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荐13篇)

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意味着现代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健康教育就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水平,其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儿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善于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在一日的生活中,每一天的环境影响着每一件事物的现状,社会上每个人的行为状态,都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3、教师要善于掌握幼儿心理产生发展的特点。幼儿从2至3岁开始到幼儿园,这个时期幼儿生活范围开始扩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幼儿离开了父母和熟悉的亲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开始会感到陌生、孤独、惧怕、焦虑,从而产生留恋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及亲人,出现爱哭、缠人的现象。幼儿到4岁时,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调节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自觉地维持和老师、小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到5至6岁时,开始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较小,心理已经开始形成系统,已改变了部分性格,在社会发展条件的影响下,在人际间和现实生活相互交往中发生较广泛的变化,这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特点。

4、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媒体就是信使,它通过儿童读物、广播、电视、电影、游戏机来渗透幼儿的好奇心灵,不少幼儿可从以上媒体中模仿自己所喜欢的鲜艳色彩、新奇、变化、形象丰富、活动有趣的事物,从而促进想象、理解、记忆、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5、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有的幼儿因为遭到教师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交能力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不当的言行所造成的。

二、幼儿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1、教师要有夯实的科学卫生保健知识,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表达无误。

2、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教师是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使幼儿对老师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培养自控能力,同时要形成民主、热忱、向上的班级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需要。

3、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幼儿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的进步,进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如何制定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

1、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基本动作,同时培养活泼开朗不怕困难等心理素质。

3、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如何选择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1、与幼儿健康目标相对应。一方面教育目标要以教育内容为依据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教育目标为依据。

2、与幼儿身心发展与生活经验相关联,也就是说要针对幼儿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

3、家园密切配合、做好健康宣传工作是对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

4、教育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内容以幼儿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显得更为重要。

5、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在健康教育中可针对社会治安问题教育幼儿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在家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等等。

不过,这只是我从个人的一点经验和认识出发,关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一点经验总结分享,有结合了我园的一些具体实践经验分析的,算是比较具有针对性了,因此不代表所有的园所和幼儿教师都会适用,毕竟不同园所有不同现状和需求嘛,而幼儿园标准文案网上我也还有总结一些以前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全面的经验(成功和失败的都有)。

五、如何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

1、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把握规律、遵循原则、讲究方法。

2、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采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3、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4、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5、家园共育,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六、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1、注重人文环境,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再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职业修养。

2、加强幼儿园场舍建设,建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高标准幼儿园。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以种植花草为主,乔灌木为辅,还可结合科学常识教育,种植一些常见的树木和蔬菜。室内外花草树木的栽种,盆景、雕塑和画像的配置,走廊和橱窗的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有益于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3、为幼儿提供各种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满足身心需要的活动材料、玩具、学习用品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论断:“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也就是说,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家园,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用爱精心地呵护他们,用科学的理念去编织育儿的“摇篮”,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给他们插上展翅的双翼,我们共同期待今天的雏鸟,一定会变成明天的雄鹰,在浩瀚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后续还有更多相关经验总结体会分享: 《童讯幼儿园最新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2015-2016童讯幼儿园第一学期家长工作总结》 《浅谈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安全教育》 《如何创立级别幼儿园》

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学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1.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龄段具有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 。

在此,我们主要针对幼儿园阶段学前幼儿进行分析。

(1) 自我意识 : 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 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在2岁半到3岁时,幼儿主观使用“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是他对自我发展的一次质的改变,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3岁以后,幼儿逐渐知道自己的年龄、需求、喜好、感受、能力,以及自己、父母、周围人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意识。5岁以后基本形成明确的性别角色意识。

(2)自我评价 :这个阶段的幼儿虽然已经具有自我评价能力,但仍具有依赖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限性、情绪性等特点。如“我是好孩子,为什么我是好孩子啊,幼儿老师说的”,这个就是依赖性和被动性的体现。同时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缺乏逻辑性。

