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精选10篇)

论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 篇1

一个现实社会的道德水准,主要不是由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进步和完善与否来衡量,而是由其成员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风尚如何来确定。如果道德规范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普遍遵守,那么再好的道德规范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不能真正提高。因此,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不仅需要有一套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而且更需要有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道德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

一、范导与纠错:道德养成需要制度的伦理关怀

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公众的道德自觉性以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衡量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主要不在于订立了多少道德规范以及这些规范的内容达到了何等程度的进步水平,而在于社会公众是否都遵守了一个社会共同要求的道德准则,是否普遍地养成了文明的道德习惯。如果一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是高度文明和进步的,但是其公众的行为选择普遍是不道德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是不健康的,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不可能是成功的和有效的。因此,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必须着眼于如何增进社会公众的道德意识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自觉。

毫无疑问,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首先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活动。它是一种无形的、非程序化的精神力量,深藏于人们的品性、意向之中,内化为人的感情、意志和信念。某种价值观念要想成为现实的道德力量,就必须以“征服”、“俘虏”人们的心灵,获得主观上的确认为前提。在道德建设中,道德教化(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或思想政治工作等)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不明是非对错、不辨善恶美丑的行为主体,是不可能有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性的,即使他并非故意作恶,但也有可能因无知而违背道德规范。因此,只有反复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德教化,帮助人们正确区分什么是是非对错,什么是美丑善恶,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逐步建立其所理解和追求的由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价值等意识和观念所构成的意义世界,一种普遍的、共同的社会道德自觉才会成为可能。

然而,道德意义世界的建构只是道德自觉的可能,还不等于道德自觉的现实。要使人们的道德意识真正转化为普遍的道德自觉,仅仅有道德教化是不够的。因为一方面道德教化总是以假定的、理想的人性和道德图景为前提,虽然可以陶冶人的主观世界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励和引导现实的人们为实现超现实的理想目标和意义世界而努力,但它无法解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只有理想的劝导不可能让每个人在现实的利益冲突面前保持崇高的道德。另一方面由于道德教化是通过传统习惯、社会舆论、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柔性手段和途径来进行的,要通过主观世界的自我接受和认可才起作用,它对那些有较高道德责任感和较坚定的道德信念者是有效的,特别对那些不明事理、不知如何行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象更有作用,但对那些道德建设的逃避者、违规者、破坏者,它除了给予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以外往往无能为力的,不能保证社会道德规范的共同遵守。因此,要保证社会道德意识得到普遍养成和社会道德规范得到共同遵守,就必须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强化制度的规约,使社会公众的道德自觉得到制度的伦理关怀。

所谓制度的伦理关怀,就是为道德建设提供一种制度安排的伦理环境,使社会公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的养成得到制度力量的支撑、调整和关怀。因为人的道德自律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道德规范的遵守是以自我本性的必要节制为前提的,而人的本性具有无限膨胀的自然特性,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力量作为他律进行控制和调节,光靠个体的良心是很难遏制自然本性的无限膨胀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认为,儿

论道德的结构 篇2

关键词:道德结构;道德宏观结构;道德微观结构;道德品质

前言

在规范伦理学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对道德的解析。而道德结构的研究是对道德进行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道德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道德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发生作用的机制。使道德能够有效的引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一、 道德结构

根据道德主题的不同,我们将道德结构分为道德宏观结构即社会道德结构和道德微观结构即个体道德结构。道德宏观机构的主体是人类社会。道德微观结构的主体是具有道德意识,能够自主作出道德的选择的个人。

(一) 道德宏观结构

道德宏观结构是由社会道德意识,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活动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社会道德意识是社会大多数成员通过对其所处历史时期一定社会关系的认识,所形成的在道德活动中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心理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和。社会道德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并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社会道德关系是社会道德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所谓道德关系,就是人们基于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并遵循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发生的社会关系。[1]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人类行为规范形成的最根本动因,在于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资料生产秩序,德关系最初脱胎于生产关系。

社会道德规范是从某种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指导人们思想行为,对人们是非善恶进行评价的体系,由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道德规则两部分组成。社会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最基本要求,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2]社会道德规则是由社会道德原则推到出来的,更为具体化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原则与社会道德规则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当它们之间相互冲突之时,我们应该服从社会道德原则。

