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艺术》有感随笔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课堂艺术》有感随笔(通用13篇)

《浅谈课堂艺术》有感随笔 篇1

今天渠老师再讲《浅谈课堂艺术》中提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我一直关注她让我想起了直到今天也不会模糊的记忆,那篇报道介绍了关于她的方方面面,我记忆犹新的有;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危机时刻勇救学生的义举,迅速传遍全国,感动国人。她的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号召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奉献、爱生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

文章评论到 张丽莉不用后退一步,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动,她都没有生命危险。可她本能的选择了冲上前,将即将被车撞到的两名学生奋力推开,而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重重碾过,造成双腿高位截肢,一生与轮椅为伴。张丽莉的瞬间抉择,来自于她善良,来自于她最美心灵和无远弗界的母亲版的师爱,即使是一名代课教师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生死时刻的自然而然之举。

看完整篇报道我的双眼不觉已有些湿润,张丽莉的壮举,让我的灵魂受洗,也让我更加坚信教师的伟大。

《浅谈课堂艺术》有感随笔 篇2

在我看来, 一切的艺术创作当中。情感是主导一切的。不论以何种形式, 不论画何种题材。都是有感而画。艺术情感是艺术创作当中的灵魂;是一切艺术创作得以进行的动力;情感的渲泻是个人进行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一、艺术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人的现实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 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艺术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 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现实活动中。人是环境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 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而一个人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首先是有感而发。

我宁愿看一幅凡高画的《食土豆的人》, 伊兹亚斯或者米莱所画的家庭妇女, 或者一幅爱德华—弗列尔画的老婆婆。像弗莱恩画的那样漂亮的躯体有什么意思?畜生也有肉体, 甚至比人的肉体更加棒。至于灵魂, 正如凡高、伊兹亚斯, 米莱或弗列尔所画的人身上存在着的灵魂那样。这是任何畜生都永远不会有的。好比生活使我们的肉体受苦, 不正是生活使我们的精神变得更丰富吗?我感到席罗姆所画的人很少能使人感动的。因为他画中的人的内心一点灵性和情感都没有。一双劳动者的手, 比他所画的人更美。

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就如行尸走肉。

二, 艺术情感又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动力

这里先要提一下弗洛伊德的观点, 在他看来:“文艺是性欲的表现, 性欲是最原始的最强烈的本能, 在文明社会里它受到道德, 法律种种社会的牵制, 不能充分得到满足, 于是, 被压抑到“潜意识”里去成为“情意综”。但是这种被压抑的欲望还要偷空子化装求满足。文艺和梦一样, 都是带着假面具躲开意识检察的欲望。”这里, 弗洛伊德实际是说性欲是艺术的动力。他把艺术创作活动都看作是性欲在推波助澜, 因此在他的笔下多是些裸体的男男女女, 肉感十足。

艺术家在面对千山万壑, 层峦叠嶂, 烟雾缭绕的千般美景, 万般良辰时总是先生出种种感概, 继而才有艺术创作的冲动.这种触景而生的情感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便如内燃机里的蒸汽, 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艺术家在创作一幅画时假使胸中未有千千结, 无有一丝浩然气.便不要动手进行创作.生拉硬扯的下笔既不会有好的开始, 亦没有完成到最后的动力.必然行将不远便草草收场, 作品最后终将以作废而告终。在创作伊始及至最后完成, 都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而这种动力不应该是名利, 不应该是完成任务, 而应该是情感的驱使。

三、陶冶性情, 渲泄情感是绘画创作的根本目的。

绘画创作的过程实质上的创造美感经验的过程, 人总是未能免俗。在实用的世界里, 在利害关系面前, 人们总是所自己放在首位, 人的种种欺诈, 打压, 报复等等恶行。都是因为人身上存在的“俗”而引起的。

朱光潜在《谈美》一文中曾说:“绘画创作即是美感经验的创作过程, 纯粹的意象世界, 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的过种。人在创造艺术美, 或欣赏艺术美时, 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真正的艺术活动都应该是“无所为而为”的。久而久之心里有着艺术美的意象, 常受艺术美的浸润, 自然也可少存些俗念。人的性情自然会得到陶冶, 免于俗气。”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艺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艺术美的事物皆有叫人不俗之功效。

至于渲泄情感那就更好理解了:人人都有故乡情结, 艺术家更甚。当你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 面对乡情乡景乡韵, 你肯定会有一种什么情绪要流露出来。这时, 那当然是画画的动笔, 搞音乐的谱曲, 做文学的则谴词造句。

综上述可知:艺术创作与情感的相互关系是, 情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 是绘画艺术的源动力;陶冶性情、渲泄情感是绘画艺术的根本目的。

我们知道, 一切的情感都是不可触摸的, 也是不可见的。它的表情达意;它的对于绘画的重要作用都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完成的。在绘画上, 艺术形式便是表达、表示艺术情感的方式。什么样的情感便借助什么样的形式加以表现。

