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站各项管理制度(精选6篇)
1、组织学习宣传贯彻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落实《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
2、在区统计局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和开展本辖区的有关统计工作,行使综合统计职能。
3、执行国家、省、市、区统计标准和统计报表制度,按要求完成各类专业统计报表数据的采集、审核、整理、汇总工作,准确、及时向区统计局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资料。
4、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各项社会经济调查,督促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员和农村住户辅助调查员、记帐户做好住户调查工作;承担国家、省、市和区统计局部署的各类抽样调查和周期性普查的调查任务。
5、负责组织本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有证个体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指导统计人员按规定准时完成各类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加强企事业单位及有证个体统计基础工作,健全统计台帐制度,做好统计人员的上岗辅导工作。
6、做好统计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工作。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加强对各种原始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做好统计资料的交接管理、档案管理工作。
7、负责搜集、整理本辖区内的有关统计数据资料,建立健
全各种统计台帐等基础资料,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统计数据、经济信息和其他统计服务。
8、建立、健全街道办事处统计信息网络,搞好统计站规范化建设和地域范围内基本单位及有证个体名录库的季度动态维护工作,为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和管理奠定基础。
9、统一管理各部门的统计数据;完成国家、省、市及区统计局部署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统计站长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和《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定期组织统计员学习统计法 律法规及统计专业知识,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2、负责制定分解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经济指标,指导社区统计员开展工作。
3、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事前预测、事后分析,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为领导提供准确详实的统计资料。
4、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普查、调查任务。
5、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归档、保管工作。
6、积极做好本街道办事处的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工作。
7、承办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统计员工作职责
1、加强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做到持证上岗。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按时完成统计报表任务。
3、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和迟报统计资料。
4、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项统计数据的处理和保管工作。
5、负责各项普查、抽样调查任务的入户登记及调查数据的汇总、上报工作。
6、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
业务培训制度
1、根据本街道办事处统计法执行情况和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状况,研究制定本街道办事处统计法规和统计业务培训计划,分类、定期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规和统计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统计法制意识和统计业务水平。
2、每年对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员和农村住户辅助调查员进行一到两次业务培训,总结交流经验,提高记账户的水平。
3、积极参与区统计局组织的统计法制和统计业务培训,搞好本街道办事处参加培训人员的组织和协调,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
4、做好统计人员从业资格认定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建档立卡管理。
报表报送制度
1、提高对报表报送制度的认识,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思想重视,明确责任,奖罚分明。
2、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工作原则,严格执行区统计局各专业规定的报表报送时间,完成统计报表报送工作。
3、对迟报的单位,申请区统计局发出《统计报表催报单》,仍不能按期报送统计报表的单位,视为拒报,三年内两次迟报的单位,视为屡次迟报。
4、对迟报、拒报、屡次迟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申请区统计局依照《统计法》和《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追究负责人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档案管理制度
1、统计档案包括:统计台帐、统计报表及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
2、统计档案属国家所有,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统计人员因工作调动时,必须移交所有统计档案资料。
3、统计档案要有专人负责,并严格遵守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统一编号、统一格式、统一封皮、分卷装订、分卷保管的办法,保管期限参照国家档案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4、配备必要的档案管理设施,档案橱(柜)陈列整齐,档案室应有防盗、防火设施,防止档案资料的损坏和丢失,并严格执行统计档案资料保密制度。
微机使用与管理制度
1、对微机的管理实行站长负责制,对微机及配套设施的管理及安全负主要责任。
2、微机管理人员负责对年报、季报及各种定期报表程序进行调试、维护工作,对微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区统计局报告。
3、微机仅供本站专业人员和微机人员正常工作时使用,未经批准,严禁外人随意上机操作;对私自运行并造成的软硬件环境的损坏,后果由事故当事人负责。
4、严禁使用外来U盘和软盘,不得在微机上安装运行游戏软件,不得随意运行、拷贝来路不明的程序,对外入病毒造成损失的由具体责任人负责。
5、微机人员在操作微机时,要严格操作规程,正确开关微机,严禁带电违章操作。微机工作时,禁止搬挪、振动、拖拉工作台,禁止带电插拔各种电源插头和打印机电缆,微机用完要及时切断电源。
6、必须明确有专门责任人对微机设备进行保管、保养、定期维护检查。
7、保守统计机密,未经领导同意,不得随意查看或向外提供微机上的资料。
