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权力清单(精选8篇)
绍兴市越城区司法局 矫正大队 邵鑫
引言:目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及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①。在此次政治体制改革当中,司法体制改革也被明确的作为改革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在2014年9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了“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制建设目标。十八界四中全会当中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称《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关于如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决定》提出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而“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是实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此项工作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司法机关辖区内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响应中央政府,①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依靠“依法治国”以及本次司法体制改革的政策背景,推行社区矫正工作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对于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式刑罚执行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安全化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权力责任清单的来源与大致内容
1、权力责任清单的来源
权力清单制度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这是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打造有限、有为、有效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已加紧进行权力清单制度的编制和公开工作。而我们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建设新目标,公开“权力清单”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而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称《决定》)更进一步明确提出法治政府的各项具体要求,其中,关于如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决定》中提出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是实现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快政府依法履职的重要内容。
2、权力责任清单制度的内涵 权力责任清单包括政府权力清单和部门权力清单。所谓权力清单制度,就是政府及其部门在对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依法界定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然后将职权目录、实施主体、相关法律依据、具体办理流程等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和图解,并公之于众,使其制度化、流程化、公开化。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基本程序,一是全面厘清政府权力的底数;二是明确权力清单,即在权力入单的基础上,编制权力目录和优化权力流程,确保权力只能在依法赋予的职责和权限之内运行,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做到清单之外无职权;三是根据权力清单推进政府机构内部优化整合,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3、权力责任清单制度与矫正工作
从矫正工作实际情况看,矫正环节不透明,奖惩、管控权力运行不规范,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权力滥用,进而产生矫正人员脱管、漏管、虚管等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再犯罪率升高,影响社会稳定。要公开矫正权力责任清单,推行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就要理清司法行政机关内部各级矫正机构到底有多少岗位,每个岗位到底有多少权力,每项权力的运作程序是什么,相伴随的责任有哪些。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工作流程入手,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浙江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司法行政机关内各级社区矫正工作单位权力责任进行仔细审核确认,对超越法律法规范围的权力坚决依法予以取消,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权力坚决予以调整,在此基础上把经过清理的各项权力列出权力清单,每项权力相应的责任进行明细,编成权力责任目录并使其运行规范化、制度化。
二、权力责任清单制度于社区矫正工作实践
在制定司法行政系统社区矫正工作权力责任清单制度的过程中,应遵循依法依规、减少层次、优化流程、提高效能、方便办事的原则,分析每项权力的运行过程,找准权力运行的关键节点,厘清各个节点的内在联系,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固化业务操作程序,科学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权力运行的方法步骤、时限要求与具体边界,使权力运行明晰化、规范化、便捷化。并在分析每项权力运行过程的时候,同时明确各项权利所长生的工作责任,做到权责对等、责任清晰,使权利和责任做到相互结合和统一。
在社区矫正权力责任清单制定过程中,以及在制度的确立中应当遵循:第一,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权力运行流程,要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第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力运行流程,要按照便捷原则编制,能并联办的要并联办、能集中办的要集中办、能简化办的要简化办;第三,对于不合法、流程设计不合理的权力运行流程,要进行流程再造,减少内部流转环节,规范限制自由裁量,实行权力运行流程法定;第四,对于矫正工作当中,司法行政部门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各单位职权交叉的事项,采取沟通协商的办法协调指定某一个单位或部门牵头办理,并建立起固定的沟通联系流程与相应的联动机制。
在社区矫正权力责任清单制定过程中,除了遵循以上四点基本原则外,在实践工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以下工作要点:
1、社区矫正工作权力责任清单的公开与保密
按照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公开是常规、保密是例外的工作准则,除涉及国家机密和法律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之外,司法行政系统应当依法公开各级社区矫正工作及其工作部门的决策权、执法权、审批权、处罚权等各项职责权限、法律依据、法定程序、工作时限、工作要求和责任追究,将权力目录与权力流程公之于众,把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下,使权力公开化、规范化、透明化。在保证需要保密工作内容的保密性之外,接受社会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从而杜绝对责任不清不楚、权利胡作非为的非正常现象出现,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2、严格坚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工作底线
推行社区矫正工作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必须遵循职权法定、边界清晰、主体明确、运行公开原则,使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职权的设定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进行,严格实行法无授权不可为。
司法行政机关本身就是我国司法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社区矫正又是非监禁式刑罚执行工作,这项工作的本身属性就要求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专业的法律属性。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实施行政管理、开展行政执法、提供行政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运行,都要在法定范围内进行,体现法治政府对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要求。那么作为专业的司法行政机关,更应该同时也更有必要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工作底线。
3、权利责任清单制度必须与问责制紧密联系
社区矫正工作推行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必须与实行问责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意味着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授权有法律、运行有制度、操作有规范、错误有问责是社区矫正工作权利责任清单制度应有的保障。
目前,对于司法行政机关来说,明晰权力的过程也是明确责任的过程,建立了权力清单也就同时明确了责任清单,具体的权利执行岗位的工作人员就会明确自身的权力范围和责任界限,促使责任人更加审慎地对待和行使权力。所以,开展问责制度,可以强化行使权力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加大违规和违法用权的成本,从而降低和减少权力滥用的几率。通过制度监督和有效问责,确保权力责任清单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才能保证权力责任清单制度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要把监督检查纳问责入权力责任清单制度运行的全过程,对权力运行进行实时跟踪、全程监督,对出现问题和责任及时发现、纠正和问责,从而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科学高效运行。
4、不断完善权力责任清单制度的能力
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既然作为一项制度的存在就必须拥有完善自身体系的能力和保障,应当由随着时间和形势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在这里作者提出可以将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当中的“PDCA” ①循环模式,引入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的实力工作当中去。
