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绑自己让自己痛苦(通用10篇)
生活还将走下去,但是它总是会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它从不曾让我们想象下一个转角,我们会遇到谁,会有怎样的开始和结局,中间过程都经历那些挫折,也不曾提前告知。我们有时会问:“明明是一件兴高采烈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经历欲哭无泪的迎头棒喝。想一想,一夜之间,从皇帝沦为囚徒,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样的滋味该如何去得到释放而后挣脱呢?
有时候真的是这样,生活让我们的心灵经历了太多的跌宕起伏,人生的起起落落,繁琐而不平的事太多太多,那么面对每一次跌倒后的痛苦,我们是否都有站起来、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呢?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窘迫呢?
保尔柯察金在被老师从学校赶出后,在一次偶然的时刻,认识了冬妮亚并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冬妮亚,离开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期间也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但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战胜种.种困难,最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即便是后来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直至最后瘫痪。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开始了他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或许人们都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保尔从一个顽皮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现在看来,想必是他所经受的那些磨难和痛苦吧!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书名一样,“铁”只有贯穿熊熊烈火的冶炼才能百变成钢。
原来没那么深的感觉,但是那一年我接连的失业,心灵的重创与不屈中的煎熬让我更加的坚强和强壮后,才越发的觉得这是个真理。而且对多数人都适用,正是因为有那段最为痛苦的经历,才使得自己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敢懈怠,努力奋斗,真正的成长起来。
成长本来就是艰难的,每走一步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痛苦始终伴随。但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真正的成长、成熟起来。这包括了能力的成长、心理的成长。想想也是,如果没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唐僧是取不到真经的,即便能拿到真经,也是读不懂的。
人生本来就是快乐与痛苦交织的,痛苦让人成长。当我们认识到这点时,再面对很多问题与困难就会有更坦然的心态,而不是埋怨、逃避与指责。所以重要的不是问题、痛苦的有无是关键,而是我们如何来面对痛苦?
当我们面对痛苦和困难时,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逃避,也有些人选择迎难而上。不同的选择往往有不同的人生结局,但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迎难而上的人,正是他们在不断的面对问题,迎接挑战中真正的成长起来了。所有的痛苦都是打破我们,开启生命潜能的钥匙,是我们成长的推手。而哪些选择逃避的人,往往路子越走越窄,并且逐步嵌入了心理疾病的漩涡,不能自拔。因此,逃避问题与痛苦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同时,在面对问题与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区分,哪些责任是自己的,哪些不是。善于将责任推给他人的人,会更容易得人格失调症;另外一些人会将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那么他就会得神经官能症。这都是两个极端,其实如何利用痛苦,在痛苦中收获到自己成长的助力是我们最终要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能够从容的接受人生本来就是艰难重重的实事,当我们认同痛苦让我们更成长的真理,当我们勇敢迎难而上,用智慧与力量去不断前进时,我们就能活出真正精彩、有意义而丰满的人生。
来自包括德国科隆大学动物研究所在内的国际科学家团体正在开发新的、生物友好型杀虫剂, 由此降低大量害虫对作物产生的危害。2020年开始, 欧盟的研究与创新基金将获准700万欧元启动研究开发经筛选的集中昆虫激素系统。研究人员意在用人工合成的名为多肽的类激素物质影响这些系统。神经肽是一种高度可调节激素群, 帮助脑和组织建立彼此将的联系。该项目将于2016年6月启动, 并持续4年。
Predel在解释他的研究所在该项目中的作用时说, “在科隆大学的生物中心, 我们有优越的条件进行结构上的澄清, 并且仅需要一种昆虫的样本, 即可对集中昆虫中的多达100个神经肽进行鉴定。”此处研究中所针对的害虫包括蛾、蝗虫、蚜虫、蝇和甲壳虫, 他们或通过直接取食作物进行危害, 或通过传播植物病毒间接危害作物。传统上所使用的杀虫剂对有害昆虫与有益昆虫或蜘蛛间的毒害没有差别。此外, 尽管使用了这些化学品, 个别的害虫仍能存活下来, 并对杀虫剂产生抗性, 它们的天敌由于数量非常少而常常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其结果是第二代害虫的种群由于捕食天敌数量的减少而爆发。他说“我们的目的是减弱有害昆虫, 避免种群的大爆发, 同时其他的昆虫不受影响, 我们将能够专门针对那些我们希望其种群减少的昆虫;使自然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 并且使如蜜蜂这样的有益昆虫不再受到伤害。”
为了开发人工合成的神经肽, 研究人员鉴定了天然原型, 并希望利用这个物种的唯一天然属性作为应用点, 因为作为物种来说, 通常具有独一无二的神经肽物质, 一旦科学家鉴定出这些物质, 他们就可以开发出结构类似的人工合成的信使物质, 并且害虫不能很快将其打破, 那么这个生物体的平衡就打破了。它的水分平衡、繁殖和营养吸收就被破坏了。通过鉴定有害昆虫的专化激素系统, 并且将其与那些有益昆虫, 如蜜蜂联系起来, 确保它们没有重叠部分。”
您好。为什么人们会讲一套做一套?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我觉得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我有一个相处了5年的好朋友,我们都是对方的知己,无话不说,一起上学放学,感情好得不得了,在别人看来,就像是亲姐妹一样。但这些都是表面!你知道吗?暗地里,她栽赃我、出卖我。以前,她总是威胁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我以前很胆小,不敢抗拒。现在,我越来越反感了!她偷同学的东西,被我发现了,她不承认。我劝了她很多次,她不听。有一次,她偷了同学的东西,还赖到我头上。我跟她绝交了,但是你知道吗,她把我出卖了。她把我的秘密到处宣扬,我被同学们议论纷纷,我好难过。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当她是最好的朋友啊!我真的觉得这个同学好假……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跟她做朋友?!萌萌
亲爱的萌萌:
在你的描述中,你的朋友“栽赃”“威胁”“出卖”你。由“知人知面不知心”“好假”这些带着复杂情绪的文字,可以看出你因为这个朋友受到了很大的精神折磨和伤害。但是,希望你不会因为这个朋友,而对人性感到失望。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朋友不算很多,但依然有几个,是一有事打个电话就可以飞奔过来的那种,所以还是会有真心的朋友存在。
因为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观念。有的人希望世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喜欢抢夺和占有;有的人会因为一念之差而通过不正确的方法,来满足自己无尽的物质需求。其实,他们不过是希望以此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关爱。对于这样的同学,除了父母、老师应该好好引导和爱护之外,身边的朋友如果能理解并爱护、帮助,可能会更好。你在朋友犯错的时候,能够劝诫她,并坚持了这么久,作为朋友的你,很难得,很够义气!
