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试卷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试卷(精选6篇)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试卷 篇1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以长为13cm、10cm、5cm、7cm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画出三角形B(-4,-1)的对应点D的坐标为()

A.(2,9)

B.(5,3)

C.(1,2)

D.(-9,-4)

10、如果mn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的个数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一定在()

A.三角形的内部 B.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 D.三角形的内部、外部或顶点

3、在△ABC中,∠A=500,∠B的角平分线和∠C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的度数是()

A、500

B、650

C、1150

D、250

4、已知x2,是方程kxy3的解,那么k的值是()

y1A.2 B.2 C.1 D.1

5、已知:│m-n+ 2│+(2m+n+4)2 = 0,则m n 的值是()

A、-2 B、0 C、–1 D、1

6、若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120,则它是()

A.正方形 B.正五边形 C.正六边形 D.正八边形 7.如图,AD∥BC,点E在BD的延长线上,若∠ADE=155°,则∠DBC的度数为()A.155°

B.35° C.45°

D.25°

8.过点P和点A(3,2)的直线平行于x轴,过点P和B(1,2)的直线平行于y轴,则点P的坐标为()

A.(1,2)

B.(2,2)

C.(3,1)

D.(3,2)

9.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位C(4,7),则点

二、填空:(每题3分,共30分)

1、已知点P的坐标为(2,3),则点P到y轴的距离为_________。

2、如图1,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E C

28 EOC28,则AOD

3、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A

O B

此多边形是 边形。

4、已知点M(a+1,a-1)在y轴上,则点M的坐标是___________.D

图1

5、在△ABC中,∠A =∠B = 4∠C,则∠C =__________

6、若x3m2y2nm5 是二元一次方程, 则mn=______.7、如图所示,∠BDC=148°,∠B=34°,∠C=38°,那么∠A=______.

8、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c,b∥c,则a_____b。

9、若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4和6,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三、解答题:

1、解方程组:(每题5分)

xy(1)3x2y4733519(2)3x2y

x22y51

2、(本题6分)如图,按虚线剪去长方形纸片的相邻两个角,并使∠1=120°,AB⊥BC,试求∠2的度数.

3、如图,△AOB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5),(6,2).①求△AOB的面积;(3分)

②如果把原来△AOB各个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增加3,所得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3分)

yABOx

4、(6分)已知:如图(3),CD⊥AB于D,点E为BC边上的任意一点,EF⊥AB于F,且∠l=∠2,那么BC与DG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5、如图,△ABC中,∠A=∠ABD, ∠C=∠BDC=∠ABC,求∠A的度数.(6分)

B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试卷 篇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它明确提出在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要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宽广、更扎实。因此, 复习课要“面向未来”, 有知识增量, 有技能提升, 有思维深度, 使其充满活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期末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让复习课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想 】

《长方形、正方形 》这一单元安排了5道例题, 分别是认识四边形,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笔者与实验稿教材进行了比较, 发现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 它需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 总复习时安排了一题:“长6厘米, 宽3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 ”这与例题5紧密配套, 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笔者觉得期末复习时可以抓住这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出新的图形, 找到相关数据, 计算出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单个长方形周长的两倍, 而且由于拼法不同, 周长也就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少了两条宽或两条长, 以此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逐步把这一现象与规律和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适当延伸到其他数学知识点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魅力与生命力。

【教学实践 】

一、自主练习, 梳理单元知识的要点

数学复习课, 首先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梳理,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脉络。 课始, 笔者出示一张长6cm、 宽4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白纸, 设问:当看到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你能想到什么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图1) 。 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由两个基本的图形入手, 这样既简洁又快速, 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所学知识, 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比较辨析, 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现象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 笔者继续提供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如果把这两张正方形白纸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草图 (图2) , 明确不管是竖着拼还是横着拼, 它们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均为 (6 +3) ×2 =18 (cm) 。 此时, 笔者质疑:为什么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是24cm, 拼成后的周长是18cm?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发生变化是因为减少了两条拼在一起的公共边, 就是2条3cm的边长, 因此, 也可以用3×4×2-3×2=18cm进行计算。

