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精选8篇)

信息化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1

护城中学 金周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显现出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强大的变化。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在近一年的推进过程中结合化学教学学科特点有如下体会。

一、信息化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信息化教学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当信息化教学走进课堂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化教学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我在化学教学时,我明确学习任务后,把几个相关的网站告诉学生,就可以静等学生的丰富结果了。比如在讲环境污染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再交流展示。通过多方位的图像展示以及播音员的讲解来展示工业的污染物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觉到污染的存在及其危害性,再利用化学方式对污染的治理。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振憾,不但使环境保护的知识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且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信息化教学充分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真正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一个环境有利于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进程。

二、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实验,丰富实验的感知材料,促进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提高实验效果。运用多媒体,可优化化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影像、文字等来展示微观世界,微缩的客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限制,用各种感观来感知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符合现代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

1、利用信息化建立化学实验素材库

(1)图片素材库。包括:实验仪器图片、实验装置图片、实验操作图片等。

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并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实验装置图片主要是重点实验的装置图片。比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室炼铁等。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组装和拆分使用鼠标拖动任何一部分仪器,完整展示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不规范操作或者错误操作而引起危险的实验后果。

实验操作图片主要是基本实验规范操作的相关图片。比如:酒精灯的使用、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试管夹的使用等。其中包括一些常见的错误操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规范操作和错误操作的对比,从而 增强教学效果。

(2)视频素材库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光盘或者网络视频,获取大量素材。比如:有的视频中可实用的资料只有一小部分,通过视频剪切合并器将视频分段截取,然后按照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取实验、物质性质实验、探究实验、创新实验等分类整理,以备在教学中使用。

2、可以使实验效果放大

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在演示实验时为了让学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往往通过在讲台上抬高实验装置的位置,或者带着实验下到学生中间展示实验结果。然而现在学校教室中学生人数一般都在50至60人之间,实验仪器的大小有限,抬高实验装置的位置也是有限的,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还是观看不到实验现象。展示实验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有些实验现象是在实验瞬间产生的,可能走到后面时,很多同学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这样的话,不仅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同时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投影技术成为了化学实验课中应用得最早也是最多的一种手段。投影仪可以把实验现象进行放大,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进而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3、用视频演示在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实验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演示,借助信息化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硫酸 稀释,课堂上只演示正确操作方法,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而通过视频对浓硫酸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使浓硫酸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浓硫酸稀释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对实验起到一定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学会实验基本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通过视频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避免了因教师实时演示需要较长时间的缺陷。

4、对实验进行模拟

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这抽象。比如: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它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靠语言和文字描述,无法感知,更无从谈起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这对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较难理解。通过课件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从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比如:在讲解水在通电作用下分解的实验,通过课模拟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就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课件展示了微粒分开和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粒子间有间隔、粒子在不停的运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水分解的变化有了更形象的理解;同时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信息化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2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学过程增添情趣、活跃氛围,使化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使学生烦躁的心情得到缓解,紧张运转的思维得以平稳切换,为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起积极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课前的准备添色彩

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知识拓展内容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休闲的同时了解一些化学知识,并调节学生上课的心情,为即将进行的化学课增添色彩。

呈现化学与生活方面的知识。例如,油条的制作———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糅合,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糅合,然后切成厚1cm、宽1cm、长10cm左右的条状,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便膨胀成一根又松、又黄、又香的油条。

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与生活的知识是很有益处的。因为这样会使化学和学生更加亲近,使学生感到化学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学化学还是有实用价值的。

呈现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化学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胶体知识前,可以下载和呈现“纳米科技”“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又如在学习蛋白质知识前,可以下载和呈现“基因工程”、“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内容。

呈现一些最新科技动态和化学前沿课题、科技成果等,可以让喜欢化学的学生提高认识,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呈现矿物、工厂、化工技术等方面的图片。例如在学习氧化铝知识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下载和呈现红宝石、蓝宝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又如在学习硅酸盐工业知识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下载和呈现水泥工业、玻璃工业、陶瓷工业的实景图片资料;在学习硫酸的工业制法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下载和呈现出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等设备的资料。

把课前的时间利用起来,让感兴趣的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资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

二、为所传授的知识画龙点睛

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口头说不清楚,传统媒体如挂图和模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知识内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内容的微观分析可以通过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呈现相关课件、影视图像资料等达到目的。例如在学习化学键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化学键的“键”字进行形象直观的点评。

