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产业集群问题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南产业集群问题(推荐8篇)

河南产业集群问题 篇1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而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无论是在内部资源还是在外部环境,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要充分利用河南省内的优势资源、减少劣势影响,带动全省经济更加稳健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 SWOT 组合分析 综合分析

产业集群,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产业群落。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共同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发展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

河南产业集群问题 篇2

2008年10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化配置, 改变“农村很穷, 农业很苦, 农民很可怜”的状况。

自《决定》公布后, 河南省土地流转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截至2011年底, 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982万亩, 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0.6%。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比2010年增长50.9%, 增速居全国第二。流转的农村土地中, 用于粮食生产的占流转总面积的62.7%, 用于经济类作物生产的占流转面积的37.3%。规模经营面积在百亩以下的有近5万户, 100~500亩的1.5万户, 500~1000亩的2900户, 千亩以上的有2600多户。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提高了农业产业集群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水平, 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流转对象更趋多元化。

除纯农户之间的流转外, 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作为受让方参与流转越来越常见, 在整体流转中占比达30%, “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种养大户+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流转模式逐步发展, 并日趋成熟。

三是流转形式多样化。

已经由早期农户间的转包、代耕等方式, 逐步转变为转包、出租、转让、互换、代耕等形式外, 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股份合作等形式。其中农地转包是当前最主要的农地流转形式, 约占2/3, 主要是农户因外出打工或缺少劳动力, 将承包地转包给其他农户或亲戚耕种, 其优点是就近寻找合适的农户以口头方式即可转包, 操作简单且快捷;其缺点则是缺乏转包合同, 流程不规范, 易发生流转纠纷;同时因土地承包面积较小, 仍是分散经营, 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2 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调查发现,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农户从中获益较少

通过土地流转, 一些地方原本零散或闲置废弃的土地向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种养大户或企业集中, 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流入方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增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每年的年均利润可达数十、上百甚至上千万元。土地流出方的农民从“土地流转”中收益过少, 每亩每年租金少则只有几百多则几千元。虽也有农户在基地打工获得了工资性收入, 但农民流转土地的收入, 初始既未以市场手段作价, 也未按供需关系适时调整, 农民未从土地流转中获取应有的更多的收益, 农民的收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法律和政策的桎梏

2005年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 土地流转期限应小于承包期。而特色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周期比较长, 常常大于承包期。虽然《办法》规定, 受让方在流转期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 土地流转合同到期或未到期由承包方依法收回土地时, 受让方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但没有相应的核算标准, 受让方应获得的补偿难以计量, 易出现争端。土地流转受让方也因担心未来利益失衡而缺乏足够投资开发的动力, 因此《办法》制约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务院还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禁止用基本农田栽植果树、挖塘养鱼等一系列的政策, 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但也限制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大规模开发土地的要求。

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民对订立合同不重视, 不少农户间的合同不规范, 易产生权益纠纷, 不易协调和仲裁。仲裁制度及工作程序不规范, 仲裁决定的执行困难。

2.3 流转市场不完善

河南省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 服务机构欠缺。河南省的大部分乡镇未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土地供求信息未能统一搜集、整理与发布, 农民很难找到土地的流入方, 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又很难同分散的农户协商, 导致土地流转低效。加之很多农民土地流转意识弱, 很盲目, 导致土地流转多以分散、小规模经营为主, 未真正形成特色农业的产业集群化。

河南部分乡镇的政府职能定位不准, 存在两种极端:放任自流和过度干预。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 不少基层政府宣传乏力;另有基层政府忽视农民意愿, 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行, 侵犯了农户土地使用的自由行使权。

3 对策

3.1 保障农民的利益

要保障农民的合法的土地权益, 避免土地流转只为少数人服务, 带来极端的或灰色的收益。相关的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管细节, 减少信息不对称, 提高土地流转的透明度, 规范土地流转交易程序及服务, 规定相关利益方的回避制度, 严禁有可能成为土地流入方的代表农户议价。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加大政策支持, 真正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目前各个地方的土地流转租金有很大差别, 政府的职责更多的应是制度建设, 不应以行政手段决定租金, 而应继续细化土地流转合同条款, 增加流转地块肥力、位置等条款, 为级差地租提供依据等。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 让农民享受土地参股的年终分红, 从土地增值中获益, 真正做到富农, 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为防止龙头企业操控市场, 压低租金或因经营不善拖欠租金, 政府可规定租金“下限”、收取保证金或建立流转基金;进一步完善惩罚细则, 对拖欠租金的用地单位, 依法讨租或收取抵押等。

