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环境检查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猪场环境检查(精选7篇)

猪场环境检查 篇1

检查猪舍时要注意的几点

1、车辆尽量与猪舍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提前调头,以便离开时节省时间。

2、不熟悉时应提前得到出入猪舍的许可。

3、使用卫生服和水鞋。

4、携带记录工具、检查表(CheckList)及测定器具。

5、检查顺序:分娩舍、断奶仔猪舍、妊娠舍、育肥舍。

6、尽量与猪舍管理人员一起进行检查,并通过提问进一步了解情况。

7、检查结束之后,消毒鞋之类的应妥善处理。

8、与农场主共同讨论检查结果。

9、根据检查记录,继续探讨改善方案。共同检查事项

1、猪舍顺序是否合理,正常的顺序如下:妊娠舍、分娩舍、断奶仔猪舍、育肥舍。有效地移动猪,能够减少应激和减少人力浪费。

2、确认猪舍俩侧是否有树生长。夏季能够减少酷暑应激。

3、进入猪舍时用五官感觉检查通风状态。进入猪舍时,鼻、眼、感觉刺辣时说明通风换气不良,感觉凉爽舒适时说明通风换气过分。

4、检查猪舍内部的灰尘和蛛网。猪舍内灰尘较多时说明缺乏定期的内部消毒(除水洗之外),可见较多的蛛网时反映缺乏定期的内部消毒和全进全出的方案。

5、温度计存放的位置是否合理。温度计的高度应与猪背高相等。

6、检查猪舍管理人员是否穿有水鞋。能够判断出对防疫问题是否重视。

7、检查猪舍入口处设置的消毒盘状态和使用痕迹。消毒盘应处在猪舍入口处,检查消毒盘周围是否有脚印(湿的),若不见湿脚印时说明不经常使用。消毒盘并不是展示物是防止病菌从一猪舍传入另一猪舍。

猪场环境检查 篇2

1 猪场外部环境的控制

在猪场建设中必须首先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选址要科学, 选择无污染源、生态条件良好, 远离居民区、厂矿区、屠宰场、交易市场、交通要道, 符合本地区总体规划的地方建场, 水电路要“三通”, 水质优良。要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技术水平、营销能力和场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消纳场内粪便污染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建场规模。猪场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工艺设计要根据猪的生物学特点去考虑, 做到“大环境干净, 小环境平衡”。对猪场周围和场区闲地绿化、美化, 改善猪场小气候, 使场区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和尘埃明显降低。场区经常消毒, 消灭蚊蝇, 避免疫病传播和骚扰猪群生活。场区内粪道和净道分设, 在建场时对粪便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要科学实用, 粪便污水处理要结合沼气工程建设进行, 粪便干湿分离, 生物发酵氧化、厌氧处理。沼液、沼渣用于种植业施肥。沼气工程建设应与猪舍建设工程同步进行, 沼气用于场区生活供能和猪舍保温供热等。

2 猪舍内部环境控制

猪的生物学特性是仔猪怕冷、肥猪怕热, 大小猪都不耐潮湿, 还需要洁净的空气, 一定的光照和运动。因此猪舍的结构和工艺设计要完全围绕这些问题来考量其合理性。舍温、干湿度、通风、光照、饲养密度等猪舍环境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 猪舍内小气候调节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尽可能创造一个有利于猪群健康生长和繁育的环境条件。

2.1 保证猪舍的温暖、干燥

舍温在环境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猪群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仔猪怕冷, 低温对新生仔猪危害最大, 冬季无保暖设施可使初生仔猪冻僵冻昏甚至冻死。同时寒冷是仔猪黄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的主要诱因, 也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诱因。春秋两季昼夜温差大 (可大于10℃) , 易诱发猪的各种疾病, 这期间要注意关启门窗和通风口, 注意缩小昼夜温差。成年猪耐热性差, 舍温超过30℃时, 表现明显的热应激反应, 猪的采食量下降明显, 饲料报酬降低, 生长速度放缓。炎热季节常可导致妊娠母猪流产, 公猪性欲降低、精液品质不良。猪舍内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舍内热源和热量散失, 热源主要是供热、猪体散热和日光照射, 热量散失与猪舍结构、建材、舍内湿度、通风设备、喷淋系统和管理因素相关。对哺乳仔猪舍和保育猪舍必须安装增温保温设施以抵御寒冷季节冷应激, 如保温灯、保温板、地暖、暖风炉或暖气、空调等, 有沼气工程配套的常用地暖或暖风炉。同样, 对成年猪舍也必须安装降温防暑设施以抵御炎热季节热应激, 如风扇、喷淋系统、降温水帘等。夏季应采取加大通风, 给以淋浴, 降低猪群密度等综合降温措施来保障猪群生长环境温度。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最适环境温度不同, 一般以腹感温度测定其最适温度。按不同年龄段随日龄增长安排降温计划, 一般一次降2℃为宜。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最适腹感温度如下:初生仔猪32~34℃, 1~2周30~32℃, 15 kg以下29~30℃, 断奶前后29~31℃, 后备猪群15~25 kg27~29℃, 生长猪群26~35㎏25~27℃, 36~45 kg23~25℃, 46~60 kg21~23℃。60kg以上18~20℃。怀孕母猪及成年母猪12~18℃, 成年公猪15~18℃。如果没有实测腹感温度, 夏季常以舍温减2℃, 冬季以舍温加2℃来定, 有地温系统除外。有的猪场条件简陋无保育舍, 为保证初生仔猪温度, 一般在栏内干燥方便的一角设置保温箱, 箱内用250~300 W远红外灯炮或红外线取暖器给仔猪供暖, 可眼观施温, 温度适宜时, 仔猪吃奶后在保温箱内分散睡卧, 不打堆;温度过高, 仔猪头伸出保育箱外;温度过低, 仔猪重叠在热源下, 争夺热源位置。猪群对湿度的要求范围是50%~75%, 虽然猪群对湿度的要求没有对舍温的要求那么严格, 但湿度常影响温度调节。湿度过高, 影响猪的新陈代谢, 也是引起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 也可诱发肌肉、关节方面的疾病。在潮湿空气中热传递速度是干燥空气中的数倍, 水的比热大, 夏季为了防止热应激, 开启喷淋系统并加大通风来加快热的散失以降舍温。为了防止湿度过高, 就要减少猪舍中水汽的来源, 少用或不用大量水冲洗猪圈, 保质地面平整, 避免积水;设置通风设备并经常开启门窗, 以降低舍内湿度, 防止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2.2 饲养密度和通风

