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 柳宗元译文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渔翁 柳宗元译文(通用5篇)

渔翁 柳宗元译文 篇1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销:消散。亦可作“消”。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赏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渔翁 柳宗元译文 篇2

柳宗元, 少有才学, 虽有坎坷, 但也少年得志。贞元九年 (793年) 春, 柳宗元年二十一岁, “得进士第”;贞元十二年, 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 算是步入官场;两年后, 中博学宏词科, 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贞元十九年, 为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 三十三岁的柳宗元, “自御史裹行得礼部员外郎”。

“太子即位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 所言必从。颇冯藉其势, 多中伤士。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 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荣辱进退, 生于造次, 惟其所欲, 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 道路以目。素与往还者, 相次拨擢, 至一日除数人。”年轻的柳宗元“超取显美”。

二、被贬永州, 旅途劳苦

柳宗元“超取显美”之时, 无疑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由于顺宗未即位就已中风, “不能听政, 深居施幄坐”, 再有宦官与藩镇节度史这些既得利益者内外勾结, 更由于改革集团内部王叔文与韦执谊的关系破裂, 于是好景不长, “永贞革新”历时仅仅半年便被迫落下帷幕。革新集团的领袖或遭杀戮或遭贬斥。

贞元二十一年九月, 风华正茂之年的柳宗元, 贬韶州刺史。半路上再被贬为永州司马, 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早在天宝五年朝廷即有敕令:“应流贬之人, 皆负谴罪, 自今以后, 左降官量情状稍重者, 日驰十驿以上赴任。”几十年已成惯例。元和四年, 张籍在《伤歌行》中描写杨凭贬临贺尉时的情形:“出门无复部曲随, 亲戚相逢不容语。辞成谪尉南海州, 受命不得须臾留。身着青衫骑恶马, 中门之外无送者。邮夫防吏急喧驱, 往往惊堕马蹄下。”这是何等的令人心惊肉跳, 由此可以推想柳宗元被贬南下之情状。

三、千万孤独, 寒江独钓

元和元年五月, 与柳宗元相依为命的老母亲去世。过去京城里的一些朋友故交, 也再没和他联系了。柳宗元初识世态炎凉, 他的生活充满了愤怒、悲哀和孤独。期盼早日回京, 实现“利安元元”的理想, 是柳宗元不能释怀的愿望。但满腹才华的柳宗元面对打击、迫害不会低头。

“ (元和) 二年冬, 幸大雪逾岭, 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写下了《江雪》以示志向:“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辽远空阔、天寒地冻、凄清寂静, 没有鸟的影子, 人的踪迹也全无, 只有一舟一钩一蓑翁。环境如此恶劣, 老渔翁竟然不怕寒冷, 不怕雪大, 专心垂钓。渔翁形体孤独,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用意何在?《江雪》中“千万孤独”的“渔翁”, 正是柳宗元“钓人不钓雪”隐讳曲折的反映。

四、投书求引, 期盼量移

元和四年, “二王八司马”中的程异被破例召回到朝廷, 擢为侍御史。朝中大臣京兆尹许孟容慰问的来信等等都给柳宗元回朝带来极大的鼓舞与希望, 于是写下《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流露出“西山不可以久留”,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虽然柳宗元等人“纵逢恩赦, 不在量移之列”, 但纵然是“金口玉言”, 也不可能因“大赦”而改变。贞元二十一年 (805) 正月, 顺宗即位, 大赦。八月宪宗即位, 又大赦。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赦书一日行万里, 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 涤瑕荡垢清朝班”。再如前文的程异, 就已经回朝了。再有, 按唐制, 贬官三年, 就有机会获赦量移。但是, 朝廷的大赦, 三年为期的量移, 柳宗元均被排除在外。永州之谪何时为期?真的终老“崎岖蛮瘴间”而无所事事?“利安元元”的抱负就此搁浅?强烈的济世的愿望不得不使柳宗元暂时低一下头, 给自己的故交写信以求援引。读宗元书简, 不觉心颤。