三、为课堂增添趣味

在授课中途或主要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可以设立“放松时刻”或“缓冲阶段”,时间为2—3分钟,增添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性内容,以调节课堂的氛围或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穿插简短的幽默故事、幽默画。如在讲评课的教学过程中,讲评完一两个例题之后可以穿插一个幽默故事、幽默画或笑话,以休整学生的学习思维,轻松片刻,然后继续学习。

穿插化学方面的趣闻。如在学习完硝酸的知识时,可以穿插玻尔利用王水溶解金质勋章的趣闻。又如在晶体的知识后,可以穿插“C60足球烯”结构发现的趣闻。

穿插的幽默故事、幽默画或笑话、趣闻,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但不一定就要在课堂的间隙呈现,如果学生从头到尾一堂课下来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这些预备的内容就可以不呈现了。

四、为学生成果的展示搭建平台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也是为学生的参与而存在的。

学生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网络搜寻学习、实验探究或课题探究的成果等,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方式呈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作品或劳动成果、实践成果展示出来,与师生共享。

学生上网查询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葡萄糖的知识时,为了使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从网络上下载与葡萄糖知识有关的、涉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网络展示出来。如一位学生投影了如下一段材料,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被评为该节课“最佳查询资料”之一:“柿饼外的白粉是什么———在新鲜的柿子里含有大量水分,还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等,当它被晒成柿饼时,随着水分逐渐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渗透到表皮上面,这两种糖的性质不一样,果糖味道很甜,容易吸收水分,在它渗透到柿饼的表面时,就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黏附在柿饼的表皮上,类似蜜饯外面的糖浆。葡萄糖的甜味不如果糖,但却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它渗透到柿饼的表皮上时,就成为一层白色的粉末,正好把黏附的果糖包住,使得整个柿饼都是干燥的。原来这层白粉是葡萄糖粉末。”

又如,在学习硫酸铜的知识时,可以呈现“波尔多液的杀菌机理”的村料;在学习甲醇的知识时,可以呈现“从毒酒案说甲醇”的材料;在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时,可以呈现“饮豆浆四忌(即忌冲鸡蛋、忌煮不透、忌冲红糖、忌喝过量)及其原因”的材料。

学生自我探究或实践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前一个周末,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对当地或社区环境和自然环境调查的任务,通过拍摄成数码照片、数码摄像或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并制作成简单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又如,在学习硅酸盐工业简介的知识前,让学生分小组了解当地或社区的制砖厂、玻璃厂、水泥厂、陶瓷厂、水泥预制厂或公司等,也可以去大学的化学学院或研究所去了解,把了解所得制成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和解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为教师的传授或知识的拓展提供便利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呈现课堂学习、实验过程、物质变化过程微观分析等内容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释或表达教学内容。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采取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教学的内容增添色彩。

拓展化学前沿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知识时,可以呈现出超导体的基本知识和产品图片,如呈现:“超导体,顾名思义就是通电流后没有能量耗散的导体。目前氧化物超导体的转变温度已经高达130K,在某些方面的应用已经崭露头角。2001年3月初,日本科学家报道二元材料二硼化镁在39K左右表现出超导性特性。这个超导体在20K左右的温度,在8万倍于地球磁场的情况下可以承载很大的超导电流而且能耗极低。”呈现这段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可以扩大学生视野。

拓展与所授知识相关的化学史知识。例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类似如下的材料:“1811年阿伏加德罗发表了他的分子学说,即同体积的气体,在温度相同、压力相同时,含有同数目的分子。阿伏加德罗的这一学说使分子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那却是50多年之后的事。在当时,由于化学权威疏忽或轻视这一学说,阿伏加德罗的贡献没有受到重视。直到50多年以后,1864年德文版《近代化学理论》一书出版,许多科学家从这本书里懂得并且接受了阿伏加德罗理论,但此时阿伏加德罗已病故。现在阿伏德罗理论已被视为定律,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承认。阿伏加德罗常数已被人们用许多方法所测定,6.02×1023是科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它将永远与阿伏加德罗及其对科学的贡献联系在一起。”

呈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能拓展学生视野的知识。如在学习臭氧的知识时,可以提供“臭氧神力”等相关网络材料,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在学习金属的冶炼中涉及矿物的知识时,可以呈现“绿色植物中的化学知识”的材料,里面有介绍科学工作者可以借助植物来寻找矿藏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之外的知识世界;在学习乙醇的知识量,可以呈现“鱼类腥味及去腥办法”的网上材料,让学生了解鱼腥产生的原因及除腥的方法。

