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民间童谣(精选8篇)
一、为民间童谣匹配“幼儿化的节奏”
诵读时有 一定的节 奏 ,可以体现 童谣的音 乐性。我们为童谣匹配的是“幼儿化的节奏”,即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常用的节奏,如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等,使童谣更加朗朗上口,句句悦耳,形成一种韵律美。例如,童谣《一至十地名》:“一人巷,二沟头, 三里墩,四步井,五步口,六洪闸,七佛殿,八里庙,九华山,十里坊。”我们选用了四二拍的节奏型××| ×-|××|×-|加以匹配。再如,童谣《三轮车》: “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 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则选用了四三拍的节奏型 “ ×××|×××|×××|×××|×--|”匹配 。 如果给同一首童谣匹配不同的节奏型,还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的趣味性。如童谣《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运用的都 是四四拍 ,但可以是 “××××|×××-|××××|×××-|”的节奏型 ,也可以是“ ×.× ××|×××-|×.× ××| ×××-|”节奏型,多变的节奏,夸张的表演,孩子们既感受到童谣说唱的有 趣 ,也体验到表演的快乐。另外,为一首童谣匹配一个节奏型,可以通过增加诵读的速度和力度,提升诵读的难度。例如童谣 《石头、剪刀、布》:“一二三,石头剪刀布,一二三,石头剪刀布。剪刀来剪布,布来包石头,石头锤剪刀, 输的跟我走。”选用节奏感强的RAP(说唱)形式来表现,节奏型为四二拍:××|×-|××××|×-|, 不同速度和不同力度的RAP所表现的情绪也不同。 诵读的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难度越来越大,幼儿挑战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二、为民间童谣匹配“意境化的旋律”
让幼儿感受童谣的意境美是民间童谣音乐化教学的重要任务。如童谣活动“春天”,活动前,我们组织幼儿到公园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景象,获取相关的感知经验。教学活动中,当幼儿欣赏童谣《春天》“春天到,天气好,桃花杏花都开了。蜜蜂来采蜜,蝴蝶来舞蹈,小鱼水里游,小鸟树上叫,大家欢迎春天到”时,我们以《粉红色的旋舞(春)》的旋律“3456 53| 2 - 1 | 2 - - |345653| 2 - 1 | 3 - - |”作为背景音乐,启迪幼儿:“在欣赏童谣《春天》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五颜六色的花朵、辛勤采蜜的蜜蜂、翩翩飞舞的蝴蝶、嘤嘤歌唱的鸟儿等春天的景象,一一浮现在幼儿的眼前,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这首童谣的意境之美。又如,童谣活动“宝宝睡觉觉”,我们为童谣《宝宝睡觉觉》(小风轻轻吹,小鸟低低叫,小狗慢慢跑,小猫偷偷笑,屋里静悄悄,宝宝睡觉觉)配上舒伯特的《摇篮曲》,在轻柔甜美、带有摇篮般动感的旋律声中,幼儿一边吟诵童谣,一边想象着宝宝睡觉了,阵阵的微风、天空的明月和星星与他相伴,帮助幼儿体验这首童谣安静和柔美的意境。
三、为民间童谣编排“嬉乐化的节目”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园课程;课程资源;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35-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幼教工作者在学习国外先进课程理论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开展了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尝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民间童谣包含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重要的思想、文化、情感与道德内容,保留了丰富而多样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生态因素,因而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幼儿从表象人手感知事物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民间童谣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叠词叠韵、富有节奏感,这种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切合幼儿的口味,容易深入幼儿的心灵。同时,民间童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本土特色,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因此易为幼儿所接受。所以,选择和利用民间童谣,将其自然融入幼儿园课程,可给幼儿以美的熏陶和体验,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良好发展。
二、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一)怎样选择民间童谣
民间童谣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的,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系统,其间精芜并存。我们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历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童谣。具体说来,我们在选择民间童谣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童谣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也有所不同,我们在选择童谣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关注幼儿的兴趣。例如,小班幼儿理解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重复,我们可以选择那些短小易记、语言生动、形象性强的民间童谣,以利于幼儿感受、理解和表现。帮助识数的数数歌和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民间童谣就是不错的选择,如《五指歌》《小老鼠上灯台》等。中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视野的拓展使得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都有所发展,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内容丰富的民间童谣,如《属相歌》《十姐妹》等,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大班幼儿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我们可以选择绕口令、谜语或长句式的民间童谣,如《鹅过河》《数蛤蟆》等,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根据幼儿的生活环境,选择语言习惯相近的童谣
