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影片分析(共3篇)
影片讲述了家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找到了一家正在搬家的搬家公司,想给自己搬家。一路上冯先生惊诧于城市的变迁,当到了百花深处的时候,搬家公司发现冯先生所谓的“家”只有一棵大槐树和一个土坡,搬家公司的工人一气之下丢下冯先生绝尘而去,但是为了得到报酬,工人们又回到百花深处,与冯先生上演了一场滑稽的“搬家”。
搬家过程中,一个工人不小心“摔”碎了冯先生的前清灯座,这场搬家就在冯先生的哀痛之中不欢而散。离开的路上,车陷入沟中,冯先生却意外的发现了自家房檐下的铃铛,在众人的思考中,冯先生拎着铃铛边摇边跑,奔向了大槐树下的“家”。
《百花深处》主题思想
整部影片都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和仪式感,力求表达出在时代浪潮中“人的迷惘”与“事物的流逝”。
影片中的冯先生被塑造成了一个疯子的形象,他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摸不到方向,可当汽车驶进百花深处的时候,他正了正自己的帽子,似乎是对这“胡同”的崇敬。搬家工人看起来滑稽可笑的,仅当做敷衍的一场“搬家”,在冯先生眼里却是庄重认真的。花瓶的破碎,激起了冯先生内心的创痛,让人感觉到那些旧时光其实并未远去。而冯先生捡起铃铛下的铛子的时候,又是兴奋的,仿佛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极力证明的往昔的证据。
冯先生是人们口中的疯子,却又以一种半疯不疯的状态与影片中所出现的其他人形成对比。当大家都沉浸在新生活的喜悦当中时,总是有人无法摆脱旧日生活的回忆。“遗忘”和“留恋”无疑都是在时代浪潮中的一种迷失。
而影片结尾处,大槐树幻化成一座四合院,热闹的叫卖声中,所展现的正是冯先生心里的画卷。最终影片结束在冯先生拎着铃铛奔跑的背影当中,给人深刻的印象,仿佛是一场告别,对那些无法挽回的文化符号的告别。
《百花深处》视听语言解析
在影片的镜头运用上,几次远景镜头的出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远景镜头的应用,为影片整体感情基调的渲染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当冯先生带领着搬家公司的工人们来到百花深处时,冯先生爬上土坡,紧接着镜头升起,由大全景升至远景,将冯先生的“家”展现给所有人,加上冯先生如数家珍般的讲解,将冯先生“疯子”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远景镜头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特写镜头,当搬家公司的工人在车上离开的过程中,特写车内的后视镜,而后视镜中是冯先生站在土坡上的远景。特写与远景的相互结合,突出强调了冯先生在看着搬家公司远去时的无助,将悬念突出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期待冯先生的“疯”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疯,疯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他的疯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故事发展。
一、音乐的信号
杜可风的《巴黎我爱你之13区》,讲述的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的故事。导演只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就为我们展现了在外华人从排斥西方文化到欣然接受的过程。这使我一方面佩服导演的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也更深刻的了解电影是一门可能很简洁但可以内蕴很深刻的艺术形式。我想导演能做到这一点,是画面、声音和情节编排等各方面协调配合的结果。其中,声音的合理运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观看这部片子时,我首先读懂的是音乐给我的信号。在影片的开始不久,主人公化妆品推销员兼造型师安尼拖着箱子来到13区。观众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但是一段悠扬的有源音乐——邓丽君的《天涯歌女》诉说这里的文化背景。在这里,音乐的运用首先起到了叙事的功能,它告诉我们一个对于理解影片十分有用的信息,即安尼来到了一个中国人聚居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音乐也起到暗示特定空间的作用。同时,它也烘托了影片气氛,再配以画面上中国美女身着旗袍的场景,这些典型元素的运用,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国气息。这样,就节省了很多啰嗦的语言去解释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影片表现简洁,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也大。