(3)自我控制 : 这个阶段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很低 , 其行为过程需要成人的支持和引导。3岁的时候,只能短时间内服从成人的要求。4岁的时候,在成人不断提醒且采取强化手段的情况下,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5、6岁的时候,为了获得表扬、小红花等,愉悦的精神体验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4)情绪情感 :3岁以后的幼儿能表达和谈论自己的情绪体验,并且开始学会了解别人的情绪体验,是幼儿情绪感情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始尝试理解他人的感受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是幼儿社会认知的重要内容。对自己和他人情感表达了解得越主动,越能更快地适应后续校园生活,与小伙伴们的关系更积极主动、更受欢迎,成年后更有信心、有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更好地处理各种矛盾冲突。

2.对策与解决方案 。

根据上述理论, 我们总结出一些针对这个年龄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一,对于幼儿的情绪体验要予以尊重、同情和理解,不要嘲笑、压制。第二,要积极引导孩子与周围人的情感表达、互动。第三,在幼儿的承受范围之内,尽量提供一些小的挫折,让幼儿对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养成坚韧的品格。

二、幼师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幼儿教师不单要传授幼儿知识,更要承担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1.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加强自我心理卫生建设 。

对于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来说, 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为幼儿创设合理健康的心理成长空间 。

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就是幼儿的依靠,因此,幼儿教师应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样幼儿才愿意与你沟通。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幼儿教师应用眼睛关注每一位幼儿,观察他们的需要。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给幼儿家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同时,平日生活中要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引导他们与同伴主动交往。

3.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领域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

心理健康与各领域教育活动不同, 不是单独的一门教育活动,应该将其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 贯穿一日活动, 通过游戏能增强幼儿之间的集体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游戏中,我们要选择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游戏,每次游戏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同时,我们可以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将各领域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4.加强家园沟通 ,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条件 。

对于幼儿来说,家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家庭环境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大部分家长重视物质和学习环境,往往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陌生。单靠幼儿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向家长们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还可以定期请专业人士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讲座等。

三、消除幼儿心理健康中的消极情绪

1.溺爱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过度溺爱致使孩子养成依赖、懒惰等不良习惯,并使幼儿缺乏独立性。一旦环境有所变化,幼儿便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容易形成紧张、焦虑、害怕等情绪。另外,部分父母因为工作而奔波忙碌,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只能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为领养, 祖父祖母一辈的思想观念与父辈有所差异,他们对幼儿宠爱有加,对孩子的行为不论对错,一味纵容。可是然后呢? 最终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还是会在外面世界中受挫,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2.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

在家庭气氛紧张的环境中,父亲和母亲关系不和谐,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对长辈缺乏尊重,对幼儿缺少关心。对于性格形成初始阶段的幼儿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情绪会极大程度地受环境影响。家庭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打破家庭应有的温馨气氛,处于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幼儿容易缺乏安全感,并养成叛逆性格。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素质,关系他们能发挥多大潜能,以及能否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本身、幼师及家长(家庭环境)。只有认清各各个决定因素如何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改善问题,最终促使幼儿形成心理健康品质。

摘要:对于健康,传统理解是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的,仅仅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忽视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组成:心理健康。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历程中,健康的心理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不健康的心理则起到消极阻碍的作用。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仍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彻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将心理健康作为学前教育重要内容,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 情感沟通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22-02

心理是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幼儿只有对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心理理论的获得也会促进幼儿的同伴互动和人际交往,进而为其社会化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我是在如下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的。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处于和谐安稳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了目前幼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技能差,从而在未来面对的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时都会产生困难。这点可以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甚至不会吃饭。这就明显体现出幼儿生活技能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行为活动,又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如此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幼儿错误的价值观及认知体系。我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曾经尝试手把手的教他们穿衣吃饭,但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

随后我发现幼儿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是从联想想象以及内心的兴趣来选择性的认知事物,从而导致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不定性。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教学的三大环节,以兴趣发展为主题设计教学,通过具体有趣的儿歌抓住幼儿新奇的心理为载体,最后经过图解教会了他们自己穿衣服吃饭,成功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基本能力。

二、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这时候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深刻地和长远的,老师的几句表扬的话,一个眼神,或者是时常做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内心中产生强烈的触动,对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孩子时,我们要向孩子父母一样耐心,全面的照顾孩子。

