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精选8篇)
一、招生计划
2015年我校有共有8个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拟招生人数共计282名(具体招生指标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我校在录取时将根据国家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和考试情况在计划总数内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报名流程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准予参加考试,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
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必须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间为:2014年10月10日至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时间为2014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在网报时间内重复进行报名。
考生网上报名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考我校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原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或委托培养方式。
(二)现场确认
所有完成网上报名的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并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2014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四、下载与打印准考证
2014年12月15日-28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我校不再向考生寄发准考证。
五、初试
1.初试时间:2014年12月27日至28日。
2.初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统考英语)、业务课一(统考数学),业务课二(自主命题);各专业详情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各科目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满分为100分,业务课一、业务课二满分为150分。
六、复试和调剂
1.复试和调剂要求:
(1)考生初试成绩须达到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复试分数线(二区)。
(2)申请调剂的专业应是相同或相近专业(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3)申请调剂我校的考生必须经过“研招网”的调剂系统确认,否则调剂无效。
2.我校将采取差额复试,原则上按1:1.2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数。
3.我校复试录取办法及各学院实施细则将在复试前通过我校研究生处主页向社会公布。
4.参加我校复试、具有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的考生,在复试阶段须加试两门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闭卷笔试):
(1)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
(2)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3)高职高专毕业生;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
七、体检
考生在复试时参加体检,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
八、其他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以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2.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国家政策为准。
考生可通过我校研究生处主页查阅我校招生专业目录等相关招生信息。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对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支持!热忱欢迎全国各地考生报考我校!
久、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0594
通讯地址:广西柳州市东环大道268号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处(邮编:545006)
电话传真:0772-2685375
电子邮箱:gxutyzb@126.com
1 问卷调研的范围及设计
笔者结合学校实际, 设计了学风问卷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学风状况展开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教学 (含课程设置、教师水平、课堂效果、科研实力等因素) 、管理 (含管理方法、党团建设、学风措施、校园文化等因素) 、学习 (含学习目标与动力、态度、方法、管理、环境等因素) 3个方面, 此次调查研究工作共发放问卷4 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 621份, 问卷回收率为90.5%。调查涉及广西中医药大学的9个二级学院中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药物制剂、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学、制药工程、医药营销、中药资源与开发、公共事业管理、食品工程等21个本科和15个高职的所有专业, 覆盖一、二、三、四年级学生。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总体评价较高
调查发现, 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有7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 而45%的学生则认为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一般, 这也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2.2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有热情、有信心
大多数学生都制定了自己的生涯规划, 对专业前景发展充满信心。其中有89%的学生发展目标很明确, 且具有正面指引性, 50%的学生选择“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 39%选择“掌握一技之长, 为就业打好基础”。在回答“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的问题时, 57%的学生选择“很感兴趣”, 仅有9%选择“不感兴趣”, 说明多数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兴趣很高。在对专业前景的态度上, 有57%的学生认为“充满光明, 很有信心”, 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有信心并热爱自己的专业, 只要教师善加引导, 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考研的问题上, 选择“已着手准备考研”的学生占14%, 选择“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占41%, 可见, 想考研的学生人数略多一些, 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就业压力过大、研究生扩招的大环境下, 很多高校大学生的选择。
2.3 学生学习方法有待完善
在学习计划上, 21%学生选择“长期、短期都有明确的计划”, 51%选择“有短期计划”, 而选择“没有计划, 一切随学校教学安排”的学生占20%, “没有考虑过计划”的学生占8%。可见, 有72%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制定了学习计划。但在学习过程中, 在课后与教师是否沟通的问题上, 45%学生选择“从未沟通过”, 31%学生选择“偶尔聊聊”。可见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4 学生学习态度有待改善
调查显示, 学生们有旷课现象, 因课堂内容枯燥, 教师授课水平低造成的旷课达15%, 值得注意的是因参加学生会、社团、兼职等工作而旷课的学生占总数的21%。关于作弊问题, 回答“你如何看待高校的作弊现象”问题时, 有2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自己有时也作弊”, 而46%认为“作弊应严惩”, 25%认为“无所谓, 自己不作弊就行”;关于抄袭的问题, 从问卷数据反映, 有作业抄袭的现象, 有21%选择“在别人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可见, 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有待改善。
