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乌鸦和狐狸》(通用10篇)
【活动目标】
1、分析画面内容,能较合理地猜测故事情节。
2、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关于倒影的经验。
2、多媒体课件一组。
【活动过程】
1、导入:
(出示狐狸图片)这两个是什么字?关于狐狸,你知道些什么?(……)你们知道的真多。是呀,许多故事里都有狐狸,它很会动脑筋,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
2、观察狐狸的三种表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狐狸的表情发生了三种变化。哪三种变化呢?
(2)(出示表情一)狐狸在干什么?(很馋、滴口水、口水直流……)它在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表情?(……)狐狸看到好吃的,就会口水直流。
(3)(出示表情二)接着看。这是什么表情?(很得意、很神气)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出示表情三)再看第三个表情。狐狸怎么啦?(低着头、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谁来学学?我们一起试试。
3、引导幼儿感知图片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图片内容。
(1)狐狸的表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它到底遇到什么事情了呢?
(2)(出示三幅肉位置变化的图片)这儿还有三幅图,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张画上都有什么?(乌鸦和肉)再仔细看看,这幅画上说了什么?
a.乌鸦叼着肉飞走了。
b.乌鸦叼着肉站在树枝上。
c.乌鸦嘴里的肉掉下来了。
(3)你觉得这个表情和哪幅图有关?为什么?(肉在乌鸦嘴里。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因为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它非常想吃,所以馋得口水直流。
(4)后来,狐狸很得意,很神气,这又是为什么?(……)是哪幅图呀?因为狐狸得到了肉,所以很得意,很神气。那狐狸是怎样得到乌鸦嘴里的肉的?(四个幼儿说)这块肉在乌鸦的嘴里,狐狸要得到这块肉,必须使乌鸦怎样?(启发幼儿想出使乌鸦张开嘴巴)怎样才能使乌鸦开口呢?你认为狐狸会对乌鸦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幼儿想象,想出乌鸦开口的多种句子。)狐狸想了许多点子让乌鸦张口。最后,乌鸦还是上当了,嘴一张,肉就掉了下来。看——狐狸怎么样?很得意,很神气的。
(5)可是乌鸦呢?它会怎么想?(想把肉夺回来)看最后一幅画,肉又回到了乌鸦的嘴里。这时候,狐狸的表情就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那么,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夺回这块肉的?和你旁边的伙伴商量商量,一起想想。
(6)乌鸦可能想了什么好办法?(……)
(7)乌鸦究竟想了什么办法?(出示河边的图片)狐狸来到了哪儿?它看到了什么?河里真的有吗?为什么?乌鸦对狐狸说——(课件)“河里的那块肉比你的大多啦!”乌鸦说什么?它为什么要这样说?狐狸会上当吗?为什么?你们看——(课件)最后,狐狸没有吃到肉,只能垂头丧气地走了。
4、完整欣赏故事。总结寓言的中心思想。
(1)想不想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欣赏故事。)
(2)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3)你想对乌鸦说什么?你想对狐狸说什么?
小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要像乌鸦一样,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你的朋友、老师、阿姨、爸爸、妈妈等其他的大人。
【教学反思】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怎样上才能落实“预习指导”,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怎样上才能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上出低年级语文的味道。
一、以读为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在悟中读,在读中悟。1、悟中读。学生预习过课文,对文中的狐狸有个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样把狐狸的狡猾通过朗读读出来呢?关键还在于对“狡猾”的真切的体验。我首先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第一次对话中“亲爱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第二次对话中,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入境又入情,朗读就不再是难题。孩子们会露着“做作”(表现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去讨好“乌鸦”,有的孩子在“骗肉”时还会晃着脑袋。一脸的“亲切”样。边悟边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2、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二、上出低年级特点,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低年级的语文,除了活泼开放,重视语言的发展,朗读的训练等等,学生对字词的认读、识记、理解与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前,孩子只是读熟课文,自己认读生字,因此,在课堂上,我很重视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正确认读,对于一些新词的理解,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现学生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围绕狐狸骗乌鸦的三次说话及乌鸦的三次态度上的变化这一重点来设计问题的,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次的对话,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3 -5自然段,教学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想像、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懂得对朋友应真诚、宽容。
2、学习运用此:又长又尖、又阔又大、伸。
3、指导幼儿学习描述角色的心理活动。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图三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意,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1,交代角色,引出主题。
有一只狐狸想和仙鹤做朋友,有一天,狐狸碰见仙鹤,对它说:“好朋友,今天我请客,走!”仙鹤就跟着来到狐狸的家。
狐狸会怎样招待仙鹤那?(仙鹤设想各种可能性)
到底狐狸是怎样招待仙鹤的呢?
