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发展规划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部发展规划(共8篇)

基础部发展规划 篇1

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形势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机械基础件

(二)基础制造工艺

(三)基础材料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三)建设研发和服务平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大技术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六)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七)实施“机械基础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三)加强资金引导和支持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六、规划组织实施

附表1: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方向

附表2:50项推广应用的先进绿色制造工艺

附表3:基础材料重点发展方向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以下简称“三基”)是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机械基础件是组成机器不可分拆的基本单元,包括:轴承、齿轮、液压件、液力元件、气动元件、密封件、链与链轮、传动联结件、紧固件、弹簧、粉末冶金零件、模具等;基础制造工艺是指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量大面广、通用性强的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基础材料特指机械制造业所需的小批量、特种优质专用材料。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的要求以及“十二五”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幅度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为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已形成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门类齐全、能满足主机行业一般需求的生产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十年来,我国“三基”产业持续稳定增长,产品品种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多种普通机械基础件产量(产值)居世界前列;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和切削加工能力以及焊接材料、高速钢、硬质合金、钕铁硼永磁体等基础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

专栏1 “三基”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2005年、2010年工业统计快报。

专栏2 2010年部分“三基”产业部分产品世界排名

数据来源:相关行业协会提供。

配套能力不断增强。轴承、齿轮、紧固件等机械基础件国内平均市场占有率65%。基础制造工艺取得明显进步,一批发电设备用大型铸锻件已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围绕电工电器设备配套需要,开发出发电设备用钢、大型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片等特种优质专用材料。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重庆、常州两大齿轮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全国齿轮行业的17%,瓦房店、洛阳、苏锡常镇、新昌四大轴承产业聚集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轴承行业的30%,温州、宁波、海盐、冀南四大紧固件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全国紧固件行业的67%。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主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基础制造工艺中心,如江苏泰州和大丰的精密锻件产量超过全国精密锻件产量的一半。

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三基”产业固定资产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长期以来存在的寿命、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等质量问题有所改进,一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型成套装备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高端“三基”产品却跟不上主机发展的要求,高端主机的迅猛发展与配套“三基”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三基”产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投入强度远低于主机行业,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共性技术研究体系缺失,基础性与共性技术研究弱化,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困难,行业基础数据的传承、跟踪、积累和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质化竞争激烈,贸易摩擦不断。专业化程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知名品牌的“专、精、特”企业群体尚未形成。

产品总体水平偏低。“三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与主机用户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等机械基础件的内在质量不稳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产品生产过程的精度一致性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的先进基础制造工艺和自动化、数字化装备的普及程度不高,能源消耗、材料利用率及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面临形势2008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主机和重大装备的集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十二五”是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三基”产业、提升产品水平、增强配套能力十分关键。必须深刻地认识并准确地把握“三基”产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1.科学技术进步助推“三基”向高端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应用条件日趋超常态与恶劣,对配套的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材料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机械基础件向长寿命、高可靠性、轻量化、减免维修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三基”产业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使其从常规产品、传统制造向高技术产品、现代制造及超常态制造发展。成形技术向净成形和近净成形方向发展;超精密加工的尺寸精度由亚微米级向纳米级发展;铝合金、铝镁合金、复合材料、新型工程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给“三基”产业带来双向挤压金融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节能、减排、降耗、低碳要求更为严格,将促进更加激烈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我国“三基”发展不仅受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高端卡位”,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竞争优势所形成的“低端挤压”。

3.工业转型升级对“三基”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重大工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国防建设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仅为“三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对其增长质量、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基础件、先进的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是提高重大装备性能和可靠性、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保证;高质量的基础件和基础材料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必须立足自主发展;“三基”产业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重要条件,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家用电器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无污染,都需要高清洁度、高精度的基础件和耐腐蚀的基础材料作保证。

当前我国“三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主机并被固化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应该尽快扭转,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刻不容缓。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配套需求,以产品突破为主攻方向,密切产需合作,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加速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进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寿命的升级,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力度,营造有利于“三基”产业向高端发展的环境,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需重大装备的配套需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材料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组织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三基”产业发展的环境。

2.坚持产需合作,促进专业化生产

积极探索产需合作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密切合作,建立基于利益相关和共赢的新机制,在“三基”企业与主机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鼓励有实力和有积极性的主机制造厂参与发展其所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并逐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3.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影响“三基”产品性能、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行业公共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4.坚持重点突破,推动产业整体提升

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集中优势资源,重点予以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产品、工艺和知名品牌。在实现局部领域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提升“三基”产业的整体素质,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1.2015年目标

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加工制造水平显著提高,能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

具体指标有:

——配套能力增强目标。重大装备所需机械基础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5%以上;基础制造工艺水平全面提升,高端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重大装备所需的基础材料配套水平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提升目标。机械基础件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提高15~20%,突破一批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形成一批研发和试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结构优化目标。建立起与主机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专业化、大批量的配套体系;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100家具有知名品牌的“专、精、特”企业,优化3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

——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全面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原材料利用率提高10%,吨合格铸件能耗减少0.12吨标煤,吨合格锻件能耗减少0.08吨标煤,吨热处理件能耗减少150千瓦时,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

专栏3 “十二五”我国“三基”重点行业发展指标

2.2020年展望2020年,形成与主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能够满足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对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需求,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国际领先。

三、发展重点 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配套需求,重点发展11类机械基础件、6类基础制造工艺和2类基础材料。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开发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和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并实现产业化。

(一)机械基础件选择带动性强、辐射作用大的高速、精密、重载轴承等11类机械基础件作为发展重点,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为主攻方向,力争使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高速、精密、重载轴承

中、高档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大型运输机轴承,重载直升机轴承,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高速铁路列车轴承,重载铁路货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超精密级医疗器械主轴轴承。

2.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

大功率风力发电齿轮箱,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核电循环水泵齿轮箱,舰船用大型齿轮传动装置,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用液力变速器,大功率采煤机齿轮箱,掘进机齿轮传动装置,污水处理设备用高速齿轮箱。

3.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

工程机械用31.5兆帕及以上高压柱塞泵/马达、高压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工作压力31.5兆帕及以上高频响电液伺服阀和比例阀,液力变矩器,数字液压泵及油缸,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农业机械用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4.智能、高频响气动元件

智能化阀岛,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柔性抓取气动系统及元件,轨道交通设备用气动元件,150赫兹以上高频响电磁换向阀,精密压缩空气过滤器,透平式气动马达。

