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精选8篇)

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 篇1

有几句还是很值得推敲的,我比较在意的一句真实和虚构只是诠释方法不同,我现在明白了有些人为什么可以等着双眼说瞎话,他们眼里没有道德标准,就像剧中的杰出公民一样不信教不受社会常理约束。在剧中被骂成叛徒,靠诋毁自己的家乡成名,想当年离开家乡不是带着愤恨吗,虚构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还从头至尾说那句所有灵感都来自于此,那句离开了却依然还在贯穿全剧。

文人有种自命不凡,剧中主角做哪辆车好像都会抛锚,被恶魔眷顾,而又情场得意,占据着昔日女友的心又操了情敌的女儿,把剧中所有人都描写的那么不堪,唯一有一些人没有丑陋的嘴角却是无知的愚民,至于那个旅馆小生活脱一个狗腿子,要不然那么多想拜访的都拦在门外却放妙龄女子进来,第二次直接躺在床上。

为什么事隔四十年要回乡呢,父亲去世却不回?在片尾作品朗诵中说是源自一封邀请信,文人的虚伪表现的太彻底了,记得刚开始决定要去前的远镜头吗,思念的面容及食言后的独自前行,如果带着女秘书就不会有这样的文化冲突了,就像那副本应该第一名的绘画,没有了背后的巧合就不会成为佳作,当然独自前往主要是因为前女友,市长的邀请衣锦回乡本想风光大驾但却囧事不断,没有了秘书的辅佐一直被左右,强忍着拥抱会面被利用,最后爆发了训斥那个自以为是作品主角儿子的人,要知道俗人认为的推却只是假客气。先是拒绝帮助残疾人而后打电话叫助手汇钱,为何?不想扮演上帝的角色也不想被人称之为恶魔吗,还是怕麻烦。草了女粉也成为炫耀的筹码了吗,人家炫耀每天都可以操你前女友,让你难堪了,你也是同样的嘴脸开始炫耀了,摘下头盔那一刻观众都笑了,你心里也笑了吧

对世界的现实不接受的人成了作家,作品中虚构世界看似还说的过去,那你的作品中怎么没有美好的东西,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只看到好的东西另一个人只看到坏的方面,说明了什么,当杰出公民被问到时无言以对,一开始获奖感言中说到之所以得奖因为国王需要这个世界需要,揭示了社会的本来面目,文人的高傲自大展露无疑,国王拍手了大家才跟着称赞,很多人都说这是部高分电影也是如此吧

的确这是部好作品,大部分人都习惯性把一件事一个人分对错好坏,大家都说好你也只能跟着说好要不只能敌对,那你觉得剧中主角对吗,可怜的残疾人做错了吗,一种社会现象无奈时只能嘲讽吗?遇到残疾人乞讨时给不给都错了,也没错。说法不同结局不同

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 篇2

写实传统的继承和切入角度的创新

电影理论总是来源于电影实践, 电影创作的不断发展又推进了电影理论的深化和演变。就如同电影的创作初衷来源于生活, 它的艺术形式高于生活, 创造的心灵价值却服务于生活, 即使表现形式出现幻化, 精神却不可与真实生活相左。反过来说, 电影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 戏剧化了的段落剪辑。王志敏在其著作中对电影的界定表述就体现了这一特性, “电影是以记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 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 (1) 。比如灾难片的教育导向是唤起人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觉悟, 而绝不是造成社会对未来的恐慌。《玩酷青春》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小成本电影, 选题的微观要达到写意的宏观, 必须提炼出五味杂陈的生活感言, 所感所言也必须表现出对生活的建树意义。正如金马奖评审回应质疑时说的, 吕丽萍赢在真实、赢在平凡。

真实价值———小人物电影的角色意义。当代中国, “和谐”成为社会精神文化体系中受众竞相追捧的文化符号之一, “回归生活”也就成了众多电影取材的灵感源泉。从“平民导演”冯小刚早期贺岁作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系列经典开辟蹊径, 到当前第47届金马奖吕丽萍凭借在《酷玩青春》中成功扮演一位极平凡的母亲角色而封后, 小人物题材电影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顶峰。相悖于科幻、战争、悬疑、动作类题材影片的“跳出生活”、“刺激感官”, 以小人物为刻画对象的家庭伦理题材电影, 有着温馨、真实、贴近的标签, 迎合了当代电影受众通过观赏电影而升华生活感受、寻找人性光环的迫切愿望。从中国美学观念的理论来看, “真实不失一种毋庸怀疑的绝对的崇高目的、一种本源、一种出发点” (2) 。

高考、叛逆、成长、沟通是现实生活中时时发生的事。敢于在麻木的情绪中挖掘感动, 是《玩酷青春》价值选择的突破。为了追求戏剧性最大化, 灾难、穿越、历史、救赎成了电影生搬硬套的铺设文化, 由于真实性匮乏、远离生活, 这类电影渐渐掩盖了电影艺术最美的价值“真实性”。布列松的影像社会责任论同样可用来指导影视创作: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 如果它远离了爱, 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 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 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3)

源于生活题材的电影, 因具有真实价值, 尽管在观赏时没有触目惊心和力竭力尽, 但其留下的却是悠长的艺术甘甜和无尽的文化回味。电影《玩酷青春》以人物“卖废品”讨价还价为第一幕, 就已经定下了写实的基调, 剧情继续在生活的范畴中展开:罗素芳的本命年生日、老少三代在餐桌上的每一次交锋, 这些真实而平常的镜头切换, 使得电影最后原本突兀的一个玩笑———罗素芳前夫的出现, 也显得极尽平常和真实, 这才是戏剧性。“你越理解生活的底色跟结构、规律、标准程式, 越容易看到戏剧性” (4) , 让事情发生而不是闪躲, 要一步一步而非三级跳式地展开电影叙事。

角度提炼———旧题材、旧剧情、旧角色也有新意境。冲突与矛盾是电影思想的集中表现。然而两代人之间的意见纠葛、新新青年的青春与梦想、平凡小人物生活的艰辛这些都是电影戏剧中已无任何新意的题材。老中青三代同堂的个性差异、望子成龙心切的母辈形象, 这些也都是不再新颖的剧情标志。偏偏电影是一种伟大的表现艺术, 即使是生活中平凡的人、普通的事, 站在一个新的理解高度, 或者选择一个新的表现角度, 甚至冒险尝试满足一种新的受众需求———用美学手法翻新旧事, 也有意想不到的韵味和张力。

离异、下岗, 家中上有孤寡老人、下有待哺小儿, 类似这样的伟大女性形象在宋春丽的《九香》和巩俐的《漂亮妈妈》中都有体现。这类电影凭借受众对母爱的通感, 赚取了无数的眼泪和此后对母爱无穷尽的歌颂。反思人物形象, 对无论是宋春丽还是巩俐饰演的母亲, 受众的第一感受是同情而非佩服, 因为一味的悲情手法使这些母亲看上去更多的是可怜的“无奈”。电影《玩酷青春》摒弃了这种艺术手段, 转而选择给受众创造出崭新的、“理性上喜爱”而非“感性上同情”的伟大母亲形象。如影片中罗素芳 (吕丽萍饰) 大闹儿子何志鹏 (盛超饰) 跑酷广告拍片现场的片段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母亲形象, 是一个真实世界中有些倔强、执拗的母亲。出于为儿子好的唯一目的, 女主角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母亲角色中,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吕丽萍一句“我管你什么裤啊、袜子的, 我们不跑了”顿时使尴尬的场景和生动的语言相映成趣, 笑过之后, 幽默的语言撞击的却是受众的心灵。母亲的无奈, 恰恰在这样可爱的瞬间凸现出来。

电影中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角色设置是租客小方, 这是本片的另一个创作亮点, 就像男主人公何志鹏代表着“80后”“90后”激情一代, 人物小方也有着“北漂一族”的时代烙印。他就像一根引线, 穿起了别人一家故事的同时, 也经历着自己的人生。这个角度虽然隐藏在电影背后, 却无形中增加了这部电影的人文厚度。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是: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5) 选取合适的角度去表现主题, 是电影美学实践创新的突破口。