在我带班的办理曾经有一个小孩叫做洋洋,整天不听我的指挥,我慢慢观察发现他每天衣服都是脏兮兮的,指甲中间也全是泥巴,于是我就叫他过来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老师话,“勤洗手,后吃饭”,但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发现,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并且发现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不善说话。后来与其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名孩子的家庭是单身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了其在日常交往中对陌生人的排斥,甚至自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如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把握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后来的带班中我积极改善方法,利用做游戏等互动活动营造了孩子平常语言交流的环境,成功使孩子们敢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养成了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在孩子做对时积极表扬孩子,在做错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而是要主动引导是孩子明白这么做为什么不好。

三、 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带班经历,我觉得在当下人文关照下的中国社会,幼儿所需要的教育应为以下二点:

(一)培养孩子个性及创新能力

把握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而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从而在孩子不断的磨练中培养孩子的个性,而且在不断磨练中,孩子也会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而每个孩子先打个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及创新的能力。

例如我曾经在带班中上手工课,当孩子们玩橡皮泥时,我有意提出几个简单的答案不唯一的谜语,然后让孩子去猜,并且想办法动手用橡皮泥去捏与之相应的东西,比比谁的更快。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对动手的兴趣,及对知识的渴望。并在实践中养成了个性,创新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理想勇于奋斗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缺少了对理想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假装游戏是我在不断实践中结合幼儿心理所采取的教育办法。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在后来我就把孩子们所喜爱的正义的卡通人物列举出来,并一一阐述它们的理想及勇气,然后同孩子们一起游戏,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它们所喜爱卡通人物的品质,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理想及勇于奋斗的精神种子,从游戏中体会快乐,从快乐中领悟本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幼儿所应当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4

浅论中职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广西乐业县职业教育中心 黄红升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

1.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

2.家庭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3.学校教育不当。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5.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的进入社会就业挣钱,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导致无心学习。

二、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

1.态度上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这种观念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教师应该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走进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地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校在环境布置上要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美”、“特”、“新“来装点布置。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话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能使学生流连忘返,教师、学生的一些文艺作品的展示,增添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更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艺的广阔空间。

3.育人先要育己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最后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欠缺,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由于不少中职生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人格污辱,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成绩上取得了进步,也无法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家长总是不会相信的。如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对周围的人总报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各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着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应该多给他们鼓励和关怀,把微笑带给他们,让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

5.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如,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心理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等;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学生不用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在大家面前,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1、通过活动使幼儿体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

2、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合群、乐群的性格。

开始部分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小动物走路好吗?我们刚才学了那么多小动物走路,你们高兴吗?小朋友你们喜欢来学校吗?你们每天在园里玩的高兴吗?小朋友,有个叫妞妞的小朋友她也上了,我们一起看妞妞在园玩的快乐吗?

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幼儿观看。

一、妞妞独自一个人在玩,你们看她在干什么?她和谁在玩?你觉得妞妞一个人玩快乐吗?你喜欢怎样玩?

二、我们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妞妞怎么了?她为什么生气了?鼓励幼儿想办法: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商量一下,怎么做才能让妞妞不生气,快乐起来呢?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我们看妞妞的小伙伴是怎样做的。

三、来许多小朋友哄她妞妞看到小朋友态度那么友好,就原谅了他们,也不生气了。

四、小朋友们拉起妞妞的手说:“妞妞,和我们一起玩去吧”图

五、妞妞和大家一起玩,真快乐呀!

2、提问:

小朋友你们觉得妞妞一个人玩快乐,还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快乐?

你喜欢一个人玩还是和大家一起玩,当你和小朋友玩玩具或做游戏时,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或者碰坏了别人刚搭好积木时,怎么办呢?要向别人说:对不起,这样别人才原谅你,喜欢你,才能成为好朋友。

3、教师小结:刚才看了妞妞一个人玩不快乐,也没意思和大家一起才是最快乐的,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玩具,小朋友要和大家一起玩看看是不是很快乐。

4、教师对游戏进行总结,大家一起玩玩具很高兴,大家都成了好朋友,我们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摘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龄前的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调节等方面所进行的教育,以促使幼儿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来说,必须要使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而心理沙盘游戏则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作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所发展创立出的运用象征性的游戏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近几年的研究已表明,心理沙盘游戏不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本文就将着重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一番论述。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大部分都集中在身体健康与学习成绩这两个方面,对于孩子的人格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却不够。经研究发现,处于3-6岁的幼儿其心理健康的状况,将会直接的影响到他们的个性发展、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帮助。因此,加强幼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应用推广中心技术总监兰老师今天主要介绍幼儿园孩子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沙盘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1、好动

