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精选8篇)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篇1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2、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方面。认识(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4、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人称为“心理学之父” 6、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7、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8、心理学的人物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9、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描述。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描述通常是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10、解释:该任务的功能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理和机制是什么。

11、预测:心理学中的与测试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12、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控制以为这通过一定手段或者方法使心理与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1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学习的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学习高等教育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得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把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含义:在心里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缩微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2、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出现、已有心理和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与消失。

3、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实在婴幼儿期之后得发展中。

4、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5、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则青年期的开始。

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6、青少年期分为: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相当于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相当于大学阶段。

7、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预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8、佩里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得看法是非此即彼的。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2、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收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景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3、约定型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既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9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识。元认识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做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10、一、大学生友谊的发展

大学生友谊的发展歌德曼总结的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

1、陪伴。青少年朋友间有很多的相似处,他们有更多的共处时间,愿意协作活动。

2、放松。青少年与朋友度过快乐的时刻。

3、工具性支持。青少年从朋友处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援助等。

4、自我意向的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慰藉和反馈有助于青少年保持积极得自我意象,获得自我统一性。

5、社会比较。青少年通过朋友的可以确定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明确行为的适当性。

6、亲密。友谊关系是一种充满深情的、彼此信赖的友好关系友谊双方可以自由表露自我,彼此分享秘密。

第三章:大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1、胆汁质(李逵)、多血质、粘液质(有条理冷静的工作)、抑郁质(林黛玉)

2、教育学上任何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⑵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⑶气质与职业指导

⑷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胆汁质、抑郁质

3、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4、格与其他个性品质是不同的,它是由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形成的反应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外向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向型性格,独立性多于顺从型。

6、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7、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自学、表达、操作、适应、创造能力。

8、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智力的三元里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9、滕伯格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的测量:常用智商IQ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监测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实际年龄之比,公式: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

10、学生的能力差异表现在:⑴能力的类型差异一般能力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力等⑵能力的水平差异

11、⑴、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⑵、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

1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3、学习风格的心里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14、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

场依存型:较多的依靠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环境中区分食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15、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相信自己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其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

16、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过敏性焦虑不是因为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1、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⑴角色认知阶段(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知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⑵角色认同阶段(通过亲身体验接收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⑶角色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心理需要)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多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组织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

⑴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

⑵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⑶教学设计能力

⑷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

⑴语言操作能力⑵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来具备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训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⑴澄清阶段⑵模拟阶段⑶联系阶段⑷提示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⑴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⑵能够高效率的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⑶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五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四个方面:

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

第二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

第三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第四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做学习。

2、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4、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⑴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自学就成了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⑵、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

2、专业课阶段

3、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⑶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⑷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6、桑代克是联机理论的创始人,1896年在哈佛用小鸡做实验,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

7、通过不断的“常识错误”而实现的。

8、桑代克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9、社会学习分析中控制观察学习的组合过程:

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10、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1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12、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中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

根据迁移层次的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前移、纵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普遍迁移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对另外具体内容的学习的影响。

13、形式训练说: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

14、贾德提出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在1908年所做的著名“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经典实验。

15、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论述: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

二、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1、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人物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一般来讲,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大学生学习动机得特点:多样性、发展性、简洁性(简洁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社会性、职业性

3、成就动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默里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曾特别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

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5、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

6、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和行为: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就是她的“期望原理”

论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四、主义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五、适当的开张竞争活动

六、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七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较“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化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实际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机能。

2、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3、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认知过程中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且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概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者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论述: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一、动机激发策略

首先,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

再次,使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

二、注意选择策略

⑴、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

⑵、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

⑶、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

三、复述策略

四、意义构建策略

精加工是指要求学习对要学习的材料做精细地加工活动。

笔记技术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概括语和结构提纲等活动。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

⑴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⑵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

⑶加强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联系

⑷提高课堂提问一数,多提指向知识结构的问题。c

第八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

2、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分三个基本阶段: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4、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论述: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

二、教会自我监控

三、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学会反思

四、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

五、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

六、长期教学

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1、对问题的理解有三个成分是公认的:

1、给定:指问题的的初始状态;

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

2、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要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问题,它可以保证问题得以解决,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实现;启发式以一定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搜索解决问题,这类策略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

3、创造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4、心理定势: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者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5、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一、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

二、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

三、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四、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五、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

六、愿意花费事件分析问题;

七、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6、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时,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7、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辫的一种激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这是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

8、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

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让与会者畅所欲言;

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完善最佳方案。

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让与会者都有机会发表意见;

4、追求与众不同、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使与会者在自由与安全的气氛中交换各种设想。

论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一、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活区有关领域的知识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

3、培养科学试验能力

4、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

1、确立目标和意图

2、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

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5、确立创造的信念。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3、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

4、开展丰富多采的竞赛活动。

第十章 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并支配行为的表现。意志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行为倾向。

4、道德行为是指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6、大学生品德修养方法:

1、学习;

