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估算教案(通用11篇)
2.精确计算。
3.估算:用整十数、整百数近似计算。
教学重点:
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将一个数看成整十数、整百数。
教学过程:
一、推算
1.出示:
300+200298+183308+21
3(学生计算,交流)
2.师:你在计算这组题目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得数都比较接近,题目有的容易,有的难。)
3.师:像这种题目,我们可以先做容易的“300+200=”然后通过容易的推出难的。
二、估算
(一)用整十数估算
1.出示:462+229
2.师:这道题你会用整十数估算吗?(学生独立尝试,也可小组讨论)
反馈:(可能出现情况)
(1)462+229
(2)462+229
460+220=680
470+230=700
(3)462+229
460+230=690
3.师:比较一下几种估算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板书:(1)估小(2)估大(3)根据四舍五入估算
4.小结方法:我们发现在估算时只有找最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才越精确。一般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可再复习“四舍五入”的方法。)
5.说出下面的数接近哪一个整十数(可形式多样)
837725***21293
41师:你是怎么估的?
6.估算:(口头)
581-143368+572811+189713-144
(二)用整百数估算
1.继续出示:462+229
师:这道题你会用整百数估算吗?(学生独立尝试,也可小组讨论)
反馈:(可能出现情况)
(1)462+229
(2)462+229 400+200=600 500+300=800
(3)462+229 500+200=700
2.师:比较一下几种估算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板书:(1)估小(2)估大(3)根据四舍五入估算
3.师:若要将一个数估成整百数应该看哪一位?
板书:整百数:十位
(三)比较用整百数、整十数估算
1.师:刚才我们用了整百数、整十数两种方法进行估算,你们看一下结果,有没有什 么发现?
2.小结:用整十数进行估算,结果更正确。
三、巩固练习
1.由学生报数,并说出接近的整百数、整十数。
2.书上题6。
四、总结
关键词:卓越周期,最大峰值位移,震级估算
0 引言
地震分为纵波、横波以及面波, 速度大小依次为纵波, 横波, 面波。纵波速度快, 造成破坏小;横波和面波速度较慢, 是引起地面破坏地震波的主要成分。利用监测到的地震纵波预估地震事件的破坏程度, 可以为地震预警提供宝贵的时间。因此对震级快速估算的准确性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为2015年四川省崇义地震台站 (N30.9095, E103.7251) 所记录的25组三分量地震加速度数据 (200Hz) , 震级为3.0~6.3级, 震中距为50~400km, 所有数据均通过4阶Butterworth (0.5~5Hz) 带通滤波器进行处理, STA/LTA方法、AIC方法[1]进行拾取, 识别的地震P波位置与人工识别误差在30个采样点 (0.15s) 以内, 具体的数据信息如表1所示。
2 方法原理
2.1 卓越周期法
日本学者Nakamura与美国学者Kanamori分别提出了用卓越周期τpmax, τc的方式[2,3]进行估算震级。具体的实现方式如下公式所示:
公式 (a) 中, x (i) 表示垂直分向的速度, τpmax=max (τp (i) ) , α为平滑因子。公式 (b) 中, u (t) 表示垂直分向的速度记录。对比 (a) 、 (b) 两式可以发现, 其中τc方法对于τpmax相当于利用一步积分区间[0, τ0]代替了τpmax的步步积分, 本质上原理是相似的。因此, 本文对于卓越周期方法仅采用了τpmax方法进行震级估算。
2.2 峰值最大位移法
利用峰值最大位移[4]进行震级的估算, 具体的实现方式如下所示:
其中, u (t) 表示为垂直分向的速度记录, t0表示所选取的时间窗口长度。由加速度记录积分到位移记录, 每一次积分后都采用2阶Butterworth (0.5Hz) 高通滤波器滤除高频漂移。
3 算法测试
为保证比较变量单一变化, 本文的卓越周期与最大峰值位移均采用3s的长度进行计算。拟合的公式采用2014年以前的崇义站台的地震数据。pd方法中的C为震中位置, 通过3s的B-Δ方法[5]计算得到。
如图1所示, 采用两种方式计算的结果与真实值对比, 其中横坐标表示真实值, 纵坐标表示估算值, 虚线部分表示允许的误差-1~1个震级。采用卓越周期计算的震级有5次计算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外, 平均误差为0.572个震级;采用最大峰值位移估算的震级平均误差为0.473个震级。有3次误差在1个震级以上。
4 结论
在上文的计算结果中, 比较卓越周期和最大峰值位移估算震级有以下特征:
(1) 卓越周期对震级估算的离散性较高, 最大峰值位移估算的震级离散性较低。
(2) 对于接近6级或以上的地震, 估算值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并且多数结果为偏小。
因此, 在地震预警中, 利用地震纵波到达的前几秒数据计算的位移以及方法估算的震中距联合估算震级是一种比卓越周期单一估算震级更好的方法。为进一步改进估算的结果, 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改进:
(1) 随着数据量的增长, 两种方法的回归公式准确性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对不同时间长度的数据拟合不同的公式, 在进行震级估算时, 采用不同的拟合公式 (1s, 2s, ……) 进行震级的回归计算, 可以取得更准确的结果。
(2) 由于是采用简单线性归回估算方式估算震级, 估算的结果会出现大震级偏小和小震级偏大的问题。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研究采用神经网络等方式进行震级的估算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毛燕, 崔建文, 郑定昌, 李正光, 卢吉高.地震记录的P波自动捡识[J].地震研究, 2011, 34 (1) :47-51.