3.2 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规范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定合理程序规范操作土地流转, 各村的土地流转要经村民代表会议八成以上通过才能开始流转;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大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土地流转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好基本农田的耕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土地流转亟待被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要从法律上保证农户持续的农地使用权。应禁止施行行政手段频频调整承包地, 对于以特色农业为主的产业, 承包期小于生产经营周期的, 可允许农户继续出让延期承包的原有农地, 保障土地流转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应出台相应的仲裁法, 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度, 便于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争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乡镇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应指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合同, 建档并逐步设立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 及时调解纠纷, 妥善处理好流转纠纷。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督与管理。

3.3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要建立起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 发展土地使用权交易的中介服务机构, 如用地咨询机构、土地使用权交易经纪机构和土地估价机构等, 通过这些机构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信息的发布、咨询、预测和评估等服务机构, 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加强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观念, 使其在土地流转时能合理确定价格。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土地出让金中提取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的比例;由政府或村集体担保, 向金融机构贷款, 提高低息贷款的额度;政府加大农资补贴力度。

摘要:土地流转秩序井然可以大大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近年来, 河南省的土地流转进程加快, 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 提高了农业效益。但也存在土地流转收益低、法律和政策的桎梏、农民对流转意愿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亟待破题。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1]侯明利.河南农地流转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2012, (8) .

[2]杨丽君.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12, (6) .

河南产业集群问题 篇3

一、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河南拥有产业集群322个,百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20个,形成了航空港智能终端、洛阳装备制造、漯河食品加工、许昌智能电网、郑汴汽车及零部件、郑州纺织服装、三门峡黄金加工、濮阳油煤盐化工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呈现。当前,全省产业集群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化工、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质、钢铁四大传统产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特色农业等十几类,涵盖了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高成长性服务业及现代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呈现。其中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服装服饰、化工、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占据集群数量前五位,具体集群数量分别为124个、32个、27个、25个、18个。

二是地区布局较为均衡。全省322个产业集群,按区域布局来看,郑州28个、洛阳26个、驻马店25个、周口18个、信阳18个、三门峡8个、平顶山14个、开封14个、鹤壁25个、商丘16个、濮阳13个、漯河23个、济源14个、许昌19个、焦作18个、新乡11个、南阳20个、安阳12个。就产业集群数量来看,郑州、洛阳、驻马店、鹤壁、漯河属于第一方阵,南阳、许昌、周口、信阳、焦作、商丘属于第二方阵,平顶山、开封、济源、濮阳、安阳、新乡、三门峡属于第三方阵。从区域产业集群数量分布来看,除了驻马店、周口等传统农区得益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数量较多之外,其他市集群发展基本与地区工业经济实力相匹配,全省集群区位分布也较为均衡。

三是集群特色逐步凸显。近些年,河南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以实施“四个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为带动,打造了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如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依托富士康龙头项目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坚持聚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优势,形成了以奇瑞汽车、奇瑞重工、日本住友等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长垣县着力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相继引进了西班牙伊利萨尔客车、程普抛雪机、美国泰垣特种车,推进了起重行业向特色装备制造业转型。临颍休闲食品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致力“强龙头、拉链条、建基地、创品牌”,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休闲食品基地。

四是装备制造亮点频现。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更是河南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选择,目前全省拥有32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要涉及机械设备、现代农机、轨道交通、环保节能、输变电、数控机床、空分装备及起重、煤矿、石油等大型机械装备。其中,郑州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的轨道交通、洛阳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的重型装备、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的空分装备、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的起重设备、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矿用机械、濮阳市濮东产业集聚区的石油机械、中原电气谷的输变电装备等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装备制造集群逐步形成。

二、当前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集群同质性较强,区域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存在较强的产业同构性,各个集聚区差异化、互补性仍偏低。从行业分布来看,全省322个产业集群涉及食品加工的就达到了124个,其中较大比例为粮食、果蔬、畜禽等农产品深加工。此外,由于各产业集群在初期发展中,以规模扩张为首要目标,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上没有充分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或产业基础,普遍存在产业培育与本土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延伸与服务环节增值、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等领域的割裂发展,导致各地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中争项目、争企业、争产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中,甚至蔓延至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域,引发了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产能过剩。

