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性修养(共8篇)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八
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和正确利益观,增强党的纪律观念,这是时代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
“要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把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优良作风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
加强党性、改进作风,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和措施上,围绕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民主团结、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加强党性、改进作风,重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当前,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优良作风,应该体现在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上,体现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体现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各级党组织要从教育培训、培养锻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作风要求、纪律规定等方面制定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具体要求,努力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既是对我们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也是对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现实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带领人民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曾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一定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高度,认识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在实践中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中将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挥纪律严明这个优势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七
严明的纪律历来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优良作风、保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的前提条件。
当前,绝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薄,自恃地位特殊,放松纪律约束,对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规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决定和各项规定,不认真贯彻执行,我们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实践证明,对中央三令五申的禁令和规章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我们这个党就会被搞散,我们这个国家就会被搞散,就谈不上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章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保证政令畅通。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党的组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坚决纠正用人上的不当之风,坚决反对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经济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党的经济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超越职权插手具体建设项目,更不能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决不允许侵犯群众权益,决不允许欺压群众。一定要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等各项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到清正廉洁。
纵览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什么时候党的纪律严明,党的战斗力就会增强,党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纪律松弛,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党的历史经验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尤其需要更加充分发挥我们党纪律严明这个优势,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团结奋斗,就能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六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员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面对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面对社会上种种腐朽思想的影响,能不能坚持正确利益观,对领导干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
在利益观的考验面前,绝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甚至滑向违法违纪的深渊。
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亲友谋取私利。有的违规建房、住房超标准、收受礼金购物卡、投资入股谋利。这虽是个别现象,却充分说明,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利益观,才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抵挡住金钱和物欲的诱惑。
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不讳言利益,不否认社会成员有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个人追求。领导干部也有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正当利益。对于领导干部的正当利益,组织上应该维护。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更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尤其不能看到社会上一些人富起来就感到心理失衡,觉得自己吃了亏,总想着攀比仿效,总琢磨给自己找好后路。这样想问题,没有不犯错误的,没有不走到邪路上去的!大量案例警示我们,个人主义逐步发展、恶性膨胀,必然导致以权谋私、走向消极腐败和堕落。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正确看待个人利益,正确看待个人得失,正确把握利益关系,多想想为党和人民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们,多想想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有不少困难的群众,多比比那些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
正确利益观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迷茫,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不动摇,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不失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人民日报评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五
怎样看待政绩,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这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应该也必须干出成绩。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实事?什么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而且还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贻害子孙。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不仅办不好事业,还损害了党的形象;这样的“政绩”,不仅对百姓没有益处,还会妨碍国家发展大局。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绩。事实证明,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
政绩最终都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加以检验。经济和社会发展好与不好,应该是实践说了算,应该是群众说了算,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政绩,以这样的尺度检验政绩,以这样的精神追求政绩,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
人民日报评论员:责任重于泰山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之四
领导就是责任。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的试金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意识,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责任心强,就会把困难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责任心不强,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在其位不谋其政,碰到问题不解决,遇到矛盾绕着走,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结果就会问题越积越多,以致酿成大祸。
领导干部负有领导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应对突发事件等重要责任。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责任意识强,就会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负其责。相反,责任意识不强,工作就很难到位甚至缺位。工作有难易之分,能力有高低之别,但关键的还是责任心。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工作勤勉,兢兢业业,带领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但是,也要看到,确有人对工作不负责任,作风漂浮,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贪图安逸,奢侈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甚至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享乐主义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害了人民群众利益,阻碍了我们事业的发展。
我们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往往与一些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负责任直接相关。一些重大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惨剧,后果触目惊心、教训十分惨痛。如果相关领导干部能够负起责任,这些重大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责任重于泰山。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带头落实责任制。特别是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地区、部门、行业、部位、环节,要反复督促检查,一抓到底,严防死守,杜绝隐患。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领导干部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
2009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中,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肩负的重任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到落实上,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党的嘱托和人民的期待。
仲祖文:引才的关键是引心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工作日益重视,纷纷加大引才力度,尤其是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想方设法吸引海外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只注重政策优惠、物质待遇,不重视人文关怀、情感沟通,引才没有去引心。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人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徐庶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是因为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用人者必须赢其心,人才方会尽其智。
引才要引心,首先要激发人才的爱国心。爱国主义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李四光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冲破层层阻力毅然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和人民。今天留学海外的人才,同样身在异乡,情系桑梓,满怀爱国之心。我们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鼓舞他们,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吸引他们,为他们实现报国之志开辟更加畅通的渠道。
