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已越来越被重视,它的正常实施对于初中科学学科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学校教育长期受观念落后、师资短缺、设备陈旧短缺等因素影响,科学课不仅时有时无,而且科学教学一直沿袭“一本书一支粉笔”等的传统模式。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普遍对科学科不够重视,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2)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活动开展不易。(3)实验条件难以满足。(4)理论与实践脱节。(5)评价滞后。
二、方法措施
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自然条件、教学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尝试索,大胆改革,可解决农村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科学课的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1、人人参与活动,提高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他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有
效得多,而且三、四年级的科学教材就是往这边发展。在上三年级科学《蜗牛》这课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外,让全班在十分钟内寻找蜗牛,学生当然兴奋不已,不到十分钟人人手里都有蜗牛,找到多的学生显示出得意的神色,但是大多数学生手里拿着蜗牛,却不知道从何处观察。这时教师就应充当引导的重要角色了,先带有提示性的问答,也可以把大的观察目标和目的讲出来,让学生有个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畅想。比赛谁观察得更多更仔细,谁又发现了什么问题,谁又解决了什么问题,然后分组谈论,交流总结,最后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效果甚佳。这样学生都参与了科学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能动性、积极性、集体性、探究性,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使原来自然课的枯燥乏味变成了浓厚积极的科学课。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组织教学,它不仅通过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和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式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明确告诉教师们,科学素质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所以科学课上必须有科学活动,科学活动必须有学生参与,学生只有参与了,才能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在上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叶。老师叫学生在校内采集各种不同的叶子,课堂上,叶子各种形状、颜色、大小激起了学生的无穷的兴趣,使他们对叶子探究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让学生分成小组,对不同的叶子,相同的叶子进行比较、归纳、分析,逐一认识,并且制作标本,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走出课堂,补设备仪器不足
课堂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根据教学内容,带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因此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科学的天地,小学生探究科学活动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要重视课前调查准备和课后的探究活动。
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科学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科学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课前,老师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又如学生学习了地质单元教材以后,我组织学生对本地的岩层进行考察。通过考察,认识了各类岩石的结构和成因,知道了泥石流隐患的严重性。
3.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的必要条件。只有恰当地应用电 教手段,才能发挥其在教
与学中的媒介作用,化难为易,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电教艺术的关键在于巧用电 教手段。教学中不注意电化教学的特点,不考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的时机,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起不到应 有的作用。
4、建立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手段之一,贯穿于整个课堂交流活动之中,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评判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教师可在科学课堂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善于发现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以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和必要的强化、引导。正确的当然要肯定,不正确要婉转提出,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洞察细微”。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教师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层次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交流中。及时奖励表现尤为突出的小组、个人(包括学生的态度、积极性、特别发现等),定期对个人、小组、班级进行评价。在前段时间,一老师向我提起了她的奖励方法:对于表现好的个人,会在他们的书本上印上星星,满三个星星换一个月亮,满三个月亮就能在教室的“苹果树”上长一个苹果。每个人都有一个苹果,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苹果树。这样的方式把各层次的评价结合起来,试了下,效果还不错,可以试试
农村小学怎样上好科学课
柑榄小学
通过调查, 我逐渐了解了造成以上情况的一些原因, 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面窄, 内容缺乏
近几年来, 农村小学虽然也有了图书室和阅览室, 但很少开放, 形同虚设。而且, 学生手中的课外书籍报刊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除了读规定的教科书外, 所阅读的课外读物很少, 直接影响了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 这是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的一大原因。再者, 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也很少。长期以来, 应试教育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 学校、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 反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学校、教师怕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事故, 也就“因噎废食”, 不敢组织活动了。诸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访问等一些好的活动, 对学生来说简直成了“天方夜谭”。没有课外活动, 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素材, 怎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文呢?
2. 习作千题一面, 千人一面
由于学生很少参加课外活动, 在学校里, 每天都是在单调的上课、下课中度过的, 节假日也只能是在无意义的嬉闹中度过, 再加上不会留心生活, 词汇贫乏, 习作中难免出现“千题一面”、“千人一面”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 在以“一件有意义的事”、“暑假里的一天”、“放学路上”等为题的学生习作中, 差不多都写拾金不昧、帮助老人等事情。有的写拾到一元钱交给老师或交给失主, 有的写送盲人过马路, 帮助老人挑水、扫地。而实际上, 学生写的这些事差不多全是编造的, 不真实。甚至, 在写人的习作中, 每种角色都有了固定的形象, 真的成了“千篇一律”, 没有任何新意。
3.层次混乱, 无逻辑性, 缺乏想象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 一篇文章就只有一个自然段, 有的是胡乱分成两个或三个自然段。还有的干脆无论什么作文, 一律分成三个自然段:开头、中间、结尾各一个自然段。还有些学生作文, 记事平铺直叙, 就连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也表现不出来, 令人读来无味。
针对以上问题, 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农村小学, 教师调动太频繁, 有的教师一两年就要换一个学校。由于工作调动, 教师任教的学科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今年教语文, 明年到了另一所学校又改教数学或其他学科了。由于频繁调动, 许多教师无法积累作文教学经验, 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 他们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 “什么学科都能教, 什么学科都不专”, 本身写作水平不高, 无法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缺点, 更不会向学生传授写作经验和技巧。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很重要的。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基本的语言积累, 一方面还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结合一些活动, 开辟“普通话一角”、演讲比赛等进行训练。通过这些训练, 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使用方言词, 使学生的作文用词规范、准确,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 扩大阅读面, 参与社会实践
农村小学每年应投入一定的资金, 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 积极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设立班级图书角, 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根据习作要求, 推荐相关读物, 引导学生摘抄优美词句, 增进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参加手抄小报、黑板报制作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外阅读中, 还要背诵名篇、名段, 积累优美语段。还要尽可能地带学生走出教室, 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多参加游览。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且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 经常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到的人以及自己的体会及时地记录下来, 积累生活素材, 作为自己习作的第一手资料。这样, 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再出现“无事可写”的情况了。
4.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教师让学生写作文时, 通常是在课堂上完成作文, 这种做法不便于学生写作。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去图书馆、家中、校园、田野等完成作文。这样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充分发现写作时所需的材料。另外、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情趣、现实生活等将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作文。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见识是不同的, 命题作文往往局限于少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受,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发挥想象, 在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 加入一些想象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 写一些童话式的、科幻式的描写未来社会和生活的作文。
然而,在农村小学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错误,从而让教学工作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简单的看好像课堂气氛相当好,殊不知,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問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不知道老师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是说他不太容易一下就想起来,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达不到有效提问。
(3)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淡化了正常的教学。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老师更好的做法可以怎么样?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的问题更好的对接到标准答案。这时候,这些孩子他就得到更好的发展,他起码觉得,这个答案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
(6)老师跳转问题很快,问的这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明白呢,就转向了下一个步骤,然后很快的转走了,学生无时间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7)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这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不太公平的,课堂上还是应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更多的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
