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共6篇)

试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篇1

摘 要: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中的重要税种。当今世界,个人所得税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越来越发挥着作用。由于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税收制度不完善等种种问题,使对其进行改革的问题迫在眉睫。就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措施进行探讨。本文联系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影响,进而从个人所得税制、税率、课征范围以及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制 征税 改革措施

个人所得税,始创于英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对个人获得的各种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个人所得税将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税种,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组织收入与调节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在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因为经验不足,存在税款流失严重,税收政策不合理等,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个人所得税的流失,将会对我国税收制度、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这里就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1.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现状

个人所得税法曾于1993年、1999年、2005年、2007年6月29日、2007年12月29日、2011年6月30日修正过六次。1980年9月10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并同时公布实施。该税法统一适用于中国公民和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至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开始建立,在建立初期它起到了调节居民收入和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1980年至2006年的20多年间,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通常所称的个税起征点)为800元/月。2006年个税起征点改为1600元/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9日上午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2011年9月1日之后,起征点为3500/月。2.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问题

征收个人所得税正是政府宏观干预的手段,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方面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使其更加规范,更符合国际惯例,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 1

时也是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之一。虽然我国已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多次调整,但是和国外对比,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体系仍然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日益突出。2.1 税制税负不均严重,个税未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目前我国个税税制采用“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其与当下我国居民收入形式多样化的趋势已经不相适应,我国个税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采用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采用源泉一次课征的方法计算征收,年终不再汇算清缴。其后果是造成同收入的纳税人会由于取得收入的类型不同或收入次数不同而交纳不等的税款;且不同类型所得税的计征规定的时间有所不同,分为次、月和年,并不能真实反映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会导致低收入者税负高于高收入者的不正常现象。2.2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 具体表现在:

第一,工薪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达45%,在这种高边际税率、多档次的累进税率结构中某些级次的税率形同虚设,并无实际意义;

第二,工薪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同为纳税人的劳动报酬所得,但两者适用的税率形式和实际的税收负担却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劳务报酬所得的适用税率为20%,且一次性收入畸高时,还要实行加成征收,致使多数时候劳务报酬所得的税负重于工薪所得; 第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与其他各项应税所得适用的税率又不相同,这不仅增加了征管操作的复杂性,而且违背税收公平原则。2.3征税范围的确定不当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总共包括十一大类。其征收税目采取的是列举法。这种方式下,应税项目明确、清楚,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现实中各种收入名称众多且不统一,难以与个税所列项目完全做到完全吻合,加大了征税机关征管难度;二是在经济模式日新月异的同时个人所得也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还有实物、有价证券、红利所得等等,现行个人所得税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

2.4费用扣除不合理,费用扣除简单,标准统一,未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方法有定额法和定率法两种。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就表现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国家职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有稳定的医疗福利等,个人收入是实实在在的净收入;而农民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制度仍不是

很健全,落实情况也不是很好。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都是有一定的差异,而我国个税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现行费用扣除标准以单个独立个体作为征税单位,没有考虑纳税人所在家庭的因素。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没有全面考虑到纳税人的家庭因素。不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与个人生计以及家庭抚养有关的项目均未能考虑在内,其公平性也就无从体现。3.建立科学完善的个人所得税制

3.1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税制结构模式

实行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是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与其他的应税所得则分类征收,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这样既可以保证税款的及时入库,防止偷逃税款行为发生,又有利于公平税负,减少征税成本。这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又能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还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公平征税原则,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3,2延长个人申报缴纳税款的时间

在延长申报缴纳税款时间方面,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每月申报缴纳税款的时间为次月7日内,而缴纳企业增值税、营业税等其它税种申报缴纳税款的时间一般为次月15日内。这就使得有些扣缴义务人、纳税人在一个月内要办理两次申报缴纳税款手续。对此,新个税将扣缴义务人、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的时限一律规定为次月15日内。避免了纳税人的工作上的繁杂,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是也减轻了税务大厅的工作量。

3.3调整优化税率结构

建议累进税率进级数应减少,级差可拉大,整体税率水平可下调,应实行同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和预扣率。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应继续扩大,对附加福利所得和证券交易所得征税是毫无疑问的。对储蓄、金融债券利息课税既不会影响储蓄量和金融债券的发行,也不会过量地刺激消费,同时又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至于一些福利收入,如福利费,抚恤金,退离休工资,转业费,安家费等,均属于个人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理由不课税,总之,我们应该在可行的范围内,逐步扩大个人所得的课税范围。3.4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偷逃税款行为

