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通用8篇)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篇1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尤其在印钞行业尤为重要。近年来,公司本着安全先行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公司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逐步制订和完善了各项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落实相关措施,开展应急演练,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公司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目前公司应急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建立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近几年来,公司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均面临许多新情况。为使公司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发生率,在提升各类安全管控措施的基础上,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公司中高度危险源,分部门、分专业全面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至20xx年年底,已修订和制订了《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办公区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人身伤害急救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产品丢失、被盗应急预案》、《公司处理运输过程中重要物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公司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八部预案,并纳入公司《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公司发布实施。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各专业部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把预案编制与制定工作延伸至各岗位,提高预案的针对性与实操性。

随着安全生产各类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备,明确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的机构组成、工作职责、响应程序、后期处置等内容,为有效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奠定了基础。

2、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

为提高各类预案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规模、形式的演练(习)。相继于每年消防日期间开展大楼火灾逃生的应急演练。同时为深化预案演练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各岗位、各类人员的应急技能,自20xx年开始,根据公司现阶段经营特点,找出重点易发的危险源,分部门、分岗位、按阶段组织实施了危化品泄露、化学药品灼伤、产品运输等各专业的应急演练。同时在演练过程中抓拍重点画面,将相关画面按流程制作成宣传展板,方便员工在平时熟悉相应的应急流程,通过画面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使演练的效果得以延续,对全员整体应急技能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演练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公司各部门、各专业应急救援响应和事故处置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提供了依据。

3、加强应急体系基础建设

为提高公司应急管理水平,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基础工作:一是加强应急管理装备的调查和落实,摸清现有应急救援基本装备、力量,建立相关信息资料;二是加强对应急预案演练的评估总结,针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和管理机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三是积极同行业兄弟企业接触与学习,充分发挥行业

大厂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应急抢险、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及时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意见和建议;四是根据公司特点,不断加强应急救援设施及队伍的建设,由公司出资购买救援装备,各部门分专业组建救援队伍,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案体系还不够完善

预案体系尚不完备,一些重要生产环节还没有制定专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如针对公司后期大规模搬迁、改造等环节的相应应急预案等;部分预案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一些预案应未经演练和检验,存在着准备措施不到位、操作规程不完善等问题。

2、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有待探索,企业、职工的自救互救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外部专业救援与公司内部员工自救相结合的救援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物质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有待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实际需要;预案演练、应急培训、宣传教育等还没有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建立规范、完善的指挥机构

建立规范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部门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公司、部门、工序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保障系统,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

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演练和检验,真正形成公司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员工自主到位,全员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加强预案体系建设

继续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注重提高预案质量,不断补充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做到各个层次预案的制订和落实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加强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

围绕重点工序、重点专业和薄弱环节,推进应急管理建设,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人员培训、预案演练,提高各级人员指挥水平和管理人员、应急救援的专业技能。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作,落实到位。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重点立足于部门内部,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让公司各方面人员尤其是岗位操作人员了解预案内容,懂得应急程序,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应急能力。

4、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

从加强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和后勤保障系统建设入手,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加快建设公司内部应急救援网络体系,为安全生产事故报告、事故统计分析、中高度危险源和中高度事故隐患监控管理以及重点专业安全状况动态和事故预防预测等提供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快速、准确的应急预警预报和指挥系统,确保各类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确保各级指挥指令的畅通;

二是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人员、通讯、物资、装备、志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篇2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为实现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统一协调指挥, 实现卫生应急数据及时准确、信息资源共享、指挥决策高效。根据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决策系统建设指南》、创建江苏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 (市、区) 活动实施方案和卫生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 决定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以下简称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

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根据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等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我市在规划、建设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时要考虑区域卫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要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之上, 而不能是单独的一套系统。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要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 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有关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 并提供专业预警信息;面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能够快速采集数据, 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命令指挥工具, 为卫生应急部门的业务人员和专家提供形势研判信息与分析手段, 以及通讯和命令指挥等支持;通过网络与省级和国家级应急指挥系统连接, 实现信息报送、指令传递与信息资源共享。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项目建设是一项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功能强、涉及面广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工程, 为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的目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实施, 逐渐完善;注重实效、平战结合。

建设目标和内容

总体目标

以常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以下简称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为核心, 形成一个上连苏州、省和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下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与预警分析, 能为决策指挥的领导和参与指挥的人员及专家, 提供各种通讯和信息服务, 提供决策依据、分析手段、指挥部署手段和监督监控方法, 通过指挥中心能使决策指挥领导及时下达命令, 迅速有效地掌握、调拨、利用各种资源, 实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力求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及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的威胁和破坏。

建设目标

在常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之上形成一个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网络, 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预案确定及应急启动的全过程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