社会道德活动指人类活动中具有善恶意义的群体性活动。[3]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善恶价值的一般性群体活动,如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选择活动等;另一种是为了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社会成员道德品质而进行的与道德有关的群体性活动,如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等。与道德相关的群体性活动是社会道德活动的高级形式。它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推进一般群体性道德行为更为有效的进行。

(二) 道德微观结构

道德微观结构由个人道德基础要素、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评价三部分组成。

个人道德基础要素指个人意识之中对其道德行为产生影响的意识部分,主要包括道德境界和文化知识水平。道德境界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意识现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追求实现道德理想的过程中,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4]根据人们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的方式,我们把道德境界分为:自私自利的境界、公私兼顾的境界、先公后私的境界和大公无私的境界。个人道德境界与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境界以道德行为为基础,是在道德行为进程中不断积累提升而形成的;道德行为以道德境界为指导,随着道德境界的提高而调整。

个人道德行为是具有道德意识,能够自主作出道德选择的人做出的具有道德价值,能够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个人道德行为由道德原动力、道德目的、道德手段和道德效果组成。道德原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道德行为的思想动力。道德目的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目的。道德手段是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手段。道德效果是人们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具有道德价值的效果。按照个人道德行为的动机――效果,可以将其分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两类。道德行为是一整复杂的动态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运作方式。

个人道德评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社会个体或群体的道德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从道德评价的对象入手,道德评价可以分为:对他人道德行为的评价,对群体道德行为的评价和道德反思。个人道德评价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发展,对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发挥道德规范的功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活动中总是存在着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整体利益的冲突,所以在道德评价中特别是道德反思中常常会出现与实际相偏离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要使以“自我”为评价主体进行评价转换到以“他人、社会”为出发点进行评价。在自己作出评价之时要进行横向的借鉴,考虑与该道德行为发生关系的他人、社会对这一行为的评价。

二、 道德结构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

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规范他律性向道德规范自律性转变的过程。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表现为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和导向性。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是指道德规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告诉人们不可以做什么。道德规范的导向性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的指引,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外在的约束性与导向性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在不同角度的解释,外在约束性是以“不应当’为侧重点来解释社会道德规范,导向性是以“应当”为侧重点来解释社会道德规范。道德的他律体现的是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在这个阶段道德发生作用的力量来自于社会道德的压力如舆论压力等,不是来自于道德主体。这时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外界的诱惑足够大时,他律的约束力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长生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将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才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从个体道德形成的过程分析,个体处于婴幼儿时期尚未形成自我道德意识,成人对个体的要求及个体对成人道德行为的模仿成为个体同社会联系的桥梁。当个体的行为符合成人的道德要求时会得到一定的奖励或表扬;当个体的行为违背成人的道德要求时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或批评。这个过程体现了道德的他律性。道德他律行为的反复出现会在个体的意识中不断强化,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道德经验的丰富,最终产生道德认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继续在道德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提高。

三、结语

我们要在准确理解道德结构及其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全面发挥道德结构对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使人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使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全社会确立起来。这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注释:

①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1版,第62页

②安云凤,《新编现代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6页

③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1版,第63页

④安云凤,《新编现代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87页

参考文献:

[1]安云凤:《新编现代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1版

[3]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版

[4]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何怀红:《良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论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 篇3

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建立起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它除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又能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况,是由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和内容所决定的。就其本质来看,正如列宁所说,它“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服务的”。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我们对道德的经济意义的理解,也是以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质的规定性为前提的。

道德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工作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这一主体而发生作用的。道德,离不开一定的道德教育,尽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各异,但其对象都是特定社会个体的人这一主体。通过道德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这一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而社会个体的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又是以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三种基本要素同时发生效能为其前提的。在时序上没有先后之分。社会个体究竟把自己的智力、体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单靠智力、体力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社会个体头脑中的思想品德。假定社会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时,其智力、体力是一个既定量,那么思想品德就可以比拟为这个既定量的调节器。它既可以促进这个既定量,也可以使其向负方向发展转化。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智力、体力的这种正负方向的调节作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道德教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着眼于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作用,那么,我们道德教育应使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观念,及时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使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调节作用向积极方向发展。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应该放松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更不应该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进步。从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体上是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由党的领导来体现的。

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那些道德,特别是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及道德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把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那些新道德观念及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亦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呢?一般他说,我们应把下列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