2.5 学生学习时间管理不够严格
学生在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有包括读书、上自习、上网、睡觉、其他 (逛街、参加体育文体活动、兼职等) , 上述几类选择分布的比例比较平均, 说明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上网已经和读书、上自习、睡觉等一样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多数学生对电脑的认识和运用是健康的, 是为了学习和看新闻、交友等;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沉迷于网络, 荒废学业。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较低, 仅有29%的学生经常借阅与专业相关书籍。而大部分学生每天课后自习的时间也不多, 每天学习>2 h的学生仅占38%, 这说明很多学生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 但在学习过程中, 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课的时候只有约50%的学生会主动去自习。
2.6 学生对学习环境要求较高
有68%的学生认为“寝室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很大”, 19%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寝室学习氛围对学风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 能够直接影响身处其中的成员。因此, 学生寝室的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多开展学术讲座和调查研究工作, 56%的学生认为“应多开展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学术调查和研究”, 56%的学生建议“多开展专业性讲座”, 49%的学生建议“应邀请临床及实验经验丰富的教师做讲座”, 说明学生求知与开拓视野的欲望非常强烈, 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素质文化活动。
3 建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
当前中医药院校中存在的学风不够扎实、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势在必行。学风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是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应通过积极构建规范有序、运作有力的学风建设工作, 打造良好学风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组织领导机制
高校应建立起一套教务与学生管理齐抓共管的机制, 指定主管教务的副院长抓教师的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风, 教务处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抓学生管理, 学工处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共创高校良好学风。
3.2 全员参与机制
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 高校应积极构建全员参与机制, 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学风。 (1) 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影响,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科学地改善学习方法, 带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钻研; (2) 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临床技能大赛、模拟应聘、中医药特色的宿舍文化节等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强化每一位教职员工、职能部门的学风建设意识, 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邮寄学生成绩单等方式加强家校间的联系, 与家长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推进学风建设的步伐。 (5) 学校通过进行加强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设置等, 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3.3 监督评价机制
建立各级检查、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体制,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促进学风建设。通过认真落实学生考勤、请假、宿舍检查、严格考试等各项规章制度和加强教学监控措施, 定时张榜公布检查结果, 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3.4 竞争激励机制
关键词:广西高校;大学生;诚信;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33
一、参与调查的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高校大学生诚信情况的调查选取了综合性大学——广西大学和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原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两所高校。调查形式采用问卷调查,于2015年11月共对大学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7份,有效问卷226份。问卷内容主要基于诚信角度调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与行为。
二、诚信心理调查之一:对诚信内涵的理解
问卷首先从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开始调查,试发现他们对诚信的认同程度。其中,认为诚信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但已不适于今日社会的有10人,认为今天仍适用的有162人,认为诚信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的有22人;认为诚信不仅是道德约束也是法律约束的有32人。数据见表1: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仍然认可当代中国社会需要诚信这一价值观。然而,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诚信在今日社会已经不适应了,这部分学生主要以非学生干部居多。针对诚信展开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范畴这一问题,总体上看,更多的学生将诚信、道德、法律三者进行了有机关联,体现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丰富了诚信内涵。那些认为诚信须靠个人自觉来维持的学生,对社会诚信度认可并不高,在他们看来,通过靠个人自觉来维系的社会诚信是不牢固的,容易生成许多不诚信问题。
三、诚信心理调查之二:社会中的诚信观
本次调查与大学生探讨了关于诚信的社会话题,其中,询问到作为大学生的你最赞成哪一方面时,其中90人选择了“正直,做事有原则”;78人选择了“诚实守信”;9人选择了“这年头关系最重要”;4人选择了“能随机应变,讲原则吃不开”;45人选择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数据见表2)
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拥有较为良好的社会诚信观。然而,对于社会中存在的诚信观念,不是很认同的也占到了二成多,其原因主要是认为通过正常的诚信立场不足以保全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也比较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选择“这年头关系最重要”“能随机应变,讲原则吃不开”,则有可能表明目前小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一些不正确的诚信观影响已经较深,须对这部分学生加强诚信观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诚信行为调查之一:容易“失诚”的情况
为把握大学生当代行为中的诚信观状况,问卷对大学生几种常见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调查,以确立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之下容易“失诚”。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做到诚信最困难:46人认为当谎言可以保护自身利益时,51人认为会影响到他人的利益时,124人认为当涉及到自己或他人隐私时、其它情况5人。(数据见表3)