新时代的蒙太奇之路

电影《玩酷青春》中大胆地选择了“跑酷”、说唱等其他领域的艺术元素, 经过蒙太奇手法的转承联合, 为这部本身有些“土”的电影增加了很多美学看点。

艺术素材———与相通的艺术形式共鸣。“蒙太奇是一种独特的、全新的和创造性的艺术。” (6) 继《红磨坊》剧情曲折的吸引与歌舞惊艳的享受共同铸就了成功的艺术作品之后, 电影人也开始走出影棚, 寻找来自现代化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异域风情。音乐舞美与体育舞美具有共通的美感, “跑酷”运动因着“征服”与“超越”的艺术特征, 成为时下最受追捧的电影语言。无论追溯到好莱坞电影《企业战士》、《13区》、《007皇家赌场》, 还是以数月前刚刚热映的《波斯王子时之刃》为例, 运用现代、时尚而富有观赏价值的“跑酷”艺术, 在这个阶段无一例外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像记忆。

肢体语言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 逆光下镜头捕捉到的因“跑酷”造型不断变化的黑影, 如同舞台上的精彩影戏一般, 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前拉起了一张浪漫的网和感性的幕。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 能够穿插如此夺人眼球的艺术表演, 是对艺术素材重新排列组合的创新之举。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消费时期, 给电影增加电影之外的艺术享受, 就如同跟着电影《红磨坊》来到大歌剧院, 亲身感受音乐恢弘的力量和场馆里热闹的氛围一般, 必然提升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

电影《玩酷青春》在剪辑时还应用了一段极有律动的说唱音乐。笔者认为, 这是导演孔令晨个人时代属性的象征。如果要通过美学表象来确定这部电影的唯一主角, 那镜头一定会摆向阳光下奔跑跳跃的年轻人。这段音乐的表征效果也许并不能为这部电影的主题表达添彩, 但从丰富电影内涵、贴上典型标签来看, 时尚音乐元素的加入功不可没。

美学符号———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北京的大杂院是中国民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 同样, 法国电影《暴力街区》里的跑酷创始人“大卫·贝利”也象征着“跑酷文化”的精髓。仅90分钟的电影时间, 如何使电影艺术言之有物, 善于使用美学符号、“借力给力”是电影《玩酷青春》的又一大成功实践。

语言学家翁贝尔托曾说过:“象征是一种活动, 通过它, 人认识到经验的复杂性, 并用与之相适应的表达系统的内容结构组织它。” (7) 作为一部朴实无华的生活题材电影, 《玩酷青春》在竭力寻找美学中的浪漫主义成分, 巧妙地使用象征符号, 可以架起审美情绪通向电影美学艺术的“高速通道”。

审美升华———感官与心理的双重契合。电影的创作有四种基本方式:直觉创作法、故事创作法、思想创作法和特征创作法。电影的直觉单元, 即电影的画面与声音通过时空营造呈现出“好看”和“好听”的特质。 (8) 《玩酷青春》中运动造型的设置因观赏性突出, 电影叙事的逻辑性与圆满性便被受众宽容甚至忽略。

以知觉单元来表现故事, 不仅能达到刺激受众感官的效果, 恰当地利用受众的审美追求打造审美现象, 还能达到电影复杂的深层美学。受众在追求审美时倾向于亲近感受中高兴和愉悦的部分, 倾向于排斥感受中不高兴和不愉悦的部分。 (9) 所以对于电影主人公命运的关注成为一条极佳的审美创造路线。《玩酷青春》中罗妈妈与“下岗”命运抗争, 电影对其与日本老板语言争锋场景的刻画极大地满足了工薪阶层受众的审美需求, 吕丽萍对罗妈妈在老板办公室织毛衣片段的精彩演绎更是让观众大呼过瘾, 这些其实是与受众心理完美契合的效果。

知觉单元表现故事有一个重要特点———视听呈现性。电影《玩酷青春》在中后期有一个钢琴背景音乐的人物白描片段, 在一个狭小的镜头空间下, 女主人公吕丽萍蹲在地上缓缓地打扫厕所, 侧面单光束打在人物头顶, 看不见其面部表情, 却因整个镜头持续了近20秒, 而把女主人公的无奈与黯然传递给了受众。

电影史观下的艺术价值定位

对《玩酷青春》这部电影的评价自始至终褒贬不一, 毕竟其斩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历史观上也必将载入史册。正如意大利电影学者朱莉安娜曾说:“就电影理论和历史理论两个方面而言, 电影史都是历史与理论之间的有益结合。” (10) 这部电影的艺术实践价值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渊源, 这种内在关联必将成就其在历史书卷中永不降温的议论之声。

社会底层民生之题、现代婚姻危机之题、女性权益维护之题、青少年成长心理援助之题、高考应试教育利弊之题, 这些都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为热门、当政者急于找到答案的未知题, 而这些背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便成就了《玩酷青春》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片又具有了纪录片的功能, 文化内涵便多了“社会铭文”的意义, 艺术价值因历史价值而得到了提升。

当代的电影美学理论与多种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交叉渗透, 变得复杂而多变。与历史观的聚合使电影美学理论从单纯以艺术加工和美学形式的体现等定量手段, 增加到对其电影叙事的时代语境、时代感染力、时代心理捕捉、时代参照性等多方面电影史观的测量。从这个方面看, 《玩酷青春》依然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8][9]王志敏:《现代美学体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胡克:《论中国早期电影理论中的真实观念》, 《电影学前沿》,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百度百科:布列松。

[4]阿郎:《看电影》卷首语, 2010 (12) 。

[5]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美学》 (第一卷) , 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第40页。

[6]巴拉兹.贝拉[匈]:《电影美学》,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5页。

[7]翁贝尔托.埃科[意]著, 王天清译:《符号学与语言哲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 篇3

四部参赛两部拿奖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一共有4部华语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分别是台湾导演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香港导演许鞍华的《桃姐》、杜琪峰的《夺命金》以及作为“惊喜电影”最后才公布的内地导演蔡尚君的《人山人海》。杜琪峰虽然是香港电影大佬级人物,但作品几次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都铩羽而归,这一次的威尼斯之行也并未弥补这一遗憾。台湾导演魏德圣之前凭借《海角七号》声名鹊起,但这部新作《赛德克·巴莱》却并未获得影评人的好感,也同样与最后的大奖无缘。

但四部华语作品参赛,捧回两座奖杯,可以说,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延续了“华语福地”的称号,也缓解了今年以来华语影片在柏林、戛纳等国际电影节一无所获的尴尬,甚至有媒体人在微博第一时间感慨,终于无需再用“颗粒无收”来做标题了。

64岁叶德娴喜捧影后

今年已经64岁的叶德娴得奖后很高兴,但她却把一切归功于表演合评委的眼缘:“其他演员不好吗?你看朱迪·福斯特,她是奥斯卡影后,凯特·温丝莱特也是。另一位英国女演员演一个心理变态的女人,如果按表演来讲,她们表演的难度也不轻的。”

但叶德娴在影片《桃姐》中实在太出彩了,可以说这部电影一半都是她的表演撑起来的。《桃姐》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为梁家服务了60年的女佣“桃姐”和她看着长大的“梁家少爷”(刘德华饰)之间亦仆亦友的感情……已近暮年的叶德娴用精湛的演技诠释出“简单平凡却百味杂陈”的人生,她对桃姐形体的模拟还好,心里揣摩最难,桃姐那种带着自卑又发自内心的恭敬、对少爷浓烈却从不逾越的感情、天生的纯朴善良和倔强,仿佛人物原型的灵魂附体在角色上,用“人戏合一”这种境界来褒奖都不为过。该片在威尼斯首映后,收获长达8分钟的两次掌声,看哭了不少外国观众和媒体。而此前该片导演许鞍华曾拿着这个剧本到处找投资商,却屡屡碰壁,直到找到刘德华出钱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