(8)把提问变成一种惩戒学生的方式。这不但会严重的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谨慎的心情上课,从而大大降低上课的效率。
(9)先点人名而后提问,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恐慌和一部分学生的松弛,极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训练连思维能力了。
回顾昨天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论白猫黑猫,只要逼鼠就是好猫”的俗成思维定势,已被编织进“适者生存”的逻辑之中,而且正在愈演愈烈。许多教学管理者出现了手足无措的恐慌而身不由己。这已不是教学管理者个人的选择和偏好所能左右的了,也不是靠点点滴滴的修修补补所能奏效的了。
教学管理是什么?“教学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教学原理和方法,对教学系统的人、财、物、事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的活动的过程。管理的重点是人。”通过管理去解决在课程改革中: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使“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发展”;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使“教学能满足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习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通过管理去解决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人的自主反思,促进我与自我的对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促进我与同伴的对话;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促进我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常规管理。也就是对教师个人的备、讲、练、批、辅、研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这是教师天天面对的日常工作,更是保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都对此制定了具体要求和评价办法。反思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几个方面:
1、过分依赖制度,淡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依靠制度管理强行推进,使得教师的主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这样,造成了被检查与检查者的对立,致使教学管理丧失有效性,导致教师教研意识的淡化。教师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参加教研活动只是为了不受制度的处罚。如:教案书写、授课环节、教案详略、数量多少;作业次数、检测评讲、听课节次,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等都写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中,且与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显然,过分依赖制度管理,从而淡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教学常规指导有停留于形式的现象,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为:(1)备课: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的重新加工处理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情的分析,教学预案的设置,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在教学工作抽查时,只能围绕“备课认真、环节完整、超前备课、目标明确、手段多有体现,有练习设计”等方面记录。从听课了解的情况: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抄《教案集》;有部分教师盲目下载、照搬现成教案;有个别教师课后补教案以应付检查;教师参考用书勾画圈点少,缺乏对教学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教案设计中体现应用教具和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不突出。
(2)上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因为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新课改的理念难上三尺讲台;教师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如何反思有迷茫;教师采取注入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
(3)作业: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业布置欠层次、欠梯度,一刀切的现象普遍;为应付检查,注重次数,不注重作业训练的质量;作业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布置课本上的书面作业,缺乏补充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调查性作业;能够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作业的较少,大部分都是在课后完成。
(4)听评课:每学期学校均规定每位教师听评课的节数,其本意是促使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进行交流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在具体实施时却不尽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听评课时听得多,评得少,无从思考,目的性不强;执教者和听课者互学互教的运行机制还没真正形成,缺乏主动性;检查听评课重数量、轻质量,导致个别教师借用他人的《教案》编写“听课记录”。
(5)业务学习:尽管学校规定教师每学年要订阅一种业务刊物、业务学习笔记要达一定字数,目的是促进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新课改经验,努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未真正形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业务学习还没有形成教师自觉的行为;有的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字迹潦草,敷衍塞责;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大段地抄写或网络下载,应付了事,没有收到效果。
(6)教研活动:学校规定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学期至少要主持两次集体备课,每人每期要上一节教研课,交一篇教学案例或一篇教学论文等。同时,要求教师都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教研活动。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部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是为了点名;教师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针对性不强,教研活动的效率、效益不高;没有形成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运行机制,教师有效参与低,甚至有的教师是心不在焉。
3、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不是目的,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所在。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人本管理是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对校长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简单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利用“学习+激励”让人更聪明地工作。扫除目前教师工作个体性和竞争性过度的障碍,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由此,学校一是形成了校本教研的对话机制,教师们在这种机制下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大力宣扬“任何改正都是进步”、“一切从沟通开始”、“先做人,再做事”、“要领导好别人,首先要领导好自己”、“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培训是最好的福利”等科研、管理方面的名言来激励教师奋进。三是通过“抓苗子,搭台子,引路子”的方式来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感受研究的幸福。
(二)资源共享是促进教师科学发展的基石。
教师应是课改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他们是课程改革最前沿的执行者。他们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开拓意识,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效果。学校盘活用好现有的设备设施,积极搭建“人在家中座,尽知天下事”的网络教育平台。一是建立学校信息中心,选配好信息技术人员,加大了校园网络的建设、研究、开发、管理和利用。二是选好骨干,搭好架子,让他们成为支撑校园网的中坚力量。三是用好班级、学科教学资源文件夹。四是开辟“教学管理大家谈”、“学科百花园”(专门收集教师们整理上传的优秀教案、优秀课例、优秀课件,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心情驿站”等校园网络专栏。让新的教学理念入脑进心,走进课堂。
(三)创新措施是科学有序实施科研的保证。办好学校仅靠骨干教师是不行的,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1、开展行政引领行动。行政领导必须将自己锻造成业务型人才,在学用结合、整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率先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研究、有实践。学校行政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外,一是每人每学期要主持二次以上教研活动;二是每学年带年轻教师两人以上,深入课堂听评课;三是对蹲点年级教师谈一次话,了解教师的进步、听取教师的意见;四是面向全体教职工做一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展示自己的学术水平,理论修养。
2、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一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周二、周三下午业务学习交流会上教师随意抽签,做5分钟的“精彩交流”,介绍自己的读书感悟。二是开展“推书荐文”活动。在周教研活动中,教师间互相推荐好书好文,进行交流分享。三是瞄准集体备课,努力实现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下移小课题研究重心。我们将课题研究的重心下移到班级实际和学科突出问题的诊断上,在内容“实”、形式“活”、方法“巧”、效果“优”四个方面下功夫,从做到“五个一”(即围绕一个课题,开展一项研究,积累一套资料,撰写一篇论文,上好一堂课题汇报课。)开始,展开求真务实的教学研究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每天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技巧,只有把学校最本质的东西——教学与教育,教师与儿童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冷水滩区的教研教改走在我市的前列,教学成绩斐然,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省、市骨干教师,拥有乐于奉献乐教善教的师资队伍。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配备严重失调
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素质更高,而在小学的实际情况是偏重语数学科的教师极多,其它学科具有专业性的教师极少,这样课程改革怎能得到落实,学生的素质怎能得到提高呢?再说,在我区各所小学的教职工中非师范类毕业的教师占有相当的比例,上不了讲台的人员较多,各所学校教职工超编严重,但在实际的分工分课中却感到教师极度匮乏。如我区的XXX学校,现有教职工98人,而非教学人员(指长期请病假的和不能胜任教学的,还不包括勉强上讲台的)达到28人,这所学校的英语、体育、美术等专业性教师几乎没有。
二、旷教厌教现象普遍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部分教师就是这样的匆忙。他们急急忙忙地来校上完课,又急急忙忙地离开学生,离开学校。这样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吗?他们为何这样的匆忙呢?
作为教导主任害怕听到电话的铃声,因为打电话请假不来校上课的教师太多,有的请一天,有的请二天,有的要请长假,不管你同不同意,他(她)是非请假不可的。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部分教师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更有甚者是个别教师不写教案,批改作业不认真不及时。
出现上述情况,原因之一是大张旗鼓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并不彻底,教师处于迷惘之中。胜任教学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非教学人员轻松得不亦乐乎,没有一人下岗,有的教师索性请长假休息工资也不少分。原因之二是在自然经济社会中,高薪与低薪差别太大,造成心理不平衡。原因之三是奖惩制度无法实施。我区各小学校没有不负债的,学校资金相当困难,奖惩措施落实不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原因之四是部分教师无责任心,缺少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课堂教学问题纷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求实创新,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创造性教学。实际现状是,部分教师没有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没有把握课程标准的尺度,仍然是照本宣科,灌输知识,限制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无方法无艺术性,更谈不上创新性。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如低年级的口语交际形同虚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虽然课程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占的比例是小的。即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的是心在人不在,培训效果不佳。再说部分教师的教学功底本来就浅。
四、抄袭作弊引以为荣
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不少于四次,但在检查中发现的情况令人担忧。在教案中体现多维目标的不多,体现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多。部分教师的教案是抄来的,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广泛收集教学资料,没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又如何能搞好课堂教学呢?
