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总结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地合作总结(通用8篇)

校地合作总结 篇1

2013—2014年,图书馆在校地合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以徽州特色馆藏作为与地方合作、交流的载体

1、徽州文书博物馆接待来访与参观

徽州文书博物馆作为我校我馆的对外窗口,承担着对外展示和宣传学校特色建设的功能。每年均接待来自黄山市各个方面的嘉宾的参观与考察。2013年累计接待外宾近200人次,2014年接待近150人次。主要接待了台湾海基会、台湾高校师生代表团和省人大、省档案系统、省社科联等部门的嘉宾,还有市发改委、绩溪县、行知中学等单位的来宾。

2、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馆特藏部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收藏有大量徽州特色文献,主要包括约8万件徽州文书和500余种徽州古籍图书、400余册徽州各类方志及300余部徽州宗谱。丰富的地方特色馆藏,成为我馆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013年累计接待校外人士查询地方资料、寻根问祖十几批次,2014年接待十余批次。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主动与校外单位个人进行资料交流。2013年为绩溪县一村镇复制宗谱资料一部;积极参加省市学术交流活动,2013年特藏部工作人员参加了《徽商大典》编撰工作; 2014年参加“戴震诞辰290周年纪念暨戴震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安徽卷)等著作撰写工作。

二、以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实现与地方知识共享

作为所在地方唯一一所高等院校,一方面办学历史较长,另一方面办学规模也日益扩大。经过多年的积淀,图书馆已建立起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藏书体系。一直以来,我馆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前来查阅资料的本地市民,让他们共享图书馆的文献资源。2014年9月,根据教育厅文件精神和学校要求,我馆及时制定了《黄山学院图书馆资源开放办法》,为进一步推进资源对外开放作出安排。

三、支持黄山市图书馆建设

校地合作总结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一、“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地方性高职院校, 一般都围绕地方或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产业特色兴办。“校地、校企合作”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院校所在地或周边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或行业企业的合作。它既是一种办学理念, 又是一种办学模式, 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行业企业以及学校与市场的关系, 从而为学校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位:人才培养要建立适合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要围绕地方行业企业应用性、紧缺性专业人才进行建设;产学研合作应该对地方行业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服务, 特别强调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第三产业提供直接的科技和文化服务。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 离不开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校地、校企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一般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 其前身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升格后, 与老牌本科院校比, 不但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等先天条件不足, 而且生源层次、办学传统、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多局限, 难以与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理论型人才相比。因此, 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应从扬长避短, 发挥自身优势, 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 走“校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 培养地方行业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突破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内部管理、专业建设等方面长期形成的封闭性特征, 学校主动出击走向市场, 了解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适时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另一现实意义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通过与学校的互动真正认识到依靠科技发展当地经济, 依靠人才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 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本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制定, 配合高等职业院校对其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校园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因此, “校地、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有利于面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培育特色专业;有利于校地、校企紧密合作, 共同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的探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将思想理念、科学技术、工程设计转化为一线生产力。如第一产业的农业重点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重点培养工艺员、技术员、施工员等,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智能工人如程序设计员、操作员等;第三产业服务业重点培养服务人才、业务人才、管理人才等。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是促进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 也是校地、校企合作的核心基础。在人才培养上, 要求培养职业素养好、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强、团队精神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胜任某一岗位 (或岗位群) 、面向行业企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 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实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首先, 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具有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社科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其次, 在能力结构上, 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创业就业能力。再次, 在素质结构上, 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等。同时学校应将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

三、“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办学思路:

依托地方、行业企业加强应用型、紧缺型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校地、校企等合作适应、服务、支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需要, 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 为学校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⑴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坚持专业设置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当地急需的专业, 改造传统专业, 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⑵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从行业企业引进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相互融通, 根据职业岗位强化课程体系改革,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 “产业—职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发展决定职业需求, 职业需求决定专业命运。“产业—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需办学、按岗育人的具体体现。按照“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岗证互通”的思路, 形成以服务区域产业为核心, 以专业为载体, 以职业 (项目和任务) 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校企合作, 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 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以服务地方行业企业为主要方向。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做到专业设置与地方的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 技能训练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对接。可成立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校领导及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研究地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动向, 引导学校拓展新专业, 改造老专业, 打造特色专业, 为地方、行业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3) “岗位—证书—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即瞄准岗位, 盯住证书, 订单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广泛联系, 紧密合作, 瞄准他们所需要的岗位, 适应岗位要求大力实施内涵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 提高培养质量, 扩大学生取得证书的途径, 建立订单培养平台, 保证学生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 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何根海, 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 2009, (04) .

