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精选9篇)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1

一、绪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更是面临较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同时随着程度的日益加深,也使得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日益突显。因此,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产生日益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分析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得极为迫切。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它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之间既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1.人口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发展,死亡率下降对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大。特别是建国后消除了战争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了饥荒、疾病、溺婴、社会剥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乱、天花、疟疾,还着手完善和提高了医疗、卫生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前提。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后急剧下降,这就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随着人们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渐增加,进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

2.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率迅速下降

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我国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一些政治政策的原因导致人口激增。人口的增加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严峻的就业压力。

为了解决就业压力,使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从1973年起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出生人数减少使得少年儿童比重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相应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可见,生育率下降的作用远远大于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规模大

在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此结果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12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2.发展速度快

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中国的老年比每五年平均增加的百点,从1997年左右就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 4.39%的最高速度,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发展速度也达到最高,仅为2.36%。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二是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快于世界其他国家。人称“跑步进入老龄化”。

3.发展呈现阶段性

纵观中国人口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到2000年初步进入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的调整阶段,在2000年到2030年这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2000—2015年少儿人口增长率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人口也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30年到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人老年人口比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4.起步晚,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已经在几十年或上百年前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如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国家和年份分别为:法国1865年、英国1930年、瑞士1935年、美国1945年、日本1970年,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比较,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中国的人口转变进程,再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使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不仅仍保持世界人口大国的地位,还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较低,而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却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贫穷落后无关,但这并不证明人口老龄化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中国特色,因此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证分析,否则容易犯主观片面性错误。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它们的人口老龄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自然下降的过程产生的,因此,在其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时,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并影响到经济健康发展。我国虽然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下产生的,即使总和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但由于人口规模大,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快。同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现在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均将降至该预测期的最低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总抚养比开始不断上升,到2050年达到该预测期的峰值。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家需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计量,影响途径以及老年劳动力是否比其它年龄段劳动力具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三个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总结表示,人口老龄化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影响劳动生产率:第一,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与劳动参与率。在人口因素之外,制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也可引起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其中,不同的养老制度构成了对人们退休年龄和方式的不同刺激。对美国已婚退休老年人工作可能性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养老金收益与老年人劳动供给呈反向关系。然而,车冀等对青岛市养老金与老年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实证研究却发现,养老金与老年人劳动供给正相关。他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养老金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和延长工作可获得更多养老金的制度与结构因素。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进行的回归研究表明,劳动参与率与人均GDP存在反向关系。他们认为,贫困、缺乏市场机会、基本社会服务获取困难和社会网络缺乏迫使发展中国家老年人通过在低收入和危险的行业中就业来维持生活。第二,劳均资本存量。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劳均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同向关系。通过对18个工业化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成年人口增长率通过劳均资本存量对劳均GDP产生了微弱影响,并且两者之间为反向关系。第三,技术。美国两个学者在既得利益基础上证明了,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新技术采用,从而不利于生产率提高。他们的理由是,不同年龄段人口采纳新技术的成本不同,由于新技术产生收益具有时滞性,老年人在新技术收益产生前就已死去,但仍要承担采用新技术牺牲休闲的机会成本,所以对新技术采用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人口老龄化加大了持反对意见人口的比例,不利于技术进步。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出生率下降造成劳动力稀缺,诱导下一代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而技术进步依赖于雇员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将导致更好的技术被采用。第四,商品与服务需求。在非贸易部门具有较高资本集约度和人口老龄化将引起需求从贸易部门转向非贸易部门的假设下,得到了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结论,但当资本集约度相反或需求转移方向相反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相反。

我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这些年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具有供应充足的劳动力生产的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是老龄化将会使这种优势弱化:一方面,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储蓄倾向及模式产生的影响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不同年龄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费偏好,有不同的储蓄倾向。因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消费与储蓄比例的波动,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增加,储蓄倾向降低。这种转变的后果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消费需求,包括用于老年人的公共支出将会增加,社会消费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个人和家庭储蓄减少。按照经济学理论观点,储蓄等于投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家庭和企业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因而,个人消费与储蓄倾向及模式的变化,会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在这段时期内,主要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老年人口的消费倾向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一旦这些因素得到改善,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对我国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消费政策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选择社会保障模式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变动有密切关系,但与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的关系更密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正在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老龄人的身体比较健康,智慧和经验也正处于成熟期,他们有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愿望,如果退休以后只让他们待在家中,颐养天年,将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当积极发展老年产业。老年产业,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发展老龄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力,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特别是中国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老年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果把握得好,将给我国人们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有针对性的,以老年人的需要为导向,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特点,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为了老年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老龄产业的领导,根据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老年产业领域,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较发达国家提前到来,因此要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物质基础,提高承载老龄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要紧紧抓住“人口红利”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三)加快建立完善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障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2