那么, 艺术形式与艺术情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形式是感情的载体, 然而, 在有些作品中, 只是在形式本身上耍花招。“语不惊人死不休”, 艺术本来是要求标新立异的。冲出生活的陈腐, 给人以新鲜的刺激的精神美享受。但是, 这种新颖的精神产品的创作总要根着于感情的真诚。初看怪异, 其实是真诚的内心世界极度的放大与夸张。如“八大山人、张旭”等绝非是故弄玄虚, 自欺欺人的。

无论手法丰富还是简约, 表达出来的感情真假才是最后成败的关键。光为手法而手法便会显得空洞。过去许多手法千变万化的前卫艺术靠的就是资本和美术馆的支持。一旦经济后继乏力, 前卫艺术就会显得萧条了;即使是靠政治力量崛起的艺术也是不可靠的, 风向一变便会垮台。只有讲求情感的艺术才能站得住脚。只有表现真感情的作品才不会褪色。

“一切的工具和手法都是情意真挚的人的忠实走狗”。这是吴冠中先生一句精辟的话语。

科学在加速发展, 知识在不断更新, 许多定理被推翻, 知识无止境, 艺术也无止境。艺术总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推陈出新, 当以“推”字当头。儿子不必像老子, 老子也未必因为儿子不像自己就认为其是逆子, 饱含真实情感的艺术作品总会被人们接受。

情感之于艺术的作用既然是如此之重要, 那我们又当如何来获得这种情感, 或者说怎样来培养我们的艺术情感呢?

(一) “无情无意, 见物不动心”故谓之“熟视无睹”用眼睛看世界应该是画家的童子功。

这“看”不止于客观的看, 而是要带着感情色彩的主观的观察, 带有一定的偏激性。人们看到客观事物的存在, 都只是看到各式各样的独立的个体。但是印象派画家们却能着眼于观察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此彻底改变了绘画的方式方法, 致力于整体而向美感乞求.面对同样的自然, 在不同的眼中所发现的情感美感是不一样的。

(二) 这种种情感美感都能从写生中诞生, 自然而然, 我们就要了解“写生”对于培养情感, 获得美感的重要性。

写生是从观察, 追逐到完成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不仅仅是收集素材的手段。正因为误以为写生只是收集素材, 今日许多人都是用照相代替了写生。从生活中发现美, 捕捉美, 创造美, 这是艺术情感产生的过程, 也是绘画的基本规律, 一味的靠照片是远远不够的。

(三) 情感实际上也是一个艺术家思想的体现, 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所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情感也有高低、雅俗之分。但“真诚”是最起码的。真诚的俗见也比虚伪的高见要高级。若要想所发之情既情真意切、又高雅深刻。便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有所深造。因此, 改造我们的思想当是获得这种艺术情感的前提和手段。然, 思想上的进步和深刻非阅读和思考不能有所得。

(四) 作为一个艺术家, 他先不应急于模仿别人, 而要先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这样得来的画才是自己的。

在画任何东西之前, 一定要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 一定要有了强烈的表现欲望, 才能动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有力量, 才有生命力。要想自己的作品有生命的颤抖, 只能是倾注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和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 并使之流露于笔端, 才能见诸于画面。

感受有多深, 情感有多真, 内心对于被画物的共鸣有多强, 你的作品就会有多好吗?

回答是“不一定”。因为, 艺术都要有情感, 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朱光潜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上是很值得借鉴的, 他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艺术都是主观的, 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 而是经过反省的, 艺术家在表达切身感受时, 却不能同时在这种感情中过活, 必须加以客观化, 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为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到一种距离以外去看, 所以情感尽管深刻, 经验尽管丰富, 终不能创造艺术。

这种将“主观情绪”“客观化”的客位思考方式, 实际是指距离产生美。多少情感、多少事情、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 并不见得它是美好的, 真实的。只有时过境迁, 当我们再回忆、反省这种情感时, 才发现它原来是如此美好、如此真实。此时, 我们所发之情, 所生之感, 才是客观而又真实的。正如两个相恋的人, 朝夕相处未必事事顺心, 甚至偶尔亦会有嫌恶之心。一旦两人分开, (当然前提是两人必须是真心喜爱) 在思念中, 你再来回忆、反省这种感情, 才发现一切原来都是那么美好和真诚。

或者说, 你认为煤矿工人的形象很美, 很崇高, 有表现他的欲望, 但你若是真的做个煤矿工人去跟他们一起生活, 一起工作时, 你不见得会认为那是一件“美”的事情。更甚者, 当你是为了生活所迫而必须要去煤矿工作时, 你更不会认为矿工很“美”了, 这种赞美、感概之情只有是当你有一天不再要去煤矿工作了, 你回想, 反省起那段生活时, 你才会发现, “哦, 原来那一段生活竟也成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所以, 要表现这种情感, 只有当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后, 客观的来看待, 这样情感才能作为创作的灵魂, 才能作为创作的动力, 才能最终创造出艺术。