校地合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校地合作;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96-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营销、创业致富、乡风文明倡导、民主管理等类型的农村基层人才,农村基层人才缺乏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我国实施“农村基层人才工程”和新世纪“大学生就业工程”的两全之策,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产生的必然需求。早在1995年,江苏省即以徐州市丰县为试点,在全国率先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2005—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印发通知或文件,强调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一级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以此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的作用正在显现。

然而,2010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研究指出:大学生村官选聘与培养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亟待破解,如大学生村官利益价值取向偏差,服务农村、奉献基层的原动力不足;知识技能偏离,履职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够适应;服务管理欠通畅、配套政策缺失等问题[1]。从目前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难融入基层、难获得农民认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工作经验能力欠缺,作用有限;二是社会支持力量薄弱,重视不够;三是管理服务机制粗放,定位模糊;四是扎根农村精神淡化,意志摇摆[2]。

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分别作为大学生村官输出及输入主体,在如何解决目前大学生村官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铺路架桥仍有很大的合作创新的任务与使命。扬州大学农学院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大、长期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道路优势,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的影响,而张家港市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双方合作可谓珠联璧合,有利于共同探索农村基层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3]。本文以扬州大学与江苏省张家港市积极合作培养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下简称“张家港班”)人才为例,在实践分析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素的校地合作与非校地合作不同之处出发,进一步探讨创新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农科院校培养农村基层人才、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积累新经验或参考依据。

1 校地合作探索提升农村基层人才质量和服务农村原动力之“初成效” 现行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虽实行择优选聘并尽量安排大学生到生源地工作,使毕业生生源地与工作地相匹配,但事实上,有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迫于就业压力而作出的别无选择的选择,只是将村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或过渡。因此,作为村官思想上的准备不充分,或存在跳出农门又进农门的传统观念,或与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不能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因此,出现“价值取向偏差,服务农村、奉献基层的原动力不足”等问题就不足为奇。另外,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并没有为这份工作作技能上的相关准备,因此,履职后对农村工作不熟悉,无法开展工作或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应有的作用。校地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探索。

扬州大学农学院与江苏张家港市双方于2010年以协议形式,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订单式”,连续10年每年在张家港市招收30名左右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学生,组建“张家港班”,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并取得学位后,统一调配至各镇所在村工作。“张家港班”学生填报志愿前即与政府签订毕业后回家乡农村基层工作协议,因此,较非合作培养的大学生村官提前有了将来回农村基层工作的思想準备。农业院校的生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因素[4]。而“张家港班”第一年招生报考与录取比例达6 ∶ 1,录取分数线远高于该专业统招线,连续4年招生数据显示:考生与家长对校地合作培养形式的青睐和认可程度较高,生源质量显著提升。

2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需因地制宜,增强培养目标之“靶向性” 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非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中,农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虽改变了传统的专而窄的定位,但取而代之的是较宽泛、学术型与应用型合一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既可“上天”,亦可“入地”。“上天”是指对科学研究前沿理论或高新尖技术有较深涉猎,可继续深造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才;“入地”是指适合在学科对应行业或部门基层工作的人才,同一专业统一培养方案。这种“宽、厚、通、专”兼顾的目标定位,不仅对于当下“三支一扶”“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乡镇公务员”等农科就业岗位来说显得“高而空”,而且对于四年制的本科人才培养来说也难免显得过高、过空[5]。因此,校地合作培养模式应首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指引培养过程,使培养对象经过教育后在知识、能力、素质上达到一定的要求和规格标准。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模式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指向某一特定地区的农村基层,与非校地合作农科人才培养相比,具有鲜明的地区针对性、目的性和唯一性,显然,原有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不可套用到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中。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围绕促进目标地区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因地制宜,制定“靶向性”的“张家港班”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其核心是培养适合张家港地区农村基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nlc202309011047