内地导演蔡尚君否极泰来

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第二天,内地影片《人山人海》才以“惊喜片”的身份最终入围主竞赛单元。在放映时,因拷贝原因字幕文件损坏延后放映时间;更恼火的是,延后一天的放映居然还引起火灾……但,这一切磨难都值得,蔡尚君最终凭本片捧回了最佳导演“银狮奖”的奖杯。

得奖后,蔡尚君称根本没想到会拿这个奖。而威尼斯以达伦为首的评审团将这个重量级奖项颁给了第一次参加威尼斯的蔡尚君,也从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中国年轻导演的努力。虽获得大奖,但有着诸多争议性话题的《人山人海》仍面临内地上映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该片还没取得公映许可证。蔡尚君表示,片方和自己都会积极和国家广电总局协调,希望该片能够尽快与国内的观众见面。

华语电影与威尼斯的“缘”

威尼斯电影节向来是华语电影人的福地,华语导演们抱着自己的宝贝电影前赴后继奔向水城,手气好的捞个奖回来,机会来了卖个片赚大钱,即使是去赶场子打“国际酱油”,也好歹是上世界级影展走了一圈,分量可不轻。而回眸华语电影与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还要追溯到1956年。

1956年,中国老一辈电影大师司徒慧敏和蔡楚生第一次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向各国电影人介绍中国电影。1971年,威尼斯电影节向中国电影正式伸出了橄榄枝,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了谢晋的《红色娘子军》,这也是当时唯一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华语电影,从此揭开了西方电影人认识华语电影的序幕。

此后,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就屡有斩获,更缔造出华语电影连续三年擒得“金狮”的佳话——2005年李安的《断背山》、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2007年李安的《色·戒》。而在威尼斯电影节著名的“双狮俱乐部”里,有3位导演获此殊荣,其中就有两位是来自中国的电影人——张艺谋和李安。而随着华语电影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批优秀的华语电影人还登上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席位,如张艺谋、巩俐、李安、杜琪峰等等。

戛纳电影节获奖的法国电影 篇4

评委会大奖,让·德拉诺瓦《田园交响曲》(并列)评委会特别奖,雷内·克雷芒《铁路的斗争》 最佳导演,雷内·克雷芒《铁路的斗争》 最佳女演员,米歇尔·摩根《田园交响曲》 最佳音乐,乔治·奥里克《田园交响曲》

1947年

评委会大奖,雅克·贝克《安东尼夫妇》 评委会大奖,雷内·克雷芒《该死的人们》

1949年

最佳导演,雷内·克雷芒《铁窗之外》

最佳布景设计,奥当·拉哈《请你照料阿梅丽》

1951年

最佳音乐,约瑟夫·科斯玛,卡内尔《朱丽叶,又名梦幻的钥匙》

1952年

评委会特别奖,安德烈·卡耶特《我们都是杀人犯》 最佳导演,克里斯蒂安·雅克《郁金香芬芳》

1953年

评委会大奖,亨利-乔治·克鲁佐《恐惧的代价》 最佳男演员,夏尔·法内尔《恐惧的代价》

1954年

最佳导演,勒内·克雷芒《里波阿先生》(《红心杰克》)国际奖,安德烈·卡耶特《洪水之前》

1955年

最佳导演,儒勒·达辛《男人的争斗》和谢·瓦西利耶夫《石普卡的英雄》(保加利亚)

1956年

金棕榈奖,雅克-伊夫·库斯托《寂静的世界》

评委会特别奖,亨利-乔治·克鲁佐《毕加索的秘密》

1957年

最佳导演,罗贝尔·布列松《死刑犯越狱》

1958年

评委会特别奖,雅克·塔蒂《我的舅舅》 1959年

金棕榈奖,马塞尔·加缪《黑人奥尔菲》 最佳导演,特吕弗《四百击》

最佳女演员,西蒙娜·仙诺,杰克·克莱顿《金屋泪》

1960年

最佳女演员,让娜·莫罗,彼得·布鲁克《如歌的行板》和梅莲娜·梅尔库丽,达辛《星期天不行》(希腊)

1961年

金棕榈奖,亨利·科尔比《长别离》和路易·布努埃尔《维莉迪安娜》(西班牙)

1962年

评委会特别奖,罗贝尔·布列松《圣女贞德的审判》和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蚀》(意大利)

1963年

最佳女演员,玛丽娜·芙拉迪,马克·费雷利《女王蜂》(意大利)

1964年

金棕榈奖,雅克·德米《瑟堡的雨伞》

1965年

最佳编剧,皮埃尔·肖恩多夫《第317排》

1966年

金棕榈奖,勒卢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欢女爱》)和皮埃特罗·哲米《夫妻生活的意大利人》(《现形记》)(意大利)

1967年

最佳编剧,阿兰·杰西亚《屠杀的游戏》和艾利欧·派特利《按老规矩》(《见者有份》)(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罗贝尔·布列松《穆谢特》

1969年

最佳男演员,让-路易·特兰蒂尼昂,科斯塔-加夫拉斯《Z》 评委会奖,科斯塔-加夫拉斯《Z》

1970年

首部故事片奖,拉乌尔·库塔尔《和平市》

1972年

最佳男演员,让·亚纳,莫里斯·皮亚拉《我们不会白头到老》 1973年

评委会特别奖,让·厄斯塔什《妈妈和妓女》 特别奖,雷内·拉鲁斯《野蛮的行星》

1974年

最佳女演员,玛丽-若泽·娜特,米歇尔·德拉科《舞会的小提琴》

1975年

最佳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别法庭》和米歇尔·布洛尔特《秩序》(加拿大)

1976年

最佳女演员,多尼尼克·桑达,莫洛·鲍罗尼尼《可靠的遗产》 评委会特别奖,埃利克·侯麦《O侯爵夫人》

1977年

最佳女演员,莫尼克·梅居尔,让·博丹《摄影师马丁》

1978年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克洛德·夏布洛尔《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和吉尔·克莱伯格,保罗·马佐斯基《一个不结婚的女人》(美国)

1979年

青年电影奖,雅克·杜瓦荣《野丫头》

1980年

最佳女演员,阿努克·艾梅,马克·贝洛乔《虚无缥缈》 评委会特别奖,阿仑·雷乃《我的美国舅舅》

最佳男演员,米歇尔·皮寇丽,马克·马洛乔《虚无缥缈》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热拉尔·卡尔德龙《活着的风险》 金摄影机特别奖,让-皮埃尔·德尼《阿德里安的故事》

1981年

评委会特别奖,阿兰·泰纳《光年》(瑞士-法国)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詹姆斯·艾弗里《四重奏》(英国)和安德烈·祖劳斯基《迷恋》(德国-法国)

当代电影奖,朱丽叶·贝尔托和让-亨利·罗歇《雪》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克洛德·勒卢什《波莱罗舞》(《相互间》)

1982年

最佳摄影,布鲁洛·努丹,彼得·德尔·蒙特《旅行邀请》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拉乌尔·库塔尔,让-吕克·戈达尔《邀请》(法国-瑞士)金摄影机特别奖,罗曼·古皮《三十岁死去》

1983年 最佳导演,罗贝尔·布列松《金钱》和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乡愁》(意大利)

1984年

最佳导演,贝特朗·塔维尼耶《乡村星期天》

1985年

最佳导演,安德烈·泰西内《约会》

1986年

最佳男演员,米歇尔·勃朗,贝特朗·布利耶《晚礼服》和鲍勃·霍斯金斯,尼尔·乔丹《蒙娜丽莎》(英国)

评委会奖,阿兰·卡瓦利埃《圣特蕾莎》

1987年

金棕榈奖,莫里斯·皮亚拉《在撒旦阳光下》

1988年

金摄影机特别奖,米拉·奈尔《孟买,你好》

1989年

评委会特别奖,贝特朗·布利耶《美得过火》和吉塞佩·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意大利·法国)