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起伏大、自我控制的能力差等等的几个方面。具体的来说则表现为喜欢跑动、爬上爬下,或是离位走动、叫喊和讲话,以引逗旁人的注意。

2、焦虑

焦虑具体表现在幼儿缺乏自信、无端哭闹、食欲低落、过于敏感。具有这一问题的儿童对于陌生的环境表现为反应敏感,有担心害怕,甚至是恐惶不安的现象。常常表现为哭闹不停,担心被人嘲笑,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有过分的关注,同时伴随有无根据的烦恼,对于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表现得过分的焦燥。

3、攻击

这类幼儿表现为整日都在东奔西跑,喜欢恶作剧、讽刺挖苦他人,对于美好的物品则表现得毫不爱惜、摔打成癖,常常表现出具有攻击性。

4、不良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集中在幼儿与父母、教师及同伴间的关系。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中,幼儿与他人的互动总是表现为相互排斥、猜疑、攀比、攻击或独处,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粗暴妄为、任性霸道或不合群、怯懦孤独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

二、心理沙盘游戏

心理沙盘游戏,又称箱庭疗法,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

心理沙盘游戏最先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于1998年引入中国,张日昇教授致力于心理沙盘游戏在中国的推广,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应用推广中心在国内已经开设近30期心理沙盘游戏培训课程。目前,心理沙盘游戏广泛应用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它对很多心理问题,如多动症、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都有明显的帮助。心理箱庭(沙盘)已经成为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室必备心理应用设备。

心理沙盘设备的构成包括:沙箱、沙子和沙具等必备的设备。

沙盘游戏指的是在一个具有一定的比例的沙盘中所进行的游戏。在备置盒中装有干沙或湿沙,通过随意的使用许多微型的模具,例如:树、宝石、植物、苔藓、石头、动物、从事各种活动和职业的男女、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宗教形象以及房子、车辆、轮船、桥梁、喷泉等。这些可以使用的模具要尽可能地将所有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存在物的代表,让幼儿利用这些模具,在沙盘中表现出其内心的世界。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给幼儿营造出一种安全、自由的氛围,这种安全的氛围能够有利于儿童体验他们内在的、未经意识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能用一种“欣赏”的方式来面对幼儿的作为。

三、心理沙盘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入园焦虑

入园焦虑已成为了幼儿园中较常见与棘手的一个问题。通过沙盘游戏,可以为这些幼儿提供一个有效的释放和表达情绪的途径。幼儿不仅可以通过游戏宣泄焦虑,还可以通过沙盘对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认知进行重构,进而激活自身的治愈与康复因素,从而促进其心性的修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

2、适应困难

许多幼儿在新开学的时候,对于一个新的环境,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沙盘游戏能让幼儿模拟真实的世界中的各种人际交往,让幼儿学会协商、分享、谦让、轮流、公平竞争等等的交往原则;在虚拟的时空中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 进而对自身的观察与处理事情的能力起到锻炼与发展的作用。

3、品行障碍

矫正幼儿品行障碍的重要方式是情感宣泄,通过沙盘游戏能够让幼儿在虚拟空间中将他们的愤怒与攻击性行为物化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其攻击性的心理能量得以耗散,最终起到控制和治疗的作用。

还需要做什么工作?

