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精选14篇)
芦桢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数学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如何再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去和学生一起创设情境,打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可这样做: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组他们在音乐课上学习过的节奏,让学生根据节奏打拍子,通过亲自动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图片)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时,我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学生们回答:“不喜欢。因为这车虽然漂亮但踩不动。”我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同学们还是说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即使是在平坦大路上也象在颠跛不平的路上骑一样,我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画、剪、移、拼等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时,通过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兴趣。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我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和相应的棱,使学生看见两个相对的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完全相等,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让两个同学表演相遇的情境。在学生表演之后让学生谈一谈什么叫做“相遇”,什么叫做“同时出发”,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相遇问题中所出现的较难理解的“同时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等字句。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我们老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我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三、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练习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1、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我教《求平均数》(第八册)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这种方法。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出我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0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 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就达到了目标。
2、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练习拓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包装一个礼物入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感受包装纸的大小与所包物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有了一定感性经验之后,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做细致的研究,找出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再运用刚才的研究结论进行一个小设计——自己根据想包的一个物体的大小来确定裁减多大的包装纸。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但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而且亲自动手实践,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无的放矢, 否则就像向空中放原子弹一样, 达不到目标也伤害不了敌人。创设的问题情境没有服务于课堂教学, 没有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没有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创设情境行为大部分属于无用功, 所以说能不能成功创设问题情境, 能不能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对教学有巨大的作用, 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才能保证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十分奏效。
本人经过自己的教学尝试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有针对性。
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 旁敲侧击, 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如果离题太远, 说穿了无非是故弄玄虚, 一头雾水, 这种情境和教学内容油水分离, 也不能很好地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 也没有对课堂所研究的问题起到直接作用。一个低效的问题情境甚至是无效的问题情境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就告诉我们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体现出典型性、恰当性和有价值。
2. 设置问题情境要讲究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应该立足实际, 实事求是, 力求让问题情境能够兼顾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力戒专门为少数人设置。起码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 既要考虑教学内容, 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做到这些之后, 要注意向学生提示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让每一位学生从教师设计的情境中都有所收获, 得到发展。
3. 问题情境要具有启发性。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问题情境也不在于多寡, 但是一定要注意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启发性, 要保证问题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 登大雅之堂, 一针见血,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需要提醒的是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但在必要时, 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也是情境教学的有力保证。此外教师的启发也不能漫无边际, 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 不可把学生束缚在狭小的空间内。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 然后加以点拨, 要把问题情境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4. 要注意互动性原则。
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尤其是有价值的新问题, 要让学生不断地去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保证思维的可持续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学生参与课堂, 一边学习一边发现新问题, 而不是呆板地等待问题的出现。
二、情境教学要运用得当
1. 要提出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高中数学的过
问题情境中, 把发现的数学问题经过自己的酝酿, 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知识,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它同样值得教师和其他学生去面对, 去解决。同时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通过指导、讲解并激发兴趣, 让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 并增长更多的见识。以此为契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强烈欲望和好奇感。要让学生能够大胆地、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问题, 然后加以解决。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把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内容上, 而应该大量运用情景模式教学, 在立足教材的同时, 还要把学生带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情境当中, 争取把固定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并活学活用。从而加深高中生对数学理念的认识和数学公式的记忆, 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数学问题, 并解决问题, 从而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以增强, 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高涨, 欲望更强烈。
2. 诱发问题思维, 改进思维方式。