1900年

最佳男演员,杰拉尔·德帕迪约,让-保罗·拉帕诺《大鼻子情圣》 最佳摄影,皮埃尔·洛姆,《大鼻子情圣》

1991年

评委会特别奖,雅克·里维特《不羁的美女》 评委会奖,马龙·巴达迪《生活之外》

最佳女演员,伊莲·雅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维罗妮卡的双面生活》

1993年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巴塔巴《马泽帕》

1994年

最佳女演员,薇娜·莉西,帕特里斯·候谢《玛戈王后》 评委会奖,帕特里斯·候谢《玛戈王后》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米歇尔·勃朗《累得要命》 金摄影机特别奖,帕斯卡尔·弗朗《与死者的小争论》 最佳编剧,米歇尔·勃朗《累得要命》

1995年

评委会奖,沙威·波伏瓦《不要忘记你将死去》 最佳导演,马蒂厄·卡索维茨《仇恨》

1996年

最佳男演员,丹尼尔·奥特伊尔和帕斯卡·迪凯纳,雅克·范·多梅尔《第八日》 最佳编剧,雅克·奥迪亚尔《自制英雄》

1997年

评委会奖,曼努埃尔·普瓦里耶《西部人》(《日落前决定爱不爱你》)金摄影机特别奖,布吕诺·迪蒙《耶稣的一生》

1998年

最佳女演员,埃洛迪·布歇和娜塔莎·雷尼埃,埃里克·宗卡《两级天使》 评委会奖,克洛德·米勒《雪地里的魅影》和托马斯·温特伯格《家庭聚会》(丹麦)

1999年

大奖,布鲁诺·迪蒙《人性》

最佳男演员,埃玛纽埃尔·肖特,布鲁诺·迪蒙《人性》

最佳女演员,赛弗琳娜·卡内勒,布鲁诺·迪蒙《人性》和埃米莉·凯德纳《罗塞纳》(比利时)

2001年

大奖,迈克尔·哈尼克《钢琴手》

最佳男演员,贝诺伊特·马吉迈尔,迈克尔·哈尼克《钢琴手》 最佳女演员,伊莎贝尔·哈伯特,迈克尔·哈尼克《钢琴手》

2002年

史上获奖电影 篇5

1979年

《人参娃娃》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陈冲获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舞台姐妹》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协会的年度奖。

1981年

《舞台姐妹》、《农奴》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苗苗》获第二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

1982年

《天云山传奇》、《归心似箭》获第一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四个小伙伴》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阿Q正传》中的男主角严顺开获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三个和尚》获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猴子捞月》获第4届渥太华动画电影节一等奖。《美在运动中》获意大利科尔蒂纳电影节特别奖。

1983年

《陌生的朋友》获第三十三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泉水叮咚》获第13届季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第七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美洲大奖。《鹿铃》获第1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4年

《河南寻古》、《江苏秀色》获法国蓬沙拉国际旅游电影节最高金奖。《西藏----西藏》获法国塔布国际旅游电影节旅游片冠军----金比利蕾娜奖。《鹬蚌相争》获第34届西柏林国际儿童电影节银熊奖 《水面庄稼》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业组织奖。

1985年

《黄土地》获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边城》获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泉水叮咚》获伊朗德黑兰第15届国际教育电影节教育类专片比赛铜奖。《月光下的小屋》获印度第4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昆虫世界》获第11届国际技术电影节纪录片一等奖。

1986年

《良家妇女》获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 《移核鱼》获西柏林第14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

1987年

《猴子捞月》获保加利亚卡布洛沃第4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老井》获第7次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以螨治螨》、《蝴蝶》获圣塔林第14届国际农业与环境电影节特别奖。

1988年

《山水情》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不射之射》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红高梁》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植物内生菌》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一人一亩地》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铜穗奖。

1989年

《红高梁》获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21电台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晚钟》获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银熊奖。

1990年

《黄河谣》获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山水情》获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本命年〉获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菊豆》法国第43届戛纳电影节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

《晚钟》获哥伦比亚第7届波哥大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和音响效果奖。《童年往事》获美国洛杉矶奥斯卡学院电影节银奖。

《芙蓉镇》获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1989年发行影片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三个女人的故事》获第12届克雷黛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

1991年

《出嫁女》获第1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中国岩溶》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国家地质学电影节大奖枣最高艺术质量奖。《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过年》获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1992年

《来自火焰山的鼓手》获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影片奖”。《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意大利大卫奖评选活动“最佳外语片奖”。《四十不惑》获第四十五届瑞士洛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评奖”。《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留守女士》获第十六届开罗国际电影“金字塔金像大奖” 《心香》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1993年

《香魂女》、《喜宴》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双旗镇刀客》、《妈妈》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

《天堂回信》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国际儿童青年电影中心奖” 《找乐》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和特别荣誉奖 《蓝风筝》获第6届京国际电影节大奖

《霸王别姬》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 《菊豆》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获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

1994年:

《火狐》获第四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奖”

《炮打双灯》获第42届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黄土高原径流林业》在第11届国际农业电影上,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奖。

1995年

《红粉》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黑骏马》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艺术节最佳导演奖。

《红樱桃》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轩尼诗记者杯枣最佳创意奖”。《二嫫》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玛雅美洲豹”金奖

《霸王别姬》获日本东京东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男主角夏雨获第一届新加坡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技术奖”

《女儿红》女主角归亚蕾获捷克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兰陵王》获美国洛杉矶桑塔•克拉里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与往事干杯》获葡萄牙第24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俱乐部联合荣誉奖。《活着》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

《太阳有耳》获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 《红粉》获第27届印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孔雀奖。

1997年

《鸦片战争》获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金秋鹿鸣》获第七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长故事片金奖和儿童评委奖。

1998年

《变脸》获第29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

《我也有爸爸》获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荣誉奖“金象奖”。《红色恋人》获第2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奖”银奖

1999年

《红河谷》获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幕奖”。

《永乐大钟》获第一届布达佩斯国际科学电影节“国际电影、电视和广播合作理事会奖”。《一个都不能少》获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2000年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0年,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梁朝伟)及技术大奖;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获评委会大奖;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一》获最佳导演奖。

2001年 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王小帅 《十七岁单车》 2001年 林正盛导演的《爱你爱我》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1年 法国恺撒电影节 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获“最佳外语片”奖 2003年 李杨导演的《盲井》 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4年9月第二十八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看车人的七月》获得评委会特别奖,主演范伟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记录 篇6

《海鲜》(大陆)——导演朱文

获第58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单元评委团特别奖 获第23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紫日》(大陆)——导演冯小宁

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观众评出的“最佳影片”大奖 《一声叹息》(大陆)——导演冯小刚

获第24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字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编剧奖、特别提及奖

《卧虎藏龙》(台湾)——导演李安,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主演

获第73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鲍德熹)、最佳艺术指导/道具装饰(叶锦添)、最佳原创音乐(谭盾)(2001年2月)

获第16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2001年3月)获第5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导演奖 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与最佳外语片奖 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

获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配乐、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外语片奖“金面奖”(2001年2月)

《十七岁的单车》(大陆)——导演王小帅,周迅、崔林、李滨、高媛媛主演 获第5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新进男演员(崔林、李滨)《爱你爱我》(大陆)——导演林正盛,张震、李心洁、戴立忍、高明骏、郭静纯主演

获第5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鬼子来了》(大陆)——导演姜文,姜文主演 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你那边几点》(台湾)——导演蔡明亮,李康生、陈湘琪、苗天、陈昭荣主演 获第5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杜笃之)

《千禧曼波》(台湾)——导演侯孝贤,舒淇、钮承泽、高捷、段钧豪主演 获第5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杜笃之)《那山那人那狗》(大陆,1998)——导演霍建起: 获2001日本电影笔会最佳外国影片第1名 获日本电影艺术奖最佳外国电影奖

获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国影片第1名 《八矿》(大陆)——导演晓鹏 获第23届法国真实电影节伊文思奖 《站台》(大陆)——导演贾樟柯

获瑞士佛里堡国际电影节唐吉珂德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丽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全美影评人协会2000年未在美国公演十大佳片第一名。《海鲜》(大陆)——导演朱文

获第58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西施眼》(大陆)——导演管虎

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亚洲电影评审团奖 《哥哥》(香港)——导演麦婉欣

获第58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最佳新导演奖”(9月)2002年

《生活秀》(大陆)——导演霍建起,陶红、陶泽如、潘粤明主演

获第6届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奖(陶红)和最佳摄影奖(2002年6月)