[2]Allen R.M., Kanamori H.The potential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in Southern California[J].Science 2003;300:786-9, doi:10.1126/science.1080912.
[3]Kanamori H.Real-time seismology and earthquake damage mitigation[J].Ann Rev Earth Planet Sci 2005;33:195-214, doi:10.1146/annurev.earth.33.092203.122626.
[4]Aldo Zollo and Maria Lancieri.Real-Time Estima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for Seismic Early Warning[J].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 2007.
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
(一)复习旧知 完成课前练习
(二)引入新课
1.点击课件,呈现P15的主题图,出现三条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学生汇报: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有221人;四到六年级有239人;
(2)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课的问题是: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3)师:要想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指名列出算式,板书:221+239= 3.观察算式,跟我们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1)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像这样的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我会算。教师要加以表扬。)师:因为这个问题只是问能不能坐得下,所以不一定非要准确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人数,我们可以通过估算,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大概数,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精确的计算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用大致的估算,同样也能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估算解决问题,(板书: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4。
1.提问:我们要先算出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大概有多少人。那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估算呢?你们想自己试试吗?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估算方法 重点汇报以下两种:
(1)将221看成200,239看成200,这样算出200+200=400,虽然我们知道221+239>400,但无法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算出220+230=450,因为450>441,所以坐不下。
4.回顾反思
反思:小组讨论:为什么第一种估算方法不合理?
①引导学生发现:那是因为第一种估算方法将两个数都估成整百数,与这两个数本身的误差比较大。而第二种方法是将这两个数估成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误差小。
②小结:所以,我们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并不是随意的往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随意的估成整百数或整十数。要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5.介绍其它算法:请学生汇报其它算法,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以补充。(1)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40,这样算出220+240=460。因为第一个数估小了1,而第二个数估大了1,所以估出的结果就是精确计算的结果。因为460>441,所以座位不够。
(二)反馈练习:课件呈现P15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2.指名汇报估算方法。
3.学生汇报完毕,教师重点讲解下面的方法:
将196看成200,将226看成230,这样算出200+230=430,因为430<441,所以坐得下。
4.比较分析:本题的估算策略与上题有区别都是将两个数往大估:一个估成整百数,一个估成整十数。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1)给数找家:P17练习三的第5题:课件呈现第5题,将集合圈改成小房子,学生先独立在书上完成,而后汇报,学生直接说结果,教师点击课件,相应的数就飞进相对应的小房子。同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抓鱼:P17练习三的第6题: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要说出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课件上完成操作。
(3)我是妈妈的小帮手:P17练习三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2.变式练习P17练习三的第7题。
(1)课件呈现题目: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已知飞机票是700元,动车票是218元;所求问题是:坐动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因为是求“大约”便宜多少钱,所以本题只需要用估算来解决就行了。
(2)学生独立尝试,估算解决。(3)汇报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700本身就是一个整百数,只要将218看成200,用700-200=500,所以大约便宜500元。
如果有学生说出:将218看成220,用700-220=480,所以大约便宜480元;教师对于这样的方法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四、全课小结,质疑延伸
1.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估算策略与方法,那你们都会了吗
七、作业设计:练习三第9、10、11、12题。
八、板书设计:
估算
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
九、课后反思:
1. 知道计算策略——巧算,即通过容易的题推算出难的题。
2. 知道精确计算与估算。
3. 能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4.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5.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报数的游戏好吗?