8、在数据录入、审核、改错和报表打印完成后,由统计站长和计算机人员共同签字,方可上报。
大力加强设备管理创新, 做大做强管理体制。创新是推动基层设备管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今年以来, 史南联把“精细化设备管理落实年”活动贯穿于基层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总结管理经验、着眼长远发展目标, 深度提炼、丰富本站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 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史南联以实施“自发工作、自我管理、自励提升、自主创新”为内容的“四自”管理为核心, 以推行“工作日清制”为抓手, 每天由站领导和分管干部按照检查内容, 对各岗位的设备、场地、操作等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 建立“工作日清台账”, 将责任落实到岗位、到个人, 小问题当天解决, 确保整改不过夜;岗位解决不了的问题, 站领导安排人员组织解决或通过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保证各项问题件件都有安排、有措施、有落实。加强“工作日清制”的监督力度, 进一步明确检查人员的责、权、利, 杜绝了检查人员中出现的制度执行不严、标准不统一的现象, 加大了对岗位职工制度执行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工作日清制”的完善, 使该站干部职工有了压力, 有了责任, 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保证了日常工作的顺利完成, 基础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强化设备隐患整改落实, 推进本质安全化生产。史南联认真落实“三个一”的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即每周组织一次设备安全大检查、每周进行一次设备标准化操作培训, 每月组织一次设备应知应会知识考核, 实现了设备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结合夏季安全生产特点, 史南联按照“雨季八防”“冬季六防”的要求, 分别制定了《夏季设备安全生产措施》和《冬季设备安全生产措施》, 对夏季和冬季设备安全生产的内容和措施进一步明确。针对今年工程项目施工动火多、难度大等困难, 严格执行工业动火各项管理规定, 从现场办公、动火审批、方案制定、组织施工等各方面精心安排, 周密部署, 不断加大施工队伍和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控力度, 保证安全施工、安全生产。把狠反“习惯性违章”作为设备安全操作的核心内容, 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设备大检查”和“设备‘三零三化’百日竞赛活动”为契机, 开展了“十个一”系列活动, “查隐患、抓整改;反违章、保安全”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强化教育培训落实, 全面提升职工安全技能。把提升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作为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化”的重要内容, 先后在岗位练兵上实行设备安全“每日一题”, 便于职工熟练掌握岗位设备安全应知应会内容, 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组织了安全知识答题活动, 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设备应知应会知识;推广了“三在岗”培训和“场景教学”培训, 举办了“清洁生产”、“5S管理”培训班, 有效提高了职工的环保意识和设备管理水平。
二、强基固本, 上下协调, 设备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强基方可固本, 根深才能叶茂。“设备安全本质化”创建活动, 为史南联的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为使设备“本质安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该站将自查自改与上级领导督导检查相结合, 强化了设备隐患的自查自改力度, 有效地消除了低、老、坏和“三违”现象。定期对查出的各类问题和设备安全隐患按ABC分类汇总, 对有条件解决和整改的, 以隐患通知书的形式下发到班组, 限期进行整改;属三级整改的问题, 建立设备安全隐患档案, 由专人负责, 统一安排解决;需要采油厂帮助解决的, 在上报采油厂业务部门的基础上, 制定出相应的防范和监控措施, 实现了隐患整改与治理有措施、有落实。确保了泵站生产的安全平稳运行。
三、全员参与, 勇于创新, 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1、精细分时段外输。
由于生产需要, 今年以来, 这个站外输液量进一步增大,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单耗, 他们对外输泵排量及温度等各项指标进行了充分论证, 实施了变频分时段外输法。发现进站液量增大后, 立即调节分离器参数进行大量分水, 实现就地分水, 就地回注, 既缓解了注水站水量不足的矛盾, 又减少了油站外输量, 降低了电耗。自分时段调节分水措施实施后, 该站原油外输单耗已由原来的每立方米0.9 kwh下降到目前的0.77 kwh, 而注水站的日注水量由原来的4000立方米增加到了目前的5000立方米, 月均注水单耗由调节前的7.1 kwh/m3下降到了6.9 kwh/m3, 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2、精细注水调节。
今年年初, 由于受到管网压力和注水水量的制约, 4#注水泵只能靠调节出水闸门的方法来控制注水量, 使得泵压和井排干压压差较大,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高耗低效。技术革新创效小组通过专业查询和研究分析, 将该泵进行拆级, 由原来的12级拆为10级。通过跟踪比对发现:该注水泵拆级以后, 在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 用电量由每天的32640kwh下降为27360kwh, 泵压由16Mpa下降为13.2Mpa, 干压保持11Mpa不变, 电流由152A下降为120A。由此推算, 拆级后的4#注水泵较以前每月可减少用电158400kwh, 节约电费11.4万元。
3、精细分离器掺水。
1、经常地、反复地开展具体的、分层次的、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和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提高广大职工的消防意识,合力做好消防工作。
2、每周安全学习时要有消防的内容,并针对不同的工种,进行与其工作性质、特点相关的消防知识教育,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消防工作的重大意义,掌握消防知识和技能。
3、对新工人、合同工、临时工和调换工种的工人,上岗前要进行消防知识教育,对电工、焊工、木工、油漆工、汽车修理工、仓库管理员和危险操作工等特殊工种人员,要进行与其工作性质、特点相关的防火灭火知识教育、熟悉本工种的火灾危险性。
消防安全检查制度
1、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经常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隐患,整改不安全因素,堵塞漏洞,严密措施,确保安全。
2、坚持公司季查、分公司月查、地盘(车间)周查、班组日查及工人每日班前班后检查的防火检查制度。
3采取经常性检查和月度性检查结合、基层单位自查与主管部门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反复地进行防火安全检查,结合实际情况,宣传贯彻有关规章制度因地制宜地落实防火安全措施。
消防隐患整改制度
1、整改火险隐患,要本着既要保证安全,又要便利生产的原则,消除火险隐患,落实消防措施,预防火灾事故。
2、凡是上级有关部门检查或自查,发现隐患应边查边改,对一些重大的火险隐患,实行《重大火险隐患限期整改》和《重大火险隐患整改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建立档案、销案制度,改一件销一件。