2、立志;

3、躬行;

4、自省

第十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适

1、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2、群体的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非正式全体是指以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执行一定社会功能的群体。

3、大学生班集体除以上特征,还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

2、同一性

3、独立性

4、开放性

4、群体心理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制约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一起工作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制约作用。

二、从众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6、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团结友爱、平等互助

二、理想色彩浓厚

三、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7、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时空接近性

二、台对相似性

三、需要与个性的互补

四、个性品质

8、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

1、认知上的偏差A、晕轮效应B、刻板印象:指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篇2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的基本任务是督促学生学习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同时便于教学管理者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对教学进行督导[1]。考试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先进的考试理念、多样的考试方法、合理的考试内容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目前高等《护理心理学》的考试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考试形式单调,基本以闭卷为主,考试内容大多还是检查学生对概念、原则、理论的机械记忆,缺少对各种能力的综合考核[2]。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改革考试模式,让考试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指挥棒,将学生从“背书本”引导到“用书本”上来。我校从2007年起对2007级、2008级、2009级护理本科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报告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目的存在误区

目前,不少高等护理院校还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没有真正构建起与高等护理教育人才观相适应的考试观。主要表现为:将考试当成了目的,而忘了它只是一种手段;将考试作为对过去和现在学习的检验,而忽视了对未来的指导作用;将考试当成了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考试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旦有了上述错误考试观的引导,就会出现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不利于教师及时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教学管理者全面了解教学效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

1.2 考试方式单一

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合理的考试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目前《护理心理学》的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缺点是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窄、考察点代表性差,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难以考察,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1.3 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应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而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考试形式也理所当然地应以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但目前对《护理心理学》的考试通常还是以知识考核为主要切入点,考试内容围绕课堂传授的知识点进行。这种考试形式不但不能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而且妨碍了学生应用水平的提高。

1.4 考试管理不科学

考试相当于企业产品的质量检验工序,必须经过严格的过程监控然后才能出厂。但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考试的管理随意性较大,在多数情况下是教什么、考什么、怎么考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教研室、院系、职能部门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而有些考试规章制度本身就是在旧的教育思想和考试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4]。

1.5 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发挥不足

考试的目的,不仅要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应该通过考试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考试结束以后就面临寒暑假,多数教师阅完试卷,将成绩单交给教学管理部门就完事,有的教师即使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按程序统计出及格率、排出分数段,真正科学、认真地分析研究试卷的较少。这样,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就难以发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也得不到充分体现。

2 考试改革方法

2.1 重新定位考试目的,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通过对素质教育考试原则的认真研究,明确具有素质教育功能的考试特点。将《护理心理学》考试的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为此,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科学、合理的多种考试评价方式,具体为平时作业占10%、课堂讨论和提问占10%、实际操作占15%、专题论文占15%、期末考核占50%。

2.2 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方向

正确设计和确定《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性作用。《护理心理学》考核的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为达到以上考试内容的要求,对《护理心理学》的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在保留传统笔试形式的前提下,对笔试考试的内容进行改革,一方面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同时,广泛采用分析题、开拓性试题和小论文的形式。其次,试题题型更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教与学的情况,所出的试题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作用。特别注重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了及时更新,淘汰一部分旧知识,将新知识、新理论及时吸取到考试内容中来,使得考试内容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3 加强考试管理,注重考试反馈功能

为把好考试质量关,加强了对《护理心理学》考试过程每一环节的管理。首先,加强考试纪律。考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风,更反映教学效果。要进行考试改革,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就必须狠抓考风建设。其次,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建立一个设计科学、合理和试题质量过关、数量相对充裕的试题库,既可确保试题的质量,又可避免学生反映强烈的泄题、漏题等现象的发生。其三,严把阅卷关。在考试的各环节中,阅卷是重要的中间环节,这关系到后续的试卷分析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准确评估,因此,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评卷工作细则及要求,并加强阅卷教师的责任制和试卷复核人的责任连带制。其四,注重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加强反馈功能。阅卷结束后,教师的工作不应该只是统计优秀率、及格率,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考试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以及考试组织的是否合理,在下一个教学阶段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

