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总理周恩来(共9篇)
周恩来使任命的好总理,他一生高风亮节,心中始终想着人民。可以说,他为了人民,为了中国鞠躬尽瘁,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后便雄还大致,心系祖国。大他在沈阳东莞模范学堂读书的时候,又一次,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同学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明理而读书,有一位血浆普掌柜的儿子说:“为父亲读书。”同学们哈哈大笑,只有周恩来钪锵有力地说:“为祖国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远大的志向啊!
周恩来小学毕业时,曾给以为要好的同学写过“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这样充满豪言壮志的赠言。
周恩来上中学时,和同学们组织了“敬业了群会”,在会刊《敬业》上,周恩来发表了许多关于战斗的文章和诗篇,抒发了他立志革命的崇高思想。其中有一句诗是:险夷不变应尝胆,通义争担敢息肩。
周恩来中学毕业后,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东渡日本,临行前他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筹倒海亦英雄。
周恩来通过无限的奋斗于追求,加入了中共产党,成为中共要的领导人。
周恩来保护少林寺
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吉化, 是周恩来总理最惦记的了。
吉化公司副经理, 杨浚抑制不住心海翻澜。新中国成立后, 以最短的时间, 最快的速度把“三大化”建起来了。作为“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的101厂、102厂、103厂分别定名为吉林染料厂、吉林氮肥厂、吉林电石厂。
1957年10月25日, 在吉林市龙潭影院举行开工生产典礼, 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为开工生产剪彩。国家验收委员会、化学工业部部长彭涛、苏联化学工业代表团团长、苏联化学工业部第一副部长米·依·伊万诺夫讲了话。《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社论。
国家要富强, 民族要强大,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化学工业, 必须要有一个飞速发展, 否则我们就将永远落后。
新中国强大的化学工业从这里起步了!
杨浚一边写着汇报提纲, 一边回首着这些让他心潮澎湃的往事。
二
“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来了!”大家奔走相告。
这是1962年6月24日下午3点15分。和周恩来一起走下车子的还有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中共吉林市委第一书记刘慈恺, 还有国务院秘书长童小鹏以及周总理的工业、农业、财贸秘书。
“我们还是直接到厂里去!”总理和蔼地说。
十几分钟后来到化肥厂视察。一走进厂门, 看到整洁的路面和高耸的装置, 他赞叹厂区规划搞得好。从开车生产到现在, 他没想到发展得这样快。总理视察了几个车间, 听取了杨浚等人的汇报。
1962年6月24日, 周恩来总理在省、市领导陪同下视察化肥厂
周恩来总理在空分车间听取厂长杨浚汇报工厂生产流程
在空分车间, 总理问得很细。“这是什么车间?”
“是空气分离车间, 是把空气经深度冷冻利用沸点不同, 分离出氧气和氮气”。杨浚回答, 并简要地介绍了化肥厂的生产工艺流程。
“全年合成氨的生产任务是多少?”
“11万吨。”
“不是11.4万吨吗?”总理又问。
“增产计划是11.4万吨, 国家计划是11万吨。”
杨浚向总理介绍了空分车间主任刘德英。这是一位抓生产的能手。总理听了, 上前与他握手。并问:“工作多少年了, 从哪儿来的?”
“我是从大连来的。”面对总理的问话, 刘德英的回答有些嗫嚅。
“我听出了你的大连口音。”大家一起笑了。
总理看了高压压缩机、透平压缩机和空分装置。在2号空分装置附近, 操作工正在取样, 杨浚对总理说:“这是液体氧, 液体氧除合成氨用外, 也是军工需要的”。总理看了液氧, 问道:“除氧气以外, 还有氮气上哪儿去了?”杨浚说:“氮气一部分送电石厂生产石灰氮, 一部分作为工厂安全用氮气。”总理接着问化肥厂副厂长王芝牛:“这个车间有多少人?”
“130人。”王芝牛回答。
走出空分车间, 当班工人正排成队欢迎总理的到来, 总理亲切地向大家问好。少顷, 总理来到压缩车间。
周恩来总理在化肥厂厂长杨浚等陪同下视察压缩车间
“哪一个是车间主任?”总理问。
阎崇喜走上前, 总理握着他的手问:“干了多少年了?车间有多少人?”阎崇喜一一作了回答。当听说车间共有9台压缩机, 其中一台是我国自己制造的, 总理的眼睛一亮:“哪一台?”