1.1、为国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民对体育相关事业一直很关注,虽然没有完整统计过体育经济对国民经济产生多少增长点,但是从全新的增长点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体育用品、健身娱乐方面都有很强的消费意识,同时,很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体育产业,对其加大投资力度,使得体育产业不断的扩大规模。 因此,体育经济对国民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1.2、第三产业的发展

体育经济对第三产业也带来推动作用。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业通信业、 旅游业等, 体育产业一直离不开这些相关产业的支持,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给第三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进而给其他的相关产业起到推动的作用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

1.3、缓解我国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内一直存在的严重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可以说体育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做出了不少贡献因此,体育企业的发展受到各个行业的广泛的关注。

2、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2.1、体育经济发展定位不明确

虽然体育经济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就业问题、国民素质、国民生活水平等有着很大的提升作用,但是根据目前体育产业运行来看还一直保留着以前的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方面的无形模式,毕竟市场规模有限,体育产业跟不上国民的需求,导致体育产业在整体结构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体育经济渐渐消退。

2.2、项目市场专业人才短缺

为了体育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既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经济管理素质的综合人才, 但是人才市场上这类人才严重短缺此外,从体育经济管理人员来看,大多都是退役的运动员,他们虽然很懂得体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对经济管理方面却一点也不了解,因此,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3、如何推动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1、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想要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人们与社会的要求以及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全面的扶持体育经济发展较慢的企业单位,从而促进整个体育经济的发展,给我国国民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 此外,可以筹集一些资金,建设体育广场,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同时可以向社会开放,使得那些体育爱好者可以通过购票方式到现场来观看比赛,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对体育用品的质量再进行提高,好的产品才会引起大家的好评,从而促进体育经济良性发展。

3.2、体育产业走向职业化

体育产业应走向职业化,遵循市场发展原则自负盈亏,从而改变过去由政府拨款、政府组织的局面,有效地让体育产业自主的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的组织者应具备经济管理素质,且将运动员当成商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从而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3.3、体育经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需要提高化

所有的企业离不开人才,尤其更重视各方面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 对于体育经济来说也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各层的人才的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等都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对于体育经济来说,不仅需要懂得体育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体育经济人才稀缺,可以通过海外引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培养自己的团队产业人才,争取做到体育产业每一个人既懂得体育知识又懂得经济管理。

3.4、遵守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自己的市场经济发展

任何企业都要遵守法律法规来运行自己企业的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每一个企业运营活动离不开法律法规,同样的道理,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样遵循市场的规则,一样需要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自身企业健康、安全的运行。 另一方面,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来说,占很大的一部分,其产业经济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满足市场原则且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严于律己, 这样才能使得体育经济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3.5、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任何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会跟着变化,那么企业的产品在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同时还要主动的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更加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样,体育产业也要不断的去创新并迎合消费者的所需,从而使得体育产业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产业相关的人员,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为体育产业经营做出贡献,使得体育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

4、结语

本文通过对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了解到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应对,体育经济才能稳定健康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发展,当然体育产业也迅速发展,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的经济与体育经济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的。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影响;监管建议

1 影子银行内涵

1.1 国外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会中提出的,主要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影子,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于暗处,而影子银行就是藏在银行背后的“银行”。

1.2 国外影子银行的特征

①受到的监管少或者不受监管。影子银行通过金融产品等向公众吸收存款,业务较为隐蔽,主要是依赖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披露的信息有限,而相应的法律规范较不完善,因此受到的监管有限。②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相对成熟,有庞大的衍生证券市场,创造出更多的流动性。美国及欧洲等地区集中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所为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③资产周转率高,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这使得影子银行有较高杠杆性。④信用创造功能。影子银行创造的某些金融产品具有广义流动性的特征,因此影子银行具有强大的信用创造功能。

1.3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内涵

与西方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产品种类稀少,金融创新处于初级水平。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因为银行贷款的限制出现障碍,因此,为满足社会资金需求,民间借贷、委托贷款等应运而生。它们为企业提供资金,调节社会上的资金分配。因此,中國式影子银行诞生。