3 实施效果

3.1 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意见

《护理心理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考试改革刚刚开始时,学生对考试的目的和内容不十分理解,有些畏惧情绪,怕适应不了这种考试方式,使成绩受到影响。但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慢慢地消除了顾虑,注意力渐渐从学科成绩转移到学习质量上。特别是通过撰写小论文和参加讨论,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护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有了认识上的飞跃。考核结束后,对参与考试改革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6%的学生赞成此项改革,85.3%认为对提高学习能力有显著帮助,88.7%认为有助于临床应用。从这些结果中可以看到,如果考试改革真正有助于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学生不仅不会害怕考试改革,反而会将它当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3.2 考试改革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考试是一种引导,不同的考试方式常会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调查显示,学生对考试改革前被动的、死记硬背的传统考试方法存在不满情绪,通过考试改革增设了课堂考核、课堂讨论等项目,课堂上每一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实际操作、专题论文等考核使学生必须认真听课、互相讨论、查阅资料,这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改革的驱动下,学生端正了考试动机、发挥了学习潜能,那些平时不认真、考前临时突击、要求划考试范围的学生少了,而扎扎实实学习、注重多方面能力培养的学生多了。3.3对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护理心理学》考试改革不能孤立进行,它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是考试改革的先导,只有教师教得灵活、实用,学生才能活学活用。另外,考试改革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又起到重要推进作用。通过考试改革,任课教师不断对考试和成绩评定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将重知识、重能力、重创新、重理论和重操作等因素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针,并针对学生平时的反馈意见和考查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对《护理心理学》课程的考试改革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只要加以重视、周密计划、积极应对,这种考试改革的效果将会十分明显。它不但有助于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伟拢.论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68-70.

[2]刘群,王桂茹,庄岚,等.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B):73-75.

[3]余仙菊,黄巨恩.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75-77.

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刍议 篇3

[摘要]高等院校是知识密集的组织。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对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原则以及模式进行分析,为深层次探究高等院校知识管理方法提供思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47-02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is of the Teaching & Researching uni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wo modes of college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is contribute to study institute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colleg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

一、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

1.知识类型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知识类型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Alle,1997),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Nonaka & Konno,1998)。除此,还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Leonard,1998):在连续体的一极,是完全隐性的,存在于人的大脑和身体中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而在连续体的另一极,是完全显性的,或编码的、结构化的,可以为他人所获得的知识。当然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显性的成份是客观的、理性的,而隐性的成份是主观的、经验的。

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隐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它是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获得的。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建立知识交流体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特征。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其实质上是组织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积累和创新所进行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安排的过程。

对于知识管理,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一种范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显性知识的分配、传递和重新利用;在美国大多数知识管理实践集中在搜集、分配、重新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和信息。实践者们通常运用信息技术(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去捕捉和分配这种外明知识,公司通过知识投资的短期经济回报来衡量成功与否。另一种范式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注重通过隐性知识的直接共享来创造条件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在日本隐性知识受到更多的注意,强调创造条件以利于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通过这种社会过程来发展新知识。这样一种知识管理实践注重的往往是长期的收益和回报。

二、高校知识管理原则

高等院校是以知识创造与应用为特征的最基本组织,在这些组织里,知识是形成单位竞争力的关键资源,这些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成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活动。

1.设立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CKO)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知识管理者担当收集院校知识并为知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利用知识。如果知识管理者给人的感觉是收集和控制所有知识,这种知识管理职能可能在高校内部引起怨恨和忧虑。知识管理组织的目标应该只是帮助其他人对知识的创造、分配和利用,而且知识管理者自身不应该通过其言语或行动暗示他们比其他任何人更有知识。

2.从业务流程入手

在许多知识管理项目中领导者和知识管理者往往只注意知识本身的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再利用。虽然信息的收集是知识管理项目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信息的收集与再利用只有与教学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流程优化能否成功将直接关系到实施知识管理的成败。

3.与规章制度、信息技术融合

知识管理要与规章制度相结合起来,以保持高校知识管理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因素是对新知识持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

三、高校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

编码化模式是指对高等院校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知识管理过程就是管理高校资料(Data)——高校信息(Information)——高校知识(Knowledge)的过程。按著名学者维娜•艾莉的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是在“数据——信息——知识——含义——原理——智慧——联合”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的提升完成的。因此,在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到文档的方式,即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后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知识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模式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知识被编码后即可以存储或复制的方式被其他同志同时学习,有利于降低成本。编码的信息包括每年发表论文的基本信息,比如论文编号、论文名称、学科分类、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刊物主办单位、作者、是否为核心期刊、是否被SCI收录、是否被EI收录,论文电子稿等;高校著作基本信息包括著作编号、著作名称、学科分类、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参加编著人员、著作获奖情况,著作电子稿等;高校科研申报项目材料包括项目申请表、项目需求书、项目计划书、经费计划书、项目进度材料、项目成果材料等。从有形的组织结构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该通过恰当的组织形成一种知识联盟,从无形的组织文化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致力于建构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使知识实现合理而有效的流动。

2.人本化知识管理模式

野中郁次郎等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在机制,知识的共享和创造,实质上是由两种类型的知识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四种相互作用构成,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构成了知识螺旋。结合野中郁次郎观点可以构建高校知识管理SECI模型(参见图1),其基本思想是当高校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联系,进一步内化到教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基础上时,它们就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所以知识在组织中能够形成桥梁,促进高校的学习,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来源便会有乘数的效果。

