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中国文化典籍

2025-04-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译中国文化典籍(精选8篇)

英译中国文化典籍 篇1

哈尔滨师范大学 读书汇报论文

题 目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读书报告 学 生 万晓安 指导教师 毛海燕 年 级 2012级 专 业 英语笔译 系 别 翻译硕士 学 院 西语学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 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 第二 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第五讲 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 墨 道 法 名 农 杂 阴阳 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其中起到了哲学奠基和一以贯之的作用,老子《道德经》(the way and its power)把其道字译成 tao。寂兮缪兮译 为without sound ,without substance.可以为天下母One may think of it as the mother of all beneath Heaven.第六讲庄周论道,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思想《逍遥游》的英译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compiled by W.Theodore de Bary , Wing—TSIT ,Burton Watson ,其译文准确传神,生动且有气势,借用西方神话典故形象,出神入化,而传达出中国道教的思想精髓,英语中运用when the bird rouses itself and flies and when it moves itself in the sea 两个时间状语。天池则译为celestial Lake.第七讲孔丘论语一共二十七篇,是孔丘弟子和后学关于孔丘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主张,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论语的标题翻译,有音译和译意两种lunyu 和analects 至于Confucius的英译,本于孔夫子而不是孔子有加已改正并派生若干个单词,如Confucian, Confucianism.古文中的子对学人的尊称The master.君子转成形容词 gentlemanly.第八讲人性的概说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始于先秦,其中有丰富的思考和讨论,孔子首先提到性相见,习相远的简洁,在蒙学课《三字经》中增广为人之初,性本善。本文选了《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人又四端的论述,人有四端译成four beginnings of human nature ,孟子有专门的译法,Mencius.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采用了直译的方法,all men have a mind which cannot bear to see the surfings of others.见孺子后用about to fall into a well 译将入于井。第九讲名家论坛,名家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它以名实关系问题的考察和论辩主题,为逻辑学,语言哲学,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乃至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公孙龙上乘邓析,师承墨子,与惠施同时代,为中国古典逻辑学和语言分析学奠定了基础。荀子 不仅对先秦诸子多有批判继承而独成大儒,而且对正名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并有独到的创造。名实论译为 discourse on name and actuality.语其所产译作together with what they produce.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前须加词加意以去开首唐突之嫌。英译前加主语,anything subject to rectification of location 后用条件句 when it is not properly located.第十讲兵家谋略,兵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十三篇孙子兵法(sunzi: the art of the war)其产生比西方国家经典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on war)要早两千多年,国之大事译意为与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英文中的vital已经有生死攸关之意,以索其情转译为 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war 和经之以五事译为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道;the way 加词I mean moral influence ,意指道德影响力,天加词the effects of 以连文意,阴阳(day and night)地 earth 分为distance ,the terrain ,the land ,the place 再仔细说明颇有次序,独具匠心。法:rules and regulations 并不准确,即刻转为principles,靠近原意,曰则译成find out.兵者,诡道也。译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颇有警句风格,attack where he is least prepared.take action when he least expects you.庙算:一词乃是典故,又是全篇的归结语词,he who makes full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pare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第十一讲,史学绝唱,中国第一部不朽的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历史在以文史哲为宗的中国文化思想有突出地位。最早的中国史书《尚书》,(book of history),《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较详细的编年史书。史记的庞大在客观上增加了对翻译的难度,列传: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为 I was three times in office and three times thrown out of it by my sovereign.召忽死之:shao hu committed suicide.其为政也;in the matter of government.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从历史的真是性来看,似乎文学传记的产生逻辑和历史地位应在任务传记之后,单说传记,乃是一个民族的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然受到竹林七贤啸傲山林的处世方式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超然思想,以五柳先生传为例,五柳先生采用直译,the man of five-willows.先生不知何许人也,the gentleman’s place of birth is not known nor his name or surname.闲静少言,不慕荣利:he is a quiet man ,being of little speech ,he pursues no glory ,nor material gains.家徒四壁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第十三讲文心文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时期文章勃发。此后的魏晋多事之秋,不仅是诗人的时代还是玄学的时代,而且作为两者的结合,也是文论的大兴时代,曹丕,陆机等一代才子,发奋成文,各成一家,不仅为文必秦汉做了理论说明,为盛唐的文以载道开了先河,而且继承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以后,开启了文艺学论文的时代高峰。严格的字面翻译以外,拆字法和和拼字法也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如身体,this body,良史 译为 good historian 荣乐 glory and pleasure。在涉及中国文化专门的词汇时,特别是人名地名和书名的时候,译者不仅在注释中有专门的补充说明,而且利用文本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和加注.盛唐诗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三教并用,文化昌盛,为唐代诗歌的昌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们从诗经,楚辞,乐府,古诗,民歌中吸取营养,李唐三百年,留诗五万首。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诗的翻译不徒译意,还要译味,好的诗译,应是形象与音韵俱佳,译诗的忌讳就是呆译,硬凑韵脚,李白的月下独酌,译为Last words ,意在标新立意,而多一般为直译;Drinking alone in the moonlight.首句译诗花间和一壶酒: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See the moon---how she glances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 –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e.第十五讲诗品诗歌,中国是一个诗文大国,有习惯吧人品和文心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文风貌,本文选录诗大序,这里面要注意到的是志 being intent ,心 mind,言 language 情 affection 形 form,文 pattern 正 correct 得 achievement。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散文诗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种无可定界的文体。最早的散文是以作者个人为单位会为一集,并且因为没有名称而是用了作者的姓名,是有宴会是文人骚客游乐抒志之记录,其序文常邀请当事名家,几乎成一独立的载体,本文选录了春夜宴桃李园,首句中的inn以中文的逆旅,颇有古典风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则译成the floating life 与中文在字面上相合。第十七讲,书谱书论,书法史中华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书法理论如同创作一样。到了唐代,不进书法创作本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例文之中给出了翻译,zhuanshu looks complaisant and mild.li comes in tight-fitted units.cao flows and goes on forever zhen is succinct and neat.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闭自足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两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接触,一次是东汉以来佛教和平的传入还有一次就是近世西方欧美民主科学精神随着救亡图存强行的传入,佛教的传入自翻译开始,尤其是大乘般若学在译经传道中演为空中,禅分为南北宗,主张顿悟,与主张渐悟的北派禅宗相对立,大乘 Mahayana 法 dharmas 止 cessation 法门 method 真 genius 如 thusness 心性 the mind nature 一心 the single mind 生灭 production generation and destruction 相 appearance 因缘 causality 三世 three ages 等。善知识 good friends ,being outwardly separated from all forms , this is non-form.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唐朝之后北宋和南宋,国势虽然衰落,但在文学上以词为代表,在成就上逐渐达到了唐诗的高度并与齐名,这里选的是北宋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南宋女诗人李清照人婉约而超之,写闺怨而出奇,今选其名作声声慢。我欲乘风归去,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be as gay.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隋唐之后战乱不断,朝代更迭,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入主中原。元代的散曲和杂剧把中国传统戏曲推向 崭新的阶段,或表现男女的爱情或表现热爱大自然美景,或关心社会疾苦和社会问题,就来源而论,曲分南北,有北曲和南曲之分这里选录了窦娥冤。

