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管理工作(精选8篇)
陈述彬
[论文摘要]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管理也就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对社区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推动社区管理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 社区管理 自治 社区服务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它是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得到增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社区管理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社区管理的好坏就会影响城市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笔者本着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对社区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推动社区管理的发展提供可参考。
一、社区管理现状
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在我国,把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连用,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我国社区管理是在社区多项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以后提出 来的。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主要的原则是便于服务管理、便于社区资源开发、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结合地域性、认同性等社区构成要素,党建、社保、低保、计生、警务等专项工作进入社区并广泛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工作平台基础有了较大的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区管理起步晚,由于各种原因,发展速度缓慢,总体状况较为落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职责不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基层管理服务的任务日益繁重,如下岗分流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计划生育问题、文明创建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城市社会救助体系问题、社会保险体系问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拆迁问题等问题都已成为社区工作难点,其中很多是各行政部门的事情,硬是摊派给社区,并且各行政部门没有贯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使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任务过重,出现“小马拉大车”疲于应付的现象。
在社区管理中一直沿用“条条”(部门)管理为主,“块块”(社区)管理为辅的方式,各主要条口,如公安、工商、税务、房管等,都从部门角度出发,接受所属部门下达的任务,使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没有足够的协调能力,遇到复杂问题很容易相互扯皮,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街道办与社区关系的错位
就理论和法律层面而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被指 导关系,但现实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街道办事处以行政命令方式对社区居委会指派任务,并且每年都要对社区居委会进行民主测评。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只能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居民负责,使社区居委会变成了政府的延伸机构,而不是自治机构。造成社区居委会工作与人民群众实际的脱离。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表达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这也是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服务水平低,项目单一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平台,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包括补偿性服务、预防性服务、支持性服务三大类。
当前,从社区服务运行的实践来看,服务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对那些已经退休且由于衰老、疾病等原因而陷人贫困和痛苦之中或因各种原因遭受不幸的特殊群体提供的补偿性服务,而对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服务和通过健康、教育、福利等为社会成员提供发展支持的支持性服务较少。在已有的服务项目中所使用的服务手段也单一,动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手段解决社区服务显得办法不多,效果不明。组建的社区志愿者组织较少,平均每个社区不到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活动也不具有经常性。
(四)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工作效率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社区办公用房很多都未能达到标 准,社区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相对于社区居委会所承担的繁重事务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社区管理人员工资及有关保险费用远远低于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社区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进而影响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质量。
(五)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管理知识了解得较少,理论水平低,管理方法单一,缺乏效率。表现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社区管理方法,对新出现的社区问题不能进行具体分析、解决。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过程中不仅不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反而是“吃、拿、卡、要”。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印象,阻碍了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六)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区立法远远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建设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关于街道的基本法规依旧是1954年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还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导致社区建设“无法可依”,使得一些新兴的社区组织,如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等与街道、社居委之间的关系,缺少法律上的规范。由此引发的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纠纷时有发生,影响社区工作高效、协调的运行。
三、对策与建议
按照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 进社区建设总体要求。针对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社区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坚持“政社”分开的原则,该管的一定要管到位,该放的一定要放到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对社区工作的服务和推动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上。将社区综合管理职能还权于社区居民委员会,让社区居委会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性组织。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切实保证对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使社区工作的开展有经费保障。鉴于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条件和工资水平较低,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社区工作的财政投入,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吸引优秀大学生到社区管理这一领域来工作。使社区管理的工作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三)加大服务范围
发展社区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从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出发,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法律、医疗、保险、信息、中介等全方位推进。对政府、社区办不了的服务内容,可以由政府通过项目竞标的形式从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并对其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其在服务过程中讲服务质量,讲服务信誉、讲职业道德,让群众从中受益,从而让群众满意。
(四)构建管理协调机制
由各级政府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社区党支部书记组成一个社区管理领导协调小组,形成管理协调机制。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当社区管理事务涉及到需多个政府部门配合才能解决的时候,由政府牵头,召开社区管理领导协调小组会议,切实解决社区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挥多个政府部门整合的优势,提高社区工作的效率。
(五)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将社区各系统的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管理是现代社会各项管理的根本特征,在社区管理中我们应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首先,要完善社区管理的立法,国家要从宏观层面上制定出符合现实又能对现实社区管理进行指导的法律,地区要制定出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的社区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如《社区居民守则》、《社区卫生管理条例》等,让社区管理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其次,强化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对违章者予以制裁,提高法律权威。对于执法主体来说,也要遵循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根据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状况,有计划地招收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给社区工作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对已在岗的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地进行社区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以上途径,让社区工作队伍早日走上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道 路。尽而提高社区工作的水平。
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组织单位, 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目前, 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它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街道管理委员会、居委会及各类服务中心、社会团体等社区组织;二是家庭、邻居、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社区作为与百姓联系最密切的基层组织, 正逐步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而社区档案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部分,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对七台河市96个社区建档工作进行调研和业务指导工作中, 发现目前有关部门忽视社区档案工作, 未把社区档案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致使资金不到位, 软硬件条件难以改善;社区档案工作部门本身也存在着制度建设不规范、不完善的问题, 使各项工作无法有序地进行, 社区档案收集归档不及时, 整理不规范;绝大多数社区档案队伍松散, 整体素质偏低无法保证档案管理质量。
一、充分认识社区档案的重要作用
1. 为上级机关决策提供服务。
社区居委会将其日常工作中所形成和使用的各项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 充分发挥档案的凭据作用, 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熟悉机关工作情况, 熟悉本地历史面貌, 为机关处理日常工作提供历史经验, 为上级机关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凭据。
2. 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信息资源及保障。