数据显示,当出现涉及到自己或他人隐私时的行为与语言时,容易出现“失诚”情况,反而在涉及自身与他人利益保护这一块出现“失诚”的情况相对较少。 无论怎样,“失诚”事件是可以发生的,因而诚信并没有完全内化于大学生德性中。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诚信”不是一项原则性的东西,是可以因具体的身处环境来选择是否“失诚”。
五、诚信行为调查之二:诚信度的容忍
既然自身可以“失诚”,那么在选择与他人交往时,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又重视着对方的诚信呢?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144人十分看重对方的诚信,70人比较重视对方的诚信,6人带着无谓的态度,6人为互动式诚信。(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6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诚信是双方交往的前提和保证,说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里是有相对较高的诚信观。大部分学生持有以诚待人的观念或愿意对方以诚待人。相对于以诚信为交往的基础,仍约有3成学生虽重视双方的诚信度,却将其作为交往的决定条件之一。放弃诚信作为与他人交往的前提虽为数不多,但也表明,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
六、诚信观念与行为间性调查:“失诚”行为后的心理
行为与观念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当行为与观念之间达到一致时,观念就正确地表达了行为,行为也理解了观念所要表达的内涵。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行为与观念也会存在着错位。问卷对“当大学生不得已对他人说慌时的心理”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如下:当一个人不得已对他人说慌后,其心理感觉“有点愧疚,害怕被发现”的58人,心理“感到愧疚,设法弥补”的139人,心理感觉“当时有点愧疚,时间久了就释怀了”的26人,心理感觉“习惯了,大家都这样”的3人。
数据显示,当某一学生发生“失诚”行为后,感觉到愧疚、并设法弥补的占到六成多。这些学生在不得已做出“失诚”行为后能够积极补过,希望尽可能地降低“失诚”行为后的影响。表明当代大部分学生的诚信观的内化过程是趋于良性的。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失诚”行为产生后并没有内疚感,诚信在这些大学生的“三观”中似乎没有占据任何位置。
七、结论:利益中的大学生选择性诚信
调查发现,大学生诚信观与个人行为之间经常会出现冲突。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诚信”不是一项原则性的东西,可以因不同的人、物等对象来做出诚信与否的判断与行为。就是说,诚信只是一项外在事物,是一件可以随意抛弃的伪装。当“诚信”对大学生有利时就选择“以诚为贵”,反之,则“非诚为贵”,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这部分学生,似乎难以觉察出来,又无所不在。从这种选择性诚信也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一边居于所谓的“象牙塔”之中,另一边已经沾上了“小市民”气息,受到了非诚信社会事件的重大影响。
一、招生计划
2014年,我校共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企业管理等5个专业面向全国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共计划招生300名(具体招生指标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所有专业均招收非定向、定向、委培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我校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计划和考试情况在计划总数内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3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3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报名和资格审查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
报考2014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上报名时间为:2013年10月10日至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时间为2012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在网报时间内重复进行报名。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yz.chsi.com.cn,教育网址: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二)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的注意事项:
1、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招生单位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5、报考我校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原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或委托培养方式。
(三)现场确认网报信息
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2013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考生携带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考生到本人户口或工作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确认报名信息并照相。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四)下载与打印准考证
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6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我校不再向考生寄发准考证。
四、初试
1、初试日期:初试在2013年1月4日至1月5日进行。
2、初试科目:全国统考的初试科目:政治理论、英语一、业务课一(统考数学),我校自主命题业务课二,各专业详情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政治理论、英语一满分为100分,业务课一、业务课二满分为150分。
五、复试和调剂
1、复试和调剂要求:
(1)考生初试成绩需要达到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复试分数线(二区)。
(2)申请调剂的专业应是相近、相关专业(统考科目要相同,专业课相近)。
(3)申请调剂我校的考生必须经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调剂系统确认,否则调剂无效。
2、我校将采取差额复试,原则上按1:1.2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数。
3、复试形式、时间、地点、科目、方式以及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由我校根据情况确定,并在复试前通过我校研究生处主页向考生公布。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4、外语听力以及口语测试在复试时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5、对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阶段加试两门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2.5小时。
六、体检
考生在复试时参加体检,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
七、其他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以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2、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国家政策为准。本简章如与教育部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规定有冲突,将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考生可通过我校研究生处主页查阅我校招生专业目录等相关招生信息。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对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支持!热忱欢迎全国各地考生报考我校!
