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王羲之(共11篇)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 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 (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作者介绍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在《兰亭集序》中, 王羲之以一种姿态来看待世界和人生, 这就是“俯仰之间”, 如“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俯仰之间”我们感受到了王羲之“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的容貌和“江左清真第一”的风神。“俯仰”不仅是王羲之观看山水自然的一种潇洒风姿, 而且反映了其对生命悲喜的态度和超越生死的洒脱, 也饱含着对人类历史长河的感叹。本文从“俯仰”这一姿态来论述《兰亭集序》蕴含的悲乐情感。
一、俯仰之间, 饱览山水之乐
人们在天地之中要很好地存活下去就必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 俯察地、仰观天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原始方式和基本途径。《周易·系辞下》言:“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此俯仰之观体现了古人思维的独特性。汉末魏晋时期, 由于纷乱的政治斗争和残酷的杀戮征战, 许多士人不再对政治抱有希望, 退而在山水自然中逃避黑暗的现实以保全性命, 在隐逸山水和清谈玄学中曲折地寄寓情志。“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把外在的宇宙自然作为人们行事的依托和思想的基础, 由天象推知人事, 形成天人同构、物我感应的观察思维模式。老庄更是把宇宙自然视作心灵栖所和精神家园, 达到天人合一的忘我、无我、大我的天地境界。魏晋时期, 士人逐渐通过“俯仰”赋予天地万物精神观照和审美体验。孙绰《答许询诗》言:“仰观大造, 俯览时物。”王羲之《兰亭诗》:“仰观碧天际, 俯瞰绿水滨。”“俯仰”已成为士人对宇宙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方式。王羲之出身于显赫的琅琊王氏望族, 但王羲之不热衷于仕途, 起身秘书郎, 后至右军将军、会稽刺史等, 目睹了官场的动荡和黑暗, 又因性情骨鲠, 多受排挤打压, 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 多次有归隐之意。他把政治上的苦闷转化为书法上的至美追求, 在游山玩水中排遣内心的抑郁。
“俯仰”这一动作首先表现在王羲之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会稽山阴在今绍兴西南, 离城约13千米, 这里层峦叠嶂, 山翠水绿,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顾长康从会稽还云:“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朦胧其上, 若云蒸霞蔚。”王羲之诗云:“山阴道上行, 如在镜中游。”在兰亭修禊中王羲之尽情地俯仰天地, 沉醉于兰亭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王羲之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风中, 远望雄伟俊俏的高山, 近视浓密挺拔的竹林, 身傍清澈急促的溪流, 顿觉身心舒畅。在俯仰观赏中, 游目骋怀, 眼睛饱览山川之美, 思绪尽情飞舞, 达到目极四荒, 心接八方, 神游千里的自由之境。“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 正是俯仰之潇洒自由使王羲之徜徉山水, 尽享天地自然之美, 乐以忘忧、洗涤精神, 真是一件乐事啊。
二、俯仰之间, 感知人生之乐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人来到这个世界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生。俯仰一世, 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人通过不断俯仰来观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积极探察外部世界, 展示生命力量。俯仰一世还是为了更好地审视经营自己的人生。俯仰把外部世界和自己的人生相连接, 成为情感爆发的契合点和扩散点。俯仰这一动作还显示了强烈而短促的时间感, 一世在一抬头一低头之间就恍然而过, 人的一生是多么短促啊。士人朝夕不保生死无常的际遇使之在灰暗、卑屈、痛苦的有限生命中通过各种方式来舒展挤压的人生, 来创设快乐的情境, 来凸显生命的力量。如何度过这短促的一生呢?王羲之列举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 即向内心深处探求精神的清远。这实指清谈之风, 士人沉迷于玄理之中, 每每聚会高谈玄理, 品评人物, 以逸远高清为鉴, 以心斋坐忘来涤除欲求, 达到宠辱不惊无哀乐无我无待之境。《晋书·王羲之传》记:“会稽有佳山水, 名士多居之,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 并筑室东土, 与羲之同好。”这些名士好老庄喜清谈, 王羲之经常与他们一起谈玄论道饮酒赋诗。王羲之《答许询诗》云:“争先非吾事, 静照在忘求。”在清幽寂静中景观玄览, 以领悟宇宙人生的玄妙。另一种是“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即寄情于外物, 放浪形骸, 向外展示不凡的气度。士人不愿受到礼教的束缚, 追求“越名教, 任自然”, 如饮酒醉卧、开怀行散、雪夜访戴、抚琴赴死等, 真性情支配着躯体的行使, 不受理性和规范的约束。这是一种放纵, 更是一种对抗, 士人在用身体的放浪不羁来排斥对抗被政权压制的苦闷, 来疏散不得志的愁郁。王羲之心怀山水而寄情书法, 把内心的郁结通过放浪山水、挥洒笔墨来疏散。山水神韵与书法线条天然合一。前人评:“王羲之书, 如壮士拔剑, 壅水绝流, 头上安点, 如高峰坠石, 作一横画, 如千里阵云, 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 作一竖画, 如万岁枯藤, 立一倚竿, 若虎卧凤阁, 自上揭竿, 如龙跃天门。”蔡邕称:“书者, 散也。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书法成为王羲之寄寓情思的外在媒介, 是其突破形制、神教自然、寄托怀抱的途径。在书法中, 王羲之淋漓挥洒、萧散率性、放情恣肆, 书法成为其另外的一个自由无束的精神场。无论是向内寻求安宁淡远, 还是向外寻求狂放不羁, 都以期达到暂得与己, 快然自足。那么暮春之初、兰亭雅集、群贤毕至、曲水修禊、流觞赋诗、畅叙幽情, 信可乐也。俯仰之间, 显示出生命的精神状态和情志追求。