5.高可靠性密封件

高参数透平压缩机机械密封,大型高温高压泵和核电站核二、三级泵用机械密封和静密封装置,大型工程机械液压油缸密封,大型盾构机密封,风电偏航变桨轴承密封。

6.高速链传动系统

汽车发动机正时链及自动变速箱哈瓦链,无级变速箱专用无级变速链,高精度低噪声链轮,抗疲劳、耐磨损、耐腐蚀特异链。

7.高可靠性联轴器、制动器、离合器

大功率风力发电制动器,高性能柔性联轴器,隧道掘进机和采煤机用鼓形齿联轴器,电磁离合器和制动器,轨道交通制动器,高精度限矩安全联轴器。

8.高强度紧固件

10.9级及以上汽车发动机紧固件,风力发电设备大规格高强度紧固件,飞机及航天器专用铝镁合金紧固件,自锁类紧固件。

9.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

汽车和工程机械用高端悬架弹簧、气门弹簧和稳定杆,高速列车用弹簧,气动、液压件弹簧。

10.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

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粉末冶金含油轴承,大型客机、高速列车、船舶制动用高性能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及刹车片。

11.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

高档乘用车车身及汽车(超)高强钢板热成形模具,高速精密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高光无痕、叠层旋转大型塑料模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及超大超薄LED大型塑料模具,多料多腔精密电子、医疗器械注塑模具,大型工程机械轮胎橡胶模具,轻金属高精压铸模具。

根据以上发展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方向(见附表1),从中选择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4 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

(二)基础制造工艺

重点发展6类先进、绿色制造工艺,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1.铸造工艺

定向凝固铸造工艺,热风长炉龄冲天炉及其熔炼工艺技术,数字化模拟技术,高紧实度粘土砂自动造型生产线技术,快速无模砂型铸造工艺,铝、镁、钛等特种合金铸造工艺,复合材料铸造工艺,半固态铸造工艺,高温、低温、高强韧度材料(球墨铸铁、等温淬火球铁、蠕墨铸铁、轻质合金)高精度铸造工艺。

2.锻压工艺

大型薄壁结构件整体成形工艺,多工位冷、温锻工艺,高速精密镦锻工艺,大型复杂结构件精密体积成形工艺,大型环件冷辗扩工艺,板材管材精密成形工艺,高强钢板热成形工艺,曲轴、风电主轴及阀门全纤维近净成形技术,汽车铝合金精密锻造工艺,螺旋伞齿轮锻-磨联合制造工艺,精冲工艺。

3.焊接工艺

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工艺,搅拌摩擦焊工艺,高精度及大厚度切割工艺,高效电弧焊工艺,等离子喷焊工艺,近净成形焊接新技术。

4.热处理工艺

化学热处理催渗工艺,精密控制加热和淬火工艺,齿轮和轴承精密可控热处理工艺,超大型零件真空热处理工艺,大型轴类和管类零件感应淬火热处理工艺,大型全纤维炉衬无料盘可控气氛连续加热炉热处理工艺,连续真空热处理工艺,大型薄板件压淬热处理工艺,深冷热处理工艺。

5.表面处理工艺

铝、镁合金、钛合金件表面处理与强化工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工艺,纳米陶瓷涂层工艺,等离子、激光、电子束表面强化工艺,低铬酸镀硬铬、镀锌后低铬钝化等绿色电镀工艺。

6.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

高速/超高速切削加工工艺,复合加工工艺(车铣复合、铣磨复合等),复合材料切削工艺,超精密加工工艺(轴系精度0.02~0.05微米),超大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微量润滑切削工艺,干式切削工艺,“三束”(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加工工艺,电火花加工工艺,超声加工工艺,增量制造工艺,粉末冶金零件的精密成形工艺。

从以上重点发展的基础制造工艺中,提出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作为推广的重点(见附表2),同时选择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5 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

(三)基础材料

以经济可承受性为主旨,重点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所需的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

1.结构材料

——高性能结构钢。高速铁路列车用轴承钢、汽车用轴承钢、耐冲击载荷高淬透性高碳铬轴承钢、中碳轴承钢、下贝氏体淬火高碳铬轴承钢、准高温轴承钢、抗磨粒磨损轴承钢;汽车变速箱齿轮和汽车后桥齿轮用合金渗碳钢、飞机及坦克发动机齿轮用合金渗碳钢,高强度紧固件用合金钢和调质钢,高应力弹簧钢,高性能链条专用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专用钢。

——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涡轮盘等用高温合金。

——高压精密液压铸件用铸铁。

——密封材料。高抗水解聚醚聚氨酯密封材料,高性能柔性石墨材料,高温和低温弹性等密封材料,高性能无石棉密封材料,高强度细颗粒机械密封用碳石墨材料。

——绝缘材料。F、H级亚胺薄膜,特高压绝缘材料。

——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用大功率锂电池材料,聚甲醛合金材料,液压泵用双金属烧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仪表功能材料。测温材料、敏感材料。

2.工艺材料

——模具钢。中厚预硬模具钢,高耐蚀耐磨镜面塑模钢,高韧高耐磨冷作模具钢,大型轻质合金压铸模具钢,高性能粉末冶金模具钢。

——新型焊接材料。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辐照、耐磨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

——超硬刀具材料。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PCBN)、硬质合金(YG、YT、YW)。

——工艺耗材。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润滑剂。

根据以上发展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基础材料重点发展方向(见附表3),从中选择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6 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1.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继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新体系建设。鼓励“三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机制造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重点支持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支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社会化、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为“三基”企业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

2.开发一批标志性“三基”产品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急需,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开发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和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掌握一批“三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提高对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的配套能力,进而带动“三基”产业的配套和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三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从事“三基”研发和创新的团队。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行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建设,开展技能等级评定和职业技能大赛,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1.推进组织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家高起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三基”企业向专业化分工、细分市场、特色明显的方向发展,重点培育100家掌握核心技术、专业化水平高、具有知名品牌的 “专、精、特”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推动通用型“三基”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产品品种,改善和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鼓励“三基”企业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艺,不断提高高端产品的比重,增强为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配套能力。

3.优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加大对已有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链与链轮、紧固件、弹簧、模具、基础材料等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和指导,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结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热加工相对集中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培育30家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同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建设研发和服务平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1.建设一批公共研发中心

发挥转制院所等已有平台为行业的服务功能,充实健全“三基”行业公共研究机构。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组建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紧固件及铸造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公共研发平台,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并实现成果共享。

2.建设一批检测实验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检测实验资源,以公正开放、独立运作为保障,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第三方公共检测实验平台,开展产品强化实验、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基础材料检验,形成专业化的检测/试验和服务能力。优先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检测实验平台。

3.建设产需对接平台

深化配套企业与主机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行业协会,建设若干跨行业、跨地区的产需对接平台,促使“三基”企业与主机企业形成有效的供应链,提升“三基”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