“PDCA”循环工作模式是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之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所有工作的核心指导都是通过“PDCA”模式进行循环。
P-plan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在矫正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制定当中,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为依据,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建立权利与责任以及相关问责的目标与要求,简而言之是建立相关标准规划。
D-Do操作: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策划中的内容。在矫正权力责任清单制度操作、执行过程当中,应当设立相应的矫正工作流程、工作细节、时间节点,并且开展实际工作运行。
C-check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找出问题。在矫正权力责任清单制度运行至少一个流程之后,定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机关颁布的各类文件要求,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监测,对各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类似日常矫正工作的安全形势评估,但不仅局限于此)。
①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所以又称戴明环。A-action处置: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这是矫正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制定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于检查核查的结果分类处置,对于优势优点进行固化和巩固,变为长效工作机制。对于缺陷进行整改改进,如需要问责的进行问责,对于纠正后的流程措施,进行固化,等待下一次运行过后在进行评估检查。
借鉴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不仅可以运用到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整体工作当中,同时也可以用于单位整体当中的各组成部分或单元当中,并且可以细化到每个工作环节、工作过正当中,从小到大,从细节、末端到整体形成完备的标准化方案。
三、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我国政府部门政法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应当积极响应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坚决彻底地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理念,坚守法治理念,发扬法律精神,运用法学素养,履行法定权限,运用社区矫正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切实体现社区矫正工作这一执法工作的法制性、严肃性、规范性,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安全化。
1、运用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规范化。
社区矫正工作虽然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工作,但是由于目前还处于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各省不同地区各异的状态,再加上相关立法工作还在摸索和探寻工作当中,所以各省之间各地市之间有时各区县之间的工作情况都不统一。推进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差异问题,但在县区范围或地市级范围内可以做到工作的规范化,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确保工作的无差异,从而更加体现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性和严肃性。
2、运用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系统化。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各地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此项工作自省司法厅到各地市司法局再到各区县司法局再到各司法所,对于社区矫正工作都存在各种差异,甚至就连各种法律文书、档案都各有不同。由于工作中的差别,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自上而下部门联动的系统化运行,凸显出许多的工作隔阂和障碍。因此,推进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系统内各项工作、往来文书、工作要求做一规范和指导,消除以往工作机制中的隔阂与障碍,是司法行政工作中社区矫正工作自上而下的系统化。
3、运用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安全化。
社区矫正工作本身是非监禁式的刑罚的执行,由于其自身开放式的监管性质决定了其本身就拥有一定的不安全性。一方面,是服刑罪犯本身具有一定再犯罪风险可能性,对社会安全稳定存在潜在危险;另一方面,对执法人员的职业安全也构成一定威胁,例如每年全国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都会出现多起因为未切实履行相关监管工作,导致社区服刑人员出现问题而引发自身的渎职问题,受到法律的惩处。因此,推进社区矫正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能够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流程、工作行为,使不合法、不合规的工作状态从制度上消灭在萌芽和起始状态,从而使服刑人员更规范、更安全,同时也使司法矫正干警在工作发生偏离的起始阶段就能够进行纠正,从而拥有更加完备的职业安全保障。
关键词:权力清单,确权,晒权,控权
自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以来, 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积极响应、迅速行动, 推进速度很快。如今权力清单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对行政权力进行规制的热点探索和实践, 在全国各地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效, 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只是制度的构建尚在起步阶段, 还远未形成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而当前学术理论界对政府权力清单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也还远不够广泛、深入和系统化。在此背景下, 笔者对权力清单制度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与分析, 以期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一、权力清单制度的含义与作用
权力清单制度是指依法将各级各类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力分门别类进行明确界定, 制成权力清单予以公布, 从而为行政权力划定清晰界限的制度。在该项制度下, 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按照依法制定的权力清单行使权力, 只有清单中所列的权力项目相应的行政主体才能依法享有, 任何行政机关不得行使任何清单中所未列的权力。权力清单制度是为确保各级政府实现依法行政而进行的以“确权”、“晒权”、“控权”为核心内容的一次行政权力革命[1], 本质上就是要把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使任何行政主体在任何时候行使任何行政权力均须于法有据, 公开透明, 不能肆意妄为。
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可以为市场主体及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并推动社会各界对行政权力的广泛监督。作为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 权力清单制度非常有利于公众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约与监督、从而保证行政权力的正确合理行使, 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选择。
权力清单制度必将直接革除曾经大量存在的不合理的既得利益。由于过去权力界限不清晰、权力运行不公开、权力监督不够有力, 使得既得利益者拥有大把机会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进行设租寻租、操控市场, 谋取私利。如果权力清单制度能够构建得科学完善并得到严格执行, 行政权力就没办法在权力清单所涵盖的范围之外随意延伸, 必将大大压缩腐败分子的寻租空间, 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也将被极大压缩, 以权谋私的机会自然相应减少[2]。
目前,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进行自身改革, 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途径和核心任务。形成科学完善的权力清单制度, 将有效遏制行政权力滥用, 避免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过度干涉, 减轻企业和公众的负担, 有助于打造有限、有为、高效的阳光、法治与服务型政府, 并推动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营造公平的经济、社会环境。通过政府行政权力的减少, 恰恰可以实现市场活力的增加, 并有利于从根源上消除腐败。
二、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
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权”, 即通过定期梳理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职责, 对行政权力进行明确、调整, 编制、修改权力清单, 包括权力运行流程图、时限表等;二是“晒权”, 即公开权力清单与权力运行程序;三是“控权”, 即建立健全权力监管制度。
(一) “确权”是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的基础和关键
制定权力清单, 即“确权”, 是摆正政府跟市场之间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建设的是始终是市场经济, 市场才应当是左右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而市场需要的是服务型政府, 必须要明确限定政府的权力界限, 把市场的归市场, 政府的归政府, 使市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 而行政权力的实质属性则是服务。不做好“确权”工作, 政府权力的边界不清晰, 权力的运行不规范, 就无法根本解决政府的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 造成政府的事前管控过多过死, 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却往往不能到位。