不同地区的民间童谣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我们在选择童谣时,最好先选择本地区的童谣,如某些具有方言特色的童谣。一般来说,幼儿较易理解本土的童谣,较难理解其他地区的童谣。例如,巴蜀地区的童谣和华南地区、东北地区的童谣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有相似的内容或意境,所借用的事物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童谣《月光光》和巴蜀童谣《月亮光光》描写的都是月光之下充满童趣的意境,都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但所描写的事物完全不一样,语言也各有特色。“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胡辣,胡辣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买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纸船,船沉底,浸死咽班番鬼仔!”这则童谣所涉及的槟榔、胡辣、箩盖等显然是广东地区常见的事物,贴近当地幼儿的生活。“月亮月亮光光,芝麻儿芝麻儿烧香,烧死麻大姐儿,气死幺姑女儿,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鼓鼓叫唤,买个灯盏,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接个干妈,干妈脚小,一脚踩逗癞疙宝。”这则童谣所涉及的“幺姑儿”“癞疙宝”等都是巴蜀地区幼儿熟悉的方言词,他们很容易体会到这种语言带来的幽默诙谐的意趣。
当然,选择民间童谣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本土,教师也可以将其他地区的民间童谣加以改编后介绍给幼儿,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3、根据教育需要,选择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童谣
除了幼儿的兴趣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童谣。民间童谣在文化积淀过程中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也可能留下一些不适应新时代、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甄别。有些民间童谣虽然节奏感强,容易诵读,但语言粗俗,有可能对幼儿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类童谣我们要坚决剔除。还有些民间童谣存在一定的迷信和巫术色彩,宣扬因果报应等思想,教师在选择时需注意判断,以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二)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方式和途径
在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要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童谣与其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1、融入各领域教学活动之中
民间童谣可以融合到许多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欣赏和感受民间童谣,使幼儿体验民族语言之美。要注意在这类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
民间童谣也可以融入音乐活动中。幼儿喜欢节奏感强的音乐,而民间童谣本身就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结合轻快活泼的音乐唱童谣显然比单调的吟唱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们可以以童谣为歌词,配上幼儿熟悉的歌曲,也可以用快板、钢琴等为童谣伴奏。有教师将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配上打击乐器,节奏感更强,引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螃蟹歌》(一首川味浓郁的民间童谣)时,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伴着童谣和配乐即兴表演,满足了幼儿参与和表现的愿望,给幼儿带来了快乐。
民间童谣还可以与数学领域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幼儿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较难理解抽象的数字。民间童谣中有大量的数数歌,例如《五指歌》《数蛤蟆》等,这类童谣是数学与文学的巧妙结合,幼儿可以在念童谣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数序,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变化等。
2、融入游戏活动之中
民间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童谣的游戏化、情景化
和生活化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谓童谣游戏化,就是以游戏活动形式学习童谣;所谓童谣情景化是指设计一定的情节、场景展现童谣内容:所谓童谣生活化是指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开展童谣教学活动。