1、进取与创新观念:社会个体的进取与创新观念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它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成就和成功的愿望及历史使命感,表现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对社会的贡献表现为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把进取和创新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就能使社会个体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使思想品德在调节智力和体力两因素中具有必要的张力。

2、时间和效率观念:时间和效率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观念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每一单位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日益增大。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加强时间和效率观念的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把时间、效率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才能使社会个体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品德特征,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3、法制与纪律观念:法制与纪律观念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法制与纪律观念。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要求社会个体要具有遵法、守法的道德风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且是依法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一环。道德教育把法制与纪律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道德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的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性调节,是道德教育经济效能的表征。从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抓紧道德教育工作,什么时候社会风气就有明显好转,社会经济和生产率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放松道德教育,就会产生社会风气不正的`严重后果,这在种情况下,即使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也决不会持久。

在实践上回答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已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可喜的探索。据调查,由于道德教育不得力,社会个体思想品德差所造成的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散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上海市企业每年因此损失劳动生产率23--25%,损失国民收入195亿元,损失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在管理行列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可以想象,前几年由于忽视道德教育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国将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它相当于全国几十个大型企业全年收入之和,这一反证真实他说明了道德教育的经济价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要求我们认真改进道德教育工作,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组织学校教育活动,从根本上克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注意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不能只从抽象的内容上来局限道德教育,而应注重现实的历史的道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应进入到精神生活的更深层次,又要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更广阔的层面。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要紧密地和个体社会化结合起来。不仅要注意在功能和目标上协调家庭和学校的预期社会化,而且也要与人的继续社会化(职业适应、终生学习等)结合起来;不仅要进行道德社会化,还要指导好政治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要组织在道德教育的总目标下,使校园文化、风习传统、心理气氛、人际关系以及种种“潜在课程”,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闭门“修养”是培养不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也不可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应当认真组织社会实践和道德践履,倡导各种生动活泼的讨论、调查和陶冶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阐明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提高对道德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认识,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热情。同时,我们在理解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时,首先要克服这样一种倾向,即简单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经济活动或经济效益。我们认为两者的“简单取代”不是对道德教育经济意义的科学认识。

论道德糟粕 篇4

郑稚晓

内容摘要“视而不见与充耳不闻”似乎成为人们为自己开脱责任最好的方法。人性的冷漠,道德的沦丧,致使整个社会表现出“人人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理性为王的时代,道德在理性分析的肢解中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目,道德是良心,是感性的,当人们在做一件有美德的事情时,过多的思考是否值得、是否有风险时,过多的考虑不利后果时,道德也就丧失了原本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视而不见与充耳不闻、信任、冷漠、旁观者效应

引言:道德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古人早已领会“道”与“德”二字的真谛,并以道德为基础探索和践行着正确的价值观。而现代的我们又是怎样做的?正是由于利己主义、责任感的缺乏、不守诚信等一系列匮乏的道德充斥着整个社会,使我们目前的社会处于一种半陌生化半熟人的特殊形态,人性面临挑战,道德面临危机,下面我将选取道德糟粕之一——视而不见与充耳不闻这一角度展开论述。

当克尤公园吉娣.格罗在被谋杀时,你敢出头吗?马路上遇到摔倒的老太太,你敢扶吗?佛山路上遇到被碾的女童,你敢救吗?不要拿农夫与蛇的故事为自己的推托找借口,“视而不见与充耳不闻”似乎成为人们为自己开脱责任最好的方法。人性的冷漠,道德的沦丧,致使整个社会表现出“人人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我不禁深思:是什么导致了人们之间如此多的不信任?为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如此泛滥?

在农村的时候,邻里之间非常重感情,连说声谢谢都嫌客气,一家人有困难,亲戚朋友那可是掏心掏肺的在帮忙,来到城市里,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不是说他不会帮,而是他望向你的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和戒备,语调冷冷的,仿佛自己是个烫手的山芋,避而远之方为上策。其实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自然也懂,城市中人际关系复杂,居心叵测的人比比皆是,使人们不得不处处设防,兴许正是缺少了农村人的那份信任感,城乡之间竟有如此大的差别。

2011年9月7日(湖北)当阳市广播电影电视剧办公大楼前,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张道青惨遭歹人持刀袭击,头部中4刀,右手三手指被砍断,重伤倒地,行凶过程持续约3分钟,大楼门前至少半人围观,其中包括张道青的同事,尽管张多次呼救,但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

