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精选8篇)
一、交通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反映公务用车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
二、招待费(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
三、会议费:反映会议中按规定开支的房租费、伙食补助费以及文件资料的印刷费、会议场地租用费等。附件一般为会议召开文件、会议签到表及会议费用清单。
四、住宿费:本科目在会计核算上未单独反映,一般在会议费、差旅费科目中列支。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制度
2012年2月财政部以第68号令发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从2012年4月1日起施行。为配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实施需要, 2012年12月财政部以第72号令发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财政部又以财会[2012]22号通知发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并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以下简称《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以上《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颁布, 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三者的关系
《财务规则》是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业务进行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等工作所规定的基本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 是制定行业财务制度及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依据, 它的内容涵盖了事业单位所有财务活动。
《会计准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事项, 是制定所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 在整个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中起统驭作用。
《会计制度》是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 是提高会计信息一致性、可比性的可靠保证。如果事业单位所处的行业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则该事业单位适用特定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特定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都适用新《会计制度》。
二、会计核算方面增加的内容
1.《财务规则》增加的内容
修订后的《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 新增加内容主要有:
(1) 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首次明确允许引入权责发生制, 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 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部分行业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特点:一是整个行业的引入, 不是事业单位自主选择的引进, 具体要由财政部会同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确定;二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而不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比如医院的财政项目补助和科教项目支出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2) 反映单位基建的相关财务信息。这次修订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纳入《财务规则》的范围, 主要是通过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决算表等来反映单位基建的相关财务信息。
(3) 规范事业单位收入管理。扩大了财政补助收入的范围, 将“事业经费”改为“财政拨款”, 既包括原《财务规则》规定的各类事业经费, 比如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文化事业费等, 也包括原《财务规则》未纳入财政补助收入范围的基本建设投资、社会保障、住房改革经费等。
(4) 规范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事业单位支出分类里增加了一类支出, 即其他支出。要求从严控制, 严格审核列支的项目和内容, 不能把没有名目的支出、没有详细内容的支出纳入其他支出。
(5) 完善了基金管理的内容。在专用基金中取消了医疗基金;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事业单位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比例, 在单位年度非财政拨款结余的40%以内确定。
2.《会计准则》增加的内容
(1) 合理界定会计核算基础。与《财务规则》相协调, 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部分经济业务 (事项) 、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具体范围另行规定。
(2) 合理界定了会计要素。考虑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 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 明确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
(3) 在资产构成项目中增加了“在建工程”, 为将基建账套相关数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
(4) 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 按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执行。
3.《会计制度》增加的内容
(1) 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新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 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2) 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 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 基建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 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 将基建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3) 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 可清晰地反映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
(4) 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明确了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的计量原则, 即: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
三、执行中应关注的问题
1. 会计科目衔接时应关注的问题
(1) 分析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 对于达不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 将余额转入新账中的“存货———低值易耗品”科目, 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的“事业基金”科目, 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的“固定资产”科目。
(2) 设置和启用“累计摊销”科目。在将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的“无形资产”科目的同时, 设置和启用“累计摊销”科目, 以“无形资产”科目2013年1月1日的期初余额为原价, 按新制度规定进行摊销。
(3) 分析原账中“其他应付款”科目的余额。分析原账中“其他应付款”科目的余额, 将其中属于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余额, 转入新账中“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将其中属于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 (不含1年) 的应付款项, 如以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租赁费等的余额, 转入新账中“长期应付款”科目。将剩余余额, 转入新账中“其他应付款”科目。
(4) 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新制度设置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转账时, 应将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的余额转入该科目。
(5) 设置“事业结余”、“结余分配”科目。新制度设置了“事业结余”科目, 不再包括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新制度设置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本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自2013年1月1日起直接启用新账即可。