总之,教师若想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一些,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强化教学感官效果。

发挥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情景兴趣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化学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时常关注和思考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职责所在。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一个在学科教学中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教学形式正在为新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所代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应针对学科的特点,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以此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涉及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下 ,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为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写、背、读。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直接由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和教师的知识水平而决定,而且也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学习好的学生觉得课上的太慢,感到 “吃不饱”,限制了这部分学生的发展。学习差的学生觉得课上的太快,感到“吃不消”, 因而学习成绩会越落越远,直至成为我们所说的“差生”。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必须由主体自我构建,因此课堂中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中形象而生动的视听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调、枯燥、气氛沉闷等不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该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

现代网络教学系统可以使教学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学生是在教室,还是在电子阅览室,甚至是在校外,教师始终在身边,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转变。网络教学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有利于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有利于学校培养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竞争性人才。在未来教育中,信息教学手段将成为主导,而传统教学将成为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善于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兴趣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形式实验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CA I多媒体特有的动画功能、模拟功能所带来的声光刺激,能生动鲜明地再现教科书上所涉及的有趣化学现象,增强学生的情境切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核外电子运动时,针对传统教学的局限,我制作了电子在核外运动图形,模拟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形成电子云的动画过程,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视觉冲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模拟课堂演示实验,加强教学效果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去探求真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验证性实验。成功的演示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动画功能及有关外设(大屏幕显示器、投影仪等)可以解决许多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可见度低的实验。例如通过计算机放大微观世界(原子结构)、采用放“慢镜头” (钠和水反应产生氢气,发出爆鸣声,同时生成氢氧化钠,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现象)、水的电解(不仅从银幕上观察到阴、阳两极都有气泡逸出,而且明显看到阳极气泡少,阴极气泡多,其体积比大约是1∶2)、瞬间定格(药品、试剂安全使用常识)和重复播放(实验装置图和操作规程)等,这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可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增强记忆。

3. 可有效地实现分层次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考虑计算机的智能功能、逻辑判断功能、大容量储藏和高速自动运算功能,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取得了成功。

4. 把握教学目的,注意师生角色定位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来设计,避免盲目性和任意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讲授课的内容是否需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否用其他媒体代替,怎样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达到什么目的。决不能为了赶时髦、做面子活儿而乱用。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应抓好备课环节,注意师生的角色定位,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三、优化教学结构,体现学生主体

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如能经常开展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讨论, 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 性。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就某一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邀请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学生一 起展开网上讨论,最终得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用机进行监控,如发现问题可及时进行指导。这种方法既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加强记忆,又可为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集体合作精神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学生应该对化学知识有全面性和基础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探索开发、利用资源的途径和治理环境的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获取知识、问题意识和协作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如果我们的化学教学能够真正地和信息技术相整合,就能充分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上研究型课时,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承担不一样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学习的乐趣就能被激发出来。

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4

[摘要]微课是当前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式,随着近些年来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在化学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注意力并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推动教师与家长和谐关系的建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微课作用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100

微课,也被称之为“微课程”,不同于过去的化学教学模式,微课的形式更加的微小,其所涵盖的化学教学内容也更加简短。一般情况下,化学微课教学视频不会超过十分钟,微课的视频内容基本上是教师制作或讲授知识的片段。它的优势在于,压缩了化学教学时间,资源容量不大,能够通过移动设备让学生进行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可靠保障,它不仅能够规避传统课堂出现的种种弊端,还可以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复习等。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新形式,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友?生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填鸭式化学教学”的氛围中,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习的方式非常被动。如今,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预习后面的新知识点,巩固前面的旧知识点,极大地弥补记忆的不足。教师将课程中的重难点做成微课以供学生参考,便于学生及时点播。微课为学生创造了课堂外的学习环境,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能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只要学生有化学学习的意愿就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基础较差、接受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从而有利于每个接受微课教学的学生取得化学学习的进步。