编制权力清单的过程是一个明确政府权限、限定政府职能的动态过程。“确权”过程中, 必须坚决落实简政放权, 真正推动政府转变职能, 真正激发市场活力。要坚持只要是市场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就要交给市场去解决, 只要是适宜社会力量承办的事项就要让社会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只要是基层可以处理的问题就依靠基层去处理, 这是一项重要原则。要通过简政放权, 有效改变过去政府管得过多过泛的状况, 使该减该放的行政权力一定要减到位、放到位。权力同时意味着责任, 在简政放权的同时, 要保证行政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权力与行使权力的能力相互匹配, 做到“下放有必要、承接有能力”。同时, 要将各部门中相互交叉重叠的权力进行清理归并, 重新调整, 明确哪些权力应该减掉, 哪些则必须保留, 把该放的权力果断放掉, 该管的事情尽力管好。各级政府部门减政放权以后, 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加强行政立法、行政服务、行政监督上来, 在提供优良服务、维护市场统一与公平竞争、确保公平正义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权力清单必须依法制定, 遵循职权法定原则, 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协调统筹机制, 统一制定标准。应确保清单里的每项权力都有法可依, 其名称、内容、主体都应有明确的说明。编制权力清单, 不能只是对各项行政权力进行简单地罗列目录, 而是要将各级行政机关所享有的权力分门别类地进行科学整合, 深层次清理, 扫除权力盲区, 规范行政裁量权, 确保权力清单的质量。“确权”过程中, 既要理清权力的总体情况, 又要摸清每一项权力的具体情况;既要看一项权力是否合法合规, 又要看其是否合时合需;既要明确权力运行的内容, 又要明确权力运行的程序;既要关注权力运行的结果, 又要关注权力运行的效率;既要注重权力行使, 又要注重责任承担[3]。越到基层, 越要实事求是。要广泛听取基层组织、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权力清单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 不能模糊笼统、含混不清, 具体来说, 应当包括各级行政机关的决策、审批、执法、监督等各类权力。不仅各项行政权力的职责权限要在清单中明确, 各项权力的法律依据、权力主体、运行程序、相应责任也要在清单中明确。要充分运用权力清单, 对政府的各项行政权力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加以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要建立权力清单的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 根据法律文件以及行政主体机构职能的变动情况, 及时进行修改调整, 确保权力清单既合法又合理, 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行政权力的设立依据, 主要来自于相关组织法以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相关立法部门应当密切关注、持续研判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与现行法律法规的适应性、配套性, 将不再符合改革形势、不再适应客观社会发展的法律规定依法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对存在立法缺失需要加强监管的领域, 则须抓紧立法, 尽早完善, 为权力清单制度的顺利实施扫除障碍。
同时, 要抓紧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相关配套制度, 完善运行程序, 按照规范、透明、高效、便利等原则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图, 减少权力的内部运转环节, 缩短办理时限, 降低办事成本, 实现全程公示, 提高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水平。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带来了电子政务的日趋普及, 今后一定会给行政权力运行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利用高级电子政务系统来设定程序, 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提供便捷的“一站式”网上服务, 既可提高行政效率, 又可确保权力行使公平公正、依规合法。
(二) “晒权”是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环节
权力的公开透明是对权力进行有效管控的前提, 所以“晒权”是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环节。亮出权力本身就是对权力的一种制约, 就是警示行使权力不能任性。不仅要公开权力清单的制定、修改情况, 还有权力运行的过程、结果等都应当正确、及时地向社会发布, 以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通过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公开, 揭开其神秘面纱, 打破权力运行的封闭性, 才能确保政府行政的高效和廉洁[4]。把权力运行大大方方地晒在阳光下, 摆到公众眼前, 让每个公民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部门应当提供什么样的管理和服务,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管理和服务, 杜绝暗箱操作, 有利于消除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权力寻租空间, 强化公务人员的规范责任意识, 从而提升行政效率, 便于公众监督, 有利于廉政建设。并且, 权力清单的公布, 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就社会生活中哪些事情政府该管、哪些事情政府不该管进行广泛讨论, 凝聚共识, 努力构建更加科学、更为先进的公共决策与民主管理体制。因此, 依法“晒权”应当是在权力清单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各级行政机关的强制性要求, 凡是不会涉及到国家机密的行政权力, 都应属于强制公开范畴。
为使“晒权”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必须有法可依。立法部门应加紧制定《行政公开法》, 建立健全权力公开的全国统一立法规范, 使“晒权”工作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和流程化。通过立法, 形成依法“晒权”的严格纪律。只有在立法层面制定严格、明确、统一的硬性要求和执行标准,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诸如谎报、瞒报、漏报等各种违反权力公开原则的错误做法。权力清单应是基础权力信息的集合, 包括授予该项权力的法律依据、每项权力的行使主体与行使条件以及具体的权力运行程序等详细信息。除涉及国家机密的保密事项外, 有必要依法公开每一项行政权力的具体信息及其运行过程和结果, 这就相当于公开了行政权力及其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的数据库, 极易暴露出行政权力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极大便利了行政相对人、舆论监督人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对行政权力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观察分析与监督评价, 从而为不断优化行政权力的结构与流程、努力改进行政服务质量、提高行政监管水平工作提供基本的参考依据。
(三) “控权”是权力清单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首先, 统一、规范是确保权力清单制度严肃性与严格性的基本要求。应该进行统一立法, 用全国上下完全一致的标准对权力清单的编制、公开与监管进行规范, 而不宜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设计、各自为政。当然, 地方政府的探索实践是中央政府制定政策时汲取经验、拓展思路的重要源泉。前一时期已经有不少地方开展试点, 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相关经验。但如果任由各地单打独斗、自行摸索, 而不在全国进行统一立法规范, 将会由于各地方政府所设定的制度内容、运行程序、实施标准等各不相同, 导致全国范围内制度运行的混乱。自此之后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进工作应当转向统一立法, 充分吸收各地有益的创新经验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 形成全国统一的权力清单制度规范。
其次, 权力清单制度的落实, 需要有坚实的核查监督制度作为保障。简政放权和完善监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没有完善的核查监督问责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权力清单制度不可能真正实现, 而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一方面, 在充分减政放权、成功转变职能之后, 政府更多时候不再进行事前审批, 而是转为在事中、事后进行严密监管。各级各部门必须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抓紧建立科学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明确监管事项与监管责任, 规范监管程序, 推进监管重心下移, 力求使监管过程可操作、可监督、可追溯, 确保监管到位。可以充分利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技术, 通过对高级电子政务系统的研发, 设计一套科学、实用的网络监管模式, 对行政权力运行进行全程、实时、有效监控。未来甚至还可以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网, 打造集行政公开、行政服务、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民意征集、电子监察、信用管理、考核评估等为一体的行政权力公开运行、信息共享的电子平台, 实现省、市、县、乡政府的多级联动, 既能提高效能、便民惠民, 又能做好监管。
另一方面, 必须完善行政问责制度。一是要落实管理职责, 必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 厘清与每一项职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 建立责任清单;二是要严格按照清单厘定的责任事项, 及时追责问责, 对于行政主体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坚决依法惩办, 绝不姑息。要明晰每一项行政权力所对应的具体责任是什么, 由谁负责, 出了问题向谁追究, 并完善追责程序, 公开问责过程, 增强追责问责的可操作性。同时, 还需规范、灵活、全面地运用、强化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等多元监督体系, 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从而有效弥补政府自我监督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任进.权力清单制度迎难而进[J].协商论坛, 2014 (6) .
[2]程文浩, 杨诗哲.国家治理过程的“可视化”如何实现——权力清单制度的内涵、意义和推进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 (9) .
[3]李强.权力清单制度:给行政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的笼子[J].求是, 2014 (4) .
