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呼唤作文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永恒的呼唤作文(通用14篇)

永恒的呼唤作文 篇1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心永恒缘自声声呼唤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缘起缘灭。生命无价无奈逝如流水,却似水无痕;人生的感悟只有在生命历练的长河中受到洗礼才能生成。生命是短暂的,瞬间已千年,往事如昔,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

无论是逝去还是将来,一切都呼唤着……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即将远去,互道一声“后会有期”,一声呼唤,打开禁闭的心扉;母亲把爱无私奉献,发自内心去喊一声“妈妈”,一声呼唤,包含了千言万语,荡漾着爱的涟漪;历史更迭,时代变迁,社会处处的层出不穷,时刻呼唤我们前行;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地球,一个电闪,一声雷鸣,一句咆哮,呼唤我们警醒;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在万象更新中,呼唤着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

人们只懂得叹惜,只懂得回忆,只懂得懊悔。试问自己,何曾想过要去感恩,要去珍惜,要去挽留?那只是简单的一句呼唤就办得到的。

天长地久都只是虚伪的诺言,一切还没开始似乎已经沉淀――美好的瞬间,曾经拥有又何必强求天长地久?是否可以在失去或是别离的那一刻发出一声呼唤呢?让那份美好在回忆中留下回荡的旋律,一声一声,伴随着呼唤……

这样的事情你是否遇到过呢?当你病得迷迷糊糊,头重脚轻的时候,来自朋友的那一声“你不要紧吧,要看医生吗?”来自父母的那一句“好点了吗?”会让自己顿觉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慢慢滋生、流淌,病也似乎好了许多……那就是呼唤的力量。

试着从心底里发出一声真心的呼唤。呼唤你所爱的,呼唤你所曾经拥有的,呼唤即将离你而去,你却不愿失去的……假如一声呼唤是一个美好的瞬间,那么请将声声呼唤串联起来,化作一片片顺滑的`绸缎,一句句动人的诗篇,一个个完美的画面,一段段最值得留恋的回忆——送给我;一声呼唤带给我一份心灵的悸动,一声呼唤带给我一份感情的震撼。当我听到那一声声呼唤时,瞬间将化作永恒,美丽的碎片便成为最动人的画卷――我心永恒。

那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也是彼此心意互相传达的绎动。可知否,呼唤也是一种安慰,一种感恩,一种挽留?那一声呼唤中,包含有多少不可思议的力量:有人与人之间无形中的默契,真挚情感中的心有灵犀。透过一声呼唤,能传达多少情感:一句呼唤,可以包含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一句呼唤,可以包含道不完的千思万绪……

永恒的呼唤作文 篇2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一般比较繁重,批改作文又非常辛苦、单调,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意志力不强的老师难免偷工减料。

许多学生只看作文的分数等级,对圈点批语却不屑一顾。老师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尊重、劳动价值也得不到体现。缺乏责任感的老师便就此应付。

勤于写作的学生作文批改时往往无需改动、指导,而怠于写作的学生作文虽一改再改,即使改得再细,一时也无多大起色。于是这些老师们便肯定地得出结论“作文不是改出来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好像这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作文真的不是改出来的吗?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从实际效果看。听、说、读、写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片面地强调多写。多写多练也经不住推敲,它背后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比较原始,类似于广种薄收,是高投入低产出,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文章不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确实有点道理,但好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试想,若没有曹雪芹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怎会有世界名著《红楼梦》及“红学”;若没有斟字酌句,历史上怎会有那么多的“一字之师”故事及有关“推敲”的佳话。修改乃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学生认识能力不高,作文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也无法鉴赏,对作文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似是而非,如果没有老师的批改,他们根本得不到明晰的认识。没有认识,作文水平怎会提高。

从因材施教原则看。每次作文都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只有一一批改,才能把握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促其发展提高。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集体指导作文并不难,个别指导才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批语,一是面批。若只看不改,这个难点怎能突破。

再从学生心理看,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长期不批改作文,不给学生以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就会得出老师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的印象,反感随之产生,那么这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会因此大打折扣。同时学生还会认为老师不重视作文而对作文渐渐失去兴趣,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

也许有的同行会抱怨学生不看批语。其实,不是学生不看,实在是看腻了:小学作文批语是“段落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初中是“层次清晰、中心突出、语句流畅”,高中还是这样的套话,学生怎不倒胃口。因此,要想学生关注批改,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批语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主性。让生动的个性面孔代替千人一面;让亲切的春风代替严厉的冬寒;让宽容代替武断,允许学生针对批语下批语,让他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一个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应当归还学生这个权利。

永恒的呼唤作文 篇3

[关键词]真话个性感受真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10

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傅园慧赛后接受记者采访。

当得知自己的成绩是58秒95时,她瞪大眼睛问道:“58秒95?”

接着深吸了一口气说:“我以为是59秒!”

