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精选8篇)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
学院:商学院
班级:201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姓名:陈明、朱劲、戴嘉辉、蔡顺鑫、占建明
摘要
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代大学生肩负这重要的责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中国。
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面临着有着严重的危机,同时由于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开放后的中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此次调查正是针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调查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无自觉意识;以及是否应该具有自觉意识等问题,以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网络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网络问卷主要转发到一岭南师范学院学生为主的社交网络,如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共收到150份答卷,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这一人群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传承情况进行调查,抽样性地了解其对传统文化看法。
一、现状分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很一般。而认为氛围好的人占15%。80%的人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一般,对于传统文化非常了解的仅占调查的6.6%。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大多为长辈的传授,书籍和网络。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60%的人支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发展。多数人认为造成传统文化被忽视的原因是周围文化氛围低,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以及现代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更大。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86.67%的人认为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情况中存在问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层次不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来文化充斥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世界,很多传统问话得不到重视。毫无疑问,传统文化的遗失是件可怕的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情况产生的种种问题呢?
一、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人生发展最灿烂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塑造一个人兴趣爱好最关键的时期。与70后、80后相比,90后具有他们有着这个新时代的特点,个性鲜明张扬,思想开放独立,早熟又不成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造力,渴望追求新事物。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存在的形式并没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在某种形式上不具备新事物的特征,因此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这个特殊阶段的特殊心理和生理特征导致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排斥和距离感。
二、据调查得知,有得同学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听长辈讲授。因此,家庭的力量也很可观。因为家是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要是家庭里的长辈对传统文化很热爱,那么家里的孩子肯定也会受其影响而喜欢传统文化,因为从小接受熏陶,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对那些文化感兴趣,甚至懂得如何去欣赏它们,这样可能就在不自觉中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由于现在科技的发达,电脑、手机、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想知道某一件事就会上网查,省时又方便而不再是查阅书籍典献,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只能更快,于是家人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久而久之“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里似乎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反而是外国那些浪漫新鲜的节日更有趣,更吸引人们。
三、当前各大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渐不重视,使大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校课程开设不合理。大部分大学在文化素质教育这方面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少,师资力量较少,硬件资源也较少。虽然,有些高校在校开设了一些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这实际并没有多大效果,其原因有某些课程未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开设定位不当;老师教育方式不合适,课堂上无氛围;学生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等。
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文化教育将影响着每一名学生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因此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随着国家的发展,很多高校的文化教学资源方面的匮乏。把就业率当作方向,传统文化被摆在很尴尬的位置。有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学子就相信学好专业的技术知识是最重要的,以后更能找到好工作。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而不重视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的意识偏差,造成社会观念的严重错误,进而造成社会的不正常发展。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形势,但中国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形式有效的,创新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导致传统文化满足不聊社会需求。而西方文化则创新形式,花样层出不穷,标新立异,迎合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中国越来越与世界各国接轨,而正是这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对文化的功利倾向,许多当代大学生认为现在是经济时代,传统文化不能带来利益,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然而,如何然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如何让传统文化进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这需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自觉意识。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抱着更高的自觉意识: 培养兴趣,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可塑性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生在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时代。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中国人,传承是每个人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枯燥中发现乐趣,有了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学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灌输,加强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学校通过课堂教材传播知识进行文化的传承,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是否能有效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学习中国历史,进了大学,历史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但是仅仅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是很难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的内容应该实现多样化,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方面,因为在研习经典中,学生能思考生命、感受人生、构建起正确的生活方式。