社区档案与社区建设相伴而生, 是社区居委会开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居民自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信访调解、劳动保障、科教文体等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依据, 对推动社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利用社区党建工作档案对社区党员的分布、构成、来源进行的了解, 便于组织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 并为社区党组织提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本情况, 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能够进一步密切社区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 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增强居民的民主选举和民主政治建设意识, 有助于政治文明建设。其次, 社区是居民与社会组织的聚集地, 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社区档案信息资源为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教育素材, 可以使各个社区正确认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使社区成为一个团结、友爱、和睦的大家庭, 有利用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3. 利于开展为民、便民服务。
社区直接为居民群众服务, 做好社区档案工作, 让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档案的效益, 是档案事业面向社会,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最具体、最直接的行动。如为了使居民办理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宜更加便利, 可以建立社区档案信息发布制度等, 将出生、户籍、婚姻、医保、房地产登记、住户、公证、死亡等档案以及知青、独生子女、人事档案可公开查询的主要内容等信息告知居民;还可以建立社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基本信息档案, 为解决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依据和线索, 大大拓宽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就业渠道。
二、做好宣传工作
应使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社区档案的作用, 提高社区居民的档案意识, 充分认识社区档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进行宣传, 如在各社区制作宣传栏、举行小型展览、进行知识竞赛, 向人们介绍有关利用档案解决实际问题案例等, 展现社区档案在服务民生发面所带来的种种便利, 也可将档案宣传纳入年终目标管理, 以此来促进社区档案宣传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
社区主管部门应因地制宜, 实行分类指导, 切实采取梯次推进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实际出发搞好社区建设, 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在各社区间进行评比, 优中选优, 对好的社区要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双重奖励, 不好的进行批评。社区领导应高度重视社区档案工作,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社区的各项档案工作制度, 如文件资料收集、立档归卷、档案查阅利用、年底检查与评优挂钩等制度, 使档案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切实将社区档案工作落到实处;给予社区档案工作物质上的支持, 逐步解决社区档案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装具、库房等问题, 为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应指派专职或兼职档案员, 明确责任, 具体负责各门类和载体文件材料的收集, 做好收集、归档工作, 提高社区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
四、提高队伍素质
要积极有效地宣传《档案法》和《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 使社区领导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社区建档是社区干部的义务, 社区档案是反映社区状况的第一手材料, 是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档案工作者也要不断自我完善, 自我学习, 自我提高, 应具备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有可能的条件下, 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 组织社区档案管理人员参加省、市、区举办的档案培训班和参观交流活动,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从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志佳.建设和谐社区与档案管理.科教文汇, 2008.3
[2].霍彦.建立社区档案的必要性.黑河学刊, 2006.5
[3].王岳国.加强社区档案工作努力服务社区建设.档案与建设, 2006.5
【关键词】新时期;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0.前言
新时期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是高尚光荣而又繁重的责任,它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党提出的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相关的其它工作制度、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为退休干部创造一个良好舒心的环境。本文就新时期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从两个方面提高服务和管理退休干部的工作做了详细的介绍,相信会对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1.对于新时期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认识
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不要简单的认为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只是定期举行几场活动举行,有困难帮助解决或者尽力完成上级给予的任务就算可以了。这些情况在以往是勉强可以的,但在新时期,只做这些工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时期的退休干部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能够落实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离休干部的作用,怎样才能为退休干部的生活、医疗、文体活动等提供更好的保障等,都成为了新时期下退休干部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做好新时期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就必须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充分认识到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对于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是党赋予的组织凝聚老干部、关心照顾老干部的重要责任[1]。。部的重大职责,对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从而进一步做好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
2.退休干部管理部门自身的工作和提高
2.1积极拓宽服务和管理的途径
要做好退休干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首先就应该积极拓宽管理和服务途径,不仅仅是在生活健康方面对退休干部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且还应该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必须要考虑由于行业不同而导致的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差异,不同行业的退休干部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一些行业的退休干部,要不断满足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追求,在自身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要耐心为老干部们讲解和宣传一些必要的知识,努力用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来抓获退休干部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学习工作,让退休干部有所教、有所学、有所乐。在丰富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要对退休干部服务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关心每一位退休老干部的日常生活情况,积极化解一些日常生活矛盾,主动上门服务,为退休干部解决各种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坚持做到让每一位退休老干部满意。
2.2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进一步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要求退休干部管理和服务人员具有“三心”,即耐心、细心和信心,所谓有细心就是指要细心开展各种服务工作,包括上门服务,在各种对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务必要做到热情细致和周到。比如定期组织退休干部去体检,协助退休干部做好医疗保健工作,深入退休老干部家庭中,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对于无子女而且有年事已高的退休干部,更要加倍注意和关心,要经常性的为他们端茶送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使这些无子女的离休老干部们能够安度晚年。除此之外为离休干部庆贺生日,以及做好家访和重大节日的慰问等。耐心,就是要不怕工作任务繁重,不怕累,以实际行动照顾到每一位离退休的干部,让他们明白,自己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还是能体会到来自于社会的温暖[2]。。有些离退休老干部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仍然有想继续勤恳工作,不服老不服输的性格,离开工作岗位后难免有一些情绪上的问题,暴躁或者生气时难免的,因此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有耐心进行细致的开导和劝说,提出建议以及进行一些必要的道理和政策地讲解。信心,就是要对这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要保持信心,抱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因为这些退休的老干部已将自己生命中的全部精力贡献于对社会,而年老退休后,他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已经结束,为社会的奉献也终于结束,这些退休的老干部们值得我们尊敬,我们应该用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让他们的晚年过的幸福安详。
3.针对退休干部的开展工作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3.1积极开展适合退休干部的文体活动
积极组织和开展有益于退休干部身心健康的活动,使退休干部老有所乐,是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相关的管理部门可通过定期组织针对退休干部的体检,或者春游、秧歌和其他各种适度简单的健身活动等来提高老干部对于娱乐健身的兴趣,也可以组织退休干部进行探索和亲近大自然的活动,通过大自然的环境使退休老干部的身心更加舒畅。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和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地方,借此来勾起退休老干部的一些沉思和回忆,或者举办一些针对退休干部和老年人的文体娱乐活动或者文艺汇演等。在平时应当和一些退休老干部进行来聊天和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增进交流和感情,和他们身心愉悦,身体健康。
3.2发挥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主阵地的作用
老年活动中心是退休干部进行文体活动或者进行精神文化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要充分发挥退休干部活动中心的主阵地作用,比如活动室要针对老同志的独有的特点,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例如老年人喜欢下象棋或者打牌,就应该单独准备有供退休干部进行娱乐活动的棋牌室,老年人喜欢阅读书籍报刊以了解国家时事或者健康咨询,就应该单独设有阅览室供应阅读使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协调好与居住地社区的关系,并且鼓励和推荐老同志参加居住地的社区活动,使其对推动社区老年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3]
3.3发挥退休干部的余热和积极性
有许多退休干部文化和艺术功底比较高,我们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艺术或者娱乐才能的机会,比如可以创立舞蹈队或者秧歌队,让一些善于娱乐活动,身体健康的退休干部们充分展示舞蹈或者艺术才能,这样,既在活动中让退休的老干部们活动和锻炼了身体,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好像重新拥有了青春活力一样。在文化艺术方面,退休的老干部们一般喜欢戏曲,因此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成立各种戏剧团队,如蒲剧队、京剧队、豫剧队,或者是戏曲沙龙晚会等等,借助这些戏剧团队激发和培养退休老干部们对戏曲艺术的热情。总之,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丰富的文化和娱乐生活,让退休的老干部们在娱乐中重温艺术,再重温艺术中找到娱乐,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能陶冶情操。开展文化和艺术活动是,为稳定离退休队伍夯实了基础,带动了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稳定和谐的发展。
4.结束语
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责任性很强的工作。做好退休干部工部的管理和服务工做不仅仅是老干部服务工作部门的任务,更应该是各个单位和部门都应该做的任务,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和贯彻新时期党对于退休的老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要求,积极开拓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方式和手段,促进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贴心化,为社会的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
【参考文献】
[1]王阳阳.退休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J].制度建设,2012(5).
[2]刘武.离退休的老干部管理方法[J].管理服务,2012(6).
