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推荐10篇)

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篇1

《渔歌子》教学案例

【教学构想】

(一)文本解读

《渔歌子》是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第十二课,这首词传唱悠远。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他既是词人,亦是画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他的笔下是诗情画意:雨中青山、空中白鹭、两岸桃花、水中渔舟、青笠绿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画面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核心价值观目标:

体会这首词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美景,感受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体会作者高远淡泊的志趣。

(三)设计思路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更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在指导学习这首古词时要弱化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设计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最后出示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这首词,进行比对读,让学生更能走近张志和,读懂《渔歌子》。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一、读出词中“画”,感悟“悠然自得”的渔翁。

1、我们也学过一些古词,你会背诵哪些? 生背诵《忆江南》《清平月乐.村居》

知道它们的词牌是什么吗?相同的词牌每一句的形式和字数也就一样,词和古诗不一样,句子有长也有短,也叫长短句。

2、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 指导背诵《小儿垂钓》《江雪》

师:蓬头稚子的钓钩钓起的是满心的期待与快乐,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是满江的凄清与孤寂,唐朝词人张志和的钓钩钓起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3、读通读顺词

(1)词牌“渔歌子”中的“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齐读。(2)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在读中理解孩子们没见过的“箬笠”“蓑衣”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 生:“箬笠”。

师: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竹帽,斗笠。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

课件出示“箬笠”“蓑衣”图片

4、抓词“眼”赏析词句,感悟诗境。(1)抓词“眼”,找景物

师: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 生:不须归。

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必回去。

师: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把他迷住了。

师: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师:圈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2)理解词句的意思,用积累的语言描绘画面

师: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能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吗? 生:高大雄伟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这句词读懂了。但是要注意,南方的山清奇俊秀,用高大不是太合适,明白了?

师:谁还能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 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生: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颜色。生: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师:诗情画意。

师:白鹭呢?什么样的白鹭? 生:自由翱翔的白鹭。

师:让我们看到了白露的动态。真棒,你让画面动起来了。师:还能加点声音吗? 生:欢叫的白鹭。生:引吭高歌的白鹭。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生犹豫)把你们刚才说的用进去。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着。生:在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翱翔。师:你的描述啊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一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出示句子)杜甫笔下的白鹭是在什么地方飞? 生:青天上。师:对,晴朗的天空。

师:那西塞山前的白鹭又是在什么环境中飞? 生:(略有迟疑)在斜风细雨中。师:雨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生: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展翅高飞。师:再加上声音。

生:在细雨中,西塞山宛如披上了一层薄纱。山前,有一群群引吭高歌的白鹭在飞翔。师:你的描述让这句诗变成了一幅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你。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也把其他的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动作、声音,让这幅画更丰富、更多彩?同位之间交流交流。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桃花婀娜多姿„„ 师:别急,重新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岸边桃花婀娜多姿„„ 师:注意语序,先说花吧,什么样的花? 生:婀娜多姿的花。师:怎么样?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师:接着说。

生: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好的,把它连起来说。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这就说清楚了。还有谁来说?

生:火红的桃花映着碧绿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水中,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她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词——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出示图画)这是你描绘出来的画面。师:还有吗?接着往下说。生:思考。

师:还有什么美的画面?

生:在细细的雨中,吹拂的风中,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夫在垂钓,不愿意回家。生:一艘小船上,一个渔夫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师:我喜欢你“悠闲自得”这个词,你怎么就从景物中读出了一个悠闲的人呢? 生:箬笠、蓑衣这两样事物„„

师:这两样事物带有渔翁的代表性,你就读出了一个—— 生:悠闲自得的渔翁。(3)把景物连成一副多彩的画

师: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生:在如诗如画的西塞山前,有几只引吭高歌的白鹭正展翅飞翔。火红的桃花映着潺潺的流水,清澈的水中,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渔翁正披着绿色的蓑衣、带着青色的斗笠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乐而忘归。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生用四字词语回答 师: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谁来读一读。生配乐读,齐读。

二、读出钓中“情”,感悟“淡泊名利”的渔翁

1、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 生读完后,师(接):归去吧!生:不须归。师:张志和,归去吧!生:不——须——归——

师:张志和仅仅是因为留恋这里的景色而不愿意归去吗? 生:因为这里的鳜鱼很肥美。

师:呵呵,张志和还没钓到鲜美的鳜鱼舍不得走,是吗?