早在3月13日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就指出:去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 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这也表明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如果说过去一年来既打苍蝇又打老虎的反腐行动,收获了公众一致好评;那么,作为改革先手棋的简政放权,则堪称另一种着眼长远的反腐制度建设,被视为“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所谓简政放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对政府部门和官员而言,这是一种限权行动,“看得见的手”不能想伸就伸,更不能随便乱伸;而对企业和公民而言,这又是一种扩权行动,更多的市场活力和创造力被激发和释放。
只不过,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不可避免存在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过去一年,虽然下放取消了很多审批事项,但公众感觉并不明显,脸或许好看一点,但事情依然难办,“不收钱了,但也不办事了”。不仅如此,一项旧的审批事项才被取消,另一项新的审批事项或已悄然设立。
就像全国政协委员、银川市副市长李卫东炮轰的“放的基本是一些不愿意管的,干货都捏在手里!同样一个项目,我跑完交通部得跑财政部,跑完财政部得跑发改委,没完没了”。
显然,我们不仅要强调放权的数量,更要强调放权的质量。公开权力清单,界定权力边界,防止权力滥用,就是提高放权质量的有效方式。
相比前一輪以行政审批改革为突破口的政府自身改革,权力清单不再只关注放权多少,而重在厘清政府部门的权力边界。“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总理的讲话,鲜明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主体的行为只可被法律禁止,政府部门的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七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全面创建“六权治本”新机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决定全面推行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全面创建“六权治本”新机制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依法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开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实行“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职权法定、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流程优化、廉洁高效、透明公开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营造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社会环境,让我局“法无授权不可为”,为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县新局面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职权法定原则。依法确定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确定我局行政职权,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切实保障
行政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简政放权原则。科学配置权力,加大向市场、社会和下级放权力度,把该放的权力放开到位,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促进职能加快转变,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
(三)便民高效原则。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促进行政权力高效运行,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优质服务。
(四)权力监督原则。坚持用制度管权,合力监督权力,规范权力运行,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形成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五)公开透明原则。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行政权力应全面、规范、完整、准确地向社会公开,促使显性权力规范化、隐性权力公开化,确保公权公用、规范运行、阳光操作。
(六)权责一致原则。坚持有权必有责、法定职责必须为,在梳理、明晰、确认部门行政职权的同时,要明确其对应承担的责任,严惩滥用权力,对行政乱作为、不作为等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实施范围
局机关、具有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食品药品稽查队和各乡镇食药监站。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摸清底数,梳理单位职权。
本次开展梳理、列入权力清单的行政职权事项,指法定行政机关或组织依法实施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类具体行政行为(概括为9+x),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监督检查和其他行政权力等。制定政策法规、发布行政决定和命令等抽象行政行为,以及政府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管理权力等不列入权力清单。
按照“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各部门要依据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三定”规定及其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对本部门现实施的行政权力全面摸清底数,做到不漏项、不缺项,逐条逐项登记,列出名称、实施依据、行使主体等,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形成本部门权力目录。我局所属的事业单位及派出机构行使的行政权力都要进行清理,并列入我局的权力清单上报。
(二)大力简政放权,缩减权力事项。
在梳理部门行政职权、初步编制权力清单的基础上,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的要求,对现有行政权力进行规范,提出取消、下放、整合和严管等意见,确定保留实施的行政职权。
1、职权取消。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定依据的行政职权,原则上全部取消。以部门自行发布“红头文件”设定的行政职权,一律取消。对变相实施审批的事项一律依法取消。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原则上予以取消,确需保留的暂时列入清单,根据国务院清理非行政许可项目情况进行调整。加大对投资、生产经营、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等重点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和削减力度,为企业松绑,激发市场活力。
2、职权转移。行规行约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制定、行业统计分析和信息预警、行业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推广、行业纠纷调解等行业管理和协调事项,原则上转移给行业组织承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水平能力的评价、认定,以及相关从业、执业资格、资质类管理,原则转移给行业组织承担或者交由社会组织自律管理。
3、职权整合。确需保留的职权,工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前后环节反复核准、审查、确认等情况的,要按照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进行整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职权交叉、管理分散等情况的,要按照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进行整合。
5、职权保留。有法律依据,确需保留的职责。
6、职权建议。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对属于上级部门的行政职权,研究提请上级政府取消、下放、整合、加强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围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重点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资源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加强职权的意见建议。
(三)依法审核确认,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
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对应予保留的行政权力,要按照程序和标准依法依规逐条逐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审查论证。审核中要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基层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对审核后依法依规确认保留的行政权力,报县审改办审定。对经审定后单位保留的权力事项,以清单列举篇二:xx区权力公开运行实施方案 xx区全面推行区委权力公开透明
运行工作实施方案
为强化对区委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根据xxx党委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xx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规范区委职权,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公开和监督,推进区委权力运行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不断提升区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严格按照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厘清界定区委的职责权限。健全制度,规范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程序和机制。处理好权力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做到公开与保密有机结合。二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注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突出特色,提高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经常性。三要坚持便捷可行的原则。既要有可操作性,实用管用,又方便群众知晓、便于群众监督。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把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与党风廉政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五是坚持改革创新 原则。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内民主监督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新模式、新机制。
二、工作任务
(一)厘清职责权限
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党内有关法规文件,研究梳理区党代会、区委全委会、常委会、区委书记及常委、区委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由区委班子集体研究、逐项审定,按照全局工作类、经济发展类、社会事业类、社会稳定类、党建工作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类等进行分类,依法依规对权力的主体、对象、条件、范围等进行明晰,编制并公布职权目录,列出权力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布。职权目录分以下几部分:
1.区委职权目录。包括区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职权目录。2.区委领导职权目录。包括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的职权目录。3.区委工作部门职权目录。包括区纪委、区委办、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统战部、编办等部门的职权目录。