充分利用专项检查和群众举报等提供的线索,集中力量,排除阻力,依法查处重大偷税案件,上级机关要全力支持和协调下级机关查处大案要案工作。同时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目前偷逃税款比较严重,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严。因此,应从经济和法律两方面加大打击力度,要修改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条文、加重税收罚则,对有些情节严重、数额巨大的偷逃税款行为,除经济上重罚外,还应给以较重的刑事制裁。尤其对领导干部、明星大腕们的违法行为更要依法查处,公开曝光,使其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3.5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素质,改善征管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民个人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在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树立自觉纳税意识、全国还没有建立自动监控机制的条件下,要求税务机关充实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量,培养一批忠于职守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征管人员,税收征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大个人所得税的检查力度,完善举报制度,进一步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代扣代缴制度,而且,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落实代扣代缴的税源控管上,主动争取税源比较集中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加大税法的宣传、辅导和培训的力度,使纳税意识深入人心,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试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篇2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和改革设想

当下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主要包括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主要体现在过多依赖出口需求, 外贸顺差不断攀升, 贸易摩擦屡屡发生, 人民币汇率承受重压。内部失衡主要体现为投资增长过快,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足。归根结底, 内外失衡均与消费不足有关。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 而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却起到了抑制收入和消费的作用。

1.将个人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后, 把由地税机关征收改为由地税与国税共同征收或逐步由国税单独征收, 防止逃税漏税。由地税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公民的跨区域流动往往鞭长莫及。而由国税介入, 则极易查征。这也说明:把房产税列入地方税, 而把个人所得税归入国家税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2.为逐步使多数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就必须要降低税率, 既要降低最低税率, 又要降低最高税率, 不再纠缠起征点的高低。这并不是说没有起征点, 只是不要僵化的或过高的起征点, 而是以必要的扣除即最低收入 (生计费用、社保费用) 作为起征点。当今世界,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均是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而不是平均收入水平上。

3.个人所得税的具体设想。实际征收个人所得税先要除去失业者、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其他所有人的收入则须扣除社会保障等免税支出, 之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最低税率可设为2%, 应税所得者低于1 000元;当应税所得为1 001元至2 500元时, 边际税率可为6%;2 500元至5 000元时, 边际税率可为10%;5 001元至1万元时, 边际税率可为15%;1万元以上可为20%。这样的税率水平比现行水平要低50%以上。如此, 可以逐步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 减弱高收入者逃税的动力, 减少化整为零的避税。

二、个人所得税与税务总额之间的关系

我国自从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 税收总额和税收占比持续上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前三季度个人所得税收入超过2 400亿, 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关税, 占3.7万亿总税收收入的比率高达6.5%, 而1994年税制改革时, 这一比率仅有1%。造成这一比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个税起征点的固定化。尽管2006年个税起征点曾统一上调到1 600元, 但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价格大幅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纳税人群, 而原有纳税人群实际承受的税率也在不断提高。统计显示, 工薪阶层已占个税纳税人的65%以上, 个人所得税已实际上演化成“人头税”。目前, 各方再次讨论进一步调高纳税起征点问题。笔者认为, 提高起征点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一下矛盾, 但从长远计, 更重要的是认真反思个税在我国税收体制中的地位以及功能, 对其进行彻底大修。唯如此, 才能消除其对经济结构的扭曲, 恢复其应有功能。

个人所得税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体税种, 课征该税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二:一是宏观稳定效应, 一是收入再分配功能。所谓宏观稳定效应, 是指个人所得税有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随着居民收入上升, 会有更多的人达到纳税门槛, 原有纳税人的税率也会相应提高, 总体纳税额的上升对经济起到一个自动的紧缩作用;而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 纳税额自动减少, 则对宏观经济起到自动扩张作用。个税的这种效应使其被称为“自动稳定器”。至于收入再分配功能, 很好理解, 指的是“抽肥补瘦”、“劫富济贫”。

三、现行个税制度产生的负面效应

毫无疑问, 个人所得税制度之引入我国, 也是因为它所独具的这两种功能。然而, 由于忽视了我国特有国情, 现行个税设计不但没有达到上述目的, 反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首先, “自动稳定器”功能无从发挥, 消费抑制负面效应凸显。我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总体储蓄率高 (包括通过税收形式积累的政府储蓄) 、总消费率低, 储蓄率高又转化成投资过快增长, 其中不能消化的部分再通过外贸顺差和资本输出来得到平衡。目前, 我国总消费率低于50%, 比国际平均水平低了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低落是内外经济失衡的根源, 要解决内外失衡, 从长期看关键是要将我国经济增长引导到以消费驱动的模式上来。以我国情况而言, 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抑制消费并无必要。例如, 在2003年以来的此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 消费率不升反而进一步大幅下降, 一度低于50%, 创下全世界最低纪录。由此可见, 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内在调节功能来熨平经济周期的理论在中国完完全全地失去了基础。