2、出示图2
(1)狐狸是怎样招待仙鹤的?
(2)狐狸在平底的小盘子里,盛了一些清汤对仙鹤说:“好朋友别客气,请吃呀!”仙鹤为什么不吃呢?
(3)为什么狐狸能把小盘子里的汤咕噜咕噜全喝光?仙鹤又会怎样想呢?
(4)过了几天,仙鹤也请狐狸去吃饭,仙鹤没有喝到汤,为什么反而要请狐狸去吃饭呢?狐狸听说仙鹤请客,它心里会怎样想?
(5)狐狸想,上次仙鹤来吃饭,什么也没吃到,饿着肚子回去了,这只笨仙鹤,还请我去吃饭。它高兴地走在路上,见到兔子不去抓,见到小鸡不去骗。为什么饿着肚子的狐狸不去抓兔子,骗小鸡呢?
(6)狐狸还没走到仙鹤家,就闻到一股香味,口水直往下流,猜一猜,仙鹤可能会怎样招待狐狸呢?
(7)仙鹤是怎样招待狐狸的,请看图。
3、出示图3
(1)仙鹤是怎样招待狐狸的?
(2)为什么仙鹤吃完了自己的一份,而狐狸却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鲜汤呢?
(3)狐狸说仙鹤笨,现在,它还会这样想吗?为什么?
(4)仙鹤会对它说什么悄悄话呢?
二、完整欣赏配乐故事
三、思考、延续
你认为仙鹤和狐狸,今后还会继续做朋友吗?
教学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分析画面内容,能较合理地猜测故事情节。
2.积极参加活动,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不能轻易相信别人,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故事图片两张,狐狸表情图两张,狐狸图片一张。
2.故事动画。
3.字卡:口水直流、得意。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你们瞧,谁来了?关于狐狸你知道些什么呢?狐狸是一个怎样的动物呢?
2.小结:狐狸很聪明,但是它却用它的聪明去干了些坏事,所以我们都觉得它是一只狡猾的小动物。
(二)观察狐狸的两种表情,猜测发生什么事情。
1.出示表情一:
问题一:狐狸怎么了?(很馋,淌口水,口水直流……)
问题二:你觉得它会在什么时候出现这样的表情?(狐狸看到好吃的,就会口水直流。)那我们小朋友看见好吃的东西时呢?
2.出示表情二:
教师:狐狸又怎样了?这是什么表情?(很得意,很神气)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你看它那眯着眼睛,张着嘴巴,扭着身体的得意样子,肯定是干什么坏事得逞了。我们也来学一学它的得意样。
(三)引导幼儿感知图片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图片内容。
1.教师:狐狸的表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遇到什么事情了?
2.出示两幅肉位置变化的图片。
教师:这儿还有两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3.教师:画上都有什么?画上说了些什么?
4.教师:你觉得狐狸的这两种表情分别跟哪幅画有关呢?为什么?
(因为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它非常想吃,所以谗的口水直流。)
(因为狐狸得到了肉,所以狐狸非常得意。)
5.教师:那狐狸是怎么样得到乌鸦嘴里的肉的呢?你们来猜一猜。
(你是这么猜的,那其他小朋友呢?那你们觉得狐狸还会想什么馊主意?你说的很清楚,我们一下子都听懂了。)
(四)完整欣赏故事,总结寓言的中心思想。
1.教师:小朋友刚才猜了那么多的办法,那寓言故事里狐狸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2.教师:狐狸到底是怎么来骗乌鸦嘴里的肉的呢?
3.学说故事中狐狸的对话。
(1)再次倾听故事中的对话。
教师:寓言里的狐狸是怎么说的呀?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学一学。“你好呀,乌鸦夫人,您今天可真漂亮,简直跟老鹰一样美,我还没有听过你的声音,但我相信你唱起歌来一定比谁都好听!”
(2)个别幼儿学说。
教师:谁来学一学?(你学的真棒,把狐狸的身体姿态也表演出来了。)
(3)集体学说。
教师:那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学,最好把狐狸的样子也表演出来好吗?
