国当前发展中的核心对外政策,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简称, 其意在以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为基础, 实现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 从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以此来实现世界整体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基于此, 本文将对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式进行研究, 以此来为当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现代化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一带一路”政策,区域经济合作,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1]蒋圣力.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16, 06 (01) :76-81.

[2]张辛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11 (02) :81-86.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篇3

张洁/主编

2015年1月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关于周边安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五年。系列报告秉承研究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宏观总结周边安全整体形势,重点分析热点问题的新变化与新特征,并对下年度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进而通过学术积累探索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规律,为制定中国的周边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认为,在2014年,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大国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凸显;二是中日关系持续处于“冰河期”,虽然年底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但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解决;三是俄罗斯被迫转向亚太,加快与中国的战略协调与合作;四是印度新政府对华实施经济上合作、战略上平衡的双轨政策,中印合作关系稳定而有限度。

海上安全仍然是周边形势中的聚焦点。一方面,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仍处于对峙中,中韩在黄海海域出现低烈度的渔业执法纠纷,南海摩擦多方位爆发,共同构成影响地区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地区安全、尤其是海上安全的一系列新观念的提出、新协议的签署以及新共识的达成,为中国构建新的海洋秩序丰富了内容,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一项对外大战略,已经从倡议的提出步入到务实的推进阶段。这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战略,但首先在经济合作领域发力,它以互联互通为支撑基础,以周边国家为起点和重点,在2014年,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对此,周边国家反应不一,有积极欢迎或参与的,有怀疑与观望的,也有抵制甚至是破坏的。

综合安全与经济双维度的发展,可以看到,2014年,中国引领与塑造周边的能力与意愿显著提升,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经济战略、以掌控海上问题为核心的安全战略双轨并行,中国周边大战略呼之欲出。这是本年度周边安全形势最突出的特征。

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来自美日及其同盟体系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挤压;二是管控海上安全、构建海洋新秩序;三是推进“一带一路”要面对的相关的外部压力。对此,中国应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对内制定详细计划,对外积极宣介。“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取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增信释疑,取决于寻求与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和战略对接,也取决于大国间的博弈与合作。

本评估报告共分为四个版块,包括总篇、“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

总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阐述,包括战略定位、内涵和实施路径等;二是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首先回应了上年度“评估”对2014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预测,其次对比研究了中国周边四组大国关系的变化与特点,分析了南海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发展的新动向,再次,重点归纳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现状、主要大国和各次区域对“一带一路”的回应、战略对接以及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对2015年的周边安全形势作出了预判。

第二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报告选取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四个国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亚太战略、对华关系以及对 “一带一路”的看法与回应。

第三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报告分别考察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四个次区域,一方面是保持研究的延续性,对各次区域在2014年度的安全形势进行总结,二是评估了区域内各国、尤其是重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回应、战略对接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四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报告选择了三个功能性议题,即非传统安全、南海问题、投资的环境整治风险,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篇4

“一带一路”( 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一带一路”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自贸区,都是以单一区域为发展突破口。“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在产能方面,过剩产能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的核心国位置,但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开拓得较为充分,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中国不仅有过剩产能还有过剩外汇资产;而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在资源方面,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渠道较为单一。中国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还不深入,经贸合作也未广泛有效的展开,使得资源方面的合作不稳定和牢固。“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对于资源获取的多样化十分重要。我国的资源进入主要现还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在战时极为脆弱。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击,整个中国会瞬时失去核心设施。在战略纵深更高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工业少,还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在战时受到的威胁也少,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而言,不仅能对冲掉美国主导的试图绕开孤立中国而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还能有机会在一带一路经贸中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的港口为支点建设,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中国主动加速主导区域经济整合,提升自己的区域经济影响能力。“一带一路”直击了中国的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而通路、通航和通商则是“一带一路”解决战略问题的发力点。 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中国有实力、有能力左右世界,这是事实。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一件件解决问题,未来一切都有可能。所谓外交无非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利的最大化,即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化是各国外交不断“博弈”的过程。这一切都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中国不能乐观,但也无须悲观。

一带一路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篇5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从驰骋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非洲东海岸的道桥施工现场,从中南半岛的跨国铁路项目到南亚次大陆的现代化港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文明之间的对话,仰赖于跨越地域、超越民族的心灵沟通,离不开各国媒体架设起交流的桥梁。处身互联互通、无远弗届的现代社会,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媒体已是社会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当好市场融通黏合剂,画出情通意合同心圆,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本次论坛上所言,各国媒体携手合作,促进了民心的沟通,推动了产业的对接,帮助更多人从“一带一路”建设中受益。如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已成为由中国媒体举办的,参与国家最广、媒体数量最多的全球媒体峰会。本届论坛所形成的“一带一路全球媒体协作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媒体联盟”“一带一路新闻报道多语种服务云平台”等六大成果,夯实了双边和多边媒体合作,展现了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力量。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篇6