开展校本教研,目的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可有些教师为了对付检查,抄写别人的课后记,剽窃别人的教学总结和教研论文。
五、开展活动热情不高
学校要有特色,要有生气活力,就离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现在的教研组名存实亡,教研组活动像一窝蜂,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有的不愿意参加讨论学习。活动时,迟到、早退、缺迟、闲谈的现象严重。其实质是这部分教师没有上进心,不热爱教育事业,得过且过。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变单位人为系统人
我区进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已有几年了,把考试、考核作为教师竞聘上岗的依据,确实让教师紧张起来了,但紧张过后是风平浪静,能胜任教学者埋头苦干,上不了讲台的依然优哉游哉,工资分文不少,谁也不了岗,这极大的挫伤了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改革要彻底,要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要让教师合理流动,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工作的激情。
二、加强师德教育,严格规范师德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部分教师旷教厌教等行为就是缺乏师德的表现。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不是一时或一个阶段的事情,应该是持久的任务;不是学校搞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达目的的,而是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起来,组织搞好教育活动。对于师德不合格教师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要让教师真正做到对事业有忠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雄心,对学习要有恒心。教师爱岗敬业了,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希望。
三、打造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陶行知先生一生好学,关于教师要加强学习有一系列论述。他曾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等等。把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学习,向他人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成为教授型、专家型教师,才能跟得上教育形势的发展,才能算得上合的教师。
四、进行科学评价,起动奖惩机制
在教学管理中,光靠行政手段或情感手段进行管理是有限的,还需有适当的奖惩机制。制订科学的考评细则和合理的奖惩制度,经常检查、督促、落实,奖勤罚懒,对教师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小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及今后教学工作 管理措施
如东县教研室小学组 2006年8月18日
一、问题分析
1.执行教育法规,区域之间不平衡。
依法治教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严格执行教育法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督导、考评,应该说大部分学校能严格执行各项教育教学法规。但是我们也看到,部分镇(校)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开齐上足各门课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依法治教的意识不到位,教育教学行为就会发生偏差,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我县小学教育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师资队伍建设,校际之间不平衡。
学校校长,包括教师自身,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绝大多数是到位的,但是,在培养教师工作中,有些学校没有扎实有效的措施,校本培训流于形式。不少校长办学的理念基本围绕升学转,兴奋点在考试上,只问结果,不关注过程,放松对教师的培养。不少教师在专业素养的自我提升上,投入的精力不够,刻苦钻研的劲头不足。尤以英语、音、体、美、科学等学科的师资问题最为突出。3.学生课业负担,城乡之间不平衡。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我们强调了很多次,虽然有所好转,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反响还比较强烈。当前在课业负担存在的问题是,县城负担要比农村重,语数外负担要比其它学科重,高年级要比低年级重。
4、办学目标定位,认识上不平衡。办学目标是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向。小学阶段的办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此,不同的校长和教师有着不同的应答。部分学校之所以经常违反教育法规、无限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对小学办学目标定位不准、认识不明的具体表现。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出“底面宽、有兴趣,习惯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二、管理措施
1、坚持一个方针
以县教育局确立的“夯实基础,凸显能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育指导思想为指针,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服务基层、引领教研、推动课改”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切实转变教学质量增长方式,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抓实两项活动 活动一:“三年课改成果展示”活动。活动二:教研员沙龙活动
3、把握三个抓手
(1)以课改基地、学科基地学校为龙头,稳步推进课程改革。(2)以“学科中心组”建设为核心,发挥骨干教师的示
范带头作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3)以研究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整理与应用研究”)为抓手(教研活动课题化——研究位置前移),进一步提升教研和课改质量。4.落实四项措施
(1)加强教师的综合培训,务求培训实效;(2)狠抓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定校、定期上门服务、督查指导;(3)坚持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调控,加大教学质量调研力度,并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益;(4)县级教研工作会议(活动)走进基层(研究重心下移),将工作会议与现场会相结合,发挥每次会议(活动)的影响、指导作用,努力促进基层学校的发展。5.建立五项制度
(1)坚持每周两次的调研活动制度,切实发挥调研功效;(2)实行好课申报制,为教师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3)坚持课改、教研活动通报制,及时宣传先进典型,努力规范课改管理,提升教研活动质量:(4)课改、教研活动整体联动制(城乡教研活动联动,各镇、校教研活动联动,县、镇教研员测研活动联动),促进如东教育均衡发展:(5)建立专题督查制,检查“如东县小学教学10条措施”的落实情况。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江油永胜一小王元彬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输出,特别是十六届五、六中全会后,为其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农民外出务工,再也不为找不到合适的工种、拿不到打工薪水而发愁。所以,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卷入了外出的打工队伍,随之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学生。怎样教育这个群体,特别是他们的亲情缺陷、学校师资不配套等诸多问题。针对问题极其原因,本文的建议对策是:合理调整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建立亲情热线,弥补亲情缺陷;加大教育的投入和加快教育者观念的转变;聘请专家对留守学生及监护人的教育。达到家、校、社会共同教育的多赢。【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学生;亲情热线 问题的提出及现状
十六大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转向了农村教育。党和政府也确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富民惠民的重中之重。作为西部的四川江油,在1996年基本实现了“普九”的宏伟目标,且“两基”验收合格。小学入学率达100℅。2007年秋,又接受了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的高标准验收检查。且于2007年秋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并且补助每生每期35.00元课本费。为此,从根本上解决了西部地区因地理环境差、收入低而上不起学的现象。但是,穷则生变,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摆脱祖祖辈辈穷困潦倒的生活,早在几年或十几年前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2007年春不完全统计:江油市永胜镇总人口为24000人左右,外出务工约8000多人(青壮年)。打工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5℅左右。江油市永胜镇位于江油市东北方向,与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窦团山比邻,北接巍峨秀丽的龙门山脉,离江油市区约30千米,交通便利。占地30余平方千米,幅源辽阔,属典型的浅丘林地区,1992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6年顺利通过四川省“普九”和“两基”检查验收。截今为止,经过十多年的义务教育不断改革与创新,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的综合教育体系。现在永胜一小辅导区在校学生1247人,教师66人。留守学生父母双亲外出务工,子女留下的适龄儿童647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的适龄儿童87人;父或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适龄儿童294人。留守儿童总计为1028人,占本学在校适龄儿童总数的82.4%。面对如此庞大的留守群体,怎样缓解教育的压力,通过什么途径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快速推进江油永胜一小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教育界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在留守学生中,不难看出,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对全辅导区2005—2006学、2006---2007学、2007---2008学的留守学生进行了比较,发现永胜一小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2005—2006学的留守学生为513人,占当年学生总数的33.6℅(当年学生总数为1528人);2006—2007学的留守学生为614人,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3.0℅(当年学生总数为1427人)。2007—2008学的留守学生陡增为1028人,占当年学生总数的82.4℅(本年学生总数为1247人)。
2、的确,外出打工的部分人中,赚到了票子,买起了车子,修起了房子,但是误及了女子、儿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留守学生的表现主要存在下面三种类型: ①、一部分学生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以“我”为中心,一但父母离开,与爷爷、婆婆或外公、外婆生活。就肆无忌惮,非常放肆,像脱僵的野马。在校,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老师的忠言听不进去,成绩一落千丈;在家,隔代教育的爷爷、婆婆或外公、外婆又管不到,只能管到吃饱穿暖。这样一年,两年,缺乏亲情,性格浮躁、孤僻,对学校教育造成一大威胁。②、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十有一、二父母离异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花红酒绿惹的祸),留下子女无人照管,只有与爷爷、婆婆艰难度日。也有的年轻父母外出务工,赚到钱就大肆挥霍,从不往家里寄钱,留守学生认为父母不管他了,因而自暴自弃,逐渐造成厌学,漫漫走上歧途。这又给学校教育造成一大威胁。
③、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养成胆小怕事,不与老师、同学交往、交流,逐渐养成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3、亲情关爱的缺陷
