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肥城市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肥城市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篇1

肥城市地龙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位于肥城市安驾庄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的蔡家颜子村,2013年初村两委班子经多方考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决定采取“村干部领办、农机手和种粮大户参与、村民自愿入社”的方式,由蔡家颜子村委会主任汪西军等10人发起成立了“肥城市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围绕“粮食产业”做精做细,实现了快速稳定发展,截至目前,合作社入社社员260人,流转土地1500亩,固定资产840万元,其中农机原值365万元,年经营收入达1308余万元。2015年合作社被评为山东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一、借力国家好政策,凝心聚力定路子

十八大报告曾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级各部门多次进行详细的阐释,肥城市政府鼓励各村以支部为引领,抢抓发展机遇,用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的新路子,创建具有村级特色的致富产业、增收项目。蔡颜子村积极响应号召,立足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确定3条路子发展合作社。

一是凝聚支部力量,走支部引领的路子。支部引领,集体运作,凝聚核心力量,对于没有发展经验的村支部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2013年1月,第一次村“两委”工作会议上,提出“集体创建合作社,带领群众来致富”的想法,并向“两委”干部列出发展优势:“蔡颜子村小、耕地少,推进规模经营的矛盾点相对较少,地理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万亩高标准农田的中心地区,具备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条件,应该抢抓发展良机,率先作为,以支部为引领,破解难题。”之后,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决议“支部发展合作社”的路子,获得全票通过,蔡颜子以集体为主体,发展农业合作社,走规模经营的道路确定了。

二是凝聚全村力量,走集资入股的路子。启动资金是大问题,2012年底,蔡颜子村账目上几乎没有余额,要想发展还需要凝聚全村的力量进行集资入股。合作社规定每股10000元,上不封顶,入股分红。村“两委”干部明确分工,划片划区,拿着入股分红明白纸和协议书,入户做工作。筹资第一天,便有67户村民入股,筹集资金86万元。就这样,以“集体领办、大户参与、干部群众入股”为运作方式的“地龙农机合作社”拥有了启动资金。

三是凝聚各界力量,走抱团发展的路子。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前提是规模经营,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土地流转。蔡颜子村的土地资源有限的,单独发展肯定会后劲不足,因此在地龙农机合作社成立初期,确定了“联合周边、抱团取暖”的路子。2013年初,管区内召开会议,该村向其他10个村汇报了蔡颜子村的发展路子,倡导以地龙为核心,辐射周边,共同发展,获得了其他村的支持。在全村900亩土地全部实现流转基础之上,流转外村土地600多亩,总共实现土地流转1500亩,每亩流转费用达到875元,另加分红每股500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1000余户,节约劳动力180余人。

二、完善规章健制度,规范管理保运转

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合作社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办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利益共享,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建立和完善合作社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社员登记,社员大会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进行社务公开,使社员能够及时了解合作社的运行、财务状况。

二是明晰产权关系。目前,合作社176名社员共入股资金605.26万元,其中货币出资510万元,土地入股95.26万元,土地入股涉及166名社员1040.12亩土地。根据土地的地质、水利等条件,协商确定折合的股金。每年提取的公积金、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财产、捐赠财产按照章程规定依法量化到每个成员,并在成员账户上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三是完善组织机构。合作社立足实际,着眼发展需要,引进知名企业的先进运营模式和科学管理方式,依法建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理事会成员和执行监事均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经理经成员大会通过由理事会聘用。另外合作社还聘用了7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分管行政、财务、机械、生产、销售、后勤保障和成员培训工作,分工细致、各司其职,共同服务于合作社的发展。

三、围绕粮食做文章,产业融合促发展

地龙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主旨是以机械化、规模化发展,贯彻“培精品、扩规模、创品牌、活机制”的农业发展理念,围绕粮食做文章,实现农业产、供、销、运输和加工多领域发展,提高农业质效。

一是机械作业促生产。以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做优农业生产的“一产”。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1处900平方米的库房和100多平方米的维修车间。投资160万元购进自走式小麦收割机6台、玉米收获机4台、120马力拖拉机4部、深松机4台、精播机、翻转犁、大型喷药机、喷灌机等农机具40余台套,实现了春耕、夏收、秋种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极大提高了粮食产值。2016年,合作社经营的土地,每亩地增产小麦100斤、玉米200斤。