摘要:在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载体,必须具备满足社区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多种功能和与此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一定社区的管理体制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根据需求进行改革完善。在现阶段,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建立并完善规范、科学、高效的社区管理体制,才能充分激发城市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有效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不断推动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的整体进程。本文在回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反思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点并据此探析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社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创新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两级政府、一级管理”,其特点是完全由政府主导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 当发轫于农村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城市后,我国开始实行“ 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原有的部分政府权力开始下放到街道办;经济体制解体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对城市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冲击,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城市传统单位制管理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在新的城市社会环境下,相应地,单位制社区向社会化社区转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单位制的变迁给城市社区建设带来严重挑战,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探索适宜社会发展要求的城市社区治理便成为现实性的问题。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体制转轨所产生的问题与矛盾,民政部提出进行“社区建设”,其基本内涵就是“在政府倡导和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会问题,强化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从此拉开序幕,其中探索推动社区发展的社区治理的组织框架及运行体系,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具有核心价值。
在全国城市社区治理实践发展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政部先后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26个城市推行“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从而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探索的正式开始。在这十几年的努力中,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也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集中社区建设模式: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上海社区治理模式;积极进行“社区组织建构”的沈阳模式;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青岛模式;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特征的江汉模式。这些地区从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上与政府职能转变上进行创新探索,尝试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划分政府管理与社区管理的范围,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值得借鉴。当然,从全国社区建设的整体情况看,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断推动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的整体进程。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凸显的问题
(一)区政府、街道、社区管理职责不清
1.区街关系不清,街道有责无权。现实中,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处于尴尬地位,作为一个派出机构,随时得接受上级各部门下派的各种职能,在社区事务管理上要依赖条线职能部门,因此“会签制”、“评议制”的制度设计形同虚设。在实际操作中,街道办事处往往要“凭面子”、“凭票子”去协调条线职能部门开展社区工作。并且,从实际情
况来看,在社区治理中街道领导在协调社区内部邻里纠纷等较小的社区事务时凭借个人关系还能做到游刃有余,然而在协调诸如社区与企业等社会较大实体时权威性不足,很难开展工作。上级任务层层下压到街道,却不授予相应的权力,特别像城市社区环卫工作等,导致街道承担义务,却没权力,区街关系不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日常建设和发展。
2.街区关系不明,社区行政化色彩严重。在法理层面,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在实践中,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居委会的工作只能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居民负责。政府的诸多职能部门为使居委会能更多更好地完成自己委派的工作,实现本部门的工作目标,习惯于用政府部门的体系对居委会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这就造成了居委会工作与群众实际需求的脱节,背离了社区自治的本质,社区居委会成为行政化组织。
3.在治理内容上,社区事务划分不明确。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它既涉及包括政府行政管理范围内的事务,又涵盖社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社区治理管内容划分不明确,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部分治理事务。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在对吉林省延吉市新兴街道所辖社区的调研中发现,社区居委会目前共承担了党员管理、妇女儿童、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残联、低保、优抚、双拥、红十字、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科学普及、违章整治、民事调节、信访接待、劳动保障、退休管理、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兵役登记、工会建会、经济普查、商业网点调查、代收卫生费用等10多类60多项工作任务,而有些工作是需要入户调查的,如:计划生育、残联、低保、劳动保障、退休管理、经济普查、商业网点调查、代收卫生费用等,按每个社区平均2500户计算,一个项目的入户调查就要动员所有社区干部历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从中可以看处,社区实际上成了承接上级各项任务的“一只筐”,社区不得不承担所有事务的管理职责,这显然违背了城市社区居委会相关法律的规定。社区治理边界混乱不清,给城市社区治理带来困难。
(二)社区主体的自治能力不足
1.社区自组织发育缓慢。社区民间组织作为社区自治主体之一,它的发育程度对社区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大社区居民自由结社程度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的高低。依据居民参与和自治的不同领域,社区自治应该是多样化的,社区自治组织也应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从现实状况来看,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之一的社区民间组织发育还相对缓慢。另外,很多社区民间组织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官办特色,不受到重视,没有专职人员任职,没有规范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致使社区民间组织处于无序、涣散状态,发育缓慢。
2.社区工作者素质不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水平,特别是业务素质及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各项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分层严重,各种利益因素导致社区治理中各项矛盾异常突出。但是,目前在缺乏专职社区工作者的情况下,居委会成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开拓能力差,无法适应社区工作由义务性、闲杂性向有偿性、专职性发展。另外,部分社区工作者缺乏社区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工作中出现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矛盾,还有一些社区干部观念陈旧,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不高。民主有助于维护人们自身的根本利益,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是推动社区民主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社区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保障。然而,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及人自身等各种因素都直接决定着居民的参与水平与参与热情,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化的进一步影响,物质经济利益成为人们行动的重要驱动力,经济体制转轨及社会转型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社区居民已经成为比较现实的理性经济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由于社区能够给居民提供的各种经费相对不足,居民自身的参与意识不高等问题,致使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
(三)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导致社区管理行为的失范
目前涉及城市基层社区的法律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制定并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以及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由于制定时间较早,这些法律已明显不适应社区管理的需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街道办事处指导支持社区居委会工作,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用,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做好有关社区保障工作。然而社会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滞后于社区治理的需求。在实际运行中,社区居委会作为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却成了街道办事处的“一支脚”,具有“半自治半行政化”的性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级小政府。在开展活动中,街道办事处转移压力,将上级摊派下来的各项任务强制转嫁给社区居委会来完成,最终导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居委会事实上成为了承接街道办事处及上级政府各项工作任务的“筐”。虽然法律规定街道与居委会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只存在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作为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组织,街道和居委会与之也没有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并且,由于规定过于宽泛,且没有明确界定街道办事处、社区自治组织对自治范围之内事务的各种权限,致使街道、社区在协调各种关系时权威性不足,因此,一旦当各方发生矛盾及利益纠纷时,导致协调困难。
(四)资源获取渠道有限,管理经费不足
“ 街道办”调配的社区服务资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方面,日益增多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内容使得街道办及其派出机构无暇考虑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 另一方面,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街道办的模糊角色使其难以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固有的行政工作惯性,这也导致街道办一味重视上级政府的关注,忽视社区固有资源的积累。因此,尽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的模式林林总总,但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建设均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城市社区处在城市管理的最底层,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涉及的事务比较多,而各项治理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城市社区各项公共活动的开展及社区内部的优抚、救助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公共物品的提供都需要强大的财力后盾,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工作者也是“理性经济人”,在正常情况下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目前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经济待遇及社区公共经费偏低。同时,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不能与其工作量成正比,社区干部养老及医保等福利也得不到落实,办公经费短缺,无力开展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又由于上级政府对社区财政投入不足,而自筹资金能力有限,而社区各项活动及事务的办理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投入,财政吃紧状况进一步制约了社区治理的进程。
三、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可行性路径
(一)明确职能定位,确立区政府、街道、社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1.明确街道与区政府之间的以“条”为主的行政管理关系。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必须行使区政府分配的各项任务与职责,区政府对其具有法定的行政管理权。而区政府的各部门机构与街道办事处不具有上下级的行政管理关系,因此,区部门机关对街道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权。除区政府以外,区部门机构无权将自身任务下派到街道。为了保证街道办事处的合法地位与正当权利,必须从法律上理顺街道管理体制,保护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治理中的合法权利。同时,区政府在下派任务时,必须将相应法定权力下放到街道,确保街道行使开展工作的权威性。