(二)规范运行流程
在依法确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高效、规范、有序、透明的原则,围绕“怎样用权”、“权力如何运行”,对区委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程序进行研究,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晰权力行使的主体、条件、运行程序、目标要求等,做到权力行使于法有据、程序正当。主要流程图有:
1.区党代会职权运行流程图; 2.区委全委会职权运行流程图; 3.区委常委会职权运行流程图; 4.区委书记职权行使流程图; 5.区委副书记职权行使流程图; 6.区委各常委职权行使流程图; 7.区委各职能部门职权流程图; 8.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事件处置流程图;
9.行政审批、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事项的权力运行、决策流程图;
io.其他重大事项职权行使流程图。
(三)公开权力运行
在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围绕权力运行过程和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向党员群众公开决策、执行、监督过程和结果。1.公开内容
凡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其他党内规章要求公开的内容,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的,都要最大限度地公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职责职权
包括区党代会、区委全委会、区委常委会、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区委各职能部门职责职权。
(2)“三重一大”事项
①重大问题决策事项,主要包括: a.研究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重要法规和国家重要法律法规,以及中央和xxx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意见、工作措施; b.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包括重要领域、重要工作的改革举措; c.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计划制定,涉及全局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重要工作安排; d.涉及全局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e.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调整,重大土地征用和出让事项;
f.国有资产产权重大变动、国有资本投资或参与投资组建公司、国有企业改组改制; g.影响本全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大事件(事故)处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或信访矛盾化解处置; h.区副科级以上机构及领导职数设置和调整; i.党的建设重大事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基层党组织提出的重大问题;
j.其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a.区委管理干部的录用、任免、交流、调动、奖惩等事项; b.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方案和换届人事安排方案;
c.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的推荐; d.向上级党委推荐提任干部人选、后备干部人选; e.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实施。
③重大项目安排事项,主要包括: a.以政府及其所属国有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涉及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
b.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包括住房保障、促进就业、扶贫济困、社会保障等重大项目,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 c.涉及户数在凡是涉及50户或200人以上的拆迁事项,重要地段集中连片旧城改造拆迁事项;
d.重大活动项目安排,包括承办国家和xxx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涉及全局的经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重大活动。
④大额资金使用事项,主要包括: a.公共财政收支预算编制、调整和决算; b.20万元以上的预算外资金支出; c.由本级财政资金投资的重大项目需追加投资,且追加金额占项目预算lo%以上的资金安排;
d.政府性债务计划及举债总规模的确定;(3)其他事项
其他涉及面广或社会关注程度高的重大事件处置,如重大自然灾害灾情,重大事故处置过程、结果;涉及大规模群众上访、群体性事件、关乎全局性稳定的重大事件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等。2.公开形式
1234-推行自由裁量权限定管理。要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定管理,在行政权力清单的基础上,先行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筹具有自由裁量权限的事项进行限定,分类制作自由裁量权列表,按照种类、幅度、事实认定、情节轻重等方面进行明确,限定主观随意性,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
201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行地方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和时间表。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对政府部门行使的直接面向相对人的行政职权进行全面梳理,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和透明便民高效的要求,加以清理调整、依法审核 确认,优化运行流程,将有关职权和责任以清单方式列明,并公之于众,接受监督,其实质是给行政权力打造一个透明的“制度笼子”,为相对人和大众创业、企业 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也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规范基本依据。
推行地方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是实现有效政府治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促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府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规范权力运行、建设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重要途径。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进程中,也遇到一些理论和实践难题,需要深入研究和逐步破解。
弄清权力清单中行政职权的性质和行使主体
对什么是“行政权力”,学者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法规的角度,将行政权力理解为行政机关的执行权,认为是国家行政机关执行 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权力。二是从国家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来理解,认为行政权力是国家的管理权。实际上,行政权具有上述双重属性。
行政权力涉及的主要内容,一是政府执行法律的事项;二是政府为公共行政的目的而需要管理的事项。行政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维护社会秩序,增进 公共利益,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具有积极能动作用,这为建立责任清单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行政权力是对相对人的支配力量,如果不对其作必要的规范,则可能产生消极影响,这为建立权力清单奠定了基础。
行政职权作为行政权力的具体法律表现,除由行政机关行使外,还包括被授权组织(法律法规直接授权与行政机关授权)行使和行政机关合法委托的组织行使。根据委托和授权理论,地方政府对确需下放的职权事项,可依法委托下级政府或其部门行使,也可依法授权下级政府或其部门行使。明确权力清单中行政职权的范围和类别
行政机关的主要执法,分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确认等,但权力清单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行政执法,而是 行政职权主体对外行使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权力。目前各地建立的权力清单,主要是直接面向相对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 征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裁决和其他类别,并采取常用列举、不常用概括的方式(列举﹢其他)表述。实际上,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是法律概括授予或具体 授予的,并不都是具体行政行为。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要对政府部门行使的直接面向相对人的行政职权,分门别类进行全面彻底梳理,逐项列明设定依据,汇 总形成部门行政职权目录。各省级政府可参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和其他类别的分类 方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对一些不直接面向相对人的行政职权如政策、规划等制定可暂不列入清单。在建立权力清单的同时建立责任清单
除了直接面向相对人的行政职权外,地方政府部门还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能而必需的职责。政府部门的 行政职权很多情况下也表现为行政职责,这要求在建立权力清单的同时,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逐一厘清与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建立责任清单,明确责任 主体,确定责任范围如部门主要职责、不依法行使权力和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责任等,厘清职责边界,健全问责和责任承担机制;已经建立权力清单的,要加快建立责 任清单;尚未建立权力清单的,要与建立责任清单一并推进。厘清政府及其部门间的职权关系
政府职权,主要是执行、管理、服务,办理授权或交办事项等;政府部门,行使部门管理职权,但涉及政府部门的工作方针和重大行政措施,应向本级政府请 示或报告,由本级政府决定;涉及政府全面或跨部门职权应由本级政府行使。同时,有些法律规定了政府、政府部门以及部门之间的职权关系,如《环境保护法》规 定了各级政府及其环保主管部门、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职权或责任,以及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或经政府批准责令 停业、关闭等处罚权。
地方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工作,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事项,以及跨行政区域的全国性事务,由中央政府管理。国防、外交、国安、关系全国统一市场 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保、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 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地方政府要做好国务院和上级地方政府下放权力的承接工作;市场监管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由市县政府负责;省级政府主要负责维护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以 及对下级政府在市场监管方面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各省级政府要制定本地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方案,省级各部门明确本系统权力事项的名称、归类、实施依 据等标准;省市县政府要明确本级保留(直接行使、委托或下放下级行使)、权力职责边界、共同职权以及由上级决定等事项;上级政府要加强对下级政府的指导和 督促检查。把握好几个问题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无先例可循,要在以往改革基础上有所创新,坚持攻坚克难。