2. 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新账应关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 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新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将原基建账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 借记新账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原基建账中其他科目按照归属记入“大账”的相关科目。
3. 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核算内容分析
0引言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确立了五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所以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下面就对预算会计要素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负馈表的三个要素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1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除了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凡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1.2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1.3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一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1.4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净资产”称谓,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这个差额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老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结余核算要则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一支出=结余。其中,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2.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非凡性从性质看,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营利;提供产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接受的捐款,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2.2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非凡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狭义费用),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成本核算看,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2.3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有着明显的非凡性,主要表现如下:①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或亏损)。而表现为结余(或负结余)。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②在性质上,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其属性为净资产,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③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正)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④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⑤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其一,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3小结
(一)设置会计科目电算化
设置会计科目电算化是通过会计核算软件的初始化功能实现的。初始化功能是供软件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时运用的功能,除了输入一级会计科目和明细会计科目名称及编码外,还要输入:会计核算所必需的期初数字及有关资料,包括年初数、累计发生额,往来款项、工资、固定资产、存货、成本费用、营业收入核算必需的期初数字;计算有关指标需要的各种公式;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定义自动转帐凭证;输入操作人员岗位分工情况,包括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权限、操作密码等。
(二)填制会计凭证电算化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对这两类凭证的.处理方法,在各个会计核算软件中有所不同。记帐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登记的,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手工填制好记帐凭证,再由操作人员输入电子计算机;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填制记帐凭证;有的会计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直接将原始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由计算机根据输入的原始凭证数据自动编制记帐凭证。前两种方法比较接近,区别只在一个是输入已经手工写好的记帐凭证,一个是边输入边做记帐凭证,但都是把所有的记帐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而最后一种方法与前两种有很大的差别,是由计算机来做记帐凭证。
(三)登记会计帐簿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后,登记会计帐簿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由计算机根据会计凭证自动登记机内帐簿,其次是把机内会计帐簿打印输出。《规范》考虑到了电算化的要求,对电算化条件下登记会计帐簿提出了规范,改变了过去设计会计制度时主要考虑手工方式操作的做法。
(四)成本费用计算电算化
根据帐簿记录,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采购费用、生产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会计软件中,成本计算是由计算机根据机内上述费用,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自动进行的。许多通用会计软件提供了多种成本计算的方法,供用户选用。
(五)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
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在通用会计软件中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一般都有一个可由用户自定义报表的报表生成功能模块,它可以定义报表的格式和数据来源等内容,这样无论报表如何变化也都可以适应。《规范》规定:“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该相互一致。本期会计报表与上期会计报表之间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多数会计报表软件都具备按照这一规定自动进行核对的功能。
二、会计管理电算化
会计管理电算化是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借助计算机会计管理软件提供的功能和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地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管理电算化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一)进行会计预测
根据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核算历史数据,并按照现有条件和要求,在会计管理软件的指挥下,补充输入计算机一部分数据,并选定预测方法后,由计算机进行预测和输出预测结果。
(二)编制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是会计预测的系统化和具体化,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编制计划的方法需要事先在会计管理软件中加以定义。
(三)进行会计控制
主要通过预算控制软件和责任会计软件来实现,这两个软件是会计管理软件的两个部分,都需要会计核算软件提供详细的数据。
(四)开展会计分析
采用会计管理软件分析和评价计划的完成情况,找出差异和努力的方向。
三、会计决策电算化
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会计辅助决策支持软件来完成决策工作。该软件根据会计预测的结果,对产品销售和定价、生产、成本、资金和企业经营方向等内容进行决策,并输出决策结果。
(一)相关会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仍然采用xx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开始向企业会计方面靠拢,除少部分全拨款的事业单位外,
其他半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步试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经营,这样一来,这些事业单位的性质就倾向于企业化,现行的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再适用,随着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越来越繁琐,现有的会计科目已难以准确地、完整地反映。
(二)财务管理职能不强、集体财产意识观念淡薄
由于事业单位正处于改革进程中,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的运作,导致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不强,对于一些经费的收支核算仍停留在表面的相对平衡上,
无法合理有效地分配资金;而且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缺乏对财务管理的合理分工,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忽视成本的合理利用,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