《陈默和美婷》(大陆,2002)——导演刘浩,主演王凌波、杜华南

获第52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最佳亚洲电影奖、最佳处女作特别鼓励奖

《和你在一起》(大陆)——导演陈凯歌

获第50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奖”、最佳男演员“银贝奖”(刘佩琦)(2002年9月)《小城之春》(大陆)——导演田壮壮

获第59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逆流而上单元圣•马可奖 《人民公厕》(香港)——导演陈果

获第59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逆流而上单元特别推荐奖

2003年

《暖》(大陆)——导演霍建起,郭小冬、李佳、香川照之主演

获第16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最佳男演员奖(香川照之)(2003年11月)

《盲井》(大陆)——导演李扬,李易祥、王双宝、王保强主演 获第5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银熊奖” 获第2届美国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叙事片奖 《铁西区》(大陆,纪录片)——导演王兵 获法国马塞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Jeon Jang Keu IHu„„》(大陆)——导演王小帅(与日本导演诹访敦彦以及韩国导演Moon Seong-Wo合作拍摄的录像作品)获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录像大奖(2003年8月)《和你在一起》(大陆)——导演陈凯歌 获第33届意大利Giffoni青少年电影节铜奖 《英雄》(大陆)——导演张艺谋,梁朝伟、章子怡、张曼玉、李连杰、陈道明、甄子丹主演

获第53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作品奖 《制服》(大陆)——导演刁亦男

获第22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大奖(2003年10月)《白塔》(大陆)——导演苏青、米娜

获法国马赛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最受观众欢迎影片 《二弟》(大陆)——导演王小帅 获印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香火》(大陆)——导演宁浩

获第4届日本Filmex国际电影节(银座影展)最佳影片奖

2004年

《看车人的七月》(大陆)——导演安战军,范伟主演 获第28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9月)

获第28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范伟)(9月)《云的南方》(大陆)——导演朱文,李雪健主演

获第54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非竞赛单元“NETPAC”奖

获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火鸟大奖新秀竞赛” 金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获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

《日日夜夜》(大陆)——导演王超,刘磊、王澜、王铮主演

获第26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最佳导演奖“南特城奖”、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11月)

《可可西里》(大陆)——导演陆川,张磊、赵雪萤、亓亮、赵一穗、多布杰主演

获第17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和最佳摄影奖(曹郁)(10月)获第4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12月)

《2046》(香港)——导演王家卫,梁朝伟、巩俐、王菲、张震、木村拓哉、董洁、张曼玉主演

获西班牙瓦雅多里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摄影奖(11月)获第1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12月)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陆)——导演徐静蕾,姜文、徐静蕾主演 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9月)《旅程》(大陆)——导演杨超,耿乐主演

获第5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特别奖(5月)

《茉莉花开》(大陆)——导演侯咏,章子怡、陈冲、姜文、陆毅主演 获第7届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6月)《美丽上海》(大陆)——导演彭小莲,王祖贤主演

获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顾美华)(6月)

《咖啡时光》(大陆)——导演侯孝贤,浅野忠信、一青窈、萩原圣人主演 获韩国釜山电影节“亚洲电影人奖”(8月)

《好大一对羊》(大陆)——导演刘浩,主演陈声林、赵大江 获华盛顿特区国际独立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5年

《青红》(大陆)——导演王小帅,高圆圆、秦昊、李滨主演 获第5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5月)《淹没》(大陆)——导演鄢雨、李一凡

获第5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大奖(2月)《牛皮》(大陆)——导演刘伽茵

获第5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卡里加利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2月)

《梦游夏威夷》(台湾)——导演徐辅军,杨佑宁、黄鸿升、张钧甯、黄泰安主演

获第7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荷花奖”(3月)《桃花灿烂》(大陆)——导演傅华阳

获第16届丹麦哥本哈根国际电影节“安徒生荣誉奖”(4月)《咖啡时光》(台湾)——导演侯孝贤

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郁金香奖”(4月)《自娱自乐》(大陆)——导演李欣,尊龙、李玟主演 获第5届美国好莱坞贝弗利山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生死劫》(大陆)——导演李少红,财周迅主演

获第4届美国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大奖“创办人奖”(4月)

《2046》(香港,2004)——导演王家卫,梁朝伟、巩俐、王菲、张震、木村拓哉、董洁、张曼玉主演

获第49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圣乔帝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5月)《情人结》(大陆)——导演霍建起,赵薇、陆毅主演

获第8届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05年6月)《b420》(香港)——导演邓汉强

获第19届日本福冈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5年7月)

《可可西里》(大陆)——导演陆川,张磊、赵雪萤、亓亮、赵一穗、多布杰主演

获第27届美国山岳电影节最佳叙述片奖(2005年7月)。《银饰》(大陆)——导演黄建中,主演孟尧

获日本SKIP国际数字电影节技术奖(2005年7月)

《长恨歌》(香港)——导演关锦鹏,郑秀文、梁家辉、胡军、吴彦祖、苏岩主演

获第62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欧洲艺术交流奖”(9月)《红颜》(大陆)——导演李玉,刘谊、黄兴饶、李克纯、王乙竹主演

获第62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欧洲艺术奖CICAE”(9月)获奥地利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和“费比锡国际影评人协会(FIPRESCI)大奖”(10月)

获比利时根特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罗伯特怀思奖”(10月)。《小站》(台湾)——导演

获第62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9月)《日出日落》(大陆)——导演腾文骥

获第2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9月)《世界》(大陆)——导演贾樟柯,赵涛、成泰燊主演 获《艺术论坛》2004最佳电影奖

获第11届法国维苏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3月)

获第6届西班牙巴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伯爵奖”及最佳摄影(3月)获第7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剧本“金荷花奖”(3月)《孔雀》(大陆)——导演顾长卫,张静初、吕玉来、冯砾主演 获第5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年2月)

获第7届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5月)。

《天边一朵云》(台湾)——导演蔡明亮,李康生、陆弈静、陈湘琪主演

获第55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艺术贡献奖、阿尔弗雷德•鲍尔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2月)

获第38届西班牙加泰隆尼亚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影评人奖和最佳男演员奖(李康生)(10月)

《好大一对羊》(大陆,2004)——导演刘浩,主演陈声林、赵大江 获加拿大维多利亚电影节金奖——最佳故事片奖(2月)获第11届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大奖(3月)《求求你,表扬我》(大陆)——导演黄建新,王志文主演 获第8届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6月)获第8届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6月)

《十面埋伏》(大陆)——导演张艺谋,刘德华、章子怡、金城武主演 获第30届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1月)获美国国家评论总结奖最佳艺术指导奖(1月)《背鸭子的男孩》(大陆)——导演应亮

获第6届日本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1月)

《如果•爱》(香港)——导演陈可辛,金城武、周迅、张学友、池珍熙主演 获美国纽约Queens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1月)《上学路上》(大陆)——导演方刚亮

获第28届德国卢卡斯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卢卡斯奖”(10月)获第20届伊朗伊斯法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金蝴蝶奖”(10月)

获第14届印度海德拉巴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象奖”和最佳导演奖(11月)

《我们俩》(大陆)——导演马俪文(原名:马晓颖)

获第18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金雅琴)(10月)《泥鳅也是鱼》(大陆)——导演杨亚洲

获第18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10月)《沉默的远山》(大陆)——导演郑克洪

获第22届波哥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0月)《静静的嘛呢石》(大陆)——导演万玛才旦 获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0月)《芒种》(大陆)——导演张律

获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10月)《电影往事》(大陆)——导演小江

获第13届德国汉堡国际电影节导演处女作大奖(9月)《来了》(大陆)——导演胡小钉 获德国柏林亚太电影节评委奖(9月)

《向日葵》(大陆)——导演张扬,陈冲、孙海英主演

获第54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9月)《断臂山》(台湾)——导演李安

获第62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9月)获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12月)

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情况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