在报告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面对第二个十年更加复杂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有更加全面、更加充分的准备。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政治、经济、文明、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都将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人生定位、就业规划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要充分了解时事,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动态,对自己的未来及早谋划。响应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努力提升自我,积极投入到建设祖国的队伍中!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到处蕴含生机,也给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发展的机遇。我国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环境,如何抓住机会去应对挑战,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考虑的问题。机遇无处不在,机遇也往往垂青有所准备的人,要想很好把握机遇,发展自己,取得成功,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实力,认清当前形势,勇于创新。我们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要想取得跟好的发展,大学首要的就是搞自身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要落实到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就业问题依然是当今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一个难题,“一带一路”必然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就业市场,那么就需要我们大学生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来适应市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篇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 而且还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博大精深, 时至今日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影响范围不仅在中国, 而且从古代起便已辐射周边国家, 如韩国、日本等, 联合国总部大厅里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更是对孔子影响的一种诠释。

习近平主席在致信祝贺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盛典上提到,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可见孔子学院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又是融入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孔子学院的成立是在借鉴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等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的, 是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孔子学院自2004 年成立至2014 年, 10年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2004年11月12 日,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的首尔落户。截至2014 年底, 全球126 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75 所孔子学院和851 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120 国家 (地区) 共475 所。其中, 亚洲国家、地区有103所, 非洲29个国家有42所, 欧洲39个国家有159 所, 美洲17 个国家有154 所, 大洋洲3 国家有17 所。孔子课堂设在65国家共851 个, 其中, 亚洲17 国79 个, 非洲13 国18 个, 欧洲25 国211 个, 美洲7 国478 个, 大洋洲3 国65 个。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 有61个国家和欧盟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亿, 比十年前增长3.3倍。

10 年来, 孔子学院以语言为媒, 以文化为桥, 成为深化人文交流的响亮品牌, 共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近10 万场, 受众达5000 万, 120 多个国家, 14 万师生和校长等应邀访华, 有100多个国家超过50万的大中小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 还积极开展中医、武术、烹饪、职业技能培训等特色活动, 深化了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1)

二、“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013年9月和10 月, 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 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 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 (波罗的海) ;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印度洋, 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 个国家和地区, 从路线上看, 一带一路经过的国家包括东亚的蒙古在内, 东亚有10 国;以伊朗、伊拉克为代表的西亚有18国;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南亚有8 国;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有5 国;以俄罗斯、乌克兰为代表的独联体有7 国;以波兰、立陶宛为代表的中东欧有16 国, 可见, “一带一路”经过的国家众多。

三、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角色分析

1. 文化传播职能, 推进我国文化传播, 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 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精神的产物, 文化的传播必须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通过中外联合办学, 在尊重别国意愿的基础上成立的。

孔子学院重要的是不仅可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语言, 更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 让外国人参与其中。例如, “汉语桥”中文比赛是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项目, 旨在激发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增强世界对中国语言与中华文化的理解, 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2014 年9 月份举办的全球首个“孔子学院日”, 共举办3900 场, 参与者超过1000 万人;还积极介绍中国的国粹京剧、脸谱等。

在“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的文件发布中, 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 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 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孔子学院在传播过程中正是在基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 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桥梁。

2. 展示国家形象,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2) ,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播是一种国家形象的柔性传播, 与传统的经济、政治外交相比, 文化传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 (3) 孔子学院的成立就是建立在双方自愿基础上, 通过开展活动, 如“文化年”“孔子学院日”等活动积极的向外传播中国文化, 实现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

《马可·波罗游记》中讲述了中国的富饶, 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丧, 中国的形象也彻底沦为懦弱, 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新中国建立及经过80 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使国外重新审视中国。

孔子学院是中国形象的名片, 这是最好的比喻。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曾表示:“中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 作为中国国际战略中的一部分, 是传播中国语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基础工程。” (4)

据统计, 近年来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 世界上把汉语当作外语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1 亿, 有100 多个国家的2500 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2014年共有来自203 个国家和地区的377, 054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 在我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 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比2013年增加了20, 555人, 增长比例为5.77%, 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不难看出汉语言及我们国家的吸引力。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兼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孔子学院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中提到, “孔子学院是一个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对话的平台。”她相信, 孔子学院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贡献和重要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

3.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 促进国家对外出口

“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 是中国实施和平外交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美国《纽约时报》曾如此评价。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 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 (5) 同样肯定了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也不难看出孔子学院作为一种力量优势, 表现出中国文化及语言对国外的吸引力及外国意欲了解及走进中国的愿望, 当然这也与中国稳步增长的综合国力有关。