八、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0594
邮编:545006
通讯地址:广西柳州市东环大道268号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处
联系人:邓老师程老师
电话:0772-2685375
传真:0772-2685375
电子邮箱:gxutyzb@126.com
根据国家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甲方)与广西大学(乙方)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从参加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录取 为 专业自筹经费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2~3年,学习期限2~5年,于2012年9月入学,按国家自筹经费研究生分配办法执行。自筹经费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和公费医疗待遇,住宿费、书籍费及到外地调查、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的旅差费自理。
二.乙方职责
1.乙方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按国家有关要求,组织教学和科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籍管理等,奖惩办法和计划内研究生相同。
2.自筹经费研究生凡按计划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审的,发给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凡因故未修完课程或课程考试不合格者,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三.甲方职责
1.甲方(不含MBA学生)培养费6500元—10000元/生.年(以物价局批复的专业收费标准为准),MBA学生培养费16000元/生.年,在新生入学报到一周内付给乙方,凭缴费单据注册入学,不按时缴费注册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2.甲方必须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努力学习。
3.甲方必须在每学年开学一周内交清当年培养费,不按时缴纳学费注册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甲方因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学习者,经乙方批准,可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相关手续按广西大学有关规定办理。
五.本协议自2012年9月起生效,有效期至学生毕业时止。六.本协议一式两份,一份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一份考生留存。
一、简答题
1、请说说“输入假说”的内容。
2、初级阶段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3、举例说明口语教学的特点和方式。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材料分析写作(请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分析材料)
李明是一位赴泰的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他工作非常认真,也充满着热情,经常积极的帮助泰国老师想一些有关汉语的活动,因此,那里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但是,有一次学校举行一次有关汉语的野外露营活动,他没有被邀请一起参加,他觉得很不高兴,因此他去向校长申请参加此次活动,但是校长却没有批准。从此,他对学校的工作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不再认真上课,也不帮助其他老师策划汉语活动。
三、根据一首古诗,把每个字的发音部位进行归类。(古诗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
四、“这孩子长得眼睛1是眼睛2,鼻子1是鼻子2”,请说说他们的词义区别。
五、举例说明述宾结构包含的语义关系。
六、分析歧义句(包含哪些意义及歧义的原因)
1、对我提出的意见。
2、这根竹竿长三尺。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视语言教学, 即词汇、语法, 轻文化教学。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口语水平低, 不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国家文化, 无法和外国人流利交流。论其原因, 一是因为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 性格较内向腼腆;二是因为中国的英语教育体系带来的弊端, 过分重视应试教育, 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1跨文化意识的概述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文化又需要靠语言来传播。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 (张友平2003) [1]。“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存在, 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 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蒋红, 樊葳崴, 2002:42-46) [2]。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根据Hanvey (1979) [3],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Hanvey (1979) [3]认为, 跨文化意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学习者仅仅注意到目标语文化中的浅层“cultural features”;第二阶段, 学习者能够发现目标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性, 且不认同目标语文化;第三阶段, 通过学习和思考, 对与母语文化有差异的目标语文化能够理解和接受;第四阶段, 则是达到“文化移情”的状态, 学习则能够完全理解目标语文化, 且在沟通过程中, 能够换位思考, 充分理解对方, 避免了文化冲突和各种尴尬的事情发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中明确提出:“大学外语以提高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 学习策略, 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尽管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文化教学。一、教师本身素质不高, 跨文化意识较弱, 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二、受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的压力及影响, 课堂教学偏向于语言教学;三、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较大。
2实证研究
2.1项目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实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行动研究, 旨在通过跨文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现大学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2.2项目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广西科技大学2014级学生中随机选出四个班级, 其中两个班级是实验班级, 两个班级为对比班级, 采取对比研究方式, 学生总人数为300人。
2.3项目整体设计
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学初对4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前测, 了解当前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现状。第二阶段:研究进行的2年期间, 对实验班级采取跨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的同时,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大量导入文化教学。其次, 对对比班级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两年后再通过问卷调查及对该四个班级进行跨文化意识测试及跨文化场景模拟测试, 来检验跨文化教学的教学成果, 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及对本校跨文化教学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2.4本文研究问题
本文将对该项研究的第一阶段, 即实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前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探索研究实验开始初期, 4个班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
2.5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问卷发出300份, 收回问卷300份, 其中无效问卷为10份。调查问卷通过网上问卷系统在线发布, 全部是客观选择题。问卷涉及内容总结如下:1) 学生的专业背景;2) 学生对“跨文化意识”专业词汇的概念;3) 跨文化意识自测;4) 跨文化交际失败经历;5) 增加跨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6) 对大学英语课堂是否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看法;7) 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认同;8) 对跨文化意识需求的程度。