4.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三基”产业集聚区,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围绕“三基”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开发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四)加大技术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1.推广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

选择目前技术成熟、覆盖面广、应用效果显著的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加快先进工艺与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重点支持“三基”企业技术改造,优先加强科研和检测实验能力建设,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和装备。

3.建设区域基础制造工艺中心

在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盘活和整合优势资源,形成20家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铸造、锻造、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中心,提高环境综合治理能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1.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引导中小型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健全管理制度,广泛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

2.完善标准体系

结合研究开发和试验验证,加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并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转化。发挥标准化手段对规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标准宣贯,建立健全合格评定程序,促进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产需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上下游产品的标准对接,保证标准要求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提升产品质量

贯彻落实“工业产品品牌和质量振兴战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充实质量管理、可靠性工程的专业人才队伍,推进标准、认证、计量、检测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质量工程技术等在企业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着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

4.培育知名品牌

引导“三基”企业开展知名品牌培育活动,鼓励企业加强知名品牌产品和优质产品的推广营销,提高知名品牌产品的市场价值。同时,利用标准、认证、检测等手段,促进知名品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加大打击制造假冒品牌产品的力度。

(六)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1.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继续推进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物流管理、销售与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开发和推广适合“三基”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软件及管理软件。鼓励在“三基”企业和主机用户之间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的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2.大力发展数字化集成化的基础件

落实《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规划》和《“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数字化控制技术与齿轮、轴承、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等机械基础件的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具有智能化和集成化特征的机械基础件。

(七)实施“机械基础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

围绕提高机械基础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开展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优化与新材料应用技术、快速强化试验技术等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发一批标志性机械基础件,加强应用示范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提升对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的配套保障能力。

针对加工对象的大型化和精密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生产过程绿色化的要求,开发一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加强工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建立总工艺师责任制,实现制造工艺水平和工艺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进“三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三基”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继续贯彻落实《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部署和实施《机械基础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建立部际/部省例会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资源,形成支持“三基”产业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和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在推动“三基”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制定“三基”行业技术规范条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定《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品推广目录》。继续实施现行基础件财税支持政策,对研制国家鼓励发展的关键“三基”产品,落实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免税政策。鼓励“三基”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制造过程绿色化。研究制定鼓励用户采用“三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政策。

(三)加强资金引导和支持加大国家相关计划对“三基”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三基”产业发展专项,重点支持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先进工艺推广应用,新产品的试点示范,研发、检测、培训等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三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三基”产业的资金投入。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技术、资本、人才向“三基”产业集聚,营造全社会重视“三基”产业发展的氛围。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有实力和有积极性的主机制造企业发展其所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在满足自身配套需求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社会化。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跨国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国内“三基”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设立分公司或研发机构,更多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国际合作。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有关“三基”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各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反映企业诉求,引导规范企业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立“三基”产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分析、反应行业情况和问题。提高各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各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企业间的交流活动、加强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六、规划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规划》实施,建立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结合本地区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扶持措施。

基础部发展规划 篇2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基础,措施

1 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1 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园林绿地不但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园林绿地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绿色的环境可以使人们产生安宁、祥和的感觉,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1.2 园林绿化可以调节气候,监测、改善环境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另外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的作用。园林绿化还可以通过植物地下根系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即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等城市的带状绿地,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使风速减低,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1.3 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观

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是园林绿化的总体目标,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园林绿化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它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

2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绿化行业规范缺失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园林工程监理规程》、《屋顶绿化规范》、《立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尚缺乏统一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而且除了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发布了地方规范外,很多省份尚未发布此方面的地方规范,因此造成一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2 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

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2.3 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3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3.1 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外围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3.2 积极探索屋顶绿化发展途径

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建立若干政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

3.3 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3.4 做好绿化养护的保障工作

IT规划是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 篇3

国内银行的业务处理与IT技术结合起来,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引入PC机使银行营业网点的核算业务自动化。到了90年代中期,银行业务不断发展,风险也不断暴露,数据大集中应运而生。将分散的数据集中处理,推动了银行的业务发展。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真正以IT支持业务创新是在大集中之后开始的,仅仅有五六年的时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银行纷纷加强了渠道和销售,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的业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也对IT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与IT技术彼此推动向前发展,目前国内银行在经历这个过程,也在感受其中的艰难。未来,银行的发展和创新将越来越多地依靠IT技术支持,尤其以IT技术打造银行的应变能力是关键,而IT应变能力来源于科学的规划。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成功转型与其IT的长期合理规划紧密相关。

业务发展对IT的需求提升

近几年,金融科技水平发展很快,但银行管理层仍然感觉到IT相对业务发展来说是滞后的,其对业务的推动要小于市场的需求。随着国内银行战略转型的实施,其对IT支持的要求越来越高,像网上银行的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等,都需要完备的IT系统的支持。

银行业务模式的改变和客户对银行产品与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在以往数据分散、客户信息采集不足的情况下,银行是没有什么营销可做的。数据大集中后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变为现实后,银行营销也就有了目标和方向。随着银行渠道和销售的推动,逐渐发现产品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比如以前除了存款外没有投资类产品;个人贷款基本只限于房贷,而且品种单一,选择性很小。近四五年,银行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有了投资类产品,像结构性存款、受托理财等,也有了不同的贷款品种。

目前,银行面临的发展是多方向的,适合个人需求的产品,方便、快捷的渠道,非银行现场业务,电子支付等非银行机构对银行结算支付业务的竞争,证券业务創新等。像网银、手机银行等以后可能变成银行主要的一个收入渠道。举一个例子,工商银行发布的信息显示,其网上银行销售量已经占总体收入的三分之一。以后网银不仅是一个交易渠道,也是销售服务的渠道。

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所引起的产品创新需求。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政策监管的放松,金融衍生品交易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推出了汇率及其衍生品交易,而且即将推出股指期货等,这些都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外汇交易,资金流动很大,对IT系统的技术支持要求很高。汇率完全市场化后,多汇率(能参考多个币种)的产品和账户设计如何实现?收费限制的逐步放松也对银行在产品、账户、交易、渠道等收费参数组合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国内银行在这些新的领域没有积累,如何把这些需求变成解决方案,对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来说是不小的考验。这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业务问题,需要对业务的清晰理解,然后向IT部门清楚表达其需求,最终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总体来说,国内银行把对业务的理解表述为解决方案需求的能力普遍需要提高。

管理层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都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战略转型,“以客户为中心”、“产品银行”、“流程银行”等经营理念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要成功实现转型,就必须达到国际化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全成本核算等管理需求也对核心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形势的变化使IT和银行业务的关系完全转变了,以前是IT推动业务的发展,现在则变成了业务的发展要求IT的发展来支持,从市场角度对IT发展的推动力要比以前大得多。