二是粮食烘干优服务。在扩大农机作业服务范围,提高了农机具利用率的基础之上,继续做优农业服务,2014年至2016年历经三年发展,累计投资600多万元,建设粮食烘干基地1处,新上6组烘干设备,并与中储粮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建设万吨级粮食储存基地。实现了脱粒、烘干、出粒、入库一条龙作业,真正做到了粮食收割不落地,颗粒归仓保丰收。烘干后的粮食干净、饱满,无论从色相还是质感都比自然晾晒的要好,目前合作社平均每天可烘干小麦、玉米200吨左右,农忙时节的蔡颜子,再也不像以前,粮食占满道路,收成看老天爷的脸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精细加工提质效。围绕精品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2015年,完成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试点15000亩。今年在此基础上,4月份又投资120多万元,新上石磨面粉生产线一条,实现粮食的精细加工与销售。小麦经深井水清洗去杂、石磨精细研磨,打造成为“粉细、低温、营养多,色正、味浓、口感好”的石磨面粉。同时新发展800亩富硒小麦种植基地,生产更健康、更优质的面粉。2015年6月中旬石磨坊正式投产运营,已经接到订单18万吨。

肥城市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篇2

1998年, 邹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雏形———北宿镇农机服务合作社应运而生。邹城市农机主管部门因势利导, 积极探索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之路, 将广大农机拥有者、使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效缓解了农机化发展矛盾。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使农机具数量进一步增加, 农业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

2010年4月, 邹城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邹城市已注册成立农机作业合作社30家, 注册资金2 851.2万元, 合作社拥有36.8 kW以上拖拉机21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0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46台、各类配套农具1 312台 (套) 以及库房189间和维修车间30间。2009年, 完成农机作业面积2.5万hm2, 占邹城市总作业面积的23%, 实现经营收入9 600万元, 农机户收入 (较入社前) 增加了20%。

1 合作组织形式

1.1 按作业领域划分

(1) 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邹西平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邹西各镇都有2~3家此类合作社。如邹城市长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邹城市承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 他们拥有数量众多的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全过程机械, 具有较成熟的合作管理和生产作业模式, 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已成为邹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样板。

(2) 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邹东丘陵主要种植花生、甘薯等经济作物。此类合作社在邹城市尚处于萌芽阶段, 一批农机大户正积极发展自身实力, 自发地联系周边小农机户组成农机作业服务体, 探索经济作物规模生产模式。如香城镇小河村农机大户徐方田、杨桃村农机大户赵庆堂, 他们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 正积极筹建花生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作业方式不完全符合当地生产模式, 成了影响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的关键因素。

(3) 农田基本建设专业合作社。如邹城市庆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邹城市阳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此类合作社拥有履带式拖拉机、深耕犁、推土机和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 主要从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常年承接邹西湖区治理、邹东片麻岩开发和土地复垦等工程, 是邹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中坚力量。

(4) 秸秆青贮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如唐村镇民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拥有秸秆捡拾打捆机、青贮机等, 常年对泗水、滕州等地养殖户进行订单合同作业, 在唐村镇、北宿镇有固定的作业市场。

1.2 按组织形式划分

(1) 由退休农机站长组织农机户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如邹城市阳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邹城市供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该类合作社法人为退休的农机站长, 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农机生产经验, 对农机发展政策有深刻的理解, 对农机发展方向有清醒的认识。一般这类合作社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营合理,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2) 由农机大户牵头众多农机户加入的专业合作社。如邹城市长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邹城市玉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该类合作社法人多为邹城市早期重点扶持发展起来的农机大户, 从事农机作业均在20年以上, 有丰富的农机生产经验, 对农机作业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强。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后, 周边农机户纷纷加入其中, 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已成为邹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形式。

(3) 由规模相当的农机户组织的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如唐村镇付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北宿镇毛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该类合作社是由几户新兴农机户自觉联合, 依照政策法规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法人是由合作社成员选举产生的。合作社虽有完善的管理、财务制度和发展规划, 但组织相对松散, 把握市场能力有限, 发展后劲不足。

(4) 以村集体机械为基础吸收村闲散机械的合作社。如峄山镇益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峄山镇刘营村集体机械为主体, 吸收附近5个村26台机械组成合作社。虽然也建有独立的管理体系, 但仍以刘营村委会管理为主, 经营不开放, 只在这5个村从事农田作业, 作业半径较小。邹西矿区也有几个村正在积极筹建这样的合作社, 其优势是具有成熟的农机管理、维修保养经验, 便于吸收机械入社。