二是产业链接度偏低,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远未形成。从各个产业集群内部看,产业链环节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低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在产业集群培育初期,主管部门往往容易重“项目”轻“产业”、重“大块头企业”轻“小体格配套企业”、重“生产制造环节”轻“服务增值环节”,导致产业链条环节缺失,产业发展缺乏配套,产业集群以“堆”代“链”,集群效应发挥不足。与此同时,产业链整合难度大也较为突出,当前多个产业集聚区中,能真正充分发挥培养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配套供应生产、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领袖型龙头企业较少,并且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甚至有些还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当前大多数产业集群依然延续着基于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项目建设上新兴产业、新型项目的“双新”色彩不明显,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偏低,发展路径上仍是体现出“五个过多依赖”的传统模式,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小散企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消耗、过多依赖传统商业模式。譬如,在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河南上榜企业中煤电领域的企业达4家,其他分别涉及制造、食品、钢铁等领域,依然以传统企业居多,经济结构明显偏重。在中国民营5D0强榜单中,上榜的14家民营企业,金龙铜管、天瑞集团、龙成集团、联合煤炭化工集团、济源钢铁、浙川铝业、金汇不锈钢、金利金铅8家都为能源原材料深加工企业。整体而言,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范畴,新型工业化水平仍然偏低,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四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集约节约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载体,产业集聚区整体上集约节约发展水平较低。当前,全省建成区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强度为40.8万元/亩、工业经济密度为79.7万元/亩、省外资金到位密度为12.1万元/亩,虽然较2010年显示出单位效益逐步提升的态势,但是集聚区集约节约发展水平还不够,尤其相比国内一流产业园区差距较大,如2011年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强度就达到了600万元/亩。总体来看,全省产业集聚区的单位投资强度、亩均经济密度、到位资金率以及单位产值能耗等方面离高星级、高标准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推动河南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方向与重点

在经过了自发演进和近几年的政府推动之后,河南产业集群发展正面临深度转型,政府和企业要及时调整战略,合力培育真正的产业集群。

一是加快由企业堆积向产业集群转变,重点要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所谓“聚链”,就是要促进上中下游集中布局实现产业链无缝对接。所谓“强链”,就是要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所谓“延链”,就是要积极向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所谓“补链”,就是要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实现产业链本地化。通过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着力在高加工度环节、增值环节、瓶颈环节、关键环节、配套环节上寻求突破,引导大中小型企业问建立分工合作关系,重点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铝深加工、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上推进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延伸扩展、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攀升,提高河南产业的延伸度和链接度。

二是加快由强调规模扩张向关注质量提升转变,重点要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应该说,规模扩张是产业集聚发展初期的显著特征,只有规模上来了,才能形成产业链。但是,经过多年发展,面临着经济台阶式下行和产能过剩加剧的压力,河南产业集群发展已经迈过了规模扩张阶段,不能再走规模扩张的路子,要切实把重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关键要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目前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区平均工业经济密度为79.7万元/亩,如果能提高到200万元/亩,那么不需要更多的土地供给,河南工业规模就可以上一个大台阶,同时也会带动质量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三是加快由基于投资的发展模式向基于创新的发展模式转变,重点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新常态下,产业集聚的重点是促进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这是一种基于创新驱动的集聚发展模式,关键要打造一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端平台,依托各类高新区打造中央科技区,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和各类科研机构向心集聚,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性研发中心入驻,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地和河南研发创新中心,不断提升载体对其周边地区及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

四是加快由“为增长而竞争”向“为转型而竞争”转变,重点要创新考核机制。当前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为增长而竞争”的现象,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任务,不同区域之间比拼土地、拼政策,争夺项目。但是这种靠降低成本的“血拼式”竞争模式透支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潜力,造成了“老项目出不去,好项目进不来”的发展困境,因此,必须向“为转型而竞争”转变,更加关注产业链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能力等指标。关键在省级层面要创新与完善考核机制,针对各类集聚区特点实施差异化考核标准,提高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入驻、高技术项目、高端人才等指标的权重,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转移到创新环节上,引导地方政府从注重规模和投资向注重效益和创新转变,避免产业集群陷入以规模扩张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陷阱。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4156)的阶段性成果】

石家庄、唐山产业集群问题和特点 篇4

1.高邑县建陶产业集群

集群基本情况:

建陶产业属于制造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产品制造部分位于产业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因为这个环节技术要求低,竞争激烈,所以利润低。目前,高邑县建陶产业正处于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阶段。