IT规划与银行发展

IT规划与银行发展的关系从银行个人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中可窥一斑。2007年年初以来,网上银行交易量成倍增长,股票、基金销售火爆,几十亿、上百亿基金份额在十分钟之内销售一空。业务以如此速度激增,银行的IT系统可想而知承担了多么巨大的压力。那么接下来,谁又能预见明天的汇率衍生产品不会成为今天的股票和基金,而再次考验银行的IT系统。由此可见,银行的IT系统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架构规划。规划应该在与银行业务长期、稳定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预测市场和业务增长点,然后合理地筹划和配置全行资源。

国内银行开始建IT系统时,基本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下来,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IT架构规划,只能是有一个需求做一个系统。国外银行的IT建设也是从分散开始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开始整合和集中规划,只是时间上比国内早几年。

一份全面的IT战略规划不仅能使银行的信息化事半功倍,极大地节省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IT应用的规范性,更能将银行潜在的IT竞争力加速形成现实的业务竞争力,降低业务风险和IT系统自身的风险,促进IT和业务目标的同步。

银行制定IT战略规划首先要从业务出发,注重与业务的结合,以业务促进为导向。同时,全面的IT规划在兼顾具体业务的同时,更要从战略层面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对整体的IT策略、架构、技术标准、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予以规划和确定,并运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法,对各系统的边界范围、协同关系、生命周期、建设步骤等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

通常,在银行整体架构中,业务架构是核心,也是业务战略和IT战略的结合点。而围绕着业务架构,IT部门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等多层次的架构体系,共同组建一个完整的银行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银行的各种业务应用才能分步部署,有序开展。

在IT架构的设计和规划时,标准化也很重要,这也是近几年国外银行的应用热点。银行现有的IT系统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如果每个系统的设备都选择安全容量(容量大到足够若干年的安全运行),再加上一个完全相同的备份,那么所需设备的数量和容量将是非常巨大的,投资也非常大。如此多的设备配置,肯定会出现某一时间有些资源闲置而有些设备极限运转的情况,而且还占用了资金、场地、能源等等,这与银行提高效率的目标是不相称的。而IT设备标准化,多项目共享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品牌、型号、规格等统一后,每个机器不必选取最大的容量,可以用数量补充,协调使用,节约设备资源,而且备份也不必再一对一地配置,成本和管理难度随之降低,但风险不会增大。

从金融IT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看,国内金融机构在整体推进力度方面还有待加强。比如在人员占比和费用使用上,国内银行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外银行IT部门人员通常占员工总数的5%~7%,而国内银行IT人员占比通常只有2%~3%,几乎少了一半。在经费使用上,国外银行每年的IT预算都是不够的,而且一定不够;而国内银行的IT预算每年通常会用不完,而用不完就意味着规划的事情没有落实。

夯实基础谋发展 篇4

——沙漠之花2019年新春订货会致辞 胥俊久

各位来宾、企业同仁、经销商、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前天,经过半年的谋划,40天的建设,沙漠之花展馆刚刚落成,我们就迎来了国家科技部的第一批客人;

今天,我们欢聚敖汉国宾馆,回顾2018的风雨兼程,谋划2019年的勠力同心,应对多彩、变化的市场。

正可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历史的使命,大家小家的利益,集聚吾辈于一身;期望吾辈,更加努力,砥砺前行。为此,我仅代表沙漠之花董事长胥申先生、代表全体沙漠之花人,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欢迎远道而来的保定的张总一行; 欢迎北京的 欢迎上海的

欢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朋友、供应商朋友们,欢迎你们!欢迎多年来支持、帮助沙漠之花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与社会各界的朋友们!

谢谢你们啦!(鞠躬)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分享我们过去一年的成绩,舔舐自我的伤口,给自己一份快乐,给自己一分总结,给自己一份安慰,给自己一份成就。。。。在各位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既定的经营管理目标。预计年末实现销售收入 元;实现利税 元;员工待遇于福利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目标明确,更加清晰地知道了“我是谁?” 我们依然坚守,做人讲道德,产品有良心的底线; 我们依然倡导,携手共赢谋发展,良心产品赢未来。

我们积极配合旗委旗政府关于“四个百亿元”产业发展战略,依托独有的生产模式,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沙棘产业中发挥特有的优势;

我们明确地承担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的责任,扛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的旗帜;通过沙棘从育苗、栽植、开发利用,真正的实现了生态产业链良性运转。实现了防风固沙,减缓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老百姓收入,带动上千人脱贫致富的目的。

9月份,董事长参加了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武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

董事长专门就沙棘产业生态扶贫目前发展现状进行了报告并解读。得到了与会各个组织和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同时,给沙漠之花明确地增加了社会责任。

过去的一年,沙漠之花快速成长。更加明确地践行“我们做什么?” 一是实现了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全产业链发展的过渡。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在长胜镇、金厂沟梁等镇建设了4个沙棘基地,总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辐射周边沙棘种植5万亩;公司为来百姓免费提供种苗60万株,引导基地农户科学化种植,预计三年后进入收益期。

投资600多万元,在金厂沟梁镇四六地村,建设了高标准的冷库,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果的营养价值、保留沙棘最原始的口感做到了设施保障。

我们精选最适合沙棘生长的的经纬度种植,我们选育的是中国沙棘种苗,选择出40多个品种,扦插苗 10万株,实生苗30万株。经过育苗改良,培育出“沙漠之花沙棘1号”,各项营养元素和指标均高于普通沙棘品种两倍甚至是两倍以上。如:VC含量从原来的每百克含500毫克提升到了每百克VC含量2000毫克以上。总黄酮、各种微量元素均达到最高水平。

我们可以实现,沙棘从种植到采收,最终进入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管控。通过研发中心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原果的营养价值和口感进行研究,生产出市场消费者认可、食品安全有保证、营养健康的产品。

我们可以做到,根据沙棘特性的研发成果,将产品细化,制作出沙棘系列饮料产品,沙棘籽油、沙棘果油、沙棘茶、沙棘糠。

我们将来的目标还要开辟沙棘开发的新领域,如医药领域、美容化妆品、保健品等等,充分的实现沙棘整个生态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二是强化食品安全的全过程控制。投入300万元,与合肥友高物联网标识设备有限公司及赤峰中广智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完成了二维码追溯工程,各个流程启动二维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确保所有的产品源头有管控,研发有管控,生产有管控,质量有管控,食品安全有管控,市场有管控。

三是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实现企业文化水平的提升。过去的一年,沙漠之花品牌保持了在同行中独树一帜的品质硬汉风格,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沙漠之花逐步完善的品牌体系在市场中日渐表现出了潜在的巨大竞争力。