社会教育应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说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是足够大的,因此,国家更应该将社会教育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确保年轻人能够受到正确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传统节日应予以更高的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但是当代大学生不爱过传统节日,弄不清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但却很了解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这种现象对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摧残。国人不重视,别国却费尽心机将我国的传统节日占为己有,像韩国就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在警醒我们,我们的财富怎么能这样拱手让人呢。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我们民族的遗产,只有所有的人都重视起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坚韧如铁,不会被外人所掠夺。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里,我们的脑海也会被这种文化所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被认知和传承。
最后,经过这次的团队的调查,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情况所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如今的现实需要我们具有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负载着一个民族希望,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而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自觉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民族的责任,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情商培养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 历经种种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 起到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 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些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之所以能在历史的天空中光芒四射, 其中为了民族的兴盛、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荣的巨大情怀, 亦或称之为大爱无疆的情商起到了关键作用。
每当遇到艰难困苦而一筹莫展之时, 这些仁人志士都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 发起了不能辱没祖先、不能愧对子孙的慨叹, 这样的慨叹有着怎样的心灵力量, 每每思之不禁令人动容, 历史就是这样一代人感动一代人地传承着。就是今天的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情商教育因素, “修得灵台无鲜纤染, 养成浩气济苍生”, 依旧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加强传统教育, 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意义
(一) 能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和分析社会问题
可以使大学生跳出自我的小圈子, 放飞以历史的眼光去面对现实的问题,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出路。尤其是今天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巨大困难, 也给本就因考研、考公务员、考律师资格证、注册计师等学习的压力而使缺乏阳光的心灵更加雪上加霜。《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终极是为了平天下, 有了此平天下之心才能激发内在的潜能, 主动回归社会的目标高低决定了潜能开发程度的高低, 毛主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壮志豪情, 以及“会当击水三千里, 自信人生二百年”的人生信条, 这样的心理基础, 才能使其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百折不挠, 这才有革命的成功, 可谓是一人兴、一家兴, 一家兴、一国兴。相信大学生的就业与毛泽东的革命相比起来容易得多, 简单得多。所以大学生有济世情怀是当务之急, 也是社会之急、个人之急。相反没有济世之情怀, 只是围绕着个人的得失, 舍鸿鹄而取燕雀, 其人生的发展可想而知。
(二) 能减少社会就业压力和矛盾
就业压力来自于就业人数的庞大和就业岗位的馈乏, 矛盾来自于有的岗位缺乏人, 而有的岗位人满为患, 不能达到和谐平衡。如果解决了矛盾, 势必分流一大部分大学生, 从而减轻社会的压力。现在一直都提倡大学生自主择业, 自主创业, 但纵观这些年来的发展趋势, 择业面不宽。创业则严重不足, 首先是大学生缺乏创业之心。缺乏创业之心的原因是缺乏创业之能, 而创业之能中, 市场意识、社会需求意识, 则更是缺乏, 不敢从社会底层做起就不能积累足够的勇气。中国革命没有井冈山的斗争, 就不可能有百万雄师过长江的伟大壮举, 没有为社会吃苦之心, 就很难有个人发展之力。个人与社会是一体的, 这一体之心, 才能帮你找到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找到它并切实努力弥补社会漏洞你才有一份牢固的职业, 有底层奋斗的经历, 才能获得发现之眼, 有了慧眼才会有出路和办法, 解决了社会难题才能解决个人的发展问题, 解决了个人发展题, 才能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三) 能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得以传承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 可以说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正是因为乘坐了这艘传统文化的大船才走到今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学习西方、接受西方的过程, 这以后应当是我们融化西方, 让西为中用, 并且让西方接受的时期了, 接受我们首先是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 外国人感兴趣也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这样如果我们不懂得、不珍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将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谁能完成, 谁才是历史的主人, 民族的功臣。毛泽东就是一个证明, 是“以中化西”的最好典范, 是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人物, 所以他成为一代伟人, 而他所依靠的不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吗!认识到了文化传统是民族发展的根本, 努力继承, 才会有美好的明天。从时下经济角度来看,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也不容忽视, 《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已经进入小学生的课堂, 依此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必然的, 隋丽娟、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等学者不正是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平台在社会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吗?他们做现在, 我们做未来。
(四) 能满足于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可以说这一缺口是很大的, 几位名人所做的只是铺路的基石工作, 而以后的事情更加精细, 社会需求更加广泛, 科学技术越发达,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心理需求越强烈, 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究天人, 以和谐共处见长, 把人的位置比较合理地摆放在天地之间, 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法”的过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自然的产物, 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认识才使得我们民族走到今天, 而西方科技在给人类创造“幸福”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灾祸, 环境问题、战争问题、核争端问题、地区贫富差异等问题, 这也使今天的人类充满了困惑, 这种困惑就充斥在我们周围, 需要我们运用传统文化给以恰当的解释, 消除不良心理, 重新净化人类的心灵世界, 运用文化的力量, 解决现实的问题是目前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五) 能满足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
中国走向世界, 世界也要接纳中国, 中国梦幻般的古代文明令许多西方人士心驰神往, 尤其是现在, 心理所遇到的困境依然相当严重。世界由东西两半球组成, 而今, 西半球的物质文明之火熊熊燃烧了三百余年, 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使世界走向融合, 走向一体, 在世界大同化的进程中, 西方的精神领域, 明显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无论是打着“人权”的旗号, 还是打着“反恐”的旗帜, 无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揣测世界, 这使世界纷争不断, 危机重重, 马克思所预言的经济危机一再出现, 究其实是因为精神领域中缺乏东方“中庸”的智慧, 不能共荣共存, 所信奉的是弱肉强食, 所凭借的以强凌弱, 老子早就说过:强者死之徒, 柔弱胜刚强, 是以世界要打破这局谜棋, 必须借助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
大学生必须有世界心才能在未来的社会舞台中站稳脚跟, 现在社会舞台就是世界舞台, 要在世界舞台中有所贡献, 必须以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基因为基础, 成长出适合于现实的文明之花。杨振宁、李政道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 以东方所持有的思维模式, 取得了科研成果, 赢得世界的尊敬。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们一、二个人的成功, 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在当今依然可以大放异彩的证明。
