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鸭找朋友活动反思(精选7篇)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丰富相应词汇:孤单、蹦蹦跳跳。
2、能大胆运用有礼貌的语言拒绝别人。
3、活动中感受礼貌交往的快乐。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立体动物图片:小鸭、小兔、小猫、青蛙。指偶:鸡、猪、狗、猴、鸭、青蛙、乌龟、牛等。
活动过程:
一、理解故事,学习动物之间的对话
1、讲述故事理解词:孤单
2、分别出示小兔、小猫,讨论:小鸭请它们到池塘里玩,它们该怎么说? 学习词:蹦蹦跳跳
3、出示小青蛙,讨论:青蛙会和小鸭在池塘里玩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为什么?
4、小结:小兔小猫因为不会游泳,不能和小鸭在池塘里玩,但是他们能有礼貌的拒绝小鸭。
二、迁移运用,学习有礼貌的拒绝别人
1、扩展故事,引导幼儿对话
青蛙和小鸭玩了一会去捉害虫了,小鸭子又是一个人在池塘里游呀游:“哎,好孤单,真没劲。”谁来了?它会和小鸭一起在池塘里玩吗?
2、引导幼儿戴上指偶,与小鸭对话 请小朋友看看,想想,你的动物朋友能和小鸭在池塘里游泳吗?怎么对小鸭说。
3、交流:刚才没有到池塘里和小鸭一起游泳的是谁?怎么跟小鸭说的?
4、小结:小鸭找到了很多有礼貌的朋友,心里非常快乐。
三、游戏活动,感受礼貌交往的快乐
你想和别的动物做朋友吗?
引导幼儿与别的小朋友有礼貌的相互交换指偶。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不能答应别人的时候,也要用有礼貌的话告诉他,这样我们就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不能答应别人时,要有礼貌的拒绝。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动画很感兴趣,故将此活动的内容设计成Flash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活动开始,我先将一幅不高兴的小鸭子图片呈现在幼儿面前,果不其然,幼儿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了过来,顺势让幼儿想一想小鸭子为什么不高兴呢?“它找不到妈妈了.”“小鸭子迷路了.”“小鸭子想到不高兴的事情了……”孩子们的答案总是让我眼前一亮。听完孩子的答案后,引入活动主体部分,继续和孩子一起欣赏Flash动画。我先后播放了故事中的小动物——小兔子、小猫、小青蛙,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掌握住故事内容,我将故事分段来进行播放,边播放课件边进行讲述,讲述过程中及时引导幼儿说出重要的句子,最后完整地欣赏故事。为小班幼儿最大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我运用了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通过故事内容,让孩子们知道有了朋友的快乐,并懂得了与朋友相处要礼貌相待。整个活动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我是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朱文华。
人生的存在就在于吸纳和释放。吸纳的是人间真情、科学知识,使自己不断地成长;释放的是满腔热情、经验能力并传递给他人,回报于社会。从教28年,我就是本着吸纳和释放这样的人生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对幼儿教育的挚爱,从而也享受着幼儿教育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对教育对象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情境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一直进行着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我深切体会到,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教育功能和积极作用,就必须让情境承载真、情、趣、美四大教育元素。围绕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创设“真”的情境,把握境中之“情”,运用情中之“趣”,营造情境之“美”,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同化”新经验,在“顺应”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
2.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
活动准备
筷子人手一双,每组一盆豆子,PPT:美丽的筷子、外国人进餐、筷子的发展,图片:握筷姿势图。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兴趣
1.猜谜:兄弟两个一样长,上下饭桌总成双,酸甜苦辣好滋味,都请它们先来尝。
2.幼儿学习正确表述:两只筷子,一双筷子。
二、欣赏筷子,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欣赏筷子。
(1)提问:谁家里有筷子?你家里的筷子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一下。
(2)看PPT“美丽的筷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筷子。
2.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提问:我们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那美国人、法国人这些西方人吃饭用的是什么呢?
(2)幼儿观看外国人进餐的PPT。
(3)游戏:餐厅游戏。
教师给小朋友看不同的进餐图片,幼儿觉得是中餐的,就模仿中国人吃饭,觉得是西餐的,就模仿西方人进餐。
3.了解筷子的起源。
(1)提问: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其实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你知道筷子是怎样发明的?