3.教师:你觉得这个寓言里的狐狸怎么样?(这只狐狸真的是很狡猾,只是嘴巴动一动,说了几句话,就骗成功了。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像这只狐狸不靠自己劳动却去骗别人的东西,这样好不好?
4.教师:那乌鸦为什么会上当?(你说的真好,乌鸦就是太容易相信别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5.总结: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能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呢?(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也可以请朋友、老师、爸爸妈妈来帮忙。)
(五)续编故事,大胆讲述。
1.教师:又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狐狸看到了,又想很多办法来骗乌鸦的肉,乌鸦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却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扮演乌鸦,一个扮演狐狸,你们来试一试?记住狐狸想办法来骗的时候,乌鸦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那块肉哦!
2.幼儿自由讨论。
3.教师:你们的好办法是什么呢?(请幼儿来讲述(表演)自己的办法。)
4.教师:还有许多小朋友也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回去把你们的办法讲给别的小朋友听好吗?那跟客人老师再见!
活动延伸: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由慢到快,由神秘到热烈的音乐情绪。
2、借助图谱、故事展开想象,并用动作、语言表达音乐的变化。
3、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活动准备】
动漫、图谱、头饰。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随音乐进行猜想。
导语:老师这儿有一首好听的乐曲,请你听一听、想一想,这段音乐中会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听音乐。提问:你想到了什么?
2、讲故事,再次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结构。
(1)讲故事,帮助理解音乐。(播放动漫)
听故事《母鸡和狐狸》。启发语:到底讲的是什么事情呢?
故事:今天,母鸡出门去散步,狐狸偷偷地跟在了母鸡的后面,只听“啪”的一声,狐狸被钉耙打到了头,狐狸好疼啊,可是它不敢动也不敢发出声音,继续跟着母鸡走。“噗咚”一声,狐狸掉进了池塘里。母鸡走上了山坡,狐狸也跟着走上了山坡,一不小心,这只倒霉的狐狸被钉子扎了脚。这时母鸡发现了狐狸,赶紧钻过小篱笆,淌过小水塘回到了家。狐狸在母鸡的家门口,敲呀,敲呀,门怎么也敲不开,气得狐狸直跺脚,最后瘫倒在了地上。
(2)再次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结构。
师:我们再听一次音乐,请你仔细听,并想一想在这首乐曲当中什么地方表现的是母鸡前面走,狐狸悄悄的跟在后面?什么地方表现得是母鸡跑,狐狸追呢?听音乐,教师画图谱。
提问:你认为音乐当中什么地方表现得是母鸡前面跑,狐狸偷偷跟着呢?哪儿表现的是母鸡跑,狐狸追呢?
(3)听听音乐里面母鸡与狐狸发生的事情。
边听音乐,教师边放母鸡与狐狸的卡片,边语言提示。
3、创编动作
(1)导语:母鸡在前面走,狐狸偷偷的跟在了后面,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被钉耙打了头)
狐狸被钉耙打了头是什么样子?学一学。
第二次,狐狸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掉进了池塘里)
狐狸掉到池塘里又会是什么样子?它的心情是怎样的?表演。
最后,这只倒霉的狐狸又发生了什么事?(钉子扎了脚)
钉子扎了脚以后,狐狸是什么样子啊?它的表情是怎样的?