从上游原料供应商来看,高邑县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建陶产业所需的石英石、高岭土等多种生产陶瓷坯体的矿产;河北天然气管道项目途径高邑县,满足国家行业的清洁能源要求。

从下游看,高邑县建陶产品占据河北省的建陶市场80%以上,并以华北为中心,向全国延伸,并正走出国门。高邑县建陶产业依靠区域发展,并利用距离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近的交通便利条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从企业整体水平来看,高邑县建陶企业56家,主要集聚在富村镇和万城乡,职工总数达17000余人,生产线82条,年总生产能力2.6亿平米。

从产品来看,高邑县建陶企业形成了地板砖、内墙砖、外墙砖三大产品系列。

2.赵县淀粉产业集群

赵县淀粉产业集群位于赵县南部偏东方向,离石家庄市区仅40公里,东部靠近衡水市、南部靠近邢台市、西部靠近阳泉市,并有便利的交通直达北京、天津等省市,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赵县淀粉产业主要依托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而发展,在该产业发展之初,针对一些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产品档次低、产业链短的实际,该县组建了“河北赵州淀粉集团”。

据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虽然赵县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淀粉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但到目前为止,赵县生物产业园实际入驻淀粉企业数量依然较少,该县淀粉加工企业仍然以自然分布状态为主。

赵县淀粉产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我国玉米淀粉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吉林、河北三省。其中,山东省占全国淀粉产量的41.5%,居各省之首;其次是吉林,占全国玉米淀粉总产量的22%;第三是河北,占全国玉米淀粉总量的19%。这三个省的玉米淀粉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淀粉总产量的80%以上。而赵县淀粉产业集群又是河北省较为典型的淀粉加工产业集群,还是河北省2006年确认的50

家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2009年确认的120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产业集群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在销售收入在河北省占比都在50%以上。

3.赵县纺织产业集群

赵县拥有纺织印染企业150家,72.6万枚纱锭、2.7万台织布机,年生产棉纱8万吨,棉布6,5亿米,加工色布9275万米,行业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行业龙头企业有众诚一印公司、万隆纺织、常山赵州纺织公司等。从业人员3万人。基本形成了以赵州镇为核心,辐射全县各乡镇的企业布局。赵县的纺织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9年,赵县纺织产业集群被列为河北省省级中小企业集群。

赵县纺织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维宝莱纺织公司新上项目投产后将拥有纱锭4.5万枚、680台布机;旭海纺织公司拥有5万枚纱锭,700台布机;万隆纺织公司拥有6万余枚纱锭,1100台布机;诚信纺织有限公司拥有纱锭5万枚,布机320台;宏达纺织公司拥有纱锭2.2万枚,布机290台。

赵县棉纱全部自用,坯布50%销往江浙的柯桥、湖州等国家级批发市场,30%通过山东青岛转口日本,20%由企业自行销售。

龙头企业主要有赵县万隆纺织有限公司、石家庄广谱纺织有限公司、石家庄旭海纺织有限公司等。2010年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赵县纺织的技术装备水平偏低。石家庄无梭织机的比重只有12%,远低于全国30%的水平;石家庄自动络筒机的比重为34.2%,低于全国40%的水平。

4.平山石材产业集群

从上游看,平山县拥有大理石、花岗岩28个品种,现已开发的有16个品种,储量丰富。其中万年青、平山黑、龟板玉、五彩石、柏坡黄、森林绿、平山青、草白玉为八大石材优势品种,尤其是五彩石和草白玉储量较大。为石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原材料基础。

从下游看,平山县除了拥有大量石材荒料开采企业和石材加工企业外,同时围绕石材的开采加工形成了交通运输、机械加工配件、锯片刀头复焊、物流配送、外包装材料和销售服务等配套企业,基本形成了纵向、横向产业链条。

一是开山卖料较多;精细加工较少;二是单一板材生产较多为工业雕刻较少;三是产品仍属低端产品较少高亮度、超薄抛光板材;四是是分散经营乱排乱放。

5.辛集皮革产业集群

辛集形成了集革皮、制衣、制件、皮革机械、皮化材料生产销售以及市场销售、生皮交易、原辅材料、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配套产业链,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皮革生产和销售中心。