留守学生,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虽然每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校也非常关注,社会也非常关注。但学生与老师之间总有那么一点不可逾越的沟壑(毕竟老师代替不了学生的父母),有很多话他们无法向老师倾诉、交流。记得有一次我值周,晚上检查学生寝室(学生基本都熟睡了),突然听见有一个寝室的学生在哭,我悄悄走近这个寝室,在我再三追问下,这位学生终于说出了他的内心话----非常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一次,家长把远在北京的长途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让一个留守学生接电话,这个女生第一句话:妈妈,你们回来嘛,我好„„。还没说完,竟失声痛哭起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学校师资不配套,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留守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大多数学校根本无法解决。但随着部分学校的生源锐减和村小的撤并,这个群体将呈日益上升的态势。前面第一点中可以看出。针对这种现象,现在各个学校束手无策:一是近十年来学校未分年轻教师,与学生缺乏一种年龄上的心灵沟通,80℅以上的教师不知道学生成天在想什么,想学什么,想干什么,只一味的强迫学生被动的听话、好好学习。二是缺乏这种有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弥补留守学生因亲情缺失的心理缺陷。
5、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长期以来,由于留守学生的困扰,让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心力憔悴。学校难免每天或每周都要出现一些学生上网打游戏,偷东西,住校生生病等诸多现象。仅2007年秋,就出现学生在商店、居民家中偷钱的事例两起,且金额高达上千元。留守住校学生生病也常常困扰着老师,仅2007秋有一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周之内,竟有九次出入医院接送生病的学生(八次镇卫生院,一次市医院)。老师经常处理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无疑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无疑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的对策 合理调整布局,优化教育资源
近几年来,计划生育大显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年减少,每年减少约120人。教育服务的供给远远大于教育服务的要求。同时,在实施“两免一补”和不准收取择校费后,学生择校的自主性增强,致使很多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生源锐减,无法达到经济规模,办学成本间接增加。为此,可以考虑“集中办学、寄宿管理”对策。以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及设施设备,实现规模经济,缓解学校人力、师资、经费短缺等问题。具体方案为:
集中办学,寄宿管理。按规模经济的要求,考虑学生离校实际距离的因素,将几个邻近村小合并成一所,或将全辅导区内集中中心校,并实行寄宿制。这样,可以改变以前多而分散的局面;同时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及集镇化建设的步伐。
减员增效。在合理调整布局、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适当进行教师分流。通过竞争上岗和平时工作考核,将一批教学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调整到教学工作岗位上去;将一批教学水平低下、年龄较大、但又富有爱心、耐心的教师调整到留守学生(住校生)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既解决了师资不配套,降低了师生比,又优化了教育资源结构,使之管理与效益双赢。
建立亲情热线,弥补亲情缺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的关爱教育,是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和前提。
建立亲情热线。首先,在学校现有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为留守学生开通热线电话,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将学校开通后的电话号码告诉监护人,让远在他乡的打工父母随时都有与子女通话问候的机会。学校应保证每生每月至少有一次通话的时间和机会。其次,当学生想念家长时或学校老师有事通知家长时,严格按信息产业部的收费标准收费,坚决不准多收。同时,学校还可以从预算内经费中贴补一部分。这样,既满足了留守学生的需要,填补了老师既当爹又当妈的空白,也为留守学生因亲情的缺陷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
建立准确的留守学生台帐。每个班主任都要建立本班留守学生台帐,学校建立留守学生总台帐。做到有事主动与家长沟通,共谋留守学生的教育。从而减轻教师本身工作的压力,建立起和谐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加快教育的投入和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近年来,随着留守学生的与日俱增,留守学生的教育虽然不是什么新问题了。但是,留守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管理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基本上还是一个盲区,在探索教育中还是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呼吁:上级教育主管与研究部门,加快这方面的投入。一是注入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培训。让广大在职教师分期分批地接受这方面的培训,促成其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好是免费的)。
聘请专家到学校办讲座,督促监护人对留守学生起到监护作用
调查发现:随着年轻一代的外出务工,留下的80℅以上的全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人(召开家长会可以看出)。这个人群中,大多文化层次低下,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改革以来的新的政策缺乏认识。担当其监护人只能管好留守学生的吃和穿,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法律知识等无法管理、教育。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聘请法律专家到学校讲学或办家长(监护人)培训班,让监护人知道自己的责任,增强一些法律意识。也可以让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每期到学校给家长(监护人)、学生办法制专题讲座,从而让家长(监护人)克服:学生到了学校,所有的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的想法。从而从根本上督促监护人对留守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增强。
关于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意见
http:// 2006-02-20 16:38:52 安徽教育网
教基〔2002〕038号 各市、县教育局(教委):
近几年来,各地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小学管理规程》和《安徽省实施〈小学管理规程〉办法》,切实加强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省小学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取消小学升学考试以后,部分地方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校指导、检查、督促不力;少数学校教学管理松弛,教学秩序不正常,随意性很大;一些教师没有危机感,缺乏竞争意识,敬业精神较差,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我厅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提出的“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测制度”的要求,结合今年全省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精神,现就加强全省农村小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教育资源,妨碍全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育质量,影响“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初中、高中阶段教育,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小学一定要提高认识,克服因教育投入不足而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各地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主要目标,认真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健全培训制度,特别要加大对信息技术、外语、艺术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训力度。要深入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制订达标标准,定期考核,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城乡学校教师交流,为薄弱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各市要组织辖区内城市学校教师支援当地农村薄弱学校,通过教师交流挂职、培训,开展教研活动,尤其是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坛新星”的示范作用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小学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切实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各地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缺编的农村小学要及时补充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公开考试考核,在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具有小学教师资格、适合从教的人员中聘任。加大农村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伐,切实做到以岗定员、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择优聘任,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加强对农村小学校长的培训、选用和管理。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小学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校长的政治、业务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农村小学校长队伍。要逐步建立农村小学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不能把那些没有教师资格,不懂教育的人员分流到教师队伍和校长岗位上来。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农村小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为依据,按照《安徽省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建设。一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村小、中心小学校长离校要向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请假;学校不得随意调课、停课和放假,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课、停课或放假,要按有关规定报批。二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和师生考勤制度。小学要确保教师上班时间不少于8小时,中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达到6小时,低年级不少于5个半小时。要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上下课,禁止提前放学。对教师的考勤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做到上班点名、有记录、有检查。三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学习、培训工作。四要健全听课制度,一般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年级组、学科组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一般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每次听课有记录、有评议。五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的检查、评比、交流制度。各学科组每学期有教研、教改课题,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公开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有读书笔记),写一份教研、教改总结。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中最基本、最经常的管理活动。