紧接着,安尼继续走去找那家中国人开的理发店。在他向一个法国男孩问路时,音乐自然的过渡到一段节奏快捷的说唱。没有任何语言去解释,但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直白的展现给观众。这里的音乐起到了叙事和揭示主题的作用。导演智慧的把自己要表达的深刻思考不着痕迹的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使其深入浅出。
在安尼为发廊的中国女人做造型的一段,背景音乐变换为抒情女高音演唱的中文歌曲。四四拍的节奏舒缓明亮,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中国人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的心理变化。这里音乐兼有叙事和提示中心的作用。没有什么更激烈的对抗,反而是一种昂扬的开阔的接纳。这其中展示了中国人的一种变化了民族心态。从封闭的自卑的排外到自信的大度的承认与接纳。音乐使人不拘泥于狭隘的视野,营造一种超然的境界。
除了音乐、语言,声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是音响。我个人认为这个元素在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中运用的更加典型,请见如下分析。
二、音响的神奇
陈凯歌导演的短片《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段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的故事。在外人看来精神有些痴颠的冯先生几次要求搬家公司帮他搬家,可他家所在的百花深处胡同已在城市大规模建筑现代化高楼的过程中变成一片平地。搬运工为了要回出车费就假装帮他帮东西,最终被他痴恋老宅的感情所感动。一个有些怪诞的故事艺术的表现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导演用细腻的还带有些许滑稽的音响效果展现一个看似好笑的故事,却表达其深沉的思考。让观众在笑中体会导演的一种无奈与责任感,笑中有泪……
影片一开始的鞭炮声,是明显的音响叙事功能的运用。暗示乔迁之喜,直截了当的展现了故事背景。情节继续发展,冯先生做在搬家公司的车上,头长长的伸向车外的一段,采用了完全用音响来表现。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警笛高声鸣叫、交通台的路况信息还有路边的小店播放的流行音乐……利用声音表现了车子的行驶感同时暗示了大城市的环境和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感。设想如果这里加一段快节奏的音乐来表现,就会淡化现代文明对主人公冯先生——个痴迷于传统文化的人的冲击。在快节奏的音乐下,可以表现人物的心情愉快,就会使观众不再深究此时主人公的所思所想。
在去搬家的路上,当车子驶向目的地的时候,只设计了汽车在颠簸中前行的声音。再配以一片废墟的画面,使人烦躁不安,预示了可能是不好的发现。结果,果然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家”可搬。这里的音效可以理解为提示下文的作用,有叙事功能。
运用音响最出色的桥段要数搬家了。为了拿到出车费,搬运工们在什么都没有的废墟上假装搬东西。这时响起了有节奏的京鼓的声音,配合着人物对话和剧情的发展轻重缓急相间奏响。一声一声,富于独特的韵律,又具备一定的喜剧效果。让人感到浓重的北京韵味,感觉轻松,不禁发笑。同时,叫人拍案叫绝的运用手法是,虽然他们是空手搬东西,但导演还是智慧的配以实际的声音。比如,搬家具时“吱吱扭扭”的声音,搬鱼缸时的水声,花瓶掉到地上碎了声音,放家具到车上时的“砰”一声……用声音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让观众可以自己想象一下真实的场景,实现了化虚为实。他让我们思考,高速的现代化究竞留给我们什么?是传统文明的一片废墟?是可笑而又无奈的回忆?提示人们我们应该为保护传统文明做些什么了。比如多一份的关心与呵护。