一是动静平衡。要根据法律立改废的情况、机构改革和调整的情况,相应调整权力清单,及时在政府网站等载体向社会公布。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和长效管 理机制,特别是对非行政许可审批,可设定为许可和通过废止、依法确认为其他行政行为或政府职责、改为告知性备案、转移给中介机构等方式取消。
【摘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是职权法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透明政府的重要举措。行政权力法律依据的具体要求为形式合法和实质合法。构建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现路径,要明确权力清单不等于依清单行政,统一行政权力事项标准,统一法律依据,建立权力清单的动态管理机制,重点推进镇、街的行政职权清理。
【关键词】权力清单 法治政府 事项标准 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作为法治政府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简政放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政府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实践及价值分析
地方推行政府权力清单的实践梳理。有关权力清单的内涵目前尚无统一的含义。有学者指出,权力清单是“把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将权力的列表清单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①。《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将权力清单制度界定为:“将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行使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对应的责任等,以清单形式明确列示出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②。权力清单内涵的表述方式各异,但其蕴含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其一,清单为权力清单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即行政权力在梳理、科学归类后以清单为载体,列单明细,对外公布。其二,权力清单的内容应包括行政职权、行使依据、主体及办理流程等。
从实践层面看,地方政府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试点、实践早在2005年业已展开。2005年,河北省邯郸市率先晒出市长权力清单,明确市长拥有93项法定权力。③这一举措对全国推行权力清单具有示范意义。2013年西城区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单位,开通“西城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对区县一级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展开清理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权力清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201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颁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全国范围内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提供了统一模板和具体操作方式。
地方政府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价值。第一,职权法定的必然要求。法治政府要求行政权力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包括行政权力的来源法定、行政权力的运行法定、行政权力的救济法定。其中,职权法定是运行法定和救济法定的前提和基础。实践中,许多行政机关对本机关所拥有、掌握的行政权力及其行使依据并不清楚。行政权力边界的模糊导致出现各行政机关职权交叉、互相推诿的局面,严重影响行政权力运行的效能。通过行政职权清理和权力清单制定,梳理、厘清各行政机关所拥有的行政权力,便于今后行政机关对照权力清单,秉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依法行政。此外,有权必有责,权力清单中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有规定。如果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行政权力,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将权力关进制度之笼。权力清单制度将行政权力及权力运行流程图向社会公开,通过“晒权力家底”的方式,公开行政权力的名称、编码、类型、法律依据、实施主体、办理程序、监督方式等内容。权力清单一般通过网络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实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接受公众监督。权力清单制度集中体现了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要求,成功实现将权力关进了透明的制度笼子中,为权力套上了“紧箍咒”。
第三,有利于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是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制定权力清单,对权力进行削减、下放、整合,是简政放权的必然要求。权力清单的制定过程要求遵循“职权法定”原则,对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权力予以取消;对宜于由下级政府和部门进行管理的事项,原则上应当将权力下放;权力清单制度为行政审批制度等多项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有效实现以政府权力的“减”换取市场活力的“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单”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为激发市场活力保驾护航。负面清单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企业不该做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共同为政府权力扎篱笆,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和相关责任主体,推进政府简政放权以及政府职能转变④。概言之,行政职权清理工作有利于简政放权,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是有效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的良方。
有关行政权力法律依据的具体要求
形式不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是行政行为合法要件之一。如果在权力清单清理中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不正确,未来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时援引了错误的法条,将影响行政行为的效力。在清理过程中,形式不合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法的名称表述错误、法条表述错误等情形。
第一,法的名称表述错误。在清理过程中,常遇到法的名称错误的情形。如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生物”两字漏掉,而误写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将《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误写为《劳动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第二,法条表述错误。在法律已进行部分修改的情形下,行政机关因未及时更新,会出现错误援引旧法条的情形。如未引用新法的第十五条,而依然沿用旧法的第十条;法条表述未精确到条、款。《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未标明“第一款”,而仅列明第二十八条。
实质不合法。第一,法律冲突。在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位阶高于法规和规章。纵向而言,下一位阶的法不得与上位阶法相抵触。横向而言,同一位阶的法之间不能相互冲突。在职权清理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两种法律冲突,亟需解决。
一是上、下位阶的法律冲突。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的相关法律依据为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为行政法规,《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为部门规章,下位阶的部门规章不得与上位阶的地方性法规相冲突。按照《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工程监理单位未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的,并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依据《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第十九条,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强制性标准规定,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冲突的情形将造成执法过程中法律适用的困惑。该问题在区住建委进行职权清理时无法得到解决,应当通过相关程序递交有权机关予以处理。
二是同一位阶的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同样以上述两部法规为例,二者处于同一法律位阶,但二者针对建设单位未组织竣工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事项的法律依据存在明显的抵触:若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七十三条,要“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而依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要“并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一位阶的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将造成行政执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难题。
第二,将未对外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作为行政权力的依据。行政权力的法律依据应当对外公布。规范性文件制定后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公开。不为公众所知悉、未对外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权力行使的依据。如某市印发的《房改房售房备案工作规范(试行)》和《房改房权属登记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因未对外公布,故不能作为行政职权的依据。
第三,规范性文件违法为相对人增设义务。规范性文件不得在没有上位法的依据时,为相对人增设义务或者剥夺其权益。以行政征收为例,为确保相对人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征收行为的侵害,应遵循征收法定原则。没有法律依据,擅自决定征收的行为,有违行政法治原则。
构建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实现路径
明确权力清单不等于依清单行政。有学者提出“清单之外无权力”的观点,即“权力清单意味着不在清单之上的权力不能行使,即凡未列入清单的权力,行政机关均不得行使”⑤。该观点将权力清单与依清单行政等同,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诚然,权力清单对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凡是列入权力清单的行政权力,行政机关应当严格遵守法律依据、法定程序来行使该职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权力清单之外就没有行政权力。主要理由如下:一是权力清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尚无法律层面的依据;二是权力清单不具有强制力;三是“清单之外无权力”无法反映出服务行政理念。
统一行政权力事项标准。权力清单是行政权力的表现形式,是将作为整体的行政权力进行分解、归类,细化为单一的行政职权事项。权力清理工作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然而目前权力清单的标准不统一,导致同一区域内同一层级政府部门的权力事项千差万别。这种差异会使公众对权力清单的合法性、合理性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其公信力。各省、市以及上、下级政府应保持统一的分类标准。建议已经完成权力清单制定的部门按照此要求进行清理或修改,以保证法治的统一性。在理论上,要进一步研究行政行为类型化,为权力清单清理提供理论支撑。