(六) 传统文化的实践性能弥补大学生因缺乏实践而形成的思维缺陷
目前大学生的思维误区是:遇事总找客观理由。例如中国的《四书五经》要求朗读背诵, 在朗读背诵中, 学者可以从中体会古代先哲们的克己复礼精神境界, 同时自我声音可以增加自我的心理稳定, 以观照声音的形式来观照自我的心灵, 通过先哲那充满哲理的智慧名言, 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情商的提升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二、传统文化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传统文化的具体学习情况, 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学习。
(一) 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鉴于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殊作用, 营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在一切可见之处, 摘录出先哲的智慧词语, 让每一面墙都成为先哲的眼睛和嘴巴, 使学生随时随地都接受熏陶, 古人在洗脸盆上都刻上“苟日新, 又日新, 日日新”以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有一个新的开始, 做新民。
(二) 选择和树立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从古代先哲中选择一位做自己的研究对象, 从他的人生轨迹中获取生命的智慧, 达到“神交古人, 心忧天下”的作用, 从其传记入手, 再学其著述, 达到熟之又熟, 信手拈来的程度, 孔子就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王操》的古曲中, 体会到文王的形象和精神状貌, 由表及里, 如此反复揣摩, 才能达到“学究三代, 宪章文武”的程度, 没有与古人这种神交的过程, 如何能获得古代传承的精神之力, 没有精神之力如何能承担历史的重任, 牛顿研究自然科学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大学生研究社会科学也必然站在先哲的肩膀上。
(三) 成立学习兴趣小组
志同道合者共同研究, 共同交流, 澄清思想, 印证学识。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在彼此的交流中精神得到提升, 互相磨励中彼此促进。回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人无不是借助团队的力量, 坚定理想, 放飞目标, 终于成就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目标, 毛泽东主大地之沉浮, 周恩来毕生为了中华之崛起, 所以学习型团队是一个重要保证。因为它可以形成一种不同外部的思维、语言、舆论环境, 彼此能够形成共识, 达到自信运用群体动力原理实现目标。
(四) 邀请名家授课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接触当代的名家。名人指路的效应还是值得提倡的, 例如收集名师讲座录像组织大家观看, 或者能请到名师到校做报告, 这近距离接触对学生会有更大的作用, 或者利用假期到著名的文化圣地做游学, 到著名文化学府去拜访名师, 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 学以致用, 以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人际关系问题可以借助于《论语》中的智慧, 管理学中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大学》, 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可以借助于《中庸》, 成功学方面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孟子》, 对于未来的预测, 可以借助于《老子》, 对于商业中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孙子》, 等等不一而足。
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积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荣辱观,言简意赅,概括精辟,论述深刻,寓意丰富,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八荣八耻”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丰富而优秀的精神内容
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它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范畴就是“仁”。所谓“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对人要有仁爱之心,又说:“仁者,义之本也。”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道德修养,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仁”、“义”思想本身就体现了人、我、群之间的和谐发展观念。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些话适于建立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强调“天人合一”,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中国集体主义的思想渊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的“仁”、“礼”,墨家的“兼爱”、“尚同”及阴阳学说,道家之道等。
为人正直、修身养性的自省精神。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染,中华民族具有“正道直行,崇尚气节”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成为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民族。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提高人的基本素养,必须以修身养性开始。《中庸》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的就是修身养性的准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爱国主义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史,宋代陆游“位卑不敢忘国忧”,范仲淹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慨然而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仁人志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他们心中的信念及名句构成了一股流淌不息的爱国热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呼吁奔走,直至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由爱国主义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形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使祖国统一始终成为各民族、各时代的最强音。
团结友爱,宽容大度的“厚德载物”的包容胸怀。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仁者爱人”。注意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至今对人们的交往实践仍有启示意义。
用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注重基础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意识。大学生开始走向自立,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由于他们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验不深,在基础文化修养方面,常常出现困惑,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对此,我们应当吸收“爱人”“和合”之道,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吸收尚公精神,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主体的责任意识,重群体是我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主张“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当代大学生理应承继传统,学会关心社会,热爱祖国,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民族、国家结合起来,树立对自己负责,报答父母、人民养育之恩,为集体、为事业奋斗献身的责任意识,进而确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
