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创新中成就特色学校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传承创新中成就特色学校(共8篇)

在传承创新中成就特色学校 篇1

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创建于1982年,原名为胜利油田第六中学,学校最初创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胜利油田机关驻地的职工子女就学需求。2003年高中部撤销,随后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05年正式更名为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滋兰树蕙竞芳菲,历经几代学校领导和六中人的辛勤耕耘与努力,如今的胜利六中已成为胜利教育乃至东营市义务教育的一所名校。

2011年12月,笔者正式由东营市胜利十一中调任至胜利六中。作为东营市已有30年办学历史的优质学校,当时的胜利六中已经具有自己特定的发展模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如果不考虑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一味地推倒重来,不仅是对前任学校领导的不尊重,更不利于学校文化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未来发展与定位成为摆在六中全体师生面前的问题。

致力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校之长,如何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再续辉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经过多次与全校师生研讨、征求历任老领导和退休老教师的意见与专家的建议,学校拟定了胜利六中学校文化的征询提纲,并分发给每一位教职员工,同时对六中的校训、学风、教风、校风、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学校信念、学校精神、学校口号、座右铭等进行重新梳理。经过多次梳理总结,与学校教师讨论交流,笔者编制完成了《胜利六中“33621”文化改造建设计划》。

“33621”学校文化改造建设计划,不仅明确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且在继承之前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又根据学校当前的现状加入了新的先进文化元素,拓展了诸如师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网络文化等内容,使六中文化得到了真正改造和新生,这种承继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方案和行动,受到了全体师生的高度赞誉。

学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所以文化的建设必将是一次集体思想碰撞的总结和提升,在这场头脑风暴中,全校师生还明晰了今后三年六中的规划――即争创东营市师德建设示范校(继承中提高)、争创东营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总结中提炼)和争创山东省规范化学校(规范中提升)。

倡导个性教育,打造教育品牌

归根结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学生,将学生教好、育好,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教育界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六中实际情况,经过创新、借鉴、改良,最终决定以“三三六”反思课堂教学法作为六中的教学方法。

反思性课堂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通过经常性的反思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就是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特征的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知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三三六”反思教学法着眼于通过教师对教的反思,引领学生对学的反思。通过“教师主导”主线、“学生主体”主线和“教学反思”主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六个基本教学环节,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的“三三六”反思教学法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东营市优秀教学法的初评中,“三三六”反思教学法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市教科院专家对学校的“三三六”反思教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教学法在研究方向、操作模式、教学实践和实施途径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东营地区乃至省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反响。

除了对教学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学校还以“求精善思”为核心,打造胜利教育品牌学校,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学生主题教育,在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成立各种学生社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为学生特长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广播站、青青文学社、《青青》校刊、《研修之窗》等各种文化建设阵地取得了很好的文化引领作用,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营建学校文化,提升教师素养

学校的核心问题无疑是教师的问题。抓住教师的发展问题不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一所学校的改变,首要的是改变教师;改变教师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的真实营建。2012年,学校以建校30周年为契机,坚持“继承中提高――整合中提炼――规范中提升”办学三步走战略,加强“三风一训建设”。在文化治校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探索“明志德伦,尊法修文”的文化传承密码,对“精思教育”进行了层级解读,提出了“精思教育”的核心价值――求精善思:精神引领,思想制胜,独立思考,善于反思。

提升教师文化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而文化素养的问题其实是文化习惯的问题,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持之以恒地用文化的方式来改变文化的问题。为此,学校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突破。

一是用“精?思”文化培养有文化的德性教师。“精?思”教师文化的重点是滋养教师的“三气”;一个缺乏“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的教师,就愧对教师这个职业,就有负于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教师要在学校文化场中养炼“三气”,用自身“三气”孕育学生的“三气”(志气、朝气和睿气)。

二是用“精?思”文化造就有文化的专业教师。优秀教师的素质和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教育价值观、个人素质、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施教提供了方向,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深厚的学科素养为施教提供了条件,高效的教学能力使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基于此,用“精?思”文化锻造有文化的专业教师,就成为学校发展教师的方向。于是,有选择地精要学习教育理论,吸纳理论精髓、掌握理论精义,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在实践行动中验证学习思考成果,成为学校教师磨砺意识、丰实思想、更新观念、提升素养的专业发展路径。

三是用“精?思”文化打造有文化的教师团队。学校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在“精?思”教师文化的框架下,尊重教师的个性需求,建立共同的哲学观和价值取向。毕竟,一所学校的教师在拥有共享的空间和条件、共享的制度和规范、共享的理念和情操、共享的愿景和使命、共享的传统和文化下,借助文化力量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文化的学习共同体,是现代化学校“追求卓越”的时代表征。