犹太作家维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其实冷漠并不是无情,只是一种自保的工具,一些人为了明哲保身,害怕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就有了各类视而不见与充耳不闻的现象。

深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还有一种心理在作祟,那就是“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事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当你看到在路上摔倒的老人时,你的心理不可能平静的毫无波澜,所谓视而不见与充耳不闻这一切都是装的。你肯定会在救与不救之间徘徊,但当你抬头放眼望去,你会发现周围有好多个旁观者,你就会想:别人都没行动我干嘛瞎操心啊,万一被讹上怎么办?于是你淡然的做一个旁观者,并且所有人都抱着和你一样的心态,采取了和你一样的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推来推去,最终形成了己所不欲,施予他人,他人不欲……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结局。

以上都是对其个人因素做出的分析,而社会就没有任何瓜葛了么?当然不,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受到血缘与地缘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圈比较小,关系也就比较密切,讲的是“人人为

我,我为人人”互相帮助成为社会的良好风气。改革开放冲破了血缘与地缘的限制。市场经济的推动,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为了追赶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人们行色匆匆,都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奔波忙碌,于是那条牵引着人们关系的纽带也在无形之中被扯断了,说一个就在身边的例子:一家人搬进了新楼房,一年以后都不敢保证这家人是否了解自己的邻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算在外面碰着了也不一定认识。邻里之间都冷淡到了这个地步,更别说出去帮什么陌生人了。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不愿再花时间和心思去进一步的了解一个人,不愿通过交往来辨别一个人的好坏,而是采取“一视同仁”的方式,省心省力也省了人情味……于是,人性的冷漠,信任感的降低,旁观者效应这些也就不足为奇!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不得不承认,正是教育的误导,夸大了陌生人的威胁,使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别轻易理睬”……社会上各类教育都在给我们敲警钟,使我们遇事总想退缩来达到自我的保护。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理性为王的时代,道德在理性分析的肢解中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目,道德是良心,是感性的,当人们在做一件有美德的事情时,过多的思考是否值得、是否有风险时,过多的考虑不利后果时,道德也就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可怕的沉默,可怕的理性,使人们一步步的偏离道德的轨道,而如今的这种局面还能否挽救,人们的良知还能否被唤醒?……我说能,方法总会有的

下面我将针对“小悦悦事件”列出几个解决之策。方法一:体制的改革。

现社会,贫富差距相当悬殊,国有企业高管动辄上百万年薪,与老百姓的收入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形成了高层人士蒙头发财,老百姓为了生计疲于奔命的局面。普通老百姓面临房车儿女教育等各方面的压力,身心俱疲,在路上走着还要面对这类事的发生,肯定要想:救了那女孩,要送她去医院联系她家人,口供搞不好还可能被屈…….耽误上班还要被扣钱,还是算了吧!而高高在上的高层人士也不会有闲情逸致步行于街道上随时准备去搭救别人,自然也体会不到普通老百姓的难处和心理的苦。

方法二:“惩恶扬善”

小悦悦一事后,网上开始传开为此类事立法的帖子,我十分赞同。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人们将没有诸如“扶人者被诬陷为撞人者”“拾金不昧却被讨要更多的钱”之一系列的后顾之忧,从而才能真正放心的去帮助他人。

方法三:教育改革

在推行方法二的前提下,推行教育改革,既然法律都有了保障,即使被讹诈,法律也会还原真相。教育方法就不需再灌输“陌生人威胁论”这一类的思想了,大力推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无疑极为重要。

试论道德选择 篇5

道德选择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决定人们生活的道德方向以及人格的`发展水平.现代社会是价值多元、道德多样化的社会,如何实现合理的道德选择,明确相应的道德责任,推动社会与个人趋向完善,已成为当代道德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 者:刘丽霞 王明珠 作者单位:刘丽霞(扬州化工学校政教室)

王明珠(江苏省委宣传部)

《论语》论道德修养 篇6

关键词:《论语》;道德修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34-01

《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研习学问、探索人生和社会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完备的道德修养体系,对个人人格的塑造、提升与完善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一、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人之模范也”之说,教师是人类知识文明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理念的载体,是全社会道德修养水平最高的一个群体,《论语》主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指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有言”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无言”在于示范,实际指导学生的行动。孔子强调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为学生做出榜样,提倡要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起道德表率,才能保证学生成才成德,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而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我们,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