五、回朝无望, 壮心瓦解

但是, 柳宗元的书信, 如泥牛入海, 杳无音讯。

柳宗元被贬六年, 应该有量移的机会了, 但是当年寒江“钓人不钓雪”的“渔翁”, 钓的却是一场空。元和五年冬, 柳宗元决然由寺院搬出, 决定“筑屋茨草, 为圃乎湘之西, 穿池可以渔, 种黍可以酒, 甘终为永州民”, 在染溪筑室造屋, “家是溪”, 结婚生子。作下“甘终为永州民”的思想准备。

“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在《愚溪诗序》里, 柳宗元一口气写了八处“愚景”, 共记27个“愚”字, 索性一“愚”到底。一个气愤的、倔强的柳宗元展现在我们面前。柳宗元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 无法发泄, “自幼好佛”的柳宗元开始寄情于山水, 追慕老庄, 以超脱于尘世来自我麻醉。“超鸿蒙, 混希夷, 寂寥而莫我知也”, 如庄生梦蝶, 物我两忘。

元和七年十月, 宪宗第三子李恒被立为太子。册太子礼毕赦文:“左降官流人, 并与量移”但“纵逢恩赦, 不在量移之列”的柳宗元等不在其内, 而《小石潭记》中的与柳宗元一起游玩的吴武陵又被量移回到长安。这对于柳宗元来说, 心理上无疑会严重失衡, 情绪波动很大。

万般无奈的柳宗元, 已知道回京无望。“机心久己忘, 何事惊糜鹿?”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 仕途得失, 超然物外, 无机巧之心了, 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作如此旷达之语, 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蛮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六、飘然渔翁, 追慕老庄

元和八年正月, 得到宪宗信任的武元衡执政。唐代, 皇帝给予宰相的权利很大, 这对于柳宗元来说, 不啻于晴天霹雳。昔日武元衡因柳宗元而被贬, 现任“相公”, 急切渴望回京的柳宗元, 在给武的一封信中云:“陷在大罪, 伏匿岭下, 于今七年俾折胁膑脚之伦, 得自拂饰, 以期效命于鞭策之下, 此诚大君子并容广览、弃瑕录用之道也。自顾孱钝, 无以克堪, 祗受大赐, 岂任负戴?精诚之至, 炯然如日。”非常情况之下, 柳宗元忍受着巨大的耻辱, 向政敌请求, 尽最后的努力。但是, 武元衡是不可能帮忙的。

柳宗元笔下的追慕老庄、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出现了:“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中描写了一个在青山绿水之间自遣自歌, 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应该说“渔翁”就是作者的化身, 用以寄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和寄情山水的思想。在西山, 时间由夜而晓, 画面由幽暗为明丽, 作者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 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斑竹。这是何等高洁的生活情趣, 这个“渔翁”不就是一位世外的无欲无求的高人逸士吗?

《渔父》中,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的屈原, 与渔父对话时说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柳宗元岂不是如此?莞尔而笑、鼓怈而去的渔父处事原则“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完全是随遇而安、顺应自然、无欲无求的老庄思想。屈原没有随渔父而去, 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汨罗, 葬身鱼腹。柳宗元不同, 他接受了渔父抑或说成是道教的思想, 不必“苦心劳形”了。

柳宗元笔下的这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 是高洁的, 悠然自得的, 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 道家所追求的“逍遥”、自由自在, 在柳宗元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渔翁》描写的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清寥而又有几分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其中浮动着屈原之渔父和陶潜之“田园”的影像, 这映衬出作者的无可奈何之情。

参考文献

[1]杨玲.智者执者达者——兼论古典诗文中“渔父”意象的形成[J].社科纵横, 2008 (06) .

[2]张映光.论柳宗元的渔翁诗——从柳诗渔翁形象的比照看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心态[J].南京社会科学, 2007 (12) .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 篇3

15.(3分)D

16.(4分)“反常”表现在“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这不符合生活真实。(写出其中一点,意近即可。得2分。)

渔翁 柳宗元译文 篇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0-21题(8分)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0.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3题(5分)

《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2.孔子年轻的时候“梦见周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理想?(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段文字的句读可以标点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谈谈你对这两种句读在表达上的差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答案:“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4分)

21.答案:.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渔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描写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4分)

22.答案:能和周公一样辅佐国君,再次实现礼乐之邦的理想。

渔翁 柳宗元译文 篇5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创作背景

上一篇:小松全诗翻译赏析下一篇:部队士官上半年工作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