微课视频是教师在充分结合知识点的情况下精心制作而成的,容量虽然不大但却很有针对性,旨在重点突出知识点,做到了简明扼要。故而,学生能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可以将常见的考点和易混的考点制作成微课,然后再放到QQ群中,让学生自己下载。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方式普遍具有好感,容易产生兴趣,最重要的是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都能实时观看和有效学习,很便捷。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对于那些易懂的部分就可不必花费太多时间,而对于有疑惑的部分,学生可进行不断的观看,直到弄懂。事实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科学地安排时间,高效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升学生注意力并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由于微课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也就更加容易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且在制作上也十分简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另外,因QQ群具备在线测试和及时反馈功能,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竞争意识的产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提高学习热情。教师也可利用QQ群的在线测试练习功能,观察学生的测试结果,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三、推动教师与家长和谐关系的建立

微课的运用确保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学习及实际运用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告诉学生家长下节课会用到的微课内容,让家长来监督学生学习,这也极大地规避了某些学生趁机玩游戏的行为。通过微课的形式对课本提出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保障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与家长和谐关系的建立。

四、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验教学,虽然实验教学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实验条件或学时的限制,教师会舍弃部分实验教学,选择教学录像或者直接口述讲解,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缺乏学习兴趣。与此相比,微课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实验型微课可以让学生提前把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用手机或其他设备录下来,并设计为微课,让学生集体观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心得和想法,并提出建议。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化学实验能力。通过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思路,提高动手能力,探究科学的化学实验方法。

试论知识结构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5

稀奇古怪的化学世界,千姿百态的化学物质,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其实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中学化学教与学,就应遵循这些规律,本文只探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建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已经到来,全国212953名(97年统计数字)化学教师都在思考如何进行21世纪的化学教育。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化学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事实上,化学是一门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学科,就人类生活生产而言,吃、穿、住、用、农、工各部门或行业,均离不开化学。化学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实验性应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应引起学生的喜爱。但据扬州大学理学院于2000年3月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江苏省部分中学的401名初三到高三年级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得到了如下的兴趣水平分布图—1:

在对我们自己学生的调查过程中亦发现,既使选择兴趣小组,选化学的学生也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1)毒:认为化学药品有毒,会影响健康或致癌;

2)污:认为化学会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3)险:认为化学实验有危险,会发生爆炸;

4)繁、乱、难:认为化学知识杂乱无章,难学难记。

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归结为世界上的多次由于化学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家庭中部分家长的片面介绍。而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方法则是造成学生不爱学化学的主要原因,这真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二、长期记忆扭曲的启发

三十多年前,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长期记忆扭曲的问题。该实验是采用接力转述故事的方式进行,先让第一个受试者详细看过片上的情景:该情境是在地下火车的车厢中,车厢内的人物各异,而其主题是对面而立的两人,其中黑人衣履整齐,而白人手中握一把刀子。第一人看完图后,要他凭自己记忆,将所见之一切,以口头转述给第二人;第二人听完后,再将其所听到的一切,以口头转述给第三人;如此辗转进行的结果,研究者发现,不出几次转述,图画中的主题即被扭曲:原来在白人手中的刀子,居然被后来传话者说成是在黑人手里。这一现象就叫长期记忆扭曲。长期记忆的扭曲是常见的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不外乎两种情况: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现在我们进行这样的假设,上述故事中的主题是教材如把第一人当成教师,那么第二人就应该是学生了。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通过一次转述后,主题就将发生部分的扭曲;而扭曲的幅度将受到主题的意义、教师的水平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影响。今天我们将主要讨论学生的知识结构因素。

三、知识结构

1、定义: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各种学科知识的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知识结构的关键是结构,而知识本身仅仅是组成这种结构形式的材料。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质料形式说,认为事物的本质和灵魂不在事物的质料,而在事物的形式。这就容易理解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倒错现象:知识比较渊博的人一事无成,而知识比较单薄的人却能脱颖而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能力和智力的提高,总是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同步发展,它们之间是协同关系。可是在社会中存在着知识比较少的人反而会比知识较多的人更有能力,这往往是由知识的组合方式不同所致,也就是知识结构方面的原因。正像一个资源丰富,由于没有组织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就不能变成财富,往往会出现捧着金碗去要饭的现象。而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却可以充分利用进口的原料进行多次加工,造成高增值的精细产品,不但国内人民可以过着富裕的生活,而且还能去占领国际市场。这样的国家往往是产业结构比较合理,比如,非洲一些国家和日本就分别属于这两种极端的情况。

2、形成与作用:知识在人类头脑中的积累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实践中产生的每一认识结果,作为一种知识都要纳入到原有知识群的网络结构中,安插到一定的位置。如果是关于熟悉的认识对象的知识,那么,就会使原有的知识系列向纵深发展,丰富了系列知识。如果是陌生的认识对象的知识,但同时能提供较多的联系,给它以较多的刺激、强化,那么就能同化新知识,建立起新的知识系列,往横广方向扩展,从而建立起高效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心理学知识及长期的实践可知,结构化了的知识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也能被长期记忆而不至于发生扭曲现象。

四、知识结构的构建

既然知识结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此重要,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更是必不可 少,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高效、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呢?