4、注意力集中困难

沙具有的可触与移动的特性,能够通过触觉和运动觉作用于幼儿的大脑神经, 进而有效的集中幼儿对于具体物件与活动的注意力,从而来促进幼儿注意力的集中。同时由于沙盘是一个有边界的空间,将幼儿的注意集中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可以有效的帮助训练幼儿的注意力。

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初中阶段是当代学生人格品质形成的黄金阶段, 其间也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 但就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中学尚未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语文作为百科之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发挥传播语言文化的作用, 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把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与人格素养放在重中之重,从而真正达到当代素质教育的目的,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最不稳定时期,也是叛逆的“黄金时期”,随着内心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反对接受父母和老师的各种教育与心理疏导,抽烟、打架、旷课、逞英雄、谈恋爱或者是内心抑郁孤僻等表现,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一些同学面临升学的压力,会不自然地产生各种浮躁心理,这对学习与生活都是很不利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课堂辅导中学生调节心理,让学生维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将对整个国家的人才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

3.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语文课程知识教学

语文课本知识本身富含丰厚的人文底蕴, 文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孔子,感受做人的基本原则与道理;读李白,感受宽阔的胸怀与气度;读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感受作为年轻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实现青春理想的斗志。语文老师每当讲到这些课文的时候,都应该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剖析,再联系生活实际,小到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和学生的行为举止, 利用课文的一些话或者是伟人们的生活态度,引导那些心理素质欠缺的学生。例如,在讲解海伦·凯勒写的《再塑生命》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单独总结出一段话用板书的形式写下来:“20世纪, 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 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 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通过这样的总结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篇文章的魅力, 让那些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忽视生命重要性的学生了解到生命只有一次, 让那些身心残疾的学生明白通过努力奋斗照样可以取得人生事业的辉煌。另外,也让那些畏惧生活挫折的学生更加有底气面对眼前的困难。

3.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老师应该摒弃高高在上的心理,对重点与难点知识应该有耐心地讲解,争取让学生都能充分理解与体会,就如文言文一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你没有耐心讲解每一个问题,中学生们自然就破罐子破摔,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毅力,面对各种考试,自然心就变得浮躁,情绪不稳定,无疑会带来各种生活与学习的问题。老师必须一切以学生为本,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给学生多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积极踊跃地解答,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3.3开展语文活动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学完一两个章节,基本都会设置一个综合学习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与语文相关的一些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一块的内容,积极培养中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譬如,老师可以让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人表演一些课文里面的情景对话, 给他们充足的准备时间,以此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或者就当下的生活热点问题举行一场班级辩论赛,比如“逆境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还是顺境”,“先天教育关键还是后天教育关键”的话题,因为诸如此类的话题答案都不唯一,答案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锻炼学生各抒己见和勤于动脑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动脑、不善于言辞的学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加入到这些活动当中,从而提高这些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同感;最后,老师可以在语文活动课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心理的电影, 在观看完毕后再让学生写一篇短小的电影观后感,这样既没有离开语文写作能力的锻炼,又缓解了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让身心变得更加愉悦。

3.4加强课外文化的熏陶。

语文老师要鼓励中学生加强课外知识的阅读, 因为阅读可以平息一个人的烦恼,陶冶一个人的心境,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文》、《读者》和《智慧背囊》等书籍。阅读这些书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启迪智慧,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4.结语

浅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渗透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现阶段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在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中面临的一大课题。我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和探索。

一、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它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它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学生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较快,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得较快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如50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活跃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二、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三、创造条件,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布置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四、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篇9

1、学习和研究同步,理论认识和工作实践共同提高

在理论上系统地学习,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增强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而且提高了所需知识和能力。组织了二十多次讲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进行10万字的情报研究,并请专家指导,减少了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教科研同步,心理教育能力和保教能力共同提高

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的两条腿走路,并找到了结合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具体化、科研课题化、管理规范化、责任指标化四个操作层面上展开。每位教师参与科研,密切地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音乐活动与幼儿合群性研究”、“美术活动中的交往、合作”等课题,将教科研融合起来。同时,培养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

3、教育、教学和科研同时出成果

教科研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相融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一把五大领域目标和课题研究目标融合起来,制定本园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体系。其二设计了心理教育活动教案50篇、体育游戏活动24篇,主题教育小班三项、中班四项、大班四项共60篇。其三教师的儿童教育观有了较大转变,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观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树立。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融合的主要途径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三、社区、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深知问题表现在儿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们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

1、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2、开展亲子活动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

4、周日串门子活动

5、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

6、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

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和群的问题。

7、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1、开展个别辅导

儿童合群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我们经常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2、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篇10