要求:我说一个数,请你们说出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看看谁说的又快又准确。
出数:57、82、259、473、698、546、739
2. 师:游戏做的真不错。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1. 师:小朋友,最近我搬新家了。瞧,这里有几张我拍的照片。你们觉得我的新家怎 么样?
2. 师:我还准备买一台微波炉和一只电饭煲,你们愿意帮我一起出谋划策吗?这是我从大商场中了解的商品信息。你们帮我参谋参谋哪个好。 出示商品介绍。
微波炉 三星牌 451元 A 飞利浦 392元 B 电饭煲 三角牌 176元 C 飞利浦 287元 D 3.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请你们每个人帮我挑一台微波炉和一个电饭煲。 先列一个算式算一算要多少钱,再列一个算式算一算我大概要带多少钱比较合适。 交流汇报。
4. 小结:刚才大家帮我挑选了微波炉和电饭煲,还帮我估计了大概要带多少钱。那么, 在估算的过程中,大家都是把实际的价格估成了什么数呢?
生:整十数和整百数。
师:那在这两种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用整十数进行估算。
出示课题:《用整十数估算》
三、巩固新知
师:这里还有一些我准备采购的商品,请大家用整十数估算帮我估算一下大概要多少钱。 (选一个来算一算)
A.榨汁机 185元 电烤箱 308元
B.饮水机 298元 电热水壶 107元
C.吸尘器 349元 电吹风 183元
<<<12>>>
交流汇报。
四、拓展新知
1. 师:刚才大家为我出了许多金点子,还用整十数估算的方法为我估计了买这些东西 大约要带多少钱,你们真的很能干。
2. 师:这次布置新家我还要添置许多东西,还有一些用去的钱要算一算。我一个人算 得有点累,你们愿意帮我算一算吗?
出示:购物清单
师:这里有三组购物清单,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好办法算得又快又正确,好吗?
窗帘 餐具 灯具 300+200 282+201 463+337 298+193 276+195 460+330 308+203 280+200 458+324 3. 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特别地快,你们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好办法吗?
生:先算最容易的300+200,其它两道题的结果可以根据300+200的结果进行推算。
师:很会动脑筋。这两道题的加数与300和200都比较接近,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容易的`题先算出来,再推算出比较难的题目。
生:298+183,我是这样算的:298比300小2,183比200小17,一共小了19,所以298+183的结果比500小19是481。
生:308+213,我是这样算的:308比300大8,213比200大13,一共大了21,所以308+213的结果比500大21是521。
师:真聪明。接下来就请小朋友用这个本领再来算一算其它的题目。 汇报,核对。
五、小结
1.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本领?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1、出示电话机图。问:你能估计一下这个电话机的价格吗?(请几生交流,师作必要的提醒)出示价格。
2、出示取暖器图。问:它的价格接近(板书:接近)300元,你觉得它的准确价格可能会是多少元?(同学们发言),出示价格。
3、师:妈妈准备买一部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300元够吗?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出示课题)那么你能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几百元吗?(突出这两个词。同桌讨论思考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4、请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根据第2个学生回答,出示板书。(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估算这道加法题目的?(可以看加数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
6、看来,知道哪个数接近几百,对于我们的估算是非常重要的。A.出示其余商品,请3个学生分别说说各接近几百元。B.出示P45/1。(让同桌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7、出示 试一试1,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估算了两道题目,得到了两个算式。但老师对这两个算式还是有点不大满意,你知道老师对哪里不满意吗?问:这里用等号行不行?(学生各抒己见,体会以前所学习的符号都不能表达大约等于的意思,需要重新用一个新的符号。)
9、出示现在人们所用的符号。问: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用它来表示大约等于呢?(让学生体会既有等于的意思,又表示不完全相等)
10、师:介绍名称、读法。写法(学生跟老师书空)。读算式。
11、师:刚才我们已经估算出大约是800元。那么如果妈妈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件东西吗?试一试2(点到即止)
12、出示试一试3: 800元可以买回哪些东西呢?(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然后集体交流。)板书3个算式
13、交流后小结:方案有很多,只要它们的总价比800小就可以了。你会很快地估算两个数的和比几百大或是比几百小吗?