目前, 在国际文化市场上, 美国文化产业贡献值占31.65%, 日本占12.43%, 德国占6.24%, 中国占6.11%, 其他国家占43.58%。在未来30 年内, 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很难有实质性的变化。 (6) “十一五”期间, 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4%左右, 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更明显落后于其他社会事业费增长速度。可见, 我国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贡献值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同样文化事业在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方面还是有其自身的缺陷的。

不可否认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滞后性, 但相比我国从80 年代开始的真正腾飞, 就不难解释文化产业的落后。在十八大报告、两会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总结中肯定了我国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等这一好的趋势。

“一带一路”孔子学院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幅度要甚于其对贸易的影响。这一点在意料之中, 一方面因为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抉择因素中, 信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和语言熟悉程度恰恰增强了信任这一因素。另一方面 (相对于对外直接投资) , 确立贸易关系的着眼点更偏重于贸易成本方面的考虑。 (7) 孔子学院在与他国交往过程中, 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国对我国的态度, 文化是无国界的, 转而减小与他国的交往成本并取得信任。因而,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好的发挥文化反补经济的作用。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 通过借助孔子学院文化建设, 扎实推进孔子学院品牌, 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进文化建设, 如汉语言推广及中国文化活动的开展, 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公共外交职能, 拓展我国外交空间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威胁论”及“中国风险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分裂论”等等, 在世界不同国家此起彼伏, 不难推测一些国家的歧视中国的崛起。面对“中国威胁论”, 中国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 以缓解和消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不安和担忧。除了要明确阐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立场之外, 我们还需要促进和加强其他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而公共外交可以作为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手段之一。

顾名思义,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 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 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孔子学院肩负语言和文化传播的职能, 通过中外联合办学以及举办展示中国文化特色活动等文化交流更有利于深入外交职能的发挥, 孔子学院在成立之初难免与国外当地政府打交道, 通过这种文化的途径更能减少彼此的隔阂, 就像中美乒乓球建交一样, 殊途同归。例如今年7 月份塞舌尔总统访问孔子学院, 5月份北京市教委代表团访问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 3 月份巴西内阁首席部长梅尔卡特接见巴西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教师等等, 通过孔子学院作为中介, 不失为外国交好中国的一种表现。

在“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的文件发布中提到,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是中国自己进行的, 是要靠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 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我国必须要交好沿线国家, 通过孔子学院助力, 实现外交, 政治, 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

摘要: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同时也一直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 孔子学院更应该发挥在“一带一路”中的角色定位, 既要在语言与文化传播中承担既有责任, 又要充当我国交好其他国家的使者, 助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

关键词:孔子学院,一带一路,公共外交

注释

1 刘延东.迈向孔子学院的新10年——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R].孔子学院, 2015 (1) .

2 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25.

3 陈强, 郑贵兰.从中国年到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4 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 2007 (2) .

5 秦榆.孔子学院[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8.

6 欧阳友权.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5) .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国际法;双边条约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外交场合中所提出的倡议,但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的愿景和行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与沿线国家的共建原则、合作框架思路、合作重点以及合作机制。在国际层面上,已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且诸多国家通过签署联合宣言或联合公报的形式肯定了共建一带或一路的意义,表达了积极合作的愿望。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正演变为亚洲、欧洲以及非洲国家间的新一轮贸易、政治、外交、文化等全方位的区域合作行动。

国际法主要由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协商制定的条约,及受其行为约束的国家习惯而构成。完善的条约机制是国际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家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是促进国际法发展的源动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所具有约束力的行为以及与诸多国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宣言无疑是推动当今国际法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宣言的国际法效力相对薄弱,但联合宣言确认了国家之间的合作意向,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协商签订国际条约的基石。尽管“一带一路”战略追求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但既存双边条约和多边协定无疑是奠定“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和框架的基础。因此,本文在分析“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国际法意义的基础上,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签署的双边条约的分析着手,归纳分析和评价“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法基础,并展望“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国际法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共同颁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所阐述的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以及合作机制具有如下国际法意义:

第一,“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一国对外的国家行为。国家行为是指经宪法和法律授权的专门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对内、对外行为。其中对外国家行为是专门国家机关在国际事务中代表整个国家行使国际法上的权利、履行国际法上义务的行为;而对内国家行为是国家专门机关在对国内全局性、重大性的国家事务中代表整个国家对内实施的统治行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型关系的国家对外行为,尽管其中阐述了中国各地的开放态势,但主要在于明确中国各地区在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分工,是各级行政机关授权行使的国家行为,因此也是国家对外行为的组成部分。

第二,“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一国的单方法律行为。国际法上的国家行为可以分为国家单方法律行为和国际社会合意法律行为。国家单方法律行为是意图在国际法上引起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如一国的外交宣言、一国制定和颁布的法律以及采取军事行动等;而国际社会合意行为是经国际社会协商而共同形成的意思表示,如签订条约、成立国际组织等。正如“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前言所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为促进亚洲、欧洲、非洲各国区域经济合作、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倡议”,并非国际社会经协商而共同形成的决议,因此是中国的单方法律行为。

