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的奇葩课件(精选5篇)
教学设计:
1 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整体地把握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形象。为了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及内涵,有必要对作品的音乐主题做详尽的感受、体验及评价工作,最后再完整地聆听整个作品。
2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要融在聆听音乐的过程当中进行,要把握深入内容的分寸,有利于理解音乐。认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具体表现。3为了更好地理解、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内涵,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背景材料。如有关历史、作者的思想及创作意图等。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有阅读课本、教师提供资料、老师在课堂上做适当的讲解等。4在欣赏两首作品时,由于课时的限制,要注意有所侧重。可以较深入地聆听《C小调练习曲》。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保证《爱之梦》的适当效果 教学目标:
1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2 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3通过了解肖邦的爱国事迹和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爱国”及把爱国付之于行动这个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C小调练习曲》。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 《C小调练习曲》)
二、《C小调练习曲》 1 简介作者:肖邦 A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老师补充。2分部欣赏乐曲。
A 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B 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13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复听乐曲第
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1)请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些什么?(老师补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2)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题)
(1)听音乐,感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2)学唱主题,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与第一主题进行比较。(3)再听第二部分,联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老师补充: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象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
思考:这一部再现了哪一个主题?它象征了什么?(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完整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 4 音乐知识:练习曲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
三、《爱之梦》 1简介作者:李斯特 简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夜曲”。原来的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地死》《爱吧》。改编后的三首夜曲被汇集成册,曲集统称为《爱之梦》。在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为最好,流传也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称之为《爱之梦》的曲子,实际上是《爱之梦》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3欣赏《爱之梦》(大屏幕显示主题旋律)A、听音乐,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B、配乐诗朗诵,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四、总结
课的两首钢琴曲,表现了极不相同的两种情感。《C小调练习曲》悲愤激昂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爱之梦》中的柔美、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尽情表达了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这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本质。教学反思:
关键词:钢琴,热爱,情感
作为乐器中的“乐器之王”, 钢琴对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是毋庸置疑的, 而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成为很多情感丰富的钢琴演奏者的最爱。演奏这一时期的作品不能像演奏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一样, 一板一眼, 其中音乐律动的呼吸、感觉的快慢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但是更多的是要依靠演奏者良好的乐感和悟性。另外,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炫技的大师。很多浪漫主义的钢琴作品在技术上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踏板的使用也较古典主义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 要根据旋律、和声、节奏、色调等很多方面进行加工。能否演奏出浪漫主义音乐中那种多变而又微妙的感情是演奏者音乐修养的体现。因此, 如果想更好地演绎这一时期的音乐, 我们不仅要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还要了解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创造出的“英雄”——杰出的音乐大师。