当然,高校成员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员的头脑中,依附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明确地观察到,难以模仿。如果不是出于教员自愿,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很难在组织中流通、共享,转化为高校隐性知识。因此,如何使高校成员拥有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隐性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传统上利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应实行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新型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使其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实现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需要对知识分享、知识创造和知识积累进行激励。从创造成果的角度看,不应只着眼于个人创造的有形成果的多少,而应重视其在传播、协调新思想方面做出的贡献。为高校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高校文化。良好的高校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实施又能推动高校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要求文化必须是共享型文化,使每位教员都认为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形成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高校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教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和知识传播者,因此,对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的课题。这种教学单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知识管理的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应该看到对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的阻力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知识管理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翟 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李 涛、王 兵.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4 丁栋虹、朱 菲.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1)

5 傅毓维、安 静.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6 唐 京、冯 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

高等数学(上)重要知识点归纳 篇4

第一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一、极限的定义与性质

1、定义(以数列为例)

limxna0,N,当nN时,|xna|

n

2、性质

f(x)Af(x)A(x),其中(x)为某一个无穷小。(1)limxx0f(x)A0,则0,当xU(x0,)时,(2)(保号性)若limxx0of(x)0。

(3)*无穷小乘以有界函数仍为无穷小。

二、求极限的主要方法与工具

1、*两个重要极限公式

(1)lim0sin1

1(2)lim(1)e 

2、两个准则

(1)*夹逼准则

(2)单调有界准则

3、*等价无穷小替换法 常用替换:当0时

(1)sin~

(2)tan~

(3)arcsin~

(4)arctan~(5)ln(1)~

(6)e1~(7)1cos~

2(8)n11~

12 n 2

4、分子或分母有理化法

5、分解因式法

6用定积分定义

三、无穷小阶的比较*

高阶、同阶、等价

四、连续与间断点的分类

1、连续的定义*

f(x)在a点连续

limy0limf(x)f(a)f(a)f(a)f(a)

x0xa可去型(极限存在)第一类跳跃型(左右极限存在但不相等)

2、间断点的分类 无穷型(极限为无穷大)第二类震荡型(来回波动)其他

3、曲线的渐近线*(1)水平渐近线:若limf(x)A,则存在渐近线:yAx(2)铅直渐近线:若limf(x),则存在渐近线:xaxa

五、闭区间连续函数性质

1、最大值与最小值定理

2、介值定理和零点定理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一、导数的概念

1、导数的定义* y|xaf(a)dyyf(ax)f(a)f(x)f(a)|xalimlimlimx0x0xadxxxxa

2、左右导数

左导数f(a)limx0yf(x)f(a)limxaxxa右导数f(a)limx0yf(x)f(a)limxaxxa

3、导数的几何意义* y|xa曲线f(x)在点(a,f(a))处的切线斜率k

4、导数的物理意义

若运动方程:ss(t)则s(t)v(t)(速度),s(t)v(t)a(t)(加速度)

5、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可导连续,反之不然。

二、导数的运算

1、四则运算(uv)uv

(uv)uvuv

()uvuvuv

2vdydyduu

2、复合函数求导 设yf[(x)],一定条件下 yuxdxdudx3、反函数求导 设yf(x)和xf1(y)互为反函数,一定条件下:yx1 xy4、求导基本公式*(要熟记)

5、隐函数求导* 方法:在F(x,y)0两端同时对x求导,其中要注意到:y是中间变量,然后再解出y

xx(t)

6、参数方程确定函数的求导* 设,一定条件下

yy(t)y(t)tdyytdyytxtytxtxxt(可以不记)y,yxx3dxxtdxxt(xt)

7、常用的高阶导数公式(1)sin(n)xsin(x),(n0,1,2...)

n(2)cosxcos(x),(n0,1,2...)

2(n)n2(3)ln(1x)(1)(n)n1(n1)!,(n12...)n(1x)1n(1)nn!),(n0,1,2...)(4)(n11x(1x)(5)(莱布尼茨公式)(uv)Cnku(nk)v(k)

(n)k0n

三、微分的概念与运算

1、微分定义 * 若yAxo(x),则yf(x)可微,记dyAxAdx

2、公式:dyf(x)xf(x)dx

3、可微与可导的关系* 两者等价

4、近似计算 当|x|较小时,ydy,f(x)f(xx)f(x)x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一、微分中值定理*

1、柯西中值定理*(1)f(x)、g(x)在[a,b]上连续(2)f(x)、g(x)在(a,b)内可导(3)g(x)0,则:f()f(b)f(a)(a,b),使得:g()g(b)g(a)当取g(x)x时,定理演变成:

2、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a,b),使得:f()f(b)f(a)f(b)f(a)f()(ba)

ba当加上条件f(a)f(b)则演变成:

3、罗尔定理* (a,b),使得:f()0

4、泰勒中值定理 在一定条件下:

f(n)(x0)f(x)f(x0)f(x0)(xx0)...(xx0)nRn(x)

n!f(n1)()(xx0)n1o((xx0)n),介于x0、x之间.其中Rn(x)(n1)!当公式中n=0时,定理演变成拉格朗日定理.当x00时,公式变成:

f(n)(0)n5、麦克劳林公式 f(x)f(0)f(0)x...xRn(x)

n!

