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共11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1

摘要: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的自学进行多方面引导,以创设和谐学习环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掘学生思维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自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12-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小学数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了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和谐学习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做到以下两点:

1.1 坚持先学后教

笔者始终坚持先学后教,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参与,允许犯错误。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前,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课一开始,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演讲:“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台上的学生都一一解答,最后,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

1.2 坚持互帮互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不完整的,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补充,不清楚的可以及时提问请示,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甚至争论。对于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始终给予特别的关照,给于更多的机会,竭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起足够的自信心。总之,只有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人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学会阅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学生诵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内容里划出重点、难点及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做标记,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书上做记号。例如:

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

曲线(?n?n)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

重点号(„„)表示这是关键性的词语;

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

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一方面促使学生动脑筋,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督促学生读书必须认真而不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在书上留下痕迹,有利于学生日后重温知。

另外,学生做题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题中标出关键语句,理清题目意思,尤其是填空、判断、应用题这类题目。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审题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疑促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水平,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定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认真阅读教材,教育学生阅读课本时应聚精会神,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一段、每一层次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前后联系起来,回答老师自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自学提纲:

①怎样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②转化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各发生什么变化?

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以这组问题链为思考主线,通过自己看书,相互议论,动手操作等几个环节,细细品味,完成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概念清晰,印象深刻,同时又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思考方法及时渗透给学生,为以后探究三角形的面?e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会在认识过程中受到启发,独立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

鼓励质疑,发掘学生思维潜能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时将把学习疑点记录下来,课堂内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争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提出来。对待学生的问题,老师始终抱着鼓励、赞赏的态度。当学生的质疑问难引起争议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当裁判,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让学生相互争论,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诱发更多的想法,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质疑环境。

多样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例如学生精彩的发言、大胆的质疑、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及时鼓励和强化;学习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评选“最佳学习小组”“积极参与学习小组”等;学生课后通过写数学日记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增加他们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今天,多数教师都会运用反思,但我想强调的是,正确运用二次反思,也就是再次反思,收效会更大,效果会更为持久,影响会更为深远。那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二次反思呢?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思考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1]因而二次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数学教育中,二次反思是在学生个体对曾经的思维方式、行为过程,通过反思,找出优缺点。然后再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展现师生众多的思维方法,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比较评价,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反思后再反思,对获得的经验进行分析和理解,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一、在纵横对比中反思

1)学生前后的自我纵向反思。学生通过第一次的反思矫正后,在一次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对于此道题,此知识点,此章节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解题过程等进行自我纵向的反思。找出自己思维习惯、思考方法、解题过程、学习方法等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再次优化,为下次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时,我让学生自己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的方法和算理。然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1)在学习整数除以整数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对今天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有什么帮助,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你用什么方法来探究的,研探究的结果怎样?(3)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它有什么优点?等等,这一系列的反思活动对学生自主构建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方法、自主开展探究活动上起到了检测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采用的方法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和个性化。

2)师生横向比较反思。通过一次反思后,教师进行讲解,学生集体交流与个体思维碰撞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方法、解决途径,让学生进行横向再次反思、借鉴。例如,在上《三角性的特性》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图片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形状是三角形的。接着让学生思考古今中外的设计师们都喜欢设计有三角形的呢?它到底有什么好处?然后让学让小组里去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当学生们都明白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再让学二次反思三角形的优赿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怎样让摇晃的桌子变得稳固。

二、在知识拓展中反思

教学最忌就知识论知识,就点论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惯性的将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拓展,发散性地求知,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在知识的拓展中,及时进行二次反思,有利于思维的发散,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知识点,可通过一道例题、一道习题,一道运用题,让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进行思维发散。寻找多渠道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通常结果是唯一的(数学),但途径却不是唯一的。

比如:甲今年年龄的2倍和乙今年年龄的5倍相等,5年后甲年龄的3倍和乙年龄的5倍相等,甲今年几风岁?