其次, 现行个税制度不但没有达到“劫富济贫”之目的, 反而有“劫贫济富”之嫌。我国的贫富不均, 主要并不在于劳动者内部之不均, 不在于高工资和低工资收入之间的不均, 而在于不同群体对社会资源和权力掌握之不均, 在于部分资本力量强大到了失去约束之后所攫取的财富太多。现在65%的个税由工薪层承担, 并且个税占总税收之比日益上升, 又怎能达到“劫富济贫”的目的?又怎能促进消费、促进经济结构改善?另一方面, 中国的吉尼系数高达4.3, 但这更多的是由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 而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税种, 要靠它“劫富济贫”, 无异于缘木求鱼。

虽然我国个税1 600元的起征点实施仅两年时间, 但这两年来, 我国经济增长较快, 个人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征税范围之内;再加之2007年以来物价涨幅很大, 我国CPI (物价指数) 继2007年3月突破3%警戒线后一路走高, 在8月和10月双双达到6.5%的十年新高, 11月份又攀升到6.9%, 创下了11年来的最高。在这种情况下, 调高个税起征点, 不仅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有税务专家指出提高个税免征额度是大多民众和专家的呼声, 短时间内再次调高“并非没有可能”。

对于当前备受物价上涨煎熬的工薪阶层而言, 个人所得税修正案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消息, 无疑是激动人心的, 尤其是税务专家的短期内再次调高个税起征点并非没有可能的论说, 更是让公众感到欣慰。

四、个税调整与工资形成联动机制

其一, 有利于保障税收的公平和公正性。2004年4月至2006年底, 不到三年里, 我国每个省份工资平均调整了1.9次, 而2004年3月前, 十年间全国每个省份平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3.8次。在调整频率加快的同时, 工资标准提高幅度也在加大。仅2006年, 各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一般都在30%左右, 幅度最高的省份达到64%。显然, 随着近年来工资调整步伐的提速, 个税起征点一直在原地踏步, 有损税收的公平和公正性。

其二, 调整能做到及时准确, 不必再走各种繁琐程序。从现行个税制度安排来看, 如果调整个税起征点, 要履行各种程序, 尽管这种制度设计相对公平, 但也势必影响执行效率。其实, 在许多国家, 个税调整也特别注重现实, 像德国, 个税起征点每年都要做一次微调, 以体现税收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保障公众的收入不受影响。

总之, 只有在个税起征点和税负群体分担上解决了公平问题, 个税改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还要强调把“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 个税才能真正得到认真执行。

摘要:个人所得税在“调结构, 促平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负面效应, 个人所得税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要保证税收的公平和公正性, 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在经济体制中重要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负面效应,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永.税收与经济作用战略结合点[J].东北亚论坛, 2006 (8) .

[2]冯之浚.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9.

试论我国检察制度的改革 篇3

The procuratorial institution of china to reform

朱志军

[摘要]:司法权应理解为由审判权和检察权构成的。司法改革也就不得不以法院和检察院两者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法院。检察制度的改革要建立在对检察权的性质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精确理解的基础上,改革我国现阶段不和时宜的影响检察权合理行使的制度,从制度构件建的层面上改革检察制度。

[关键词]:检察制度司法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人事、财政制度

一、中国检察权的性质

如何正确评价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包括如何准确评价我国现行的检察制度,是关系到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也是司法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善待司法改革,善待我国现行的检察权,就是要在理论上对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和检察制度做出准确、正确的评价;在实践中,对现行司法制度和检察制度在尚未被依法修改前保持应有的尊重。检察权的性质问题就成了不得不首先面对的课题。

在当今法学理论界,对检察权的性质问题,虽作了深入探讨但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检察权就是“行政权”,这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主张“行政权说”的学者们认为,我国的检察权在本质上应属行政权,检察机关是行政机关,检察官是行政官。他们的理由是:

首先,在对检察机关自身性质的认识上,“行政权说”强调检察机关的组织体制具有行政性。认为检察机关组织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检察一体制”,即检察机关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其突出表现是“阶层式建构”,上级的“指令权”。这种纵向位阶制和上下领导关系是典型的行政性关系,也是检察权行政性最突出的表现。同时,“检察一体制”还包含“职务收取”和“职务转移制”。这些制度与法官制度迥异,法官“除了法律没有上司”,不实行职务收取和职务转移制。由此可见,“检察一体制”具有明显的上命下从的行政属性,“检察权在本质属性上应该归并于国家行政权。”。[1]