评委会主席:谢晋{中国}

评委:赫克托-巴本科{巴西]、大岛渚{日本}、保罗-考克斯{澳大利亚}、徐克{中国}、卡伦-沙赫纳扎洛{俄罗斯}、奥利佛斯通{美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无言的山丘》(中国台湾)

金爵奖最佳导演: 林权泽《悲歌一曲》(韩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简·德克莱尔 《达恩斯教授》(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吴贞孩 《悲歌一曲》(韩国)

评委会特别奖:《 笼民》(中国香港)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5年)

评委会主席:孙道临{中国}

评委:李行{中国}、让-贝克尔{法国}、曼弗雷德-杜尼约克{德国}、杰奎琳-安德烈{墨西哥}、克日斯托夫-扎努西{波兰}

金爵奖最佳影片:《打破沉默》(瑞士)

金爵奖最佳导演 :埃里克·克劳森《我童年的交响乐》(丹麦)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让·皮埃尔·马瑞勒 《自由列车》(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郭柯宇 《红樱桃》(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火屋》(阿根廷)《美国女儿》(俄罗斯)

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7年)

评委会主席:石方禹{中国}

评委:林全泽{韩国}、松坂庆子{日本}、马克-莱德尔{美国}、埃列姆-克烈莫夫{俄罗斯}、吴思远{中国}、伊斯特凡-萨伯{匈牙利}

金爵奖最佳影片:《门德尔》(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 菲尔·阿格兰德《丛林人》(英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米歇尔·比高利《旅伴》(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潘予《安居》(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安居》(中国)《门德尔》(挪威)

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9年)

评委会主席:吴贻弓{中国}

评委:保罗-维奇尔{意大利}、卡罗尔-盖布{法国}、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俄罗斯}、降旗康男{日本}、朴光洙{韩国}、郑洞天{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小镇里的国界线》(土耳其)

银爵奖最佳影片:《幕后的演员》(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 山田洋次 《新的旅程》(日本)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阿曼德·赞基《笑一笑,你会更动人》(埃及)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艾丽娅 《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野女》(奥地利)

金爵奖最佳技术:《仲夏夜之梦》(美国)

评委会特别奖:《悬情疯人院》(新西兰)

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1年)

评委会主席:朱永德{中国 }

评委:埃贝哈克-容克斯多尔夫{德国}、安德烈-祖拉夫斯基{波兰}、艾伦-派克{英国}、李沧东{韩国}、潘虹{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 《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丹尼尔·奥特沃尔 《下岗**》(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彭玉《月圆今宵》(中国)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则思变》(波兰)

金爵奖最佳音乐: 《凤囚狂沙》(乌兹别克)

金爵奖最佳技术: 《夺标奇缘》(美国)

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2年)

评委会主席:李前宽{中国 }

评委:许秦豪{韩国}、弗朗索瓦-吉拉德{加拿大}、谢尔盖-索洛伟约夫{俄罗斯}、韩三平{中国 }、杰弗里-吉尔莫{美国}、雅采克-博朗姆斯基{波兰}、索尔芬娜-奥尔松{冰岛}、黄蜀芹{中国 }

金爵奖最佳影片:《生活秀》(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岩井俊二 《豆蔻年华》(日本)

金爵奖最佳导演: 大卫·凯撒 《鲻鱼》(澳大利亚)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科林·法瑞尔《哈特的战争》(美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陶红《 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朱京中 《童僧》(韩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 孙明 《生活秀》(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小林武史 《豆蔻年华》(日本)

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4年)

评委会主席:丁荫楠{中国 }

评委:朴哲洙{韩国}、黑木和雄{日本}、奥莉维亚-阿塞亚斯{法国}、大卫-凯撒{澳大利亚}、罗恩-汉得森{美国}、文隽{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代价》(伊朗)

评委会特别奖:《茉莉花开》(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李在容 《丑闻 》(韩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安德鲁斯·威尔逊《校园规则》(瑞典)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顾美华 《美丽上海》(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艾撒·伊里 《兄弟》(芬兰)

金爵奖最佳摄影: 马瑞塔·豪福斯 派卡·欧提拉 《兄弟》(芬兰)

彼德·莫克罗辛斯基 《校园规则》(瑞典)

金爵奖最佳音乐: 李炳宇 《丑闻》(韩国)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结伴同行》(日本)

最佳导演: 朱文 《云的南方(中国)

《我记忆中的女孩》(泰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佳剧情片:《茉莉花开》(中国)

最佳视觉效果:《丑闻》(韩国)

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5年)

评委会主席:吴天明{中国}

评委:蒋雯丽{中国}、姜帝圭{韩国}、马克-罗斯曼{德国}、卢燕{美籍华人}、伊马诺尔-乌里韦{西班牙}、雷吉斯-瓦格涅{法国}、金爵奖最佳影片:《乡村写真馆 》(日本)

评委会特别奖:《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拉姆尔·哈默里克 《年青的安徒生》(丹麦)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藤龙也 《乡村写真馆》(日本)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赵薇 《情人结》(中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黄欣 一凡《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 斯徒安·瑞伯《我父亲的小屋 》(新西兰)

金爵奖最佳音乐: 邓右福 《变迁的年代》(越南/法国)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造雨者》(印尼)

最佳导演: 哈桑·叶塔潘 《有话未讲完》(伊朗)

最受欢迎影片:《绿草地》(中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佳剧情片:《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最佳视觉效果:《探戈》(阿根廷)

最佳服装造型:《年轻的安徒生》(丹麦)

探索精神奖:《求求你,表扬我》(中国)

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张艺谋(中国)成龙(中国)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6年)

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法国}

评委副主席:冯小刚{中国 }

评委:郭憬泽{韩国}、徐静蕾{中国}、曼努埃尔-居蒂耶雷-阿拉贡{西班牙}、加布里-萨尔瓦托{意大利}、邓肯-肯沃西{英国}、戴安娜-布拉荞{墨西哥}、关锦鹏{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四分钟》(德国)

评委会大奖:《天狗》(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国)

金爵奖最佳男主角:奥力维耶·古尔梅《心力交瘁》(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主角:埃尔斯·多特曼斯《爱无专属》(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编剧奖:雨果·凡·莱尔《爱无专属》(比利时)

金爵奖最佳摄影奖:《土地》(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音乐奖:《河道女王》(新西兰)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奖:《活在惊恐中》(越南)

最佳导演奖: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光荣的愤怒》(中国)

大学生最喜欢的电影:《光荣的愤怒》(中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佳剧情片: 《天狗》(中国)

最佳视觉效果: 《理发师》(中国)

探索精神奖: 《黑衣女人的香气》(法国)

华语电影海外贡献奖:李安(中国)

杰出艺术成就奖:凯瑟琳·德纳芙(法国)

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7年)

评委会主席:陈凯歌

评委会副主席:费尔南多-特鲁巴{西班牙}

评委:迈克尔-巴尔豪斯{德国}、玛丽亚-加西亚-古欣纳塔{意大利}、吕克-雅盖{法国}、陆川{中国}、小栗康平{日本}

金爵奖最佳影片: 《完美计划》(德国)

评委会大奖: 《逃往疯人院》(瑞典)

特别奖: 《云水谣》(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田壮壮《吴清源》(中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胡安-约瑟-巴勒斯塔《疯狂的萨姆埃尔》(西班牙)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卡里娜-哈夫、戴格玛-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 《完美计划》(德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 谢米-扎林《艾维瓦,我的爱》(以色列)

金爵奖最佳摄影: 王昱《吴清源》(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 富田勋 《武士的一分》(日本)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 《浮生》中国

最佳导演: 拉姆-拉班尼-比普洛《竹篮打水》(孟加拉国)

大学生最喜欢的电影: 《箱子》(中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受关注男演员:赵文煊(《夜·明》)

最受关注女演员:赵 薇(《夜·上海》

最具票房潜力奖:《夜·上海》

最具潜力新人奖:吴越(《夜·明》)

最具探索精神奖:《革命到底》

最具视听效果奖:《剃头匠》

最具流行潜力电影歌曲:“星光伴我心”《老港正传》

最受关注导演奖:田壮壮《吴清源》

特别奖:靖奎老人《剃头匠》

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张曼玉(中国)