形成一条分布式可逐级监测和处理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仿真信息管理网络, 实现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鉴别、应急方案制定的模型化。

形成一套包括实时准确监测、科学合理预测、及时有效发布和动态反馈评估功能的层次结构群决策体系, 在高效、科学、合理三方面, 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决策支持。

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 使全市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控制与处理。

通过系统对医疗卫生资源 (包括机构设施、人员、仪器设备、物资等) 进行针对特定突发事件的科学调度, 充分保证应急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设内容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信息通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信息显示、建筑装修等专业内容, 可分为三大部分。

基础设施部分: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分设应急指挥中心 (会商室) 、机房, 完善日常工作环境、环境设备、办公设施等。

技术平台:提供常规应急指挥的技术支持平台, 进行正常的应急指挥工作。包括:通信接入、服务器、网络与安全、信息存储与备份、指挥调度、信息显示、决策会商等。

应用软件系统:为卫生应急管理服务, 通过日常和应急时对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应急资源、危险因素、事件范围等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形成数据与信息资源、知识经验、行为规章资料库等, 为卫生应急准备、事件监测、分析决策等提供数据与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信息展示、预案方案等资料提示等, 为分析预警、措施制定、决策指挥、总结评估等提供数据服务、决策支持、指挥平台;并为上下级系统间的信息报送、指令传递、信息资源共享等提供有效工具。

应急机构

卫生应急机构主要包括市卫生局 (市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中心) , 医疗救治机构 (市级医院、卫生院) 、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等卫生应急专业机构, 共40多个卫生机构。在三家市级医院、急救中心、10个建制镇设立固定分中心;现场指挥车作为移动分中心。分别承担的主要任务为:

(1) 市卫生局 (市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中心)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依法组织协调全市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指导分中心工作, 直接管理现场指挥车。

(2) 市级医院:负责病人的抢救、诊断、治疗、院内感染控制, 以及传染病、中毒、群体性药物伤害、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相关信息报告。

医疗急救中心:负责病人的院前现场抢救、转运工作, 120急救车辆的管理。

乡镇卫生院在市疾控中心指导下, 承担相应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3) 市疾控中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收集、监测和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承担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演练、相应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设立卫生应急工作机构, 组织协调落实卫生应急工作措施。

(4) 卫生监督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包括对医疗卫生救援、传染病防控、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隔离防护、生物安全等进行监督执法。

(5) 市血站:做好血液应急储备和调运准备, 保证卫生应急需要。

(6) 市医学检测中心:负责实验室检测。

业务总体流程及需求分析

业务流程

根据卫生应急管理的工作阶段, 卫生应急业务工作按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总结评估的流程进行运行, 循环反复, 不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业务需求分析

针对卫生应急工作任务, 应急系统可提供的功能需求包括:

(1) 应急准备

(1) 收集、管理卫生应急工作有关工作规范、应急预案与知识经验相关资料, 包括从上级卫生部门共享的资料, 以及本级工作中积累的资料。

(2) 通过常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应急物资及其调用情况进行实时管理, 并能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展示, 包括GIS空间展示, 以进行应急能力评估及物资储备科学性评估等。

(3) 收集、管理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危险因素等信息, 并可进行多种分析、展示, 包括GIS展示。

(4) 对卫生应急队伍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管理, 包括成员组成、应急经验、装备情况等。

(5) 对卫生应急专家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 包括单位、专业特长、应急经验、联系方式等。

(6) 对应急培训、演练、督导等信息及相关文件进行管理。

(7) 对典型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案例进行管理, 为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8) 对本地的历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管理,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

(9) 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将整套的应急指挥系统完全进入实战演习, 从而检验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能力。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

(1) 通过常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取有关突发事件或应急资源的实时数据, 并支持人工录入数据, 对采集的数据及有关信息核实情况进行管理。

常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常熟市建立的完全符合国家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标准的区域信息平台, 其主要架构为 (见图1) 。

平时,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得区域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和人力资源, 评估应急能力, 做出各应急预案, 并建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制。

战时,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相关数据的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援等功能。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 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 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指挥机构可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急需的资源, 实施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2) 对于已知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既定的各类预警方案由系统自动提请进行事态评估, 通过各种途径通知有关人员, 并按照有关规定, 在需要时向上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推送信息。

(3) 对于各项不明原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已定义的预警条件, 提前进行事态评估, 如根据指定的可疑症状人群数量制定预警上限。

(4) 对于接收到的各种突发事件信息, 根据预设的报警规则, 以信息滚动条、短信通知等方式进行相应的信息发布。

应急处置

(1) 接处警管理:通过各个监测信息系统收集到的各项数据, 经过各种分类统计、态势分析、GIS显示与分析信息, 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接警、应急值守、事件通知、值班排班等工作。同时对接警信息进行排疑和事件判定。