3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须调整原有课程设置,专业培养同时不失“个性化” 高等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其培养内容。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依旧限制较多,选修课程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同类大学(一般不足20%),开设的课程数目太少,提供的课程选择余地有限,使得在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既缺少选择的自由度,又没有充足的时间选学。另外,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个性化培养没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障,无法大面积推行,因此只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培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规定的学分,恰似批量化培养[6]。

校地合作定向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有向同一个地方批量输送培养模式统一、规格相同的人才之嫌,若协议期内(10年)使用统一的培养模式无疑有其局限性,因此,避免向同一地区输送大量同一知识结构的人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围绕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来实现,如构建“双模块”课程体系。“双模块”包含一个“固定模块”,即主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模块,本模块是为保证培养对象的农科专业知识背景;另一模块是“灵活模块”,本模块可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大的优势,在考虑和尊重培养对象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学分制设置的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今后的志向自主选择课程组,亦可利用扬州大学现阶段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使专业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新活力,使“用其所长、人尽其才”成为可能,有效避免批量化培养的弊端,保证校地合作培养对象群体既普遍具有农学专业知识背景,又因个体喜好特长差异而具有多样化的专业知识。满足农村基层不同产业文化重点发展特色需要,如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服务业、精神文明建设等人才需求,在产业发展中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4 校地合作有利于重构实践教学新体系,贵在高校与地方政府形成“协同体”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作支撑。由于受社会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甚至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之瓶颈[7]。笔者认为,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能切实高效运行的实习基地建设及社会实习基地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是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落实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仅靠高校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我国目前缺乏鼓励社会支持高校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政策法规,面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实际困难,多数地方政府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更多大学生实习。此外,政府也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缺乏监督高校的执行力[8]。

非校地合作大学生培养模式中,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主要责任方,其实践教学资源往往局限于校内实习基地、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等,社会实习基地资源利用尚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和保障机制,尤其对于农村基层人才培养,需要各地方乡镇村基层组织的积极配合,提供真实友好的实践教学情境。若没有地方政府的重视与积极支持,仅凭学校或学生及家长的有限资源较难得到保证。而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地方政府即将来的用人单位或农村基层人才的主管部门成了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导方之一,因此,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与地方政府形成人才创新培养的“协同体”,提供实地实景实人实践教学平台,使构建“实践先行”、 实践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并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成为可能。目前,高校农科专业实践课多安排在三、四年级开设,而在校地合作实践教学新体系中,学生可从大学一年级暑期开始,更早地了解和参与实践工作,经历“实践—理论”的循环且螺旋式渐进上升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质疑,在理论学习中解惑,再在实践中提升与创新。

5 校地合作有利于教学方法改革,深化“研究性教学”

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实质就是利用问题式、启发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农业高校要尽可能少地灌输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应多采用一些农业生产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营造活跃自由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9]。农村基层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其今后在农村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领创富能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是高校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将口号化为实际行动迈出的第一步[10]。扬州大学于2006年启动研究性教学改革,已经历了较长的课程研究性教学以点带面的推进阶段,现已进入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阶段。笔者认为,在校地合作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行政干预优势、生源质量优势,实践教学平台更加真实、友好、高效,具备开展研究性教学所需先决条件;因此,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研究性教学改革纳入其中,结合“双模块”课程设置,编写研究性教学教材、教案,增加实践课时数和自主学习时间,率先改革教学方法。