1、所教内容结构化:在整个中学范围内,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甚至部分化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它们本身具有结构性。如教元素化合物知识,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先串成线,然后再由线织成网,并且告诉学生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

再告诉学生,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知道结构决定性质,牢牢抓住典型代 表物的相关知识,然后举一反三,使之融会贯通。图2卤素的知识结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化的典型实例。

其它元素可按以下二条途径建成线,再根据相关内容织成网

非金属知识主线:所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含氧酸盐

金属主线: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盐.2、结构内容丰富化:知识顺序的最优呈现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结构化了的知识能够与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碰撞,并能及时地同化在学生的新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容易形成长期记忆。这种展示模式的特点:

(1)表达十分简练,而中学所需掌握的重要无机物,几乎尽收其中,(2)揭示了这些元素的主线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有利于学生发挥迁移力,预测未知元素及相应物质的性质及用途等。

(3)给出了研究或学习知识的系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若教师在这一展示模式的基础上再加以深化,这样不但能使所呈现的知识结构发挥作用,更能使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得知识结构既有骨架、又有丰富的血和肉。下面以学习卤素这一章为例,配以相关的思考题,用于让学生把学的知识活起来。

卤素思考题

(一)1、这一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何?

2、卤素包括:

3、卤素的性质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卤素的性质差异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5、Cl2、Br2的制法各有何特点,试从反应物、仪器、条件、收集等进行比较。

6、试比较Cl2、HCl制法的异同点,并说明理由。

7、氯水的成分:(1)分子:

(2)离子:

8、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颜色、成分及性质有何不同,列表比较。

(二)1、氯气的化学性质

2、氯气的用途主要是指:

3、氟气、氟化氢、碘各有何特性,举例说明。

4、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的检验有何共同点,写出离子方程式。

5、什么是萃取?作为萃取剂应有何条件?举例说明。

6、氯气、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均可作为漂白剂,它们的作用过程与炭的作用过程有何不同?

7、碘化银为什么可以作为人工降雨剂?

8、卤素互化物、拟卤素是怎么一回事,试举例说明。

9、HCl、HBr、HI三种气体的制备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10、造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气体也能发生这一现象?你能否让二氧化碳气体也发生喷泉,说明理由并归纳之。

(三)1、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插入氯气中,熄灭,从中可得出哪些结论(至少二个)?

2、若要使碘水褪色,可采用哪些方法(至少6种)?

3、关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若没有浓HCl,能否用浓硫酸和氯化钠代替,为什么?

(2):若没有MnO2,能否用KMnO4或者KClO3代替,为什么?

(3):为了节约药品,能否用实验室制氧气的残渣来制取氯气,为什么? 4、2mol碘与3mol碘酸酐(I2O5)的混合物在浓硫酸中反应生成(IO)2SO4,若在发烟硫酸中(化学式为H2SO4· SO3)反应得I2(SO4)3,后者和水反应得碘和四氧化二碘,请写出生成I2(SO4)3及其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信息化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6

易县高陌初级中学

孙建新

学科: 化学 活动类型:校本研修 活动时间:2012年9月-2013年1月 主持人:孙建新

参加人员:王秀芳、赵芸婷、曹文仙、李术会 活动方案制定人员:孙建新

研修任务: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研修方法:查阅资料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讨论交流

一、研修课题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我校实际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为了学校研究,在学校中研究。并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方针,遵循“求真务实抓课改”的要求,创新校本教研方式,通过学习气氛与训练课程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在化学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化学课堂的开放度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升教学质量。

二、本课题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最新的科技动态,来展示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示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 便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传统的以黑板、粉笔、挂图为主的教学手段正在向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手段发展。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超越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冲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教学容量,创造出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物极必反。在很多教师的印象中,多媒体教学应该对学习效率是有较大的促进性的,然而,有的学生说:“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还有的学生说:“有的教室音频系统和设备不太稳定,声音时大时小。这些都说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亦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我校也很普遍。