2.明确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往的管理体制是区政府向街道下派工作,而街道则将许多工作再落到社区,形成了街道对社区的领导关系。法律法规要突出街道办事处的社会管理职能,新的体制要求市、区政府主要实施宏观调控职能,而让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担任主角。街道办事处在辖区事务中的作用,是为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单位和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工作;接受区政府的委托,对辖区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福利项目行使管理职能;对涉及居民利益的环境、卫生等公共项目实施项目式管理运作。法律要确保街道与社区应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街道对社区换届及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让社区组织和居民担任主角,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3.划分社区治理的事务范围。传统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是“社区好比一只筐,大事小事往里装”,因此各种各样的社区公共事务实际上都是由社区组织来承担完成,而管的越多、越杂却导致社区协调、监督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实行社区分类管理。社区分类管理,是不同业务由不同组织负责、不同职能由不同组织履行、不同服务由不同组织提供的一种新的社区体制,社区事务分类管理有利于明确各管理主体对社区事务的权责关系,为了实现社区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精神,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的机制。实现社区分类管理,明确了政府、社区的权力与责任,实现了社区治理中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将社区权力组织真正从各项事务中脱离出来,真正从事与社区自身发展有关的各项事务。
(二)提高社区主体的自治能力
1.重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性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等,管理大师彼得· 杜拉克认为:“让政府来推动一切社区问题只会愈帮愈忙,社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社区里面„„非营利机构就是社区,我们正是通过它来塑造一个公民社会,它是未来社会行动中的中坚力量。”非营利组织是社会资本“流通”和“运用”的重要通路,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团体则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人际关系平台的重要力量。因此,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实现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有效路径之一。
2.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政府应该重视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社区也可以通过招募年轻、热情、文化程度高、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志愿者,来改变社区资金不丰裕、人手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和专业知识不强的现实情况。同时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切实改善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提高奖励力度,使社区工作者的薪酬不低于当地收入的平均水平,这也能为社区工作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居民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热情。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往往与社区居民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居民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首先,实现党组织内部民主表达机制,使党员群众能够及时向党组织表达广大社区群众对社区发展及重大方针政策的看法;其次,拓展社区普通居民表达自身利益的信息渠道,鼓励广大居民群众通过合法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后,社区工作者应及时主动了解社区困难群众的思想动向,这部分人往往对社区的意见比较大,必须积极引导他们走出低估,勇于表达自身观点。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完善有关城市基层社区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助于正确处理居委会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居委会是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性组织,基层政府不得干涉群众自治事项,要尊重居委会的法定权利,居委会要接受政府依法进行的相关业务指导,二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完善有关城市基层社区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助于居委会的自身建设,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健全居委会的工作组织,指导建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要健全包括居民公约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并确保管理制度不与宪法、法
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相违背;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居委会开展工作,履行法制宣传、调解民间纠纷等法定任务。
(四)拓展体制运行的资源渠道,为实现社区管理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1.政府按社区规模拨给的费用,应当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建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增长比例逐步增加。省级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可用“以奖代补”的方法,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市、区两级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办公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办公经费按小区居民户数制定统一标准,由市、区两级拨付,并且每年有适当增加。
2.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区街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征得社区组织同意后,区街政府部门必须同时为社区组织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区街政府部门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从而保证社区在协助工作时或在承接社会性服务职能时,做到“有职、有权、有钱”。
3.通过社会渠道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积极进行社会筹资,在具体运行中,由具有辖区社会管理职能的街道办事处负责,依法成立各种基金会,向社会各组织、各团体、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募集社区工作基金,在经费使用方式上,要建立严格的基金使用办法,对微利或福利性社会团体、组织进行资助,促进其发展壮大。居民委员会兴办公益事业所需费用,经居民会议决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经受益单位同意,向本居住地区的受益单位筹集。居民委员会也可以接受募捐和馈赠。
4.鼓励发展社区经济,为社区治理提供资金来源。社区经济状况对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优势资源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提高社区自筹资金的收入,扩大社区治理的财政基础,可以为社区各项治理活动的开展解决资金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各项公共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福利水平,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通过有效社区治理推动社区的发展。
5.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为基数,按每年新增税收的一定比例由市、区财政返还给街道办事处专项用于社区建设。同时完善税收协管制度。对税收协管实行奖励,提高街居护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戴燕,马贵侠.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50-54
[2]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J].公共管理科学,2010(2):40-43
[3]詹成付.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社区体制创新[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2-103
[4]吴新叶.社区管理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4-59
题目 浅析乌市社区社会工作的问题研究
姓 名___________陈xx _ 学 号__ 11651xxxxxx 专 业_ 社会工作学本科班 _ 教 学 点___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____ 指导教师 王老师______
时间:2013年5月2日
目 录
目 录„„„„„„„„„„„„„„„„„„„„„„„„„„„„„„„1 摘 要„„„„„„„„„„„„„„„„„„„„„„„„„„„„„„„2 关键词„„„„„„„„„„„„„„„„„„„„„„„„„„„„„„„2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和特点„„„„„„„„„„„„„„„„„„„„„„2(一)社区工作的概念 „„„„„„„„„„„„„„„„„„„„„„„„2(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2
二、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发展的现状„„„„„„„„„„„„„„„„„„3
三、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4(一)社区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政策不够健全 „„„„„„„„„„„„„4(二)社区司法建设不够扎实 „„„„„„„„„„„„„„„„„„„„„4(三)社区队伍建设薄弱,组织体系不够健全„„„„„„„„„„„„„„„5(四)社区教育较薄弱 „„„„„„„„„„„„„„„„„„„„„„„„6
四、加强社区工作建设,构建和谐新社区„„„„„„„„„„„„„„„„7(一)社区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7(二)突出社区司法建设 „„„„„„„„„„„„„„„„„„„„„„„8(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9(四)加强社区教育„„„„„„„„„„„„„„„„„„„„„„„„„10
五、参考文献„„„„„„„„„„„„„„„„„„„„„„„„„„„„12
六、致 谢„„„„„„„„„„„„„„„„„„„„„„„„„„„„„13
浅析乌市社区社会工作的问题研究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高潮,社区建设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样势不可挡,社区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社区模式呈现多样化,社区管理工作面而广,涵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管理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区建设逐渐在社会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社区建设还处于浅层次、表面化的状态。本文从社区工作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对乌鲁木齐市的社区建设发展的现状做了描述,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社区工作、社区建设、问题、措施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和特点(一)社区工作的概念
社区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指以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
(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1、公益性。社区工作针对非弱势群体及社区一般居民的公益性服务活动。这是指让社区居民都有享受社区卫生保健、环境保洁、文化体育等公益性服务和公共空间、公共生态等公共设施服务的机会和权力。
2、福利性。福利性是社区工作服务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社区工作服务首先以维护、确保社区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特殊 2 群体的最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社区工作服务的福利性最明显的体现。
3、地域性。社区工作的地域性也有人称之为“地缘性”或“社区性”,主要指社区服务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这种特征:一是指社区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本社区内的居民、单位和群体、组织;二是指社区服务的客体是社区内的成员;三是社区工作服务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社区之内,即使是商业性的工作服务网点,其工作对象也主要是本社区成员;四是每个社区的社区工作都会受到本社区地理环境、文化条件、人口状况要素的影响。
4、群众性。社区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群众性的自助互利工作,既要依靠群众,又服务于群众。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获得巨大的力量和资源,只有服务于群众,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气。
5、互动性。开展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倡社区居民的生活互动和精神互动,尤其是通过社区志愿者开展扶贫济困,帮助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活动,传递爱心和温暖,这体现我国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自己事情自己办的自强自立原则。居民既是社区工作的参与者,又是社区工作的受益者,形成互助风尚。
二、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发展的现状[1]