第三,“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一项国家“要约”。合同法上的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国家“要约”是一国向另一国发出的、希望共同协商和做出国际社会合意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是受其行为后果之约束的法律行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倡议,是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平台的要约,是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的意思表示。

第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昭示着国家的国际法义务。国家的国际法义务可分为国际法上国家基本义务以及国际条约之约定义务,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不得干涉他国内政、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善意履行依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以及有效的国际条约所负的义务是国家的基本义务,而后者是国家依有效的国际条约而承担的履约义务。违反或者不履行国际法义务则导致国家责任。“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为“一带一路”的共建原则,从而昭示着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国家基本义务。而“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等明确无误地规定了具体义务,则将导致中国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基于禁止反言国际法原则需承担的一项国际法义务。

第五,“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昭示着未来区域合作的准据法。尽管全文未明确“一带一路”战略的准据法为国际法,但是“共建原则”第1条明确指出,将“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之中文意义为“谨慎而恭敬地遵守”,只有至高无上的、不得违背的规则才需要“恪守”。因此,“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合作的准据法。

第六,“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五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法社会基础。国际法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国际社会的存在,而国际社会则是众多国家交互作用的产物。沿线国家之间形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合作重点,是彼此紧密相联、互为前提或者互为基础的、国家问交互作用的行为,离开“五通”则丧失合作基础和前提。因此,“五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法社会基础。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存条约基础

自1949年成立新中国以来,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签署了约1000多项双边条约、协定等,其中不仅包含边界、领事、贸易、投资、司法协助等领域的双边条约,也包括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和多边协定。尽管部分条约因更新、期满或者继承等原因而失效,但大部分条约仍然具有法律约束力。从条约的签署数量看,中国与朝鲜共签署了98项条约,居首位,同时也是失效条约最多的国家;中国与马尔代夫因只签署7项条约而居末尾。在形式上,采取了条约、协定、议定书、宣言、换文、公报或者备案函等多种形式,其中边界、友好合作、民刑事司法协助、领事、犯罪人引渡以及已判刑人员的移管等采取条约的形式;涉及双边人员的贸易、投资、海陆空运、文化等,则普遍采取协定或议定书的形式;涉及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则主要采取宣言的形式。

根据条约的内容可以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已签署且现行有效条约分为以下四种。

(一)战略同盟条约

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来是友好睦邻。中国在建立外交关系时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事务方面倡导相互协商和通报机制,在争议解决方面一贯主张通过协商解决。截止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儿项,即分别与塔吉克斯坦、印度、蒙古、德国、比利时、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署的联合宣言;友好合作条约10项,即分别与塔吉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朝鲜签署的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另外还有外交合作或协商议定书9项。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通常约定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的合作原则和总体安排,一般不规定缔约国家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争端解决机制,因此实为在一段时期内指导两国全方位合作的软性条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战略需要,适时更新合作内容或者提升伙伴关系级别,以此共同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社会。比如,中国与俄罗斯于2010年9月27日首次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但时隔2年之后的2012年6月5日又签署一份《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而最近一次为2015年5月8日签署的《中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从而体现出随国际社会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

友好合作条约则明确缔约方须以《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法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缔约准据法,且在相互保障主权独立的基础上,对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做出原则性规定,因而是奠定缔约国合作关系的、具有约束力的“宪章性”条约。从缔约国的地理位置来看,与中国陆地相连的15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土库曼斯坦共和国是唯一同中国签署友好合作条约的非陆地相邻、隔海相望的国家。

外交合作或协商议定书是缔约国外交部之间签署的,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意见、进行磋商的双边条约。通过建立外交部长级定期会晤或者磋商机制,不仅能够预防缔约国之间争端的发生,或者通过外交磋商解决争端,而且就区域或者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力争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尽管议定书未涉及权利义务及责任,但“凡遇事须协商解决”以及“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政策则得到充分体现。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合作重点之一是政策沟通,其核心是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已签署的联合宣言、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外交合作议定书表明,中国在外交事务方面长期坚持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已被诸多国家接受,并成为了区域外交合作的国际惯例,因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已具备政策沟通的国际法基础。

(二)投资经贸融资协定

投资、贸易、金融一直是国际合作的主旋律,因为只有资本的相互渗透、人员的相互来访、财富的相互交换以及共同富裕,才是促使国际社会稳定、和平发展的源动力。古代“丝绸之路”是自发形成的跨国商品流通渠道,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为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传播做出了不朽贡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已签署的投资、贸易、融资相关双边协定以及共同参加的多边协定,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稳定发展的基石。