(2)教师出示筷子发明图,请幼儿给这些图排序。排序后教师结合PPT简单介绍筷子的发展历史。
三、学习使用筷子
1.幼儿第一次尝试使用筷子。
(1)提问:中国人发明了筷子,每个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你们也想用筷子吗?
(2)幼儿拿着筷子尝试去夹豆豆。
2.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幼儿拿着筷子练习。
3.幼儿再次尝试使用筷子夹豆豆。教师表扬不怕困难、坚持练习的孩子。
四、了解使用筷子的一些安全、礼仪知识
教师用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不正确的筷子用法,提醒孩子不玩筷子,吃饭时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
活动分析与改进
分析内容: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将逐步从使用小勺用餐,过渡到使用筷子用餐,有部分幼儿也已经有了使用筷子用餐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中班上学期进行本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分析目标: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不仅满足幼儿生活技能学习的需要,也让幼儿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和眼、头、身体的动作协调一致,同时在活动中还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知识及进餐的基本礼仪。另外,关于“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这条目标是幼儿已有的认知,不需要定在目标里。在活动中幼儿对不同外形特征的筷子有一定的兴趣,但又不完全了解,因此,建议可以将这条目标重新调整,改成“了解筷子的不同外形特征,有乐意使用筷子的愿望”。这样目标就根据《纲要》的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分析过程:由于幼儿思维呈直观、具体和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有目的地创设和运用多元感官的学习场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建议将教学活动的场景创设成与本次活动密切相关的“娃娃中餐馆”,让幼儿一下子就进入进餐的游戏情景。活动就在进餐的游戏中进行,幼儿来餐厅进餐一观察不同的筷子一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一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一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方法及用餐的礼仪。
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学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原来的方案是让幼儿先自己尝试使用筷子,在对筷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通过语言、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有了一定的握筷基础后,马上让幼儿用筷子练习夹豆子。整个过程中,教师说教、幼儿看图片的时间太长,而且幼儿刚学习使用筷子,马上就让他们夹豆子,难度太大,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建议让幼儿在进餐游戏中不断操作练习,将活动过程这样调整:
一、幼儿进入餐厅,认识筷子
幼儿进入餐厅后,马上就看到用餐的筷子,由于每位幼儿用的筷子都不一样,引起了幼儿对不同特征筷子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着重从色彩、材质、造型方面引导幼儿相互观察、交流、概括。知道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我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二、游戏:娃娃中餐馆
第一盘炒什锦:(有各种蔬菜、荤菜)请小朋友用筷子夹一些蔬菜和荤菜到自己的盘子里。(提醒孩子只能用筷子夹不能用手抓)在进餐过程中,有的幼儿会用筷子夹菜,可有的幼儿怎么也夹不起来。怎么办呢?让会用筷子夹菜的幼儿来传授经验。教师再和幼儿一起将用筷子的方法编成儿歌:小小筷子本领大,吃饭夹菜全靠它;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拿起小筷子;食指中指管外筷,无名指放在里筷下;轻弯食指和中指,夹起饭菜吃得香。朗朗上口的儿歌并配上PPT进行演示,不仅生动有趣,也深受幼儿的喜爱。
第二盘是馄饨:幼儿用刚学会的方法学夹馄饨,数数每人能吃到几个馄饨。让幼儿在吃馄饨的游戏中,巩固练习用筷子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深入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关注个别差异,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找到适合的练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盘才是夹豆子比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夹豆豆,比比谁夹得又快又好。教师和幼儿共同比赛,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享受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大家来评“进餐小明星”
最后让幼儿评出今天的“进餐小明星”,并说说理由。幼儿都会从用餐技能、礼仪等方面来评。在评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用餐时不玩筷子、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等等用餐的礼仪。
对改进活动的反思
将教学过程创设成餐厅游戏的“情境教学”,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角色间的情感交融、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将活动目标、内容、方法镶嵌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中,能形成以“真”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手段,以“美”为整合,以“周围生活”为源泉的情境教学。
1.以“真”为核心——根植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的“和筷子做朋友”作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真实的情境,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鱼得水。