14、出示P46/
4、5(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交流订正)
15、出示P46/6(约等式的书写,学生写在作业纸上,交流:买什么,算式。)
16、师:估算有趣吗?连小蝴蝶也来了。我应飞到哪一朵花上呢?(选1题说说想的方法即可)增加302+□1题
17、师:估算还十分有用呢!出示P47/5春游图。问1:学校要为每个同学准备1份点心,大约要准备多少份呢?问2:食堂阿姨已经准备了200份,大约还要准备多少份就够了呢?
一、说“教材分析”
“数学与购物”是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更好体会到“数学缘于生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真正做到“数学为我所用”。
估算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前几册的学习,对估算意识、方法和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估算费用”,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提出“估计花了多少钱”这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计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接着,通过“试一试”的三道生活化习题进一步巩固各种估算方法的应用。最后,在“练一练”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己与他人的表现进行正确的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总结和掌握常见的估算策略。教学难点是:比较分析各种估算策略的适用性及其之间的联系,合理选择所需策略。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以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主要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计策略;再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在小组内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教学的具体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准备对学生说:“周末,淘气的爸爸妈妈带着淘气去超市购物,他们买了很多东西。这张是这次购物的帐单。”呈现帐单,淘气“说”:如果有人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我就请他吃饭哦!此时学生开始积极思考估算的方式,由此引出本课主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估算费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教材原有的情境,该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估算的策略,再和全班同学交流他的思路。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
2、学生把自己的估算策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3、小组汇报。选择一种估算策略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4、教师引导总结各种估算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边总结边板书)
教材提供的估算策略有五种:(1)去尾法,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2)进一法,将个位上的数字往十位进一,变成整十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估出结果的范围。(3)四舍五入法。(4)凑10法。把可以凑成10或接近10的加数分别相加求和。(5)约5法,对个别加数个位估算成5,再求和。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多种估算的策略,最后再汇报交流,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学习、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各学习小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与交流,初步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走进生活,应用拓展。
执教教师:蒙会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0页例7。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初步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准备。
1、口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蒙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玩一玩。但是进入游乐园要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了,有信心得到它吗?课件出示:
10×4
10×8
20×6 700×5
300×7
600×9 9000×7
8000×2
4000×3(1)学生仔细看完每一道算式并在脑海里快速地计算出每道题的答案。(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一评(及时给予鼓励)
2、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
(1)教师出示课件:我们先玩登月火箭。同学们先去看看怎样才能进得去呢?(2)学生回答:门票每人要8元。师:我带来29位同学要玩这个项目,每张票8元钱,我带了250元够够不够呢?
(课件出示题目: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二、合作探究
1、分析问题。
(1)指名读题,(老师出示课件。)说说你从情景图中读懂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老师出示课件。)已知:门票每人8元,三(1)班有29人参观。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老师出示课件。)“带250元钱够吗?”(3)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
(4)指名回答,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只列式不计算。(学生独立思考)(5)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29×8(6)你们怎么才知道我带的钱够不够要和那个数比呢?怎么知道够不够呢?(如果买门票需要的钱大于250元,说明不够;如果小于250元,说明够了;等于250元刚刚好。)
(7)那么,根据我们同学刚才所说,如果29×8的结果大于250,就说明什么?结果小于250呢?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8)我们是用笔来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的数就可以了呢?
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在拿出纸和笔来计算是不是有点麻烦呢,这种情况一般是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的。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怎么估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6)引出课题。出示课件板课题:乘法估算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独立思考: 29×8大约得多少?
(2)小组交流: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小组的人,大家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3)小组代表汇报:
(课件出示)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们就把29看成30,用30乘8的等于 240元,那么29×8大约等于240元,怎么表示呢?(4)请大家看一下知识宝库就知道了,课件出示: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课件出示:29*8≈240(元)怎么读呢?