浅谈课堂提问艺术 篇3

一、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提问误区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不到发展。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雷同。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其思维能力了。

只有提高课堂提问水平,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才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二、在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艺术的尝试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须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疑惑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我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一开篇就问:“今天阳光灿烂,同学们注意天空飘着的白云的形状了吗?云的形状能决定天气的好坏吗?”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接着顺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奇妙,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2.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分寸,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使学生乐于接受。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开头菲利普全家为何盼于勒回来?结尾又为何躲避于勒?”这两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作答。在此基础上,我继续问:“菲利普夫妇性格特点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较容易地解决了。

3.提问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如《黔之驴》一文,谈文章的寓意从多角度提问,从虎吃掉驴、从驴被虎吃掉、从好事者角度各说明了啥道理?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4.把握好提问对象

只针对优等学生设计问题,其表面看来行云流水,一片繁荣,实则虚假,背离教育的本真。要善意提问“差”学生,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迅速全面地获取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我们要努力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水平,做善于提问的高手,促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一步步得以深化,以便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浅谈课堂艺术》有感随笔 篇4

——读《课堂提问的艺术》有感

吴娜

逆向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可以指导一节课或者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大概念,从而建构观念,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所以当今的教育界提出了要为理解而教的口号,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潜心思考和研究。

之前,张宏伟老师来到咱们学校做讲座,我没有听到他上课,只是听他说设计思路就已经心潮澎湃,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他就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

他提出的全景式数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明白生活到处是数学的影子,数学是上帝创造的语言,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如果说这是一节课的灵魂,那课堂上的思考就是这节课的骨肉,他上完每一节课都要反思:是否始终关注了学生如何思考,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是用在数学思考力的培养上的。他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就是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为理解而教,必须先做到为理解而提问。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两位有3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理解而提问。

一、什么是课堂提问应该改变的?

在设置提问的目的上过分注重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提问的检查功能;在问题的类型上,过于倾向设计低水平的识记性问题;这些琐碎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少价值。

在问题的设计上,随意性、偶然性太大,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技巧。多数问题问着问着就变成了死胡同,并不通达,与目标的达成并无关联。

在提问的反馈上,有些教师会引导学生分享结果,但他们的课堂最终都演变成一场学生或者教师的独角戏,所有的交谈内容都是为了证明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处理偏简单化、重复化。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处于可“控制”地位,而学生往往处于答问的“失语”状态.二、怎样才能有效提问?

理解是什么?书中的解释是: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思考技能,把所学知识和与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连接起来,是概念获得、建构或者同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碰撞出来了火花。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者提出了Qu:Est教学策略,它可以分成三类:收集策略、搭桥策略、锚定策略。观察、回忆、比较、对照、分组、贴标签、分类分别对应了认知的不同水平。

真正的有效提问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首先会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也就是聚焦核心问题。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每一个策略都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也就是具有认知性提示的问题。也就是相当于逆向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属于上位知识范畴。

对学生而言,核心问题提示的思维操作,连接当前对内容的个人理解与新知识之间的通道。所以,必须明确核心问题的属性。问题表述必须清晰简洁、中心明确、具有开放性。利用动作词汇聚焦思维操作,比如“你可以告诉我橘子有什么特点吗?” 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主干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或者“怎样”为主体。

一旦学生对我们的核心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必须立刻意识到需要补充哪些问题才能帮他们生成高质量的回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这里需要设计一些加工性问题,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建构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例如:“你怎么知道那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你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这些问题就是在搭脚手架,给学生一个个支架去解决核心问题。

三、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

从一个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的影响小实验的设计说起,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出来影响实验的客观因素,改进实验工具,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

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的对话,应用书中的加工性问题提问方式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核心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高效课堂》有感 篇5

浅谈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和全体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思维,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的教学。

二、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

我认为我们的高效课堂应该主要依据于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即“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这种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三、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四度”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真正的高效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度”来考量:

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高效课堂必备的前提条件。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即学生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而有效参与是侧重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习的问题。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它能使有效参与很快进入状态,是有效参与的良好开端,而有效参与是终极目的,二者必须谐和统一,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问题的生成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生成,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一旦有学生生成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这种生成,鼓励学生向文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的权利,并及时、针对性的对生成问题进行评判,这种评判我们应该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问题生成度得积极性和热情,才更加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测评的准确度——课堂巩固练习,是我们当前学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处理好这一部分,才能真正对当堂课的效果加以检验。我认为,巩固练习的达标度和准确率高,课堂肯定高效,反之则是低效。

目标的达成度——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评价,是在前三个“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也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完成的目标达成度才能算高效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我们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对课堂进行调控和掌握,学生又是如何参与其中和反馈信息的。即教师如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又是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