1、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全市有近100个街道办事处,近800个社区居委会。市政府主管社区工作的行政部门是社区管委会,对社区工作的管理,行政职能制定的相应政策不断推出,社区管理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区建设,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和投入,每年都将社区的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2、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起步晚、水平低,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建设的体制、模式、组织结构等内容还不扎实,对社区功能缺乏足够认识,未能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一是相当部分居民社区意识淡漠,二是人才培训不足,社工人员比较缺乏,三是社区功能不完善,服务项目缺少,四是社区管理机制落后陈旧。
3、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不够健全,现实的社区管理工作仍存在着制约,好的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婆婆妈妈多,管事的少。
三、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社区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政策不够健全[2]
1、社区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各社区的成立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审批,乌鲁木齐市社区的成立是由各区人民政府审批的,因此,全市社区户数的标准不统一,有大有小,承担的工作量多少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造成了一定的资金和编制的浪费。
2、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总量不足,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社区服务信息化程度低。全市社区办公自动化水平逐年提高,办公网络大部分实现了宽带连接,全市平均每个社区配有2~3台电脑,街道、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健全,但社区服务网络化、系统化发展严重滞后,区民政局与街道、社区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QQ和网络邮件进行传递,保密性差。区、街道、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网络平台,有些即便有相关的网络软件,但只是便于社区的管理,而无法体现“社区服务”这一核心理念。
3、社区办公经费少和社区工作者待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一些下派社区的机关干部由于受身份的限制,很难有轮岗交流的机会。受科级领导职数限制,街道社区干部的待遇也相应受限。社区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的待遇较低,普遍在1500元以下,最低仅为1000元,基本未缴纳“五金”,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4、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于社区建设的要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应是权力下移、立足基层。但实际上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基本上是政府唱主角,街道办事处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模式,行政化色彩比较浓。政府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利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基层行政编制,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职能弱化。社区居委会被当成是政府的延伸,成了政府伸出去的腿,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时有发生。居委会准行政组织化的运行机制,社区组织难以发挥作用。
4(二)社区司法建设不够扎实[3] 依法治国,依法治社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社区的司法工作在中国还在起步阶段,中国的司法改革,社区司法摆在了突出位置,现代社会中,社区是人们成长、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是人类生活的主要依托,感情的主要归宿。社区是城市赖以生存的重要基地,社区治安好坏直接关系社区的安宁、和谐。当前社区司法建设在社区治安管理中集中表现的几个方面问题是:
1、社区功能配置不健全,制约社区治安能力提升,社区承担的治安任务越来越重。
2、社区治安情况日呈复杂化,社区管理压力增大。社区的司法包括,民事关系调解,社区治安群防,警务工作协助,重点人群管理,帮教对象管理等,重点防止和应对突发事件都要社区司法来承担。
3、尤其是我国现行司法行政改革制度把一批社会危害性不大、恶习不深的刑事罪犯由社区司法执行刑事制度,社区司法在行使社会工作管理中被摆在了更加凸显的位置。
(三)社区队伍建设薄弱,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1、社区党建协商议事机构虽然都已建立,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单位为主体的小党建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使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社区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事业,现有的社区干部队伍还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还不够合理,社区工作者的选人用人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2、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社区居委会小组的职责未能得到落实,社区民间组织机构很少,专业服务组织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3、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较为严重,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未得到真正发挥,权利职责不够明确,行政化色彩浓厚。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的地位日益凸显,各级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也日渐重视,纷纷打着“某某工作进社区”的旗号,先后将自身的工作延伸到社区,不断地给社区下达任务,布置工作。但有关部门下达这些事务的方式基本上只是在社区“挂块牌子、放个本子”,有的社区悬挂的各类牌子竟达24 块之多,并没有真正做到“权随责走、5 费随事转”。
4、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不顺。办事处与居委会本应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目前却都沿袭着以前的习惯做法,完全保持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居委会的职责不清。本来居委会应该对政府职能部门在辖区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都通过街道相关科室直接或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居委会根本没有时间自治,想自治也不敢自治,使居委会的功能大打折扣。
5、资源共享困难重重。多数驻社区单位对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热情不高,不愿支持配合。社区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资金缺口较大。
6、乌鲁木齐市社区服务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层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治安仍旧是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
7、服务体系难以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方参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
一、总体水平不高。
8、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政策理解不透,在执行过程中生硬、走样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社区教育较薄弱
乌鲁木齐市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个缺位”[4]。
1、政府参与缺位。社区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民政、社区、财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要将这些单位调动起来,就需要有一个以政府为主体,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社区教育的组成机构主要是市教育局,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的约束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承担协调任务。社区教育与街道两级社区教育委员会虽然已经成立,但没有明确的工作章程和会议制度。尽管各区都开展社区教育,但在市里却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这使得很多工作难以开展,不能有效协调,增加了社区教育发展的难度。
2、教育人员编制缺位。由于受行政编制限制,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及社区具体负责社区教育的人员均为兼职,包括借调兼职、社会人员兼职等。身兼数职使他们很难专业地和专一地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成为严重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
3、专项经费缺位。尽管《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2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但乌鲁木齐市并没有完全落实。另外,以市场机制运作和筹措社区教育经费,也还未打开局面。
4、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的民族成份多,多民族杂居较为普遍。不同阶层(主要是流动人口与常驻居民间)和各民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极易产生冲突和矛盾。
5、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办公服务场所面积不能满足需要和社区活动场所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加强社区工作建设,构建和谐新社区(一)社区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政策体系建设[5]
1、强化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明确职能定位。首先对社区居委会职能定位,推进事务改革:一是对原来政府部门委派和转移到居委会身上的行政性工作,按照分工原则,由政府部门收回并承担到底。二是专业性较强的社会事务如青少年心理矫治、精神病康复回归社会的过渡期工作等,交由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服务组织来承担。三是政府工作即使进社区也都要交相应的民间组织来承接而不是直接交给社区居委会。
2、突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与监管工程。在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中,总体上实行“规范活动类、做实维权类、发展慈善类、状大服务类”的原则,对活动类民间组织重点是规范,建立对基层民间组织的评估监管体系,明确谁来管,监管什么,怎么监管。
3、突出社区服务的体系化建设工程。强调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强调“四个面向”,强调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强调社会化、产业化,强调以社区为单位,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操作格局。强调多样化基础上的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
4、突出和谐社区建设的评估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工程。从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保障有力、充满活力八个方面,出台三级指标的考核标准。
5、突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程。全市统一标准、统一推进,着重打造三个平台:一是网络平台建设;二是管理平台建设;三是服务平台建设。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载体,以“硬件设施标准化,社区管理自治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工队伍职业化,社区工作规范化”的“五化”目标,有力促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和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水平,增强社区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以维护稳定为工作重心,促进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建议由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和民政局牵头启动社区建设立法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街道、社区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符合乌鲁木齐实际的社区建设条例(或社区建设若干规定)等法律文件,以法律形式规范社区建设与管理,明确社区定位和社区居委会的权利和义务,为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提供法律依据。
(二)突出社区司法建设
1、创新机制,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为掌握基层群众的基本情况,提高社区干部掌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和水平,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要在社区全面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开展暖心工程和社区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活动,努力调解社会各种矛盾纠纷,将一些群体突发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广泛发动群众,发挥居民楼栋长、信息员作用,做好各类人员特别是流动人员的排查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区全面掌控能力。
2、发展和谐的社区民族关系。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处理好各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关系的和谐是通过民族利益来实现的,而在多民族城市当中,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如何确保少数民族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与时俱进,是多民族城市社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3、加强社区司法建设。一是要完善社区矫治的法律法规,司法矫正的社区制度。由政府用法律的条文制定矫治的量度和尺度,做到依法管理社区,促进社 8 区司法体系的形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证。二是要社区组织居民小组成立治安巡逻队。而今,社区里治安巡逻队工作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尤其是居民的反响,认为社区里有巡逻队,他们就放心了,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创建平安的居民港湾和栖息地,发挥了群防群治作用。三是要建立社区矫治领导机构,着力健全社区治安运行机制,健全预测、预防、预案、预警网络的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针对社区的娱乐场所、网吧等公共场所管控机制,规范出租房屋、暂住人口排查,从而提高对可防性案件的控制能力,促进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4、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社区居民依赖于社区治安与司法的和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加深认同,加强社区司法建设,对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使所居住居民都对社区司法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信赖感,呈现出新的变革下社会主义社区司法建设的积极作用。