同事,事业单位员工缺乏财务管理知识,也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增量预算法存在缺陷,忽视事前预算
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即每期的预算都是在前期预算和预算期发生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判断进行调整的,而且多数情况下都只是针对需要增加预算的项目进行审核,最后决定是否拨款。
对于前期中给予拨款的项目在当期中是否还存在、是否还需要增加拨款没有加以考虑,而是依旧给予拨款,导致当期的预算拨款没有针对性。
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极易造成浪费,支出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工作效率和成本利用率却没有随之增长,通过预算来实现对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控制能力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
除此之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账目较大,财会人员自身的会计专业技能不足,无法深刻的认识到事前的预算管理,只是单纯的进行会计核算,加上审计监管缺失,影响了其预算管理。
(四)缺乏有力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造成内部的财务管理由一人或多人专职的现象,这些人员主要听从上级的领导意见,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监管的目的;同时事业单位对监管部门的重视度不够,岗位安排和人员安排不合理,造成监管力度不足,对于会计核算事前、事中、事后的审核监督存在很大的漏洞,无法实现真正的有效监管。
另外,我国对于事业单位也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管;社会公众和出资人对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不高。
事业单位的出资人不是单位财产的所有者,也不具有单位的经营管理权,单位收支结余也不对其进行分配,因此对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不高,也是监管不力的一个方面。
(五)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老龄化严重
目前事业单位很多会计人员都是在早期由其他职位转来,本身缺乏相对的会计专业知识,仅能处理简单的会计出纳工作,对于比较繁琐的业务无法做出正确的处理,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错误处理和反映。
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中大部分年龄在40至50岁左右,根据调查某某市国土资源局得知,其会计从业人员最低年龄37岁,最高年龄54岁,明显地呈现老龄化现象。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策
(一)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调整事业单位会计分期
我国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方向,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会计账务处理进行细分,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使得接近企业化的事业单位能够有法可依,在处理具体业务的同时有明确统一的指标。
同时,对于我国事业单位预算审议通过时间重新制定适合事业单位的会计分期,可以根据全国人大会议的时间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分期划分为每年的4月1日到下年的3月31日,这就可以实现整个会计分期,事业单位有预算可以执行,更加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整个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考核。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规范会计业务处理
由于事业单位类型比较复杂,账务处理相对繁琐,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聘用,就应当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也应该通过定期的再教育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加快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同时也要求从事财务会计的`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能够坚持准则,坚守原则。
在处理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业务时,财务人员当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正确合规地账务处理,对于不合规的会计业务处理要拒绝并如实的反映出来,从而提供更加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以及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加强集体财务管理意识,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提供详细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为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提供更好的有效的管理意见,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绩效。
(三)实行零基预算,加强收支管理和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加,应当渐渐的实行零基预算,从零开始,不在前期预算基础上进行当期预算的编制,而是根据前期实际的财政支出和今后可能发生的支出情况,来审批当期预算中的各个项目的内容和支出金额是否科学合理。
在实行零基预算的基础上,财务部门也应当加强收支管理,按照预算规定对单位的各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和管理,有效地控制单位的收支情况在预算范围之内,不随意的变更预算项目,
通过对事业单位收支具体情况的反映,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控制,正确的归集和分配费用的使用,从而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达到预算控制的目的。
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之前应该先对其今后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能够在各部门之间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在购置时,应该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在财产的日常管理中,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核算,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为了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等会计信息,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可以设置“累计折旧”,对固定资产实行折旧。
同时,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其使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对无形资产的残值计算就无法确定,因此,应当对无形资产确定合适地会计核算规定,可以在无形资产投入有效期内对其进行摊销。
(四)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实现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
事业单位应当要完善其报表体系,将现金流量表纳入其中,通过现金流量表如实的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使用情况,合理的分析事业单位的预算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同时,将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将基建投资表也一并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使得基建账上的相关经济业务往来情况能够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重视外部监督
事业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通过不相容职责相分离,来实现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同时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管理,真正发挥出内部控制的作用。
同时通过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督促,推动整个事业单位的管理进程,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新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资产核算变化
(一) 新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会计制度都是在应用中不断的完善, 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相比得到了完善, 这在一定上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 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十分有力。但是没有一项制度的是完美的, 事业单位在对新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应用, 发现了新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 在新会计制度下, 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工作人员, 并没有全面了解事业单位在现金的收入情况, 现金流量并没有体现在会计报表中, 会计核算的基础仍然是收付实现制, 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涵盖面不足, 同时也没有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当期资产、成本、负债等情况, 这将会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和绩效考评等多个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 事业单位在为对新会计机制的引用过程中, 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发现和改变, 完善新会计制度。