杰出艺术成就奖: 谢晋(中国)

张瑞芳(中国)

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8年)

评委会主席:王家卫

评委:吉拉-阿尔玛戈{以色列}、比尔-奥古斯特{丹麦}、乌里希-费尔斯伯格{德国}、桃井熏{日本}、陈冲{美籍华人}、霍建起{中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 《陌生的亲情》 国家:俄罗斯

评委会大奖: 《千钧一发》 国家: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 马里斯-马丁松斯(《迷失》)国家:立陶宛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 马国伟(《千钧一发》)国家:中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 艾米丽娅-瓦萨约娃(《空虚》)国家:捷克

金爵奖最佳编剧: 马瑞克-艾普斯坦(《空虚》)国家:捷克

金爵奖最佳摄影: 弗洛里安-希林(《我母亲的眼泪》)国家:德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迷失》 国家:立陶宛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 林书宇(《九降风》)国家:中国台湾

最佳导演: 洪贤基(《渴望,渴望》)国家:韩国

评委会特别奖: 张猛(《耳朵大有福》)国家:中国

CCTV6传媒大奖

最受关注男演员:马国伟 《千钧一发》

最受关注女演员:陈冲《十七》

最受关注编剧:朱可欣 《极限救援》

最具票房潜力奖: 《千钧一发》

最具潜力男新人奖:李晨 《极限救援》

最具潜力女新人奖:王嘉 《他们的船》

最具探索精神奖:《长调》

最具视听效果奖: 《时尚先生》

最具风格电影美术及造型:《时尚先生》

最具流行潜力电影歌曲:《长调》——《金色圣山》

最受关注导演奖:高群书《千钧一发》

特别奖:达西玛《长调》、苏桦伟《12秒58》

其他

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章子怡(中国)

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秦怡(中国)

终身成就奖:安东尼-明格拉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9年)

评委会主席:丹尼-博伊尔{英国}

评委:黄建新{中国}、萨维耶-柯勒{瑞士}、栗原小卷{日本}、刘伟强{中国}、安迪-麦克道维尔{美国}、吴正宗{韩国}

金爵奖最佳影片奖:《原创人生》Original(丹麦、瑞典)

金爵奖评审团奖:《白银帝国》导演姚树华

金爵奖评委会大奖:《寻找智美更登》(万玛才旦 中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奖:朱利斯·舍夫契克Julius Sevcík(《杀手写真》捷克)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斯维利·固德纳松Sverrir Gudnason(《原创人生》丹麦、瑞典)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奖:西蒙娜·唐Simone Tang(《爱之伤痕》丹麦)

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终身成就奖:昆西·琼斯 Quincy Jones

金爵奖最佳音乐奖:卢炯羽(《电影就是电影》韩国)

金爵奖最佳摄影奖:尼古拉斯·古切特乌Nicolas Guicheteau

汉斯·梅尔Hans Meier(《无福之地》法国)

金爵奖最佳编剧奖:法比奥·波尼法奇Fabio Bonifacci

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名单 篇7

关键词: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归来》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 众多优秀的国产电影不断向海外发售。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以及英文字幕的欠妥, 导致许多国产电影在海外的票房与口碑都不尽如人意。其中, 如何英译电影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就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文化负载词是指一些在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体系中没有对等形式或者拥有与源语文化体系中不同定位的词。 (Salumahaleh A.E&K.Mirzayi, 2004) 纽马克 (1988) 曾指出文化负载词来自以下五个领域: (1) 生态 (植物群、动物群、风等等) ; (2) 物质文化 (衣食住行) ; (3) 社会文化 (工作与休闲) , (4) 组织团体、习俗和思想 (政治、社会、法律、宗教和艺术) ; (5) 手势与习惯。因此, 为促进国产电影在海外观众间的认可, 本文将采用佩德森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分类法, 以国产电影《归来》为范本, 研究《归来》中文化负载词在字幕翻译中的英译问题, 以期找出汉语的文化负载词在字幕翻译中英译的有效策略。

2佩德森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分类法

佩德森 (2005) 认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总体而言, 包含两个类别:源语导向型和目标语导向型。

佩德森认为源语导向型翻译策略总共包含三种翻译方法:保留 (retention) 、详述 (specifi cation) 和直接翻译 (direct translation) 。 (1) 佩德森对保留策略的定义为: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可以保留其原有的形式, 直接进入目标语之中。其中, 保留策略又可分为两种翻译手段, 即完全性保留 (complete) 和目标语调整性保留 (TL.adjust) 。完全性保留是指不改变源语文化负载词的任何形式而直接引入目标语中;目标语调整性保留是指为适应目标语的书写习惯而稍微调整改变源语文化负载词的拼写。 (2) 详述策略是指保留文化负载词的形式, 但却增加在源语文本中未呈现的信息, 使该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中更为详细具体。详述策略又分为两种翻译手段, 即明晰化 (exploitation) 和增译 (addition) 。明晰化是指将源语文化负载词的隐含之意用文字直接阐明;增译是指在保留源语文化负载词的基础上扩充文本, 且扩充的部分都是该文化负载词的隐含之意。 (3) 直接翻译类似于直译, 该策略也分为两种翻译手段, 即仿词式直译 (calque) 和转换式直译 (shifted) 。仿词式直译指严格地逐字翻译;转换式直译与仿词式直译的区别在于, 目标语读者对由采用仿词式直译策略翻译而成的文化负载词感到陌生突兀, 而对由采用转换式直译策略翻译而成的文化负载词相对熟悉, 可接受。

佩德森认为目标语导向型翻译策略由三种翻译方法构成:概述 (generalization) 、替代 (substitution) 和省略 (omission) 。佩德森认为, 概述通常涉及词语的上下义关系, 通常用上义词代替下义词。替代策略可分为两种具体的翻译手段, 即文化替代 (cultural substitution) 和释义 (paraphrase) 。其中文化替代是指用目标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替代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释义是指将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用符合语境的解释性的话语进行替代。省略策略则是指不翻译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

3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观看电影《归来》的中英文双语字幕, 笔者共找出92个汉语的文化负载词。依据佩德森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分类法, 笔者统计出共有32处采用了源语导向型的翻译策略, 60处使用了目标语导向型的翻译策略。

图1《归来》中译者翻译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翻译手段的使用频率

图2《归来》中译者翻译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六个主要策略的使用频率

如上图所示, 使用最频繁的是替代策略, 更具体而言是替代中的释义手段, 共使用了29次。第二个使用最频繁的策略是省略。在本部电影中, 共使用了16次。接下来是保留和详述的策略, 二者都使用了12次。其中, 保留策略中, 完全性保留和目标语调整性保留的翻译手段都使用了6次;在详述策略中, 明晰化使用了12次, 增译使用了3次。接下来是直接翻译的策略, 共使用了8次。其中, 仿词式直译3次, 转换式直译5次。最后是概述策略, 使用了6次。

4 实例分析

正如以上所讨论的, 电影《归来》的字幕中, 释义和省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出其他策略的使用频率。因此, 本部分将对二者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 以期找出译者是如何具体地英译电影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

4.1. 释义

如上表所示, 替代中的释义共使用了29次,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手段。接下来将对其进行实例分析。

中文字幕:

舞蹈团老师:你能看出来

舞蹈团老师:其实丹丹跳得更好

舞蹈团领导:那也没用

舞蹈团领导:谁让她爸畏罪潜逃呢

英文字幕:

—It’s so obvious.

—Dandan is the better dancer.

—That’s not the point.

—Her father committed a crime and ran off.