截止目前,在“一带一路”的18个沿线国家中,除了朝鲜、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四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其余国家皆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项,双边货物贸易协定12项,即分别与塔吉克斯坦、印度、蒙古、韩国、德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马来西亚、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署的货物贸易协定,海关事务互助协定13项,即分别与塔吉克斯坦、蒙古、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朝鲜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签署的海关事务互助协定。另外,还与相关国家签署了贸易有关动植物及卫生检疫、标准计量等合作协定8项,知识产权协定4项,双边投资保护协定17项,融资协定4项。

根据马拉喀什协定以及人世议定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将适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而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协定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三大支柱将约束成员国。中国与世贸组织非成员国之间签署的双边协定,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需无条件适用于其它世贸组织成员国。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曾签署过一年一度的贸易协定,如中国一印度某某年度贸易议定书、中国一朝鲜某某年度相互供应货物的议定书等,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协定期限的到来而逐渐失效。目前,仍然有效的12项货物贸易协定,与其他海关事务合作、动植物卫生检疫及质量相关协定等,大部分都签署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性相对弱。知识产权协定方面,除中一法知识产权合作协定针对性地规定了科研合作以及技术成果转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事项之外,其他3项协定则比较宽泛地约定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相互合作事宜。中国一东盟、中国一韩国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的2项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签署的11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两个亮点。其中,中一韩自由贸易协定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贸易畅通提供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范本。

投资保护协定是鼓励和保护资本跨国移动的双边条约,协定中的争端解决条款等则可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权益。从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来看,除了未与马尔代夫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外,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其它国家皆已签署双边协定,而且同韩国、荷兰等部分国家还修订过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从签署协定的国家来看,不仅包括德国、法国、韩国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而且包括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同时还包括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从签署时间来看,包含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签署的双边协定。因此,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内容因签署时间、国家的不同而存有一些差异。

就投资者与缔约一方的争议及其解决方式为例,存在四种类型的争议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第一种,仅约定为“有关征收补偿数额的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第9.1-9.5条规定,任何有关征收补偿数额的争议可提交仲裁庭。仲裁庭应自行制定其程序规则,在此情况下仲裁庭在制定程序时可以参照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规则。仲裁庭应根据本协定的规定,在其领土内进行投资的缔约一方的法律和法规(包括其冲突规范)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作出裁决。第二种,约定为“与投资有关的任何法律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第9.1-9.7条规定,缔约一方与缔约另一方投资者之间就在缔约前者一方领土内产生的与投资有关的任何法律争议,或者选择领土内法院管辖或者选择仲裁解决,仲裁规则应遵循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准据法应为争议缔约一方的法律(包括其冲突法规则)、本协定的规定和可适用的国际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也规定所有投资争议皆为管辖争议,但明确仲裁管辖为“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第三种,约定为“任何投资争议与征收补偿款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第13.1-13.3条规定,任何争议可提交缔约方管辖权法院解决,但征收补偿款争议可选择法院或者仲裁庭仲裁解决。仲裁程序则约定参考“关于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但未约定仲裁准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具有类似规定。第四种,约定为“有限制、有例外的所有投资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大韩民国政府关于促进、便利及保护投资的协定》第15条规定,投资争议是指缔约一方与缔约另一方投资者之间的争议,前一缔约方被指违反其在本协定项下与投资者或投资者在前一缔约方领土内投资相关的任何义务致使或导致该投资者遭受损失或损害。但不包括缔约方的知识产权制度、金融审慎措施。同时规定,投资者损失的救济由以下一种或者两种救济的才可以做出仲裁:金钱赔偿及适当的利息及返还财产,裁决应当规定争议缔约方可支付金钱赔偿及适当的利息来代替财产返还。此外,规定仲裁之前必须经过缔约方国内行政复议程序。

在融资以及金融监管方面,尽管有效的条约只有4项,但通过联合宣言表示要“巩固和深化金融领域的合作、探讨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为扩大双边贸易、投融资领域本币结算和适用创造条件,为重点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广跨境银行卡支付业务,加强金融监督领域的专业合作”。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还指出,中一俄双方“通过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等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合作”的意愿。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则是重要支撑。尽管既存条约涵盖了贸易、投资及融资等经济贸易的主要部分,但难免受限于历史的、政治的因素,故而导致约定内容不符合现代国际法治的需求,或者相互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一带一路”战略并非为中国和某个沿线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行动,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多边合作行动,因此保持规则的一致无疑是最为核心的任务。在仍有四个国家尚未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现状下,区域贸易协定将是最佳选择,而中一韩自由贸易协定因其系统、详实的贸易规则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最佳范本。

(三)海陆空运输协定

不论是贸易,还是投资,皆意味着商品、资本以及人员的流动,而任何一种流动都离不开海陆空运输及其相关软硬件基础设施。因此,若要实现贸易畅通,则要先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航空运输、陆路运输、海上运输、管道运输、电力输送以及通讯网络等建设。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航道就是连接中国与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的贸易通道,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但经过近代和现代工业化以及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铁路轨道的宽幅不一致比较严重,限制着跨国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篇9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内各区域布局分析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思路分析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提到: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1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院