2.6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分析
2.6.1学生对“跨文化意识”概念的理解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 从专业背景上来看, 有60%的文科生以及40%的理科生。在做“跨文化意识”专业词汇的概念的选项中, 近62%的学生知道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2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 10%的学生回答有一点了解, 8%的学生对“跨文化意识”不关心。从此处可知, 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定义的, 这也与柳州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广西柳州的地理位置相对于沿海大城市相对来说比较封闭。但是近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 柳州人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 跨文化意识也逐渐增强。
2.6.2学生跨文化交际失败经历及对跨文化意识的需求
调查显示, 有近75%的学生回答有过跨文化交际失败的经历, 而仅有10%的学生回答见到外教时会上前打招呼, 聊天, 43%的学生回答“视而不见”, 47%的学生选择“马上逃跑”。57%的学生认为, 他们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为“有跨文化意识, 但是不知道怎样交际才得体, 另外有30%的学生将其失败原因归咎于没有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意识自测选项中, 近48%的学生给自己打3分, 25%的学生给自己打2分, 20%的学生给自己打1分, 7%的学生给自己打4分, 无人选择5分选项。另外, 在跨文化需求的相关选项中, 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意识需求程度上, 46%的学生希望能深入理解其文化, 40%的学生希望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 能成功的和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14%的学生希望能基本理解对话内容。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 参与实验研究的大部分学生目前的跨文化意识较弱, 无法和外国人进行顺畅有效的沟通。而且很多学生由于口语能力不强, 跨文化意识弱, 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甚至不少人对外国人采取回避态度。令人欣慰的人, 参与调查的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对增强有很大的需求, 仅一小部分学生对跨文化意识采取基本需求程度的态度。
2.6.3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态度
在调查中, 40%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但是64%的学生不满意本校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认为有必要采取“文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部分的调查显示, 仅有小部分学生满足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 大部分学生支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采取文化教学, 在课堂上进行文化导入, 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终达到和外国人的有效顺畅的交流。
3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在对300名参与研究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前测中, 我们可以得知, 目前这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较弱, 且有很强的需求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因此, 该调查也为作者进行下一步的跨文化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下一步的研究, 作者在此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3.1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文化的直接传递者, 如果自身都不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素质, 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当前中国高校的很多老师没有出国留学经验, 缺少跨文化交流经历, 自身跨文化意识就很薄弱,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温燕, 2013) [4]。
1) 平时多上网浏览英文网站, 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 多看英美电影, 了解西方人的逻辑思维;2) 多参加外国人多的聚会, 多和外国人交朋友, 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实践交往中学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3) 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短期国外访问学者课程, 争取国外留学机会;4) 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在文化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只有深刻地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避免造成文化教学中的“文化失衡”现象。很多跨文化交流之所以产生误解, 归因于对本国传统文化不了解, 无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出母语文化 (李涤非, 2006) [5]。
3.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文法翻译法”更多注重于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本身的讲解, 而忽视了目标语文化的讲解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该进一步淘汰, 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开展跨文化语言教学, 如英语文化讲座, 文化欣赏, 对比法, 案例分析法, 角色扮演法等。“一类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 另一类更强调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训练” (苗丽霞, 2007:103) [6]。
1) 多开展英语文化讲座, 文化欣赏, 多播放英文电影, 幻灯片, 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接触到西方文化, 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充分利用课堂多媒体进行文化教学。2) 课堂教学采取对比法, 适时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语言教学中, 比较法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还有利于学生找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处, 提高其文化敏感性, 增强其跨文化意识 (常晖, 2003) [7]。3) 课堂教学采取案例分析法, 分析事件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及作用, 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4) 课堂教学采取角色扮演法, 选取相关的话题, 由一人扮演中国人, 一人扮演外国人, 进行情境对话。教师随后进行点评, 从而学习东方和西方思维逻辑的不同。
4结束语
尽管参与该项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等诸多局限性, 该调查问卷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校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现状:跨文化意识薄弱,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 希望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够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该调查也为接下来的跨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性, 也成为两年后跨文化意识后测对比的依据。
摘要:旨在探究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并对广西科技大学的3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意识的测试, 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较差,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 为开展本校的跨文化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友平.对语言教学及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 2003 (3) :41-48.