(5)学生齐读。出示前面的课件:29*8≈240(元)
(6)判断:(我带了250元钱,够吗?)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30人买门票才需要240元,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怎么答题?课件出示答语。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P70,“想一想”:(课件出示)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更正。
(2)教师指名回答(92*8把92看成90,再用90*8=720元,再和700比较,720元多于700元了,所以700元不够买门票。带800元够了。)
2、(课件出示)小结:我们在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时,可以把多位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再和一位数相乘,估算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三、巩固应用
1、试一试(教师课件出示题目)
549×7≈ 69×8 ≈ 397×3≈(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小组讨论,指名回答。(2)课件出示小结:
估算:把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计算。
2、估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题目)21×6 48×5 397×3 510×7 61×7 38×9 学生快速看题目,并举手回答,叫其他同学把听到的答案记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并判断答案的对错。(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3.生活中的数学(课件出示题目)生活中的数学:
①商场今天搞特价,柚子每个3元,要买18个,大约要多少元? ②商场今天搞特价,葡萄每斤4元,要买13斤,大约要多少元? ③商场今天搞特价,苹果每斤4元,要买21斤,大约要多少元?(1)指名叫学生读题。
(2)学生自己列示并解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四、总结提升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估算的表示方法: 29×8 ≈240 “≈”读做:约等于 估算:把数看成最接近的
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进行计算。五.布置作业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第15页例4 【课程标准描述】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交流讨论能够综合具体情境,用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进行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题的交流讨论,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体验估算的多样性。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正确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用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进行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来评价目标1。
2.通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的正确率来评价目标2。3.通过巩固练习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数字智勇大闯关
1.235和357的和能闯过500吗? 2.465和436的和能闯过1000吗? 你是怎样思考的?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分析与解答。
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预设: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想一想,不通过具体计算,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预设: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小结: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预设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评价目标1)
3.对比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196大于190,226大于220,196+221一定大于41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196小于200,226小于230,196+221一定小于430,430小于441,坐得下。
小结:在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如果用估小的方法不能确定结果,可以用估大的方法进行估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取估算的策略和方法。(评价目标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估算出每条小鱼身上算式的得数,再将鱼分别和相应的框连线,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评价目标3)
你想怎样估?估算结果是多少?在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221 + 239 > 441 196 + 226 <441 ↓ ↓ ↓ ↓
220 + 230 = 450 200 + 230 = 430 450>441 430 <441 坐不下 坐得下
学习目标检测】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教材第30页例9和第31~32页练习六第4~7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除法估算,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2.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形成估算的意识。3.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并体会在运用除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情境引入,揭示课题。2.复习乘法估算11×18。
3.变换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估算。
(1)每排摆11张椅子,摆了18排,最多能坐多少人?(2)每支圆珠笔11元,买18支大约要准备多少元? 小结:在利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估大,有时需要估小。
【新课讲授】
1.估算223÷4的商在哪两个数之间。
20与30、30与40、40与50、50与60、60与70、70与80 引导学生利用口诀方便地估算出结果: 可以把223看作200:223÷4≈50 可以把223看作240:223÷4≈60
小结:把被除数看成整十数,通过口诀估算出近似的结果,我们就很快地知道商在50和60之间。
2.教学教材第30页例9。(1)出示第30页例9情景图。18个箱子够装吗?
(2)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够装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交流。(3)分析与解答。
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讨论交流、汇报。(4)汇报方法。
可以把182看作180:180÷8≈20>18 不够装。可以把18看作20:20×8=160<182 不够装。
(5)回顾与反思。
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与交流、汇报。
引导小结:把被除数看成整十数来估算,除了要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外,还要注意选择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更精确。
【课堂作业】 1.估算下面各题。
83÷9≈
178÷8≈
178÷6≈
质疑:后两题的被除数都是178,为什么有时看作160,有时看作180?
小结:在除法估算时,要根据除数确定把被除数看作什么数来估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1)小明4分钟跳绳282下,小英6分钟跳绳357下,平均每分钟谁跳得多?
(2)229位老师参加一日游,现在安排了4辆客车接送,平均每辆车大约要载多少位老师?
小结:在运用除法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估大,有时需要估小。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31~32页“练习六”第4~7题。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估算(2)
例9: 问题18个箱子够装吗?
可以把182看作180:180÷8≈20>18 不够装。
可以把18看作20:20×8=160<182 不够装。
在运用除法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估大,有时需要估小。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引入新课
昨天老师去买手机,看中一个,价钱是896元,怎样付钱比较方便?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401608597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 新授
老师又在商场转了一转,看到了这些商品。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6)200哪来的?(同桌讨论。指名说。)
7)指导说法: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要几百元?