四、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的高效实质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课前要进行精心备课,而精心的备课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变成为教学内容,并改造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教材”为“学材”。

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编制导学案,使导学案真正做到和教材挂钩,切忌严重脱离教材基础的导学案出现

高质量的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挖掘教材和学案编写基础上,针对教学的重、难、疑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有机的、整体的、有计划的、分步骤地设计制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中:

积极营造课堂氛围,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很难想象沉闷的课堂会有高效。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愉悦的竞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做到“乐学”。

做到精讲点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和核心所在。高效课堂,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的精讲,要求达到“精确、精炼、精彩”。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展示。

五、今后推进高效课堂要做的努力

1、按照学校和级部的要求坚决推进高效课堂的实践,同时要注重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高效课堂的理论认识,从而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行为

2、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

3、设置好梯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4、重过程探究,精心引导组织,促使学生真正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力求尽可能地切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

浅谈语文课堂“激活”的艺术 篇6

浅谈语文课堂“激活”的艺术

作者:常雯雯

地址:新疆阜康市迎宾路116号 单位:阜康市第四中学 邮编:831500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激活语文课堂十分必要,如下就如何激活语文课堂,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妙用导语

巧妙的导课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前提,巧妙的导语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像无形的磁铁一下子能吸引住学生,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心态进入角色,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讲季羡林的著名的散文《幽径悲剧》时,我这样设置导语: “北京大学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向往的,北京的大学教授是大家理想的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著名散文《幽径悲剧》。”导语一出,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去阅读课文。这样一个简短的导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应求“新”、求“活”。也就是说,要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导语的角度和内容应适当的有所变化,不可千篇一律,避免牵强符会,生拉硬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课题,紧扣课文实际,进行讲故事、猜谜语、放音乐、演实验、赏图案、播新闻等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情趣的活动。我在教文言文《隆中对》时就设计这样的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英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来了解他。(同时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巧于设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善于设疑、巧于生疑,自然吸引学生注意力,气氛就会活跃。

①开课巧设疑,引起悬念激发探究。

同事谭老师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她抛出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为了及早了解事情的发展及结果,全身心投入课文中。

②善于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动脑思考。

如引导分析《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一个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年没有受骗,反而皇帝、老大臣、官员及老百姓却均一一被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异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收到了预期效果。

③抓住文中矛盾加以展示,激发思维。

我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首先要学生自己提问题,不久有学生问:a.“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b.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c.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我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旨在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示范朗读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应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朗读可以说是其中之一,学生可以根据听范读知晓该如何朗读课文,并且感受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活课堂。

示范朗读,教师应依据课文的体裁和内容把握和时机。比如教学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适合于进入新课后就示范朗读,以有利于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利用课文中文学形象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领悟到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想音量、音高的运用和语速、语调的处理等。再如,朗读难度较大的文言文,也应在学生读之前进行示范朗读,以免学生读破句子,形成定式,难以纠正。

不过,有些课文,像《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一类的说明文,像《多一些宽容》等一类的议论文,也可以在互动探究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示范朗读重点段落或精彩段落,来激活课堂。

四、开展竞赛

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竞赛,会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作为 2 中学生大都喜欢展示自我,争胜心较强。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竞赛,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充分准备,认真组织实施,一定使课堂竞赛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决不能为活跃课堂而偏离了达标。开展课堂竞赛,必须坚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人人参与的原则,决不使课堂竞赛像脱缰的野马,任其驰骋,奔到那算哪,毫无目的,也决不可能把课堂搞成几个尖子生鹤立鸡群的表演。

课堂竞赛,设置竞赛内容和竞赛时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来设置课堂竞赛。像矛盾的《白杨礼赞》和鲁迅的《藤野先生》等,这些文情并茂的散文,适合进行个精彩片段的朗读竞赛;像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等,这都是知识点较多、内容复杂、问题较隐瞒的的课文,适合进行问答式的竞赛;像巍峨的散文《我的教师》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较为接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易于体会和感受,适合进行读后感的演讲比赛;像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和契科夫的小说《变色龙》等,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则适合进行表演竞赛。

课堂竞赛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两组型,也就是把全班同学一分为二,通过打分积分,决出胜负;也可以是多组型,也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小组进行竞赛。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竞赛,结束后,教师都会及时点评,指出优缺点,表扬鼓励优缺者,激励鞭策后进者,以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技能。

姓名:常雯雯

出生日期:1979年10月22日 性别:女单位:阜康市第四中学 籍贯:新疆 职称: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课堂教学方法 单位:新疆阜康市第四中学 职务:教师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7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进入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显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然而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目前中小学教师“传道受业解惑”,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们的“常规武器”被普遍地经常性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如何用好课堂提问这个常规武器,搞好语文教学工作,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设计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总之,把承担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疑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从而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以此实现不断设疑和解疑的教学目标,完成从有疑到无疑再由生疑到解疑的一个个教学过程。教师设置的疑问不同,提问的方式方法不同,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必然不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重视提问方式,讲究提问艺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就事半功倍,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的探求欲望,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相反,教师不讲究提问技巧,不注意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提问不当,可有可无,或过于简单,或过于繁琐,那么课堂教学必然枯燥乏味,毫无生气,令人昏昏欲睡,这样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接受新知识时,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不了疑难问题,那学生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也就不会有深刻体验和大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注意提问方式方法,重视课堂提问效果。

教师要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主动求知,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应当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切实掌握和运用好课堂提问,如何组织好形式活泼多样、优质高效的课堂提问呢?