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市场的“死刑”对,让辛集皮革产业损失了10亿人民币。辛集皮革企业贴牌优势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共贴牌加工80万件,占总量的19.51%。自己的牌子与贴牌后的价格比例大概为1:5,但贴牌产品的利润却是相当低的6.新乐电热毯产业集群

从上游看,新乐市被誉为中国电热毯之乡,有着30多年的电热毯发展历史。在电热毯产业的方面,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行业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了集电热毯、配件和无纺布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电热毯集散地。

从下游看,新乐电热毯在3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广阔的市场辐射力,产品产销江苏、浙江等30多个省、市,出口到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热毯生产厂商和下游销售商联系紧密,建立多种物流和销售渠道,随时根据市场要求,创新满足需求的电热毯新产品,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影响力。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篇5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此外,地理标志还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由于地理标志是一项共有权利,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或农户所生产农产品的原材料、工艺设备、安全卫生条件等必须沿革符合一定标准,才可能被登记为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这就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避免了分散经营、质量不一的农产品生产状况。

第三,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特定的良好品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提升该标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以湖南桃源县的“野茶王”为例,自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起,产品不但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也平均上涨了20%,企业效益和农民收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集群

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带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竞争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

首先,农业集群化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强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天然地理分布使得某一地区因特殊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吸引了农户和农业联合体来进行特定的农业生产。这种为了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而集中在特定区域的生产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也是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往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该产品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上游的品种改良、种植、新品种开发等科研力量,生产加工等中间环节,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环节逐步形成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得以形成。

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扩大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围绕该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开展的科研、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载体,它可以实现地理标志的价值最大化。

三、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一)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

对于已经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规划,使该地区围绕该地理标志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促进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对于具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规划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出口、扩大规模等措施,为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有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企业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规模、效益、竞争力对地理标志的发展和价值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对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升产品和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协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和地理标志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林东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②崔俊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商业时代,2009(18)

③常跃智.宁夏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前景思考.甘肃农业,2008(12)

④洪艳.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湖南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

河南产业集群问题 篇6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关键特征是知识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是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知识的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科技集群的概念。科技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在创新过程中由于群体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和技术势差的存在,特定领域的科学技术资源(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活动等)相互关联、协同作用而组成的具有科技创新功能(有利于科技人才的交流、流动以及大量的科技信息的共享,从而促使科技创新)的系统,并与技术相关的社会各种要素反馈互动,形成以集群为特征的集合。科技集群的主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科学技术资源,关键资源是科学家、研究人员,而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技精英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科研机构里,用什么途径、何种方式将同一领域、交叉领域的科研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科技集群是一大课题。上海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科技资源集中于几大高校和中科院系统,从所在地域和单位看具有一定的集聚性,这对该领域科技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促进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方面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真正在科研资源之间建立长期、频繁的交流、合作网络,从而促使科技集群的形成。

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比较。与科技集群相比,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处于同一个产业领域,在空间上集聚的大量相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培训和咨询机构等)的集合,同时集群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协同产生具有很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整体。具体地,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在集群主体、关键性资源、组织动力和面向领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1、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尽管在领域上有所不同,产业组织的细节有所区别,但是几乎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构架,事实上都可以抽象简化为一个模型,如图1所示,即整个区域的创新经济系统事实上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集群(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在大量中介机构和平台的媒介和联系作用下密切互动形成。

(1)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科技集群居于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核心地位。往往是政府或大公司基于对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某一领域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形成了科技集群,然后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由于知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普遍,比如波士顿、班加罗尔、剑桥、牛津等地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实际就是这种模式。

(2)产业集群发展下的科技集群配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居于主导地位,产业集群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向科研集群提出科技创新的需求,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或由于竞争的压力而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这就会刺激科技的发展,进而形成配套的科技集群。在生物医药集群中,这种模式往往发生在厂商力量比较强大的传统制药中心,纽约、孟买的厂商主导的生物医药集群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与科技集群形成双向互动。这种情况下,科技集群提供的创新动力能较好地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所提供的创新环境又能满足科技集群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丹麦一瑞典的生物谷是这种模式的最好诠释,要实现这种模式对区域本身的资源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又要有较强的产业能力,当然,第一和第二种模式下的集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有可能进展到第三种模。

2、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形成的途径 创新能力的存在只是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要把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产业化,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