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童谣《属相歌》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十二生肖动物的头饰,让幼儿戴着头饰模仿不同的动物,比一比谁模仿得像。接着教师念童谣,请幼儿仔细听,念到哪个动物就请戴着相应头饰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幼儿还可以互相交换动物头饰,重复游戏。这样,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童谣,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序。又如童谣《推磨摇磨》适合幼儿两人一组面对面边念边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热情很高,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民间游戏和民间玩具帮助幼儿学习民间童谣。教师可以将民间玩具如木偶、陀螺、毽子、泥人、风筝、风车、跳绳等投放在活动区,或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例如,教师可以在组织跳绳活动时,教幼儿念童谣《马兰花》,将有节奏、有韵律的数数与跳绳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有节律的吟诵和运动中体验童谣的美感和游戏的快乐。
3、开展主题活动
教师可以围绕民间童谣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例如在亲子活动中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民间童谣,一起吟唱、表演、创编童谣。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各班幼儿创设民间童谣主题墙,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有关童谣的经验。
4、渗透于一日活动中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开展民间童谣的渗透教育,可以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童谣中有益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情心,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例如,吃水果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念《排排坐》,让幼儿学习分享和谦让。这种教育形式幼儿乐于接受,效果比单纯说教好得多,还可以随时进行。
三、需要注意的几点
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过民间童谣的学习想让幼儿获得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给幼儿以美的感受和体验。(2)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3)拓展幼儿的知识和经验。(4)给予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但在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要摆正本土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民间童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多数是用本土方言演绎的,如果把其中富有特色的本土方言转化为普通话,童谣语言的精髓可能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了,教育价值也会降低。在民间童谣的学习中适当使用本土方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其他活动中,我们要坚持使用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应以普通话交流为主,以便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常熟童谣摘抄
1、天朗星,地午(下)冰,爸爸转来吃糟饼,糟饼甜,买块盐,盐会孩(咸),买只篮,篮角穿,习(捡)黄豆,黄豆香,买块姜,姜会辣,买只鸭,鸭会叫,买只吊(鸟),吊(鸟)会飞,买只鸡,鸡会啼,买只梨,千千光皮,的(掉)了油缸里,哭屎鹰吃了笑咪咪(hybl)
2、风婆婆草里登,登一登,就起身.(假天真)
3、光头郎档,一记耳光,吓到里床,里床有个蛋,蛋里有个黄,黄里有个小和尚,嗡啊嗡啊想吃绿豆汤(想想、太阳台灯)
4、杠铃杠铃马来哉,隔壁大姐转来哉.一有啥务?么啥务,高白炒大虾!田鸡踏撒老乌,老乌告状,告萡和尚,和尚念经念被观音,观音射箭.一脚踏兲.滚个娘娘窟窿天!(RYOBI幽蓝夜空绿袖Z)
5、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养公鸡,公鸡喙蜜蜂,蜜蜂叮癞痢,癞痢拐(背)洋强,洋强打老虎……(hybl)
6、排排座,吃果果,爸爸转来过(割)泥朵(耳朵),称称看泥斤半,陈一半,斋罗汉,罗汉否吃荤,它毛小鸡be棱等(hybl)
7、三月三,祖师山,祖师山浪跌无来,屁股跌来三掰三.打个电话103,请个医生猪头三,配个药水203(补充,有的版本作223),打撒上海小瘪三。(绿袖Z、寂寞寥寥)
8、路麦两路麦,三路打大麦,辟辟啪,辟辟啪,阿姨买来两斤糖,弟弟要切水果糖.妹妹要切高级糖.阿姨骂阿姨打阿姨告诉老师,老师告诉校长,校长门嫩姓啥,偶姓黄,啥个黄,草头黄,啥个草青草,啥个青碧沥青,啥个笔,毛笔,啥个毛,三毛.啥个三.高山,啥个高,年高,啥个年...........(绿袖Z)
9、航航偶里囡囡要困在罗奥......磨则磨则,打翻盆则......(小苏打)
10、对对对,鹏鹏飞,老鹰出口捉小鸡,小鸡登窝里,对对对,虫虫咬的节卡扣,鸡呀鹏鹏肥的扣!
常熟童谣推荐
1、矮东洋,摇摇机关枪,机关枪断忒,矮东洋死忒!(幽蓝夜空)
2、老老头,夯昂头,夯着一个大蒜头,腌腌一罐头,拣拣一筷头,小煞嫩个千刀头,组啥拖咸头?(幽蓝夜空)
3、切菱肉,剥菱ko,菱ko垛拉壁go落,吃栗子,剥栗壳,福吃栗子福剥壳,吃则栗子,栗壳徊了憋郭乐。小弟弟小妹妹跑开点,打碎玻璃老价钿,告嫩督阿妈赔铜钿。(落情人跃,橙果果)
4、老老头,走到河滩头,携着一个盐鱼头,支多支多吮到年夜头.(弯弯的月亮)
5、天汪汪地汪汪我家有个夜啼郎............,(常熟乡下)
6、天浪星,地午钉,踏脚板浪挂(gu)油瓶,油瓶漏(lei),种赤(ca)豆,赤豆不(fou)开花(hu),...(雪山飞狐)
7、牵豆腐支加腐,张八癞子哦豆腐,李家娘娘划豆腐,牵个豆腐水露露,养个倪子棒柱度,娘话道则huai特给,爹爹话道否舍得个,牵牵豆腐牙好个!(hybl、zhuzhu、hsohu)
8、噔噔哩嘀噔,猫眯搭老虫困,没有被头困,驽只马桶盖
常熟童谣精选
1、山山山,山浪有个木头人,否许动来否许笑!(10月10日)
2、老伯伯,八开司空种大麦,大麦结子,老伯伯吃屎,大麦坐了叉袋里,老伯伯困了棺材里。(民族英雄)
3、从前有个老八八(伯伯),早上起来八点钟,跑到八仙桥,吃则一碗八宝饭,铜钱用特八块八角八分八厘。(红黄兰)
4、打打面。揉揉面。大姐走来吃冷面。 红花拉拉朵朵开,新娘房里做单单。(zhizhu)
5、小干小干嫩要乖,乖则搭嫩买糖扣!