6、常用麦克劳林展开式

x21n(1)e1x...xo(xn)

2!n!xx3x5(1)n12n1xo(x2n)(2)sinxx...3!5!(2n1)!x2x4(1)n2nxo(x2n1)(3)cosx1...2!4!(2n)!x2x3(1)n1n(4)ln(1x)x...xo(xn)

23n

二、罗比达法则* 记住:法则仅能对,型直接用,对于0,,1,00,0,转化后用.幂指函数恒等式*fgeglnf

三、单调性判别*

1、y0y,y0y

2、单调区间分界点:驻点和不可导点.四、极值求法*

1、极值点来自:驻点或不可导点(可疑点).2、求出可疑点后再加以判别.3、第一判别法:左右导数要异号,由正变负为极大,由负变正为极小.4、第二判别法:一阶导等于0,二阶导不为0时,是极值点.正为极小,负为极大.五、闭区间最值求法* 找出区间内所有驻点、不可导点、区间端点,比较大小.00 7

六、凹凸性与拐点*

1、y0y,y0y

2、拐点:曲线上凹凸分界点(x0,y0).横坐标x0不外乎f(x0)0,或f(x0)不存在,找到后再加以判别x0附近的二阶导数是否变号.七、曲率与曲率半径

1、曲率公式K|y|(1y2)

12、曲率半径R

K32

第四章 不定积分

一、不定积分的概念* 若在区间I上,F(x)f(x),亦dF(x)f(x)dx,则称F(x)为f(x)的原函数.称全体原函数F(x)+c为f(x)的不定积分,记为f(x)dx.二、微分与积分的互逆关系

1、[f(x)dx]f(x)df(x)dxf(x)dx

2、f(x)dxf(x)cdf(x)f(x)c

三、积分法*

1、凑微分法*

2、第二类换元法

3、分部积分法* udvuvvdu

4、常用的基本积分公式(要熟记).第五章 定积分

一、定积分的定义 af(x)dxlimf(i)xi x0i

1二、可积的必要条件

有界.三、可积的充分条件

连续或只有有限个第一类间断点或单调.四、几何意义

定积分等于面积的代数和.bn 9

五、主要性质*

1、可加性 aac

2、估值 在[a,b]上,m(ba)af(x)dxM(ba)

3、积分中值定理* 当f(x)在[a,b]上连续时:af(x)dxf()(ba),[a,b]

4、函数平均值:babcbbbf(x)dxba

六、变上限积分函数*

1、若f(x)在[a,b]连续,则F(x)af(t)dt可导,且[af(t)dt]f(x)

2、若f(x)在[a,b]连续,(x)可导,则:[a

七、牛-莱公式* 若f(x)在[a,b]连续,则af(x)dx[f(x)dx]|bF(b)F(a)

axx(x)f(t)dt]f[(x)](x)

b

八、定积分的积分法*

1、换元法

牢记:换元同时要换限

2、分部积分法

audvuv|avdu

babb3、特殊积分(1)aa0,当f(x)为奇函数时f(x)dxa

20f(x)dx,当f(x)为偶函数时(2)当f(x)为周期为T的周期函数时:

aanTf(x)dxn0f(x)dx,nZ

T(3)一定条件下:0xf(sinx)dx0f(sinx)dx

2 10

(n1)!,n是正奇数时(4)02sinnxdx02cosnxdxn!

(n1)!,n是正偶数时!2n!(5)0sinxdx202sinnxdx n

九、反常积分*

1、无穷区间上

a

其他类似 f(x)dxlimaf(t)dtF(x)|aF()F(a)xx2、p积分:ap1时收敛1 dx(a0):pxp1时发散

3、瑕积分:若a为瑕点:

b则af(x)dxlimf(t)dtF(x)|F(b)F(a)

其他类似处理

axaxbb

第六章

定积分应用

一、几何应用

1、面积(1)A(y上-y下)dxaA(x右-x左)dyabb

xx(t),(t),则A|y(t)x(t)|dt(2)C:yy(t)C:(),与,,()围成图形面积(3)12A()d2

2、体积*(1)旋转体体积*Vxay2dx

Vycx2dy

或Vy2axydx(2)截面面积为AA(x)的立体体积为VaA(x)dx

bbdb 11

3、弧长

(1)sa1y2dx(axb)(2)sx2(t)y2(t)dt,(t)(3)s22d,()

二、物理应用

1、变力作功

一般地:先求功元素:再积分waF(x)dx dwF(x)dx,x[a,b],克服重力作功的功元素dw=体积g位移

2、水压力

dP=水深面积g

第七章

微分方程

一、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dy形式:f(x)g(y)

dxbb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1、线性齐次:yp(x)y0 通解公式*:yCep(x)dx

2、线性非齐次

yp(x)yq(x)通解公式*:ye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篇5

学习函数极限的存在准则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左、右的概念。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例:符号函数为概念。