圈养使猪群的自由受到限制, 饮食受到控制, 生存环境也只能被动适应。为了在群内争夺一个优越的生存环境 (更多食物、更好地休息睡眠地点) , 猪只间就会争斗, 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猪只便只能在阴冷潮湿的角落休息睡眠, 获得食物较少, 必然影响健康。为了降低争斗应激危险, 在猪转群时应安排同一窝或并窝后大小均匀一致的猪只为同群猪, 并降低饲养密度, 以保证每个个体都能均匀获得食物和干燥卫生的休息睡眠地。饲养密度过大会使猪舍内空气变得污浊, 卫生条件变差, 湿度加大, 尘埃增多等。在技术、设备、设施建筑等方面都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农村养殖猪场, 应降低密度, 建议密度为标准值的60%左右为宜。各个不同生长阶段密度标准可安排为:15~30 kg仔猪群0.6~0.8m2, 后备母猪及30~45 kg生长猪群0.8~1.0 m2, 45~90 kg育肥猪群1.0~1.5 m2, 成年公猪、母猪1.5~2.2 m2。氧气是所有猪群最基本的生命元素, 猪群处于一种高生长、高代谢的状态, 对氧气需求量更大。由于猪舍的容积相对较小且密闭, 猪舍内蓄积了大量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胺等不良气体和尘埃。特别是在冬季, 由于保温防寒, 门窗常紧闭, 往往空气污染超标严重。一般猪舍内应将空气中氨气浓度控制在10mg/m3以下, CO2含量不超过0.15%。但在不少养猪场内, 猪舍内不良气体和尘埃严重超标, 进门就能闻到浓烈的刺鼻气味, 猪群长时间生活在这种不良环境内往往引起应激综合征。污浊的空气首先刺激呼吸道粘膜, 猪只极易感染或诱发呼吸道疾病, 如喘气病、猪肺炎、流感、猪肺疫等。近年来呼吸道疾病是对养猪场威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其重要原因就是高密度的饲养但缺乏与之配套的通风系统。由于猪舍内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数量是猪舍外数十倍, 就必须依靠通风来换气更新, 不断地换气才能保证舍内空气新鲜, 减少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不良气味、尘埃造成的应激。因此猪舍设计与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好猪舍的通风问题, 要配备必要的机械通风系统。在任何季节猪舍都要通风换气, 尽可能减少舍内有害气体, 方可提高猪只生产性能。生产中除了要注意通风换气外, 还要搞好舍内卫生管理, 及时清除粪便污水, 不让它在猪舍内腐败分解。保证舍内清洁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的主要手段, 通风是减少有害气体和尘埃的重要方法。当严寒季节保温与通风发生矛盾时, 可向猪舍内定时喷洒CLO2、百毒杀、季胺盐类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 起到杀菌、降尘、除臭、净化空气的作用。

2.3 光照和运动

适当的光照可促进猪的新陈代谢, 加速骨骼生长并杀菌消毒。光照对繁殖母猪性能的提高很重要, 增加光照可诱使使用母猪早发情, 使母猪繁殖率提高、新生仔猪窝重和仔猪育成率提高。哺乳仔猪和育成猪光照提高后, 猪发病率下降。一般母猪、仔猪和后备母猪猪舍的光照度应保持在60~100 Lex, 每天光照12~18 h, 公猪和育肥猪每天保持光照10~12 h。但夏季光照充裕, 要尽可能避免阳光直射猪舍内。适当运动对保持健康生长也很重要, 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当运动对提高公猪性欲, 保持旺盛精力很重要;对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也有很大帮助。当季节变化时, 调整运动时间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逐步改变。

3 营养环境控制

猪群机体内环境既受外部环境条件影响, 又主要由营养条件控制。机体内环境受机体神经和体液激素调节, 保持相对稳定, 但营养条件影响机体内激素产生和神经调节机能。

3.1 配制全价日粮

日粮应根据猪群不同生长阶段需要来配制。在日粮配制中, 首先要满足有效氨基酸的需要。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的日粮, 有效氨基酸满足了营养需要, 氮的排放量降低。由于粪便污染的恶臭味主要是蛋白质腐败所产生, 补充日粮中赖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或含必需氨基酸的生物活性肽, 可提高机体抵抗力, 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从而使恶臭物质大量减少, 这既节约了蛋白质资源, 也从根本上改善了猪舍环境。其次是满足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能量和脂肪是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各种营养物质符合机体需要才能保持猪群生长快速。各种营养物质浓度要保持合理水平, 另外饲料干湿、粉碎粒度、粗纤维含量水平、盐分、甜味、酸味等都会影响采食量。增加甜味剂、香味剂能增加采食量, 饲料发霉、变质、酸败都会使采食量下降, 影响生长速度。