6 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须紧密配合,建立“多位一体”的“双重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订单式”培养农村基层人才不同于高职高专与企业之间的“订单式”培养人才,它是一种政府行为,在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自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方之一,高校不再唱独角戏,因此,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事实上是“双重管理”。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应紧密配合,建立在生源选择、教学管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管理、就业管理等方面既各负其责又相互依托、互相沟通与协商的“多位一体”、“双重管理”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的“双重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应主要在生源选优、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就业管理、毕业生质量反馈等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而高校则负责实施双方既定的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管理等方面改革及提高优化。

nlc202309011047

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中,为吸引优质生源,地方政府与培养对象签订了培养协议并给予了学费尤其是就业岗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种由政府“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可谓养尊处优,这些可能导致学生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識不强、思想松懈、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11]。为解决此问题,扬州大学农学院与张家港市密切合作,制定了“择优用人、优生优先、竞争配岗、公平公正”的就业管理制度,有效促进和保证了培养对象在校期间不断勤奋学习、保持竞争活力。

7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有利于建立“多视角”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是改革或完善现行大学生村官选聘途径的一种尝试,在国内外尚缺少现成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这种开创性的工作是否可为今后农村基层人才的选聘提供经验或参考,需要我们及时、长期、持续地从“多视角”进行调研和评价,如高校通过校地合作模式对自身科研学科发展及社会服务价值评价、地方政府对合作高校教学质量及教育管理评价、农民对人才满意度评价、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及教育管理评价、学生对政府支持与保障力度评价、学生对自我实现满意度评价等“多视角”评价体系。通过“多视角”评价体系的建立,可及时反馈信息,为高等院校及地方政府及时调整完善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培养出向往基层、走进基层、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用青春为农村、农民、农业建功立业的农村基层优秀人才。

校地合作的“张家港班”的办学模式是农科高校在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谋求自身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双重功能的大胆尝试,其成败得失必将为农科高等院校今后的办学及校地合作办学模式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或借鉴;而地方政府以“订单式”参与农科院校培养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人才的模式必将为现行大学生村官选留制度的完善提供选择途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3):5-15.

[2]皮芳辉,曹明星. 大学生村官: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选择与启示[J]. 高等农业教育,2014(5):20-22.

[3]马国军.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1(4):19-21.

[4]李爱民,夏 鑫. 高等农业院校“3+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13(11):60-62.

[5]刘在洲,徐 红,李应军.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局限及改革思路[J]. 高等农业教育,2011(7):3-7.

[6]于晓红,张 慧,景志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34-36.

[7]康君奇.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7-9.

[8]史金联.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90-192.

[9]李玉清,邹 静. 农业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建议[J]. 高等农业教育,2014(5):38-40.

[10]夏锦文,程晓樵.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11]王云翠,佴 军,陆建飞.“订单式”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167.

学校与临安市对接校地合作 篇4

王宏理赞同校地共建特色小镇的做法,提出小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林大学作用,定位要突出农林大学优势与临安特色,要围绕生态、创业、环保等方面做文章,要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要把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要引进有产业发展前景的项目。

宣勇指出,通过前期的对接交流,双方明确要深化校地合作,抢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机遇,合力共建特色小镇。接下来关键是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落地。小镇建设要围绕“生态、创业”核心,集聚生态科技、生态产业、生态文化领域的高端人才,打造创新创业高位平台;要同步推进规划设计与项目引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快建设步伐;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强化推进工作的体制机制。他强调,共同建设好特色小镇,是农林大学与临安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举措,双方要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周国模指出,农林大学以生态、创业为特色优势,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重要的“双引擎”之一,有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与休闲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与浙江大学错位发展。小镇建设应坚持高标准定位,突出鲜明特色,要认真谋划设计发展定位、运行机制、空间布局、业态布局,真正打造凸显农林大学特色、临安特色的“特色小镇”。

张振丰感谢学校长期以来为临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他说,双方合作关系紧密,并专门成立共建现代生态市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落实具体合作事项。农林大学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重要一极,大走廊建设将为临安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以大走廊建设为契机,合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是双方合作的具体落实与不断深化。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发挥好合作促进委员会平台作用,尽快建立完善小镇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建设规划,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王敏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结合农林大学与临安特色,双方要加强对接,明确小镇的建设范围、建设主体、产业方向等,启动项目引进,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会议明确了今年的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会议召开时间,就特色小镇的名称、定位,以及加快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体制、加快制定完善建设规划、加快利用现有资源引进项目等达成共识。