解法一:用方程解。设乙为X,则甲为5/2X。

解法二:分析,甲5年后3倍的年龄与乙5年后5倍的年龄差则是甲今年的年龄。

解法三:分析,乙5年后长5岁,而甲的3倍还是乙的5倍。先算出一份的数。

三、在实践修正中升华

二次反思,更加强调反思的质,而不是量。二次反思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在一次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要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一次反思找方法,逐步养成思维习惯,并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通过二次反思,进一步检验一次反思成效,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既是知识上的,也是认知上的,包括学生对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思想情操进行升华的一个过程。如对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通过实践进一步反思修正,逐步形成一个日臻完善的动态过程。1)在反思中通过归纳总结,将知识点升华为知识体系。数学学科有很强的知识关联性。通过引导二次反思,让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由此及彼,悟通其它未能悟透的知识,将单点的知识,横向纵向联系,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关联性和内在联系,将单一的知识点织成网状,形成知识脉络,建立课、节、章、单元甚至到年级的概念,建立清晰完整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2)在反思中升华学习方法。二次反思中,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不断通过反思,找出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传授方法比给予具体的事物更重要。3)在反思中提升思想情操。孔子强调“吾日省其身”,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二次反思,多次反思,不断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处世方法、思想道德情操进行反省。逐步达到除杂、净化、升华,逐步形成一个日臻完善的动态过程。二次反思是一项将反思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的过程,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次不只是第二次的意思,而是再次,多层次的意思,攻克的是更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是要解决学生“本”和“源”问题,落实的是教育的根本导向,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却必须长期坚持。这是为师之本,传道本义。

参考文献

[1]《解题表》.波利亚.美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3

【关键词】自觉 引导 学会学习

自觉数学课堂倡导在尊重差异和了解学生数学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因材循导;通过帮扶式引领,促进学生自觉体悟;再通过变式引领等环节,使学生达到对认识对象的自觉运用。自觉数学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思考,更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用心。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觉数学课堂引领下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学“进去”

认知冲突是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认知冲突的设置可以强化学生注意,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方向,凝聚思维焦点。因此设置认知冲突会使学生在努力求知,变“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活动得到有效体现,思维得到发展。

课例1: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图形与证明(2)》复习课上的问题处理:直线y=0.75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匀速出发,同时到达A点时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

(1)设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S=9.6时,求出点P的坐标。

出示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同学提出疑问说:“这题出错了,点P的运动速度不知道。”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诱导,而是追问“为什么”,并且故意附和,诱发学生进行一个小的认知冲突,从而再让学生分析得到点P的运动速度,最后让学生进行学后感悟,意识到思考问题要全面仔细,要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显然教师这样做得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讲好的多,在教师故意附和的小插曲中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利用学后感悟的方式让学生去教育学生应该在解题的时候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

二、把握学生现有发展区,教学生学会“问”

自觉数学课堂主张“先思后展变式感悟”的教学策略,在“先思”的环节中,首先要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问题,体现学生自觉思考精神。实际上有时学生现有的发展区就是我们组织教学的“逻辑起点”,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会把“好奇的疑问”变成卓越的创造。

课例2:苏科版八年级数学《相似图形》的教学中的引入:先让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相似三角形”。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在哪里?它们又有什么联系?”“相似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方法?与全等的判定方法有什么不同?”……

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就把握了学生现有的发展区,很巧妙的让学生感受“类比学习”的方法。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很到位的,抓住了学习的要点,他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类比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这样既让学生容易学会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问”。

三、防陈求变,教学生学的“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长期接受单调、枯燥、乏味、重复的训练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机械思维模式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无疑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大敌。自觉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的“变式引领”环节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倡导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机、灵活的组织变式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做能改变学生静止、孤立的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课例3:如在九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四课时切线的性质》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道例题:如图,AB是⊙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点C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变式1)已知:AD⊥CD,AC平分∠DAB。求证:CD是⊙O的切线。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自学笔记 篇4

兰坪小学惠 锋

内容摘要:“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激发兴趣,做好笔记;示范引导,循序渐进来让学生学会做笔记;通过课堂展示,鼓励监督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笔记读书笔记

正文:

语文教学是学习语言的,老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培养和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做好自学笔记,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做圈划批注,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水平的有很大提高。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也有益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的认识,课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完全有能力做自学笔记。为此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榜样示范,激发兴趣。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这是古人曾经总结出的一条教训。勤做读书笔记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勤做读书笔记可以丰富知识,温故知新;勤做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向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古人以蒲草、陶罐、布袋、树干做笔记。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

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学习古今关于读书的名言。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激发学生学习时善于做读书笔记,做一个认真读书的人。

语文书上,新语文读本上,学生是不是真学,翻开学生语文书,翻开新语文读本一看便知。学生学的状态,学的效果都可以由此得到检阅。

做预习笔记,这是学好语文的根本之途。白的,光的,也是寒碜的,没有思想的痕迹。我曾要求学生在新语文读本扉页上写下:“圈圈画画的线条是我思想的舞蹈,密密麻麻的批语是我成长的见证。”

二、示范引导,循序渐进。

我说的做笔记,主要是预习笔记,就是在书中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根据问题和自己的理解在书中做记号。

做记号的方法有很多,简明扼要,快速记笔记,自己能看懂就行。可以用实线、双实线、波浪线、括号、圆圈、三角号、星号、着重号等符号记录。在自己的理解、体会、心得、评价、疑问等地方写出文字,做出记号。

课堂上做笔记和课前做预习笔记相结合。先在在课堂上多给以示范性的引导。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在文中找到课后的生字。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在文中找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经过多次引导,这要形成预习的习惯。

在课堂上也要给以相应的时间,指导学生圈点批注。

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要求学生划出节奏,方便朗读;把部分注释写在正文旁边,方便理解句子。学习古诗文,都可以这么做。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划出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细细阅读。学习《武松打虎》时,把武松打虎的动作词语划出来,再去读一读,就能读出人物的神韵。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读读人物的语言,再想一想,就能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学习《金色的鱼钩》时,抓住人物的对话,对理解人物很关键。学习写事的文章时,找出事件的高潮部分,圈划批注,细细品味。学习《再见了,亲人》时,划出前三自然段每段末尾的反问句,能知道文章的结构。鼓励学生在插图旁边写话。读完文章,简要的写感想。

在课堂上知道怎样批注了,再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圈划批注,提出疑问。循序渐进,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课堂展示,鼓励监督。

日常的检查、督促、展评必不可少。学习兴趣的养成要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课堂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本身就是一种鼓励。以写得整齐、整洁美观、简明扼要为标准,每周挑出比较好的笔记,让大家学习。教师也要做好读书笔记,到时候和学生“晒

一晒”,学生还是很喜欢的,乐于接受这样的方法。对于懒惰的学生要勤于督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5

新会实验小学阮彩玲

“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古人说得很好。一个小学生如果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是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第一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亲切、可信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胜不骄、败不馁,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从心底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念头,学生有了我学数学我作主的念头,自学的兴趣就由然而生。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2页“分数的初步认识”例1时,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教材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分月饼情境,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主要方法。老师说:“有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老师又说:“如果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 老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中分月饼的情境,由于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学生很快就发现两个小朋友正在分一个月饼,一人一半。有的学生还大声说出这个月饼的一半是它的二分之一;有的还说我会写出二分之一,写作:,先写一条短横线,横线下写2,横线上写1。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老师马上表扬他们会看书、会思考、会发现。同时,老师指出中,2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是分数的分母。1是表示其中的1份,是分数的分子。这时有些鬼马的学生悄悄地说昨天预习时我从妈妈口中已知道了。为学生营造愉悦、和谐 1 1212的学习氛围,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自信,自学兴趣得到发展。