5、建立治安巡逻队、“两劳”安置帮教小组、流动人口协管站、劳动就业介绍所等机构,构建由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逻队、治安信息员、法律宣传员等融为一体的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公安机关、民政、司法、建设、宣传、教育、劳动、工商行政管理、共青团、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都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社区综治工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当前社区矫治正在起步阶段,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和开拓,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需要利用社会资源达到教育改造罪犯的功能。
(三)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1、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必须培育高素质的城市社区管理队伍。针对部分社区工作者中普遍存在的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不高、工资待遇较差的情况, 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按照有利于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方便居民群众、便于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适当调整社区居委会的划分和规模;二是调整社区居委会工作者的结构,选拔招聘一批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工作者担任社区居委会主要领导,还应配备街聘民选的专职社区工作者,这样有利于提高社区居委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三是改善社区居委会非专职工作者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开展岗前、岗中培训,包括理论和实务工作两方面内容,重在提高分析和 9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质量。新的形势下,社区越来越成为城市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基础环节。社区队伍建设滞后与其承担的职责日益重要的矛盾不断激化。为此,应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出台鼓励社区干部在职学习进修的相关优惠政策。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培训,除了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外,还要突出社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内容,使他们获得从业资格。建成多民族、层次结构合理的社区服务工作队伍。规范社区工作人员考评制度,在落实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确保岗责相称,将量化考核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全面考核。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提升社区干部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对聘用人员实行一套规范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制度。
3、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社区党建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机构,使社区党建工作覆盖到社区的各个层面。一是构建新的框架,扩大覆盖面。主动指导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消除社区党建工作的空白点。二是健全组织,强化管理。根据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的特点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完善党员约束和激励机制,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制度。
4、建立社区投入长效机制,提供社区建设经费保障。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的工作经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及后续管理经费、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及管理维护费等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居委会履行社区管理职责提供财力保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鼓励驻区单位、民办企业及个人以资金、无偿服务、资源共享等形式给予社区相应投入,以弥补一些社区建设资金不足,帮助社区做好服务工作。
(四)加强社区教育[6,7]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区教育是一种地域性的全方位的大教育观,是与社区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科技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相联系综合协调的各类教育。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面向社会大众的必由之路。激发社区居民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使得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保 10 障国民终身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促使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向全体居民提供教育服务。我国的全民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已有一定的发展,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的提出和梁濑溟的乡村建设”对社区教育树立的典范。
2、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形式多样,但重点尚须突出以寓教于乐、群众喜欢接受为主。如在社区建立休闲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阅览中心等等,把社区教育建成社区的无墙学校,把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结合社区特色搞特色教育,让参与教育的人们在自己家门口,“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通过社区教育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风貌,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社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应将全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纳入统一的领导管理之中,应将社区建设
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文明办、学习型组织建设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机构。否则,几套锣鼓唱戏会产生不协调之音,也会给工作带来难度,更会使资源浪费,使社区教育由教育部门的工作变成整个社会的工作,市政府应有统筹社区教育、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机构。全市对各区、各区对各社区的社区教育管理要制度化、经常化,如学习型组织的考核、督导评估、跟踪、表彰、基本数据的统计、先进社区教育典型的树立要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戴军.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7):16~18.[2]李东亮,唐朝荣.乌鲁木齐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8,(4):64~68.[3]田显俊,周学东.试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6(1):89~94.[4]柴巩利.乌鲁木齐市社区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6(2):35~38.[5]胡陈芳.乌鲁木齐市社区管理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实事求是,2010,(5):60~62.[6]孙亚玲.社区教育的基本问题〔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1(4):68~76.[7]方成智.论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2):34~36.12
致 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针对当前社区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作为学生和未来的实践者,提出了初浅的认识和分析。基于以上的个人认识,作为社会工作学的学生来讲,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必须科学分析,找到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要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符合国情,关注民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区工作中寻找解决方案。
这篇让我耗时数月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时,使我产生一种成就感,也对我当初选择的这一学科感到满意,这几年的学习生活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是你们赋予了我知识,很荣幸在社区见习中看到了社会真实的一面,为论文的构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在这几年中师生所建立起的友谊和感情值得珍惜。快毕业了我将怀着对社会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努力去践行。
浅析社区稳定及社区安全的意义、内容
摘要:在基层政权建设和改革的新形势下,社区稳定的工作要服务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实现改革、稳定及发展的协调,同时社会稳定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应与改革本身的思路相配套,与改革的内在要求相适应。从目前来看,从社区稳定着手,以社区方式来解决社会稳定问题是较好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关键词:社区稳定;社区安全;意义;内容
1社区稳定的意义
1.1社会稳定是基层的社会稳定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或者说基层社会。以社会的方式解决问题,意味着把社会稳定问题放在基层来解决。城市的稳定一样需要从基层组织来进行,从而实现以稳定的、强有力的中枢控制系统为保证,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12社区稳定是生活基层的社会稳定
任何全局性的改革都会对现有的家庭生活产生影响,要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与代价,减少人民群众分担的改革成本。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人们的各种需要和要求,在社区里主要表现为生活性的满足,非常实在而不那么政治化。通过加强社区稳定的工作,在生活层面上把问题解决,这里,社区物业提供服务的程度决定着社区稳定的程度。另外,社区管理体制上的一些缺陷或有关人员工作不力造成的社区的不稳定,影响了群众正常生活的要求,最终会导致群众由对诸如物业公司或其他中介机构的不满而上升为政府的不满,并由此触发其他问题的爆发。比如房屋中介公司的工作在社会上是颇有微词的,所以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改善就应该从解决人们住宿、环境、安全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着手,实现社区的稳定。13社区稳定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与社会改革相伴的社会稳定,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框架内,具有强烈的行政意味,但国家把“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建设”并列,足以表明尽管两者同样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基础,但其运作机制是不一样的,更准确地说,是互补关系。社区建设的一种目标是基层民主建设,是群众自我管理。相应地,社区稳定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主要通过社会机制,即群众自治管理实现的区域社会的稳定。社区稳定因此成为未来狭义社会稳定的一个和机制上完全相同的缩影。在市场、政府、法律和群众自治等多种体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社区稳定,预示着新型社会稳定的确定,预示着城市发展本身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2社区安全管理的原则 2.1指导思想
社区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建立最健全、最完备的组织机构,尽可能选用先进的设备、设施,选派最具责任心的专业人才,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千方百计地做好预防工作,最大可能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杜绝万一出现的安全事故,要根据具体情况,统一指挥、统一组织、及时报警,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处理,力争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点。22社区安全管理的原则
22.1思想落实。要把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管理。要大力宣传安全教育,组织学习有关的法规和规定,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和内部制订的各项安全制度、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在相应的整体治安的宣传和落实上各尽其责。通过宣传和不断学习,使广大员工和业主、使用人重视安全,懂得规定和要求,自觉遵守,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22.2制度落实。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对社区治安的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在制度上得以落实。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如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操作规程等,并要解决组织贯彻执行。