今年,投资600万元,建设了总建筑面积达到1500平的沙漠之花展馆。全方位,多方面的展现了公司发生、发展态势,通过全息投影技术、AR、VR技术,全自动感知宣传片技术等高科技让每位来访者对沙漠之花有一个直观、立体、全方位的感受。

今年,通过沙棘生态产业链建设的推进,吸引了央视媒体的关注,CCTV-2《生财有道》对公司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对董事长进行了专题的采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的反响和关注,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我们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蚂蚁森林进行深入合作,将沙棘种植引入到蚂蚁森林的框架内,实现沙棘有效推广,同时宣传企业形象。

四是,节能降耗、自动化升级、科学管控,实现了全新的生产能力。树立一种“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的节能意识,以最好的管理,来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目标化管理,绩效考核系统工程,推动企业管理升级。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将公司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远期发展目标及发展规划,经营计划分解到每一个人的目标之中,成为每个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通过全过程的跟踪考核,督促目标的实现,这为公司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完成既定目标、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在座的诸位共同付出和努力的结果,值得赞扬,更需要在2019年的工作中发扬光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以必胜的信心,迎接多变的2019年。

首先,我们依然坚守承诺,更加坚定“我们怎么去做?” 市场在变,但是沙漠之花的“做人讲道德,产品有良心”的核心理念不会变;“积善行,思利他”的合作理念不会变;沙漠之花永远生产良心产品的质量观念不会改变。

其次,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改革创新的措施,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市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辛辛苦苦的打拼一年,就是祈求有一个好收成。

2019年,我们销售的总目标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长50%。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每个市场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提前谋划自己的计划,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9年,我们提倡“自愿的付出,快乐地赚钱”,继续扩展直营模式,坚持大预售,淡旺季薪酬,分渠道分品类管理,承包市场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业务员为自己打工,为自己创业。

2019年,要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市场过程的管控。即细分市场,管理“过程”;对经销商、业务员实行目标化定位,分级管理。

根据完成业绩增长目标程度,将经销商(业务员)划分为三个等级管理。我们只制定规则,不再给大家下任务,具体细则,研究后确定。各位经销商,在业务员的帮助下,自行确定自己的目标,自愿的承担任务,自由、快乐地获得利益;争取做一、二类经销商,第三类经销商面临被一、二类经销商所替代。

第三,适应多变的市场,推进每位经销商的线上、线下的营销能力。所有经销商都面临着互联网+的实际销售环境,除扎实地做好线下销售的同时,积极探索线上运营销售。公司将配合网络销售推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2019年,积极发挥研发中心的作用,在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积极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同时,要开展社会化的检验检测工作,努力打造内蒙古一流的检验检测中心,更多地为社会服务。

第五,继续夯实基础,促进全产业链发展目标的实现。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回顾过去,我们并肩作战、风雨同舟;展望未来,我们勠力同心、目标一致。大家不但共同见证了沙漠之花的成长,而且要与沙漠之花共同壮大和发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我们携手并肩,开拓创新,谱写出人生最华丽的篇章!

企业计量基础管理规划 篇5

计量基础管理工作规划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集团公司管理要求,坚持依托延长,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战略定位,使“依法治企、从严治企、规范治企”的理念成为工作习惯,落实“做大延长化建、做强企业”措施,强化基础管理,细化人员岗位职责,紧紧依靠员工,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技能,做好计量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公司“抓计量、促管理、保质量、增效益”的计量管理方针,对提高施工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1.完善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标准;

2.建立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配备专兼职计量员;

3.加大培训,提高计量人员素质;

4.完善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

5.测量管理体系在内审和外部审核无重要不符合项。

三、工作具体措施

1、完成《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补充修订,制定公司《计量管理办法》

今年对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换版修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编制了公司《计量管理办法》,完善了计量组织管理,1在主管领导指挥下,对各部门的计量管理工作统一组织,协调一致,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序性、统一性、准确性。加强设备管理,对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使用、围护和保养、流转等各项制度。

2、根据公司“四定”要求,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

按照企业发[2011]90号《关于规范基层单位 项目经理部机构设置及定岗定编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基层单位、项目经理部要配备一名专兼职计量员,负责本单位的计量管理工作,并在企业发[2011]146号文件中明确计量管理员岗位职责。

3、以人为本,提升素质,加强计量队伍建设

计量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计量工作效果。培养和造就一支懂计量、会管理、通法律、晓技术、高素质的计量队伍,才能搞好企业计量工作,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管理计量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培训,要求计量管理人员积极学习计量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手段。科学管理,增强计量检定人员的技能,提升试验室检测和分析能力

4、严格计量管理,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和有效。

2)积极与使用单位的计量管理员沟通,做好现场服务工作,保证量具量值传递的稳定性、一致性。

3)加强计量管理,提高体系运行有效,确保体系审核中无重要不合格项。

4)利用公司计量管理网络,加强量检具正确使用和日常维护保养培训。

5、完善设备管理,提高员工的设备管理意识。

1)加强设备管理,提高员工的设备管理意识。

2)一如既往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和关键设备的点检工作;确保关键测试设备完好率100%。

3)要积极与各基层单位、项目经理部的计量管理员沟通,合理安排好计量器具自检与外送检定工作,确保计量器具及时满足现场使用的要求。

6、遵章守规,运行规范,夯实质量安全环境管理基础

1)根据公司管理体系要求,配合部门重新识别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明确相应的管理措施。

2)按照部门识别的环境因素、危险源情况,细化成相应岗位的内容,形成书面规范化;同时组员要熟知对应岗位的环境因素、危险源,掌握相关的管理措施,并按要求进行控制。

3)积极配合公司及部门的安排及部署的要求,做好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分析 篇6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1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02);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2013,36号)。

解读:1)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以前城市的发展过程缓慢,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按照人口的基本规律来进行预测,可以很好适应城市的承载力;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的的提高,城市化的进城极速的发展,以前的城市规划的规模设计明显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血管,神经和内脏,是提高城市的承载力的基础。

2)基础设施的保护线的划定:对于现在的城市的建设,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其实主要的矛盾是在解决水资源的问题,那么对于水源,本地水源是主要,也是水系景观的主要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线的划定就很重要

3)基础设施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先锋:根据最新的经济发展研究,未来城市发展肯定是向更大的方向发展,最近看的《大国大城》一书就解释了中国未来发展要解决的是城市承载力的问题。而城镇化是农民的市民化,而农民的市民化一开始所居住在棚户区,而棚户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4)多规合一与基础设施规划:在中国的传统规划中,基本都是各扫门前雪,就会造成施工的反复性和矛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现在提出的多规合一,很好的解决现有的矛盾。但是现在也会出现矛盾,因为很多地方现在是基于现状的基础的补缺,不能实现多规合一。怎么实现多规合一,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而基础设施在这中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6)环境承载能力: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目前政策是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但实际上是人口还是不断向城市涌入,而对于基础设施的匹配,还是应该作为我们对基础设施的规划的依据。