统一法律依据,明确给付行政的法律依据应包括规范性文件。权力清单制定过程中,同一行政权力事项的法律依据应当相同,此乃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而在实践过程中,各地有关法律依据的标准尺度不一。有的地方将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作为法律依据;而有的地方,规范性文件也可以作为法律依据。笔者认为,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应当从其规定。比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为,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其设定权和实施权,应当从其法律规定。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该行政行为,则应当从行政行为的性质出发进行分析。侵益性行为是剥夺相对人权益或者对相对人苛以义务的行为,须有法律的授权,规范性文件不能设定侵益行政行为。给付行政又称受益行政,与侵益行政相对应,是“通过供给、保障以及资助等方式使行政相对人获得某种利益”⑥。有学者认为;“在法治的条件下,给付行政必须受法律保留的支配”。⑦对此,笔者持不同观点。伴随着服务行政的发展,政府不再满足于守夜者的角色,而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公民谋福祉。各地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尽相同,其所提供的给付行政的种类、范围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例如北京市与甘肃省对同一行为的行政奖励的金额不同。在我国现阶段,给付行政尚无法实现严格遵循法律保留原则。规范性文件可以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做出给付行政。笔者认为,在行政职权清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给付行政的法律依据除了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外,可以包括规范性文件。
建立权力清单的动态管理机制。权力清单仅为行政权力的形式载体,是行政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权力清单的公布,解决的是行政权力“列单明细”的问题。权力清单应当随着行政权变迁而不断变化,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有必要。权力清单的内容应随着法律的立、改、废或者行政机构的调整而相应变化。一是因法律的立、改、废,权力清单需要相应调整。在该部门在进行职权清理时,某部法律合法有效,但是在权力清单公布后新法生效,旧法随着废止,这时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对权力清单进行调整。二是因机构和职能调整而需对权力清单进行调整。行政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是我国“大部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旨在破解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不清、互相推诿等痼疾。因实施主体职能调整,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行政权力的,应依据动态管理机制进行相应调整。三是行政权力取消。新公共管理运动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有些行政权力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逐渐取消,演变成社会权力。这时,权力清单的内容亦应随着调整。四是上级人民政府下放行政权力,需要对应承接。这时上级政府的行政权力转移、下放给下级政府,两级政府权力清单的内容都应当相应做出调整。综上所述,权力清单工作并非一劳永逸,应当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更新,查漏补缺。
重点推进镇、街行政职权清理。我国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乡(镇)四级。我国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的乡镇和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因直接与公民打交道,承载了大量的行政职能,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权力清理是清单制度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关乎该制度建设的成败。经笔者统计,省、市、县三级权力清理的速度远比乡镇要快。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权力清单制度主要倚赖自上而下的推动,乡、镇一级尚未全面铺开启动该项工作;二是镇、街的权力形式更为复杂,既有行政权力又有公共服务项目,很多行政职权的性质亟待予以统一界定。如发放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的特别扶助金的初审、发放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的初审等事项都掌握在镇、街手中。这些事项的初审结果与相对人的权益休戚相关。该初审权应当定性为便民服务事项还是行政许可的初审权,各地区做法不一。笔者认为,该行为如何定性,取决于镇、街的初审权是实质的审核还是仅负责材料的转移递交。如果镇、街仅负责将行政相对人的材料移交给相关部门,并未进行实质审核,则该项权力系受委托行使职权,其责任归属为受委托部门;如果相对人对其初审决定不服,应当以具有该项职能的工作部门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或者行政诉讼被告。如果镇、街进行实质审核,则属于行政许可权的组成部分。此种情形中,镇、街的审核行为直接影响到相对人权益,应以镇、街作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或者被告。未来,应当将镇、街行政职权清理工作作为重点内容予以推荐。
综上所述,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推行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的重要措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回应,对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权力清单制度的制度化、法治化。
(作者为河北大学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中法治河北实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FX046)
【注释】
①柳霞:“权力清单制度:将权力关入透明的制度之笼”,《光明日报》,2014年1月17日。
②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24/c_1114749180.htm.③“反思巨贪案:国内首份市长‘权力清单’邯郸出炉”,《南方周末》,2005年8月26日。
④郭金超:“李克强详解三张施政‘清单’:政府要拿出权力清单”,人民网,2014年11月10日。
⑤杨伟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意义和落实”,《中国法律》,2014年第1期。
⑥⑦黄学贤:“给付行政适用法律保留原则若干问题探讨”,《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⑧安徽省阜阳市编办:“安徽省阜阳市全面完成乡镇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工作”,2015年7月3日。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①行政权的扩张性是其特性之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权力清单制度可以说是建设法治社会,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但是权力清单制度对地方政府和普通公民来讲仍然是新生事物, 无论是理论界的探讨, 还是各地方政府的行政实践中, 都处于初步阶段, 有必要首先厘清权力清单制度的含义。
(一) 权力清单制度的含义
官方文件中没有给出确定的含义, 学界也没有达成共识, 有的学者认为, “权力清单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 是对行政系统的行政权, 包括机构体系的权力范畴、职能部门的职能范畴等予以明确列举并成为依据的行政法文件。”②有的学者认为, “所谓权力清单制度, 一般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把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 对每项权能进行细化后制成清单, 并详细说明每项行政权的职能定位、管理权限、操作流程等。”③有的学者认为权力清单就是“让职权配置要更加优化;职权边界要更加清晰;职权运行要更加公开;职权监管要更加到位。”④观点不一, 各自从不同角度对权力清单的内涵来表述, 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均不是非常严谨的法学概念。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⑤文中指出工作目标是“将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行使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对应的责任等, 以清单形式明确列示出来, 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可以看出权力清单制度就是“列清单和晒清单”, 列出行政职权的明细并且晒给社会公众让其知晓并方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照单办事的制度。
(二) 权力清单制度的特征
纵观中央机关和各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实施的基本现状, 当前权力清单制度有以下特征:
1.实践中可以看到, 权力清单制度是行政权系统内部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措施
我们看到该制度是国务院在推行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摸索出的改革方案, 2014年3月, 首先从国务院各部门开始推行, 60各部门晒权1235项, 之后北京、上海、山东、福建等等各地方政府开始自省政府及职能部门进行制定和实施权力清单制度, 并且各省政府编制具体方案和时间表, 市级政府到县乡级政府逐级进行实施, 权力清单制度是行政权的“自我革命”,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 是从上级到下级政府逐级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措施。
2.从其效力层面可以看出, 权力清单制度是行政权系统内部的自律性行为
各级政府通常是通过固定的网站以行政权种类或者行政部门为链接, 向公众列出权力明细和流程, 既有实体上的行政权力种类和分配, 又有公众办事要遵循的程序设计, 可以说一目了然, 便民高效, 但是所谓“清单之外无权力”主要效力是对行政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而言, 是行政权的自我约束, 自律性行为。
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自律性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有一定的约束力, 如制定的公务运行流程设定了办事的程序, 而我国无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权力清单实践中必然要根据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自制办事程序, 相对人自然受其约束。
3.从权力事项种类分析, 权力清单制度主要覆盖面为具体行政行为领域
从各省级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实践看, 每个省内各级政府都是按照省级文件中确定的行政权分类来晒权的, 标准和事项不一, 晒权的数目自然也不同, 如山东省等多省是10类权力、浙江省是9类, 上海市18类, 权力分类中呈现如下特征:一般包含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奖励、行政裁决、行政征收、行政确认和行政给付这8类具体行政行为和一个兜底性的其他行政权力;中央机关晒出的除了这9种还列出了行政检查行为,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还列出了审批、备案登记行为, 上海市晒出了备案、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规划、调解、决策和复议权等权力, 综合比较来看, 权力清单主要列出的是具体行政行为的清单。
4.从晒权部门分析, 权力清单制度主要涉及到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几乎很少涉及到国家行政外的其他社会公共行政部门
我们知道, 行使行政权的主体除了包括行政机关之外, 还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组织, 权力清单制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后者的权力晒出, 导致清单不全面, 违背了“行政权力进清单, 清单之外无权力”的基本要求。