对于这个分段函数,x从左趋于0和从右趋于0时函数极限是不相同的.为此我们定义了左、右极限的定义:如果x仅从左侧(x<x0)趋近x0时,函数与常量A无限接近,则称A为函数当时的左极限.记:

与常量A无限接近,则称A为函数

当如果x仅从右侧(x>x0)趋近x0时,函数时的右极限.记:注:只有当x→x0时,函数函数极限的存在准则 的左、右极限存在且相等,方称

在x→x0时有极限

准则一:对于点x0的某一邻域内的一切x,x0点本身可以除外(或绝对值大于某一正数的一切x)有≤那末≤,且存在,且等于A,注:此准则也就是夹逼准则.准则二:单调有界的函数必有极限.注:有极限的函数不一定单调有界 两个重要的极限

一:

注:其中e为无理数,它的值为:e=2.7***045...二:

注:在此我们对这两个重要极限不加以证明.注:我们要牢记这两个重要极限,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用到它们.例题:求

解答:令,则x=-2t,因为x→∞,故t→∞,则

注:解此类型的题时,一定要注意代换后的变量的趋向情况,象x→∞时,若用t代换1/x,则t→0.无穷大量和无穷小量 无穷大量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已知函数,当x→0时,可知,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趋向无穷大。为此我们可定义如下:设有函数y=大的数),总可找到正数δ,当

时,在x=x0的去心邻域内有定义,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N(一个任意

成立,则称函数当时为无穷大量。

记为:(表示为无穷大量,实际它是没有极限的)

无限趋大的定义:设有函数y=,当x充分大时有定义,同样我们可以给出当x→∞时,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N(一个任意大的数),总可以找到正数M,当时,成立,则称函数当x→∞时是无穷大量,记为:无穷小量

以零为极限的变量称为无穷小量。定义:设有函数,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δ(或正数M),使得对于适合不等式数当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6

学 校:姓 名:日 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2014年12月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11月22、23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授课的老师知识丰富,博学多识,毫不吝啬的展示出自己优秀的成果,令我们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启发,也让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我对教师这个岗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收货颇丰。

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人格和社会特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有效教学能力、提高其评价、反思。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其次,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上,我们只有做一名教育工作的促进者,才能逐渐提高学校德育的效能,提升大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学习。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生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主要来自社会实践等;二是理性知识,主要来自课堂教育和伦理书籍等。通过学习,它们可使学生了解关于道德的知识。(2)立志。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愿望,立志就是陶冶道德情感的修养方法。(3)躬行。躬行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通过躬行才能落实品德修养。躬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自己与他人共处、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按照道德归法做事。后者是最重要的躬行方式。(4)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察,通过自省,学生才能了解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实际情况,以便为自己的修养形成依据,从而有的放矢地去恶从善、改过自新,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各种心理现象,积极的,消极的,正常的、异常的,都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大学生要搞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主要应做到:(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在学校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篇7

教育不仅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更是培养面向未来持续学习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需求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快速兴起的背景下, 知识产权教育愈来愈显得重要。高校作为培养极具创新欲望和接受新思维的青年人的主要教育阵地在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中参与到知识产权学习的学生主要是法学类专业的学生,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很少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学习, 对知识产权知识不能全面清晰地掌握并应用。而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实务工作上具有明显优势[1]。因此, 在理工科专业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对传统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极大补充, 培养成本也极具经济性。理工类专业如何依托自身教学、地域和特长等优势资源, 针对不同领域、行业和课程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 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现状

在高校如何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基于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提出多种教学模式和设想。国内林霖等人[2]提出的“知识、意识、能力、行为”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模式, 旨在帮助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 培养知识产权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 改变行为模式。李国英[3]认为知识产权人才应有层次, 包括本科初级应用人才。徐玲等人[4]从大学生学历构成、教、学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分析了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缺陷。杜伟[5]认为应合理设置理工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层次, 形成多学科渗透交叉的培养模式, 并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赵海嫒[6]则从态势分析数据上得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 缺乏合理的培养体制。谢惠加[7]介绍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郑丽娜[8]提出了一个理工科知识产权课程的模式设计构想, 在高年级的理工科学生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符琪[9]提出了一个校企融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模式。徐凤烈[10]则质疑了目前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模式是简单叠加还是有机融合, 认为都不可取, “部分融合”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国外Hennessey[11]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模式, 解决问题模式、模拟学习模式、临床教学模式、讲义教学法等。Kaplan等人[12]提出了一个非律师专业的知识产权课程作为技术教育的正式课程, 并通过跨专业学科的协同实现了教学。从上述报道的文献来看, 国外学者是从微观的层面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来探讨知识产权的教育, 而国内的知识产权教育规模不大, 多集中在政法类专业, 师资知识结构单一, 教学手段也较简单, 更重要的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学者多从宏观、中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来研究知识产权的教育, 缺少从微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指导。本文所探讨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化整合”教育模式从课程的层面将知识产权教育内化于专业教育之中而加以整合, 是强化知识产权教育特色的浓缩体现, 是从微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教育发展的探索。