农村小学要建立与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全面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教学环节作出规范化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教师要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不得随意占用其他课程的课时,不得搞突击教学,提前结束新课。课后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不得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减少考试次数,严格控制作业量。课后作业内容要精选,难度要适度,数量要适当。提倡布置创造性、自主性、活动性作业,不得布置大量机械重复性的作业,更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要减少抄写性的作业,除课后练习有明确要求和少数确有必要抄写的课文段落外,一般不要布置学生抄写课文。提倡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相结合,分散抄写生字词,一次抄写生字原则上不要超过4—5遍,生词不要超过2遍。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提倡学生扩大阅读量,开拓知识面,多读书,读好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学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为语文、数学。内容主要为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监测主要考查学生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评分办法,取消百分制。乡镇中心小学、部分村小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监测,乡镇以下农村小学由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监测,结果上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日常监测与集中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日常监测面向所有年级,由各级教研员和教育行政工作人员利用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时间或专门到学校监测教学质量;集中监测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每学年一次,时间不宜与期末考试同时进行,集中监测只针对非毕业年级,毕业年级的教学质量可将毕业考试情况作为分析依据,提倡学校自主进行毕业考试。二是坚持随机抽取、部分监测的原则。每次只监测部分学校、部分年级、部分学科、部分学生,具体由各级教研部门组织实施。三是综合性原则。即教学质量监测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不仅要用试卷测试学生的学习质量,分析教师教学质量,也要用问卷调查、听课、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召开学生及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监测。既可以事先部署,也可以采取即兴、即时、即地的评价方法,加强监测力度。开展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是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时,应防止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严禁按学生考试成绩公布名次。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职能作用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共同任务。要明确责任,实行领导负责制。县(市、区)教育局局长是辖区内小学教学质量的责任人,要亲自抓好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每学期开展对各乡镇教学管理工作的抽查或考评。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对所负责的辖区内农村小学的管理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中心学校负责管理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具体组织全乡(镇)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监测、考核等。中心学校要加强教学研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全乡性的教研活动,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建立和完善乡镇中心学校对所负责的辖区内农村小学的月查制度,检查结果要有记录,有检查人和被检查人的签名。各乡镇每学期的月查记录要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作为县级对乡镇教学管理工作和中心学校校长考核的一项内容。乡(镇)中心学校校长是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工作时间、地点和精力主要放在村小,要不断加强对村小教学业务的指导,发挥中心小学的示范作用,每月至少深入村小检查、指导工作5次以上。农村小学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的直接责任人,要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小学校长聘用和考核要实行教学管理“一票否决制”,凡是所负责的辖区或学校教学管理有严重滑坡的,当年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申报高一级职称,不能参加评优;对所负责的辖区或学校长期教学管理混乱、校长教师不负责任、教学质量较差,群众意见较大的,应予解聘。
各市教育部门要将教学质量监测作为义务教育的常规工作,每年及时布置,并于每年8月底前将上一学年本地小学教学质量监测情况统计表、监测报告、经验与建议上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和省教研室,省教育厅将在《安徽基础教育》通报各地教学质量监测情况。省教育厅将在明年上半年开展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专项检查,召开现场会。各地要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奖,对加强农村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教研部门要做好教研、教学业务指导和质量监测的具体组织工作。日常监测列为各级教研员的常规工作,作为工作定量的一部分,在考核时考查。
学教学常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教育永远是一个带着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矛盾体,如果你不能正视教育的问题,而一味的回避或者是遮掩,更或者是浮夸——也就是说,大家不说实话。教育将停滞,或者是退步。今天,我们大家坐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希望我们都能真诚的面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教育的“冠”。当我们从这里走出去,我们所有人都是全体教师的镜子,让我们的教师都看着我们来“正”自己教育行为的“冠”,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工作了20年,针对教学管理我想谈谈如下几点:
一、师资队伍严重失衡
在小学的实际情况是偏重语数学科的教师极多,其它学科具有专业性的教师极少,这样课程改革怎能得到落实,学生的素质怎能得到提高呢?再说,小学的教职工中非师范类毕业的教师占有相当的比例,上不了讲台的人员较多,学校教职工满编或超编,但在实际的分工分课中却感到教师极度匮乏。大家说实话,长期请病假的和不能胜任教学的,和能勉强上讲台能任一门科任课的教师,有多少?真正能胜任从1——6年全学科教学的教师能有多少?英语、体育、美术等专业性教师能有几人?人事安排的时候,是最头痛时候,有的时候只好是“拿鸭子上架”而且还得竖起大拇指夸一句“相信你能行”。否则,人家要是“摔耙子”没人你就玩不转。每一个学期最怕的是老师病休或者误工,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请假就无人顶课,我们通常的办法就是同年组代课,几天还可以,如果时间一久家长不满意,代课教师喊累,真是坑了学生苦了老师。
另外,大家再看我们学校真正的“师”口专业教师有多少?我现在就是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系的本科毕业生(自考),我很清楚我是穿着大学本科的校服,而头脑里装的依旧是我师范的课本,这不是事实吗?现在,在学校你随便一划拉就是一把“本科”生,看我们的学历再提高师培工作做得多好!可是,我们安排人事的时候,看过他(她)的学历了吗?因为大家心里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我就常常的问自己,我在初中是学俄语的,但是我的英语本科结业分是70分以上,真的是我“聪明绝顶”吗?
所以,表面上学校专任教师100多人,但实际是外强中空,有其名无其实,这是教育现状中最严重的问题。
建议:师培落实,训精兵培干将。
二、“亚”心理现象严重
一个短信是这样写的“咱这一行,整天干得比驴还累,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还晚,拿得比民工还少,听起来还相当好。”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切都成空”。他们急急忙忙地来校上完课,又急急忙忙地离开学生,离开学校。这样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吗?他们为何这样的匆忙呢? 原因一:
教师超负荷工作,导致自己的心理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现在课时是每天7课时,而由于任课教师的问题和课时比重的问题,致使我们的语数教师要承担综合活动课、校本课、专题课,如果要是科任教师不够还要承担部分课程,如:地方、法制课等。大家可以计算出来承担了这些课程,授课、批改、备案等教学常规工作一股脑的压到了教师身上。同时,应付来自上级各个部门的检查要完成各种材料,说实话,有用的没有用的都得做,老师弄得是昏天黑地,教学工作中的1/3的时间要做无用功。不是反对什么检查,罗列的70多项的A、B等级,在座的各位真正是脚踏实地能完成多少呢?(希望我说完了,领导不要将我片面的言论政治化,我只是主观的臆断,现身说法提供发面的素材。)这是教师心理的亚健康。原因二:
作为考勤领导害怕听到电话的铃声,因为打电话请假不来校上课的教师太多,有的请一天,有的请二天,有的要请长假,不管你同不同意,他(她)是非请假不可的。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部分教师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更有甚者是个别教师不写教案,批改作业不认真不及时。用一句话,任务多课节多,没有时间完成,再或者就抱病拖延工作。这是教育的亚健康。一句话——职业倦怠。
出现上述情况,原因之一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并不彻底,教师处于迷惘之中。胜任教学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非教学人员轻松得不亦乐乎,没有一人下岗,有的教师索性请长假休息工资也不少分。原因之二是在自然经济社会中,高薪与低薪差别太大,造成心理不平衡。原因之三是绩效工资不实施,干多干少一个样。原因之四是部分教师无责任心,缺少职业道德。建议:解压减负,启动绩效工资。
三、分科比重不均衡
高考就是指挥棒,今年的高中会考刚刚结束,我也见识了这些未来学子对这些“非主流”学科的态度,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反观小学不是也在潜移默化吗!
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专题教育我们所配备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一位教师兼任几科呢?学校重视吗?学生重视吗?如果要是和语文、数学一样严格问卷,学生能得几分呢?不相信的话,就抽查任何一所学校进行随机问卷,看结果如何。
音乐、体育、美术学科学生喜欢,可是再看我们配备的有几个是专业教师呢?大家可以现在就报一下,看看我们全县的小学教师任这三门课程的有多少是真正科班毕业的专业人士?记得我刚刚接手业务副校长的时候,曾一度狠抓科任学科,考音乐教师的琴法,试唱、听音、乐理;美术老师的理论、绘画技巧„„遗憾的是,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因为他们不是专业,从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或者是培训,换一句话说,能按出音符就不错了,还要求什么指法法啊!能勾出一副画就不错了,你还要求什么皴、擦、染、点啊!记得一次口琴课,我听完老师的口琴示范以后,我拿起口琴当场吹奏一首曲子,问她:你说我用了几种吹奏的技巧,老师哑然„„我无奈的说:你是专业的,我是业余的。我们的老师回了一句:我也是业余的,我哑然了。是啊,我们的这些老师都是业余的,到什么时候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的啊!再说体育,是学生最最喜欢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忽视,所以国家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低年体育课活动增加到四课时,可是要想落实现实吗?一个年组五个教学班级,每班每周四课时,一周一个年组是20课时的体育,要配备两位教师,六个年组那么要至少配备10位教师。
再说英语课,是现在学生家长关注的学科。英语现在已经列入了第三位,家长重视、学校重视、学生重视,可是英语的专业教师并不多,进修学校在英语培训上力度很大,我们也积极参加学习,上次请外教培训我就找到了王东光老师,请求让我们的所有老师都参加。但是,培训只能补点显眼的漏洞,要想彻底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经历才能让我们的老师成为专业教师,和初中、高中、大学接轨。老师不急慢慢的提高,可是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等不起啊!