《论语》在强调道德修养重要的同时,也提出了一整套提升道德修养的途径,通过“博学”、“内省”和“躬行”的践行,我们可以有意识、系统性地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1.“博学”。

人非生而知之,人的内在修养是靠不断的学习获得的,对待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成为人们陶冶心性、变换气质的动力之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即使最平实的美德,不经过学习的精琢,弄不好就会成为带有某种缺失的品性,使优点反而成为缺点,正因如此,孔子极力主张要博学、勤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为后世树立了“博学笃信”、“学而不厌”的学习楷模。这也正向我们昭示了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前提就是虚心学习。学习不仅包括学习基础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分清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观,还要求我们不断向他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应在心中树立起道德修养高尚的先进典型,以其为榜样不断努力,我们要立志于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追求专业的精神,努力塑造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道德人格。

2.“内省”。

道德修养的形成,不但基于一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反复的锤炼和打磨,是一个不断反省、改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论语》中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内省”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内省即对自己的内心的省视,修养者要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的言行,对照道德标准,坚持正确的,及时改正错误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如果只学习而不内省,学习的道德知识便会束之高阁,难以产生品德上的提高;只有内省而不学习,便如井底之蛙,不可能获得新的道德认识,也难以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内省,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社会实践,学思结合,“求诸己”、“内自讼”,对照道德标准,勇于解剖自己,省察自我弱点和错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求得新的进步。

3.“躬行”。

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论语》重视个人修养中的身体力行,强调道德修养的完善必须贯穿到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中,孔子曾讲:“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担心自己言行不一致,所以不轻易说话,说到就应做到,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因此,他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此,在力求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相符,以道德实践作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现实载体,恪守仁义至上的道德规范,“言必信,行必果”,与人为善,诚实正直,处处以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断强化从善的观念和意志,形成人的美好的道德感情和行为习惯。

品读《论语》,从“博学”,到“自省”,再到“躬行”,《论语》实际上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提升道德修养的基本路径,在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漫长的过程中,外在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最终要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钱逊.如沐春风——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3]胡雪峰、张炜.从《论语》看孔子的道德修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简介:

姜辛,女,(1987.6-),蒙古族,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1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哲学。

论道德认识论的学科地位 篇7

论道德认识论的学科地位

道德认识论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的研究领域,因而更没有赋予它必要的学科地位.本文将试图阐明,道德认识论既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认识论的一种基本理论形态,是伦理学和认识论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一种认识理论;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理论,与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科学认识论和审美认识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因而具有其它认识理论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

作 者:廖小平作者单位:长沙电力学院政法系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湖湘论坛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年,卷(期):15(1)分类号:关键词:

论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篇8

论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信仰化是道德的高级存在方式.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识产生的对道德的崇信,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的特殊情感.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民大众利益基础、道德对个体与社会所具有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意义是道德得以被人们所信仰的深刻基础.

作 者:黄明理 李德友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系,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年,卷(期):2004“”(8)分类号:B821关键词:道德 道德信仰 超越

论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 篇9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作用

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了五千年,然而由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反而美德教育越加淡漠,人们更愿意去注重一些具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而忽略了美德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影响。

对于国家而言,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以立木取信来博得卫国对他的信任,为以后的变法开辟了道路,可见诚信道德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而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在很多大学里,学生的活动中心,教学楼、超市等公共区域都安装有摄像监控设备,这一现象显示了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问题严重。因此引导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美德教育,是必须要提到日程上来的重要内容。

1 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

1.1 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民族精神来支撑和推动,因为精神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价值体验与转变而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国家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很重视,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忘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作用和意义都是巨大的。

学校经常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题材的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教育,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帮助,让学生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树立榜样旗帜的力量,提出一些爱国主义的先进典型,让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可以说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树立,对学生的思想创新,人生目标的树立,都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1.2 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区建设是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对于80后、90后来说,他们处于时代改革的春风下,他们的思想道德对加快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落实到方方面面的细节,虽说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是相信在所有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和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和道德教育模式,和谐社会的建设一定成功,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校园走想社会,校园不在单单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让校园成为德育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的摇篮。