3.2 合理利用饲料添加剂进行保健

日粮中添加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能很好地维持猪肠道菌群平衡, 提高了饲料消化率, 减少环境污染。当肠道内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活动增强时, 会导致大量蛋白质转化为氨、胺和其它有害物质或气体, 合理利用添加剂可减少氨和其它腐败物质过多生成, 降低肠内容物、粪便中氨含量, 使肠道中甲酚、吲哚、粪臭素含量减少, 减少了粪便臭气。在饲料中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团, 由于有益菌团的屏蔽和与有害菌群间争夺营养物质产生拮抗作用, 可抑制有害菌生长繁殖, 从而减少肠道中氨气排放量, 降低环境污染。锌、铜、铬等矿物质和维生素B1、B2、B12、烟酸、泛酸等B族维生素, 是体内合成酶和激素所必需, 饲料中常满足不了猪群最佳生长速度和繁殖需要, 应注意适量添加, 来提高饲料转化率。中草药抗菌剂有抑菌防病, 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促生长的作用, 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 但应注意不能与酶制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同时添加。此外夏天添加小苏打有防害作用, 还有其他一些物质有抗应激作用, 或适量添加。

总之, 做好农村养猪场的环境控制工作, 必须从猪场的内外环境和营养因素、管理措施、卫生防疫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全面考量, 保持综合平衡, 才能有效发挥猪群的整体生产性能, 提高防病能力, 从而提高猪场的综合效益。

实用技术

如何配制沼气发酵原料

猪场环境检查 篇3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检查结果每月上市政府常务会议通报,王安顺市长批示“精细化管理见的是内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各区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坚持数年让其养成一种习惯、文化”。

首都环境建设办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曝光环境问题,公示成绩排名,督促各区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三年来共开展现场检查36次,现场抽检点位3718个,整治达标3006处,居民身边环境面貌不断改善,首都环境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一、检查的组织模式和内容

按照首都环境建设委的工作部署,首都环境建设办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市城管执法协调办,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带队,检查组成员主要由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政市容委、市交通委、市农委、市水务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委、市社会办、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城管执法局、首都综治办、首都文明办等部门组成。采取“暗查”(即由首都环境建设办独立检查)和“明查”(即会同各区共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分四个组分别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四个功能区进行环境建设月检查。

检查内容为16区的环境建设工作,包括市级环境问题治理、建筑垃圾综合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街面秩序管控等四个类别,主要有:环境曝光乱点、领导批示、主次道路(不含天桥和地下通道)及两侧环境、街巷胡同环境、公交场站地铁等交通集散地及周边环境、天桥地下通道、居民小区及周边环境、建筑工地及周边环境、集贸市场、学校、广场、医院等公共场所及周边环境、高快速路、铁路等沿线及周边、城乡结合部环境、农村环境等。检查涵盖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四大方面,并将群众身边环境问题治理、市级重点工作组织落实情况、环境基础管理落实情况、街面秩序管控和中央单位、驻京部队、新闻媒体反映的环境问题纳入重点检查内容。

实际工作中将月检查与大型活动环境布置、建筑工地及周边环境检查、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检查、户外广告牌匾标识检查等相结合,实现了检查内容和检查资源的整合,增强了对各区现场检查指导,减少了检查频次,提高了效率;同时参照首都功能区定位划分,安排了差异化点位,即: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检查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检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发展新区重点检查街面秩序,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检查生态涵养和保护;针对季节不同特征,分时期重点检查季节性突出的焚烧垃圾、堆物堆料、白色污染、露天烧烤、露天大排档、非法一日游、黑车黑摩的等环境问题。

二、检查的工作机制和方式

(一)工作机制

为了做好检查工作,首都环境建设办制定了检查工作方案,规定检查流程,细化检查标准,选取第三方检查队伍,建立了 “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机制。

“月检查”:形成了“三坚持、三固定、六遵守”的检查模式。“三坚持”即检查问题点位坚持问题性质或类型基本一致、问题难易程度基本一致、点位所处区域特征基本一致;“三固定”,即检查时间固定,每月15日下发台账,当月最后一个完整周实施检查,下月初发布检查通报;“六遵守”,即检查过程遵守检查标准统一、参检人员固定、检查程序一致、检查点位保密、现场集中讲评、背对背计分六个基本标准。

“月曝光”:首都环境建设办将城市管理热线、市长热线、暗查、网格、微博、微信、网站、便民信箱、政民互动平台、网格化城市管理、月检查、小卫星监测、信访、满意度调查、政风行风热线、新闻媒体、领导批示等多种渠道来源的问题形成环境建设台账。在市市政市容委外网网站,环境建设问题月台账采取“实时动态”的方式公开;首都环境建设“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排名结果、小卫星监测的大型垃圾渣土堆放情况、公众满意度调查得分和排名结果采取“静态显示”的形式定期公开。“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结果每月上市政府常务会,并在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市政府大屏幕和市市政市容委外网网站进行公示。

“月排名”:检查分市级环境问题治理、建筑垃圾综合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街面秩序管控等四个方面进行打分,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四类功能区,对全市16个区分别进行排名。

(二)检查方式

首都环境建设检查工作主要采取暗查和市、区现场评议明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着工作的开展,首都环境建设办总结经验,在保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检查方式。