三、俯仰之间, 感慨生死之悲
俯仰不仅仅是一种舒展洒脱的生命状态, 更反映了一种短暂急促的生命时间。“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快乐是一时的, 生命是短暂的, 在俯仰天地万物之际, 感叹宇宙之博大永恒, 反观自身之渺小短暂。无论怎样的快乐愉悦都不能阻隔岁月的沧桑、时光的流逝、死亡的到来。死是人们想逃脱却无法逃避的生命重点, 人可以抗拒权贵、任性而为, 却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清人袁宏道在《兰亭记》中写道:“羲之兰亭序, 于死生之际, 感叹尤深, 晋人文字, 如此者不可多得。”在写《兰亭集序》时, 王羲之已年过半百, 疾病缠身, 但他敏感清醒地意识到欣喜和自足的短暂。那种“欣与所遇, 快然自足”只是一时, 稍纵即逝。这种快乐会因时光的流逝, 死亡的到来而终止。王羲之由山水自然之乐、悟言寄托之乐转向了生死之悲。
对时间流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已成为魏晋士人的心结。早在《古诗十九首》就出现了对生死无常的感叹:“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人生处一世, 奄忽若飚尘。”“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曹操发出“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感叹, 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 去若朝露晞。”阮籍《咏怀诗》:“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生死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终极问题, 谁也无法逃脱。俯仰之间越是感受到了肉体的短暂, 越是发出痛哉、悲哉这样无奈的哀叹。王羲之意识到“老之将至,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而感慨“死生亦大矣, 其不痛哉”。人所面临的终极问题之一便是生死问题。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人类总想通过各种途径超越死亡, 获得永生。人生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光阴, 老庄走出了一条精神上的超越之路, 在俯仰之间, 精神弥漫于天地万物, 达到天地与我为一, 万物与我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这种精神上的漫游就使人超越了肉体上的有限和渺小, 从而不再为实际的生命长短而耿耿于怀, 以博大宽广的心胸容纳万物, 以高远清逸的精神遨游天地。王羲之在《兰亭诗》中云:“悠悠大象运, 轮转无停际。”“相与无相与, 形骸自脱落。”所以, 王羲之在痛过之后理性地意识到“修短随化”, 生命的长短就顺其自然, 听任造化吧。
王羲之从人类审美同构的角度, 把个体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待, 由此“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共同的情感, 共同的临文嗟叹, 共同的俯仰感叹, 使古往今来的人们相沟通, 相延续, 肉体虽灭迹, 但精神之流水滚滚而东, 永不停息。那么, 兰亭集序也将永留史册, 超越时代和个体的限制, 成为永远的精神财富。这样, 王羲之就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 超越了个体生命, 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
关键词:玄学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混乱,人们在受到空前压抑的情况下,很自然地寻找一种精神的慰藉。汉一代建立起来的儒家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正统儒家学说已不再成为人们精神的惟一依附。“经学衰微,社会动荡黑暗。人们普遍感到忧惧绝望,一种人事难测的凄怆感,迫使人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诠释人生,来缓解心灵的压力。”①老庄道教玄学堂而皇之地进入到人的思想领域,并迅速为人们所接受。玄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它启迪人们用精神超越的方式去面对现实的苦难,在理想的精神国度里自由翱翔。士人们目睹战乱,感叹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命运难卜、祸福无常,同时也生发出对生命的珍惜,对自由的追求。他们普遍怀疑功名利禄,追求符合人性、返归自然的生活。他们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强调生活的情趣,注重满足个体生理和心理的现实需要;他们远离庙堂,游山玩水,以清谈为乐,喜聚会酬唱,钟情于炼丹饮酒。