(二)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资产核算变化
1. 合理的融合。
在新会计制度下, 要突出会计核算内容能够与当地相关财政法的融合, 要对会计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内容进行规范。在工作中, 会计核算内容与符合会计准则指导, 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推进新会计制度下, 会计核算工作的执行。
2. 规范会计报告体系。
依据新会计制度, 会计包括是事业单位中的核算体系, 对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能够有一个全面反映。从制度实施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会计报告主要有会计报表以及附件共同组成, 原有的会计制度没有对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的组成内容进行详细的要求和说明, 新制度规定了财务报告需要有会计报告、报表集附件组成, 并且对各子报表中的的内容进行了明确。
3. 加强对资金支出的核算。
对资金的使用和结算要重新审视, 在工作中需要对财政单位资金的流转和使用进行严格管理, 做好每一个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相比和增设了“财政补助结余”、“财政补助结转”, 两个项目, 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掌握自己能的使用情况, 坚强对事业单位资金的精细化管理, 特别是事业单位在资金上的投入, 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预算执行和财政资金账务系统中。
4. 落实会计设置科目和使用规范。
事业单位需要树立新会计科目, 明确新增的科目, 将落后的会计科目删除, 同时需要命名会计中的科目, 对财务项目和经营管理科目设置的合理性进分析, 从而对会计核算内容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进行完善, 确保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都符合实际情况, 并能得到合理的管理和实施。
二、加强会计核算的合理化建议
(一)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建设
新会计制度颁布后, 在事业单位中的得到了应用与推广, 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内容上对会计核算目的、建设、对象已经基本要素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 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需要与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体系达成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以核算为目的顺利开展, 同时在会计落实过程中需要主要额外注意制度的完善以及制度的执行情况, 确保各项制度在事业单位中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 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制定出与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相符的会计核算准则, 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 同时需要严格的依照细则和制度进行落实, 避免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出现不规则行为, 确保事业单位中基础工作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 还需要明确事业单位为岗位的责任与权利,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确保工作有制可依, 责任分配到每个人的身上, 对事业单位中的制度要严格的执行, 同时要通过制度对每名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 确保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
(二) 改进“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不论对于何种事业单位来说, 固定资产都是其资产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对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 都是一笔判庞大的资金, 需要人对其进行管理。尤其, 一些事业单位中包含了年限使用较长的固定资产使, 事业单位更加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计提摊销进行了明确规定:“除文物、动植物、图书、档案等固定资产”, 以资产的消耗、使用价值、磨损等情况都可以得到较为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在应用过程中, 会发生磨损, 这种磨损会对固定资产造成影响, 为了确保单位预算管理的执行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都能够达到标准, 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折旧和对无形资产摊销, 只有这样才能较为真实的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得到反映, 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三) 将权责发生制当作会计核算的基础
近几年, 事业单位得到改革,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与核算工作慢慢的成为了现代市场的主体, 并且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 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了会计算的基础, 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 很少有经营业务, 以及在业务上的收入, 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在核算过程中, 只涉及到核算资金收支问题, 并不会涉及到太多的资金的运用问题。目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正发生了转型, 在市场中变得更加活跃, 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尝试减少对国家拨款的依赖, 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对自身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行跟踪和详细描述。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 在事业单位中, 收付实现制很难反映事业单位经营的真实情况, 因此应当将责权发生制引入到事业单位中, 从而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行更好的监视。实践中, 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 可以将非经营工作性质和经营性业务性的资金收支进行分开核算, 合理的将实现制和责权发生制进行融合, 这样不仅使单位在资产管理中的公开性和公平性得到了体现, 而且也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单位在不同项目和不同时期的收益, 有效的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
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 在新会计制度颁布后, 得到了改善, 尤其是在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预算编制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新会计制度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中会计核算效果、强化了精细化管理, 其是指导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工具。
三、结束语
新会计制度对旧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改, 实现了管理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会计职能的转变, 从而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出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活动, 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中会计的工作水平, 降低财政资金风险, 完成预算会计体系, 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对事业单位加强对会计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 从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科目、会计主体等多个入手, 首先分析了资产会计核算变化;其次分析了新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会计核算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方国玉, 李伟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变化及影响探析[J].商业会计, 2013, 09:93-95.
[2]崔立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07:131-132.
[3]郭蓉.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问题的探讨[J].中国外资, 2013, 14:88+90.