(2) 事件报告:与国家直报系统实现对接, 并根据预案流程进行事件进程报告、简报、业务专项报告。

(3) 现场处置:完成现场处置的诸如处置方案制定、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等各项业务, 并通过数据采集体系及时将处置信息上报至指挥中心, 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4) 资源调配:查询各指定区域的卫生应急资源的储备、产能情况, 进行科学分析与直观展示, 为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紧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决策提供支持。

(5) 决策支持:基于各类报告、现场处置、资源管理及其他应急支撑业务系统收集到的信息, 利用GIS、BI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事件动态信息进行面向主题展示。包括事件进程控制视图、事件三间分布、资源需求及分布配置情况等信息。

(6) 指挥调度:利用基础设施平台, 在决策支持系统支撑下, 完成应急现场指挥、会议会商、干预指令下达、资源调度、信息发布等工作。

(4) 响应终止与评估

(1) 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展示, 为事件结束判定提供决策支持。

(2) 对事件有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使其符合历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关规范。

(5) 其他应急工作:

对领导批示、项目、活动等有关信息进行管理。

总体技术方案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篇3

【关键词】应急体系 应急管理 应急演练

四川家益石油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属后勤辅助专业,主要担负职工住宅项目建设和前期物业管理工作。为更好地推进生产建设,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归口管理、信息及时”的应急管理原则,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有关管理规定,围绕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把应急处置工作与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突发事件风险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公司的安全穩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合理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长期以来,公司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始终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司所处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高危行业特点,强化各项预案在生产实际中的适用性,如:开展了建设项目、自然灾害、火灾事故、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各类风险隐患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及应急准备和响应等工作。并从实际出发,合理编制公司应急管理各项突发事件预案中的内容,如:编制目的与编制依据、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程序、应急响应与应急保障等体系建设内容。为提高各项目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容纳能力、功能布局和物资配备等建设。搭建了以“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六个专项预案为指导,现场处置预案为支撑”的公司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持续改进、使应急预案更具实效性

依据《西南油气田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家益公司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编制了与公司相适应的各类预案简明手册;定期修订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项预案、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建设项目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火灾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物管小区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公司针对编制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全部在公司HSE委员会办公会上进行了分专业评审,会后,通过OA系统广泛征求专业人员和一线员工的意见,力求编制和修改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及简明手册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预案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保障等要求,用于指导各项事故事件的响应、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员工应急演练处置能力

公司通过各种会议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员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加大应急管理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收看与安全有关的安全警示录和其他单位安全事故的真实录像;利用专栏普及预防、避险和应急知识;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及一系列安全知识读书活动等。

二是公司与四川省武警总队消防培训基地联合举办了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培训、火灾应急疏散训练、结绳自救高楼逃生训练、交通事故应急训练、生命急救训练、灭火器准确使用等应急救援培训。有效地提高全员的应急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升了员工对消防器材和安全设施的掌握熟练程度及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操作技能。

三是公司为检验工程项目总体应急指挥、信息报送、应急救援等程序的可靠性以及检验应急队伍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司每半年都开展1次联合应急预案演练或桌面演练,演练内容是根据各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简明手册内容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如:实战性的消防防火紧急避险;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救援桌面演练——物管小区突发暴雨引发地下车库进水;建设项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项目发生人员高处坠落事件等演练。在模拟场景下,参加人员就部门应急职责结合应急预案进行了口头描述,并接受了现场提问。

四是通过演练加大应急管理理念的宣贯;明确了职责任务,理顺了工作关系,完善了应急机制,加深了相关人员对应急处置程序、应急疏散处理知识了解,提高了应急处置、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和防范风险与事故的能力,使应急程序清晰、具有实战性、指导性、针对性;不断丰富和积累应急处置的经验做法,确保了演练效果。

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屏障,应急管理是筑牢这一屏障的基础。应急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使应急管理,深入到工程实际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同时,加大应急演练频次,增强对预案的熟练程度,才能发现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存在哪些缺陷,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根据险情和上级要求不断调整应对方案。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宣传工作,努力做好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分析、并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以点带面、采取多种演练形式,促进应急演练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推进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司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HSE管理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汇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1

2、从推进到提升——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与指导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6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4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将应急管理工作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密切联系起来,科学谋划,扎实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一、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情况