3对一时不能整改的火险隐患,要定人、定时间、定措施整改。没有整改以前,要采取一些必要的、可靠的、临时的防范措施,以保证安全。
消防器材管理制度
1、各单位、各车间、地盘应根据灭火的需要,配置相应中类、适当数量的消防器材、设备和设施。
2、消防器材应悬挂在显眼和便于取用的地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维护消防设施。不准损坏和擅自挪用消防设备、器材;不准埋压和圈占消防水潭、沙地;不准占用消防间距,堵塞消防通道。
3、消防器材要定点、定位、定人管理,定时换药,以防万一。
4、厂区、施工现场应有安全防火标语和安全色标,易燃易爆物品库(或堆放点)应悬挂适用的安全警示标志。
电源管理制度
1、安装电线、电器设备必须由正式电工实施。
2、严禁在工棚宿舍、厂房、办公室和集体宿舍内烧电炉,不准乱拉乱接电线和电器设备,不准用可燃材料做灯罩。
3、用于仓库照明的电气线路要符合要求,灯泡要距离堆垛七十公分以上,灯泡不得60瓦,开关要装在库外,下班后要切断电源。
4、喷漆、涂漆场所和油库(或油料堆放点)应采取防爆的电气设备,各类库房的电线应架设在库外,引进库房的电线应装置在金属或硬制塑料套管内,电气线路必须按规定安装漏电开关。
5、电器设备应经常检查,发现可能引起短路、发热和绝缘不良等情况应立即修理。
火源管理制度
1、动用明火作业必须经过审批,领取用火许可证,方可在指定地点进行作业,违者予以罚款。
2、在烟火警戒区域严禁吸烟和带火种进入,严禁在库房内用火,在办公室、宿舍、工棚里吸烟要将烟头火种放在烟灰缸里。
3、不准用火炉烘烤衣物和可燃物。
4、炉灶附近不准堆放油料、气体和木片、刨花、废纸等可燃物。
5、有火有人,人走火灭,火星热灰必须用水浇灭后倒到指定的安全地点。
焊、割动火管理制度
1、焊、割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严格执行临时动火作业三级审批制度(即动火中可能发生一般火灾事故的,由本单位质安和保卫人员提出意见,经本单位防火责任人审核报公司工程技术部门和保卫部门领导审批;动火中可能发生特大火灾的由本单位防火责任人提出意见,经公司工程技术部门会同保卫干部共同审核,报公司领导审批,并报公安部门备案。有疑难问题,还要邀请劳动、公安、建筑等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会诊”),领取动火作业许可证,方能动火。
3、防火作业要坚持做到“八不”(即防火、灭火措施不落实不动火;周围的易燃杂物未清除不动火;凡盛装过气体受热膨胀有爆炸危险的容器和管道不动火;凡储存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间、仓库和场所,未经排除易燃易爆危险的不动火;在高空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时,下面的可燃物品未清理或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不动火;未有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不动火)、“四要”(即动火中要有现场安全责任人;现场安全负责人和动火人员必须经常注意动火情况,发现不安全苗头时,要立即停止动火;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要及时扑救;动火人员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一清”(即动火作业后应彻底清理现场火种后方能离开现场)。
4、高空作业要专人监焊,防止掉下的焊渣引起火灾。
1、负责猪场的生产计划制订、分解和落实工作。
2、负责猪场生产的组织管理、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实施考核、奖惩。保持本场内部技术员、饲养员等员工相对稳定,不允许在外兼职。
4、负责生猪饲养生产过程中饲料、兽药等物质品质的控制,不断改善饲养技术,提高防疫能力,确保生猪饲养质量。
5、负责人员调配、制定生产操作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文明生产。
6、加强员工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
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在场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场内部的生猪生产和日常管理。
2、协助场长制定发展规划,生产计划和财务预算等方案。
3、根据本场情况会同技术人员,科学制定全年防疫、消毒、投入品采购等计划
4、根据年初制定的规划、计划和方案,负责监督实施到位。
5、调动本场员工的积极性,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实施考核、奖罚。
6、对本场职工开展生产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7、保持本场内部技术员、饲养员等员工相对稳定,不允许在外兼职。
兽医岗位职责
1、组织实施全场的日常消毒工作。每天上、下午观察生猪动态,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对疑难杂症及时上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会诊,尽快查明病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每天做好兽医免疫、诊疗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工作。
3、在诊疗过程中,要尽早、及时,合理使用药物,应根据其临床症状,对症下药。遇到疑难病情不能诊断时,及时采血或病料送检,进行实验室确诊。
4、做好生猪的药物预防等保健工作。
5、发生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时,及时上报。扑灭传染病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
6、对有下列情况的病猪应放弃治疗,采取淘汰处理办法:对无经济饲养价值的猪;对病危或愈后不良的猪;对有严重肢蹄疾病的猪;对存在器质性繁殖疾病的猪;对有严重恶癖的猪。
7、指导饲养员做好对病猪的护理工作。
8、认真及时做好疾病的诊治记录,各圈舍的用药记录,猪的死亡记录,病死猪的剖检记录,疫病的监测记录,病死猪的处理记录等。
9、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推广应用兽医科研的新成果,新技术。
饲养员工作职责
1、严格执行场部规定的喂料次数、喂料量进行饲喂,注重喂料效果、减少喂料应激和饲料浪费。
2、每日必须对圈舍内外清扫一次,始终保持舍内环境清洁卫生,做到门窗清洁,房顶不留尘,卫生包干区整洁舒适。讲究职业道德,场部将不定期进行卫生和饲养情况检查,检查不合格,限期改进,屡教不改的,处以20元的罚款,经提醒警告无效者,停止其工作。
3、饲养员要经常观察生猪,及时掌握不同阶段的饮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4、服从本单位技术员的工作安排,协助做好行免疫接种、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工作。
5、按照规定要求做好场区、器具等清洗消毒,严禁私自进入其它生猪养殖场。
6、饲养员有特殊事情,一律向管理人员请假,如未经同意,作旷工处理,每天扣款20元,饲养员临时空闲时,场内部另行安排。
免疫档案管理制度
1、免疫档案应保持其连续、完整和记载信息的真实性。
2、防疫人员每次防疫后,应及时规范填写免疫证和免疫记录。免疫记录应载明防疫品种、病种、数量、耳标号、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疫苗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接种剂量、日期、免疫人员以及治疗、驱虫、消毒情况等。
3、建立疫苗出入库台账。出入库台账应载明疫苗来源、疫苗名称、生产厂商、规格、生产批号、有效期及出入库数量、领用人等。
4、每月向所在镇畜牧兽医站报送防疫情况月报表,自觉接受镇畜牧兽医部门的防疫指导、防疫监管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
5、在免疫档案归档期,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及时向防疫人员收集应该归档的原始资料并保存。
6、免疫档案保存时间为2年,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档案保存期为3年。饲料、饲料添加剂采购、使用管理制度
1、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生产阶段饲喂不同的饲料。