引才要引心,关键要激励人才的事业心。海外人才回国,看重的是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坚持以用为本,让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才能更好地引心聚才。要改变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让引进的人才有机会领衔或参与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要破除阻碍人才发挥作用的各种樊篱,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要充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让他们有职有权有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引才要引心,一定要尊重人才的自尊心。大凡人才,自尊心都比较强。要真心实意与人才交朋友,尊重他们的个性,包容他们的差异,使他们感受到信赖和光荣。要保护创新、宽容失误,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和学术氛围。要创新激励机制,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使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新一轮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潮正在形成。我们要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广揽四海英才,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服务于大局
2009年的春天,党风政风问题一再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提出,把党的作风问题作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就严禁以各种名义公款出国(境)旅游、严格公车配备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使用等事项提出了八项要求;3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同月,“两会”召开,据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调查,民众对“两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反腐败名列榜首。党风廉政问题又一次位居舆论中心。
在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困难之时,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层到普通民众,都对党风廉政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当有重要理由:
一是树立信心、克服经济困难之需要。温家宝曾几次谈到,面对经济发展困难,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然而,信心从何而来?对执政党的各级领导者来说,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等等,都是信心的来源。但对于长期执政的党来说,能否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唤起民众的信任——信心,共克时艰,带有更大的难度。比如,某些具体政策是否正确,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其贯彻执行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心。如果民众认为执政党与政府不是特殊利益集团、是真正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就会拥护暂时不能见效的政策;而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较低时,其政策即使正确也难以得到民众认同,执行的阻力也相应产生,这就是信心问题。换句话说,民众的信心来源于对党和政府行为表现的认可,而作风作为党性和世界观的一种外在表现,是直接影响人民信心的重要因素。党的作风服务于大局,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经验。
二是增强凝聚力、创造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之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社会的和谐与执政党、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和谐社会以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腐败现象和奢侈浪费、官僚主义等等不良作风则是对公平正义的最大损害,腐蚀社会主流价值观,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有些问题,比如,日常工作中的官僚主义;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得过且过、没有干事的心态;遇事推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乱子等等,虽不能划入腐败的范畴,但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并且,由于这些问题往往是在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常态性工作中出现的,更直接影响了执政党与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近年来各地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中,相当一部分与党风政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关。没有良好的党风政风,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是保障党的性质之需要。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向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党的性质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与腐败和各种不良作风是相悖的。党的先进性内含着作风层面理应走在时代前列,理应符合人民的需求,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形成适应改革开放的新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中央文件所作的各项规定,就不仅仅是出于扭转经济局面的需要,还是保障党的性质,维护党的先进性,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中央文件提到的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公款出国旅游等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强调了。这些问题一再出现,说明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提起的话题,只有从经济体制和执政体制改革的源头综合治理,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领导干部,要能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就必须要在尽责、感恩、敬业、守信、立德、节欲方面下功夫。
要尽责。要把尽责作为首要的任务来认真对待。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做好岗位职责内的事,做好群众需要做的事,做好别人不爱做的事,做好别人不会做的事,并且能够甘于寂寞,长期坚持,做得让组织满意,让同事满意,让群众满意,让自己满意,这样才算是尽到了责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多尽责、善尽责、尽到责,这样不但出成绩、出业绩、出政绩,而且在尽责中增长了才干、充实了生活、愉悦了身心。
要感恩。感恩就是要在其位、谋其事、用其智、竭其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感恩就是要将感恩之心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强化感恩之心的最好方法是学会比较,往上比,副职可能不如正职,一般岗位可能不如重要岗位;往下比,在人多职位少的情况下,能获得现有的工作、职位、报酬,已经是无比幸运了。大家应该知足,应该用感恩之心来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不要总是抱怨自己付出太多,提拔太慢,得到太少。
要敬业。敬业是干部必备的素质。敬业,才能乐业;敬业,才能爱业;敬业,才能修业;敬业,才能精业;敬业,才能兴业。敬业,才会将心思、时间、精力用在工作上,以明确的奋斗目标、明确的实施步骤、明确的落实措施一步步向目标靠近。只有有了敬业的精神,才会有敬业的行动。如果有了敬业精神,勤学习,善钻研,就能成为行家里手,形象就会升值,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要守信。经商要讲诚信,为官更要讲诚信。领导干部既要重承诺,更要重践诺,因为假的承诺,必然会带来真的麻烦!老百姓更重视的不是领导干部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作为领导干部,要成为讲诚信、守信用的楷模,要坚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
要立德。胡锦涛同志要求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组织选用干部把德才兼备作为重要标准,考核干部要考“德能勤绩廉”,有人说官德也是一种政绩。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建树起来的丰碑。有道德的人可以得到做人的尊严,得到人们的信赖,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号召力和凝聚力,领导干部的魅力和威信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美德。领导干部要发挥好道德的力量,用美德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增强干劲,干成事业。
要节欲。人非圣贤,谁能无欲?有欲望没有错,关键是要把握好欲望之“度”,要有底线,必须要将欲望控制在法纪制度、道德良心允许的范围之内。有些人生活得不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太少,而是贪图太多。要以史为镜、以案为戒,束紧名缰利锁,学会节制欲望,绝不能为欲所困,为欲所害。只要不盲目攀比,主动去非分之想、远不正之风、弃不义之财,就能知足常乐。
执政意识是党在执政后对自身状况、客观条件、历史责任、奋斗目标以及面临挑战和机遇的一种深层次认识,它标志着执政党在政治上成熟和理论上自觉的程度。党员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执政意识的有无和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与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既是一种政治身份意识,就是时刻不忘自己是党的执政骨干力量,自觉把自己所从事和担负的工作与党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考虑和谋划;也是一种使命意识,就是时刻铭记党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奋斗目标,自觉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实践表明,不断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对于建设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保持党在整体上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前提。党员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基本资源。党的创造力离不开党员领导干部创造性工作的态度、智慧及行动效果。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性的思想来源,是对党的事业的认同、参与的自觉意识。党员领导干部具备了执政意识,才可能在执政大局下思考问题、布置工作和采取行动,使一切工作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才可能进一步自觉履行自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发挥领导骨干作用,始终保持创造的积极性。这样,党才有活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先进性的一面旗帜,是党号召和凝聚人民群众并得到人民群众支持与拥护的强大思想武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继续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被“西化”、“分化”了,必将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坚强的执政意识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解决当前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与党的执政使命不符合、不适应问题的紧迫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与其重任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随着党所处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重大变化,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也存在着执政意识淡薄、错位的问题。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立场不坚定;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严重脱离群众;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但危害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为什么执政、为谁执政,依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特征与内涵
执政意识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执政实践的思想基础。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先进思想和观念,但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执政意识,也就是自觉巩固政权、维护政权、运用政权以实现党的利益的意识。