永嘉之乱后,晋王朝衣冠南渡,北方大族纷纷过江,魏晋玄风也随之南移。西晋玄学家玄同彼我、儒道为一,看起来是消灭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儒道两家人格理论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在西晋玄学中仅仅是理论上的。我们看西晋士人的人格形象,依然充满了仕宦与隐逸、崇礼与悖教、狂放与慎独、躁动与虚静等各个层面的冲突与矛盾,即便是郭象这样的玄学领军人物的形象也被描述为“为人薄行,有隽才”(《世说新语·文学》)。玄风发展到东晋,任自然、重情性还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任自然、重情性已经不是西晋士人那种为所欲为、不受约束的放诞,而是任自然而有节。如当时著名士人王濛受到的赞誉就是“性至通,而自然有节”。(《世说新语·赏誉》)东晋士人生活在相对安定和平静的社会之中,柳细花柔的南方山水,儒玄合流、玄佛融通的文化氛围,君主与士族共理国事的政治格局,为玄学人格的完成,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社会文化背景。偏安江左的东晋士人,在玄学人格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努力调和着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他们追求一种宁静的精神天地,其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潇洒高逸。不论是在位,还是又仕又隐,还是纯粹的隐士,都以潇洒高逸为最高的精神追求。同时,他们还追求风度上的优雅从容。人生爱好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满足,士族的士人从崇尚自然任心而纵欲,转向既崇尚自然,又讲究自然而有节,在庄子思想中加进了儒、佛思想之后,感情的满足和感情的节制,便统一在一起了。东晋中期以后,山水怡情成为士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晋士人已经把山水游乐作为他们的生活点缀,而东晋士人却把这种点缀变成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此时,游览山水成为一种名士风流的标志,与清谈、服药、书画同属一种表现出脱俗的、独有的文化素养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乐于山水,对于山水的美的欣赏,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把强烈的生命意识移植于山山水水之中。王羲之即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晋书·王羲之传》)长大后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同上)这一转变就使他在清谈中取得地位,更于名士中别立风格,令人爱慕敬重。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王羲之从小就具有名士气质,其族叔王敦曾赞誉羲之“汝是我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世说新语·赏誉》)阮主簿即阮裕,曾任王敦主簿,在东晋名士中富有威望。王羲之也很钦佩阮裕,他称赞阮裕:“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晋书·王羲之传》)这既是对阮裕的推崇,也表明了他自己对名利的淡薄。《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这说明王羲之信道教之养生,向往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游,以山水吟咏为乐。羲之热爱大自然景物,情深而真率,因其沉醉于佳丽山水之中,因而更加留恋生活,其这一情怀在《兰亭集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许询、支道林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开篇便言“会稽山阴”的山水之美,说会稽山阴之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就体现了他的山水审美与怡情,于暮春江南的明山秀水中得到宁静的心境,以便暂时忘掉世俗的纷争。在山水的美中松弛精神,得到愉悦,甚至与自然泯一。王羲之对于山水之美,有一种明快而又极富情韵的感受力。他眼中的山水,充满情思韵味,充满生机,有无穷的自然趣味。他轻轻写来,毫无人间痕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加上明净的天空,轻轻的春风,把暮春三月会稽山水的神韵全点染出来了。使人想起他的名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诗》,《晋诗》卷十三)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诗人,看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动繁复,又那么和谐统一,自然很容易涌起一种万物均齐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为平等的一员回归到这无限和谐之中,与万物相亲,“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故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人融入忘怀物我的无差别境界之中,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审美的。“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已不再是对“理”的空泛感悟,简直就是对大自然生命律动的切实感受了。《兰亭集序》又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自然界之广大、品类之丰盛,能令观赏者应接不暇,游目骋怀,享受无穷乐趣,然而时光易逝,时不再来,羲之又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在这里,羲之从山水的审美通向了生命的体认,宇宙万物是那样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而人生却是那样匆匆而过。他在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人生短暂,行乐亦短暂,俯仰之间便成陈迹,何况人寿长短,终有一死。此乃老庄人生态度,羲之从庄子那里承续了生存悲剧感。然而羲之由此却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恰恰体现了羲之思想中融合了儒、释、道诸宗,这也是当时玄风的特色。士人们在生活情趣上崇尚老庄的任自然、重情性,而内心深处却对人生有着深深的眷恋。