其次,在对检察权与狭义司法权的比较上,“行政权说”认为司法权与行政

权相比,具有明显的终局性、中立性、独立性和消极被动性的特征。而检察官的主要功能是刑事追诉,包括犯罪调查与控诉,是一种为维护法律秩序所实施的积

极而主动的行为,不是消极与被动的裁判行为。司法权的这种消极性和被动性,与检察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和自发性形成明显区别。由于检察权不具备司

法权的上述属性,因而检察权只能是一种行政权。

笔者认为,在我国,把检察权定位为行政权既无宪政基础,亦无法理依据,因而是不能接受的。

第一,以我国检察机关具有某些行政性特征为由,认定我国检察权属于行政

权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目前,我国检察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仍具有较为浓厚的行

政性色彩,审判机关也不例外。具体分析,当前依附于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行

政性色彩可以细分为两种:一是违背司法规律的司法活动行政化;二是为实现司

法职能,在内部管理或系统内活动中采取的必不可少的行政性措施。对于前者,必须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因此,按照司法规律来行使检察权与审

判权,依然是检察院和法院在司法改革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共同课题。由此可

见,现行检察权中的某些行政权色彩并非检察权的本质属性,而恰恰是司法改革

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预见,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现行检察权中有悖司法

规律的行政性色彩必将逐步减少,并最终退出检察权,使检察权恢复或回归其应

有的司法权属性。但是对于后者,有应该区别于前者对待。作为内部管理的行政

性措施是任何机关都不可缺少的,不能设想存在着不采取任何行政管理手段的法

院和检察院。作为管理措施,行政手段并非为行政机关所专设。

第二“行政权说”的立论基础与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相悖。众所周知,我国

在国家权力设置上没有效仿西方国家传统的三权分立制,而是设置了四种国家权

力形成“一统三”的权力配置的特殊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立法权作为国家最高

权力,统辖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三项基本权力,并由国家权力机关分别赋予

专门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正是通过划分行政机关、审判机

关、检察机关三者之间的职权范围而形成了三项权力彼此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

运行机制。同时,这三项权力的行使又都受到来自立法机关的最高法律监督,从

[2]而实现公正行使国家权力的双重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一府两院制”与“三

权分立制”在权力的构成、配置、内容上迥然有别。这就决定了研究中国检察权的性质必须立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而不是“三权分立制”。而“行政权说”

在分析论证我国的检察权性质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立论于三权分立制,完全无

视我国的现行宪政体制,似乎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制。建立在这种错误前提

下的理论,自然不可能正确界定我国检察权性质的归属。诚然,从“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出发,把检察权归类为行政权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在分析认

识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时仍以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为基础,则无异于南辕北辙,由

于前提错误,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3]

笔者认为,把检察权界定为具有司法权与法律监督权双重属性较为合适。

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和检察权的基本属性直接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第129条的规定,该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探求中国检察权的本质属性,就必须脚踏社会主义中国之实地,绝不能无视中国的国情。中国之实地和中国之国情,最基本的就是实行的是与三

权分立制截然不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由此出发,无论从实然或应然的角度考察,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国检察权的基本属性之一应为法律监督权。

另外,某些学者以检察权不具备司法权特征为由,否认检察权的司法权属性的观点是说不通的。那些主张摒弃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属性的学者们,立论的主要

依据是检察权不具备司法权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司法权具有终极性、中立性、独立性、被动性或消极性等特征,只有具备了这几个特征的权力,才能被称之为

司法权。在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的基础上,反证检察权不具备这些特征,从而否

认检察权的司法权属性,并以此作为检察机关定位的理论依据。此种推理论证的重大缺陷在于,他们把司法权简单地等同于审判权,他们所归纳的所谓司法权的特征,实际上只是审判权的特征。从狭义角度理解司法权,把它等同于审判权,归纳概括出这四个特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它推而广之,认为司法权都要具

备这四个特征,并以此来反证检察权不属司法权,在方法论和逻辑关系上就不正

确了。

综上所述,检察权具有司法权与法律监督权双重属性的观点是在革除了我国现有的检察制度某些不健康的方面,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现有的法律制度而

得出的正确结论。

二、检察制度改革的思路

首先,正确处理依法治国条件下党与检察机关的关系。实现检察改革与政治

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改革的实践中,“党政分开”往往注重的是执政党与行政的关系,对司法领域的党政关系则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

设来说,执政党与司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

和实践问题。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了实现这一基本方略,应当改善党对司法机关的领

导方式,正确处理党与司法的关系,将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统一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是思想路线的领导,支

持、监督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而不是参与、干预具体案件的处理。这样才能

贯彻宪法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才能保证党领导制定的法律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要大胆进行政治体制的革新,把检察