二、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 古人说得很好。一个人不能一辈子都依靠老师,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是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考中,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逐步懂得解答数学问题的方法。因为数学自学能力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所以学习的方法不能作为知识来教,要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检查、自己评价,在自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到一定阶段,学生在实践中,自悟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自学方法。学生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之后,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提升,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得到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6页,例2把图形分类时,让学生从教材呈现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中获得信息,进一步把握不同的四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自学中明白教材场景中展示的二种不同分法,方法一是按照四个角都是直角进行分类,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为一类。方法二是按照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进行分类,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梯形为一类。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的自学成果的同时适时点拔、引导,说“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四边形分成不同的类别,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分法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方法三是按照四边相等进行分类,正方形、菱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为一类。方法四是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分类,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为一类,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等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图形分类,特别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增强了学生的自学数学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提高自学效率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小组成员共同自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大家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合作的意识。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思维的交锋,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真倾听组员的发言,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如果每个成员都只顾着自己的发言,没有针对同学的意见提出反驳或补充,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成效不大。所以,小组合作交流要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激烈辩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达成共识,得到所讨论问题的合理答案,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共同自学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必须有序、有效地进行,大胆放手学生自学、讨论,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积极。

1、合理编排小组人员,科学搭配。

2、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职责分明到位,适时调换。

3、在合作中,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分析、总结,不能流于形式。4、教师辛勤地巡视,及时指导合作学习的方向,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1页“周长”时,提前一个晚上布置同学进行新课预习,第二天一上课,老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和口述合作学习的提纲:

1、教材明确指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你们能用彩笔描出书本呈现的实物和图形的周长吗?2、书本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你们有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又好又快又多。开始小组学习了,只见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用直尺分别测量出规则图形每条边的长;有的用绳子绕树叶、圆等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的边缘一圈的长度,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认真地记录测量出的数据和专心致志地计算着;有的一边测量,一边解说;有的在归纳总结„„老师以平等的身份也参与其中,在讨论时巧妙引导、点拨、诱导,把讨论引向高潮,适时发问:测量圆的周长

除了可以用绕绳法,还可以用什么法呢?顿时整个课堂沸腾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突然有一个小组灵感突现,只见一个同学大声说: “还可以用滚动法,先在圆上定个起点,再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老师让我们组给同学们演示一次。”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看了他们组的精彩演示,大家都茅塞顿开,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老师及时表扬了同学们合作的精神和精彩的发现。同学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心里美滋滋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6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活动课程,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一学期几个研究性课题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和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只要占据了这个主阵地,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或其他成人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以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1、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如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我首先安排这样一个活动: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数,移动一下小数点使它变成另一个数,看看能写出几个?在原数的左右按一定规律排成一排。由于活动情景是学生有兴趣参与的,任务又完全能胜任的,他们马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主动研究小数点变化的规律。2、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很多需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什么地方要用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计算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然后讨论确定研究重点。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研究活动中,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主动参与中酝酿了创造的契机。3、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要求同学们为学校一块长40米,宽24 米的空地设计一个花坛,花坛面积是空地的一半。学生踊跃参与,拿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设计花坛,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这节课的主人,要用智慧和知识为学校设计出既美观又经济的花坛,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同时在设计、计算中,系统的复习、应用了所学知识,体验了主动参与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经历。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的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力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这种学习形式符合小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打开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发。为了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研究学习中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1、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群体活动,但仍需每一个人为共同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交流,但并不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群体交流前的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他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不至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人云亦云,造成群体的认知偏差。所以,交流之前的独立思考正是个体思维的.高潮期。然后通过全体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活跃思维,达到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务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能独立完成可不进行合作,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或有些知识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时,才进行合作交流,使人人有事可干,人人有意见发表。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静态物体的数据收集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意义和方法。然后播放“某路口五分钟车辆通过情况”的录象,要求学生统计出每一种车各有几辆。面对毫无规律的车流,学生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统计出各类车的辆数,纷纷要求进行小组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这样才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有分有合,确保全体成员的智能提高,使每个学生走上成功研究的桥梁。2、交流与倾听的关系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广泛应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交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使观点与观点交锋,智慧与智慧碰撞,促进创新火花的闪现。正如一位名家所言:“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想法与另一种想法交流,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但得到两种思想的前提是必须学会倾听。我们经常见到课堂上小手如林,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全然不顾是否重复了别人的发言或与他人截然不同。倾听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还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注意吸收合理成分,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联系起来,对自己进行反思。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学会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是批评而应提问,让他在解释研究成果时,不得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修正结果。如研究“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比较。交流时,一学生说:“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和8份,每份分别是1/4和1/8。剪下后一比,可以看出1/4大于1/8。经过研究我认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马上有学生提问:“我这张正方形纸的1/4比你那张纸的1/8小多了,是不是有时候1/4小于1/8?”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他学生也加入了讨论,在思辩中弄清了分数是对于一个整体而言的,指的是占有的份数。交流和倾听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协作学习,一起排除疑点,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考虑得更周到,由此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实质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养成时时想发现、事事想探究的认知习惯。应该说小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数学教学中,使数学学习方式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自主探究转变,实施的途径是:1、运用发现法优化教学过程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接受式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无法经历“满怀欲望、痛苦、茫然、激励、充实和喜悦的探究过程”,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的其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得荡然无存。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发现,使新知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在无人指路的时候也能找到通往知识之路”的本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学习第八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类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先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分类:1/4、3/5、1/10、2/5、1/8、1/100、4/6、6/12,学生按分子分母的情况分成了三类: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研究:先选取其中一类分数,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线、尺、格子图等材料,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与同学交流后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自己研究,在容易出现偏差之处做些点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现了每一类分数大小的秘密,喜悦之情不言而语。这堂课,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比较大小,只需半节课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但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会导致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这样会阻碍数学思想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2、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经过思考、探索、研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因此“问题解决”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模式,实际上是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实施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寻找解决策略;回归生活,应用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我先出示北京申奥时第二轮各城市得票情况条形统计图,从图上看出北京得票数遥遥领先,接着迅速把生活情景转化成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遥遥领先”提出问题: “北京的得票数分别比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多多少?”“比其他三个城市的总数多多少?”“北京的得票率是多少?”我先让学生用百分数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应用已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北京的得票数比多伦多多154.5%,那么多伦多得票数是不是比北京少154.5%?”自然的引出学生容易犯的直觉错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每个