2.以“情”为纽带——达成师生的情感交融。建立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是教学强有力的纽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共同进餐的平等而又融洽的师幼合作关系,并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幼儿,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幼儿的情感。情感交融反映了师幼之间既悦纳自己,又接纳了对方,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以“趣”为手段——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儿喜欢通过假想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参与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娃娃中餐馆”这个带有鲜明主题的、连续的、持久的、丰富的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情境一幼儿一教师”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在这样的磁场环境中,三者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练习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一方面抓好教学的个体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想想、说说、练练;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又说又练,做到教师和所有幼儿的充分活动,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
4.以“美”为目标——实现有效的教学整合。“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要像艺术那样吸引幼儿。在教学中,我们创设美的场景、美的画面并配合儿歌音乐,将场景、游戏、情感、行为、语言融为一体……以“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在“娃娃中餐馆”的情景中,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特征的筷子,并自己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更加优美协调。在进餐的过程中,了解安全常识和基本礼仪,学习怎样做个“行为美”的文明人。修改后的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目标的整合之美、活动过程的情景之美、活动手段的多样之美。
他说,自己小时候是大家庭,兄弟姐妹多,住在四合院,邻里也生活在一起。见面时打招呼:您吃了吗?吃饭时更互相谦让。客人放下筷子,主人不会忘记问:吃饱了吗?要不要再来点什么?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也小了,一般就3口人,住在单元楼里,孩子最缺的就是朋友。孩子在家里,常常都是大人照顾他,没有他照顾大人的机会。只要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大人都不由自主地先尽着让孩子吃,孩子也想不到要把好吃的留给别人。这次有机会让我们的孩子扮演一下做主人的角色,让他有机会为小客人着想,对他一辈子都会有好处。这位家长说得太好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什么都不缺,缺少的就是朋友。为了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应该努力帮助孩子找朋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除了血缘关系,人的一生必然要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人和人之间,只有相互支持、相互关照,才能形成融洽的关系,才能用合力去克服各种困难,绘出人生的美景。“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善于关照别人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够处处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朋友的人,一旦离开家庭就会寸步难行。因此,学会交朋友应当是学会做人中的重要一课。
交朋友,包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些都不能只靠讲道理。现在的孩子,许多道理都是明白的,只是缺少实践,缺少体会,缺少经验,因此也就不能养成习惯。我们不应当批评他们言行不一致,问题在于品德的培养,除了明理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养成”。养成,就是多次的实践,多次的反复,终于形成的习惯,成为看上去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再讲什么道理,不需要经过反复思考、掂量就会那样做的事情。这种多次反复的实践,又不是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那样只能造成逆反心理,达到相反的效果,而不能达到养成的目的。
设计者:凌俊妍 活动内容:故事《小鸭找朋友》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鸭要找会游泳的朋友。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小鸭找到朋友后的快乐。
3.初步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语言,了解交朋友时的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
课件《小鸭找朋友》、音乐《母鸭带小鸭》。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播放《母鸭带小鸭》的音乐,带领幼儿学做小鸭游泳的动作走进教室。
师:好,小鸭子游过泳,上岸喽,抖一抖,洒一洒身上的水。小鸭子们开不开心啊,可是还有一只小鸭子它不开心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边说边做动作)
幼儿讨论——师总结:哦,小鸭子很孤单,没有朋友陪他,他想找好朋友。(师可自演自说。让我们来问问小鸭子吧:小鸭子,你为什么不高兴啊?没有朋友陪我一起玩,我想要找朋友。)好,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啊,小鸭子是怎么找朋友的。
二、幼儿欣赏课件,理解故事。
师:小朋友告诉我小鸭都找了谁做他的朋友?
师:“最后,谁成为小鸭的好朋友,陪小鸭一起游泳了?”(小乌龟)师:“为什么小鸟、小兔不能陪小鸭游泳呢?”(幼儿思考讨论)
过渡语:我们一起来再看看动画,听听小鸭对它们说了什么话?
三、分段欣赏故事(练习对话)
1、播放第一段课件。
师:小鸭子游啊游,遇见了小鸟,小鸟怎么么过来的啊?(飞过来的,引导幼儿做小鸟飞的动作)。
师:小鸭对小鸟说了什么了?(个别幼儿-集体)
师:小鸟怎么说的?
