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风建设惠民生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风建设惠民生(通用10篇)

行风建设惠民生 篇1

柘城县人民医院强力推进行风建设惠民生

本报讯(郝传信 邵伟 王利萍)日前,柘城县人民医院传来喜讯:该院继多次被评为“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系统依法治院先进单位”、“商丘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之后,又以优异的行风建设成绩在全市卫生系统行风评议中位列榜首,荣受表彰和奖励,为全县卫生系统赢得了光荣和骄傲。

据了解,该院在3年来的行风建设中,先后涌现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30多个,好人好事500多件,拒收红包3万多元,为无主病人和贫困家庭捐款、捐物价值15万多元,收到群众感谢信90多封、锦旗谢匾150多面(块),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被群众誉为“老百姓满意的放心医院”。

这是柘城县人民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廉医为重、惠民为大”的办院理念,积极实施“行风建设五大工程”,倾情打造文明和谐医院,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实施“医德育人”工程,教好诚信廉医“道德经”。该院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紧密结合本院实际,采取以会代训、座谈讨论、举办演讲、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观看反腐倡廉故事片、人人签订“廉医拒贿承诺书”等形式,在全院职工队伍中扎实开展“讲正气树新风”、“爱岗位献爱心争做人民健康好卫士”、“做人做事做官”大讨论、“追赶型发展思路”大讨论、“两树一争”、“创先争优”等思想教育活动,促使全院医护人员自觉增强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执医为民意识。全院医护人员自觉拒收红包、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义务照顾无主病人胜亲人、满腔热情救死扶伤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蔚成风尚。

实施“纠风治乱”工程,筑牢不正之风“防风墙”,该院以深化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主题,制定和完善了《医务人员行为规范》、《文明行医准则》,严格落实药品购销公开招投标制度,严格规范医生诊疗和用药行为,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格实行对单病种最高限价,严格控制收入与消耗的比例。并每月进行一次处方点评,对发现有乱检查、乱开大处方、乱用高价药、特价药、增加群众经济负担的医生,视其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扣发奖金、暂停处方权、停职待岗、开除公职等处罚。从而促使每位执业医师和各医疗医技科室自觉从笔头上把好了廉洁行医关,让群众用上了“明白药”、“放心药”。

实施“阳光医院”工程,开通民主监督“直通车”。该院高度重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设立了两部举报电话、20多个意见箱和30多个阳光服务台,先后向社会发放了5万多份《告病友书》、《征求意见书》、《征求意见卡》,并定期召开病友座谈会、老干部座谈会、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咨询会,听取和采纳群众提出的批评建议400多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50多件,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实施“人文关怀”工程,打造优质服务“金品牌”。该院深

入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认真落实“便民惠民医疗服务40条”,积极推行“文明用语”、服务礼仪知识进科室进病房、病人选医生和病人整体护理模式,成立了素质一流的导医导诊综合服务队,实行了收费取药一条龙、药品直接配送到病房、老弱残疾人全称服务。病区内设立了充满人文关怀的“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一项项贴心细致的护理服务,为患者营造了如坐春风、如沐细雨的亲情氛围。

实施“爱心惠民”工程,义诊送去健康“及时雨”。该院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和回访服务队,大力开展下乡义诊、电话回访、上门问访服务,满腔热情为广大农民朋友和五保老人义务看病送药,开展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服务,让农民朋友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县级专家的医疗服务,使出院病人的院外康复和继续治疗得到科学的技术指导。两年来,该院先后组织下乡义诊116次、电话随访、上门问访2万多人次,义诊义治2.2万多人次,免费发放药品7万余元,发放健康宣传资料5万多份,让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在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牢固的“友谊桥梁”。

行风建设惠民生 篇2

———卢纯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辽宁省分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 在支持辽宁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一直全力打造“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品牌形象。在2011年辽宁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分会场, 本刊记者就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采访了辽宁省分行行长卢纯才。

问:近年来, 中央一号文件一直把焦点锁定在三农问题上, 作为我省唯一一家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 农发行在哪些方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答:作为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 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经营活动,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一般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总体来讲, 我们主要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开展工作, 旨在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包括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 粮、棉、油的加工, 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其中, 基础设施贷款涵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水库、道路的修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一直把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辽宁, 农发行支持了如大、小凌河的改造与治理, 目前成果已初步显现。下一步我行的投资方向也将把重点放在水利建设上。

问: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农发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答:未来我行的投资重点在城乡结合部的改造, 力争利用金融支持改善农民生活。通过对农村土地整理开发工程贷款, 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占补有余”的政策要求, 扩大了耕地面积。通过对县域城镇建设贷款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比如去年我行给沈北新区的道路建设提供了20亿贷款, 实现了这一地区道路环境的全面升级。其实, 不论是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的贷款, 还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乃至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 都是我们为了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问:卢行长, 您2009年之前一直在内蒙古工作, 而内蒙古近10年来在全国各省市中的发展速度都名列前茅。对此, 您是怎么看的?作为内蒙市的近邻, 辽宁能从中借鉴到哪些发展经验?