[2]蒋红, 樊葳崴.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界, 2002 (1) :42-46.
[3]Hanvey R G.“Cross-cultural Awareness”in Toward Interna-tionalism: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d.ByElise C.Smith and Louise Fiber Luce,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 1979.
[4]温燕.试析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3 (8) :186-187.
[5]李涤非.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 :82-86.
[6]苗丽霞.近20年我国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中国外语, 2007 (11) :10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技术型大学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13-03
独立学院转型,指的是独立学院根据教育部于2008年4月1日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逐步与母体学校分离,符合条件的都要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学校,是独立学院适应经济发展以及提升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根据该战略部署,广西各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已形成共识,如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将自己的办学定位为“逐步把学院建成区域先进、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型地方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努力建设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逐步转向重点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等。
广西的8所独立学院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距离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其中师资队伍方面尤为明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西独立学院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拥有较高知识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与传统的学术型院校普遍重学术科研能力、重学历提升教育不同的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式,着重于培养既要达到本科教育要求,又要具有应用与实践技能、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因此,其对自身教师素质的要求除了学历和职称外,更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应用技术型大学首先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如果教师只是空有满腹经纶而无半点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培养的学生是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师除了具备较好的学科专业背景外,还需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教育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术。应用技术型大学与传统学术型院校主要的区别在于应用型大学注重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科研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术型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科研也多是与理论实验相关联。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通常会更多地设置一些与生产实践联系更密切的专业,与学术型院校形成错位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术,这样才能将本专业要求的操作技巧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解。
(三)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应用技术型大学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会像学术型院校那样,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理论观点而不停地进行说明与解释,它是会在讲解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不断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才可以在自己频繁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考并进一步改进,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广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差距
为更好地推动广西各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广西民办教育协会组织相关人员于2014年底对广西的8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2014年,广西各独立学院自有教师加上外聘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基本达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标准。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最高的是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达到76.29%;最低的是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为45.93%;各校平均为62.29%,高于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57.1%的水平。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最高的是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为49.3%;其他学院都在30%以上。各校生师比,除个别学院外,也都基本达标。在年龄结构上,据不完全统计,有4所独立学院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在50%左右。目前,广西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要,但距离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教师大多毕业于学术型院校,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应用技术型大学是近几年才提起并鼓励发展的一个新事物,而国家原来更多的高校都是走学术型道路,现在广西各独立学院所依托的母体高校也基本上都是学术型院校。因此,当前在广西各独立学院任教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学术型院校。这些教师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接受的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教育,缺乏实践教学的培养,所以他们的教学理念也是延续了学术型研究者的传统,缺少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应有的教学反思习惯,加上现在各独立学院虽然确定了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但在校园的氛围营造上还是处于学术型院校的阶段,学校没有给予教师们有关实践教学方面更多的引导,教师之间平时交流的更多的也是如何做好学术论文之类的话题,因此,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暂时还未能符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而且一时也难以转变。
(二)新进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实践经验不足。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比,在职工待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包括医疗、保险、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因此,独立学院在招聘新教师时总是难以找到既具备一定学历、职称,又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而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独立学院情况更差。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术,这两样都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而应届毕业生最缺的也就是社会实践,再加上他们也都基本上是毕业于学术型院校,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更为明显。