(2)听音乐表演狐狸遇到的倒霉事情。
4、完整地表演
(1)老师当鸡妈妈,幼儿当狐狸,完整地表演一次。
(2)请几名幼儿当鸡妈妈,其他幼儿当狐狸,完整表演。
【教学反思】
在重新对幼儿渲染萝丝母鸡在散步中感到有谁跟着它时的越来越紧张的气氛,请幼儿用动作和表情来补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接着我会让幼儿听一听音乐,让他们说一说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气氛,如果让他们吧这个故事拍成一个动画片会是什么样的,狐狸和萝丝母鸡会是怎样的表现。让幼儿们自己说出故事情节,而不是老师问一个环节,他们答一个环节。
活动目标:
1、学习发准鹅、河、歌等容易混淆的字音。
2、尝试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说话。
3、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愉快地参与集体游戏。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1、狐狸头饰和鹅妈妈头饰各一个。
2、在教室中间画一条横线,作河流的标记。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提问:画面上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接着,老师念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儿歌内容。
*着重帮助幼儿发准“鹅”、“河”、“歌”等相似音,并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发音。
*教师可带领幼儿念儿歌2—3遍,并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玩一个“白鹅和狐狸”的游戏。
2、教师向幼儿简单地介绍游戏的玩法和基本规则:
*白鹅在河边,边念儿歌边做鹅走路的动作。
*当儿歌念到“一只狐狸跑过来”时,狐狸才能从座位上站起来。
*儿歌念完后,白鹅才能跳河,这时候,狐狸才能跑过来抓鹅。若白鹅被抓住,可停止游戏一次,也可与狐狸对换角色。
3、引导幼儿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游戏玩法。
*教师戴鹅妈妈的头饰,另一教师戴狐狸的头饰,请10位幼儿扮白鹅。游戏开始,全体幼儿念儿歌,扮白鹅的幼儿沿着“河”岸边,边做鹅走路动作边念儿歌。当儿歌念到“一只狐狸跑过来”时,“狐狸”从座位上站起来。儿歌念完后,白鹅急忙跳河,“狐狸”迅速去抓尚未跳到河里的“白鹅”。游戏结束后,教师再请10位幼儿上来和教师一起玩游戏。
*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前,教师强调游戏规则,提醒幼儿念完儿歌后,白鹅才能跳下河,狐狸才能跑出来抓。然后,分别请两名较能干的幼儿扮狐狸和白鹅妈妈,让幼儿独立开展游戏。
课后反思:
我班幼儿对此听说游戏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开展游戏活动这一环节,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很浓厚,都抢着来游戏。在游戏的时候,我觉得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场地太小了,在玩游戏的时候出现拥挤的场面。因此,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设置的游戏场景应根据活动的需要来设置。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感知动词:叮、赶、跺。
活动准备:
1.大象、蚊子图片各一副。
2.大象、蚊子的手套偶各一个;蚊子指偶若干、大象头饰三个。
3.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4.录音:大象和蚊子的叫声。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学习动词:叮、赶、跺脚。
2、活动难点:能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指导要点:通过手套偶表演,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活动过程:
一、用角色声音导入,激发孩子听故事的欲望。
1.师:(播放大象叫声)听听看谁来啦?
师:(出示大象图片)原来是一头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大象啊,大大的大象走起路来是慢慢的。来我们一起学学大象走路。(引导幼儿学大象走)
2.师:(播放蚊子叫声)这又是谁来啦?那小蚊子是怎么飞的?那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蚊子飞。
师:(出示小蚊子)小蚊子长得什么样呢?(引导幼儿说出蚊子的特征:尖尖、长长的嘴巴)
师:蚊子的嘴巴会干什么啊?(叮人)
小结:小蚊子长长、尖尖的嘴巴是用来叮人的,那爱叮人的小蚊子和大大的大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称叫做《大象和小蚊子》
二、看木偶表演《大象和蚊子》,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出示手套偶大象,讲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这时,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蚊子的叫声),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大的屁股呀!我们去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啪—啪—啪—”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蚊子的叫声),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
(伴随着音效木偶表演,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角色形象的特征,还能为后面的故事表演做铺垫。)
提问:1.故事里面都有谁啊?(大象和蚊子)
2.大象和蚊子发生了什么事啊?(蚊子叮大象的屁股)
3.小蚊子发现睡着的大象时说了一句什么话?那我们再来听听小蚊子是怎么说的。
三、再次操作手套偶,边讲述边提问,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在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知动词:叮、赶、跺。
四、教师边讲故事边表演
1.师: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这时,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手套偶蚊子的出现,发出小蚊子的叫声),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大的屁股呀!我们去叮叮它吧!”
提问:小蚊子说了什么啊?
2.师: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怎么样啊?。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用尾巴来赶蚊子)来伸出你们的小手来帮大象一起赶赶蚊子(“啪—啪—啪—”)。
3.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这次大象怎么样啦?(生气了),大象很生气,它就怎么做啊?
