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少年心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韦应物的少年心(通用9篇)

韦应物的少年心 篇1

一、为官的恪尽职守

清人陈沆评韦应物曰:“或谓韦公冲然物外, 寄情吏隐, 本非用世匡主之辈, 未必江湖魏阙之思, 此非知韦者也。”2此大抵就韦应物虽心怀山野, 但却未泯灭为官的责任感而言。朱长文亦云:“唐人贤而慕之, 不敢名, 皆曰韦苏州。”3可见, 韦应物为官的操守为世人称道。且看诗人刺滁时的诗作《寄李儋元锡》: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暗暗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时朱泚盗据长安, 入城劫掠, 德宗避难出走奉天。诗人念及京师变故, 忧心忡忡, 夜夜难以独眠。更让诗人忧心的是, 诗人身为刺史, 但郡内百姓却亡走他乡。黄彻评此诗曰:“余谓有官君子, 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 专事土木, 而视民如雠者, 得无愧此诗乎!”4可谓对诗人这片仁爱之心的高度肯定。韦应物不仅任滁州刺史时如此, 每任职一方都秉持着这种为官态度, 试看刺江州时所作《始至郡》:斯民本乐生, 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 旧逋积如坻。到郡方逾月, 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 简牍已云疲。昔贤播高风, 得守愧无施。

诗人本以为地理位置优越的江州是一块“斯民本乐生”的乐土, 但却发现州中百姓多有逃亡。不仅如此, 江州还积弊颇多。面对这种困顿局面, 诗人到郡后日日处理公务, 全力为民解困。诗人晚年任职苏州刺史时, 虽身多疾病, 亦是如此, 试看《赠李判官》:食蔬程独守, 饮冰节靡违。决狱兴邦颂, 高文禀天机。宾馆在林表, 望山启西扉。下有千亩田, 泱漭吴土肥。

李判官乃当时浙西观察史判官, 其来苏州巡视, 诗人作诗相赠。诗中描绘了苏州物阜民丰之盛况:苏州土壤肥沃, 耕地千亩;州中百姓安居乐业, 生活太平。苏州能有此繁盛之景, 诗人作为一州之首, 当然功不可没。另外, 诗人为官的赤诚之心也在诗作中坦露:一来诗人勤俭为政, 以蔬食为食;二来诗人“饮冰节靡违”, 即诗人时刻为政务忧心, 不敢稍有懈怠。从此诗可以看出, 诗人心系苏州, 极力履行着身为父母官应尽的责任。

诗人虽勤政爱民, 但诗人自认无理政之才, 常为“政拙”感到惭愧, 试看: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终日愧无政, 与君聊散襟。

——《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

于兹省甿俗, 一用劝农桑。

——《登重玄寺阁》

“政拙”“自惭”“愧无政”等语皆表达了诗人的羞愧难当之情。诗人“省甿俗”“劝农桑”, 履行着州县长官的责任, 盼百姓劳有所成。难怪清人乔亿评论诗人:“韦公多恤人之意, 极近元次山。”5且不论诗人在位时, 政绩是否真如他所说这般拙劣, 但至少可见诗人在官任上勤勉为政, 力求造福百姓。

总之, 诗人对政事的勤勉, 对百姓岁收的欣喜, 对“邑有流亡”的痛心, 对“未睹斯民康”的羞愧, 皆著于笔端。从韦应物的诗作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克己奉公、宽仁爱民、尽忠职守的良吏形象。

二、隐逸的希企向往

中唐特殊的社会背景加上诗人的个人经历, 促成了韦应物对隐逸的向往。他一生历任多职, 在其仕宦生涯中, 最为重要的当属三任刺史时期, 但终究只是地方官。处理郡县公务的烦闷、远离朝廷的悲哀, 都让诗人对官职意兴阑珊。而诗人志存高洁的本性、对精神独立的追求, 让诗人对隐逸的向往更加强烈。