2013年4月-8月,采取市级环境问题点位法,实施“一个区县、综合百分”排名方式。

2013年9月-2015年12月,进一步完善检查内容,突出市级重点任务和区域环境短板改进,实施“一分四”精细考评方式,按照市级环境问题治理、建筑垃圾综合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街面秩序管控四个专项,分别计分排名(城市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得分由现场检查占20%、专业检查占80%加权形成),区县最终得分由上述四项加权平均得出。

2016年1月起,检查采取“2+1”模式,即每个季度的前两个月采取“暗查”、第三个月采取“明查”的方式,“一分四”精细考评打分不变,各区陪检减少,检查通报内容增加,从实施情况来看,得到了首都环境建设成员单位和各区的一致认可。

三、检查的组织实施

(一)年初制定检查计划,每月制定专项检查方案

为了确保检查有序推进,首都环境建设办年初制定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综合检查工作计划,提前与首都环境建设委成员单位沟通,确定每月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检查组成员;每月制定专项检查方案,结合环境建设阶段性工作重点和季节性环境特点,确定检查点位和路线、带队领导和检查组成员,细化专项检查评分标准,确保检查顺利实施。

nlc202309082347

(二)合理选取检查点位,确定检查路线

为了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全市环境问题分布,首都环境建设办委托第三方,按月对全市环境进行暗查。此外,每月从市级环境建设台账中随机抽取七个点位,以点串线,形成检查路线。

(三)现场打分评议,书面通报首都环境建设委成员单位

现场检查人员按照指定的月检查现场评分标准表,对检查点位整治情况和沿途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评议打分,并与被检查人员现场沟通反馈,对于整治不达标和沿途发现的新问题,要求所在区加大整治力度。首都环境建设办根据现场打分汇总形成检查排名和成绩,检查结果每月上报市政府常务会,同时书面通报首都环境建设委成员单位。

四、检查的主要成效

一是环境检查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了一批居民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公众对环境建设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逐年提升。

三年来,首都环境建设办摸排环境建设薄弱点,检查组走进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现场检查36次,行驶里程9万余公里;现场抽检点位3718个,整治达标3006处,达标率80.85%。环境问题整改达标率环比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同比水平增长较大(图1)。问题改善较为明显的是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小广告治理等。三年来,纳入市级台账问题29470处,当月处置完成25384处,处置率86.29%(图2),当月未处置完成问题滚动纳入下月台账。参照市级“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检查模式,各区建立了自查机制。三年来,各区开展自查1.2万多次,解决了60多万个问题,大大改善了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薄弱地区的环境面貌,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公众对环境建设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逐年提升。2011年上半年,公众对环境建设满意度为72.1分,到2015年年底,公众对环境建设满意度为77.16分,提升了5.06分,表明“月检查”机制发挥了有效的督促和激励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检查的激励引导作用,巩固门前三包责任制等经验做法,积极推广社会治理模式。三年来,各区在环境建设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比如门前三包责任制,就是社会治理的一个很好的模式。为了使其重焕新机,我们将其列入“月检查”的重要内容,每个月在每个区抽取两条街巷胡同、十家商铺的门前三包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从2013年9月起,全市共检查了5400多家商铺。在检查中,积极推广密云挂牌公示门前三包责任制等经验做法。截止到目前,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工作已基本覆盖16区的建成区,有的区还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如海淀区出台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意见,丰台区建立了“群众参与、全民管理、执法保障”的“门前三包连片制”新模式,引导商户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三是以环境检查为抓手,强化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不断探索环境建设精细管理的新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自开展环境检查以来,各区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自上而下建立了市、区两级检查机制,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体系逐步完善,16区的主要领导协调解决重大环境建设事项的组织领导体系不断强化,建立“1+1+N”工作制度(即区政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环境建设工作协调督办会,每月在区政府常务会上播放一次环境建设问题曝光片,每月区领导带队拉练检查不少于一次)。各区围绕管理短板和年度重点任务,立足总体规划和疏解非首都功能,以重大活动为契机,打造亮点工程,把人口规模调控与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管理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协同推进,逐步从末端治理向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不断探索、创新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下一步,首都环境建设办将继续做好“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健全体制,创新机制,理顺关系,理清责任,培养引导全民参与环境治理意识,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文化,进一步提高首都环境建设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环境治理人人参与,美丽环境你我共享。

(责任编辑:王然)

从生产流程探讨猪场环境污染 篇4

背景:随着养猪行业低利润化,以户养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在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养猪发达的地区已基本上被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所替代。规模化猪场饲养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生猪的饲养技术、防疫能力和管理水平;与传统方式相比,规模化饲养能大大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换率,从而有利于降低猪场的饲养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集约化养殖场却存在着诸多环境方面的隐患。它们每天要向外部环境排放大量粪尿等污染物,已渐渐地成为重要的非工业污染源。据测算,1头90公斤左右的商品猪日排粪量约2.2公斤,尿量2.9公斤,污水20-30公斤(约含0.6-1.0公斤的总固体)。这些粪尿污水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任其随意排放就会污染周围环境,特别是猪场附近的土壤生态系统。本文从生产流程角度谈谈控制猪场污染物的方法,供同行参考。从规划设计角度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

过去许多集约化猪场过多考虑运输、销售等生产成本而忽视其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往往将场址选择在大中城市的城郊或靠近公路、河流水库等环境敏感的区域,以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在不得不重新面临搬迁。因此建场时一定要把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将排污及配套设施规划在内,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的容纳能力。在场址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在偏远地区、土地充裕、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顺畅、治理污染方便的地方建场;同时最好能与当地的立体农业相互促进,变废为宝,达到生态农业综合、持续、稳定地增长。从营养角度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