2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影响

2.1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2.1.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在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种类日益繁多,衍生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执行一定的货币功能,这实际上拓宽了传统意义上流动性的概念。例如,当前流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多以短期为主,流动性非常强,但是没有纳入货币体积范畴。影子银行的借贷利率水平较大程度地反映了市场价格,突破了央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可能会对央行制定利率产生影响。

2.1.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基础货币是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组成的。作为影子银行体系内最典型的金融工具——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会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量。银行存款的利率要比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低,这样公众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就会增加,银行销售理财产品使得公众持有现金的数量降低和持有现金的意愿减弱,即流通中的现金数量减少。商业银行因为公众对现金的偏好程度降低,也减少了库存现金的数量。当商业银行需要现金时,还可以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进行补充。综上这些变化影响了货币的创造能力,最终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2.2 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影子银行在我国迅速崛起的一大重要原因是缓解社会资金缺口,张世强,张青超,眭悦(2013)分析影子银行在宏观经济上,是社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观经济上,提升了金融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微观经济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2.2.1 宏观经济上,为社会提供资金。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是有一定限制的,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对其提供贷款面临的风险较大,成本较高,而中小企业借款规模相对来说也较小,这样银行取得的利息收益有可能弥补不了所付出的经营成本。影子银行的出现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加快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2.2 中观经济上,提升金融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在金融行业不断革新的背景下,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经营业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尤其是影子银行出现后,公众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部门为了提高自身效益,取得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以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

2.2.3 微观经济上,促进金融市场流动性。影子银行创造的金融工具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证券回购等交易方式增加了市场上资金周转速度。影子银行创造的某些金融产品流动性较强,比如上文提到的银行理财产品,具有广义流动性的特征,影子银行的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3 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建议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市场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形成了许多挑战,对此,经济决策者应该积极应对,有的放矢的制定科学的经济决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影子银行的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完善监管制度,建立良好反馈机制。二是扩大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完善货币划分层次。三是调控影子银行发展,辅助控制通胀。四是改进货币政策执行方式,拓展信贷发放渠道。

在未来,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资料表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影子银行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影子银行监管有利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体效率。提高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不仅是货币政策顺利执行、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影子银行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世强,张青超,眭悦.影子银行规模估算与监管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5):95-100.

[2]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1).

[3]于菁,中国影子银行概念、特征与监管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财政金融,2013(2):54-55.

[4]徐军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3(2):11-16.

[5]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77-84.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4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的势头出现有所减缓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问题成为农村、农业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前20多年里,是农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段时期,是农民最幸福的一段时期。农民纯收入增长很快,农民生活改善最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负责任制,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直接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4年这段时期,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达14.1%,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在1984年以后,农产品市场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但是,这时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农民的收入仍然得到较快的增长。1985—1988年这段时期,全国农民收入年平均增长5%,农村经济仍然得到了持续的增长。1989—1991年,全国农村经济出现了负增长。1992年后,主要靠再一次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增加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收入再一次得到了增长。1992—1996年,全国农民收入实际平均增长达5.3%,其中19%年为9%,为90年代的最高增长年。但是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普遍趋缓。1997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长率虽然为4.6%,但比上一年纯收入增长率下降4.4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又比上一年回落0.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因素,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农业产量总量徘徊不前,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趋势。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没有到位。第三,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第四,农村和农业面临不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简而言之,即是科学发展观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与保证的关系,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社会落实的途径与目标,这种落实体现在“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寻求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统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四、以农民为本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源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发展的力量之源,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紧紧围绕“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而展开的。这就表明“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具体指向不是其他的人,而是广大的农民。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个核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农村社会如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表现在: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5

摘 要:文章从农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河南省的发展现状。农业化进程飞速前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必须要把农业信息化重视起来。

关键词:农工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

随着我国全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农业领域的改革也有了新的进展,农业信息化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依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

一、农业信息化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模式。因此城镇信息化的特征与农业信息化的特征也是有所差异的。正确的掌握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点,能很好的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少走弯路,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地域广阔。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地域相对广阔,且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特征都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去了影响和风险。

2.内容复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再生产和农业再生产的双重属性特征,涉及到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因素、生长规律、环境资源的影响,同时也会涉及到各种经济活动,加工和制造等。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

3.发展的周期性长。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与农民和基层的农业工作人员相关的,他们是一个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并且,相对来说思想是比较保守和落后的,文化素质也比较低,使得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推进受到了影响和阻力,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4.公益性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很好的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使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推动生态效益的增长,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具有社会公益性。