师:小鸟真有礼貌还说,对不起。
2.、师讲述:一只兔子走过来了,兔子怎么过来的啊?(师引导幼儿学小兔跳的动作)说
“你能和我一起游泳吗”(引导幼儿一起说)
兔子说——(个别幼儿-集体)
“对不起,我不会游泳,你找别的朋友吧!”(强调“对不起”三个字)播放第二段课件。看看小朋友们说的和动画上一不一样。
3、师讲述:一只小乌龟爬过来了(引导孩子做爬的动作),小鸭说:(个别幼儿-集体)
“你能和我一起游泳吗”
小乌龟怎么说的?
播放课件最后一段。
4、师:小鸭找到谁做朋友?幼:小乌龟
师:为什么小鸭最后和小乌龟成为好朋友呢?幼:小乌龟会游泳。
哦,会游泳的小动物才能和小鸭成为朋友,除了小乌龟是它的好朋友,还有谁会是它的好朋友呢?
幼儿:小鱼。
师:那让我们来学学小鱼游泳的动作吧。
幼儿:小蝌蚪。
师:也我们也来学学。
小鸭找到和它一起游泳的好朋友了吗?它找到会游泳的乌龟朋友后心里感到怎么样?(很开心、很高兴……)
四、结束
师:小鸭找到了朋友,非常开心。我们也来找找朋友吧。
小朋友们下位找自己的好朋友。
在《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的音歌声中结束活动。
五、活动反思
此次教学活动的展开,孩子们的热情都很高,能与我互动开来,课堂气氛非常好。我充分抓住了故事中的细节动词,例如:兔子走、小鸟飞、小乌龟爬等动物分别走来的动作与幼儿展开模仿和互动,并充分体验了小鸭子在找到了朋友后的心情,以孩子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在课上,有细节我还是没把握住,在最后幼儿引申和想象部分,我没有很好的收住,课堂纪律有
小鸭子天天自己玩,真没意思。于是,他开始找朋友。他离开家,走了一会儿,走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他东张西望,看不到一个小伙伴。小鸭子像个泄气的气球,就在这时,一只小甲虫探出头来看着小鸭子。小鸭子扭扭脖子,急忙问道:“你能和我做朋友吗?我们一起玩。”小甲虫看着小鸭那无辜的眼神,狠心地拒绝了。
太阳快要落山了,小鸭加快步伐,一边跑一边对太阳公公说:太阳公公你走慢点好吗?”当然太阳公公没有回答。小鸭像飞机一样,一下子跑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的沙滩上找朋友了。一只海鸥从他头上掠过,小鸭大声叫到:“小海鸥你能不能和我做朋友呢?”小海鸥之前也听说过小鸭的故事,所以小海鸥也不想和他做朋友。太阳慢慢地落山了,小鸭也该回家吃饭了。回家到家小鸭边吃饭边问妈妈:“为什么大家不和我做朋友呢?”鸭妈妈说:“不管你做错什么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吃完晚饭小鸭找到爸爸和他道歉。这事也被传得越来越远。
设计思路: 小班的幼儿已来园两个多月了,渐渐适应了幼儿的日常生活,初步开始自己社会交往。常常会听到“刘淳祥是我的好朋友”“老师是我的好朋友”等等的话语,甚至有时候有个别小朋友因为生病很长时间没来幼儿园,一来园就受到其幼儿的热烈欢迎。回家时,也能主动跟其他小朋友告别,幼儿园成了小朋友们交往的小天地,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成长,借用小鸭找朋友这一故事,体会到交朋友的乐趣。活动目标: 1、愿意在集体中安静地听故事。 2、能听懂故事内容,体会找朋友的乐趣。 3、尝试用简短的语句来回答问题。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图片,小鸭玩偶。活动过程:1、导入 今天我们小一班来了一个客人,你们听,他来了,(教师用呷呷的声音),你们说说他是谁啊? 今天小鸭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 小鸭说了:想听故事,那就要来考考小朋友,你们本领大不大,好吗?2、出示图片,供幼儿观察。 小鸭又说了:我要考小朋友的问题呢,其实很简单,答案都在图片里。 老师说:小鸭已经对我说了,说答案都在图片里,小朋友们老师跟你们一起来找找看? 问题:图片一,出现了那几个小动物?图片二上接着又出现了谁? 猜猜图片上你觉得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教师:刚刚小朋友们已经开动小脑筋了,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到底有没有小朋友猜对了?3、播放动画 原来啊小鸭在找朋友玩,可是小鸟不会游泳,所以啊不能陪小鸭玩了。 接着小鸭又找到了那个小动物啊,猜猜他会不会成为小鸭的好朋友,为什么? 教师:最后小鸭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为什么最后是乌龟成了小鸭的好朋友? 教师: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可以成为小鸭的好朋友?4、幼儿自己来找朋友,说说自己的理由5、结束 让幼儿去大自然找朋友。