接着她又瞪大眼睛,张大嘴巴说:“我有这么快!我很满意!”

这位1996年出生的泳将脸上一直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当谈到自己是否有保留时,傅园慧说:“没有保留……我已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谈到当天的表现和之前的恢复过程,傅园慧说:“已经是最好成绩了,我用了三个月去做这样的恢复,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真的太辛苦了。我真的有时都感觉,我已经要死了。我的奥运会训练,真的生不如死,但是今天的比赛,我还是心满意足啦。”

傅园慧接受采访的夸张的表情,率真的回答,让全世界的网友为之疯狂,男女老少在朋友圈里一遍遍地刷她,一夜之间,傅园慧成了“傅爷”,她的人气,甚至超过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

傅园慧何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普罗大众的普遍赞誉?我想,主要在于她的回答,说真话,抒真情,真实而又个性化地表达了自我。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篇报道,上海市举行了以“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小学生征文比赛。令主办方意外的是,在沪上600多所小学、逾两万名学生的参赛作品中,“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笔下成了“我家的传家宝”,这令阅卷老师不禁感慨:“如今到哪里找上千件外婆的补丁衣衫啊?”不少学生把自家的传家宝聚焦在传统美德上,而落笔就是“自家的铅笔用到很短很短还舍不得扔掉”。

很多学生全篇在撒谎。韩寒说过:“我们学生的说谎是从小学生写作文开始的。”作文允许适当的虚构,但全篇的高大上、假大空是不着边际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作文无味失真、老师的作文课堂无力失法?我想,其中有社会风气的浸染,有家庭氛围的影响,有中国传统教育多年的沿袭,更有现今中高考制度的牵引。要想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在文章里讲真话,抒真情,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作文要贴着人咬着人

莫言曾经做过一次演讲:写什么,怎么写。他这样归纳:说了半天,想来想去,“写什么”的问题,归结到最终就是把人当人写。沈从文也曾说过:文学要“贴着人”写,“盯着人”写。他们都认为把人写好是文学作品最首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初中的作文教学一定要瞄准人,贴着人,盯着人,咬着人,能写出身边个性鲜明的人物,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带入文章。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在作文训练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没有形成训练的序列化,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开学初就要拿出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序列计划,统筹安排每一个训练点,有序推进。

二、语言要鲜活的生命的

教师的垂范太重要。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拥抱火热的生活,鼓励学生吸收鲜活的生命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可以借鉴名著的警言妙句,可以像傅园慧那样化用“洪荒之力”等一些流行台词,也可以像莫言那样巧用家乡的方言土语,如:“她的头发真是好,繁茂得好像一蓬生长在沃土里的凤尾草。”“她的小瘦脸涨得通红,就像小公鸡的冠子一样。”“他们的脸都面对着早晨的阳光,金黄黄,毛茸茸,简直就是一片葵花。”“他的嘴巴里散发出的气味,让你联想到小牛的湿漉漉的嘴巴。”我们要引领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有创意地表达。

三、评价要多鼓励

每周一次的作文评讲课,教师要认真备课,在“优作展示”的环节中,不但要展示那些文采飞扬的作文,更要展示那些朴实无华甚至语言有点笨拙的文章,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敢于说真话,真实表达自我。特别是有个性的习作在全班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引导学生就像傅园慧那样率真地说话、生动、独特地表达。唯有真实而独特地表现自己,你才能脱颖而出。

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通过傅园慧网红事件,我认为,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教学永恒的追求。作为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扎根泥土,放眼未来,在田野里坚守与瞭望。

永恒的信念作文 篇4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恒的信念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恒的信念作文1

儿童节和成年的我们没有关系,但是为什么人们会和身边的朋友一起笑着说“节日快乐”?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珍惜心中的童心。

冰心道:“童年!是梦里的真实,是最真实的梦,是记忆中含泪的微笑。”然而,我的童年是许多烦恼和殴打的拼凑。最珍贵的回忆就像夜晚天空中闪耀的星星,或者是一个不停旅行的人记录下来的珍贵回忆。

童年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部分,也是回去的最好时光。当我们长大了,有了复杂的快乐和悲伤,那颗纯洁的心就消失了!我年轻的时候一直在想:长大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更好还是更残忍?我觉得是时候让大家心里有个答案了,这绝对不符合纯真。长大后,我们有更多的烦恼: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爱情。很多次想,如果能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毕业和工作,有些人甚至不得不离开家独自奋斗...你可能想过,人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从诞生到尘埃,也就几十年的时间。有人说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有人说是为了看世界,有人说人生是循环的。我觉得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使命,长大了人生也不完全是悲哀的。我们可以决定它是好是坏。虽然纯真的童年已经过去,但是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吗?