二、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化主要围绕增收、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等方面来开展,初步完成了农业信息化的部署工作,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对经济的促进和增长作用,以下是现状分析:

1.网络体系健全。伴随着“112”工程的实施,河南省的网络信息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以县级网络建设为主,乡村信息建设为辅的跨越式建设发展模式。网站信息遍布河南省的各个县市。

2.人才队伍壮大。自河南省农业信息网络建成后,也相继成立了系统建设机构和专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各个机构中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多。河南省相关机构先后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基础业务知识水平和应用水平等。

3.资源整合开发。河南省农业信息服务站建立了多条信息采集渠道,形成了完善的信息采集整合系统。

三、农业信息化多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

1.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生产力关系、生产力和信息技术这些方面来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信息化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从根本上来说,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有着促进作用。农业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无形之中带动了很多产业领域的发展。

2.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各种资源浪费和短缺的现象屡见不鲜。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生产过程高效自动化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农业进行了升级和改进,转变了以往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

3.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省去了商品的交易流程和流通流程,可以把农产品和市场进行有机的结合,降低交易成本。农民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收益数量,形成了高效环保的绿色生态农业。这样的生产方式对于提高农民的收益有很大帮助。

四、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策略

1.完善网络系统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的完善对于农业信息化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传媒的多样性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和推广,完善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定期更新农业信息网络系统以及数据库。

2.政府作用。当地的有关政府一定要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强化发展建设,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等。实行鼓励政策,奖罚分明,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3.媒介宣传。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农业信息技术,就要加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供求的农业信息规模,降低信息的发布成本。另外要加强网络媒介的.建设,通过媒介宣传一些农业科学内容,增强农民对一些农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农民知识素养。

4.完善法律。對一些农业相关法律的完善,有利于农业发展朝着健康、良好、安全的方向去发展。保证农民广泛的获得农业信息方面的知识,能更好的经营农业活动,充分尊重法律。要保证农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完善法律的宣传工作,使农业经济水平得到提高。

5.完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很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再加上一些新技术的引导和一些农业经济组织的有效结合,对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增强了农业市场水平的竞争力。从整体上来说,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6.加强人才培养。有了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科学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农业经济的发展本身来说就是实践性很明显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专业水平比较高的队伍来扶持。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经验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在信息化人员的专业培训中,要注重知识的有效交流,同时也要注重科普知识的完善工作,对于一些知识经验丰富的农民,也要积极参与到其中来,发挥所长,共同学习,为农业经济的提高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竞争都是十分激烈的,农业发展也要跟上时代潮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有很要的影响,一定要全面重视起来,并且加以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向阳.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J].统计与决策,,(04):18-19.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6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但是,由于过量采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林业管理体制落后,经济危困,社会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为此,分析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实施林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十分重要。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材业经济领域逐步显现,探究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变得迫在眉睫。本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和措施,谋求林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林业经济;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

1.发展林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1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质量下降

据统计,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3.9%,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又由于我国多年来对森林过量采伐,使大木材比例大大减少,且多为国家保护的公益林,在中幼林中,人工林比重很大,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稳定性差,易于死亡,所以我国森林总量严重不足,且处于低产期、低效益的状态,这必然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1.2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生产分散

林业企业还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的不合理的产业机构,使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1.3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束缚林业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1)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政企职责不分,产权和经营权不清,企业经营自主权不足。(2)国家对林业企业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自我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3)我国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出来,缺乏市场经济、自由竟争的意识。

1.4 林业的基础建设与林业资源的保护不力

近年来虽然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林业基础的底子薄、起步晚、建设速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等,在“三防”、“四站”的建设、林业科研培训机构、森林资源监测与林业信息建设均有待进一步建设与完善。与此同时,林业资源的保护依然十分严峻,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与森林火灾数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2.发展林业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2.1.全面实施“绿色革命”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后备森林资源

事实证明,违背自然规律来获取经济利益是要付出高昂的生态成本的,局部暂时的经济增长,要带来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多年过量采伐,全国林业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大幅度下降,林业资源严重减少,为此,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甚至封山育林,从根本上保护好天然林,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在政策上对林业经济进行扶持