第一,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钱梦龙老师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解题时不按常规设疑:“为什么多收了三五斗,农民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更遭殃了?”而是精心设计这样的提问:“有人认为,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写‘少收了三五斗不是更好吗?或者更进一步写一个大灾年,颗粒无收,农民卖儿卖女,逃荒要饭,不是更能反映农民生活的悲惨?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由于这样提问由果到因,由写法分析到阅读理解,是逆向思维,问题本身又把学生引向对社会制度的深入认识上,因此比一般顺序思维和常规提问具有更大的启发性和更多的新奇感,也使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答欲,学生由要我答到我要答,个个跃跃欲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答案的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求知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再如,于漪老师教《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在请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之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雷峰塔已经倒了,为什么作者说是‘听说?既然雷峰塔确实倒了,为何否定倒掉之前的雷峰塔?”教师以读提问,以问促读,从字里行间寻找内在的问题,使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学生既不能否定雷峰塔的“倒掉”,又不能否认作者所说的“听说”,作者既不是不相信雷峰塔倒掉的事实,可又的确认为是“听说”,老师利用这种问题的矛盾性巧妙设疑,问题的答案又不容学生简单选择,结果学生思之不解,弃之不下,这一问题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对事物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然而,现实中有些教师设疑不从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入手,而是在课堂上随意提问,所提问题又过于简单,往往停留在肤浅的是非问或者选择问上,他们常常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方式来向学生发问,学生只要心不在焉地简单表态“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就算万事大吉,因而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了。凡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反复推敲,认真琢磨,精心设计,使提问有利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提问也应该首先使学生“乐之”,只有“乐之”才能“好之”,只有“好之”才易“知之”。

第二,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领会和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需要重点学习和理解的文中含义深刻的内容,或者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由教师一语道破,再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则远不如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求得答案的效果好。比如《药》一文中,红眼睛阿义打了夏瑜,夏瑜却说“阿义可怜”,这对理解夏瑜的性格是很关键的地方,也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有位前辈名师是这样设疑的:“夏瑜被阿义打了,为什么还要说‘阿义可怜呢?”对这样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问题的学生是十分感兴趣的。他们在经历了认真的思考和议论之后,就会得出“阿义做了反动统治者的走狗帮凶还不觉悟,自然是可怜的”这个答案。再如《荷塘月色》一课,文从字顺,明白晓畅,但如果不理解作者写作该文时的思想感情与夜游荷塘绘景状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因此,弄明白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就是理解该文的“钥匙”,“为什么作者不惜笔墨把淡淡月光荷塘的景物描绘得那样形神兼备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呢?为什么作者把荷塘上月色写得那么清淡和朦胧呢?”疑问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精心设疑,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对月光下淡雅荷塘和荷塘上朦胧月光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短暂的喜悦心情,也流露出作者苦闷忧郁的心情,而这两种矛盾的心境又是作者当时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也不愿同恶势力积极斗争的矛盾心理的折射和反映,作者是因情生景,以景显情。这样提问重点难点,就使学生对文章做了深入的分析品味和理解掌握,学生自己动了一番脑筋,获得了答案,不仅能感受到一种思维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且对重点难点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在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要设计好提问的“坡度”,适当注意难度,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否则就很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甚至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灰心丧气,《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路。

第三,课堂提问要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要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教师提问应该面向全班每一位学生,先提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存在着这样的提问方法:如经常向某个或某几个学生发问,或者先叫学生姓名,然后才提问,或者发问之后立即指名让学生回答,或者一问未了,又提一问,也有一些教师喜欢在课堂提出一些与本课堂无关的问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大大偏离了教学内容,这些不妥当的提问方法不利于师生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也就谈不上讲求课堂教学效率了。

第四,教师所提问题的含义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不能是模棱两可的或者大而无当的,否则会使学生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无法问答,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这样写表现了什么?”“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第五,教师提问要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是引导学生设疑释疑并指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组织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他们往往会热火朝天地引出许多枝节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把握方向。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而不能简单否定学生的结论或说法,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新课标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在这种背景下,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就成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课堂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课堂提问也应该不拘一格。教学的提问应当以从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为出发点,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开发学生智力为目标,这应当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教师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切实掌握和运用好课堂提问这个常规武器,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浅谈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运用 篇8

教师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课堂任务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每个教师都拥有40分钟,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趣横生,气氛活跃,学生双眸闪光,兴趣盎然呢?我认为教师的驾驭能力固然重要,但教学的语言修养及运用语言也不能忽视,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由于教材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使学生获得一个印象清晰的概念。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具有神奇般的意义和作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的重要保证。因此,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是每个教师必备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声情并茂,那么,她的声音便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

一、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听老师讲课的确是一种享受,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使同学们既放下包袱又羞愧不已;一段精辟的阐述,让人终生难忘。所以,人们常说“教师全凭一张嘴”,此话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在职业技能上,教师应把语言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那么,教师的有声语言有怎样的要求呢?