“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跟她做朋友?”这句话,你问过你自己吗?以前的你很胆小,她让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你去做了。如果说,这是无可奈何之举,但是,为什么你却依然和她一起上学放学,无话不说,而且长达5年?是她威胁你,如果你不和她一起上学放学就怎么样吗?静下心来想想,明明很不喜欢一个人,不喜欢和她做朋友,但还是和她做朋友,大概是因为这个朋友身上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吧。她依赖你,你也依赖她。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安静的、低调的同学会和一个好动的、爱出风头的同学成为朋友,其实这位安静的同学内心是很希望自己也像朋友一样被瞩目的,但是他可能很胆怯,不敢改变自己,但是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他也可以享受被瞩目的快乐。更想不到的现实是,有些人我们明明很讨厌,并热切希望自己不要变成那样,可是最后,我们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我们之所以讨厌他,只不过是看着别人可以随心所欲但自己却不能,所产生的一种对自己的不满而已,其实我们讨厌的正是我们自己。
你和你的这位朋友的关系,也许并不是这样。至于是怎样的,你经过思考,会收获更多。认识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有难以接受、不完美的一面。无论你在思考后得出什么结论,一定要:发现自己更好的一面时,给自己鼓励;发现自己有“难以接受”的一面时,跟自己说“不要紧,我会继续成长,学习怎么成长为更好的人”。
布罗茨基:逆自己的痛苦而行日期:[2008年9月21日] 版次:[GB19] 版名:[阅读周刊 关注]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条
《布罗茨基传》,刘文飞著,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0月版,28.00元。
《文明的孩子》,布罗茨基著,刘文飞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版,18.00元。
《见证》,所罗门·伏尔科夫著,叶琼芳译,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版,23.00。
《布罗茨基谈话录》,约瑟夫·布罗茨基、所罗门·沃尔科夫著,马海甸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4月版,39.00元。
约瑟夫·布罗茨基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1955年开始写诗。1964年,布罗茨基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服刑18个月后,经过一些苏联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而被释放。1972年被苏联驱逐出境。不久,他接受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邀请,担任住校诗人,1977年,加入美国国籍。
侨居国外期间,布罗茨基又以十多种语言出版了他的选集,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96年1月28日,布罗茨基因心脏病发作,在睡眠中逝世,享年55岁。
布罗茨基在前苏联被关押被流放最后被逐出祖国的受迫害的经历,读者多少知道一点,但没有一本书有这本谈话录讲得那样详细,甚至比他到美国后撰写的自传散文《小于一》还要细致,在自己的文章中出于风度和骄傲,布罗茨基显然简化了自己受虐的过程和情节,而是致力于分析这种痛苦。
有如即兴创作的谈话
看一个作家的作品和与他交谈,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体验。通常,写作———哪怕是不那么出色的写作,也会给人留下较为严谨的印象,你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思考揣摩的痕迹,你可以发现他在挑选一个准确词语时的煞费苦心。可是当你和他面对面谈话的时候,那种凝重的感觉将会减弱许多,他甚至可能是一个风趣的妙语连珠的人,或者相反他也有可能让我们大失所望,竟然是一个闷葫芦。因为很简单,当我们交谈时,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是如此之少,比如当你的谈话对象结束一个提问,正常情况下你得在数秒内给出回答,否则那将是一段让谈话者双方都倍感压力的沉默,当然也许你是一个极为谨慎的作家,那么你可以通过支支吾吾换来多几秒钟的遣词造句的时间,可是对比于你独自在屋子里的写作(你甚至可以为一个合适的句子,平心静气地斟酌一个钟头),谈话永远是仓促的。也因为这个原因,作家的作品集似乎总是要比他的谈话录更有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在谈话中倒是更容易见出一个作家的性情———他用不着或是来不及在自己谈话的同时迅速地打量自身,以便以自己较好的一面展示于人。高质量的谈话经常会使参与者道出令他们自己都觉得惊讶的看法和结论,在某种程度上,谈话就是一次即兴创作,状态好的时候,那种瞬间的爆发力也是那种苦心积虑的思考无法企及的。
具体到《布罗茨基谈话录》,这无疑是一部有魅力的谈话录,访问者沃尔科夫本身是一位音乐家和文化史家,熟悉乃至精通俄罗斯诗歌和文学史,1978年秋天,他去听布罗茨基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深受震动,遂产生编撰《布罗茨基谈话录》的动机,并很快征得布罗茨基的同意。两人的谈话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断断续续持续到1996年布罗茨基心脏病发辞世。这一“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显然没有辜负两位谈话者的苦心,这是不可多得的精彩的谈话录。《布罗茨基谈话录》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诗歌,具体地说是布罗茨基一直推崇的几位诗人———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奥登、弗罗斯特等,这几个诗人书中都专章谈到;一是布罗茨基个人的近乎传奇般的经历,他在前苏联被关押被流放最后被逐出祖国的受迫害的经历,读者多少知道一点,但没有一本书有这本谈话录讲得那样详细,甚至比他到美国后撰写的自传散文《小于一》还要细致,在自己的文章中出于风度和骄傲,布罗茨基显然简化了自己受虐的过程和情节,而是致力于分析这种痛苦。
对于自己喜欢的这几位诗人,布罗茨基都撰文介绍过,关于茨维塔耶娃的《诗人与散文》、关于阿赫玛托娃的《哀泣的缪斯》、关于奥登的《析奥登的〈1939年9月1日〉》、关于弗罗斯特的《悲伤与理智》。这是尽显布罗茨基出众的批评才华的文章,主要在诗艺上探讨这几位诗人的作品,只有在《哀泣的缪斯》一文中,才少许带出阿赫玛托娃的传记资料,布罗茨基这样描述阿赫玛托娃的外貌:“她看上去相当漂亮。五英尺十一英寸的身材,乌黑的头发,白皙的皮肤,雪豹一般灰蓝色的眼睛,苗条的、柔软得难以置信的身段。”但是在文章中你仍然找不到布罗茨基和阿赫玛托娃私人交情的例证,这是可以理解的,对任何一个自尊的诗人而言,在他评述一个朋友的诗作时带出这种友情,不仅是侮辱了这友情,通常也会影响到批评的公正,哪怕仅仅是在感觉上。可是在谈话中,则有大量的交往细节,谈话的确和文章所负载的道德责任不同,在谈话中谈及自己的朋友实在要自然得多,况且还是在另一位好奇者不断的追问和引诱下。
布罗茨基热爱的诗人