其他四讲也是涉及了古代的文化典籍,所涉及到的中国元素,都巧妙的绘声绘色的翻译过来,如三国演义 等,注释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手段。

英译中国文化典籍 篇2

关键词:典籍文化,翻译策略,理解,表达

1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必定成为创造未来新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早在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1因为诸如他这样的西方学者深信仁慈博爱的教育是宇宙和谐之本,是全人类文明共同的智慧宝藏。此外,还有学者[1]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连,即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源泉,而后者又为前者的发展和弘扬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是要把真诚爱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儒之《弟子规》和道之《感应篇》实为传统文化典范,时至今日仍深具实用,全部可以在生活中笃行实践。我们通过学习和翻译这些文本,不仅可以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一带一路”政策,还可以作为化解现代社会一些冲突的一剂良药,全面实现未来和谐安定的社会!自2004年以来,我国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如今,孔子学院已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然而,孔子学院快速扩张的速度或多或少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担忧。误解的背后,正反映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缺失,宣传本国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典籍的翻译策略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张友谊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韩东屏《分后而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影响力》(2010)、郑玲《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2005)、杨成虎《典籍的翻译与研究》(2004)、晏飒绮《典籍翻译的文化传播意义》(2009)、徐珺等《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2008)等。这些论文分别从认知论、目的论、文化翻译观等对典籍《孙子兵法》、《京华烟云》、《楚辞》、《红楼梦》等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讨,其中不少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不过,从目前资料来看,《弟子规》和《感应篇》的英译文本较少,这种状况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急需我们去学习、探讨,为全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理论基础

2.1 功能主义目的论[2]

汉斯·J.弗米尔(Hans J.Vermeer,1928—)是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翻译三项原则:目的/连贯/忠实为翻译工作者及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弗米尔认为,所有翻译者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也就是说,翻译行动是由目的决定的,即“结果证明方式是正当的”。除此之外,在目的论框架中,译者还需遵守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连贯原则要求“由译者产生的信息(目标文本)必须能够用与目标接受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来解释”(Reiss&Vermeer,1984:113),而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因为目标文本首先必须被理解,才能与源文本进行比较。忠实原则存在与否,取决于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最初的源文本信息;译者如何理解信息;译者如何为目标文本接受者对信息进行编码。如果上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那就遵循了“忠实原则”。需要指出的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卞建华,2008)。

2.2 关联理论[3]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Sperber&Wilson 1986/1995)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由于它的关注点是交际与认知的关系,与翻译现象十分契合,所以能够有效地解释翻译这一“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Richard 1953)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convergence)。关联理论提供的认知关联机制,从宏观上作用于超语篇层,涉及语篇外的种种因素;从微观上它深入到词的理解层——我们可以在这么一个聚合上根据语境假设进行有机的选择和调变(赵彦春,2005)。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首先依据古汉语的“无标点、一字多义、语法表存形式缺乏”语言特征,参照专家的讲解批注,充分理解典籍原文,然后对多种言内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学习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以及其他相关翻译理论,分析《道德经》、《金刚经》等经典作品的英译本,归纳总结翻译策略,判断该翻译理论在典籍翻译过程中的实用性;结合翻译学相关理论,对多种典籍英译策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典籍翻译过程中文化意义的得与失情况。以儒释道的三个根本英译策略为个案,分析典籍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加注”现象和英语句型结构的选择与运用,为进一步研究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参考。

4 研究发现

基于研究文本《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都属于行经类文本,能为日常生活提供非常实用性的指导,教会人们适当的行为举止,修心培德,引导人们和谐共处,走向更快乐的人生,功能主义目的论和关联理论为翻译这些文本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主要采用了以下翻译策略。

4.1 风格彰显1

例1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总序)

试译:First honor your parents and treat your siblings kindly and then be cautious and honest in your words and deeds.

例2

原文: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弟子规》出则弟)

试译:Greet the elders warmly and take leave of them slowly;answer them truthfully and maintain eye contact when questioned.

例3

原文: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太上感应篇》)

试译:As soon as a good idea flashes into mind,the gods give company even if the idea has not yet been put into action;as soon as a bad idea comes into mind,we are followed by demons,even though the idea has not yet been acted on.

风格彰显的翻译策略是忠实原则的一部分,主要凸显原文的词句风格。译者顺应源文本表达信息的方式,为目标文本接受者进行编码,更有利于读者体会原作的初衷。

4.2 理解调变

例4

原文: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弟子规》入则孝)

试译:Mourn for your dead parents for three years,during which period the husband and wife live apart and abstain from all pleasurable things such as eating meat and drinking liquor.

根据钱文忠教授[4]和钟茂森博士[5]的解读,在这三年的守孝过程中绝对不能饮酒,不能吃肉,很多事情都要断绝。秦东魁[6]老师在《精讲弟子规》中更明确地指出:“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上简陋的草房,穿粗布孝衣,吃素食,夫妻不同居,平时不从事娱乐活动,以此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哀悼和纪念。”这时表达出源语的言外之意非常重要。

例5

原文: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弟子规》余力学文)

试译:Avoid corrupting books that will block your intelli⁃gence,sap your will and check your resolution.

理解词语“圣书”时需谨慎对待,因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需要读各种文化、知识方面的书籍,其中表层意义的“圣书”只占少数;重要的是,我们在选择读本时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6

原文: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太上感应篇》)

试译:Be always ready to do good without the least conscious⁃ness of anything vicious.

依据关联理论提供的认知关联机制,译者可以在理解原句时在一个聚合上根据语境假设进行有机的选择和调变。以上例句的试译部分正是笔者依据专家的解读,对““居处变”、“圣书”和“道”的理解在其合适的语境下重新做了选择和调变。

4.3 选词灵活

例7

原文: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弟子规》谨)

试译:Don’t go to places of sound and fury and don’t ask about anything wrong or indecent.

原文中的“邪僻事”为不正当的、见不得人的、倾向不好的事情,因此翻译时需选择具体的词,以免读者会对其意义感到困扰。

例8

原文: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太上感应篇》)

试译:Not only will the person with ill-gotten wealth,receive proper evil recompense for his ill deeds,but his wives or children will also suffer so much that they may die.If that is not enough,there may be greater disasters such as floods,fires,robberies,ill⁃nesses or lawsuits,to offset his unlawful appropriations.