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中国古人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统一。一个人仅懂得应当怎样做人还远远不够。更要身体力行,才算有了道德。三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刘备临终托孤时的名言:“勿以惡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成长乃至命运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诚信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的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准尺度。诚信就是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其本质是一个人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用这些基本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落实、内化、贯穿到每天的生活、学习和衣食住行之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融会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史中,也曾使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在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战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理应吸收精华,抛弃糟粕,并将其应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明是非知荣辱的当代大学生。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的不被重视,加上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外来思想道德因素不断涌入,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偏颇。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现代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人的精神生活贫乏了,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道德建设上的某些混乱无序现象有所滋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被置于批判地位的我国传统文化连同它的精萃,现代青年了解不多,加之文理偏科、应试教育,使传统文化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的脑海里没有扎根,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滑坡。如何激励起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心,如何培养他们分辨良莠的能力,还有艰巨的文化历史课要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而人文知识相当匮乏。
据笔者的一次调查表明,某高校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中没有一人通读过仅有五百多字的《朱子治家格言》,有些学生甚至望文生义,把该书的作者猜为朱熹;也没有一个人读过《论语》;绝大多数人不知《十三经》为何书„„这种调查令人感到十分意外。人文教育的淡化,使大学生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我国历史文化缺乏基本了解,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观念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导致道德观念变更,价值准则失落。一些大学生思想空虚、颓废,政治热情丧失,表现在价值观念中,功利色彩浓厚,过份强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毕业分配、专业选择、考试态度中无不表现出来。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尊重教师,不刻苦学习;对人生理想、国家命运缺少兴趣。有些学生连起码的行业规范、道德准则都不懂,随意乱扔脏东西、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讲粗话;食堂买饭插队,损坏公共财物等等。社会调查也表明,高校毕业生与社会所期望的人才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人文素质方面。一些在校高智商的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一定就是事业的成功者。反过来,智商一般的人成功率却高得多。这是因为智商对是否成功的影响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等对成功与否的影响却占了80%,它包括敬业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等因素,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决定着人的规范力和激发力。一个大学生如果只懂得专业知识,对“怎样做人,如何做事”都不懂,甚至有的连起码的文化道德素养都较差,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即使专业成绩再好,也不能得到发展。这样的大学生应变能力较差,也不愿献身高强度的科研攻关,更无法激起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都会出现一系列偏差。有鉴于此,当前高校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自强拼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精神的“四有”新人。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较高的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等学校在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应当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应当充分认识到,整理、研究和利用我国优秀文化,是大学生伦理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前人的论述应赋予新的含义将其注入时代精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构建我国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长达几千年的教育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加以挖掘、利用,用优秀的传
统文化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经过几千年筛选、过滤而积累下来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崇尚。如爱国、正义、礼貌、孝敬、谦让、敬业、奉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等,都是极其适用和有效的教育材料,容易唤起青年人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也与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道德体系完全融合。“有理想”,是儒学的人生哲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从来重视理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本身也多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兴亡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他们希望统治者懂得“民贵、社稷次之,君轻”的道理,实施“仁政”,反对暴政。从“三纲”中派生出来的“忠”、“孝”有其精华可取。“忠”的观念若赋予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四化建设事业的新意,则可以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还有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精忠报国”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无不是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而具有为国献身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是当代大学生仿效的榜样。“有道德”,是儒学的显著特色。儒学经典《四书》中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还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以看出,其“明德”、“修身”的学说,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传统文化中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敬业”、“慎独”、“见利思义”、“义而后取”等可以引为对现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应要求他们淡泊名利,提倡义利双全。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则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发财致富,但讲究“生财有道”。“三从四德”中的“德、言、容、功”,可归纳为培养现代女大学生的四个基本要素,女大学生应成为讲道德、善言辞、仪态端庄大方的现代女性的典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可以视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组成部分。“三纲”中的“孝”可赋以奉侍老人的自觉性,这是人类的美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完全得益于儒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文化”,是儒学最根本的标志。在许多儒家名篇中,都有大量记载。著名的《劝学篇》,通篇举有许许多多事例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书中指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都是儒家倡导的刻苦学习的著名事例。在学习态度上,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要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实事求是的学风,这与现在某些