(一)应急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初步建立健全了**县应急管理体制。成立了**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突发地质灾害指挥部等33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于2012年10月12日经市、县编委批复设立,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政府办公室管理,核定事业编制3名,主任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设专职副主任1名。主要职责是承担县应急委员会日常工作,办理和督促落实国家、省、市应急办和县委、县政府的应急决定事项;组织编制、修订县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综合协调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演练、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应急平台建设正在起步。目前,我县尚未建成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建设也尚处于规划起步阶段。目前,主要依托县政府办公室开通的中国移动“农政通”平台、农牧部门“农业信息网”平台,可同时向全县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办公室负责人发送应急信息,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并将县政府值班室与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办公室确定为信息互通联络点,第一时间传达县政府领导的指示安排和工作部署及要求。对省政府配备的2台海事卫星固定电话和2台海事卫星移动电话,在值班室设立应急电话专柜,实行集中存放、规范管理,确保紧急状态下信息联络畅通。

(三)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县政府应急办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重新修订完善了《**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33个县级专项应急预案,现已编制成应急预案汇编。组织指导各乡镇、城关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单位修订完善了乡镇、部门专项应急预案,以此指导全县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应急预案体系。

(四)应急队伍规模逐步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为骨干力量,以抗旱防汛、医疗救护、森林草原防火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乡镇、企事业单位专兼职人员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目前,我县公安系统有应急人员94人,消防系统有应急人员34人,卫生系统有重大疫病应急人员350人,畜牧系统有动物重大疫病应急人员15人,森林防火系统有应急人员252人,安全生产系统有应急人员8人,组建成立防汛抢险应急分队11支共600人,机动专业抢险队伍30人,环境监察人员11人,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人员30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宣传教育不到位。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保证应急预案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对开展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和培训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有效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广大群众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安全知识和现场逃生能力。三是广大群众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强,应急救援参与度不高,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应急救助救援工作,努力形成群防群治、互助互援的意识氛围,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的应急自救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二)技术支撑体系薄弱。县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和部门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平台尚未建立,应急信息发布、传递和沟通联络仍不够快速畅通,覆盖面太小。特别是从基层乡镇到村组社区到居民农户这一级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畅通。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预测预警能力薄弱,通信保障能力亟待加强,应急救援设备以及生物、化学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等技术装备不足,动植物疫情监测设备和手段较为落后。

(三)应急预案内容可行性差。县级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已经修订完善,但有些乡镇应急预案编制得还不够全面、不够细不够实,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村组、学校、企业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不够重视,存在应付和侥幸心理,没有制定应急预案。

(四)应急预案演练次数较少。应急实际经验不够丰富,特别是缺少群众参与度高、实战性强、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配合能力不够强,缺乏沟通呼应和密切配合,应急协作能力不高。

(五)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各部门、单位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不明确,发生突发事件时,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工作被动,需政府一级协调安排后才能参加应急处置救援。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一)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加强应急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各级领导、专门从事应急管理的干部以及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的覆盖面,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及宣传板报、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以普及应急知识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的能力,逐步增强广大群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特别是教育部门要组织学生观看应急防灾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应急知识和自我救助的理解与运用。水务、气象、国土、交通、安监、地震等有关单位在电视台开办防汛、泥石流、地震等应急知识宣传专栏,向广大群众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拓宽宣教渠道,创新宣教形式,努力推进应急管理进村组社区、进企业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常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其掌握常见的自救互救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规划和应急平台建设。加强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全县应急资源,重点加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发布与指挥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应急体系建设水平。完善应急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政通”信息平台的管理应用,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扩大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实现应急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通信指挥网络。大力推进政府信息网站及其他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方便人民群众查询,为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也要加快应急平台建设,畅通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应急信息第一时间预警到村到组和每家每户。

(三)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预案编制培训工作,及时交流预案编制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修订、评审、发布、备案等制度,规范预案编制发布程序。做好应急预案的建档、归档工作,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深入推进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运输等重点部门,大型会展、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全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预案演练。要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及时总结演练工作经验和教训,督促有关部门、单位针对存在问题及时修订预案。要从实际出发,组织群众参与度高、实战性强、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各部门、各单位要科学制定演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水务部门要组织开展防洪抢险救灾应急演练,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道路交通抢修应急演练,卫生部门要开展应急救治救援演练,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同时,要定期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应急预案演练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成效,不断增强应急管理的实战能力。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篇5