二、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界定
厘清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权力清单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决定了我们对该行为的合法性要件的认定, 决定了司法审查中如何审查该行为等重要实践问题。
(一) 有的学者认为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行为⑥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权力清单制度要通过晒权力的方式向公众公开相关权力信息, 也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规定的信息公开范围中的第三项“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内容, 这种观点反映了权力清单制度的形式上的特点, 但是忽视了权力清单制度的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和实质目的, 有一定的缺陷。
(二) 有的学者认为权力清单是一种自制性的行政规则
根据德国法学理论, 行政规则约束的对象是下级机关及公务员, 行政规则的制定无须法律授权, ⑦依赖上级的行政组织和命令而行, 权力清单制度符合这两个特征, 但是权力清单公布后同时是公众办事要遵循的规则, 如前所述, 由于当前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情况下, 权力清单制度实践中需要明确权力运行程序, 制定流程图, 显然权力清单又有一定的程序规制的特质, ⑧对相对人来说是有一定的约束力的, 可见权力清单效力影响外部相对人, 不能完全限于上下级之间, 不能认定为权力清单制度就是行政规则。
(三) 认定为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
综合中央相关文件及其各省市区的行政实践, 我们认为权力清单制度应该是属于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首先, 行政行为是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⑨权力清单必须依法制定, 且是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行的,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处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制定和公布清单的行为显然是行政权行使的结果, 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行为。
其次, 按照传统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显然权力清单行为非具体行政行为, 因为其可以反复适用, 对象是不特定的相对人, 《指导意见》中 (三) 全面梳理现有行政职权中, “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要对行使的直接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汇总形成部门行政职权目录。”这一内容表明权力清单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符合抽象行政行为特征。
再次,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均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来制定权力清单, 主体广泛, 不属于行政立法行为, 综合《指导意见》中 (十一) 和 (十五) 的内容, ⑩我们看到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乡镇政府均要进行权力清单的制定和公布, 这一行为的主体涉及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也包括垂直管理部门, 权力清单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中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而非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政立法行为。
最后, 权力清单行为是特殊的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的一种, 其行为内容不同于一般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权力清单要求梳理大量的法律法规, 纵向理顺上位法和下位法, 解决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权力划分;同时横向协调交叉、重叠的同级部门之间的权力, 贯彻做到“行政权力进清单, 清单之外无权力”, 然后列出清单, 向公众晒单;一般的规范性文件往往只是就某一具体事项或者某一行政管理领域来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规定行政措施的行为;权力清单行为也不是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只是把上位法中的行政权力列出来而已, 这一点也不同于一般规范性文件。因而权力清单行为作为规范性文件, 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综上, 权力清单行为的法律性质应当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是一种特殊的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 权力清单行为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静态的权力清单行为就是指制定的权力清单这样的规范性文件, 制定主体为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制定依据为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内容为各类行政权力明细;内容要全面, 因为“行政权力进清单, 清单之外无权力”;内容要合法, 因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动态的权力清单行为是指制定权力清单这样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要求“列单”、“晒单”, 还要做好后续的动态化维护管理, 根据法律法规等上位法的内容变更而“跟单”、“调单”!
三、结语
权力清单制度仍然属于新生事物, 厘清其法律性质决定了制定和实施权力清单制度的依据问题, 决定了司法审查过程中法院对其审查的范围和强度基准, 将其定性为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而非内部行政规则有利于司法审查中对广大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注释
1[法]孟德斯鸠著, 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 (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154.
2关保英.权力清单的行政法价值研究[J].江汉论坛, 2015.01.
3王春业.论地方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及其法制化[J].政法论丛, 2014.12.
4程文浩.国家治理过程的“可视化”如何实现权力清单制度的内涵、意义和推进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09.
5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 2015-03-25.
6孟鸿志, 张彧.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重构---以“三张清单”制度为路径[J].行政法学研究, 2016.01.
7喻少如.权力清单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兼论权力清单之制度定位[J].南京社会科学, 2016.01.
8尹少成.权力清单制度的行政法解构[J].行政论坛, 2016.01.
9罗豪才.湛中乐[J].行政法学, 2012, 07:113.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坚持权力公开透明,已成为政府约束规范权力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知情、监督、参与权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此举将进一步加快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本届政府开门办的头件大事,就是加快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从效果看,政府通过自我革命,放权给市场和社会,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全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但毋庸讳言,目前政府仍然管得过多、过细、过死,该放的没放彻底、该管的没管到位。少数部门和地方在简政放权过程中,甚至存在“明放暗不放”、“变相截留”现象。正因此,今年政府仍然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突破口,把减少审批事项作为“当头炮”。
在这一过程中,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政务公开是约束政府审批行为的“紧箍咒”,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使权力,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加快建立的“权力清单”制度,实质就是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信息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各地各部门公布的目录,在“权力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新设审批事项;同时,“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这种阳光透明的管理方式,既简单易懂,又不留死角,有利于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极大压缩了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此次公布的《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动公共监管信息公开”,要求加强包括环境、安全生产事故、国有企业财务、食品药品安全以及信用等在内的信息公开力度。这一要求体现出政府在放权的同时,将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的思路。政府只有“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起来,才能跳出长期存在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怪圈。
此次《工作要点》另一显著特点,是进一步扩大了公开范围,细化了公开内容。根据刚刚公布的《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情况看,信息发布不主动不及时、晒问题太过笼统、发布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短板。因此,此次《工作要点》还要求继续推进财政资金信息公开、加强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加强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等。同时,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
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充分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更具现实意义。我们期待,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各级行政权力机关能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社会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推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的建设进程。
【社区权力清单】推荐阅读:
教师的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12-04
权力道德修养06-08
4.权力腐败问题07-24
教师的权力和义务07-22
权力的形式需要监督09-09
仪征行政权力运行平台09-28
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11-18
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12-11
政府权力依法行使教学设计09-06
管理者的权力与责任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