办好水利惠民生 篇3

一、防汛,水利工作的主旋律

该县水利局始终把防汛工作当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头等大事来抓,认为防汛责任重于泰山,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麻痹,防汛工作永远是水利工作的主旋律,必须下大气力做好防汛的各项工作。一是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成立了防汛指挥部。每年都要召开汛前会议,把防汛抢险的各项要求传达到基层和群众中。二是积极开展了汛前大检查,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类防汛抢险预案,使之更加科学和实用。四是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实行了主要领导负责制,强化了部门和行业责任制,落实了承包工程的安全负责制及责任追究制等。五是建成了水库、河道、堰、塘、坝等安全度汛工程。如2008年以来,投资238 79万元,完成了虎山水库溢洪道尾水渠、倪河水库水毁工程、唐河源潭水毁工程和长度达940米的郭滩李庄桥、上屯白云庄险工护岸工程建设。同时,投资3000万元对县城新华路、文峰路等十几条主要道路的排水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总长达2.4万米,大大提高了县城的防洪能力。六是千方百计备足备全各类防汛物资。2008年,共储备供防汛使用的麻袋、编制袋67万余条,木材1500立方,柴油86吨,汽油62吨,沙石8万多立方。七是建成了与省防汛指挥部联通的数字程控交换网,为汛情的上情下达和下情及时上报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以上措施的实施,为确保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干涸,群“龙”降旱魔

自2008年10月中旬以来,唐河县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干旱程度之深、时间之长、面积之大,历史上罕见。全县210万亩小麦普遍受灾,其中90万亩受灾严重。面对严重旱情,县水利局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共同抗击旱魔,并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县累计抗旱浇麦106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的132.5%,为夺取今年小麦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到位。围绕抗旱浇麦县、乡、村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抗旱浇麦指挥机构,具体指导所属单位和部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抗旱浇麦斗争中。二是思想认识到位。全县水利系统的职工,深刻认识到这场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认为,抓抗旱浇麦就是抓经济、抓稳定、抓发展,做好这项工作是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三是安排部署到位。各级领导迅速把上级有关精神传达给群众,落实了具体任务、明确了具体责任,并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抗旱浇麦上来。四是水利部门为县领导当好参谋,积极献计献策:协助县直部门做好各项工作;指导帮助乡镇做好引水、改水、浇水等工作。抗旱浇麦期间组织了服务队,为群众安装调试设备50台,维修机械78台次,帮助群众浇麦2000亩。五是应对措施到位。作为水利工作的主管部门,事前组织人员对全县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进行了周密调查研究,如对水库、堰、塘、坝内水源的利用、河水的抽取、灌区设施的维修、机井的具体使用、抗旱物资使用和调度等都有详尽的计划,同时还抽调技术人员,奔赴各乡镇进行指导,帮助基层做好抗旱浇麦工作。六是监督指导到位。全县组织了6个督导组和21个督察组,对抗旱浇麦工作进行督导督察,及时发现问题,尽快帮助解决。七是资金投入到位。对上级投入抗旱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同时采用奖励和补助方式,鼓励群众抗旱浇麦,共投放补助资金288万元,为夺取小麦丰收增添了后劲。八是应急灌溉工程任务落实到位。该县成立了应急灌溉工程指挥部,并将其设在县水利局,各乡镇成立了相应机构,积极帮助协调资金,调配人力、物力。各级领导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困难,从而保证了项目顺利开展。截至5月底,全县新打机井1200眼,维修老机井268眼;灌区渠道清淤91.24公里,维修建筑物109座,完成土石21.69万方;共完成投资1567.49万元,新增灌溉面积7.7万亩,抗旱浇麦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系统职工风趣地说:“水利部门是龙王庙,职工个个是龙王,只要群龙在,没有降伏不了的早魔。”

三、兴农,巧做水文章

近年来,唐河县实施了“以水兴农”战略,并将其长期坚持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集雨工程等,巧做水文章,为改善农业综合生產条件,为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送去安全水。县水利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好机遇,把饮水安全当作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2006-2008年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四批,共完成供水工程50处。其中打井52眼,配备水泵52台套,安装压力罐44台套,建水塔7座,消毒设备40台套,铺设管网663.8公里,完成投资1920.35万元,彻底解决了5.5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锁住水库水。为蓄足水源,县水利局在每年的农闲时节,都会组织相关人员对现有水库和堰塘,进行整修配套、清淤和扩容,以保障其安全和增加蓄水能力。除了完成虎山水库的除险加固外,近两年还对两座中型水库和17座小型水库进行“体检”和安全评估,使库水乖乖地听人使唤。