校地合作总结 篇5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历来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被认为是单纯的技能教育,浪费教学时间和资源,是理论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此师范类院校培养出了很多高学历低能力的“残疾教师”。在教师职前培养中,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目标不够清晰,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实践教学机会不多,实践形式相对单一,实践指导力量不强,实践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小学等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提高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一边通过授课完成师范生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一边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目的。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成为高职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扶弱助残,校地共建和谐社会 篇6

魏义佳,男,汉族,共青团员,出生于1988年8月24日,湖北孝感人。现就读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国际方向0907班,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班级班长,曾在初中和高中任学生会主席,团总支书记。进校前曾多次参加志愿服务,并多次获得“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2005年评为“孝南区优秀共青团员”“孝南区十佳小公民”,2008年“孝南区优秀共青团员”、“孝感市优秀学生干部”。现担任水利工程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系团委委员。

2009年10月,他申请进入我系青年志愿者协会,担任秘书长一职,在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水利系青年志愿者分会指导教师及会长、委员、广大青年者愿者的大力支持下,他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并于2009年11月在水利工程系业余党校结业被评为入党积极分子;同时配合会长以及委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一、政治方面的积极分子

魏义佳同学于2009年9月校以来,在思想政治方面,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积极参加党课学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时刻关注时政,增强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素质。于2009年11月顺利通过水利工程系第八期业余党校考试后,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现在已经成为我系下一批的党员发展对象。

二、成绩优异的榜样

入校以来,他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到教室学习,刻苦努力,认真上课,认真的复习,独立完成课程的考试与考查,课程平均成绩为83分。同时也积极做好导师布置的任务,努力研究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小论文,研究大论文,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添上完美的一笔。在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认真负责、仔细、积极、热心,勇于创新,积极配合协会工作和开展活动,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既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担任职务又在团委担任职务,这就给他的工作、学习带来了压力,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手不干,反而更加有干劲,井井有条地安排他的学习、工作时间,并在空余时间为同学们整理复习资料,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总是与同学们交流,帮助他们恢复信心。在完成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团委的工作之后,他还积极参加课外及学校的活动各项活动,获得了“军训优秀学员”、“院‘博林杯’知识竞赛三等奖”、“手工艺品大赛三等奖”、“助残先进个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二等奖”、“学生干部培训班优秀学员”、“可口可乐象棋比赛初赛第三名”“五四表彰优秀团员”等等;

三、学生干部的楷模

2009年10月至今,作为水利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他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次委员会议于班级负责人会议的会议记录,每次活动结束后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做好简讯的书写与上传工作。在闲暇的时间他认真给班级负责人、广大志愿者讲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优秀志愿者的生动事迹,同时,向对不了解志愿者服务模式的班级负责人讲解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发展历程与我系志愿者服务的基本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为青协班级负责人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我系青协活动顺利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生活中的雷锋