“用文化的标准培养教师、造就干部、建设团队,是胜利六中的一个创举。”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杨志高如是评价。在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锻造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成为学校特色发展、高位发展的亮点做法。

“六中是我家,我是六中人”逐渐成为六中人的自觉行为准则。学校坚持以教师的积极转变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并通过完善“三台六星”制度,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开展反思性课堂建设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精思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职工认可;精思教育的思想正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和支持;精思教育越来越深入到教师的工作行为中,打造精思课堂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要求,学校的文化建设理念正在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挖掘精思教育,打造家校合作

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家富尔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固然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它同时也呈现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少,对知识的掌握依赖教师的讲习,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低”的不足。

近年来,学校以“精思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养成反思习惯”为主导,以“提高育人效果”为宗旨打造家校合作模式。学校把家校合作定位于立足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立足于生活实践,通过教师、家长的教育反思,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合理地评价自我。在这个不断学习、诊断、甄别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而这一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所以,学校分别成立了学校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使家委会在家校合作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然后辐射到每个学生家长;建立校讯通、班级博客、联系簿等平台,从而实现家校及时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控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性行为的良好习惯。

学校方面 学校以反思性课堂为载体,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通过专家引领,读书学习,反思性课堂,为教师搭建看台、舞台、平台,教师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在课题研究中,许多老师养成了写教学随笔和反思的习惯,不少老师建立了个人博客,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反思不足,促进了专业成长。

学生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源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与动力,通过诸多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转变了被动学习的观念,树立了自主的学习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其次,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效果,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家长方面 家长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从后台走到前台,与老师一起积极充当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与老师紧密配合,共同指导孩子学习,引导孩子自主学习。问卷调查发现,实行家校合作以前,能够自觉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家长不足6%,而开展课题研究后,已经有近24%的家长能积极与学校配合、协作,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其内在底蕴的反映、办学理念的载体、精神内核的体现、办学品位的标志。只有优良的文化才能支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流学校做文化,作为一名教育人,笔者的任务是用文化把教育做到极致,用文化力引领胜利六中成为底蕴深厚、师生向往、社会满意的具有综合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在传承创新中成就特色学校 篇2

一、以“博爱”为主题的“五心”生本主体性德育

学校全面开展主体性德育活动, 积极构建德育网络, 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创建以“博爱”为主题的“五心”生本德育体系 (忠心报祖国, 爱心献社会, 孝心给父母, 诚心交朋友, 信心留自己) , 全方位育人, 润物无声。

构建系统规范的德育网络, 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在“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下,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和班主任、辅导员、生活指导教师三方联动的德育网络, 形成教育合力。

抓好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团队组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规范三会 (晨会、班会、队会) , 抓好两操, 组织好升旗仪式等学校集会活动。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寝室、文明餐桌等评比活动,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德育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三支德育队伍 (班主任、辅导员、生活指导教师) 的业务培训, 规范德育处管理。以生本德育为主题, 定期开展德育工作经验论坛交流活动。

建设班级主题特色文化,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引导班级形成一种班级精神, 形成一个个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集体。

开展学生道德银行储蓄活动, 创建学生道德银行储蓄体系。开展文明学生、学习标兵、星级学生等评比活动, 以节日为契机, 找准德育的切入点, 开展好节日教育活动, 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记载、有总结。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学生学习指导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学生中开展以“生本”为主题的“信心教育”“阳光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等, 使学生能够学会释放心理压力, 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促进其健康发展。

重视德育特色创建, 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寄宿制军旅生活文化建设”为特色, 开展六项 (校园社团、校本课程、国学讲堂、感恩文化、国学游戏、校园文化艺术节) 创新活动, 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活动为载体, 以读促行, 以行促思,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 努力打造军旅生活文化特色, 开发“亲子人文”校本课程。每学期组织学生军训, 每周开设行为能力课,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行为能力。

二、以“乐学”为主题的生本开放性高效课堂

学校根据教育局“课改十年行动”的要求, 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进一步完善以“乐学”为主题的生本开放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五年, 学校中考学生人均总分位居宜宾市第一, 高分人数比例居全市第一,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人均分位居全市第一。小学期末检测考试教学质量在宜宾市名列前茅, 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科人均分都在90 分以上。学校篮球队和排球队每次参加宜宾市中小学生运动会, 都能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更是捷报频传。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和“导学”模式, 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乐学”为主题的“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快乐学习, 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加强过程管理, 抓好教师的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课堂教学方面突出“乐学”主题, 以生本课堂为基本理念, 融入“尝试教学法”, 要求教师遵循“先学后教, 当堂检查;先练后讲, 当堂训练”的原则, 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 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