三知识产权教育内化整合模式构建

知识产权内化整合模式强调在理工类专业项目教学中与知识产权教育的无缝整合。将专业学科与知识产权学科交互, 项目教学过程中内化和整合知识产权理论知识, 如图1所示。 在完成项目教学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获取与项目相关的信息, 评价、综合和分析相关信息, 进而固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与此同时, 引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实质性要求理论知识, 同步在项目信息处理时进行专利的搜索、掌握最新的技术进展, 最后形成具有创意的实用解决方案。这样学科交互的教学过程中, 指引了学生对科技奥秘的探索, 扩展了已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专业项目教学具有了创新性语境化的背景。对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讲解也突破了理论传授、法条讲解的传统框架中, 而是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科技迅猛发展的语境引入到课堂上, 达到从一般的知识产权的法学概念的讲解向重要的生产要素回归。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学科交互的学习过程中, 养成了既懂得尊重他人智力成果, 也知晓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我研发成果的观念, 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掌握一定的研发素养和研发方法, 了解自身的专业特长和能力, 为进一步规划学习目标和就业意向提供了多种选择。所以在实施新教学模式中, 既要把握专业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注现实需求, 又要密切关注当前知识产权的竞争形式和发展态势。很显然这种学科的交互, 虽然难以在概念、方法、过程、认识论、术语和数据上做到完全的统合, 但存在思想、理论或概念上的交互。因此, 内化整合了知识产权理论内容的理工类专业教学会构成批判性的知识增量。这样也会大大改善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理论时的 “学死理论, 死学理论”的状况, 而是达到学习有压力但无负担的境地。

新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通晓知识产权理论的核心团队, 团队成员可由参加新模式的教师和技术人员构成。成员们要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编写教案和教学设计。组成知识产权核心团队能保证专业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基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知识产权信息的介入也能使项目研究达到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同时, 一个专业的知识产权核心团队会起到示范效应的作用, 带动其专业知识产权核心团队的形成。团队成员间教学设计和经验的相互传递, 也会使得每个成员的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提升,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知识产权学习的群聚效应。如图2所示。

图3表明了核心团队的一般教学工作流程。首先, 组织并优化项目教学内容和涉及的知识产权知识, 再次指导学生如何确定项目中的技术问题, 如何对现有技术检索, 如何创新性设计解决现在的技术问题, 确定解决问题中创造发明的步骤, 再引导学生阅读、解释专利说明书以及涉及的索赔等事项。另外, 教师们还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他们所要研究的项目中, 并要求项目的完成内容是学生学士或硕士课程的考核要求。

例如,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还要掌握头脑风暴法等创新技能, 要十分清楚研究项目所处的环境条件, 审慎观察和选择有吸引力的技术问题, 之后在核心团队教师的帮助下, 进行全方位的专利检索。学生们在了解解决问题的现有技术后, 寻求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研究的进程, 核心团队教师会评估研究成果是否要通过专利和外观注册的方式进行适当的保护 (如图3、图4) 。

四新模式教学实施体会

新模式教学改革在某理工综合大学一个工科专业的项目教学课程中实施。首先, 通过教学研讨的方式, 以自愿参与的形式, 由相关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知识产权核心团队, 资深教授任团队负责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收集、整理相关技术信息, 分析相关专利说明书, 确定可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设计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实验, 并将上述内容形成项目教学的项目任务书。项目教学正式开始后, 团队教师分别与学生组成项目教学小组, 要求学生发现并确定技术问题, 引导学生对现有技术的检索, 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并在适当的阶段评价成果的专利性, 甚至是专利说明书的撰写。目前, 已有部分项目成果具有专利申请的可能。

新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学的质量。新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能自然而然参与解决问题交流思想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能有针对性设计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全面认识现有技术, 策略地运用专利信息和其它的文献信息, 避免无效的发明创造甚至是可能的侵权。教师和学生会从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个方面去检视项目研究工作。在解决问题时不仅站在学术新颖性的角度出发, 而且还能顾及到发明创新的步骤。这些步骤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讲往往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对发明步骤的重视, 对师生都是有益处的, 能促使师生合理吸收、引用现有技术的精华, 在成果中规范引用已有研究成果, 避免任何形式的剽窃, 共同提升师生的学术道德标准。而教师也会在其中提高对问题概念化、确定问题和设计技术方案的能力, 后期的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和商品化的过程又会进一步增加教师参加知识产权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机会。新模式的实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横向思维的培养, 如何调理创造性开发的心态, 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如何在团队工作与他人、团队擦出思想的火花, 在创新性的工作过程中留下可持续性发展的种子, 而且还培养了果敢质疑的头脑。学生项目完成报告的质量也随着引用相关性和批判性的分析得到很大的提高。