2、饲料添加剂应采购、使用农业部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所规定的品种和取得批准文号的新品种。
3、饲料产品应是取得《饲料生产条件审查合格证》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应是具有《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并按照饲料标签所规定的用法和用量使用。
4、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应严格遵守《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有关规定。
5、严禁采购或使用国家禁用、停用的饲料添加剂。
6、禁止使用假冒伪劣饲料。
7、禁止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草料及饲料原料。
8、建立完善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采购、使用、生产记录。兽药、兽用生物制品采购、使用管理制度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进行预防、治疗、诊断时使用的兽药,应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
3、疫苗等生物制剂符合“兽医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要求,并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
4、对入库的所有疫苗要及时检查验收并填写入库记录,发现疫苗情况异常立即报告。检查验收项目包括:疫苗名称、外观、供应商名称、运输保温或冷藏措施、批号、有效期、数量、规格和保存条件等。
5、所有疫苗必须按说明书要求的保存条件分类保存。
6、每周检查一次疫苗的库存情况,疫苗等兽用生物制品出库应进行质量检查,遵循“先进先出”和按批号,先生产先使用的原则使用并填写出库使用记录。
7、每天上下午对冰箱等储存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温度进行一次检查,并及时对相关设备进行养护,确保疫苗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8、发现停电或设备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同时考虑长期停电的补救措施。停电后对所有存放冻干生物制品的冰箱和存放油乳剂灭活苗的冷藏柜的门不得开启,若停电时间达12--24小时,要放置冰块进行降温、保温; 停电24小时以上或储藏设备出现异常时,所有疫苗等生物制品要设法转移到其他冰箱和冷藏柜中保存。
9、对废弃库存疫苗必须无害化处理(焚烧、高压灭菌、煮沸灭菌等)。
10、无关人员严禁开启冰箱等疫苗储存设备,疫苗储存设备中不得存放其它物品。
11、杜绝使用、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驰药。
12、慎重使用经农业部批准的拟肾上腺素药、平喘药、抗(拟)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和解热镇痛药。
13、坚持科学用药,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
14、严格遵守药物安全使用规定和休药期规定。
15、建立并保存全部购药、用药记录。
16、禁止使用人用药物和兽用药物原粉。
17、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批准或已经淘汰的兽药。
消毒制度
一、环境消毒
1.全场环境每月第1周和第3周用消毒液喷雾消毒1次。
2.猪场出入口的车辆消毒池、猪场舍出入口脚踏消毒池和洗手消毒盆,每周一和周四更换药水,保证消毒药的有效浓度,如遇大雨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
二、人员消毒
1.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衣、换鞋,并在更衣消毒室内消毒15分钟以上,换下的衣服、鞋子放在消毒间消毒。
2.饲养员不得串舍,进入猪舍必须脚踏消毒池或消毒垫,手在消毒盆清洗消毒。
3.外来人员原则上不许进入生产区,有特殊需要必须进入生产区时,必需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在更衣消毒室内消毒15分钟以上,入场时应按指定路线进入。
三、猪舍消毒
1.饲养管理员每天负责清扫猪舍,清除排泄物;料槽、水槽和用具等保持清洁,做到勤洗、勤换、勤消毒。
2.猪舍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夏季每周消毒二次),栏内及猪体用可带畜禽消毒的消毒药;舍内猪出现疫病时,应每日消毒一次。
3.每批生猪调出后,应彻底打扫空舍顶棚、墙壁、地面,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
四、用具消毒
1.饲养员每月应对保温箱、料槽、饲料车、料箱等进行一次消毒。2.防疫、治疗用的器械每次使用前后都应严格消毒。
五、带猪禽消毒
用可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每周对猪体表进行一次喷雾消毒,可与猪舍消毒同步进行;猪群转入新的猪舍前需要经过全身消毒后方可转入。
六、车辆和销售通道消毒
进出猪场的运输车辆,特别是猪运输车辆,应严格全面消毒后方可进入;每售一批猪销售后应对销售通道、场地、磅秤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七、其他消毒
工作服、工作鞋等由专人管理,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生活区的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周围环境每月进行一次大消毒。
八、落实专人做好消毒记录。
生猪免疫制度
为保证免疫效果,特制订以下制度:
(1)各类疫苗要有专人采购和专人保管,以确保疫苗的质量。
(2)各类疫苗在运输、保存过程要注意不要受热,活疫苗必须低温冷冻保存,灭活疫苗要求在4℃~8℃条件下保存。
(3)疫苗的使用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接种疫苗必须由技术人员操作、其他人员协助。
(4)疫苗使用前要逐瓶检查,观察疫苗瓶有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签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剂量记载是否清楚,稀释液是否清晰等,并记下疫苗生产厂家、批号等,以便备案。
(5)疫苗接种前,应检查猪群的健康情况,病猪应暂缓接种,接种疫苗用的器械(如注射器、针头、镊子等)都要事先消毒好。根据猪场情况,一猪换一个注射针头或一圈换一个注射针头。
(6)接种疫苗时,不能同时使用抗血清。
(7)免疫接种过程,必须注意消毒剂不要与疫苗接触。(8)疫苗一旦启封使用,必须当日用完,不能隔日再用。
(9)在免疫接种过程,疫苗不要放置日光下暴晒,应置于阴凉处。(10)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前,要特别注意防止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
(11)兽医做好免疫计划并监督免疫实施情况及免疫效果,技术人员要认真做好免疫记录。动物标识使用制度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动物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67号令),制定本制度。
二、实行动物免疫证、免疫记录、养殖档案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
三、养殖场兽医负责生猪标识的管理工作, 对生猪标识信息数据进行监管和审核,做好生猪标识的领取、保管、使用、登记工作。
四、不得向动物防疫部门以外的企业购买使用生猪标识。
五、按照下列规定对生猪加施免疫标识:新生猪,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标识,在左耳中部加施标识,需要再次加施动物标识的,在右耳中部加施。在免疫加施标识的同时,填写免疫证或养殖档案。
六、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七、不销售、购入、运输应当加施标识而没有标识的生猪。
诊疗制度