随后, 笔者再提供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与刚才那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拼在一起, 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独立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 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学具摆放很快猜出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原来两个独立长方形周长的和少8cm或12cm。 其理由是:减少了两条宽也就是4×2=8 (cm) (图3) ;减少了两条长6×2=12 (cm) (图4) 。 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原长方形周长的和是: (6+4) ×2×2=40 (cm) , 把宽拼在一起 (图3)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6+4) ×2=32 (cm) , 即减少了40-32=8 (cm) ; 把长拼在一起 (图4)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4+4) ×2=28 (cm) , 即减少了40-28=12 (cm) 。

通过验证, 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 笔者设疑:是否必须采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少多少厘米?通过讨论、交流, 进一步明确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只要知道减少拼在一起公共边的长度, 就知道了拼成后图形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在此基础上一并呈现拼组后的3组图形, 组织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均有一条公共边, 减少拼在一起的两条边。

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方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新图形后的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求拼成后新图形周长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去公共边×2的长度; 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拼成后的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图形的周长和的关系, 逐步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

三、分析推理,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通过刚才的分析与验证, 学生对拼组后图形的周长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于是, 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图形 (图5) , 要求是这5个图形都由一些同样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 拼成后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的几个图形的周长总和相比少了多少?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知道每一个图形分别少了多少。接着, 笔者质疑第 (1) 、 (2) 两个图形的周长情况, 学生根据这两个图形均由3个正方形拼成, 而且均少了4条边长, 发现这两个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 但周长是一样的。

为进一步研究周长的变化,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笔者随即出示以下一组图形 (图6) 。 要求是下面7个图形都由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 想一想, 哪些图形拼成后周长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了拼成后周长一样的图形和周长不一样的图形。

生1:第 (1) (3) (4) (5) (7) 是一样的, 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但都是把长方形的宽拼在一起, 也就是少了2条宽的长度, 所以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第 (2) 是少了2条长, 第 (6) 少的是两个长的一部分, 不确定具体少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接着, 笔者出示教材第86页内容 (图7) :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样拼, 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组织学生回忆当时是如何研究这个题目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方法知道小军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 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1:现在我知道了小军这样拼在一起的图形少了30条边长, 而小军拼成后的图形少了44条边长, 小华少了48条边长, 所以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2:我发现只有拼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图形, 它的周长就越短, 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它的周长就越大。

生3:我发现, 还是直接算来得比较快。

师:刚才有同学说拼成的长与宽越接近, 周长越短;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周长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 认为其中的道理还是减少的边的多少决定了拼成后图形周长的长短。

师:刚才有同学说, 还是直接算来得快。在这个题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但利用边减少的条数却能说明拼成的不同图形有不同周长的原因,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述环节中两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题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减少了什么, 减少了多少?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通过分析边的减少来分析拼组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有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让学生回头来看曾经研究过的课本中的例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情况与减少的边的多少和减少什么边有关, 解题思路进一步拓展, 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延伸拓展, 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两个基本图形的拼组到多个不同图形的不同拼法, 学生对拼组图形的周长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拓展, 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为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 笔者出示一道在网络上广泛讨论的题目 (图8) :由A、B、C、D四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成, 这四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是18厘米。 请问, 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认为: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在长方形A、B、C、D的拼组过程中, 图形A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图形B、C、D同样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少的边刚好是大长方形的周长, 也就是18÷2=9 (cm) 。

生2:我们小组赞同他们的方法,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地知道, 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图吗? (可以) ……

随后就出现如图9的图形。 通过这个小组所画图形的呈现, 学生直观地发现:外面一圈的长度与拼在一起的公共边的总长度是一样的, 就是把四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18cm平均分成了2份, 即9cm。 接着教师追问, 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看什么? 到了这里, 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就是要运用“减少公共边的条数、长度”的知识点。

课堂上,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已学的知识, 还应让学生体验学习此知识的价值,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 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 有3个正方体 (图10) , 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 如果按图11拼在一起, 要减少几个面?