当然, 新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需要多主体的参与。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新模式成功经验和教训,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普及推广。 要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研究机构等外部力量的积极参与。例如可以通过与专利局和地方企业合作, 由专利局派人指导师生尝试将企业的专利申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优势互补, 相互服务, 相互促进, 共同搭建新模式教学的实践平台。教师的课程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需整合学科的教学内容, 更多注重实务与案例教学,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以确保新模式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五结束语

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本身缺乏清晰的定位, 理工专业与知识产权专业的深度融合并不现实, 本文探索的知识产权内化整合模式也许是培养知识产权科技型人才较好的选择之一。 这种教师通过“专业项目+ 知识产权”的教学手段, 不仅为教师自身积累了专业课程整合知识产权知识的教学经验, 而且极大地唤醒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激发了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热情, 创新能力得到了持续培养, 充分发挥出了学科交互的优势, 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其教学效果。在满足人才的市场需求和知识产权教学规律的要求下, 对知识产权科技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具有深入探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8]郑丽娜, 于慧丽.理工类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 (1) :15-16.

[2]林霖, 张英杰, 胡允银.“知识、意识、能力、行为”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3) :146-149.

[3]李国英.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12 (2) :70-72.

[4]徐玲, 吴亚男.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理论观察, 2014 (2) :132-133.

[5]杜伟.高校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政法论丛, 2013, 10 (6) :121-126.

[6]赵海媛, 袁悦.基于SWOT分析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建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18 (36) :69-70.

[7]谢惠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1) :152-155.

[9]符琪.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 2011 (05) :29-31.

[10]徐风烈.知识产权教育模式简单叠加还是有机融合[J].新西部, 2012 (29-30) :190.

[11]Hennessey W.The Pla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a of universities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DB/OL].http://www.ipmall.info/hosted_resources/Teaching_IP_Hennessey_99.htm.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知识解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新兴环境背景下,高等教育本身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职能的变化使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进行转型的同时,应切实认识到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管理方式的转型方向,使高等教育管理能够更上一层楼。

一、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学校在成立之初,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学术,促进高等知识的传播,高校本身具有的学术思想理念普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在这个阶段,高校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知识,而不存在利益、社会关系等较为复杂的内容[1]。人们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普遍是为了追求真理,加强对知识的探索,促进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因此,此时的高等教育没有考虑到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只是单纯的追求知识,因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不能符合当前的时代要求。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兴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开始逐渐凸显,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充分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由于观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更进一步发展。目前来说,大学已然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也在积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地位和角色之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在办学方面,也更好的与当前时代、当今社会接轨,高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制约,并充分满足当前社会的有关需求。近年来,高校面临着企业、研究机构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只有加强管理方式的转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使高等教育管理更具有实效性,更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来说,高等教育不仅局限于对单纯学术的追求,而是对知识类型的重新定义。高等教育更加致力于从社会角度出发,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2]。现阶段,学术思想因其特有的局限性不再受到大众群体的认可,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思想。技术思想即肯定科学技术对当前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到技术才是推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技术思想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方面,更加注重实效性,更加讲求效率。

然而,尽管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效益,但是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性质发生了变化。虽然在效益上有所提高,但是高校现在面临着过于行政化及市场化的问题。目前来说,部分学者已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者转变为学术方面的生意人,或者逐渐变得缺乏个人思想,越来越注重迎合大众市场,因而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部分高校组织尽管实现了高效率,但是缺乏了一定的道德标准。由于过于注重效率,因而使管理结果出现了过于工具化和程序化方面的问题,使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变得模糊,使高等学校失去了其本质内涵。除此之外,由于过分追求管理模式的程序化、技术化,因而使高等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使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中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在管理方式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虽然使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使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不能体现出高等教育的本质内涵。因此,高校应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正确把握好学术研究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高校应切实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使命,学术研究仍然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并应切实注重学术理论方面的不断创新。高校应切实认识到,自身的根本使命仍然是发现知识,探索知识[3]。在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应切实注重保持一定理性,通过理性思维来实现来对社会展开深刻揭示,促进社会的良好秩序。高校应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不是具有批判性的,因而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也应不失原有的本质。

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切实建立理性思想。高校应切实明确自身所肩负着知识传播的使命,通过理性思想来看待当今社会,正确处理好高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力求实现协调统一。高校应切实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营造大学校园内丰富的精神家园,使我国高等教育得到有效发展。因此,高校应切实认识到,转型并不是盲目的转型,而是要立足于根本,应切实避免矫枉过正等问题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良好的管理,充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从而得到有效发展。

四、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探讨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教育管理模式方面面临着转型。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价值取向偏离等方面的问题,使高等教育失去了其本质内涵。为此,应正确把握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方向,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明,戈国元,孟庆峰,等.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系统分析[J].江苏高教,2013 (4):47-49.

[2]印丽丽.刍议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4):117.

[3]毛亚庆.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13 (12):68.

上一篇:邻水县柑子镇中心小学群众路线总结报告下一篇:浅谈银行保函与信用证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