蓄住天上水。为有效缓解全县缺水问题,县水利局因地制宜,针对东部岗丘区乡镇实际,按照“蓄住天上水,拦住沟河水,用好过境水”的要求,开展了集雨工程建设。利用当地池多、沟多,易于形成倒流的特点,兴建水窖2500座,建堰、塘、坝150余处,使有限的雨水得以集中储存,做到丰蓄枯用,满足了当地的需要。

留住农田水。通过对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对节水工程的改造,提高了灌溉效率:对现有机井进行更新、改造和现打现配,对渠道进行了整修;同时加快了提灌站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的步伐。现在是渠网配套衔接,水源充足。

通过不懈的努力,五年来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5.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大大提高了全县的粮食生产能力。

四、经济,倾力惠民生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唐河县水利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水利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了以水利施工、供水经营、勘测设计、仓储服务、采砂管理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大发展的格局。2008年,全局总经济收入2300万元,是1977年的100倍。经济实力的增长,不但弥补了经费的不足,而且大大改善了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稳定了职工队伍。2004年全局办公自动化网建成并投入使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2006年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办公楼一栋,改善了职工的办公条件;职工的收入也不断提高,总之,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08年投资建成了“唐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会商中心”,与省水利厅、市水利局实现了网络对接,为各级领导部门指导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便利。

中华生活网周年庆典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闫忠兴武海娟

2009年6月18日下午,由河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时代青年杂志社、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杂志社与中华生活网共同推出的“点燃创业激情,帮扶创业工程”启动仪式暨中华生活网“不平凡的一年”大型庆典活动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庆典活动一直持续近三个小时,期间掌声不断,高潮迭起,既有员工们自编自演的舞蹈、情景剧,又有振奋人心的颁奖仪式。中华生活网总裁邵玉鹏回顾了一年来的点点滴滴,最后他说:“相信咱们是最有勇气、也是最有福气的人,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用智慧创造我们的生活,相信每一个获奖者都是最棒的!”

爱心潮涌惠民生 篇4

——白城市推进“三帮扶”工作纪实

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的鹤乡白城,一场以“扶贫帮困、构建和谐白城”为主题,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民生改善、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和活力为目标的“三帮扶”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领导干部带头帮扶。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提出要求,带头深入联系点开展工作,为“三帮扶”活动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保证。市委书记姜治莹在全市庆祝建党90周年暨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会上,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把“三帮扶”工作作为庆祝建党90周年,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保障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加强领导指导,认真组织实施,努力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好。率先到“三帮扶”联系点——洮北区明仁街道红叶社区和平安镇红光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并就党组织“跨村联建”工作进行调研。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晋修到洮北区长庆街道白鹤社区、通榆县开通镇和平村开展帮扶工作。其他市级党员领导干部也都陆续到联系点进行帮扶。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加强对本地本部门帮扶工作的领导,推动帮扶任务有效落实。截至目前,市、县(市、区)党员领导干部建立“三帮扶”联系点196个,深入联系点走访慰问134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140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42个。

建立机制保障帮扶。成立工作组织。市委创先争优活动

1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三帮扶”工作的总体规划、工作部署、情况调度、督促检查等工作。市直以12个牵头部门为主,县(市、区)以组织部门为主,会同责任部门(单位)共同抓好工作落实。落实工作任务。市委下发《关于做好“三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部署30项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要求、推进措施及完成时限。建立运行机制。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每月调度一次各牵头部门工作进展情况。组建全市“三帮扶”工作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各部门帮扶动态性消息。建立帮扶资金。市、县两级采取财政拨点、留存党费补点、社会各界捐点的办法,筹集党员创业扶助基金553.4万元。出台《关于对全市困难党员进行扶持的意见》和《关于困难党员扶持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确保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已投放226.5万元,扶助906名城乡贫困党员发展生产,带动658名贫困党员实现创业。镇赉县建立100万元党员关爱基金,用于困难党员救助。大安市设立困难党员创业专项资金75万元。

市直部门合力帮扶。各牵头部门及责任部门发挥职能优势,联手助力“三帮扶”。市总工会举办13期计算机培训班,培训职工、农民工372人。累计筹集发放助学金43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800余人。团市委选派1000名党团员志愿者与1000名低保对象结对,重点在爱心捐赠、法律维权、亲情陪伴等方面开展帮扶。市残联资助90名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95名贫困残疾学生接受大中专院校教育。全市856名乡镇干部与贫困残疾人结成包保对子,扶持贫困残疾人3120名。市人社局评估验收全市10所创业培训机构,提供创业政策、跟踪辅导、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项目推介等服务。组织

1100人参加创业意识培训,780人参加SYB创业培训。市住建局全面启动2011年首期暖房子工程,对丹顶鹤小区、解放小区等13个小区60万平方米的现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市教育局以“万名教师一帮一”活动为载体,对4300多名留守儿童及困难学生进行帮扶救助。市卫生局与市内6所医院合作建立困难群众、党员定点医院,累计就诊6493人次,为困难群众、党员减免医药费39.2万元。