大学生“60分万岁”的学习态度相去甚远,是极好的正面教材。《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勤有功,戏无益”等都是大学生们很好的座右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香门第”、“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倡导知识熏陶的重要性。“有纪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在传统文化中,主张“修身”、克己奉公、自我约束等道德伦理,可引伸为现代意义上的遵纪守法的要求。《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交,止于信”,是一种双向的自我修养的内在约束,可以赋予新的解释,产生新的意义,体现自律精神。“三纲”中的“节”,去其封建性,也可以作为现代青年要讲“节制”的一种要求,作为现代青年男女互敬互爱、交友、恋爱、节制情欲的一种自律。朱熹主张用道义、理性来节制过分的个人欲望,抑制享乐主义,“纵欲而私于一己者,灭其天也”。儒家学说还提倡“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49而内自省也”。要求人们多做自我批评,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注意发现过失,时时予以纠正,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规章法令。道德伦理与法制观念并重,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现象,是人文素质的更高体现。此外,还有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伦理意识,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作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的修养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在目前的形势下,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强调文化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去。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改革德育内容,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促进大学生文化道德素质的养成,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德育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改变过去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也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向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是照搬前苏联的培养模式,进行简单的“共产主义教育”。文革后,也仅强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思想政治课学习偏重革命史、党史,而学生在德育养成方面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这样的德育显然不全面。政治信仰固然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人的文明修养和文化品位,政治方向与个人修养不能等同。反过来,一个人的品质好了,他的政治方向更大可能是正确的。“四有”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有理想”。作为个人的理想这是德育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包括把社会主义搞好的理想、使国家富强起来的理想,这些都是属于文化道德素养方面的内容,单靠学革命史和政治理论是无法形成的。以革命史为例,它跨越的时空仅百余年,而文明古国的文化少说也有二千多年,它已经融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积淀为一种遗传基因,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对它没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胸怀。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文化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则应把德育摆在首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这类人才具备较高的文化道德素质,这就决定了改革专业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本科教育基本上还是属于“专才教育”的模式,愈来愈显示出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其结果是约束了学生专业面的拓展和能力的开发,降低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格局,将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体系中,使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协调起来,互补共进。
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校应切实加强领导,将德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摆上议事日程,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确立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突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要设置人文学科,内容涉及文、史、哲,可以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作为学校人文学科课程的重要部分,并采取措施保证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并辅以多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著,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的政治考核也应包括理论知识部分和平时表现两个方面,以促进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建立起文明的行为习惯,真正在内心深处产生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驱动力,最终使道德的主体意识发挥作用,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泱泱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优秀品质的见证;它的弘扬与当下大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博大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等都会得到相应提高。
关键词:传统中国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发展
作者简介:谢瑶瑶班级:工商0902学号:090110013
4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简单理解
从甲骨文出现起,中国传统文化就以一种不屈的态势延续下来,融合诸子百家、曲艺歌赋,融合民族精神、精华糟粕;历尽苍苍与折磨,历尽误会与打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孟大谈儒家之中庸,老、庄推崇道家之无为,我们听到了李杜名家吟诵诗词歌赋,汉唐乐府齐奏高山流水,我们欣赏着八卦棋盘的精巧绝伦,水墨书画的点睛之处,我们演绎着代代相传的古***俗,大俗大雅的民间游戏„„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对传统文化最多的评价,有人却过多地关注由于时代原因造成的落后乃至糟粕部分,引发过激行为。譬如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学,独尊儒术”,譬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孔子的批判等,再比如影响深远的“领导概念”: 君臣有别,权重则位高,延续到今天,这种“礼数”便有了新的称谓——“尊重领导”。并非危言耸听,认真分析起来,如今社会政治生活的种种黑暗与丑恶,大多来自这看上去并不可憎的四个字。这些变质了的产物理应坚决抵制,因而我们要用扬弃的态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让它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成为推动世界文明与发展进程的加速器。
2、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人们的心灵世界也面临许多困惑。许多人对传统文化视而不见,为求效益或潮流,一味追逐流行或洋文化,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代现象。例如,一些经典的手艺以后继无人,一些古老的文字无人问津,一些古典的艺术遭人厌烦。
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并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特点,形成新的价值体系,以更进一步地认识、理解和促进未来中国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1、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尽管国家一直努力加大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度和措施:
1995 年原国家教委开始在全国52 所高等院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截止2006 年底,全国共有93 个基地157 所大学进入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行列。这些学校在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质教育向理论化、系统化迈进1
而大学生人文素质却不容乐观,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格不健全、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方面。
22、加强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1)、健全大学生人格,丰富知识网络
性格决定命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更为以后的道路打下良好的铺垫。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整体理性认识,从而健全大学生人格,完善人文知识网络构架。也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3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加强人文素质的一大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3)、推动文明环境的改建
不论大小,社会环境都是由人这一个个的独立个体构成的,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决定着周边一群人的素质体现,一群人的人文素质又慢慢影响了整个所处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的高素质人才。