需要摆正一个观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不能动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教师千万不要剥夺学生的主动权利, 尤其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更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思维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做的一切应该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为遵旨。学生的思维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 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正好是训练思维的过程, 也是心理内化的过程。所以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活动, 从而突破思维障碍, 实现跨越式发展, 让其思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3. 督促学生动手操作, 在做中学, 启发新思路, 发现知识的宝藏。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特定的数学情境对学习至关重要, 比如, 学习一些几何知识, 动手操作就更能体现其价值。比如, 折叠纸张, 度量, 拼接等等一系列活动, 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干。“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学生的思路被打开, 学习中的困惑被突破。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知新知, 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积极参与到思考中来, 并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与进步, 提高数学素养。
4. 需要强调的是, 设置问题情境一定要结合实际, 要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能够和教材内容相吻合时, 学生就非常容易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能够把现实情境和教材联系起来, 让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做到高度整合, 从而服务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此外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勾连多彩的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规律探究、逻辑推理、数理归纳等各种能力,但其抽象性的特点常常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数学教学中直观性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使学生建立起对所学事物或其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与父母一起去超市了解商品的种类、价格,并体验购买东西时如何算帐、付账等。授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超市的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算帐。如此生动的生活情境,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实实在在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情境的勾连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而创设生活情境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体现。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者创设了“小猪笨笨逛超市”这一生活情境:通过富有童话味道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他们发现3个皮球72元,如果买8个皮球需付多少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打折比不打折时便宜多少钱?如此活跃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他们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深刻,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过程,始终感受到成功与乐趣。
学习情境的撷取、设置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当然,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换言之,学习情境应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数学教学中要克服教学活动“无情境化”的弊病。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只有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境,并大胆地创设情境,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实践的能力,体验到数学世界的美妙。
二、掐准问题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恰是通过问题的设计,重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启发,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譬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有意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多媒体播放两个小朋友分吃月饼的情景,4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该怎么写?借助学生熟悉的“分月饼”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块月饼、一块月饼,到两人吃一块月饼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通过层进的问题设计,进一步激发起探究新知的欲望,以调动学生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
在一节 “竞玩套圈”的数学活动课上,教师把一对同学多轮套圈的十组数据出示在事先设计的表格中,随后问学生:你能当评委吗?这对同学中到底哪一个赢了?比赛结束后,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一问,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来估算,但起初可能方法不多,甚至有些方法较为繁琐,但学生通过在游戏中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学会了估算,学会了思考,形成了能力。
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事先要预设好若干问题,在实际面对学生上课时,既要能收得住,即教师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加以适当控制,又要能放得开。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样要允许学生提出教师预先没有考虑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提问,教师应热情鼓励,因势利导,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实际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情境呈现给学生,不加分析和提示,对情境中是否包含问题以及问题的质量如何不予关注,这违背了学习情境设置的主旨。也有些教师把问题情境与传统的提问教学法等同起来,往往用习惯的提问方式代替学习情境,这是错误的。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是潘径点教研活动专题,通过公开课的课例研讨活动及多位教师们的指导意见,获得一下几点体会。 首先,创设情境不一定都是在课堂开头用多媒体展示部分,也可以是课堂中几句引人深思的话语;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一个学生喜欢的人物;一项贴近学生的活动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课堂中所需的情境中。如《秋游》通过创设回忆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确定位置》中通过创设“寻找宝藏”“海岛监测敌舰”等情境,几句话语引导,学生很快就进入课堂状态,并且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丽。 其次,创设情境也可以是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去山前小学停课过程中,发现这点比较明显。如《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师采用了“摸球游戏”引入,接着又通过创设许多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去探究新知;《一天的时间》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喜洋洋一天不同时刻的活动情境,课堂每个环节都围绕同一情境展开,并且每一阶段都有新的用处,新的角度。 然而,情境创设能否起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情境创设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新课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情感、思维等进入探索新知的状态,更需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感等来调控课堂,穿针引线,否则课堂不能深入,学生会在情境中不知所措,知识点零碎,如《秋游》中创设的情境在于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炼问题,从感知租车方案以估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到体验“改商”过程,教师应合理分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才能充分呈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即身临其境又能体会探索知识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颜厥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的实际,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进了奇妙的数学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数学。