院的地位切实提高到和相对应的政府齐肩的地位上来。检察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司

法改革,也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检察院和地方政府都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出来了并且对之负责受之监督,其地位应是完全平等的。这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府两院”格局的基本要求。

其次,进一步完善检察院人事管理体制。检察机关履行法定职能与内部的行

政管理职能进行分离,建立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制度,对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官、行政人员、检警、技术性人员、书记员等进行统计并且进行合理性配置解决检察

人员混岗混编的问题。让具有检察员、助检员资格的专门人才从事检察业务工作,这不但解决了办案部门检察官的长期紧缺,也避免了司法资源的浪费。此外,还

要探索建立检察院工作人员的分类管理,每一类工作人员的录用、奖惩、晋升、调动、免职、培训等相对有序独立方式进行。按照其他检察人员的职业特点,与

检察官相区别,进行分类管理。以书记员队伍为例:虽然我国的检察书记员早在解放前各解放区的检察机关中便已出现,但时至今日,我国检察机关却依然未能

形成一部完整的、单独的书记员管理条例,书记员应具备的条件、承担的职责、任务等方面,均缺乏明确的规定。人们只把书记员当成为检察官的跳板,书记员

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书记员队伍建设包括业务建设也难以提高,难以规范

化和制度化[4]。有了科学的分类管理,检察官在书记员以及行政管理者的辅助下

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素质和办案效率。

再次,建立健全检察院独立的财政制度。实行中央政府统一财政拨款,最高

检察机关和高级检察机关统一管理、分配各级地方检察机关财政经费的制度。地

方各级检察院的财务,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安排,每年作好预算报全国人大批

准,由中央政府统一列支。这样可以为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提供较为充

足的业务经费、装备经费、基础设施与生活条件保障,从而确保检察机关独立行

使检察权。

三、结语

可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改革

法》规范全国的司法改革工作,这部法律可以按照法院、检察院各自的特点,具

体规定各自的人事财政制度,并且以法律授权的方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设置一

个司法改革委员会,具体指挥、协调法院系统内部和检察院系统内部的改革工作。

我们应该着眼于整个国家的司法机制的建立健全,站在整体的、全局的高度,从

国家政治体制、权力结构层面上审视,找出制度根源上的弊病并加以解决,从面

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符合国情的、富有实效的司法机制,这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

题,只有在这样的国家司法制度的整体架构内,中国的司法改革工作才有一个统一基础、指针和方向[5]。

注释

1.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

2.张志铭、孙谦等.检察改革、检察理论与实践专家对话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11页

3.石少侠.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3)

4.李飞.论法律监督权的重新配置与法律监督机制的创新—— 关于突破我国法律监督困境的制度构想.http:///lw/lw_view.asp?no=7094.06-5=30

试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4

摘要 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课程理论的变革,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必将引起学科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本文阐述了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八个热点问题。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既促进人的生命成熟(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人的智慧发展(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是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主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素质教育已进入关健时刻,课程教材改革和高考方式改革正在同步进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到一个民族存亡和兴衰的高度,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认为要关注这些变革,要适度从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去思考并实践化学教学的改革。

两大课程观走向融合

20世纪我国的化学课程曾在“学问中心”或“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或“经验中心”两大课程观之间摆动,如“以硫酸、玻璃、雪花膏”为题材的教材、“三酸二碱”式教材是“社会中心”课程的教材,而人教社的“甲种本”、“乙种本”和“高级中学必修.选修”化学教材是“学问中心”课程观的教材。“学问中心”课程观,它的特点是把教学内容学问化、专门化、结构化,抽取学科的“精髓”,重视概念、原理,强调化学的知识学科结构和逻辑结构,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继承和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科的精英。“社会中心”是由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实用性、综合性、课题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知识从经验中来,“学以致用”,常以实用化工和社会或自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来组织教材,如“硅酸盐工业”、“日益贫乏的水资源”。有利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价值观,但不利于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易导致基础学力的下降。化学教育不但要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而且要促进情感的发展,“使人的能力全域发展”。因此,必须将“学问中心”和“社会中心”两大课程观融合,走向“学生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观。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化学),既保持了“学科中心”的体系,又体现了“社会中心”的韵味,是一种平衡和融合的课程。

教学目标走向多维化

化学教育已不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该包括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从化学教学大纲的变迁可以看出这一点,1990年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虽也提及能力和思想教育,但强调双基目标;新大纲(2000年版)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技能: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②能力、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③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上述目标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和态度六个维度。

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化

通常的学习方式有三种: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学习者阅读文本、观看音像、倾听讲解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学习也叫探究式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科学实验、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体验式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训练,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部认识,最终习得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和某些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过程。三种学习方式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其功能各不相同。