[1] [2] 下一页

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发挥,也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篇7

一、小学数学在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一) 数学这门学科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小学数学虽然教授的都是最为基础的数学知识, 也非常浅显易懂, 但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数学作为基础, 在物理、化学甚至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中, 都需要全面的运用来帮助对这些学科的学习。这就合理的解释了许多古今中外极其著名的数学家们除了数学专业方面, 还同样在物理、天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因为以数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在其他学科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在今后中学、大学甚至读研读博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历程中, 数学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数学是一切理工科的基础, 即便是文科类, 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都对数学有极大的运用, 学好数学就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非常大的主动性和优势。并且数学并不是一门非常难懂的学科, 小学数学的内容更加又是基础中的基础, 所以, 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对未来的学习历程有着极其重大的帮助。

(二) 数学这门学科在今后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 数学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利用数学建模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工程测量帮助更好的进行实际的施工建造, 这都是数学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小学数学虽然学习不到这样一些实操性且技术性很强的知识, 但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最为关键的, 就好像一栋房屋, 地基的稳固程度才最终决定整栋房屋的最高高度。

还有就是数学实际上培养的是人们一种思维逻辑性。学习数学能让人更冷静的去认知每一个事物的本质, 找到联系和线索, 这对于学生不论是在今后的生活或者工作上帮助都非常大。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的思维大都没有定性, 良好的逻辑性培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今后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能冷静从容的分析, 并找到线索加以解决。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提升。

二、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

(一) 预习的习惯能帮助快速理解和学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 预习和复习这两个词都是反复强调的, 首先要说的是预习的重要性和相关技巧。之所以要预习就是因为学生的年纪都还比较小, 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并不是很强, 提前的了解和学习才更有助于之后在课堂上对老师讲解内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预习的习惯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收心, 能真正愿意去了解这些相关的知识, 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初步熟悉就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课上的知识点,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强调预习重要性的原因。