三、研修课题的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教学研究,解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变教科研活动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不能指向学校自身问题解决的倾向;

2、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立足于在实践中真正解决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

3、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改善我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业务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4.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四、研修课题的实施措施

1.创新教研形式和内容,改变单一的听课和评课形式。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育教学,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同上一节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将实施“六步骤”校本教研方式,即: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修改试讲----观摩研讨----总结反思----再次执教。教研组内定期开展“人人讲课,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在互相学习、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究出“学习气氛与训练课程的有效互动”的方法。

2.强化学习,提高认识,提升能力。每位教师除研读要求读的一本教学刊物外,还要学习《中小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小学化学教学与研究》、《中学教学设计》等,并做好学习记录,写出学习体会。领悟《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努力将新观念、新思路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的开展好常规教研活动,让教研组的活动发挥其实际的作用。

3.使行管理制度化,保证研究顺利开展。每周要保证有固定的研讨时间,并轮流负责记录每次的研讨内容,建立专题研究的资料档案。研讨形式可以是理论学习、交流探讨、课例研究等。每个月至少有一节专题研讨课。不能只停留在研讨课和评课上,要开展二次研讨,甚 至三次研讨,通过多次对同一个问题的不断深入的探讨,寻求突破,达到举一反三之迁移效果。

五、研修课题的步骤

2012年9月: 1.理论学习。

2.围绕我校校本教研的主题,制定化学教研计划。

3.集体备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利用多媒体可以突出物质变化的过程。

2012年10月:

1.教师进行化学实验基本功比赛

2.集体备课:原子的结构。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2012年11月: 1.同课异构展示课。

2.集体备课: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可与实验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

2012年12月:

1.主题研训第三阶段――多媒体与化学实验的关系研讨交流。2.主题研训第四阶段――总结反思过多媒体使用中的不足之处。2013年1月:

总结研究经验,整理研修成果,撰写研修报告,做好后续工作。每员教师有真对性的上一节公开课。

六、研修成果及反思总结:

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课堂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学生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教学的确对提高课堂时效大有裨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增大教学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增大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多媒体的运用可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提高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能力。解决教学中的抽象问题,正确地选择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 解决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完成化学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实验,串联各章复习的知识网络。

多媒体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1、2、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上的盲目性。

教学课件制作技术有待提高 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

3、“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 的现象。

4、课堂师生情感交流太少 屏幕影像、文字接踵而至,学生无法招架,教师的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上的交流很难派上用场,师生沟通太少,致使教学亲和力下降。

5、多媒体教室的环境因素 多媒体教室,或投影亮度不够,学生难以看清;或光线较暗,学生无法记笔记;甚至有时形成了课下学生借来课件照抄的局面;或由于其它因素影响,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于集中。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 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初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 是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 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 为什么清水可以变牛奶? 为什么手帕烧不坏? 为什么喷水可以出字? 为什么鸡蛋可以沉浮……这些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不再只是枯燥地学习抽象的理论。

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 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理论

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 在学习的时候会对书本中提到的物质感到很陌生、困惑, 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比如,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氧气, 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 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氧气。但是, 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 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生收集到氧气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理论, 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 是思维的前提, 对于事物, 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 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要自始至终, 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 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 可提醒学生观察药品的颜色、气味、状态, 实验所需仪器的形状、连接方法, 实验发生所需的条件等。在实验中, 要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例如, 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 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耀眼的强光而忽视了物质颜色、形状的改变 ( 由银白色的镁带变成了白色粉末氧化镁) , 也忽视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该实验时, 可着重强调, 或重复该实验以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当然, 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会“看”, 还要让学生学会“摸” ( 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 、“闻” ( 某些气体的气味, 如氨气、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 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 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 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壁来感受反应过程中的放热现象, 使学生对于氢气可作为能源使用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某些反应速率极快的实验, 例如, 用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 当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 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 这时, 就应提醒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 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及时提出实验中碰到的问题, 并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来解决。

四、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验证性实验是教材或教师先提出某个结论, 然后用实验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 是在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创设的条件下, 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亲自通过实验探索知识。在此过程中, 学生要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 对于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事先并不清楚, 这主要靠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与想象能力, 去探索、去发现, 从中创造出一些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全新的现象、知识。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的参与,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讨论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时, 我们分别把三只光亮的铁钉放在不同的环境中: ( 1) 干燥空气; ( 2) 水中且用油封; ( 3) 少许水且与空气接触。大多数学生都能观察到 ( 3) 中铁钉生锈的现象, 进而引导学生讨论铁生锈的原因。铁生锈是铁、水、空气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于这一规律, 反而会得到许多创新性的发现, 如铁钉在与水、空气同时接触的水面处更易生锈; 由于水会参与反应, 水面会下降; 除铁外的金属有些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生锈等。