《兰亭集序》不仅在文字内容上,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体现了玄学精神。《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羲之与众名士在天朗气清之日雅会于兰亭,在人与自然混同的境界之中提笔挥毫,书法技巧得到了超水平的发挥。这篇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体楷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行行得气,字字有神。章法参差多变而又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充满盎然生机,毫无着意经营的痕迹。在用笔上,藏露、刚柔、方圆、轻重、浓淡,一任自然,线条韵律优美,节奏明快。结体上或近楷或近行,体态自然,重复之字随文立体,绝不雷同,极尽变化之妙,又非刻意为之,自然天成。综观全篇,每一字每一行皆随意写出,顺其自然而又不显放诞,这就体现当时任自然而有节的玄学精神。文章中所体现的老庄思想与书法的空灵率意风格结合在一起,相互生发,将东晋文人所特有的超脱、旷达的精神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于万物之理。”王羲之置身于会稽的秀山丽水之间,感受到了庄子所说的天地之“大美”,所以腕底也就自然宣泄出“原天地之美而达于万物之理”的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孔繁.魏晋玄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罗中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康中乾.魏晋玄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傅爱国,蒋耀辉.书法篆刻[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5]张志和.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注释:
①皮元珍:玄学与魏晋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41.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是“书圣”王羲之的寄居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景区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括。一序就是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至于十一景,相信你会在文中找到答案。
步入兰亭风景区,第一个景点就是鹅池。池水青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鹅的故事。一只只白鹅有的悠闲地在假山下散步,有的在浮在水面上。举手投足间透出优雅,高贵。鹅池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鹅池”两个字。“鹅”是王羲之所写,“池”是王献之所书,故又称“父子碑”。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兰亭碑亭。此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兰亭”两字是康熙亲笔写的。可惜,在后面被红卫兵砸成四块。虽然在八十年代修复了,却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
离开兰亭碑亭,我们又来到了“曲水流觞”,这是兰亭很有名的景点。在流觞亭前,一条小溪呈“之”字形。望着这涓涓流水,我不禁想起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个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许多名人雅士相聚在兰亭,坐着溪水两岸。他们把酒杯倒满酒,把酒杯放在小溪中,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就这样,兰亭序伴随着这些诗诞生了。千百年过去了,那些诗,人们大多都忘记了。而王羲之所写的序言却成了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我坐在曲水流觞前,摘下一片树叶放在水中,看着它在水面上飘动。叶子在每一个拐角处都会放慢前行的脚步,终于在一个大的拐角停下来。要是这一情景发生在一千七百年前的兰亭宴会上,一首首佳句又要诞生了。
兰亭景区游人最多的恐怕要数临池十八缸了。这是为了纪念王献之发奋练字而建的。景点的中间,立了一块黑色的大石碑,石碑上刻了一个白色的“太”。围绕着石碑是十八个盛满水的水缸,每一个水缸旁边是一块可以“复写”的石板,每一块石板上都放着一只毛笔。许多游人都在一试身手,我也拿起笔,开始临摹王献之的“太”字,怎么写都不如石碑上写的好。
是啊,凡事都要努力。用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是最甜美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付出一份努力,就离成功近了一步。在努力的同时,要学会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O、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书圣王羲之,以书法而得名。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对于一些事务都有独特的爱好。比如李白好酒,李清照不仅嗜酒还好赌,苏东坡好吃肉等。相比之下,王羲之的喜好植物确实清雅许多,也更胜一筹,当然也绝非常见之物,那就是――――鹤。喜欢到了什么程度呢,可能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了,深深的痴迷。