(二) 老师的正确指导能更好的帮助预习效果的体现

学生自学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尤其是小学生, 自制力和定力不够都会影响自学和预习时的效果, 因此教师就需要在这过程中进行合适的指导。比如在学习分数时, 教材上就有帮助理解分数的图片, 可以建议在生活中也模仿这些图片来对分数这个概念加深理解。分数的出现就意味着将一个整体分割成了若干份, 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就能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到了分数的这一概念, 也就更有助于在之后课堂上对具体理论知识有一个具象化的了解。

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应用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和预习, 于此同时, 老师也要对学习重点有一个正确的引导。章节的重点是需要学生掌握哪个方面的知识, 老师需要提前说明和强调,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带着重点去看书预习, 也就能在无意识中主动的抓住内容的重点了。阅读时多鼓励孩子加强对图片的理解。书本上的每一个图片都是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 而现阶段的学生对文字内容的学习是较为排斥的, 反之图片则更容易吸引他们, 良好的阅读和理解图片中的内容也能很好的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课堂学习兴趣的提升能有效的形成自主性

(一) 了解学生特点, 提升课堂教学兴趣

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独特的地方, 而数学教学也是需要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的。虽然在课堂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共同教学,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注意方法方式也能更好的帮助每位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课程学习。比如在课堂上让平时喜欢说话发言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回答, 让习惯实际演算的学生上讲台来在黑板上为全班同学进行演算, 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领大家参与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一些小实验。合理的分配任务, 让学生们都更好的提起对数学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 这样才能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 对于一门陌生的学科和内容, 人们首先都会本能的排斥和不愿意了解、接触, 而只有在愉悦的情绪之下才能更好的提升了解当前事物的欲望。合理的按照各自的特点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欲望, 增强互动从而增强他们的存在感, 更有助于帮助提升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 良好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兴趣的培养其实还只是第一步, 毕竟作为小学生来说, 思维和性格特点还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兴趣让学生对数学不排斥, 这是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通过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慢慢融入到课本中的知识里, 以他们喜欢或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输, 比如图文并茂, 具体生活实践的运用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让学生们从不会, 再到感兴趣, 最终通过更易理解的方式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最后, 可以通过一些难题、趣题引起学生们对数学的探索和研究欲望, 告诉他们现在所学的都只是非常浅显易懂的基础, 还有更广阔的未知领域等着他们去探寻。将良好的兴趣引导成为一种自主的研究探索精神,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将不再感到枯燥无味, 而是不断钻研, 兴趣更为浓厚, 最终养成一种自主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即便没有任何人监督引导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自主的进行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复习习惯的养成能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一) 复习的习惯养成能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预习是提前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 而复习则是对这些知识加深印象。在课堂上对知识掌握了, 理解了, 但并不代表之后就一直不会忘记。研究数据显示, 一般在学习过程后, 对所学知识24小时内都不进行一个良好的回顾复习, 那么其遗忘率会达到七成以上, 也就是说, 学习过后不复习, 那么即使在课堂上将知识理解掌握了, 在之后也会记不起来自己学过什么。

古语有云:“温故而知新”, 复习的用处还在于能再次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和理解。读文章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的说法,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同样有类似的经历。复习过程就是对课堂学习过程的梳理, 在这个整理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帮助理解一些在课堂当时没能理解透彻的问题, 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就是复习所能达到的功效。

(二) 新知识学习后的复习能更好的促进自主性学习的形成

复习的习惯养成也能更好的促进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都是出于紧绷状态, 学习结束后自然就会想要放松, 但复习习惯的养成就能很好的保证大脑时刻的活跃度。

没有人喜欢辛苦的学习和工作, 即便是有兴趣, 身体依旧会感到疲惫。而复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帮助身体能够适应这种大脑思维活跃的状态。不断促使自己适应这样的状态才能更有助于形成这么一种自主的学习习惯。复习习惯的养成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了解, 更多的是让学生们能够不断的适应这种学习数学的状态, 最终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自主性学习行为, 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在今后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作中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五、结语

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都是非常基础且浅显易懂的, 但任何高楼都是从平地而起, 良好的地基才能支撑其稳固的建造, 同样, 良好的数学基础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合理的根据学生特点指导预习和复习的实行, 培养其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才是学校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摘要:小学数学的培养是对数学基础的理解培养, 在今后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作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培养的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 有效的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兴趣, 以及帮助学生最终形成一个自主行动的数学学习习惯才是学校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数学文本,自学能力,指导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3, (02) :143-144.