图表 “一带一路”战略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内各区域布局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5-2019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西北、东北地区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院

开放的重要窗口。

二、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三、沿海和港澳台地区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四、内陆地区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院

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图表 “一带一路”战略各省份定位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分析 篇10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及布局 1.1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 1.1.1 战略内涵 1.1.2 构思提出 1.1.3 古代背景 1.1.4 时代背景

1.2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 1.2.1 共建原则 1.2.2 框架思路 1.2.3 合作重点 1.2.4 合作机制

1.3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1.3.1 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1.3.2 谋求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1.3.3 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模式 1.3.4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4 “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布局 1.4.1 西北、东北地区 1.4.2 西南地区

1.4.3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 1.4.4 内陆地区

第二章 “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影响分析 2.1 “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世界格局 2.1.1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2.1.2 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1.3 推动欧亚融合和海陆对接 2.1.4 有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2.1.5 有望主导新一轮全球化

2.2 “一带一路”助力区域经济国际化 2.2.1 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内涵界定 2.2.2 区域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模式 2.2.3 一带一路促成新型合作平台 2.2.4 推动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措施

2.3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回应 2.3.1 沿线国家的态度 2.3.2 欧盟的态度 2.3.3 美国的态度 2.3.4 非洲国家的态度 2.3.5 独联体国家的态度

2.4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风险分析 2.4.1 地缘风险 2.4.2 经济差异 2.4.3 文明冲突 2.4.4 主导权博弈

第三章 “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影响分析 3.1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3.1.1 掀起国内第四次投资热潮 3.1.2 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3.1.3 延长中国比较优势 3.1.4 引导海外消费回流 3.1.5 化解国内产能过剩

3.2 “一带一路”战略对支柱产业的影响 3.2.1 对建筑业的影响 3.2.2 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3.2.3 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 3.2.4 对石油化工业的影响 3.2.5 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影响

3.3 “一带一路”战略影响市场走向 3.3.1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3.3.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3.3.3 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 3.3.4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3.4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外开放 3.4.1 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3.4.2 重塑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 3.4.3 从要素引入转向要素输出

3.4.4 对外开放转向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3.4.5 “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战略紧密联系

3.5 “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3.5.1 “一带一路”战略提振沿线国家 3.5.2 “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中国品牌成长 3.5.3 中国企业“走出去”迎来新机遇 3.5.4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措施

第四章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内生动力分析 4.1 经济基础

4.1.1 宏观经济增长 4.1.2 工业生产 4.1.3 金融市场规模 4.1.4 财政收入规模 4.1.5 外汇储备规模 4.2 增长驱动力 4.2.1 投资规模 4.2.2 消费规模 4.2.3 出口规模 4.3 转型升级 4.3.1 经济结构调整 4.3.2 产业结构优化 4.3.3 传统产业转型 4.3.4 新兴产业崛起 4.4 技术支撑

4.4.1 基建施工技术储备 4.4.2 高新技术蓬勃发展 4.4.3 高铁技术全球领先 4.4.4 北斗卫星系统运行 4.4.5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4.5 自贸区建设

4.5.1 自贸区综合效益 4.5.2 自贸区建设进展 4.5.3 自贸区升级扩容 4.5.4 自贸区深化改革 4.5.5 自贸区前景规划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投资潜力分析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解读 5.1.1 内涵界定 5.1.2 战略特征 5.1.3 辐射范围 5.1.4 合作模式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投资机遇分析 5.2.1 能源合作 5.2.2 经济贸易 5.2.3 互联互通 5.2.4 区域合作 5.2.5 金融合作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展 5.3.1 丝绸之路经济联盟成立 5.3.2 新亚欧大陆桥项目建设提速 5.3.3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峰会举行 5.3.4 丝绸之路经济带自贸区谈判 5.3.5 丝路基金正式启动运行 5.3.6 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5.4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积极对接 5.4.1 新疆 5.4.2 青海 5.4.3 宁夏 5.4.4 甘肃 5.4.5 陕西 5.4.6 河南

5.5 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措施 5.5.1 政策沟通 5.5.2 道路连通 5.5.3 贸易畅通 5.5.4 货币流通 5.5.5 民心相通

第六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投资潜力分析 6.1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 6.1.1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6.1.2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 6.1.3 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与转型

6.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解读 6.2.1 内涵界定 6.2.2 辐射范围 6.2.3 战略价值

6.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展 6.3.1 新航线陆续开通 6.3.2 政府间合作进展 6.3.3 国际交流不断深化 6.3.4 海上丝路文物保护 6.3.5 海上丝绸之路基金 6.3.6 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