2 主要做法

(1) 规模协调作业, 还原农机优势, 完成市场拓展和占领。如北宿镇毛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在土地耕翻作业中, 一改原来一块大田一台拖拉机的耕作方式, 形成多台拖拉机依次耕、旋、耙整等多项作业模式, 解决了土地保墒问题, 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 突显出合作社农机优势, 作业市场拓展到整个村, 也解决了由于土地分散使机械田间无谓流动的问题。

(2) 规模和谐发展, 发挥合作优势, 使合作社发展壮大。邹城市众多合作社都制定了自身近、远期发展规划, 根据社员各自经济实力, 召开社员大会, 科学制订年度机械增加计划, 解决了入社前农机户机械小而全、多而弱的顽疾。经济好的只发展大型机械, 相对较弱的则购置合作社作业需要的田间三轮运输车等小型机械, 使合作社机械在每一环节都不“短板”,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鼓励发展特色合作社, 促进农机化整体推进。邹城市鼓励建设花生、秸秆饲料机械化生产等专业合作社。2009年, 香城镇实施了花生机械化生产示范镇建设项目, 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农机户合作生产, 培养农户合作能力, 集中培训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操作技术人员, 使邹城市农业各生产环节机械化整体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 积极开展订单作业, 规范农机作业质量, 保障合作社收入。在合作社中推行订单作业, 使合作社和农户形成合同作业关系, 保障双方利益。如邹城市付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与邹城市唐村镇前双村签订的2010年秋季作业合同, 详细规定了作业机具型号、作业时间、作业标准、作业面积和作业价格, 使合作社的作业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5) 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 合法整合土地资源, 稳固作业地块, 保障作业面积。如邹城市玉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法人代表孙玉新通过竞标, 承包了中心店镇小赵村7.33 hm2荒滩进行机械化规模种植, 既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又增加了合作社收入。

3 存在的问题

(1) 融资难。由于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 投资回报期长, 经营季节性强, 投入产出比小, 农户收入大部分用于改善生活开支。虽然入社农机作业有着紧密的合作, 收入增幅显著, 但合作社财务制度尚不完备, 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社员各自单独核算收入的现象普遍存在, 致使用于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不足。

(2) 批地难。成立合作社的多数村庄正进行新农村建设, 未对农机合作社用地加以规划。合作社建成后, 机械很难集中存放, 对统一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甚至部分农机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 又在土地管部门批不到用地, 导致合作社机械分散、露天存放, 缩短了机具寿命, 影响了农机合作社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 规范难。调查发现, 现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松散的合作组织, 只是追求密切配合、规模作业和共同增加收入, 而非工商部门认定的经济体。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 但农机专业合作社尚未发展到完全意义上的经济体阶段。

4 思路与建议

4.1 思路

(1) 加强监管与指导, 加快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农机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合作社联系制度, 依法对合作社进行监管和指导, 使合作社规范、有序运营, 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体系, 全面提升合作社质量。

(2) 积极培植发展主体, 使合作社数量达到市场需求。积极吸纳非农社会闲散资金, 多渠道培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投资主体, 建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合作社, 迅速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 达到每乡镇拥有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

(3) 争取与落实优惠政策, 力促合作社做大做强。积极争取与落实好固农惠农政策, 使符合政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 让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4) 努力做好技术服务, 提升合作社作业市场竞争力。组织科教部门、农机校等积极做好技术指导与培训, 提高合作社作业服务水平, 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4.2 建议

(1) 因地制宜发展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上不搞“一刀切”, 不划硬性规定, 对农机化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主体, 可根据当地发展实际制订相应发展政策, 共享发展机遇。

(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市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农机发展经费, 用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与银行系统联系出台优惠信贷政策, 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加快农机合作社规模发展。

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典型材料 篇3

“十五”以来,我们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想,把农机服务作为一个大产业来谋划,根据新形势对农机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围绕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建设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创新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一、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构建新的组织体系

前几年的乡镇体制改革对基层农机服务组织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全省有1/5的乡镇农机站保留为全额事业单位,2/5的乡镇农机站转为差额单位或服务实体,2/5的乡镇农机站被撤并,对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各项服务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针对这一实际,我们把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构建新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提上重要议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在巩固发展基层农机站的同时,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改革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基层农机站、农机协会、农机作业公司、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机大户为骨干,以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服务组织新体系。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1.2万个,成为农村市场经济中新的微观主体。主要有七种形式:

1.新型基层农机站。为巩固乡镇农机站这块阵地,继续发挥其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服务作用,我们积极引导乡镇农机站在加强建设的同时,按照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努力转变职能,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围绕服务进行农机管理,通过搞好经营服务,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促进农机管理与服务的协调发展,使乡镇农机站成为管理水平更高、服务功能更强、机制更灵活、发展后劲更足的新型基层农机站。肥城市老城镇农机站,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经营服务,自身实力和整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现拥有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挖掘机、推土机等各类机械40余台,固定资产300多万元,具备农田作业、农机工程开发、农机供应、农机修理、农机管理、机手培训等多项服务功能,年产值300多万元,今年实现农机经营服务纯收入90万元。

2.农机协会。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点抓了县、乡两级农机协会的建设,通过建立农机协会,把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组织起来,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省里把11个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组织起来,成立了玉米收获机械行业协会。淄博市把农机使用者组织起来,建立了农机个体协会。潍坊市组织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推广机构,成立了农机同业公会。烟台、威海等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建立了农机运销专业协会。滨州市乡村农机协会发展到90多个。目前,全省已发展县级农机协会25个、乡级农机协会近400个。

3.站改股份农机作业公司。指导各乡镇将在体制改革中转为经济服务实体的乡镇农机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整体改制成农机股份作业公司,通过机械、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完善融资、分配和利益联结等机制,形成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目前,全省已建立乡镇农机股份作业公司119个。肥城市仪阳乡农机站因乡镇撤并转为经济实体,2004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组建了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站由一人负责的实体变成全体股东共同管理的企业,形成了联心、联利、联责的新机制,经营服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实现农机作业收入80多万元。

4.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积极鼓励多种农机经营体按协议或合同联合起来,通过带机入社、带资入社等,组成机械合理组合、人员互助协作的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从合作方式看,有的是紧密型,有的是松散型,有的是常年合作型,有的季节合作型。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种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267个。济宁市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发展较快,已达99个。莱州市过西村,由原村农机作业队、5个农机联户和130个农机户组成了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发挥集团优势,统一承揽业务,优化配置机具,实行联合作业,既提高了服务能力,又降低了市场风险和交易费用,深受农机经营者和农民的欢迎。

5.农机专业服务大户。把发展壮大农机专业服务大户作为创新农机服务组织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其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搞好成本核算、建立资本积累制度、进行工商注册等,组建为民营农机服务组织,逐步实现由家庭式生产向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运营的转变。招远市农机专业服务大户陈旭茂的“旭茂农机作业公司”,拥有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4台,大中型拖拉机5台,配套机具8台(套),固定资产60多万元,雇佣机手6人,专门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年作业纯收入20多万元。目前,全省农机专业服务大户发展到160个。

6.农机大户。农机大户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我们引导他们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加作业收入,努力向农机服务企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农机资产10~20万元的农机大户6800个,25万元左右的农机大户1800个,3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300多个,相当一部分已形成了农机服务个体企业户的雏形。泰安市宁阳县磁窑镇农机大户刘守海,从农机作业服务起家,现在除从事农田作业外,还从事农机运销、农机制造、修理等多项服务,固定资产500万元,年经营收入3000万元,成为远近有名的民营农机企业家。

xx乡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篇4

(四)办好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走致富之路

————XX乡加庆专业合作社先进申报材料

XX市XX乡是一个以棉花为主导产业的乡镇之一,棉花的种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面积规模逐步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各植户都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在生产、销售过程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于应对当代市场挑战。为此,在市委的倡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王团结、常加才等11人发起,得到全乡棉农的积极响应,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于2008年1月18日加庆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合作社章程,独立建帐。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推选常加才为合作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兼总经理,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为社员提供技术和购销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社员收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截止目前该合作社共有发起人11名,发展会员493户,农民成员占98%,法人成员占2%;年销售额达200万元,毛利润1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7.4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302户,带动每户增收28.2元,为我乡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主要作法如下:

一、立足合作社发展,带富一方农民。

合作社创立初期,由于人员少,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产销跟不上,市场局面打不开。但加庆始终本着办好一个合作社、带富一方农民、让更多社员农民得到经济实惠这一宗旨。全体社员顺应新形势,走紧密合作之路,不断地开拓进取,闯出一条产购销为一体,服务于社员农民道路,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使合作社成员从少到多,销售量逐步增加,资金积累越来越雄厚,截止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五-1-

个分社,逐步形成了重点发展,辐射拉动,整体推进的格局,走了上规范化运行的轨道。

二、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棉种植

合作社成立后,理事会成员一致认为,合作社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依靠提高棉花产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合作社的知名度为基本保证。结合这一定位,一方面我们加大宣传力度,使棉农尽快认识和了解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及入社的好处,通过宣传大大提高了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加强了成员与外界的交流,激发了广大成员的生产热情。另一方面为加大对社员的服务力度,我们结合本乡的实际,推广一膜六行、一膜八行种植模式,聘请附近团场的专家制定棉花田管知识要领等内容。并召开全体成员大会,发放于广大社员,共同学习,掌握技术要领。同时还与乡农技站技术术人员取得联系,不断提高对社员的服务力度。

三、加强技术交流、提高合作社整体技术水平

合作社在监事会和理事会的带动下,充分发挥社区优势,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互相交流经验,促进社员共同进步。今年我们共组织三次计200余名社员进行现场观摩交流。观摩期间社员们相互就种植经验、技术、种植结构、田管经验等内容展开了丰富的交流,相互学习、分享和借鉴先进的经验,进一步激励社员科学种植的积极性,促进全乡棉花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强技术管理和培训、提高合作社生产规范程度 为进一步提高棉花效益,合作社在管理工作中,带头试点。实行“四项统一”,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合作社正常运行,每个分社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等“四项统一”管理。实践证明,此举大大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并在棉花销售时更充分的发挥合作社统一销售的优势作用,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今年,我社还组织部分社员400余人次参加了乡党委政府开展的“科技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冬”等培训班,重点学习了棉花种植的科学方法,使广大社员拓宽科学种植的知识面。

五、对接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加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广大农资厂家登门洽谈,要求合作。我社及时把握机会,把农户+合作社+厂家+经销商融为一体,有计划,有目标地同厂家签订合同契约,减少成本投入,增加社员和农民的收入。今年通过引进资金建立棉花加工厂一座,合资入股方式建立滴灌带厂一座,同时厂家还为合作社无偿提供技术人才,免费培训社员,实行跟踪服务,以解决社员和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使加庆专业合作社逐步从小到大。今年在棉花销售期间,我社积极与周边石杨、康瑞、银翔等棉花加工厂取得联系,通过协商为我社社员统一销售棉花.六、努力拼搏,效果显著。

加庆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以团结、奋进、务实的精神及良好的信誉,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赢得了棉农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壮大。实践证明:加庆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力推动了农业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下一步,加庆专业合作社通过正确引导、辅导

培训、政策扶持,促进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XX乡加庆专业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乡科委的正确领导下,目前拥有25万元的固定资产,实现年销售收入220万元,实现毛利润18万元。去年7月,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注册了“XX乡”牌棉花品牌,大大提升了我乡棉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逐步发挥品牌效益。今年在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在河湾村建立棉花加工厂一座,极大的方便了社员售棉,计划2011年购进大型采棉机一台,缓解棉农拾花难得问题。该合作社牢记合作社宗旨,面向农村经济建设,面向高效农业,以开展技术服务为主,促进植棉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全面促进了我乡棉花向高效农业的发展。

农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汇报材料 篇5

一、合作社成员情况(合作社成员组成及股权设置情况。)

合作社成员:向荣村全体村民。

股权设置为参股人员10人代表全体村民入股,村集体股份为100%。

二、合作社运行情况。

向荣村农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省级包保部门北华大学出资与向荣村共同建设,在2018年正式落成。北华大学的投资主要用于购买免耕播种机、玉米收获机、拖拉机等等一系列农机设备。向荣村投资建成1000平米的标准化农机库。2年多来,合作社的良好运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为产业发展和转型提供了平台,累计收益约30万元。

三、在推动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上的成效。

合作社通过设备出租、与本地企业合作等形式创收,收益用于扶植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与地方粮食生产企业合作,通过第一书记代言,销售农副产品。创收用于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赠送叶面肥。此外,连续2年利用盈利购买鸡雏和饲料,赠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高了贫困户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四、合作社的主要发展方向。