6、告诉告诉,捡着一把铁锁,对南嘴浪一锁,看南那能告诉。(红黄兰)
一、开展“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课题研究的意义
2010—2011学年,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我园将 “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这一熟悉而具特色的活动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在学习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游戏中学,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讨。在学习中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胆小的孩子敢说话了,口吃的孩子通过童谣的学习和训练,言语比一前连贯了,孩子们对于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大增。他们把在家学会的民间童谣说给小朋友们听,在童谣的选择中,大量的民间玩具为我们提供了大批的素材,我们把玩具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进行尝试。民间游戏,大多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与游戏内容幼儿不理解,我们就在选择内容上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
民间游戏艺术具有特殊的情趣和魅力,具有率直、不拘一格的质朴特点,与农村儿童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有所相同,可以说民间游戏与艺术活动有内在的共同特征,游戏地发展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项利于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对于儿童知识面的扩大,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将一系列民间游戏玩具作为主题进行选材。在选材中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学习。
三、课题研究分工情况
组长:杨洪芹(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成员:常锡燕(负责民间童谣搜集)李艳玲(负责民间游戏搜集)
尚丽丽(负责材料整理工作)
四、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谈起民间游戏老师们都非常兴奋,特别是年龄大的老师们都能如数家珍似的说出许多游戏名称,如:跳绳、翻绳、摔宝、跳皮筋、拾石子、玩纸牌、弹杏核、扣泥巴、踢毽子,拾高粱柞等等。这些游戏不但符合孩子们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增添参与的主动性,既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陶冶幼儿的情操,使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游戏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游戏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转,并努力去探索,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为什么会转?石头是从哪里来的?火车为什么会叫?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是孩子认识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在玩游戏时有些孩子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总是一把抢过自己的说:“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由于这种不愿与人分享的心理,往往这些孩子在玩耍时总是不合群,难以与别人合作,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孤僻性格。针对这些情况,在玩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热情大方的品质,多组织一些集体协作性的活动,例如:抬轿子,四人踏板、拉大锯等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学会怎样与别人友好相处、相互合作。
根据孩子们好玩、好动、好胜、好奇的特点,我们利用早间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选择伙伴一起玩剪子包袱锤、骑大马、老鼠钻风箱,老鹰捉小鸡等两人或群体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孩子们向爸爸、妈妈学习一个他们小时侯的游戏,带到幼儿园教给大家一起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争着教争着学。通过互相交流,观摩和评价,既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基本动作;既发展了兴趣,又增强了自信和自尊。让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起到了引发感情,共享共乐的效果。民间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五、民间游戏与教育活动的融合。
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有些活动往往无法在时间空间上满足幼儿探究的需求,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会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角色游戏,他们用泥巴捏出娃娃,用木块摆上床、桌子、凳子,捡了一些树叶、小草用纸袋包好做垫,在地上挖上灶台,放上泥捏的锅,到种植园里采来菜叶,然后分配角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玩起了娃娃家的游戏,他们的材料全是用大自然中的泥土、花草等,而且玩的很投入,很愉快。在孩子们的争论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成”出:到树上去采叶子,树会痛吗?它会哭吗?采树上的叶子,树还会长高吗?孩子们争论的脸红脖子粗,最后来到老师这里,老师只说了一句:树和动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孩子试着采自己的头发,后说:“以后要爱护树不能采它的叶子了。它会痛的,我采了自己三根头发,痛得快要哭了。”游戏中孩子们不再顾忌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的失误,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不受区角的限制,而教师仅采用提问和建议的方法去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成为幼儿游戏的援助者,幼儿可以充分交流自我表现,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和发挥。这样的环境,可以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去采集大自然中的东西做游戏材料,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且游戏内容接近于主题内容,已和整个主题活动的进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中孩子们得到了快乐和发展。
六、民间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这也是在我们的主题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内容,例如:在建筑游戏中,引导幼儿制定“能共享玩具材料”的规则,要求幼儿能分享玩具,诱发分享和谦让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建立“协商扮演角色”的规则,要求幼儿在游戏前能协商好自己的角色,诱发协作行为,遇到两人同时要扮某一角色时,就诱发退让行为。