四位诗人中,布罗茨基和阿赫玛托娃、奥登有过直接的交往,没见过茨维塔耶娃和弗罗斯特,纯粹是热爱他们的诗歌,可是这热爱也很自然令他去了解他们,那么在谈话中我们仍然获知了茨维塔耶娃和弗罗斯特生活中的某些“秘密”。可是为什么要知道这些秘密呢?众所周知,诗人的生活和他的作品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逻辑关系,并不是说他蒙受了苦难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在谈话里,布罗茨基也反复谈到这一点:“在文学中,就像在音乐中一样,体验是某种次要的东西。”“谈生活———无非是猫抓自己的尾巴,瞎折腾。”可是每个作家都只能以自己的生活作为写作素材,那么生活和作品表面上的矛盾之处,则恰恰是值得我们细究的地方,那里面藏有写作最深的秘密,布罗茨基显然对此亦深有感触,也有很深入的思考。从另一个意义上,我们仍然可以说,我们对一个诗人了解得越多,对他的诗也就理解得越深。
毋庸置疑,茨维塔耶娃是布罗茨基最推崇的20世纪诗人,他在谈话中也反复申明此点,布罗茨基认为茨维塔耶娃是“加尔文式”的诗人,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对自己的良心和意识的十分严厉的清算。沃尔科夫在此时不失时机地抖出猛料(对我而言),茨维塔耶娃的丈夫埃夫隆曾经参与过苏联情报机关的间谍活动,也就是对叛逃者伊格纳季·列依斯的追杀,并说埃夫隆是“最阴暗的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间谍。”而茨维塔耶娃“很显然,一直到最后都是完全接受并支持埃夫隆的”。这个猛料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以为布罗茨基的辩护仍然是有力的:茨维塔耶娃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爱上埃夫隆,并且一直爱她,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像一只狗那样”跟着埃夫隆。忠贞于自己———这就是她的行为道德。对于茨维塔耶娃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直观的恶的教训,而一个诗人是不会随便抛弃这样的教训的。灾难就是灾难,在灾难中可以学会很多东西。而且茨维塔耶娃对埃夫隆还有愧疚,他们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模样各不相同,他们长得不太像爸爸,至少她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这会使她不太急于去充当埃夫隆的法官。后者会牵出茨维塔耶娃私生活的另一面,在中国也许会有刻板的道学家对此会对茨维塔耶娃大加挞伐,可是至少对布罗茨基和沃尔科夫而言,私生活的放纵的确对诗人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至少无关作品的优劣。
阿赫玛托娃则是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另一个传奇。她的前夫是古米廖夫,20世纪初重要的艺术流派阿克梅派的领袖,后被莫须有的罪名被处以极刑,她和茨维塔耶娃及曼杰什坦姆都是至交,她一生中都不乏仰慕者和追求者(著名的有莫迪利阿尼、以赛亚·柏林),说她是白银时代的皇后也许是恰当的称谓。在阿赫玛托娃晚年,她周围又聚拢了一群出色的年轻诗人,奈曼、莱茵、博贝舍夫和布罗茨基,他们常常去圣彼得堡郊区阿赫玛托娃的住处拜访她,而阿赫玛托娃会给他们朗诵自己的近作,听取这些年轻诗人的意见。有一个冬天,布罗茨基甚至在阿赫玛托娃住处附近租了间别墅,那时“我确实每天都去看望她,话题完全和文学无涉,谈的是人们之间———我斗胆说一句———是相互的依恋”。在谈话中,狡猾的提问者沃尔科夫提到,阿赫玛托娃对自己儿子的命运是否带有某些冷漠?布罗茨基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给予了精彩的回答:“不,生活中恰好没有冷漠。冷漠———如果这句话在这儿一般来说是适用的话———它与创作与生俱来……你用这种或那种方式努力营造悲剧的效果,似乎在用这种或那种诗行无意地违背真理,逆自己的痛苦而行。”这当然也是布罗茨基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超越苦难
读者多少了解布罗茨基因为“社会寄生虫”的罪名被捕入狱,他和庭审法官的对话曾经在西方广为流传,后来又有学者对“布罗茨基案件”做了详细调查,还出版了专著,事件中的黑色幽默色彩尽显专制制度的荒谬可笑,可是对当事人来说,这是不折不扣的灾难。在谈话录中,我们知道布罗茨基初次被捕时的恐惧,“第一次抓我时我很害怕,通常抓人都很早,早上六点钟”。也更详细地知道他在精神病院中所受的折磨:“第一晚,我旁边单人床上的那个人就自杀了,他切断了血管。”“在那儿人们用各种愚蠢的念头刺激你,将一些药硬塞给你吃。”“你躺着在阅读,突然来了两个护理员,从床上拽起你,用床单捆上浸到浴缸里,然后把你从浴缸拽起,但不解开床单,这种床单就在你身上结成硬块。”“他们用拳头敲你,搧你嘴巴。”难怪阿赫玛托娃曾经感叹道:“他们给我们这个红头发小伙(指布罗茨基)制造了怎样一份传记阿!这经历他似乎是从什么人那儿租用来的。”
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我们暂且说是苦难吧,有人正视它,比如同样有过劳改营经历的索尔仁尼琴,他的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等堪称是那个时代的史诗,一种直接的对抗。布罗茨基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和俯视乃至蔑视它。诗人米沃什曾经准确地评论过,布罗茨基“不是一个政治诗人,他不会跟几乎不配享有跟他辩论特权的对手争辩。他却介入一种活动形式,被时间的暴君们解开脚镣的诗艺”。布罗茨基善于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思考这些生活中不期然的苦难或者说恶,1984年在布罗茨基任教的威廉斯学院毕业典礼上布罗茨基做了《毕业典礼致辞》的演讲,对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恶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不用说那些磨难给他的思考增添了韧性:“世上最容易翻转过来并从里到外碰得焦头烂额的,无过于我们有关社会公义、公民良心、美好未来之类的概念了。”“对抗恶的最切实的办法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独创性的思想、异想天开,甚至———如果你愿意———怪僻。”1987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布罗茨基再进一步,将善恶问题归属于美学的门下———美学是伦理学之母,提出“‘好’和‘坏’的概念首先是美学的概念,它们先于‘善’和‘恶’的概念”。
实事求是地说,布罗茨基的散文和诗歌要比这本谈话录更有文学价值,谈话录中的精辟观点在他那些著名的散文中多半更为系统地论述过。但是谈话录仍然很吸引我,因为那些诗人们的故事,诗歌和别的文学门类有点不同,一旦你喜欢某人的诗歌,很自然地就会对某人本身发生兴趣,想象他的模样和言谈,想象他的喜悦和悲伤,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喜悦和悲伤。诗歌也许就是人的灵魂的外衣吧,诗歌有多绚烂似乎那位诗人就应该多有魅力,布罗茨基的谈话为此添加了新的证明。布罗茨基喜欢的几位诗人,我也都喜欢,以前只是沉浸在他们各自的文本中,而藉由布罗茨基的谈话,这些人物被串联在一起,恍惚舞台上原本孤立的演员开始发生互动,他们的面目、表情和体态也就愈发清晰了。就像一幅木刻,他们的形象最终凸显在原本平整的木板上,几乎触手可及。
生活总是让我这样无奈,冥冥之中总让我觉得有些空虚。
使我充满幻景又充满失望,在失望中我又总是若有所盼,我不知是在期盼什么,是在向往黎明破晓的神秘,还是在向往微风拂柳的飘逸,还是流星划破夜空那一刻的刺激,但无论如何,最终来临的还是严寒的`冬季。
我曾恨过生活对我的不平,它总是在我扬起风帆准备前行时,又暴风雨突降;
在我郁郁寡欢、孤独无助时,又当头重重打上一棒;
使我该放下的放不下,该留下的又都失去;
使我舵把不稳失去了勇往直前的魄力,随风向的吹动而忽东忽西,随海浪的冲击,而忽前忽后。
但今天的我已明白:
世界不会因我的哀叹而改变,生活也不会因我的脆弱而怜恤;
人生就是如此,坑坑洼洼,忽高忽低,风风雨雨,时明时晦,荣辱无常,盛衰不定,又一切皆流,不必惊心动魄,该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待人处事,去领略生活所给予的一切;
靠山山倒,靠人人亡,靠自己最好,只要走过阴草地,前面就是个艳阳天!