始终清醒的政权观念。我们党执政的权力,本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力,是人民的权力。毛泽东多次说过,共产党人决不争个人的权力,但对人民的权力、无产阶级的权力,是一定要争、一定要掌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放弃党的领导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背离,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抛弃,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背叛,也就丧失了党的生存权。要增强政权观念,牢固树立确保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我们党手中的信念,明确认识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巩固政权、维护政权这个基本要求和根本前提出发,自觉运用政权实现本阶级利益。
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有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执政后党员领导干部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脱离群众、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行为是以权谋私,搞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以致腐败堕落。增强执政意识,核心是要增强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树立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执政兴国的发展观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思想上树立了发展观念,一切着眼发展,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有利于发展,党的执政内容、执政价值、执政资格才能得到体现,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才能得到稳固和提高。要强化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胸怀全局的大局观念。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论在何种岗位上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问题时都要以党执政的大局为重。要了解大局、把握大局,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本地沿革、发展趋势中分析、了解、把握大势;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要放在大局中去思考、去衡量、去把握,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对于地方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其不能搞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局部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全局的发展,当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
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大量出现,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带头弘扬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必须强化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新的实践,及时总结新的经验,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
依法执政的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现执政活动法制化;又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权力。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必须强化依法用权的法治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强化执政监督,自觉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使党的领导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居安思危的警醒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缺少警醒观念,就会安于现状,失去进取精神、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警醒观念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缺乏长远的历史眼光与深邃的战略眼光,将导致既无近虑,亦无远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警醒观念,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未雨绸缪,锐意进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在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探究中养成揭示矛盾、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不掩盖矛盾,不粉饰问题,敢于正视并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
为政清廉的自律观念。大量事实表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往往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为政清廉的自律观念,自觉加强党性和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得住原则,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党纪国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坚决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的侵蚀,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
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长期过程。增强执政意识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以及党组织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
加强理论武装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根本前提。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树立并增强执政意识的政治理论根基。要切实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党员领导干部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引导和帮助党员领导干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投身执政实践活动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途径。要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努力磨炼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断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及时发现问题,反映群众呼声,使自己成为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进而增强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注重选拔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建立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到上级领导机关工作的机制,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的内在驱动力。
严格党内生活锻炼是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党内生活锻炼,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党的执政使命的要求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完善,使党性不断升华,执政意识不断增强,处理党内事务能力不断提高。要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生活中不讲是非不讲原则、好人主义盛行等庸俗作风。要健全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既讲原则、讲是非,又真诚关心、互相帮助,通过谈心谈话达到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增进团结的目的。
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重要保证。我们党自执政以来,一直注重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管理的要求,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有效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进一步规范执政行为,保证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是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策。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要求,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刻总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的新经验,积极推进选人用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破解选人用人难题,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应紧密结合实际,着力从以下五方面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
一、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方向
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方向。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进一步落实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坚持合理规范的有序竞争,把各类优秀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干部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干部的“德”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依据,坚持品行为本、责任为重、务实为要、民意为上、廉洁为贵,真正把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利益,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群众认可、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要坚持面向基层,任人唯贤。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真正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生产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及时发现各方面优秀人才,并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遵循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干部成长规律,改进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工作理论、制度、方法和工作机制的科学化;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把民主的要求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全过程;坚持依法、按章办事,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真正实现靠制度选人、靠制度用人、靠制度管人。
二、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科学考评办法、百分制量化考核办法和领导干部心理素质测评办法的干部科学考评体系,并普遍运用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对各级干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各级干部从偏重经济建设向强化经济社会全面建设转变,从重GDP、财政收入向重环保、民生转变,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偏重短期效应向突出长期效应转变。