坚持我们最初的愿望,牢记我们的使命。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童年的坚持和纯真。消逝的是时间,永恒的是信念。

永恒的信念作文2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一团火,温暖了困难中的人;信念是一盏灯,为人们照亮前面无穷的黑暗。信念就是成功之路的地基,由于信念的作用,成功之路才能为我们铺开。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信念,但是这些人却不一定会成功,因为他们的信念不是永恒的,只有永恒的信念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在成功的道路上,许许多多热血沸腾的拼搏着,大都因为信念的动摇而失败。例如秦末的楚汉战争,楚霸王一路披荆斩棘,势如破竹,在巨鹿之战时大败秦军主力,就为鸿门宴信念的动摇没杀了刘邦,便一失足成千古恨;三国时的关羽义释华容道,放走曹操,铸成千古大错……但是战国时期的勾践却有永恒的信念,卧薪尝胆,持之以恒,什么挫折也浇不灭东山再起的信念。

远的不说了,说说近代的。我国开国领袖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没有害怕过,毅然面对。长征时,毫不退缩,顽强斗争,最终开创了美好的新中国,是什么支撑着他呢?对,就是永恒的信念。

在现实中,许多同学经受挫折,就退缩,信念只是一时的,这怎么能成功呢?要想成功,必须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保持信念,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21世纪的新青年,让我们一起树立永恒的信念,走向成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出贡献。

永恒的`信念作文3

他说:“花朵就是祖国的未来,我愿意奉献一切。”

——题记

他,一个从名牌大学出来,等待就业的年青人,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在别人看来,他完全可以找一份舒适的工作,可他却想着去贫困的山村,去帮助那些充满读书愿望的孩子。他的父母很痛苦,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就这样如泼出去的水一去不复返。

那年夏天,他孤身一人去贫困的山村,透过火车的窗户向外看,一排排白杨挺立着,太阳穿过树叶的缝隙,点点的微光洒在他稚嫩的脸上,仿佛是鼓励。火车继续向前行驶,掠过大片大片的绿色,那白杨绿得彻底,就向他的信念。在密闭的车厢内,他似乎能嗅到风掠过白杨的那一丝馨香,这样让他的信念瞬间化成一股热浪,充斥着整个胸腔。

他到了那所学校,校长给他安排山村最好的待遇,却被他婉言拒绝了。于是他住在一个又小又黑的宿舍里,但令人欣喜的是,门前有一排懂得他信念的白杨。就这样,他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村里的人都很看好他,争着把孩子送到他所在的班级里,他面对着一双双带有希望的眼睛,压力化作动力。在一次优秀工作代表演讲会上,大家极力推举他讲两句话。他坚定地说:“花朵就是祖国的未来,我愿意奉献一切。”语毕,台下鼓起雷鸣般的掌声,就是这句朴素的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门外的白杨不畏风雨雷电,他的根随着他的信念越来越深,他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这个英姿飒爽的小伙子随着他的信念越来越老,可是信念的力量却流传深远,就像白杨树一样随处可见。他的学生也像他一样,怀惴着这样信念,多少个年轻的岁月被奉献在教育岗位上,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地繁荣与昌盛,让这个世界充满知识的力量。

永恒的信念作文4

在生活中,有一种力量一直在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它使我们不惜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沉重,不管身处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一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目标费尽终身……它,就是信念。而在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母狼紫岚身上,我看到了这种信念。

整本书讲述的是:母狼紫岚生下五只狼崽,为了完成配偶黑桑当上狼王的遗志,要将他们其中一只培育狼王,但现实是残酷的,公狼崽们相继死亡了,紫岚的狼王梦就此破灭,可她惊喜地发现,她的女儿媚媚怀了狼崽!媚媚却将她拒之门外。紫岚为了保护狼孙,与金雕同归于尽……

在这整本书中,母狼紫岚一直是用一种残暴的方式来对待她所生下的狼崽的:当狼崽蓝魂儿被别的狼崽抢走食物后向她求助时,她没有帮蓝魂儿,而是对蓝魂儿大打出手;为了叫狼崽双毛摆脱自卑,让双毛忍饥挨饿,无缘无故,便会招来她的一顿打……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一位母亲对儿女的爱,和相信公狼崽们能完成狼王梦,于是迫切想完成这个梦的一颗心啊!

虽然紫岚在这本书中没能如愿以偿,但是在生活中因为信念而成功的例子还是数不胜数的,例如:《哈里·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她结婚后被迫离家出走,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身无分文的从葡萄牙回到了英国。但是,这并没能打消罗琳写作的积极性。她成天写作,有时为了省钱,她甚至待在咖啡馆里写上一天。她的成功恰恰在于她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能写出一部自己的作品。

永恒的精神作文 篇5

自从他教学开始至今,已经近二十年了,这些年里,凡是他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不称赞他,学生称赞他,家长们也感谢他。是一种什么样精神能让他变得如此伟大。