我们一惯重视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发现式学习,更缺少体验式学习,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将要求我们对三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组合,加大发现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比重。

教材开发走向校本化

一纲一本,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正在打破,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个性。“教材”不等于“教课书”,广义的教材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包括教课书、各种辅助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等,围绕教课书的教学资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自编教学资料、自制教学仪器,优化各种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按其功能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课程使用统编必修教材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拓展型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研究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校本课程可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指导下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社区的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化学会会长,R.布里斯罗语),化学教学资源丰富,可编写多种校本教材如:化学新进展、化学工艺、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研究性课程等。

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化

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力,即: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能力、身体动作能力、音乐艺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认识自我能力。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如有的学生擅长于化学推理、而有的学生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有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学生具有化学课题研究项目的组织领导能力。因此,用单一笔试的方式作为化学教学的唯一评价方式,显然是有局限的,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和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应该走向多元评价,从多角度和多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笔试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观察、访谈与测试相结合;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师观察日记、访谈记录、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习笔记、测试成绩、作品(小论文、课题报告、调查报告、小制作)等。

当前,化学教学评价要注意三个动向:“以论题代替部分试题”,即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课题报告、小论文)进行评价;“开放性和情境性试题的开发”;“综合级和评价级试题的编制”。

单向传播式学习与互动式学习比较

单向传播式学习

互动式学习

序列、固定、渐进式

不连续、多任务、跨跃式

单向指导、很少互动

双向或多向互动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吸收教材知识

学会如何学习,探究式学习

只在学校学习

可终身学习

一体通用

量身订做

上学很痛苦

上学很有趣

老师是传播者

老师是协助者

④小组合作设计新型元素周期表,并与他人共享成果。

创新教学走向课堂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应局限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而应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把创新教学真正带入课堂。化学教学应把化学知识的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化学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自由、开放、包容的创造性氛围。其次,化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我们的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产生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第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阶段着重要培养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第四,构建化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体系,如“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通过文本知识背景或实验或生活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学习或研究的课题;将问题分解成一定序列的子课题,有利于小组分工研究;学习小组或学习个体对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查阅资料,以获取化学事实;然后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方法等加工化学事实,进而科学抽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表述,写成小论文,并与别人交流、分享成果,在比较、批判、评价中,提出新的课题。

试论大学生个人论文 篇5

【文章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个人理财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个人理财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普及程度很高。然而与个人理财的蓬勃发展和受到的广泛关注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群体个人理财的长期忽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在校大学生经济能力不强、掌握和占有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在于金融市场对大学生群里个人理财的忽视。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大学生个人理财问题的研究,以期使大学生个人理财得到发展和重视。

【关键词】

大学生;个人理财;发展

1 个人理财的的发展

个人理财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金融概念,上世纪末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个人理财领域目前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是因为首先,我国目前经济虽然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总体经济发展仍然保持较快的速度。根据国家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1X年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在百分之八左右的高位上,这就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依然强劲,所以理财投资等金融业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会蓬勃发展。

其次,我国银行存量金额量十分庞大。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居民仍然采取相对保守的金融手段,大多将资金存入银行,然而面对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金贬值,人们对理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如此大规模的银行存款无疑证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前景广阔。

最后,人们的理财观念正在日趋转变。与传统的资金管理方式不同,现状很大一部分资金持有者并不愿意将资金存放在银行,而是选择一些风险较低又有一定回报的理财投资产品,正是,这就使传统的以银行存款为主的资金管理方式正在向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市场转移,因此未来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势头必将持续走高。

2 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分析

与我国个人理财领域蓬勃发展的势头相反,我国大学生群体个人

理财持续低迷,笔者通过对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认为,大学生群体个人理财发展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大学生收入不足。

目前我国大学生收入不足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学生难以做到经济独立。目前我国大学生基本依靠父母的资金支持,父母除提供学杂费等外通常只给在校学生基本生活费,这就使得大学生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除父母提供资金支持外,目前有一部分在校学生通过业余兼职和奖学金等方式获得一定收入,但是这些收入方式往往收益较小而且不固定,再加之大学生还要面对自身学业负担,因此总体来说在校学生收入并不充足。

第二,我国大学生支出随意。

除在校大学生收入不足问题外,大学生支出问题也是大学习个人理财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众所周知,个人理财是通过对个人资金的有效管理从而提高财产效能产生收益的行为。而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目前普遍缺乏对现有资金的有效和合理的管理,这一点体现在大学生日常支出的规划上,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没有支出的总体规划,并且消费结构非常不合理。一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对自己每月的开销有一定的规划,而对自己资金有长远规划的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消费主要支出大学集中于请客、零食、化妆品等方面,并且信用卡透支现象十分普遍,这对本来收入较低的大学生群里来说无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使其很难有资金和能力投入到理财当中。