本学期科学学科培训的时候,专家说将来科学这门学科会成为核心科目。反过来思考,我们的专家就已经把学科分成了“主流”还是“非主流”,三六九等了!高考是指挥棒将影响整个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是现实,也是事实。建议:广纳学士,平衡学科含金量。
四、教学研讨华而不实
一个学期各种研讨我们没有少上,可是真正解决教学问题的有多少,能不能一个学期我们针对一个问题来研讨呢?能不能通过一次研讨我们解决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呢?让我们的教师通过一次研讨,明确我该怎么去做呢?这就要求上级给我们“松绑”,让我们有一些自主,去掉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我觉得这次我校督导检查的时候,基础教育科的指导工作就很切合实际。
我只说一项:单周备课双周备课
我的理解是:每学期按照16周来计算,1、3、5„„单周的时候是集体备课,2、4、6„„双周的时候集体会课。可是现实吗?我们每天是7课时的教学任务,还要批改和备课和教学管理,周三还要例行例会,这个领导说点那个领导说一点,再传达点上级的文件,剩下的业务还有多少时间?如果说是年组研讨,也是不现实的,业务领导几位,能在研讨的时候做到面面到位吗?只能是这个年组看一眼,那个年组听一句,或者是这周在一年组会课,下周到二年参与备课„„不说了,单周备课双周会课到底落实多少大家心里有数。所以,基础教育的领导在检查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学期这样的单周备课双周会课是不可能完整实现的,那么就应该抓住主题,把研讨落实,一个学期下来能真正的让教师有所收获,我们看的不是你记录了多少材料,而是看你们的工作能否是有实效,这话说的实在,我的评价——懂行。
还有领导示范课、观摩课、校本研讨课、科研研讨课、青蓝工程课„„等等,上一课时评一课时,老师把每学期的研讨课当成了证实自己实力和地位的课,(无论你怎么和老师说这是研讨,而不是评比更不是划分等级,但是这些话在现实的面前很是苍白无力)所以每个学期弄得老师是疲惫不堪,压力极大,耗时极大,所以老师恐惧上教研课,没有研讨的大氛围,每学期的各种教研活动,我都是感觉在老师的后腰上顶着一把枪。建议:稳扎稳打,做一样落实一样,去掉教学浮华。
五、业务领导任课脚踏两船
业务领导任课当班主任,可以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教学动向,这我不否认。我们在座的领导以前都是教学一线的精兵,可以说我们各个是身经百战,现在我们被提升为了训练官或是军师,要求我们把自我和他人经验和能力总结出来都传承下去,而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补充,再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停滞,而是更加精干。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在8小时内要做两样工作,能不能?能,但是两样工作你都做实了吗?没有。我本学期任四年语文课,每天至少两节课,一般的情况都是三节课,外加教案书写,大小作文,课堂练习册,双基作业、写字作业批改,大小测试试卷等,一天剩下的教学管理时间还有多少呢?现在我们的老师还没有达到完全自主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境界,尚需我们督促和监管,可是我们的任课就给了老师一个放松自我的空隙,他们已经算准了你每天工作的时间,会在你无暇顾及到他(她)的时候,“偷懒”。同时,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常规检查,还有工作材料的计划撰写、实施、总结、归档装订。学年末那摆得小山一样的材料,都是我们超负荷工作成果。
我和我校领导总是开玩笑说:如果你学生成绩高了,那你肯定没有干好领导的工作;如果你领导工作受到了褒奖,那你学生成绩肯定第末。业务领导任课,就好像是脚踏两只船的人,不是船翻就是你落水。最终你不会有任何的成就。建议:树业要专工,鱼和熊掌不兼得。在教学管理中,光靠行政手段或情感手段进行管理是有限的,还需有启动绩效工作制度并绩效工资挂钩,打破教育“大锅饭”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以上,我所说的只是个人片面看教学管理中几点,工作中我不是消极的对待这些问题,而是积极工作柔和处理,缓化解决。同时这些问题,只是教学管理中小的瑕疵,我只是把这些看成一个个案,我们的教师工作的主流依旧是如火如荼,饱含热情的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最后声明一点,我所提及的是问题共性显现,不是我校工作曝光,如果在座领导和同仁曲线臆断,那就失去了这次座谈的意义。论素质教育下山村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者:郑时稳文章来源:凤凰茶田学区都桐小学发布时间:2007-1-6 阅读:1126 次
教学的整体过程包括小学教学,中学教学,中等专业教学及至高等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它们共同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外,小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呀呀学说者,其含义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外延,这就决定着小学教学的特殊性,而在整个社会中,由于受着分数定乾坤的影响,这种特殊性又往往被传统的应试教育遮掩得荡然无存。教师与学生简单地重复在认字与算术的框架中,为了一次次在考试中夺魁,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超压、加压,于是题海战术席卷校园,小学生书包日渐加重,直接影响是:学生日感力所不支,教师也一愁莫展,恨铁不成钢。在应试教育名亡实存似乎愈演愈烈的今天终有教育先师提出素质教育新理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江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无疑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的出台,无疑是一次对学生身心的大解放,其基本含义可理解为:用教育手段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给以积极的影响,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四种素质。三个层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四种素质:即: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它要求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取得尽可能平衡和谐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各有所好,各展其长。可以说,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应试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死读书,拿高分,更多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功利追求上,大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出名天下知”的八股取士之嫌。学生在考场中见分晓,分数成了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新时代的“封建举人”、“封建状元”闪亮登台。试问,一个文化成绩再高的人,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必要的能力素质与身体素质,这种人,于社会又何用呢?而素质教育正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由此,素质教育具有应是教育不可比拟的优点,从它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是不是显示了其不可逆转的生命力,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遗憾的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免不了遭来厄运。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在山村小学教学中难以进入课堂,所遇阻力是方方面面的,概括起来,存在如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僵化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倚懒性;多讲则与此相违也。”以往的教学活动,大多以教师“讲”为主,字,词,句,乘法口诀,运算规 等,教师为讲“深”讲“透”,在台上眉飞色舞,口干舌燥地灌;而学生则伸着一只张开五指的巴掌接。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投入,学生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这种教学法完全违背了教学过程中基本要素: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教学过程应该围绕着学生来组织进行,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来组织进行。教师在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这三个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特别是山村小学的教学仍在相当程度上重复着应试教育的覆辙,一味地要求学生背呀!记呀!教师在授课中,围绕着一个个浅易的问题,也总是大讲特讲,生怕漏了一粒芝麻,学生则是简单地机械记忆,其真正动脑动手的机会很少,他们也世故地认为:谁的考试分数高,谁就是班上的偶像,学生成了马戏团的“猴王”,这一切,完全悖离了素质教育的培养求异思维,愉快教学的规律,扼杀了小学生好奇,好创造的天性,把本身应该富有生动活泼,甚至还需丰富情感参与的小学教育,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育质量观的单一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机关团体,个人的评价,往往取决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而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总是存在着一条方方正正的框架,那是一条极循规蹈矩的标准:你是教师,你有着突出的育人业绩,那么,你的成绩在哪里,你的学生在学区取得什么成绩,县里、省、全国竞赛中,又有谁取得了骄人之喜?仿佛这一切就是教师的护身符,晋升的开路牌。尽管教育界三番五次提出:小学低年级取消各类考试,高年级只举行终考,取消会考制,学生看似减负了,但接着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评价老师呢?于是,禁令也只能是学校饭后的闲语,考试之风仍照常刮起。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面对这方面的评估制度,山村教师有口无言,再加上声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教师的奇缺,课表上有的这类课,也自然地成为教师教授语、数的时间,无形的压力迫使着教师时时不忘“抽打”掉队的学生。学生可以丢掉一切爱好,兴趣、天性,唯独不能放弃课本。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一点成绩,以便在年终评优、评先进,挖空心思作弊。公开向学生许诺等等。这里,我们无须去谴责这些教师,其言不由衷,无可奈何不言而喻;自身环境(偏僻的乡村小学)的不理想,评估制度的残酷,是它们扭曲着人的心灵。你想靠近素质教育轨道,可在这个大环境下,你一个人挣扎,借用老舍《骆驼祥子》语“你一只小小的,让人拴住腿的蚂蚱,跳得再高,可总还是让人接着”。毫无疑问;走个人奋斗之路,棱角再锐利也会被磨平的,于是大家都闭着眼,为追求高简直要不择手段了。其间,自然就存在着一系列弊病:教学围绕各类考试的指挥棒转,相当普遍地带着急功近利倾向,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应试技能训练,教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成了应试研究。
前文谈到,小学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嗷嗷待哺的新生儿,他们对外界的感知纯粹来源于父母与教师的认定,自己毫无辨析力。你给他们什么,他们便拿什么,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份施舍,可在他们地骨子深处,好动,好奇,创造是他们的天性;他们需要五彩的世界,过早的用固定的框架去牢牢地拴住他们,这恰恰是素质教育所摒弃的,所深恶痛绝的。凭心而论,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至少,在还没有一整套更新奇,更能体现学识水平与人才价值的标准的前提下,它还是有一定的生命力,为此,现行的山村小学在教学上就可以放弃学生兴趣的培养,自然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是为了考,考是教的前提,从根本上颠倒了二者主次关系。于是,一些教师就在猜题上下功夫,凭自己的臆测,觉得可能考的就教,不可能考的就不教;与学习有关的教,与升学无关的,如体育、美术、音乐等,就干脆不教......教师猜题押宝,用心良苦,但它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所造成的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人的成长,以心理上讲也是有阶段性的,在基础教育的某个阶段,知识素养的见缺,有许多以后是难以补上的。叶圣陶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批评过这种应试教育,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重新出现,是很不正常的。
新民学校陈美山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艺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艺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丰富人们的生活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问题仍然困扰着当前的学校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突出
1、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专业教师奇缺
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音乐美术教师师资配备有所提高,但许多农村小学的艺术教师仍然是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论素养相对缺乏,赶鸭子上架,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极大的违背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客观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一般规模较小,经费不足,导致学校没有能力完善必要的教学设施,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培训。
二、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认识统一思想
重视艺术教育,改变以往的“学好数理化,什么都不怕”的错误观点,尊重艺术教育完善学生人格,丰富人类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开齐开足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要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使现有的艺术教师资源更加科学化,优质化,近几年,一些艺术专业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二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各种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兼职艺术教师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三要教育部门积极吸收艺术专业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学校中任教。