“我能用Google搜索到那里的任何东西,除了人。”Patrick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我之前以为已经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
这段经历让他萌生了创造一款“人肉搜索引擎”(People Search)的想法。只是Facebook效应引发的“All things social”浪潮还没席卷大部分人生活的时候,你很难搜索到关于一个人真正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而当派对场所、教育职业技能、兴趣、宗教信仰、政治主张和婚姻状态等信息都变成人们分享在Facebook、LinkedIn、Twitter和Google+等社交工具上的数据,且总量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的当下,通过一款搜索工具找到一个你需要找到的人,毫无疑问变得容易了。
Patrick Riley找到了合适的机会把一款关于“人”的搜索产品变成现实。这款产品被称作“Ark”,中文意思是“方舟”。3个月前,它刚从聚集了最聪明的创业者的硅谷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毕业,并获得了来自Andreessen Horowitz、SV Angel和Greylock Partners等硅谷顶级投资机构总共420万美元的种子期(Seed Stage)投资—这几乎是历史上最大的种子期融资规模。Patrick相信,充足的种子基金能让这款改变搜索引擎的产品摆脱一切羁绊、不受外界控制地快速发展。“我们不希望投资者在我们的董事会里对每个决定投票,我们完成融资就想回去写代码。”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Ark的办公室位于伯克利以东约20英里的小镇奥林达(Orinda),离旧金山和硅谷相对较远。但它却相对形成了一个独特融洽的氛围:Patrick Riley从本科到博士学位的所有经历全部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k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Yiming Liu是伯克利信息技术在读博士和搜索技术专家,目前的18名正式员工的大部分也都来自伯克利。他们计划在接下来的暑假从伯克利招收大量的前端工程师和搜索引擎工程师实习生,用两个月让Ark的“人肉搜索”体验显著提升到一个高度,然后正式发布。在年底之前,他们的规模将达到50人。
5月下旬在纽约举行的TechCrunch Disrupt上,Patrick Riley用一幅图解释了Ark可能会是什么:左侧圆圈是Google,右侧的是Facebook。他问台下听众:“如果Google和Facebook之间休战的话,它们会一起做什么?”答案是:一款关于社交网络信息的搜索引擎。
但它们现在水火不容。“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认为是Facebook屏蔽了Google的爬虫?事实上大约600万个Facebook的页面都被Google抓取了。问题在于Google并不想让自己的搜索结果太多来自Facebook,它们宁愿希望这些结果来自Gtalk和Google+。”Patrick对《第一财经周刊》说。相反,他相信如果Facebook下决心进攻搜索的话,会很快就成为世界第二大搜索引擎。但这并不是Facebook的优先级,而且它只能搜索到自己页面上的信息—其他几乎任何独立的平台,包括Twitter、LinkedIn和Google+,都会限制Facebook的渗入和抓取。
“而我们是一款中立的搜索引擎。”Patrick说。他认为Ark的长期使命是,成为一款搜索社交生活的工具(Search Your Social Life)。
作为一款搜索人的社交生活工具,Ark的工作原理是:索引来自Facebook、Twitter、LinkedIn、Meetup、Mixi(日本领先社交网站)和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关于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把这些信息聚合起来分析处理—当人们通过关键词和Ark的数十项过滤选项进行搜索后,它会自动呈现出你想找到的人的列表。