第三,我国大学生对于个人理财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大学生大多数都没有接触过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即使有一部分同学通过专业的学习掌握了部分相关金融知识,但是也缺乏自身理财的意识,真正将自身的资金投入到个人理财之中的并不多。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个人理财是毕业工作后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应当考虑的问题,而在现阶段作为在校生,不存在涉及到个人理财的情况。这种观点之所以成为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普遍共识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理财观念的.淡薄和理财意识的缺乏,使其不能够正确认识个人理财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在于学校、家庭对大学生跟人理财教育的忽视致使我国大学生对个人理财的重视程度不足和认识存在误区造成的。

3 我国大学生个人理财的完善

面对我国大学生领域个人理财发展的萎靡以及大学在理财问题尚存在的误区和不足笔者通过对我国大学生跟人理财的现状研究后认为我国大学生个人理财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收入来源渠道。

资金剩余是更人理财最基础的问题,面对我国在校大学生依靠父母为主的单一收入模式,笔者认为应当拓宽大学生收入渠道,吸引更多大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这需要社会和学校以及大学生家庭的配合。首先大学内部应当多为大学生提供兼职岗位,例如图书馆、食堂等一些校内部门应当优先聘用在校大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给予大学生一定数量的薪酬。其次,还学校还应当充分联系社会上有用工需求并且适合大学生的单位,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安全的兼职岗位。最后,国家应当加大大学生奖学金的投入和涵盖范围,使更多成绩优秀的在校大学生获得奖学金。

第二,建立大学生理财基金制度。

在学校、国家和社会给予大学生充分资金来源渠道的前提下,还应当建立起大学生理财基金制度。既在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或是奖学金获得的收入,一定比例应当交由学校统一建立的大学生理财基金之中统一管理,待到学年结束后将这笔资金统一发放给每位大学生。这一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大学生奢侈浪费和乱花钱问题,可以将大学生日常零散的钱通过大学生理财基金攒在一起,这样当一定数量的资金一并交由大学生时,相当多的大学生必然更为重视这边资金。

第三,加大大学生个人理财的教育和宣传。

最终要想使大学生将其资金参与到个人理财之中离不开大学生理财意识的提升,因此作为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理财和规划意识的培养,并且金融机构也应当重视大学生这一理财的潜在市场,更多的走进校园为在校学生讲解和宣传跟人理财对大学生意义和大学生参与个人理财的好处。同时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财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个人理财的重视程度,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个人理财之中。

4 结语

试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篇6

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依据税收公平原则,按照“转变模式、调整税率、规范扣除、强化征管”的思路,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进行全面性改革,提高其公平性,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一)转变税制模式,消除“先天性”公平缺失

在国际上,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综合税制模式、分类税制模式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又称混合税制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综合税制模式最具有公平税负的优势,但对相关征管条件和配套措施的要求很高;分类税制模式的公平性最差,但对征管约束条件相对宽松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能较好地兼具前两者的优点,既能在较大程度上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又能适应税收征管和配套约束条件不是很完备的税收环境。目前,除少数发达国家采用综合所得税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

从现实国情看,经过十几年的个人所得税实践,我国很多公民的纳税观念得到明显增强,税收征管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银行存款、房地产、汽车等实名登记制基本建立,个人(特别是高收入群体)收入监控体系初步建立。因此,当前我国应尽快为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征管条件。实际上,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已提出“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这一改革目标。主要建议是:(1)对个人取得的普遍性、经常性所得实行综合征收办法,即将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各种经常性所得,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租赁和财产转让所得等进行加总,减去法定减免额和其他扣除项目金额,就其余额按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2)对个人取得的一次性、偶然性所得实行分类征收办法,即将个人的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继续实行分类征收办法。

(二)调整税率结构,实现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税率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是实现个人所得税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重要环节。从国外个人所得税制的发展趋势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按照“降低税率、简化税制、扩大税基”的原则进行税制改革,主要内容就是降低税率,减少累进档次。在对个人的综合所得进行课税时,各国采用的累进税率档次一般不超过6级,多数国家采用4级税率;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一般在35%至50%之间(如表3)。

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税负水平状况及改革的政策目标,建议改革后的个人综合课征所得采用5%一40%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4)。与现行工薪所得累进税率相比,改革后的综合所得累进税率有四个主要变化: (1)将原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简化为5%~40%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减少了4个税率档次,降低了最高边际税率,有利于提高税收效率。(2)将原适用5%低税率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6000元大幅提高至24000元,壮大了适用5%低税率的低收入群体。(3)大幅度降低了中等收入群体所得额在60000元至10元之间的税负水平(即由原边际税率20%降低至10%),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人。(4)适当降低了所得额在120万元以上部分的最高边际税率(即由原45%降低至40%),这有利于调动最高收入群体进一步发展生产和扩大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总之,改革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和税负水平更趋公平合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同时,税率结构大大简化,有利于提高税收效率。