“第9号是中国制造的”。
总理走了过去, 爱抚地摸了摸9号压缩机, 手在上面放了好一会儿。
“用什么做触媒?”
“用铁”。
“还有别的吗?”
“除铁以外, 还有铝、钾。”
“气体是什么成分?”
“做合成氨是氮气和氢气”。
“几个氮, 几个氢?”
“一个氮, 三个氢。”
“你们制造了氧气, 有用的却是氮气和氢气, 那么氧气到哪里去了?”
“氧气和煤炭起作用, 变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合成氨要的是氮气和氢气, 再把一氧化碳加水蒸气变换成氢气, 二氧化碳用水洗掉、二氧化碳都放空了”。
总理接着又问:“二氧化碳放了?”
杨浚答道:“目前是这样”。
走出压缩车间时, 总理又说:“你们生产是硝铵, 不是硫铵肥料, 到底硝铵好还是硫铵好?”杨浚回答:“硝铵好, 含氮多、肥效高。”
总理又问:“不是农民喜欢用硫铵吗?”
吴德书记插话说:“现在农民更喜欢用硝铵, 不喜欢用硫铵。”杨浚进一步说“硫铵消耗许多硫酸, 硫酸是很有用的化工产品, 把它变成肥料, 对土地一点好处也没有”。总理惊奇地问:“一点好处也没有?”杨答“是的, 不但一点好处也没有, 还有坏处。”总理很注意这个问题, 就招呼工业秘书顾明:“杨浚同志讲硫酸对土地没有好处, 不是争论还没有解决吗?是不是这样啊?”
“硫酸对土地是没有什么作用。”顾明笑着回答。
三
化肥厂厂区中央大道, 路两边的绿荫遮拦着太阳, 树上碧绿的叶子被风吹拂着, 发出沙沙的响声。总理走在中间, 右手臂擎在胸口处。他的左面是杨浚, 右面是王芝牛。杨浚、王芝牛边走边向总理介绍着情况。他们的脚步迈得稳重而又矫健。这是新中国化学工业前进的脚步啊!
来到合成车间, 当走到1号合成塔附近时, 总理和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女操作工李日玲进行了长时间谈话。
“你是几级工, 什么时候入厂的?”总理问。
“1960年入厂, 是学徒工。”李日玲回答。
“读了几年书?”
“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当工人?”
“工资多少?”
“19元”。
“吃饭花多少钱?”
周总理在合成车间同青年女工李日玲亲切握手交谈
“14元。”
“还有穿的这些东西, 够用吗?”
“穿的是家里给做的。”
“你家里人都做什么的?”
“父亲是工人, 哥哥也是工人。”
“一家都是工人, 很好啊!”
总理回过头目光像在找一个人, 他看见了杨浚:“学徒工转正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是的, 已经解决了, 要分批转正。”在合成塔前, 总理耸了耸鼻翼闻到有异样的气味儿:“这是什么味儿?”车间主任郑玉多答:“氨气味儿”。总理问:“氨就是阿摩尼亚吧?”杨浚回答:“是的, 空气中氨浓度是有一定规定的。”
“规定的允许浓度是多少?”
“每立升不超过0.03毫克。”
总理说:“0.03毫克就能闻得出来了, 应该有个通风, 送新鲜空气进来。”
“这里有强制通风设备”。说着走出合成塔后, 郑玉多把总理领到了通风口。总理用手摸了摸:“风很大, 是新鲜空气”。
走出车间总理对顾明说:“杨浚同志提议可以生产尿素, 合成氨增加到18万吨, 尿素4万吨, 只要3800万元投资, 这很好。你记下来, 回去一定帮他们解决。”
在成品车间——硝氨车间, 那里的人们早已等候多时了, 车间职工夹道欢迎总理的到来。总理向他们挥手致意。
造粒塔下面, 车间主任庞太成抓起一把硝铵给总理看。
总理看了看说:“这个粒子很好。”
接着又问:“这塔有多高?”
“64米。”庞太成回答。
“那比人民大会堂还高一倍呢!”总理说。
远看, 巍巍造粒塔就是吉林化工区的重要标志。它高大擎天, 气势非凡。特别是早晨, 霞光射来, 一如彩练飞舞。白天, 悠悠白云, 又像轻纱一样飘逸。贫瘠的土地因为有了它而变得丰稔和富庶。它就是大地的丰收!