积极实施“大艺术课堂”特长培养活动, 每周开展三小时的大艺术教育活动, 涉及声乐、器乐、美术、舞蹈、体育、语言、特色文化等二十六个项目, 开设五十五个教学班, 学生走班上课, 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向“专”“精”“尖”“高”“特”的方向发展, 真正达到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学生生活, 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周末组织校内外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特长班, 成立学校篮球队、足球队、武术队、鼓号队、民乐队、合唱团、文学社、戏剧团等, 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规范校本课程管理。如国学经典教育、阅读写作、趣味数学、亲子人文、行为能力、曲艺、少儿英语等主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精心打造英语教育特色, 以口语特色教学为抓手, 坚持每天进行20 分钟的英语晚读, 每天5 分钟的英语演讲, 课间坚持带领学生唱英文歌曲等, 加强对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剑桥英语、新概念英语等进行整合,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

精心打造科技创新特色, 结合科学和综合实践两大课程特点, 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制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举办科技节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以“成长”为主题的名师工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引进、培养、培训以及名师的辐射带动等形式,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敬业型、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 为构建“名师名牌学校”奠定基础。

以“成长”为主题抓好“名师工程”建设, 建立以校本培训为重点,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 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体系, 积极创设条件, 鼓励教师争做“五好”教师 (师德师风好、课堂教学好、教学质量好、课题研究好、论文撰写好) 。

建设学校名师工作室, 完善学校名师工作室制度和名师考核方案,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校内实行拜师制, 师徒结对共成长。落实青年教师岗位练兵制度, 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形成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学研究环境。在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 引领学校全体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注重交流。加强校内交流以及与省内外学校的教育教学交流, 及时了解省内外的教育教学动态。校内的先进、骨干教师要为全体教师上观摩课, 积极组织教师到市内兄弟学校听课,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市外、省外听课, 学习考察。聘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 每个学期都邀请对课改有研究的专家 (如邱学华、叶显发等) 到学校为教师做报告。

建立激励型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1.流动机制:每年有计划地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省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完善教师聘后管理机制。2. 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标准, 每年、每学期都要对教师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和评价, 并将其作为评先、评优、奖励的重要参考依据。3.培训机制:学校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 制定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每年暑假都要组织一次全员培训, 不参加培训者不能上岗。立足本校, 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努力实现三个结合, 即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 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育科研和实际工作相结合。4.激励机制:按“合格型———成熟型———骨干型———名师型”分类, 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 推荐为学科带头人, 形成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逐级推荐制度。

四、以“实用”为主题的问题研究实践性教育科研

坚持校本教研活动。制定系统的校本教研方案,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 加大对备课组的管理力度。教研组、备课组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每周教研活动都要有主题, 有中心发言人, 有活动记录。要定期组织集体备课, 要将教案、作业、测试三个环节联系起来, 学校领导要定期参加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

重视课题研究, 联系学校工作实际, 确定校本研究课题, 实行招标制, 控制参与人数, 提供适量的科研经费。积极申报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课题, 真正实现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

以校为本, 以生为本, 构建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科研培训模式。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 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和教育教学心得, 申报各级课题。成立教科室, 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管理, 特别是对课题立项、研究、结题的过程管理, 定期出版学校教师的教育笔记和教育论文。

加强“数字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幕课”和“微课”研究,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改变教学方式。

总结研究成果, 收集整理教学资料, 加大对学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学校先后开发了《阅读与习作》《趣味数学》《课堂优化训练》《周末作业》《小升初习题集》等校本教材。

五、以“温馨”为主题的品牌标识生本校园文化建设

以“温馨”为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 积极营造温馨、和谐、愉快的校园文化氛围。运用激励机制, 以尊重为前提, 以制度为保障, 以激励为手段, 营造“规范+ 情感”的管理文化, 促进师生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学校的风景点、文化墙, 班级的墙报和环境布置, 都体现着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服务意识。

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在基础课程中充分挖掘人文学科的内涵,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不断完善。学校还投入巨资修建梦想剧场, 组织好校队和各种社团,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

学校特色的传承与创新重在引领 篇3

学校之美,在于特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校长要重视在学校特色传承与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创造出学校的品牌和声誉,传承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丰富内涵,带领广大师生将学校特色、风气、品位和风格一以贯之地保存下来,悉心谱写学校新的华章。