不过王羲之喜欢鹅早已为人熟知,正因为他爱鹅,所以留下了一连串的故事和道迹。
但很多人不知道,王羲之还喜欢高贵雅致的丹顶鹤,同样也留下了不少故事。焦山瘗鹤铭摩崖便是一个和王羲之有关的故事。虽然摩崖的来历同王羲之有关系,但说到摩崖的作者,“书圣”这次就不能专美了。
因为有另一个名人来和他竞争;他便是有“山中宰相之称的著名道家陶弘景焦山是镇江著名的一个景点,相传东汉的著名隐士焦光曾经隐居在此山中,故而有这个名字。焦山矗立在滔滔长江之上,不仅风光秀丽,松柏银杏,争奇斗艳,更兼有寺院楼台,各式楼阁点级其中,为秀美的焦山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竹林掩映,幽静深远的焦山中有一座定慧寺,定慧寺中有一幅著名的对联“龛收江海气,碑出玉龙渊。”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
王羲之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坦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坦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M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M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M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学者黄锦祥称颂王羲之:“书圣书迹,神韵超逸,历久弥珍!”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6]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面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书法秘诀寓水中
——王羲之父子学书记事
幼时,为学书法,外祖父曾在灯下给我讲了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谆谆告诫我学习要持之以恒,莫只有三分钟热度。后来在乡下,父亲又给我讲述了王献之和七缸水的故事,警示我凡事莫贪图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后来,我当了教师,又把上述两个故事不止一次地讲给各届学生们,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位已当了工程师的当年学生,来信告诉我,他把“二王”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女儿,这女孩发誓在“二王”为榜样,刻苦学习,竟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如此看来,老祖宗们肯定的模范行为,将是用之不尽的宝贵源泉。
大家都会知道,王羲之(321—379)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当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故又称其为王右军。作为中国艺术史中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刻苦磨练,精研体势,独辟蹊径,坚韧而行的精神,一直是后人的楷模。比如:传说他曾在浙江绍兴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水被染得墨黑墨黑,便留下了个心无旁骛、专心从学的感人故事。
若干年后,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随其练字,几载之后,书法居然可观。王献之年小志大,决心要赶上父亲的名望,便有些急于求成。一日,他趁父亲表扬他的机会,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听罢微微一笑,招招手把献之领到庭院中,指着院中18口大水缸说:“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从明天起,你就用这缸里的水磨墨,直到18口缸中的水全用完了秘诀也就知道了。”王献之非常聪明,知道父亲话里的深刻涵意,就毫不贪懒、日以继夜地舀水研墨,越发苦练起来,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直到后来的成就竟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当然,学习书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凭苦练也不行。但老祖先们所以一代代地把“二王”学书法的苦练故事传下来,其目的是在强调勤学苦练的重要,是在借助池中之水、缸里之水来鞭策人们恒定心志,学而不辍,这样才可成大事.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横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有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琅琊(今山�|�R沂)王氏在�x代可�^��A一�r,�胧⒙≠F。王羲之的祖父王正�樯��郎,父�H王�缁茨咸�守,曾倡�h�x室渡江,於江左�Q制,建立�|�x王朝。堂伯父王���|�x的宰相,�名於世。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x的�事�y��。乍一看,王家�叭皇�|�x屈指可�档牡暮篱T大士族。
�x代士族大姓都非常重��T第,在婚姻上�v求�T����Γ����r的大士族郗�b想�c王氏家族�姻,就派�T生到王��那�Y去。王��喜,就��砣说�|��王氏子弟�挑�x。�T生逐一�^察了王氏子弟後,回去向郗�b�R�笳f:“王氏的�T子弟都不�e。他����f郗家派人�磉x女婿,一����都衣著整�R、神�B矜持。只有一��在�|床上袒胸露腹地吃�|西,好像�]有�@回事一�印!臂��b�了,�f:“�@正是我要找的佳婿。”後�硪淮蚵�,才知道在�|床上袒腹而食的正是王羲之,�Y果呢?�Y果就是郗�b�⑴��杭藿o了他。“�|床快婿”的成�Z就由此而�怼�
晋代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以杰出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盛名。王羲之曾写过“祝版”,由于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因此字迹渗透入木,竟然达三分之深,所以说他的字“入木三分”。
王羲之从7岁就开始刻苦地练习书法。他每天不仅在读书、学习时写字,而且在休息的时候他也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在衣襟上勾勾、画画,时间一长就把衣服划破了;他每天写完字后,都在门口的水池里洗笔,由于他常年累月地些字、洗笔,结果水池里的水都变黑了。他写字时特别地聚精会神,结果,有一次他错把他母亲送去的馒头蘸了墨汁吃了。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书圣”,就在于他长期刻苦地坚持练习书法。古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寒假中,我最大地收获就是通过这个故事,懂得了要做好任何一件事,只要刻苦努力,长期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从今后,我一定要学习这种精神,学好每门功课。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
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魏碑和汉碑学习,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习卫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习。王羲之学习是极其刻苦的。他不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用到练字上,就是走路、吃饭、与朋友闲谈,也总是想着写字的笔法,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据传,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喜爱吃的馒头沾蒜泥。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王羲之习学书法,不仅向有字碑、有字帖学习,而且善于向无字碑、无字帖学习。这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山阴道上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给了他的书法清朗俊逸的风格。他不仅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书法中的灵气,而且善于观察动物。他特别爱鹅,从鹅的步履沉稳,鸣声清越,举首展翅的疏朗飘逸中体会书法结体中疏密、开合的种种奥妙。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一个道士,养着几只美丽的鹅,王羲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见几只雪白的鹅双翅扇动,追逐嬉戏,确实活泼可爱。王羲之爱不忍离,再三请求道士把几只鹅卖给他。道士推辞了一番,最后说: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鹅,就请你为我写一篇《道德经》,这几只鹅就送给你了。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写了《道德经》,把鹅装入笼子里带回了家。其实,这是因为道士喜欢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却不轻易为人写字。道士打听到他特别喜欢鹅,故意采取以鹅易字的方法。至今,绍兴城内戒珠寺和城外兰亭都有鹅池,碑文皆为王羲之所书。王羲之在年轻时,书法作品就已成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传说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见一老太婆卖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无人问津,便动了侧隐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卖不出,中午无钱买米,不就要断炊吗?便走到老太婆摊子前边,在她每把扇子上写了5个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兴,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画乱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要一百钱一把!老太婆照此喝价,扇子果然一抢而空,心里好喜欢。她赶紧跑回家去,又抱来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写,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开了。
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为止,50年间笔墨不辍。愈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他很钦佩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学习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继承父风,又有发展,世称二王,影响极为深远。王羲之存世作品已无真迹。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姨母》《丧乱》《孔侍中》,草书《初月》等帖,皆为后世勾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