这源于他那善良的心。作为一名毕业班的老师,他不像其他老师一样,一般来说,不仅是毕业班,初中开始以来,所有的班级都是老师只关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至于成绩差的学生就似有若无了,老师根本看不起这些学生。但是作为毕业班老师的他,他的确没有这么做,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只要你是他的学生,哪怕就是最差的一个,他也不会放弃你,更不会无视你的存在。他的师德是用行动展现给我们的,不像很多老师声称公平对待每一名同学,但是他根本做不到。

作为老师,都不愿意学生违反纪律,但往往总是有学生违反纪律,之后,老师会狠狠批评学生,但是在他看来这是没有用处的,反正事情已经发生,不如原谅别人一次。他就是这样做的,违反纪律,学校领导批评班主任,但他从没有批评过我们,最后,我们深感惭愧,他为我们承担了太多责任,我们没有理由再去犯错误。时间流逝,我们犯错误越来越少,我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他的敬佩指引我们走正确的道路。一年的时光匆匆流过,我们以第一名的第一名的中考成绩告诉了很多人,一个强的班级,需要的是一个伟大班主任。

永恒的友谊作文 篇6

这句话是我的搭档对我说的,小学毕业后我们在同一个学校,却不是在一个班。这突然的分离,让我们一时不知所措。

我们是在一个雨季认识的,而我们的友谊是由一次吵架开始的。只记得她当时据理力争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和我的性格十分相似,于是,一个想法从脑海中闪过,或许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

不出我所料,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成了十分要好的伙伴。在生活上我们合作无间;在学习中我们互相前行。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小矛盾而争得面红耳赤。但她带给我更多的是感动。记得那是一个阴天,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一场倾盆大雨,我没有带伞。这时,她走过来,说:“我送你回家吧。”我听了高兴极了。向她连声道谢。在路上,她把雨伞偏向了我,而我却全然不知。到家后,我发现他的衣服的一侧完全被雨点打湿了,顿时心里充满了感动。当想让她在家坐一会儿,但她却撑起了雨伞走向雨中。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想起了她真诚善良的心。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友情,“深似大海”我们都在默默地关心着对方,即使身处不同的环境之中。有人说,一切事物都会因时间不会淡化,而会天长地久。

作文教学呼唤自我回归 篇7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真情,个性化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所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叶圣陶指出:“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的话”, 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一切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 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 都应该放在次要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因此, 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抒发真情, 彰显人的主体性是写作的主旋律。只有“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刘锡庆教授语) ,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打开心灵的闸门, 挖掘生活素材, 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 写出自然的、真实的、个性化的文章。

然而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的作文法则的制约, 以及高考的指挥作用的发挥, 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急功近利、避难就易的程式化训练, 学生作文呈现出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 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 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 全然不见青少年出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 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真实的自我。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难怪张文德在《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一文中沉痛地说:“应试的作文模式丢失了‘我’, 压抑了‘我’, 扼杀了‘我’。”

这些负面东西使作文教学长期脱离真实、回避真实, 使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真实轨道, 陷入危险的泥潭。因此, 作文教学对真实的忽视急需改变, 要将“真实”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远离格式化、模式化, 对各种虚假编造行为给予明确的批评和否定。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多个角度切入, 才能“正本清源”, 还作文以本真面目。

一、淡化“道统”, 宽容另类, 激发情感, 释放生命活力。

“文以载道”并没有错, 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思想为“道”, 却是错的, 用狭隘的“道统观”判断事物, 极可能扼杀学生创新思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将这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展现出来, 就是眼下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新课标特别强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教师应该敞开襟怀、放眼未来, 以十分自信的心态宽容所有不合“道”的“异类”或“异说”, 对学生作文中积极昂扬的情绪要肯定和褒扬;对那些稚嫩的、偏激的甚至灰色的思想, 只要是发自肺腑的, 也要予以理解关心, 并将其引入正轨。因为每个人的每一天并不都是鲜花和阳光, 每个人的成长也并不都是顺风顺水的,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文无定法, 作文无“禁区”, 不要试图束缚无忌的童言, 无需在写作技巧上做过多限制,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 尽量挖掘闪光点, 从总体上予以认同, 使其不断获得成功感, 这样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真实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 写出心路历程的喜悦和欢乐,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 精心打造绿色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 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限时”甚至“限旨”, 止于教师的批改, 整个过程就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 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 学生处在被动写作状态, 时间一长, 便没了自主意识, 失去了写作兴趣。因此, 培植“写作期待”, 开放写作时空是精心打造“绿色作文”的关键。

所谓“写作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冲动, 激活学生潜在写作能量,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可见, 培植学生的“写作期待”, 是实现高效作文教学的重要保证。其途径有:

1. 目标自定。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写作目标, 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 符合个人实际水平,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 这样, 五彩纷呈便会取代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