它可能会出现以下的情景:你的地理位置标签选择为“北京国贸”,活动选项是“瑜珈”,你或许就能找到可以下班之后一起去瑜珈会所办打折卡的人。如果你从伦敦到北京做大学访问学者,设置城市为北京,设定就读学校是北大、清华或人大等任何一所中关村附近的高校,锁定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能找到最合格的中文辅导老师。你还可以搜索供职公司是百度或腾讯,职位是产品经理,性别为男的家伙们,然后按照搜索结果挨个发信息询问是否可以做你新创建的公司的产品合伙人。如果你只记得你三个月前在一个聚会上邂逅的女生叫Miranda,她说她的星座是双子座,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念大三—把这几项结果勾选和填写一下,那么当时你忘了要她的电话号码好像也没什么可后悔的了。
而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社交网站上用户的个人页面填写的信息,以及滚动更新的“信息流”。从搜索角度,这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的任务:首先是人们关心的隐私问题,其次是一个人的信息和自我描述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交网站—比如在Facebook上更多是个人生活,在LinkedIn上更多是职业信息,在Meetup上更多是兴趣社团,如何通过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辨认出它们属于同一个人,仅仅是通过一个名字、性别和城市这些简单的标签?还有,当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对自己的信息做出重大更新之后,Ark需要多久才能抓取到它们,然后把它们呈现在自己搜索的结果里?
Ark声称他们可以解决用户对隐私问题的顾虑,比如在一个人注册为Ark的用户时,它授权Ark可以提取和索引他的个人数据。Ark会提供不同的标签,标记出这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哪些信息可以选择被公开搜索,而哪些信息仅为个人可见,以从产品设计上取悦用户来赢得他们的信任—Ark需要在这个前提下从各个社交网站上提取尽可能庞大的数据和信息。
这只是挑战的开头。“抓取社交网站上的数据其实是我们的工作中最容易的部分,”Ark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Yiming对《第一财经周刊》说,“真正有挑战的部分是如何对这些大量的关于人的个性化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校正,以确保它们的精准。”
它最终实现的结果是People Rank(人的排序)。正如同Google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了一套页面排序(Page Rank)的算法那样,Ark的搜索引擎工程师们正在通过一套能精确判断出哪些关于人的搜索结果最符合搜索者的预期的算法,并最终把这些被搜索出来的“人”,按照精确度和相关性的排序呈现在人们面前。Patrick说,他们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和专利。
如果真能实现的话,这显然是搜索的重要进步。搜索革命一直也是Ark的孵化训练营YCombinator的创始合伙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最关注的未来趋势之一,最近几届Y Combinator毕业的创业公司中有若干家都与搜索相关,比如与Ark同届的二手车信息搜索引擎Carsabi,以及前两届毕业的与Ark颇为相似的Greplin—它允许人们在自己的Facebook、电子邮箱、Gtalk、Twitter和LinkedIn等数据中进行搜索,管理自己的社交网络信息。但从搜索自己的社交信息,到通过海量的社交网络数据搜索到自己希望找到的那个人,显然并不是一个层面。
Ark也在同时开发基于移动平台的版本,这是它为什么疯狂扩张团队的原因。而移动版Ark甚至可能与它在电脑上的版本同时正式推出。其实,移动版的Ark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帮助你寻找陌生人的应用程序。当你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按照你事先勾选好的搜索选项,Ark会根据你所在的地理位置推送给你它认为你最需要认识的人:当你从芝加哥起飞的航班在旧金山国际机场落地之后,你打开手机上的Ark应用,它会按照你的搜索设置,找到可能会和你一起出现在旧金山自然博物馆或Great American音乐厅的同道,以及可能在SF New Tech创业者定期Demo和聚会上遇到的潜在合作伙伴。甚至可以显示他们的地理位置离你还有几英里—如果离得太近的话可以直接约喝一杯咖啡。