发展。

(1)政府牵头,以多种形式发展跨部门的协作科研机构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相互问的独立性比较强,有着不同的部门利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整合研究资源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具体的方式可以是政府制定科研工作规划,选定若干对本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将区域内隶属于不同部门的相关科研机构组织起来,整合科研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开展跨单位的研究,并由此促进不同单位之间科研联系和合作,建立起区域内的科研协作网络;还可以通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为合作研究提供资金、设备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促进研究。法国罗纳一阿尔卑斯大区在推动该地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采取了政府财政出资,通过聘请专家制定一段时期内的本地区关乎区域经济方向的重点研究项目,并由政府出面整合地区内的研发力量,组成项目组,共同攻关,逐渐形成地区性的研究网络,乃至研究集群。

改变传统的线性科研驱动思维,产业层面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应提前到实验室阶段,建立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总结中。“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成效的。大量对成功的国外创新集群的案例研究表明,企业对科研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科研产业化的衔接点也大大提前,从原来的成果转化环节提前到实验室阶段,使产业化的产品创新从立项开始就成为科研开发的最终目的,从而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效率。

这种做法在上海的生物医药领域开始尝试推广,比如上海医药集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集团中央研究院,对新药进行研发。中央研究院发挥产学研平台和桥梁作用,直接参与并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一方面,从科研院所选取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苗子,到中央研究院进行系统、规范地开发,主要包括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临床前研究以及后期的l临床研究,通过技术再创造赋予其新的价值并使其具备顺利产业化的技术潜力;另一方面,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品质提升的需求,选择疗效确切、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在中央研究院进行技术创新,补充、更新和完善企业的产品链。

(2)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换中介和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提供可能中介组织既是科技集群与企业互动的重要媒介和平台,又是催生大量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它在整个地区的经济集群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中介队伍和平台包括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司、各类中介(比如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合同研究组织等等。这些专业服务中介的工作有助于保障技术人员的利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的规范化、科学化,从长远看有助于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队伍可以为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管理经验、政策咨询、合作机会和联系客户,使集群内的成员比单一的企业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服务平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1981年成立的北卡罗来纳州生物技术中心是全美第一个由州创建的生物技术产业机构,这一机构的诞生对北卡罗来纳州带来了生物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马萨诸塞州政府则在1985年出资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并设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孵化器。

对于具有高风险性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孵化器能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幼弱的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作、健康成长的企业。如,美国麻省生命科技囝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一流的实验室和办公场所,包括提供医学试验设备和材料等必需品,办公设施和便利的生活娱乐设施。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小企业在建立5年之内,不经孵化器培育的将有80%破产,而经过企业孵化器培育的小企业在5年内破产的只占14%一20%。进驻企业孵化器的企业中有75%在初期的年营业额小于10万美元,而经过3年左右孵化,有24%的企业营业额可接近100万美元。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是非营利性机构,既来自于政府、社会非营利机构、大学的资助,也来自大公司、私人机构和个人的支持,孵化器是科技与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创业者个人进入经济生活、走向成功的桥梁。

合同研究组织(简称CRO)则是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一种特殊服务机构,它是以合同的方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由于生物制药对专业人才、操作程序等有高技术性的要求,使得生物医药企业往往通过与CRO合作实现开发过程,使CRO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机构。CRO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成为制药行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CRO的专业化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针对性强,可以满足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的不同需求,降低制药企业的研究成本。不同的CRO根据其技术特长和能力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如药物的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物基因组学、药物经济学、临

床试验、试验设计、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等服务领域。

(3)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激励机制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相比其他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专利保护的依赖程度更大,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先进技术成果扩散,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制的重要保障。首先,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知识产权问题;其次,进一步完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将专利制度作为激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在美国,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帮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转让专利,寻找创业伙伴、风险资金。一方面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以非常专业的法律服务,保证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和利益,从而保护了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河南产业集群问题 篇7

随着我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步伐,产业集群这一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引起许多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主体集聚化发展为依托,从而赢得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中国制造2025”已逐渐提上日程。对河南省来说,因其地处中原,自然资源稀缺,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因此河南省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的局势不容乐观。所以,河南省应积极发挥本地特色优势,带动本地经济走上特色化、科学化、集群化的长期发展道路。壮大主导产业集群,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推进经济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已成为各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选择。