总理离开硝铵车间, 汽车经过厂部门口时, 看到全厂职工聚集在门口的景象, 车停了, 总理走下来, 绕场和职工见面, 大家兴奋地欢送总理离开了化肥厂。
四
周总理和吴德、刘慈恺、杨浚等人坐一辆汽车去电石厂。路上, 杨浚简要介绍了电石厂的生产情况。总理问:
“电石分子式是什么?”
“电石是Ca C2, ”。杨浚说。
“是用什么作原料?碳从哪里来?”
“碳是从焦炭来的。”
“那钙是从哪里来?”
“钙是从石灰石煅烧成生石灰, 就是氧化钙。用焦炭和氧化钙做成电石。”
“那还有氧呢?”
“氧和碳起作用变成一氧化碳。因此, 生产电石同时, 副产品就是一氧化碳。”
总理的目光一直在打量着杨浚, 看上去只有40岁, 梳着当时很流行的分头, 向后背着。也许是因为太忙了, 他的头发有点蓬乱。不管怎么问都问不倒他, 在总理看来, 杨浚称得上是一位化工专家。经询问, 总理得知, 杨浚是知识分子出身, 曾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了书, 后到延安投身革命。抗日战争胜利后, 随我军进入东北。1948年底, 沈阳解放后, 以军代表的身份, 接管沈阳化工厂, 一年后工厂生产得到了恢复, 杨浚被派到苏联学习化工。1954年春天回国后, 来到吉林江北参加化工区建设。总理的判断是准确的。杨浚, 既是一个具有革命经历, 又有化工理论和实践的企业家……
没等这样的话题说完, 车到了电石车间门口。
总理一下车, 受到了电石厂领导和职工的热烈欢迎。杨浚向总理介绍了厂党委书记陈斐、厂长谢登宏、副厂长王惠美和电石车间主任李昌德。总理与他们一一握手。来到车间, 一进屋就看见了老工人王显庭。
“你是什么时候入厂的?”
“1949年入厂的。”
“几级工?”
“七级工。”
“是电炉工吗?”
“是电炉工。”
总理见旁边站着两个女同志, 问一个叫张桂香的女工:“你是车间工人?”“是。”总理又问“什么工种?”张桂香说:“分析工。”总理又看了一下另一个穿的比较整齐的董慧茹问:“你是车间技术员?”见她没有回答, 又问:“你是技术员还是工人?”原来董慧茹光顾看总理, 连话都答不上来了。李昌德替她说:“是车间分析工。”
走到电石炉前, 总理问:“哪儿设计的?”“是苏联设计的, 苏联专家帮助开的车。”说话间, 厂党委书记陈斐掏出带色眼镜, 请总理观看电炉上火光。总理不顾周围很热, 走到对面见了正在加料的张少辉:“你加的是什么东西?”“加的是石灰和焦炭。”总理又走到二搂电石出炉口, 又询问了多长时间出一次炉。
在从电石厂返回公司的路上, 总理就和杨浚谈了起来:“你们电石可以做醋酸, 醋酸怎么做的?”“醋酸首先是电石加水变成乙炔气。”
周恩来总理与化肥厂厂长杨浚交谈
“乙炔气是几个碳、几个氢?”
“是两个碳、两个氢。乙炔加水用汞做触媒变成乙醛。”
“乙醛是什么分子式?”
“乙醛是CH3CHO。”总理问:“为什么叫醛?”
“凡是有一CHO根的都叫醛。乙醛是两个碳, 甲醛是一个碳HCHO, 乙醛再加氧气就变成醋酸。
“分子式是什么?”
杨答:“CH3COOH。“
总理问:“酸又带什么根?”