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有条件的养殖场内最好采用膨化和颗粒加工技术,破坏或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以改善饲料卫生,提高养分的饲料转化率,减少粪尿排泄量。如果加工工艺控制不当,饲料添加的各种化学物质在粉碎、输送、混合、制粒、膨化等过程中会发生降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对饲料及环境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们必须非常注意各类添加剂在猪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在猪日粮中近2/3的磷是以植酸磷和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由于猪体内缺乏能有效利用植酸磷的各种酶,所以在加工时必须大量添加无机磷以满足猪的生长所需。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就可以将植酸磷水解为游离的正磷酸和肌醇而被吸收,从而提高磷的利用率,间接缓解磷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另外在配制日粮时可采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的“理想蛋白质”模式,在饲料中辅助添加益生素、酶制剂、酸化剂、氨化抑制剂、吸附剂、纤维素或寡糖以及除臭剂等,可以大大减少猪粪尿中氮、磷和臭素的排出量。有资料表明,添加一定量的益生素,能够调节猪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使饲料在猪消化道的降解率上升15%,同时能提高氮的沉积率,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氮源减少15%-25%,从而减轻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从饲养管理角度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

幼龄猪在低温影响下磷的排泄量会提高,而且会使骨骼发育不全;相反在超过37.8℃的高温环境中机体钾离子和碳酸盐的排泄量会增加而不利于猪的正常生长。因此我们必须为猪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采取合理组群、及时处理猪场粪尿、定期消毒等措施;同时根据每日营养需要提供定量的饲料,尽量做到不浪费,以减少猪对饲料的摄入量。这样一来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猪场粪污的排放量,减少蛆蝇蚊螨等害虫的繁殖,而且可以降低猪尤其是仔猪的发病率。此外,猪场内的老鼠、苍蝇等都可造成饲料营养损失或在饲料中留下毒素,还会传播各种传染性疾病。在养殖场内我们应当尽可能消灭它们,以减少其对生产造成的损失。

从生物净化角度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为了控制猪场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我们应当采取经济有效、方便可行的方法,遵循“无污化、资源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逐步削减污染物,使猪场周围的土壤、水体及大气自然生态系统免受污染。但到目前为止,单一处理方法如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等远没有达到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效果。杭州灯塔养殖总场的综合生物处理法处理猪粪污水,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污水处理工艺基本流程为:猪粪污水→格栅→浓污水集水池→固液分离机→沉淀池→调节池→UASB厌氧池→配水池→SBR好氧池→混凝沉淀池→达标排放。几点建议

1、由于近年来人们普遍担心动物体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会通过食物链转移给人体,美国几乎冻结了对新型抗生素的审批。我国抗生素的使用虽然有法可依,但执行和执法力度还有待改善。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对目前中国养殖场的耐药性和抗药性展开全方位的调查,制止非法和滥用抗生素的不良行为,逐渐停止或部分停止在饲料中使用人用抗生素,鼓励开发如氟苯尼考、杆菌肽锌等畜禽专用的药物和饲料添加剂,同时利用一些天然的途径如酶制剂、酸化剂、中草药、甘露寡糖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来减轻养殖场特别是猪场对土壤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环境压力。

养猪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制初探 篇5

养猪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制初探

提出了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规模化养猪场的合理规化建设、猪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场舍小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立法与宣传等.

作 者:王永强 杨国明 谢红兵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系,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2)分类号:X323关键词:猪场 环境 污染 防制

就餐环境检查表 篇6

餐厅:姓名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检查细则

等级 良 中

玻璃门窗及镜面是否清洁,是否无灰尘无裂痕窗框、工作台、桌椅是否无灰尘和污渍 地板有无碎屑及污痕 墙面有无污痕或破损处 盆景花卉有无枯萎带灰尘现象 墙面装饰品有无破损污迹 天花板有无破损、漏水痕迹 天花板是否清洁?有无污痕 通风口是否清洁?通风是否正常

灯泡、灯管、灯罩有无脱落、破损、污渍 吊灯照明是否正常?吊灯是否完整 餐厅内温度和通风是否正常 餐厅通道有无障碍物

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控制措施 篇7

1 猪场选址与布局

1.1 科学选址

现代化猪场的科学选址是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保证, 科学合理的选址在猪生产过程中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现为可减少建设投资,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效率, 使生产流程通畅, 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3]。

过去许多猪场过多考虑饲料运输、生猪销售等生产成本而忽视环境中对猪生活、生长过程所带来的各种潜在威胁, 大多将场址选择在靠近公路或大城市的城郊等敏感的区域, 导致疫病暴发, 难以控制及对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从防止疫病流行及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 猪场一般要远离其他养殖场500~1 500 m以上, 屠宰场和兽医院宜在1 000~2 000 m以上, 离居民点、工厂宜在500~1 000 m以上, 主要交通干线300 m以上, 如有林带、河流、围墙等, 则距离可适当缩短[4]。

就地势方面讲, 猪场应避风向阳, 不宜建于谷地和山坳, 防止空气在猪场上空形成涡流;考虑排水问题, 地面要平坦而稍有缓坡, 坡度在1%~3%最好, 但最好不超过25%。此外, 还要有足够的面积, 一般按可繁殖母猪40~50 m2/头、商品猪3~4 m2/头考虑。

水电方面也是重点考虑的, 水源要求水质良好、水量充足, 以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水及日常清洁用水的要求。电力方面必须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 同时猪场必须要有备用电源。