建中三年, 诗人出为滁州刺史。诗人赠友人云:“唯君出尘意, 赏爱似山家” (《郡斋赠王卿》) , 对友人超脱的境界表示向往。空园独游, 诗人自言“谁言恋虎符, 终当还旧丘” (《月晦忆去年与亲友曲水游燕》) 。公务繁重时, 诗人“责逋甘首免, 岁宴当归田” (《答崔都水》) , 想以归耕来摆脱“官府劳”;郡务清闲时, 诗人又感叹“郡中永无事, 归思徒自盈” (《寄职方刘郎中》) 。“心绝去来缘, 迹断人间事” (《寄恒璨》) 之语更是显示了诗人对尘世的决绝。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一年左右;后出为江州刺史;继而入朝担任左司郎中;不久, 除苏州刺史;后病终。从诗人后期的仕宦经历来看, 诗人所任官职愈来愈高, 但诗人的宦情却日益淡薄。这种淡薄一方面体现在诗人诗作中浓厚的佛禅意味:如“道尊不可屈, 符守岂暇余” (《寄黄刘二尊师》) 、“仿佛谢尘迹, 逍遥舒道心” (《答冯鲁秀才》) 、“公门自常事, 道心宁异处” (《晓坐西斋》) 等, 表现出诗人崇佛慕道之后, 更加追求内心的超脱。另一方面, 诗人此时的归隐之志更为强烈:诗人此前慕隐, 只想远离官场、不涉名利, 但此时, 诗人却立志“栖息绝尘侣, 孱钝得自怡” (《郡内闲居》) 。过去诗人受挫于官场, 向往隐居一隅, 多少有些逃避之意。如今, 诗人年近暮年, 历经人世风霜, 对隐逸的唱和则更多出自内心的渴望与精神上的追求。

诗人晚年寓居永定精舍, 其时, 诗人家贫无所往, 且“眼暗文字废” (《寓居永定精舍》) , 但诗人仍觉“身闲道心精” (《寓居永定精舍》) , 表现出最终远离朝政是非的庆幸与满足。吴沆《环溪诗话》评诗人“超在尘外”6, 胡震亨《唐音癸签》亦称“左司之一向淡耳”7, 堪称对诗人这片高蹈世俗之致的最好概括。

三、心态的安然恬淡

诗人既追寻尘外之趣, 亦未放弃为官者应尽的责任。所以, 诗人经常在诗作中表露出既困于官职又心向隐逸的情怀, 虽身处尘世而心常清幽的精神特质, 二者融合一体, 形成了诗人安然恬淡的生活态度。请看诗人刺滁时的诗作《南园陪王卿游瞩》:形迹虽拘检, 世事澹无心。郡中多山水, 日夕听幽禽。几阁文墨暇, 园林春景深。杂花芳意散, 绿池暮色沉。君子有高躅, 相携在幽寻。一酌何为贵, 可以写冲襟。

诗人运用“幽禽”“春景”“绿池”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丽幽静的山水图画,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清幽的心境。“行迹虽拘检”“几阁文墨暇”等语可见诗人困于案牍之劳, 但诗人“世事澹无心”, 对官场之事淡然处之, 不为俗务所累。所以, 诗人与友人同游南园, 欣赏郡斋的山水美景, 在此中陶冶性情、抒发怀抱。诗人任江州刺史时的诗作《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 亦可作如是观:佳士亦栖息, 善身绝尘缘。今我蒙朝寄, 教化敷里鄽。道妙苟为得, 出处理无偏。心当同所尚, 迹岂辞缠牵。

此诗为诗人出外行春于东西林精舍休憩时所作。诗人流连于行春途中的奇妙瑰丽之景, 不禁想栖息自然, 成为一名“绝尘缘”的“佳士”。无奈诗人担负着教化江州百姓之职, 难以辜负朝廷重托。不过, 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怀有自然, 则行迹被俗务牵缠也无妨。诗人于是身居官职又心同所尚, 悠闲自在地在尘世中游荡。诗人的另一诗作《郡内闲居》亦是如此:

腰悬竹使符, 心如庐山缁。永日一酣寝, 起坐兀无思。长廊独看雨, 众药发幽姿。今夕已云罢, 明晨复如斯。何事能为累, 宠辱要辞。

“竹使符”即刺史符信, “庐山缁”即庐山僧人。“腰悬竹使符, 心如庐山缁”即谓诗人虽身任刺史官职, 但心早已脱离俗世。诗人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卧眠、思考、处理公务, 但因诗人心有所向, 繁杂的生活亦不能让诗人挂累。诗人内心淡然, 便身处公堂也仿佛置身于山野林泉。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样体现在诗人任职苏州刺史时, 试看:鼕鼕城鼓动, 稍稍林鸦去。柳意不胜春, 岩光已知曙。……盥漱忻景清, 焚香澄神虑。公门自常事, 道心宁易处。

——《晓坐西斋》

似与尘境绝, 萧条斋舍秋。……岂将符守恋, 幸已棲心幽。

——《郡中西斋》

《晓坐西斋》中“林鸦”“柳意”“岩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 “清是超脱世间庸俗氛围的胸襟和趣味, 所以对具体情境的‘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心境的玩味和投射, 环境的清也就是心境的清。”8诗人感受到“景清”, 实则是心地澄明的体现。虽仍有公务操劳, 但诗人的道心已不在公门, 而是飘向那高蹈世俗的尘外。此诗中, 郡斋被描绘成一个世外之地, 而又同“符守”等尘物浑然相融,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论, 韦应物虽渴望着远离俗世, 但并未因此放弃吏者的责任意识, 他巧妙地融合“吏”与“隐”的矛盾, 遂身居世网常清净。朱熹曾评诗人曰:“其诗无一字做作, 直是自在, 其气象近道。”9沈德潜亦言:“韦苏州至处, 每在淡然无意, 所谓天籁也。”10所谓“诗是心声, 不可违心而出, 亦不能违心而出”11, 这种“自在”“近道”“淡然无意”的诗歌风貌正是诗人淡然处世的体现。韦应物虽身处公堂之上, 心却飘离于尘世之外, 幻化为一种安然恬淡的生活态度俯仰自得于人世之间。

摘要:吏隐是士人面临仕隐矛盾时做出的融通选择, 代表着隐逸的一种特殊形态。中唐诗人韦应物践履了吏隐的处世之道:虽身任官职但仍追求避世遁俗的精神境界, 以安然恬淡的心态俯仰于尘世之间。本文试着从韦应物的吏隐心态入手, 通过对韦应物吏隐心态的观照与探讨, 以窥探士人面临仕隐矛盾时的复杂心态与自我救赎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韦应物,吏隐,心态

注释

1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523.

22 .陈沆著.诗比兴笺[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4.

33 .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77.

44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3:356.

55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122.

66 .吴沆著.环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85:28.

77 .胡震亨著.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267.

88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1) .

99 .蔡正孙著.诗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63.

1010 .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00.

1111 .叶燮著.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52.注:

韦应物的诗词译文 篇2

韦应物的诗词译文

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咏露珠

唐代: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译文

秋日的荷叶上凝着一滴晶莹的露珠,那是暗夜里从玄天之上坠下的。

摇晃着仿佛要掉下去一样,看着它滚来滚去的而不是停着不动,才知道原来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简析

这一首五言绝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由天空掉下的一滴露水,落到展开的碧绿荷叶上,化身晶莹透亮的水珠,滚来滚去,煞是好看。“不定始知圆”说的是,作者看到露珠在荷叶面上滚来滚去,这才知道原来它是圆形的。

扩展阅读:

1、《秋夜寄丘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4、《调笑·胡马》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5、《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6、《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7、《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8、《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开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9、《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0、《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1、《九日》

今朝把酒复惆怅,忆在杜陵田舍时。

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

12、《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13、《春思》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14、《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15、《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6、《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17、《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18、《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19、《冬夜》