好的政策导向及充足的资金扶植能为林业建设提供动力与支撑。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上的扶持外,还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在造林活动中,提倡“开发者所有,开发者受益“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植树造林的主体。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让林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把国有林场推向市场,实行股份制造林和各种其他形式的合作造林方式林业建设要想保证。以前政策已不能适应现在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大限制了林业的 生产力。政府应该对林业经济在经济上有所支持,政策靠拢。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各级政府部门要担当起这个责任,脚踏实地的做好这个工作,推动当地的林业经济发展。对政策性的出台,必须经过科学的研究,实地的调差,对其可行性充分的论证,不能盲目的出台。

2.3.依靠科技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

因为科技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要想发展经济又想保证资源,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去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具体做法是加强林业科技工作,重视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投入一定学术资源积极参与相关合作研究。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经营者的经营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培养林业经济科学研究的市场意识,把科学研究融入到经营实践活动之中,促使高新技术开发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对于国家重点的林业工程建设,应集中科技力量进行攻关。这样就能避免科研与产业的割裂问题。对于先进的林业技术,要组织强大的推广服务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及时地传导出去。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通过发达的网络加快林业信息的传递,制定标准保证信息传递过程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利用计算机系统实施监控,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作用。

2.4.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新型经济林建设。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对林产品的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应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应充分利用林业特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应充分利用林区药材资源大力发展医药制造业。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生产力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 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5.实施“优化升级工程”,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

推进林业经济发展,必须实施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林业产

业结构调整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首先,根据生态建设和市场要求,实行林业产业战略改组,优化林

业产业结构。其次要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 点,一是要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二是充分利用林业山特产品资 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三是要充分利用林区中草药资源,大力 发展医药制造业。

2.6..加强依法治林,实行科技兴林

国家应加强林区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以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乱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以确保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行科技兴林是振兴林业经济的关键,振兴我国林业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实施科技兴林这一重大举措。首先要重视林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是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对林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再次是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经济建设就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个体、私营、股份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体制。要实现林业经济的顺利转型,林业和相关部门就要切实加强林业政策的宣传,加快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强化服务意识,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团体积极参与林业建设,从更宽的领域扩充林业经济建设力量,推动林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更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2.7.加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按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分为:林业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和林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按森林三大效益功能的发挥不同可以分为:森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一体化发展模式,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发展模式和森林多效益综合发展模式。我国的森林效益利用必须从经济效益为主,转换为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

按是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才真正可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人类的最大经济利益为核心,掠夺式开采森林资源,而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局面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林业经济发展围绕核心不同可划分为: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林业建设以林业部门为中心,由林业部门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开展林业工作。

根据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不同可划分为: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力求兼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发展速度的不同分为: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渐进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速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出路,是根本改变林业自身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

根据林业开放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开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按绿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浅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和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深绿色林业经济模式就是全面衡量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为人类的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做出贡献。

3.结论

不同的时期我国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问题不同,在林业发展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只有在好的政策体制下林业经济才能够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在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决不能轻视经济效益,更不能忽视经济效益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作用。

当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还有许多关系需要理顺,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发掘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在政策制定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改进余地。只有在健全的体制政策保障下,林业经济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在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中产生的生态效益时,不能轻视经济效益,更不能忽视经济效益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作用。

发达的林业是政治稳定、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象征。我们林业工作者要为加快林业发展,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努力。

总之,就是要在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谋求各种关系的协同发展。用科学的政策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致力走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乾明.林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集体经济,2011(27)

2、郭永益.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农业,2010(8)

3、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9(4)

4、桂先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想法[J].中国林业,2005(6)

5、国家林业局.2004中国林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6、王玉明.关于发展林业经济的理性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03,32(1)

7、陈新云,陈建成,甄芳洁.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7

面对困难, 我们当勇敢应对, 分析原因, 找出问题, 探求解决之道。

长期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无疑是造成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的直接诱因, 30年前, 鉴于众多的人口和过高的生育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 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致使今天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次是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她们的生育意愿明显降低了, 据统计,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 我国妇女生育率维持在6.0左右, 到1979~1980年左右已经降到2.8左右, 2000年普查前一年就已降到了1.22;再者是抚养孩子的社会经济成本越来越高, 大多数夫妇也不愿意多育子女;还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提高, 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 已经达到了73.0岁, 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的老年人口迅猛增长!