2. 开放时空。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跳出封闭的小圈子, 拓展写作外延, 向学生开放。首先, 要开放写作时间。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 不妨先把“应试作文”的一套放到一边, 不局限于课堂写作, 让学生准备随笔本, 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课堂布置的大作文, 先放宽一定的时间, 可以从课上到课下, 随时写随时交, 让学生尽情地抒写, 使他们有一个灵感产生的过程。其次是开放空间。当我们埋怨学生作文枯燥单调空洞肤浅时, 有没有想过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把学生关在文化的“铁屋子”里太久了?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甘的水喝。”由此可见, 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 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将单纯的自我表白式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 转向对地球大花园缤纷物象的深层观察, 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 直接与蓝天对话, 与白云对话, 让大山的褶皱撞击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 让大海的波涛激荡他们的灵感诗行。进而鼓励学生读书看报, 关注社会热点, 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 并作深入思考, 探其原因, 思其趋向, 以获得独到的认识和启迪。如学了《陈情表》后, 我让大家写一封信给父母, 作文收上来一看, 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宣泄可谓淋漓尽致。生活随笔, 学生信手拈来, 某一同学周末举家到郊外采草莓, 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莓园风光》, 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在这里, 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真愿就在这里陪伴着草莓看太阳东升西落。”多么富有诗意呀, 恍若山间流出汩汩清泉, 让人心旷神怡。这样, 一篇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的绿色作文就打造出来了, 那些“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作文将逐渐被扫出作文舞台, 还作文教学一方净土。

三、带领学生品读真情美文,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的写作底蕴除了上文提及的思想底蕴、生活底蕴外, 还要拓宽阅读面, 丰富精神底蕴。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纳与积储, 没有丰富的吸纳和充足的积储, 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佳作真品。学生有了语言积累, 心中埋藏的真情才得以抒发, 否则就“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开学初要推荐一组鲜活且有生命力的真情文章引导学生品读, 落实“晨诵、午读、暮省”, 印发近一两年引起社会共鸣的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给学生读, 如《爱是怎样炼成的》、《爱到无力》、《父亲》、《牵着母亲过马路》等感人的文章, 学生读后无不产生情感触动, 仿佛是自己的生活经历,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写日记、写信、写随笔, 这样, 学生想写自己的内心冲动就有了。写真情类文章还要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积淀精神底蕴, 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情的文章。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 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作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将会呈现勃勃生机。

一位哲人说:“你可以欺骗一些人于永久, 你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 但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久。”陶行知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些话都应当成为作文教学“求诚”的至理名言。具体落实到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中, 就是必须转变陈旧观念, 摒弃程式化、模式化的训练方式,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表达, 让学生养真性, 动真情, 说真话, 写真文, 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最终形成尊重真实、追求真实的风气。那么,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拥抱生活,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中学语文, 2011.Z1期.

[2]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文学教育 (下) , 2009.06.

[3]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失语的现状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2.

[4]走进新课程作文须“求诚”.语文教学通讯, 2004.3.

作文教学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 篇8

我以为目前的作文评价标准有以下问题:

一、作文评价无序,缺乏真正的标准

教师由于各自的观点、认识乃至性格的差异,在判分上宽严不一。有的“吝啬”得很,把80分作为上限,稍不如意就给不及格;有的又“大方”得很,高分频现。平时这样做,弊端还不大能暴露出来,一旦到了统一命题、统一命卷,那问题可就“触目惊心”了。笔者的很多学生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的作文水平平平,高考时却得分很高,有的作文一向突出,高考却“兵败滑铁卢”。这样的结果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使他们无所适从。历年高考阅卷很多省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作文开始被判的分和最后经复查组鉴定得分前后有天渊之别,除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因素,恐怕也与阅卷教师平时评分的任意而为有关。笔者在多次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阅卷时发现,有些教师主动要求评阅作文,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勇挑重担”,而是因为评阅作文有很大的弹性,或者说是认为评阅作文很轻松,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外,也与作文的评价标准无序有关。

二、作文评价缺乏变通的余地,过于死板

“死板”就是指一些教师俨然“判官”,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没有通融的余地,更没有意识到评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是一门艺术。如何使作文评价成为一门艺术下文将详细论述。

三、作文评价重形式轻内容,甚至错把形式当内容

教师的评价着重从谋篇布局、段落修辞,甚至标点符号入手。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评价形式,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还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高低完全只看形式是否新颖,结果促使学生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而作为文章的灵魂如道德判断、情感意志、社会批判意识等重要因素则被完全忽略了,这种纯技术的评分导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使学生的作文华而不实,缺乏自己心灵的东西。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确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对一篇作文的评价教师是不可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带有教师很强的主观色彩,高考作文经常出现同一篇作文前后得分悬殊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作文的评价又不可能像理科那么精确,易于把握,它必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说,这种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不易为但也不是不可为的,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作文评价首先要有序,要做到有序就必须细化评分标准