杳杳日云夕,郁结谁为开。单衾自不暖,霜霰已皑皑。

晚岁沦夙志,惊鸿感深哀。深哀当何为,桃李忽凋摧。

帏帐徒自设,冥寞岂复来。平生虽恩重,迁去托穷埃。

抱此女曹恨,顾非高世才。振衣中夜起,河汉尚裴回。

20、《月夜》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

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21、《夏日》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22、《感事》

霜雪皎素丝,何意坠墨池。青苍犹可濯,黑色不可移。

女工再三叹,委弃当此时。岁寒虽无褐,机杼谁肯施。

23、《杂曲歌辞·行路难》

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

故人赠妾初相结,恩在环中寻不绝。人情厚薄苦须臾,

昔似连环今似玦。连环可碎不可离,如何物在人自移。

上客勿遽欢,听妾歌路难。傍人见环环可怜,

不知中有长恨端。

24、《寒食》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25、《七夕》

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

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26、《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

风条洒馀霭,露叶承新旭。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

27、《秋夜》

暗窗凉叶动,秋天寝席单。忧人半夜起,明月在林端。

一与清景遇,每忆平生欢。如何方恻怆,披衣露更寒。

28、《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29、《幽居》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30、《石鼓歌》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今人濡纸脱其文,

既击既扫白黑分。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秦家祖龙还刻石,

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的经典诗句 篇3

2.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3.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韦应物《寒食》

4.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韦应物《寒食》

5.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韦应物《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

6.远念长江别,俯觉座隅空。——韦应物《寄杨协律》

7.大雪天地闭,群山夜来晴。——韦应物《送令狐岫宰恩阳》

8.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9.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的少年心 篇4

韦应物。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本名,韦应物。别称,韦苏州。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时间,737年。去世时间,792年。主要作品,《寄全椒山中道士》《学仙二首》《韦苏州集》《观田家》。信仰,道教。职

业,诗人。文学家。

生平成就。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

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

苏州。从肃宗广德二年 起到德宗贞元七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

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年谱。1岁 玄宗开元25年生于京兆14岁 玄宗天宝九年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15岁 玄宗天宝十年在“三卫”为玄宗侍卫。

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改羽林仓曹。正八品下。……授高陵尉。廷评。20岁 玄宗天宝十五年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应县成婚。夫人元苹16岁。23岁 肃宗乾元元年安史乱后撤出三卫,后数年在长安,曾一度在太学读书。

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

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27岁 代宗广德元年本年秋冬间为洛阳丞。29岁 代宗永泰元年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后弃官闲居洛阳。33岁 代宗大历四年本年前后。从洛阳至长安。38岁 代宗大历九年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40岁 代宗大历十一年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一月葬。42岁 代宗大功十三年本年秋已为户县令。

韦应物 《闻雁》 篇5

韦应物的《闻雁》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

闻雁

故园眇何处1?归思方悠哉2。

淮南秋雨夜3,高斋闻雁来4。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白话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拓展阅读:韦应物的生平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1岁 玄宗开元25年(737)生于京兆

14岁 玄宗天宝九年(750)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

15岁 玄宗天宝十年(751)在“三卫”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

。。。。。。

50岁 德宗贞元二年(786)在江州刺史任。

51岁 德宗贞元三年(787)本年赐封扶风县男,食邑300户。入京为左司郎中。

52岁 德宗贞元四年(788)七月,由左司郎中领苏州刺史,从三品。

53岁 德宗贞元五年(789)仍在苏州刺史任上。

54岁 德宗贞元六年(790)本年春仍在苏州任上,后罢刺史任,闲居苏州永定寺。

55岁 德宗贞元七年(791)去年冬或本年初卒于苏州官舍。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本年十一月廿七日与夫人合葬。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春思 韦应物 篇6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整理了《滁州西涧》练习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练习题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情感: 体现情感的字是: 。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4)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喜爱 怜

(2)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2分)。

(4)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2分)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写作背景:

韦应物解读 篇7

一、作者

韦应物( 7 3 7年— 7 9 2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1 5岁即充任玄宗侍卫近臣(三卫郎),青年时颇任侠负气,放浪不羁。“安史之乱”后,始折节读书,后任左司郎中,豫州刺史等职,终苏州刺史。传有1 0 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 0卷本《韦苏州集》,存诗5 00 余首。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深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韦诗源出陶渊明, 长于五言,而高雅闲淡,自成一体,后人每以“陶韦”并称。其诗多描写清新的田园世界,闲洁简淡,意趣天然,但亦有忧民讽世之作,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二、原作

孤舟欲夜发, 只为访情人。

此地忽相遇, 留连意更新。

停杯嗟别久, 对月论家贫。

一问临邛令, 如何待上宾。

三、注释

1 .将发:准备出发。

2 .楚州: 现在的淮安区,古代称州郡。

3 .经宝应:路过宝应。

4 .李二: 名不详,排行第二,官府官员。

5 .州馆:苏州的驿站。

6 .柬:邀请。

7 .孤舟:单独一只船。

8 .欲:想要,将要。

9 . 情人: 这里指感情深厚的人。

1 0 .忽:突然。

1 1 .相遇:相逢会面。

1 2 .留连:即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去。

1 3 .嗟:叹息。

1 4 .问:通闻,即知道。

1 5 .临:将要,快来。

1 6 .邛:指邛竹杖,代指高贵的人。

1 7 .令: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

四、译文

首联“ 孤舟欲夜发, 只为访情人” , 开门见山, 将离愁和盘托出。刚准备好一只船打算连夜起航,专访感情深厚的人。把这次出行的宗旨跃然于纸上, 突出了诗人的感情是炽热的,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

颔联“ 此地忽相遇, 留连意更新” , 语意的转折, 也说明李二更是思念韦应物的,不约而至, 客至如宾, 离不同, 思无穷。诗人用充满感情的词句吟唱:“ 忽相遇” 对“ 意更新”。刚准备去拜访, 您却大驾光临, 这不是天然巧合吗。孔子云: “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这种久别重逢,纵有千言万语也倾诉不尽, 实属纸短情长一言难尽。

颈联“ 停杯嗟别久, 对月论家贫” , 在叙情的过程中又递进一步, 对月、停杯, “ 嗟”与“ 论” , 其中诗眼是论家贫。而韦与李则是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为官清廉,“ 廉”与“ 贪” 是冰煤不同炉, 水火不相容。

尾联“ 一问临邛令, 如何待上宾” , 紧接上联, 听说马上要来尊贵的客人, 连招待费用都成了困难, 古今类同。俗话说: “ 人情不是债, 头顶锅儿卖。” 韦应物的诗表白平淡, 内蕴深厚, 让读者能从中品味到诗人的艺术手法。

五、赏析

打开《韦苏州集》一书, 就有十多首韦应物和李二交往的诗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友情的诗人,也说明韦与李是一对感情深厚、情同手足的好朋友。本诗属于会友诗的体裁,取善辅仁, 不可无友, 和诗论词, 尤应有朋。倒屣迎宾, 握发待士, 在会友中传为美谈。会友于久别,诚乃人生之快事, 遇朋于暂离, 亦是切磋之良机。诗人此时心中有激情, 往往在笔下能写出佳句。

写会友诗, 范围十分广泛, 既可叙别后之思, 又能言相见之欢;既可谈坎坷感想,又能述成功喜悦, 或安慰, 或勉励, 或赞扬, 或规劝, 公事私情无不可谈。本诗是诗友之间久别重逢、畅叙情谊之作。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他对友人的眷恋是铭记心中, 时刻不忘, 同时也反映了韦应物与李二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白描手法, 让读者一读即懂,纯属抒情,谈吐清晰, 从而使诗歌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起到耐人寻味,回味无穷的独到效果。

1 .平白如话, 通俗易懂。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 泠然面清, 颇有陶渊明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评价很高。

2 .律工句正, 对仗谐和。所谓律工,就是要讲平仄, 对和粘。一二句相对, 二三句相粘;三四句相对, 四五句相粘; 五六句相对, 六七句相粘; 七八句相对不逾矩。律诗的二联和三联(颔联和颈联)必须讲究对仗。其颔联为流水对, 且互文生义,为传世名句, 表现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虚写相遇。颈联转入实写待客, 以家常话写出深情厚谊。此联属于工对,即动宾词组“ 停杯” 对动宾词组“ 对月” 。古代诗人经常把酒对月, 月下饮酒以互吐衷肠。