镇基层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情 况 汇 报

近年来,佛子岭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牢固树立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理念,不断深化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积极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现就我镇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不断提升对维稳应急处置的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通过会议、网络、办班等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以维稳处突为重点,加强对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镇内各企业等应急维稳人员开展防范、预警、避险等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学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应急预案,开展相关知识培训。二是认真组织实战演练。使应急处置队伍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处置突发事件的程序、方法和步骤,确保在实战中做到理性、规范、适时、有效处置。三是确定每年12月为我镇应急维稳、安全生产宣传月。镇组织安全办、维稳办、林业站等相关单位逐村开展宣传教育,在全镇范围内营造“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机制,建立队伍,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制度。制定了《佛子岭镇全面推进基层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实施细则》、《佛子岭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佛子岭镇梁家滩街道沿线防汛救灾方案》、《佛子岭镇地质灾害防治暨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佛子岭镇“五一”假期旅游安全方案》、《佛子岭镇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等预案,并不断更新、完善,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明确责任。年初与各村、各相关单位企业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一线干部、职工为具体责任人,对维稳处置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切实负起责任,形成镇长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其他领导按照分工配合抓、抓到位,镇直各单位积极配合,各村(社区)、企业常抓常管,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应急处置队伍。组建一支以机关党政干部为主体的50人应急处置队伍,下设护林防火、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地质灾害及防汛、重点企业等5个应急小分队,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骨干力量,各村(社区)建一支不少于15人的应急维稳队伍,人员以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为主等,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辅助力量。四是经费全面予以保障。镇政府建立长效的维稳应急处置保障资金备用和拨付制度。将维稳应急处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维稳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的需要。各类保障物资,专人保管,统一调度,确保应对突发事件时物资充足、保障有力。

三、突出重点、严格奖惩,全面提升维稳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篇6

根据资府应急【20**】1号文件精神,我镇及时召开会议布置任务,及时做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现将我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去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国家、市县有关应急管理要求,突出重点,综合协调,狠抓落实,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列为一项专门议题,对全镇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要求,根据XX市应急管理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全镇各项应急管理工作。二是健全机构。《龙结镇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灾总指挥部指挥长由镇长赖尊国担任(特殊情况下,如镇长不在龙结镇范围时,指挥长由副镇长陈文议担任);副指挥长由副镇长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和相关副主任、镇经发办、安办、村建环卫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龙结中心卫生院、畜牧站、龙结中学、龙结小学、工商所、派出所等近35个相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救总指挥部内设一个办公室和五个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沈荣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分管副主任黄志祥担任。分指挥部指挥长由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分指挥部副指挥长由分管副主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梳理现有预案。对全镇2011年发布的《龙结镇防洪预案》和《龙结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龙结镇烟花爆竹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龙结镇防御山洪灾害预案》、《龙结镇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龙结镇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救治预案》等60个应急预案进行梳理汇总。二是完善预案体系。镇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各类应急预案修订和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统计调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情况的通知》,对全镇范围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调查,按照县应急中心的要求,正在抓紧编制、修订完善后的各类应急预案,使全镇的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三是明确工作措施。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对基层单位的应急工作及组织和发动群众等具体事项,也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三)强化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同作战,特别是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协同配合

明确所有参加应急处置的工作单位、人员由镇政府统一指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若干工作组,负责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警戒、交通管制、应急通讯、人员疏散和安置、社会动员、特别应急、综合信息、新闻报道、应急物资经费保障、生活保障等工作。各工作组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互相支持,社会各方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通力合作,对易激化、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努力把各类事件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敏感时期的监控工作,有力地维护我镇的社会稳定。

(四)整合资源,加强管理,确保快速反应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一是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明确镇财政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急反应机制责任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整合财力,落实工作经费。二是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程序,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到位。三是成立各类突发性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组织到位,应急救援队伍到位,应急保障物资到位。同时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基层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五)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工作能力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镇应急办、镇武装部坚持练兵,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卫生防疫、农林水利、畜牧等部门采取以会带训,会训结合,以检查带指导,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培训与宣传工作。二是进行科普宣教。我镇消防、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部门充分利用“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水日”等专项宣传活动,结合各部门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应急知识科普宣教活动,增强了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国家已建立健全完整的组织体系,但我镇目前还不够健全,主要是没有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造成督促检查协调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够明确。

(二)部分应急方案,操作性有待加强。

(三)预测预警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篇7

1 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设置待规范

从现有卫生应急机构设置情况来看, 部分县市 (区) 疾控机构由于自身体制原因至今仍挂靠于防疫科或急性传染病防制科, 县乡医疗机构则仅有1名兼职的工作人员。由于受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 其机构、人员设置, 设备和技术等资源配置缺乏规范性和基础性支撑。县乡级医疗卫生应急职能机构所面临的“不统一”效应或处置乏力弊端制约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置服务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县级卫生机构已设置独立的应急部门仅11家, 占全省调查总数 (99) 的11.11%;其中43家配有工作人员, 平均每家仅有3.9人。

1.2 缺乏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调整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 以及应对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初步形成, 我国省、市级以上疾控机构的总体建设逐渐加强、日趋完善, 而惠及县级疾控机构的主要是重点项目工作的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的普遍更新与改善”[1]。但是, 对于县乡级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来说, 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倾斜和足够的关注。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2008-2009年三年间, 99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年仅有日常卫生应急工作经费4.6万元。