1、加强村屯建设。通过实施整屯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加强水、电、路、危房改造、院墙、排水、美化、绿化、亮化、卫生室、卫生厕所、垃圾处理、村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2、产业扶持脱贫。对有劳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但无产业项目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产业项目扶持进行帮扶。鼓励发展畜禽养殖,成立养殖合作社;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发展果树、棚膜蔬菜等特色产业,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当地农副产品线上销售;鼓励发展创建粮食加工企业,打造向荣村粮食品牌建设;鼓励成立粮食储备企业;鼓励成立爱老院,解决留守老人抚养问题,安置村民就业。通过各项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3、岗位开发脱贫。对有劳动能力,但缺少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设立环境保洁员、林业管护员、道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项目的实施将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加强,土地集约化明显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村集体经济明显壮大,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变。

五、下一步打算。

1.坚持着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

肥城市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篇6

党支部典型材料

***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于2008年5月建于***市万亩高效节水园区***核心区,现有产业党小组5个,有直管党员4名,双管党员42名。多年来,该党支部坚持以争创基层党建示范点为目标,以促发展助民富为落脚点,合作社实行党员“双管”新模式、搭建群众培训的“课堂”、带动百姓致富的“排头兵”三大功能,实现了合作社党的建设与合作社快速发展互促共荣的目标。

一、实行党员“双管”新模式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党支部创新载体,大胆实行党员双管模式,围绕“做优特色、做强园区、做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带领指引下,在园区办公室成立了节水园区办公室、***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农民培训中心、产品展销中心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并将检测结果对外张榜公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42名双管党员积极开展了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带头落实节水措施、带头发展特色品种、带头推广新技术、带头做好公益事业,联系群众落实工作措施、高经济效益的“五带一联”活动。42名双管党员严格执行每周发布一条致富信息、每月开展一次学习交流、每季度举办一次集中培训、每半年组织一次思想汇报、每年末进行一次点评评议的“五个一”工作制度,实现了党支部政治组织优势与合作社技术市场优势的对接,彰显了党组织在产业链上的富民效应。目前,合作社所在园区高效作物比重由48%上升到100%;铺设低压管线16千米,修渠3千米,落实节水任务2808亩,亩均节水258方,年节水136万方,节水率43.8%,带动全镇实现了“两个一万”,即建成了一万亩林果、一万亩蔬菜,力争2—3年内亩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全镇推广自动卷帘300多套,穴盘育苗1000多亩,新增小拱棚300多座,新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3个,建设气调库、恒温库、葡萄绑桩厂等涉农企业3家,促进了全镇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搭建群众培训的“课堂”

在抓好党员教育和素质提升的同时,针对菜农种植温室大棚技术缺乏的现状,创新途径,丰富载体,分类施教,采取“个性”培训与“共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菜农的种植技术,把合作社建成菜农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于一体的“大课堂”。“个性”教学突出针对性、实地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市农技中心蔬菜专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骨干担任合作社技术顾问,定期不定期到蔬菜园区“手把手”地现场指导菜农、传授技术;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温室大棚种植户***、***地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管理知识和技术。“共性”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通过在合作社组织集中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邀请专家能手***魏遇红等农民技术员专题授课等方式,强化对菜农的温室大棚种植实用技术理论培训。目前,园区有特色蔬菜、设施葡萄、设施李广杏、矮化密植李广杏等种植棚,同时,开展党员的“双向培养”工程,通过党员示范棚与群众大棚结对帮扶、党员种植能手与普通菜农技术帮扶等活动,将种植能手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开展结对帮扶、技术帮扶等活动把定期为菜农提供技术指导、销售预测、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服务,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生产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让他们不分心、有依靠,鼓干劲、强信心。去年,支部共组织集中培训23次,邀请专家技术骨干实地授课14次,组织外出考察2次,现场指导种植120余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500余份,培训人次累计达到3000余人次。合作社党员与社员每人掌握了3项以上实用新技术,全镇6个村5000余农户直接受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技能化培训,提高了党员和农民的科学水平。

三、带动百姓致富的“排头兵”