1.3 有助大学生身心健康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会培养大学生自身素养,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不久前,中南大学就发生了一起情杀人与自杀的恶性事件。这名大学生将自己的女朋友杀害后,自己跳楼自杀。

造成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还是以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展开讨论,在一项西方关于大学生自杀原因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说明,在自杀大学生的平时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没有全局观念,自私,这不禁引起教育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问题的极大关注,加强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方面的教育、加强大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引导势在必行。

1.4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中华民族一向是以礼治国的文明之邦,我国在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尤其西方国家更是对把孔子奉为圣贤,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其意思是,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尖刻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仪的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很多高校已经设立了关于人际交往和沟通礼仪相关的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多的是培养在沟通的过程中以礼待人。

人际交往和沟通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重要内容,这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风气的影响和作用都很大,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文明行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关注,在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时候首先就会对这个人礼遇教化做一个评价。

2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网络上经常会有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信息,这些反面教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在反思这名学生残忍行为的同时,也在考虑我们为何大学生的道德缺失问题如此严重。

2.1 缺少关心和关爱

缺少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关心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产生了不健康的心里,间接的导致道德意识的缺失。启蒙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指出“心里健康问题是导致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大学生身边比较亲密的人,如父母,亲戚,朋友,老师能够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并给予更多的关爱,会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和思想道德起到正面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创造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指引和鼓励。其次对孩子的影响仅次于父母的应该是教师,在学校里要为学生创造出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多的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日常的思想与他们日常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2.2 物质利益的诱惑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能力去辨析正确的获利取向。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机会也并不会关注那些没有准备的人,在不正当利益的背后必将伴随着欺骗和违法。物质利益的诱惑来自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也无法估计。

2.3 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生活环境是社会乃至每个人的追求,可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生活费有家人供给,在学校发生什么问题有人替他们承担,学习课业压力不重,过于舒服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不但不能促进他们成长,更多的则带来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堕落。大学生更多的时间选择泡在网络里,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每天无所事事的生活,让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变得单一,所以大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危机意识,不能让宽松的环境堕落了灵魂。

2.4 互相攀比的心理

互相攀比的心理,使很多大学生拥有拜金主义,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看到某些同学家庭条件优越,而自己缺衣少穿,就会渐渐的变得自卑、冷漠、不愿与人沟通、亦或是产生忧郁症。严重的甚至会为了某种物质因素而不择手段。

3 道德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又重新寻找用以维系社会交往和引导人们精神生活的力量,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9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发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当前社会生活中不道德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使我们的道德建设面临一些新课题。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大家共同一致的努力,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下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反面影响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因素。

3.1 道德缺失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全国各大高校,一直在宣扬学风的规范,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可是都收效甚微,在活动开展期间会对学校宣传的道德要求重点有所强化。但是随着活动的结束,大学生真正受到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所以学校开展的教育运动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变的形式化。久而久之,这种活动的形式化就会让大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里,甚至产生逆反行动。

在考试的时候,考试作弊现象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道德缺失对学风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能从大学生道德习惯出发去教导学生,而不是单纯用校规校纪来约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道德缺失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里一直在提倡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在文明懂礼方面,社会也一直提倡广大市民文明乘车,为老幼让座。大学生因为处于的年龄段和生活背景的特殊性,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社会都会产生积极或者负面的影响。虽然都是一些细节方面,但是如果大家都做好了,会对整个社会的文明风貌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4 结论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在抓,然而因为网络上复杂多元的信息和国内外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存在难题,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多,而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是当务之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兼顾德智体美,才能称得上是全面型的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的道德标准。德是人的内心情感和信念,是人们坚持一定的行为原则所形成的高尚品质。德是做人的准则,主要体现在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都应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和有利于国家。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接受和掌握知识的速度比较快,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培养良性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本[M].漠北人民出版社,2004.

[2]教育部思想道德工作司.《全国高校道德工作穿心论坛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集华.做好高校思想道德工作的思考[J].思想道德教育研究,2005(2).