此外, 要求场地土壤毛细管作用弱, 透水透气性强, 吸湿性和导热性小。一般沙土在透气透水性、毛细管作用、吸湿性方面均十分理想, 但导热性强, 易增温和降温, 对猪不利。黏土在透气透水性、毛细管作用、吸湿性、导热性方面性质与沙土相反。砂壤土兼具沙土和黏土的优点, 是理想的建场土壤[5]。

1.2 合理布局

场内圈舍应根据风向、地形、朝向、生产工艺流程、防疫卫生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因地制宜, 力求紧凑合理, 确定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各猪舍间按设计要求系统安排, 便于猪群周转, 互不干扰, 严格遵守各生产单元全进全出, 形成稳定的生产流水线。

猪场内总体来说应划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 这4个区应合理布局、严格区分。隔离区应设计在产区的下风向, 各区之间应间隔一定距离, 最好用绿化带隔开, 形成相对独立的建筑群, 从生活区和隔离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

生产区内, 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及饲料需求可划分为配种、妊娠、分娩和哺乳、断奶仔猪培育、生长及育肥等几个生产阶段, 并对应设计专用圈舍。生产区内猪群流动方向为母猪在配种舍、妊娠舍及分娩哺乳舍间循环流动, 而商品猪由分娩哺乳舍向断奶仔猪舍、生长育肥舍单向流动, 最后在装猪台出场上市。各舍间采用多点式布置, 把配种舍、妊娠舍和分娩哺乳舍作为繁殖猪的生产区, 断奶仔猪舍单独作为仔猪生产区, 生长舍及育肥舍作为商品猪生产区。

此外, 除猪在各生长阶段所需要的猪舍和设施外, 还需其他的配套条件, 比如电力设施、供水设施、排污设施、防疫消毒、交通运输等。在人员管理方面, 兽医、养殖场饲养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建立严格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 做到专岗、专人、专舍, 严禁擅自串舍、串岗。

2 猪场室外环境控制

2.1 圈舍周围绿化

绿化是改善整个猪场环境有效的途径之一, 通过绿化不仅可美化猪场环境的和维持生态平衡, 并且对生产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植物可吸收大气中有害有毒物质, 有效净化过滤空气, 达到减轻异味的目的。由于集约化猪场大多饲养量大, 加之密度极高, 在猪的生长过程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及少量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对猪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性, 而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新鲜氧气, 同时植物对多种有害气体都有较强的吸附性, 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场区内有害气体。有资料表明, 植物可使场区内空气的有毒有害气体量减少25%, 臭气减少50%。二是改善场区内小气候, 调节场区内气温。草地和树木叶面面积分别为种植面积的25~65倍和75倍, 通过大量树木遮挡阳光, 可有效减少光照、辐射, 同时叶片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大量热, 减少辐射热50%~90%, 因而使得环境中的温度比未绿化地带降低2~5℃。除降低气温外, 还有截留降水、降低风速和蒸腾作用等优点, 从而形成舒适的小气候。三是可有效减少场区内尘埃及细菌含量, 减少病原传播。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灰尘, 据报道, 母猪产圈内空气中细菌含量为800~100个/L, 肥猪舍为300~500个/L[6]。而许多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可附着在灰尘上, 随空气流动而传播疾病, 因而场区内尘土飞扬直接威胁猪只健康。植物叶片对灰尘有吸附、粘着及滞留作用, 使得空气中的微粒含量大大减少, 进而使附着的细菌数目也相应减少。同时许多树木的花、叶、芽能分泌挥发性植物杀菌素, 可杀灭一些对猪只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四是大大减弱噪音强度。猪场内部的各种机械、运输工具的开动及猪本身采食、鸣叫、走动、打斗都会产生大量噪音, 这些噪音对猪群的采食、休息、增重都有着不良影响。树木与植被对噪音具有吸收及反射的作用, 可以有效降低噪音的强度。

2.2 完善消毒措施

场区内的环境卫生及消毒措施的好坏与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消毒不利, 就给大量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造就了有利条件。一是在猪场大门及每栋猪舍的出入口处设立消毒池 (大门消毒池池长为出入车辆车轮2倍周长以上) , 在消毒池内注满3%烧碱溶液, 用以进出车辆车轮和来往人员靴鞋的消毒, 池内的消毒液每周要更换2~3次。二是用1∶1 600的百毒杀药液对进入场区车辆的车身、车底盘进行彻底细致地喷洒消毒, 进入人员必须穿上生产区专用的水鞋或其他专用鞋, 通过脚踏消毒池后方可进入生产区。三是严格限制外来车辆、人员等进出场区。必须进入时, 要严格进行消毒;生产区内使用的车辆及其他用具禁止离开生产区使用, 同时应定期进行消毒;本场工作人员由生活区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衣、换鞋, 然后通过装有20~25 cm深的消毒液的通道后, 方可进入生产区。四是当猪场发生疫情时应采取隔离、消毒等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

2.3 清理垃圾和杂物, 杀鼠灭蚊

蚊子及老鼠身上常常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 (例如乙脑病毒、伪狂犬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等) , 通过它们的活动可引起疫病的流行。蚊子、老鼠传播疾病有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 直接传播是指蚊子、老鼠携带病原在叮咬动物、盗食饲料时造成某疾病的感染与流行;间接传播指蚊子、老鼠作为寄生虫携带者在活动中将疾病散播开来[7]。此外, 老鼠的食量很大, 1只鼠每天可消耗50~100 g的食物, 1年可吃掉12 kg粮食, 且其排出的粪便可污损近40 kg的粮食;由于老鼠的门齿终身生长, 因此要不断地啃咬建筑物、衣物箱柜等来磨平牙齿, 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为此, 规模化猪场应做到:一是清除养殖场内的杂草、粪尿、积水和垃圾, 一些猪场不及时清理杂物或平时的垃圾杂物堆积如山, 从而给蚊虫和老鼠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二是加固墙基、地面、门窗等, 一旦发现洞穴立即封堵, 使用各种灭鼠设备将老鼠的危害降至最低。三是使用杀虫剂、灭蚊灯及在排水沟、雨水积存的等处放置杀虫药, 减少场区内的蚊子数量[8]。