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而简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地。此外,由于小学课堂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导和陶冶的任务,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和示范性,用值得学生仿效的准确而简明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例如我教“狗”字后,很多学生都把“ ”写成“扌”我便笑着对同学们说:“哎呀,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呀!把狗也教会了立着走路,什么时候我把我家的狗也带来让你们教一教,好不好呀?”我的话音刚落,便引起了学生们的一阵笑声,同学们也从笑声中醒悟了。又如一次在课堂上一位同学故意捣乱,学起公鸡啼叫,引起课堂上哄堂大笑,我却不动声色地看了一下表,说:“我这只表误时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同学们请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咱们教室里什么时候来了一只公鸡为我们服务呢?” 顿时引起了学生的笑声和喝彩,犯纪律的同学也在这笑声中认识了错误。由此可见,幽默的教学语言既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行为时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

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归宿。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有时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性的话,有时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讲到学生心坎里的话,既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又能作用于人的心灵。

音准,带有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地说普通话,用生动的的语言,富予感情色彩的语调,表达流畅、完整、清楚,听得顺耳。

二、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古人说:“教人而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生动活泼,意趣盎然。但是,仅此一点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学艺术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来传授知识,构成学生的“趣味中心”的,而教师的神态、姿态、手势等体态语言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因此,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借助自己的体态(神态、手势、姿态)来补充,加强有声语言。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神态语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神态语,可使学生感到亲切中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如在一次课堂上我提出问题后,一个学习基础较差的小李想举手又未举起来,这时,我立即向他投以热情、信任的目光。从这目光中也许他获得了信心和勇气,大胆地举起了手。但当他回答稍有犹豫时,我又投以鼓励的目光,暗示他:别紧张,慢慢说,会答对的。他的紧张终于清除了,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终于出色地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对他投去了赞叹的目光,他得意地笑了。又如一次上课铃响后,同学们还沉浸在下课的欢乐中不能立即安静下来,我本想大声喊:“上课了,安静了。”但我又想到这样会影响到整节课师生的情绪,于是我没有出声,而是用严肃的眼神环顾每一位同学告诉他们已经上课了,教室里马上变得鸦雀无声。

手势语

许多时候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手势和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就会微笑着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这样学生得到鼓励后会对学习更有信心。比如学生们做完又蹦又跳的动作时,我想让他们停止活动了,我就会拍手或做一个停的手势。又如一次在上课时,有一位学生正在做小动作,我发现后并没有停下讲课来批评他,而是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往他那儿走过。那位学生听到我的声音离他越来越近了,赶快停下手里的玩物,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我走到他身旁暗暗地伸过去一个大拇指,意在夸奖他改得对。那位学生也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露,于是兴致勃勃地听起课来,不好意思再做小动作了。手势语有时还能帮助学生们回答问题。如我在教《我是什么》一课时,为了让学们正确地找出小硬球是怎样从空中打下来的动作,我举起拳头在空中用力地一拳„„学生马上明白了是“打”„„

(三)姿态语

学生的注意力有其特殊性:一是持续时间短,二是模仿能力强。针对这些特点,我努力丰富了自己的手势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学《小猫刮胡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小花猫为什么也想把胡子刮掉,我边读课文边学着主人刮胡子的动作,尽管我的有些动作滑稽可笑,但作用是无法否认的,同学们马上就明白了:原来是小花猫看到主人刮胡子非常好奇„„

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用肢体语言让学生跟着模仿,将会大大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若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玩,一起唱,一起跳,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一旦喜欢上老师,就必然会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我在教《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时,我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地体会天鹅、大虾和梭鱼都在拼命地拉,大车却未动分毫的原因,于是,我让全班同学起立边读课文边做动作(可自由组合小组成员演示)。就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练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了流动的阳光,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玩、学,其乐无穷。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乐学不疲。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艺术 篇9