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要求,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尽快建立“十项制度”。“五个转变”,就是要在考评内容上实现由单方面考评到全面综合考评的转变;在考评形式上实现由静态固定考评模式到动态多样考评形式的转变;在考评工作重点上由重任职前考评到任职考察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转变;在考评方法上实现由封闭神秘方式向民主公开方式的转变;在考评工作环节上实现由偏重考评过程到兼顾结果运用的转变。“十项制度”,就是要抓住当前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利时机,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入手,在巩固完善已有制度成果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干部平时考核制度、民意调查制度、民主测评制度、干部学习考核制度、谈话制度、巡视评价干部制度、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制度、考评结果运用制度、考评责任追究制度、干部心理素质测评制度等相关的配套制度。特别是在日常考核制度中,要把干部德的标准列为评价要点,既注重在突发事件、抗御自然灾害、个人进退留转等关键时刻的表现,又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以小节观其大德,全面了解掌握干部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状况,为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要求,要坚持群众公认,用科学的办法选人用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近年来,我省积极构建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2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并指导和推动全省各级党委积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健全全委会票决领导干部任用制度,将全委会票决的范围扩大到省直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含省级领导担任正职部门的常务副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全面建立了“一报告两评议”制度,省、市、县三级在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都要就本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作出专题报告,并在全委会委员中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部分市还对当年新提拔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加大了对纪委、组织、公检法等重要岗位干部的交流力度,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安排部署。一是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干部方式,突出岗位需要,注重工作能力,强化实绩导向,提高科学性。二是进一步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切实增强民意表达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把好初始提名关。既要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又不能把推荐票数多少作为决定任用干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由党委根据考察的情况、岗位的需求、班子的结构和干部的发展潜力,综合分析、集体决定。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破除干部工作的封闭性和神秘化,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交给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程序和方法告诉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和有效监督。四是不断完善差额选拔干部方式,根据岗位和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等方法。五是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满5年、其他岗位满10年的干部进行横向、纵向交流,并加大对新提拔任职的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促进干部合理流动,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四、进一步加大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构建来自基层一线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进一步加大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2008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树立重视基层用人导向的要求,紧密结合山西实际,联动考虑,整体运作,一方面精心选拔优秀基层干部到各级党政机关,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了1200名乡镇公务员,公开选拔了30名优秀乡镇(街道)书记到省直机关任职,选拔了一批优秀县委书记到省直厅局领导岗位任职;另一方面,选派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选派了119名年轻干部到县(市、区)挂职,选聘了1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人才培养选拔链,调动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我们将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要求,紧密结合山西实际,立足于未来10年和更长时间对领导人才的战略需要,切实抓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继续从省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挂职和任职,从企业、乡镇选派一批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继续选聘1万名大学生村干部。二是进一步选拔基层优秀干部进入各级领导机关。认真总结从县、乡两级选拔党委书记到上级机关部门任职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措施和办法。继续做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当年新考录的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村干部的比例不低于50%。市、县两级机关也要拿出一定比例考录基层工作人员。三是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开展后备干部推荐、考察和选拔工作,集中补充调整各级后备干部,健全完善后备干部库,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充足的干部储备。
五、进一步强化干部监督,加大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把人选准用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既要靠优良作风,坚持公道正派,也要靠科学机制,靠有效监督。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干部监督,用严密的程序和刚性的责任保证把人选准用好,使跑官要官者没有市场,买官卖官者受到处罚。近年来,我省着眼于制度规范、群众参与、纪律约束,在强化干部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针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干部人事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山西实际出发,抓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环节,制定出台了干部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工作“四个规定”,并在此基础上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使干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二是积极探索开展了市、县党政正职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委托山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市县两级党政正职的工作作风、履行职责、公众形象等三大项目15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民意调查,为全面客观评价识别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三是严明纪律,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干部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要求,并及时将这些纪律要求在新闻媒体上广为宣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处理。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突出“群众满意”这个重点,积极推进六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建立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制度,开展对市、县以及党政机关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对选人用人的评价,切实把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衡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标准、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手段、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全面实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和党政机关党组(党委)向机关干部群众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评议的制度。三是着力加强干部初始提名环节的监督,从源头上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四是按照“正面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方针,综合运用提醒谈话、批评教育、组织函询、诫勉谈话、领导干部报告重要事项等手段,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五是建立健全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制度、立项督查制度和典型案例通报制度,特别是建立组织部门内部配合、外部协调的大监督机制,形成以组织部门为主,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干部监督工作体系。六是继续做好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选人用人行为试点工作,防止一把手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随意性。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中组部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研究”确定为2008年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去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将课题分为1个总课题和5个子课题,与部分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共同开展了调研。
一、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随着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出现并在一些地方蔓延,人们开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产生一些疑虑。从调研看,导致选人用人公信度不够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干部工作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用人导向和执行选人用人的标准、条件出现偏差。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不能出于公心。讲关系、凭好恶,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嫡系”和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不论素质如何、能否干事创业、群众是否拥护,都要想尽办法推荐、提拔、重用。二是少数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原则性不够强。三是不能正确把握选人用人标准和条件。有些地方执行德才兼备标准片面化,或者重用一些品德上有问题的“能人”,或者重用一些能力素质不高的“老好人”,干部群众不认可。有些地方在领导班子配备上重结构轻功能,在年轻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选拔上降格以求。
(二)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和民主质量不够高。一是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少数地方和部门干部工作仍然存在“暗箱操作”。二是搞形式上的民主。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表面上程序一步不少,实际上仍是按主要领导的意图办。有些地方在选举中“陪选”和“软差”现象严重。三是民意失真失实。有些地方和部门不能合理确定参与民主推荐的范围,出现随意投票、盲目投票现象。有的参与推荐的人员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投人情票、关系票。有的地方拉票贿选现象严重。四是简单地以票取人。
(三)识人不深不准导致用人失误时有发生。对干部缺乏深入细致地了解,干部考察的方式方法不完善。目前“不提拔不考察”、“不换届不考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干部的考察评价过于笼统。考察材料格式化,缺乏个性化的分析评价,难以为党委讨论决定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干部管理的严肃性和规范化程度不够高。对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和监督不到位。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调整不力。对群众反映有问题干部的查处不够,有的查处大事化小、避重就轻。领导干部的调整随意性较大。一些地方任期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干部调整特别是地方一把手的调整过于频繁。
(五)用人上不正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从调研的情况看,不但一些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如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说情风干扰风等尚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又出现了拉票贿选等新的不正之风。
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坚持和落实正确的用人导向,彰显选人用人公信度
1.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选拔干部。要把事业需要、工作需求、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成长、调动干部积极性结合起来,大力选拔那些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事业心强、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选拔那些勇于创新、敢有作为、大刀阔斧干事业的干部,尤其是选准用好一把手。
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把“德”放在第一位,选拔那些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优秀干部。凡在德上不“达标”者,即使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能选拔重用;已在领导岗位上的,要坚决调整下来。强调以德为先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才的要求。