[4]范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论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 篇10

——预防1504班严慧珍U201512901近来迷上了中国近代史,翻阅书籍时,往往哀叹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晚清的鸦片战争将一个腐朽的偌大帝国打得头破血流,他的国门被推开,他的国土被践踏,他的国民,依旧麻木不仁上交着千百年不变的“黄粮国税”。

苦难贯穿晚清七十年:有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有《南京条约》的屈辱,有黄海大战的悲壮,有平壤溃退的懦弱,有收复新疆的铁血,有胜而求和的无奈......太多太多的史实,读起来如此沉重,太多太多的人事,让人恨,让人怜,让人恨不得食其肉,啖其骨。掩卷沉思,多数人分析中国近代史,都会从什么晚清政治腐败,陈腐,封建来解释他的失败,但我却觉得,他注定会失败,腐败贪污,政治腐朽都是外部原因,真正的内部原因是他权利的高度集中化和自由化,家天下甚至是人天下。

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中说“显而易见,如果政府集权与行政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无限的权力。”而清朝就达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皇帝对于每个人都是生杀予夺,这就必然造成了一个结果:皇权要求一个人不是有用而是忠诚,皇帝的最终目的不是保卫一个国家,而是维持他的统止和说一不二,所以国难当头,慈禧想的不是什么维护国家主权,改革要推动国家发展,而是满汉之争,怎样利用汉族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又见不得汉族称大时刻提防汉人,为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权力得不到约束就必然导致人民的没有自由,没有公平,没有希望。

甲午战争,基于洋务运动,大清与日本,孰胜孰败?这在当时却不是一个定数,但在现在看,这其实还是一个定数。之所以说在当时这不是一个定数,因为当时的清朝经过两次的鸦片战争,已经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和自己的落后,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起了洋务运动,一个是时兴的“现代型”国家日本,一个是知错就改的东亚旧老大清朝,不到最后,连老谋深算的英国都不知胜负。可结果呢?中国惨败,三十载洋务运动成就的代表——北洋水师毁于战火,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这一败终于让政治制度高度自信的中国睁眼看了世界,接着就是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而之所以说在现在看来甲午战阵的战败其实是一个定数,不说兵力方面,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俯拾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实一个制度对另一个制度的全面胜利,我们不能说清朝没有重视这场战争,不能说缺乏人才,不能污蔑在战争中英勇战斗的军人,在此我想就对甲午战争的各种污蔑澄清一下,炮管上晒袜子?简直可笑,炮管离传面多高你知道吗?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就为了爬上炮管晒衣服?北洋军队驻扎地有几千家妓院?你为什不亲自翻一下史料,日本官方记载根本就只有几家,而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为什么在国家战争期间,有如此多的不切实际的污蔑白纸黑字地写在奏折上呈报给皇帝?满汉斗争,党系之争,个人恩怨,自明代以来文臣弹劾他人永远不讲什么证据,手握所有权力的皇帝却恰恰被集权蒙蔽,他不相信任何人,他永远处于生命危险中,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他妄想控制所有人,因此不得不依靠宦官和外戚,恶性循环,明代便是宦官横行,而清朝,处于封建制度的顶峰,吸取历史的经验,他逃脱了吗?牝鸡司晨!

事实便是如此,你越想集权,越想稳定,它就越缺少生机、活力和创造力,内部越稳定,他抵抗外部的能力就越弱,到最后,只有一潭死水才达到了最稳定的结构。而这个道理,历史早已为我们证明了一次又一次。

朝鲜一直标榜自己民主独立,经济发展,人民幸福,但实际的情况是,朝鲜是一个极度专制、经济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封闭的国家。2015年12月,继朝鲜公开宣布张成泽因“反党反革命宗派活动”被革去一切职务、开除出党之后,13日又正式传出其已于昨日遭审判并立即处决的消息。尽管依朝鲜给张的所谓定罪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但考虑到张成泽的特殊地位与影响,以及近些年来的朝鲜政治清洗实践,其遭此决然肃清仍令人震惊。

再思张成泽的倒台以及历来的朝鲜政治,不难发现这个独裁政权的如下集权逻辑:

第一点是任何独裁政权的共性,即最高大权只能操于一人之手。无论你功有多高,只要可能威胁到金氏政权的“唯一领导”,便有可能被打成反革命,甚至肉体都消失于无形。别说张成泽,即使与金正恩共享所谓“白头山血统”的金正日长子金正男,也因为有可能威胁到其执政地位,目前也是有国难投,有家难归。

第二是朝鲜与一些独裁政权的共性,即政治清洗极端残酷。一旦被认为是政治上的对手和敌人,消失的不仅是政治生命,很可能还包括肉体生命。而且,被肃清对象还不只限于自己,还往往包括家人、部下,株连九族。在一场政治运动的背后,往往是无数的血雨腥风。

不知道朝鲜政权还能在这条集权的道路上走多远。其三世集权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这在很大意义上应该“归功于”其高度封闭的愚民政治以及残酷决绝的政治清洗。在如今这个时代,这个高度集权的政体还能走多远呢?