22.3装备落实。要配备专门的、现代化的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如中央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消防喷淋系统以及其他安全管理器材设备,以增强管理的安全系数与效率,保证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在基层政权建设和改革的新形势下,社区稳定的工作要服务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实现改革、稳定及发展的协调,同时社会稳定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应与改革本身的思路相配套,与改革的内在要求相适应。从目前来看,从社区稳定着手,以社区方式来解决社会稳定问题是较好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3平安稳定社区建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3.1要处理好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的目的在于“平安”和“稳定”,以社会的平安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平安稳定社区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的根本所在,是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的统一性。但是,不同社区由于所处地域位置的不同,影响其安全稳定的因素也不同,抓平安稳定工作任务侧重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社区由于在建设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决定了对不同社区在力量投入方面的差别。对那些基础较差的社区,关注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平安稳定的基础建设上,对那些基础较好的社区,平安稳定建设要在提升层次上给予关注。因此,在平安稳定社区建设上,决不能一概而论,要避免工作落实上的“一刀切”,要在对社区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平安稳定社区建设的多样性。3.2要提高社区综治干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统一思想,认清抓好综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综观全局,综治工作已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已深刻认识到综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予以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争创先进的大趋势下,要实现各种层次争创目标,社区平安稳定是基础。因此,要求社区综治干部在平安创建中有所作为,不辱使命,上下一心,全民动员,咬住目标不放松,全力推进平安创建。二是内强素质,提高驾驭综治工作的能力。要找准位置,提高协调能力。有所作为,通过不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善于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指导务实,要深入下去、走进群众、真抓实干,树立只唯实、不务虚的工作作风,让综治成果惠及百姓。三是开拓视野,提高创新的能力。要有大局观念,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有新举措;要着眼治安防范,在社会面控制上有新成效;要着眼资源整合,在完善机制上有新突破;要着眼务实作风,在队伍素质上有新提高。四是争当内行,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强化工作责任制,落实岗位考评制,通过施加压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促进社区综治干部业务精通,能参善谋,善于解决问题。3.3要善于“借势”推进,搞好配合与衔接
平安稳定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物质文明建设等一起构成了社区全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面。社区全面建设的各个方面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彼此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社区的平安稳定会对社区其他方面的建设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反之,社区其他方面建设的长足发展又会推动社区平安稳定工作步入新的层次。因此,在开展平安稳定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兼顾到社区其他方面建设这一因素,围绕中心工作,结合“三个文明”同步发展,必须将其纳入到社区全面建设的整体之中去加以谋划,找准与社区建设其他方面的对接点。
安全社区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以及保障公共安全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研宄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⑴ 于瑞华丨构建安全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
在这一政策的号召下, 各大城市政府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努力探索符合当地社区发展特点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模式, 促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武汉市水果湖社区在武昌区政府、区委领导下, 建设了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通过不断地改进与发展, 在整个社区构建设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提供了保障。
一健康管理, 便民利民
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水果湖医院) 建立已近50年, 是武汉市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医院, 也是武汉市第一批医保定点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南起洪山广场, 北至徐东梨园, 东濒东湖, 西临沙湖, 服务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中心有服务社区19个、常住居户近4千户、居民逾10万人, 流通人口约4万人。除此之外中心下设有东亭、北环路、武重、东亭花园、岳家嘴、蔡家嘴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为居民的健康服务与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通过对水果湖社区居民以及居委会的访谈和问卷调查, 我们了解到水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现在的优越性,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对居民健康情况以及发展变化、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以及接收卫生保健服务过程记录的文件, 规范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能够有效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增进居民的身体健康。
自2002年以来, 水果湖街社区已经在辖区内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已逾三万人, 对社区内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建立了健康档案册, 实行微机化管理。在这一制度下, 社区对居民的健康诊疗尤其是对社区内存在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有了资料依据, 健康管理的科学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2. 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
居民的健康管理仅仅依靠卫生服务中心的外在推动是不够的, 需要服务中心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有效促进居民健康的目的。因此对居民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水果湖街卫生服务中心也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社区内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 包括邀请医院的专家进社区开展座谈或讲座、画健康知识滑板、张贴健康知识海报等方式来宣传健康知识。据了解, 社区的居民对于这些普及健康医疗知识的讲座也很感兴趣, 很愿意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来。总体来说社区的健康普及效果显著。
3. 组织居民定期体检
体检是医生与卫生服务人员了解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 水果湖街卫生服务中心以各个小社区为单位, 组织社区内居民定期进行体检, 一般情况下, 对老人和妇女是每年体检一到两次, 儿童是一到两年体检一次, 青壮年是三到五年一次, 根据体检结果更新居民健康管理档案, 为居民提供及时的诊疗。
4. 实现居民网格化管理
为了更好地跟进了解每一位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水果湖街卫生服务中心借鉴了中国其他城市的居民健康管理办法, 在其所管辖下的部分社区试行了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处理当前复杂管理事务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单位, 以自然街区为网格, 划定社区卫生服务网格, 组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网格化服务团队, 确定服务人群范围和设定服务路线图, 以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在网格化区域范围之内把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网格化服务团队投入区域的服务项目中, 再根据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各自的职责, 形成公共卫生、医疗护理为一体的便捷服务系统。
在网格化管理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准确收集到社区居民详细及时的信息, 从而迅速作出判断, 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 同时也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服务中心下的高家湾社区便在网格化建设中不断探索, 推出“一键通”活动, 以配合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实施。
5. 其他方面的措施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 服务中心所辖之下的各个社区也会根据社区自身的特点开展健康管理活动, 比如说组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签订协议, 只要居民有健康需要, 拨打电话, 就能提供上门服务;社区也会针对不同的居民群体开展相应的活动, 如助残日活动、康复训练、阳关家园辅助教学活动等等, 参与群体除了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之外, 还有社区周围高校、医院的志愿者等, 这些活动对居民健康管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金无足赤, 制无完制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完善, 水果湖街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长期性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管理问题。
1. 健康档案管理的缺陷
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工作, 每年社区居民的分布以及健康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而对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便需要不断地更新改进。
在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之初, 由于建档人员的医学素质问题以及体检数据的统计整理方面的偏差, 所建的健康档案的质量不高, 存在数据失真或者不全的问题。在健康档案的管理方面, 由于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信息化程度的限制, 社区健康档案缺乏统一的信息化规划, 为连续、方便、全程、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方式的建立提出了挑战;且信息化规划的缺乏以及管理的不到位又会导致档案中信息资料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并且信息化各方面的管理也会产生很高的运行成本。以上这些因素对于居民健康档案的有效性发展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 资源分配不均
中国的城市规模一般都比较大, 城市内又会划分多个社区, 而各个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医疗卫生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别。就拿水果湖街卫生服务中心来说, 在其下辖的19个服务社区中, 社区之间的健康管理状况也分为很多层次, 对于那些比较偏远的社区, 区内的各项资源都比较缺乏, 而政府也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设施供其发展, 这种情况下, 社区的健康管理水平就会处于很落后的阶段, 而对于那些社区内资源比较充足的社区, 健康管理水平就会高一些。
3. 社区内各个群体的管理不均衡
在我们所访谈的几个社区中, 社区内健康管理的主要对象侧重于老年群体和残疾群体, 而对于幼儿以及青少年的管理力度很轻。拿体检的时间来说, 老年人一年能够体检一到两次, 妇女和儿童是一到两年体检一次, 而对于青少年则是三到五年体检一次, 时间间隔对比十分明显。且社区内举办的讲座大多是针对老年人和孕妇, 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相对较少。社区的服务对象范围有待扩展。
4. 社区工作人员短缺, 工作开展困难
据调查了解, 目前社区的工作人员配备不够, 正常情况下, 社区日常工作运转需要有5个人员才够, 但是实际仅有两到三个, 如果工作任务再大一点, 社区的人员的工作压力就会很大, 并且有些工作在进展过程中, 会出现居民不配合的情况, 就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不利于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改进过去, 憧憬未来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有些是需要长期努力加以克服的, 有些是能够短期内加大力度予以解决。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1. 完善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在建设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中, 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 同时在社区工作人员之外, 选取一部分社区居民一起参加培训, 这样, 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使其在进行体检以及数据录入时减少出错的情况, 另一方面培训居民可以让居民增强对建立健康档案的认识和积极性;同时, 在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任务比较重的时候作为志愿者, 帮助其开展工作, 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档案建立的信息化, 在短时间内无法大范围的实现, 需要根据小区的经济实力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另一方面, 小区可以向当地政府争取一些鼓励性政策, 让社区服务中心可以与信息产业的公司达成协议, 以此来加快小区信息化进程。
2. 逐步加大对幼儿与青少年的健康管理
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分配不均问题是另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区根据自身的居民构成情况的特点, 可以优先对于一些有迫切需要的居民提供健康管理, 而另一方面, 根据社区的发展情况, 也要逐步兼顾那些管理力度不够的群体。