杨答:“在有机酸里, 凡是有—COOH的都叫酸。”
总理笑着说:“你们的化学东西不好记呀!我过去在中学读书时, 物理、数学都是满分, 就是化学不好。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 在重庆时我还见过他, 我对他说:“你的化学教得不好, 我都记不住。”
“什么物质和什么物质容易化合, 什么物质和什么物质不容易化合, 有一定规律吧?”杨说:“通常是有一定规律, 不过在一般中学化学里是讲得不多。”总理开玩笑地说:“噢, 原来如此, 还是老师教的不好。”
车上的人都笑了。
五
半个世纪的时光转瞬即逝, 周总理和杨浚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企业家相继离去了。周总理是1976年1月8日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而杨浚则是在1999年1月8日告别了他所眷恋的事业。两个人是在同一个月同一天魂归故里的。这是一个惊人的巧合。然而, 在吉化人的心里, 总理没有走远, 此时, 他好像正走在新装置的厂区, 与企业的领导者一起筹划着吉化的发展大计。休息的时候, 摘下安全帽, 和工人们坐在一块儿, 一起攀谈着家庭、事业和祖国的未来……作为吉化第一代建设者和领导者, 曾在化工部原料公司、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国家科委等单位和部门担任领导工作过的杨浚于1965年离开吉化。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在国家科技管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份资料记载:周总理从吉化回到北京的下半年, 在一次国务会议上, 谈到各级领导要精通业务时, 他说:“我今年6月到吉化留下印象很深。接待我的副经理叫杨浚, 解放战争年代, 他在重庆《新华日报》当编辑, 现在是一位精通业务的管理者, 有问必答, 熟练得很, 是个难得的‘化工通’。从此我对化工产生了兴趣, 回到北京现买了一本化工词典。有机会请他再给我讲一讲……”
浩浩的松花江日夜不停地奔涌着, 一直吟咏着历久长新的故事。水一浪一浪涌向江畔, 荡起的白色浪花, 恰是吉化儿女的追思!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坐落在石河子市北郊的石河子总场,距市中心3 公里,占地总面积50亩,大门正对的是庄严肃穆的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其南侧为周恩来总理纪念厅,北侧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
纪念碑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高12.8米。碑身方柱体岿然耸立;碑基墩厚,碑座安若磐石;碑角四棱挺直而上,交棱成冠。供人们瞻仰的平台面积为 225平方米,纪念碑正面向西,刻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十二个金字;南侧碑文是196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兵团时为军垦战士的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边防、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北侧碑文是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摘录,背面是一四五团场(现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党委撰写的建碑志文。统观全碑,挺拔高耸,造型凝重,风格淳朴雄浑,衬上碑前花圃,碑周青松,给人以温和严肃和万世不朽之感。
纪念碑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来此视察而修建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于1965年7月5日视察石河子,在石河子总场条田林带中接见了部分干部、军垦战士和上海支边青年,周总理发表了“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至理名言。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后,为了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由145团(现石河子总场)党委提议、经石河子地委批准,纪念碑1977年春破土动工建设,7月1日落成,为全国第一座周总理纪念碑。碑址坐落在当年周总理接见上海支边青年代表时所在的地方。周总理享年78岁,所以碑身高7.8米,周总理来此视察时67岁,所以碑文位高6.7米。纪念碑瞻仰平台四周的红地砖铺面8.1米,象征着“八一”南昌起义。
周总理纪念碑建成不久,又增建了周恩来总理展览厅。1991年至1994年,周恩来总理纪念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原展厅改建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其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内设正厅、展厅和放映厅。正厅北墙为大型油画《新疆风光》,油画下放尊0.78米高的周总理半身铜像。展厅分三部分:“周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及军垦战士心连心”;“光辉的历程,伟大的一生”;“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三个展厅共展出23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
同时扩建的还有周总理纪念厅,其建筑面积为225平方米。正墙设有高2.2米、长9米的大型浮雕:“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另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凉亭、喷泉、办公室、休息室等。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纪念馆和展览厅建成之后,先后已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和世界各国的来宾络绎不绝前来瞻仰,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1995年12月,恩来总理纪念馆被江泽民同志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9月至2001年分别被自治区和农八师石河子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 AA级旅游单位。
周总理纪念碑是军垦新城的骄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浓缩了丰富的军垦文化,是老一辈兵团军垦战士的写照。
周恩来名言周总理名言警句
1、“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周恩来
2、“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
3、“写书,就写自己一生中的错误”;“有错误逢人便讲”,这是多么坦白的襟怀,多么高尚的`品格。――周恩来
4、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地犯错误。错误,可以说是要陪伴人的一生的。智者千虑尚有一失呢!问题是怎样对待错误?是硬着头皮采取不承认主义?是搪塞、遮掩?是文过饰非甚或嫁祸于人?――周恩来
5、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周恩来周总理名言警句
6、要知道,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错误也是财富。错误能使自己变得聪明,成熟;(范文网 )错误能给他人提供向前的阶梯,提供有益的指路标向。――周恩来
7、学习周恩来同志吧!采取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公开地承认错误,勇敢地改正错误。――周恩来
8、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
9、周恩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座右铭,一丝不苟地对“各种学科”加以“深究而悉讨”,告戒自己不可“一知半解”。19,他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而东渡日本,精心钻研新兴社会科学,努力掌握救国救民本领。19回国,他投身于“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1924年,他先后去法、德两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
10、学生读书目的是担负并实现“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周恩来周总理名言警句
11、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是老实人才能经得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12、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周恩来
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2018年3月5日
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120张珍贵老照片,再现伟人一生
此刻,追忆那段不凡岁月深切缅怀!寻求真理
(11张图)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1912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1912年,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成立两周年时和师生合影。前排中为周恩来。