对于实行分类课征的各项所得,建议继续实行20%的比例税率。但是,为鼓励勤劳致富,抑制少数社会成员想“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对偶然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应实行加成征收。具体建议是:对偶然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依照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所以,偶然所得实际上适用20%、30%、40%的3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5),基本上是与改革后综合所得税率表(见表4)的第3至第5级税率相对应。这样,偶然所得与各类勤劳所得之间的税负趋于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

(三)规范费用扣除项目,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目前我国采用“一刀切”的费用扣除制度,没有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等因素,根本无法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在转变税制模式后,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学合理地设计费用扣除项目与扣除标准。主要思路如下:(1)对于个人综合课征所得项目,其费用扣除应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成本费用扣除项目,即纳税人为获取收入而必须支付的直接有关的成本费用。各类所得项目的成本费用扣除方法如表6所示。第二类为生计费用扣除项目,即纳税人用于维持本人及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各种费用。为操作简便且又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建议目前只考虑五种生计扣除,即基础扣除、配偶扣除、抚养扣除、特殊扣除和附加扣除,如表7所示。同时,为保证税收公平,建议全国实行统一的生计费用扣除标准。在税制运行一定时期后,视情况是否增加个人保险支出、医疗支出、家庭教育支出等费用扣除项目,以及基础扣除费用是否引进税收指数化方案等。(2)对于个人分类课征所得项目,其费用扣除标准可继续按现行税法规定执行。

(四)强化税收征管,实现税收管理公平

1 完善征管制度,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纳税并重的征管方式

进一步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自行申报纳税等征管制度,明确代扣代缴单位的主要负责 人、财务部门负责人等有关人员的义务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提高征管制度的法律层次,增强其权威性,使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纳税落到实处。同时,为保证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顺利实施,不断增强公民自行申报纳税意识,减少国家税收流失,除应继续重视代扣代缴的征管方式外,还应重视和加强对个人自行申报纳税的管理,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纳税并重的征管办法。具体说,对于个人综合课征所得项目,采取每月(或每次)按预扣率预扣预缴、年终自行申报、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征管办法;对于个人分类课征所得项目,采取每次按税率代扣代缴和年终自行申报的征管办法。

2 尽快建立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

税务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征管手段,尽快建立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这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的关键环节。 (1)加快建立健全所有个人,特别是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群体的纳税档案建设步伐,强化纳税人税务登记号管理。可借鉴国外经验,以居民身份证号码或个人纳税编码为标识,按照“全国统一,一人一号”的原则,归集所有个人的基础信息、收入及纳税信息。税务机关根据所掌握的涉税信息,定期对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扣缴申报情况和个人自行纳税申报的情况进行交叉稽核、分析评估。(2)尽快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为税务机关掌握个人财产和收入信息创造有利条件。(3)加快税务部门与海关、银行、工商、出入境管理、公检法等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4)通过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个人信用卡或支票结算制度,强化现金管理,从资金流上掌握税源变动情况。(5)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减少偷逃税现象。

3 建立个人诚信纳税档案,严厉惩处偷逃税行为

在大力做好税法宣传的基础上,应建立个人诚信纳税档案。这既可为税收监控提供重要信息,又可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应加强税务部门与工商、银行、公检法等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加大对偷逃税行为以及不依法代扣代缴单位和个人的稽查与处罚力度,增强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意识,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社会风气。

:

[1]新华社调研小分队,中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N],经济参考报,-05-10。

孙尚清,商务国际惯例总览(财政税收卷)[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382。

王擎,张曙光:个税改革没有体现公平只是增加政府收入[M],中华工商时报,-10-28。

岳树民,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中的公平问题[J],涉外税务,,(7):10-13。

徐蓉,个人所得税法应充分体现税收公乎——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改的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科版),2005,(4):171-174。

杨卫华,实现公平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标[EB/OL],中国税务学会网,-08-17。

董洪,基于税收公平原则探讨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J],现代商业,,(14):144-145。

刘春明,基于公平视角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探析[J],特区经济,2010,(4):136-137。

崔治文,杜延军,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社会公平考量[J],财政研究,2005,(12):11-13。

[10]高凤勤,论基于分配正义视角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J]、地方财政研究,2010,(6):18-22。

[11]高萍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J],税务研究,.(2)。

上一篇:英语电影台词经典对话下一篇:思乡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