原文中的“盗贼、遗亡器物”简单选择用“robberies”即可,没必要重复说明。

该种选词策略有效遵守了目的原则。文本是为了劝善的目的,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习惯。为了达到此目的,译者理应选择恰当的词汇明示读者,以完成预期功能。

4.4 逻辑顺组

例9

原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弟子规》入则孝)

试译:Don’t do as you please anything irrational or illegal,no matter how trivial it is;otherwise,you are not a dutiful child.

例10

原文:取非羲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试译:He who acquires wealth by dubious means is inviting his own destruction,as stupid as those who satisfy their hunger by eating contaminated meat or relieve their thirst by drinking poi⁃soned wine.Before they feel temporary satisfaction,death will take them.

为达到译文逻辑顺畅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要因需做必要的补充,其目的是“补上对源语读者来说不言自明而对译语读者却必须说明的意义[7]”。“逻辑顺组”策略符合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连贯原则”,也可称为语内连贯原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这样的译文有助于译者以读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解释原文信息。

5 结语

《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的源语形式简洁、规整,词句对称、平行,因此其风格独特、语法关系隐秘。译者在理解源语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其表层意义探讨深层意义,包括它的联想意义和言外之意,以便更好地把握源语的思想内涵;在表达译入语的过程中不仅须认真选词、选句,凸显译入语的语言风格,还需适当进行理解调变和逻辑顺组,以便读者阅读、理解,并在生活中践行。总之,为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典籍文化的教育内涵,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译文的通俗易懂,以方便读者把真诚爱心落实在日常的处世待人接物中;其次要应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语言的风格和美感。虽然这两种经典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典籍,但和大部分典籍具有一定共性。传统文化的典籍翻译策略还需要更多的翻译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欣赏、体悟、接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友谊,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

[2]卞建.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5]钟茂森.细读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6]秦东魁.精讲“弟子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英译中国文化典籍 篇3

关键词:文学典籍;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英译

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在文化翻译的领域,基于文学典籍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翻译引起广泛关注,翻译爱好者以及评论家等较多关注《红楼梦》等典籍中体现的物质文化或者《论语》等典籍中体现的思想文化,而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是中国古代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在其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在文明化过程中从事军事活动时所创造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神形态源远流长,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即使在和平时期,对于西方军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根源性文学典籍《孙子兵法》的英译评析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胜利观,重战、慎战、备战、善战为核心的战争观以及以“道”为首、“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争制胜观等战略指导观。《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战略观念,内化为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理念,是当代中国特色军事文化软实力的合理内核。

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于1905年和1908年先后出版了他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及其修订本,卡尔斯罗普是把日文的《孙子》“十三篇”转译为英文的。1910年,英国汉学家翟林奈出版了新的英译本,此译本以其严谨的汉学功底和文献学的鲜明特点,奠定了后来英语世界翻译《孙子兵法》的坚实基础。二战期间,英语世界翻译《孙子兵法》的重心从20世纪初的英国转向美国。迄今影响最大的《孙子兵法》英译本,是美国准将塞缪尔•B•格里菲思1963年的英译本。

二、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战争文学典籍《三国演义》的英译评析

《三国演义》传承了优秀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并用小说这种文体使其大放异彩,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三国演义》出色的文学成就诠释了灿烂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

《三国演义》的节译本很多,异彩纷呈,诸如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赤壁之战》,内容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五十回的全译文都非常著名。莫斯•罗伯茨(Moss Roberts)译《三国:中国的壮丽戏剧》是一个选译本。《三国演义》的全译本有邓罗(C. H. Brewitt-Taylor)译,底本为《三国志演义》,1925年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共二卷。邓罗的译本是一部《三国演义》的英文全译本,在东西方影响较大。

三、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战争文学典籍《水浒传》的英译评析

《水浒传》是中国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经典文学著作,它独特的民俗色彩,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水浒传》,其中蕴含丰富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

1933年至2002年,《水浒传》已经有了4个英语全译本,它们分别是美国学者赛珍珠(Buck P S.)的70回译本,英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 J H.)的70回译本,美裔汉学家沙博理(Shapiro S.)的100回译本和英国学者约翰•登特-杨(John Dent-Young )和安莱克斯•登特-杨(Alex Dent-Young )父子合译的120回本。其中,赛译本为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个译本。

结论

以《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主的文学典籍中折射出的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光辉异彩纷呈,我国的文学典籍的英译之路走过了坎坷崎岖之路,很多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为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文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的译介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历史语境、文化土壤、翻译家的背景、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因素使译本各有千秋,上述三部重要的文学典籍在翻译的过程中军事文化又是经过了怎样的阐释的过程,是否达到了文化传递的目的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

基金项目名称: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编号:fs201016

参考文献:

1. 郗孟祥.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构成要素及特征探析[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7卷,第1期

2. Buck, Pearl S. My Several Worlds [M].New York: Pocket Books, Inc., 1956.

3. 陈高春.《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大辞典》[M]. 北京,长征出版社,1992年。

4. 高殿芳.《〈孙子兵法〉在海外》[J]. 《21世纪》杂志,1995年第1期

英译中国文化典籍 篇4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从古到今的.人文状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外译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评析,进而对处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进行了展望.

作 者:杨国强 Yang Guoqiang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年,卷(期):8(2)分类号:H059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翻译与研究 文化全球化

英译中国文化典籍 篇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3 一

电影片名概况„„„„„„„„„„„„„„„„„„„4 二

中西方电影片名特点研究„„„„„„„„„„„„„„4

中国电影片名的特点„„„„„„„„„„„„4

西方电影片名的特点„„„„„„„„„„„„5 三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6

中心思想上的差异„„„„„„„„„„„„„6

中西历史文化差异„„„„„„„„„„„„„7

拍摄风格上的差异„„„„„„„„„„„„„7 四

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8 五

电影片名英译的原则„„„„„„„„„„„„„„„„9

1.信息传递原则„„„„„„„„„„„„„„„9 2.文化传播和重构原则„„„„„„„„„„„„9 3.美学欣赏原则„„„„„„„„„„„„„„„10 4.商业宣传原则„„„„„„„„„„„„„„„11

中国电影片名英译方法„„„„„„„„„„„„„„„11

1.直译„„„„„„„„„„„„„„„„„„„11 2.音译„„„„„„„„„„„„„„„„„„„12 3.意译„„„„„„„„„„„„„„„„„„„13

4.创译„„„„„„„„„„„„„„„„„„„13

结束语„„„„„„„„„„„„„„„„„„„„„„14 八 参考文献„„„„„„„„„„„„„„„„„„„„„1

5摘 要

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首先要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商业宣传的效果,其次要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准确了解、熟悉原电影的特色和内涵外,还要对中西电影片名的差异有所把握,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历史文化,拍摄风格等方面。本文主要讲述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以及各自电影片名的特征,再根据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关键字