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发展,不管是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我们努力使课程游戏化的同时,积极尝试与社会、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诱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为了让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我们尝试开展了“幼儿家庭游戏”的创建,指导家长如何开展亲子游戏,提高家长的游戏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可自由游戏的房间或每周教孩子一个游戏,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能适应孩子发展需要的游戏材料。使家长能够支持并鼓励孩子游戏,使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家长成为幼儿园新的课程资源。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的方法。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是现代早期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基本策略。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遵循“以民间游戏与幼儿素质的提高的原则。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从根本上,把教育与幼儿的生活予以最佳整合的基本途径。还幼儿以游戏的生活就是让儿童找回童年的幸福与快乐。
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 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增强体质,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 将富有趣味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的民间童谣与动作相结合, 可充分调动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本文旨在了解民间童谣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对活动中如何选用童谣、开发运用童谣作初步的探究。
一、民间童谣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1.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幼儿来说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乐于参与其中。幼儿体育活动更多的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 如再辅以节奏明快、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 更能激发幼儿的愉悦之情, 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如童谣《大白鸡》:“大白鸡, 下白蛋, 没有鸡窝怎么办, 跟狗走, 狗咬我, 跟驴走, 驴踢我, 鸡蛋壳, 鸭蛋壳, 谁先落地谁下课。”通过熟悉的动物形象、诙谐有趣的情节、富有韵律的节奏, 幼儿在边念边玩中既集中了注意力, 又增进了参与的积极性。
2.带领幼儿进入活动情境。幼儿体育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通过通俗易懂的童谣带领幼儿在情境中学习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使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玩耍。如在体育游戏“木头人”中通过扮演假想的木头人角色, 富有童趣性,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如小班体育游戏“放鞭炮”活动中, 通过新年放鞭炮的场景, 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点鞭炮和小鞭炮的角色, 边念童谣边点“鞭炮”, 点到的幼儿就模仿鞭炮爆炸的动作用力向上跳, 并发出“嘭啪”的声音。
3.帮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的前提, 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体育活动本身具有规则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讲解枯燥乏味的活动规则, 要求幼儿遵守。但在实践中幼儿沉浸于游戏活动, 将规则抛之脑后, 教师只能反复强调。如何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自觉遵守规则?以童谣的形式表现规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通过童谣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朗朗上口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 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4.指导幼儿活动过程。体育活动中运用的童谣文字精练, 节奏鲜明, 内容与动作协调一致, 对幼儿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由于这类活动多侧重于模仿和竞赛方面, 所以它所运用的儿歌应该更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 语言可以生动活泼些。如“打弹珠”的一种玩法是在地上挖五个坑, 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 然后打着谁谁就把玻璃珠吃掉。通过童谣中的“挖个洞洞打弹珠, 这洞进来那洞出”提示幼儿玩法。
二、体育活动中民间童谣的选用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用童谣。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 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动作的发展上, 小班幼儿动作开始协调, 逐步学会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 但还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动作。可选择一些内容简单, 带有一些特定角色的童谣加以辅助。如童谣“网小鱼”就是描述小鱼游的动作, 在活动时可让幼儿扮演, 既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又发展幼儿“钻”的能力。类似的还有《小竹马》、《摸猫猫》等。中班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随着中班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交往活动多在一些联系性游戏中发生。为此, 可选用带有多个角色的童谣, 如《卖米》中有老鹰、鸡妈妈和小鸡三个角色, 可满足幼儿合作交往的需求;同时要求的语言对白较简单, 中班的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大班的幼儿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动作灵活, 可选用一些对白较复杂、内容丰富的童谣, 让幼儿在有节奏的念唱中增加活动的兴趣。
2.根据动作发展要求和幼儿兴趣选用童谣。体育活动主要发展幼儿平衡、钻爬、走跑跳等基本动作要领, 可根据不同的动作要求选用不同的童谣。如发展快速跑的能力时可选用童谣《切西瓜》、《荷花荷花几时开》等, 发展幼儿钻爬能力的有《网小鱼》、《城门城门几丈高》等。
三、体育活动中民间童谣的开发
在传统的民间童谣基础上, 可根据动作要求、幼儿发展情况对其进行改编、创编, 利用童谣的优势为幼儿快乐游戏打开新局面。在幼儿对某一动作掌握熟练时, 可改编童谣的说唱内容。如小班《找找小动物》:“轻轻走, 轻轻跑, 我的小猫瞄瞄嘴。爱吃虫, 爱吃米, 我的小鸡叽叽叽……”通过小猫、小鸡、小鸭、小青蛙四个小动物的形象, 以其独特的动作让幼儿在模仿中进行体育活动。教师也可对童谣进行改编, 如:“轻轻摇, 轻轻推, 我的小船靠岸了。快快跑, 快快钻, 我的火车过山洞……”发展幼儿不同的动作能力。