随时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这一概念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病症或虚弱的现象。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来说,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是生长发育的二个生要方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远不及对孩子的高矮、胖瘦、吃的好坏、生活环境那么上心,生活在家庭的保护伞下,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有些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像我们班的王旭辉,刚来幼儿园时,就不喜欢与小朋友、老师交流,学习知识不随老师读,课后自己找一个角落玩,经过我的观察,发现了他在自己玩的时候,说些奇奇怪怪的话:“你是吹牛大王、你是大胖鸟、不会飞等。继续听下去,发现他说的都是动画片中的对话,当你再向他问起故事的情节时,他就不愿意交流,还有当小朋友与他挣抢玩具时,他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就像动画片中的怪兽一样。

由于上面种种现像,我找到家长进行询问,原因得知,他爸在厂里上班,他妈自己种大棚,忙不过来,从小只有奶奶照顾他,孩子又喜欢看动画片,只有看动画就不吵不闹,只要遇上赶集就买动画片,这样奶奶就好忙其他之类的家务,坐下来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这就到了幼儿园里,我针对幼儿的情况向他妈说了,希望你要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每天晚上睡前给孩子讲一个关于良好习惯的故事,减少孩子的看电视时间,购买一些关于美术的书籍,多到外面与孩子交往,不要把孩子整天关在家中,这样经过不长时间的训练,相信他会喜欢与朋友交往的。

浅论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 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

在幼儿的成长中,道德教育占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中,德居首位。幼儿德育是人一生道德养成的基础一环,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又决定了幼儿德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德育对于幼儿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而优良的行为规范养成就是德育教育的基石,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原始起点,也是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家庭是幼儿出生的摇篮,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德育教育及行为规范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依附性,所以父母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否得当就会直接对学前儿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行为规范养成来说非常重要。由此,德育教育要集家庭与学校之力,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对于幼儿德育教育的促进。

一、幼儿园中的德育教育

在儿童心理学中认为,人的儿童时期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高速时期。人在出生之后,就开始受到生活、家庭和教育的影响,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后,会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因是由于儿童成长的心理自然发展,而外因则是儿童所受到的教育和外在生活条件。当儿童的心理发展内外因相适应时,儿童能够更加快速和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中的德育教育具体是指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及传统道德要求,通过讲授、实践以及个人榜样作用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他们一天中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们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从知识点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建立,到道德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的个人导向作用就极为关键。只有幼儿教师自己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道德观,才能形成正向的榜样作用,由此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家庭中的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无意识的活动。通过这种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在被教育和被影响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到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在一般意义下的家庭教育中,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等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道德教育,也就是德育教育。目前的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道德教育的缺失,家长一味的追求应试教育,过度追求智力的开发让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家长言行不一致,导致孩子错误模仿,很多家长一味地给孩子将大道理,却忽视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内外教育环境不一致,很多家长注重给孩子选择非常昂贵的幼儿园和良好的师资教育资本,却忽视了家庭教育中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于孩子的作用。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内部环境

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来说,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内部环境是关键。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健康的父母关系非常重要。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的行为问题产生几率比较多,这种父母情感上的缺失会转嫁到儿童的心理成长中。而这种父母关系不和谐并不是指单亲或离异家庭,而是指在家庭关系中,父母由于双方情感问题而忽视孩子,导致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而产生不良的行为以吸引父母注意。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父母及时修正对孩子的态度,即使父母最后分开也要保持对孩子的关系和交流。

(二)构建德育教育外部大环境

家庭教育从小说是儿童个人的小家,但是从广义上来说,社区环境也可以包括在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经常在社会玩耍,社区也就成为了儿童经常活动的地区,因此社区这个外部环境的德育教育也非常关键。小朋友在社区活动中,一方面和同龄人接触,学习如何融入集体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在这种同龄人的活动中学习分享与接纳。现在,很多教育都忽视了社区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尽量避免社区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要及时引导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在社区中,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中引导孩子的行为。