2、领悟“不须归”含着的意思

师: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生:我查了资料,张志和是唐朝的大诗人和大词人,自号“烟波钓徒”,他的是多写隐居时的悠闲生活。

师: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生: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师: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生:齐读。

四、读出钓之“蕴”,感悟“心志平和”的渔翁。

师介绍: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

(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官场不适合我,我还是做个自由自在的渔翁更好。

生4:我本无意做高官,奈何官服身上穿,嗨,还是皇上给取的名好,志和志和,心志平和!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生齐读

师:每一个与翁友梅一个渔翁的经历。想一想,今天我们是怎样了解张志和词中的渔翁的?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先读。

师:对,读出词的节奏,读出词的韵味。还有吗? 生:想象。

师: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 生:画。

师:一幅优美的画卷。还有吗? 生:理解它的意思。

师:理解意思,想象画面,还有吗? 生:通过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

师:真好,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他的心情。大家用这种方法你来走进下面几首诗中渔翁的内心世界。出示古诗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鱼 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我把“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探究和实施: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篇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案例 【案例宗旨】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阶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创设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课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学生综合性学习有效方式。因此,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学习国学经典的综合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和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的能力。

【案例背景】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据此,本案例设计它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索研究的兴趣。通过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师生共同确定研究

0

小学语文个人小课题研究

家朗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以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老师: 朗诵的很有古文言文的韵味,下来哪一组。

学生: 我们小组对孟子《鱼,我所欲也》有些研究,下来我来朗诵大家交流一下,《鱼,我所欲也》它的作者是孟子,孟子名珂,鲁国邹邑人,他不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于是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两者东西不可同时得到,于是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意思是—苟且取得,在这里的意思是苟且偷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里的患指祸患,灾难。辟是通假字,通---躲避的避。这句话的意思是: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所以有些祸患并不躲避。

老师: 解释的非常好,他们小组在这方面还挺有研究,那么在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该如何选择,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这些,两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让正气漫天空,我们该如何让清白留人间,下来哪组。

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篇3

经典诵读比赛小结

为了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我校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比赛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注和青睐。

本次比赛成立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机构。比赛顺利进行,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的观看并评比打分,参赛选手也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态度参加了比赛。进过激烈角逐和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参加比赛选手们他们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语言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同学们也都被他们的激情所感染。比赛过程中,选手们时而高亢激昂赞美祖国、时而深情款款表达祝福。

学生们的一首首经典的诗歌把大家带入诗歌意境。用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抒发浓浓的爱国情结。各位选手精彩的朗诵不时赢得了阵阵掌声。同时这次比赛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一部分同学还不能进入角色,没有把自己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但总体来说这次活动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经典诵读比赛的举办,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亲近、欣赏和体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中感受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广大师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传承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还如烟海,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做好此项工作。

诵读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主持词 篇4

男:古诗文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女;经典古诗文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男:经典古诗文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女;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han,词句优美。

男;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女;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男;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齐:

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读书,让我们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读书,让我们那荒芜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与好书为友,打好人生底色。让我们与经典作伴,润泽精彩童年。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女:现在,我宣布:章曲小学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女:第一项:请学校领导讲话。男:第二项;比赛正式开始。节目主持词 1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懂得该如何刻苦学习。“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我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着,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接下来,有请一年级同学进行《三字经》的诵读比赛

2、女:辽阔的草原,肥壮的牛羊 帐篷里传来豪放的牧歌 这是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这是天人合一的美妙图画 请听二年级《敕勒歌》!

男:渊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如同灿烂的明珠,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神奇的古琴,弹奏着美妙的乐曲,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4、女: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们的乐园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请听四年级学生带来的诵读《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男;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成都人叶浪创作了一首诗。“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一刻,我们都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请听五年级学生带来了诵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6、男: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男:祖国,这个字眼包含着多少魅力啊!

女:她是我们的母亲,养育了十三亿的中华儿女。

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男:这是一副享有声名的对联。我们青少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女: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六年级学生为我们带来的《叶挺的囚歌》。

结束语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男:让我们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女: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男: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初中经典诵读目录 篇5

上:

1、龟虽寿

曹操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4、夜雨寄北

李商隐 5.观书有感

朱熹

6.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7.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9、浣溪沙

晏殊

10、如梦令

李清照

11、.山中杂诗

吴均 12.竹里馆

王维

13.峨眉山月歌

李白

1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约客

赵师秀

16.论诗

赵翼

1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18.观沧海

曹操

19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20、《论语》十二章

下:

1.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2.春望

杜甫 3.石壕吏

杜甫

4.归园田居

陶渊明

5.使至塞上

王维 6.渡荆门送别

李白 7.登岳阳楼

(其一)

8.野望

王绩

9.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10.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

陆游

11.桃花源记

陶渊明

12.三峡

郦道元

13.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14.诉衷情

陆游

15.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16.青玉案

辛弃疾 17.雪梅其一

卢梅坡 18.泊秦淮

杜牧 19.画眉鸟

欧阳修 20.木兰诗

八年级古诗诵读

上:1.饮酒

陶渊明

2.长歌行

汉乐府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6.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9.相见欢

李煜 10.黄鹤楼

崔颢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2.水调歌头

苏轼

13.秋词

刘禹锡

14.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15.过零丁洋

文天祥

16.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17苏幕遮

碧云天

范仲淹 18.长相思

纳兰性德 19.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20..小石潭记

柳宗元

下:

1.天净沙

白朴 2.花影

苏轼

3.鲁山山行

梅尧臣

4.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5.观刈麦

白居易

6.望江南

温庭筠

7.武陵春

李清照

8.霜月

李商隐

9.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1.月夜

刘方平

12.南乡子

辛弃疾

13.行路难

李白

14.月下独酌

李白

15.羌村三首

杜甫

16.登楼

杜甫

17.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18.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19.关雎

20.蒹葭

九年级上古诗诵读

1.望月有感

白居易 2.望月怀远

张九龄 3.别云间

夏完淳 4.从军行

杨炯 5.塞上曲

戴叔伦

6.满江红

岳飞

7.沁园春 雪

毛泽东

8.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9.卜算子

咏梅

陆游

10.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11.岳阳楼记

范仲淹 12.醉翁亭记

欧阳修 13.出师表

诸葛亮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经典诵读活动记录 篇6

时间:2017年10月24日 责任老师:陈博

诵读内容: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诵读方式:赏读+齐读

书香校园 经典诵读 篇7

开展《书香校园 经典诵读》活动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永定区教育局的安排,湖雷中心小学全面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通过开展“书香校园 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阅读状态,激发他们持久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使阅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经典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使古诗文诵读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另外,学校还开展教师经典诵读——读书月活动,每位教师在一个月中读1—3本有关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并撰写20页的读书笔记,至少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体会,并在月末开展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演讲比赛。

总之,经典美文诵读活动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本我校将把此项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以此活动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弘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经典童谣诵读总结 篇8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

自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变化,师生爱上了经典诵读。我校开展了许许多多的关于“文明礼仪”的教育活动,使我熟悉到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一个人假如不讲文明,不懂礼仪,就会失去朋友;相反的,假如你是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关系也会越来越好。可见,文明礼仪的作用是多么大啊!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文明礼仪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在家里和父母生活,要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在学校和同学们相处,要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对老师要尊重,要有礼貌。在社会上要讲公德,要讲文明,要遵守公共秩序,不随地吐痰,不随便丢垃圾。但是在一部分的人身上,还是出现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当你在马路上行走时,随处能见地上有斑斑痰迹,果皮纸屑。公园中也可见到与其极不和谐的食品袋、方便面盒。甚至在我们的校园里也存在着不文明的行为。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

我们学习文明礼仪,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管住自己的嘴,不说不良话语:管住自己的手,不乱丢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不乱闯红灯。

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与和谐,也能创造一个布满爱心的环境,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温馨。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篇9

——《震动》读后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让我们明确了阅读的目的。的确,阅读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可以使我们受益一生。在这两天,我读了一本名叫《震动》的书,读完后我收获颇丰,它让我明白了许多生活的道理。

《震动》讲述了初二学生黄春荣和钟雷都对女生宋佳玲有好感,因此两人结仇。宋佳玲原本想请与黄春荣是好朋友的元帅为两人调解关系,可是元帅和他的好友俞前进却让两人在山坳中进行决斗。宋佳玲得知后,和好朋友顾芳芳前去制止,没想到,就在这时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六个少年被困在山坳里,其中黄春荣和顾芳芳还受了重伤,六个人在这时候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最后终于冲出险境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因为救班里同学而牺牲的何平老师和季洁,靠吃泥巴顽强的生存下来的元帅奶奶„„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动。

在这本书里,让我感动最深的就是六个少年在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的山坳里,通过吃草,吃树叶,顽强的坚持到获救的那一刻,并且在这六个人里面,还有两个是大家在平时最看不起的人,他们能顽强的生存下来,不得说是一个奇迹,而他们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那就是他们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无论在以前对谁

有多少意见,但现在,他们心在一起,创造了这个奇迹。经过了大地震的洗礼,他们真正的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些任性的孩子。想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之间有一点小矛盾就开始闹别扭,就开始不相处,不说话,就开始不团结,如果这样,我们在大地震中,能创造像六位少年那样的奇迹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吗?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 篇10

书乃人类进步之阶梯是人类思想的精魂,如果说五谷杂粮,鸡鸭鱼肉能填饱肚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食粮。那书香经典,名著诗赋就是能充实心灵,是人类不可割舍的精神食粮。因此在我小时候,也许是刚会说话的时候书的影子已经走进我的世界,书的香味已经充满我的生活。

就这样,一缕书香,就这样在我的生命里,飘散开来。

我喜欢传记,比如,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该书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保持了优美流畅、生动自如的风格,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敏锐新颖,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画像”。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一个时代的亮点,这是一个民族的福音。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阴影笼罩下的旧中国,汉唐时的东方帝国已衰弱成东亚病夫。外族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无边的黑暗肆虐着华夏大地。这个时代需要英雄,这个国家需要英雄,这个民族需要英雄。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他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得苦难历史,他创建了新中国,他让五星红旗成为西方世界所畏惧的事务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也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水浒和三国改变了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也改变了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从后来毛泽东对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精湛的战略战术指挥下,我们惊奇的发现水浒三国中的阴谋阳谋被毛泽东发挥的玲离尽致。

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

上一篇:作风问题自查整改方案下一篇: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