伪装的坚强,掩蔽的是一颗脆弱、暗淡、落寞的心,今天的我不需再伪装什么,请允许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只要不耽误赶路!
人生在世,总要面对现实的。
埋怨哀叹不能改变现实的残酷,只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人生路上,我们共同努力。
赵文汉
今天,我们升旗仪式的主题是“做最好的自己”。这里有一个概念,大家必须给弄明白了,否则,“做最好的自己”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这个概念就是“最好的自己”。什么叫“最好的自己”?
人与人的天生禀赋是有差别的,注意是“差别”,不是“差距”。也就是说,人的天生禀赋是各具特色,只是特点不同,没有好坏之分。你的数学天赋好,我的语文天赋好;你的文化课天赋好,我的文体天赋好。这里只是差别,没有差距。在天赋上,没有“谁比谁强”之说。
天赋,我们又可以说成是“天生的优势”,所谓“天生优势”是说你身上的某些方面天生得比别人强一些。所谓“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己之长去制胜别人之短,让自己突出出来,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你凭文化课裸分考上了北大、清华,裸分,我考不过你,但是,我可以凭着我的奥赛成绩、凭着我的科技发明考上北大、清华,我可以凭着我的艺术天分、我们的运动天分考上北大、清华。相互之间只有通道的差别,没有质量上的差距。
由此看来,通往“最好的自己”途径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要走的路跟别人都不会完全一样。但是,要想成就一个“最好的自己”也是有一些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做不到,那就不要妄谈什么“最好的自己”。
为此,我要说两点:一是品正是为人的核心;二是勤奋是做人的根基。
为人先讲“品”,一个人没品,何谈一个“人”字?更遑论什么“最好的自己”?谈人品,最重要的是一个“正”字。
要“正”就不能“贪”。凭着自己的本事得不到的东西不要想去得到,否则就是“贪”。“贪欲”泛滥,必受其害,自己会被自己泛滥了的“贪欲”洪水给淹死的。
要“正”就不能“歪”。自己要获得的东西,获得的途径一定要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合德,否则就是“歪”。在“歪”的路上走远了,你就会离“最好的自己”越来越远。
要“正”就不能“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伤害别人,以损害别人为代价来成就自己,这样的想法就是“邪”。想法过于邪性,出牌不论套路,不愿遵守大众规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惜破坏公众准则,你还怎么做“最好的自己”?一个人“邪”的想法太多,一定会把你带到邪路上去,将来毁灭你的,还是你自己。
为人还要“勤”。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有物质作保障,而这些物质的获得就要靠人的勤奋。一个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做事不成功,学习成绩不好,大学考不上,理由千万条,但是归根结底在这个人的“懒”上。
如果说,一个成人,事情做不成功,也许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在的话,那么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一个高中生考不上大学,追根求源就在于你的“懒”上,其他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勤”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在“勤”上出了问题,那么你一辈子都会接连不断地出问题,因为“勤”是做人的根基,根基坏掉了,大树都会死掉的。假如,今天的你,身上还有一些“懒根”的话,那么请你一定要下决心根除掉它,否则,它对你的危害太大了。
“做最好的自己”先要把自己的人品树正,用“勤奋”来保障自己身上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你离“最好的自己”就不会太远了。
但贵人相助毕竟是外因,能不能干出一番成绩来内因还在于自己。换句话说,贵人肯助你,关键也在于你是块金子,能发光,是可造有用之材。
不久前,文静被提拔为媒介经理。文静供职在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公关公司。公司人才济济,多的是名校毕业生和海归派。文静不过毕业于一所普通大专院校,且她已年近30 岁,无论学历还是年龄她都没有优势。她能在这种状态下升职,确实很不容易。
在亲朋向文静表示祝贺的时候,她谦虚地说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她遇到了很多职场贵人。纵观文静一路走来的艰辛,其实可以说,真正的贵人是她自己。文静从学校毕业后,换过几家单位。因为学校不起眼,所以专业也是“万金油”专业,想进好公司很困难。最后,文静工作的那家小公司也破产了。一时没找到工作的文静,在朋友的介绍下到市电视台做了编导助理。说是助理,其实就是打杂、跑腿。文静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帮编导们买盒饭,每次一买就是一二十盒,每个人的口味还都不同。
家人对此颇有微词,说白了,文静就是廉价劳动力。但文静干得挺卖力,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和她一起进台的几个助理,陆陆续续地都走了,只剩下她还在坚持。一天,文静照例手提肩扛地拿了十几盒盒饭回来,动作麻利地分给大家。她做这些事的时候,有个人在观察她。那个人正是某公关公司的副总经理王莹。
王莹那天是来电视台找一个熟悉的编导谈工作的。谈完工作后,她就向编导打听文静的情况。听编导说文静只是这里的一个助理,没有机会留在电视台的。王莹立马说,那正好,这个人我要了。
就这样,文静意外地进了这家属于行业翘楚的公关公司。文静初进公司,被安排在客户业务助理的岗位,做的都是一些辅助性工作。但文静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论任何工作,她都努力做好。一次,公司接到一个帮某知名企业宣传新产品的大单,相关人员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文静的工作和这个项目没有关系,但她也天天都等到很晚才下班,看大家有没有需要她帮忙的地方。
她的这一行为很快引起了公司人力资源部章总监的注意。一次午餐的机会,章总监向文静提起此事,文静也坦率地说出了想法。文静觉得相对于客户业务助理的工作,她更适合的是媒介岗位。因为媒介岗位要求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策划能力,而这正是文静的强项。另外,她知道最近有一个媒介专员因为生病住院,造成媒介部门缺少人手,她很愿意试试看,帮同事顶一下缺。
看文静说得如此诚恳,章总监表示她会和媒介总监沟通,请他们根据项目需要,让文静写一份详细的书面策划书。如果真的合适,会考虑让她参与整个计划。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文静非常高兴。她按照媒介部的要求,做了一份详实的书面策划稿。这时,她向媒介部同事学习到的知识全都派上了用场,加上她自身的文字功底,策划书做得很成功,受到媒介部总监的一致肯定。
经过人力资源部的协调,文静从客户部被暂时借调出来,协助媒介部的工作。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文静做得更加卖力,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主动承担很多繁杂的工作,很受同事们的欢迎。做完这个策划案之后,文静理所当然地被留了下来。之后靠着努力打拼,不到两年,文静一路从最基层的媒介专员做到了媒介经理。
人在职场,都希望遇到贵人相助,但归根结底还需要自己本人表现优异,才会有贵人肯帮你。也即是说贵人肯助你关键在于你是块发光的金子。
我叫图尔迪·玉苏普·凯木拜耳,同学们都亲切地叫我图尔迪。
我的家乡在新疆喀什一个偏远的村子,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我的父亲今年已经71岁了,体弱多病,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现在的继母是国家二等残疾。哥哥们都没有稳定的收入,还有一个弟弟在上学。全家人的生活全依赖于土地的产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早早地就通过打工来交付学费和生活费。
从小学时我失去母亲起,父亲就忙于整个家庭的生计,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管我们,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为了能够继续学业,我不得不想办法攒够每年的学费。初一那年,我终于在县城的面粉厂找到了一份零工,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太宝贵了。