(2) 苗族千人长桌宴, 如果一张方桌每边坐4个人 (图12) , 那么1000张方桌 (图13) 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第一题让学生感知不仅长方形、正方形可以拼组, 同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拼组, 它的拼组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息息相关;第二题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拼组还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餐人数的变化与桌子拼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这两道题的呈现, 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

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时要先把书“从薄读到厚”, 然后再“从厚读到薄”。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 特别是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复习时从梳理知识到知识构建, 再到延伸拓展与方法提升,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读书理念。 笔者认为:要让复习课能吸引学生, 不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回忆知识, 更应创设情境设计一条思维训练的主线。通过情境的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使并不紧密的题目变成 “一条线”, 使复习课在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中, 当教材中出现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时, 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 及时捕捉住这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中, 笔者以例5和总复习的练习题为引子, 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组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从基本图形的特点、周长计算, 到图形的拼组, 再到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规律, 最后到运用这一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紧紧抓住了思维发展的主线, 构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浅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兴趣;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要从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数数,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使他们产生学习數学的兴趣,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身边个数在10以内的人或物体,或者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人和或物体的数量。教会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例如,10只鸟,5只鸡,6把刀,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要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要让学生用图形,圆柱、圆圈、三角形、正方形分一分、数一数,理一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类整理数据及填写统计的方法,学会简单的统计。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分别根据和是8、8减几、和是9、9减几的要求选卡片、写算式。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把学生说出的算式适当加以整理,以使学生对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并让学生看教材的主题图用小棒进行演算,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他们很快就计算出来了,这样一导入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视直观教学,制作一些教具,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5的分解时,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先左手拿3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5根,让学生看手说:“5可以分成3和2。”再让学生想一想,5还可以怎样分?“5可以分成1和4。”左手拿1根,右手拿4根,让学生看手说:“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1和4”,利用5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5的组成分解和5的加减法。7可以分成4和3,7可以分成5和2……用类式的方法分别写出其余各数的组成,还要熟记1~10各数的组成,熟记后学生就能够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10以内的加减法学会后,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就会计算了。另外,一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尤其需要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会识别几何形体。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让学生从家里找来药盒、手电筒、罐头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把这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有哪些,让学生带这些学具进入课堂,在堂课上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圆柱和球,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兴趣就高了。学生很快掌握了这堂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运用于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一年级学生很好动,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听不进、记不住,打瞌睡,教学效果就不好。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学效果就好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圆片、三角形,正方形。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9添上1是10,10添上1是11,10添上2是12,依次类推,10添上几,就是10几,明确了各数的来源。横着摆一根小棒,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摆3根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3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板书:“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教学0的认识,引出“0”的认识,使学生知道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0和3、2、1一样也是一个数,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棒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1在0的后面,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4在3的后面……9在8的后面,学习了数序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期末复习试卷 篇4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学期的时间就过去了,那么你都学会了哪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呢?利用这份题目,将它们复习一遍,看看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加油哦!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知识要点:①大数的读写方法(“分级读写”);②大数的改写(以“亿”、“万”做单位);③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一、请读出下列数字。

134578919 读作: 376008704 读作:

2030607080 读作: 00004 读作:

90990900008读作: 57080023040 读作:

二、请写出下列数字。

三千零一 写作: 五千七百亿零三千五百零四 写作:

四千二百零三 写作: 九亿零七 写作:

二千五百四十六亿七千八百五十二万六千四百八十五 写作:

三百亿零四万零四 写作:

三、请将下列数改写成“亿”、“万”作单位的数。

460000=( )万 927000000=( )万 40800000000=( )亿

64780000=( )万 534728≈( )万 629999≈( )万

690080000≈( )亿 89950000≈( )亿 4090000=409( )

四、填空。

1、从右边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第( )位是百亿位。

2、一万是( )个千,一千万是( )个百万,( )个一千万是一亿。

3、一个数是由6个百万、7个万和8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

4、八千七百万六千写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5、49( )000≈50万,里最小要填( ),最大能填( )。

6、最小的八位数是( ),减去1是( );最大的八位数是( ),加上1是( )。

7、用三个“0”和三个“9”组成的最大的六位数是( ),读作( ),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组成最小的六位数是( ),读作( ),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五、在○里填上“<”、“>”或“=”。

10000○9999 60000○600000 9998○8999 94537○94536

十七亿○七十亿 三十八万○三百八十万 210万元○2100000元

5万米○50000米 20吨○2000千克 10000万○1亿

思考题:

1、一个数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之后是4万,那么这个数在省略之前,最大只能是多少,最小只能是多少?