2.4 注意水源选择、防护和水质净化

在水污染比较严重的今天, 猪场的饮用水的水质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拥有充足的供水和良好水质的水源是猪场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水质的好坏, 特别是当水中含有病原体时对猪群的健康影响极大, 如在取水和供水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防护和消毒措施, 很可能引起消化道疾病, 特别是腹泻性疾病的发生。造成饮用水的感染因素很多, 比如, 饮水系统添加的的水溶性添加剂 (维生素、酶、抗生素、矿物质、电解质等) 会在管壁内形成1层生物膜, 而这种生物膜对微生物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培养基, 其可以利用生物膜快速生长繁殖, 引起水质的极大污染, 造成疾病的发生, 同时降低猪体内营养素的利用率。

因此, 在猪场选址时应首先勘探清楚附近地下或地面的水源的情况, 便于取用与进行卫生防护, 取水点附近不宜有屠宰场、化工厂等污水排放点, 地面水要进行沉淀、过滤、消毒处理。日常生产中, 可通过物理方法 (如紫外线消毒、沉淀等) 及化学方法 (如氯制剂、碘制剂、二氧化氯等) 对日常的饮用水及清洁用水进行消毒。

2.5 搞好病死猪及粪污处理

任何猪场都难免会因疾病流行而引起猪只死亡, 病死猪常常是疫病传播与扩散的重要传染源, 如不及时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很有可能导致病原大量扩散, 对猪群造成极大威胁, 给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严重时还可能危及人员健康。因此, 做好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对防控猪场疫病极为重要。当出现病死猪时, 应防止无关人员接近, 防止其他动物接触和带毒, 用蘸有消毒液的湿纱布、药棉将死猪天然孔严密堵塞, 防止血液、黏液、污物流出, 在病死猪尸体停过的地方用消毒液严格喷洒消毒, 最后经过深埋、高温焚烧等方式将尸体销毁。

大规模集约化的养猪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粪尿污水, 如不适当处理不仅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而且也对疫病的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 如何实现规模化养猪的洁净生产与粪便资源化, 是当前规模化养猪生产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实践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艺有:一是减量化, 实行雨污分流, 可有效减少产生的污水量。二是无害化处理,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将粪污中的有机物分解而达到净化的目的。三是粪污的综合利用, 猪场粪便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弃物, 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都是参与物质循环的宝贵资源, 按生态学原理, 把种植业与养猪业有机地相结合起来, 依靠有机肥加工和沼气工程将猪场排出的粪尿等污染物变废为宝, 以达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3 猪场室内环境控制

3.1 温度

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对周围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 将最适宜猪成长发育的临界温度称为最适宜温度, 对于不同阶段的猪的最适宜温度 (表1) , 大致可使用下式计算:

式中, W为体重, 单位为kg。如体重为20 kg的仔猪适宜温度为T (℃) =-0.06×20+26=24.8℃, 而100 kg的保育猪的适宜温度为T (℃) =-0.06×100+26=20℃。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仔猪非常怕冷, 对刚出生的小猪来讲, 如果温度过低, 经常会出现冻死现象, 尽管有些猪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但由于寒冷引起低血糖从而大大削弱猪抵抗力, 使猪极易受病原感染而发病;哺乳仔猪由于体脂较少及相对散热面积大, 遇到低温时造成胃肠蠕动减缓、消化不良、胃肠道损伤及易受细菌病毒侵袭, 而导致腹泻 (如仔猪黄痢、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 , 同时还能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仔猪刚断奶时进食很少, 只能消耗体组织, 这样就对温度的要求更高, 因此提倡在仔猪断奶时把温度突然提高2~3℃来缓解断奶应激, 这一方法已经在实际生产上收到良好的成效。研究表明, 保育猪生活在1℃以下时, 其增重比正常情况下减缓4.3%, 肉料比下降5%左右。此外, 春、秋季节昼夜的温差大, 极易诱发猪的各种疾病, 在这期间要求适时的关、启门窗, 以缩小昼夜的温差。成年猪耐热性能差, 当气温高于28℃时, 75 kg以上体重的大猪会出现气喘现象, 若超过30℃时其采食量明显下降, 饲料报酬降低, 生长速度放缓, 当气温高于35℃个别育肥猪可能发生中暑。此外, 高温还能导致公猪睾丸散热困难出现死精、弱精等, 母猪出现发情不正常及妊娠母猪妊娠后期死胎数量增加等。

一般来讲, 猪舍内温度高低取决于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在无取暖设备的情况下, 热主要靠日光照射及猪体散发产生, 而热量的散失又与猪舍的的结构和工艺设计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 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通风设备、建材和管理都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考虑, 在炎热的夏季, 对成年猪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采取加大通风, 增加空气流通, 加快热的散失, 向猪体和猪圈冲水, 减小猪只密度及以减少舍内的热源等措施, 以有效地提高肥育猪、妊娠母猪和种公猪的生产性能。在寒冷冬节, 猪用于保持体温的能量增多, 这样就导致饲料消耗增加, 猪的增重放缓, 因此做好哺乳仔猪和保育猪舍的体温工作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 可通过添加增温或保温设施、吊顶棚、适当增大饲养密度、加厚垫草等实现。