本段对话是丹丹所在的芭蕾舞蹈团的老师与舞蹈团领导之间的对话。舞蹈团的老师与舞蹈团的领导观看丹丹与另一位主演候选人之间的彩排, 试图从中选出正式表演时的主演。舞蹈团的老师推荐丹丹担任主演, 但领导却以丹丹父亲逃狱为借口, 不同意让丹丹担任主演。

对话中的“畏罪潜逃”是一个成语, 其定义为:“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引自在线《成语词典》) 。成语是汉语中所特有的, 其定义为:“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引自在线《新华字典》) 。毫无疑问, 在英语中并不存在“成语”一说, 因此, “畏罪潜逃”是汉语中的一个文化负载词。字幕人员将“畏罪潜逃”解释性地翻译为committed a crime and ran off (犯了罪而逃走) 。

笔者认为, 将文化负载词“畏罪潜逃”翻译为committed a crime and ran off是可以接受的。尽管该译文完全丧失了文化负载词“畏罪潜逃”特有的形式, 即四字成语, 但由于英语中根本就不存在成语一说, 也就无从找到在形式上完全对等的词语。并且, committed a crime and ran off言简意赅, 也完全传递出了文化负载词“畏罪潜逃”的隐含之意, 即犯了罪逃跑。所以, 笔者认为, 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 无法找到与成语“畏罪潜逃”完全对等的形式, 并且电影画面也无法对该成语的含义做出补偿性解释的时候, 以损失其形式为代价而解释性地翻译出该成语, 也是可以接受的。

4.2. 省略

省略策略在本部电影中共使用了16次, 使用频率排名第二, 接下来将对其进行实例分析。

中文字幕:

街道李主任:老徐

街道李主任:小卖部旁边的小杂屋空着呢吧?

老徐:空着呢

英文字幕:

—Xu

—Is the store next to the kiosk still empty?

—Yes.

本段对话发生于街道李主任和老徐之间。由于平反后的陆焉识有家不能回, 街道李主任试图给他安排住处。所以, 向老徐询问了小卖部旁边的小杂屋是否还空着。

对话中“老徐”一词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称谓。中国人喜爱在姓、名和某些称谓的前面加上“老”字 (引自《在线新华字典》) , 以表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然而, 在英美文化中, 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对等的形式。因此, 这里的前缀“老”字也属于汉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字幕人员采用省略的策略, 将前缀“老”字省略, 只保留了姓氏Xu。

笔者认为, 将文化负载词“老”省略, 只保留姓氏的翻译方法是可行的。因为, 在英美文化中找不出与前缀“老”完全对等的形式。若将“老”字翻译为英美人士对人称呼时常用的Mr.或Ms.未免太过于正式, 不能表达出“老”字所表明的亲密友好的关系。若将其翻译为dear又未免过于亲密, 超出了“老”字所蕴含的亲密度。并且, 由于“老徐”这个人物只是电影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他与街道李主任之间的交情也不是本片关注的重点。所以, 笔者认为在此处将文化负载词“老”省略, 只保留姓氏的翻译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5 结语

本文通过采用佩德森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分类法为理论基础, 具体地分析研究了国产电影《归来》的英文字幕, 以期探讨出如何在字幕翻译中英译汉语的文化负载词。通过研究分析发现, 在字幕翻译中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上, 译者惯常使用目标语导向型的翻译策略, 其中以释义和省略手段使用的频率最为显著。这两种翻译手段用解释性的话语替代或直接忽略不计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文化负载词中所涉及的中西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Adel, Esmaeeli Salumahaleh&Khalil, Mirzayi.Translation of Culture-Bound Elements in Persian Movies Subtitled into English:A Case Study of OSCAR Winner‘A Segreg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and Education, 2004 (2) :221-236.

[2]Jorge, Diaz Cintas.New Trend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M].UK.Cromwell Press Group Ltd, 2009.

[3]Pedersen, J.How is Culture Rendered in Subtitles?[J]Mu Tra2005--Challenges of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5:1-18.

[4]Persian Movies Subtitled into English:A Case Study of OSCAR Winner‘A Segreg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and Education, 2011 (2) :221-236.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61-65.

给威尼斯电影节号个脉 篇8

原本于8月底至9月初举办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具备一定时间优势的。但是随着电影节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个惹眼的档期里出现了多个极具竞争力的电影节,比如特柳赖德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纽约电影节等。每个电影节都具备各自的优势,稍不留神,明星或是媒体记者就会大批量地流失。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以《鸟人》为代表的多部参赛、参展影片的剧组,没来得及等到最终颁奖,就匆匆赶往了其他电影节。无论是自知获奖无望,还是根本不在乎得不得奖,同期的其他电影节对于明星或片方的吸引力都显露无疑。

剧组的提早撤场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媒体记者跟着一起走了。据悉,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注册记者仅有2000多名,其中超过一半都是意大利本土记者。本就为了新闻而来的媒体记者,自然是哪里有话题就跑到哪里。少了媒体人,就少了曝光量,也难怪在国内外的传播平台上,威尼斯电影节最终只剩下了寥寥几条资讯。

症状二:选片过于艺术

参赛、参展影片过于艺术化是威尼斯电影节一直以来遭到影迷诟病的地方,也是它被冠上“高冷”名号的原因。曾经,威尼斯电影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他们的作品总能获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但是近几年,威尼斯的发展却走进了一个“怪圈”。今年的20部参赛片里,5部来自美洲,3部来自亚洲,剩下的全部来自欧洲。作为一个国际电影节,这样的选片方式总不免有“包庇”的嫌疑。在新主席阿尔伯托·巴贝拉的引领下,威尼斯电影节渐渐与美国好莱坞拉开了距离,他的本意是希望威尼斯不要沾染上好莱坞的商业气息,保留“电影是第七艺术”的纯粹,但威尼斯却慢慢走入了“小众”的瓶颈。

在这一点上,威尼斯电影节的“好伙伴”戛纳电影节就显得聪明很多。戛纳电影节一直都是好莱坞大片的宣传重地,这层合作关系可以说是互惠互利。戛纳的举办时间恰好是美国暑期档的前夕,这个时间对于片方而言,用来做前哨战的宣传是再好不过了;而戛纳电影节则借助好莱坞大片打响自己的知名度。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戛纳电影节的“圆滑”似乎比威尼斯电影节的“高冷”更行之有效一些。

症状三:市场不够完善

一般来说,电影市场会是电影节中的重头戏。多伦多为什么能够抢走威尼斯的“客流”,主要就是因为多伦多电影节的电影市场非常繁荣。虽然威尼斯电影节是最“年长”的国际电影节,但它的电影市场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最“年轻”的。直到2011年新主席阿尔贝托·巴贝拉上任,威尼斯的电影交易平台才算搭建起来。

可惜的是,平台虽说是搭建起来了,但是却不得青睐。威尼斯的交易市场本来占地面积就不大,仅能容纳2300个展位。可即便是这么小的容量,本届电影节举办期间,交易市场的展位都没有满过。冷冷清清的市场意味着少得可怜的交易量,看着这幅惨淡景象,很多电影公司都认为,这个交易市场显得有些多余。此次带着《亲爱的》去威尼斯进行展映的陈可辛就曾说道:“威尼斯从来不是电影市场交易的集中地,大多数发行人都会选择戛纳、多伦多等地。”能够设立交易平台总的来说对于威尼斯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只是阿尔贝托·巴贝拉下一步该考虑一下如何把交易市场带动得火热起来。

症状四:参与成本太高

电影交易市场态势低迷,而威尼斯的高物价更让许多电影公司和媒体人望而却步。很多来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好莱坞电影人更倾向于住在丽都岛上,因为那里酒店比较多。但是他们常常要去参加在达涅利举行的派对。这两个地方有水上巴士通行,不过单程费用高达100美元以上。有些记者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住在城外,但即便这样,整个电影节跑下来所需的费用也非常惊人。所以,即便意大利美得让人流连忘返,但是要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成本付出也是一件痛苦的抉择。

相比较而言,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圣米格尔县特柳赖德镇举办的特柳赖德电影节就显得实惠很多。特柳赖德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滑雪胜地,许多影视剧都曾在那里取景,来参加电影节的记者完全可以怀着旅游般的畅快心情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特柳赖德电影节只有4天,对于节约成本而言,也更加有利。另一个同期的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因为是在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举办,自是能够提供更加完善而周到的服务,所以也备受欧美电影人的喜爱。如此一来,远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更容易被资金储备不够丰厚的片方或是媒体人给跳过了。

后记:

上一篇:兰考参观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新庄村创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