1.3 预案体系尚不完善, 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县、乡镇之间的预案体系没有很好衔接, 横向不能到边, 纵向不能到底;个别乡镇预案编制工作甚至才刚刚启动;预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增强;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1.4 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

强, 部分县、大多数乡镇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尚未建立, 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1.5 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 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至今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及可利用信息资料的数据库;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 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传输基础设施、设备陈旧等。

1.6 应急专业队伍力量薄弱, 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

据湖北省2010年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显示, 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现有专业人员学历多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毕业生为主体, 中级以下职称占91.2%, 与实战要求有距离。

1.7 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 紧急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 物资数量按要求尚有差距。在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上缺乏地域和物资品种的统筹设计, 没能做到物资调拨和配送的区域性优化, 缺乏对各类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6]。

2 问题原因分析

2.1 政府投入不足

受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制约, 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显得不足, 职能机构硬件建设滞后, 日常支出受限。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有限, 不能确保新形势下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正常运转, 无力应对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

2.2 公共卫生人才匮乏

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占8.8%, 中级以下职称者高达91.2%。造成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 (1) 现有卫生体制下受中专学历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必需“破格”, 而且破格条件高于“专科”毕业生, 否则不能晋升副高职称的政策限制, 使低学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定格于中级层面; (2) 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 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 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1]; (3) 作为事业单位, 对无专业特长的人员却不乏诱惑力, 大量低学历无学历人员被安插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致使人力素质越来越低[1]。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 是制约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瓶颈。

2.3 管理人才不足

卫生应急管理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仅承担拟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预案等工作, 还要承担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2009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通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独立编制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还不到20%, 且职责不分。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足, 现有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经验, 这些影响着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置。

2.4 应急队伍装备不足

卫生应急队伍涉及医疗救援、传染病、各类中毒、放射事故等。只有良好的装备, 才能做到科学、及时、有效的处置。应急技术是制约应急能力的核心因素。应急队伍除装备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外, 还有装备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器械和快速监测检验等设备。目前基层只有简单的个人防护用品, 无快速监测检验设备和试剂。

2.5 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

卫生应急的具体任务在县、乡基层, 基层不仅要抓好辖区内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还要承担发现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道关口的职责, 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涉及面广、协调性强。但目前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县级虽成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 基本属于临时组建。受专业水平限制, 目前只能应付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应急职能建设, 提升应急服务功能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具有3~5人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疾控机构组建有3~5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科室, 统一装备专门设备、明确工作职责, 行使上级赋予的工作职能;县乡医疗机构设置1~2名专门人员负责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卫生应急工作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4]。

3.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在县级疾控机构中建立一支有综合应急素质和能力的应急事件处置队伍, 以适应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人员素质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主体, 具体可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各占1/3的比例配备。同时, 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技能培训, 可采取分专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医疗卫生人员的全员培训、案例讨论、分专业参加上级应急演练或汇演, 适时组织实战或多专业协同演练等方式, 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3.3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 完善卫生、医疗救治体系

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是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 保障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和设备的更新, 使疾病控制综合能力和医疗救治技术水平的提高适应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3]。

3.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落实卫生应急资源保障

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准备制度, 完善县、乡二级应急物资储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的原则, 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 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药械储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 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度机制[3]。

3.5 加强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与预警能力

县、乡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机制、以及发热伴出疹、呼吸道、肠道疾病等症状哨点监测制度;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建立因病缺课、缺勤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机制。

3.6 注重信息交流, 加强联防联控

获取消息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 加快信息网建设, 实施网上沟通是交流经验共享有限资源的佳径。构筑疾控部门之间, 与医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 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同时, 应加强与教育、农林、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作, 及时互通信息, 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共同落实防控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措施。方法 对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调查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探索性建议。结果 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结论 必须通过“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增加专项投入、建立专门的卫生应急机构和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着力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综合素质与技术理论水平, 从根本上改变或提升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

关键词:应急能力,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邓发基, 罗良德, 易卫兵, 等:对县级健康教育机构行为能力构成要件的预测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2010年S1期.

[2]王鲁.新形势下我省卫生应急工作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3.

[3]孔竟, 马进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中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200926 (03) , 208-210.

[4]孔竟.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8.5:1-125.

[5]薛俊亮.呼和浩特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2011.6:1-43.