在生活上,魏义佳积极乐观,不论遇到挫折,都以他那独有的灿烂微笑来面对的他人,从身边事。从小事去感染他人。献血车上,捐款箱前多次留下他身影;在宿舍中,他是各位室友的“大妈”,不仅关心、体贴舍友,而且还能在各方面帮助他们,影响他们,晚上睡觉室友被子踢了,他会帮他们盖上,室友病了,他去弄药,并弄饭他们吃,在室友眼中,没他可是真不行;校园中,地上有纸屑,垃圾,他都会随手习惯的拾起;公交车上,他都会习惯的环视车内有无特殊群体,并主动让座;道路上,看见需要帮助的老人,他都会主动问候并帮助;班级中,基本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去教室,打扫好教室,擦净黑板;课堂上,他积极回答问题;诺大的校园,他可是同学们眼中的“活宝”,因为懂事,随和,他与同学们的关系非常融洽。在刚入校的时候,有一次在食堂吃饭,面对杂乱无序的买饭队伍,他萌发了要做维护开餐秩序的志愿者,每天放学后到食堂执勤,并抽课余时候和同学一起用胶带在食堂窗口的地面上划上了线,以方便同学排队。总之,他的生活里,到处充满着阳光。他是一个刻苦、自强、懂事的孩子,对于任何苦都能吃,虽然我们感觉他很优秀,可他却感觉自己是一个最有愧于家人的孩子,因为他感觉自己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聪明,没能给家人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非常好的大学让他们开心,特别是高考的失利更加让他、、、、、、但他却每一步在用心去走。他的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家中有两个孩子要上学(妹妹因家庭原因在高中就退出辍学打工),弟弟上高中,加上他妈妈有慢性病一直长期吃药,他爸爸劳动时不幸把腿摔断,至今还钉着钢钉坚持打工。他六岁学会了搭着凳子做饭,洗衣服,在五年级的时候,因为三人学费高,妈妈为了弥补不足外出打工,他硬是挑起了照顾家庭,照顾弟妹的重担,早上很早起来一边洗衣服,一边做饭。放了学,还要快速跑回去做饭,寒假、暑假还要管理田间,施肥除草,背着药壶喷药。爷爷奶奶这辈子也没享什么福,年龄都大了,为了不给自己的孩子添负担至今还种着一担多的田,并且体弱多病,所以还要时常注意他(她)们的身体,买药,去收作物、、、、、、只要碰到节假日,总要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值得高兴的是,经过他的努力,在去年给爷爷奶奶照了平生的第一次像,利用寒假在镇里摆地摊挣得钱给他们过了第一次生日,他就是这样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

五、真情助残,默默服务

2010年10月,在他去上体育课的时候,看见一个身体残疾的老人坐在路边,手里拿着很多东西,行走很困难,他见后,内心很不舒服,很不忍。于是快速跑到体育老师哪里请了假,叫上同班同学李刚、李梦凯,一边掺扶着,一边拿着东西,将老人家安全送回了家,老人家门口的路是一个大坡,离路很近却难走。在返回的途中,他提议将那条路修一下,三人一拍即合,商量了一下修路方案,于是在班会上稍稍提了一下,没想到好多同学都愿意,于是他和严金鑫买了水果、油,并且在工地上借了数量很少的工具,在辅导员毛钧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修路。同学们在缺乏工具的同时,用手,刨、挖、抬。柴宗辉,姚成,陈敬光和他手都开了流了好多血,但他们一直坚持到最后,看见修好的路,都好开心。晚上四人带上慰问品去看她,陪老人家聊家常。见情况,他就买了一个水桶,每周三、日,只要无事,与柴宗辉、严金鑫去老人家,从山后坡江水挑到她家,每次在路上、校园里碰到,都会将送回去,看到老人单腿行走不方便,他便萌生了给她买个轮椅,由于其自身的经济缘故,所以只能在网上与二手市场找二手轮椅,找了两个星期,无果。没办法,他于是就想通过收集瓶子来换点钱,然后三人从生活费济点,于是,一边收集,一边等消息。有时逢空时间去汉口找,可惜都是失望而归。不过他们寝室也被他带动帮助收集瓶子。于是他提议,自己设计,自己做,三人又达成一致意见,于是他们就开始画图,设计,找材料,三月二十日,因过度劳累与营养不良,刚严金鑫寝室交流完设计方案,一走出寝室就倒在地上,最后被同学抬回寝室,在这个星期,终于全部结构工序弄完,差坐垫没弄,于是,星期六冒着大雨去找材料,星期日早上给妈妈打了电话,道完节日祝福后,就开始在保安室里缝坐垫,朱雪娇、付俊杰也过来帮忙,经过一天的用心缝补,终于弄完了,感觉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似的,虽然手指被扎了好多血,但却有了中少有的舒心,快乐!终于劳累可以舒缓一下了!在五月十日,三人一道将轮椅送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十分开心、感动,虽然当时他们的生活费因这个轮椅早用完了,靠与同学们借,虽然当时他们很饿、很渴,但老人要给钱与给水果他们吃都被拒绝了,要做饭给他们吃,他们便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便迅速道别回学校了。