1914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积极参加戏剧活动。这是他和学校新剧团主要演员合影。后立者为周恩来。
周恩来(前排坐者)同南开学校老师同学的合影。
1917年,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这是该校毕业同学录上的周恩来小传。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这是他与留日同学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在巴黎的住所门前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和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 革命征程(29张图)
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美满的现实
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周恩来
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
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周恩来
红军时期的周恩来
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周恩来
1933年12月,周恩来和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在福建建宁合影。
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
抗战初期的周恩来
1938年,周恩来和郭沫若、叶剑英同彭德怀在武汉火车站留影。
1938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和作家、《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
抗战时期周恩来在重庆
1939年春,周恩来到安徽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和作战任务。这是他同新四军领导人的合影。
1939年7月,周恩来在延安坠马,致使右臂粉碎性骨折。这是8月赴苏联治疗前和刘少奇合影。
在苏联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看望在莫斯科学习的烈士遗孤,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1940年初,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莫斯科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任弼时等合影。右起:蔡畅、张梅、任弼时、陈琮英、邓颖超、周恩来、孙维世。
1940年,周恩来归国回到延安后锻炼臂力时的情景。
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前留影。
1943年,延安整风时的周恩来。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与周恩来。
1945年8月,为谋求国内和平,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这是周恩来在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十七号院内。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梅园新村三十号院内
1946年9月16日,周恩来为抗议国民党破坏和平谈判,愤然离开南京到上海。这是他和李维汉(右)、郭沫若在中共代表团驻上海办事处门前合影。
1946年10月17日,国共双方代表和第三方面人士在上海吴铁城公馆前合影。前排左五为周恩来。
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南京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揭露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关闭和谈之门,并宣布中共代表团即将撤回延安。
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部分成员飞返延安。这是他回延安后和毛泽东、朱德在一起。
周恩来在西柏坡
解放战争时期的周恩来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运筹决策。领导建设(52张图)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 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
开国之初的周恩来
1949年9月17日,周恩来在新政协筹备会上作报告。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后去)访问苏联。这是2月14日周恩来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条约与协定签字仪式上。
1950年6月,周恩来和朱德在全国政协会议休息时交谈。
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10月,周恩来和米高扬在有关苏联援建中国的建设项目协定的文本上签字。
1955年6月,周恩来出席中国科学院四个学部的成立大会。
1955年9月,周恩来在国务院授予将官军衔和勋章的典礼上。
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在招待出席全国科学规划会议代表的酒会上,同科学家们亲切交谈。
1956年6月,周恩来接见出席第四次侨务工作会议的代表。
1957年4月,周恩来在杭州梅家坞小学参观。
1957年8月,周恩来检阅海军北海舰队。
1958年,周恩来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
1958年9月,周恩来和开滦煤矿工人在一起。
1959年11月,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全国群英大会代表时,同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鞍钢工人孟泰交谈。
1960年4月,周恩来在西花厅会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他们的家属。
1961年4、5月间,周恩来在河北磁县农村召开座谈会。
1962年初,周恩来和毛泽东、陈云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
1962年春节前夕,周恩来邀请张治中(左一)、傅作义(左三)、屈武(左四)商谈台湾问题。
1962年4月,周恩来出席我国参加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组委会举行的联欢会,祝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周恩来为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颁奖
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
周恩来和少年儿童在一起
周恩来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在一起
1962年6月,周恩来在大庆参观1202钻井队。
1962年6月,周恩来视察长春拖拉机制造厂。
周恩来在哈尔滨电机厂视察
1962年12月,周恩来接见中西医专家。
1963年2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苏州游园时,亲自清点随同人数并购买公园门票。
1963年3月29日,周恩来阅览雷锋日记。
1963年4月3日,周恩来在北京玉泉山。
1963年4月,周恩来在上海马陆人民公社与社员在田间亲切交谈。
1963年9月,周恩来举行酒会招待各国科学家。
1963年10月,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
1964年2月,周恩来和陈毅、宋庆龄在昆明。
1964年4月,周恩来和部队文艺工作者在一起。
1964年10月16日傍晚,周恩来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职人员时,兴奋地宣布:“今日北京时间十五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按两步走的设想。
1965年7月,周恩来和陈毅出国访问归来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视察。这是他们抵达乌鲁木齐时,接受维吾尔族青年献花。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第二天就赶往余震仍在继续的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周恩来鼓励受灾群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国民经济困难时,周恩来在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向农民了解情况。
1968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工交、财贸、农林和工交等单位大会上讲话,强调“必须真正地解放大批干部”,依靠他们把工农业生产“推动起来”。
周恩来面对严峻的形势,苦撑危局,力挽狂澜,竭尽全力维系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运转。
1971年10月,周恩来在北京东方红炼油厂视察。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