当时学校离家18公里,不管刮风下雨,我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跑。白天,我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在面粉厂工作;回到家,还要干家里的农活。那个时候,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觉。
十四五岁的我,还是个充满美丽幻想的小孩。看看自己的处境,看看周围那些和我同龄的朋友,他们回家有父母关爱,不愁没有吃没有穿没有住,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而我呢?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明天,还要考虑家里的现实,我的未来一片迷茫。可是,尽管疲惫,尽管困惑,当我知道,内地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时,我便发奋学习,立下了上大学的决心。
偶尔,当我工作得太累的时候,就会一个人站在原地,委屈地流眼泪,不断地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苦?直到今日,那样的场景在我脑海中还记忆犹新。但擦干眼泪后,我激励自己:不要放弃!不要妥协!要勇敢地活下去!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坚信,幸福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终于在2004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我考上了苏州市一所高中的内招班。这里有更好的教育条件,更好的教育设施,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偏僻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个天大的机遇。
知道我有机会到内地接受教育,全家都为我感到高兴,兄弟姐妹们更是充满了喜悦。但是,就在这时,父亲突然重病却没有钱去支付高昂的医疗费,我萌生了辍学的想法,但是父亲的坚持,让我放弃了这个念头。看着年迈的父亲,我答应他,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到了内地,由于时差关系,我很长一段时间都睡不着觉,还因为气候原因,我得了鼻炎。但是,一想到家里年迈的父亲,我咬咬牙,就硬挺了过去。很幸运,学校不但减免了我的学费,还给予我生活补贴。从那时起,我便再也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先生曾说过:当你想到自己没钱时,你一定要告诉自己,我有动力,我有强烈追求成功的动力。因为希望越大,动力就越大,碰到困难时就不会轻易放弃;因为没有退路,只能前进,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
過去是我们人生宝贵的一部分
2007年的时候,我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在这里,我开始了新的生活,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虽然大学的课余时间充裕,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一刻也不能松懈。除了课堂学习,我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来打工,因为我知道:要先做我应该做的事,再做我喜欢做的事。
大一的寒假我没有回家,当时学院办公室安排的值班同学临时有事走了,老师便找到了我。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便认认真真地做好每项工作。后来,老师们就把我安排在学院办公室勤工俭学,每天收发信件、打扫学院报告厅和会议室。有时候,我上午有5节课,等把信件收发完毕、学院的卫生搞好,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快到下午上课的时间了。这时,我宁愿饿着肚子上课,也要把勤工俭学的工作按时完成。周一到周五,我几乎不睡午觉。
现在,我已经是学院办公室助理。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即使是整理资料这样的小事,有的老师都不放心让我做。但是我慢慢地坚持,不断地学习,努力做到最好,老师们终于认可了我的努力。
在大学期间,我发过宣传单,卖过报纸,当过搬运工,还打扫过书屋。我在学校勤工俭学的补贴,除了支付自己的生活费,不时地还可以寄些钱到家里,让父亲用于治病,缓解家里的压力。
在辛苦工作的同时,我刻苦学习,并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我很喜欢踢足球,加入了校足球队。去年,还代表学校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会,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
现在,我已经和老师们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我感谢学院每一位领导和老师,让我在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能照顾好自己的亲人;我还要感谢许许多多的同学对我无私的帮助,让我在快乐中成长。
曾经有人问我,有没有想过换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不再那么累?我说:“没有。”我的经历和我的体验虽然苦点,虽然累点,但是它是属于我自己的,所以我一定会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会因为现在的快乐,而忘记曾经的痛苦,而否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去,不管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它都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一部分。我们正是从这个部分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我感激有这样的经历,它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下去,更加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1.要像情人那样做老婆
做个好老婆不难,做个好情人也不难,但是,一个老婆要做得跟他的情人一样,让他想念,让他迷恋,真需费点功夫。
2、象情人一样柔情似水
没有一个男人可以逃出女人温柔的怀抱。但别只顾温柔,他很乖的时候,一定要把你最近有的想法趁这个时候告诉他,或者最近有什么需要就要在此刻要求。这样男人永远都不会拒绝的,撒撒娇,告诉他你想吃冰激凌„„但你还要记得在他加班工作的时候去他的书房给他倒杯热茶,送去一碗面一个荷包蛋,这样比你做任何多的家务都有效果的。
3、弄几手好菜哪怕是为他而学
这里要说的可不是泛泛的美食,你可以不会做番茄蛋汤,但是你一定要会做老公喜欢的红烧肉,不需要你会做山珍海味,但是你一定要会做你老公喜欢的几道家常菜。这样他出去的时候就会说这个还不如我老婆做的呢,他就会想快点回到你的身边,就是你拿菜谱学习的样子,也会让他记得你。
4、要有一颗永远的爱美之心
长相丑与美没关系,但你要以一个美丽女人的姿态陪伴他身旁。记得不管你老到什么程度,都要对着镜子穿衣打扮自己,而且懂得穿衣的法则,清楚他的穿衣风格。自己的睡衣、内衣更要讲究,因为外衣是给别人看的,而睡衣内衣可是专门给自己的老公看的哦。
5、当老公唯一的私密助理
不是要你家里所有大大小小的衣服你通通全包,别的衣服你可以让保姆或是什么人去洗,老公的内裤和臭袜子你却是一定要洗的,不管它多脏多臭。要保证他每天都换干净的袜子,而且决不能让他穿坏袜子,把他的每双皮鞋都擦的干干净净。要保证他要穿的内衣,有你处理过的香气。
6、满足他的征服欲
两个人的事,却有很多的学问在里面。男人希望自己的老婆,在外是淑女,床上是荡妇,这话差不多是真理。要懂他追求新奇的本性,让他一辈子研究你,而你总能给他征服的感受,他才会感觉到你是迷人的女人,他才是真正的男人。
7、要给他一个爱你的理由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个世界上都存在纯美的爱情。虽然社会上对男人的花心有很多纵
容的借口,可是我依然相信,有那样的男人,会始终当你是手心里的宝贝,相信一辈子爱一个人,躺在一个人身边睡觉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可是前提是,要给他一个深爱的理由,学会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住你的男人。