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一篇作文中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谋篇布局的能力、选材组材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深化主题的能力等等。但是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令人满意,我们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却不顾这些客观事实,只要有一方面不合要求就压低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由诸多能力共同构成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我们既要坚持整体、综合考查的原则,也必须权衡个别能力在学生整体能力中所占的比重度。完全不考虑个别能力失误的性质,只要有一种能力失误,就给学生的能力以整体上的否定,这是一种反科学的做法。我们必须细化认识学生作文的各种能力,弄清楚各个能力的属性以及各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宽容的、不“株连九族”的扣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前面所说的一些学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在学生作文的诸能力中,最能反映学生作文实力的,应当是三个:谋篇布局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深化主题的能力,这三点和其他能力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应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写作能力的评价上,教师应更注重这三个能力的发挥情况。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的经验是学生只要一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就给高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明确学生的写作方向有积极的意义。

(二)作文评价要有变通的余地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前面说过,作文评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基于此,笔者所说的“变通”就是指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机制使学生形成向上的作文心理、耐挫的写作意志。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都要充满情感,这种情感也要适当渗透到作文评价中;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积极的“情感”倾注或许就能激发学生对写作从未有过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评价既能较为公正、准确的评估、反映出习作的“含金量”,更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激情。

当然,这不是说要无原则的去“捧”学生,更不能“捧杀”独具禀赋的学生。对那些一贯作文较好而偶有失手的学生,如果发现是心浮气躁所致,教师无妨打一个低于应得分的分数,然后通过面批等途径促其自省,这样可以帮他们找到“失去的自我”,使他们更臻成熟,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文评价中的具体运用。

(三)作文要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而我们在对学生的作文评分时也往往如此,一方面由于过分注重形式的评价,忽视了内容,从而产生大量的模式化作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作文远离生活,“贫血”现象越加严重。

初中永恒的作文 篇9

人生有限而宇宙永恒。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悠然而逝,从未有过些许的留恋,但历史的长河被时光激起的层层波纹却闪烁出永恒的光彩。曾经逝去的岁月经时光的发酵,已褪去往日的酸涩,散发出永恒的醇香。

逝去的让其成为历史,成为永恒。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追求路途中总会经历一些人遭遇一些事。经历中有欢声笑语,已有无限沉伤。那些人,那些事注定会成为你生命中重要的过往,纵然已逝,却已化为记忆,放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当百花凋零,魂归尘土,再次轮回,它们不曾悲叹时间的无情,因为他们曾尽情的绽放过,已让花香成为春天永恒的气息。

当流星坠落,划破天际,转瞬即逝它们不曾慨叹时间的短暂,因为它们曾炽烈的燃烧过,已让霎时的流光散发出永恒的光芒。

当容颜渐老,往事如烟,因时而散,人们亦不曾悲伤时间的易逝,因为他们曾努力的生活过,已让无悔的誓言镌刻成永恒的字眼。

逝去的,只能回首。回首过去,在你的脑海中那曾经的温馨画面,不曾褪色。曾经的,只能缅怀。缅怀逝去的历史把逝去的一切塑成丰碑,竖立在你心灵上方,抬头仰望,无限遐想。逝去的只是岁月,时光沉淀的记忆已成永恒。

屈原的纵身一跳,让生命随流水一般逝去,但他不畏权贵,为国为民的灵魂至今仍活在人们心间。

项羽的悲壮一刎,让生命湮灭于历史的刀光剑影中,但他征战沙场,冲锋陷阵的霸气已直冲云霄,穿越历史,成为古今最悲壮的豪迈。

逝去并不是消逝,只是岁月的轮回。当夜幕降临,太阳坠入西山之下。难道你能说太阳已随日夜的轮回而消逝了吗?太阳的晨升暮降只是为了证明它已是永恒的象征,无论时光怎样流转亦不曾改变它初生时的模样。

其实,逝去的岁月已进入另一方世界回顾着曾经的峥嵘。时间的年轮不会因什么而停止转动,然而逝去的岁月却未曾经刻上了永恒。那些曾经心酸悲苦,欢声笑语已汇集成涓涓细流流入脑海之中。只要精神不死,灵魂不灭,那时岁月即是永恒。

生命的永恒作文 篇10

树可以活上很多年。

日出日落,春秋冬夏,叶绿叶黄……它摇曳,停歇,狂舞,沉默……一遍又一遍。拂过它的不是风,是时间。时间拂过,尘埃散落一身,堆积起的粗壮,鉴证了岁月掠过的痕迹。即使有天枯萎了,也不动摇,仍伫立于生命开始的地方等待生命的轮回。

所以它是生命的守望者。

树一定很热爱生命,我总这样想。因为它的生命并不绚丽并不快乐,但它从来不肯放弃。

树的一生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也许一生面对荒草丛生;也许一生没有鸟鸣花红;也许看尽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热闹却落寞;也许只吹过田间斜阳般的风,残缺但温暖……一切都一遍遍按下了重复的按键。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但是树会一遍遍的记录,当作生命的赏赐或是轮回。