外化于形,引领学校理念特色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活力的不竭源泉。学校精神的形成需要经历长期积累与凝练,它是一个由表及里、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曹禺中学的学校精神来源于戏剧泰斗曹禺先生,学校精神的灵魂是:弘扬曹禺文化,传承曹禺精神。怎样传承并赋予曹禺中学精神文化新的内涵?曹禺中学从细小的文化基因入手,使之成为一种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精神追求,保持学校旺盛的生命力。校歌《年轻的太阳》是在建校之初由魏敦华、王纪林两位老师撰写的,曾经一度停止了传唱,为了让校歌重新传唱并符合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学校组织专人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如开头部分就由以前的“晨钟唤醒了沉睡的春江,晚风吹送着桃李的芬芳”,改为“曹韵悠悠,情思飞扬;原野青青,桃李芬芳。”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传唱校歌,如:升旗仪式唱校歌,十月爱国教育月开展校歌暨革命歌曲比赛,将校歌上墙、制作成进校铃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会唱、弄懂、知行要求。修改、锻造曹禺中学校微,并将校微安放在校门处。这些细节将学校精神外化于形,让师生在日常生活中领会曹禺中学的“精神文化”。

以人为本,引领教师精神成长

教师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办一流教育、培养一流学生的基础,校长要让自己的思想与理念不断更新,走在教育的最前沿,引领教师精神不断成长。

曹禺中学的教师群体是一支甘为人梯讲奉献、精诚团结会合作、积极向上求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团队。曾经有一个时期,教师普遍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成为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学校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双管齐下,提倡教师“三要三也要”,即“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学生也要孩子、要质量也要身体”,要求教师“带着热情、带着感情、带着激情”干好本职工作。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的作用,凡学校方案,都是经过“分管领导拿草案——征求教师意见——教代会讨论通过——执行反馈修订”,尊重民意,体现民主。充分相信每位教师,为教师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积极性、保护自尊心。悉心培养、大胆启用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真情体贴年老体弱和生活有困难的教师,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照顾。通过“三八”羽毛球赛、学校田径赛、师生拔河比赛等系列活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激发教师的自豪感,让教师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愿景。

立足常规,引领教学规范管理

教学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校长必须树立“聚焦课堂、立足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思想。

曹禺中学立足常规教学管理狠抓落实,在“活”字上找出路,在“严”字上做文章,在“细”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看效果。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通过“师徒结对”“同课异构”活动,让教师在名师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学校领导“推门听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掌握教情、学情,运筹帷幄调控教学管理策略与方向,不定期检查教师备课、作业批改情况,力堵教学中的每一处漏洞。学校改革教师绩效评价奖励制度,创新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评教、家长议教、教师互评等评价方式,全面检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此外,学校还注重高效课堂打造与学习小组建设的推进,开展了班班通教学培训、微课制作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推动教师的理念提升、业务成长。

丰富多元,引领学校课程建设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何谓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一个学校有了基于学校特色而建立的独特课程,也就有了真正的创新与个性。

挖掘名人资源,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让曹禺的艺术薪火得到传承。学校围绕“曹禺文化”,根据学生现状、师资条件、学校特色、社会需要等开发课程资源。学校开设了戏剧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艺术的熏陶走上表演的舞台,让孩子们在戏剧实践中学习,让戏剧课程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对于传统优势项目,如体育、舞蹈等,学校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不仅把每天下午第三、四节课作为篮球课,而且还组建了学校女子篮球队。学校将艺术课程校本化,在七、八年级开设了器乐课程,力争让每个孩子都会一种喜欢的乐器,并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跳校园集体舞。学校在《我们的学校》《我是潜江人》《我的成长足迹》等传统校本课程读物的基础上,结合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开发了《课前一首诗》《美文齐颂》等校本课程读物。

实践活动型课程是曹禺中学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了“三走进”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一是走进社区,学校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利用七、八年级寒暑假开展《年文化与习俗》《可爱的家乡》《身边的环境》等综合实践活动,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区调查、社区文艺演出等;二是走进工厂,组织八年级学生参观金澳科技、永安制药等现代企业,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开阔学生视野,感受现代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原动力;三是走进曹禺纪念馆,组织七、八年级学生参观曹禺纪念馆,并对学校曹禺文学社的学生进行培训,组织他们担任志愿者,承担向导和讲解员的职责,学生在表达与沟通、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开门办学,引领和谐育人氛围

家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何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角色由学校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曹禺中学敞开校门,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传统的家长体验日往往定时开放,难免有表演和作秀的成分。而曹禺中学的“家长进校园活动”是对家长全天候开放的,家长走进校园看到的是原生态的校园,推门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课程。参加活动的家长参与学校的安全值班、升旗仪式、随堂听课、观看学生的两操、与学校领导座谈、参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餐厅的管理等工作。学校还聘请有专业技能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篮球、乒乓球、书法、美术等已经成为家长课堂的固定课程,还有的家长利用专业知识为学生开展礼仪教育、卫生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心理辅导等。学校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如英语口语大赛、艺术节等,所有的家长都会走进校园观摩比赛和表演,共同见证学生成长。

如今,开门办学已经成为曹禺中学办学的一大亮点,学校与家庭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教育服务质量,营造了和谐的育人氛围。

在传承创新中成就特色学校 篇4

中国甘肃网2月20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2月19日,记者了解到,《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已“出炉”,确定我省将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为大平台,推动文化大省的建设,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已敲定

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其战略定位是: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把甘肃建设成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现代文化创新的文化大省,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

发展目标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总体分两个阶段:2012—2015年为第一阶段。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313工程”打造创新区建设

那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究竟该如何建设?