三、结语

德育是多年来无数幼儿教育者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话题。德育教育关乎孩子的一生,一个人的成长与童年时受到的德育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德育教育在人一生成长中尤为关键。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于儿童正确的行为养成和正确的道德感形成有促进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感有阻碍作用。因此,家长要本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态度,重视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内部关系,培养构建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幼儿园也要严格把控幼儿教师的选择。由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对学前儿童的德育教育,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丁祖萌.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建波.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浅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1 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大部分高校的学生, 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生尖子生, 大学新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出现一些适应障碍是很正常的现象, 在新的环境中, 相当部分大学生没有能够尽快去适应而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情绪一直都很低落、压抑, 一度丧失了自己的自信心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 情绪低落, 人际关系紧张, 有自卑感、孤独感等等。以致课业落后, 自尊心受到打击, 出现焦虑, 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出现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面对新的环境, 学生没有在短期内适应, 并且在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时出现了问题。

1.2 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进入2 1世纪, 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突然发现, 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几年,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 毕业生人数剧增, 这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博士生一走廊, 硕士生一礼堂, 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 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 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 随之心理问题也就凸现出来。

1.3 受恋爱的困扰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 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 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 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 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 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 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 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异性间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 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2.1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

据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 只有20%归诸IQ (智商) 的高低, 而80%取决于EQ (情商) 。也即是说, 我们工作效率的高低,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 情感态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 人们不可避免的经常会产生忧伤、愤怒、紧张等情绪反应, 如何舒缓释放这些情绪, 体育锻炼是一个极佳的途径。通过体育锻炼, 人们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进而从痛苦和烦恼中摆脱出来。在体育锻炼中, 人的情感体验是非常强烈而又深刻的。既有成功和失败, 又有进取与挫折, 还有欢乐与痛苦, 忧伤和憧憬, 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 也有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 促进人的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

2.2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智力功能

各种的体育锻炼项目,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过程中要求运动者既能对运动器具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和判断, 又能迅速调整自己的身体, 以保证运动的顺利进行。经常性这样运动便能促进人的感觉, 知觉能力发展, 提高人的反应速度, 提高人的知觉判断能力, 使人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2.3 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 坚韧性, 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既有客观困难 (如气候条件的变化, 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 , 更有主观困难 (如胆怯和畏惧心理, 疲劳或运动损伤等) , 这就需要锻炼者不断的跟外在环境和自身作斗争, 体育锻炼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与功能, 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和参加竞赛性游戏的过程中, 能够产生各种心理感受, 成功和失败, 或欢乐和希望交织变化着, 把身体的锻炼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4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和人格养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健全的人格包括: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 坚定的信心, 勇敢果断的品质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 比如体育项目中的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这些项目都是群体运动, 需要团队合作。所以经常参加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变孤僻的习性, 适应和同伴的交往。大学生通过各种体育锻炼的项目进行不同的锻炼, 在其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性格, 学会解决运动中的矛盾, 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趋于成熟。

2.5 体育锻炼对矫正某些心理缺陷有良好效果

在现实生活和心理卫生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心理健康得益于身体健康, 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体育锻炼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体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竞技特性, 体育教师通过课内外组织比赛活动, 使大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运动能力, 同时学生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 克服自卑感, 提高成就动机, 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

3 体育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3.1 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理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 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 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能适应社会, 与社会保持同步。在体育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 体育教育并不是简单跑跑步子, 打打球等身体活动, 其包含有身体、心理、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教育。

3.2 通过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认为:“小群体互助学习法, 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 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增强自信心, 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创设情境法,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 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 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3.3 体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 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基础、个体差异等, 从学生实际情况去开展教学活动, 以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的,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讲解传授过程, 更多的是互动参与、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技能, 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以调整大学生健康的情绪, 而且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矫正某些心理缺陷、培养健康的人格等功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体育运动的特点, 在教学中挖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有效促成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方法 篇13

摘要:陶行知在健全人格的思想里, 其中提到健全人格须包含优美和乐之感情, 显然, 他把良好健康的情感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而现阶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论指导, 实践过程缺乏多样的方法, 导致效果不好。

关键词:陶行知; 起始阶段; 心理教育; 良好情感;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状态, 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 也就是说,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 心理都能保持稳定, 能通过适当的行为来克服, 这种稳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 这要根据大环境来判断的。

二、当今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及分析

(一) 自私自利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天生的, 它的产生是自身心理发展、教育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幼儿的情感陶冶和心理塑造, 而陶行知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生活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实践, 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启发。

案例:早晨区域活动的时候, 小朋友们都在自己喜欢的区角里玩玩具, 只听见晨晨大声地喊着:“我喜欢红色雪花片, 你们都要给我!”他一边喊一边拼命的抢雪花片, 并把其他小朋友推开。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今天有晨晨最喜欢的红烧肉, 晨晨很兴奋。我忽然听到小可的哭声, 我忙走过去问她怎么了, 小可边哭边指着晨晨:“晨晨把我的红烧肉都抢走了。”我气愤地望向晨晨, 他马上就说:“家里的红烧肉都是我一个人吃的, 我没有错!”