2、用0、0、0、0、0、1、2、3、4、5、6这十一位数,要求所有的0都读出来。

第二单元:线与角

知识要点:①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②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平行、相交);③角的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④角的度量(量角、画角)。

一、请在括号里对的画“√”,错的画“×”。

1、线段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 ( )

2、过一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 )

3、一条射线长6厘米。 ( )

4、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可以被看成是线段。 ( )

5、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

6、角的两边越长,角的度数越大。 ( )

二、填空。

1、直线有( )个端点,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 ),它有( )个端点。

3、射线有( )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4、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

5、锐角的度数小于( )度;大于( )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度的角是直角,( )

度的角是平角,( )度的角是周角。

6、1个周角=( )度=( )个平角=( )个直角。

三、画一画,量一量。

1、请分别画出90°、40°、125°的角。

2、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A

3、过B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B

思考题:

1、下面每对时刻中,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不一样的有:( )

A、1:30和2:30 B、3:30和8:30 C、9:00和3:00 D、10:30和1:30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试卷 篇5

小学一年级语文独立作业

班级 姓名等级

一、 我们已经学完了所有的.声母,你能按顺序填一填吗?

b ( ) m ( ) d ( ) n l g ( ) h j ( ) x zh ( ) sh( ) z c ( ) ( ) ( )

二、把下面的字母送回家。

m iu en ci y un wu

d yu eng g ying w yi

声母

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

三、 看图,与相应音节连线。

ài xīntài yáng xīng xīng xiào liǎn

四、分解合成音节。

ju ( ) ( ) sh an( )

que ( ) ( ) x ü ( )

lüe ( ) ( ) g u ang ( )

五、 看拼音写词语。

wǒ men yòng cānmù mǎ

       
       
   

 

   
       
       
       
       

lì zhèng liú shuǐ zǎo shàng

       
       
   
   
       
       

六、 根据拼音写出下面的笔画。

   
   
   
   

shù wānshù wān gōu

   
   
   
   

xié gōu shù zhé zhé gōu

   
   

héng zhé wān gōu

七、 我会把拼音和汉字连起来。

dōngchūguāzuǒ érgé

出 瓜 东 革 左 儿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公园里有 桥、 车和 洞。

2、 有两 宝,双 和脑。

3、一去二里,烟村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篇6

1. 看图写数。

2. 1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20里面有( )个十。

3.

一共有( )颗星,从左起第( )颗星是红色。

4. 一只蚂蚁有6只脚,两只蚂蚁有( )只脚。

5.

苹果比梨多( )个;桃比苹果少( )个;梨比桃多( )个;去掉( )个苹果,苹果和梨同样多。

6. 同学们做操,小红前面有8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 )个同学。

二、按要求做一做。(10分)

1. (4分)

(1)把上图中不同类的划掉。

(2)把右边的3个圈出来;从左边数,在第3个物体的下面画“√”。

2. 比一比,猜一猜。(6分)

(1)小动物们要到小猫家玩,谁走得路最短?在 里画“√”。

(2)在最多的下面画“√”。 (3)在最短的下面画“”。

三、算一算。(12分)

10-8=9+7=13-3=4+9=

7-6+5= 10-4-4= 2+7+6= 2+6-4=

13-4= 8+5= 5+6= 14-9=

四、在 里填上 “>”“<” 或“=”。(12分)

16-5 105+9 156+8 8+6

14 8+7 12+0 12-0 11-5-2 9

五、辨一辨,填一填。(6分)

在 的( )面; 在 的( )面; 在 的( )面。

六、数一数,填一填。(8分)

( )个 ( )个

( )个 ( )个

七、看图列式计算。(12分)

= (支) = (本)

3. 4.

= (个) = (只)

八、解决问题。(25分)

1. 一共有多少枚棋子?(5分)

= (枚)

2. 小黄猫钓了几条鱼?(5分)

= (条)

3. (5分)

= (个)

4.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5分)

= (朵)

上一篇:货代操作员的个人简历下一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