这有点类似当前硅谷相当热门的“认识陌生人”的一系列社交工具—比如基于地理位置和社交网络信息的Highlight和Banjo。Highlight在今年奥斯汀的SXSW大会上迅速火爆,它可以帮助你找到社交网络上的老朋友并认识新的朋友,设计也很漂亮。Banjo去年7月发布后9个月即获得了100万名的用户,超过了Facebook、Path、Pinterest和Twitter的早期用户成长速度。
尽管在将用户连接在一起这事上每个玩家都有一套办法,但Ark是一款属性不同的产品。Patrick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不同于Highlight和Banjo需要登录才能寻找和搜寻附近的好友和陌生人信息,未来的Ark移动版甚至无需登录就可以直接搜索,而且更多的标签和过滤选项能帮助人们找到更符合他们需要的“陌生人”。“它的架构是基于搜索设计的。”看上去,它做了一切Google和Facebook可能做但没做的事,也因此引来了Facebook的兴趣—Patrick声称Facebook在5月曾与他们接触商谈收购的可能性,但被他以想做一些更酷的事为理由拒绝了。此外,他还透露,腾讯一位“首席××官”(C Level)级别的高管以个人名义投资了Ark。
但他同时小心翼翼地表示Ark并非Google的竞争者,而是一个补充。社交网络的爆炸产生了庞大的社交化数据,只是这些海量数据在互联网上很少获得被直接发现的机会。人们并不能通过Google找到它们,而Ark将来可以与这些数据发生更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希望让大家知道的是:请你们使用Google,但那些在Google上搜不到的东西,用Ark。”
所谓在Google上搜不到的东西,就是Ark所谓的“Search Your Social Life”(搜索社交生活)。在未来,它包括的可能并不仅仅是人的基本信息。
当你要去参加一个派对,你怎么记住派对的地址?你可能会说Gmail或Facebook,但如果你不记得这些信息在哪里发生的了呢?也许你用Evernote,但你仍然需要自己把信息复制下来,然后记录在Evernote里,但这是不是最简单的方法?
Ark试图让人们相信,这些从社交网络上产生的信息流都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比如当你又记不住要参加的派对的地址,甚至忘了一开始是在Gmail邮件、新浪微博还是QQ的对话中获得消息源的话,用Ark搜索或许将帮你解决这一切。它可能来自你的社交网站信息流(包括你与好友在互相空间上的留言),更可能来自不同社交网络平台的各个角落—可能你通过派对的时间和主题的搜索,在其他人的社交网络信息流中找到了这个地址。社交网络的庞大数据并不仅仅用来让Facebook和Twitter们给你推送所谓的精准广告,它还应该帮助人们触及一些从未到达过的新疆界,比如关于“社交生活”的一种新的搜索引擎。
但这些功能目前还未能出现在Ark的产品中—整个Ark的搜索仍处于测试的早期。但已经有人尝试着接近了Ark关于“搜索社交生活”的图景。两年前毕业于Y Combinator的Greplin,近日已经改头换面成另一个品牌Cue。在可以搜索个人在社交网络上一切个人信息的基础上,Cue通过导入和整合人们这些庞杂的个人社交数据,帮助你自动管理行程、地址、联系人、旅行计划、会议安排和社交媒体更新。它将更像是个人生活助理而并非仅仅是一款搜索工具,正如Cue的Slogan所说的那样:预知未来(Know What’s Next)。
而这一切关于未来的管理和预知都是基于社交网络的生活展开的。当一个与Ark有着同样背景的公司逼近一个近似目标的时候,不知道这对Ark意味着什么。
不过这至少说明它们都有着看似很难实现,但或许可以变成现实的使命。这样的使命会让一个创业变得不同且充满刺激。“Google一开始想做的不过是一个卖给大公司的企业搜索引擎,但它后来的使命变成了整合全人类的信息,Foursquare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签到,但它现在的愿景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容易,”Patrick对《第一财经周刊》说,“Ark是一款基于人的搜索引擎,从长期看,它是你搜索社交生活的工具。”
联系编辑:gaoyulei@yicai.com
【小鸭找朋友活动反思】推荐阅读:
小鸭找朋友活动方案09-23
小鸭找朋友教案07-01
小鸭找朋友童话作文01-10
《小鞋找朋友》小班活动反思03-26
找朋友反思11-26
小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找朋友》05-24
大班游戏教案《找朋友》及教学反思02-04
找朋友韵律活动教案11-09
幼儿园中班教案《桃花找朋友》含反思09-06
小班活动设计找朋友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