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解决不好, 不仅会削弱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甚至还有可能延迟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1、廉价劳动力大幅减少, 人口红利期缩短;中国经济30年来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廉价劳动力产生的人口红利,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我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没有了吸引外资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势必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2、冲击我国脆弱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不很健全, 不仅覆盖面窄, 而且保障水平低, 特别是在中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老龄化的提前到来, 需要加快提高城乡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水平, 政府各方面的压力很大;

3、加重财政负担, 影响经济建设支出;老龄化社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日益增多, 相应的退休金将大增, 据统计, 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我国财政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就从149亿元增加到2048亿元, 增长了12倍以上, 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以后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将更大;

4、制约内需的扩大, 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据统计今后年轻人将基本上是夫妻两人要赡养四位老人, 而上一代通常是四个以上子女赡养两位老人, 养老压力的徒然增大, 鉴于沉重的赡养负担, 年轻人只好把钱存起来, 不敢消费;

5、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4-2-1”式的小型化家庭结构不够稳定, 家庭成员中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人同时发生意外情况, 整个家庭都会乱套, 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老龄化对家庭而言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 影响子女安心工作, 如今子女一般在外地工作, 远离家乡, 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 心里时刻牵挂家乡的父母;其次是留守的独居老人生活上得不到照顾, 精神上的不到慰籍晚年处境堪忧;还会影响对一代的教育, 年轻人毕竟精力有限, 赡养负担沉重, 势必会影响对子女的培养!

对于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政府、社会、个人都应立即行动起来, 针对问题, 找出应对良策, 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 增强责任意识, 把老龄化工作提升到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

第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老龄化工作,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大力发展经济, 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制度, 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把老龄化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统筹加以解决, 其完成情况要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之中;

第三、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确保每年用于养老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 全方位, 多层次, 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基金, 增加财政投入, 积极扶持社会资金开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 加强对以敬老院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支持, 同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 逐步提高对孤寡老人, “五保”老人的补助标准;

第四、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把发展老龄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 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引导、规范民间资本, 社会资本, 甚至是外资进入老龄产业, 加强竞争, 提高行业水平;制定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 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 简化立项和审批手续;

第五、探索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减轻单个家庭的养老负担, 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城镇试点建立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 在农村则探索以村组为单位;

老龄化社会的不期而至, 政府, 社会以及个人都要坦然以待, 既要看到其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一面, 又要认识到其有益的一面, 廉价劳动力的减少固然会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但它能够倒逼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向高技术, 高附加值的领域迈进, 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高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就业率;另外, 老年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带动老年经济的繁荣, 像家政服务业, 医疗卫生保健等相关第三产业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 老龄化社会有危有机, 我们要认清形势, 化危抓机,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 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较好地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道路来!

摘要:老龄化社会的不期而至, 政府、社会以及个人都要坦然以待, 既要看到其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一面, 又要认识到其有益的一面, 廉价劳动力的减少固然会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但它能够倒逼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向高技术, 高附加值的领域迈进, 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高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就业率;另外, 老年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带动老年经济的繁荣, 像家政、医疗卫生保健等相关服务业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人口红利,老龄产业

参考文献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量化宽松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基础货币外汇占款

0背景介绍

2007年4月,美国爆发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美国的银行体系特别是投资银行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危机导致房价和股价双双暴跌,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经济体,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

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向金融机构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同时将基准利率降至0~0.25%的极低水平,并实行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购买总额为165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劵,开动美元印钞机,同时继续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以刺激经济复苏。

1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政策,伴随着美国政府和国际资本主导的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吸引着全球美元资本流入中国,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膨胀,引发中国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导致通货膨胀,这实际上是国际美元资本稀释人民币购买力,转移了中国的储蓄财富。

第一,随着美元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多,美元绑架了人民币,作为体现金融主权的人民币定价权和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美国政府和国际资本手中。

汇率是一国货币的价格,货币的定价权实际上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博弈,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几乎呈单边上涨走势,从汇改时的1美元兑8.11人民币,上涨到现在的1美元兑6.35人民币,这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掌握着人民币的升值节奏和幅度,在一定程度上,货币的定价权旁落了。

美国政府和国际资本主导的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引导着国际美元资本大量涌入中国,造成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膨胀,同时导致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央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导致银行贷款资金的持续减少,企业正常的贷款需求和经营难以为继,同时央行回收流动性使民间借贷利率飙升,吸引更大规模的美元资本流入中国,致使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大,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有的企业甚至停产、倒闭。