德宏州陇川县民族小学
潘正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小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试着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探索。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固地的存在。归纳起来,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一)阅读兴趣不高
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学生课余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
(二)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训练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发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主导作用。可是在教学中,有种种现象不符合训练要求。如有的是以问代练、满堂灌;有的在阅读训练时只是进行全班大合唱,不顾及学生的自主阅读;也有点偏爱少数优生,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训练;有的教师只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而与语言文字脱节。课外阅读更是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没有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赶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就开始讲解,对于默读很少涉及。因为他们认为那样会耽误时间,另外有些学生钻空子滥竽充数,他们不读书思考只是做样子,那样教师对于学生不好把握,教师就统一安排时间和阅读方式。
(二)农村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深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为了应付考试,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写字、作文等就可以了,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自主发现少,引导求同多;教学过程、方法僵硬化等。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形式变化活泼多样了就是新思维、新方法,有些语文课上过多的加入了非语文的内容。
(三)为了考试成绩,不顾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有些教师只考虑自己学生的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差异。在课堂上为了完成自己不切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总是满堂灌,把所有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训练,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四)害怕课堂失控,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使教师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因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教师的设计不够丰富,教师素养必须提高。
三、解决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阅读观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其实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二)创造阅读条件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农村阅读条件主要缺乏在阅读时间、阅读方法和阅读书籍等。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以课内阅读为中心,向课外阅读延伸。做好课外阅读书刊的推荐指导,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内化为阅读学习能力。因为没有阅读时间的保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必要的阅读材料,那阅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其次,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再次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投入,帮助学校建设图书室(馆),添置图书等,为学生阅读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学生内发性学习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和好奇心。只要好好地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然会带动它们的独立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中,唤起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并使之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兴趣促使人探究”。一个对某一问题一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了解这一事物,去探究它的特点和与其它事物间的关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而“授人以渔”却能解决终身温饱。在阅读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一些好的阅读方法,自己去进行一些探究性阅读,以解除自己的一些疑惑,丰富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学须有疑,有疑则有思,有思才有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疑难的喜悦中,获得新的认知,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保持和激发积极主动的阅读探究心理。
(四)确定阅读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分年级段给学生确定阅读主题,并按不同主题给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材料。小学二至三年级为一个段,这个段的主题是:“快乐阅读”。这个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四至六年级为一个段,这个段的主题是:“广泛阅读”。这个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能力。
(五)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在开展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的效益,还应积极开展各种语文阅读活动和阅读竞赛等,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如讲故事、自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比赛活动。出此以外,班级语文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活动。
(六)课内外阅读结合
阅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搞好课内的阅读教学,指导好学生对课内经典课文的阅读学习,又要搞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如书籍和学习方法的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课外阅读,从方法来讲,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经常性地对所读内容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得以巩固,认识得以提高,方法得以改进。从内容来讲,课外阅读,可指导学生读一些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生活类、科普类和文学类的书籍。
为了更好地搞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搞好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职责,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年级: 2009 级 本 科
专业: 教 育 学 专 业
学习形式: 函 授 姓名: 杨 有 英
工作单位:陇川护国九年一贯制学校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主动活泼地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小学的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素质教育水平和质量却没有进步, 甚至呈倒退趋势。本文就本乡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二)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与分析
1. 音、体、美学科教育资源极度缺乏, 素质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 在农村小学, 音、体、美学科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如笔者所在的乡镇, 很多学校这几个学科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 几乎没有音、体、美专任老师;其次, 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笔者了解, 许多学校的音、体、美课, 往往被上成其它课程。即使不当成其他课, 所谓的音乐, 就是简单地唱唱流行歌而已, 所谓的美术就是随便在讲台上摆个物品照着画而已, 而体育课程只能在简陋的乒乓球台上打打乒乓球而已, 其他的篮球、排球根本就没有场地和器材, 更不用奢求体操、舞蹈、游泳这些项目了。在这里, 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便得不到发展, 甚至许多特长天赋被埋没, 也许一个梵高就这样消失了。所以建议加强音、体、美学科师资力量和器材设施的投入, 以缩小与城镇的差距, 多为国家发现一些音、体、美等方面的人才, 并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2. 计算机教育几乎是一张白纸, 与现代教育严重脱节
目前, 城市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已日渐普及, 而且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小学生上网的平均年龄已经低到了9岁。但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 计算机教育近乎一张白纸。主要原因是资金的严重不足, 但开设计算机教育光购置设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 建一间计算机室需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再加上学校规模小而又分散, 也增加了国家对农村计算机教育资金投入的难度, 致使农村学校计算机教育发展较慢。虽然学校已经有一台扶贫计算机, 但却是僧多粥少。另外, 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师资力量也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教师还主要是由民办教师组成, 整体年龄偏大, 个别年轻教师也多来自于乡请的临时工, 这使得计算机的教育成为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盲区。俗话说, 教育应从娃娃做起, 所以, 希望国家、社会有识之士以及慈善机构能够加大对农村小学计算机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
3. 家庭教育面临逐渐缺失的状态, 给全面素质教育带来困难
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出外务工的人越来越多, 留守孩子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当前农村家庭多是一两个孩子, 父母不在身边, 爷爷奶奶对孩子又比较容易溺爱, 娇生惯养的结果极容易养成学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性格。
而且孩子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 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 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这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 容易造成他们孤独、自卑的性格, 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这些感情和交流是学校教育无法给予的。而且由于没有科技馆、少年宫, 也没有什么夏令营, 一到寒暑假, 学生们大多窝在家里无人管理, 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本人, 这都是极端危险的。建议社会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多一些关注, 尽量给农民工子弟异地入学多一些方便, 让儿童真正拥有本属于他们的父母的爱。
4. 农村生活枯燥乏味, 缺乏留住优秀年轻人的条件, 使素质教育雪上加霜
生活在农村, 交通不便利、购物不方便、更没有什么娱乐的设施和条件, 再加上收入较低, 评职称、评先进都比不上城镇的老师, 这使得很多优秀的年轻同事忍受不了不公和寂寞, 带着遗憾离开了教师队伍。他们宁愿选择接受“头悬梁, 锥刺股”的学习磨练, 考研走人, 或带着外行人的质疑和嘲笑, 托人跳槽, 也不愿再在农村寂寞寒冷度越春秋。笔者从教30年, 看着一批批年轻人来了、走了, 现在只剩下几个四五十岁的本村老师, 不免让人对农村教育的出路、前途忧心忡忡。
5. 集中办学不可一刀切
随着学生数量减少, 都出现了校校合并办学的情况。有的全 (镇) 乡十几个村子只办一所或几所小学、一所中学, 而初中有的乡已没有了。集中办学能够汇聚 (下转第178页) (上接第179页) 教育资源、有利于教学管理并提高办学质量, 优势自不必言说。但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比如有的村子学校已撤销, 从一年级起就要到外村上学, 从家到校路途较远, 往返都要坐车, 且中午还要在学校吃饭, 除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经常出现事故以外, 一个月下来, 费用也要几十或上百。这无疑加重了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学生上学坐车的安全问题 (农村没有公交车只有安全隐患较大的三轮车) 、学生小在校的自理问题等。所以建议各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 不要搞“一刀切”, 同时加强集中办学的学校管理, 建立寄宿生、特困生专项助学金等制度, 让每个学龄儿童都能顺利入学。
(三) 结束语
总之, 要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跟上现代素质教育的步伐, 最重要的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和人才的投入比重, 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金枝.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实施途径[J].安徽农业学报, 2008, (14) .