3.坚持公道正派的选人作风。一是必须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公道地评价干部,公正地选拔干部,对确实优秀的全力举荐,对确有问题的坚决不用,决不让踏实正派的干部吃亏,决不让投机取巧者得利。二是必须坚持原则,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坚持标准不降低,严格程序不变通,严明纪律不放松,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敢讲真话、实话、公道话。三是必须坚持五湖四海、广纳群贤。四是必须经得起诱惑,顶得住压力,理直气壮地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4.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干部。要把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放在基层,研究制定从基层和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政策规定,畅通从基层和一线选拔干部的渠道,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但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单位、艰苦环境和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磨炼,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二)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保障选人用人公信度
1.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一要规范内容。明确提名主体,解决“谁有权提名”的问题;明确提名程序,解决“如何提名”的问题;明确提名条件,解决“哪些人可以被提名”的问题。二要健全制度。建立署名提名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必须署名提交书面材料,介绍被提名人选的有关情况、提名理由,申明与被提名人的关系等。落实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建立干部任用提名情况在领导班子内部公开制度。三要严明纪律。提名主体在提名过程中,不准通过授意和暗示推荐提名人选,不准在提名中弄虚作假,不准搞临时动议提名,不准直接或间接提名本人的配偶、子女和直系亲属等与本人有法定回避关系的人员。
2.增强民主推荐的科学性真实性。一要合理划定参与范围,既保证覆盖面,又避免不知情、不相干的人参与民主推荐。二要改进推荐方式。尝试结合干部考核非定向预推近期可提拔或交流的预备人选,试行地方党委全委会推荐下一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选制度。三要正确运用推荐结果。对民主推荐票进行科学定位,既把得票情况作为反映民意的重要依据,从得票较高的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又不能简单以票取人。建立权重分析制度,准确反映不同层次人员的推荐意见。加强综合评价,把干部的推荐得票与其一贯表现、考核以及周围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评价意见结合起来。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门类齐全、各具特色、简便实用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考核结果,找准个性特点,形成准确评价。
4.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决策机制。要探索加强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决策前沟通酝酿的方法。在对拟任人选进行酝酿时,尝试书面预告制度,让参与酝酿人员对拟任人选有充分了解;实行缓议制度,凡对拟任人选意见分歧较大的,不急于提交会议研究。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推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全委会讨论决定任用干部票决制,不断完善票决方法,逐步实行差额票决制。扩大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范围,逐步从下一级地方党政正职扩大到党政工作部门正职,并延伸到重要岗位副职。对全委会闭会期间如何操作进行严格规范。
5.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一要形成制度。新提拔任用的委任制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的,一般应达到三分之一。二要更加科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竞争性选拔的方式方法,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强化实绩导向、突出岗位需要、注重能力水平。三要防止片面性。竞争性选拔方式是多渠道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不能不顾岗位特点、岗位需要,搞逢缺必考、逢缺必竞。
(三)通过推进群众的有序参与,赢得选人用人公信度
1.进一步提高透明度。要坚持“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的原则,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创新公开的方式方法,通过建立专门网站、设立专线电话和电子信箱等形式,定期发布和更新干部工作的政策法规、动态信息,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探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新闻发布制度,掌握舆论主动权。
2.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的意愿。要探索推行民意调查、民情搜集和民意问询等制度,及时掌握干部在社会上的表现。要切实尊重群众的意见,对于群众反映好、民主推荐票集中的干部,要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择优使用。要改进和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逐步提高差额选举的职务层次。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做到组织提名与代表大会代表提名相结合,使代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权利。坚决不搞对候选人没有意见不画票的做法。
3.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要科学设置测评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加大重要指标的权重,建立客观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合理选择测评的实施主体和参评主体,实施主体应为第三方或专门的社会评价机构,参评主体的选择应坚持广泛性、代表性、知情性和认知力并重的原则,将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相关联的群体列入参评范围,并确保普通干部群众占一定的比重。要完善测评的方式方法,通过随机采集信息、集中听取民意、调查问卷、网络投票、设立专门信箱等方式进行。要把测评结果作为考核一个地方和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通过严明的纪律,维护选人用人公信度
1.严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尽快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界定不清,权责关系划分不明,问责难、追究难的问题。同时要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告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为追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提供依据。
2.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要把加强对各级党委用人权的监督,特别是合理规范一把手的用人行为作为重点,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推行上级组织部门派人参加下级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全委会委员民主测评本级党委新提拔领导干部制度;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廉政申报制度、党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选人用人社会监督员制度;建立网上举报和网上公示平台,完善干部监督网络。
3.严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要结合巡视工作,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坚持和完善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研究制定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为的惩治办法,不仅要使卖官者受到制裁,也要使买官者得到严惩,对为“跑官要官”的人说情、打招呼的要严肃批评,造成用人失误的要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五)通过严格干部管理,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党性, 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规定性, 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按党性原则办事, 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磨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廉洁从政, 就是不贪钱财, 清白掌权, 为民执政, 不做贪官污吏。廉洁从政, 是胡锦涛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的八个良好风气之一, 也是作风建设的重点。党性和作风是相互联系的。党性是魂, 是作风的内核和本质;作风是形, 是党性的反映和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 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因此, 坚持廉洁从政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意义
1.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领导干部的修养和作风状况, 是衡量一个政党和政府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也是人民群众评判政党或政府是否值得信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良好作风, 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号召广大群众, 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2.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目前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全面展开, 并且进入了高潮阶段。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 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确保学习实践获得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自觉行动, 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反腐倡廉的基础工程。
反腐倡廉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斗争, 而各级领导干部是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中坚力量, 党能否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关键在于党员干部是否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即修养是否纯正、作风是否廉洁。因此,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反腐倡廉、防腐拒变的基础工程, 是杜绝贪污腐败的根本措施。
4.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思想精髓。
胡锦涛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其关键和核心就是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 永保党的先进性。
二、目前党性修养、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 总体是好的。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有少数党员受到了个人主义和腐朽思想及生活方式的侵蚀, 在党性修养、从政作风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宗旨意识淡化。有的党员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 工作得过且过, 只顾自己的利益, 不为群众谋福利。甚至有的党员“一切向钱看”, 讲实惠, 不讲奉献, 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政绩观不正确。有些党员干部重自身政绩, 轻百姓疾苦, 好大喜功, 不尊重客观规律, 乱上项目, 乱铺瘫子, 做表面文章, 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三是权力的滥用。俗话说, “位不在高, 有德则名;权不在大, 廉政则灵。”但有些干部将手中的权力变成了摇钱树, 以权谋私利, 搞权钱交易。四是亲情的变质。一些党员干部受裙带关系的影响, 不惜一切代价为家人敛财谋路, 最终倒在了亲情的坟墓下。
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途径
1. 努力学习, 加强思想改造。