惠民生工作总结 篇5

一、有序推进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按照原定计划,在区政府、区社区局和我街办领导倾力支持下,在去年解决了a、B、c和d等社区的服务场所用房的基础上,今年全面完成了剩余6家的服务用房。E社区在汾河小区7号找到一家面积300平米的房屋,以租赁5年的形式使用,目前装修已经完成,预计20__年元月份搬迁;F社区已经达标;前进社区在位于长治路的阳光银座找到了一套面积达450平米的写字间,购买手续已经办理完备,已经装修完毕,预计也在20__年年初搬迁;G社区也在阳光银座购买了面积300平米的写字间,购买手续已经办理完毕,等待装修;H社区租用华龙泰物业办公房屋,面积300平米,准备装修;i社区租用黄河京都酒店的写字间,面积300平米,以3年租赁的形式使用。

二、认真规范惠民项目实施程序,加强居民民主参与,圆满完成了20__年惠民项目实施。

(一)、街办主管领导亲历亲为,认真核查惠民资金应

用,积极完善惠民项目程序,促进惠民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为了确保今年的惠民资金真正成为惠及百姓,解决居民最棘手、最需要的高效资金,自去年实施惠民项目以来,我街办特别重视惠民项目的监督核查工作,今年共进行了两次全面核查,并在6月份接受了市社区管理处的抽查,抽查后

提出了公开实施结果程序不到位的问题,为此街办专门就此事召开全体社区主任会议,除纠正不合理的实施行为外,就今年的惠民项目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公示程序上,提出了所有惠民项目程序除完全按照上级规范要求之外,强调在公示细节上:必须留有影像材料,必须严格7个工作日的公示时间,从根本上杜绝形式主义作风,进一步把工作做扎实,真正实现惠民项目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为本年度的惠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二)、及时开展居民需求调查工作,细致梳理居民的

实际需求,为惠民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固的群众基础。

在区社区建设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社区开展了普及面广、设计面细的居民需求调查问卷工作,各社区的《惠民项目居民需求调查表》都是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居民代表来设置调查内容,总计发放调查问卷30000份,收回问卷23390份,经过细心梳理,居民需求共计216项,其中社区服务方面41条,社会文体公益活动36项,社会组织培育发展18条,社会环境卫生治理34项,社会设施维护71条,特困群众帮扶16条。同时,通过惠民项目调查问卷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居民对惠民项目的深入了解,对调动居民们参与到社区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规范惠民项目实施程序,加强审核管理,注重居民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圆满完成了惠民项目实施工作。

今年全街办惠民项目共立项131项,完成实施131项。预算资金340万,实施使用资金340万。

首先,街办统一制定实施流程,社区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全街办共17个社区,所有立项内容必须是在《惠民项目征求意见梳理表》中产生,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在社区决议形成后,各社区都成立了由居民代表选出的3-7人不等的居民监督小组,对惠民项目从实施到完成的

全过程监督。共成立监督小组17组,人数65人.其次,实行街办主管领导严审程序进行权衡立项。惠民项目在进入程序以前,就对预订项目经过了街办主管领导严格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是否是惠民项目要求的内容,是否是《意见梳理表中》内容,项目是否是可发展的项目。经过严格审核,进入程序的项目都充分体现了居民意愿。正确把握了惠民项目的实施方向。第三,严把实施单位资质审核关,实行竞标确定。60%的社区确定第三方实施单位采用“货比三家,竞标确定”的办法,竞标会由街办包社区领导和监督小组参加,体现了充分的民主。所有实施单位资质都完全符合市惠民项目第三方实施单位的资质要求。第四,实施全过程资料完整存档,认真接受市区各级部门的审查。我中心从项目实施工作开始,就特别注重于惠民项目的建档工作,制定统一规范的存档目录和相关图片的格式,并在项目完成后认真细致审核备案资料,为市区各级审计部门的审核做好了准备。

三、积极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拓展15分钟便民服务工

作的全覆盖。

按照《区社区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社区政务服务工作总结)的要求,今年以来,我中心积极以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为建设载体拓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调动社区力量展开了现有资源和需求的摸排工作,按照政务服务类、便民服务类、商业服务类分类登记造册。其次,调动社区工作人员采用上门走访、集体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展开摸底,共发放调查问卷9000余份,收回8320份,切实摸清了居民的需求状况。第三,根据摸底结果和资料。积极打造各社区的“服务圈”工作,E社区和F社区已经制作出《15分钟便民服务手册》,向居民发放500余册,极大方便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形成适合社区自我服务的良好格局,E社区《便民手册》发行,得到生活晨报的关注,以社区服务的亮点登报