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生活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单元时,我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价格,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再创设买卖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从学生的实践操作出发创设情境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所以教学的内容不能仅限于书本,教学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时,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上描述1平方米有多大,很难感知,他们头脑中的“1平方米”是抽象的。如果用直尺在教室前面量出1平方米打小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到前面站一站可以站几个人,这样 “1平方米”的面积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后,可让学生测量教室或课桌面的长度与宽度,并计算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所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有趣的情境可以是一个开场故事,一个童话,一则谜语,一个游戏等。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每一轮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蒙上眼睛,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至关重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使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关键是使学生碰到问题后能主动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上课后我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由几个同学分别报出自己所量结果,老师可以分别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果然被一一猜中。老师是怎么猜的呀?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迫切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想的,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的内 1
驱力,使他们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又如在教学“列方程解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小明生日前爸爸妈妈让自己去买衣服,他来到服装店,挑选了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并买了下来,刚好付了100元。谈话中,店老板说:“这件上衣的价钱抵得上三条这裤子呢。”回到家里,爸爸说:“裤子很不错嘛,多少钱?”妈妈说:“上衣更漂亮,多少钱?”小明这才发现自己忘了问上衣和裤子的单价。然后,让学生独立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编成一道应用题,帮小明解决问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问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突破学习难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
作 者:韩家玲 作者单位:贵州平坝县职业中学,贵州,平坝,5611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策略
一、发现数学现象,创设生活情景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而且要善于把这些现象与我们的课堂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在生活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知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4个季节更换和周而复始中,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例子,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举出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无穷无尽;有的学生举出每星期7天周而复始……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的现象呢?学生通过试算“4÷3、142÷22”,理解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二、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的内容应来源于不同的生活实际,但现在不同地域的学生却都要面对同样的一本数学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合于当地的生活中,勾勒出符合当地学生的“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我因地制宜,先带领学生到公园里观察:春天来了,草地上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池塘里有各种颜色的金鱼等。观察中我让学生想一想,从数学的角度能说一说你看到了些什么?学生4人自由组合,交流观察到的情境,自由地编出一些应用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展开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编出各种各样的应用题……由于有先前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学生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了应用题。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所编的应用题进行分类,对于编错了的应用题目,教师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而且也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与之相关的知识。
三、再现生活经历,创设活动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学数学,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把课堂设置成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学习,亲自体验数学实践,尝试成功。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针对教材中教学内容抽象、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生活现实的问题,我创造性地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课堂设置了“购物”的生活场面,让学生在这个生活情景中进行买卖,通过活动来完成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 在课堂上开设购物超市,让每位“顾客”自由选择购物,并在购物前先列出自己的购物清单,估计自己需要付多少钱。 (2) 从不同的购物清单中筛选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培养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3) 让“顾客”自由地购物,并根据自己所购买的东西,用学具盒里的人民币付款。 (4) 对照先前的估计进行评比,选出“计算小能手”。 (5) 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和购买东西的理念,评选出“小当家”。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四、回归现实生活,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两个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作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使学生通过与生活的接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同时,学生在走向生活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可能性”以后,我让学生观察学校门口的“抽奖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可能性”展开讨论:如果你是老板,你如何设计奖票?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抽奖的原理,学生中屡禁不止的抽奖现象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五、应用多种手段,开发情境资源
数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同时,它又与许多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我们作为一名现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新鲜事”,使学生能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如在“质量单位”的教学后,我让学生周末去参加在昆明展出的“农博会”,学生回来后汇报了参观的情况。有的说,南瓜能够长到300千克重,要好几个人才能围一圈;有的说宠物猪才有3千克重,可以抱在怀里等等。学生在参观中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对质量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生动活泼地学习,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切人口,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目的是为了让数学贴近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六、利用情境创设,提高教学有效性