肥城市地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篇7

合作社建办人师铭基充分利用当地群众素有养蜂的传统,在调查摸底、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把土蜂养殖作为子午岭林缘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来培育,2007年9月成立了正宁县陇塬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围绕“推广土峰养殖、全力助农增收”的发展理念,建立产业化经营体系,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从养殖规模、扶持措施、增收目标、技术培训等方面,帮助群众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为蜂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蜂产品实行统一回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除蜂农的后顾之忧,使养蜂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先后被正宁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先锋示范岗”党支部,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示范社”,农业部评为“国家级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支部带头谋发展找准发展“金钥匙”

正宁县子午岭林区面积达3.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8.4%,有苜蓿、刺槐、荆条及野山花等蜜源植物170余种,是天然的蜂蜜采集地,当地群众素有养蜂的传统。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技术服务指导、产品销售渠道,产量不高,群众都是自产自用,没有形成规模效应。2009年正宁县榆林子镇外出务工党员师铭基发现这一商机后,毅然放弃了自己打拼出来的事业,第一个回乡创业,与本镇党员姚刚、党旭波一起联合群众发起成立了正宁县陇塬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按照“推广土峰养殖、全力助农增收”的发展理念,从养殖规模、扶持措施、增收目标、技术培训等方面,帮助群众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动员群众发展土蜂养殖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特别是2009年成立党支部以后,通过把党支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与合作社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优势有机结合,依托子午岭林区资源环境优势和农民对中蜂养殖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中蜂养殖、基地建设,同步完善管理制度,配套设备,实现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发展、党员带动群众致富、合作社牵动农户增收的新局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扶贫扶智扶志向助力脱贫摘“穷”帽

“加入陇塬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致富就是有奔头。”这是正宁县子午岭林缘广大蜂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前提下,正宁县陇塬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推行“党支部牵头引领,五带动精准到户”的产业发展引领机制,全力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党员带动,选择34户规模较大的贫困养殖户作为中心户,安排合作社党员联系中心户,从技术、资源、销售等方面将其打造为科技示范户,让其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引领群众发展蜜蜂养殖产业。“三变”带动,按照“保底分红+盈利分红”的机制,贫困户以蜜蜂入股,合作社按照每斤蜂蜜50元保底收购,实行合作社与贫困户五五分成的形式,进行分红。技术带动,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陇东学院等养蜂专家从收蜂、装箱、分蜂、摇糖等技术环节跟踪指导,为蜂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有效提高合作社党员养蜂技能水平。农机带动,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投放各类养蜂器具,发动群众发展养蜂产业。近年来,先后投放电动喷雾器10台,加油喷雾器5台,发放蜂帽,蜂刷,蜂刀230套,蜂药2400袋,带动600多户群众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养蜂还蜂”带动,先无偿借给贫困户几箱中蜂,由农户自己放养,收入归己,三年后蜂群壮大了农户再归还合作社蜜蜂。三年来累计为五顷塬乡龙咀子、孟河等省定贫困村200多贫困户免费借蜜蜂2000多箱,带动26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5000元,实现稳定脱贫。

龙咀子村村民魏福成是陇塬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社员,他一直定期参加合作社组织的收蜂、装箱、分蜂、摇蜜等环节的技术培训。“我和其他社员一样,当初起步的5窝蜜蜂是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的,当年我就收获了100多斤蜂蜜,卖给合作社后收入了5000多元,高兴得我好几天都合不拢嘴。加入合作社这5年多的时间,我的蜂群已经扩大到40多窝,年收入在5万多元,我是真正尝到了养蜂的甜头。”

电商+直播带出脱贫“新模式”

“电商+直播”作为一种新兴销售模式,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今年受疫情影响,陇塬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电商+直播”的模式,助力蜂蜜销售,创新电商营销模式,积极运用抖音、快手等社交电商模式,以“原产地+直播”方式,将直播放在田间地头,通过“电商+直播”模式,大力宣传和推介“子午岭”“伊然走心”两大蜂蜜品牌,促进消费扶贫。今年9月,通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宁县委员会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引导销售土蜂蜜2000余斤,直播间短短十几分钟的销量,相当于以往线下十几天的销量。一场商品交换活动,让消费者在获得心仪商品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长期以来困扰蜂业产业发展、运输、销售等老大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根据农村电商发展新形式,为抢占农村电商工作发展先机,2015年,师铭基成立了榆林子镇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对接企业5家,设计品牌标识和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推广,邀请县商务局对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3场次,为电子商务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以来,陇塬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累计销售蜂蜜6000余斤,销售额达到47万余元。

上一篇:公司新年贺信下一篇:产业经济学习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