冥冥中,我们的生命方式已被安排。鸟儿要迁徙,我们要忙碌。树对自己说:"我生命的方式就是在一团白色的安详中观看别人彩色地路过。"

树是坚强的。它做到了我们无法尝试的一切。

我们怕寂寞,一点孤单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

我们怕挫折,思绪和意志甚至行动会轻易地被一场风雨打乱;

我们怕坚持,那种苦痛让人认为连空气都亏欠了自己,却无处索要;

我们怕等待,总在计较值与不值的距离;

我们不够珍惜生命,我们的生命常常因为我们的一点失落或伤悲而受到伤害甚至被丢弃;

我们总不满足,因为我们没做过树。树载着比我们的期许与孤单,而对生命的渴望与珍视,它比我们多了一个永恒。

呼唤真情作文 篇11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如果没有经历饥饿的苦痛,就写不出吃煤的精彩;他如果没有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这个文学的富矿,就写不出《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正因为莫言把自己的创作之路和自身的经历相结合,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典型人物,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生动精彩,引人入胜。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写出真性情作文,谈谈几点认识。

教师要带头写真情作文

文章贵在真实。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能抒发真实的情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不夸大和过分渲染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事情,有些事情含有教育意义或者给人以某种启迪,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深深的感动,难以忘怀。教师在教授作文写作时,为了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感情,就要杜绝学生胡编乱造,为写作而写作,捏造事实。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为文而造情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感动读者。现在,许多学生平时不留心身边的事情,不注重观察生活,每到写作文时,都抓耳挠腮不知道写什么事情,只好胡编乱造了事。这样的文章当然没有什么真实情感,所写内容大都是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文章分干瘪又缺少生命活力。文中的人和事多数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没有真切的体验,当然就不会有深刻的认识了。所以呼唤真性情作文时,教师要有榜样作用。教师勇于和学生写同题作文,而这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一次,笔者布置学生作文“那一刻,她(他)真的很美”,笔者把自己经历的一件一个打扮时尚的女人为笔者捡起骑自行车落下的鞋子的事情写了进去。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笔者把写的下水作文在班上有感情地读了出来,“当穿在脚上的鞋子不翼而飞的惊讶,一瘸一拐地快速走向鞋子的尴尬,陌生女人递上鞋子的瞬间感动”等,边读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得到陌生人的关怀。学生睁大眼睛仔细听着,后来在学生的作文中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作文就多了。

在教材中发现真性情

学生初中所用的语文教材,很多是真性情文章。“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关心和叮嘱并不感动,反而有一点厌恶,并笑父亲的迂。这是作者真实的心态,文中作者不隐藏,也不美化。正是这种自揭伤疤的真实,让我们感动。如果鲁迅童年没有在百草园无忧无虑地玩耍,没有在三味书屋接受私塾教育,他也写不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的篇章;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是鲁迅面对真实的现实,发出的一声呐喊;今年选入教材的,《王几何》具备亲切、平实、幽默、贴近的优点,有深刻而有冲击力的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引领。感觉王几何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而作者马及时确实也曾听到过在这位老师课堂上发出的笑声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是叶圣陶长期待在园林里仔细观察的结果。教材里的课文,无疑为学生塑造了标榜。

引导学生抒真性情

1.深入挖掘新闻题材

国内外新闻时事解读,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例如从高晓松醉驾事件中,重庆小作者写一篇《醉酒,罪酒?》仅标题就发人深省。热点问题,学生必须闻问,“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学生在构思写作的时候,会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现象;有没有这种社会意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选材角度与思考力度。所以,平时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种关注社会意识的训练。

2.仔细观察生活,记录真实感受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要求学生写博客、微博。学生也及时地把观察所得记录在他们的博客、微博上,哪怕是一句话都是他们真实的情感。网上笔者也经常和学生互动,对他们的感受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在平时就积累了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时就信手拈来。曾经笔者把一篇叫《嘿嘿》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小作者经过自己独特的社会观察,把有些没有公德的人比喻成鸟,例如把不过斑马线,跨栏的人比成鸵鸟。其实这些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看见过,但就没有把它应用到文章中来。

3.开展抒真性情活动

在语文课中,笔者经常开展“实话实说”、“老师,我想对你说”、“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同学,我想对你说”这类活动,讲真心话,抒真性情,活动结束时好多同学都热泪满眶,心情得到宣泄,作文也有话可说。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真性情的文章,就要让学生关注生活找源头,认知生活打基础,感受生活悟哲理,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有意去粉饰,不做作、不卖弄,会用平实、简洁、流畅的语言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有真性情的文章来。