党性修养过程是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 也是按先进性要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通过努力学习形成的。因此, 提高党性修养, 加强学习、改造思想是前提。 (1) 树立正确的宗旨观。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时候, 我们都应当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2)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要“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 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察实情、讲实话, 鼓实劲、出实招, 办实事、求实效, 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因此, 正确的政绩观, 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长, 更不能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不能只关注局部利益, 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 不做短期不易见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3)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荣辱一挥间。正确权力观的本质是权为民所用, 做到秉公用权。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清醒地意识到, 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对领导干部而言, 权力只意味着责任和义务, 权力越大, 责任也就越大, 决不能把权力当作以权谋私、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的工具。 (4) 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是廉政的第一道“防线”。能否保持良好的家风, 对于党员干部能否保持廉洁至关重要。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党员干部特别要教育好亲属当好社会普通的一员, 拥有良好的品行, 提高自立自强的品行能力, 切不可搞特殊化, 甚至为亲属谋“官路”、“财路”, 否则不仅葬送了自身的政治前途, 也毁掉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湖南省机械工业局原局长林国悌、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等一心为“儿女谋幸福”的悲剧,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 廉洁自律, 加强自我约束。
党员干部坚持廉洁自律, 既是基本的工作要求和纪律要求, 更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和修养要求。面对各种诱惑, 要时刻提醒自己, 加强自我约束, 力求做到三“戒”、四“自”、五“慎”、六“防”和七“算”。 (1) 三“戒”。一要戒“贪”。贪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它能吞噬一个人的灵魂, 毁掉一个人的锦绣前程。二要戒“色”。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蚀。三要戒“赌”。赌博是一种恶习, 近几年因为赌而落马的官员不在少数。 (2) 四“自”。要做到廉洁自律还必须要加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3) 五“慎”。一要慎“独”。二要慎“始”。三要慎“微”。“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作为领导干部, 必须要牢牢守住党性原则的防线和做人的底线, 从小事小节做起, 要受得住清贫, 抗得住诱惑, 做到不该想的不想, 不该拿的不拿, 不该去的不去, 明明白白做事, 清清白白做官。四要慎“欲”。人有七情六欲, 但在个人欲望上一定要严加克制, 千万不能为欲所困、为欲所害。老子曾说,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因此, 贪欲乃万恶之源, 知足乃常乐之本。五要慎“终”。善始不易, 善终更难。目前“59岁”腐败的现象较严重, 据资料统计, 50%以上发案年龄都在临近退休前后, “在退休前捞一把”、“不捞就没有机会捞”、“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的思想引诱着自认为“为党辛勤工作一辈子”的贪官们, 致使他们走上了不归之路。 (4) 六“防”。据有关部门分析统计, 发现以下六大关口最容易发生腐败, 因此, 党员干部要充分做好防范措施。一要防“点”, 即防止商业贿赂, 杜绝在经济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比例索要提成、回扣、好处。二要防“卡”, 严禁接受任何银行卡、购物卡。三要防“节”, 在节日期间, 严禁接受“看望费”、“探亲费”、“压岁费”等。四要防“谢”, 拒绝接受各种事后酬谢、感谢。五要防“情”, 提防扭曲了的亲情、爱情。六要防“友”, 严防埋伏在身边的孤朋假友。 (5) 七“算”。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纪条规, 算好自己的政治、经济、名誉、家庭、亲情、自由和健康这七本账!切不可像原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靖大荣这样:一算“政治帐”, 自毁前程!二算“经济帐”, 倾家荡产!三算“名誉帐”, 身败名裂!四算“家庭帐”, 夫离女散!五算“亲情帐”, 众叛亲离!六算“自由帐”, 身陷牢笼!七算“健康帐”, 身心憔悴!
一、关于党性党风的科学内涵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一个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本质特征,体现出一个党的本来面目。党风则可以讲是一个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思想、组织、学习、工作、生活作风上的体现。对此,胡锦涛总书记精辟地指出:党性与党风是紧密相关的。党性是党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
在党性的科学内涵问题上,胡锦涛总书记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人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作出了准确而清晰地概括,为我们加强党性修养确立了基本的标准,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之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共产党人的基本素质。这就明确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的党性,首先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上。
第二,在政治信仰上,表现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
第三,在价值取向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天,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在制度层面上,是民主集中制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纪律严明和党性坚强密不可分,党性坚强的人必定是模范遵守纪律的人”。
第五,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对此,胡锦涛总书记严肃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于脱离群众。越是执政的时间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的现象发生。”
第六,在党内生活原则上,是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一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之间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
二、关于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不断促进党的事业。”在当前,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决当前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迫切需要。“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从总体上讲,我们党的党风是好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素质是好的,是适应党的事业要求的。但是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在党性和作风上存在的问题讲了五个方面:一是,有的宗旨意识不强,患得患失,个人主义严重;二是,有的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風飘浮,工作不实;三是,有的艰苦奋斗意识淡化,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四是,有的缺乏原则性,怕得罪人、怕丢选票,遇到矛盾绕道走;五是,有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下决心加以纠治。
二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几句话,深刻反映了政党发展的规律性,古今中外,世事更迭,政党兴亡,莫不如此。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面对这样的形势,适时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加强全党的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创举。
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后,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得到了全党、全国、全军的高度认同。然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的任务。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有良好的作风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风清气正的环境,需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这进一步说明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党性党风是保证。
四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任务,领导干部的终身课题。“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就是党性。”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的形象最终要通过党员的形象来展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坚持把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作为自身的终身任务,抓紧抓好,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三、关于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的总体要求与基本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提出的总体要求,并对此作的具体论述。
第一,要坚持勤奋学习。这是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牢固树立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要坚持良好的学风,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第二,要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党性修养,党员是主体,只要“抓住了党员这个主体,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有了强大而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三,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坚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的论述,有着丰富的内容,其精神实质可概括为:大兴四种风气,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增强五种意识,即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关键在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大法宝”的核心是党的建设。胡锦涛曾经指出:“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也发表文章指出,“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可见,加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和灵魂。
这也是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信仰是什么?信,就是某种主张、主义或者宗教。仰,就是信服、景仰。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的信服和尊敬。从哲学的概念理解,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就政党的本质来说,信仰就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政党之间的区别,根本在于信仰不同。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什么呢?马克思有一段阐述再精确不过,他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把一个人自然的生命融入为整个人类的奋斗之中。我们的信仰还有一个简洁的说法:共产主义。
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对未来的预见和构想。只不过这种预见和构想是从现实出发的、有根据的、合理的,与空想、幻想不同。比如我们有的年轻党员老师,想去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凭自己努力为学校争光,为学校争得荣誉,借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叫理想。因为这样的想法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如果在座哪位说他真想再活500年,这就不是理想而是妄想了。
什么是信念?信念,其实是一种态度和看法,是对某种思想或者事物坚信不疑并且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这种坚信不疑的态度和看法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在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信念这东西非常靠谱,非常管用。比如我们鼓励马拉松运动员常说的一句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就是信念,这种心理暗示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帮助运动员跑到终点,尽管他已经精疲力尽了,但信念在,梦想在,所以,他超越了自我。
明确了信仰、理想和信念的概念,再看看我们党的信仰、理想。我们党从建党那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列主义是科学的、正确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坚持呢?