用真情与坚持诠释志愿者的真谛。2009年10月份,魏义佳同学在上体育课时,看到一个独腿的老太太手里拿着很多东西,行动很是不便,他就叫了几个同学到老师那里请了假,把老太太送回家。在送老太太的过程中魏义佳同学发现老太太家附近的路很难走,经过和送老太太回家几名同学商定后,他们组织班级同学从学校工地借来少量工具把老太太家附近的路给修平整了。此后他和他们班级的同学们还为老太太送去慰问品,并长期为老太太提水,和老太太聊天,让老太太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来自长工院的温暖。后期魏义佳与其他几位同学考虑到老太太买不买轮椅,他们通过自己节省生活费、收集饮料瓶等方式筹措了部分资金准备为买轮椅,但是由于资金比较少,魏义佳等几位同学自己买材料,自己设计,最终在母亲节当天,忍着饿,他从早上到下午用针一针一针把坐垫缝好,手上被扎了好多针眼,把轮椅制作好并送到了老太太家,在这个过程中,魏义佳同学付出了很多心血,而后,因老人家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并在没钱的情况下买了二十多元的水果去看望老人,并与老人交流考前如何让孩子更轻松的考试,他用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志愿者的意义与精神。

校地合作总结 篇7

近几年,校地合作办学的逐渐发展,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办学规模的扩大,随之出现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使教育质量的保障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高校外部不可能监控教学工作的所有要素和环节,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依靠学校内部的全体师生员工,依靠他们希望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愿望和行动,构建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内部监控体系得以实现。

一、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现状

前些年,教育部开展了对全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但是这种从高校外部对其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把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高校摆到了被动监控的位置,高校要使教学质量监控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变为自觉,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其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还没有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质量监控认识不到位

注重学院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着急扩大招生的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不能够重视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教学投入,使办学的硬件建设达不到要求。单一注重外部评价结果,关心上级部门评价结果对学生招生和就业的影响,忽视教学过程的内部质量监控。

(二)质量监控队伍不健全

注重教学过程的常规检查,忽视质量监控的机构建设。往往把质量监控当作教务管理部门的一项兼职工作,只用日常的教学检查替代质量监控,缺乏自身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或已建立机构的人员也存在自身思想认识不明确、专业素养不健全和管理水平不科学的情况,再加之受学院客观条件的限制,组织机构人员的队伍稳定、专业构成、力量配备等各方面也不能够满足需要。

(三)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质量监控的主客体关系不顺,目标定位不准确,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收集不充足,运行机制不通畅,分析方法不科学。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大纲的执行、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学习的反馈、教师教学的管理等全方位的动态监控,缺乏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忽视了合作办学的实用型和特殊性。

二、构建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原则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高等教育理论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的实际,本着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构建目标明确、系统科学、规范可行、特色鲜明的质量监控体系。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的前提是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并不断纠正偏差来实现质量控制。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时,应紧紧围绕其全过程,建立灵活高效的目标机制,协调各类监控力量,合理选择质量监控体系,并对发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纠偏措施,实现有效的目标监控。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理论要求实现教学质量监控最优化,即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质量监控对象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得以有效监控,确保监控体系之间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全面、持续、动态的有机管理整体。

(三)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指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以国家教育教学的法规法令条例为依据,通过建章立制,依法实施管理,克服工作过程的主观随意性,使教学质量监控的各项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实现对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有效控制。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指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适合监控的目的和功能,能被理论检验和证明;其次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具有明确的观测指标和评价标准,能被方便操作;再次在效果上具有可行性,监控能被为部门、教师和学生接受和认可,并能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监控的过程中来。

(五)“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应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适当地张扬个性,教师充分地表现才华,管理者大胆地创新方法,营造友好的教学氛围,让人积极而非消极、主动而非被动、灵活而非僵化地去参与教学和管理。