宣传。

四、积极推进老年餐桌、老年日间照料等居家养老工作开展、

1、老年人日间照料的工作采用各社区自己申报的办法实施,现上报的社区是G、i、E和B等社区,已经在办公场所专门设立了日间照料室,已经进入全面运行中。随着新的办公场所的完全解决,日间照料工作将会在20__年初做到全面覆盖。

2、老年餐桌目前有长风社区已经投入运营。在市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餐桌位于亲贤北街120号c小区院内原水泵房,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并于12月28日正式开业运行,以市场化运作,政府给予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和特困老人发放100元、200元、300元不等的充值卡形式对老年人进行服务,运行状况良好。

3、在今年的12月份,我中心按照社区局的安排,将价值68388元代金卷发放给278位困难、独居空巢老人。为50位老人进行了全面体检。

五、搞好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按照星级网格长的评定标准,有序推进和完成了20__年的星级网格长评定和奖金发放工作。

六、努力推进“三社联动”工作开展。

根据小店社区组办【20__】5号文件精神要求,我中心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在E和i两社区开始,目前滨东社区“三社联动”项目的“四点半”课堂已经进入正常运营中,此项工作因它的创新点,受到市晚报、省晚报的特别关注,并在市晚报社区栏目向社会进行了宣传。

七、加强社区干部和社工的管理,完善了考勤制度。今年以来,为了加强社区干部管理和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街办的统一部署,针对社区工作人

员工作作风涣散,工作责任心不强,为民服务意识薄弱等不良现象,对原有的社区干部和社工的考勤制度进行了全面修改,对全体社区干部、社工以及其他社区工作人员采用工作日内四签到、外出工作登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事假、病假等请假手续和赏罚档次,并规范了考勤资料的保存和上报格式;修改后的制度赏罚严明,有效促进了社区工作的规范,实施以来社区工作状态有了明显改观,有效杜绝了无辜不到岗、脱岗等现象,有效推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八、完善了社区信息平台建设。

自从去年建立以微信、QQ群连同社区办公电话等建立起的居民积极参与的社区信息平台以来,我中心积极完善平台的工作机制,要求社区有效利用平台,开展与居民的信息互动交流,截止现在,信息服务平台已经成为为居民服务的重要窗口,许多社区可以利用平台发布通知、与居民讨论社区事宜、咨询和获取计生、民政政策以及就业信息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九、积极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圆满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

为了积极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半年,我中心坚持走群众路线,杜绝“四风”从自身做起,坚持多走基层,强调解决社区问题和上级下达工作的落实效果。

强党建 促发展 惠民生 篇6

促发展

惠民生

近年来,在甘南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巨宝镇党委始终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原则,明确“强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以党建为统领,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民生,在小城镇建设、合作社建设、招商引资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巨宝镇被评为省级“百强镇”,2014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建设乡镇。

强党建

凝聚人心干劲足

镇党委书记带领党委一班人,牢固树立服务为先理念,加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夯实基层党建。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党委领导和班子的凝聚力增强了,镇村干部的作风变严变实了,全镇党员的为民形象树起来了。一是着力做好暖心工程。开展党员“联户”活动,组织党员127名,结对“联户”帮扶2709户,帮助解决基层和群众困难问题110余件。通过联户做群众工作解决五个自然屯420户居民吃上安全饮用水。做好“三留守”家庭的建档立卡帮扶工作,结对帮扶64对,解决问题102件;继续做好村干部下访记录民情日记工作。做到“五必访”,镇党委对困难党员慰问下访21人次;对家属去世党员慰问14人次;对建国前老党员慰问12人次;送去慰问资金0.6万元;组织村级支部党员共开展义务活动50余次。完善“大调节”机制,共调解各类纠纷158件,调解成功129件,调处成功率达82%。镇便民服务中心,全年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1782件,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二是大力推进制度建设。牵头制定了《巨宝镇党建工作责任奖惩办法》、《巨宝镇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巨宝镇村屯干部考核办法》,加强“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执行督查和督导村监会工作的开展,从严监督村级党务、村务、财务按季度公开,村级事务规范运行和村干部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度管人管事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三是全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委主持召开班子会集体研究制定整顿方案,市工信委派一名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亲自下村调研“把脉”,明确整改目标、措施、时限及责任,按期完成了后进党组织转化升级。四是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对党员进行信息采集,并针对党员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学历,进行分类归档。积极通过QQ群、微信圈等网络平台,加强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和管理。五是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各村支部召开村支委会议23次,党员大会42次,通过党员大会党员集思广益,促进了村级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