6.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积极对接 6.4.1 江苏 6.4.2 浙江 6.4.3 福建 6.4.4 广东 6.4.5 广西 6.4.6 海南

6.5 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措施 6.5.1 发挥亚太经合组织平台作用

6.5.2 发挥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平台作用 6.5.3 利用并整合功能性合作机制和项目 6.5.4 整合自贸区建设推进贸易便利化 6.5.5 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第七章 “一带一路”战略国内受益地区投资机会分析 7.1 新疆投资机遇分析 7.1.1 投资吸引力 7.1.2 区域经济规模 7.1.3 产业投资导向 7.1.4 风险因素及策略 7.1.5 未来发展规划 7.2 青海投资机遇分析 7.2.1 投资吸引力 7.2.2 区域经济规模 7.2.3 产业投资导向 7.2.4 风险因素及策略 7.2.5 未来发展规划

7.3 陕西省投资机遇分析 7.3.1 投资吸引力 7.3.2 区域经济规模 7.3.3 产业投资导向 7.3.4 风险因素及策略 7.3.5 未来发展规划

7.4 辽宁省投资机遇分析 7.4.1 投资吸引力 7.4.2 区域经济规模 7.4.3 产业投资导向 7.4.4 风险因素及策略 7.4.5 未来发展规划

7.5 福建省投资机遇分析 7.5.1 投资吸引力 7.5.2 区域经济规模 7.5.3 产业投资导向 7.5.4 风险因素及策略 7.5.5 未来发展规划

7.6 广东省投资机遇分析 7.6.1 投资吸引力 7.6.2 区域经济规模 7.6.3 产业投资导向 7.6.4 风险因素及策略 7.6.5 未来发展规划

7.7 海南省投资机遇分析 7.7.1 投资吸引力 7.7.2 区域经济规模 7.7.3 产业投资导向 7.7.4 风险因素及策略 7.7.5 未来发展规划

章 “一带一路”战略境外受益地区投资机会分析 8.1 俄罗斯投资环境分析 8.1.1 投资吸引力 8.1.2 经济发展水平8.1.3 重点特色/产业 8.1.4 投资准入政策 8.1.5 投资机会点分析

8.2 哈萨克斯坦投资环境分析 8.2.1 投资吸引力 8.2.2 经济发展水平8.2.3 重点特色/产业 8.2.4 投资准入政策 8.2.5 投资机会点分析 8.3 印度投资环境分析 8.3.1 投资吸引力 8.3.2 经济发展水平8.3.3 重点特色/产业 8.3.4 投资准入政策 8.3.5 投资机会点分析

8.4 印度尼西亚投资环境分析 8.4.1 投资吸引力 8.4.2 经济发展水平8.4.3 重点特色/产业 8.4.4 投资准入政策 8.4.5 投资机会点分析 8.5 伊朗投资环境分析 8.5.1 投资吸引力 8.5.2 经济发展水平8.5.3 重点特色/产业 8.5.4 投资准入政策 8.5.5 投资机会点分析 8.6 土耳其投资环境分析 8.6.1 投资吸引力 8.6.2 经济发展水平8.6.3 重点特色/产业 8.6.4 投资准入政策 8.6.5 投资机会点分析

第九章 “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受益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9.1 基建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9.1.1 沿线国家基建需求庞大 9.1.2 一带一路海外基建规模 9.1.3 一带一路国内基建规模 9.1.4 基建行业区域投资机会 9.1.5 交通基建成优先投资方向 9.1.6 基建投资不确定因素分析 9.1.7 一带一路基建领域投资前景 9.2 港口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9.2.1 全球港口经济发展现状 9.2.2 中国港口行业经济规模 9.2.3 港口行业投资特性分析 9.2.4 一带一路利好港口经济 9.2.5 一带一路推动港口业转型 9.2.6 港口业多元跨界经营策略 9.3 能源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9.3.1 一带一路构建全球能源大市场 9.3.2 合作推动跨境能源互联互通 9.3.3 一带一路带动油气合作 9.3.4 可再生能源投资机遇 9.3.5 国内煤炭产业转移趋势 9.3.6 境外能源投资策略建议 9.4 钢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9.4.1 中国钢铁产业经济规模 9.4.2 一带一路缓解钢铁产能过剩 9.4.3 一带一路力推钢铁转型升级 9.4.4 一带一路助力钢铁企业走出去 9.4.5 中国钢铁企业境外投资策略 9.5 物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9.5.1 中国物流行业经济规模 9.5.2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 9.5.3 一带一路推动跨境物流发展 9.5.4 加速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 9.5.5 物流市场的热点投资领域 9.6 文化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9.6.1 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规模 9.6.2 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9.6.3 一带一路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9.6.4 一带一路中文化产业发展定位 9.6.5 一带一路构建文化产业新格局 9.6.6 影视市场投资合作机会分析 9.7 金融服务业投资机会分析