3.2 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猪舍内猪的密集程度, 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饲养密度见表2。饲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猪舍温度、湿度及空气卫生状况, 也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活动、排粪尿、休息等行为。密度过小, 猪舍利用率降低, 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饲养密度过大, 猪舍内微生物、灰尘有害气体增多, 噪声加大;同时, 猪舍内散热增加, 在炎热的夏季不利于防暑 (但在冬季为提高猪舍温度, 可适当增大饲养密度) , 春秋季节会因猪体散发水分过多及有害气体增多, 增加细菌的繁殖机会。同时, 饲养密度大时, 还会缩短猪的休息时间, 增加斗殴及强欺弱的机会, 影响猪的均匀采食, 影响饲料报酬。

3.3 空气

猪舍内保温措施与空气的流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做好保温措施的同时, 应特别注意猪舍内的空气质量。规模化养猪场猪舍密闭、饲养密度大导致空气不流通, 加之生火保温, 致使猪舍内的空气污染严重, 这样就使室内空气氨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超标, 并且氧气和负氧离子的含量严重不足。猪长期生活在这种污染的环境中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 (如猪气喘、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 , 越来越复杂, 且对防治效果也有严重的影响[9]。猪舍内主要有害气体的情况见表3。

在实践中应该注意消除或减少猪舍有害气体的产生, 保持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最主要措施。除保持猪舍内空气流通外, 还要做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 调教猪定点排粪便的良好习惯, 及时消灭蚊蝇, 清除粪便、污水及各种废弃物, 防止其腐败分解。当严寒季节温度很低而无法换气时, 可向猪舍内喷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 使空气中的氨和硫化氢充分氧化, 起到除臭、杀菌、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3.4 湿度

湿度表示猪舍内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试验表明, 温度在14~23℃、相对湿度在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于猪只的生存。环境阴冷潮湿会造成猪的生产力下降, 不适于猪的生长, 同时水分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 使周围温度降低, 这样对温度要求比较高的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生长不利。同时, 潮湿可滋生大量蚊虫及为大多量病原微生物的繁衍提供方便, 给疫病的防治带来困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 由于水汽成为热的不良导体, 会阻碍猪只散热, 引发热射病, 还可诱发关节、肌肉等方面的疾病。但太过于干燥, 又易使猪皮肤及黏膜干裂, 引发呼吸道和皮肤病患。

此外, 湿度对消毒剂的效果影响明显, 不同类型的消毒剂有着与其适应的相对湿度范围。消毒剂只有溶解在液体中才能进入微生物体内, 而气体与固体均不能进入, 因此一般固体类与气体消毒剂类的消毒剂必须溶于细菌周围的液层中, 才会有杀菌作用。比如, 甲醛蒸汽消毒时, 提高室内的相对湿度, 可以大大增强其杀菌效果。但是湿度太大反而会通过减少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 降低消毒效果。纳米级干燥消毒剂, 作用原理是通过吸附周围环境中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卵及氨气等达到杀灭病原体和保持猪舍环境的目的, 同样受湿度影响。

因此, 猪舍内湿度保持在40%~70%为宜, 为了防止湿度过高, 尽量减少猪舍内用水, 不要大量用水冲刷猪圈, 保持地面平整, 及时清除积水, 经常开启门窗, 设置通风设备。

3.5 光照

较长时间的光照可促进猪性成熟, 有利于猪发情、配种、妊娠, 有资料表明, 当繁殖母猪光照强度增至60~100 lx时, 可使繁殖率提高4.5~8.5个百分点[10], 同时对哺乳母猪的奶瘫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乳仔猪和育成猪的光照强度提高到60~70 lx时, 可使发病率下降9.3个百分点。重要的是,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效应, 它可杀死细菌、病毒, 波长在272~295 nm间的紫外线可将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而维生素D是促进猪从肠道吸收钙、磷, 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的保障, 因此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促进猪只骨骼生长和预防佝倭病的作用。此外, 适量照射紫外线, 还能增强肌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 而白炽灯、萤光灯等人工灯发出的光谱中无紫外线, 因而就没有以上的作用。因而, 适量的太阳照射对猪群的生长很有好处, 但光照强度过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与疾病 (如中暑、日射病) ,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造成猪的皮炎、角膜炎、结膜炎等。

摘要:介绍了规模化猪场的环境控制措施, 包括猪场的选址与布局、猪场室外及室内环境控制等内容, 以期为规模化猪场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环境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侯磊.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J].兽医导刊, 2012 (1) :100-101.

[2]黄微, 徐顺来.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方向[J].畜禽业, 2011 (9) :4-8.

[3]肖正中, 廖玲玲, 杨厚德, 等.自动化猪场规划与设计[J].猪业科学, 2012 (7) :58-60.

[4]谭国清, 陈超, 肖建松.标准化规模猪场规划设计探讨[J].湖南畜牧兽医, 2008 (4) :36-37.

[5]修金生, 吴顺意, 周伦江, 等.福建省规模化猪场土壤中砷、铜、锌含量测定初报[J].福建农业学报, 2011 (3) :446-449.

[6]郑兆芹.规模化猪场绿化问题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 2012 (10) :34.

[7]杜明珍, 杨启明.夏季猪场蚊虫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 2012 (11) :103-104.

[8]周军.夏季猪场蚊虫的防控[J].当代畜牧, 2009 (5) :54-56.

[9]许云澎.猪场温度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2) :36-37.

上一篇:微积分感想下一篇:游子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