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实现: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二是社会主义高度发达。当今中国还不具备这两个条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理想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换言之,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近期理想,两者一脉相承,阶段不同而已。所以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共产主义。打个比方,假如把共产主义看作成熟稳重的壮年,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相当于意气风发的青年。
二、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
1、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
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广大党员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群众往往会通过他们身边的共产党员的言行来对整个党进行评价。因此,我们的党员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坚定理想信念是时代对共产党员保持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向世人展示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一个民主和谐、繁荣昌盛的小康社会正向中国走来。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想、信息,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必将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
三、怎样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我认为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个“加强”。
1、加强思想建设。核心就是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加强思想建设,对于各级党组织而言,一是教育引导,二是健全制度,三是强化监督。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一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二是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三是牢记宗旨,执政为民。对我们的教师来说,一是带头垂范,二是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并切实应用到教学中,三是牢记职责,一切为了学生。
2、加强理论武装。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同样,一个党员、干部要站在时代前列,也一刻离不开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要用什么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呢?要通过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我们坚守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园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共产党人的党性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园的本质表现,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思想纯洁的重要保证。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第一途径是学习。列宁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除了学习,别无选择。作为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学习我们的特色理论。第二途径是实践。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是个祛除杂念、净化灵魂的锻造过程,完成这种过程,除了要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到实践中去锻造,在实践中提高。向实践学,向群众学。第三途径就是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严格管理和其他党员的监督。作为党员,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忘记我们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责任重大啊!
4、加强道德修养。俗话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我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一是苦练内功。党员的道德修养是否奏效,在多大程度上奏效,关键取决于党员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关键在自律。二是强化外部约束。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或者说他律,对于党员的道德修养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四是完善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
“组工干部必须做党性最强的干部”,这是新形势下定位组工干部最好的坐标,也是最刚性的要求。加强组工干部党性修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四要”做起,通过党性观念的增强、党性修养的提高,维护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一要善思。“思想解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组工干部要把解放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保证思想观念与时俱进。要紧扣讲党性这个根本点,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摒弃长期以来组织工作中形成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培育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符合组织工作实际的新思维、新理念。要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培育创新性思维;破除一成不变思想,培育开拓性思维;破除“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部门思想,树立“大组工”开放性思维。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通过思想上的解放使组工干部的党性更强、形象更好。
二要博学。列宁曾经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当今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组工干部更要增强不断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重点,深入学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真学,达到真懂真会真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工干部要善于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工作的实效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三要尽职。李源潮同志曾指出,组织工作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力度、水平和效果上。把组织工作这篇文章做好,就必须自觉把组织工作放到大局下认识、把握、部署,善于根据大局的需要来推动工作,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使组织工作在全局中
找准位置,履行职责,发挥作用。要不断拓展组织工作领域,延伸组织工作触角,增强组织工作的渗透性,使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融为一体,充分发挥组织工作的服务功能和保障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和热点工作开展调研,提出问题解决措施,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放大工作亮点,切实做到心中有全局,胸中有对策,手中有典型,使组织工作不仅出凝聚力、战斗力,还出生产力。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发着变化,如何提高学生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力量,是摆在我们这些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党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首先,认识一下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一、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党性修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这六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每个成员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要成为党员队伍中的一员,应该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教育,自觉实行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先锋队意识,积极履行党员的义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因此,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党性修养就成为了自己的一项长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自觉地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加强党性修养,做一个合格的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党员。
二、从具体方面锻炼和提高党性修养
1、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努力加强党性政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确立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积极分子,我们要认真的学习政治理论,真正地认识到“组织上入党是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
2、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勤于钻研、宽以待人,处世以诚、热爱所学、勇于创新。作为积极分子,我们要在思想上迅速成熟起来,关键是要有党性意识,明辨是非。坚持真理,修正缪误。工作中坚持原则,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有博大胸怀,尊重他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已。在社会生活中处世以诚、待人以礼。应该自觉地接受一切人善优秀的文化成果,广泛地涉猎于科学知识,包括法律、科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社会注意建设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才干,积极地拓宽知识领域,而且还有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严谨自律,在同学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年龄都比较小,尤其是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谐,他们经受的困难和挫折也相对的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提高和辨别。还有些大学生党员想的高,也就是俗话讲的,眼高手底,思想上偏激。因此,入党积极分子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能做空想家、空谈家,真正的成为广大学生中的榜样和模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好带头作用。
一、加强党性修养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永怀一颗爱民之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把党性落实到“为民、爱民”当中来。从入党之初、从政之始就要关心老百姓、爱护老百姓, 带着感情去做老百姓的工作。把“为民、爱民”当做自身党性修养的必修课。习近平同志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为政之初的习近平心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 他始终把人民放在自己的心中, 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的疾苦, 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老百姓, 服务好每一个老百姓。《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忘我工作过的老干部的关心, 他把老干部看成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要求在工作中要时时刻刻关心老干部, 并对有些同志对老干部的功勋认识不足, 缺乏应有的感情, 有的甚至以势看人, 对老干部离休后有的人冷眼相待提出了批评, 并要求有关部门要建立制度, 切实关心老干部,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所有这些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干部深深的爱。在《共同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文中, 习近平更要求坚决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抚育、培养儿童健康成长。在《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一文中, 更是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才的关心和热爱, 并把人才放到了经济建设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在正定时, 习近平身体力行, 求贤若渴, 多次多方广纳贤才, 甚至为了人才三顾茅庐, 为我们加强人才建设, 重视人才工作树立了典范。在实现中国梦, 转型升级, 实现全面小康的当下习近平的人才观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爱人民, 不是泛泛而谈, 而是需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身上。习总书记和贾大山的交往故事, 深刻体现了总书记惜才如金, 求贤若渴的爱民爱才情怀。《忆大山》一文读来令人感动, 总书记对人才爱之深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对大山之爱, 对大山之情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民的爱, 对人才的爱, 只有心中充满爱, 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 为政者最不能缺的就是要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 和老百姓交朋友, 在交朋友中了解人民的需求, 获得人民的信任, 取得人民的爱戴!把人民装在心中也是党性最为鲜明的体现。