这个时代是情感宣泄的时代;是音乐语汇及风格多样发展的时代;是音乐大师和经典钢琴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对19世纪的音乐有很深的影响。进入浪漫主义时期, 音乐依然遵循古典功能和声体系、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 钢琴音乐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作曲家们开始更多地将个人的情感注入自己的音乐, 比如对爱情的渴望、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的精神、对民族解放的渴求等等。他们使钢琴的技巧和音乐的表现力都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钢琴成为音乐家们表现自我、情感宣泄的重要“媒介”。波兰的作曲家肖邦更是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注入了民族因素。他独特的创造力和风格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 是钢琴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独特的创造性和音乐感知力为后来钢琴音乐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他的音乐以其特有的高贵的个性和民族性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肖邦钢琴音乐中, 弹性节奏的运用和表现, 是使其音乐充满内在情趣的重要方面。但是, 单单技术上的要求, 如手腕一定要放松, 力量集中到手指尖上, 触键时音色需更加饱满等等, 是不能弹奏出纯正的肖邦风格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如果想要更完美地诠释肖邦的音乐就要理解肖邦。肖邦的音乐不是为别人而作, 而是真正地为自己而作, 为自己心中澎湃的热情而作。因此, 在钢琴音乐备受推崇的浪漫主义时代, 他的音乐只在朋友之间的沙龙中演出, 因为他不愿为那些只将音乐作为生活中的装饰品来满足其虚荣心的人而演奏。也正是因为肖邦对音乐的热情使得肖邦的音乐如美酒一般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受到一代又一代人推崇。
肖邦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热情, 还有他独特的创造力。首先是他对练习曲的改进。练习曲这种体裁在肖邦之前就已经存在, 但肖邦赋予了练习曲新的含义。他将练习曲这种纯技术的体裁形式发展成为有深刻思想高度的技巧性的钢琴音乐练习曲。练习曲也同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成为了作曲家们另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从此以后肖邦将练习曲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肖邦的练习曲中《C小调练习曲》 (又名《革命练习曲》) 就是他27首练习曲中的著名的一首。据考证, 这首作品是1831年9月肖邦从维也纳去往巴黎的途中, 得知起义失败、华沙陷落的消息, 在精神上极度悲苦的状态下写成的。这首作品与之前肖邦在华沙时期的作品有很大不同。肖邦在华沙时期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青年人的热情, 而这首作品则反映出他在祖国危亡的紧要关头的悲愤和痛苦。作品的开始便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 一阵狂风暴雨一般的下行音阶奠定了这首作品的感情基调, 表现出肖邦强烈的愤恨之情, 随后右手有力的旋律表现出了他的愤怒, 左手大幅度的起伏激情澎湃, 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绘织在一起凝聚出肖邦悲苦的心情, 但结尾处的刚强旋律让我们相信战斗并未结束, 光明就在前方。澎湃的律动使人久久不能平静。
肖邦作品中最具波兰民间特色的应该就是波罗乃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了。肖邦共创作了16首波兰舞曲, 无一不体现出他炙热的民族情感。《bA调波罗乃兹舞曲》 (op.53) 创作于1842年。这首作品描绘了1683年波兰国王率领骑士英勇抗击土耳其侵略者的故事, 保卫了祖国的领土不受侵犯, 因此这首曲子也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这首作品倾注了肖邦的无限热情, 反映出他对波兰英勇历史的缅怀之情。据说, 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肖邦仿佛听到了骑士铮铮的铁甲声, 看到了威武的骑士的幻影, 吓得肖邦逃出了他的工作室。
肖邦的叙事曲同样能体现出他作品中深深的民族性。《g小调第一叙事曲》 (作品23) 是根据密兹凯维支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创作的。这部史诗剧描绘的是11世纪立陶宛被日耳曼所灭之后, 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被俘并被抚养成人后受到敌方重用。立陶宛老人假扮唱诗歌手深入虎穴, 接近华伦洛德。在反复的说服教育下, 使华伦洛德效忠祖国并最终使立陶宛取得了胜利, 然而华伦洛德则被敌人处死的故事。这首叙事曲, 采用了奏鸣曲式, 气势恢宏悲壮,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乐曲的开始具有叙事诗的意境, 宛如一位唱诗老人在随着琴弦低低吟唱, 来启发男主人公的爱国意识。在一段序奏之后, 出现了第一主题, 老人开始讲述故事, 在随后的第二主题中, 男主人公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并为之感慨。在这一部分中, 作品的左手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进行伴奏, 旋律逐渐走向明朗。两部分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戏剧化的对比。第一部分, 肖邦努力渲染了一种悲剧性的色彩, 第二部分则着重表现了华伦洛德的英勇情怀, 而悲壮的乐曲结尾则成为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将全曲的情绪再一次推向了高潮。象征了华伦洛德舍身为国的英勇气概。
流行歌手周杰伦《十一月的肖邦》这一专辑中的单曲《夜曲》让很多现代的少男少女为之沉醉, 也引得很多人对肖邦的关注点集中在他的夜曲上。其实, 肖邦也确实在夜曲这一体裁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早期肖邦的夜曲作品还存在约翰菲尔德作品的影子, 但是很快, 夜曲成为了肖邦另一个非常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裁。在他的创作中夜曲可以算做最有浪漫气息的一种音乐形式。富有气质的旋律曲调、丰富的和声语汇以及极富肖邦特色的装饰音汇合成肖邦式的夜曲, 演化出夜色中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肖邦的夜曲并不是单单的夜的催眠曲, 是思想在深夜中的不断迸射和沉思。他的夜曲有的平静, 如水波微澜;有的深邃, 如浩渺星空;还有一些作品有着很强烈的感情对比和碰撞, 有着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如《bE大调夜曲》 (op.55 no2)