9.7.1 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9.7.2 一带一路中金融领域投资机遇 9.7.3 一带一路的国际金融服务分析 9.7.4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日趋多元化 9.7.5 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业投资前景

第十章 “一带一路”战略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10.1 “一带一路”战略的资金需求及来源 10.1.1 融资需求 10.1.2 融资平台 10.1.3 融资渠道

10.2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0.2.1 亚投行发展进程 10.2.2 亚投行组织结构 10.2.3 亚投行资金规模 10.2.4 亚投行运行机制 10.2.5 亚投行投资方向 10.2.6 亚投行战略意义 10.3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10.3.1 金砖银行发展进程 10.3.2 金砖银行组织结构 10.3.3 金砖银行资金规模 10.3.4 金砖银行投资方向 10.3.5 金砖银行战略意义 10.4 丝路基金

10.4.1 丝路基金发展历程 10.4.2 丝路基金资金规模 10.4.3 丝路基金运作机制 10.4.4 丝路基金投资方向 10.4.5 丝路基金战略意义 10.5 国内政策性银行 10.5.1 中国进出口银行 10.5.2 国家开发银行 10.5.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十一章 “一带一路”战略投资的融资模式分析 11.1 PPP模式 11.1.1 模式介绍 11.1.2 模式特征 11.1.3 政策导向 11.1.4 一带一路机遇 11.1.5 投资案例分析 11.2 PPP模式操作指南 11.2.1 项目识别 11.2.2 项目准备 11.2.3 项目采购 11.2.4 项目执行 11.2.5 项目移交 11.3 BOT模式 11.3.1 模式介绍 11.3.2 模式特征 11.3.3 运作机制 11.3.4 优劣势分析 11.3.5 投资案例分析 11.4 BOO模式 11.4.1 模式介绍 11.4.2 适用范围 11.4.3 运作机制 11.4.4 优劣势分析 11.4.5 投资案例分析 11.5 TOT模式 11.5.1 模式介绍 11.5.2 模式特征 11.5.3 运作机制 11.5.4 效益分析 11.5.5 投资案例 第十二章 “一带一路”战略投资的风险预警及策略分析 12.1 境内市场投资风险 12.1.1 政策风险 12.1.2 市场风险 12.1.3 财务风险 12.1.4 竞争风险 12.1.5 技术风险

12.2 境内市场投资策略 12.2.1 科学合理决策 12.2.2 争取政策支持 12.2.3 拓展渠道融资 12.2.4 创新运营模式 12.2.5 完善成本控制 12.2.6 建立退出机制 12.3 境外市场投资风险 12.3.1 投资壁垒 12.3.2 主权风险 12.3.3 经济风险 12.3.4 安全风险 12.3.5 资金风险

12.4 境外市场投资策略 12.4.1 投资方面 12.4.2 贸易方面 12.4.3 承包工程方面 12.4.4 劳务合作方面 12.4.5 防范投资合作风险 12.4.6 加强与国内发展对接 12.4.7 其他应注意事项

第十三章 中国境内投资准入政策 13.1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13.1.1 鼓励类 13.1.2 限制类 13.1.3 淘汰类

13.2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13.2.1 全国区域工业发展总体导向 13.2.2 东北地区产业转移目录 13.2.3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目录 13.2.4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目录 13.2.5 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目录 13.3 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13.3.1 现有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 13.3.2 西部地区新增鼓励类产业

13.4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版)13.4.1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13.4.2 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13.4.3 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13.4.4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13.5 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13.5.1 农业水利 13.5.2 能源 13.5.3 交通运输 13.5.4 信息产业 13.5.5 原材料 13.5.6 机械制造 13.5.7 轻工 13.5.8 高新技术 13.5.9 城建

13.5.10 社会事业 13.5.11 外商投资 13.5.12 境外投资

第十四章 境外投资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14.1 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4版)14.1.1 总则

14.1.2 备案和核准 14.1.3 规范和服务 14.1.4 法律责任 14.1.5 附则

14.2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2014版)14.2.1 总则

14.2.2 核准和备案机关及权限 14.2.3 核准和备案程序及条件 14.2.4 核准和备案文件效力 14.2.5 法律责任 14.2.6 附则

14.3 企业(个人)对外合作相关政策动态 14.3.1 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14.3.2 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

14.3.3 规范对外投资合作领域竞争行为的规定

14.3.4 对外投资合作和对外贸易领域不良信用记录试行办法 14.3.5 对外劳务合作风险处置备用金管理办法(试行)14.4 进一步开放个人境外投资政策解读 14.4.1 放开个人境外投资的必要性 14.4.2 我国个人境外投资管理政策 14.4.3 个人境外投资管理的国际经验

上一篇:副班长的职责下一篇:贯彻总书记七一建党90周年讲话精神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