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植物(精选6篇)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种一棵植物,利用六周的时间,每周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及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种一棵植物,利用六周的时间,每周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及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塑料花是植物吗?(不是)师:说一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汇报)
二、拓展活动:选择一种方法种一棵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1、选种子(一个生的、饱满的)。
2、怎么种?(选容器、土多少、浇水、放在有阳光的地方等)
3、每周选一个时间观察种子的情况,把观察的情况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标上时间:第几周)教学反思:
2、观察一棵植物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观察一棵植物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画下来。
2、知道植物是有根茎叶组成的。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一棵植物,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组成的。教学难点:观察一棵植物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怎样观察?
二、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观察,交流植物由根、茎、叶等器官组成)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三、将我观察的植物画下来。
1、先画土。
2、再画茎。
3、然后画根。
4、最后花叶。
四、研讨:说一说你观察到的植物。
五、拓展:观察一棵树,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这节课谁值得你学习?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教学反思:
3、观察叶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叶的特点。
2、观察后画一片叶。
教学重点:观察叶知道叶的特点,画一片叶。教学难点:观察知道叶的特点。教具:叶子 教学过程:
一、聚焦:师:我们观察自己带来的叶子,叶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汇报)
二、探索
1、观察各种各样的叶。(先看书观察再观察小组成员带来的叶子)
2、同一棵植物的叶,都一样吗?(先观察书,再选出学生带来同一种植物的叶,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一样)
3、画一片叶,尽量画得完整。
按照“叶片—叶柄---叶脉”的顺序画。
三、研讨:叶有什么特点?它会怎样变化?
四、拓展活动:做一副叶画。方法:
1、准备叶。
2、粘贴、加工。
3、写上姓名。教学反思:
4、这是谁的叶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能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3、科学态度目标: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4、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叶子,《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子?)
1、猜叶游戏:教师把学生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叶放在投影仪下展示,请同学们猜。
2、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请其他同学猜。(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做游戏,举手参加)
二、到校园里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想一想,举手回答。)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找到。“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预计用15分钟以上的时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旳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课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还可以追问,其它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信息。
(对手中旳叶反复观察,比对。想一想,思考问题)
三、研讨: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发现了这种植物?”(思考问题: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生说,其他学生补充。)
教学反思:
5、植物是“活”的吗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3、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动物是活的,植物是活的吗?
2.你们说说小狗为什么是活的?依据是什么呢? 3.那么植物呢?它是活的吗?依据是什么呢?你有什么证据吗?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学生把自己在第 1 课种植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 1 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1)回顾 1 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2)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3)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也可以准备一 些非生物物品进行对比。)活动二: 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请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可以用其他常见的植物代替)(1)说说同一樱花在不同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
(2)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 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 化,这又说明了什么?
三、课程小结。学生小结: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植物 是“活”的。
四、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植物需要水分、阳光,植物是“活”的。教学反思:
6、校园里的植物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2、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观察图片,思考问题。问: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 在哪里见过它?”