斯大林在担任前苏联最高领导任时,一人独大,国家对其权力几乎没有任何监督和制约机制。在其任职期间,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饥荒,死亡的人数大约在600万-1000万之间;开展大清洗运动,对党、政、军、中央、地方干部实行全面清洗和镇压,受害者的人数至少在70万人以上,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当时的社会可以用“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国将不国”这十六个字来形容。

利比亚前最高领导人——卡扎菲,在其任职期间,利比亚实行单一元首制,称“全国政府主席”,由革命领导人提名或兼任,而卡扎菲就自称为“九·一革命领导人”,拥有利比亚的最高行政权和军事权。利比亚的这种政治制度导致卡扎菲执政长达42年之久。而他的这种至高无上权力也使得他过着毫无顾忌的生活。据报道称,卡扎菲直接控制着利比亚中央银行的140多吨黄金储备,折合成现金将近80亿美元。

······

与人沉浸在集权的美梦中不愿醒来,就一定会有人看到集权的坏处。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分权思想。

波利比阿,(公元前208-公元前126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古希腊麦加罗城邦人,出身名门,年轻时就献身城邦的政治事务。希腊在与罗马的毕德纳战役战败后,被迫派1000名著名的公民到罗马做人质,波利比阿是其中的一位。(公元前168-151)客居罗马,他以希腊学者特有的理智思考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罗马人怎样和借助于什么特殊的政治制度,在短短不到53年的时间里,几乎征服和统治了全世界?由此,写下了不朽的历史著作《历史》。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他的分权制衡思想。他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一种混合政体,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这三种因素得到“精确的调整并处于恰好平衡的状态”。这种“混合政体集三者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的任何一个过分的膨胀,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他阐述了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的权力及其相互关系。“每个部分钳制其他部分,又与之合作,在所有紧急的状况下,他们的联合又是非常适当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在古希腊的思想家已有体现,如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设计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相混合的整体形式,亚里士多德也把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相混合的政体作为理想政体,但是其混合政体主要是各种社会集团和力量之间的混合与平衡,而波利比阿的混合政体概念不仅包括这种平衡,还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的混合与平衡,因此,他的学说已经不仅是一种混合政体而是一种分权学说。这种制约与平衡才是罗马共和体制的本质特征。同时,他的分权学说还不是近代的三权分立学说。

近代系统的提出分权学说的是英国的思想家洛克。洛克在《政府论》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个部分,即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洛克说:“立法权是享有权利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他指出,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国家一旦把权力交付某些人,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权力,“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为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最高权力,法律就不能具有其成为法律所绝对必需的条件,即社会的同意。” 洛克指出,执行权是贝责执行已被立法机关制定的继续生效的那些法律的权力。执行权从属于立法仅,执行机关是“受立法机关的统属并对立法机关负责的,而且立法机关可以随意加以调动和更换。”执行权是一种经常存在的权力。

洛克认为.制定法律的人不能同时拥有执行法律的权力。因为如果拥有立法权的人同时拥有执行权,那么他们便“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相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在英国,立法权应交由议会行使,而执行权则由国王行使,而且,国王应该享有一定得特权,即(自由裁量权、赦免权及处理重大军政事务的权力、临时召集议会的权力)。比如说邻居失火,不得不拆掉一家无辜的人家的房屋防止火势的继续蔓延。但是国王的特权必须以公共的福利为原则。洛克认为,执行权和对外权虽然有区别但是不可能交给不同的人行使。他说:“如果执行仅和对外权掌握在可以各自行动的人手里,这就会使公共的力量处在不同的支配之下,迟早总会导致纷乱和灾祸。”洛克在论述权力划分时,有一个十分进步的地方,他始终强调人民的地位,强调要把国家的最后决定权归于人民,他有句名言“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

上一篇:民主决策的教案下一篇:财务会计第3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