在《bE大调夜曲》中, 第一和第三部分节奏舒缓, 旋律平稳, 如梦如幻地展现了夜的美好, 伴随着咏叹调般的旋律, 使人在如此美好的夜色中陷入沉思, 第二部分情绪逐渐走向激动, 热情而奔放, 在如同圆舞曲般的低音伴奏下, 人们好像随之起舞, 情趣盎然, 随后第三部分又转回沉思, 在夜曲中脑海里仿佛重现了月下起舞的场面, 甜蜜而温馨。这首夜曲中肖邦运用了几乎全部的力度变化, 在丰富多变的情感中充分显露出钢琴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充沛的情感世界。这首作品是肖邦刚到巴黎不久所创作的作品, 很快成为了巴黎文化沙龙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肖邦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他将谐谑曲, 这一奏鸣曲中的一个乐章发展成为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大型钢琴体裁, 将前奏曲发展为具有独立的抒情性的钢琴小品形式 (在肖邦之前, 前奏曲是作为放在赋格之前的起引导作用的小曲) 等等。
分析肖邦的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不难发现是波兰特殊的社会状况和肖邦自身的对民族的热爱造就了肖邦音乐深深的民族特色。对祖国的思念, 对家乡的关注和忧虑, 这些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主线, 而他细腻的情感则成为他音乐的灵魂。
除了肖邦外, 浪漫主义时期还有很多其他的音乐家, 如舒伯特、舒曼、李斯特等等。他们的作品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正是这种充满个性和情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使得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很多传世佳作至今仍久演不衰, 这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1、教材分析:唱(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仅靠老师的语言介绍,或听唱段欣赏,对学生认识其综合性表演艺术特征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能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
2、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京剧了解不多,他们对拖着长腔的京剧不是很喜欢,但他们具有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的特点。能熟练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且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便于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这是满足学生情感与认知需求的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以典型范例欣赏激发学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
2、认知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了解京剧的行当、脸谱、表演特点及京剧的伴奏乐器。
3、能力目标:
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音乐,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京剧艺术的四大行当、四大功夫等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难点: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四、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课的重点、难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谈话法、体验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营造浓郁的京剧气氛
为了营造浓郁的京剧气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课前,多媒体播放京剧《苏三起解》视频片断,学生随京剧音乐进教室,营造课堂浓郁的京剧氛围。
(二)、课中——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第一环、谈话法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课开始,我问学生“你知道刚才播放的是我国戏曲中的哪个剧种吗?”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走进京剧大世界”。
第二环、自主合作,了解京剧常识。
课前我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了三个主题学习网站:“中国脸谱网”、“ 走进京剧 ”网 、“ 时代国粹”网,让学生课外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京剧常识,然后整理所查到的资料,分别做成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发到我的邮箱,我挑选其中几个较好的,由学生在课上给大家展示、分享,这时的学生俨然成了老师,教与学角色的变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热烈、高涨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合作,大家了解了京剧的四大行当,四大功夫,脸谱特点,伴奏乐器等京剧基本常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也由然而生,初步达成了课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信息技术网络象本大百科全书,大大拓展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演示文稿展示方便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第三环、创设情景,加深感性体验。
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理性思维
中国钢琴艺术,可谓是非常年轻的艺术形式,但是却可以说,钢琴至今在我国已经充分地确立了它的艺术地位,中国的`钢琴作品不仅表现了钢琴原体的艺术魅力,而且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品质,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特色.