4三、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1、浅谈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1)、促进大学生理性融入社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化,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杂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们的视野,迷乱了视线,这些新潮的,时尚的东西渐渐改变了某些大学生的文化观,他们追求新奇事物,被其华丽外表所吸引,渐渐失去辨别经典与流行的能力,失去吸收古典传统文化的能力,失去了融入社会时必要的理性眼光。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对其保有持续的热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成为有健全价值观、理性分析能力的人,在进入社会时具备国家、名族意识,使其树立起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2)、有助于融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中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圈相对狭小。而大学生在这时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易趋固执,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坚持性,在具体交往中表现为以下特点: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强。但也有一部分的同学,由于自己的个性、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形成不合理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反应,给大学生活留下阴霾,影响社会适应的能力。甚至有严
重者,还会对自己、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纵览传统文化的内容,基本都贯穿着儒家文化大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优秀品质,而这些恰恰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的促进剂。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对人际交往认知有偏颇的同学应当好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熏陶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能在交往中得心应手。
(3)、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5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善良、对 社会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义,一举一动都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大学生能够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道德建设的发展,更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2、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人文素质培养
(1)、继承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正确对待它的方式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当今时代,难以避免的就是文化的交流融合,从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3)、创新传统,与时俱进
只有继承、学习是不够的,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要明确方向,要有宽松环境,要有勇气和意志
(4)、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拉近古典与大学生的距离
学校应该专门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比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工艺欣赏等等。
四、结语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天我们都面临着大量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提升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理性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点滴,从容处理学校,社会中的一切。1陈媛媛 黄安云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教学研究》第31 卷第2 期
陈媛媛 黄安云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教学研究》第31 卷第2 期
杨异群《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考试周刊》2009年第38期
杨异群《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考试周刊》2009年第38期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儒家伦理型文化,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本文从具有时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入手,提出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与和谐社会相同活力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继承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 者:于秋波 吕翠微 付亚樵 作者单位:于秋波,吕翠微(佳木斯大学思想品德教研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付亚樵(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根和发展之本,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使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如果舍弃了体现中国特色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就相当于舍弃了人文素质培育所赖以扎根的土壤。本文结合今天的时代要求,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方面的精神资源加以简要分析。
一、和谐型人才培养框架及培养途径构思
(一)和谐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和谐型人才是自身身心和谐,并能与他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包含自我、人我、物我和谐三种维度,也可以理解为“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即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及其与自身以外的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构思
1. 和谐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高等教育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将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育人为本”,就是要把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 和谐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双通双动”的教育模式
“双通双动”是指针对和谐型人才培养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相贯通、相互动,将学校的主体教育与社会的辅助教育相贯通、相互动。具体而言,就是将学校与社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模式压抑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虽然有“因材施教”的观点,但是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经典语录。教育强调的无批判的继承,注重读经典活动,不求甚解,脱离实际,追求读死书,培养的人也是书呆子,唯唯诺诺,没有个性,没有创新精神。在现在中国的大学中还存在着这种影响,也有许多这样的学生。
2.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3.传统“和谐”的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传统和谐价值的价值观会使大学生崇尚求同,习惯从众,不敢标新立异,缺乏竞争意识,产生依赖性,重复同样的东西,就不能产生新生事物。
4.统伦理道德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中国文化要求人们“慎独”,推崇“内省”,关注自我的修养,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自我炫耀。而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都抑制了他们的智慧与意志,使得他们在情感、意志、审美等方面有个性缺陷。
5.权威化、功名化、社会等级观念的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中国人崇尚权威、乞求功名。
三、如何培养和谐型人才
怎样培养能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人才,也就是说,要使能够达到与社会和谐的境界,应具备哪些品质呢?这既是每个社会个体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
1.培养“知人善任”的品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即使不是在领导岗位上,要想与社会和谐,就必须要能与人和谐相处。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确有许多的因素。但是,“知人善任”是首要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中,尤其是现代化社会中,人的需求最高层次是能充分体现自我人生价值。
2.培养“感情投入”的观念
每个人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我们不仅仅的是考虑自己处于这个岗位上应怎样做,还应考虑他人处在不同岗位上能怎么做。
3.培养“宽容大度”的品性
首先,应该尊重他人的个性,万不能以己之好恶去苛求他人,要容许“异类”的存在,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自己在某些社会个体中也许是“异类”,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做到宽容待人。