女人生来就是让男人疼让男人爱的。在外面的世界里,男人的虚荣,就是拥有一个漂亮的有气质的女人。
——对话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校长李艳丽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这句话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也许是一种巧合,洛阳西下池这个地方相传是当年武则天沐浴的地方,因此得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结识了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副局长兼西下池小学校长李艳丽。当记者走进西下池小学,被“这方池塘”的一草一木所感动,因为它们和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的生命都发生着关联。
满怀教育理想的人很多,但有条件且能够把教育的理想变为理想的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李艳丽说,她所追求的理想教育是一种生态,因为教育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让师生成为他自己。
记者和李艳丽的对话,包括和她的几次面对面的交流,也包括邮件的往来,其实一直在探寻西下池小学“这方池塘”里到底蕴藏着什么奥秘?
李艳丽:我们这里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90%是附近郊县的孩子,教师大部分是80后的年轻人,全校29名教师,50岁以上老教师3名,30岁到45岁教师8名,其余18名都是25岁左右的新教师,目前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这29名教师中还有13名是代课教师。但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缺乏人生乃至教学经验的人,在短短几年内,无论是专业化水平还是人文心理素养水准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令知道、接触到他们的每一个业内人士也好,普通的家长也好都会由衷地说:“这些老师很优秀”。
记者:能得到这样的评价,非常不容易,因为这个学校的基础非常差,听说你刚来的时候,学校的状况非常糟糕?
李艳丽:当时西下池小学是西工区最差的学校。据当时在校工作的一位教师讲,上课时间,教师把学生关到教室后,就去忙自己的私活去了。去种菜、摘菜、织毛衣、打扑克,甚至让学生到教师家里去打扫卫生。学校的人际关系也糟糕透顶,老师们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学生的面吵架、打架。学生更是里历害,除了学生打学生之外,还敢和老师们打架,不仅在校内打,而且打到校外,他们成群结队时,周围学校的学生们都怕西下池的学生。▼做教师,最重要的是他是否有一颗宽厚善良的心
记者:让一个基础很差的学校走上规范化管理,似乎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教师的真正成长。西下池小学的老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李艳丽:回顾他们的成长的历程,其实也是回顾我自己成长的历程。这些年,每到暑假开学,都是我工作上的一道坎。因为学校的严重缺编,每到这个时候,由于参加市里、区里的招教考试,学校原有的代课教师就会有大量变动,需要招入新的代课教师,就像2010年9月份,学校一下进来了6名,加上区里新分来的3名新教师,一共就是9名。面对这一张张年轻热情而又对教育充满茫然的面庞,我的心里很清楚,又一场旷日持久的硬战来了!记者:从哪里着手呢?
李艳丽:一切从谈话开始。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这个年轻人是否适合干教育。判断在初步的谈话中完成。这么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教师,跟他的学历、讲课的水平等外在技术层面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他是否有一颗宽厚的、善良的心。有了这颗心,就具备了当教师的根本条件。在谈话中,还需要完成的是,要让他(她)对自我有初步的觉察和认知,建立对所从事工作的信心与责任心。所以我通常会要求他们写出一份“个人成长规划”。规划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专业化成长,根据自身专业的欠缺提出成长的计划,从基本功、备课、上课、作业、教案、辅导、学生管理等方面,选取自己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来制定方案;二是人文、心理素养的提升,这是根据自我内在的欠缺来制定方案,这个内在的成长更多是情绪、感觉、心理、认知方面的内容。如果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人们很
多时候是活在情绪之中,纠缠在关系里面,一切烦恼、无明由此而生。一个人,一个教师如果他(她)不能把自己的内在建设好,很难想象他能把学生带好,更不用提到教育了。
教育其实是精神层面的事情,学校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师生心灵自由的栖息地。这就要求教师的内在要提升到精神层面来,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和哲学家,天然地理解、懂得并且活在精神中,所以,教师有了这样的素养,才可能与孩子对话,建立真正的连结,这样的关系、互动才有意义,才有了人性的价值,也就是教育的价值。个人成长规划的意义就在于此。
▼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记者:从老师们的个人成长档案里,可以看出老师们读了很多书,对读书有要求吗,读哪些书?读书的收获是什么?
李艳丽: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中重要的量化指标是读书和学习。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最少要读两本书,一本是专业书,一本是自己喜欢的人文心理书籍。然后是每周固定一次的集体学习,这个集体学习的内容选择标准是:有打动心灵、让人心有所悟的感觉。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些年来我们共同读过、学过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共同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很清楚地记得,读的、学的第一个人、第一本书是魏书生。他让我们懂得了在人生的长河中,人是多么地渺小,又是多么地有价值,所以要宽容、珍惜教育人生中的人和事。他开阔的胸襟和对教育的赤诚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也让我们在面对工作的时候,少了很多计较和抱怨,开始理解教育。随后教育界的周弘、金正昆、李镇西、王淞洲、张祖庆、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百家讲坛》的于丹、康震、王立群、钱文忠、曾仕强,心理界的毕淑敏、武志红、张德芬、艾克哈特·托利、罗杰斯以及兼顾教育与心理的大师林清玄、蒙特梭利、皮亚杰、孙瑞雪开始逐渐地步入我们的视野,在与大师们悉心的交流对话中,我们不断在解决着自身关于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忧伤、嫉妒等等情绪问题,不断地觉察着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发现着自己真实的感觉。这是一个向内寻找,反求诸己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己、懂得自己、接纳自己乃至实现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在一个了不可知的黑洞中探险,有喜悦,有恐惧,有迷茫,有顿悟,但正是这些最真实、独特的体验,造就了每一个真实、独特、有价值的教师个体。最终大家共同来到这个充满魅力的精神世界,彼此懂得,彼此接纳: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也容许别人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相互不是纠缠,而是尊重。这个过程,也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爱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有着无限地可能——只要教育者能给予他们真正的爱和自由。
记者:校长的作用是什么呢?