作 者:崔思蕖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音乐系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H6关键词:
此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第七册第二课。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等基本理念和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始终抓住秋天美的意境,采用“说”“奏”“唱”“听”“赏”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秋天》的歌曲的学唱和乐曲《秋》的欣赏。用音乐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主动的学习音乐。
教学内容
(一) 学唱歌曲《秋天》
(二)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秋》第三乐章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
利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对秋天进行联想,并创作歌词,富有热情和有兴趣地参与《秋天》歌曲和乐曲的学唱和欣赏。
(二) 知识目标:
1、从听觉入手,学会歌曲《秋天》的曲谱;
2、能独立用图形和动作表现音乐《秋》第三乐章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并能熟练的哼唱音乐主题。
(三) 能力目标:
1、能用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秋天》。
2、能用动作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听觉中音乐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音乐的手段指导学生学习和表现有关“秋”的歌曲和乐曲,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敏感,提升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解决好歌曲《秋天》中“4217 ︱ 1—︱”的音准问题。
教学准备
录音机、音乐CD、旋律卡片、图谱等。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 说秋天
1、学生分成四组,手持打击乐(没有乐器的学生可以用手当乐器),在教师的指挥下分声部演奏,如:
2/4
Ⅰ X0︱X0︱00︱00︱
Ⅱ 0X︱00︱00︱00︱
Ⅲ 00︱00︱XX X︱00︱
Ⅳ 00︱00︱00︱XX X︱
2、在手击拍的伴奏下,教师加入“秋天”的语言,引出课题《秋天》,如:
树叶开始︱变黄了0︱变黄了0︱变黄了0︱
片片树叶︱往下掉0︱往下掉0︱往下掉0︱
3、学生用有节奏地语言说出自己心中的秋天。
(二) 唱秋天——学唱歌曲《秋天》
1、听唱秋天曲谱
把旋律卡片随意摆在黑板上,然后在琴上演奏简单旋律“556556 ︱ 5530 ︱”…这一旋律。请一位学生从这些凌乱的卡片中找出这一乐句,模唱出来,接下来全班模唱;用这个方法,直到把所有的旋律卡片按照《秋天》的旋律排列好。
2、学唱歌词
(1) 学生独立唱谱,教师添词。
(2) 聆听录音范唱,请学生评价:我们唱的和录音范唱有什么不同。
(3) 把前面说的有关秋天的语言编成歌词唱一唱。
(4) 边学唱歌曲,边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可以把秋天的到来比喻成秋天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歌唱时声音要像拍皮球一样轻巧有弹性;对歌曲中强弱的处理,可以想像秋天的脚步由远及近,歌唱时力度要渐强等等。
(5) 巩固歌曲。歌曲经过艺术处理,再让学生完整地演绎,再和录音范唱对比,请学生进行自评。
(三) 赏秋天——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秋》第三乐章
1、导入:秋天收获的不仅仅是稻麦和果实,在远古的意大利的猎人们也在收获着猎物,你们听……
2、教师在琴上弹奏《秋》第三乐章表现猎人秋日狩猎的音乐主题。
3、请个别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对这段音乐的理解。
4、模唱音乐主题。
5、初听全曲。当音乐主题出现的时候做动作并模唱,再数一数共出现了几次。
6、有一种猎物,猎人捕获的最多,我们用“0”表示,还有一些不同的.猎物被猎人捕获。当你听到的主题音乐发生变化时,就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你能听出多少种不同的音乐,就用多少不同的图形表示。
7、让学生取出椅子下方和黑板上画有相同图形的纸。
8、复听全曲。学生边听边画,教师挑选学生画的有特点的图形,把它“移”到黑板上。
9、再次欣赏全曲——师生互动,用固定音型伴奏及动作来表现音乐。
(四) 忆秋天
1、秋天不仅是金灿灿的,它还是多彩的。这节课你们对音乐的热情,就像枫林尽染的红色秋天;你们的歌声饱满动听,就像这稻麦飘香的金色秋天;你们的动作富有美感,就像这秋高气爽的蓝色秋天。由于你们这些出色的表现,这节课,你们收获了音乐。
2、有表情地再次演唱歌曲《秋天》。
【钢琴音乐的奇葩课件】推荐阅读:
音乐钢琴活动教案10-17
音乐课堂教学呼唤教师钢琴伴奏的回归07-19
音乐会双钢琴曲目07-14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五级09-06
试论音乐高考中的钢琴教学论文09-27
音乐钢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11-04
钢琴音乐会五年级作文10-29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绝响的钢琴06-05
学钢琴的故事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