其次,对于他人的“冒犯”,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理解对方的良苦用心。古人有言:“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实乃金玉之言。
再次,在社会工作与生活中,的确有些人会对自己有真正的伤害,有时甚至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能心胸狭窄,更要宽容对方,才能最终化解矛盾,消除芥蒂,重新创造和谐的相处环境。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关系国家大业的重要工程,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但是,重视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向信,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11.
[2]代华琼.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辨证关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6,(3):52-53.
[3]林世选,单培勇.国民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3.
[4]刘向信,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3,95.
[5]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
关键词: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精神
课 题:本文系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项目(项目编号:MP2014-62)研究成果。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指引时代精神发展方向,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需要被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指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方向。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培育中国精神为首要任务。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高昂的中国精神,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革命传统,能使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崇高的理想展望未来、用坚定的信念参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为实现个人梦、民族梦而不懈奋斗。可见,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
2.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需求
民族复兴是我们立足世界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今是价值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民族的复兴绝不仅是GDP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国精神的力量。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需求。
四、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途径
1.以“知”为前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
(1)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文化多元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认识的不到位,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削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应以“知”为前提,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自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使之融入各类课程中。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熏陶、引导和锻造,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培育中国精神。
(2)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结合时代特征及大学生身心特点,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诸如思想素材、价值理念等灵活运用,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以校园文化为基石,创建大学生精神家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空语境下的魅力。让校园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在认知基础上,用文化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高校软实力、弘扬中国精神。
(3)树立文化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其积极因素创新发展,使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与大学生科学价值体系建立相统一。所以,应通过现实及虚拟环境,积极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大学生会博采众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树立了文化创新意识,培育了中国精神。
2.以“行”为抓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
(1)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中国精神。高校应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发线上、线下资源,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功效。开展相关的赏析、论坛、征文、故事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在“知”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行动指南的大学生们能有展示自我并引领朋辈的舞台,使他们身体力行,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开展班风及校风建设、社团活动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与中国精神培养双提升。
(2)发挥家教作用,培育中国精神。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凝练,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魅力的体现。可见,家庭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支撑。家庭教育是方式、更是艺术,通过开设家长课题,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培养新时代家教理念,来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把“孝亲”作为“行”的起点,培养“崇德”的思想,激发“报效祖国”的志向,培养孩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
(3)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培育中国精神。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就要投身于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大学生搭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步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调查,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复兴进程中文化的价值、精神的力量,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行列中去。通过志愿服务,接触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净化灵魂,为传承中国精神增添信心与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把自身汲取的文化精髓弘扬到社会中,把中国精神的力量传递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队伍中。平台的搭建使社会正能量走进校园,社会的需求也会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同样,高校思想传播、精神引领的作用会辐射到社会。平台的搭建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弘扬,中国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思宇.中国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
[3]李大建.以文化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向[J].教育研究,2011(3).
[4]吴沛好.论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2).
【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建设10-03
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论文06-10
试论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异性10-28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11-24
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2-07
大学生传统文化话剧剧本05-29
大学生文化节策划07-14
大学生宿舍文化长廊策划书12-11
大学与大学精神论文06-14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