[2]王娟.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3. (02) .
一、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存在的问题
1.课间活动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在广大的农村小学,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伴随着下课的铃声,小学生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在校园里你追我赶,推搡打闹,呼喊连天。学生们肆无忌惮地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游戏和活动,看不到丝毫的组织性和规范性。而老师则对学生们的课间活动采取置之不理和放任自流的态度,课间老师大多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备课、改作业或是放松休息。这样一来,课间就成了完全属于学生们自由活动、随意玩耍的天地,根本无任何的组织性和规范性可言。
这样的课间不仅体现不出任何文化元素,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学生跑来向老师打小报告或告状:“××把××撞倒了。”“××和××打起来了。”等等。另外,学生在经过课间活动的过度放松之后,大多身体已经十分疲劳,而精神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重新回到课堂后,思想还停留在课间的游戏活动之中,很难从活动中及时过渡到学习上,注意力也很难集中,从而影响到了新课的学习。
2.课间活动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新颖性
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的课间活动多以传统游戏为主,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这些传统游戏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而男生则以追逐打闹为主。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变化。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比较积极,热情也较高,活动的内容多为体力活动。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所下降,课间进行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在教室里看书或休息。不同的是,高年级的活动内容则以下棋、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为主。课间活动单调乏味,吸引力和新颖性明显缺乏,导致学生进行课间活动的普遍要求与空洞乏味的活动现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3.课间文化良莠不齐,好坏掺杂
农村小学的课间活动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制度化的规范。因而,课间文化存在良莠不齐、好坏掺杂这一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1)健康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间文化。客观来讲,农村小学课间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健康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小学生在跳橡皮筋时,会边跳边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又如小学生的拍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诸如此类的一些课间文化都是积极健康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可以使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受到一定的教育,因而是富有教育性的,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
(2)不健康的、具有消极意义的课间文化。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多富有趣味性,而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却较低,有低俗化的趋向,有些课间文化甚至包含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长期生活在如此低俗、不健康的课间文化中,对小学生身心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好奇心强,课间活动缺少教师的关注和引导而任由其随意发展,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
4.课间活动缺乏集体性
农村小学尤其缺乏集体活动,课间活动往往以三至五人的小团体或小群体活动为主,有的性格较为孤僻、内向的学生经常被冷落到一边独自活动或不进行活动。这样极不利于营造团结友好的活动氛围,也不利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课间活动缺乏与课堂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渗透,课间与课堂相对孤立,缺少必要的联系,课间文化作为第二课堂和无形的教科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缺乏真正的文化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文化因素是积极健康的、具有某种教育意义的因素。
二、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的优化对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积极有效地开发和挖掘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课间文化在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探讨农村小学课间文化优化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就显得十分紧迫、十分必要了。
1.重新审视,高度关注并重视学生的课间文化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不断接受再教育,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努力改变传统的课间活动即体育活动这一狭隘的教育认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间文化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高度重视课间活动在发展学生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使课堂、课间、课外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标一致地、连续一贯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丰富、完善课间活动基础设施。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小学提供完善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设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活动要求,充分调动起他们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其开发和推广课间文化创造条件。
(3)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给予课间活动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一,把课间活动纳入学校管理体系,加强对其规范化的管理。第二,还应把课间活动作为考核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建立相关的考评制度,从根本上避免农村小学课间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间活动不因教师的随意拖堂和布置大量的课间作业而名存实亡。第三,仅有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各项制度还要严格执行,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在课间文化的开发与挖掘方面,教师扮演着先行者的重要角色。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培养课间文化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课间文化的开发能力,并善于将现代气息或元素融入传统课间活动,对其进行科学化改造,使传统游戏既不失本色,又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时代气息。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课间文化以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活动需求。
(2)积极参与,科学组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学生课间活动的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向,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组织和引导,逐步改变当前课间活动无组织、不规范的现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改造的过程中要采取民主人文的方式和手段,切忌批评专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不能挫伤学生对课间文化创作和推广的积极性。改造过的课间文化应该是经过课间活动实践检验的,真正符合学生兴趣和口味的文化,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间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在轻松融洽的游戏气氛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而且使学生也易于接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在放松自己身心的同时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集体观念,避免了自发游戏的小团体倾向,照顾到了孤僻内向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乃至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努力寻找课间活动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寓教于乐。课间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以健康科学的文化因素为支撑的课间活动同时也具有智育、德育、美育的功效。因此,课间活动不会是也不应该是纯粹的游戏活动,必须努力寻找课间活动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将学科的有关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与游戏,把文化知识与课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而巩固与升华所学的文化知识。
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
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学校生活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作为课间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小学生都是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小发明家,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对待并善于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在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原则上因势利导,支持、鼓励小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改编或原创真正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的、积极健康的课间文化。学生不仅仅是课间文化的创造者,还是课间文化的表演者。课间文化只有真正来源于学生的创造,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学生才会有表演的欲望,才会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在同伴中推广开来。这样,课间文化才会在校园生活中流行起来,并随着学生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活动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活动与游戏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从而日益完善,日益丰富。
4.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德育和美育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明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自觉抵制粗口、粗话、粗口袋书以及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影响和消极因素。
总之,农村小学课间文化的优化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组织和引导,创造性地开发与挖掘,更需要作为校园生活主体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去创编、去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小娟.给传统游戏注入文化.教学与管理,2007(23).
[2] 孙大虎.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安全管理.教学与管理,2006(2).
[3] 杨徽.课间活动──不可忽视的学校管理空间.教书育人,2007(2).
[4] 孙卫胜,马迪.课间文化──急待开发的课程资源.江苏教育,2004(3).
[5] 应伟.小学生课间文化的优化.教学与管理,2008(29).
[6] 苗彩成.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3).
[7] 李细兴.对校园课间文化重构的思考与实践.校长阅刊,2005(6).
【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05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10-18
农村经纪人存在的问题07-27
新农村修路建设存在的问题12-10
农村公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论文06-0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7-12
对农村卷烟市场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06-06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9-12
浅谈农村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