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 篇8

【摘 要】 为更有效地进行海上搜寻和救助,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在分析我国海上搜救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海上搜救需求的变化,提出对策建议:加强海上搜救力量建设,提升海上搜救能力;加强海上搜救力量运用研究,提高海上搜救效率。

【关键词】 应急救援;海上搜救;搜救能力

1 我国海上搜救特点及现状

1.1 特 点

从国家海上救援中心近年发布的统计资料分析发现,我国海上险情发生密度较大,而且呈上升态势。海上搜救任务日趋繁重艰巨,与以往相比海上搜救还呈现出许多新的需求变化。

1.1.1 从搜救空间上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规模的扩大,国家海上利益的拓展及“中国担当”,发生海上险情的海域不确定性加大,不再局限于近海区域,搜救海域相应地从近海扩大到远海甚至全球海域。国家海上搜救中心成立30多年来,先后在北海、东海、南海成立了救助队,并划分了相应的搜救责任区,但覆盖的海域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海上搜救责任区范围覆盖非常广阔,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墨西哥湾以及北美五大湖。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国际间海上搜救合作,美国还与搜救责任无相邻的众多国家签订了搜救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1.1.2 从搜救对象上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海洋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海上捕捞、采油和海上贸易等各类作业也在不断增加,各类航行事故也随之增加,海上搜救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搜救对象也从本国的船舶向多国化发展,救助外籍船舶、人员的数量及比例明显提高,同时海上空难也成为海上搜救的重要方面之一。总之,随着海上搜救对象的进一步扩大,搜救的任务更加复杂、繁重,而且对我国海上搜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3 从搜救时间上看

海上搜救事件一般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这就要求救援主体务必在灾害或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到达并实施救援。首先,海上搜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预测、监测、监控、应急处置、伤员救治、通信及航海保障、航空保障等诸多环节,若未有精细的组织筹划和高水平的训练保障,是难以达到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的;其次,由人为因素导致的海上事件如渔业作业、海上维权、海上稽查、跟踪监视等都可能引发摩擦对抗,从而导致船舶、飞机的碰撞,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此时海上搜救反应是否迅速、行动是否快捷,不仅关系到人员、船舶或飞机的搜救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事件处置的主动权问题;最后,当前正处于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整个海上搜救行动暴露在纸媒、电视和网络之中,任何环节的一个纰漏都会被抓得一清二楚,甚至被新闻媒体、网络无限放大,这也在无形中对海上搜救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4 从搜救力量上看

海上搜救涉及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海警局、海军以及空军等多个部门甚至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不同部门的搜救人员由于背景各异、职责不同、工作程序不一、平时沟通演练不足等原因,在联合开展海上搜救时,便会遇到相互配合困难的问题,从而导致救援力量分散、相互牵制和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因此,统一指挥协调至关重要。

1.2 现 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海上搜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海上搜寻救援体系,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海上应急搜救力量,但面对海上搜救需求变化,我国的海上搜救能力仍然严重不足,在指挥协调、协同搜救、多国合作、搜救力量及手段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2 对策建议

2.1 加强海上搜救力量建设,提升海上搜救能力

2.1.1 健全海上搜救的指挥机构和协调机制

海上搜救组织的多元化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作用,集合更强大的海上搜救力量,提高海上搜救的成功率,但也有其弊端,表现为各搜救组织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从而影响海上搜救工作实效。为进一步健全指挥机构和协调机制,首先,国家海上搜救中心作为部际联席会议的办事机构,应赋予其独立的行政职权,使其更好地履行海上搜救中的组织、协调职责;其次,建议在北海、东海、南海救助队的基础上,成立远洋救助队,负责远海的海上应急搜救任务;最后,建议国家海上搜救中心建立海上应急救援专家库,专业指导海上搜救工作。只有健全海上搜救的指挥机构和协调机制,才能真正将多元化的海上搜救力量进行统一管控、分区作业、纵向联通、横向协同。

2.1.2 提升海上搜救的快速反应能力

(1)事件评估和指挥决策。海上救援中心一旦收到遇险报警,应立刻采取行动;根据遇险位置、气象条件、海况、遇险人员、船舶、飞机状况等相关标准,对险情进行评估、分级,根据评估结论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和行动;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地对事件进行评估、重新分级并调整搜救行动。

(2)搜救资源的调动。在海上事故发生后,根据事件等级和行动方案立即协调距事发海域最近的船舶、飞机赶赴现场,并根据情况需要及时组织后续救助力量。

(3)搜救兵力的行动。空中救援兵力应优先考虑使用,力求第一时间到达,靠近事发海域的船舶应迅速赶赴,同时在其他海域或驻港船舶应持续跟进。

2.1.3 加强海上搜救装备和人才建设

在海上各专业搜救力量中,海军是海上搜救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海军水面舰艇的救援能力相对较强,但空中救援力量明显不足,同时高层次的搜救指挥人才、高素质的搜救技术保障人才和高技能的搜救专业人才等十分缺乏。为适应远洋搜救需求,首先,应结合海军新形势下的使命任务,加强海上空中搜救力量建设,重点发展兼具航程远、低空机动性好、留空时间长、任务载荷大、机载设备全、救护能力强等特点的海上多用途飞机、水上飞机、长航时无人机以及大中型直升机,形成一支覆盖范围大、搜救能力强、规模相当的多任务型搜救力量;其次,要大力推进海上搜救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海上搜救培训体系,加大实战训练力度。