李艳丽:每学期末,我都会单独和每一位教师做一次交流,主要是根据个人成长规划谈本学期的成长。这样的谈话更多的是心灵的沟通,以内在建设为主,以技术性的专业学识为辅。其目的还是要大家谈出相互间的感受,建立真我的连结,获得相互的鼓励和促进。其实更像是一次次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通过谈话,给教师减压,让她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自我内在的觉察上。在平时有时候,我也会同时和三五个教师聊天,一杯咖啡,或一壶清茶,坐在校园里,办公室,抑或是公园中,谈论的话题就是学生、自我、感受、爱,那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层面的享受。
记者:校长在引领教师成长,教师和教师之间共同成长,是这样吗?那么,教师共同成长的生态如何构建?
李艳丽:分享,是我们在共同陪伴、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求读完书,每学期要写5000-10000字的读书笔记此外,每学期末,学校里一定会组织一次由全体教师参与的读书报告会。主要是针对本学期的读书、成长谈个人的感悟。三十五岁以下的老师作报告,三十五岁以上的老师全程跟听。读书报告会要求三十分钟以内,PPT课件,脱稿。每一次的读书报告会都是学校期末工作的一件重要的大事件:每一个作报告的老师全力以赴,每一个听报告的老师翘首以待,每一个分享和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去年年底的读书报告会中,这些年轻人以《爱在成长的路上》、《走在成长的路上》、《在自由中体验爱》、《不要用爱控制我》、《对自己说是》、《爱和自由》等不同的话题使在场的所有人对教育的感悟又得到了一次升华。
读书报告会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带给大家更多的是对教育和他人的接纳与认同。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是一幅巨大的风景,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只是在平常的工作中,大家都太忙了,忙地没有功夫去驻足欣赏他人的美妙;大家都太累了,累的不愿意去觉察倾听他人的表达。而读书报告会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时间和空间,能让大家都坐下来,自由表达,彼此看看,相互会惊奇地发现:哦,原来每一个生命状态都是如此地相似又如此地不同。这时候,慈悲心会起,真正的尊重会起,而倾听就是当下送给对方最好的礼物。这一刻,真我会相遇,心灵会相通,能量会流动,幸福会到来。这就是我所能理解教育的职业幸福感。▼无条件地接纳与关注
记者:教师论坛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李艳丽:,我们来到这个学校背后有个家庭,有个社会,但是进到校园里,没有人关心你,你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我们只看你今天教学怎么样,学生怎么样,他好像在人与人之间隔了一堵墙,在这墙之外,你很安全,但是住到这堵墙之内,你很累,很孤独,你没有推到这堵墙的机会,没有人问你发生了什么,你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各自都很忙,但是当我们坐下来,给你一个平台,交流的时候能量流动了,我们就知道了,眼来他的背后有这样一个东西,原来他有这样一个认识,同时一本书,每个人认识的都不同,就像有的人缺钙,有的人缺维生素,书比较有营养,你可以从里面找到你需要的,谈出不同的感觉然后,我们就克服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没有文人相倾,大家都相互对生命的那种敬畏,你会觉得生命不同,跟我不同,但是他值得我尊敬他,教师关系发生改变,这次他谈到不同的感觉,下次你看到他,他跟上次就不一样了,换了一个人,你发自内心的跟他有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感觉,我们是一个相互的陪伴共同往前走,论坛真正的意义在这。次要的是老师水平提高了,口才变好了,会表达真实感受了,我会很快打开自己,跟你有了链接关系,能量流通,爱、喜悦和接纳,是我们论坛是经常提到的,如何接纳自己不完美,当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时,你就能接纳这个自己,像孔子说的反求知己,向内用心。现在老师在一起非常好,没有等级之分,你会发现这些老师不简单,水准太高了。
这么多年的教师培训,带给我的最大感悟是,只有给予教师真正的爱,即深深地理解和接受,即无条件地接纳与关注,即准许他(她)创造一个自我,让教师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为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的内心建设好,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因为你怎么可能让一个不懂得真爱的人去付出爱,让一个一辈子住在监牢中的人去明白什么是自由。而教育是爱和自由的事业。
记者:你对老师们的期望是什么?
李艳丽:我们老师在一起聊天,都是聊精神层面的东西,你的心要足够的纯净,宁静,单纯。我希望我的每一位老师都成为教育家。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真我,他更多的时候被孩子唤醒了,他的觉察力更好了。
记者:这就是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成为自己。
李艳丽:爱和自由——让老师和学生成为自己,我现在在讲课的课题。如何成为自己,先懂得自己,懂人生,我们再讲内在的关系模式如何投射在外部,你把你的领导当成你内在的父母,把你的学生当成你内在的孩子,教育过程中,可以内心得到修复和治疗,懂得孩子,懂得教育,0-18岁孩子的认知规律特点,你才能真正懂得教育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为孩子提供空间。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让每一位老师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内在有力量的人,这才是教育。他们内心都有一个信念,我是值得爱的,我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老师都说,我爱这个孩子,不因他考100分,不因他漂亮,就是爱,因为他是一个孩子,他们都是有价值的。
▼觉察力与平等心
记者:老师这样自发的爱孩子,是你把每个人潜力激发了出来,他们从你身上吸收了什么?
李艳丽:心理学提出来,人的成长有两方面,一点是遇到一个人,这个人给你无条件的爱、接纳、关注,第二,是自我察觉。当我知道这,我就给我的老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现在很大问题出在爱不够,我们所有人都是在有条件的爱中长大。我一直在学心理学,在对人进行研究,我一直在想我们的老师到底需要什么,我们都在有条件的爱中长大,感觉只有我足够的好我才值得被爱,所有我现在需要让我们老师知道,我不需要任何条件爱你,你这个
人拥有了人的全部的价值,你只要站在我面前,就值得我爱你,就着一个信念,然后他知道自己内在的父母、小孩出现什么问题了,他有觉察,就去解决问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种人,他会察言观色,他的内在觉得我这样是好的,他的父母肯定是很挑剔的,他用这种方式去取得父母的爱,如果得不到他就会伤心,觉得这个人不好,所以我们让老师体会自己内心的模式是什么,他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就好了,这个世界没有好与坏,他只是基于我们小时候内在的思维模式告诉我们怎么办。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就是核心内容,我们一直在做人文与心理素养的培养,把这个做好了,任何技术上的都没有问题。
记者:是你在引领老师成长,那么,你呢?有没有特别困惑的时候?和谁对话,你的成长动力来自哪里?