自汇改以来,特别是次贷危机之后,美元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在央行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之中,有80%以上来自新增的外汇储备①,意味着新增的外汇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增的基础货币,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国通过控制人民币定价权,进一步操纵人民币发行权。由此可见,滥发的美元才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9月末,中国外汇占款总额达255118.23亿,占广义货币供应量M2(787406.20亿元)的32.40%②,超出正常值的3倍多,从外汇占款占比这个角度来看,作为金融主权最核心的货币发行权已经丧失。

据估算,在综合考虑央票、财政存款以及准备金率的影响之后,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有27.9%的资金被冻结③,这一货币政策的后果是,商业银行无资金可贷,致使民间资本年利率飙升至30%以上,大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停产、破产。近期部分温州中小企业老板因资金链断裂纷纷出走就是一例。

第二,美国的货币政策使中国经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这样的处境: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央行为了对冲新增的外汇储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收缩货币流动性,致使银行贷款额度减少,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中国经济同时出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和经济滑坡的局面,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宏观政策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方向性调整,又说明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2寻找对策——重新掌控人民币的定价权和发行权

要摆脱目前货币政策的恶性循环,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设计,重新夺回人民币的定价权和发行权。

第一,应该选择人民币主动贬值,改变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导全球美元资本合理流动,逐步减少外汇损失。

人民币选择贬值,改变升值预期,来减轻美元资本持续流入增加外汇储备的压力,截止9月末,中国外汇占款总额达255118.23亿元,外汇储备32016.83亿美元,按9月份1美元兑人民币6.3833平均价格算④,32016.8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应32016.83×6.3833=204373.30亿人民币外汇占款,央行的账面亏损255118.23-204373.30=50744.93亿元人民币,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亏损更大。只有人民币贬值到1美元兑7.97元(255118.23亿元外汇占款/32016.83亿美元外汇储备),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因此,在人民币没有贬值到位之前,必须严格控制外汇流出,以减少外汇损失。

同时,随着人民币逐步贬值,改变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了美元资本的套利空间,促使美元资本往合理流动的方向回归。

第二,要实现人民币贬值,必须对人民币进行重新估算和合理调整。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是由于美元贬值,另一方面与生产用地、劳动力价格、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被低估以及我国对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有关。因此,要实现人民币贬值,必须对生产要素价格进行向上合理的调整,增加对环境的投入。但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避免经济大的波动。

第三,人民币选择主动贬值,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不满,为减少贸易摩擦,必须有针对性地调整关税。人民币贬值,促进了贸易出口,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不满,增加贸易摩擦,我们可以主动提高相关国家的出口关税,减少贸易顺差,同时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出口产品提高关税,以配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四,人民币主动贬值,改变了升值预期,为避免国际资本大规模外逃,应继续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使日本“失去十年”,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无不是因为外资大规模出逃,引发本国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引起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在人民币贬值没有到位之前,不能放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3不得不密切关注的动向

目前的中东乱局越来越指向美国的最终目标——伊朗的方向发展,一旦美国征服伊朗,完全控制中东石油,打起石油战争,中国的石油能源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因为中国60%以上的石油供应来自北非和中东地区⑤,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正当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时,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国的战略目的一方面狙击能与美元唯一抗衡的货币——欧元,使其贬值,丧失竞争力,另一方面,导致人民币对欧元相对升值,增加我国企业的经营困难,可谓一箭双雕。当欧元丧失竞争力之后,美国有可能引发日本债务危机,促使日元贬值,人民币相对日元升值,使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更加恶化。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国正效法当年对付日本的方法对付中国,首先,强压人民币升值,美元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使中国的资产价格上升,积累泡沫,其次,当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外资和热钱套利成功,大规模出逃,中国的制造业大量破产倒闭,最后,美元急剧升值而人民币大幅贬值,资产泡沫破裂,用同样美元兑换尽可能多的人民币,廉价收购中国的优秀企业和资源。2011年10月,外汇占款突然减少249亿元,这是6年来的首次,人民币对美元盘中连续10次触及跌停,这是不是外资和热钱大规模撤离的征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80%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回收,证券日报,2011年5月

②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7.htm

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占比略高于历史均值,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

④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8.htm

⑤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计算,http://oil.oilchem.net/oil/1_1_344989.html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篇9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工商业,还需要像农林牧渔这样的基础经济业的支持。林业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林业发展提供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环保效益。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但与此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诸如沙尘暴,雾霾等恶劣的环境问题频繁发生。目前我国的林业却遭受了大面积的砍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得我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更重要的是森林的逐渐消失破坏了整体的生态平衡,使得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态问题严重。我国的林业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本文将从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目前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对策,仅供林业经济发展作参考。