2.1.4 强化国际搜救合作机制和搜救行动组织 协调

为更好地适应远洋搜救需求,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国际和地区间的搜救合作机制、签订搜救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等途径,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应急搜救工作方面的协调配合。例如,建立搜救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险情应急处置预警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及信息互动的平台和渠道,定期举行人员交流、先进海上搜救技术研究及举行海上搜救综合演习等。

2.2 加强海上搜救力量运用研究,提高海上搜救效率

2.2.1 发挥各种搜索力量特点,合理运用和分配 搜救资源

在海上搜救中,运用的搜救力量主要有卫星、各型舰船、飞机以及无人机等。各种搜救力量各具特点:卫星利用高分辨率对地成像、可见光拍摄等技术可随时为海上救援行动提供持续、快捷、精确的云图及卫星通信等信息及数据服务,为搜救舰艇、飞机提供可靠的导航、通信支持;飞机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可使其快速到达任务海区,此外,其具有的搜索视野好、发现距离远、搜索效率高、受海区地理及海况影响小、越障能力强等特点,可使其到达其他力量难以到达的海区,在执行中、远海搜救任务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舰船续航时间长,活动海区广,搜救设备多,可搭载舰载机,具备较强的持续搜救能力,但速度较慢,难以在第一时间到达。此外,地面雷达、空管系统、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以及各类专业人员等都是海上搜救的重要资源。在海上搜救中,应科学、合理地整合、利用和分配搜救资源,注意各种搜救力量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2.2.2 准确划定搜救海域,视情动态调整范围

确定搜索海区需考虑目标信息、反应时间、海上搜救兵力的自身性能、偏移、搜索能见度和搜索宽度等因素,从而制定详细的搜救计划,尤其是当风流因素导致偏移不能精确确定遇险船舶、飞机、人员的位置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通过获取当时环境数据,运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的方法,处理多目标、多类型的海上搜救复杂情况,计算搜救目标最大可能区间,同时,据此确定海上搜救行动的中心区域、人员及装备部署等。在搜索过程中,根据发现的各类情报不断进行分析、判断,及时调整搜救海区的位置和范围。

2.2.3 综合运用搜救方法,科学规划搜救行动

在组织海上搜救时,应根据搜救海区形状、大小和搜救兵力数量及搜救能力,划分多个搜索区域,并结合运用方形、梳形、平行航线和扇形等搜索方法。在规划搜救行动时,应在确定的搜索海域对水面进行大范围快速搜索,以求尽快发现搜救目标;若一直未发现水面目标而又基本确认目标可能的位置,则应利用舰载和机载声纳等设备对中心区域进行检查性搜索;在搜索过程中发现疑似目标后,应迅速接近疑似目标查明情况进行视频录像、照相取证或实物取证,同时迅速向海上应急搜救指挥中心报告失事飞机、船舶、人员的位置、数量、状态等情况,并尽快组织救援。海上应急搜救指挥中心应迅速调度其他搜救力量前往事发海域及其周边海域进行增援,并展开水面、水下全覆盖的搜索。

2.2.4 把握搜索设备特点,灵活运用搜索手段

在组织海上搜救时,应根据搜救任务、搜救对象的研判及海况、昼夜和气象等条件,灵活运用搜救手段,以求发挥搜救的最大效率。通常的搜索手段包括目力、雷达、无线电、红外、电视以及声纳搜索等。目力搜索实施简便,获取和传递情报信息快,但受昼夜时间和气象、海况条件影响大;雷达搜索探测距离远,搜索效率高,可全天候使用,但较难发现飘浮物等小目标;无线电搜索作用距离远,但要求搜救目标能够发出电磁信号;红外、电视搜索影像连续、直观,但受能见度影响大;声纳是搜索水下目标最有效的手段,但作用距离短、识别难、费时长。根据不同的搜索器材特点和对目标可能情况的研判,综合运用搜索手段,提高搜索效率。

3 结 语

海上搜救能力的强弱,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形象,因此,应共同关注我国海上搜救形势的发展变化,清醒地认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加强我国海上搜救力量建设和海上搜救力量运用,有效履行海上搜救的使命任务。

参考文献:

[1] 徐雯梅.我国海上搜救现状及建议[J].水运管理,2009,31(8):35-37.

[2] 徐吉辉,楚维,周镜,等.基于AHP-FCE的航空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2(1):60-63.

[3] 刘刚.提升我国海上搜救能力建议[J].水运管理,2012,34(4):7-9.

上一篇:写给恩师中学毕业赠言下一篇:关于2021年创建文明校园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