李艳丽:我们真的没有遇到不可跨越的困难。这个学校有困惑的时候就会有人出现,我们就会解决暂时的问题。如果说,有障碍的话,那就是我自己的心理问题。我一直在建构心理。我一直在讲接纳自己,有时看到一个人,我们不接纳他,那是因为他身上有种特质是我身上有的,其实你是不喜欢你自己,如果你是一个文雅的人不喜欢轻浮,为什么不喜欢,其实你身上有这种东西在,当你知道了,你就接纳他了。举一个例子,一个人被蛇咬过,看到一根绳子就害怕,如果你没被蛇咬过,见到它你也就不会害怕。所以当你不接纳别人,其实是讨厌自己,我以前非常讨厌女孩子去喝酒,喝的什么都不顾了,现在不讨厌了,我身上也有,我觉得不好,没让他出来,所以我接纳了自己,就接纳了别人,接纳了自己就接纳了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是有条件的爱长大的,我们缺爱,我们缺无条件的爱,当一个人在我面前毫无保留的表现自己,那我对他来说是安全的,我们老师要给学生一个安全的陪伴,我们老师老说,这不是我教的,是他们自己成长的。
所以说,我和老师们之间是相互陪伴。我这么多年的学习,关键是两个词:觉察力和平等心。平等心让你发现一切跟自己是一个整体,当你在矛头攻击别人时其实就是在攻击你自己。接纳别人其实是接纳自己。当你站在一个高度去指责别人,那就太自恋了,我一直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你看似在做教育,其实是在让自己成长,你可以毫无畏惧的面对外面任何的评价体系。世界没有对于错,只有选择,你要对你的选择负责任,我这一辈子要做教育,我这一生的追求是得到自己人生的真悟,在这个过程中,名利会来,来就来,不来就不来,不强求。其实很多都是相通的。
▼规则可以厘清界限
记者:教育的本质是给人的成长提供外在的自由,从而达到内在的自由。但是有一句话很有道理,“界限不清难有自由和尊重”。那么,在西下池小学,哪些是老师应该放手的,哪些是老师要管的,“界限”在哪里?
李艳丽:爱和自由的后面还应该有一句话,就是规则与平等。对基本规则的共同遵守,于人类社会来说,意味着对每个个体自由的最大保障,而对教育来说,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是让儿童自由、独立成长的最大保障,建构儿童完全自律的品质和智能。规则可以用来厘清界限。人性的界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一种是过去和现在的界限。学校中教育的界限既有人性的界限(教育的根本),也有课堂、各类活动的界限。不仅体现在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间的界限,也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界限有一些可操作的规则来体现,这里有几条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学生该做的、能做的教师不要干涉,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别人的东西不能动,不打扰别人,做错事要道歉,学会说“不”等。另外还有专门针对课堂、劳动等的具体规则。这些规则基本上可以把教师该放手的、该管的界限说清楚。
记者: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自由意味着放手,但仅仅有自由还不够,还必须有责任。在西下池,你和老师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都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点。不知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如果赞同,那么,西下池的自由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责任呢?老师的责任、学生的责任,如何体现、如何落实?如何监督实施?
李艳丽:至于教师、学生的责任体现、落实、监督实施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学校文化之生态管理。生态管理的形成也历经了一个过程。我们2003年做的是行为教育,2005年做了普及与特长。2007年做课改,我们当时就有几个老师做,我们天天下课堂去听,怎样评价,一开始一些老师有情绪,也跟着走,几个月下来,课堂就出来了,我们有环节,有导语,我们后来就做文化,我们后来就知道了学生要做自己的主人,老师不要用爱的名义去控制他。后来形式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方法已经没有问题了。▼孩子才是真正的老师
记者:其实,只有老师给予孩子们爱和自由的时候,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长。
李艳丽:稍微懂点心理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人外在关系的投射都来自于内在的关系模式,而一个人内在的关系模式又来自于童年与最重要人的关系,即父母的关系。所以,要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必须回到童年。学校恰恰给我们教育人提供了这么一个场所。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在教育学、心理学大师的指引下,教师们在慢慢懂得孩子的过程中,也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其实也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们在唤醒教师深埋内心的真爱,也在疗愈成人内心的创伤,就像在去年年终的读书报告会中,史会景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成长,谈起自己的学生时,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她历数着那些曾经的问题孩子,欣悦的表达着她在这每一个孩子身上看到的闪光的价值,充满了欣赏和深爱,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在场的听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其实,她所看到的、接纳的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是自己。她流下的喜悦的泪水是对自我和他人接纳的喜悦。教育到了这一刻,充满了动人的价值和魅力。
记者:因此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是比较容易找到职业幸福的人。
李艳丽:跟孩子在一起,就跟爱在一起。比如我们在学习爱的语言,像一个愤怒的孩子来找你,你要说:“你看起来很愤怒,他就明白自己现在的感觉是愤怒,允许他的情绪发生,你拥抱着他,说想哭就哭吧,我陪着你,我爱你,这样孩子会体会到,事件本身跟自己是区分开的,这样他就能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他长大了,就不会否定自己,人的价值和事情是分开的。长大以后的问题解决都要回归童年,代价太大,不如现在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成长我们就给他什么样的成长。
我们现在四年级以上把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小学化了,我们的学生很优秀,到初中以后都是班干部。我一次坐出租车,司机师傅说他的孩子原来就是在我们学校,当时来的时候数学成绩不足20分,来的时候是四年级,现在初一,全年级第一。这不是最重要的。他说他孩子跟我们学校的郭老师,比跟他妈妈还亲。我们的毕业生说到,我想最后再看一眼这个学校,我太爱这个学校了,我们老师看到都感动了。每个孩子都有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现在没有傻瓜孩子,我们老师给他空间让他自由发挥。
▼孩子的感觉超越一切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怎样概括你的核心办学理念?
李艳丽:我们核心的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我们有校园文化生态,有20道人文景观、教师生态培训、学生生态课堂,我们的老师都是独特的自己,学生也是。要像对待学生一样对待老师,如果学生、老师都自主了,就算校长走了也没问题。
记者:对于学生的成长,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自己绑自己让自己痛苦】推荐阅读:
让师生成为自己06-02
让阳光照亮自己作文06-30
让自己强大的作文07-13
让孩子们自己思考11-18
让我们为自己歌唱11-22
让自己快乐工作的秘密06-22
我想让自己更勇敢07-10
读《让孩子自己做主》有感09-29
必须让自己坚强的句子10-11
让自己重新开始的句子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