分析: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因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他一个人享用, 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自私的毛病。加之没有兄弟姐妹, 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社会性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二) 占有欲强

孩子占有欲具体表现在独占自己喜欢的玩具、图画书、各种用品等等。幼儿时期孩子表现出来占有欲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为孩子并没有“分享”这一概念, 这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培养的。

案例:乐乐今年5岁了, 是父母的宝, 独占欲望非常强烈, 从来不懂得分享。到他家里来玩的小朋友乐乐都不让他们碰他的玩具, 连爸爸妈妈都劝不动他。乐乐因为占有欲太强老让妈妈伤脑筋。上个月妈妈带他到亲戚家串门, 乐乐一进家门, 招呼也不打, 就开始乱翻乱吃, 把好东西据为己有;而当别的小朋友碰一下自己的东西, 乐乐立马对小朋友大喊大叫, 妈妈怎么说都没有用。

分析:占有欲解释为产生对他人所有物的欲望, 并通过行动占为己有。应该特别注意的是, 孩子的占有欲大部分仅限于情感范畴, 因为孩子的占有欲与成人还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占有欲是没有功利心的。同时, 孩子占有欲的表现不一样, 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三) 缺乏同情心

幼儿时期正是同情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早期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具体可以通过饲养宠物, 种植植物等来实现。

案例:小小是一个漂亮快乐的女孩, 但是当看到有小朋友摔倒或者够不到玩具的时候, 她一般都是熟视无睹。又或是班上有小朋友带来小乌龟或小仓鼠, 她都没有其他小朋友感兴趣。轮到她做小动物值日生了, 小乌龟需要换水, 小仓鼠没有食物了, 她也不怎么管。都要其他小朋友或老师提醒她才会去做。通过和她交流, 小小说:“其他小朋友也是值日生, 他们可以去管啊。”

分析:孩子的同情心在幼儿阶段虽然已有推理式思考的参与, 但主要还是依赖具体形象思考。同情心是具有情境性的, 幼儿依赖眼前的情境, 或者依赖成人描述的.情境, 如果离开具体的情境, 同情心就很难产生。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

(一) 营造轻松环境, 构建精神家园

为幼儿提供一个关怀、接纳、尊重的坏境。关怀每一个幼儿, 鼓励他, 关爱他, 与孩子近距离相处;接纳幼儿的一切, 包括他的出身、性格、头脑等等, 这种包容的态度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尊重幼儿,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 多鼓励、多引导, 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点, 产生自信心。

(二) 积极开展游戏, 发展幼儿素质

在陶行知先生的经典名言中, 他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孩子在游戏中认知, 学习和成长,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设计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游戏应呈现出趣味性、生活性、教育性等特点, 满足幼儿生理、心理的需要。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个性、班级或幼儿园特色以及环境布置特点等方面, 开展多种游戏, 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三) 以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陶行知先生还认为, 要懂得儿童, 这也是父母的责任。家长不仅要起到幼儿生活中指导人的作用, 也要起到幼儿心理健康导师的作用。

幼儿的成长需要爱, 幼儿的教育需要爱, 构建幼儿健康的心灵世界自然也需要爱, 幼儿教师要能够创造爱, 并让幼儿感受到这种爱。

四、总结

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情趣周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通过情趣周记的开展, 也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研究、实践、提高的平台, 成为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举措。可见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真的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投入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读懂孩子, 体会孩子的心情, 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培养他们良好健康的心理和情感。

参考文献

[1]秦红.普教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 (1) :30-32

[2]中国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3]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I]四川教育出版社, 1月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I]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月

上一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评语下一篇:设备组年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