促发展

调整结构腰包鼓

镇党委一班人深深地懂得,全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全镇党员从严从实的工作,把全镇上下党员群众的心思凝聚到一起,通过强党建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发展的牛鼻子,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让群众的日子好起来。一是强化合作社建设,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全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0个。其中健鑫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效应突出,规模种植玉米面积达10800亩,组建成立千万元农机合作社,首次实现旱田作业集中连片,加快了全镇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前进步伐。推动红旗禾旺水稻种植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为了提高规模种植的耕作效率,节省耕作成本,组建了500万元农机合作社,现有大中型农机设备40多台套。耀兴隆农机专业种植合作社新购进大、中、小型农机设备150余台套,为鹤翔春中药饮片公司的发展形成了助力;甘南县红古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红谷5000亩,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效益 210万元。并研发成功小米面条、玉米面条,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二是狠抓产业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内动力。坚持贯彻县委、县政府“围绕资源抓招商、围绕产业上项目”要求,落户4个项目。2014年河北客商苑志明羊毛加工厂落户巨宝镇,已安装完成6套羊绒、羊毛生产线,进入试运营阶段,已加工羊绒、羊毛13吨,根据市场行情,有望加大资金投入,设备增至30套,并扩建生产车间、厂房。甘南县巨宝粮库2015年落实项目资金5千万的仓储项目,增建了2个仓储库房,由原来的4万吨仓储量增至现在的20万吨。确保了巨宝当地农民粮食有销路,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甘南巨宝风电场项目隶属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甘南润华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是甘南巨宝红旗风电场和甘南巨宝八家子风电场。该项目总投资总计7.5亿元,建成后年发电收入约1.3亿元,年缴税约1200万元,同时增加一部分就业岗位。龙江鹤翔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17200亩,其中在我镇工农村、红旗村、巨宝村种植4500亩,主要种植防风、沙参、柴胡等。2015年秋采收5300亩中药材,预计收中药材干货1200吨,产品主要销售到云南、黑龙江、安徽、四川等全国各地,预计总产值3865万元,利润预计1350万元。

惠民生

共享成果心气舒

促进就业惠民生 篇7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 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提高就业质量,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开局之年, “就业优先”战略在全国各地得到充分贯彻, 就业交出一份温暖人心的答卷。到2011年底, 全年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任务的136%, 是实行积极就业政策9年来新增就业最多的一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 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11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 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180%。2011年底, 城镇登记失业率4.1%, 低于4.6%的控制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 就业的良好表现是在国民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背景下取得的。扩大就业关键靠经济拉动。为何此番经济下行, 就业却未受大的影响?据分析, 虽然经济增速放慢, 但我国经济基本运行状况仍属健康, 且下降后的GDP增速还处于比较快的区间, 这对就业起到了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 近年来, 国家提出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增长, 更加注重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情况下更多地带动就业, “就业优先”成为各地共识。

就业优先, 各地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我国多数省份把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作为重要指标, 建立起目标责任制,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工作落实。

就业优先, 各地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使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针对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 不少地方出台扶持措施, 稳定岗位。对于产业升级可能造成的失业, 各地提前做好准备, 将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扶持政策体系。

坚持就业优先、谋求包容性增长, 使就业数量增长的同时就业质量也得到提升。2011年, 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继续提高, 全国共有24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 平均增幅达到22%。

不久前,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 》 (简称“《规划》”) , 这是我国首个促进就业国家级专项规划。《规划》确立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就业目标, 成为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 更让百姓对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的就业状况充满了信心。

就业数量增加、就业质量提升这些民生指标在开局之年如期兑现, 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今后几年, 虽然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但相信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就业状况一定会更好。

“千村整治”惠民生 篇8

随着“千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推进,如今,汕头市许多村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样,水塘清了,有了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和压缩站,村道也变得整洁了……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展千村环境卫生整治以来,汕头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累计投入资金已逾3亿元,建成了一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转运收集站点。

用5年基本解决“脏乱差”

“当前,我省农村‘脏乱差’现象仍存在,不少地方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陈敏在调研广东农村环境整治时如是说。

2011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印发《广东省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准备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农村环境整治示范工程,来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解决部分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点带面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以此为契机,汕头市委、市政府从2012年起实施“千村整治行动”,这可以说是一项针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全市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计划从2012年开始,对全市农村进行统一规划,以垃圾清理、污水治理为切入点,全面启动千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力争到2016年底,用5年时间,通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对全市农村生活垃圾脏乱、生活污水乱排放、农村畜禽污染、厕所卫生设施进行全面整治。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突出问题。

据了解,“行动”实施一年来,汕头部分村镇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保障了群众的环境权益。

“污水全部收集处理不再四处横流,垃圾有人管有人收了,禽畜养殖不再遍地开花……”澄海区莲下镇窖西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脏乱差”环境的彻底改善,让群众生活在了“天更蓝、水更清、路更净”的环境中。

据介绍,为了推动这项行动,汕头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2月专门印发了《汕头市千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方案》。

“臭水塘” 摇身变 “景观池”