[4]万雪.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浅探[J].财会通讯, 2013, 31:45-47.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建设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实施进程当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一般能够将其所开展的会计工作看作是针对事业单位资金进行全面连续系统记录的全部过程,就事业单位能否严格落实执行我国预算工作展开有效反映监督。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升,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旨在保证事业单位自身所拥有正当经济利益免遭来自于内外环境因素的直接侵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一)各项会计核算基础制度欠佳造成单位预算难以落实执行
由于收付实现制一般是把事业单位所有现金支出当作是会计核算期支出,同时事业单位所有收入均被当作是核算期收入。可是,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收入都按月份实施收取行为,却是根据年度进行收取的,基于各类型因素的存在,对应配比的支出同样需要在下个年度展开支付,或者是在当期年度难以实现支付全部支出,如此一来,会造成事业单位在各个年度之间出现极度严重的收支配比不平衡情况,导致在相应的会计核算期间,事业单位支出耗费跟实际收入形成失衡现象,对应的会计信息不能够真实准确地把事业单位当期预算执行落实情况与具体的收支节余情况直接反映出来。
(二)在会计核算工作实施进程中不断涌现出其他各类问题情况
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存在较多问题,产生消极影响。第一,事业单位报销票据行为稍显不规范,部分单位针对票据所列出的报销内容欠缺完善;第二,未能规范实施各项会计基础工作,其中涵盖有:难以规范化处理会计账务以及未能结合具体规定进行原始凭证填制、不及时处理以及不能全面登记记录各类会计事项、仍然存在有违法进行白条(譬如说包括付款凭证与收款凭证)使用的情况等;第三,事业单位某些会计工作人员尚不具备有从业资质,并没有考取应有的从业资格证书;第四,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所制定的会计管理制度欠缺完善,甚至某些单位一直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再者说,某些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十分落后,临时拼凑制定会计规定,流于形式,目的在于应付检查,难以充分顺应时代发展新需求,未能满足现今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际要求;第五,事业单位未能规范设置会计账簿,存在有任意使用票据的现象;第六,有些单位在没有进行采购手续办理的情况下擅自实施采购行为,所产生的招待费用严重超支、收支两条线尚未落实执行等问题依然明显存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优势分析
(一)促进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核算管理工作更为细化、规范
分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知,其中,已经删除掉针对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进行分别核算的方式,把两项核算内容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相同会计主体,而后实施核算行为;纵观全额预算管理、自收支预算管理以及差额预算管理这三项主要的预算管理手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就此进行大幅度整改,积极推行多元化预算管理办法,包括定额补助、定向补助以及核定收支以及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等。具体来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主要是指若存在剩余经费的情况,综合考虑将其结转至下一年度进行使用,若是存在有资金短缺的情况,则可以使用之前年度剩余资金采取合适的补充措施,在此可体现出自负盈亏的相应理念;核定收支是指各个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结合统一化内容合理完成预算编制,充分根据资金收支状况,满足单位自身特征需求,通过相关财政部门实施审批,管理预算进程当中,让各个单位实现内部以及外部预算资金的统一核算。探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基于合理的预算计算方式,做出具体规定,即为每个单位只需实施一个预算,将全部收支均纳入到部门预算中,实现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有效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开支工作,更为全面地作出认证。
(二)新制度落实执行使得会计主体以及会计核算基础优越性甚为突显
在我国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预算资金活动为旧制度中会计核算涉及的会计主体内容,分析此类规定可知,纵观财务管理工作进程,针对财政资金收支进行优化管理显得愈发重要。然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将事业单位跟会计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事业单位全部经济活动均会被纳入在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相关范畴之内,涵盖有财政收支以及投资行为、基础建设以及盈利行为等,这些单位业务开展均受到新会计制度实施的直接制约,促使事业单位应着力于资金使用成效的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律,优化实施资金配置以及融资等各类工作,依法办事,针对预算编制进行严格控制,切实强化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实施核算行为的根本基础制度为收付实现制度,该制度应用难以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直接地反映出来,具体地资金情况以及负债状况皆不能被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运用收付实现制度,针对现金流动进行客观展现,造成当期成本费用的反映不符合实情,事业单位自筹的反映不甚完善。但是该项制度依然是作为一般处理措施,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收付实现制度跟权责发生制度配合使用,可完全消除单一制度应用的弊端缺陷,强化会计核算工作灵活准确度。
(三)实现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的优化完善建设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针对原有制度科目体系全面进行改进梳理调整,使得各项科目核算内容得以充分完善,完成细化账务处理内容及合理确定计量标准。纵观财务报表体系,新制度增设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可将预算执行具体情况与财政拨款支出状况清晰明了的反映出来,同时制度的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着我国财政部门加大监督上述两种情况的执行力度,针对财政预算支出实施更为有效的控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财务报表体系,协调运用会计惯例,让财务报表更具科学合理性,综合考虑事业单位自身实情,完善财务报表体系构建,强化其实用性,满足多元化的预算管理等财务会计工作需求。新制度下的收入支出表呈现出分布式结构,能够把结转结余形式清晰表达出来,清楚认识财政拨款结余跟非财政拨款结余的相关界限,明确二者来源,旨在掌握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状况。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所发生变化
(一)合理增加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内容
基于原来的会计核算内容分析,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实现优化调整,结合我国国情,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市场经济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伴随着我国财政政策措施不断细微调整,会计核算内容随之发生变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顺应政策需求,增设部门预算以及政府收支分类等多项改革内容,这点在优越性中具体阐述过。在此应注意,新制度并非过度地一味追求核算范围的扩展而导致业务难度增加以及工作数量加大,其在增加内容的同时合并减少相关繁琐内容。譬如,材料以及成本费用、生产成品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中所包含的三个分项,基于新会计制度的落实执行,此三个项目均被纳入到存货这一科目中。分析此种项目分配,能够解释成减少具体的核算内容,统一三项科目,共同实施核算行为,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成效明显增强。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产生巨大变化
基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析,改变原有固定资产价值标准,从之前的五百元上升至现今的一千元,同时针对专用设备等作出单独的具体规定,对应标准上升至一千五百元。提高相关价值标准之后,把事业单位原有账目中未能满足新会计制度价值标准的对应资产,采用有效手段使之合理转化成为存货进行核算,旨在便于管理并分析尚未足额的固定资产。后续针对固定资产实施计量操作的时候,新制度就此规定增加设置累计折旧这一科目,参考原来的固定价值,根据规定给出的折旧率计算确定,除了动植物以及图书档案、文物及其陈列品、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之外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都必须完成折旧计提。
四、结语
由此可见,伴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深化实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发生巨大变化,创新改革亟待进行。新制度可继承旧制度的优势,并使之发扬光大,大胆改进旧制度落后部分,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顾爱春,房敏鹰.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核算差异分析[J].财会月刊,2013,(17).