五、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就像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因此, 平时的实验过程中, 要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验步骤的科学化操作的训练, 要求学生要做到边实验边观察, 边记录边思考, 把实验过程中不能解释的问题及时做好标记, 供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教育学生牢记: 很可能是你一个小小的失误, 导致实验全部失败, 也可能是你的麻痹大意会伤及他人。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违反实验操作规程或条件控制不当都不得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肃、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总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实验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实验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浅谈化学故事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 故事 初中化学教学 激发学习 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巩固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25-01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故事依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兴趣,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恰当地利用化学故事进行教学,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给化学的教学增添不少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化学故事进行教学的。

1. 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化学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生动,亲切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可以用“ 维生素C的故事”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有一次,船队又出发了。不久,“海上凶神”就悄悄地降临了。船队才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对哥伦布说:“船长,您就把我们送到附近的荒岛上吧。等你们返航归来的时候,再把我们的尸体运回家乡。”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

故事讲到这里,教师为下面的学习设置一个悬念,问学生“这些船员的命运会怎样呢?等我们学完这一节,同学们给我一个答案”。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学生的学习有了目标和任务,对故事的结局充满好奇,为了搞明白这些船员的命运究竟会怎样,他们会认真学习该节的知识,并努力查阅相关资料。

2. 在学习新课时,把生活中的化学故事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生活中”

学习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化学概念、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原理等知识,教师如果不注意使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是照本宣科或只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会感到化学的学习原来这么枯燥无味,觉得学习化学和自己无关,从而失去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新课时,适当地加入一点生活中的故事,通过学生和教师叙述生活中的故事,恰当地渗透一些所要传授的新知识,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感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当然会保持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

在学习燃料和灭火时,先给同学讲我自己在做饭时发生的小故事。一天中午做午饭炒菜,刚把油倒下锅,有人来电话,急着接电话,忘了锅里的事儿,过了几分钟,闻到了刺激性气味,才想起锅里的事儿,跑到厨房吓我一跳,锅里的火好大呀,这时我拿起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从容不迫地把大火给灭了,避免了一场火灾。利用这个我自己亲生经历的小故事,在学习新课时可让学生分析油锅着火的原因, 以及我用锅盖灭火的原理,把这个小故事贯穿于整个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个故事,学生明确了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故事在学习中,学习在故事中,化学在生活中,恰当合理地利用好故事、化学、生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在复习巩固环节可让学生讲解他们生活中出现的有关火灾和灭火的故事。有的讲夏天自家草料不明原因的燃烧及灭火过程;有的讲家中电器着火及灭火过程;有的讲谁家煤气罐爆炸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等。通过学生讲自家或看见或听闻的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故事,进一步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和原理,也认识到燃烧能给我们带来利,但控制不好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灾难。

3. 在复习过程中,穿插故事巩固旧知,提高复习兴趣

复习是初三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也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 为了复习起到一个较好的效果,许多教师不厌其烦的解题示范、接二连三的题海大战,搞得学生焦头烂额。这样的复习方式让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复习是一种折磨,不愿意机械式的做题,对复习毫无兴趣。但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实时地利用故事进行复习,那么学生会感到复习同样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

在复习有机物的知识时,可以给学生讲谍战片中地下党送密信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把消息安全地传递出去,地下党写了一封“空白”的密信,正是这封“空白信”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这张白纸并非无字,而是白字,是用醋写的。用醋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的汁液干了之后会变得透明,用微火加热,透明的汁液又会变成棕色。柠檬或番茄汁也可以作为写密信的材料,因为它同样富含碳元素,很容易被焦化。如果密信是用醋写的,在火上烤一烤,字就显现出来了;如果密信是用淀粉溶液写的,那么碘酒就是解密药水;如果密信是用酚酞溶液写的,那么氢氧化钠溶液就成了解密神水。通过这些电视中神秘密信的揭秘,进一步巩固了有机物的特点,同时也对碱的化学性质做了复习。

故事教学法在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和巩固、学期总复习中都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法使学生身心愉悦,对学习充满乐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和自我评估下一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