电影文化,电影片名差异,翻译原则,方法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should firstly follow to the English language’s habits, commercial publicity effect.Secondly, th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promote our national culture.So the translator not only need to have an accurate knowledge of what the original film,famlila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ovie titles, but also need to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film culture ,and then take coordinat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ranslation skills.The difference in film culture is mainly represented in the center to express ideas, historical culture, shooting style, etc.This essay talks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film culture and their film titles features, and then giving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translation purpose.Key words Film culture, the difference of film titles, translation,principles , methods

引言

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已经走出国门,犹如鼓满风帆的航船,乘风破浪,穿越亚、欧、美、非、拉几大洲,在世界的版图上播撒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华语影片被介绍到西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一路上收获了不少掌声与鲜花。《云水瑶》、《千里走单骑》、《泥鳅也是鱼》、《花腰新娘》等影片在众多国际知名电影节上受到热烈欢迎,反响不俗。在大量华语影片获奖的背后,翻译———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却是关乎影片能否得到海外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影片片名更是如同电影的门楣一样,集艺术观赏和商品广告的双重功效于一身,对影片起着解释、宣传、导视和促销的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打动观众,影片片名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又要简短、新奇。这就需要译者仔细斟酌,尽可能的使译名达到原名的效果,同时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的海外人士在观赏中国电影的同时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让中国电影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而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一、电影片名概况

电影片名是一部影片发行的标识,从语言或文化上赋予影片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将之与其他电影区分开来并且吸引观众的目光。Peter New mark 曾提出语言的六大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

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酬应功能(plastic function),元语言功能(multilingual function)。电影片名行使其中三项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以及祈使功能。信息功能传达影片的主题,以助于观众抓住影片的中心,更好的理解影片。这种功能也有助于将该影片与其它影片区分开来。审美功能则是运用恰当的措辞呈现给观众一个鲜活的印象,让观众对影片的题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祈使功能则是引发观众观看影片的好奇心。在其三种功能的约束下,电影片名被赋予了独特的特点,即短小精炼,绝不能拖沓冗长,这也能保证电影的宣传效果。电影片名是整部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它的成败关乎电影的受欢迎程度。

二、中西方电影片名特点

1)中国电影片名的特点

首先, 中国电影片名习惯使用动词。动词词组的出现,使片名显得动感十足, 能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如《十面埋伏》《独自等待》《爱情呼叫转移》等。一些西方名词电影片名就被译为中文中的动词, 例如将Top Gun译为《壮志凌云》。英文中的Top Gun是美国空军军官培训学校的别称, 而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位空军飞行员的故事。译为《壮志凌云》提供了电影的大概背景, 为随后的电影欣赏作了先期的铺垫, 是电影片名翻译的典范之一。其次, 中国的电影片名多采用成语或四字短语, 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四字词组是人们长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积累, 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

形式。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修辞效果, 富含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因而将电影片名译为四字短语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更容易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有许多经典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都是如此。例如, Bathing Beauty 《出水芙蓉》, The Italian Job《偷天换日》, Catch m e if you can 《逍遥法外》, 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 Moon light《披星戴月》, Love M e Tenderly《铁汉柔肠》等。这些译名简洁流畅、雅俗共赏, 利于宣传。最后, 中国的电影片名较富有诗意。例如, 《大红灯笼高高挂》,《花样年华》,《卧虎藏龙》,《桃花运》等。因而英语电影名翻译过程中也应该考虑片名的艺术性和象征性。Rebecca这部影片, 音译为《吕蓓卡》, 遵照中国电影片名的诗意性来翻译的话, 就为《蝴蝶梦》。另外, Lolita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了12岁的养女的故事。音译为《洛丽塔》, 又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取自诗人苏东坡取笑80岁的老友纳了18岁小妾的诗句。老友年老发白喻为“梨花”, 18岁的新娘正当红颜被喻为“海棠”, 意在讽刺老友老牛吃嫩草的行为。其意境恰恰符合Lolita故事的内容, 同时又采用了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诗句。这个译作尽管语言委婉, 但字字到位, 是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翻译的佳作。

2)西方电影片名的特点

第一, 很多英文片以故事的男或女主人公姓名来命名,如Forrest Gum p, Jane Eyre, Edward Scissor hands , Harry Potter等。有的以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来命名, 如Grand Hotel ,Pearl

Harbor。其中获得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并被誉为“影史最伟大的爱情电影”的Casablanca就是以地点命名, 还有史蒂芬·斯皮尔伯格2005年拍摄的影片Munich译为《慕尼黑》, 第75 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Chicago 译为《芝加哥》等都以地点作片名, 翻译时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简单明了且具有异国情调地保留了一些“洋味”。有的影片以整个剧情的发展来命名, 这样的例子不少, 如The Cole, Die Hard 3, Brief Encounter等。也有的影片是以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来命名, 如Serendipity, Ghost等。这些词语绝大部分极其简洁,就一两个字。第二,英文片名大量地使用词组,尤其是名词性词组,如A Walk in the Clouds, Dance With Wolves Almost Famous, Home A lone和In the Bed room。在英语中,名词占主要地位。动作、变化、质量和情感完全可以借用生动的英语抽象名词加以表现。在不牺牲任何重要词义的前提下, 名词使用优先权不仅可以简化表达方式, 而且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语言选择。1928至2000年奥斯卡62部最佳影片中, 50部片名为名词词组。名词主导性促成了英片片名中人名、地名、事件名的大量涌现, 如 Casablanca, The B 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A Night to Remember 等。

三、中西电影文化的差异

(1)中心思想上的差异

以《印第安纳·琼斯》系列与《黄飞鸿》系列为例,《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是好莱坞的经典动作片,每一部都是美国急于呼啸的经典名作。这些紧张刺激的精彩桥段无不显示着西方国家最引以为豪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强烈的个人崇拜思想。《黄飞鸿》系列电影生动地描写了一代宗师黄飞鸿由年轻的一介武夫成长为民族英雄的不平凡的一生。剧中的黄飞鸿武艺精湛、成熟稳重,爱国主义思想使他成为清末最为人所熟知的民族英雄。由以上两部系列电影的比较,很鲜明的对比就是西方电影表现的多是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孤胆英雄,而我国的观众有强烈的爱国气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电影中表露无遗。

(2)中西历史文化差异

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不同程度的表现在电影文化中。西方的电影表现手法与优秀演员的表演总是奔放而直接的,我国电影就蕴含着中国文化中的内敛与含蓄。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中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麦克默菲与《霸王别姬》中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有着同样的命运,同样的压迫-反抗-挣扎-死亡。但两位表演大师的表现方式却完全不同;麦克默菲把病人们带上汽车,偷船钓鱼,把女友带到医院闹得天翻地覆,掐住了冷酷的拉契特护士的脖子。他如此奔放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如此直接的发泄心中的怒火。而程蝶衣则完全不同,他默默地承受着心爱的小楼与菊仙承欢的残酷现实,孤独地离开了舞台,在“文革”的迫害中独自承担着本不属于他的种种罪责,最终在舞台上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3)拍摄风格上的差异