1972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随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周恩来陪同毛泽东会见杨振宁
1973年6月,周恩来重返延安。
1974年4月,周恩来抱病欢送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代表团。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走向世界(24张图)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1954年6月下旬,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合影。
一、周恩来总理的职业观
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而伟大的一生带给我们无数学习的财富,他对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观也给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努力学习,精益求精”,是周恩来总理1939年绍兴之行时为其表侄王京题写的。“精益求精”蕴涵着至诚至善、精细严谨、创优创新、追求完美的理念,体现出锲而不舍、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也正是周恩来总理职业观最突出的体现。
1971年7月9—11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进行了多次会谈。10日晚,双方就此次基辛格秘密访华的联合公告问题进行了商谈。联合公告如何措词,双方出现了争议,其中一处是尼克松来华访问是谁主动提出来的。中方在起草原稿时,说明是尼克松主动提出要求,由中国邀请。基辛格提出异议,说这样写让人看了觉得尼克松总统像个旅游者,美方不能接受。周恩来充分考虑到尼克松面子,将原稿改成中方“获悉”尼克松总统要来访,由周恩来总理邀请。仅仅“获悉”二字的改动,解决了使大家为难的问题。双方都对这一修改拍手称妙。拿到修改后的公告稿,基辛格非常满意,他干脆在“接受邀请”前加上了“愉快地”几个字。7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了一则内容相同的公告:“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2]“获悉”二字不仅化解了尴尬,更体现出周恩来对工作、对文字宣传的精益求精。
二、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
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此,“工匠精神”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专家学者讨论和研究的热词。
何谓“工匠精神”?有两个热门例子可以一窥究竟。一个是瑞士表。瑞士手表驰名天下,畅销全球,这缘于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的精心打磨与雕琢,这种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瑞士手表制作者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另一个是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这是庖丁对梁惠王惊叹其宰牛高超技艺的回答,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心到、神到、反复实践、精益求精,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就了瑞士最顶尖的名表和庖丁最精湛的宰牛技艺。因此,精益求精可以说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最核心的要素,它蕴涵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态度,更是对自己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的认知与笃定,是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三、将周恩来总理的职业观根植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土壤
(一)周恩来总理的职业观教育
1.学校精神的培育与引领。作为周总理故乡的一所高职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师生高票将“努力学习,精益求精”奉为学校精神表述语,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崇尚实践永不懈怠,锲而不舍追求完美。同时,学校还在校园中心广场敬放周恩来总理雕塑,与总理题词“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相映成辉。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校园灯箱、教室氛围布置上,随处可见这一精神的生动表达。这不仅有助于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更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师生学习和工作要有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恒心和毅力,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
2.周恩来五观教育基地的生动教育。为了更好地弘扬周恩来总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还为师生量身打造了周恩来五观教育基地,从总理伟大的一生中提取出了职业观、学习观、教育观、科技观、群众观等五大内容,并将周恩来总理的职业观归纳总结为“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通过周总理生平实例,生动地为师生传递和诠释精益求精的职业观对总理的影响。此外,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组织思政部老师开设周恩来职业观素质教育讲座等,让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理解“精益求精”,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二)专业文化熏陶
1.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专业文化场馆与文化氛围营造十分重要。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会计这一龙头专业教学实践上,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做账实训室,建设了现代的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着力打造货币文化、会计3D文化、会计学之父潘序伦文化等特色文化场馆,把课堂教学搬进场馆,让学生好学、乐学,学校因此连续5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并在近期获得金奖。
2.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好师傅的传帮带。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文化馆里,我们时常能看到穿着工装的老师傅和技艺精湛的年轻人,他们大都是汽车4S店里的明星员工,是学校聘请来校任教的“能工巧匠”。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师傅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刻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
(三)社会实践锻炼成长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形成,需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除了营造赛训竞技的良好学习氛围外,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培养和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供出彩成长的舞台,如暑期三下乡、职教宣传周、专业社会实践月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未来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意义,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里,一技之长带来的奉献快乐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
摘要:“努力学习,精益求精”,是周恩来总理1939年绍兴之行时为其表侄王京题写的。“精益求精”蕴涵着至诚至善、精细严谨、创优创新、追求完美的理念,体现出锲而不舍、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也正是周恩来职业观最突出的体现。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周恩来职业观的视角入手,探讨当下高职院校在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如何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职业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大学生就业应确立的心理准备和意识[J].职教论坛,2003,(4):18-19.