1、及时掌握本地区疫情动态,流行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相关信息,制订本场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防治人员平时应注意观察生猪群健康情况,做好生猪群健康状况巡查记录;发现病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做好病猪诊疗记录;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或可疑疫情,及时向镇畜牧兽医站报告。
3、饲养员发现猪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向兽医人员报告,对污染过的栏舍、场地及时消毒。
4、兽医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病猪做必要的临床检查并合理治疗。如测量体温、观察食欲、精神状态和排泄物的变化等,合理用药;有并发症、继发症的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僵猪,久治不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淘汰。
5、兽医人员要熟练掌握肌注、静注、腹腔补液、手术、难产等兽医操作技术,治疗时对病生猪采取相应保定措施。
6、兽医人员要严格按使用说明书用药,给药途径、剂量、用法要准确无误;有毒副作用的药品要慎用,注意配伍禁忌;用药后,注意观察猪群反应,出现异常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质量问题或过期失效的药品一律禁用。按时提出药品、疫苗的采购计划,并注意了解新药品,掌握新技术。
7、不能确诊的病例,要采集病料送检;病死猪按照本场无害化处理操作手册进行处理。
8、在疾病诊疗的全过程严格遵守消毒制度,规范各个环节消毒。
9、猪场有关疫情、诊疗资料、防治新措施等技术性资料要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兽药使用制度
1、严格依照兽医处方笺(签)所载事项使用兽用处方药,不得盲目、随意用药,或是超期、超量用药。必须按规定执行休药期,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兽药、原料药、人用药品。
2、不得网购兽用处方药,不得购买上门推销的兽用处方药。
3、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做好记录;兽医处方笺(签)保存2年以
4、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选药,用量适当,疗程充足;联合用药时要有明确的临床指证,并注意药物配合所产生的无关、累积、协同、拮抗作用,及时观察动物的反应,修订用药方案。
5、使用抗寄生虫药应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选用药物种类、给药方案以及适宜的给药剂量,保证既有效又无毒副作用;对易产生抗药性的,给药剂量要足、疗程要够,并合理轮换用药;拌料或饮水投药时应混合均匀。
4、使用消毒药应根据不同病原及其特性,选择适宜种类的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和温度,确定合适的用药方法,如喷雾、泼洒、浸泡、涂擦、冲洗等。
5、应根据不同种类的药物,严格执行停药期制度,严禁超期用药。
6、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栏舍和器具进行消毒时,应符合NY/T 5033的规定。
7、在临床兽医的指导下使用钙、磷、硒、钾等补充药、微生态制剂、酸碱平衡药、体液补充药、电解质补充药、营养药、血容量补充药、抗贫血药、维生素类药、吸附药、泻药、润滑剂、酸化剂、局部止血药、收敛药和助消化药。
8、慎重使用经农业部批准的拟肾上腺素药、平喘药、抗(拟)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和解热镇痛药。
9、禁止使用麻醉药、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弛药。
10、猪场要实行用药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用药档案,以备查考。用药档案应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疗程、疗效及停药期;用药猪编号、日龄或月龄、体重,实施用药者及主管兽医签字等。
11、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兽药。
12、禁止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或已经淘汰的兽药。
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1、出售生猪时在须提前2—3天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报检点申报动物产地检疫;须填写申报表,注明出栏数量、用途和到达地点等内容;
2、提供《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复印件和养殖档案,确认猪场6个月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病,确认生猪已按国家规定进行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3、提供完整的养殖档案,生猪标识佩戴齐全,且有记录;
4、提供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检测合格报告(按照出栏生猪数5%抽查,抗体合格率须达江苏省标准:大等于80%);
5、提供瘦肉精检测报告(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仑特罗、沙丁胺醇100%呈阴性);
6、由官方兽医实施现场检疫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再出栏,不得出售未经检疫的生猪。
7、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实行隔离观察、治疗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8、运输生猪的车辆装载前和卸载后应清洗消毒。
9、落实专人规范填写生猪产地检疫申报记录
免疫应急处理制度
1、防疫人员应根据免疫方案,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等疫病的免疫工作,并及时做好免疫档案的登记工作,如有免疫副反应,应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及时处理。
2、及时预防不良免疫反应:
(1)保持圈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良好,并做好消毒;(2)免疫接种前的生猪要避免受到寒冷、转群、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应激反应。
(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用优质、适宜的疫苗;
(4)免疫前对猪只进行健康检查,掌握健康状况。凡有病的、体弱幼小的、年老及母猪怀孕后期都应暂缓接种;
(5)认真检查疫苗质量、保存条件、保存期,必要时先做小群猪接种试验,然后再大群使用;
(6)做好在免疫过程中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常规急救药物的准备工作。
3、免疫接种后,在疫苗反应期间,要注意观察免疫猪群的饮食、精神状况等。猪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短时间精神不振或食欲稍减等症状,此类反应一般可自行消退,不需作任何处理。局部出现的炎症反应,可进行消炎、消肿、止痒等;对神经、肌肉、血管造成损伤的,应采用理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方法处理;
4、生猪在免疫接种后如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应采取抗休克、抗过敏、抗炎症、抗感染、强心补液、镇静解痉等急救措施,常采用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对合并感染的病例用抗生素治疗,同时对确实出现不良反应造成死亡的,弄清反应的基本情况,如症状、病变、反应面、数量、反应率、死亡率、疫苗种类、生产厂家、批号等,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单位领导。