《飞行家》是近年来少有的成功的人物传记电影。他的画面如油

画般浓墨重彩,用大量的色彩表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全盛时期的纸醉金迷。与之同年上映的中国最知名导演张艺谋的武侠巨片《英雄》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画面稳重大气,焕然天成,好似一幅优美的中国传统写意画。我们忽略了李连杰、甄子丹的武术,梁朝伟、张曼玉的演技,心中只有一个被导演张艺谋打伤的深刻烙印,那就是如山洪般波涛汹涌的壮丽画面。这也是许多中外影片的共同区别,中国电影更重整体,外国电影更重细节。粗与细,小与大,这其中有许多奥妙值得我们去发掘去玩味。只有把握这个整体与细节的度才能拍出更多优秀的国产影片,走出国门。

四、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现状

中文电影从80年代第五代导演开始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崭露头角至今已有近三十年时间了。但是关于电影片名的英译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Qiuju da guansi)直接用拼音来代替翻译,到今天吴宇森的《赤壁》(Red Cliff)不顾及文化传统和翻译方法的死译,都是极其不科学的。中文电影由于汉语语言的音律以及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具有很强的内蕴,其他语言使用者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片名的审美期待体现在形式和音律上,喜欢那些喜闻乐见、表现力强、均匀悦耳的四字词组,而四字词组具形象美、音律美、浓缩美,非常适合作标题类文体。由于中西方文化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中英文电影片名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都不尽相同。有研究指出,国产影片片名中39%是四字短语,20.8%是双字词语。而英文电影

片名中,36.4%采用的是典型的双字表达方式。而且英文影片片名比国产电影片名更直白,更简洁,选材更广——时间、地点、主题、情节都可以成为片名。电影与片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的片名,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片名要真实的反映电影的内容。作为翻译后的片名首先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然后照顾到译出语的语言规律、文化和审美等因素。中文电影的英译片名不遵循翻译规律的现象比较严重。

五、中国电影片名英译的原则

(1)信息传递原则

电影片名是浓缩了的电影语言,能够凸显影片的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奠定影片的感情基调。中国电影片名英译时应该忠实的传递与原片内容相关的信息。如《百年好合》译为 Love for All Seasons ,真实的传达了影片的爱情主旋律。吴宇森导演的华语大片《赤壁》译为映射了当年火烧赤壁,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如果直接音译为地名 Chi Bi 就逊色许多。风靡全球的华语电影《无间道》翻译为 Infernal Affairs ,“无间道”本来是佛教里的术语,不用说外国观众,即使是我们华人观众,大多数对其字面意义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翻译为 Infernal Affairs 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不仅易于理解,而且也是对影片主题较好的诠释。而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译为 The Road Home 就没有中文片名那样准确的传递影片的信息,容易造成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产生偏差。

(2)文化传播和重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人甚至偏激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向外传播就落后了许多。电影作为“传播最广,具有国际性和大众性的艺术形式”,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媒介。就影片制作技术的华丽、精美方面,我们可能没有明显的优势。电影片名是人们了解一部电影第一部钥匙,它的文化传播原则责无旁贷。如《卧虎藏龙》的英译为 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 ,外国观众通过电影片名不一定能懂得它的内涵,但因此也给影片蒙上了诱人的东方色彩。《大灌篮》英译为 Kong Fu Dunk 也是明确点名了影片的看点即一直备受外国人推崇的中国功夫。另一方面,华语电影片名英译时也不能过度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而忽视了目的语观众的接受能力。翻译毕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片名英译的文化重构正是“把目的语言和译文读者放在首位”,在电影文化和剧情的基础上对原片名进行再创造,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如电影《大耳朵有福》译为 Lucky Dog ,《无极》译为The Promise,《满城尽带黄金甲》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都体现了文化重构的原则。

(3)美学欣赏原则

电影本身是一门影像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同样要注重音意俱美,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如《立春》译为 And The Spring Comes,很好的传递了影片追逐梦想,希望永不放弃的主旨,而且具有诗意般得美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如果直译为 Spring Begins,则显得平淡无味。《大城小事》译为 Leaving ,Loving you 中的 “leaving”和“loving” 在音韵上构成了头韵美,意义上构成了对照美,而且准备传达了原片的意蕴,可谓“一口三鸟”。所以中国电影片名英译时需力求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语言地道,符合目的语观众的审美习惯,以目的语观众的接受和理解为目的,同时译文要表现出遣词造句的艺术性。

(4)商业宣传原则

“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而 “片名就是电影的商标和广告”,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要求雅俗共赏,注重语言的感召力和新颖性。如《十面埋伏》翻译为 House of Flying Daggers 比直译为 Surrounded on all sides 要来得有气势,更有冲击力,因而能够调动观众一睹为快的想法。《有情饮水饱》译为 Love Me Love My Money 读起来抑扬顿挫,而且幽默诙谐,自然贴切。但是应该注意到不可片面追求商业价值,故意译得哗众取宠。

六.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方法

(1)直译

直译是根据原文的意义和语言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换成译文的词句,既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又保留原文形式。直译也称为语义

翻译。矛盾对直译的解释是:“所谓直译者也,倒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解释。那种译法不是直译,而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直译时,译者在某种程度上传承原语文化,保留原语的民族文化风格,甚至使译文读者也能够接受原语的文化特色。如电影《日出》英译为 Sunrise,《高山下的花环》英译为 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黄土地》英译为 Yellow Earth,《警察故事》英译为 Police Story ,《青春之歌》英译为The Song of Youth。某些采用事件名作为片名的中国电影英译时可以采用直译,如《南京大屠杀》译为 Nanjing Massacre。这些都忠实的反映了原语(汉语)中的信息,片名反映的内容与影片内容和中文片名的外延一致。

(2)音译

音译是将原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目的与语音形式的方法。在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就是将中文骗转换成英语的词或词组的发音。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翻译以地名、人名为片名,或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而且这些人名、地名、小说还应为以英语观众所熟悉,或者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音译保留了原片名的文化和韵律节奏。如电影《周恩来》、《林则徐》、《成吉思汗》分别译为 Zhou Enlai , Lin Zexu 和 Genghis Khan。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爱戴,也是许多国家人民所崇敬的外交家、政治家。林则徐和成吉思汗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就像将 Madame Currie 音译为《居里夫人》一样。