1. 生活情景创设的必要性。
有些教师为了单纯的追求生活情景的创设,忽略了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教学活动服务,本末倒置。如一位教师在上“统计”时,为了引出“让学生统计本班同学爱吃水果数量的情况”,教师花了很长的时间来介绍各种水果的味道、营养等,本末倒置,却没有进入到统计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没有必要的。
2. 创设生活情景的适当性。
课堂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的,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要用创设生活情景的方式来呈现。教师要把握好创设生活情景的适当性,一般来说,一节课以一个主题为宜。
3. 创设生活情景中的“新”与“旧”。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效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61-01
“生活即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基本理念也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使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精心引用“摸球中奖”的生活情境,自己手拿一个摸奖盒,一边说:“摸奖了!摸奖了!摸到黄球中大奖。”一边请出10名小朋友,分别摸奖,结果满怀希望的小朋友,个个落得空手而归。这时,孩子们就产生了疑惑“为什么10个人没有一个人中奖呢?”然后,我就顺水推舟引出课题,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你就必须上好今天的这一节课。这样,巧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带着寻求答案的疑惑中,积极参与性强了,求知欲望也就高了。从而,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挖掘生活素材,自主探究新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可带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把买来的东西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边议论自己买的东西,边算一算自己花的钱数,自主与合作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极高,不一会儿,学生便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⑴铅笔和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⑵笔记本比铅笔贵多少钱?⑶每个飞机60元钱,给售货员10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学生经过讨论都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解答,这样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更新数的组成;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总之,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使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翠莲《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教育教学论坛》杂志,2011
濮阳市南乐县福堪镇六合中心小学教师:张胜伟
联系:***457411ZSW819246544@126.COM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也正是顺应了这个原则。可见,“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基本上成为教师们上好课、上好优质课的必备环节。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有的情境却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的缺乏挑战性、针对性,给人以为情境而“情境”之嫌,造成课堂宝贵时间白白流失,这种伪情境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目的性”,做到事半功倍
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常量,因此,要珍惜宝贵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曾观摩多堂《轴对称图形》教学,在感知“对称”概念时,多数教师会出示一定数量具有对称特征的实物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它们的共同的特征,学生却一脸茫然。仔细回味,其中固然有其原因,如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不显然,也不唯一,以至于有的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彩色的等等,节外生枝。当然,也有教师“引导”了的,最后得出都具有对称的特征,就算不论其情境的有
效性,费时已显而易见,芝麻是否捡到不得而知,总之西瓜肯定是丢掉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生活在农村,当地群众家有两个子女造房必然对称,所以尝试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具有对称特征的民居,让学生猜测主人家有几个子女,并说出依据。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出答案并提取出对称表象,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剖析了对称的概念,学生的思维没有漫无边际地乱跑,直奔主题。此举激活了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要有“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
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三、要有“发展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符合生活的逻辑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一、情境故事化,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关键词:情境 创设 精彩
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学中情境的巧妙创设、演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融视、听、说、演、做于一体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愿,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用英语,这就需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轨,由此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一、创设生活情境
贴近生活,让英语教学生活化,这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反馈”给我们的最好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认识领域,成为了他们的经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做到合情合理,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取材,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感受发现的过程,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7B Unit2 Reading是围绕“Welcome to Sunshine Town”而展开,这篇文章讲述了北京附近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非常适合人们居住。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阳光镇。 Step1: Warming-up activities (一)Free talk: Ask Ss some questions about “Where do you live?”and “Where do you like to live?”在此以讨论学生的居住环境进入,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水平,通过有趣的话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进入正文教学打下基础。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二、创设故事情境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清除故事材料中的语言障碍,让学生从故事中获得感悟和引发思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更加集中,学习热情也必定高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或自己的创意把一节课的有关教学内容编制成小故事,这样,学生就在故事中经历学习活动,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到知识。针对7A Unit1 Integrated skills (Simon’s favourite football player),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先编了一个小故事,介绍我的一个邻居小朋友,他是校足球队的一员。我就说:“He is a football player.He likes reading books about football.He plays for his school. He is the newest member.He is good at scoring goals.”等,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这个故事中来,而这个故事的内容恰恰就是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三、创设游戏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少年儿童喜欢游戏,这是他们的天性。