7)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8)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在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9)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10)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11)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

12)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思想的提高,可以提升整体的垃圾治理。

13)在这个建设的意见中,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全面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水平,优化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环境,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和规范,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14)围绕重点领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中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发展的原则,推行各类交通设施的协同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另外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提升城市绿地功能。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达到城市基础设施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与现在提出的海绵城市相匹配。

15)、科学编制规划,发挥调控引领作用:以规划先行,突出以民为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在规划中达到相应的适应性,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不浪费资源。

16)、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在建项目进展情况。对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等在建项目,要确保工程建设在规定工期内完成。进一步优化简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向备案、核准与审批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要强化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做好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审查论证,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效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超前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通过统筹研究、做好用地规划安排、提前下拨项目前期可研经费、加快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实现储备项目与建设计划有效对接。

17)、确保政府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等现有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确保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和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创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运营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开,形成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管理专业的市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

作业二: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不同规划层级(总规控规修规)在设计和管理两方面的一些观点。(1)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顶层设计,注重战略性和系统性,勾画“山水林田湖”生态格局。主要是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加以明确,并在现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框架下,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目标和相关指标,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将有关要求和内容落实、协调到各相关专项规划中,并在下一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为用地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前置条件。主要的观点如下:

1)多层次保护并完善水系:基于降水和地质条件等本地条件,在区域范围内识别、完善、并规划自然与人工的水系统,优化循环路径和机制;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坑塘、沟渠、湿地等需要划定蓝线的对象进行分析,提出蓝线控制的宽度,划定城市蓝线,以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城市蓝线划定时应考虑与雨水的源头径流控制、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2)科学划定水生态敏感区:在城市用地选择中,科学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尤其是要注意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分析识别城市局部低洼地区、潜在湿地建设区、内涝高风险地区,并尽可能划定为城市限制建设区。

3)综合建构控制目标:从“源头、中途、末端”三个阶段,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明确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规划控制指标和要求。

4)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的大分区: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根据地区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状况和实际需求,重点依据降雨、土壤、地形等客观条件,结合用地布局,划定海绵城市大分区,如渗透能力较弱的地区,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目标、措施等。(2)是专项规划

从横向专业深化角度,海绵城市的总体理念和思路需要通过各类专业规划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同时,从横向专业协调角度,海绵城市以水系统和水生态的切入点,也为统筹各个专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方法。这部分专项规划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等。1)道路交通体系规划注重控制污染物外排量: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专项规划应以消减地表径流与控制污染物外排量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2)绿地体系规划注重雨水消纳和生态净化:城市绿地主要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及保护和控制城市结构无序扩张的功能。城市绿地对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具有较强的雨水渗、滞、蓄、净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应在保障其吸热、吸尘、降噪、保持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等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的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因地制宜的规划径流路径,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复合生态净化功能。

3)城市水系统规划注重水生态循环和水系统整合:所谓城市水系统,是指城市供水、节水、污水与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河湖水系等城市规划范围的涉水系统总称。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将完整的水系统规划进行统筹,通盘考虑,不能肢解,也不能各做各的,供水不管污水、污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洪水、污染治理不管资源利用、资源利用不管综合防灾。从城市水生态本底修复的角度,同步规划低影响开发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注重水系统的网络化、毛细化、以及离散化,实现城市水生态多重循环和自我修复。(3)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的重要抓手,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描绘了地块层面上的生态愿景,同时,也点明了诸如源头控制的重要性。它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1)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实现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实施要求、时间控制这几个环节的紧密协同,将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衔接在一起。

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划定海绵分区,明确各分区低影响开发策略,指导指标落实和技术措施应用;分解和细化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总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具体指标及要求; 落实蓝线,明确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及控制要求,保护水文敏感区域;落实绿线,提升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品质,融入雨水的渗、蓄、滞、净、用等复合功能;结合排水防涝(雨水)综合规划,明确内涝风险地区,采用综合措施达到排水防涝的规划标准;结合道路红线及本地道路雨水径流水量与水质,提出适宜当地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横断面形式。2)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通过建设条件分析、场地的平面布局与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交通设计、绿地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等布置手段,落实和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控制指标以及低影响设施的类型、布局等要求,以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不同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根据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修规深度,分别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修规的不同编制内容中。

(4)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规划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体现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同时也强调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综合方法。但规划内容则依附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分散到各层次、各类型的规划之中,并未完全形成独立的规划体系,其中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例如,各个专业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内容是否能用于控制指标的考核?具体而言,绿地系统或水系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影响是否可被考核?又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分区指标又怎样与专业规划的海绵城市内容衔接?

为此,本研究认为,如果能够从城市的整体层面,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规划能够更加有力的引领和推动各层级规划的落实。该综合规划强调以规划步骤为主线,强化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编制流程。总体规划包括七步骤:前期调查、问题明晰、规划定位、目标建构、空间布局、专项协调、措施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海绵分区划定、空间优化、地块控制指标分解、规划条件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场地勘探和分析、场地设计优化、设施组合、项目评估。借助上述规划步骤,初步构筑综合规划的雏形,“以器载道”,系统性地体现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重塑城市的水生态文明。

作业三: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设计和管理是怎么做的?

一、低碳生态城市提出的背景

对于现在生态城市的设计,中国的城市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前期中国更多在经济的发展,对于低碳生态设计的统筹没有考虑,当然可能是没有能力去考虑,但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矛盾。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75%,低碳生态的提出与关注更多的来源于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本上,所以现在全球在寻求节能减排措施,从政策、交通、建筑、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方式上进行深入考虑。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1、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

2、低碳生态城市构建的生活应该可以支撑当地的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

3、低碳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恢复城市和农村健康的生态系统;

4、低碳生态城市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脱钩”发展,减少贫困和失业,通过有效的城市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5、低碳生态城市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体现了公平、公正以及合理的平等基本理念。

三、低碳生态城市要解决的问题

1、系统化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实现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低碳生态城的关键,但目前实践中比较成功的经验都是基于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

2、目前大多数城市关注的重点是减少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很多城市将人均能耗或碳排放量作为主要控制指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都难以实现。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将其进一步分解到具体的子项控制目标中;

3、交通是十分关键的问题,采取公交优先的策略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同时鼓励慢行交通已成为共识,要实现这一策略需要对城市的功能空间、道路以及换乘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4、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生态指标体系的各类指标势必也很庞杂,数量众多,面对如此繁杂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才有可能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落实。