小结:这次大象很生气,就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两下,“咚!咚!”。来我们也来帮大象跺两下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
四、幼儿带上指偶,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故事情境表演。
师:现在请羊老师来扮演大象和我们一起来玩玩蚊子叮大象的游戏吧。两个幼儿表演大象,其他的小朋友和我一起表演小蚊子。
孩子们戴上指偶小蚊子。(指偶使幼儿很快进入到角色之中,并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表现出来。)
五、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八街小学 陈凌燕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课文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一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
教学本课,除了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外,重点是以找准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指导思想,用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重点词句和朗读训练的方法,达到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不但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上完这一课后,反思我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特点,突出重点,强化词句训练。
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就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本课在低年级阅读课文中篇幅比较长,共有6个自然段,而且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如果不抓住重点进行教学,采用“平推式”,由课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课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提一些琐碎的、缺少思维价值的问题,既浪费了宝贵的训练时间,又使学生失去了发展思维、锻炼思维,从阅读当中来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
那么,如何摒弃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讲解呢?那就必须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特点,强化词句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字训练。
二、《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和经过,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和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
如:第2自然段,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我又设计了一句话:“狐狸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你好,乌鸦’。”用小黑板将这句话写出来,让学生读读,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通过读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装笑脸,对乌鸦表示亲热,实际上是想骗到那片肉。这样讲解,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教学就有深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
三、抓住课文语言描写生动和拟人化的特点,强化朗读训练、说话训练和思维训练。
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讲法”为主,从初读到精读、熟读,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第一步,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反复读,并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即可,而不要求一上来就让学生读出感情。
第二步,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通过读,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文章的第4自然段,写狐狸对乌鸦极力吹捧、奉承。我先让学生读读狐狸说的话,问学生:“狐狸共说了几句话?”再读第一句话,问:“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然后让学生读读第二句话,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读。接着问:“乌鸦的羽毛漂亮吗?谁听过乌鸦的叫声,请站起来学一学?”通过读、思、议,让学生认识到乌鸦的羽毛不漂亮,叫声不好听,这是狐狸对乌鸦说的好听的话,奉承的话,目的是想让乌鸦张开嘴,把肉骗到手;对狐狸说的第三句话也是先读,理解,再读。总之,对整个这段话的理解,就是先读读,再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第三步,在总结全文时,也要朗读。要读全文,通过读全文,让学生整体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这样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恰当地回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会。我认为这样教,才是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训练中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自读能力,特别是培养其自学能力。
另外,这篇课文是则寓言,采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学生喜欢读,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1、悟中读。在讲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是,当学到狐狸的三次语言和动作时,我都让学生学一学,就把自己当作是狐狸来体会感悟,我还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课文朗读好。在教学乌鸦的三次表现是,我都让学生试着把自己当作乌鸦,想想自己会有什么反应,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爱听好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边悟边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2、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3、学生通过训练,都对“谗得直流口水”这一短语有了较深的认识。但是在指导学生训练时我指导的不够到位,不够清晰,同时练习设计还不够好,今后在这方面还需多下工夫。
《 乌鸦与狐狸》教学反思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确定以朗读体悟作为本节阅读课的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狐狸在“想办法骗乌鸦”这三次过程中情感、语气的变化,读懂故事阐述的基本道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我在教学中临时创新,即兴让学生针对课文“编儿歌”,学生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感受,而且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构。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与理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培养了学生大胆开放创新的个性。
1、能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大胆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
2、学会与同伴协商,轮流扮演角色,合作做游戏。
3、爱护游戏材料,学会正确收拾和整理游戏材料。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有布置场景的经验和表演的经验。熟悉故事的角色对话语言。
2、物质准备。
(1)小兔、公牛、小狗、熊、狐狸、公鸡的服饰和头饰7套。
(2)兔子的房子7座。
三、活动过程:
1、用布偶来引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2、全班进行练习角色对话和分角色进行练习,重点引导幼儿要注意角色的表情、语气及动作,更加逼真地体现故事的思想。
3、请一组能力强的幼儿进行示范表演,其他观看并进行评价。
4、全班幼儿分组表演,引导幼儿在表演中能独立的讲述角色的对话语言,启发幼儿能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
四、观察与推进:
观察:本次活动设计了一个环节,让一些表演能力较强的幼儿在活动前排练好部分情节表演,使其余的幼儿更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印象,全班幼儿对游戏中的语言对话掌握较好。孩子们表演的积极性非常高。
幼儿表演时比较局限在语言上的讲述,动作和表情方面表现得不好,不够生动。有一些能力差的幼儿不会表演,分组表演时扰乱了游戏常规。
【大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乌鸦和狐狸》】推荐阅读:
大班语言教案《乌鸦和狐狸》10-14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狐狸》01-18
幼儿大班语言《乌鸦与狐狸》说课稿12-24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夏天》06-09
大班语言狐狸和兔子02-07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太阳》及教学反思12-15
大班语言教案:春节风俗由来教案及教学反思10-09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四季转盘》及教学反思10-13
幼儿园大班优质语言教案《家》及教学反思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