《方案》提出,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

“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融合。并进一步加快甘肃文化“走出去”,扩大甘肃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用优势特色文化建设“三区”

我省将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构建以丝绸之路文化、始祖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格局。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以丝绸之路为轴线,以亚欧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甘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核心地带。

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实施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推动陇东南四市融入其中,着重围绕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演艺会展、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形成以天水为中心,以始祖文化为重点,以再现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天水、生态陇南、养生平凉、民俗庆阳以及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沿铁路、公路向周边辐射,以大型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载体积聚人气,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把兰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的展示区、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和文化创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广告业、演艺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的高层次文化产业圈。“十三板块”囊括方方面面

“十三板块”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文物保护。开展各级文物调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加大重要文物保护维修力度,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打造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示范性工程,实施以天水麦积山石窟、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群等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并延展到全省其它石窟寺。加强对甘肃彩陶、临夏古生物化石以及武威白塔寺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实施重要古建筑保护项目,重点保护夏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天水伏羲庙、永登鲁土司衙门等古建筑。加强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品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对高台骆驼城遗址及墓群、果园—新城墓群、张掖黑水国遗址、景泰永泰龟城等濒危田野文物和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设施达标建设,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大遗址保护。加强长城保护,重点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长城博物馆,全面展示长城文化。开展长城重点段落抢险加固工程,加大对阳关、玉门关等长城关隘的保护和维修力度。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好甘肃段备选遗产点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实施大地湾遗址、许三湾城及墓群、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天水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及墓群、居延遗址(甘肃部分)的抢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综合保护、利用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61项国家级和3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进行保护传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态,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对处于濒危状态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特别是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加大保护工作的投入。重点加强天水、武威、张掖和敦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元素,使每个城市各具特色。重点保护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金崖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县碧口镇、通渭县马营镇、华亭县安口镇、碌曲朗木寺镇、华池县南梁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积极发扬培育优秀的传统村落,并将符合条件的村落推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优秀历史遗存。

民族文化传承。深入开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史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建立甘肃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和图书、报刊、影视的译制、出版、播出等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保安、裕固3个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完成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的数字化、建档、修复等基础性保护工作。

古籍整理出版。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60000多枚汉简进行整理研究。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进行保护和整理出版。对夏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所藏珍贵经卷和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和科学保护。实施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工程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出版工程。

红色文化弘扬。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15个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和规划开发。依托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榜罗镇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文化旅游内容,形成全省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联接互动,打造红色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高质量完成市级三馆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彩陶博物馆等一批特色专题博物馆。推进金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推动其他地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化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以嘉峪关、金昌、武威为重点,开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新模式探索试验。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和各文化单位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品牌打造。进一步加强始祖文化、先秦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五凉文化和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的研究。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发展研究院、始祖文化研究院、简牍研究中心,五凉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敦煌文化论坛。依托优势文化和传统特色,建设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县、文化艺术体育之乡。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出文学、美术、音乐、书法和舞台艺术的精品佳作。深度开发《读者》品牌,促进读者出版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打造敦煌画派。拍摄一批全面反映甘肃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和影视片(剧),创作一批颂扬甘肃独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及优美风光的通俗歌曲。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量身打造探险、体验和生态保护志愿者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汽车露营基地和营地,大力发展自驾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创意水平,突出旅游饭店和餐饮主题文化特色,体现旅游经营服务的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产业发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整体一盘棋、一市一特色、一园一重点的原则,总体规划、错位发展、形成规模、聚集优势。培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面启动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华夏始祖文化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工作。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亟需的专门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

在传承创新中成就特色学校 篇5

2013.6.2----2013.6.3

本次论坛研讨会特邀了教育部中央电教管职业技术认证教育域管理中心主任姜福炎,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石俊,九江市人大副主任(市委秘书长柳国发),都昌县县长陈云滚副县长讲期论以及来自黑龙江等全国各地民办校长。