满村乡东邓岗小学:吴喜芳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堂的开头和过程,而忽略了课堂的结尾。”其实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的过程,还要有一个余味无穷的结尾。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巧妙的课堂总结犹如画龙点睛,可再次掀起教学高潮,从而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结束这一教学环节,对于造就精彩课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堂小结要简明扼要。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占用的时间不多,但它很关键。小结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要在教学时做到干净利索,语言精炼。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小结解题步骤为五步走口诀:一看二通三算四约五化。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我这样小结:“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 是单位“1”,用甲数除以乙数。”教师语言不多,但能达到思路明、方法对,效果好的目的。廖廖数语,就直达本节课的主旨。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小结准确,简明地概括出了教学内容。

二、课堂小节要突破重、难点。众所周知:课堂小节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围绕教学重难点来设计。在“年、月、日”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是:⑴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⑵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设计小结时应该引导学 1 生说清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再归纳总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突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小结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梳理,对所学知识会有一个完整、明晰的印象。

三、课堂小结要灵活多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用的都是归纳式总结如: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小结虽然改变了原来由老师的一手包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也是很好一种方式。然而也反映了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单一性。课堂小结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如:

1、概括性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自己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大家自己要学会总结,学会回顾,同学们自己想一想,一起来总结一下。

2、启发性总结,、同学们,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呢?这虽然是个小问题,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研究出大学问!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让我们每个热爱生命的人都去珍惜每分、每秒,好吗?

3、趣味性总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相信,下节课同学们一定会表现得更出色。

4、延伸拓展性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小数的应用很广泛,关于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搜集一下材料,看谁了解的最多,好吗?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小结中的体现,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 内容,学生实际,设计精当的小结,凸显教学效果。,我们要 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设计小结方式,以使教学达到优化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小结要注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 发展的,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小结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讲,促使其思维发展。由讲不好到讲清楚,循序渐进。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小结可提问:⑴什么是分数?⑵怎样读分数?⑶谁能说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4)分数的意义中哪句话最重要?让学生层层思考,小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成功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课堂小结的设计是一门艺术,需精心打理。我们要不断总结,力求课堂小结一针见血,指中要点,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第一,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价值认识不够。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课堂提问的功能,简单地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我来问,你来答”,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事实上,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个个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起到推进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等作用。一节准备充分的课堂提问,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乐趣的同时能够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了解不够,导致课堂提问往往流于表面,缺乏科学性。课堂提问不仅仅是许多问题的罗列,而是一系列智慧的链接,对于问题难易,逻辑性以及对问题的反馈等,都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娴熟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正确地引导学生。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和个人知识提出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学习具体的操作技巧、打破思维定势的限制,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关键点。教师应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导下设计问题。这就要避免表面性、习惯性的问答。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毫无意义的问答,有些教师甚至把“是不是”“对不对”作为口头禅,随意提问,不讲提问的质量。还有些教师常常追求表面繁荣,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如此提问,背离了教学目标,造成无效提问。

二、趣味性与生活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好途径之一。任何人对感兴趣的事物都会充满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尽可能的联系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心理,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紧随时代脉搏,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有价值的现实题材,利用到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递进性原则

递进式提问,就是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繁杂,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做到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显示其思维的与众不同。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很多课堂提问是把学生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但是难度太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提问要有层次性,给学生搭梯子,要把难点的问题分解成几问,由易到难一层层递进。

四、启发性原则

教学活动离不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活动中,最富于创造性的成分是“问题”。每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可以点燃学生思维中的一个火把。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去探索新知。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避免“填空式”“猜测式”的提问,而是设计一些真正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提问时可以设计适当情境,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现象的展示,推理归纳。

五、全面性原则

所谓全面是指提问对象要全面。教师提问不应该只针对部分优等生或者后进生,而应该是面向全部同学。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在提问时要轮换提问,保证所有同学都能被提问。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体会到探索发现的乐趣。

六、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真正参与到课堂提中来。但是,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学生再答”的叫答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课堂提问的主导是教师,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提问的权利和机会。学生处于被提问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有更加开放、民主胸怀,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设计学生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反馈。

课堂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潜力的一门艺术。教师作为开启学生智慧的引路人,要学会善用课堂提问的艺术,这样才能引领学生一步步前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金岭中学)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1

一、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严谨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切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要准确地阐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法则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例如“形如ax = b(a,b为已知数且a ≠ 0)的方程叫最简方程”的定义,要准确地阐明为什么a ≠ 0,而且在每次叙述出“最简方程”概念时都不能遗漏a ≠ 0这个重要条件,同时让学生思考b = 0时有没有意义,以防止出现把“形如ax = b的方程叫最简方程”或ax = 0的方程无解的错误,进而让学生懂得理解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二、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精炼性和简洁性

所谓语言的精炼、简洁就是在课堂教学上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它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提高语言的质量,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并充分使用数学术语、式子、符号来表达有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讲课语言繁琐重复、面面俱到,这样会使学生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产生厌烦情绪,效果反而不好.当然,语言的精炼,简洁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必须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拨云见日、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喜闻乐见,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可以凭借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使学生能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教师的语言也不可片面地追求生动通俗,避免低级、粗野,应当文明、规范、高雅,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乳汁.四、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改正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三是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接受、记忆新知识.如有理数计算,学生不注意先确定符号,教师可幽默地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姓“正”还姓“负”?