2.适时介绍植物名称 , 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二、聚焦 :
1.出示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
2.(1)根据回答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2)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1.观察和描述图片。3.举手回答问题。(1)叶、开花、有果实等(2)墙角、墙上、池塘里等, 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三、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按照老师要求来完成科学活动。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 注意安全 , 不能边走边画 ,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 一棵植物前 ,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 , 并巡回指导 , 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 , 教师要组织学生 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 ,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 , 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 , 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3.最后教师设疑 : 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
(1)叶、开花、有果实等
人类向植物病虫草鼠害作斗争,历史悠久。从古代到近代,农业病虫草鼠害不断发生,并且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一次次巨大的灾难。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植物病虫草鼠害的斗争,如《诗经》《春秋》中就有鼠害、蝗灾的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防治各种灾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周代就已经知道用药草熏蒸、炭火逼攻、洒草木灰等方法防治害虫。
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类向植物病虫草鼠害作斗争,主要依靠经验;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步入了以实验结果为依据防治的新联阶段。与此同时,也给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形成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40年代,农业生物灾害的防治,进入了重视依赖药剂防治的新阶段,防治效果明显提高。但长期使用药剂,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农业药残毒,污染环境,影响人畜健康;病虫产生抗药性,导致病虫更猖獗等新问题,严重制约了农药的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提出了综合防治的策略。随着近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引入,人类对各种生物灾害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加有效。植物保护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目前,植物保护学已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鼠害学和杂草学五大学科的划分。
当前,农业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仍是严重影响我国农业高产、稳你和品质的重要问题。但人类对农业生物灾害的防治,再不是单凭经验和传统技术,而是依赖现代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先进科学和技术来进行。
我国地域辽阔,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损失严重。有的病虫害是世界性的。如小麦锈病菌就靠高空气流作远距离传播,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范围流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贸易的敷加,一些检疫性病虫草也会敷多,这就需要植保工作者与国际同行,互相支持与合作,共同为世界植物的健康生长而努力。
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
第1~2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和“种植凤仙花”,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在实际种植中体会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3~7课“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与“种子的传播”,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长出新器官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是对凤仙花一生生长变化的总结,也是对整个单元学生亲历的科学实践过程的总结。
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但还不曾去深入地探究。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学生本身就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美丽的凤仙花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大多数学生的种植经验不足,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教师要给予关注和指导,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种植成就感,为接下来对植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1.根据教情,与其他单元的教学交叉进行。凤仙花的生长受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进行“种植凤仙花”探究活动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教学进程;另外一方面,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教师可按具体生长情况做适当调整,如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穿插到第二、三单元中间,以保证合理、有序地完成本学期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根据学情,督促、帮辅、激励等适时跟进。凤仙花生长周期约为150~240天,周期较长,学生在观察凤仙花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教学间隔过长,学生遗忘作业;意外状况频出,学生难以坚持;作业本身难度高,学生易受挫;评价、激励不当,学生无动力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提醒、督促学生观察凤仙花;鼓励学生出现意外状况时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不要轻易放弃;作业按照难度分层布置,为学生进步提供“脚手架”;前置激励计划,适时跟进。
第1课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教材P2~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植物的种子多种多样,不同植物的种子颜色、大小、形状等各不相同。
2.知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
3.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幼苗是由胚发育来的,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3.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
4.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种子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子内部结构产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种子是人类的主要粮食资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难点: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知道种子内部每部分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蚕豆种子、浸泡过的蚕豆种子、花生等其他植物种子、放大镜、镊子、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种子萌发的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聚焦
1.提问:
(教学提示:出示蚕豆、花生、玉米等不同植物种子的图片。)这些是什么?(预设:蚕豆、花生、玉米……)
2.讲解:大家的回答都正确,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作种子。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3.提问:在春天,把这些种子播种到土里会怎么样?(预设:会发芽;会长大;会慢慢长成一棵新的植物;……)
4.揭题: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成全新的植物?这和它的形态与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的奥秘。(板书: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设计意图】认识种子之前,首先让学生知道种子属于植物体的器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新植物体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特征的欲望。
种子: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器官,由雌蕊子房内的胚珠发育形成,包括种皮和胚。有的种子内部有胚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1.提问:这些种子都一样吗?(预设:不一样。)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些种子的外部形态呢?(预设: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
2.活动:给学生分组发放蚕豆、花生、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用眼、鼻、手等感觉器官从颜色、形状、大小、气味、表面光滑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3.追问:蚕豆种子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预设:棕褐色或青绿色,肾形,表面光滑且硬。)花生种子呢?(预设:浅红色,椭圆形,光滑且硬。)凤仙花种子呢?(预设:黑褐色,椭圆形,粗糙且硬。)
4.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探索二: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1.过渡:种子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发育成植物,它们的内部结构有什么奥秘吗?