6月2日上午8点30分观摩了都昌三种的高效课堂英语课,当时一进教师的感觉就很吃惊,教室的墙面有六面黑板,写满了课堂准备,课堂知识点,重点,板书等,这些黑板丰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孩子们上课分组,小老师们认真的组织着课堂,教师导学学生主讲,学生上课只要有任何和知识点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走到黑板前提问,整个课堂动起来了。这种把课堂还给孩子的模式不正是新三中心的以孩子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吗?学生提前预习,主动学习,分组竞争这样在课堂中可以寓德于教,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当时看完后就给自己提了两个问题: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参加高效课堂的学习吗?高效课堂是否从娃娃抓起会更好?也许是没有明白高效课堂到底需要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的缘故吧。因为只是从课堂表面观察感觉没什么好大的名堂,在紧接着的开幕仪式中我找到了答案。

开幕式首先是由都昌县副县长江期论介绍都昌教育发展现状:都昌县人口82万,其中农村人口数69万,有这样一句话说都昌人‘一会养猪,二会读书’。参加中考人数1万,高考8000多人。课改的经历考察—长期素质的提升,课改的高效经历教师培训—案例总结,课改的成效传统文化进课堂以及提升执行力,定期收集问题统一讨论。形成了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从江县长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高效课堂的这种体验式课堂顺应都昌的县情而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紧接着代表发言的是省副秘书长陈石俊关于高效课堂核心竞争力的深层分析,他说支撑快乐自主学习的是以弟子规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很谦虚的说以外行看内行,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分享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呼吁大家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不能走在传统文化的沙漠上,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我们必须要反思到底遗落了什么。听到这里我的心情很沉重从在中国南昌看到的拒绝中国式过马路到韩国的交通井然有序,从中国大马路上喇叭鸣笛到韩国街道的静悄悄,这是什么出了问题?亲们,请找回最传统真实的那点东西吧,尊重生命,理解他人,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其次陈秘书长从传统分化的功能谈到了现在需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社会要求我们的孩子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要求我们的孩子有出息,老师要求我们的孩子多学知识,孩子们想在快乐中学习,自尊心和地位得到提高做对社会有利的人。最后从观察三中学生的实践(排队做操)中总结呼吁高效课堂改革要走出江西走向全国是中国梦的摇篮,同时指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要有作为,可以有作为,可以大有作为。我想传统教育进课堂只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传统教育进家庭进社会走进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中国一定会没有所谓拉着红绳监督行人过马路的搞笑场面,一定会没有大街随意鸣笛的现象,这不仅是会提高课堂效果,更会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中央电教管职业技术认证教育域管理中心主任姜福炎的发言站在了全人类的高度来和大家分享传统文化的魅力,从13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他说“文艺复兴”席卷欧洲3个世纪,核心内涵是什么?这是整个社会的运动,是人文价值的体现,是生产的的解放,是民族要文化复兴。姜主任呼吁中国梦的实现,要从孩子抓起,个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优秀部分提炼,为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姜主任的发言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发展步子太快了,人也加快了浮躁的步伐,工作成了生活,而很少会停下来去思考自己需要什么,甚至有的人谈论梦想会觉得很空洞,还记得在看《中国合伙人》时有这么一句话: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亲们找找可以让我们感觉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吧,不管怎么变都别迷失了自己。古人还告诫我们:独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别人非。传统文化的魅力太大了,我们需要慢慢品味。

2013年6月6日凌晨

九江县蓝天教育

传承书法文化 打造特色学校 篇6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为了深化书法教育,在“兰亭”书法社活动中,学校通过丰富活动课程,点燃全体教师的热情。

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学校成立了“兰亭”书法社,每周三为书法社活动时间,邀请书法名师到学校为社团教师作书法指导讲座。培训内容有书法简史、书法作品欣赏以及书写工具、执笔姿势、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等多个方面,让书法社教师领略了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书法的奇妙表现力。

书法笔会,结队帮扶。我们以每月笔会活动为契机,为学校书法社的成员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们一起练习,相互切磋,形成了浓厚的书法学习氛围。在活动中我们还采用结队帮扶的措施,每年评比的优秀社员和新社员结成队,两人结队“一对一”的帮扶使新社员很快成熟起来,在社团中形成梯队,使社团建设良性发展。

文化学习,课题研讨。我们在学校里开设书法文化吧,为社团老师们发放不同碑帖和史学人文方面的书籍,提高他们的“眼力”和“字外功夫”,社团教师书法修养自然得到提升。在书法课程上我们自编了社团书法教材,定期开展社团书法课题研讨活动。社团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从平时教学中的常态课、欣赏课、整合课入手,构建“五入”体验式书画教学模式。