(3)意译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保留片名的形式,就会很容易导致以形害意。为使英语观众能真正领会汉语片名的内蕴,实现其电影片名英译后与原电影在信息、审美等方面的一致,需要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意译是以改变片名的语言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的保持中文片名所表达的内容。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需要使用增词、减词、转类、扩展等方法,从而深入传达原片的内容,增强片名的感染力。如影片《大腕》讲述的是一位蛮声国际的大导演泰勒将其新作的外景地选在了中国,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泰勒在拍戏中一病不起。大腕命在旦夕,于是大家忙着为他操办体面风光饿葬礼。“大腕”是现在中国人中很流行的一个词,是指明星,大人物的意思。这部影片是拿大腕开刷的喜剧片,片名有喜剧的元素。译名 A Big Shot’s Funeral既说了大腕又说到了葬礼,在对原片名增词后使观众对影片的内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赤橙黄绿青蓝紫》译为 ALL Colors of the Rainbow ,没有直译而是在原名基础上稍加改动,使之更加生动,更加简洁明了,符合外国观众的审美习惯。

(4)创译

创译是在对原影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为更好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影片进行重命名。创译的宗旨是:译名与影片内容相辅相成,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 The Butterfly Lowers ,用蝴蝶来比做情侣的暗喻的修辞手

法不仅使外国观众能够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而且对影片所讲述的爱情故事也做了一个很形象的表述。《唐伯虎点秋香》译为Flirting Scholar,很具幽默感,正好与电影的喜剧色彩相融合。又如《漂亮妈妈》译为 Breaking the Silence,《花样年华》译为 In the Mood for Love.七、结束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并非数字片言,一蹴而就的易事。文字在转化之间,既要紧扣影片内容,保留原名中蕴含信息和文化特色,也要体现译者独到的审美意识,译名才能与影片的情节内涵相得益彰,并发挥其广告促销的商业价值。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遵循正确原则和方法,更需译者精雕细琢的严谨态度,使其反映电影的本质和特色的同时也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为兰.中西方电影片名比较与翻译[J].上海电力学院 , 2010,(08)

[2] 孙红梅.文化差异与翻译[D].曲阜师范大学 , 2001 [3] 李辉.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D].浙江大学 , 2006 [4] 张广法,刘传.后殖民语境下的中文电影英译策略研究[J].三峡大学 , 2006,(06)

[5]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 , 2001,(01).[6] 史前进.形神兼备的艺术——关于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思考[J].影视评论 , 2009,(05).[7] 周海容.中文电影片名英译原则和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8)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今有革命之长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国,其虽未完全成功,但对于后代人影响深远,在现今来说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这么一部电视纪录片,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关于此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但你也许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件事情。孔子这一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又正值诸侯争霸之际,各地战火纷纷,狼烟四起。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甚至被叫做“丧家之犬”,他为了去楚国传道,被奸臣连困七日,口粮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还说出了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当时他已经60高龄,受不了这种考验了,但他还去整理各类书籍,为教育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以及性格刚强的子路皆离孔子而去,但孔子没有放弃信仰,继续派弟子四处游说,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论——《论语》也被后世喜爱。

二千年前,孔子是鲁国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国人,而现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论语》如今已被传入很多国家,成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虽说周游列国失败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响,他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以及特别的感情。

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阖闾,伐楚兴吴。他们与唐、蔡二国结盟攻打楚国,战争虽然胜利了,可吴军却并没有胜利,他们输给了自己的`心。吴王阖闾变了,变得骄奢淫逸,吴军军纪涣散。冷静的孙武给吴王进谏,提出了“四险”,并建议吴王整顿军纪、班师回朝,然而吴王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四险”全部应验。伍子胥也因为报仇而丧失了理智。孙武心灰意冷,辞去将军职务,归隐山林。是的,战争最能考验人性。

孙武悟出了战争的真谛,所以他主张慎战。可吴王并没有领悟,之后几年,他频繁地对外用兵,致使国力下降,劳民伤财,最终败给了越国勾践。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能让黎明百姓温饱,不是为了称霸。

最后,孙武想将伍子胥的佩剑铸成犁,“以剑铸犁,将暴虐之剑铸成太平之犁。”剑为兵器,生而暴虐,犁为农具,寓意和平。战争不过是谋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剑来换取天下和平,这不就是战争的目的吗?

中国以和为贵的思想,影响后世,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里。

《孙子兵法》,一本集战略与哲学的典籍,让孙武的思想流传下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的内容,作者宋应星。

第一次了解这部著作是历史课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部书和他的作者。

宋应星,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第一次会试就中举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知识,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这部巨作——《天工开物》的问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书》;“开物成务”,“开物”二字取于《易经》。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事万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理念为“贵五谷而贱金玉”,故将《乃粒》放在首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袁隆平院士研究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坚守耕地红线不谋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继往开来,这四个字虽简单却有千钧力量。

英译中国文化典籍 篇7

《徐霞客游记》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分为三大类:普通地名、自然景观名称和人文景观名称。根据笔者统计, 仅在《江右游日记》中出现的地理名称至少达400个。普通地名以行政区域名字为主, 包括州、府、县、村、庄、城、街等, 例如抚州府、建昌府、广信县、兴安县等。自然景观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与山有关, 例如山、石、岩、峰、岭、寨、洞、崖、峡等, 第二种与地势有关, 例如坳、坞、坑、谷、沟、关、隘、台、坡、坪等, 第三种与水有关, 例如河, 江、溪、涧、湖、塘、池、湾、渡、滩、口等。人文景观名称包括阁、亭、楼、观、寺、殿、宫、桥、井、坛、铺等。

笔者在英译《徐霞客游记》过程中, 对地名的翻译颇费周折, 有些地名交代不清, 尤其是州县名字和山峰名字, 必须查阅资料之后才能加以确定, 例如《江右游日记》中“江右”这一地名的英译。公元1636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徐霞客开始了在江右一带游览。那么《徐霞客游记》中的江右到底是指哪里呢?从地理位置来看, 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 故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称江东。我国古代习惯从北往南看, 则东在左, 西在右。江西省在江右, 故江右即指今江西省。因此“江右”可音译成“Jiangxi”, 如果根据语义把“江右游”直译成“Travel along the Right Side of the Yangtze River”则显得啰嗦, 不符合标题翻译力求简洁的要求。本文将对《徐霞客游记》之《江右游日记》篇中出现的各类地理名称的英译技巧进行探讨。

完整地讲, 无论是普通地名还是景观名字, 它们往往有一个共性, 即由自有名字和类别名构成, 例如行政地区名字一般由自有名字和行政地区的属性名字组成, 像玉山县、枫林村;景观名称一般也由自有名字加景观类别词构成, 像云盖山、铁湾岭、玉冷泉等。普通地名的英译比较简单, 一般采取音译或音译加直译即可, 例如兴安县 (Xing’an County) 、江西省 (Jiangxi Province) 等。行政地区属性名称比较少, 翻译起来也十分简单, 形式比较固定, 例如, 古代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 译成province, “府”译成prefecture (建昌府Jianchang Prefecture) , “县”译成county (弋阳县Yiyang County) , “村”和“庄”译成village (枫林村Maple Village, 官庄Guanzhuang Village) , “城”译成city或town。当然此类地名的翻译有时也采取另一种形式, 即the+属性词+of+自有名字, 例如“玉山县”可译成“the County of Yushan”, 江西省可译成“the Province of Jiangxi”。而自然景观名称和人文景观名称翻译则不能千篇一律, 必须根据自有名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鉴于类别词的翻译基本是固定的, 景观名字的翻译首先解决的是类别词。《江右游日记》中涉及的景观类别词具体翻译见下表。