(三)师资队伍流动性大,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广西各独立学院在难以招入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在不断流失着自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高素质人才。从广西民办教育协会对广西8所独立学院的调研中了解到,广西各独立学院流失的教师大多是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经过几年的锻炼业务能力较强的管理骨干人员,或是刚刚拿到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专任骨干教师。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和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广西各独立学院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凝练过程中始终处于准备阶段,每次总是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某个人员的辞职又回到原地。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广西各独立学院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步履维艰。
三、加强广西独立学院转型期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独立学院要生存,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虽然现阶段广西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广西各独立学院可以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
(一)转变人才引进观念,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引进机制。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独立学院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必须转变旧的人才引进观念,从学院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各项支持政策,引进各类稀缺人才,才能为学院的顺利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广西各独立学院过去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基本都是参照母体高校的标准,过于强调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能力等,这一方面虽然为学院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实现达标转设的目的奠定了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引进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授课方式上与母体高校雷同,不仅因材施教流于形式,更因为生源特点的差异使得教师自身发展得不到保障,学生也缺乏与母体高校学生竞争的能力,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为了有效突破这一瓶颈,广西独立学院应该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引进机制。开放性就是要开阔视野,打破行业的局限,不仅要从高校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还要从与自身的专业建设相关的社会行业引进具有良好实践背景的社会人才;不仅要在既定的招聘会上等着高素质人才的“投怀送抱”,还要积极地“走出去”,深入各行各业挖人才。开放性还体现在人才聘用的模式上,应该顺应形势的发展,采取多样化的聘用方法来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上有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强的人才资源。
(二)完善师资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高素质人才。引进来不容易,留下来更难,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较而言的“先天不足”,加上广西相对落后的区域环境,要留住人才确实不容易。目前国家在高校教师的许多政策方面确实还存在“公”与“民”的区别,但是独立学院也应该看到国家在做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之后,也在不断采取各项措施来逐渐缩小公办、民办高校在人员使用上的区别,如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员聘任制的逐步推广等。
因此,广西各独立学院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师资保障机制,为教师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上,独立学院要完善教师工作保障和提升发展机制。首先在工作保障上,独立学院要不断完善各类基础教学设施建设,让教师们能轻轻松松地上课,同时在学生中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让教师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其次在提升发展上,独立学院要在教师的学历提升、职称评定上给予尽可能的支持,对能力突出者要从物质或岗位上给予奖励。生活环境中,独立学院要尽可能地通过大力筹措资金或寻求政府帮助的办法解决教师们的住房问题,以及借助母体高校的力量允许学院教师的子女可以进入母体高校下属的附属学校进行学习来解决子女教育的问题,为教师们创造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舒适环境。
(三)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广西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比例将近50%,而实践教学能力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要让广西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在转型期间强起来,第一要务就是要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引导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各独立学院可从以下三个时间段来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一,岗前培训,在这个时间段,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使新入职教师掌握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教学过程。第二,正常教学,对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经常性组织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来检验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彼此之(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14页)间的交流与联系。第三,业余时间,独立学院应根据师资队伍整体情况,以专业为单位,规划安排专业教师在业余时间或脱产的学期、学年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深入行业企业一线,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独立学院还要进一步探讨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办法,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台珊.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向礁.转型期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云南省A学院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
[3]杨小凤.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以南宁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3(47)
[4]王廷,赵群.独立学院战略转型期的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5)
[5]金国华,金鑫.独立学院转型期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5)
[6]杨芳芳.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中国市场,2015(22)
[7]陈香萍,傅鸿源,林寒,牟珊.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广西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策略与路径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2015JGZ176)
【作者简介】庞一飞(1986— ),广西博白人,实习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组织干事,研究方向:组织管理。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推荐阅读:
广西中医药大学财务处09-15
广西大学2019研究生02-09
广西民族研究10-27
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研究12-11
广西社会人文科学研究02-13
广西大学考试01-10
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简介03-11
广西桂林理工大学12-17
广西民族大学招生章程10-20
教育部考察广西科技大学07-07