童谣是孩子童心的呼唤, 在体育活动中伴随节奏鲜明的童谣, 交织出独特的风景, 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让幼儿在主动中游戏。
摘要:民间童谣, 又称民间儿歌。它是根据儿童的思想、心理、感情、想象、趣味、理解力、生活经验、语言特点与表现手法等而编唱的口头短句。民间童谣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 这种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切合幼儿的口味, 容易深入幼儿的心灵。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 将富有趣味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的民间童谣与动作相结合, 可充分调动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民间童谣,体育活动,开发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新晨.根据幼儿体育游戏特点实施幼儿体育游戏教学[J].教育导刊, 2002 (23) .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间童谣用通俗的形式表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它出自国土,用童谣的形式述说着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故事。
在幼儿园,每当老师吟唱那古老的童谣,就会看到孩子们那聚精会神的目光,认真的神态,这些使孩子们听起来倍感亲切,民间童谣那比较短小、幽默诙谐、句式多样、节奏鲜明、音韵优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的特点更受小班幼儿的亲睐。
民间童谣本身具有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了极
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一年的粗浅尝试和探讨,我深深体会到,教
小班幼儿学习童谣,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做起:
一、选择、分析童谣,培养幼儿对童谣的学习兴趣。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小班幼儿逐渐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选择童谣时,要为小班幼儿选择篇幅短小、形象生动(动物)、富有童趣、节奏感强、有一定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童谣,而且童谣的思想要健康向上,具有游戏性、娱乐性如《两只老虎》、《小老鼠上灯台》《摇篮曲》等。小班幼儿喜欢的有关动物和“过家家”的童谣,而恰恰这些童谣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易懂、易理解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幼儿领略我国语言的神韵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丰富幼儿知识。
选择好童谣以后还要对童谣进行分析和挖掘,仔细推敲童谣说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哪些句式是难点和重点?应该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实施?还要进一步分析童谣的节奏、韵律,研究推敲怎样念才能把它念好听。我们还要拎出童谣的重点,哪些方面是幼儿需要掌握的,然后列出重点掌握所要实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情感的培养,考虑到幼儿从童谣里感受到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如《摇篮曲》,我们通过童谣,可以帮助幼儿懂得妈妈爱娃娃的情感,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知道一些睡姿;《小老鼠上灯台》这首童谣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让幼儿了解了小老鼠的形象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对童谣的学习,逐步感
受民间童谣的魅力,初步培养小班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幼对童谣的表现力。
1、以玩为先导,培养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玩中求思,在玩中育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童谣的教学中,我先从玩入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融入童谣教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内容是通过童谣反映出来的,象《拉大锯》、《摇篮曲》等,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在童谣的伴奏声中,两个幼儿一组,前后晃动,模仿拉大锯的动作,幼儿很快进入游戏的情节中。“哄娃娃睡觉”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玩的生活游戏,在音乐的伴奏中,我让每位幼儿手抱一个娃娃,听着音乐“哄娃娃睡觉”,结合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幼儿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融入在童谣温馨的氤氲中,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2、辅以动作记忆,幼儿百学不厌。
在童谣的教学过程中,有些童谣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也有一些难念的句子连在一起,念起来比较拗口,幼儿朗诵到那儿就会口齿不清,吱吱唔唔地不会念,所以我在教学中把动作融入进去,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孩子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一旦忘记,不需要老师的语言提示,只要一个动作,孩子们就能想起童谣的内容,同时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童谣的兴趣,如教《两只老虎》,我将“一只手指点眼睛”表示童谣中的“一只没有眼睛”,把两只手往背后表示童谣中的“一只没有尾巴”,把两只手相拍表示童谣中的“真奇怪”,孩子们学习起来趣味十足,百学不厌。
3、音乐、舞蹈镶嵌,让幼儿积极体会童谣。
有些童谣不仅仅是用来朗诵的,它的节奏韵美,配上音乐更是让幼儿喜欢,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本身就很强,加上幼儿好动的天性,音乐和舞蹈镶嵌恰恰满足了幼儿这种好动的特点,使童谣显得更饱满,优美,让幼儿感受到了童谣的艺术美。在幼儿会朗诵童谣的基础上,我们配以相符的旋律,编排适合小班幼儿的动作和童谣内容相符的动作,将之加工串联成舞蹈。如《小毛巾忽悠悠》,我们编排的动作就是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一些为妈妈擦汗、掸灰尘、擦花盆的动作都十分形象,让幼儿边唱边用形象的动作展示童谣的经典之美,再次让幼儿感受到童谣的魅力。
3、图片、实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开展童谣教学时,我还注重图片、实物、flash的运用,幼儿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兴趣会更高昂。
童谣《小毛巾忽悠悠》内容比较长,但是它的句式重复,贴近幼儿的生活,于是我将每句的内容画了相应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当幼儿忘记念时,我只要一指画面孩子们就能马上反应过来了。
学习童谣《两只老虎》时,我请家长为每位幼儿买一只毛绒玩具老虎带到幼儿园来,上课时,我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很快进入童谣的情境,让幼儿先观察玩具老虎,小结出老虎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条尾巴的特征,然后请幼儿用我为他们准备好的纸片贴掉一只眼睛和一条尾巴,再请幼儿看看现在的老虎象什么了?我用童谣中的句子总结出“两只老虎,跑的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有了感性的认识,幼儿记忆起来