创新展示形式。书法主题活动是书法文化建设的土壤和血液。学校充分挖掘社团成员潜力,广泛运用各种展示形式,积极开展书法校园文化活动。

以节日为载体。我们以平时节日为契机,给书法社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临近春节,我们开展社团成员为全校教职工写春联活动。“六一”活动中节目单全部由书法社成员书写等。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我们利用网络平台成立“翰墨香”书法QQ群,进行网上晒字活动,社团成员每天晒字一幅,并在群内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同时,在校微信平台定期对书法社活动和优秀社员进行专题报道,真正让书法教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我们在武穴市天桥附近设置了“书法一条街”,向社会推介书法社团的优秀教师,让这些在学校的“书法名星”真正“亮”起来;校园里的地书展示、办公室的书法作品、楼道里的书法墙和书法社团的活动展示等,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高效的激励措施。制定激励评价机制,提高书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开展“先锋团队”评比活动。我们每学期把书法社成员按教研组划分成几个小团队,期末时根据小团队成员的出勤、作业上交情况评比先锋团队。设立全勤奖,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开展“阳光教师”评选活动。在每学期结束时,我们采用民主测评,择优评选的方法,评选出十名书法“阳光教师”,并在期末校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让这些教师在全校书法工作中起到榜样引领作用,也给书法社成员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

开展书法“等级过关”活动。每学期对所有社团成员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内容就是从本学期所练的字中选择一部分,发放书法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进行等级过关。主要是考核平时书法训练效果,并加大奖励力度,避免只写不评、只练不考的应付式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

在传承创新中成就特色学校 篇7

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研究会理事会研究部主任罗义贤作了题为《中华文化与软实力的理性思考》的主题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与世界文化大背景密不可分。世界文化大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经济体系有待打破,新的经济体系亟待建立;不同文化思想交流更加频密,中国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的注意;西方国家以进攻的形式力求站稳脚跟。第二,世界各国把软实力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动力:以国家政治助推新技术革命,以国家手段促成新的经济增长,以国家舆论占据经济道德高地。第三,中国文化和软实力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文化软硬实力不对称,国家影响力和软实力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中国对外文化输出严重不足;文化产业整体落后,规模不到美国的1/10。第四,发展中华文化与软实力的对策:处理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发展文化软实力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要追根溯源;要加强对青年的汉语文化教育;要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要进一步明了核心价值观,抓住精髓;要建立一支宏大的队伍来建设和弘扬中华文化。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刚作了题为《以文化传承创新引领行业特色大学人才培养》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文化与教育的问题。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就是教育,而教育是传播和培育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源泉。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对于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方面,要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结合。在文化发展中,要解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指向的问题。第二、高科大学联盟的文化优势和发展趋势。文化的具体形态丰富多彩,落实到行业特色大学中就成为行业特色文化,如石油文化、地质文化、电力文化、交通文化等。弘扬特色文化传统,走特色立校、强校之路对于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以此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各行业特色高校要正确处理行业特色高校的优秀文化、普通高校的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要以个性和共性的视角来看待四者的关系,多元中突出个性、主导下打造多元,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走特色发展之路。第三、文化传承创新和特色文化培育的问题。坚持在继承中谋创新是文化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高校在文化发展中要注重二者的结合,继承要求我们懂得过去,而创新要求我们关注未来。开放的视野和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在注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要注意将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国际名校的联系,推动“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方面的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辩证分析和深刻把握办学传统、现实条件和文化传承,借鉴先进经验,找准办学特色,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推进自身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蒋庆哲作了题为《肩负使命培育英才》的报告。报告围绕行业文化的传承展开论述。第一,弘扬行业优良传统文化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第二,弘扬行业优秀传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坚持把弘扬石油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打造学校的特色和风格。积极探索石油精神教育的形式,增强大学生对石油文化的认同,着力提高文化育人的功效:把石油精神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把石油精神教育与学生的实习实践结合起来;把石油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与企业一道共同推进石油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第三,关于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发展的思考: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行业优秀文化的重要源头,在文化建设中必须继续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特别是进一步增强师生对行业优秀文化的认同,这是培养行业优秀人才的宝贵经验;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借鉴,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这是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求;新时期行业特色型大学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当中,融入国际化中,同时大学必须保持自身独立的文化追求,坚守住自己的理想和大学精神,主动地承担引领社会文化、影响公众舆论的责任,真正成为现代开放社会中的“文化净土”。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作了题为《正确处理若干关系,推进大学与行业文化协同创新共同繁荣》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行业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又要突出行业文化的特殊规律性,使二者相辅相成。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文化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文化的育人功能;强调特色意识,走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内涵发展之路。行业文化是行业特色大学建设个性和特色文化的重要源泉,要形成既能体现行业特色,又能彰显大学气质的特色文化。第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行业特色大学既要发挥好大学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又要肩负起大学创新文化的使命,做到既源于行业文化,又高于行业文化。要全面研究行业发展的历史、推进行业文化传播和行业文化育人,加强与行业的联系,构建开放的文化建设格局,积极服务于行业的文化建设,为行业的文化发展出力献策。强调行业特色大学的文化创新,一方面既要积极吸收行业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消除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大学要具有兼容并包的广阔胸怀和批判精神,有选择地吸收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度的文化精华,探索各种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不断随时调整、深化、优化文化的内涵。第三,坚持文化协同创新与服务行业发展的统一:探索校企紧密对接的人才联合培养及管理机制;强化学科特色整合、凝练学科方向,统筹行业学校优势学科,建设相应学科链;紧密对接国家行业的需求,不断深化服务内涵,着力提高执行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积极构建科技协同创新的体系机制。面向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搭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究平台,为破解现实难题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顾问、原秘书长王永干作了题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在行业企业文化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行业院校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从一开始就被注入了为行业的振兴发展而奋斗的精神追求,为成为行业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精神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文化气质成为行业和大学共有的价值坐标和共同的精神家园。第二,行业发展和行业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不仅要传承优秀文化、进行思想文化创新、文化育人、将文化传播到社会并延续至后代,而且还要研究培育推动适合本行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坚持与时俱进、紧贴行业,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第三,特色型大学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主动融入行业汲取精华,不断融进时代学习新的思想,经过长期沉淀,才能形成渗透了一代又一代大学人智慧、包含丰富行业要素、独树一帜的大学文化,以此来推动行业特色型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第四,对推进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文化建设的协同创新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努力营造包容、和谐、共享的文化氛围,积极促进大学之间、校企之间、相关行业之间以及大学师生之间的联系交流合作。二是利用高校、行业、企业优势联合开展行业、企业文化研究,不断提炼、总结和挖掘高校、企业文化中的特色和亮点,相互借鉴、吸收,通过继承、创新、融合,不断丰富各自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建设的相互提升和共同发展。三是发挥各校学科、人才、科研、特色等优势,联合培养、培训科技、文化人才,开展科技、文化人才交流,为行业输送高层次的文化人才。四是推动各成员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弘扬大学精神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大师、鸿儒、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典型示范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关晓红作了题为《学校今天的教育成果是企业明天发展的实力》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如下:中国企业文化、中国大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企业文化、民族文化的根脉,大学和企业在高等教育产业发展中对文化传承和创新,高举先进文化旗帜,建设具有特色的优秀文化,以文化强企、文化强校,是战略之举、发展之举、固本强基之举。首先,行业型大学肩负着建设和弘扬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使命。学校先进的文化建设,就要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同类項,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同频共振。其次,学校今天的教学成果就是企业明天发展的实力,行业型高校是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传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最后,传承、弘扬、培育“大庆铁人精神”是中国石油也是石油高校的神圣使命、无限责任。建设先进的校企文化,我们要以自豪的态度传承优秀的文化,要以开放的胸襟和眼光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成果,要发挥高科大学联盟的优势,让大学和企业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责任,为建设共享的优秀校企文化而努力。