1) 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 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你想买哪两样东西?估计要几百元?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提醒:为了方便你过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的时候还记得你买了哪两样东西,最好用笔记下来。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2)同桌说一说。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做题。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 指名说估算结果,是怎样想的?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3)生独立计算。4)指名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思考:什么情况下是够坐?什么情况下是不够坐?
3)我们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400人)大约有400人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比400多一些,可能比400少一些)
4)这里是比400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呢?怎么看出来的?(195和198都比200少一些,所以和比400少。)
四.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6×70=200×5=400×3=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小明家的梨园丰收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爸爸正在摘梨呢,他们家的这8棵梨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小明提出建议把梨全部摘下来称一称。
你们同意小明的做法吗?为什么?
爷爷建议怎么做呢?爷爷建议我们怎样得到8棵梨树的产量?
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棵梨树能摘梨91千克,8棵梨树能摘梨多少千克应该怎么列式?
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我们可以对91×8进行估算。
为什么要把91千克看做90千克而不看做100千克呢?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约等于符号。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题后全班订正。订正时抽学生分别说明估算过程。
2.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估算呢?
爸爸一棵梨树上的梨卖了197元,8棵梨树上的梨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呢?怎样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呢?
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
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估算197×8吗?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试着估算后全班汇报。
如果有其他做法,则请学生说明理由,再组织全班讨论。
由此看来,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3.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求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怎么列式?
(2)教师:求3辆这样的汽车能不能坐下所有的学生怎么办?
教师:怎么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2,4,8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20+20+20+20+20=×()=()
400+400+400+400+400+400=()×()=()
在学生完成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估算卖出T恤的件数
出示:欣欣商场5~9月份平均每个月卖82件T恤,帮售货员阿姨算算这5个月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T恤?
学生用82×5≈400估算出5个月一共大约卖出T恤400件,在学生汇报时要求说出是怎样估算出来的。
2.估算卖出冬衣的件数
教师:看来欣欣商场T恤的销售量还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本商场12月份冬衣销售的情况:(出示下表)
种类毛衣大衣羽绒服夹克其他
数量(件)7270687069
你能很快算出大约销售了多少件衣服吗?
怎样才能做到“很快”呢?
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你准备怎样来估算这道题呢?
在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把每个加数都看成了哪个整十数?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你是怎样想到用乘法的呢?
你们的这种方法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现在你能再把这道题和估算卖T恤件数那道题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那后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3.练习巩固
教师:你们能很快估算出欣欣商场7月份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服装吗?(出示下表)
短裤西裤休闲裤连衣裙短裙其他
29730030530030030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全班汇报。汇报时说清楚:是怎样估算的?为什么要像这样估算?算式里用的是什么符号?特别要说到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300。
4.小结估算方法
在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本节课学习的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几个都同时接近某个整十或整百数相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小结:到底该怎样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呢?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7,9,10题,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略)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估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要用到估算的地方?举一、两个例子写在你的作业本上。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4=10×4=12×4=
3×2=20×2=23×2=
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把你会算的算式计算出来?
其他的题同学们会做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茶杯图。
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12×4。
为什么?
估计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通过估算,我们知道这道题结果的大致范围,但是要知道这道题的准确答案,还要用到笔算。我们具体来算一算。
你能指出这8个茶杯在图上是哪8个茶杯吗?
还有哪些茶杯没有算?
盒子里有多少个茶杯?
教师用写有“0”的纸块盖住12×4中个位上的2,现出10×4。
谁能把计算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最后的乘积是多少呢?在我们估算的范围内吗?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32×2,21×3,22×4。
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怎样算吗?
教学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1大题第2小题和小棒图。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
看着小棒图,同桌说一说你怎样计算34×2。
请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大题第1,2组各小题。然后列竖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像这样说出有联系的三道乘法计算题吗?
你觉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联系。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1横排的4个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的。
四、课堂小结
【比较与估算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下册估算教案01-17
除法的估算的教案02-28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法估算教案06-17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数学教案01-02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案06-20
传统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比较和分析03-22
估算教学01-02
估算的教学方案06-19
运用估算解决问题09-13
估算的教学反思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