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产业集群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作为承东启西的枢纽省份,河南省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2015年11月,经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授权,省发改委发布《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明确了进口与出口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结合河南省本地特色,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进出口综合水平,带动河南省经济走向全球。河南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东部地区可以向健全产业聚集区这一目标发展,同时积极打造高端产业链与高端产业区;河南省西部经济虽稍欠发达,但西部地区产能丰富,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实现本地区经济的稳健发展。河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资本、商品、服务等的流动加快了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步伐,为遍布全省的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78个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位于河南省省会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无疑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周边产业集聚区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带领下,不断优化内部结构,主动拓宽市场渠道,促进了河南省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另外,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创新水平迅速提升,河南省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乐观。

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领袖型企业龙头企业较少,集群优势尚不突出

尽管位于河南省省会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从河南省经济整体发展来看,具有中流砥柱地位的核心企业并不多,河南省企业的发展缺乏“领头羊”,导致企业缺乏发展方向与目标,自身危机感不足,时常处于懈怠发展的消极状态。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进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其并没有形成一条有序可循的产业链,设备配备不健全,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缺乏精细化与专业化,企业优势并未凸显出来。其总体市场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程度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开放力度不够,制约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集聚效应的优势并未显现。

3.2 自主创新能力弱,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

现阶段,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工作不到位,集聚区企业多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结构不合理,创新力度不足,成本消耗高,专业人才缺乏。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一味的强调和注重规模效应,忽视创新,导致新型科研技术匮乏,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很少。

4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壮大主导产业集群的思路

4.1 注重由主要靠产业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杜绝以往“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做法,打破“碎片化”的投资格局,从较多关注总量规模向量质并重转型,将产业质量放在首位,重视创新的驱动作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创新力、集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发展。

各产业集聚区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传统守旧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创新化、专业化、多层次化、集聚化发展。企业要打造出一条科学有效的新型产业链,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专业集群优势,实现并推进经济的提质增效。同时,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本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和谐、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道路。

4.2 由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技术创新、内部结构优化、发展模式转变与社会知名度提升中去。只有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专业知识为支撑,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才会长久。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应高度重视创新的第一驱动力作用,保证创新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壮大主导产业集群的措施

5.1 坚持以开放的姿态招商,大力推行精准招商、集群招商

产业集聚区建立的意义在于,通过打造产业集聚区实现企业产业链走向专业化、完善化、统一化、健全化。产业集聚区有助于企业集聚,进而保证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集中,充分发挥企业发展的优势。产业集聚区的建立应在充分了解河南省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开展,从而吸纳更多的服务型企业与创新型企业,保证河南产业集聚区无论是在产业链方面,还是在产业技术、结构、规模、人才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

5.2 突出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群的优势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要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河南省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保证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集聚合理、定位准确、措施科学。

5.2.1 聚焦主导产业,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坚持做大增量与优存量相结合,聚焦主导产业,着眼于产业发展新趋势,完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链,发挥核心企业与重点企业的领头作用,保证中小企业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纵横并举,无论在发展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要做到位,保证主导企业与时俱进,加大产业集聚群的创新力度。重点发展一批生命周期长、支撑作用大的产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整机+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的优势特色产业链。2016年河南省重点实施亿元以上工业结构升级项目1 700个,力争全省形成18个千亿级领头产业集群、140个百亿级地方产业集群。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产业集聚区企业提质增效、晋星升位。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应做到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并重,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力量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集聚效应。

5.2.2 构建区域产业配套体系,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推动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中心城市与县域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的互动发展,形成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提高产业集群服务水平,打造特色的专业化服务,促进服务平台的全面发展。发挥集群区的地方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推动市场流通与生产制造互动发展,规划建设服务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现代专业市场。

5.3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业态创新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化创新的引领和驱动的作用。作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的产业集聚区必须通过开放合作来吸引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创新的第一驱动力,促进更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业态发展上,产业集聚区要积极探究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企业可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积极发展新业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媒介,促进新业态的发展,保证产业集聚区实现顺利转型。产业集聚区要优化内部结构,提供充沛的技术设备,积极打造服务型产业集聚区,拓宽市场,保证产业集聚区向纵向与横向的深入发展。产业集聚区要提高社会知名度,打造社会知名品牌,涉猎多个市场领域,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的作用,实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走向服务化、专业化与创新化。

参考文献

[1]李洛焱,李矿辉,杨文正.国内外产业集聚区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河南建材,2012(2).

[2]程昭华.产业集聚区开启升级模式[N].大河报,2015-03-05.