游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既满足了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其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事实上,英语游戏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的过程,它可以再现大量的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2 Colour Integrated skills A部分到B部分过渡,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问学生想成为Mrs Rainbow一样的颜色理疗家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闯关游戏,游戏有六关,层层深入,如果你能顺利通过6关,那么你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颜色理疗家。第一关,问学生一个关于颜色最基本的问题:哪些颜色是冷色,哪些是暖色等,对颜色进行分类。第二关,问问学生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第三关、第四关出了两道A部分学过的与颜色有关的问题,来测试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五关有一定难度,创设了三个情境,问问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哪种颜色来改变心情。第六关,恭喜学生们闯关成功,顺利成为一名真正的颜色理疗家。现在,Amy有些小麻烦了,她不知道穿什么?你是一个颜色理疗家,你能给她一些建议吗?运用一个闯关游戏既复习了A部分的内容又自然导入到Speak up,一举两得。整个过程,气氛和谐宽松,学生积极参与,甚至不少原来害怕说英语、不愿意说英语的学生也主动地参与进来,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英语实践机会和英语交际的气氛,让学生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四、创设形象情境
形象情境是指利用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刺激学生的视听觉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学生学习创设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内容与情感相统一的教学情境,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讲授8A Unit6 The Taiwan earthquake时,我就先放了一段“5·12”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展示了地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场面,如房屋倒塌、玻璃碎片往下掉、人们疯狂的向户外奔跑、还有许多人被压在砖块下面等情景。这样以直观的方式再现,让学生有了深切的感知,促发了其求知、探索的情绪,能使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运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创设实践情境
新课改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和角色表演的情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不断探索创新的园地,从而使传统的封闭讲解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发现、研究、讨论型的开放型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其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教餐厅英语单词时,可以创设这样的一段情境:预备铃响起,教师拿着一只装满东西的大餐盘走进了教室,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菜单。教师在一张桌子上放上桌布,请三位同学上来,两位坐着当顾客,第三位拿着笔和本子做服务员。顾客拿菜单点菜,服务员记录,教师忙碌地从大餐盘中一样一样地挑拣,有banana, grape, pizza, hamburger, tomato, potato, cabbage……每拿一样,教师便举起来让大家看,然后领读,并把单词写在黑板上。第一批顾客送出门,第二批顾客又上来……教师让全班同学把顾客点的菜、饮料、水果的英语名称全部记下来,再交给老师。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说出许多餐厅英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 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将精选的案例引入课堂, 是运用案例情境教学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 引起学生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设立问题情境的目的,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起到启其智、增其能的作用,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开始讲授《经济法》时, 学生会感到法律条文枯燥乏味, 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思想问题, 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案例:“村民张某因为购买拖拉机而向其朋友李某借款2000元, 借款期限为一年, 为表其诚信, 张某将自家已经怀孕的一头母牛牵到李某家作为担保, 之后母牛产下了一头小牛, 两家就小牛的归属产生分歧。你认为小牛应归谁所有?”这一案例涉及民间的一种常见的借贷行为, 并无新奇之处, 学生感兴趣的是:“母牛产下的小牛归谁所有?”通过讨论, 学生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经济法》课程中, 同时告诉学生在《经济法》课程中随处都有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案例必须能够体现所学内容, 选择案例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选择的案例在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还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以体现其知识性, 以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授《合同法》中的《合同的订立》一节时, 首先将以下案例引入课堂:某水果收购站向果园承包人张某发函“欲向你园购买水果20吨”, 张某回信“完全同意”, 第二天就将20吨鸭梨送到水果收购站, 而水果收购站却拒收。收购站的做法合法吗?在本课的讲授中, 结合这一案例, 复习合同的主要条款, 分析合同订立过程中, 何谓要约?何为承诺?要约、承诺的条件是什么?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在哪里?承诺和新要约的区别在哪里?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将本课的知识点一个个突破, 学生在掌握合同订立的相关内容的同时也清楚了水果收购站拒收鸭梨的理由。
三、创设情境, 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
选择的教学案例要具有真实性, 必须是实际中存在的, 使学生感觉到似曾相识, 学有所用。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时,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讨论“某超市在门口张贴告示: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请顾客认真挑选商品, 售出商品概不退换”这一店堂告示案例。有些学生以前在逛商场时见到过类似的告示, 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认为其是合法的, 有的学生认为其不合法。通过对照法律条文, 他们才意识到以前认为这种合情合理的告示, 同样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此激发学生认真学法用法。
四、创设情境, 掀起课堂学习高潮
学生对有争议的事情总是充满兴趣, 而且注意力容易集中。针对学生这种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 如果在新课的导入或知识的关键处设计有争议的教学情境, 就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精神状态,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探求新知, 再在“量变引起质变”的作用下就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从而使课堂学习活动更有活力。
例如:在讲授《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时, 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如下案例:某商场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 没有按合同约定去工厂提货, 后工厂失火, 将准备交付商场的价值10万元的床单全部烧毁。谁应当对损失负责?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责任在商场, 如果商场按时提货, 床单就不会烧毁;有的学生认为责任在工厂, 如果工厂严格管理, 就不会造成火灾;也有学生认为双方都有责任, 因为双方都有过错……在争执不下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和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 意见逐步统一, 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节课的时间也很快过去了。
但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并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这就需要高中教师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先设置恰当的问题再进入课堂情境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与学生有直接接触的现实生活实例为基础所设计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模式,先提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而后进行情境创设,这就可以让情境创设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情境。