语言的幽默要有深刻的智慧,要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丰富的知识,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否则,一味地调笑取乐,就有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五、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2

良好的教师语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教师的声音既有感染力,能点燃学生的热情,牵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声情并茂,那么,她的声音便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特别是语文教学。过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曾不断地发现这样的现象:因语言不简洁,不能表情达意,或因语言平淡乏味,或因语调低沉,致使学生昏昏欲睡或焦躁烦厌,学习兴趣一扫而光。可见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之大。记得刚毕业踏进讲台那年,我上课的语调没有任何的抑扬顿挫,学生那疲倦和沉闷的表情写在脸上,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完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着学生疲倦的表情,深深地让我尝到挫败感,我深感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同时也是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体现。成功的教师能靠一把声音和支粉笔就能让课堂动起来。回想起来失声那段时间,根本没办法进行正常的教学,特别在低年级更显声音的重要性。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无法替代的,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精心锤炼。教学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传递而实现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精彩、恰当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法国·蒙田说过: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有时候听别人讲话是一种享受,记得以前有位教语言学的老师,她的声音犹如出谷黄莺,声音很柔和,每次听她讲课都会很舒服,随着她讲课的思路走。有时候一句幽默的笑话会引起我们的哄堂大笑;一句名人哲理,让我们体会人生百态。老师的一颦一笑都牵引着我们。我发现,课堂语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富有示范性,准确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如果教师表达不清晰,要求不明确,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窥,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地,啰嗦而僵硬的语言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我深有体会,一味地生硬的传授只会事倍功半,但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却能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吧:在识字教学中,在已经朗读完准备教生字的时候,有的新教师时常会这样说:“小朋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生字吧”;如果这样,学生只会枯燥乏味;但如果换一种说法:“同学们,生字宝宝来到课堂上跟我们交朋友了,你能准确地把它的名字读出来吗”“生字宝宝可淘气了,它把拼音帽子摘下来,你还能把它认出来吗”相信像这样的过渡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此外,由于小学课堂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导和陶冶的任务,新课程教学里设有口语交际这个内容,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习惯,如听者要讲礼貌,学会听,认真听,听清楚;讲者要表达清晰和讲礼貌,在交际过程中我还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不客气等。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和示范性,使用值得学生仿效的的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二)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生动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归宿。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有时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性的话,有时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讲到学生心坎里的话,既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又能作用于人的心灵。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但答案不是理想的,这时,我会对他说:不要紧,老师表扬你勇敢,相信你下次会有更精彩的回答。(三)富有童趣,激发性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要他40分钟规规矩矩坐得端正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那如何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要富有童趣,语言要简练,清晰。记得我在教《葡萄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时经过的那个地方吗?(火焰山)在这旁边有个美丽的地方——新疆吐鲁番,下面随着音乐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样引人入胜的设计,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带他们走进课文。

二、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对学生来说这种教育会比不断地说教更具影响力。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次沉默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乐学的氛围,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发生作用,这便是“无声语言”的独到之处。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把“无声语言”引进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候我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符号来调动学生,如在整理学生的纪律时,我用符号“=”表示坐好,“‖”表示站立,“△”表示爬下静息,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也乐于接受,偶尔的训练比以往的说教效果要来得好。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神态语

有人说过: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我们顺手的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竖起的一根大拇指……这对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能从我们这一举手一投足间感受我们对他的关爱,而这些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神态语,可使学生感到亲切中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如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紧张时,我会微笑着向他点点头,以热情、信任的目光让他得到信心和勇气。当课堂纪律松散时,我会用严肃的表情来表达我的不满,学生通过察言观色,感受老师的不满意。这些简单的动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手势语

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都关注着,这时候,手势语起到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很出色时,我会竖起我的大拇指表示我的赞赏,又如上课时,学生在开小差,我会悄悄地走到他身旁敲一敲他的桌子以表示我对他的警告。

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用肢体语言让学生跟着模仿,将会大大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一旦喜欢上老师,就必然会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例如我在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我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地体会狮子的勤奋,于是,我让全班同学起立边读课文边做动作(可自由组合小组成员演示)。《葡萄沟》这篇课文,我在课堂上还让学生尝尝葡萄的味道,通过做一做,尝一尝这样直观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练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了流动的阳光,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玩、学,其乐无穷。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乐学不疲。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3

一、课堂上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备课时教师应做到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雪地捕鸟这个环节,词语的运用很重要。单纯的记住这几个词,学生会觉得单调,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课下,我把文章中运用到的一些工具或材料在课下准备好,让同学在课堂上演示,课堂气氛很好,也学到了知识,同样也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三、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的某一个问题迷惑不解时,教师适当的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四、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大的让尖子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产品画册策划下一篇:开展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