晚饭后,澄海区莲下镇窖西村村民围坐在池塘旁一边饮工夫茶,一边观赏“乡村喷泉”,闲适得让人艳羡。

很难想象,这个村民们正在休闲聊天的地方,4个月前还是一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池塘。“村里的生活污水,养殖污水都往里排,塘水发黑发臭,特别是夏天,在阳光的强照下,蚊蝇孳生,恶臭难闻”村民介绍,以前每次经过这里都得捂鼻子。

“以前家里的门窗都得紧闭,不然就臭得要命,蚊子,虫子也往家里钻”家离池塘只有几步之遥的王姨,更是深有体会。

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环境改善,群众受益,得益于此次实施的“千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作”便是“千村整治”行动中一项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重要内容。

针对窖西村的实际,环保部门对窖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采用“氧化塘”处理法——将窖西村全村800多人每天产生的0.15万吨生活污水全部引入池塘,然后用“阿科曼”生物酶技术进行处理。

“效果很好,一天曝气三个小时,只用了4个月,池塘就变得清澈见底,在出水口放养的几条金鱼也神气活现,说明水质不错”村干部王旭照高兴地介绍着。

记者看到,旧池塘经生物处理后水质变得清澈干净,不但没有了臭味,还变成了景观喷水池,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场所。

与窖西村不同的是,上华镇东林头村根据自身实际建成了一个9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湿地上种满美人蕉,周围树木茂盛、鸟语花香,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环境整治让我们的村里更干净了,污水经过人工湿地过滤后都是干净的,村里环境更美了。”村民王阿姨喜笑颜开。

据资料目前,澄海区已投入400多万元,在8个村居建成了氧化塘或人工湿地等污水生态处理示范工程,使村居生活污水实现了无害化生态处理。

澄海区环保局局长黄潮发告诉记者,农村污水治理贵在锲而不舍,接下来他们将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村庄,每年坚持改造大约10条村,经过几年时间,力争澄海农村环境实现质的改观。

四级联动 确保资金投入

“包括在外乡贤捐资,2012年汕头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累计投入资金已逾3亿元。”汕头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障千村环境卫生整治落到实处,高效推进整治工作,汕头成立了千村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区(县)、各有关单位把“千村整治”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市抓区(县),区(县)抓镇,镇抓村(居)”的四级联动机制。

此外,为保障资金投入,市、区(县)两级将“千村整治”工作经费纳入了年度财政预算,设立了专项补助资金。

“2012年汕头市财政按每村5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专项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重点用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澄海区环保局生态股股长谢木荣介绍说。

按规划,汕头市财政安排了1.7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千村整治,到目前为止,市财政第一批整治资金8766.93万元已向各区县拨付到位;各区县级财政已投入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达4388万元;各镇街、村居通过多方筹资,已投入环卫事业建设资金17172万元。

全力谋发展 倾情惠民生 篇9

——精彩2011:小桥办事处工作掠影

小桥办事处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地处城乡结合部,总面积8.7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居委会,辖区人口27928人。近年来,因受制于我区发展大环境等因素影响,小桥办事处也显现出工业不强、人气不旺的迹象,加之下岗工人多、失地农民多,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0年底,川汇区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成立后,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了我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克服悲观情绪,做到抢抓机遇,发掘优势,努力实现川汇追赶跨越发展新局面。

——经济发展顺势而起。在过去的一年里,小桥办事处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我区确定的“服务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的工作定位,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克难攻坚、苦干实干,经济社会事业均获得了较快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欣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势头。小桥办事处积极响应号召,及时在全办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牢固树立起了“超前、谋划、突破”意识,并以“三平”精神为指引来开展工作。经过不懈努力,2011年,小桥办事处辖区共投资新办中小企业15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36%。同时,办事处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观光农业。2011年,办事处的招商引资项目——彭埠口社区亿嘉园林生态园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集观光、餐饮、果实采摘于一体,不仅提高了土地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还给当地农户带来了100多个工作岗位。目前,该项目的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此外,办事处还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产业集聚区丰泽园、久通电缆、长城门业“双百万”等重点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积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兑付群众补偿款,稳妥解决征地拆迁、周边环境治理等问题,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有效推进了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重点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民生改善倾力而为。民生问题是事关群众利益的大问题,工作做好了,群众拥护你,工作做不好,群众议论你。2011年,办事处倾尽全力做好民生工作,最大限度改善群众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办理公开透明。办事处对辖区内所有低保户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边检查边公示,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保证了低保办理的公正性。目前,我办共有城市低保户1095户,2624人;农村低保418户,630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廉租住房和住房补贴申报扎实有序。2011年,办事处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居民住房条件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为排查出的特困户和困难户申报住房补贴和社会性保障住房。全年共申报廉租住房67户,住房补贴524户1368人。“金拐杖”帮扶工程情暖人心。为切实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2011年,小桥办事处继续扎实推行“金拐杖”帮扶工程,全年新增帮扶人员4名,经过培训后全部上岗,为更多的空巢老人带来了家庭般的温暖。小街小巷改造方便群众。在过去的两年里,办事处始终把小街巷改造工作作为民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两年来,办事处共在所辖建中、建东、周淮等社区改造小街巷72条,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较好解决了周围群众的出行难题,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誉,先后有多批群众到办事处送上感谢锦旗。