关键词:林业经济;问题;对策

近年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我国越来越重视林业的重要性,不同于以往林业只重视经济效益的粗犷发展方式,目前我国更看重的是林业的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九十年代前期,我国的森林面积几乎是赤字状况,但我国现在正在推广实施三北防护林计划显著提高了我国的森林面积,改善了我国的林业的发展情况,使得我国的绿化面积与森林的存储面积都稳步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只有森林面积的保持与森林资源的富有才能保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推行的林业经济政策是林业发展非常好的机遇,但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在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仍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十年是我国的林业经济快步发展时期,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总和中也占有重要比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近年来为了环保国家更是号召各地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政策使的林业的发展前景看起来似乎非常可观,但实际上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我国的森林面积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低,而且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就更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人均拥有量非常小。近年来的林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了大量的森林资源为代价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目前我国的大木材数量严重减少,[1]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了大面积的森林。我国虽然营造了大量的人工林,但林木种植的种类单

一而且树木生长需要时间,而且林木的养护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使得目前我国林业资源匮乏,大部分地区的林业处于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困难非常大。

二、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业经济建设的资金匮乏

林业经济的发展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林业经济是国有制产业,所需的资金也应当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支出。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很大差别,这也就使得林业发展起步时所需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约束。近年来,我国虽然重视林业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这些资金多用于森林植被的恢复等生态建设方面,在林业经济的基础建设方面投入比较少,这也就使得林业部门缺少资金来发展林业经济,一些好的林业发展项目也因为资金匮乏而难以进行。另外为了保护林业资源需要资金来建设防护设备,但资金的缺少也造成了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力量薄弱,一些偷盗木材的不良现象频发,严重危害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2.林业经济体制不完善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完善,由原来的国家单一控股的共有制经济逐渐变化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极大的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但我国的林业经济却一直处于国家控股的局面,国家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起绝对的控制,企业与私有经济所占的比重非常小,林业部门在发展林业经济时也就力量薄弱,严重制

约了林业经济发展的活力。而且一些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职责混乱,不能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调控,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3.林业经济发展生产技术与管理落后

林业的发展也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持,但我国的林业经济却是技术严重落后的阶段。不同于国外的利用先进设备进行林业生产,我国的设备研发与创新力量薄弱,大多数生产设备是

[2]接收国外的淘汰设备,生产力是远远落后与对策国外林业。而且,我国的林业管理落后,一些新种植的林木不能适应当地环境,树木质量非常低。在林木的生长中,没有专业人员的管理也会造成大面积的林木死亡,这些都使得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三、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优化林业经济发展政策,多渠道吸引资金

林业经济想要获得可靠的资金来源就不能单一的依靠政府资金。在对待林业经济发展时,国家应采取优惠的政策来扶持林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资金补贴。利用优惠的林业发展政策来吸引一些企业和个人来经营林业,对于一些发展良好的林业经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和资金奖励,对一些林业经营的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与宣传,这能对林业经济发展

[3]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一些林业经济发展项目由于缺少资金难以运行,对此国家应当提供

低利率信用贷款,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和个人对发展林业的热情。

2.实现林业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局面

想要林业经济的发展时的活力就要改变目前林业发展国家单一控股的局面。林业经济发展要大力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创造良好的林业经营环境。要想吸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加入,首先要让投资者看到林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投资林业是长期效益而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然后国家要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私有制经济的加入,改变林业经济发展体制单一的局面,最后要从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林业中私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保证林业投资者的权益。从不同方面来完善林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成分的加入,促进林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3.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技术与管理水平

林业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林业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发展实力,林业生产时所用的设备不能再简单的接受国外的落后设备,可以采取于大企业,大公司联合的方式,共同加强企业本身的创新实力,提高自主研发水平,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设备的能力,提高生产工艺。在管理方面,国家应实现政企分开的方式,实现企业的自主管理,在一些政府管理的林业地区要划分清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高效率的促进林业经济得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在林业经济发展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国家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从尽量从林业经济发展的长期着手,也要改变当前林业经济发展体制单一的局面,引进多种经济体制共同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想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就不能单一的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林业生态,只有保证林业生态,才能发展林业经济。

参考文献:

[1]萨日娜,孟宪龙,滕玉,井洛丛.林业发展现状与现代林业建设对策的几点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113-114

[2]曲吉国,石晓杰.浅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439

上一篇:写小草的初二作文700字下一篇:职称晋升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