无害化处理制度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必须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规定,采取焚毁、化制、掩埋等方法进行处理。
一、生猪饲养场的场主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场所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
二、发现病死猪时,应及时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做好记录。
二、病死猪的处理。尸体运送前,所有参加人员均应穿戴好工作服、口罩、胶鞋及乳胶手套,病死猪装入不漏水的口袋内运送。可置沼气池;也可进行深埋处理,选在地势高燥的空地,挖坑,长度和宽度以能容纳侧卧的尸体即可,从坑沿到尸体表面不得少于1.5-2米。尸体入坑前在坑底撒一层消毒药,尸体入坑后覆土前,再撒上一层消毒药,填土不要太实,以免尸腐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
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结束后,应对病害猪污染过的地方、运送过尸体的用具、车辆彻底消毒,工作人员被污染的手套、衣物、胶鞋等要用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饲料、垫料等运送到蓄粪池堆积、密封发酵后还田。死亡猪生前圈舍、活动场地先清扫、冲刷干净,再用 消毒液进行完全彻底地喷洒消毒。
四、生产污水和粪便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出还田;沉淀在化粪池中的固体粪渣每3—5个月要疏通清掏一次,确保化粪池正常运转。
五、认真做好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档案和记录,档案记录保存两年。
六、本场生猪无害化处理实行场长负责制。
疫情报告制度
一、驻场兽医在怀疑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应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站报告。
二、临时性措施:
1.将患病猪隔离,派人专管和看护。
2.对患病猪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严格消毒。3.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到来之前,不得随意急宰,病畜的皮、肉、内脏不许食用。
4.发生疑似重大动物疫病时,禁止猪进出养殖场。5.限制人员流动。
三、疫情报告内容: 1.发病的时间和地点。
2.发病猪数量、同群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四、报告方式:书面报告或电话报告,紧急情况时应电话报告。联系电话:0514-88664623
信息报告制度
1、设立专职免疫、检疫、消毒、生产信息统计员,负责信息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2、信息统计员负责每月产仔、转栏、存、活、出栏、购入等生产信息的统计。
3、信息统计员负责每月免疫、检疫、消毒、发病、死亡、治疗、灭鼠、灭蝇等防疫情况的统计。
4、各类信息每天向分管场长报告,每周向场长报告,每月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一次。
5、各类生产信息必须及时、准确,不得瞒报、谎报。
6、每年底必须对当年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并上报一份防疫生产信息分析报告。
隔离饲养制度
1、商品猪实行全进全出或实行分单元全进全出制饲养管理。每批生猪出栏后,圈舍应空置2周以上,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杀灭病原,防止连续感染和交叉感染。
2、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本场工作人员,确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的人员、车辆,应进行严格消毒。
3、饲养员不得随意串舍,不得相互使用其他圈舍的用具及设备,疫病高发季节饲养员不得随意出入生产区。
4、生产区内禁养其他动物。严禁携带与饲养有关的动物、动物产品进入生产区。
5、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时,应从非疫区引进检疫合格的猪。引进后,应在隔离舍观察2周以上,健康者方可进入健康舍饲养。
6、患病猪应及时送隔离舍,进行隔离诊治或处理。
7、严禁场内兽医人员在场外兼职,严禁场外兽医进入生产区诊治疫病。确因需要必须从场外请进兽医时,进入生产区前应更换服装鞋帽,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人员管理制度
1、凡入场的人员,无论是进入生产区或生活区,一律从指定通道严格消毒后入内。
2、外来人员禁止进入生产区,谢绝参观。若生产或业务必需,须经场长同意,并参照生产人员入场时的消毒程序消毒后方可入场。
3、所有工作人员按时上下班,并做好上下班交接工作。饲养人员除工作需要外,一律不准窜舍,工具不得互相借用。
4、任何人不准带饭入场,更不能将生肉及含肉制品的食物带入场内,场内职工和食堂均不得从市场购进生肉。
5、饲养员和技术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患有相关人畜共患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饲养管理工作。
6、场内兽医技术人员不准对外从事诊疗活动,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配种工作。
7、工作人员应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每日的工作任务并做好相应记录。
粪污无害化处理制度
1、采用合理的饲料配方,提供理想蛋白质体系,以提高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的吸收效率,减少氮的排放量和粪的生产量。
2、清粪工艺:使用干清粪工艺,饲养员要及时将粪单独清出,不与污水混合排出,运至贮粪场。
3、粪便的处理:饲养员要及时将粪运送到贮粪场地,贮粪场要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贮粪场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渗工艺,以防止粪便污染地下水。粪便的处理一是销售给有机肥料厂生产有机肥,二是采用堆积发酵的方法,以杀死病原菌和蛔虫卵,实现无害化。
4、猪场排水系统要建有雨水和污水两套排水系统,以减少排污的压力。
5、所产生的污水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必须经过污水沉淀、过滤,接近排污标准后方可排放。
6、要尽量减少水的用量,减小排污压力,节约水源。
7、要有与养殖量相配套的农田消纳或协议消纳。
为加强医院辐射防护管理,我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
一、医院辐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李景贵 副组长:陈 卓
成 员: 高海蛟 田忠卿 田 华
二、辐射防护管理部门:器械科 科 长:陈 卓 维修工程师:田忠卿 仓库管理员:孙斌
三、各临床医技使用科室。
曹县磐石医院辐射防护管理委员会
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1、强化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自觉配合并切实落实放射设备的使用安全,避免放射事故的发生。
2、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经常检查防护设施的性能,确保其安全正常的运转。射线装置变更时及时办理申报变更手续,机房定期进行辐射水平检测。
3、采用放射诊断应遵循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放射防护知识和相关法规的专门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期间须接受定期培训,确保正确合理操作射线装置。