创城促振兴 创建惠民生 篇10

□沈轩言

集结号吹响,沈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瑰丽画卷由此掀开。

全国文明城市,是当今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水平的最高评价。

一座城市,带着理想,纲举目张,群策群力,事竟成。

这样的语境,铭记下沈阳的信心刻度。三年时间,摘取文明城市这颗“皇冠上的明珠”。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市情科学研判、对发展科学辨析后,深入思考、通盘研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基础上形成的全市共同意志。

这样的语境,折射出沈阳的时代方位。地理的横轴上,放眼全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潮里百舸争流,50多个城市已进入文明城市行列,沈阳必须奋勇争先;历史的纵轴上,历经荣辱磨难的“共和国长子”工业文明的标签,需要镌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的新属性。

这样的语境,标注着沈阳的不懈追求。现在的沈阳,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提升文明的新阶段——既要注重形象建设,又要注重内涵建设;既要增强经济实力,又要增强人文底蕴。一次“创城”,将使沈阳以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吸引要素聚集,赢得发展先机。

文明是一座城市良好形象的凝练表达,是一座城市深厚底蕴的生动写照。沈阳“创城”的史诗,由此落墨;一座城市气势磅礴的思想乐章,也因此记录。

“创城”这份情怀,彰显当下的沈阳,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求贤若渴。

810万沈阳人向文明致敬,触摸中国文明根系的一幅幅生动且雅致的人文镜像——这,是沈阳一次特别的旅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沈阳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城”,针对各项工作都有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是对一座城市科学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沈阳紧扣“创城”驾驭全局、做统筹文章——犹如乐队演奏,纵横捭阖中把握好、协调好的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又好似制作木桶,找准短板中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提升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沈阳实际的发展路子;更像龙舟竞赛,上下同心中把握节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筑蒸蒸日上之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沈阳实现全面振兴的取向完全一致。“创城”,形成的是软环境,发挥的是硬作用;更能以国家定期测评的倒逼机制,督促沈阳各方面扬长补短,将全面振兴的根基打得更牢。沈阳可借此激发凝神聚气的创业热情,形成赶超晋位的强大动力。强烈的“创城”意识,蕴含着不懈动力、不竭活力、进取合力,昭示着沈阳全面振兴的新希望,更能推动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加快建设“实力沈阳、活力沈阳、宜居沈阳、文明沈阳、和谐沈阳”。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为了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包含9大测评项目,共36项测评指标和4项特色指标,369项测评标准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是“创城”的砝码——其间,从推动经济发展到加强环境整治,从净化社会环境到增加公益设施,从完善社会保障到强化公共安全,无不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不仅是在提高城市的文明指数,更是在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谋百姓的福祉。沈阳“创城”,惠民是第一任务,群众的难心事就是“创城”的心头事!沈阳“创城”,安民 是第一责任,平安从哪里来?从和谐稳定的基层中来,从良好的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中来!说到底,“创城”就是以发展的实绩和惠民安民的政绩,让沈城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创城”这份信心,彰显当下的沈阳,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运筹帷幄。

早在2005年,沈阳就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称号;2008年继续保持这一称号,同时获得“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当沈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实力沈阳、活力沈阳、宜居沈阳、文明沈阳、和谐沈阳”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奋斗目标;当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在沈阳举办……沈阳“创城”,迎来水到渠成的机遇。

有些时候,对一座城市具有历史性意味的转折时刻,即便许多身处其中者,也未必洞悉其承前启后的深远意义。真正掂出沈阳这些年的分量,需要跳出时空局限,透过历史的纵深、站到全局的高度来打量。

有一种坚守使沈阳厚重。这就是10年间的沈阳,紧紧围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

有一种呵护使沈阳崇高。这就是坚持不懈的民生工作取得实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这些年的沈阳,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历史新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全覆盖,打击刑事犯罪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有一种守望使沈阳坚强。这就是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国惟一的 生态示范项目。拥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桂冠的沈阳,始终不曾放弃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追求和奋斗。

有一种奉献使沈阳向善。这就是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出行”、“文明排队大雁行动”、“微笑沈阳”等主题活动,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对“创城”凝聚着“沈阳力量”的最好注解。

在这里,沈阳人写下敢打硬仗、善克难关的胆略和智慧。坚信“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凭着这份执著信念,我们攻下了改革发展中的一道道难关、赶走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啃下了别人认为啃不下的一块块“硬骨头”。

在这里,沈阳人写下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恒心和意志。面对振兴路上的艰辛,我们没有长吁短叹,而是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靠着这份品格,一项项战略目标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说:“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上一篇:电话客服服务手册下一篇:机械行业求职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