就容易多了。通过玩具和游戏地教学,幼儿学习的热情高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较快地学会了童谣。
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发挥了它的优势,集声音、画面为一体,生动形象,颇受幼儿喜爱和接受。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学时,出现在屏幕上的生动形象、活泼可爱的小老鼠一骨碌地在向上爬行的同时又道出了童谣的内容,童谣中“叽哩咕噜滚下来”这一句在动画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只看见画面上那小老鼠形象逼真地从灯台上滚下的那刻,小朋友大声地笑了起来,同时也很轻松地记住了这一句。
在制作图片时,我采用了简笔画和漫画相结合的方式,画出的人物、动物形象比较可爱,再加上亮丽的蜡笔涂出来的鲜艳的效果,小朋友比较喜欢,另外在图的旁边配以文字,呈现出一种图书的效果,真正起到了图片的作用。
三、重视延伸活动,弥补幼儿的失落。
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很多时候幼儿会在活动结束时显得意犹味尽,他们沉浸在活动中,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活动,截断了幼儿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幼儿的兴趣投放在课后的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延伸活动中延续他们的兴趣爱好,我是这样做的:
1、娃娃家的表演活动。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在甜美的《摇篮曲》音乐中,反复唱这首童谣,哄布娃娃睡觉,整个画面温馨又甜蜜,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加强了记忆,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晨间桌面游戏。我把课堂中的图片、玩具等投放在桌面游戏中,让幼儿轮流、交叉使用、摆弄,耳濡目染,不断熏陶,幼儿翻翻看看,摆摆弄弄就能自然而然地念起课堂中老师教过的童谣,自吟自唱,自娱自乐,童谣的艺术美自然地渗入到孩子们的心里,3、创设节奏区域。我为幼儿准备了适合小班幼儿敲打乐器,如铃鼓、小铃等,让孩子们边念童谣边敲打简单的节奏× ×│ × ×│,吃完点心后或区域活动时都可以让小朋友敲巧打打,幼儿的诵吟在节奏的敲击中越来越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逐渐积累童谣韵律美和节奏美的感性知识。
另外我还注重对幼儿发音的练习,小班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教学童谣时我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和词语的丰富积累。为了让幼儿能清楚地发出平舌音和翘舌音,以及平身、上声、仄声和去声等,我通过手指形象的比划帮助幼儿掌握,如食指向前划行读“平声”,头上扬读“上声”,头转动读“仄声”,手用力向下读“去声”,小朋友看我的手势跟着我的动作轻松地掌握了发音,通过熟练朗诵童谣,小朋友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了,词汇也增多了。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童谣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它是群众的创造,质朴天然,不假雕饰,和儿童的实际生活最为贴近,在表现儿童情趣上尤为突出,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欢迎。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在自由创作、自由自在的活动中,童谣成为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
琅上口、童趣盎然,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童谣的教育性、普遍性、易接受性,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性,我们充分挖掘了一些经典童谣,渗透到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等领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目的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公主,有的甚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他们在亲人的宠爱下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会形成许多障碍。因此,我们想利用童谣,来影响和改变孩子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促使他们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对象
小班组全体小朋友
小班:
1)喜欢童谣,乐于参与活动。感受童谣的有趣和幽默。
2)初步认识事物、自然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教育幼儿同伴之间要互相合作表演,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好品质。
四、研究内容
童谣是一种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孩子吟诵的儿童歌谣,充分挖掘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的民间童谣,将它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等环节中,通过谈话激趣、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现场演示等多种方法帮助初步幼儿认识事物、自然界,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研究方法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包括玩玩具、小便、洗手、喝水、游戏、吃饭、午睡、穿衣、穿鞋等。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行为习惯、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间童谣,大多都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因此,我们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在选材时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
小班幼儿生性好动,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伴随游戏进行的儿歌,十分符合他们好动、好说、好模仿的特点。因此在学习童谣过程中,不仅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讨。
小班幼儿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幼儿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活动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我们将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积极鼓励幼儿在不同的环节中,边念儿歌,边操作。给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童谣,我们把童谣和形象的肢体动作、感官练习结合起来,通过表演的形式,幼儿掌握起来更加轻松,避免了枯燥的跟念。而且在活动中,一些胆小的孩子敢说话了,言语比以前连贯了,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乐趣,受到了教育,充分调动了幼儿对民间童谣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六、实施计划,研究时间段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们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洗手(拧开龙头冲冲冲,擦擦肥皂搓搓搓,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冲冲冲,冲手心,冲冲冲,冲手背。关上龙头甩三下,小手洗的真干净。)让幼儿在边念边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洗手的方法;喝水(小脚印,踩踩好,不推不挤,排好队,咕咚咕咚喝好水。)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童谣,达成预期的效果。