4、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须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对已经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要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5、医用诊断X射线机须由专业放射影像医师操作,其他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设备。
6、进机房前须佩戴个人剂量计,开机前检查安全装置,记录机器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切掉电源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7、对患者拍摄前应认真核对诊疗方案,准确对位,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重复照射。
8、机房内除受检者外,陪同人员及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9、机房内必须配备一套受检者防护服装,并按规定使用。
10、机房门必须设置门灯连锁装置并保持正常运行,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照射前必须关闭机房大门后方可开机照射,机房工作时大门上方应有红灯指示。
辐射安全检测计划
一、积极配合、协助环保、计量等职能部门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
二、定期对设备辐射情况进行监测,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发现辐射量超标对环境或工作人员构成危害的立即上报。
三、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检测,放射工作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查体,并将检测报告存档,发现辐射量超标者立即通知本人并按规定进行处置。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为使本单位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机构与职责
(一)本单位成立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放射事件的应急处理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 魏登科
副组长:李景贵
陈
卓
成员:冯
斌 丛承利 张贵丰 于瑞发
应急处理电话:0530—3230268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1、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自查和监测,发现事故隐患及时上报至院办并落实整改措施;
2、发生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应启动本预案;
3、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
4、负责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5、负责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具体方案的研究确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6、放射事故中人员受照时,要通过个人剂量计或其它工具、方法迅速估算受照人员的受照剂量。
7、负责迅速安置受照人员就医,组织控制区内人员的撤离工作,并及时控制事故影响,防止事故的扩大蔓延。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四、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各种事故处理以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放射防护档案管理制度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我院的放射诊疗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管理体制
我院成立了辐射防护管理委员会,确定了专(兼)职管理人员,制定了工作任务与职责。
二、建立放射诊疗管理档案
1、按照不同类别的放射诊疗工作,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
2、建立了放射诊疗设备清单、其它配套仪器设备清单、放射工作人员名单、放射诊疗作业场所分布、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情况预览表、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清单、个人剂量发放登记等明细帐目。
3、每年定期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放射诊疗设备性能及工作场所进行放射防护监测,并建档保存。
4、建立了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和设置放射诊疗项目申报等工作档案。
三、建立健全放射工作人员档案
1、建立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对已经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全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佩带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检测一次并建立个人剂量检测档案。
3、建立培训档案
对新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组织安排岗前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和放射工作人员证,才能从事相应的放射工作。每两年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放射防护及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并进行健康查体,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和放射工作人员证,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档案和体检档案。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1.实行辐射防护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科主任放射诊疗责任制,督促本科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定期检查放射诊疗质量和辐射防护安全情况。
2.科室设置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1人,负责辐射防护及放射诊疗安全工作;每三个月送检个人剂量监测仪,并将检测结果报告科主任及辐射防护管理委员会,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整改。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并持证上岗,并建立个人计量检测档案,定期参加职业卫生培训和健康查体。
4.检查医师应注意受检者非检查部位的辐射防护,特别注意对孕妇和儿童的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与解释。
5.检查医师在检查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设备运转状况和受检者状况,防止出现意外,必要时应有临床医生、护士在场。
6.各种设备由各科技师分工负责维护与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防止因设备故障而引起诊疗差错与事故的发生。
7.设备发生故障应由分工负责的技师及时进行检修,或报告科主任并通知厂家前来修理,并做好检修记录,确认设备完全恢复正常后方可对受检者进行检查。8.护士应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对受检者进行特殊检查,并在医师的指导下负责接受特殊检查病人在检查中的病情观察及发生意外的抢救治疗工作。