[2]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3) :110-11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提问;能力;培养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数学教学中,似乎总是老师提问的多,学生提问的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呢?

一、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点儿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識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首先安排复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内容。(1)计算10.25+125。(2)回答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然后导入新课;10.25÷12.5,提出思考问题。(1)除数是几位小数?(2)怎样使除数转化成整数?(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在复习102.5÷125的基础上看书上的提示。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领悟新知识。在讨论解答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新。通过一步步由浅入深地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搭建宽松、平等的平台,让学生敢于提问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学生敢于提问,进入主动思维的状态,而不是严肃有余、气氛沉闷,学生只听不问,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除了老师方面的原因外,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幼稚,怕同学取笑,更怕老师批评指责,不敢发言。还有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较重,只想课堂上靠老师讲解、作业照套例题,学习只停留在表面,认为自己都懂了,懒得提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的积极性。

1、营造宽松、活跃的提问环境。要尊重学生,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者不着边际,也要运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发言。还要教育引导取笑他们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帮助,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索问题的环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敢于提问、踊跃发言。

2、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一般在家中都是事无巨细皆由家长一手包办,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心理。教师要与家长多加联系,密切配合,克服家庭、学校包办过多的不良影响。还要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开展丰富的提问活动,乐于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害怕提问,多数因为教师一般仅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提问,导致能站起来提问的机会少。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更加丰富的鼓励学生提问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机会。

1、设立”提问小笔记”制度。学生在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写在”提问笔记”上。课堂上有机会就及时提问,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课后提问。教师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提问笔记来复习检查,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薄弱点。教师也可针对学生提问笔记的认真程度评选每周”学问之星”。

2、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提问。教师可在课堂上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平台,让每个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于表现突出小组或成员,推荐他为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发现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们乐于提问,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性格。

四、教给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除了创设良好的提问气氛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数学的学习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新旧联系处发现问题。

1、引导学生从寻找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入手发现问题。 新旧知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如除法的计算,都是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再学除数是小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分别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式子,让他们寻找这些式子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从而使学生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比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新在哪里。

2、引导学生从其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总是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或较复杂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去解决,那么新方法又是什么?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篇9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吧”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网吧的作用和意义,进入网吧可以学习电脑基础知识、通过上网可以查阅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可以发送信件、聊天、看电影、打游戏……好处是很多的,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己是不争的事实。但也许我们都听到或看到了不少负面影响:那些遍布城乡角落的网吧,像一个个美丽的陷阱,使许多学生丢魂失魄、丧失意志、无心学习、前途废弃。一到寒暑假,学生们更是肆无忌惮,不少学生生通宵达旦地玩电游、上网。网吧已成为目前教育和社会、家庭的一大障碍和症结,也是社会上产遍忧虑的一大社会焦点。

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这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课题。开展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工程,任重而道远。只有正确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做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只有我们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对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创新工作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各级社会监管门扎实工作,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开创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网络德育研究,特别是小学生的网络德育研究在起步阶段,目前大家都在探索中,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网络发展的同时,更让人们深切的体会到了它是把双刃剑。

大部分小学生利用网络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能够良好的运用网络为自己学习生活服务。但是还有一部分发育较早的学生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跌进情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一些学生在论坛上谈论的内容和见解让我们触目惊心,从思想、道德观、价值观、法律意识等方面暴露出了他们许多幼稚的认识,部分学生沉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内荒废学业。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学生中虽然不能代表主流,但如果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其负面效应将相当大。