七、总结阶段
1、将童谣作为教育资源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全面落实子课题任务。逐步完成相关论文
2、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
汇编资料。
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
传统民俗
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之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并非挑个日子避邪防疫就成为流传万古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由来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误解。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说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端午是个好日子,据《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是法定节假日,放几天假
端午节时间为:公元月14日 农历年五月初五 星期一,法定节假日只有一天,由于刚好是周末,所以放假时间是6.12日至6.14日,但是就不需要调休了。
端午节的由来介绍
我们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后来还增加了纪念屈原等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意义。
端午节有哪些寓意
我们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别称是瑞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制作成我们现在的粽子的模样
返回目录
端午节五彩绳什么时候戴合适?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给家中的孩子佩戴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制成的五彩绳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
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彩绳。系线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着戴上彩绳,很多男子担心被别人看到笑话,就悄悄系在脚踝上。
这系五色绳的时间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如果五彩绳断了,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扔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五色绳一直要系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随着时间的发展,五彩绳呈现的方式花样繁多,不止孩子佩戴,许多人也一起佩戴起了五彩绳,最简单的一种就是选择青、白、红、黑和黄色五种颜色的细绳,然后五线合股成绳,直接戴在手臂上。而有些人则喜欢在五彩绳上搭配一些金银饰物,挂在脖子上。
一些妇女朋友,则喜欢把五彩绳折成方胜,也就是类似中国结的吉祥寓意纹样。像是打算送长辈尊长的,很多人则会用五彩线,绣绘成各种各样的日月星辰乌兽等物,不过这种绣绘肯定是比之前的复杂的多。
返回目录
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
“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那么,端午节门头插艾的来历如何呢?这就众说不一了。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燕王扫北”时留下的风俗习惯。
河北民间有这样的一种传说,就是燕王来到河北之前,民间风传他杀人不眨眼,所到之地鸡犬不留。有的人信以为真。这一年燕王来到保定府管辖的雄县境内,看到一个农家妇女身上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拉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他感到奇怪。
于是燕王就上前问农妇为什么要这样,那位大嫂回答说:“这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墙累死了,妈在家病死了,丢下这个可怜的独苗,这小的是我的亲生,万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
燕王一听,对位农家大嫂的高贵品德十分敬仰。于是和气地说:“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只要有爱心,怎会遇到杀人呀?”说话间,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便伸手拔了两棵。递到大嫂手里,并嘱咐:穷人门上都插上艾子,有这个记号,穷苦百姓就不会遭伤害。
这个妇人照燕王的话做了,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旁都插上了艾子。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燕王在这一带打了大胜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每年端午节插艾,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在民间却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艾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茎、叶含有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每年端午节,时已入夏,蚊蝇等,害虫滋生猖撅,门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驱虫之效。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继承的良好卫生习惯。
返回目录
吃粽子的寓意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寓意
1、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屈原是战国时楚人,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撒到江中,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是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传言屈原是自杀。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小人们追杀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将屈原捆绑并投入水中。
3、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包粽子的叶子叫什么
粽叶分多种,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使用的种类各不相同,常见的为芦苇叶、箬叶;以及种类繁多的其它粽叶,如:桂竹叶、月桃叶、芭蕉叶、荷叶、粽巴叶、竹笋壳等。
【端午节民间童谣】推荐阅读:
端午节的文章故乡的端午节10-19
端午节优秀作文:快乐的端午节09-24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感怀》06-09
幽默的端午节短信,端午节搞笑短信06-10
端午节作文:端午来敲门400字01-27
小学生端午节作文端午吃粽子05-28
浙江端午节习俗介绍_浙江端午节有什么习俗09-14
教案端午节07-22
端午节手抄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