三、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原则,结合高校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构建时应注意把本科教学较为抽象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具体化,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直接可以操作、考察和分析教学运行状态和质量标准的监控体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管理状态,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一)主体导向与决策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应该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的指导下,由院长主持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同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和教务管理部门研究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和咨询;确定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确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确定工作的近期规划和远期目标,确定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规划监控的教学目标、内容、环节和制度,督查教师的教学情况、 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管理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发展水平,制定和优化各种实施方案,解决决策目标和实际的差距,形成教学质量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的长效机制。

(二)目标定位与观测

质量目标定位与观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校地合作办学质量监控的目标设计时,应针对区域经济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特色。建立包括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教学输出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等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制定出科学的观测标准,以便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比如:在教学输入质量方面,主要观测办学思想定位和教学中心地位、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教学资格水平、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等;在教学运行质量方面,主要观测备课、上课、辅导等“教”的环节,预习、上课、复习等“学”的环节,以及“考”的环节;在教学输出质量方面,主要观测毕业率与学位授予、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考研率和人才评价;在教学管理质量方面,主要观测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队伍结构、规章制度、目标任务、水平能力等。

(三)教学检查与督导

教学检查与督导是教学秩序正常的保障。教学管理和督导队伍通过教学前监控(青年教师培训、教学日历检查、教案讲义督查、教学设施巡查),教学过程监控(随机听课、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督导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学院信息反馈),教学后监控(学生评教、期末教学检查、考试环节管理、试卷及成绩分析),教学激励(讲课比赛、评优选先、教研教改立项)和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督导。

(四)信息采集与评价

信息采集与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包括各项教学检查、专家学者评教、学生评教、师生座谈会等。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汇集大量有关教师教学水平、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学习质量、 教学教研活动、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真实信息,并及时整理、汇总、分析、评价,找出问题的原因及存在范围, 反馈到组织领导部门以便及时进行调控指导和部署下一步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同时将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为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综上所述,在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应积极寻求保障教学质量的路径和对策,构建科学的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其决策、观测、督导和评价的功能,保证校地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玲子,曲艺,李珠霖.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保障体系研究[J].经济知识,2015,(1).

[2]周晓波.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探讨[J].求知导刊,2014,(6).

[3]张子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校地合作总结 篇8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一致同意联合开展“校地共建”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系

列活动,具体事项如下:

一、活动宗旨

为弘扬“团结、互助、友爱、奉献”的志愿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服务社区实

践活动,全面推进“校地共建”社区志愿者工作站计划,活跃社区文化,提高社

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树立社区文明新风,同时,让大学生进入社区受教育、作贡

献、长才干,塑造优秀品格,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内容

1、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一助一”、“多助一”及义务家教等志愿服务;

2、协助组织开展社区健康文化活动,优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

3、协助组织开展社区各项大型公益活动;

4、发挥专业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有偿或无偿的志愿服务。

三、活动时间

主要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

四、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及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

五、双方职责

(一)甲方职责

1、负责了解掌握社区居民群众的各种援助需要,提供“一助一”结对帮扶信息;

2、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指导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普法、计

生和环保活动,并提供宣传资料;

3、制定社区大型公益活动计划,并与乙方密切联系,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任务;

4、保障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过程的人身安全,并为社区社会实践服务组织和个人

提供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5、建立“校地共建”社区志愿者工作站,让我校学生在社区挂职锻炼,签订挂职

锻炼协议,并协调解决其遇到的问题。

(二)乙方职责

1、根据甲方需要,派出我校团学干部进入社区开展“一助一”和“多助一”志愿

服务,并做好社区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人员及事项的登记汇总工作;

2、以丰富社区内的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为内容,定期组织大学生进入社区开展文

体实践活动;

3、组织大学生做好社区宣传工作和开展社区调研活动;

4、认真组织策划好社区大型公益活动;

5、建立健全的“校地共建”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制度。

附:活动中相关费用开支将由我校团委、社区及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有偿服务

共同协议负责。其他未尽事宜将由协议双方共同商定补充。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上一篇:教育存在问题下一篇:八班班集体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