[2]胡祥鸿.周恩来用词精益求精[J].办公室业务,2011,(1):17.
不到夜餐的钟点,在人大会堂就餐都应交钱,并且定有交钱的标准。高级领导人交8角,我们秘书工资低,交2角5分钱。
可是,总理在人大会堂吃夜餐,坚持照白天的标准,交8角钱。我们不好办,人大会堂也不好办,因为夜餐有补助,明文规定了的,交钱也不好下帐。
我去向总理汇报解释:“总理,夜餐补助是明文规定的,你不要补助坚持交钱我们不好办。你一向反对特殊化,你这么做也是搞特殊呀。”
“是有点特殊化。”总理点头承认,“这是因为我的情况特殊。我一般是白天休息夜里办公,人家是夜餐我是正餐么,怎么能享受夜餐补助?”
“总理,我不能接受你这个道理。”我坚持意见,说:“你睡眠那么少,一天只有三四小时。如果夜餐算正餐,那么白天就餐应该算夜餐了?那以后白天享受夜餐补助。”
“白天怎么冒出来了夜餐?讲不通么。你不要给我搞特殊。”总理挥挥手,“你去吧,就照我说的办”
1961年,周风尘仆仆赶到XX省XX县伯延公社开展调查研究,农村基层干部为了接待他,准备了一盘红烧肉,当时公社大食堂正在给社员们难以下咽的树叶稀饭。面对基层干部进屋吃饭的盛情邀请,周已跨过门槛的脚收了回来,他转身走向了公社大食堂。电影进入高潮阶段,连弟奶奶为了给周做一次拽面,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材去换少许面粉。当连弟的爹端着一大碗热呼呼的拽面出现在的面前时,他和夫人邓颖超心领神会,跨过了那道门槛,吃起了那碗饱含深情的拽面。吃完后果断决定,出钱把老奶奶的寿材赎回来。
影片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片中,在四个昼夜的调研后,周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及时促成了农村政策的调整,让伯延成为第一个解除大锅饭的公社。可见在做足调研工作的情况下,高效、正确的决策,才是尽快解决问题的助推力。我们现在的工作中,存在着文过饰非、诿过于人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发现了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及时纠正错误的方针与政策,让群众得到实惠。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如何解决“四风”问题。
“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影片中的各种情节,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觉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以及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让我看到了一个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伟大情操;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性质和优良作风。让我感到作为我党的一份子,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感和无比巨大的自豪感。
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迎接党的98岁生日,7月1日矿业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柞水县逾辉影城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的革命电影。影片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周总理1973年陪同外国友人,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的第一视角,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故事,通过总理与延安百姓、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影片从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和回忆感恩当年曹大娘的小米饭,导出埋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小米情结”以及这背后蕴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影片中,带领百姓撤退延安的总理,冒着生命危险帮牛娃找到了牛,总理知道,这头牛就是这个孩子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地方军阀还是国民党,谁都不可能像共产党人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用平实的老百姓语言来描述伟人情怀,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后,延安百姓依然吃不饱饭,总理在与省地市干部吃饭时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产,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需要水利人才等生产上的帮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总理没有鸿篇大论,只是重重地与当地干部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本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人民总理周恩来】推荐阅读:
纪念周恩来总理模板11-18
周恩来总理生平事迹02-24
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11-16
周恩来总理小时候故事02-13
温总理演讲10-09
周总理事迹12-03
温总理的演讲12-11
总理引用古文翻译01-19
周总理励志小故事10-12
汪洋副总理讲话11-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