[2]张建祥.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及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3]邓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核算的变化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
摘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会计人员在不受企业行政和经济制约的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的理财监督作用,从而有助于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在国民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预算编制;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统管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由核算中心管理银行账户,清理银行账户,一个单位只保留一个账户,所有的收支业务归集到核算中心结算、核算,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核算中心承担。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开始显现。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首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核算,核算中心调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其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单位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核算中心管理单位的所有收支都通过核算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统一核算,强化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避免了经费支出的随意性。
再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政资金支出均由核算中心结算,提高了资金支出的透明度,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防止财政资金沉淀在一些部门而使用效率不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销会计机构后,忽视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其次,就会计核算中心而言,难以做到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难以控制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有可能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再加上会计核算中心只是强调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
另外,由于财务主管部门尚未根本解决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核算中心导致财务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模式上的缺陷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核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二)收入监管的缺位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仅仅加强了支出的管理,对各单位的收人监管尚未完全介入。在经费收取上无法控制,是否应收尽收,核算中心不得而知,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目前核算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核算中心只登记账目,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自己组装的固定资产没有如实登记账簿,有些单位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家底不清。由于缺乏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控制,而核算中心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核算中心与财务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监管上的缺口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人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核算中心又不了解,造成资金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受财务管理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资金支出管理的陈旧管理理念影响,对有些专项资金的使用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职能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无法知晓财务主管部门监督的政策变化及跟踪重点,使得会计核算中心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管理部门实施财政监督。另一方面,财务主管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核算中心,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几点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加适应财政改革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完善,笔者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强化预算管理,执行综合预算,细化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贯彻预算管理改革精神,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早编细编预算。
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预算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支出都要严格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务主管部门要对所属预算单位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二)转变核算中心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促进核算中心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核算中心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但它不仅仅只有记账核算的职能,更应该具备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职能。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统管单位的用款进度。
核算中心要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超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先确定是否可以支付,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占用什么预算指标、在什么科目中列支,然后才可以付款。
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彻底扭转观念,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财务主管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统管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核算中心要定期参与财产清查。
(四)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证,核算中心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包括机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核算和监督制度等。
(五)处理好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的关系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就是本单位。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模式,而会计人员可能是会计主体内部的管理人员即单位会计模式,也可能是外部人员即会计核算中心和会计委派模式。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和会计委派模式,需要处理好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的关系,否则会计人员很容易被派人的单位所架空,无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单位的业务活动,也就无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我们要明确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06-24
关于明确区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6-27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谈11-17
事业单位工资核算方法10-20
事业单位会计练习10-27
事业单位会计是什么05-23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05-25
事业单位会计工资多少09-20
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0-16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计划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