这里需要指出, 有些类别词有几种译法, 例如“山”的译法包括:1.mount:泰山 (Mount Tai) , 2.mountain:天台山 (the Tiantai Mountain) , 3.hill:石钟山 (the Stone Bell Hill) , 4.island:大屿山 (the Lantau Island) , 5.range:念青唐古拉山 (the Nyainqentanglha Range) , 6.peak:拉旗山 (Victoria Peak) , 7.rock:狮子山 (the Lion Rock) 。

汉英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 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简洁与繁琐各异。景观名称要求既要表达清楚意思又要文字简洁, 因此在英译时应尽可能以简洁为本。针对《江右游日记》中出现的景观名称,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采取多种标准, 采用的主要翻译原则包括“异化法”和“归化法”, “异化法”是以译出语或译出语文化为导向, 或者说以“译者为中心”, “归化法”则是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导向, 或者说以“以读者为中心”。异化翻译手法在旅游翻译中较常见, 目的是尽可能保留风景名胜的原貌和特色。在向外国游客介绍具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的东西时, 不必完全迁就外国人而因此丧失了中国文化特色。大多数外国游客来中国的目的是了解异国风土人情, 因此对旅游景观的介绍应以有利于保持中国特色为本。

《江右游日记》中的景观名称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第一, 只是一种普通名字而已, 本身没有任何含义, 例如“郑陀岭”、“丰乐桥”等, 这类名称占少数。第二, 具有一定含义, 例如“仙人桥”、“五面峰”等, 此类名称占大多数。第三, 含义较多, 结构较复杂, 例如“八仙过腿山”、“饿虎赶羊”等。第四, 没有具体交代, 只能根据上下文猜测或者通过查询资料获得详情, 例如“寨顶 (峰) ”、“五福 (村) ”等, 此类名称为数不多。第一类名称的翻译最为简单, 只需通过自有名字音译加类别词英译即可, 例如“麻姑坛” (the Magu Altar) 、“郑陀岭” (the Zhengtuo Hill) 、“黄尖岭” (the Huangjian Hill) 、“军峰山” (the Junfeng Mountain) 、“韩功桥” (the Hangong Bridge) 、“贵溪县” (the Guixi County) 等。第二类名称需要译出自有名字的含义然后加上类别词的翻译即可, 例如“放生池” (the Life Freeing Pond) 、“二十里潭” (the Twenty-li Pond) 、“云阳桥” (the Clouds and Sunshine Bridge) 、“七里坑村” (Seven-li Pit Village) 、“思久铺” (the Long Meditation Post House) 、“马鞍山” (the Horse Saddle Mountain) 、“轿顶峰” (the Sedan Chair Cover Peak) 、“羊角峤” (the Sheep Horn Ridge) 、“龟岩” (the Turtle Peak) 、“凤眼石” (the Phoenix’s Eye Rock) 、“二天门” (the Second Heavenly Gate) 、“龙骨岭” (the Dragon Bone Hill) 、“回龙洞” (the Returning Dragon Cave) 、“南湾坳” (the South Bay Ravine) 、“金龟湖” (the Golden Turtle Lake) 、“读书台” (the Desk Terrace) 、“滴水崖” (the Water Dripping Cliff) 、“长春阁” (the Long Spring Pavilion) 、“叫岩寺” (the Crying Crag Temple) 等。

《江右游日记》中的第三类景观名称翻译起来比较复杂, 采用上述方法很难将内涵表达清楚, 因而多半采用复杂结构, 这些结构基本为景点类别名词在先, 景点专有名字在后。具体形式如下:

1.类别名词+of+专有名词。例如:“张真人墓” (the Tomb of Reverend Zhang Sanfeng the Taoist Priest) 、“锦绣谷” (the Valley of Splendor and Beauty) 、“太平桥” (the Bridge of Peace and Tranquility) 等。

2.类别名词+of+形容词+专有名词。例如:“思久铺” (the Post House of Long Meditation) 。

3.类别名词+of+数字+专有名词。例如:“三清山” (the Mountain of Three Taoist Gods) 。

4.名词+动词ing形式+名词。有些表示动态的景点名称往往使人产生想象, 是对该景点的一种极其形象的描述。例如:“饿虎赶羊” (the Hungry Tiger Chasing the Sheep) 、“通海井” (the Well Connecting the Ocean) 、“八仙过腿山” (the Eight Immortals Clearing the Leg Mountain) 等。

针对第四类没有具体交代的地理名称, 译者只能根据上下文推测或者查阅资料方能搞清楚其所属的具体类别。例如, 游记中多次出现“寨顶”一词, 文中并没有交代清楚何为“寨顶”, 笔者起初把它理解为“山寨之顶” (the top of the village) , 感觉不符合逻辑, 后来从徐霞客对几座山峰描写的字里行间推断出“寨顶”应该是指一座山峰, 是山峰的名字即“寨顶峰”, 而“寨顶”本身亦无任何含义, 故把它译成“the Zhaiding Peak”。其他没有具体交代的地名有“五福 (村”) (the Village of Five Fortunes) 、“胡墅 (山) ” (the Huye Hill) 、“安仁 (县) ” (Anren County) 等。

《徐霞客游记》中的各类地名数目繁多, 然而时过境迁, 虽然当初人们使用的一些地名依然沿用至今, 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有很多原始地名现今已经更名, 例如游记中记述的“兴安”如今已更名为“横峰县”。笔者在翻译《徐霞客游记》地名时均按照原始地名处理。

参考文献

[1]贾秀海, 旅游文化景观术语英译技巧,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

[2]贾秀海, 《徐霞客游记》中的风景名胜术语英文翻译, 辽宁行政学报, 2005年第6期

[3]包惠南,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外文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4]朱一飞, 中国文化胜迹故事,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6年第1版

英译中国文化典籍 篇8

[关键词]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诠释方法;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5)02-0013-03