四、节能减排的模式

1、城市规划中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与节能节能减排;

2、对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要分类指导;

3、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实施城市工业空间转移和布局优化;

4、区域规划层面的低碳生态空间按结构;

5、总体规划下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

五、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

城市建设现状信息、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和规划审查信息等。生态城市设计的内容,一般集成于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因此,这里集中就城市规划编制信息进行阐述。在城乡规划信息平台“一张图”中,城市规划编制信息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法定信息库、参考信息库和现状信息库。

1、法定信息库主要包括了法定规划层面的内容,即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部分城市设计的内容,通过法定规划的内容,在此反映出来。

2、参考信息库包含了专业规划、规划咨询等内容。专业规划包括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交通规划、市政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生态城市设计的内容主要在参考信息库中体现。

3、现状信息库主要包含了基础地形现状信息、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建筑现状、道路交通现状和市政管线现状等内容。

建筑规划管理阶段的生态城市设计实施的核心,是落实用地规划管理阶段提出的包含有生态城市设计内容的土地利用条件。建筑规划管理阶段主要职能是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审核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划定建筑核位红线,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落实生态城市设计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审核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来进行,除当前规划管理的必要审核外,还包括:针对上位生态规划及规划用地条件要求,审査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生态要求、“五线”控制、土地评价下的用地性质、总建筑面积及分项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植物配置、生态适宜性等技术指标要求。是否满足建筑日照,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界面、幵敞空间是否有利于生态保护等。生态城市设计,尤其是局部生态城市设计和街坊生态城市设计可作为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依据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项目,结合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有不同方式,落实生态城市设计要求,在用地规划管理中,转化为土地利用条件,作为项目的规划、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建筑规划管理中,结合具体报建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以判例式的个案审査予以落实,直接控制和指导微观、具体开发建设,在“一书两证”为核心的规划管理体系中落实生态城市设计。

六、总结

全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气候变化的挑战之外,气候变化已经把人类首次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敌人。我国面临着快速城镇化进城中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巨大压力,大局大的压力同时也是机遇,不仅可以推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的全面创新,而且我们可以借机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基础部发展规划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发展,学校发展规划过程,学校管理

近几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变化之大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近年来多项政策中也不断提出要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湖北是一个教育大省, 全省中小学教师近46万人, 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面对这一全新的机遇与要求, 农村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掌舵者和引导者, 如何科学地制定和实施SDP去把握和开展工作, 响应时代的精神去积极办好农村基础教育, 很值得我们去关注。我访谈了湖北某县几所农村中小学校校长, 对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学校发展规划

(一) 学校发展规划简述 (SDP是什么) 。

学校发展规划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 SDP) 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于英国, 最早由一些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提出。它是一种发展性的“校本管理”策略, 强调通过“校本规划”, 探索学校管理问题, 因为其具有针对性, 所以效果很好。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这个概念, 学校发展规划主要是强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是一种政府间接管理学校的方式。[1]

目前, 学校发展规划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化定义。代表性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把学校发展规划定义为围绕学校发展性目标, 同时又兼顾基础性目标而设计的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另一种认为学校发展规划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 不仅仅是学校发展方案 (Plan) , 更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改变, 是筹划或设计学校整体发展的活动或过程。前者注重静态的规划, 把学校发展规划等同于形成一种文本;而后者则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既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文本, 又认为是管理方式的更新, 涉及相关的过程与活动等。应该说, 后一种界定更能体现当代学校发展规划的本质属性。因为在“方案”与“过程”的向度上, 我倾向于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本质上是“过程”。过程性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本质属性。将学校发展规划归结为“过程”, 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 也符合计划范畴概念的演进趋势。[2]

(二)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意义 (为什么要制定SDP) 。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学校管理方式的更新, 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定、实施和评价学校发展的综合性方案的过程, 是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能力, 并不断探索学校的发展策略、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整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校的原有基础、学校面临的挑战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在反思学校过去工作的基础上, 明晰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的;形成学校的教育哲学;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创建的需要, 选择学校优先发展项目, 明确完成优先发展项目所需的时间和条件;制定每一个优先发展项目的行动计划;监控和评价学校发展规划, 包括各项计划的实施状况和目标达成状况。学校发展规划的上述价值, 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好学校发展过程中整体推进和特色创建、协同合作和个体发展, 观念改变和实践跟进之间的关系,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学校的改革。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识到, 学校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价值, 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校长和教师成长, 促进学校系统整体变革的重要改革实践, 是实现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发展规划为转变管理思想、凝聚各方共识、分析诊断学校存在问题、帮助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三) 制定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的步骤 (如何制定SDP) 。

一般来说, 学校发展规划包括三个部分四个方面的内容。三个部分是指学校总体发展规划, 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以及校园发展规划。四个方面包括学校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展望、发展要素确定和设置保障系统。然而, 在制定规划的具体方面 (即规划过程) 至少要存在三个基本活动, 即通过内部分析发现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环境中发现潜在的威胁和机遇, 如何对前两个方面进行最佳的回应。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委员会;第二阶段, 广泛征求社区和学校的意见;第三阶段, 归纳并明确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阶段, 草拟学校发展规划;第五阶段, 讨论、确定和报批学校发展规划;第六阶段, 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第七阶段, 回顾总结学校发展规划。[3]

二、目前中小学校 (农村地区) 制定SDP时存在的问题

我针对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的几点问题 (什么是学校发展规划;根据什么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怎样做学校发展规划;一个好的学校发展规划应包含什么;怎样为学校发展规划提供保障等问题) , 通过访谈某县几所中小学校长,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多数学校的发展规划实际上是一种对学校发展的一般性描述, 规划本身缺乏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分析方式和结构框架, 对于学校发展规划作为思想方法、管理模式和学习工具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2.大部分学校规划意识强, 可是对于制定学校规划的目标 (要达到何种程度和成绩) 却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盲目跟风得很厉害, 并没有从分析自身学校条件着手来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3.当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出台后并没有积极投入实施, 而是采取“束之高阁”的态度放在文件保管室, 真正实施的并不多见。即便有个别学校实施, 在解决学校发展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及操作性都有待进一步增强。4多数规划是校长个人意图的细化, 受校长个人教育价值观或个性特征的影响, 其规划前提参数以政策性与经验型为主, 规划方法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 基本上是校长制定, 然后学校中层干部进行研讨并通过, 并没有基层教职工、家长、学生、社会的参与。5.许多学校认为学校发展规划与社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 所以几乎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没有科学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成功实施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呢?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三、如何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

(一)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明晰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