3 .疏密相间, 详略适宜。诗歌有疏密的问题,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 使之疏朗; 有些是表现主题就应详写, 使之细密。疏密相间, 详略适宜, 才能突出主题。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久别重逢,可谈的事情很多, 如果把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就变成流水帐, 分不清主次轻重, 也就不成诗了。这就需要剪裁, 贵在于诗眼,如“ 停杯嗟别久, 对月言家贫” , 便是诗中的关键。他们都是朝中官员, 做好官先要做好人,做人就要戒贪, 不饮盗泉之水, 不食嗟来之食, 视金钱如粪土。

韦应物诗词赏析 篇8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译文

⑴淮上:淮水边,即今江苏淮阴一带。梁州: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县东。

⑵江汉:汉江,流经粱州。

⑶“浮云”两句:意思是说人生聚散无常而时光逝如流水。

⑷萧疏:稀疏。斑:头发花白。

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定要酣醉而还。

自从离别后飘游如云浮,十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

今日相见我们欢笑如故,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

你问我为何不返回家乡,只因贪恋淮上美丽秋山。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译文

⑴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⑵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⑶泛泛:行船漂浮。

⑷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⑸“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⑹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⑷还:再。

⑻世事:世上的事

⑼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驶向烟雨濛濛的江心。

在乘船返回洛阳之际,传来广陵树间的钟声。

此时我们在扬州惜别,不知何处才能再相逢。

世间事如同浪里行舟,不论顺流逆流怎能停。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译文

⑴冯著:韦应物友人。

⑵灞(bà)陵:即霸上,又作霸陵。在今西安市东。因汉文帝葬在这里,改名灞陵。

⑶客:即指冯著。

⑷采山:砍材。

⑸采山因买斧:意指归隐山林。“采山”是成语。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谓入山采铜以铸钱。“买斧”化用《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⑹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

⑺飏飏(yáng yáng):鸟轻快飞翔的样子。

⑻燕新乳:指小燕初生。

⑼昨别:去年分别。

⑽鬓丝(bìn):两鬓白发如丝。

客人从东方过来,衣服上还带着灞陵的雨。问客人为什么来,客人说为了上山砍伐树木来买斧头。百花正在悄悄地盛开,轻盈的燕子正在哺乳新雏。去年一别如今又是春天,两鬓的头发不知又生出多少。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释译文

⑴次:停泊。盱眙(xū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⑵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⑶舫:船。临:靠近。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⑷浩浩:盛大的样子。

⑸冥冥:昏暗,昏昧。

⑹“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⑺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⑻秦关:指长安。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⑼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降落白帆,逗留河边小镇。停下行船,面对孤独客栈。浩浩晚风,吹起一河碧波;彤彤夕阳,沉于冥冥溪边。行人已归,城郭渐暗,平沙落雁,芦花点点,月夜独忆家乡,听钟未能成眠。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东郊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释译文

⑴跼(jú):拘束。

⑵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⑶澹(dàn):澄净。虑:思绪。

⑷丛:树林。憩(qì):休息。

⑸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⑹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⑺“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⑻“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译文

⑴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

⑵楚江:指长江,因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为古代楚国境。

⑶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⑷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

⑸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⑹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⑺浦:近岸的水面。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⑻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晋张协《杂诗》:“密雨如散丝。”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韦应物诗词赏析 篇9

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译文

⑴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丘,一作“邱”。

⑵属:正值,适逢,恰好。

⑶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释译文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 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注释译文

心绪悠闲淡雅,在山林中读罢易经,闲下来看看小溪上的海鸥,相互对视,意态消闲。南国楚地有很多词家墨客,与什么人交往最多谈得最来的.呢?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译文

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上一篇:管理员工工作总结下一篇:大班社会活动《一分钟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