3. 鼓励富帮贫, 实现资源共享
针对小区内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可以由各个社区的负责人以及当地政府进行协调, 在一定条件下, 由那些卫生资源相对充足的社区对资源匮乏的社区提供一些资源共享, 比如说, 社区内医院体检资源、医疗专家资源等的共享。另一方面, 政府对资源不足的小区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帮助社区增建医疗资源。社区也可以自行与其他医院进行联系, 达成一致, 形成医院社区对口互惠互利的模式。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诉求不断增加, 作为社会基层的城市社区所肩负的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 这就需要对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模式进行探索。本文以对武汉市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社区的访谈为依据, 调查了水果湖社区的居民健康管理现状, 分析了他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也反思了其中的不足, 根据不足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 希望能够为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近几年来, 中国不断在探索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路线, 其中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举措。武汉市水果湖社区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率先建设了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本文基于对武汉市水果湖社区的走访, 了解到社区居民健康发展状况, 分析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对其他城市居民健康管理模式的分析借鉴, 以期为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管理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wxyjs.org.cn/zyldrhd_547/201211/t20121118_137377.htm
[2]王淑果.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与慢病防控探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3]宋亚琴、朱月伟、章菱.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全科团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20)
[4]潘雪凤、刘定一.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15)
关键词:城市基层政府管理;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D630;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25-02
引言
进入21世纪,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和中共十八大报告都强调要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尤其是城市的基层政府在对其辖区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实现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一、目前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互动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的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放在社区服务上。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发生重大的转变,是以社区自治为突破口、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推动社区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自党的十七大以来的实践与探索,我國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更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两者的“良性互动”的结构关系是国家与社会都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有明确的权力界限,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有机统一体。这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称为“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是社会与国家是一个共生共长相互融合的过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社区自治组织自主独立性缺乏;社区管理主体地位不突出;城市基层政府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等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良性互动。
二、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互动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自治意识不高,利益诉求有效回应度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在运行中存在着对政府严重的心理依赖,导致其对社区公共事务自我管理的意识薄弱,对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的回应存在着迟缓、盲目、低效等一系列问题。这就为城市基层政府重新介入已经放开的居民自治领域提供了可能,使得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理应建立起来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重又回到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循环之中。于是,一个怪圈形成了:迫于行政系统内外的压力,城市基层政府作出了一定的职能收缩,寄希望于社区居民实现真正的自治,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却没有充分运用好政府释放的权力,于是,城市基层政府又不得不重新介入社区事务,进而又进一步削弱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
(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城市基层政府的严重依赖,缺乏自主独立性。由于民间组织在资金、管理、监理等方面过于依赖政府,缺乏自主发展的后劲。有关调查显示,由于社区自治组织在法律上不具备法人资格,致使其无法独享应有的权力,没有独立的财务审批权和支配权,资源动员能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制度不健全、运作缺乏规范、社会公信度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难以形成合理的社区管理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居民自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与空间被严重压缩。因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缺乏独立性,对社区事务的管理与服务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行政化倾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城市基层政府职能模糊,导致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由于城市政府基层政府的职能尚未得到根本的转变,加之其职能边界较为模糊,传统的全能政府的思维惯性依然没有完全消失,其向社区权力让渡的范围和程度都还不够。城市基层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在:对社区居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强制性地干预,不仅直接任命居委会成员,而且布置大量超越社区居委会职能范围的工作;基层政府的“错位”主要表现在:社区组织管理絮乱,职能交叉,例如街道、居委会权力与政府有关部门职权交叉,导致了职能的错位;城市基层政府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建立的政策指导不到位;对社区居民自治活动支持保障措施不到位;对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培育不到位。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
在我国关于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组织性质和组织保障的相关规定,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都有所体现,但有关规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宪法》第 111 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即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了基层政府对于居民委员会组成人员任免的过度干涉,为社区自治和社区组织的独立工作创造了根本条件。但是,即使赋予了居民选举居委会主要成员的权利,但大多数情况却不尽人意。因此,法律应对居委会的选举权力和组织保障作出进一步细化的规定。以确保其的独立自主性,以便其更好地发挥职能。
三、促进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对策
(一)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推进社区居民有序的自治参与。社区居民参与度是衡量社区基层管理体制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准。需要在提高居民参与意识、规范公众参与内容、拓宽公众参与途径、明确公众参与方式、强化公众参与管理、提高自治组织利益聚合与表达的能力等,逐步明确社区自治组织的地位,强化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吸引广大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让居民群众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基层政府应通过特定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及其自治组织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如,加大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的力度和范围,促进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居民同时也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社区事务的参与度,逐步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完善社区组织管理体系,提高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性。社区自治和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基层管理这个完整有机系统中起关键作用,提高其自主独立性是促进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增强社区中介组织建设,加大对社区中介组织培养力度,政府应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外部环境建设,运用法律手段将社区组织纳入统一管理,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提升自己建设能力城市基层政府不仅要加大放权于社区的力度,同时要保障资金资源等要素的投入,让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有能力支付社区利益聚合与表达过程中的各种耗费,真正独立承担起社区公共事务自我管理的责任,提高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是加强社区居民自治,政府和社区积极引导,落实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力,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从而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三)转变城市基层政府角色与职能,预防越位、错位和缺位。社区基层管理的改革重点在于权责的重新调整,其中政府角色的转变、职能的定位是核心。政府角色转变意味着从直接管理层面向间接指导、宏观规划层面转变。这其中要注意做到“两个归位”,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歸位是把街道办事处中涉及到的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的工作归位于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社会化职能归位即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归位于社区自治和中介组织,把社会公益性服务归位于社区和社区工作者。另外,城市基层政府要在全面落实《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际需要,指导和帮助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工作与实践,竭力保障基层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权利。同时,政府不得以“越位”“错位”的方式,干涉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内部事务,不得将自身的工作强行分配给自治组织来完成。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提供法律保障。虽然我国已经拥有保障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的相关法律法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所以应加快修订和完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法律上对城市社区的性质、地位、任务、组织结构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进行重新定位。在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委托城市社区完成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两者之间应建立起委托代理关系。此外,《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迫切需要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权利的救济渠道与方式,这是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
互动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应把社区居民自治权利纳入其调整范围,当社区居民在自治过程中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有相应的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
【浅析社区管理工作】推荐阅读: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09-18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05-28
浅析工程造价管理07-21
浅析企业信用管理07-24
浅析组织的冲突管理09-16
浅析电气设备管理09-22
基层企业管理浅析10-21
城市环境管理浅析10-21
浅析企业安全管理10-31
浅析班主任工作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