河南产业集群问题 篇8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群 产业化 集群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1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往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最早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然后,随着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研究发现,服务行业同样适合集群化发展,而旅游业被认为是最适合进行集群化发展的行业之一。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旅游产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以旅游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休闲娱乐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销售行业,这些行业构成了旅游产业中的基本行业。一般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指的是在相邻的地理区域内,各旅游行业及旅游相关法人机构以共同性和互补性所形成的产业集群。虽然目前关于旅游产业集群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但在集群组成、地理集聚、竞争与合作关系、专业化分工等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

2 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位置集中,地方资源与设施利用充分、高度专业化分工、市场开拓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旅游产业集群对于一般旅游地发展来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旅游产业集群能使得集群内各相关产业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可以大大地降低旅游产业的成本;旅游产业集群为群内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旅游信息发展平台,相邻区域之间互动有无,更好地做到资源有效利用;集群内部可以在资源、产品、游客需求、服务等方面形成互补优势;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将更有利于旅游地品牌的竞争,形成持久的品牌效应,增强区域旅游营销的效果,提升区域影响力和集群内企业的品牌价值。

3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资源整合不足,空间发展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河南省旅游资源数量多,但存在知名景点少、景区影响小、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区及市辖县、洛阳古都及栾川山水、开封古都、焦作山水等几个品牌区域。这些区域创造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市场品牌号召力,对省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企业的集聚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溢出效应和品牌扩散力不足。而省内其他区域集群化发展不明显,还存在各自为政,关起门搞旅游的现象,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内涵挖掘和市场开拓,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统一规划。

3.2 旅游产业关联性差,产业链条过短

河南省部分地区的旅游发展还处在“门票经济”的时代,单纯依靠门票收入,旅游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低,旅游产业各要素相对比较弱,产业链条短,产业间的关联度和区域间的互动程度不够。旅游市场无序竞争,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线路联动、联合营销、市场开拓、资金运营等方面关联性差,在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上缺乏相关组织的协调,产业结构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商品、休闲娱乐等关联产业拓展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

3.3 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支撑不足

打造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和行业协调组织、城市建设等多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近年来,河南省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尤为重视,随着中原城市群、文化改革实验区、中原经济区等的蓬勃发展,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需求和现有区域内软环境的现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为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途径

4.1 促进地域空间整合与互动

省内郑州、洛阳、开封、焦作等地的明星旅游目的地与其他城市间的旅游合作松散,表现为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没有很好地发挥整体组合优势。因此,应在河南省旅游局和旅游行业的指导协调下,进行统一规划与地域空间整合,通过已发展的品牌旅游产业集群带动周边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区域内核心旅游景区及企业发展层、六要素辅助发展层和相关行业延伸层三个层次在空间上的整合与聚集。

4.2 推进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扩散性,随着产业集群价值链中核心节点的不断延伸及加强,对集群内部其他节点行业也会起到带动作用。在省内要建立若干个旅游节点,并建立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线,增强集群内相互协作和支持,形成旅游产业集群的网络。构建完善的网络组织包括建立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社会网络;能够实现省内市县有机互动的区域网络;能够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市场网络;能够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休闲娱乐服务业等联系的产业网络。

4.3 构建良好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需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财政优惠政策,完善集群市场竞争规则,通过政策引导、政策和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相关企业的进入;第二,政府应完善产业集群所需的公共产品,优化城市软硬件环境,招商引资,与省内外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联姻;第三,由政府牵头,联合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建立旅游产业行业协会,实行会员制,制定行业协会规则和协会内企业的互帮机制,召开行业研讨会和年会,引导行业内企业实现有序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第四,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促进旅游产业技术创新机构,定期召开创新大会,奖励企业和人员创新,降低创新型企业进入门槛;第五,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实习和人才培养与输出的合作关系,为旅游行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有创新意识的,懂旅游、懂文化、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 结语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促进旅游行业的做大、做精、做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旅游业实现真正意义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极不平衡,为数不多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品牌效应、经济产出都不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地培养和完善一系列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期,政府和行业协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旅游产业集群法规政策、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要为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限制区域内集群化发展的各种障碍,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各要素和各相关主体在一定地域空间的集聚,推动各区域间、各集群要素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强亦锐.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2] 陈鹏,翟媛.中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10(5).

[3] 赵书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演化[J].财经论坛,2009(6).

[4] 张艳.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J].经济地理,2009(2).

[5] 段冰.开封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探讨[J].中国商贸,2011(10).

上一篇:药店会员方案下一篇:新生军训感言大学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