永恒的美丽 篇12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我的信念》以后,居里夫人在我的印象中便是一个完美的科学女神,是勤奋和坚毅的象征,是睿智和卓越的化身。而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我又看到了居里夫人的牺牲、淡泊与朴素,其中有两件事记忆最为深刻:居里夫人年轻时是个“大美女”,一头金黄色的秀发更是引来许多追求者,但为了专心学习,免受情场之扰,毅然剪掉长发,留给别人一个无情的后脑勺;二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而饮誉世界之后,并没有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类奖杯、奖章摆放在家中显眼之处,而是把它们当作玩具送给了女儿。

对于天生的美貌,她从不沾沾自喜;对于世间的名利,她从不为其所困。在居里夫人67年的人生历程中,酸碱腐蚀了双手,放射物侵害了身体,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她对工作的热爱。掌声、鲜花、奖杯等耀世的荣誉,也丝毫不能动摇她对科学的执著,她说:“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是的,在居里夫人身上,你看不到热衷功名、陈规守旧的一面,她对利禄淡然处之,对生活平淡是真。即使年纪渐老了,居里夫人也永葆一种超越尘世的美:“我总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永恒的微笑作文 篇13

永恒的微笑作文

安徽省临泉县城中南路学校 牛体亮

感觉好像刚刚睡着,就听到父亲叫我的声音。我睡眼蒙地打开房门,看见坐在客厅里抽烟的父亲,不由得吃了一惊。母亲从里屋出来,眼睛红肿。

“怎么回事?”我惊慌地问。“出车祸了。”母亲含糊不清地念叨,“你二姨出车祸了。”

我们出门打车赶往医院。我脑袋里只记得母亲反复地说:“好多血,很多很多。”

看到我们,不知谁告诉我们: “昏睡着呢……”

我的脑袋轰轰作响,感到似乎有许多人挤在病房外低声交谈,眉宇间积聚着焦虑,不时朝病房里张望几眼。混乱中我走到一个空旷点的地方,两眼干涩涩的。

母亲悲痛欲绝但又努力克制不敢放声地哭。父亲又燃起烟,但想起这是在医院,便随手摁灭,发起呆来。一切都像是一场电视剧的排演,弥漫着悲哀与无助,在场的人一个个都像被抽干了希望似的,沉浸在痛苦中。

这时,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二姨那张永远微笑的.脸,我从小听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没事儿”。摆着温和的笑脸,每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告诉别人:“我没事儿。”现在呢,在那一片白色的病床上,二姨能不能也睁开眼,微笑地说:“我没事儿。”

只是在等待。

突然喧闹起来,大家争执不已。父亲比划着手,好像在据理力争。母亲的哭泣声也大了起来,最后所有人都望向一个地方,那个黑暗的角落――我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二姨父。

他平时也像二姨一样,脸上好像永远都堆着笑,平时总会拍着我们的头说一些温和鼓励的话,任何话似乎经过他的嘴都会变得坚定而强大。现在呢,他蹲在阳光无法直入的角落里,再也无法挺直身子。

“不能绝望啊……”“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她的脑内受损,必须开颅,但危险很大,要经过他的同意。

他晃晃身子,缓慢地站起身来。那一瞬间,他坚定地说:“动。”

所有的人都紧张地望着他,他捏紧的拳头松开了。最后,他嘴角上扯,露出了淡淡的微笑。“没事儿。”他望向病房,“会没事儿的。”他与她突然间那么默契。

那个微笑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我的心房,也照亮了整个病房,一切都明亮了,又充满了希望。让我们永远相信:会没事儿的!

永恒的风景作文 篇14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泪是窗户内永恒的风景,可我觉得眼泪是磨难最好的代表。

“走吧。”“好了,走吧”听着同学们越来越轻的说话声,看着同学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深知,自己的基本功不如她们,只有用十二分的努力去赶上她们,再过几天就考级了,我只有努力也只能努力了。

我留了下来,继续练习。可我一次次地不自觉,一次次地想放弃,一次次地想偷懒。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太痛了,不想做了。风无情地刮过,肆无忌惮地嘲笑我,树叶也附和着,小鸟也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嘶――”我仿佛听到了韧带撕裂的声音,好像被人肆意地拉扯着。韧带一点一点地伸长,一点一点地加深。我的眼泪在眼眶里几次快要滴落,我承受不住了,收回了腿。

“你难道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弃吗?你学了多久,在这时候放弃不可惜吗?”“你难道能承受这种痛苦吗?就算是大人,又有多少能承受的.呢!”两个声音在我的脑海里争吵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努力就会有磨难,有磨难才会有成功,你难道不渴望成功吗?别人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你必须坚持下去,即使这条路上满是荆棘!

我把腿伸了回去,撕心裂肺的痛,如刀割般的痛,像潮水般向我涌来,我的手紧紧地抠着垫子,竟然被我抠出一个洞来。双腿渐渐麻木了,脸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我深知,这就是磨难。

“啪嗒”我流下了一颗晶莹的泪珠,流下了一颗代表磨难的泪珠。风变得温柔,树叶安静下来,剩下小鸟在树上高歌。

上一篇:在2014年全县教育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