从本质上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设问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心进入课堂,增强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之前,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能不能通过概率的知识对彩票进行分析。接着,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告诉学生小明准备去购买双色球彩票,如果小明要购买所有的彩票组合共需要多少钱。
这个情境创设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根据这个问题来推测教师接下来的情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情境的导入性,同时,通过思考,学生已经得到了一部分答案,当得到教师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将变得更有深度,也进一步提高了情境创设的效率。
二、让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讨论
遵照新课程标准,教师在课堂设问情境创设中应该让创设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讨论的兴趣,这就说明了情境创设的成功,表明了学生对相关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兴趣。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将情境创设变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能感觉到情境与自己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中,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情境。某学生一口气喝掉了一瓶水,突然产生兴趣研究自己所喝的水的质量。已知水的密度和水瓶是一个规则的圆柱体,请问该学生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通过讨论,学生最终得出只要知道了水瓶的体积就可以得到答案,之后学生讨论的内容就是如何得到圆柱体体积,这就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足够的兴趣,达到了最终目标。
三、让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尝试,将数学设问情境创设的工作交给学生完成,也就是让部分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必定更加熟悉,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更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同时,新课程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将情境创设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设计、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最终能够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标准。
总的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需要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先提问再创设情境、通过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景以及将创设情境工作交给学生完成等多种方式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王菲菲。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策略.学周刊,(36)。
数学网论文摘要: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发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会全身性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媒体创设情境;数学课堂;激发兴趣;创造性思维;充满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开始。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从而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自己拍摄到的自行车、摩托车的停放过程。让学生观看之后,再让他们探讨:为什么把它们的两个轮子与支撑架三点着地就能把其停稳当呢?相反,支撑架收起之后能使它们还稳定的站立吗?在此案例中,教师以学生所熟悉的身边具体事例为依托,引入新知识。教师的设问也恰到好处,充分发挥了“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教师从学生熟知,却又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的身边事例导入,就能使其求知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由此可见,在多媒体课件中选择身边事例为情境导入时应“当其时,适其时”,才能使我们精心创设的导入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种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二、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把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为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时,教师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感悟、在做中自主建构起对密铺图形的认识。为了突出常见的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这一重点时,教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学设备白板,让个别对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上讲台进行图形密铺的实际操作,而让其他学生观察并欣赏在电脑上设计的图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抢着想上机操作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当学生操作完后进行演示并说说哪些图形能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密铺,教师再逐次演示其他图形的密铺情况,让学生观察总结,这就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接着教师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让学生欣赏大师的创作,带学生进入埃舍尔的艺术世界,对图形密铺的知识了解的更多而充实自己。因此学生在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身心地愉悦发展。
三、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有利于丰富知识面
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数学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赏,自言自语,令人把数学家当成“怪人”。如何使学生热爱数学,就需要教师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例如,在讲《圆的认识》这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认识、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不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这种超越时空的情境创设,正是借助于先进的媒体技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弥补了数学课堂受时空限制的缺陷,填补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信息等方面的“空白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的生活或生产需要,感受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四、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媒体教学中, 教师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疑为主轴, 探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基础之上, 进而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环境。数学课堂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亲身体验过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创新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媒体,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动情点,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轻松地、愉悦地学习,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丰富感觉。多媒体课比较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并且目前也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营造创作动机,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也是创造的起点。
【创设情境,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推荐阅读:
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具有魅力11-13
有效创设情境,打造高效课堂11-30
小学数学课堂中自然有效的情境创设教案06-0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06-20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体会07-03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07-04
注重情境创设回归数学本位11-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7-15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