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青少年的上网活动。

小学生爱玩游戏,看见某些网吧的电脑里有游戏,还是些同学最爱玩的游戏,就会经不住诱惑进了网吧。有的同学第一次玩游戏,就迷上了游戏。几乎上学的五天内天天放学去网吧玩,休假日作业不做,整天呆在网吧。最后甚至连饭都不想吃,父母问起来随便找个理由。天天去网吧,视力越来越差。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还要去玩。学习也越来越不好,直到上课都想着怎么玩好游戏。有许多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上网成瘾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也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了。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是目前大多数小学德育工作者值得深究的问题。

网上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是网络三个魔爪,是使青少年堕落的三大杀手。大家也可能在电视上、报纸上没少见到这方面的消息,入网吧成癖,心灵扭屈,把钱花完以后就去抢劫、偷盗、打伤杀死老板......这些例子可以说是枚不胜举。在社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已迫在眉睫。

1、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小学生的表率。

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小学生电脑课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组织学生学习网上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不破坏网络秩序;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3、层层设防 净化网络空间

第一道防线:学校在教学硬件上,给各台电脑都安装硬件还原卡,杜绝了各类病毒的侵害,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碰到病毒也不可怕了,只要重新启动电脑,整个系统就会还原到原先的干净的系统。

第二道防线:开通电信提供的绿色上网服务,绿色上网是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一项互联网增值业务,为用户提供互联网内容过滤服务,可以限制小孩的上网浏览范围和上网时间,防止小孩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各种黄色、暴力、反动等有害信息,让小孩在一片安全、纯净的网络天空下健康成长。网页、游戏、聊天等自动过滤,让孩子远离不良信息,安心上网,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和学习,轻松设置,使用简便。

4、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

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儿童网站,在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有意义的网上活动,通过有意义的网上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

5、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青少年儿童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小学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上电脑课时,辅导学生制作自己的网页,展示自己的才华。

6、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一种途径。

学校是学生们学习的第一场所,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一种途径。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有关网络、时事、科学类的知识竞赛;通过班队会交流上网心得;通过小广播介绍小经验;举行“网络安全”的专题讲座;通过网上论坛话题等等有益的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认识到网吧的危害,学会了理智的上网。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中已经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德育需要网络,网络更需要德育,让孩子们在网络中健康成长,变堵为导,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这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所以我们广大的小学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学习网络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少年儿童政治思想工作,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蔚蓝的、纯净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王希华.教师网络德育素养如何提高.中国教育报,2005.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10

学生如何有效自学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科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因此,学生要满腔热忱、信心百倍、认认真真、积极主动地去用好导学案。导学案的使用,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主动的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篇11

【关键词】数学思考; 思维能力本人根据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理清学生思维脉络,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尝试,共大家斟酌。

1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强要将3.2kg的花生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5kg,需要几个瓶?再让学生读题,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出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就是看3.2kg里有几个0.5kg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算出结果为6.4,我问学生:“按‘四舍五入’法我们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不可以。”我又问:“为什么?”学生都知道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0.2kg油,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才行。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并告诉: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去尾法”。由于这些例题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也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2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后继学习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2.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只是按照发生一发展一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人手,把握住思维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出示这样的题目:“男生有30人,女生是男生的4/5……”学生完全可以在这两个条件的刺激下,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女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等一些隐含的中间条件,而这些隐含条件中的某些条件往往会为后继的分析建立新的显性条件。再则,不同角度的联想会得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某班在一次植树活动中一共植了120棵松树和柏树,柏树的棵树是松树棵树的1/4,松树和柏树各有多少棵?”通过读题,学生会明白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柏树棵树是松树棵树的1/4”的处理。就教师教学此题来说,不能就题论题,而应抓住这样一个契机,有力渗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如提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甲:“把松树棵树看作单位1,柏树棵树为1/4”——这是分数解法;学生乙:“松树4份,柏树1份”——这是份数解法;学生丙:“松树与柏树的比为4:1”——这是按比例分配法;学生丁:“将松树设为x棵,那么柏树为1/4X棵”——这是方程解法。不同角度的思考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解法,培养了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3设计有价值的练习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學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我经常根据班里的具体情况及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上一篇:我爱环保作文350字下一篇:写动物的作文500字_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