2.活动:引导学生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将自己的猜测以简图形式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3.提问:大家的猜测各不相同,那种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教学提示:给每个小组发一粒干蚕豆、一粒用水浸泡至膨胀的蚕豆、一张白纸和一个放大镜。)大家认为怎样观察能更方便地比较这两粒蚕豆呢?(预设:将白纸对折,把两粒蚕豆分别放在对折线两侧进行观察。)
4.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它们外面都有“皮”包裹着;“皮”上都有一块像伤疤一样的斑痕;浸泡过的蚕豆膨胀了;……)
5.讲解:大家观察到的种子外层的皮叫作种皮,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疤痕样的部分叫作种脐。
6.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7.交流: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各组的观察记录,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
8.讲解:蚕豆种子里有两片“豆瓣”,叫作子叶,其内部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为种子萌发提供所需的养分。子叶的连接处上面尖尖的结构叫作胚根,会发育成植物的根;下面小齿状的结构叫作胚芽,会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叫作胚轴。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共同组成了植物的胚。
探索三: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的是蚕豆种子,那么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会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玉米、花生等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图。)
2.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预设:花生种子和蚕豆种子的内部结构相似,都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
3.小结:虽然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内部结构都基本相同,一般都有种皮和胚的结构。
通过猜测、绘图、解剖等途径,观察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初步理解胚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研讨汇报
种皮:种子外层的皮,一般由胚珠的珠被发育形成,具有保护胚的作用。
拓展与小结
1.小结:植物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种皮保护种子,胚能发育成新植株,其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提供营养。
2.拓展:种子除了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还能用于艺术创作呢!(教学提示:课件出示种子贴画,并播放制作视频。)你们学会了吗?请在课后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创作一幅种子贴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身边更多的植物种子,做种子贴画是将科学学习拓展.到艺术领域,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更多植物种子的兴趣,丰富学生对种子多样性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激发学生对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知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第三题。
三、选择题。
1.下列图片中,绿豆种子是()。
4.干瘪(biě)的蚕豆种子的种皮是很难剥离的,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这样就能轻松分离得到完整的种皮和胚。
A.用水浸泡一天B.用小刀割开C.用手撕开
5.下列种子的结构中,对种子起保护作用的是()。
A.胚根B.种皮C.胚芽
参考答案
听了许老师执教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这节课,我简单地谈自己的看法: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七课。学生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已经对几种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
因此在课前许老师播放了很多植物的图片,加上学生前面的学习和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写出很多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营养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对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和大树的一生进行比较来学习这块内容。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在学生学习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环节如果能让学生看到实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更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科学的方法,例如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
课上到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相同特点已水到渠成。许老师组织学生根据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已经能够基本说出有哪些共同特点。植物一生的变化过程,植物的生长需要差不多,植物都会繁殖和死亡等等,只不过条理不够清楚,描述的语言还不能做到准确、科学化。但是从儿童化的描述中,已经能够归纳和说出植物的共同点,并且指向植物是生命体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炼归纳板书,形成科学概念: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l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联系实际参与关于植物繁殖的中长期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最好利用照片等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常见的可供营养繁殖的植物;月季、葡萄的枝条;土豆、大蒜头;落地生根的叶;大丽菊、蒲公英的根;夹竹苹果或苹果树等其他适合压条法繁殖的植物(有条件的最好在学校的苗圃进行);枝剪、刀、草木灰等必要的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花盆或合适的替代品、土、剪刀、塑料袋、水、杯子;自带的植物(可以不带,选用教师提供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提问: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学生分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记录在交流记录表上。(小组内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教师指导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交流记录表:
植物名称
繁殖后代的方法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
7、师生共同探讨。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5、播放电脑课件。
讲解:
有些植物,例如夹竹桃、葡萄等,把它们的枝条向下弯到地面,在挨着地面的部位用土压埋;过些天,这根枝条被土压埋的部位会长出根来;待根长比较多、扎得比较牢的时候,把已生了根的枝条剪下来,它就会长成一棵新的夹竹桃或葡萄。由于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必须用土把枝条压埋,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压条
有些植物,例如月季、天竺葵等,把它们的枝条剪下来,插进土里;过些天,这段枝条埋在土里的部位就会生出根来,逐渐长成一株新的朋季或天竺葵。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叫做扦插法(板书),“扦”也是插的意思。
有些植物的根比较粗壮,贮藏营养比较多,用它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例如甘薯。春季,把冬季贮存的甘薯贮藏根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过几天,在贮藏根上就会长出许多幼芽;再过些天,幼芽逐渐长大,长出茎和叶,把它们剪下来,便成为甘薯幼苗;把甘薯幼苗扦插在潮湿的土地里,便长成新的甘薯。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4、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种植一棵课堂上没来得及做而自己有特别喜欢的植物,成活后带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14、植物的“分身术”
花
繁殖器官果实
种子――种子繁殖-―常见的繁殖方法
根
关键词:动植物;上好;科学课;资源
由于身处农村,亲近大自然有着无比优越的条件,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灌木、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无论是动物的生长,还是植物的培育,我们都可以亲临现场,让学生亲力亲为,收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的植物资源
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农田里、小路边、小山上到处生长着无数有名字的、或没名字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使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能直接感知植物,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一)依托课堂,接近大自然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观察它一生成长的过程,我们教师可利用学具袋中凤仙花的种子(也可以是其他生长周期短的植物),让每位学生将种子种到可以携带的罐子中,给凤仙花浇水、除草……并将其带到课堂中进行观察,共同了解凤仙花一生成长的变化。学生在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变化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身边其他的植物进行对比观察,深入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观察到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到凤仙花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以及体验到收集种子时的那份喜悦。
(二)走出课堂,体验大自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的游戏区域也从泥土地逐渐向水泥地过渡,直接与田野接触的机会少了。虽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却很少有意识地与大自然亲近。现在的农家孩子不认识禾苗,分不清麦苗和小草的十分普遍,其实孩子非常向往农村绿色的田野,流淌的小溪……
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把孩子从水泥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去,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作用。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勃。这正是孩子们走进田野,亲近大自然,了解小草,野菜生长变化的大好时机。为此,我们总是在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踏青,采摘。夏天,自然界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这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我们将看到更多植物成长的过程以及植物在成长过程中将遇到哪些病虫害,这为我们科学课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秋天,田野一片金黄,这时组织孩子们去帮农民伯伯捡稻穗,在劳动和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孩子获得愉快的美感体验和自豪感,有时还可以同美术老师一起带着孩子到野外写生,画画,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大自然秋天的美,实现学科的融合教学;冬天,万物萧条,植物们正在积蓄着能量,想在明年的春天一展身手。这时如果遇到下雪天,老师就可带领学生观察雪,同时了解雪对农作物的作用等。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动物资源
农村不仅有着广阔的田野,更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在农村,学生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动物,若能对这一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那么,缺乏生气的课堂必将会变得生动起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实物观察,激发兴趣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蚯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又诱发了学生从小研究科学的兴趣。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认识到这些动物的作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珍爱动物的感情,并自觉地将这种感情融入自己的行动中去。当然,老师还可以适时地在课堂上出示金鱼、公鸡、青蛙、小鸟等动物,让学生观察研究,我想这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深入而持久。
(二)饲养动物,感受生命
根据农村人们喜欢养些家禽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饲养家禽的行列中,同父母一起,共同饲养动物并做好“动物成长记录卡”,上课时汇报饲养动物的点滴经验和酸甜苦辣。通过学生的这一活动,既让他们观察到动物一生的变化和生活习性,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小动物,感受生命的意义。
(三)爱护动物,珍惜生命
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饲养的活动,学生了解了动物的习性、作用,分清了动物的好坏,了解了人们对有益动物的青睐和对有害动物的厌恶,这使学生对真善美丑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对生命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的确,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特殊的科学教学资源,它为我们农村科学教师上好科学课搭建了舞台,至于在这个舞台上跳不跳舞,跳什么样的舞,那还需要我们广大的农村教师去探索和研究。我想,只要我们根据农村学校特有的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农村的科学教学必将能为学生奠定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一年级科学植物】推荐阅读:
科学一年级教案06-26
一年级科学识字09-27
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06-14
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7-16
一年级上册科学备课01-02
科学一年级放大镜06-19
冀教版一年级科学试卷06-14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