[责任编辑:于 洋]

在传承中创新 篇8

就像万春小学的孩子们大胆使用黑黄绿等颜色,与传统剪纸以红色为基调不同,孩子们的剪纸有了更鲜亮的视觉效果。这样加入新鲜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加接近我们现代人,也使我们更有兴趣,更加喜爱。

创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在我看来,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不在于保护,而在于创新。恰克·帕克尼拉曾说过:“人都有一死,活着并不是为了不朽,而是为了创造不朽。”同样,事物也是如此,只有打破常规,改变思维,才能让“新”占据一席之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借助网络,通过各种创意文化作品,可以让深埋在历史中的博物馆拓展出大量新空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传统文化精华的神韵。

当代中国,缺少的不仅是“剪纸博物馆”“故宫修文物”这样的创新,更加缺乏的是像影片制作人、万春学校管理者这样的人去推广这类创新性的思维。从目前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中国人保守的思想观念难以使创新型产品在市场中生存,中国也由此沦为了世界工厂,并被扣上了“山寨大国”的帽子。一味模仿他国的技术和产品终究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想固步自封,我们还得具备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趋动战略更应落到实处。我国早就提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口号,当嫦娥、天宫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之时,当银河计算机运行速度再次打破世界纪录时,“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的最强音。

剪纸艺术的流行,不是哗众取宠;卖萌的标题,不是重口味。他们是尊重创新,重视创新。走在创新之路上的中国,更需具备这种精神。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近日,华东交通大学新增加的《学生行为规范》条例引发网友热议,其中“让女生走在马路内侧”“为女生拧松饮料瓶盖”“走路避开女生背包的一侧”,格外受关注。有人直呼做到那样就是暖男了,也有人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涉嫌歧视女性……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上一篇:感恩节英语手抄报资料下一篇:习近平论党的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