放射防护质量控制计划
一、配备专(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
二、放射诊疗设备和检测仪表应当符合要求。
三、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四、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
五、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六、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七、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挫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八、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实施检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2、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3、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4、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采油厂要求机泵平均综合电单耗为1.29k Wh/t, 据此统计了2014年1~12月郝现联合站机泵耗电的相关数据:累计输送原油2030.7887万吨, 外输泵耗电量2769.4267万千瓦时, 综合用电单耗为1.36k Wh/t, 未达到采油厂下达的指标计划, 造成了注水泵电单耗高, 设备长期不在经济状态下运行, 影响了设备使用寿命, 造成现河采油厂的经济利益的损失, 因此, 降低河三注水站用电单耗迫在眉睫。
1 现状
针对河三注水站电耗高的问题, 我们进行了如下统计、归类:
(1) 设备运行不合理:泵出口阀开度小、泵入口压力下降、污水罐液位过低、污水罐液位过高、干线压力过高、泵机械密封渗漏量大。
(2) 管理制度不严:岗位人员节能意识差、职工标准化操作不当、调节排量不及时、岗位职工巡检不及时、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
(3) 设备老化, 性能降低:泵噪声大、泵输送能力低、泵启动故障。
2 目标设定与原因探析
将河三注水站用电单耗平均值降低5%, 即由1.71k Wh/t降低到1.60k Wh/t, 我们调查了2014年1月~12月的《泵耗电记录》, 发现在2014年5月、8月平均单耗均控制较好, 低于规定值。
有利条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相关业务口积极配合与帮助;人员理论分析能力强, 又有多年工作经验的, 理论与实际结合相得益彰。不利条件:注水泵机组老化、型号单一、性能降低、运行工况不合理, 造成用电单耗偏高;系统工艺流程改动较为困难。
综上所述, 我们确定导致输油泵运行不经济的因素有以下五项:泵性能与生产任务不匹配;注水干线生产调配限制大;水罐运行液位高度不合理;培训不到位;考核不严。
(1) 注水泵性能与生产任务不匹配:根据日常注水任务和注水泵额定排量分析, 注水泵有时存在额定排量与生产要求不符的现象。通过调节出口阀, 存在截流现象, 导致管线沿程摩阻增大, 增加了不必要的电能消耗, 故为要因。
(2) 受注水干线生产调配限制大:郝现管理区生产调度根据各区块综合优化运行的需要, 来安排开停注水井时间, 当上游来水量增加和注水井关停的情况时, 有时会造成注水线出站压力高、外输阻力增加的情况。郝现管理区针对这些情况, 及时制定了高液位优化运行方案, 有效缓解了这一情况。
(3) 污水罐运行液位不经济:我们对不同液位运行做分析, 结果显示:污水罐液位降到一定程度, 泵的进口压力降低, 这样就增加了泵的耗电量, 而这部分耗电量是可以避免的, 故为要因。
(4) 培训不到位。针对生产工艺进行业务培训, 举办了各种业务学习班, 加强了标准化光盘的学习, 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 使职工标准化操作水平和工作责任心有了很大提高。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 职工考试成绩均在优秀水平, 符合上岗条件, 同时, 岗位职工责任心强, 按时、按路线巡回检查, 录取参数, 结果是岗位职工的考核优秀率达到17%, 良好率达76.8%, 培训效果较好, 故为非要因。
(5) 绩效考核制度不严:我们抽检了2013年8月的绩效考核记录, 验证结论: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比较认真, 考核兑现率达100%, 达到了要求, 故为非要因。
3 对策制定与实施
根据已确定的主要因素,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现分析如下:
(1) 注水泵性能与注水任务不匹配。对策:更换高效泵;对注水泵进行改造;利用科技手段辅助优化运行的落实。目标:使泵的性能与实际生产任务相符合。措施:更换合适的泵;对注水泵进行拆级改造;制定好优化运行方案, 并监督执行。
(2) 污水罐液位高度不合适。对策:计算得出污水罐经济运行高度, 并通过实际验证, 按此经济高度运行。目标:注水泵进口压力≥0.08Mpa。措施:理论计算;实验验证。
实施对策一:将泵进行拆级改造。工作内容:通过对来水量、注水量、泵干压差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现场论证, 与厂矿科室积极协调, 于2014年5月对型号为DFG200-1600/10的1#注水泵叶轮实施拆级技术改造, 将泵级数由10级降为9级。运行方式:泵的运行方式由原来的白天停泵、夜间启泵的运行方式, 更改为24小时全天候运行, 排量控制在200m3/h左右, 运行压力保持相对稳定, 出口压力控制在14Mpa左右。效果检验:实施后, 注水泵泵干压差由3MPa降至0.5MPa, 每立方米注水单耗由6.7千瓦时下降至6.0千瓦时, 日增注水量300m3, 日节电3700千瓦时, 年节电费100余万元。在设备拆级完成后, 2014年4月我们组织运行了1#离心泵, 并对离心泵前后拆级运行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从数据可知, 前后两个运行周期内阀组和泵的进出压力和温度接近, 泵输油单耗为1.9k Wh/t左右, 新更换的泵输油单耗为1k Wh/t左右, 在输油量接近情况下, 新泵与原泵相比降低40%以上, 有效节约了电费。
实施对策二:对注水站工艺流程进行实施改造。为完成河148接转站的调水及郝家部分区块的注水任务, 需提高注水泵运行压力, 造成注水泵负荷大、使用寿命短等诸多问题, 小组成员经过资料查询、调查论证, 增加河148接转站调水泵2台, 增加河2注水站调水泵两台以满足郝家区块注水和河148区块调水任务, 通过优化河三注水站流程, 注水泵压力由14.8Mpa降为14.0Mpa以内,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 效果检查
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使外输系统单耗由活动前的1.36k W·h/t降到1.27k W·h/t, 实现了预期制定的目标。吨经济效益:
(1) 上述措施实施后, 预期用电单耗有明显降低, 按照生产任务2000万吨计算, 2014年上半年完成670.2万吨, 下半年剩余1329.8万吨, (1.36-1.27) ×1329.8×0.7708=92.25万元 (按照当地供电局平均电价0.7708元计算) 。
(2) 改造成本:更新泵费用40万元;加工费合计3.6万元;材料消耗费合计2.32万元;软件开发费用2万元;车辆费用合计1.2万元。 (每个台班按800元计) ;人工费8000元。改造总成本:40+3.6+2.32+2+1.2+0.8=49.92万元
(3) 实际经济效益为:92.25-49.92=42.33万元
社会效益
通过优化运行, 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同时降低外输系统的能耗, 减少能源浪费, 提高经济效益, 达到预期的目的。
5 结束语
【注水站各项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hiv各项制度10-01
农药经营各项制度10-05
各项职工食堂制度10-16
小学食堂各项管理制度06-09
民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10-18
员工宿舍各项管理制度11-07
物资部各项制度07-04
燃气锅炉各项制度07-24
学校消防安全各项制度09-22
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