一个系统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不仅是一个“文本”的形成, 而且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更新。这种新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校主体的内在发展, 关注目标、过程与绩效及管理行为的合理性, 强调广泛参与、至下而上, 每一个规划成员一起分担责任。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持续行动的过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 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 成立一个结构严谨、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专项小组。

学校发展规划是涉及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 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详细周密的部署。在做规划之前和制定整个规划的过程中, 校长及其有关制定规划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不应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创造与构想, 应该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结晶。这个专门小组成员比例应该科学合理, 应由规划专家、老中青年龄占合理比例的教师代表、高中层领导及基层代表人员、社区领导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共同组成, 每一个阶段都应让他们积极参与, 做到群策群力。这是制定出被广泛认同的发展规划的基本条件。

(三)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信息是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因此, 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之前应对学校目前所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 找准问题, 解决难题, 排除学校未来发展的障碍。目前采用比较多的就是SWOT分析法, 即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或采用雷达图分析学校的硬件、软件, 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状况。其次, 还可以对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进行分析, 可采用PEST方式, 即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维度来进行;查找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采用问题树、问题归类、问题的优先排序、发展线等方式。另外应对所处同一地区的相同类型或办学实力相当的学校进行调查分析, 吸取它们在制定SDP时的经验教训, 这对于自己学校在制定SDP方面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四) 校长的角色转换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改革的掌舵者和领导者, 应从自我入手, 提高规划意识, 增强关于规划工作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校长培训, 有关教育管理专业学历培训, 提高学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实现校长专业化。从理念方面建立共同愿景 (Shared Vision) , 让教师有一种团队归属感及安全感, 从而上升为一种组织自豪感。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形式可以以专题讲座、短训班、课题分析、外出学习、课例分析等;据调查, 课例分析这种形式很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欢迎。积极创造机会让年轻教师或中层干部去参加学习交流, 增进他们的业务水平, 使未达到教学学历要求的教师到有关专门培训学校或高校进行继续学习, 提高教师整体的知识面。

(五) 关于实施与评估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包括检查、设计、实施及评价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之间紧密联系, 学校发展规划是检查、设计、实施、评价四个过程的循环统一。实施环节是关键, 根据规划文本的要求, 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重在操作;评价环节主要是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在于学校自评。在决策、制定、实施、评价学校发展规划时应该做到公正、公开。决策权应体现公平, 校长或中层领导不能依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决定, 而应把决策权委托给那些深入、详细了解背景因素并将影响规划过程的人, 这种做法才是明知之举。

(六) 争取校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有力支持。

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的过程, 也是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目标和途径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各部门和所有成员的积极性, 通过深入沟通和广泛参与, 发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集思广益, 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意见。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的参与意识不强, 在配合学校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不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是, 在这一地区的一所实验小学采取了很好的应对措施———发展“家长学校”和举办“学校文化周”, 以定期观赏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举办学校校园文化来带动家长的参与意识。

此外, 学校还应处理好自身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 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和政府沟通, 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政策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9, 970.

[2]童康.学校发展规划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002, (5)

[3]晏清才, 龚春燕.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J].中国教育期刊, 2006, (7) .

[4]楚江亭.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 2008, (2) .

[5]万秀兰.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及借鉴[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5) .

幼儿智力发展的坚实基础 篇8

关键词:兴趣;智力水平;观察力

中图分类号:B84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88-001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幼儿期是幼儿智力水平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就为他们智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下几点

(1)明确观察内容与任务。选材一般以实物为主,但也可选用形象逼真的图片、模型等,以及日常用品、常见的交通工具、玩具、成人劳动等都是很好的题材。任务也是愈明确,愈具体,观察效果愈好。观察时要注意消除无关刺激物的干扰。

(2)家长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观察对象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有关的书籍或资料,或向行家请教,以充实自己,并保证教给孩子正确的知识。要事先估计孩子可能产生的问题,如何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答孩子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当时家长回答不出来,可以如实告诉孩子,并答应孩子看书查资料后再告诉他,但许诺后一定要做到,不要失信。

(3)诱发儿童观察兴趣,提高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观察对象本身要有一定的吸引力,选用的观察对象具有一定的新奇性、复杂性;如果让儿童观察的对象是十分简单、熟悉的,就会使儿童产生厌倦心理,不愿去观察它;如果观察的对象太陌生、太复杂了,与儿童原有的经验距离太远,也不能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反而能产生紧张和回避的思想。在观察过程中,要尽量鼓励儿童多方面的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听、摸、闻,并要求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印象。在这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词汇,发展孩子的连贯性语言,纠正错误的发音与用词不当之处,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在观察过程中应尽量让孩子提问题,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4)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泥塑、绘画、图片、幻灯、电视、各种实物、观察自然等等活动方式,使儿童练习观察,学会各种观察的好方法。在这些观察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比较不同对象及他们的不同方面;分析他们彼此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鼓励儿童自己提出观察任务,找出观察对象的特点,区分不同和相似的细微变化,学会从感知的东西中区分出最重要的东西,即本质的特征和内部联系。

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应从以下几個方面做起

(1)培养兴趣,启发幼儿积极观察

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内心产生对他的向往,从而自觉的去观察它、研究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要从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人手。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特点,启发他们积极自觉的去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动物冬眠》一课中,谈到天气冷了动物就要冬眠,为了让幼儿亲眼看到这个现象,上课前三个星期,就在教室里让幼儿亲自观察教室里的小乌龟,小螃蟹,让幼儿天天观察它们的变化。一段时间后,天气也越来越冷,幼儿惊奇地发现小乌龟小螃蟹们不吃也不喝睡着了。他们从内心信服了动物到了冬天就要冬眠。

(2)循循善谤,引导幼儿正确观察

幼儿的观察兴趣浓了,我又注意引导他们正确观察。首先,让幼儿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人到物,或由近到远。这样的指导经常坚持,日积月累,幼儿的观察就不至于杂乱无章了。其次,幼儿观察事物比较粗略、笼统,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常常易把相似的数字图形等混淆起来。我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所要分辩的对象,通过认真比较,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差别,自己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幼儿记忆自己发现的知识,比记忆老师灌输的知识牢固得多。

(3)多方配合,促进幼儿深入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我还注意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增强观察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学《认识梯形》一课时,我引导幼儿分别观察梯形和长方形,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并用变梯形,找梯形,让幼儿动手变一变,涂一涂。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又动脑,既提高了观察能力。也较为全面地、深刻地理解所要学的内容。

(4)多种途径,教育幼儿经常观察

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书上的图画、观察自然景物,观察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生活,养成经常观察的良好习惯。鼓励幼儿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条件,抓住一切机会,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学前班上期个人计划下一篇:发豆芽的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