中国哲学是由不同时代的诠释者在对元典进行持续性阐释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对象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即后世所谓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以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等内容涵盖了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哲学经典文本。只有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对象及其对元典持续性阐释的特点,才能在翻译中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不同时代诠释者“历史性”的诠释意义;在对元典及其诠释文本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探讨转换成目的语的具体方法。按照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翻译本身也是一种诠释,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只是这种诠释不仅要关注诠释文本的历史性,还要注意其地域和文化的跨越性。笔者认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可分为诠释(理解)的方法和转换(表达)的方法。将这两种方法分开来讨论,并非割裂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这两个相互制约又紧密联系的部分,而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细致全面地梳理翻译方法。黄俊杰在探讨东亚儒学史的研究方法时所提出的“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可以作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作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者,翻译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对经典的正确理解和诠释,下面就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经典文本为例,具体探讨以上两种方法的应用。

1.“概念史”的诠释方法

儒家的哲学体系是在对经典的阐释过程中建立的,其间又会产生新的经典。不同的哲学派别之间是有差异的,同一哲学派别内部也有不同的发展路向。但根据中国哲学经典具有较强的阐释性的特征,哲学的发展都是在对元典的不断阐释的过程中进行的,而经典毕竟是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所以只有回到元典的文字中去,把握章句基本的概念意义,才能有进一步理解圣人“微言大义”的基础,这正是训诂的功夫。这也是典籍英译者在把握典籍的意义时应该持有的方法,即首先要潜回到元典,通其训诂,然后才能以意逆志,发其精微。

譬如,作为宋明理学的一个核心术语一“气”(Chi)有多重含义:subtle,incipient,activa-ting force、concrete thing、material force which isopposite to li(Ptinciple)。在宋明理学之前,“气”主要是指同气血运转相关的一个心理和生理相关的力量,因此,可以译为“vital force”或者“vital power”。如,孟子的“浩然之气”就可以译为“strong,movmg power”。“敬”(Ching)在先秦儒学家那里主要是和“恭”(Kung)互换使用,可以翻译为“reverence”,但是在宋明理学中,“敬”和“恭”的意思却截然不同。南宋理学家陈淳(1153-1217)指出:‘恭’主要指人的外在表现,对他们的尊敬,而‘敬’则是指人的内在努力。”这两个词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恭”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而“敬”则是一种心态。张君劢(1886-1969)把它译为“attentiveness”and“concentration”,葛瑞汉译为“composure”,显然是把“敬”和禅宗的静心联系起来,但陈荣捷认为,二者都没有传达出宋明理学对“敬”的理解: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努力的态度。因此,他在译文中选用了“seriousness”。再看“忠恕”的翻译,“conscientiousness and altruism”,其实“忠”就是要深入发展自己的善心,而“恕”就是把善心推及到对待他人,即儒家所讲求的“仁”的两个方面,“忠”是对自己的要求,“恕”是对别人的善心。恰当的翻译首先要涵括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其次,能表达出这个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理解的细微变化。再譬如对“仁”的理解和翻译。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具体的某种美德,一个是宽泛意义上的美德,所有善义的基础。下面这些译法都不能同时涵盖这两方面的意涵。benevolence,perfect vir-tue,goodness, human-heartedness, love, altru-ism,etc.“仁”在儒学内部的意义也有不断的发展变化,如孟子指“人心”(man's mind),汉儒认为“仁”就是“爱”(love)或“人们在一起”(menliving together),韩愈认为是博爱(universallove),宋明理学家认为是“本心和心性”(“im-partiality, the character of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consciousness. seeds that generate, theWill to grow, one who forms one body with Heavenand Earth". or“the character of love and the prin-ciple of mind.”)到了近代,谭嗣同则借助雨后物学的“以太”和“电”来解释“仁”(“ether andelectricity”)的含义。要确定如何准确翻译“仁”,同时还要照顾它在词源学上的意义:仁就是指社会中的人,其中左半边就是人的象形字,右边的数字是泛指多。在《孟子》和《中庸》中,“仁”就是“人”。韦利(Waley)译成“Goodness”,休斯(Hughes)译为“human-heartedness”,卜德(Bodde)译为“love”,德效骞译为“benevolentlove”,林语堂译为“true manbood are good”。所有这些翻译都反映了“仁”的某个侧面。而“hu-manity”则反应出其词源学上的意义。综合起来看,对“仁”的翻译要考虑到其两方面的基本内涵和词源上的意义。

2.“思想史”的诠释方法

“思想史”的诠释方法要求将哲学典籍放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和诠释,从而发掘其具体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熟悉哲学典籍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经典的诠释者的诠释目的和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从细微处把握不同诠释者对同一哲学概念的不同诠释,而不是根据字面意思不假思索地翻译为同一词语。譬如,孟子之后,荀子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对“天”和“人性”的理解都与孔孟有所不同:孔子的“天”是主宰之天;孟子的“天”既有“主宰”之天,又有“运命”之天、“义理”之天;而苟子之“天”则是自然之天,并无道德含义,其“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固然有其创新成分,但是大抵沿着孔子所奠定的大方向发展。因此,对“天”的翻译,一定要考虑到不同时代哲学家(诠释者)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能总是把“天”译为“heaven”。对孔子而言,天就是“上帝”( Heaven)或者Supreme God;孟子的“天”则是“人文之天”(personal Heaven),而苟子的天则是“自然之天”(naturalistic heaven),如果再考虑到不同的哲学派别,道家也崇尚“天”,只不过他们更强调的是“物质之天”(a material or physicalheaven which is often spoken of in opposition toearth.)

再譬如“理”。儒家经学在汉唐时期也以训诂和注疏为主,而缺少本体论的发展,很难与佛道两家相抗衡。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朱熹开始了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他通过对《四书》的编纂和诠释,建立了以“理”和“无极”等概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而将儒家思想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对经典的阐释,一方面重视义理的发掘,另一方面也未摒弃对章句的训诂。朱熹认为,训诂与义理并行不悖,最终目的都是明圣意、穷天理。朱熹的理学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诉求,对经典做出了合“理”的阐释,是对儒学经典的继承和发展。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使用了300多次的“理”字,在元典文本《论语》中却未曾出现,从孟子开始,才把“理”和“义”并举,“…What is it then of which they similarly ap-prove? It is,I say,the principles of our nature,and the determinations of righteousness.”苟子、庄子也都提到了天理,“Proprie-ty is unchangeable Principle.”但都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解读,韩非子虽对“理”下了定义,但也仅指对物体外表形式的某种区别,郭象则强调了“理”的必然性,即万物存在的必然性。宋明理学则开始把“理”看作重要的哲学概念,如张载把“理”看作是“气”化过程的产物,程颢和程颐则把“理”视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认为“天者理也”。朱熹在二程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理”的道德标准含义,上升到抽象的本体论高度,正如他所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从郭尚兴编著的《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中,我们找到“理”的几种翻译:理:Principle,Logic,Truth理学:Neo-Confucian-ism程朱理学:The School of Principle repre-sented by Cheng Yi and Zhu Xi 。而这几种翻译正是建立在对元典文本的准确诠释基础上的。

3.结语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下练习卷下一篇:中职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