二、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有一颗爱党之心, 时刻把党放在心上
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认同党的纲领, 遵守党的章程, 有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必须对党充满感情, 有一颗爱党之心。就如习近平总书记一样, 虽然从小受尽磨难和不公平待遇, 幼年下乡环境艰苦异常, 但是他时刻怀着对党的坚定信念, 屡次要求入党, 怀抱为党奋斗的决心, 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始终对党充满了热爱。来到正定更是殚精竭虑为党、为人民尽心尽力。
爱党, 就要把党建设好。习近平的《建设适应四化需要的党的基层组织》、《基层班子建设是搞好农村工作的保证》等文章, 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党的组织建设问题的思考, 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视, 认为只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才能提高党的战斗力, 才能充分发挥党的职能作用, 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党的领导力的发挥离不开党的建设, 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建堡垒, 打基础的工作, 实现全面小康, 共圆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就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使之成为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的战斗堡垒。
爱党, 就要把党维护好。风清气正的党才能成为坚强有力的党, 才能成为受到民众拥护的党。在正定期间, 习近平十分重视党风建设, 对党的作风、党的形象倍加爱护。1983年12月, 正定县新的县委领导班子产生伊始, 习近平就提出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决定, 出台了“县委一班人要遵守六项规定”的治党举措, 要求县委一班人必须纵览全局抓大事, 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 搞好“一班人”团结, 加强学习提高领导水平, 树立雄心壮志为四化争先创优。从正定时期的“六项规定”到现如今的“八项规定”, 可谓一脉相传, 体现了总书记对党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领导班子得要个要求, 以及对党、对同志们的深切呵护。
三、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体现在行动上, 要具有一颗为党奉献的敢于担当之心
党性要求每一位党员都要树立为党的事业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强决心。有党性必爱党, 爱党就要敢担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性不仅体现在思想上, 更重要的是必须要表现在行动上, 为党的事业要甘于奉献, 勇于担当, 只有如此才可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河北省正定县曾以我国北方第一个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从那时起, 它被一步步“逼上粮山”, 成了闻名全国的高产穷县。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习近平勇于担当, 积极奔走呼吁, 解决了正定群众吃粮的问题;本着锐意改革的精神敢为人先, 敢闯敢试, 率先推进农村改革, 提出了“依托城市, 引进智力, 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 使正定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 也给正定带来了新的起飞。当时改革刚刚起步, 每一次探索就是一次试验, 每一个试验都面临着风险, 但是习近平心怀为民情怀, 充满着对党的事业的热爱, 勇于担当, 推出一个个改革举措, 引导正定走向了一条富裕之路。
敢担当, 必须有气魄。经济改革如此, 党的建设也是一样。改革之初不正之风也趁机抬头, 整治不正之风成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命题, 习近平对此提出了要个要求, 对不正之风严加整治, 并提出“刹住新的不正之风, 没有点气势不行” (《知之深爱之切》193页) , 在不正之风面前绝不姑息, 绝不迁就, 坚决不让搞不正之风的人“得到半点便宜”。所有这些, 反映了习近平为政之初勇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从“刹住不正之风, 没有点气势不行”, 到“打老虎, 拍苍蝇”, 严肃党的纪律, 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无不体现了习近平敢于担当, 敢爱敢恨的人格和气魄。担当以一种气魄, 也是一种情怀, 它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之爱, 对党之爱, 体现了总书记自始至终为党的事业, 人民的事业大爱在心, 勇挑重担的境界。
摘要:“两学一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其根本目的是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而党性是每一位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鲜明体现, 是每一位党员必须具备的修养。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做到心里装着人民, 心里真爱我们这个党, 并且勇于担当, 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关键词:两学一做,党性,党性修养
参考文献
[1]罗东海.加强党性修养要坚持从“心”开始[J].衡阳通讯, 2007 (10)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38-0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修养。从古田会议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到延安整风运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再到胡锦涛同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充分表明我们党是一直重视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而增强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进理论创新,这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改善党员队伍现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理论学习,培养理论思维是增强党性修养的必要环节
理论学习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素养、知识能力和增强理论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环节。理论思维是人特有的一种素质,是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客观事物内部矛盾和内部联系,进而能够从本质上和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发展方向及其规律性的能力。共产党员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需的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和世界眼光,学会敏锐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发展趋势,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建立起来,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成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在党员中占绝大部分,这就需要对党员干部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习,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因此,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理论学习,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头脑,增强党性锻炼,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生重大历史转折时,党中央就会发出加强学习的号召,提供理论学习,以达到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目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转折,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工作内容也从武装斗争转为经济建设。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克服党内部存在的以“功臣”自居的思想,使我们党能够经受住这一重大的历史考验,党中央和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为迎接崭新的任务,重新学习。这次理论学习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加强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同时,也带动了全体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也使我们党经受了革命胜利和执政历史考验,为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指出,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战略思维能力,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加强理论学习,推进理论创新是增强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理论学习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切工作的先导,引领着各方面的创新。党的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学习活动,都对理论创新起了推动作用。理论之所以要创新,这是由理论的特性所决定的。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实践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既是理论的价值体现,又是理论真理性的检验标准。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既然理论创新的基础是理论学习和继承,那么作为党员和干部又如何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呢?第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站在世界之巅、时代前列。第二,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习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第三,要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站在忠于人民的立场上来规范自己的创新思维、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建构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创新理论。第四,要把理论学习与共产党员的理论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行动的基础,理想信念的坚定是党性修养的根本体现,它来自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树立坚定的理论信念,以此推进理论的创新。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漠,精神境界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不注意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所以,要善于把理论学习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与自身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是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路径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主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人在组织上入了党并不代表着自己思想上也入了党,加之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各种利益关系的诱惑,使我们每每会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自觉地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认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必须有自觉意识与持久毅力,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等等,都是讲世界观改造和思想认识提高的问题。因此,每个共产党员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来激励自己,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磨炼升华自己,用党性原则对照自己,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其次,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能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以优秀的品格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受到欢迎,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然,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只有坚持学习、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和提高。再次,要特别重视对党的历史的学习,通过学习党史来感受党的丰功伟绩和巨大力量,通过学习党史来感受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信任和支持的首要条件,也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发展的保证。现在我们党正面临着“四大考验”,其关键是考验能不能为人民服务,能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我们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实践之中,我们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加强党性修养】推荐阅读:
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07-10
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12-10
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党员先进06-16
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06-22
加强党性修养党课学习心得07-27
加强党性修养争做师德楷模10-23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10-24
加强党性修养心得体会11-17
加强党性修养 净化政治生态12-08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党性修养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