影片接近结尾的铃铛声就像点睛之笔,使影片锦上添花。本来铃铛就是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符号,铃铛声响起像是在启迪人们应该惊醒,反思自己的行为。剧情到这里,搬运工也被冯先生的执着而感动。在铃铛声的指引下,他们仿佛看到了老北京胡同的传统风貌。导演运用超现实的动画表现出四合院的样貌,同时配以极具民族特色的号子声、笛子音乐和北京“符号”鸽哨声,为我们勾勒了一副老北京的图景……
除了音响,影片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冯先生的一口正宗的北京腔,十分符合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性格。
三、殊途同归
两部影片虽出自不同国籍的不同导演之手,但它们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内容上都在探究文化冲突的问题,比如两位导演都善于运用声音的表现力。《13区》以音乐的运用最突出,而《百花深处》更着重音响的效果,最终都成就了优秀的影片。
陈凯歌在影片中对人物的塑造别具一格,冯(疯)先生,一个在21世纪,身着70.80年代红色旧运动服,头戴一顶运动帽,在当代社会鲜的格格不入,他在这部影片中代表了一个旧时代,他就是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产物,放弃不了以前的,适应不了现在的。他是北京土生土长的人,在叫搬家公司去搬家的途中,竟不认识现在的北京,头尽量往外伸出看,说了一句:“这是哪呀”司机却很谈定的说了句:“这不是莲花大道,你说的路,现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呢!”镜头转出窗外,窗外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的大楼林林总总的矗立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店面,看起来北京已经被物欲横流的世界包围了。这个老北京人,心里的无奈和不堪,在此时已经流露的淋漓精致,再加上这个角色是冯远征老师扮演的,他把这个似疯非疯,被现实逼迫和对旧事物怀念的冯先生演惟妙惟肖。影片中还有2个辅助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冯先生,一个就是搬家公司的司机,在冯先生要求他搬家时,他说了一句:“给钱什么都干”。还有当他去给冯先生搬家去,发现什么都没有时,最后还问一个疯子要钱,充分体现了现时代的人们对金钱的渴求,对物欲横流社会的适应。另一个就是影片开头一个小男孩急匆匆的跑进楼去,嘴里喊着:“爸爸,爸爸我要玩电脑”想想,只有21世纪这么小的孩子就接触电脑,小时候我们玩跳皮筋.玩弹球,偶尔打打游戏机那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奢侈了,而现在玩电脑.打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家常便饭而已,这两个代表了21世纪新人类,也象征着一种新事物。陈凯歌导演通过这种现况,在批评这个社会,虽然现代社会发达,但却存在一种不良风气,青少年近视比例逐年增加,历史遗留的文化,逐渐消失。
细节决定成败,陈凯歌导演善于用细节来展现主题,冯先生的兰花指这个动作,看似搞笑,可仔细想想,兰花指是我国国粹京剧的标志性动作之一,京剧也是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就像老北京的胡同一样,都是老北京的标志,可京剧也是一种被人们渐渐谈化得文化,冯先生在缅怀这种文化,和他把早已成为废墟的老家里的一切记得清清楚楚相得益彰。影片中还有一个铃铛,这个铃铛承载着过去与未来,当冯先生摇晃这个铃铛时,摄影师以大树为焦点,渐渐焦点模糊,搬家的伙计们,眼前浮现了一幅粗糙而又不失深意的中国水墨画,画里面他们看到了古老的四合院,纷纷扬扬的白色花朵缓缓飘落,十分唯美,这就是百花深处胡同,从他们的表情中看也看到了对文化的欣赏。
影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GPS的定位系统和传统京剧的对比,冯先生对文化的追溯和缅怀和搬家公司盈利的对比,胡同和高楼大厦的对比,虚和实的对比,无处不突出影片的主题。
这部影片不仅是陈凯歌导演在哀吊死去的文明,更多的是电影的教育意义,想让更多的人想起往事,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精神遗产。追溯过去,反思现在。
【百花深处影片分析】推荐阅读:
《百花园》上06-21
《百花园二》教案01-08
语文百花园四 教案05-24
又到百花烂漫时作文10-14
语文百花园八教案11-25
语文百花园二_教案07-06
《语文百花园七》教学方案10-30
三年级上册百花园四12-10
百花盛开的声音1200字作文12-15
百花电子城实习报告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